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指導意見范文
時間:2024-01-15 17:50: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思政課指導意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思想政治工作;探討
1.唱響發展主旋律,探索發展規律,催發發展激情
科學發展觀是一個開放和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理所當然地包含著“發展”的理念。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流,是時代的要求,堅持走發展之路,做到更快更好地發展,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追求。在我國,只有堅持走發展之路,才能進一步鞏固和開拓我國的社會主義物質基礎,全面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發展是硬道理。
(1)要在思想政治工作當中,把“發展”教育當作重頭戲演好、唱好。發展是人民意志的體現,是我們黨在新時期的政治策略和主張。發展要靠人民的努力來實現。緊扣發展主題,對人民進行科學發展觀的“發展”要義的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永恒主題,也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離開發展主題教育,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將失去根本的支撐。我國改革開放近三十年的實踐證明,思想政治工作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引導人民謀發展、求發展、會發展的過程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在我們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下,“發展”教育已經拉開了絢麗的帷幕,但“發展”這是一出大戲,是一幕長期續演的大戲,所以還有待于我們用生動細致的妙筆去描繪,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去宣揚,以使“發展”的理念更深地扎入到億萬人民心中。作為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運用好各種方式和手段,縝密構思,精心編排,認真演出,把“發展”教育這出戲演得精彩紛呈,唱得渾宏響亮,引導鼓舞人民牢固樹立起“發展”的觀念,使億萬人民一心一意搞建設,同心同德求發展。思想政治工作把“發展”教育這出戲演好了,把人民的意志凝聚到發展上面來了,就是對科學發展觀的有力踐行。
(2)探索“發展”規律,主動做好對接工作。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一個艱苦創造的過程。它既包括物質文明的發展,也包括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發展。發展的本質要求是推進生產力的進步,做到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協調。發展過程是漸進的,又是快速的。因此“發展”本身有其客觀規律,這個規律有待于我們更好地去探索,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要緊扣“發展”這個目標,一是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有目的的去對“發展”經濟規律進行探索,使經濟運行發展規律適合我國的國情,做到按自然經濟規律辦事,達到經濟的又快又好,持續發展;二是探索精神文明建設發展的規律,在物質文明發展的基礎上,精神文明得到發展,促進二者互動發展,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提高和發展人民的精神境界;三是積極探索新時期“德治”發展的規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實現以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發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擴大社會主義德治的內涵和方式、方法;四是要用“發展”的觀點來解決“發展”過程中的矛盾和問題。發展是永恒的、無止境的。特別是作為思想政治工作對象一人的發展變化更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呈現出新的不同以往的特點。市場經濟的擴展帶來的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精神發展對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不同的影響,給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帶來新的難度,面對急速發展變化的人的思想狀況,思想政治工作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各種情況,各類人群,更新理念,提升理念,豐富理念,探索新的規律性,用促進“發展”的方法去解決發展過程中人們的思想認識問題,主動地做好對接工作。
(3)思想政治工作要催發人民求發展,為發展而實干的激情。創業、發展是社會前進的不竭動力,是人類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把發展的美好愿望變成人民的實際行動,思想政治工作起著重要作用。它將凝聚起人民的力量,引導人民明確發展的方向和目標,掌握發展的規律,激發人民求發展的熱情,鼓舞人民為發展而實干。正是在這樣一個過程中,“發展”的理念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當中,使落實發展觀的理論有了具體的工作對象,為人民求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使人民激情澎湃地為求發展而艱苦努力、發奮實干。
2.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
我們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堅持“以人為本”。理所當然地以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更要堅持這個方針不動搖。創建和諧社會是我們的目標,社會和諧是社會穩定的基礎,也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基礎。
以為人本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特征的體現。思想政治工作的對象是人,它的主要任務是解決人的思想問題和認識問題,塑造或改造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他們判斷是非,明辨善惡、美丑的能力,培養“四有”隊伍,全面提升人的素質,使人得到全面自由的發展,思想政治工作離開了人,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背離以人為本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將失去存在的意義。以人為本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質要求。我們進行現代化建設,提升發展速度,追求效益,根本的目的是為了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的富裕程度。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正是圍繞發展生產力這個目標,最大限度地調動、激發人民群眾的各種潛能,實現生產力水平的快速發展和提高。人是生產力發展中的決定性因素,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了,做活了,人的積極性煥發出來,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就有了基礎。
以人為本是建設和諧社會的根本。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實友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實現和諧發展,離不開以人為本。思想政治工作要根據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認真研究建設和諧社會的具體方法和途徑,有針對性地做好教育引導工作,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建設和諧社會中的聰明才智,使建設和諧社會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并以人為軸心,真正構建和諧社會。在建設和諧社會中只有真正實現以人為本,把人放在首位,才會有根本的保證。
建設和諧社會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她是全民意志的體現,更需要全民的共同參與。人是建設和諧社會的決定性因素。和諧社會的建設至少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它要求人在獲取物質利益向自然進行索取的同時,要遵循自然規律,保護好生態,保護和利用好每一項資源,做到利用與節約并重,做到人與自然界的均衡發展,不可盲目追求一時的利益,急功近利;二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是社會形成整體合力的基礎。思想政治工作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積極協調倡導和睦的人際關系,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理解,形成共同的價值目標;要引導群眾自覺地參與和諧社區、和諧家庭、和諧單位的建設,形成以和為榮、以和為貴、以和為上、以和為美的社會風氣;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密切往來,是社會發展的規律,人類進步的象征,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要通過群眾自我教育,自我評價,自我修養等途徑,使群眾超越自我,提升境界,創造和諧。總之,無論是人與自然相處,還是人與人相處,要達到和諧全面發展,達到完整統一諧調,全民的共同參與都是重要環節。
3、落實科學發展觀,做好企業思想政治工作
科學發展觀不僅為企業生產經營更快更好的發展指明了正確方向,而且對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線,落實科學發展觀,做好新形勢下的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我們要把握以下幾個著力點。
(1)理順發展思路,用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促進企業科學發展。要在理順企業生產經營發展思路的同時,理順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緊密聯系企業生產經營的實際,聯系員工群眾的思想實際,聯系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創新以黨建為龍頭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用創新的理論來指導新的實踐,用新的理論來武裝員工的思想,煥發員工積極性,提升生產力水平,提升企業發展速度,促進企業科學全面發展。黨建工作的目標緊緊圍繞生產經營指標來提出,黨建工作的活動,緊緊圍繞生產經營管理來落實,黨建工作的效果緊緊圍繞生產經營效果來實現的理念,工作思路明晰順暢,符合企業的實際情況,是科學發觀在企業黨建思想政治工作的中的具體體現。
