思政理論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1 08:15:1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思政理論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思政理論論文

公共思政課課堂管理論文

一、公共思政課的課堂現狀分析

目前公共思政課的課堂秩序和效果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問題,學生上課時睡覺、看手機、說話、甚至打鬧的在課堂上并不少見;也有上課不帶課本或者帶了其他專業課本的;遲到、早退、曠課在公共思政課上也經常發生;甚至有的學生上了一學期課不知道老師是誰,去辦公室交作業都不知道哪個是自己的老師。作為一名公共思政課的教師筆者在教學之余也聽過很多老師的課幾乎都存在上述某一種或多種課堂亂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此類課程大都是大班教學,人數多教室大,教師與學生距離較遠交流受到一定限制,也很難關照到每個學生甚至只能照顧到一小部分學生,課堂參與度和一些教學環節的實施都受到一定限制,所以有些學生坐在教室的最后排或者角落位置,離老師較遠很難與老師有目光與表情的交流,在聽課過程中容易走神或者干脆不聽課找個“安全”的角落干自己的“私活兒”。第二,公共思政課教學內容本身具有一定的說教性,教材內容也比較簡單學生在高中階段有了一定的基礎缺乏對教材內容的重視,加上一些教師不注重引導或是照本宣科或是偏離教材,不但不能引起學生的重視和興趣反而令很多學生產生反感和厭倦心理。第三,一些公共思政課老師并不是專門從事公共課教學的而是在專業思政課教學之余肩負公共課教學任務,本身就重視程度不夠。甚至有些專門從事公共思政課教學的老師也妄自菲薄認為自己所授課程并不重要既不能突出學校特色又不像專業課那樣實用。教師的這些想法難免會無意間傳遞給學生使學生更加不注重此類課程的學習。針對這一情況筆者在課下與學生交流過程中了解到學生的一些想法:有的說,公共思政類的課混一下就好了考試一般都是論文的形式在網上查一些資料拼湊一下就完成了,跟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內容關系并不大,所以上課時可以看看小說打打游戲什么的或者干脆吃點東西再睡一覺,不想上課就不去教室,點名就找人答到,反正老師離得遠人又多看不到的;也有學生說,本來感覺這類課對自身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是很有幫助的,可是看看課本內容感覺真的枯燥乏味,老師講課時間長了就聽不下去了,感覺也沒什么意思,慢慢的也就從希望到失望再到不想學了;還有一部分學生表示由于考研要考公共政治理論所以希望老師能結合考研多講一些實用性的。但大部分同學都表示希望這類課程能多一點互動,多與老師和同學交流。

二、加強公共思政課課堂管理的重要性

公共思政課的課堂現狀及教學效果令老師和學生都深表擔憂,所以加強課堂管理就變得尤為重要。近年來,課堂管理也不再是一味強調規章制度,而是由剛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轉化,更加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更加注重教學規律與學生身心特點相結合。在實際教學中取得了不錯的現實成果,展現出了有效課堂管理對教與學的重要作用和意義。第一,有效的課堂管理能夠引起學生對此類課程的足夠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加強課堂管理會使學生意識到課堂上是有規范和要求的不是可以隨心所欲的,進一步形成一種良好的課堂氛圍。第二,有效的課堂管理能增進師生間的有效交流與溝通。通過課堂互動的有效開展與管理能增進師生間的彼此了解建立起良性的師生關系,同時增加學生對課堂內容的重視與學習的興趣。第三,有助于教學內容的開展。公共思政課本身就包含了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進行有效的課堂管理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本身就是教育內容的一部分,并且能夠進一步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

三、公共思政課課堂管理的策略與方法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教育研究領域就興起了對有效課堂管理行為的研究,從理論研究與實踐的總體走向看,主要是朝著靈活而民主的方向邁進,呈現出由剛性向柔性的轉變。公共思政課的課堂管理也是在朝著這一趨勢發展,而且更加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公共思政課課堂教學的特點及筆者的課堂教學經驗總結出以下幾種策略僅供公共思政課老師參考。

查看全文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管理論文

摘要

馬克思在定義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時說:“如果工人每天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平均代表6個物化勞動小時,那末,工人要生產這個價值,就必須平均每天勞動6小時。如果他不是為資本家勞動,而是獨立地為自己勞動,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他平均一天同樣要勞動這么多小時,才能生產出自己的勞動力的價值,從而獲得維持或不斷再生產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資料。”但是,工人在不為資本家勞動、“獨立地為自己勞動”的情況下,“其他條件”怎么會“相同”呢?

