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的地位和作用范文

時間:2023-06-01 10:43: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思政課的地位和作用,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思政課的地位和作用

篇1

現在人們的生活中處處滲透著信息技術,信息技術的發展在使得人們的生活、交流變得更加方便的同時也影響著傳統的教育模式,作為高職課程中最重要的一項思政課也必須要注意緊跟時代的潮流,及時的轉變現今高職思政課的教學漠式,適應當今在信息技術沖擊下帶來的教育模式的轉變,把學習者作為高職思政課中的中心,重視信息技術的發展給高職思政課帶來的影響,探索信息技術和高職思政課相融合的途徑和方法,同時注重利用信息技術帶紿高職思政課的優勢,促進高職思政課的發展。

實踐、現今信息技術、教育變革等這些都是永無止境的,而對于高職的思政課而言,教育教學的改革也是逐漸發展進步的,在現今信息時代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必須重視挖掘信息技術的發展對高職思政課帶來的潛在影響。注重信息技術與高職思政課教育教學方式的融合,突破傳統的教學方式的缺陷,積極開展以學習者為中心、以信息技術為促進的教育教學模式新發展。

教師對信息技術的認識誤區。在信息技術廣泛普及的今天,社會中的任何―個人每天都會面臨海量的信息,而其中的真假難辨,對于大部分高職的學生來說他們每天面臨的信息更多更雜,尤其是他們不能夠形成正確的觀念意識。如何正確的傳達信息網絡中的信息,同時教會他們如何在信息中保護自己也是學校老師應該起到的作用之一,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有絕大部分的教師過分的運用了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所起到的作用,使得在高職思政課中學生受到的教育反而類似于受到信息網絡的狂轟爛炸,這也就嚴重影響了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同時,信息技術的發展也使得―部分不負責任的教師過分的依賴網絡中思政教學課件的制作,只是生搬硬套網絡上的思政教學課件,在教學的過程中也只是播放課件,并沒有真正的融入到課堂之中,長此以往,這就會導致學生們對思政課的偏見,完全認為思政課是枯燥的,影響學生們的學習熱情。

教師對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力差。倒可事物都有其兩面性,對于信息技術和高職思政課的結合來說也是同樣的,而這其中教師所起到作用是很大的,當教師能很好的實現信息技術和高職政冶課的融合的時候,信息技術和高職政治課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但是在現今的教師隊伍中,依然有―部分思政課的老師的信息化的本領并沒有很高,并不能夠實現兩者的有效結合,所以信息技術和高職思政課之間并沒有形成良好的通道,這也導致了教師通過信息技術并不能夠實現教學目標和任務,不能夠滿足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所以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及時的培養高職思政老師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學效率。保障學生享受教育教學資源,為學生今后的發展進步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信息技術下學生主體地位缺失。在現今信息技術廣泛發展的今天,有―部分教師過分注重信息技術如教學課件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不能夠正確的認識在教育過程中學生的作用,因此,有―部分教學者在高職授課的過程中只是片面的給學生們展示―部分的信息,注重記憶性的知識,完全不注重學生們在課堂中的積極性,忽視學生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壓制了學生們積極的提問發問的能力,這樣會導致學生們缺乏創造力和思辨力,會使得學生喪失自主學習的能力,所以在現今信息技術發展的今天我們既要保證信息技術在課堂的應用,也要保證在應用的過程中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信息技術與高職思政課合作的實施方法

提高思政課教師的信息水平和素養。現今高職思政教師的信息水平和素養是參差不齊的,所以說要加強高職思政教師的信息花的理念,充分認識到應該使用并正確使用信息技術于思政課教學過程中,使得自己的水平得到提高。與此同時,各個教育部門和學校也應該做好鼓勵工作,首先,對于教育部門而言,應該制定相應的高職思政課教師的培訓計劃,考慮校而言,要強調現代技術與教育教學的相結合,

注重在教學課堂的過程中加入―定的信息把其列為教師績效考核的目標。其次,對于學技術講解,在提高老師信息技術素養的同時提高學生信息技術水平。

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思政課教學目標就是培養學生在具有相應的知識能力的同時,具有良好的道德、價值觀等各個方面的全面發展,所以在具體教學的中,教師應該突破傳統的教學方式。注重對學生知識目標與能力目標的培養,同時,高中思政課教師也應該轉變自己固有的教學態度,根據現在信息技術的背景制定新的教學目標,重視對學生各個方面的鍛煉和培養提高,在這個過程中,高職思政課老師發揮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教師應該特別注重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相互結合,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教師可以布置不同的任務給不同分組的同學,讓同學們通過相互溝通和使用信息技術的方式充分搜集資料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即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也能讓學生之間形成相互學習的氛圍,強化學生們之間、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交流。

篇2

關鍵詞:工學結合 高職院校 思政課 專業課 融合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216(2015)06C-0066-02

工學結合模式,是指高職院校和相關企業、行業進行優勢互補,采取課堂教學與學生參加實際工作相結合的培養模式。高職院校培養的是高素質技術技能性人才。

“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是為了培養優秀人才的,而終歸存在一個人才為誰所用的問題。即德與才的關系,社會主義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當然要為社會主義服務。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正好發揮了這樣一種功能。它既是對人才的一種保護,也是對人才的一種引導。

一、我國高職院校思政課教育的定位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高素質體現在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個人品德方面。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認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要認真落實“05 方案”規定的三門必修課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

二、“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院校思政課與專業課有效融合的有利條件和不足及原因探析

專業課的長處在于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我國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足以證明這一點。但是專業技能也有一定的短處,比如重利輕義,自私狹隘。思政課的長處在于解決了為誰服務的問題,突出了國家集體的利益。短處在于在全世界經濟文化交流融合的同時,多樣化思潮帶來的影響不容小覦。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因此,在開設高等職業教育時,要警鐘長鳴,千萬不能只突出專業技能的培訓而輕視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長處正好彌補專業技能培訓的短處,做到有的放矢。真正做到立德樹人、以德為先。二者相得益彰,猶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只有這樣,才能理解高職院校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為什么會統一安排思政課。并且這樣的課程安排不是簡單的做加法,而是要達到共贏的、一加一大于二的內涵式發展效果。

(一)不足方面

國家和地方對“工學結合”的政策扶持力度正逐漸增強,但由于企業的傳統用工思維以及學生和社會認同的傳統學習、工作思維的影響,導致企業參與“工學結合”的積極性不高,學校在提供與市場相結合的培養模式上開拓不足,學生的半工半讀的積極思想也受到了抑制。而思想政治課的內容設置中諸如理想信念、人生價值、人生態度、中國夢、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等思想的傳播影響能對這些不利因素起到消除和逐步引導作用。

高職院校的學制一般是三年,相對于本科的學制,就明顯縮短了。這本身就包含為了適應經濟發展而快速培養人才的意思。但是這樣做的結果是有部分高職院校為了加快專業建設,一定程度上沒有太多精力和資金支持思政課的發展,部分思政課還沒有完全開展起來,或正在逐步開展。即使是開展起來了,為了專業課正常開展,而擠壓了思政課的課時。課時無法保證,教學效果就受到影響。

教材的使用。高職院校與本科類院校使用國家規定的同種教材。急切呼吁有關部門研究是否應該制定專門適用于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教材。在使用同種教材的情況下,本科院校的課時卻比高職的多。因此,高職院校的思政課總有一種匆匆忙忙的感覺。

從教學對象而言,高職院校的生源質量整體上肯定不如升入本科院校的學生。這就更為如何高效開展思政課增加了難度。

思政課教師年齡結構不合理,年輕教師、雙師型教師比例不高。年輕教師在與大學生進行溝通時,有著天然的優勢,他們更懂得大學生的心理和處境。還有雙師型教師在知識視野方面有優勢,在參與社會實踐時有著更多的親身感受,這些經歷在講課時都容易提升教學吸引力。

(二)有利方面

改革開放的成就,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使得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感增強了。

學生在專升本和將來考研、考公務員,求職面試時都會有包括思政內容在內的綜合素質的測試。這些現實壓力讓許多同學也因此主動學習思政課。

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之后,經濟面臨下滑壓力,需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才能打造制造大國,才能讓人生出彩。社會對于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也越高,要求越來越規范。