(2)建設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載體。企業文化對鼓舞員工斗志、陶冶員工情操,凝聚員工力量,實現共同的目標起著重要的作用。抓好企業文化建設,要抓好企業精神的培育。企業精神是企業發展的精神動力和支柱,創造和培育具有特色的企業文化是企業持續發展的源泉。抓好企業文化建設這個根本,就是在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影響力,感染力。許多企業的實踐經驗證明,良好的企業文化對促進企業的發展,使員工形成共同的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
篇2
(長沙理工大學學院,湖南長沙,410114;長沙理工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湖南長沙,410114)
[摘要] 實踐教學是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交通運輸專業具有自身特點,交運卓越人才思政課實踐教學應重點加強工程道德的培養。首先應當強化高校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與交運卓越人才專業相結合的意識,其次要突出明確交運卓越人才思政課創新實踐教學工程道德培養的目標以及規范交通運輸專業卓越人才思政課實踐教學要求,最后要創新性地設計交通運輸專業卓越人才思政課實踐教學項目并充分地實踐這些項目。這些創新性探索大大增強了思政課實踐教學工程道德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并對專業教育產生了積極影響。
[
關鍵詞] 交通運輸專業;工程道德培養;思政課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 G42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893X(2014)06?0099?02
2012 年,教育部公布了《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強化高校實踐教學環節,各高校要結合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要求,增加實踐教學比重,把加強高校實踐教學作為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培養創新人才的新途徑。高校思想政治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應當適應時代要求,積極探尋與高校各專業密切結合的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新路子。我校以工程道德培養為主旨對交通運輸卓越人才思政課實踐教學作了一些創新性改革,現將我們的做法簡述如下。
一、強化思政課實踐教學與交運卓越人才專業的結合意識
目前作為高校公共課,思政課理論教學有規范統一的教材并承擔了系統講解理論知識的重任,對不同專業的學生而言具有普適性,但難以體現與專業的關聯;而傳統思政課實踐教學具有相當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實踐內容和實踐環節等與專業也基本不掛鉤,大學生覺得思政實踐課空泛無實際指導價值因而喪失興趣。事實上作為思政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相比較而言,與專業結合具有相當優勢,它教學內容豐富靈活,方式方法隨機多變,時間場地不受課堂限制,能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與創新性。長沙理工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圍繞現代交通運輸業中的規劃、建設、管理和運營等開設有道路工程、交通工程、測繪工程、交通運輸、物流工程以及工程管理6 個專業,并開設有卓越班,具有鮮明的行業性、應用性和服務性等特點。“獻身交通,服務大眾,四海為家,扎根基層,吃苦實干和默默奉獻”是交通運輸行業核心價值體系的時代內涵[1],培養思想過硬的交通運輸行業專業人才是高校交通運輸專業尤其是卓越班思政課實踐教學必然之側重。只有強化思政課實踐教學與交通運輸專業結合的意識,才能有目的的調整實踐內容,積極主動地開展針對交通運輸專業特點的實踐活動,使思政課教師樂于鉆研,交通運輸卓越人才樂于實踐。
二、明確交通運輸卓越人才思政課創新實踐教學工程道德培養的目標
進行實踐教學,必須要明確的就是目標問題,即人們對思政課實踐教學所期望達到的結果[2]。對交通運輸卓越人才培養而言,思政課實踐教學總目標就是把交通運輸卓越班大學生培養成新時期交通運輸行業卓越的建設者和社會主義事業優秀的接班人。具體由以下三方面構成。
(1)認知目標。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使交通運輸工程各專業的大學生掌握思政課知識,鞏固理論教學成果,在實踐中感受并驗證理論知識的正確性,加深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認同,堅定社會主義信念,認識到工程道德的重要性,強化交通運輸行業的專業認同和職業自信。
(2)能力目標。完成書本到現實、理論到實際的飛躍,發動、依靠大學生參與、策劃、組織[2],認識人生、認識社會、認識交通運輸專業特點、認識交運行業工程道德現狀,培養奉獻精神、科學精神以及團隊意識、民主意識、服務意識、環保意識等工程精神和意識,鍛煉提高創新能力、管理能力、交際能力、觀察分析解決交運工程實際問題能力。
(3)價值目標。引導交通運輸卓越班大學生探究社會生活和交通運輸實踐現象,研究解決途徑和方法,明辨是非,磨礪品行,完善自我,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工程道德素質,健康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交通運輸領域的棟梁之才。
三、規范交通運輸專業卓越人才思政課實踐教學要求
實踐教學是教與學的融合,是教師職責與學生義務的統一,也是把工程道德培育與卓越人才專業培養完美結合的最佳形式,嚴格規范教學要求并形成制度是避免實踐教學流于形式的重要措施。
(1)對學生的要求:參加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交通運輸卓越班大學生,應在教師指導下,按照實踐教學方案的要求,認真完成各項實踐教學任務;理解掌握思政課理論教學的原理、知識,結合交通運輸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能,有目的、有意識地“看”“聽”“寫”“做”,積極參與,大膽思考;嚴格實踐紀律,遵守學校各種規章制度及社會公德。
(2)對教師的要求:思政課教師應結合學校特點、交通運輸專業性質卓越人才培養要求,圍繞工程道德仔細挑選具有特色的實踐形式,精細設計切合實際、有利于培養交運卓越人才工程道德的實踐教學實施方案;結合交通專業的特點,通過項目實踐,使思想教育融入項目實踐內容中;嚴格規范實踐環節,及時有效地總結、反饋。規范實踐教學步驟,適時對實踐教學環節予以監督和指導;對學生在實踐教學中的表現進行評價,對活動的效果、經驗進行總結歸納,確立全面、客觀、多元的科學考核機制。
四、創新性設計交通運輸專業卓越人才思政課實踐教學項目
實踐教學項目是開展思政課實踐活動的常用載體和具體操作依據,在設計思政課實踐教學項目時,以培養工程道德為主線,不僅要精心挑選適合交通運輸專業的傳統教學項目,而且還要開拓思維,推層出新,緊密依托交通運輸專業學習和交通運輸專業職業社會現象巧妙設計新的思政課實踐教學項目。
(1)依托交通運輸專業學習內容設計思政課實踐教學項目。盡管交運專業課程學習主要是理工課程內容,但仍然可以從中挖掘出與工程道德教育相連接的知識點去設計實踐項目。例如可以用交通史與中國近現代史知識的關聯性去設計思政課實踐教學項目,使交通運輸專業學生領悟到無論是交通工具還是交通布局、交通技術以及交通管理無不與時代進步、國家發展息息相關,從而主動思考交通與國家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關系,增強努力學習,投身社會建設的積極性。
(2)依托交通運輸專業學習流程設計思政課實踐教學項目。交通運輸專業的工程試驗、測繪測量、專業實習、畢業設計等都是為了達到專業課教學目的進行的重要教學環節,它本身不是思政課實踐教學項目,但我們仍可依托這些學習流程設計以這些專業環節為背景的思政課實踐教學項目。例如依托工程試驗的科學精神的教育,依托測繪測量的團隊精神、合作意識的教育,依托專業實習、道路設計的環保意識、人本思想和可持續發展理念教育等等,將工程精神與意識巧妙地滲透入專業學習環節。甚至還可與專業課老師溝通,依托學生參與的專業課題和橫向項目設計思政課實踐教學項目,使思政教育適時新穎。
(3)依托交通運輸專業職業社會現象創新設計思政課實踐教學項目。社會生活豐富多彩,尤其是與交通運輸專業職業相關的工程道德社會現象是設計思政課實踐教學項目的重要來源。這些項目的實踐使思政課教學由學校延伸到社會,使理論知識在現實環境中更加生動,鍛煉了交通運輸卓越班學生參與社會生活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對交通事故頻發的“死亡道路”設計施工的調查;中國道路工程質量堪憂現狀的深層次探討;交通部門已成為所有部門腐敗中“重災區”這一社會現象的思考等等。
五、結論
通過以上圍繞工程道德培養的交通運輸專業卓越班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探索與嘗試,取得顯著效果,兩個學期來,所教班級課程網絡教學平臺討論區關于“工程道德”的話題發言就達五六百人次,問卷調查統計顯示交通運輸卓越班96.32%的大學生認同交通運輸卓越人才不僅要學好專業知識,而且要重視加強工程道德的培養,甚至認為是否具備良好工程道德是交通運輸卓越人才必須具備的關鍵品質,思政課的實踐教學使專業學習也更有積極性。總之,強化思政課實踐教學與交通運輸專業結合的意識,明確實踐教學工程道德培養目標,規范實踐教學要求,創新設計并實踐教學項目,針對交通運輸卓越班的思政課實踐教學就會真正達到強化工程道德的實效,也為卓越人才工程道德培養提供了一種創新模式。
參考文獻:
[1] 王軍福. 試論交通運輸行業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要意義與時代內涵[J]. 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2(4):60-62.
篇3
【關鍵詞】藝術實踐類課程;線上教學;教學策略
隨著國家政策要求和網絡科技的發展,在線教育已經步入全新的階段,并且以迅猛的態勢向前推進。基于“互聯網+”的在線教學背景,信息化技術的應用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高校教育教學迎來新的機遇。新技術的學習與適應以及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等問題成為高校教師面前的新挑戰。2019年底肺炎疫情爆發,教育部出臺指導意見,要求采取政府主導、高校主體、社會參與的方式,共同實施并保障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間的在線教學,實現“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高校教師要深入思考,以創新的思維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和其他高校相比,藝術類高校以實踐類課程為主,在課程教學改革方面將面臨更多的挑戰。本文立足于此,從融合課程思政藝術美育新理念、建立關聯課程聯動教學新模式、拓寬課程互動教學效果新途徑、健全課程考核評價激勵新機制等四個方面研究線上教學策略的實施路徑。
一、提高教學目標融合“課程思政”藝術美育新理念