本文將討論馬克思《資本論》剩余價值理論中一個嚴重的邏輯錯誤,并且證明使用“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的概念來證明資本利潤來自對勞動者的剝削是沒有說服力的。

課題的意義

卡爾·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在中國仍然占據著經濟理論的中心地位,具有深遠的影響。中國引進市場經濟后,出現了經濟理論嚴重脫離實際的情況。例如,在市場經濟中是供求關系決定商品價格,而根據馬克思的經濟理論,是勞動價值決定商品價格;發展經濟需要大量引進利用外資,但是政治經濟學認為資本利潤來自剝削。盡管如此,很多中國經濟學界的重要人士,仍然頑固地堅持原有觀點(1,2)。經過多年的政治宣傳和理論教育,“資本家靠剝削發財”已經在中國勞動階層的思想意識中根深蒂固,馬克思的勞動價值學說是工人理論家激烈批判私有化改革理論的基本依據(3)。中國高等院校的經濟學教科書仍然以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為主線,僅僅略微增加了一些有關市場經濟的內容。雖然有人發出了“改寫政治經濟學”的呼吁(4,5),但是至今未見行動跡象。對于在大學中講授西方經濟理論,有人提出僅僅“述而不批”或者“批而不透”是不行的,必須“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進行深入的評析”(6)。中國基本經濟理論的滯后狀態,可能成為阻礙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的障礙,在經濟發展遇到困難時,甚至可能成為走回頭路的推動力之一。

中國的經濟學家現在面臨一個尷尬的局面:一方面,馬克思的經濟理論嚴重脫離實際,既不能解釋各種經濟現象,又不能指導制定經濟政策;另一方面,由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獨特地位,無法把馬克思的經濟理論放在一個客觀的位置上,批判其中違背客觀實際的部分,利用其科學成分。

查看全文

鄧小平理論對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發展和創新論文

摘要鄧小平理論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通過全面系統研究中國社會主義經濟運動及其規律,在經濟體制問題上、在所有制問題上、在分配問題上提出了突破性的創新思想,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大大推向了前進。

關鍵詞鄧小平理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

鄧小平理論是鄧小平從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實踐出發,在新的時代主題的社會背景下,立足于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改革開放的新實踐,圍繞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進行長期的、系統的、獨創的理論思考與研究下發展的成果。

鄧小平的偉大在于他正確的處理了繼承和創新的關系,在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國情和實際相結合的基礎上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從而形成了他獨具特色的創新觀,將馬克思主義創造性的推向了前進。任何一種理論創造都離不開對前人思想成果的繼承并有所創新,那種對前人的思想成果一概否定的態度是不正確的,相反,認為前人的理論是千古不變的教條也是錯誤的,鄧小平始終強調“老祖宗不能丟”,在理論創新中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立場、觀點和方法。鄧小平理論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方面的創新,通過全面系統的研究中國社會主義經濟運動及其規律,使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在當代中國進入了新境界,填補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史上的空白,提出了三大突破性思想,從而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大大推向了前進。

1在經濟體制問題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鄧小平理論體系中極具創新意義的組成部分。建國以來,為了尋求適合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我黨對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問題進行了長期不懈地探索。長期以來,在社會主義建設問題上,一直存在著兩種傳統觀念,一是計劃經濟等于社會主義;二是市場經濟等于資本主義,這是不能突破的禁區。鄧小平同志在總結社會主義實踐正反經驗的基礎上,突破以上兩種傳統觀念的束縛,以極大的理論勇氣,提出了一系列有關市場經濟的理論觀點。