高職院校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相較于那些只重視專業課學習而不太重視包括思政課在內的職業素質課的那些學生來說,專業課與思政課都重視都學得好的學生將來在崗位上向上發展的機會更大些,競爭優勢更明顯些。

三、“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院校思政課與專業課融合路徑探析

郭雄偉認為,應從三個方面進行革新:(1)教育理念的革新。(2)教育內容的革新。(3)教學方法的革新。

李志輝認為,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先進經驗。(1)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的階級性和政治性。(2)加強社會意識形態教育。(3)加強隱形教育。(4)利用大眾傳媒來加強思想政治教育。(5)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增強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性地位。(6)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拓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

王艷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來改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存在的問題。(1)高等教育的相關決策。(2)高職高專院校自身的做法。(3)思政課教師自己的因素。(4)高職高專學生的亞健康心理。

綜合上述幾位作者的觀點,要做好思政課教育與專業課的融合,離不了多方面的合力。

綜觀國內外關于“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院校進行思政課與專業課的融合的研究,可以看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么培養,早就引起政府、教育、學術和實踐的注意。但是也可以看出,仍存在追求大而全的意識控制,重宏觀而輕微觀,重統一的規模式大班思政課教育,輕個性化的教育。重理論,輕實踐。從研究對象上看,重整體形勢的宏觀研究,缺乏對一校、一系、一班、一生(學生)的微觀研究。從研究方法上看,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沒有“解部麻雀”得出的數據支撐。從研究內容上看,側重于從上而下的內容灌輸的效果,缺乏對學生多樣化現實生活的關注。突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了學生學習的自主選擇下主體地位的凸顯。

本文是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教學改革方向課題:“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院校思政課與專業培養目標的融合”(編號YJ201501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高職 高中 思想政治課 銜接 重要性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始終是我國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高中思想政治課(以下簡稱“思政課”)和高職院校思政課是思想政治教育這一龐大系統中聯系非常緊密的兩個階段,高中思政課為學生升入大學后的理論學習打下基礎,而大學思政課則是對高中學習內容的進一步深化和提高,兩者共同擔負著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但是從目前實際情況看,高職和高中思政課在教學中往往是各自為政,自成體系。為了更好地完成這一重任,也為了提高高職思政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加強高職與高中思政課銜接研究就成為當務之急。

一、搞好高職和高中思政課教學的有效銜接是貫徹黨的十精神,鞏固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實現高校思政課教學目標的必然要求。

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高校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是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的重點領域。在當前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下,高校日益成為西方國家進行意識形態滲透和爭奪的重地,高校防范滲透的任務非常艱巨,而思政課堂就成為高校意識形態建設的主渠道和主陣地。高職思政課教師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抓好高職思政課與高中政治課教學的有效銜接研究,在學生已有知識和能力的基礎之上,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幫助學生澄清思想上迷惑的問題,使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加深對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理解和認識,自覺地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形成比較系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更好地完成課程目標。

二、搞好高職和高中思政課教學的有效銜接,是激發高職大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積極性,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有效途徑。

按照“05方案”,高職院校思政課設置《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兩門必修課程,使用與本科生相同的教材。這兩門課程和高中思政課相比,在各自領域里有許多獨有的知識點,但也有很多重復的知識點,沒有很好地體現知識的銜接和遞進關系。例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的“弘揚中國精神,共筑精神家園”、“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行使法律權利,履行法律義務”,《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和國際戰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領導核心理論”等內容在高中均有體現。高職、高中教材銜接的不配套,教材內容的重復,往往讓學生產生厭煩之感,覺得很多內容高中學過,現在是炒冷飯,從而對思政課不感興趣。特別是文科生,因為高考的壓力,教師已經把教材涉及的知識點挖掘到了很深的程度,又做了大量習題,而現在的高職思政課教學仍存在照本宣科的現象,這必然導致思政課的吸引力減弱,激發不起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熱情。高職思政課教師如果能重視與高中思政課做好銜接,了解高中生已經具備了哪些思想、政治、道德和紀律方面的知識,在教學內容上有針對性進行取舍,盡量避免單純的理論重復,多選取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學生感興趣的熱點、難點問題,甚至“兩難”境地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就能調動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積極性,引導他們參與到教學中來,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三、搞好高職和高中思政課教學的有效銜接,是適應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促進高職學生全面發展的客觀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遵循人的心理生理特點進行。高中生在身心上,主要表現為依附性,在人際關系和行為處事上需要依賴父母,在學習過程中需要依賴教師,雖然這一階段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但由于受高考指揮棒的影響,往往以應試教育和灌輸式教育為主,學校和家庭都過分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忽視了學生綜合素質尤其是德育素質的培養,學生對思政課的學習多是浮于形式,是為了增加考分而已,思政課的德育功能無從談起。進入高職院校后,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與高中相比,都有很大的不同。高職學生普遍文化基礎知識薄弱,學習能力不強,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容易產生自卑、焦慮等心理問題。但高職學生的獨立性、責任感普遍強于高中生,他們關注社會現實,熱衷于對時事熱點按照自我的思維進行評價。由于沒有升學壓力,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參與到社會生活中去。復雜的社會環境,特別是不良社會風氣對他們原有的認知產生沖擊,進而影響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部分學生出現道德低下和思想滑坡的現象。為了突破這樣的困境,需要我們重視與高中政治課的有效銜接,了解教育對象的心理生理特點,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和內容。在高職思政課教學中,既要像高中一樣進行基本理論、基本觀點等的教育,更要引導高職學生運用所學理論去分析社會現象和國家大事,在此過程中使高職學生潛移默化的糾正自己的錯誤認識,做到心靈上有感觸、思想上有認同、行動中有體現,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搞好高職思政課和高中思政課教學的銜接工作非常重要。它不僅可以使思政課教學的整體性和連續性得到體現,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實現高校思政課的教學目標,還可以推動教育體制改革,提高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為學生和社會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國文,高校思政課與高中思政課教學有效銜接探究,【J】

青年與社會,2014(15)

[2]王璐瑤,大學與高中思想政治教育銜接問題研究【D】長春:

長春工業大學,2012

[3]田靜輝,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銜接

篇4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0-0206-02

當今,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帶來的多元價值觀念對高等院校學生的影響越來越明顯,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日益突出。現狀如何改變?這一切使得思想政治理論課對高等院校學生進行教育的擔子更重、更神圣。、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中明確要求:“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加強實踐環節。”實踐教學是我國高等院校思政理論課教學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思政課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一環,更是提高思政課效果和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手段。然而,目前實踐教學很難落到實處,預期效果遠沒有達到。如何使實踐教學的優勢和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中凸顯?解決好這一問題對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實效性有重大意義。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內涵

思政課的教育目標是教育學生學習和掌握理論知識,并能夠熟練運用科學理論和方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對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行鑄造。在思政課的教學過程中重視和充分運用實踐教學,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內涵的理解,不同學者之間存在不同的觀點。根據歷史唯物主義實踐觀和、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精神,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內涵應該界定為:根據思政課教學大綱要求,配合理論教學,由思政課教師引導、學生參與的旨在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教學活動。在這里有幾點需要說明,首先,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是在理論教學之外的教學活動,既可以在課堂外進行,也可以在課堂上進行[1]。其次,實踐教學的內容必須與理論課程的內容密切相關,但其又不是理論課程的基本內容,而是理論課程的擴展,是以豐富教學內容,開拓學生的認知視野,培養綜合素質。再次,實踐教學活動必須由教師主導,這是實踐教學得以順利開展的基本條件。最后,實踐教學活動中學生必須主動參與其中。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面臨的現實問題

自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及方案實施以來,各地、各高校對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的積極探索取得了不少成效,但距預期還有差距,現狀差強人意,找出思政課實踐教學當前面臨的現實問題,對癥解決是思政課實踐教學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一)學生在實踐教學中“主體性缺失”