教育部于2020年5月28日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課程思政”是新時期下,具有創新精神的教育理念。它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的育人格局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課程思政”的新理念從宏觀上為高校教師的教育教學指明了方向,深刻闡釋了“立德”與“育人”的精神內涵和本質要求。在藝術類高校的課程設置中,實踐類課程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除公共課之外,學校根據自身學科建設和專業發展需要,開設諸多藝術專業課程,如《戲劇表演理論與技巧》、《中國民間舞》、《色彩》等。有別于理論課程的教學形式,學生主要通過言傳身教、實踐創作、排練演出等方式接受專業學習。這種以實操為主要形式的授課方式能夠提升學生的藝術創作技能。但僅僅培養學生的“藝術技能”是遠遠不夠的,培養“高素質、強能力、精才藝、善應用”的綜合型藝術人才是當代藝術高校的迫切需要。藝術實踐類課程的教學地點一般設在排練室、琴房、舞蹈間、畫室、劇場等實踐區間。受疫情影響,教師不能以面授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如此,是否一切藝術實踐類課程都只能就此停止呢?筆者認為,空間的受限并不能完全阻止藝術實踐課程的教學,線上教學不妨一試。高素質人才的培養需做到三個方面:一是以道德修養為先領,樹“德藝雙馨”為榜,立“品學兼優”為樣,培養政治思想健康向上的有德青年;二是以知識理論為基礎,拓寬視野,建立專業知識結構,培養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三是以審美達情為特點,培養學生美感形象的思維構建,提高其藝術品鑒和審美創造的能力。雖然在技能學習方面受到教學場地的限制,教師無法當面親授,但仍可以通過網絡媒介建立線上教學互動機制,引導學生加強思政教育;通過網絡教學資源共享,指導建立學習合作,拓寬知識結構,提高創新思維;通過創新教學新方法,建立“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完善藝術實踐課程教學體制。藝術專業學生的培養不能僅以“術”唯一,更要以“藝”為先。這里的“藝”,既包括道德修養、人文情懷,又包括知識底蘊、審美能力。高校教師應以深刻理解和把握“課程思政”的精神要義為契機,學以致用,轉換教育觀念,培養“美”“德”“智”“體”“勞”兼佳的藝術類專業人才。
二、優化教學內容建立“關聯課程”聯動教學
新模式“關聯課程”是指在專業建設中,以課程體系構建為基礎,具有核心-拓展、理論-實踐、先設-后開等關聯性的教學課程。為確保人才培養的科學性、專業性,教師不能孤立地制定教學計劃和授課方案,應在人才培養目標確立的情況下,遵循教育教學和藝術創作規律,與其他“關聯性課程”建立合作聯動機制。這種“聯動機制”包括課程建設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如,在表演專業建設中,《表演理論與技巧》為專業核心課程,以其為基礎,建立包括《臺詞》、《形體》、《聲樂》在內的核心課程體系。為拓展表演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圍繞“核心”課程開設《導演基礎》、《編劇技巧》等,建立“拓展課程群”。“核心課程”與“拓展課程”并存,相互補充,構建表演專業課程體系。同時,“聯動機制”也包括實際教學中教學融合、借鑒和共享。實際教學中,授課教師間不易及時掌握關聯課程的教學進程、內容、方法、特色等。“聽課”是最有效的途徑和方式。由于時間、場地等因素,教師很難達到互相聽課的便捷、自如和靈活。與線下授課相比,開展線上授課,時間和空間更為靈活。在教學內容、授課方法、教學風格、課程特色以及教學效果等方面,教師能夠及時互相借鑒、資源共享、合作教學。“聯動機制”在教學應用中的效果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通過“觀課”獲悉課程的教學進程,及時調整自身課程教學的內容,做到相互促進和統一;二是通過“感課”真實感受教學氛圍,根據課程的關聯特點找到共通性,及時調整自身教學方法,做到各有風格,相得益彰;三是通過“思課”發現教學問題,進行教學反思,有助于關聯課程間教學評價的客觀公正有效。新形勢下應建立“關聯課程”聯動教學機制,高校教師透過“關聯”作用相互補充,優化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水平。
三、創新教學方法拓寬課程互動教學效果新途徑
較理論課而言,藝術實踐類課程更加開放、自由,具有較強的體驗感。學生能夠通過課堂訓練勞逸結合,獲得身體和精神的放松,不易造成因長時間久坐而形成的“課堂疲勞”。線上教學在構建授課環境方面存在先天的局限性。對于藝術實踐類課程而言,這種局限性更為突出。如《表演理論與技巧》的線下教學設在排練室進行,教師能夠有效組織實踐活動促成學習的“動靜結合”。然而,將課程轉為線上授課,原本的當面親授變成了“隔屏相望”,教學效果經受著考驗。教學不是照本宣科,更不是“一言堂”,“互動教學”和“寓教于樂”才是良策,活潑的課堂氛圍能使教學事半功倍。教師應勇于創新方法,積極拓寬課程互動教學效果新途徑。一是掌握和把控教學節奏。教師提前對教學進程和效果進行預測,將重心放在課程主要內容上,運用“課程先導”和“生活實例”闡釋教學主體和重點,運用游戲訓練、合作討論、問答交流等形式引導學生思考課程難點,做到深入淺出。采取互動式的教學方法,營造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做到寓教于樂。二是增強網絡空間意識,運用網絡教學資源,包括名師講座,藝術賞析等。新時期下的線上教學更要求教師具備整合網絡資源的能力,提煉信息要義,正確處理教學目標的統一與網絡資源多元的關系,積極拓展網絡教學空間,注重實時教學互動,采取課上與課下相結合的方式確保教學的延續性。總之,教師應與時俱進,借助新媒體整合網絡資源,提高教學水平。但不可忽略的是,教師與學生的心靈溝通,要始終保持教學的熱情,講解的細心,授課的耐心和育人的恒心。線上教學更加重視學習反饋,教學活動要有專業性、開放性、互動性。
四、完善教學體系健全課程考核評價激勵新機制
健全課程考核評價激勵機制,首先需要轉變傳統的課程考核評價觀念。伴隨著傳統教學觀念“我教什么,學生學什么”的思想,常出現“強壓式”的教學方式,其結果適得其反。藝術類專業學生個性解放,思維多變。面對新環境新問題,教師需轉變觀念,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堅持問題導向、成果導向,將“我要教”轉變為“你想學”。轉變觀念是提升線上考核評價質量的前提,也是健全課程考核評價激勵機制的先決條件。課程考核評價具有三個方面特征,即雙向性、科學性和系統性。“雙向性”要求課程考核評價既是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觀測和評析,也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檢驗和考查。健全課程考核評價激勵機制,需建立“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兩套體系。兩者相互促進,交互反饋,做到“教學相長”。“科學性”是課程考核評價的真實性、客觀性和公正性的綜合要求。首先要對標培養目標,設計具體可行的考核實施方案,確保考核內容能真實反饋教學質量和學習成果。再者,要結合階段性考核和總結性考核的結果進行客觀分析和綜合研判。針對共相性和特殊性問題要分別作出不同的分析,針對不同階段的問題要制定不同的研究方案,以此做到考核評價的客觀有效。最后,考核評價的設計以普適性為原則,內容和形式不能因人而設。“系統性”是課程考核評價機制的本質要求。聯動、整一和功能決定課程考核評價機制的系統、完整和穩定。課程考核評價是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環節,健全課程考核評價激勵新機制,是促進教師教學反思的重要手段,也是檢測學生學習效果的必要路徑。
藝術實踐類課程開展線上教學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并非無計可施。高校教師要適應新時期網絡教學需要,提高教學目標,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完善教學體系,在融合“課程思政”藝術美育新理念、建立“關聯課程”聯動教學新模式、拓寬課程互動教學效果新途徑、健全課程考核評價激勵新機制等方面研究線上教學策略的實施路徑,意義深遠。
參考文獻:
[1]于雪,張躍偉.疫情下線上教學考核評價質量提升策略研究[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20,37(10):1-5.
[2]郭英姝.線上課程教學方式及考核方式改革與實踐[J].科教文匯,2020,(11):62-63.
[3]郭琳.“互聯網+”背景下播音主持藝術專業線上教育教學改革路徑探究[J].新聞知識,2020,(08).
篇4
關鍵詞:高職擴招;課程思政;工學矛盾;多元教學;考核評價
職業教育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要求,加快推進職業教育,為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培養各類技術技能型人才,2019~2021年連續三年高職院校面向下崗職工、退役軍人、農民工和新型職業農民等人員開展社會擴招。面對新型群體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深化專業課程教學改革,融入思政元素,發揮課程育人作用,構建“三全育人”新格局,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值得高職專業教師思考和探究。利用“建筑材料與檢測”省級教學示范課建設,分析統招和擴招不同生源的差異,在專業課教學設計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打造思政知識與專業課程知識協同育人的工作機制,結合課程教學組織設計和課程思政有機融入,采用多元教學模式與靈活機制的考核評價,打造符合高職擴招學生的人才培養新模式,構建全過程育人新格局。
一、傳統課程教學與考核現狀
“建筑材料與檢測”課程是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主要講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質、檢測方法及工程應用,讓學生獲得有關建筑材料的基本理論知識,掌握建筑材料常規性能試驗的操作技能,會根據工程特征和環境特點合理、經濟選擇和使用建筑材料,真正做到“會取樣、能檢測、懂評價、知選用”的基本原則,確保為今后從事材料檢測、工程施工和質量監督等職業崗位提供知識與技能。然而,該課程教學組織和教學形式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在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授課教師僅講解知識點,沒有針對擴招學生的具體實際進行授課,授課過程中沒有很好地結合現有工程案例,課程結束后,僅用一張試卷來考核學生,導致未能完全實現其開設課程的初衷,尤其是針對技能型人才培養方面,缺乏課程技能訓練和考核,同時也缺乏對學生的品格教育和人格歷練提升。
二、課程教學設計
(一)課程標準制定
“建筑材料與檢測”課程教學標準是根據建筑行業人才培養所要求具備的職業能力,圍繞“1”種專業能力—具有合理選擇、調配、管理和檢測材料的能力;實施“2”種教學模式—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依托“3”個專業崗位—材料員、試驗員和質檢員,設計“4”個教學環節—項目導入—理論講解—案例分析—實驗驗證;學習“5”種模塊材料—砌體材料、混凝土材料、鋼材、裝飾材料和其他材料。教學重點主要從建筑材料選擇、材料進場驗收、質量性能檢測、材料工程應用等方面實施教學,學生通過學習后具備相應的專業能力,主要包括材料品種及采購、材料質量與檢驗、材料基本性能試驗等,“建筑材料與檢測”課程主要采用“頂層設計、標準可依、模塊教學、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即理論與實踐教學相融合[4],融入職業崗位和資格證書的考核內容,充分體現“課—崗—證”一體化教學。