查看全文

課程思政融入美術與設計類專業探討

高校美術與設計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近幾年實施了一些改革措施,但在畢業設計的主題以及思想性上還需進一步深化。本論文通過課程思政融入教學類型分析;美術與設計專業論文融入課程思政的路徑以及教學的創新實踐等方面進行了闡述,對美術與設計類本科畢業論文的教學改革進行了深入探究。當前各高校的美術教育類專業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方式方法已經有了很大轉變,由原來以學術論文撰寫為主,創作設計作品為輔,逐漸改變為以創作作品為主,以創作設計說明為輔的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新態勢。在實施過程中,一些高校還是以學術論文作為主要抓手,不但沒有發揮屬于美術與設計類專業學生的藝術特長,沒有在專業學習上做到揚長避短,導致學生在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實施過程當中顯得力不從心,也影響了相關畢業創作效果。這樣的方式方法導致畢業論文和最終畢業設計與創作形成脫節,對教學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理清了這個思路之后,需要強化教學改革的深入實施,在引導學生進行畢業創作與設計說明的過程當中,以什么樣的理念?什么樣的主題?什么樣的思路來引導學生進行創作,這是進入新時代以來高校美術與設計類學生畢業創作的一個新動向。為了將課程思政作為學生本科學習階段一個必要的教學內容融入教學,應該貫穿到本科學習階段的始終,在論文和畢業設計當中進行非常明確的體現,這對于當下不但是一個新課題,同時,也讓我們以新時代的教育思維和教育理念,去積極認真面對,有效組織實施。

1地方高校課程思政教學類型解析

課程思政在高校教學當中的融入,成為近些年逐漸興起的新課題,但在實施過程中不能面面俱到,要做到有主有次。因為課程思政內容極其廣泛,當面對學生進行教學融入時,傳統文化教育可以說作為各個專業通用的思政教學形式,同時,還要做到融入紅色經典文化、地域文化、時代文化等文化類型。首先,以中國文化傳統文化融入教學,需要把握教學內容育人的過程管理。如繪畫專業書法和中國畫都是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將其應用在室內設計和視覺傳達設計中,對專業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通過學習和創作符合傳統文化內涵的美術和設計類作品,重在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的藝術審美,以這種審美內涵去引領學生的創作實踐,讓學生無論在繪畫,還是在設計相關領域,都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藝術深度和藝術高度,讓學生們感受傳統文化依然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同時,“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育人,我們還要努力讓學生融入學校文化,吸收優秀文化,在融入學校文化中感受,在感受中感動,在感動中凈化心靈;在學校文化中感悟,感悟社會,感悟人生,在感悟中提升自我,豐富自我,超越自我,成就自我”。[1]其次,將中國紅色經典文化以課程思政的形式引入教學,成為課程思政教學中的重要環節。紅色經典文化是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領導著中國人民進行可歌可泣的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在歷史課程當中已經較為全面的了解,那么把它引入到繪畫與設計類專業課程時,因學生實際的專業能力,不能讓學生表現大的歷史事件,而是要抽離出紅色經典當中非常有意義有精神指向,并對于今天有諸多追思和回憶性質的經典片段,或者是生活記憶。紅色經典文化不僅僅是以人物畫進行體現,也可以運用山水畫和靜物畫,甚至將具有代表性圖像通過藝術設計概括性符號形式去體現當代設計意識。所以說,紅色經典文化對大學生來講,是必須要深刻領悟和能夠進行創作應用的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第三,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還要考慮到地域文化的影響。學生就讀高校所在的城市以及學生出生的城市,都會以地域文化在學生的成長階段打下深刻烙印。如從學生記事起,他出生的這個城市所具有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屬性就會對學生今后的成長給予深刻的影響,到了就讀高校以后,高校所在的城市以及高校教育理念也會將該地域文化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這就形成了地域文化在學生學習過程當中不可回避的一個重要的思政信息。例如,學生所處的高校在黑龍江省,那么龍江地域文化,其中包括抗聯精神、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等等。以這樣不同的精神內涵對學生實施影響,能夠在教學當中進行有效引導,通過四年不斷學習,將他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融入本科畢業論文和設計的總結當中去,對于其藝術認知和社會認知,以致對歷史的認知,都會有著積極的意義。