高等院校的學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活動中的受教育者,學生的主體性是指其在接受教育過程中的一種“自覺能動性”[2]。學生是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主體,而不僅是教育過程中的客體,學生在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中主體性的發揮對實現思想課實踐教學目標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但是,當前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體性缺失現象普遍存在,沒有能充分發揮出來。在實際的實踐教學活動中,思政課教師依然是教學活動中話語權的掌控者,使學生的主體性在實踐教學活動中被遮蔽。許多高校確實也組織了社會實踐活動,但是大多形式大過內容,比如暑期“三下鄉”等,這些實踐活動大都不能把學生置于主體地位,沒有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總結,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價值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實踐教育不僅是一種“身體在場”的活動,更是一種“心靈在場”的活動[3]。

(二)教師實踐教學的意識和能力不強

毫無疑問,思政課教師是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的主體,大多數的思政課教師都能對理論教學得心應手,但實踐教學意識不強,且經驗和能力較缺乏,這就導致教師與學生在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中的平等對話很難實現,是致使思政課實踐教學弱效的重要原因。教師作為教育者應先受教育,現在高校中的思政課教師自己都沒有參加過實踐的不在少數,因為這些教師大都是由校門到校門出身的碩、博研究生,他們本身就是純受教育者,沒有思政工作的切身經歷,或者是在校學習期間參加過那些形式大過內容的效果不大的社會實踐活動。這些青年思政課教師自身實踐教學經驗比較匱乏,也致使他們對實踐教學的認識不足,如果為了完成教學要求,而組織的實踐教學活動也難免流于形式,走過場。

(三)實踐教學系統規劃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課程有所不同,它不是一門課,而是幾門課合起來的總稱,是一個嚴格的課程體系。思政課實踐教學是課程教學的重要部分,設計的范圍較廣、難度較大,實踐教學要順利進行就要整合教育資源,形成系統性的規劃,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育人功能才能有效地發揮出來。現在,絕大多數高等院校都在思政課教學計劃中設計了實踐教學環節,有的還制定了比較規范的教學大綱,但是又有問題隨之而來,不同思政課程老師在組織實踐教學過程中自行其是,他們之間沒有統一的協調、安排,每門思政課教師由教師基本上是根據自己的能力、條件來自行組織實踐教學。因此一直停留在自發的、隨意的的層面,導致不同思政課程實踐教學單一化,甚至重復化,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思想課實踐教學的實際效果。實踐教學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深化內容,應該從整體上規劃不同思政課的實踐教學活動。

(四)實踐教學保障機制欠缺

思政課實踐教學是長期的、系統的教學任務,高校要把其作為長遠教育規劃進行設計,這就需要一套高效的保障機制。需要與思政課實踐教學相關的各部門之間的通力配合,才能形成合力,為實踐教學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提供有力保障。然而,事實上目前多數高等院校這方面的保障機制欠缺,主要存在組織機構、規章制度和經費支持等保障機制的欠缺,進而導致思政課實踐教學低效果化。思政課實踐教學作為一個系統工程,單純依靠思政課教學部門遠遠不夠,還需要高校領導的重視,相關職能部門的協作,目前許多高校領導對思政課實踐教學重視不夠,每年的計劃都是應時而定,形不成規范化,還有一些高校雖然設立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領導小組”等機構,但很少開展實質性的工作,形同虛設。制度設計的缺失也是實踐教學低效化的重要因素,很大一部分高校制定的相關規章制度目的是為了應付上級檢查,而平時處于“放羊”狀態。實踐教學的順利開展需要老師和學生走出教室,走上社會,這需要經費,實踐教學的課題研究需要經費,實踐教學的基地建設需要經費,然而許多高校經費短缺現象普遍、保障機制缺失,這都是影響實踐教學活動順利開展、取得實效的重要因素。

三、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有效性提升的路徑

如何使實踐教學回到思政課教育的本真狀態?唯有解決思政課實踐教學面臨的現實問題,才是走出當前困境的必由之路。

(一)切實彰顯學生主體地位

馬克思始終強調人是主體,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是學生主體性發展的重要因素,而實踐教學又是思政課教育的重要一環,其終極目標必然是促進學生主體性的全面發展。因此,思政課實踐教學一定要綜合多種形式來彰顯學生的主體性地位。馬克思認為:“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4]現實生活是人的主體性生成之地,當然它也是實踐教學中學生主體性養成之地,實踐教學不可能脫離社會、脫離生活。思政課實踐教學就是要以生活為依托,使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向實踐學習,為社會服務。人的主體性不是先驗的,而是在現實實踐中產生和提升的。列寧說過:“學習、教育如果只限于學校以內,而與沸騰的實際生活脫離,那我們是不會信賴的。”[5]學生自主性的培育和提升只有和生活相連,切實彰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他們才能獲得巨大的內在動力。

(二)提高教師實踐教學的素質與能力

思政課實踐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活動,它對任課教師有很高的要求,思政課教師的主體性能否充分發揮,取決于其實踐教學的意識和能力。思政課教師需要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本質予以把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是對者實踐活動的總結和升華,思政課教師要把這些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接受教育。因此,思政課教師要具備必備的的理論素養,把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把控能力。高等學校十分有必要有計劃地對思政理論課教師進行與實踐教學相關的培訓,包括理論知識培訓和實踐技能培訓。思政課教師也要積極地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去,在其中提升自身的實踐教學素養,只有這樣思政課教師才有機會探索出實踐教學的新路徑、新方法,才能最終提高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水平。

(三)加強實踐教學資源整合

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源是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可以利用的,有助于順利實現實踐教學目的的人力、物力、信息等所有資源。靳諾在全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研討會上說過:“我們要考慮實際可用的實踐教學資源問題。全國每個大學生要參與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活動,實踐資源如何保證充足?實際上,實踐教學資源是有限的,這就要求我們對現有資源進行整合,對潛在和隱性的資源開發和利用。”[6]因此,高校要對思政理論實踐教學進行統一規劃,使各個部門單打獨斗、沒有合力的現象成為歷史,把思政課實踐教學在內容選擇、結構安排、系統評價等方面的零散化合為有機整體。實踐教學資源的功能不會自己產生,這就需要高校領導、思政理論課教學部門以及學生等各方一起努力才能挖掘思政理論課內在的價值。

(四)建立健全實踐教學長效運行和保障機制

思政課實踐教學要實現高效化,根據中央文件的精神,建立健全思政課實踐教學長效的運行和保障機制勢在必行。各高等院校的領導及相關職能部門都是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開展的重要因素,各方面一起努力共同合作是實踐教學長效運行機制規范化、制度化的保證。有了組織保障還要有制度保障,小平同志曾說過:“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的做好事。”一些針對實踐教學活動的管理文件的制定是實踐教學活動有章可循的制度保障,這樣才能做到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制度化、規范化管理。最后還要配備必要的經費支持,如按照學生人數確定投入經費的比例等措施。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價值,詮釋出其自身的魅力,實收成效。

參考文獻:

[1] 陳麗明.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導刊,2010,(2):70.

[2] 汪馨蘭,戴鋼書.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55.