(二)課程思政融入
技術技能型人才要求具備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實踐中能夠運用自己的技術和能力進行實際操作的人員,還應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這就要求課程教學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學全過程,使得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建筑材料與檢測”課程建立了思政微教案,明確教學目標和內容,將思政元素具體到教學模塊中,使得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課程導入階段列舉典型的工程案例(從古代長城、嵩岳寺塔,到現代港珠澳大橋、上海中心大廈等),用實際工程吸引學生,增強學生學習專業認同感;以工程災害和事故案例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專業責任感;以建筑材料科學的快速發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專業自豪感。
(三)教學方案設計
面對高職擴招生源的多樣性和“工學矛盾”,課題組利用淮南聯合大學混合式教學平臺,打造完整的課程資源,包含課件、習題、視頻教學材料和教學互動等;“建筑材料與檢測”課程教學過程設計成線上和線下兩個部分,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相輔相成,讓學生利用工作業余時間進入教學平成線上課程的知識點學習,教師利用周末線下教學和試驗指導完善課程教學內容,根據教學標準要求和課程課時安排開展教學,教學方案設計主要從項目導入-理論講解-案例分析-實驗驗證四個環節設計課堂教學,每個項目圍繞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兩個方面要求學生掌握相應的知識點。
(四)教學內容組織
圖1材料講解框架結構圖“建筑材料與檢測”課程教學內容主要圍繞施工現場材料員、試驗員和質量員崗位要求設置,采用模塊化教學,課程整體分為五個模塊,包括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質、砌體材料、混凝土材料、鋼材、建筑裝飾材料和其他材料的檢測與應用。要求學生掌握主要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能及特點,能夠根據工程實際條件選擇和有效使用各種建筑材料,掌握建筑材料的驗收、保管、儲存和應用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方法以及相關材料的試驗及質量評定的基本技能。同時,了解建筑材料的原料、生產、組成、工作、機理等方面的一般性知識,每種材料學習講解框架結構如圖1所示。針對社招學生特殊群體,把比較容易理解的教學知識點采用線上教學,對于材料的基本性質、砂漿和混凝土配合比、鋼材的應力-應變曲線等復雜理論知識點和技能試驗操作采用線下面授,這樣便于社招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課程教學內容。
(五)教學流程設計
本課程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教學理念,以職業崗位需求為中心,以學生動手能力培養為本位,將典型工作任務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通過項目導入來設計教學流程,采用模塊化教學。課堂講解主要圍繞建筑工程所需材料核心知識點進行講解,針對社招學生主要利用線上教學資源掌握理論知識,周末面授開展線下實操,整體課程教學流程如圖2所示。
三、課程考核評價
課程教學團隊根據《淮南聯合大學關于深化考試改革的指導意見》制定“建筑材料與檢測”課程考核評價實施方案。方案主要包括“教學過程評價+期末理論測試+課程實訓操作”三個方面。教學過程評價主要包括線上和線下教學,一方面看學生利用線上教學資源學習進度,課程學習、課堂參與度和線上作業完成情況,另一方面看周末線下課堂教學出勤和課堂表現;期末理論考試由學院負責安排統一命題和組織測試,主要考核學生對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的掌握情況;課程實訓操作由任課老師負責組織實施,主要考核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職業素養,教學過程評價、期末測試、課程實訓操作占比4∶4∶2。在整個課程考核中,增加拓展項目,主要結合高職擴招學生的特點,對于從事土木工程施工和現場材料管理的社招學生,可以利用從事施工現場材料相關職業技能證書來申請“建筑材料與檢測”學分認定。學分認定申請學校審核通過后,期末理論測試課免考,這種考核方式可以很好地反應高職擴招學生的學習效果,也能體現職業教育注重過程性考核方式,從而達到高職擴招要求的“標準不降、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原則,確保人才培養質量達標。
四、結語
高職擴招背景下,面對不同類型的學生生源,很多學校采用靈活的彈性學制、學分認定和多樣的教學方法,融入課程思政教學和創新教學評價機制尤為重要。淮南聯合大學“建筑材料與檢測”作為省級教學示范課程,針對高職擴招生源特點,采用多樣教學形式、多元教學手段,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在課程教育教學中增添專業知識和育人元素,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實現專業課程的育人作用。
參考文獻:
[1]彭亞萍,胡大柱,茍小泉,等.土木工程概論課程思政教育改革與實踐[J].高教學刊,2019(2):128-129,132.
[2]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31-34.
[3]吳月齊.試論高校推進“課程思政”的三個著力點[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67-69.
[4]黃世謀.基于“如鹽在肴”的建筑材料與檢測課程教學探索[J].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9(3):54-58.
[5]隆平,羅源,田偉軍.高等職業院校課程思政實施路徑研究[J].職業教育,2019,12(2):3-5.
篇5
關鍵詞 新課標 小學 思品公開課 誤區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現階段,為了推進課程教育改革進程、提升教學效果,全國各地區開展了多樣化的公開課程。為了使公開課程具有現代化、課改化的特點,教師們都會精心設計教學內容,然而在實際思品公開課中,教師重在吸引教評的目光,刻意營造高效課堂氛圍,忽略學生實際掌握的思政知識,導致小學生的思品教育幾乎不起作用,這一背景下的思品公開課是“徒有其表”,故而必須糾正這一教學誤區,使其盡快走上正軌,發揮應有的教育作用。
1教學體制不完善導致思品公開課淪為“表演課”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不斷深化改革,近年來,教育成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但是在教育教學與教師管理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由于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思品公開課存在嚴重的表演現象。
(1)由于缺乏完善的評價體系造成思品公開課表演現象的根本原因。第一,學校與教育管理機構缺乏完善健全的公開課評價體系,評價標準停留在課堂表面的繁華,忽略了實際教學質量,給教師一種心理暗示,使教師不得不在公開課上制造一些“看點”,造成公開課淪為教師的表演舞臺。第二,公開課的評價方式不夠科學,往往是將幾項評價指標得分進行相加,最后得出評價結果,這一結果缺乏真實性、可靠性,也不具可比性。第三,進行思品公開課評選過程中,評價重心往往側重教師的PPT是否做得精美,從不關注PPT在教學中是否起到作用,學生的反響是什么,學生實際學習質量如何,這些內容都是思品公開課表演過度造成的。
(2)教育管理機構思想認知不夠,導致思品公開課表演現象的重要因素。第一,教育研究人員思想與教學實際不相符,沒有親身教育經驗,對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與教學方法都沒有經過實踐論證,教學指導意見也是出現“假大空”的套話。此外,由于教育研究人員身份具有權威性,他們的言論直接影響到教師的教育思想,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阻礙了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例如,思品公開課評優選擇中,過分重視PPT的精美程度,這都是與教育研究人員的行為掛鉤的。第二,任用沒有思品教學經驗或者思想認知不高的工作人員進行思品公開課的評價,由于其對思品缺乏系統的認知,甚至完全不了解思品知識的結構體系,對現行的思品新課程改革教學目標不明確,沒有實際教學經驗,往往憑借自身感受來評價課程的優劣,這樣的評價結果極不利于思品課程的順利開展。第三,思品公開課的教學形式需要創新,現階段,公開課過于重視形式,使教學內容與實際教學目的嚴重脫軌。公開課開展過程中,有些教師由于是頂替其他專業的教師進行授課,使得師生之間缺乏一定的了解,在課堂上也無法形成互動,同時,思品教育具有連貫性,思品教師與學生的思想應該是同步的,學生思想是跟著教師走的,一旦臨時換教師,學生往往會無法適應,導致教師在講臺上過分表演,從而營造一種高效率課堂的假象,使公開課淪為教師的表演平臺。
2教師對評比名次過于關注導致公開課表演嚴重
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深化改革,教師也在綜合發展自身能力,避免在日益競爭激烈的教育環境中淘汰。于教師而言,參加公開課優質課的評選,無疑是一項鞏固自身地位的砝碼,不僅能夠獲取優質課教師的名譽,還能在日后的職稱評選中增添競爭資本。這一現象導致部分教師在思品教學過程中,過分重視課程的表現形式,忽略實際教學質量,只為了提升評價分數,當教師存有這一心思的時候,思品公開課就已經淪為教師的表演平臺,故而思品公開課就賦予了表演性質。
3針對性的解決方式探索
當前小學思品公開課在開展教學過程中存在表演現象,并不是以訛傳訛,一方面與教育管理機構不完善的評價體系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教師的功利心理有關。怎樣做好思品公開課,以下提出了幾點建議:
(1)教師必須強化自身對思品課程的認知,提升思想認識。第一,思品公開課的真正目的是教研探索的實驗場地,教師必須正確認識思品公開課,從而實現其應有的教育價值與教育意義。第二,教師切勿有功利心理。
(2)學校與相關教育機構次序完善公開課評價機制,不僅需要學校的基層教育人員通過不斷的實踐、分析、歸納、總結,還需要相關教育機構的組織與配合,因為這是一項具有系統性的工程,必須多方配合才能完成。
(3)教育管理機構需要構建教學獎勵機制,將公開課的獎勵性質轉變為對教師教研成果的一種獎勵。現階段,公開課的考核結果僅僅是針對那一節課做出的評價,課上完意味著評價也結束了。因此,教育管理機構在評價公開課后,不僅要將評價機制落到實處,還要分析評價結果,獲取有價值的教學信息,便于日后開展教學教育工作,同時,也是教師教學成果以及評職稱的一項憑據。
4結語
綜上所述,思品教師必須盡快擺脫表演心理,轉變教學觀念,教師與學生能夠平等相處。因此,教師開展教學過程中,不能使思品教育流于形式,應該結合新課程的要求,制定有針對性、目的性的教學方案,從而才能真正意義上改善思品教育中的誤區,使師生之間能夠平等對話,不斷生成思想的碰撞,迸發出思想的火花。
參考文獻
[1] 彭保軍.新課標下小學思品公開課的誤區與對策[J].文理導航(下旬),2010,10:41.
[2] 江彬.新課標下語文課教學的誤區與對策[J].考試周刊,2012,81:27.