2美術與設計類專業畢業論文融入課程思政的路徑分析

課程思政在美術與設計類專業的教學中融入,也要考慮到整體的教學思路,避免工作當中形成無序,沒有主次的凌亂局面。針對其教學路徑,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針對學生畢業論文設計,教師教學思想要統一,引導教學要形成合力,這就需要教學管理者和教師要及時進行溝通,要對學生給予積極的引導。同時,論文指導老師也要如實掌握所輔導學生的素質能力,要對他們學習能力、文字表述能力、專業創作能力以及個人思想覺悟等方面都要進行逐一分析。指導教師對學生畢業論文的指導,也是對學生深入了解的過程,要做到一人一議、一人一案,不能全盤推進,要針對不同學生出現的問題逐一解決。所以,教師在畢業論文設計指導過程當中,其備課其實就是在備學生,雖然輔導的學生不多,但面對的卻是藝術創作的個體,尤其要集中體現創作或設計成果的前提下,這方面更不能忽視。第二,教學管理者和教師要明晰,不能將平時學習與畢業設計分列開來,也就是說一定要重視平時作業完成情況,讓課程思政在專業核心課程當中就要進行深度的教學研究,為將來學生的畢業論文和設計打基礎,從而對平時作業與畢業創作形成一體化教學的因果關系,這樣便于學生平時的學習積累,也便于畢業設計和論文出成果。第三,教師經過教學的前期實踐,畢業設計和畢業創作成為學生畢業前夕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將其作為自己學業總結性的工作來對待。所以,美術與設計類學生本科專業學習要重在畢業設計和畢業創作成果展示,要對這項工作給予高度重視,不但教學管理者要重視,指導教師要重視,也要讓學生也就是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直接創作者要引起高度重視,這樣才能達成共識,有的放矢,有計劃有目的的完成這項工作。當然,從管理層和教師對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給予積極關注,并不僅是口頭上的提示,而要對相關的文字表述、思路梳理、自我評價、創作過程等方面進行指導,便于學生對畢業設計文稿要求有認真的了解,保證能夠及時完成相關的任務。

3美術與設計類專業畢業論文融入課程思政的創新實踐

查看全文

旅游學概論課改研究綜述

一、背景

西方國家的旅游教育基本經歷“先有現象,再有研究,進而有教育”的常規發展過程。在中國,旅游業、旅游研究、旅游教育幾乎是同步發展的,這種特殊的發展歷程使旅游教育多了試錯的過程。旅游作為一門學科,在我國經歷了近30年的發展,從爭論不斷到走向成熟,最終地位得以確立,旅游管理專業也被確定為管理學之下的二級學科。“旅游學概論”作為旅游管理專業的一門基礎課程,產生時間早,使用范圍廣,是該專業的入門級課程[2]。旅游課程質量影響旅游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對涉及該門課程的教改文獻進行梳理和分析,了解課程建設的來龍去脈,對于旅游專業的課程體系構建以及旅游高等教育的健康、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二、研究進展