[3] 汪馨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研究電子科技大學[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3:60.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篇5

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是培養德才兼備的創新人才的重要課程。高職教師要認真分析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不足,探索創新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調動大學生對思政課的學習主動性,不斷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

一、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方法缺乏創新。許多高職院校仍然采用傳統教學模式,老師在課堂上滿堂灌輸,老師單邊主導,照本宣科,機械講解,師生雙邊作用的教學過程難以體現。教學方式過于簡單,教學方法缺少創新,學生一味被動受納,學習興趣缺乏,極大地影響高職院校思政課的教學效果,不利于思政課育人目標的實現。

(2)教材內容枯燥重復。高職院校思政課教材與各個本科院校的教材都是統一編制,區別不大。這些教材涉及的知識點多,抽象的理論內容篇幅較大,而教材內容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兼顧不夠,部分學生難以理解、掌握這些知識。同時,思政課教材與中學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內容多有重復,學生學起來似曾相識,機械重復,興趣不高。

(3)實踐教學延伸不足。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過多地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與實際生活結合不夠,難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擴招以后高職院校學生人數增多,而思政課教學多是合班上課甚至多班合堂上課,上課學生人數過多,這也使得教師實踐教學難以開展,學生們很難走出教室、走進社會。

二、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方法的創新對策

(1)轉變教學觀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在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應該得到更為充分的體現,老師不能一味占據講臺滔滔不絕,要從過去的主導者轉變為引導者,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比如,教師可以依據教學大綱的重點難點內容設計一些問題,布置學生課前預習思考,然后在課堂上讓學生對問題進行講解、討論。當學生給出自己的見解和想法時,教師要不失時機地鼓勵、點評、補充,引導學生自由思考。同時,思政課的教學目標應該將學生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這兩個目標相結合,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要精心設計學案,增強學生對思政課的親切感。要關心學生的學習,關心學生的生活和生命狀態,關注學生的職業規劃和后續發展。思想政治教育還應該將“培養塑造教育觀”轉變為“引導生成教育觀”,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討論、思考、交流中構建自己的思想體系。高職院校思政課的教學目標既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技能,又要注重他們的精神和道德層面的需求,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2)教材內容要和高職院校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選擇。高職院校思政課的學時比本科院校要少,學生的基礎也相對薄弱一些。所以,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挑選、整理,把枯燥的教材內容變得通俗易懂,讓學生在理解上更加簡單容易,使教學效果更加明顯。例如,講述“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時,教師可以將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并劃分為幾個知識板塊,突出主要知識體系,然后進行專題式講述,因材施教,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3)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種先進的教學手段,轉變單一的教學形式。現在高校多媒體教學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教師習慣于將所講的知識內容,以圖片和文字相結合的形式,制作成精美的PPT進行教授。這有效地豐富教學信息量,增加教學直觀性,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抽象理論的理解。如今學生上網時間越來越長,網絡教學資源也更加豐富。因此,教師也可以多和學生進行線上線下的互動,延伸思政教學課堂,探索如何用好互聯網這一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新陣地。

(4)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注重實踐教學。實踐教學是思政課的重要環節,是理論教學與社會實際相結合的橋梁。通過實踐教學平臺,讓學生去體驗、理解理論知識,提高思想認識。例如,專題辯論賽、主題演講、模擬課堂這些實踐教學活動,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組織能力、表達能力等各方面能力。許多高校建立了教育實踐基地,讓學生參觀游覽,但仍存在基地過少、走馬觀花、淺嘗輒止的問題。因此,還需建立更多的基地,開辟更多與現實聯系緊密的基地,讓高職大學生在實踐教學中有更多的思考和體悟,從而明辨是非,做一個德技雙馨的合格人才。開展社會調查是實踐教學較為有效的方式,可以讓學生依據興趣自擬題目,讓學生有一個較長時期的調查、思考、交流、寫作,這樣才會有一份滿意的答卷。

篇6

關鍵詞:民辦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學方法革新;教學原則

G641

乘我國大力發展應用型大學的東風,我校于2014年從專科院校升格為本科院校,并定位于創建高水平應用型大學。應用型大學要求以體現時代精神和社會發展要求的人才觀、質量觀和教育觀為先導,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勢下構建滿足和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的新的學科方向、專業結構、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全面提高教學水平,培養具有較強社會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在《教育部關于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創新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要擴大學生的學習自,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啟發式、合作式、參與式教學,逐步擴大學生自主選擇專業和課程的權利。根據我院的辦學歷史及國家相關部委的要求,如何上好思政課,以彰顯思政課在應用型大學建設中的作用是我們尤為重要的任務。為此,我們在本校學生中進行廣泛調查,采用發放調查問卷的方法。隨機發放1000份問卷,回收到958份有效問卷,以了解學生思政課堂的學習特點,從而總結民辦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課教學方法革新的原則。

一、民辦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課學習特點分析。

教學原則的總結是基于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的。根據調查,民辦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思政課學習特點包括學習目的的實用性需求、學習過程的愉悅性需求、學習方式的參與性需求、學習內容次重要性。

1.學習目的的實用性需求。

學習目的的實用性需求是指學生認為所學的知識、理論對學生本人的升學、就業、應付考試、能力提升、思想疏導有明顯的幫助作用。當問及“如果您喜歡某一門政治課,主要是因為什么”時,511位同學選擇的是“課程對自己的升學或就業有用”,占有效樣本數的53.3%。有450位同學選擇的是“理論聯系實際,能解決我們的思想問題”,占有效樣本數的47%。當問及“以下哪種授課方式你較喜歡”時,有639位同學選擇“引用材料和實際案例來說明書本理論知識”,占有效樣本數的66.7%。問及“您平時上思想政治課的狀態”時,有319位同學選擇了“厭煩這種課,但是還會聽以應付考試”,占有效樣本數的33.3%。以上數據充分說明民辦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思政課學習的實用性需求非常突出,是我們教學原則的確立,方式方法選擇的基礎。

2.學習過程的愉悅性需求。

學習過程的愉悅性需求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習內容、形式追求愉悅的感受,希望在輕松的氛圍中完成學習的任務。在回答“如果您喜歡某一門政治課,主要是因為什么”時,489位同學選擇了“教材生動有趣”,占有效樣本數的51%,546位同學選擇“任課教師有魅力”,占有效樣本數的57%,539位同學選擇了“教學過程輕松,能夠看看電影之類”,占有效樣本數56%。以上數據在教材、教師、教學過程都有明確的要求,即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能創造一個輕松、寬松的氛圍,讓其在學習中能具有愉悅性的感受,使大學學習與高中學習明顯地相區別。

3.學習方式的參與性需求。

學習方式的參與性需求是指民辦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傾向于參與到教師的教學中,愿意做學習的主人,以取得第一手資料。在回答“您認為當前思想政治課中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時,573位同學選擇了“灌輸型的教學模式,學生參與度低”,占有效樣本數的59.8%,在回答“以下哪種授課方式你較喜歡”時,有395位同學選擇了“互動教學,鼓勵學生自主發言”,占有效樣本數的41.2%。從數據顯示可以得知,民辦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學習方式追求參與性,不再滿足于傳統高中的灌輸型教學模式,是學生欲擺脫高中學習方式的表現。

4.學習內容次重要性

學習內容次重要性,是指民辦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認為思政課在學校開設的眾多課程中居于次重要的位置,對其中的理論知識要求不高。從態度上而言,他們認可思政課的重要,如在回答“您對現在的思想政治課的看法”時,有414位同學認為“重要,能幫助建立完善的思想體系”,占有效樣本數的43.2%,但也有419位同學選擇了“比起其他課程顯得不重要”,占有效樣本數的43.7%。在問及“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理論知識,您認為”時,有595位同學選擇了“重要,但只需大概了解”,占有效樣本數的62.1%。這些數據說明了學生對學習內容次重要性,對理論知識要求不高的特點。

二、民辦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課教學方法革新的原則

明確了民辦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思政課學習特點,對思政課教學方法進行革新也就有了依據。理論聯系實際原則、輕松性原則、主體性原則、適當性原則是民辦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課教學方法革新的幾個重要原則。

1.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王道俊、王漢瀾在《教育學》中認為,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系上去理解知識,用理論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會用、學以致用。由于民辦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思政課學習目的具有明顯的實用性需求,理論聯系實際原則也就成為我思政課教學方法革新的首要原則。在思政課的教學實踐中,講授某一理論時時應先有案例,讓學生有一種感性的接觸,然后引入一種理論。在理論講授時,應簡明扼要地明確基本理論,在表達理論時應簡短化、通俗化,使思想政治理論與某一社會實際或學生實際相互印證。在徹理論聯系實際原則中,案例教學法是行之有效的。持之以恒地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就能使學生在思政課中得到思想提升和能力鍛煉。