篇6
[關鍵詞]信息化;網絡教學;教師教育;創新創業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中國的國家戰略之后,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一股創業創新的風潮。尤其自2015年以來密集出臺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重點任務分工方案的通知》等文件,極大地鼓舞了地方高師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信心。本文即以云南師范大學借助信息化網絡教學平臺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嘗試為例,對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一些具體做法和相關理論進行初步探索。
一、設施建設是基礎
(一)基礎平臺建設
云南師范大學基礎網絡建設從1999年開始,經過16年的發展,目前已經建設完成了雙十萬兆主干、千兆樓宇、百兆桌面的三核心環形校園網絡,校園網出口總帶寬達到7.3G,信息點數量5萬多個,校園網用戶3.6萬。
為了更好的保障學校信息化建設和網絡教學工作,2012年和2013年又分別建設完成了教育私有云平臺及基于云計算的容災備份系統。云計算平臺的建設,為學校后續進行“互聯網+教育”應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教育大數據研究工作部署
學校從2012年開始部署進行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的個性化教育研究。以學校云計算平臺中存儲的各類學生上網行為數據、學生課堂學習軌跡數據、學生在線學習記錄數據等教育大數據為研究對象,結合特定機器學習、數據挖掘算法,支撐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個性化教育引導、學生學習成績預測、教學方法改革、重大教育決策制定、教務管理優化等相關理論研究及應用研究。
(三)信息化網絡教學平臺部署
為配合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工作的開展,支持MOOCs、“思政課”、“課程學習過程性評價”、師范生實習等具體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的改革,學校于2015年完成了“師范生實習實踐教學平臺”、“超星泛雅網絡教學平臺”等的部署。
二、“互聯網+”為指導的創新創業教育改革
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突出應用、整合資源、強化服務”的規劃思路,制定了《云南師范大學關于推進“互聯網+”行動實施計劃》,具體從營造校內良好“互聯網+”推進氛圍、搭建“互聯網+”創新平臺、培養“互聯網+”實施人才、建立健全“互聯網+”服務體系等四方面進行任務分解和計劃制訂,并且針對學校的具體情況,制定了互聯網+“教育教學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眾創空間平臺建設”等方面的改革計劃:
(一)互聯網+教育教學綜合改革
1.以互聯網+帶動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
(1)開展網絡輔助“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改革。立足現代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考核、教師教學評價、教學管理等內容,聚焦課堂教學核心問題,鼓勵借助網絡開展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并推動教師把國際前沿學術發展、最新科研成果和實踐經驗融入網絡課程資源,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激發創新創業靈感。
(2)基于創新研究項目的研究型教學模式構建。該模式擺脫了學科導向課程壁壘的束縛,基于科研項目把課程關聯起來,實現主動學習。在“做”創新研究項目案例的過程中,學生驅動學習過程,團隊合作,與老師討論問題,通過從科研項目選題到完成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知識和技能。
(3)通過實施課程學習過程性評價并將其在網絡教學平臺上呈現,實現全面客觀公正評價本科課程學習過程,督促教師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和手段,科學合理地設計教學環節,更好地發揮自身教學潛力,不斷優化教學過程,增強學生學習和創新的意識,考查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破除“高分低能”積弊。
2.以互聯網+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
(1)改進課程設置,構建職業導向與實踐取向的課程體系。以創業教育特色教學為切入點,構建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打造教師素養、教師教育和學科課程三類模塊,重點優化培養師范生心理教育能力、表達溝通能力、教育技術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校本開發利用能力等教師專業能力課程模塊。開設《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KAB創業基礎》等校級公選課,同時開展創業知識技能培訓班,建立個體咨詢中心和創業網,多渠道、多形式開展創業教育教學活動,形成“公選”與“必修”課程相結合、“大班”與“小班”教學相結合、“網上”與“網下”課程相結合、團體教學與個性化指導相結合、校內教師與校外專家相結合、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的課程教學與管理模式。
(2)引入優質網絡課程資源,充實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在課程改革建設中引入《創業基礎》、《創業精神與實踐》等網絡優質通時課,以期對通識選修課課程資源進行改革和充實,為學生提供不出校門就可以聆聽全國重點名師上課的機會,體現“增加課程資源,崇尚學生個性”的原則,滿足不同學生學習需求和規律,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教育資源。
(3)制定和施行創新教育學分認定制度。學校為營造具有創新特征的教育環境和教育氛圍,制定了《云南南師范大學創新教育及獎勵學分實施細則》,以對創新教育的學分進行認定。
3.以網絡平臺建設帶動創新創業教育能力提升
不斷深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首先是提升教師隊伍建設。可以借助遠程觀摩教學的強大功能,通過聘請兼職教師的方式,從中小學引進優質教師資源,充實兼職教師隊伍,多元化吸引人才。
(1)建立與中小學合作的教師引進模式。聘請基礎教育專家和一線教師進入“基礎教育專家庫”,與高校教師通過“在線”和“面授”相結合的方式共同指導師范生教育實習,通時開展師范生教學研究、教學組織、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的交流與實踐,為師范生教育專業實習和專業成長提供智力支持和幫助,提高學科教學的針對性與實效性,使新的教師教育培養模式呈現出“中小學優秀教師進入培養過程”的特色。
(2)鼓勵在職教師通過遠程互動觀摩深入中小學進行教學改革實踐。學校為密切與地方基礎教育學校(實習基地)的聯系,結成大學與中學“教研互助對子”,開展遠程教師教育的學習和互動,深入邊疆民族地區的中小學教育一線調研,特別是通過在線共同備課、說課、評課等,提升專業教師科研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同時也促進基礎教育學校教學改革與科研發展。
(二)互聯網+眾創空間平臺建設
針對教師、學生創業工作特點,眾創空間建設重點采取以下措施推進:
一是政策宣傳為先導。通過網站、就業指導報、宣傳檔、主題班會、微信等途徑將創業鼓勵政策講深講透,鼓勵有創業意愿的學生進行自主創業。
二是在線創業幫扶為基礎。為了更好地對有創業意愿學生提供指導和幫扶服務,開通學生自立創業在線“一站式”服務,制定明確流程:學生開展創業知識和政策宣講培訓、創業項目策劃書撰寫指導、校院創業導師對策劃項目進行分析指導、對擬創業學生進行培訓、指導學生進行創業企業注冊及小額貸款、學校給予創業學生獎勵和資助、創業學生進行跟蹤指導、幫扶。不間斷邀請創業導師開展創業系列培訓,最大可能幫助學生解決面臨的困難,提升創業成功率。
三是培育孵化為重點。建立大學生創業園區,為學生創業實踐搭建平臺,充分利用學校設施、師資資源和學生專業優勢,讓學生在校園內進行創業實踐實訓。而工作重點仍落腳為搭建信息化平臺,實現政府、學校、學院、學生四級聯動,無縫對接,鏈接省內省外、國內國外大學生創業信息平臺,加強服務創新,積極探索網絡校友企業聯合會、網絡創新創業大講壇、網絡創業沙龍、網絡創業政策宣傳、網絡創業就業領域延伸拓展等多種方式。
三、信息化推動創新創業教學改革組織與保障
(一)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創新創業教學改革組織構建
建立“一個領導小組、一個專家顧問組、各部門協同辦公”的工作模式,保證改革工作有序開展。建立配套的工作責任,加強項目管理,充分調動和發揮相關職能部門的積極性,確保建設工作的有效開展。
由學校網絡課程中心為在線開放課程和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提供政策研究、宏觀指導和條件支持,協同學校有關部門依據網絡與信息安全的政策法規履行相應的管理職能。推動有關專家和機構開展在線開放課程理論、教學模式與學習方式、課程共享模式、核心技術等研究;組織課程建設評級,并根據級別予以立項支持。通過使用評價、定期檢查等方式,對網絡課程建設的在線運行、實際應用、教學效果等進行跟蹤監測和綜合評價。
(二)創新創業教學改革保障措施
政策保障。從政策上推動保障信息化教學改革進程,使各學院、各部門積極響應創新創業教學改革號召,形成信息化教學改革茁壯成長的土壤。從學校角度對創新創業類網絡課程建設進行支持,鼓勵網絡輔助教學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從網絡教學中獲得更多新知識,讓信息化教學改革成績卓著的教師獲得更多回報。
人員保障。創新創業教學改革研究、“大創園”建設、網絡課程(視頻、課件)制作支持、課程建設評級、應用培訓、助教招聘、助教管理與能力建設等工作的順利實施均需要學校給予在機構設置、人員編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篇7
[關鍵詞]全體性;專業人才成長;主導性;實踐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9 — 0124 — 03
當前,轉變以書本、課堂和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觀,樹立高等教育為學生成長、成才和發展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培養全面發展的、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的教育目的觀,已成為眾多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共同趨向。很多專家、學者就實踐育人的組織領導體制、大綱計劃、基地以及考核評價機制開展了大量探索研究。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戰略主題,堅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育人目標,我們深入考察高校實踐育人瓶頸,積極探索高校實踐育人瓶頸的破解路徑及其實施保障,無疑會對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常態化和長效性建設產生巨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一、高校實踐育人瓶頸的冷靜思考
1.從實踐育人的地位、作用看,全體性學分化的全員瓶頸