旅游學科理論指導旅游產業發展,旅游產業發展完善旅游學科理論,因此,旅游學科理論在高校旅游專業教學以及旅游產業發展中作用重大。“旅游學概論”作為旅游管理專業的入門級課程,隨著旅游學科知識體系的不斷發展完善也漸趨成熟。從目前全國各類旅游院校開設這門課程所使用的相關教材來看,它承擔著旅游專業理論基礎教學的重任。作者以“旅游學概論”為主題詞,在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中進行檢索,檢索到相關期刊文獻340篇,碩士、博士學位論文14篇;與該課程相關的教學改革文獻共計137篇,其中包括3篇碩士學位論文。對它們進行了如下梳理:首先,從研究文獻的整體來看,呈現出從初期探索到不斷發展完善直至成熟的趨勢。圖1為1995年至2021年間發表的137篇教學改革相關論文。對“旅游學概論”課程的研究始于1995年的《旅游學概論學習要點》,2008年以來達到研究的高峰期,之后除了2016年和2017年分別發表有3篇和2篇論文之外,其余年份的文獻數量都較多,尤其是2021年,全年共發表18篇相關課改論文,可見該課程的教學探究保持著與旅游學科同步發展的節奏,受關注度明顯提升。其次,從文獻研究的分布區域來看,呈現出由北向南、由東向西擴展的態勢。對該門課程的教學探討首先誕生于北京,之后是西安,緊接著是河南、湖南、東北三省、貴州、海南、江蘇、江西、山東、四川、重慶等地,而西部地區的相關研究較少。旅游產業發展的不平衡影響了旅游研究和旅游教育的不平衡,西部地區旅游產業的發展更需要高素質旅游專業隊伍和旅游研究理論的科學指導。2021年,中央出臺《關于新時代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見》,將中西部高等教育置于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發展框架下統籌謀劃、整體推進,其中包括旅游教育。再次,從文獻研究的內容來看,呈現由點及面不斷完善的趨勢。早在1981年就有論文探討旅游學是什么這一問題,可見當時對于建立學科的認識還很模糊,而學科的建立一定要明確研究內容、研究對象、理論和方法,早期對這些問題的認識一直處于爭論狀態。對“旅游學概論”課程的探討始于1995年;1999年發表有兩篇相關論文,分別是《旅游學概論課程教材內容改革的探索》(郭偉)和《旅游學概論教學內容的合理架構》(張曉慧);2005年,《旅游學概論教材體系建設的現狀及其合理架構的建立》(陶衛寧)發表。以上時期課程教學的重點還是探討課程應該講什么。由此看出,該課程改革的前10年以教學內容的探索為主。2006年是該學科論文發表的轉折年,該年共發表相關論文3篇,分別是《論高職高專旅游學教材體系建構的幾個問題》(關德富)、《“旅游學概論”教材中亟待澄清的幾個問題》和《“旅游學概論”課程應用成功“五步”教學法實踐》。可以看出,課改開始關注教學方法,并且有更具體的指向,即針對高職高專層次該課程教學方法的思考,這也說明對教學方法的探討最先開始于高職高專層次。2007年共發表相關論文4篇,對教學方法的改進開始關注本科教學層次,《實用性教學思想與教學實踐的創新研究——“旅游學概論”課程的教學啟示》(黃萍)就是代表,其他3篇論文有探討教材改革的,也有開始關注中職層次教學方法改革的。2008年是該學科論文多產的一年,共有10篇論文發表,課程改革的討論方向已完全轉到了教學方法上,有對案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辯論賽、小組討論、現場教學、項目教學、任務驅動、小組合作式教學、專題講座、新聞播報、小組匯報等的引入,對方法論的探討越來越多元化,同時也開始關注對教學目標和教學評價的改革,如建議修改教學大綱、課程標準等,對學生實施過程性考核、構建多角度評價機制等。近幾年,隨著網絡教學、慕課、精品課程建設等教學新環境的出現,部分課程改革論文也提出倡導電子課件、微課、學習通、雨課堂等現代教學設備設施的應用。新的教學理念,如翻轉課堂,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課前、課中、課后聯動教學等也陸續被引入課程設計中,從而拓展了課程教學的場域,延伸了教學的課時[3]。其中,《高職專業基礎課程浸潤式思政教育的路徑探究——以“旅游學概論”為例》的發表,標志著有關該課程的思政研究開始出現。由此看出,近10年課改論文側重于理念的指導、學情的關注、師資的優化以及教學模式的全面改革。最后,從文獻研究的模式來看,呈現從形而上到形而下的轉變趨勢,并且越來越關注時代背景。之前的教改論文談理念和思路的較多,對具體建設路徑提及較少,指導性、操作性不強,幾乎沒有突破傳統的研究范式,承襲性較強。之后的課改論文更注重具體的操作和應用層面。如眾多學者將“旅游學概論”課程的教材內容體系進行重構,提出了包括外延、核心與基礎三大板塊在內的課程教學內容結構體系,又在三大板塊內容的基礎上依據職業崗位需求,設計出實踐項目來實現課程的實踐和應用性目標,將理論和項目任務聯系起來,成為教改的典型案例,引用率很高。另外,對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的探討也很具體,對如何融入思政元素做出了具體說明,教學指導性越來越強。