2.輕松性原則。

輕松性原則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創造一種愉悅的氛圍,使學生輕松地完成學習的任務。此原則是針對民辦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思政課學習過程的愉悅性需求而提出的。學生經過多年的思想政治理論的教育,對此類課程的印象是枯燥、刻板、教條,學習過程沒有什么趣味性可言。這種形象須要教師創設一個愉悅的氛圍,使學生輕松地進行學習。從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應從幾個方面進行嘗試。首先教學內容時代化,即將教學內容的設計滲入當今時代的信息。如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應多挖掘當代的人或事。如周杰倫成功的啟示、林書豪征戰NBA的啟示等。其次,是教師服飾的適當性。對于思政課教師的服飾應不應該嚴肅是一個討論的熱點。我們認為應該是適當而不是嚴肅。自然就是適當。中老年教師應該體現有內涵、青年教師應該體現活潑。再次是視頻教學的適當性。信息技術的發展使我們可以掌握到更多有利于教學的視頻資料,思政課教師應通過大量審查過的視頻資料為教學服務,使整個教學過程更為輕松。最后,教學語言的多樣性。教師的語言是最能感染學生的方式。教學語言力求多樣,面對不同的問題、理論,有時需要慷慨激昂,有時需要娓娓動聽,使學生在聽覺方面感到輕松,從而輕松進行學習。

3.主體性原則

教育理論強調,在教學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張耀燦、陳萬柏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中認為,所謂主體性原則,是指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教育者,將受教育者視為教育主體,充分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注意調動其自我教育的積極必,來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行為準則。民辦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思政課學習方式有參與性的需求,體現了學生自我意識的提高,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教育的意識。因此,有課堂教學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貫徹主體性原則,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是一種有效的途徑。教師先根據教材的內容,概括若干個主題。以小組為學習單位,每一小組負責一個主題,要求各小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按照教師的具體要求,圍繞主題,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充分收集資料,制作PPT,通過演講、演示PPT、游戲等方式向其他小組同學介紹本小組的學習成果。在這種教學方式中,教師起到主導作用,規定學習主題,指導學生進行學習。也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積極性,學生深入到網絡、圖書館、社會去收集資料,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小組成員之間有不同的分工,需要團結合作,能培養其團結合作精神。更能通過小組之間的競爭,體現在每個小組的自我價值。

4.適當性原則

適當性原則是指教學內容的深度、廣度要適合學生的認識特點,具有一定的難度但又不能太難,使其通過一定的努力可以理解和接受。民辦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認為思政課在學校開設的眾多課程中居于次重要的位置,對其中的理論知識要求不高。這是由于學生認為思政課“無用”的概念所導致的。所以貫徹適當性原則,首先要解決思政課的“有用性”問題。思政課的“有用”與專業課的“有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專業課中的“有用”是技能性的,比如會操作某機器、會某項技術。而思政課的“有用”更應該理解為“有益”。有益身心健康、有益于正確價值觀的確立,有益于人生全部奮斗歷程。有了這樣的認識,使學生不至于將思政課與專業課進行橫向的對比。其次,要了解學生的發展水平,合理設置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民辦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高考錄取時學業成績是中等偏下的水平,因而教師要根據此特點設置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不應該教授難度太大的知識,但也不能太簡單,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引下通過一定的努力能掌握即可。最后,思政課中,教師要把握學生認識發展的時代性。當代的大學生學習生活在信息化社會中,他們思維敏捷、知識面廣,信息來源多。這些特點要求有思政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對信息及學生的價值觀進行適當的引導。使學生在眾多的信息源里,認清是非曲折,端正思想認識,樹立正確的三觀。

參考文獻:

[1]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汪元宏、蔣德勤、王有煒,高校應用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探索【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

[4]楊冠亞、王兆香、陳惠珍,新一形勢下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時效性研究【J】,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學報,2014(12).

篇7

一關于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必要性的調查

我們對臺州部分高校大學生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在思政專業學生的調查中,認為很有必要開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生高達71.43%,認為沒有必要開設的學生占23.81%,有4.76%的學生不清楚是否有必要開設。由此可見,大多數學生認為高校開設思政課程是很有必要的。思政部的學生由于專業背景原因,希望學習更多的相關知識,因此對該課程的開設持歡迎態度。體育學院的學生在高校是否有必要開設思政課的問題上,有46.15%的學生選擇了沒有必要開設,23.08%的學生選擇了不清楚是否有必要開設,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體育學院的學生在思政課程上,有意存在逃避和抵觸心理,說明了大部分學生本身并不喜歡思政這類課程,其中也有30.77%的學生選擇了很有必要開設,這組數據表明了體育學院的學生并不是全體都排斥思政課程,也存在學生希望開設這類課程。所以從體育學院的學生調查結果來看,思政課程還是有必要開設在體育學院的,只是在平時上課和考試形式上可以有一定程度的放寬要求。藝術學院調查結果顯示:在認為高校是否有必要開設思政課這個問題上,藝術學院有37.5%的學生選擇了很有必要開設,30.8%的學生選擇了沒有必要開設,還有23%的學生選擇了不清楚是否有必要開設,說明了藝術學院的學生對于思政課這類課程還是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數信學院調查結果顯示:數信學院的學生中50%的學生認為高校很有必要開設思政課,10%的學生認為沒有必要開設思政課,占了40%的學生不清楚是否有必要開設。由此可以得出,只有半數的學生認為很有必要開設思政課,而其他學生的態度較為含糊,因此理工科的學生在對待思政課是否有必要開設的態度上不是很明確。

綜合調查結果顯示:53.09%的臺州學院學生認為學校很有必要開設思政課;25.31%的學生認為沒有必要開設思政課;也有21.6%的學生不清楚是否有必要開設。由此可見,大多數的學生認為思政課對他們有積極的影響作用,認為開設思政課是很有必要的。臺州學院既有文科專業又有理科專業,學生對思政課的認識度不同,因此存在少數學生對思政課抵觸現象。總之,認為高校很有必要開設思政課的學生占了絕大多數,可見思政課的必要性。

二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方式方法

思政專業學生調查結果顯示:所調查的思政專業學生中,積極接受并理解老師教授的知識的學生占61.9%,被動接受和厭煩這門課但為了考試還是會聽的學生各占14.29%,上課馬虎聽課考前突擊的學生占9.52%,逃課做別的事的學生幾乎沒有。大多數的學生對待思政課的學習態度是比較積極的,可以看出思政部的學生對于與自己專業相契合的課程的重視程度。外國語學院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學習思政課程的方式是各不相同的,但是其不同中也顯現出一定的相似性。由圖表可知,選擇上課馬虎聽課,考前突擊的學生相對較多,占29.63%;其次是積極接受并理解老師教授的知識占25.93%,選擇被動接受并只是強記和厭煩這門課,但是還會聽以應付考試這兩個選項的都是22.22%。從這個結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對于思政課的學習方式是不正確的,不正確的方式很可能對其學習效果產生不良的影響,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體育學院調查結果顯示:體育學院的學生在思政課課程的學習方式上,有38.46%的學生選擇了被動接受,只是強記,30.77%的學生選擇了厭煩這種課,但是還會聽以應付考試,從這兩個數據可以看出體育學院的學生對于思政課的態度總體是不喜歡的,由于學院強制性要求上課,學生最后還要應付考試,我感覺考試是最終目的,所以還是“趕鴨子上架”式的。說明體育生在學習上還是有自己的追求的。藝術學院調查結果顯示:在學習思政課方式的選擇上,藝術學院有30.8%的學生分別選擇了積極接受并理解老師教授的知識,被動接受并只是強記和上課馬虎聽課,考前突擊這三項,說明了藝術學院的學生在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上態度還是很端正的,而相比之下,在課堂上的表現就馬馬虎虎了,但是不管怎樣,都是為了最后的考試考核,這一點從0%的學生選擇了逃課做別的事情,考試能考多少就是多少也可以看出來。數信學院調查結果顯示:數信學院的學生認為學習思政課是積極接受并理解老師教授的知識的占15%,被動接受并只是強記的占30%,厭煩這種課,但是還會聽以應付考試的占30%,上課馬虎聽課,考前突擊的占20%,逃課做別的事情,考試能考多少就是多少的占5%,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數的數信學院的學生學習思政課時選擇的是一種被動的方式去學習去應付考試,選擇積極主動的比較少,雖然政治課大家不是特別感興趣,但是不會選擇逃課。