實踐育人不同于知識本位的理論育人,在高校人才培養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要求“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 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實踐,作為大學生運用知識、施展才華、服務社會的主要平臺,是大學生實現社會化、深化專業學習、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體現和必然要求,是大學生成長、成才和發展的內在需要,對于不斷增強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加強實踐育人工作總體規劃。系統設計實踐育人教育教學體系,規定相應學時學分,合理增加實踐課時,確保實踐育人工作全面開展。”高校實踐育人學時學分評價標準的確立,意味著要以學時學分硬性指標來衡量每個學生,參與面與受益面的全體性要求,正是新形勢下高校實踐育人要實現的重要目標之一。
2.從實踐育人目的定位看,專業人才成長的全程瓶頸
目前,部分高校對實踐育人目的定位存在偏差,沒有認識到其在高等學校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導致實踐育人與專業人才培養脫離的現象。有的把實踐育人僅僅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認為只要開展了大學生志愿者校園環保、社區獻愛心等種種社會實踐活動,就已經完成實踐育人任務。學生不僅需要掌握基本的政治理論、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識之外,還應該對自己本專業的政策法規、思想道德有所認知。或者把實踐育人僅僅作為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教學手段,認為開展了實驗操作、技能訓練,就完成了實踐育人任務,忽視了實踐育人對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道德觀、加快社會化進程、促進個性發展的重要作用,弱化了實踐育人功能。[1]
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思想政治素質、道德品德的養成,是一個長期、復雜、系統的過程,它貫穿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實訓、實習、就業創業等專業人才成長全過程。學生在專業學習和實訓、實習過程中, 會產生很多的思想問題和困惑,需要我們把思想政治教育與他們今后要面臨的工作環境、現實生活緊密結合,適時的、有針對性加強職業生涯理想信念、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法規教育。高校開展實踐育人工作,不能只追求單次轟動效應,必須遵循教育規律,將實踐育人貫穿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將實踐育人與專業教育結合起來,充分體現和突出專業特色、專業要求,在育人目標、內容、途徑的設計和實施上要與學生所學專業的特殊要求有機契合,圍繞育人目標循序漸進地開展各項教育教學活動。
3.從實踐育人現實困境看,主導性與多樣性統一的全方位瓶頸
目前,有些高校實踐育人活動的組織、管理工作沒有跟上去,結果是隨意性較大,目的性、系統性不強,導致實踐育人活動難以全面、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
大學生實踐創新項目、社會調研課題、大學生志愿者公益活動、科技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指導思想鮮明主題突出,對學生個體、社會效果顯著。但它們都必須依托企業、社區、鄉村的特定實踐基地,因為學校經費不足和企業等單位參與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責任義務不明確,所以這些基地建設難以常態化,以上社會實踐活動難以持續進行下去,往往“打一槍換一個地點”。
許多高校實踐育人活動最后僅限于認識層面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考察等實踐形式,表面上也興師動眾、轟轟烈烈,但形式內容簡單淺顯,對個性張揚、思想活躍、富有創新精神的大學生來說,其影響力、感染力不強。在參觀、考察活動的策劃階段,沒有深度挖掘主題,導致學生抱著敷衍應付的目的,甚至帶著旅游或加分的心態。在參觀、考察活動的實施階段,基地與學生之間缺乏互動交流,導致學生“走馬觀花”,“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參觀、考察活動的后期階段,學生思想匯報、評比總結的假話、大話、空話很多,甚至抄襲網上材料出現很多雷同報告。
二、努力探索、力求創新,破解高校實踐育人瓶頸
1.以構建新的實踐育人模式為實施路徑,以《素質教育積分手冊》考核為實施保障,破解高校實踐育人的全員瓶頸
在高校實踐育人工作學分化的新形勢下,為適應參與面、受益面全體性的要求,我們積極探索高校實踐育人新模式:“學生代表參加實踐活動——班級主題匯報交流——校園媒體推廣——匯編成冊充實教學資料”。學生代表參加實踐活動:參觀考察、社會服務、公益活動等實踐活動,由于實踐基地及其經費、安全保障等條件限制,全校(系部)只能是有選擇地、少數學生代表參加。如學院“愛心社”的青年志愿者們每年定期來到淮安市敬老院、兒童福利院,開展“延伸愛心,共享陽光”為主題的系列愛心志愿活動;學院“厚德杯”大學生辯論賽、演講比賽已成為深受學生歡迎和喜愛的校園實踐活動品牌,為財院學子鋪設了一個能夠展示雄辯風采的舞臺。班級主題匯報交流:根據課堂教學全面性、計劃性、系統性的特點,結合教學計劃安排,指導老師組織班級主題活動,匯報交流社會實踐的調查報告或心得體會。(如參觀紀念館后,老師組織“學習恩來精神 爭做時代新人” 班級主題活動,活動前學生自愿組成小組,進行不同角色分工:搜集資料、參與研討、制作PPT、撰寫演講稿、準備演講發言等,活動中有學生記錄、拍照,最后教師點評考核計分。) 校園媒體推廣:發揮校園媒體傳播速度快、輻射面廣、生動直觀的特點,根據實踐活動方案,利用校園畫廊、校報、廣播、學院、系(部)及課程網站,向全院師生報道實踐活動實況,宣傳學生優秀作品(如 “科學發展 聚真知”——紀念國慶60周年學院大學生獲獎征文畫廊為期一個月的展示;制作了學院“厚德網”,設置了網上課堂、新聞快遞、公告快訊、時事經緯、實踐創新、名師講壇、學子風采、師德師風、心靈驛站、厚德在線、網上紀念館等欄目,利用網絡這個信息平臺,用積極健康的內容占領學生的思想空間);匯編成冊充實教學資料:遵循“理論認知-實踐體驗-新理論認知”思想認識飛躍,將實踐活動成果匯編成冊,作為教學輔助資料。(如編制了學院“厚德杯”大學生演講比賽畫冊與“百人進華西 領略新農村”——大學生社會主義新農村考察報告集,促進了學生思想認識的提煉升華。 )
構建課堂實踐、校園實踐、社會實踐的三個層次實踐育人體系,將課堂實踐歸于課程學習考核,不低于總成績30%,將校園實踐、社會實踐納入學院教學部門的《素質教育積分手冊》考核,從新生入學起,宣傳部、思政部、團委、學工部門、各系部及社團等實踐活動組織方協助配合教務部門完成考核。以論文、報告、心得等實踐活動成果為主,不忽視學生不同角色分工、參與度及其主體作用的發揮,加強實踐活動過程的核查、實踐活動成果的評比,認真總結大膽探索出一套學分化模式下客觀公正、科學合理的實踐育人考核體系,保證大學生實踐活動學時、學分的完成。
2.以共享基地建設為實施路徑,以校企合作育人為實施保障,破解高校實踐育人的全程瓶頸
加強專業文化建設,將行業文化、企業文化、職場文化有機地滲透到專業建設中去,整合政治素質和職業素質培養,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實習、實訓基地以及就業、創業中心建設,打造專業教學與實踐育人的共享基地,努力克服專業建設同質化的傾向。學院有省級會計、電子商務兩個實訓中心、中央新亞管理學院、今世緣營銷學院、紫金保險學院三個校企合作二級學院、財經職業素養培育中心、用友會計人才培養基地以及大學生創業中心、大學生素質拓展中心,全面設立宣傳畫廊、廣告欄、標志牌等,張貼懸掛企業發展理念、行業權威專家的名人名言、畫像圖片、職業素養與崗位關鍵能力培養的結構圖、流程圖等,精心設計主題鮮明的的職場文化情境,幫助學生在進行職業技能培訓的同時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和職業素質訓導,不斷磨礪學生敬業愛崗、團結協作精神。
著力加強校企合作育人,以提高學生就業創業與實踐創新能力為重點,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標準、優化課程體系、確定教學內容、開展質量評價、促進學生就業創業。出臺了《預就業頂崗實習管理辦法》,實現了專業課與基礎課學習的統一;技能訓練與理論積累的統一;職業素養與政治素養培養的統一。學院開辦了“職業素養大講堂”、“杰出校友大講壇”,定期邀請校內外專家學者、企業家、勞動模范來校報告演講、開設講座。2012年度組織企業進校園專場宣講31場。要求學生聆聽一場專家報告,剖析企業行業的發展理念;聯系一位實習師傅,學會做事更要學會做人、提交一份實習思想匯報,保證了學生實習過程中思想政治素質、道德品德的培養考察。08級旅游管理班同學參加了為期半年的上海世博會園區實習服務,鐘后梅等同學在實習思想報告中普遍反映自己從職業技能到服務態度、敬業精神再到團隊協作解決實際問題工作能力都得到很大鍛煉提高。10級機電、電子專業的海爾訂單班同學從青島海爾工業園區頂崗實習回校后,也開展了班級主題交流活動,大家暢談了海爾企業文化、指導師傅的做事風格、為人品德及其對自己的影響,以及自己未來職業規劃。
3.以整合資源、拓寬渠道為實施路徑,以編制實踐育人方案為實施保障,破解高校實踐育人的全方位瓶頸
充分發揮黨委與黨總支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協調、實施中的主導作用,積極構建一支優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整合宣傳部、思政部、團委、學工部門等管理工作——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教學工作——班主任、輔導員教育工作——大學生社團、青年志愿者協會等自主活動、自我教育,著力推進管理與實施、教育與教學、學校教育與自我教育的資源統一及合理配置,工作機制并軌,形成教育合力,實現學校范圍內各種教育因素、教育影響、教育途徑和數育力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整合。
充分發揮素質教育基地實踐育人功能,針對大學生思想道德養成、創新精神的培養,實施形式多樣、豐富生動的教育教學活動,增強了實踐育人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實現了主導性和多樣性的統一。實踐育人工作也因此得到學院組織領導、隊伍建設、經費保障(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素質拓展訓練中心前期設施投入經費70多萬)、管理考核(學院素質教育講座、公選課由學院教務處統一負責學生選課、教師授課、學生考核)等方面的支持與保障。
根據學院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意見,結合學院教育教學工作實際,制定學院實踐育人方案。提出實踐育人四大原則要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傳統授課方式與綜合運用現代技術手段相結合、遵循思想政治課自身發展規律與兼顧專業人才培養相結合。并對實踐育人的課程設置與學分學時分配、實踐育人的類型與方式、考核方式、教師隊伍建設提出建議。
三、高校實踐育人的探索積淀
近幾年來,我們強化實踐育人環節,著力構建了課堂實踐、校園實踐、社會實踐的三個層次的實踐育人體系。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富有實效的實踐育人機制,開拓“學生代表參加實踐活動——班級主題匯報交流——校園媒體推廣——匯編成冊充實教學資料”新的實踐育人模式,實現了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互動,實踐育人的效果得到了推廣與提升;加強專業文化建設,打造專業教學與實踐育人的共享基地,服務高校高素質專業化人才培養;整合宣傳部、思政部、團委、學工部門等管理工作——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教學工作——班主任、輔導員教育工作——大學生社團、青年志愿者協會等自主活動自我教育,充分發揮素質教育基地育人功能;加強實踐育人制度建設,《素質教育積分手冊》考核、出臺預就業頂崗實習管理辦法、編制實踐育人方案等,進一步突出了學生在實踐育人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與作用,激發了學生參加實踐育人活動的主動性、創造性,努力推動高校實踐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開創新局面。