三、研究綜述

文獻中體現出的豐碩成果,可以為今后的課程教學提供很好的支撐和指導,但也不免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第一,大部分論文對課程教學效果的深入探討有限,雖對評價機制進行了全面探討,但以學生產出為導向的成果性探討有限,學生學習成果所對應的指標體系不明確,量化的結果少之又少,對支撐專業認可度,尤其是對學生的就業率和升學率,缺乏實證案例支撐。第二,課程思政的研究已經很多,且具有明顯地域性特色,盡管有些課程思政論文已經具體研究到如何融入相應的思政元素,但設計實踐內容時又大多帶有地域特色,操作起來具有局限性。尤其是一些西部院校更需要探索出適合自身教學的思政案例,打造適合地方應用型高校教學的思政案例庫來提升教學質量,助力振興西部高等教育。第三,同一門課程沒有嚴格區分不同教育層次的教學。《旅游管理專業本科與高職的區別及不同的教學策略——以“旅游學概論”課程為例》一文關注了同一門課程在不同教育層次上的教學區別,在該文發表之后再沒有相關研究。關于該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應用性探討主要集中在高職高專層面,針對本科旅游管理專業的應用性研究相對較少。中職、高職高專、本科課改的方法界限模糊,似乎都能適用,學習能力的層次區分度不大,這一定程度上挫傷了本科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造成專業對口就業率低的尷尬局面。旅游管理本科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僅是為我國旅游業發展提供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同時也是為旅游研究儲備力量,要求學生具備初步的旅游科學研究能力,從而體現出本科層次與高職層次的差異性。所以,本科層次課程內容中的任務驅動更多應該以完成基本的科研思考為主,鍛煉學生的研究能力,而非全部以實際的工作任務為驅動,培養“勞動操作能力”。據“2017年全國旅游教育培訓統計情況”,全國開設旅游管理本科專業的普通高等院校有608所,高職類旅游專業院校1086所,中等職業院校947所。針對不同辦學層次,同一門課程、相近的課程如何改,改的廣度和深度如何體現,筆者認為是今后應該思考的重點。第四,社會賦予該課程太大的壓力和過高的期望,使它成了“森林”,而非“樹木”。該課程的教學目的是幫助初學者快速認識旅游學,構建初步的旅游學科體系,幫助學生豐富旅游學知識和專業技能,思考旅游產業的發展方向和模式,具備一定的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如此,作為專業基礎課程,“旅游學概論”還承擔著引導學生了解旅游專業,熟悉旅游業今后的發展,培養學生增強專業認可度和滿意度,為今后就業做準備的職能[4]。它本身具有“雙啟”的作用:啟蒙和啟下。一是專業啟蒙,二是開啟后續專業課程的基礎課程。但在實際教學中,常常將“旅游學概論”作為后續專業課程的簡介集合,缺乏與后續課程的聯結,缺少縱向備課和課題組構建,往往是把后續課程的任務前置到“旅游學概論”課程中來,滿足該課程應用性的需要。如大部分文獻中都提及的項目任務驅動法,在“旅游資源”這部分內容中,為了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設計了對旅游資源調查、開發等實踐任務,讓學生學完之后設計線路產品、完成調查報告、規劃方案等,那后續的旅游資源開發和規劃課程又該如何教學來體現其應用性?“旅游學概論”似乎提前完成了后續課程的教學目標。重視該課程專業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無可厚非。部分教改文獻中提到建議增加行業觀摩、企業骨干進課堂現身說法等,這樣雖然很好地拉近了學生與行業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感同身受地學習,但沒有考慮課時的問題。依據2018年出臺的《旅游管理專業國家標準》,現階段本科教學課時中,專業基礎課程一般控制在48個課時左右,高職和中職的教學課時則更少。面對這樣的實際教學環境,在有限的課時中,是否能完成這么多的實踐任務值得考量;與此同時,學生還要完成調研報告的撰寫等任務,讓剛入校的大學生在一門課程中完成諸多學習任務是否可行和可能,也值得深入驗證。

查看全文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12311教學模式

[摘要]南梁革命文化是我國優秀革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廣泛而厚重的歷史意蘊,是新時代創新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重要資源和有效載體。構建南梁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12311”教學模式,既是發揚南梁革命精神、傳承南梁紅色基因的外在需要,也是新時代思政課提質增效的內在需要,更是抵制各種錯誤思潮和的現實需要。基于對當前思政課教學現狀的分析,探究南梁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價值理性,結合大學生自身特點和思政課教育規律,提出南梁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12311”教學模式,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故事性與理論溫度。

[關鍵詞]南梁革命文化;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12311”;教學模式

2019年3月18日,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深厚力量。”南梁革命文化是劉志丹、、謝子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結合我國陜甘邊革命實踐共同締造的紅色文化,其中含有南梁歷史遺址遺跡等物質形態資源,也包括南梁精神在內的精神形態資源,這些有形和無形的紅色資源將是新時代思政課改革的重要資源。