綜合調查結果顯示:在臺州學院所調查的學生中,積極接受并理解老師教授的思政知識的學生占26.54%;被動接受并只是強記的學生占22.22%;厭煩思政課但由于開始還會聽的學生占20.37%;上課馬虎聽課考前突擊的學生占29.01%;逃課做別的事情的學生占1.85%。由此可見,臺州學院學生學習思政課的情況良好,逃課的學生比例少之又少。從分別采用以上四種不同學習方式的學生人數大體相當的結果分析,可得出學生學習思政課的出發角度不同,或主動積極掌握思政知識,或只是為了考試機械地學習。

三教師采用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

思政專業學生調查結果顯示:喜歡老師用講座形式組織教學的學生占71.43%,說明思政專業學生對講座形式的教學喜聞樂見。喜歡學生對教師提問進行教學的學生占66.6%,說明思政部的學生喜歡發散思維與老師進行學術探討。喜歡老師用案例式教學的學生占61.9%,說明思政部的學生喜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喜歡在案例中獲得真諦。喜歡師生互動交流和主題討論式教學的學生占33.33%,喜歡模塊設計和純粹理論推演上課的學生占28.57%,另外也有一些學生喜歡老師其他方式組織教學。外國語學院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們喜歡的教學方式比較豐富。選擇教師經常提問,師生互動交流的學生占17.14%;選擇模塊設計、專題講授和專家講座或專題講座兩種方式的學生都占 15.17%;選擇主題討論式,學生上臺講解和每次課程留下時間,讓同學針對疑惑,大膽向任課教師提問這兩種方式的都占14.29%;選擇案例式教學的教學方式的學生占12.86%;最后,有5.71%的學生選擇了其他,4.29%的學生選擇了純粹理論邏輯推演教學,教師從頭講到尾。學生喜歡的教學方式較為分散,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老師的上課難度,是一個值得老師研究的問題。體育學院調查結果顯示:針對教師上課方式上面,體育學院的學生有27.27%的學生選擇了講座方式,其余有18.18%的學生選擇了師生交流和學生對教師提問這兩項,13.64%的學生還選擇了純粹理論邏輯推演和其他,從這幾個數據表明,體育學院學生還是比較希望教師的上課方式可以更加互動和靈活。其中模塊設計、專題講解占的比例最少,只占了4.55%,說明了學生們比較排斥按既定模塊來上課。藝術學院調查結果顯示:針對最希望教師用哪種教學方式組織教學這個問題,藝術學院的學生有30.80%的學生選擇了師生互動交流的教學方式,有23%的學生選擇了學生對教師提問,這兩個數據表明了藝術學院的學生希望思政課的課堂上可以體現一些活力與互動,這樣可以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可以不會顯得那么枯燥和單調。數信學院調查結果顯示:數信學院最希望教師上課采取的方式是純理論邏輯推演,教師從頭講到尾的占了15%,教師經常提問,師生互動交流的占了35%,主題討論式,學生上臺講解的占了55%,每次課程留下時間,讓同學針對疑惑,大膽向任課教師提問占了35%,模塊設計,專題講授的占了30%,專家講座或專題講座的沒有,案例式教學的占了40%,其他的占了10%。由此可見,數信學院的學生大多數希望采取生動的方式去學習這門課程,而不是單純地被動地去學習這門課程。

篇8

關鍵詞:高職專業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 有效融合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1-0040-01

加強高職教育,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從思想層面對學生開展滲透性教育,對于應用型、技術型人才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高職教育過程中,若一味依靠課堂教育,難以達到教育目標,必須在專業教育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方可將有限的資源充分融入無限的教育模式中。

1 高職專業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必要性

1.1順應了高職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高等職業院校的辦學宗旨在于培養職業型人才,因此,高職院校應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同時,以就業需求為導向,逐步增強學生的專業技能,促使他們逐步實現可持續發展,使他們養成終身學習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擔當著育人的重要使命,必須以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為指導,逐步改革和完善教學內容及方式,必須同高職專業教育有效融合,在專業實踐過程中融合職業道德、發展及社會交往等思政理論課教育,方可在提高學生職業技能的同時,全面提高其適應社會及可持續發展等能力。

1.2增強了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實效性

思政教育理論課教材為統一指定的,同高職院校教育特點及人才培養目標缺乏緊密的聯系,和學生所關注熱點及切身利益的聯系較少,同學生思想實際不貼合,因而在高職學生中不太受歡迎,再加上不少思政理論課教師不了解自身所授課專業人才的具體培養目標,對自身授課對象未來職業類型也不甚清楚,這勢必會造成學生思想和理論課教學相脫節,導致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產生不良的抵觸情緒[1]。若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專業教育巧妙融合,將會有效提高教師備課的針對性,教學過程也更加形象、深刻,學生對專業知識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厚,有效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枯燥性,使得思想政治理論課更具體、更生動,確保了教學效果。

2 高職專業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融合途徑

2.1以人才培養目標為使命,轉變傳統教育理念

高職院校應將人才培養作為賴以生存的基礎,缺乏人才培養目標,高職教育就將同教育范疇發生偏離。因此,必須加快理清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科研等的關系,明確人才培養在高職院校各項工作中的核心地位[2]。為了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必須加快形成人才競爭優勢,盡快實現我國從人力資源大國轉變為人才強國,高職院校在這一轉變的推進中肩負著重大的使命,在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必須明確這一使命,處理好科研與教學間的關系,以人才培養目標為使命,轉變傳統教育理念,從獎懲激勵、制度設計、資源配置等各個方面出發,為人才培養目標的順利實現服務。

2.2加快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勵機制

高職院校應明確教學的中心地位,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充分激發其實現教學價值及目標的積極性,建立完善的考核激勵機制。由于不同教師對教學、科研的偏好及擅長程度也不盡相同,不少教師認為應被要求搞好教學或科研工作,而非二者都做。研究顯示,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并非就一定可以提高其教學水平[3]。當前,教師利用科研工作代替教學工作的現象普遍存在,導致激勵效果不佳。針對高校職能體系情況,應對教師教學、科研、服務水平進行綜合考核,將教、研評價相統一,實現教研一體化,評價體系不僅要體現學生專業素質培養的要求,又應體現專業教師在思政教育理論課中所發揮的作用,確保教師能夠為推動學生的成人、成才、成功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2.3提高專業教師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覺性

新形勢下,社會正處在大發展、大變化階段,社會環境也越來越復雜,學生也出現了很多新變化,為了搞好新時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工作,必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綜合素質,完善思政教育工作的方法及能力。高職院校應加強教育,使教師意識到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由于專業教師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性質不同,因此,在開展思政理論課教育的方法也應有所區別,應通過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使他們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高職院校可以組織專業教師加強思政教育工作培訓,讓其充分了解思政教育的意義,以便專業教育中能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確保教學效果。

2.4充分發揮輔導員專業教育優勢

輔導員不僅是思政教育工作的組織者、實踐者,而且是專業理論知識扎實,能夠服務社會建設的高素質人才,因此,應鼓勵輔導員參與到高職專業知識教育中來,為學生的專業學習發揮有效的指導作用。高職院校應盡快完善教、學融合機制,營造良好的條件使輔導員能夠參與到專業教學活動中,要求其定期開展專業培訓,使其掌握全面系統的專業知識,同時,在專業教師與輔導員之間搭建一個良好的交流平臺,實現專業教育、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

3 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職專業教育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時,應當注重方法和手段的結合。根據學生認知需求的不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特殊性,發揮教育的功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而達到高職教育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王彩芳.高職思想理論課融入專業教育的對策研究[J].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1(10):113-115.