近三年來,組建了學院大學生愛心服務社,走進市兒童福利院、敬老院等地,開展“延伸愛心,共享陽光”為主題的系列愛心志愿活動;2010年開展“清江儒韻”清江浦2010孔子文化活動周,“校地攜手弘揚孔子文化 仁愛同行倡導現代文明”;組織并指導部分優秀學生擔任清浦區黃碼鄉“大學生村官助理”、清浦區“社會矛盾糾紛服務中心助理人民調解員”;以“傳承地方特色文化,推進淮安旅游產業發展”為主題,組織部分學生服務清河生態園……引導學生在學好政治理論知識的同時,自覺將理論與思想道德修養內化為自己的“德”與“行”。
2012年度邀請淮安市委常委、組織部長楊時云來校和青年大學生 “與信仰對話,共話十”。成功舉辦了第七屆大學生文化藝術節、紀念建團90周年、“5.25心理健康教育”、“宣傳運河文化、支持大運河申遺”等系列活動。成立了江蘇省首家女大學生之家,會計系學生黨員工作站、機械與電子工程系大學生黨員先鋒隊。組織學生赴華西村開展“百人進華西 領略新農村”實踐教學活動。鄭海燕同學獲、全國學聯 “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提名獎,學院在省教育廳組織的“身邊榜樣,前行力量”主題教育活動中榮獲三等獎。學院還被評為全省大學生“進社區、進鄉村、進工地”法律援助志愿服務活動先進集體。
篇8
[關鍵詞]高職素質教育 內涵理解 途徑分析 機制保障
[作者簡介]劉文江(1955- ),男,河北獻縣人,天津職業大學黨委書記,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管理。(天津 300410)
[課題項目]本文系天津市2012年年度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濱海新區技術技能型人才體系構建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TJJX12-029,項目主持人:劉文江)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33-0021-03
《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教發[2012]9號)中提出,“高等職業教育重點培養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需要的發展型、復合型和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由此我們可以歸納概括出“高職人才培養規格”的兩個明顯要素:一是職業教育的基本人才培養目標,即“技術技能型”人才;二是適應產業結構調整和進一步增強服務經濟社會能力的要求,即“發展型、復合型和創新型”人才。筆者認為,要實現后者對高職人才培養的要求,需要從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入手,樹立基于“工具論”、強化“人本論”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理念,在強化技術技能訓練的基礎上,拓展高職素質教育的內涵與外延,提升高職素質教育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增強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創新意識,不斷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一、高職素質教育內涵界定及特征分析
1.高職素質教育的指導性特征。高職素質教育是高職辦學理念的深化。“素質教育”是一種“觀念體系”,也是一種“存在體系”。“觀念體系”是一種指導實踐的教育思想,“存在體系”則是指通過素質教育實踐促進教育和社會的實際變革。觀念是實踐的先導與保障。高職素質教育是對“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辦學理念的深層次認識和思考,從某種程度上是對高職教育辦學理念指導下實踐問題的反思與完善。據調查,近年來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大幅度提高,但包括就業對口率、就業離職率和就業滿意度等多個指標在內的就業質量還存在一定的問題,甚至出現“高就業率”與“高離職率”并存的現象。盡管導致這些現象出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從實施高職素質教育的途徑來看,激活人才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具有發展潛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深化高職教育辦學理念的重要舉措。
2.高職素質教育的實踐性特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職業教育的本質特征。高職素質教育的內在特征之一可以理解為在這種人才培養模式的運行框架下,實現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一種方法和手段。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有著豐富的內涵,依據時間、空間及其組織要素的不同組合為依據,可以從實際存在的眾多模式中歸納為“學年分段”“階梯分段”“半工半讀”“彈性安排”“訂單培養”“教學工廠”“場內基地”“行業主導”和“職教集團”等九種主要模式,如果加上針對專業素質和職業素質的滲透式、養成式、創新式教育,還會衍生更多的模式。這些衍生模式凸顯了高職素質教育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實踐性,具體表現為素質教育教學方式的實踐性。通過對素質教育實踐教學方式的深層次探索,全面滲透人文素養、科學精神等綜合素質,挖掘專業技術課程中的素質教育要素并予以彰顯,以實踐性的動力促進形成高職學生應具備的深層特質,從而不僅將實踐作為素質教育教學中驗證理論的標準,而且體現了從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的辯證認識過程。
3.高職素質教育的綜合性特征。高職素質教育是實踐理性融入“多元價值觀”的契合點。高職的技術技能教育與素質教育是無法割裂的。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要求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的有機綜合。高職素質教育具有在實踐理性中融入多元價值觀的綜合特性,除了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還強調培養學生具有較高的職業素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創新精神。高職素質教育的綜合性體現在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基礎服務作用上。在與“兩課”教育相結合的探索中,高職素質教育起到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下處理好人文文化的價值多樣性與主流價值觀的作用;在與專業素質教育的結合方面,通過人文素質精神滲透專業教育,挖掘專業技術課程中的人文精神并在專業技術教育中予以彰顯并強化,進而達到在職業技術教育教學中滲入人文精神、在人文教育教學中滲入科學精神的目的。高職素質教育的綜合性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價值功能。
通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高職素質教育的內涵界定是一種廣義的素質教育觀,就結構層面而言,應包括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兩大范疇,進而可劃分為職業道德素養、職業能力素養、職業理念素養、創新素質和勞動素養等幾個范疇。職業理念素養是高職素質教育的基礎,職業能力素養是高職素質教育的核心,職業道德素養是高職素質教育的重點,創新素質是高職素質教育的靈魂,勞動素養是高職素質教育的方向,以此形成了一個比較全面的高職素質教育內涵結構。就功能層面而言,一是高職院校的文化素質教育應在人文知識和專業知識兩個領域內實施,培養學生有較廣闊的文化視野。二是應重視以人文的感性思維補充職業技術教育中科學的理性思維,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和思維能力。三是應注重在實踐教學中將科學的實證與人文的體驗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辯證方法論素養。通過專業技術知識教學,培養學生求是、獻身、創新、從嚴的科學精神;通過職業人文知識教學,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求善務愛、非智力情商等人文精神,以期實現教育對象的職業技術文化素質與職業人文文化素質的協調發展。
二、高職院校素質教育實施的途徑實現
1.推進課程體系改革,構建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專業課程結構。一是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突出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 明確提高綜合素質能力、促進全面發展的具體要求,旨在提升學生應具有的對職業工作、職業發展以及職業活動起關鍵作用的、非技能性的內在品質和能力。這種能力標準全方位服務于學生的就業、自主創業及未來職業的變化、發展需要,并將其落實到專業與課程設置工作的各個方面,不僅要滿足現實崗位的需要,還要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學生職業發展的需要。在強化操作技能訓練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智力技能的開發和培養,即除體現相應崗位技能訓練外,還應涵蓋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和方法。二是充分開發各類課程的素質教育元素,發揮課程的素質教育功能。除了設計好必修的思政類課程以外,還要避免以思想政治課、法律道德教育等課程完全代替高職素質教育的模糊認識,應嘗試通過學習、體驗、內化的方法,把職業素質教育貫穿于高職課程體系的全過程,并融入實踐討論式、研究式、體驗式等不同側重的授課形式,在進行專業技能教育的同時,開發學生的多元智能,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責任意識、遵紀守法意識,使畢業生真正成為“企業家心目中的人才”。三是在進行教學單元的設計時,要注重設計的綜合性,構建由通識課程、專業課程和隱性課程組成的,能充分體現素質教育功能的課程體系。高職院校應以學生現實能力為教學起點,通過構建靈活實用的課程教學單元,處理好知識、能力、素質三者的關系,培養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交流溝通、團隊協作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新能力,將針對性、適應性有機融為一體,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深化職業素質培養,實現人文精神與職業精神的融通。高職教育既要傳授技能和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最終目標是通過職業素質與人文素質教育的結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內化與養成。首先,加強人文教育與專業課教學的深層次融通,在注重專業技能教育、突出高職教育工具價值與經濟功能的同時,還須強化教育的啟蒙功能與陶冶功能。如在專業課教學中融入諸如文學、倫理學、心理學、道德修養、法律法規等知識要素,在基礎理論課教學中加強相關專業理論知識的滲透,形素質教育和職業素質教育的合力。在推進學生人文素質與職業素質協同發展的同時,避免單一操作能力和就業能力的局限,合理整合知識、技能、態度、情感等能力指標,并綜合為結構化的教育功能模塊,達到職業精神與人文精神的高度統一,實現職業教育的最終發展目標。其次,創建校企合作的企業嵌入式模式。從某種角度講,職業素質是企業對能夠勝任內部工作崗位的員工的素質要求。因此,高職院校應將企業的入職標準、企業的技術規范、企業的培訓內容、企業的規章制度、企業文化等內容通過合作協議的方式,直接嵌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使學生在接受學歷教育的同時了解企業的需求、背景和文化,提前融入企業氛圍中,增強學生對企業的認同度和忠誠度,使專業教育的針對性更強,進而實現與企業需求的“零距離對接”。