一、高校思政課存在的問題

高校思政課是傳播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引導青年大學生樹立科學“三觀”的關鍵性課程,特殊的課程性質和重大責任迫使思政課要不斷“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努力做到“八個相統一”。近年思政課改革效果顯著,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教學方法單一、課程內容抽象空洞、課堂教學缺乏活力、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欠缺、教學效果不很理想等問題。

二、南梁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價值理性

查看全文

高職院校思政教師隊伍建設問題與對策

[摘要]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家職業教育事業蓬勃發展,高職院校思政教師隊伍建設面臨新情況和新挑戰。研究發現,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存在三方面的問題:(1)社會、學校、學生對思政課教師的作用及功能存在認識問題;(2)思政課教師的隊伍管理機制尚未完善,其中,思政課教師的數量配比有待優化,專業背景有待擴大,團隊意識有待增強;(3)思政課教師的隊伍保障機制尚未完善,主要體現在職稱評聘、榮譽表彰、經濟待遇三方面。進一步,從主觀認識、管理機制和保障機制等方面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

一、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政教師隊伍建設的必要性

青年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社會主義的接班人,經歷過高考的洗禮,邁入大學的校門,而大學既不是象牙塔,更不是桃花源,大學時期的青年學生思維正進入最為活躍的狀態,開始接受各種新思潮、新思想、新觀點,容易受不良思想的影響和侵蝕。“蒙以養正,圣功也”,此時,需要給以正確的引導,使其樹立正確的思想。思政課作為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其作用不可替代,而思政課教師扮演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其地位不言而喻。

二、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對思政課教師的作用及功能認識不足

查看全文

會計碩士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研究

摘要:高校對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應適應市場對會計專業高級人才的需求,打造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會計人才隊伍,注重專業理論知識及專業實踐技能提升的同時,更應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目前,部分高校在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教學實踐、教師隊伍建設及教學評價等方面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力度不夠,針對這種情況,高校應立足專業特點,挖掘思政元素,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規范實踐課程及學位論文寫作過程管理,健全課程思政評價體系,實現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為社會培養高質量的會計專業人才。

關鍵詞:會計碩士專業學位;課程思政;專業教育;教學評價

為適應市場對會計專業高級人才的需求,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于2004年批準開設會計碩士(MPAcc)專業學位,歷經近二十年的發展,培養單位已發展至近300家,8萬多的畢業生順利獲得了碩士學位。2021年12月27日,財政部印發的《會計行業人才發展規劃(2021—2025)》指出,未來會計人才培養單位應秉承立德樹人的基本理念,專業技能提升的同時,守法、誠信、責任、擔當等關鍵詞應始終貫穿會計教育全過程。做為承擔會計專業人才培養任務的高等院校,如何培育德才兼備的會計專業人才,應是近些年相關教育學者共同探討的話題。截至2022年2月底,作者在中國知網中以“課程思政”為主題進行檢索,搜索到已發表的此類文章達到2.3萬篇,以“研究生課程思政”為主題進行檢索,僅搜索到209篇文章,再次縮小范圍,以“會計碩士課程思政”為主題進行檢索,僅搜索到一篇文章,可見,針對會計碩士(MPAcc)課程思政研究存在很大的空間。

一、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分析

近幾年,高等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全面推進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中央做決定。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至此,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被全面提出。其次,教育部抓落實。《若干意見》發布之后不到一年的時間,教育部即針對高等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出臺了指導綱要,全面落實課程思政建設。最后,各地各校積極行動。各地各校紛紛出臺實施方案,召開本省、本校工作部署會議,課程思政建設取得顯著成效。近些年,我國出現了多家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情況,亦有財務人員違背職業操守事件,會計行業一定程度上存在誠信危機,高校加強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勢在必行[1]。從MPAcc研究生培養的角度來看,步入新時代,培養高質量的會計專業人才必須要圍繞黨情、社情、國情,以現有的實際情況,僅在課時有限的課堂教學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還遠遠不夠。各高校會計碩士專業學位課程設置中以專業課程為主,研究生也會抽出大部分時間與精力進行專業課程的學習,因而,非常有必要對思政課堂進行延伸,開展課程思政。文章探析會計碩士人才培養過程中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積極探索課程思政建設的有效路徑,進而提升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對高校培養高質量的會計專業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的困境