篇9

關鍵詞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 G7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4)05-0054-03

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實踐教學是當前高職院校思政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對國內高職院校思政課的整體教學情況研究可以發現,大部分高職院校的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實效性較差,尤其是在教學管理、課程內容、教育資金投入等方面存在不足。為此,務必要轉變觀念,尋找多種解決途徑,將思政課實踐教學引入正軌,使其在高等教育中發揮自身的重要作用。

一、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的重要性

實踐教學是一種“寓教于行”的教學手段,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有目的地參與到多種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獲得感性認識,促進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這種集多種能力為培養目標的課程訓練,是當前高職院校思政教學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實現以生為本現代教育理念的必要手段

“以生為本”就是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實現學生個體與整個社會的共同進步。實踐教學能夠借助社會實踐調查、社會參與、體驗與參觀訪問等途徑,來提高在校學生的分析能力、觀察能力、交流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有助于培養在校學生的良好個性。思政課實踐教學能夠讓現代大學生客觀運用客觀原理去分析生活中的問題,實現自我探索與發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是順應核心教育思想的客觀體現。思政課實踐教學有助于轉變教師傳統角色,喚起教師服務意識,使教師成為現代教育的組織策劃者與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合作者。思政課實踐教學能夠真正地將課堂主體地位交還給學生,讓學生在互動的氛圍中實現多向交流,進而激發自身的能力和學習興趣,主動去探究,通過長久的模式化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就會逐步增強,進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鞏固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成果的推動力量

實踐教學模式能夠彌補傳統思政課“注重理論,忽略實踐”的不足,轉變傳統教學模式中單一死板的狀況,不再是對枯燥的理論知識體系進行直觀判斷,而是將生動的圖像與事實直接呈現給學生。通過實踐教學,大學生能夠將所學理論知識與實踐結果緊密結合,根據實際情況來獨立分析、思考問題,進而得出自己的獨特觀點,促進自身從被動接受理論轉變為主動探究知識。這一過程讓學生鞏固和增長了知識,能用自己理解掌握的理論來指導實踐活動,從而形成學習中的良性循環。

二、當前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一)部分學校教學計劃落實不到位

一般而言,學校的課堂實踐教學要比社會實踐教學更加容易,主要是因為在社會上開展實踐教學會受到多種因素的限制。例如,涉及到場地、協調、培訓、時間安排、考評等因素,再加上社會實踐教學長期性、定期性等特征,因此只有制定完善的計劃才能夠有效地開展。從目前情況來看,當前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的思政課實踐教學,存在重視程度不夠、落實不到位、教學理念落后等問題。

(二)部分學校組織管理工作不完善

我國高職院校通常班額較大,部分學生缺乏學習自主性,實踐教學的管理工作難以有效開展,個別環節相對管理松散,實踐教學缺少標準性、規范性。另外,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也缺乏相關教學部門的密切配合。

(三)對實踐教學的有效形式缺乏深入探索

國內院校缺乏對實踐教學內容及組織形式的深入探索,部分院校對實踐教學采取過于分散的組織模式,使得實踐教學的組織形式復雜、難度大。教師難以在教學過程中發揮自身的主體地位,致使教學成果并不明顯。學校沒有劃分各個年級層,也無法針對具體教學對象選擇不同的實踐內容、目標,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會對教學效果產生一定的影響。

三、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改革探討

改革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應當順應現代教育規律,堅持以人為本的先進理念,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凸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轉變觀念,促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

提高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實效性,務必讓院校管理層、教師隊伍以及學生群體努力轉變思想觀念,加深思想認識,努力克服理論體系與實踐模式相脫節的問題。這不只是強化高職院校思政課針對性的客觀目標,也是有效提高課程實效性的必要手段。

(二)轉變教學思想,創新實踐教學管理模式

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在管理模式方面,需要確定課題學時與學分的有效、合理分配,構建有效實施內容體系、教學質量監督體系、教學成果評價引導體系、案例教學體系、實訓基地等,進而保證實踐教學質量。注重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通過實踐來培養學生的素質能力,這是現代思想政治理論課需要遵循的重要教學規律。根據這一指導思想,務必要將“突出思想性與專業性相統一,創建全方位的實踐教育體系”作為新課改背景下的重要研究課題。要努力探究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特征相統一的實踐教育模式,通過理論與實踐兩方面結合來形成適應學生實際發展的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

(三)選擇切實可行的實踐教學內容和形式

第一,豐富社會實踐活動內容。高職院校可定期組織學生到企業、農村地區進行參觀考察,使學生深入了解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地區經濟的發展狀況以及新農村建設取得的成就等,讓學生在深入了解國情、民情的基礎上,能夠更加有效地理解課堂中所學的理論內容;教師圍繞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等諸多時事問題來開展主題社會實踐活動。

第二,豐富拓展實踐教學形式與范圍。教師在課堂上組織學生觀看與思政課相關的教學電影、紀錄片等,加深學生對課堂內容的理解,培養其高尚的道德品質與情操。如筆者定期會為學生放映《建國大業》、《建黨偉業》、《風聲》、《秋喜》等影片。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開設社會熱點問題的學術講座,拓展學生的視野與知識面,讓學生了解最新的實事動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觀能動性。學校還可以組織攝影比賽、知識競賽、演講比賽、辯論賽等多種活動,在活動中滲透多元的教學內容。

第三,實施素質拓展調研活動。高職院校可以圍繞學生日常學習生活內容,組織學生開展項目調研活動,撰寫實踐調研報告,讓學生將所學的理論與當前社會熱點問題相聯系,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觀察能力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校出面與地區企業聯系,建立較為固定的實踐基地,并給予相應的人力、物力、財力方面的支持。

(四)爭取保障條件,實現思政課實踐教學長效化發展

部分人認為,高職院校思政課的實踐教學“費時、花錢而無實用價值”,甚至認為忽略實踐教學可謂是一種“理智”的選擇,進而導致實踐教學外部保障條件欠缺或者不完善,嚴重影響到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有效開展。學校管理層的科學、正確管理,能夠使學校思政課的實踐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要激發學校的重視程度,從而促使其投入更多資源。實踐教育者務必要樹立起自身的“品牌觀念”,借助實踐教學成果激發學校管理部門加大和落實投入,以物質保障條件促進教學成效,以教學成效促進物質保障條件改善。

(五)整合教學資源,凸顯思政課實踐教學特色化

教育者要樹立正確的資源利用理念,合理整合教學資源,這也是發展實踐教學的重要因素。部分教育者在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過程中,既不去考慮如何將這些資源加以整合、合理利用,也不會對這些資源進行著力保護,因此讓資源處于一種混亂無章的狀態。高職院校思政課的實施者與管理者要樹立全局、系統的觀念,充分利用、整合教育資源,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著力完善與打造全新的實踐教學特色。

參考文獻:

[1]吳亞萍.文學接受理論對高職語文教學的啟示[J].職教論壇,2004(11):19.

[2]趙志群.論職業教育工作過程導向的綜合性課程開發[J].職教論壇,2004(6):5-8.

篇10

[關鍵詞]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評價體系;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3)11-106-2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高校開設這一理論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養當代大學生運用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大學生面臨的困惑和難題,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思政課的教學質量尤為重要,而教學質量的好壞需要一套科學的、可操作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評價:是制定并依據一定的標準、程序和技術手段對思政課的過程及其結果做出某種意義上的價值判斷,它是教學環節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其目的是檢查和促進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由于思政課本身的復雜性和特殊性,構建一套科學合理的思政課教學評價體系,就成為擺在眾多從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評價的特點

與其他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課程不同,高校思政課在知識傳授、人才培養方面具有自身內在的特殊性,因此其教學評價也有自身鮮明的特點。

(一)意識形態的鮮明性。高校思政課作為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目的是使大學生掌握的理論與方法,并在此基礎上能夠正確地運用這個理論去解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上遇到的問題。因此在進行教學評價時,意識形態居于首要地位,而評價標準就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必須與社會所倡導的主流意識形態相一致。

(二)評價目標的復合性。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盧姆提出,教育教學的目標有三個方面:認知領域(包括知識、理解、運用、分析、綜合、評價由低到高的六個層次目標);情感領域(包括接受、反應,形成價值觀念等目標層次);動作技能領域(包括知覺、行動、體能、交際等目標層次)。按照這種劃分方式,高校其他專業課程的開設主要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動作技能。但是,思政課教學不僅涉及到認知與動作技能領域,更重要的是涉及到情感領域。這種高度的復合性目標,要求在教學評價過程中,對教師教學的考察不僅要考察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能力,還要考察教師對學生進行情感交流與傳遞的能力;對學生學習的考察不僅要考察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接受程度和運用能力,還要考察學生在學習思政課思維、行動等方面發生的變化。