查看全文

高校思政理論課社會實踐的教課建議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內容聯系實際針對性不夠強高校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內容豐富,包括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目標的理想信念教育的社會實踐內容研究;以大學生素質教育為目標,深入開展素質教育的社會實踐教育內容研究等內容。在校學生由于缺乏接觸社會的機會,社會經驗匱乏。教師在教學中雖認識到了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性,但由于課堂教學內容過重,使得理論與實踐脫節,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理論與實際結合得不夠密切,無法實現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有機統一。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管理體系不夠完善組織工作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環節,目前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沒有納入正規的課程體系。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活動沒有詳細的教學大綱和計劃,教師和學生對活動的目標、內容認識不清,沒有可依據的學時、學分以及考核機制保障,理論和實踐脫節現象嚴重,學生的社會實踐隨意性較強,學生尚未真正參與到社會實踐教學當中。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后期評價方式不夠健全社會實踐作用和效果得不到充分體現,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評價機制的落后,評價方式缺乏激勵性,形式主義嚴重,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部分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社會實踐的效果難以確保。一些老師對于學生的調查成果不應只簡單地評閱了事,這樣既無法激發學生積極投身社會實踐的熱情,更難以撰寫出有價值的調查報告和論文來,使社會實踐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發揮。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專項活動經費無法到位由于實踐課的課堂分布范圍廣,教學形式特殊,指導教師的交通、住宿等費用較大,這就需要相當大的經費投入。對于這些經費的支出學校會予以一定的劃撥,但往往經費不足,不能很好地保證和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如果學校沒有穩定的專項經費投入,作為常規的教學活動,由于運作成本巨大,社會實踐便難以維系。面對高校教學經費緊張這一難題,思政課社會實踐很難納入到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上來①。

二、改進高校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的對策與建議

查看全文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資源開發原則

摘要:在全國倡導“課程思政”的背景下,各個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對“課程思政”的內容、方法和途徑等進行了探索,但由于“課程思政”改革尚處在探索階段,在課程資源開發和課程融合途徑等方面還有待豐富和充實。整合《學習強國》中的豐富素材,開發適合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課程資源,并運用于具體的實踐教學中,為課程思政提供一種新的視角和路徑。

關鍵詞:《學習強國》;課程資源開發;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疫情

一、課程開發背景

(一)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現狀

自總書記在黨的中提出“課程思政”的理念以來,全國各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們積極投入到這一課題的研究和探索中來。2017年,“課程思政”由“上海經驗”向全國普及推廣,標志高校的“課程思政”正從理念走向實踐。自2016年至2020年8月1日截止,知網上關于“課程思政”的文章一共有8552篇;以“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為主題詞搜索知網上的文獻,一共202篇,最早是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的陳業麗2017年6月在《科技視界》上發表的《大數據時代大學英語課堂中思政教育的滲透》一文,王丹丹、康雅利與劉云霞分別在2019年和2020年作為碩士學位論文撰寫。其主要研究的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各高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大部分論文的理論基礎都是總書記在2016年12月7日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內容,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這個根本問題展開研究。盧軍坪、宋麗華等人通過邏輯推理和哲學思辨的角度,從教師、學生、課堂等維度分析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強調了大學英語課程和“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時代緊迫性和必要性。2.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方式方法研究。李靜等人則從互聯網大數據角度探討了在大學英語課堂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浙江理工大學的黃佰宏在《“課程思政”視域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實踐》一文中,提出了優化課程內容,從遴選單元主題和內容到提升核心詞、疑難詞示范例及改進學生課堂演講等途徑來實現課程思政的目標。3.如何結合大學英語教材挖掘思政元素。這一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安徽農業大學王丹丹在2019年撰寫的碩士學位論文《新時代高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研究》,她不僅對國內課程思政研究的狀況進行了總結,還把國外課程思政的理念和實踐也進行了綜述;輔以“滲透理論”和“隱性教育理論”為理論基礎,并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調查了安徽省數個高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現實狀況,并且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1》等為例,剖析這些教程是如何融入思政元素以及如何通過改進教學方式以達到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目的。

(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所存在的問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