(三)評價過程的復雜性。高校思政課教學從本質上說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種塑造大學生靈魂工作的直接成果是一種無形的精神產品,這種內在的、無形的精神產品要通過大學生外在的日常言行表現出來,由于受時空條件的限制,其效果未必能立竿見影,這是其一。其二,思政課教學質量的好壞不僅要受學生、教師、同行、專家及管理者共同評價,更要到社會實踐中接受社會大眾和社會生活的評價和檢驗,這樣的評價在時間上具有一定的滯后性,使得評價過程更為復雜。

二、現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評價體系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評價主體不完整。從現有的評價來看,評價主體主要是學生和教學行政管理部門,他們在教學評價中起決定性作用,因而教師的主體地位難以體現。一方面,由于學生是教學的主要接受者和參與者,學生在評價主體中居于主導地位。但是學生受自身知識水平、身心發展成熟度等方面的影響,對教學的評價水平尚有爭議。另一方面,教學行政管理部門是教學評價指標的制定者,他們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忽視了教師在教學評價指標制定過程中的發言權,致使評價指標失去其學科性特點,直接后果就是評價信度不高,結果讓人難以接受。

(二)評價指標不科學。評價指標不科學是影響思政課教學評價的重要因素。思政課既具有明顯的意識形態性,又具有自身的科學性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其教學評價體系不同于其他專業課程側重知識、技能的掌握與運用,而是知識、技能與情感、態度、價值觀并重。但是,目前的思政課教學評價指標采用的是與其他專業課程相同的教學評價指標,這樣的評價指標雖然便于操作,但不能體現思政課自身的特點。評價指標一經采用就固定下來,很少進行更新、補充或完善,思政課的內容在不斷地變化、更新,教師的教學也在適應這一變化而不斷更新教學手段、教學方式,但是對教學評價指標的制定卻無法做到與時俱進,評價指標能不能真實地反映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三)評價方式簡單化。目前,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采用對教師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效果的兩種評價方式,對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主要采用調查問卷和聽課的方式。調查問卷主要適用學生對教師教學的評價:每學期期末前兩周組織學生到網上針對各項指標對教師的教學進行評價,輔之以教學督導、領導聽課評價。由于學生網上評價占總教學效果評價權重大,因此,不少教師為了在評價中得高分,就想方設法迎合學生的口味,導致那些在課堂上東拉西扯、講笑話、思想偏激的教師得分最高,成了學生最喜歡的教師,這顯然有失偏頗。另一方面,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主要采用平時成績(40%)+期末考試(60%)的方法進行。其中,平時成績流于形式,而期末考試大多采用開卷考試,教師各出各的試題,導致學生不上課,上課不認真也能輕松過關。這種只注重知識記憶的考核方法,既不能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不能反映學生學習的實際水平。因為“信念”這種東西單單靠背誦、記憶是難以進頭腦的。

(四)評價結果處理不當。思政課教學評價結果的處理是整個教學評價過程的最后一個環節,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其結果處理得當可以提高思政課教學評價的科學性。思政課教學評價不僅僅是通過評價使管理者掌握評價結果后改善自己的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的機制來提高教學效果,更重要的是通過評價使教師了解自身教學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提高教學質量。但在實際教學評價中,教師只知道自己這門課的評價得分及在同行中的排名,至于哪些方面不符合各評價指標并不清楚。專家、管理者也并沒有把聽課評價的結果及時反饋給教師。思政課教學評價很少與教師的薪酬、職稱掛鉤,教師的教學薪酬僅僅與教學課時量成正比,與教學效果無關。對于教師的職稱評定,主要考核教師的科研,教學只需要達到基本課時量即可。致使教學評價結果流于形式,既得不到相關行政管理部門的注意,也無法引起教師的重視,教師以前怎樣教學,以后還會一如既往地這樣教學,導致思政課教學評價實質上是走過場罷了。

三、構建科學的、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評價體系

高校思政課教育工作者在實踐中已構建了一套比較完整系統的教學評價體系,但在實際操作中確實存在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改進和完善,筆者致力于尋找解決上述評價體系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的有效途徑,從而使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體系科學化、合理化。

(一)建立完整的評價主體。現有的評價主體主要是學生、管理者、專家和領導,忽視了對教學評價具有決定作用的思政課教師及同行。教師本人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體和負責人,教師對教學效果進行自我評價有利于充分調動教師自身的積極性,促使教師不斷在實踐進行教學改革,從而提高思政課教學質量,因此思政課教師這一評價主體不容忽視。同行教師之間學科背景大致相同,教師之間互評可以促進教師在教學中相互交流、研討、取長補短,因此他們在教學評價中也有發言權。思政課教學評價由于自身的復雜性,教學效果的顯現具有長期性,教學效果還要接受社會大眾和實際生活的考驗,因此社會大眾、學生畢業后所在的用人單位等也應該成為教學評價的主體。因此,我們需要構建包括學生、教師及同行、管理者、專家及領導、社會大眾及用人單位在內的完整的、全面的、多層次的教學評價主體。

(二)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第一,組織教師及同行參與評價指標的構建。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及同行因為對思政課的課程性質、教學目標最了解,是學生的學習最為貼近的觀察者,也最有可能成為自己教學的有效評定者和改革者,所以在解決評價指標的有效性問題上最有發言權。因此,高校應創造教師積極參與構建教學評價指標的有效環境。教師及同行在設計評價指標時,能根據思政課自身的課程特點,設計符合思政課課程性質、教學目標并且有別于其他專業課程的評價指標。第二,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相結合。現有的評價指標中更多的是定性評價指標,比如學習能力強與弱、學習興趣高與低、學習動機好與差等,這些指標雖然能夠形象地描述人們在思想和行為方面的特征,但是這些語句存在模糊性,難以操作,無法用精確的數字表達,因此不能清晰地將評價對象之間的差別明顯地顯現出來。定量指標可以彌補定性指標的這一缺陷,把這些模糊性的語言描述加以數量化,以便從數量上精確地描述評價結果。因此,在制定評價指標時,應加強定性指標與定量指標的恰當比例,讓他們有機結合,確保教學評價的客觀公正性。

(三)健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第一,終結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相結合。思政課教育過程是一個動態系統,,其教育目的不僅是讓學生理解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心理產生認同,能夠用理論去指導實踐。而現有的學生評價、管理部門評價和領導專家評價這些傳統的、常規的注重結果的終結性評價已滿足不了思政課教學的目的,在這些終結性評價的基礎上還應采用注重教學過程的發展性評價。發展性評價是一種依據目標,重視過程,及時反饋,促進教師發展的形成性評價,它面向全體教師,重視提高全體教師的參與意識,幫助教師共同探討、共同成長;第二,校內評價與校外評價相結合。社會在不斷變化,因此我們的教學也要隨社會的變化而迅速變化,而教學評價體系卻有一定的慣性,為了趕上教學改革的步伐,我們需要將校內評價與校外社會評價結合起來,運用現代化的網絡技術,依托用人單位,對學生的思想狀況進行追蹤評價,達到間接評價其教學的目的。因此,實施校外社會評價,就需要學校與社會大眾、社會各機構、用人單位積極合作,提供具體可操作的評價指標,定期對學生進行追蹤評價,及時總結評價結果,以加強對思政課教學的改革。

(四)建立對評價結果科學的處理方式。思政課教學評價不管是學生評價、專家領導聽課,還是管理者評價、同行互評,其評價結果都應該在本部門內予以公開,以增強透明度,接受全面監督。對教師的評價,應該讓教師知道每一項評價指標的分值和等級以及教學優劣勢,作為教師改進工作的依據。教學評價結果要分等級,以等級為依據,在教學薪酬、年度考核及職稱評定方面予以傾斜。

參考文獻:

[1]李晶,李海峰.高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評價淺議[J] .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1,(1):62.

[2]舒永久.對構建高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評價體系的思考[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11):53.

[3]周偉.高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評價內容與指標體系的建構[J].當代教育論壇,2010,(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