3.通過大學精神的傳承實現高職素質教育的提升。大學精神的重要作用就是促進人性境界的提升和理想人格的塑造。高職教育要在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強化綜合素質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充分挖掘和分析大學精神對于促進高職院校素質教育提升的凝聚力、滲透力、驅動力、輻射力以及教化力等功能要素。高職教育應在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同時,充分發揮大學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和創新精神對素質教育的引領作用,通過營造高職特色大學精神的文化氛圍,重構基于素質教育理念的新型高職教育模式,在推進高職素質教育的方法中,融合企業精神中高度市場化的運作手段,吸納本土化的國際先進辦學理念,強化以人為本的學習主體意識,以全面的職業素質教育為出發點,將素質教育的理念貫穿于高職教育的全過程,以職業素質的培養為核心來構架整個高職教育體系,實現高職院校大學精神對素質教育的“文化反哺”功能。此外,大學的科學精神和創新精神對高職教育的滲透與教化,促使企業全面參與教學過程,將職業道德與行業操守指標作為高職人才培養的標準,進而有效融合校園文化與行業(企業)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重塑學生的核心價值,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4.加強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的人文素質水平。教育者職業素養的提升是開展高職素質教育的關鍵。教師隊伍的人文素質發展程度與水平直接影響高職人文素質教育的質量與水平。第一,高職教育應加強教師職業人文素質培訓,改革教師評價體系和辦法。這要求教師不僅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術和動手實踐能力,還應具有豐富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和素養。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這些教師不僅能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還能用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優良的思想作風、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科學的思維方法影響學生。第二,根據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建設一支專兼結合、質量和數量能夠滿足高職院校素質教育需要的教師隊伍,以適應素質教育的長期性和漸進性特點。可以從其他高等院校、行業企業等相關部門以“外引”的方式引進具有教學能力的兼職教師,同時充分調動學校自身的師資力量,以人文社科團隊教師為基礎,鼓勵開發特色人文素質課程。這樣既能彌補素質教育師資力量的不足,又能拓展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空間。第三,為人文素質教師創造良好的教學科研環境和自身提升的空間,加強素質教育教師在專業建設、精品課程、科研項目等方面的進修實施力度,轉變教育觀念和管理模式,對素質教育給予組織和制度保障,如設立專門的素質教育課程管理和教學機構,在辦學硬件建設、課程建設、科研項目和教師進修等方面給予充分支持。
三、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機制保障
1.構建基于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高職素質教育保障體系。高職院校應從培養學生的職業創新動力與生涯發展能力的角度來構建高職素質教育體系。首先,應建立宏觀層面的素質教育指導思想,在高職素質教育的“職業”與“人”之間建立一個有效的契合點,從而奠定高職素質教育實施的指導方向。其次,建立高職素質教育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這是以制度方法推進高職素質教育的鋼芯結構環節,包括以建立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專職機構為基礎,以契合高職教育的就業導向為原則,制定多角度、多層面的綜合素質教育實施制度,如通過對素質教育內涵構成要素的分析,以黨校學習制度、兩課教學制度等建立思想道德素質制度體系,以助學貸款制度、勤工助學制度等完善素質發展推進制度,以職業規劃與導師制、就業指導跟蹤制等促進職業素質能力提升制度的形成等。最后,結合高職教育的類型特征,構建開放型素質教育平臺。企業對人才培養提出文化素質、職業素養等方面的要求,并在合作培養中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空間,為學生提供社會實踐機會。學校通過借鑒行業協會的指導意見,在人才培養規格、職業和職場素養要求、文化素質教育方案等方面進行調整,從而適應學生的職業發展需求。
2.建立高職素質教育教學保障運行機制。教育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載體。建立與完善高職素質教育的內部管理機制,必須密切圍繞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這一中心。首先,在教學管理理念中應根植既符合高職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又緊密結合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素質教育教學思想,通過設計實現“素質教育與專業培養互動”的課程選修機制來強化“人本論”的理念,通過建立“科學技術與人文知識相融”的教學管理機制來實現職業教育的“高層次”功能,通過“技能培訓與做人做事兼顧”的運行機制來增強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能力。其次,在管理機構方面,建立由黨政領導主持、相關職能處室組成的素質教育教學管理機構,突出形式上的獨立性和內嵌于技術技能培養的專業性,通過其指導功能促使人文素質精神的外延逐步深入到專業素質中,形成學校素質教育教學的導向機制。管理機構負責制定相關的素質教育指導意見和素質教育工作實施辦法等制度文件,通過組織管理形成學校相關部門促進素質教育開展的聯動機制,以項目化、考核化的制度方式協調各部門共同開展素質教育教學。最后,應以優化素質教育教學要素間的作用效能為目標,建立教師素質能力進修和考核制度、專業選修課管理辦法、素質教育階段性推進實施計劃等制度層面的措施,通過推進高職素質教育選修課程來設計集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素質、實踐創新素質、身體心靈素質等多方面于一體的選修課程內容,使專業的寬口徑教學管理能全方位融入素質教育的元素和理念,進而以專業素質教育的特殊定位要求促進專業教師的學習和進修,使其具備“雙雙師”(雙師型+素質教育教師)的教學特質。
3.建立高職素質教育校園文化活動體系。校園文化活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第二載體。素質教育的實現途徑具有多元性特征。高職教學活動側重素質培養的職業針對性,校園文化活動是教學主載體的補充與延展,兩者互相融合共同構成高職人才素質培養的總體框架,體現素質教育的整體。一是在校園文化活動的組織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校園文化活動的管理上體現學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整體規劃與指導功能,使活動既滿足學生的興趣又緊緊圍繞高職素質教育的人才培養要求,通過科學的分析與設計進行申報項目的安排、經費分配及考評等,建立常規化的校園活動運行機制。二是遵循高職素質教育教學規律,以大學第三職能理論為指導,分層次、分類別、分階段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建立專業技能型實踐、社會調研型實踐、社會服務型實踐、勤工助學型實踐、就業創業型實踐等多個實踐板塊,實行學校政策支持、學院專業引領、教師專項指導的實踐運行保障機制。三是遵循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特點,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引導企業文化、行業文化融入校園文化。“請進來”即聘請行業企業專家、一線技術人員進校,以講座、企業風采展、技術交流與技能切磋等方式,為學生創造與行業、企業直接對話的機會;“走出去”即組織學生去企業進行觀摩、實習,真正走進企業,感受企業的真實氛圍,在企業中接受職業素質、職業精神、企業文化的教育。
4.建立高職素質教育質量監控運行機制。建立能夠及時反映高職素質教育系統內部各運行機制的運行情況和系統外部環境變化的分析機制,并以信息回路的形式將運行機制可能出現的不合理狀態和環境變化對機制的影響,傳達給學校素質教育管理決策機構,以便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完善高職素質教育保障機制。可建立社會、企業、家庭的統籌協調機制,通過定期溝通,統籌社會各方面的反饋建議,協調并完善高職素質教育的思想觀念、實施模式、實施途徑、實施載體和反饋評價等結構要素,進而使高職素質教育模式的創新契合環境的變化和社會的發展。建立學生“素質成長”的跟蹤評價機制,這是以學校為中心主動尋求社會環境評價反饋的素質教育質量監控機制。高職院校應在學校教學管理制度的大框架下,盡量實行素質教育管理權力的遷移,從小屋管理考核轉變為與企業接軌的人力資源管理考核,并將評價權限下移到任課一線教師和企業,使教師成為評價信息的收集者、校企雙方成為學生素質養成的評價者。
[參考文獻]
[1]陳和.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的途徑[J].職業技術教育,2007(23).
[2]鞠秀莎.在高職教育中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和方法[J].職業技術教育研究, 2003(6).
[3]劉紅月,李志輝.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現狀淺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1(7).
[4]汪家軍.論ISO標準下的高職生素質教育體系[J].職教通訊,2003(5).
[5]魏威.高職生素質教育中思想教育工作摭談[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3).
[6]勇治強.高職生的素質教育要突出針對性[J].蘇州市職業大學學報,2004(3).
篇9
1.1對象
調查對象包括南京醫科大學、安徽醫科大學、溫州醫科大學等11所醫學院校,以及復旦大學、浙江大學、杭州師范大學等9所綜合性大學醫學相關專業的學生。調查對象主要為本科就業畢業生(畢業三個月)、研究生就業畢業生(畢業三個月)。隨機抽取臨床醫學、口腔醫學、醫學影像學、麻醉學、中醫學、眼視光學、臨床檢驗、婦產科、兒科學、護理學、康復治療學等11個專業的學生。
1.2方法
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進行無記名調查,問卷包括:(1)基本情況,如學校、專業、性別。(2)從業初衷,包括從醫出發點以及職業目標。(3)就業意愿,包括就業去向、醫院級別、薪酬期望、就業區域意向等內容。(4)《“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戰略影響,包括職業選擇的信心等。(5)醫患關系影響,包括對就業觀的沖擊、對理想信念、職業追求、從業方向等方面的影響。此次以2015-2018年調查問卷數據統計為基礎,調查問卷等比共發放1500份,回收問卷1447份,其中有效問卷1440份,有效率為99.5%;男生876人,占60.8%,女生564人,占39.2%。問卷回收后采用SPSS1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從定量的角度進一步了解學生在自主擇業時,特別是醫患關系緊張的現狀下就業意愿、就業動態和就業趨勢。
2影響醫學畢業生就業去向的因素分析
2.1專業選擇和職業定位
抽樣調查顯示,有41.61%的醫學生高考選擇讀醫是出于個人理想,而父母親屬決定、老師的推薦、同學的影響則占到了50.97%,7.42%的醫學生沒想過報考醫學院校,因調劑等因素進入醫學院校。這說明在入學時醫學生的職業理想相對明確,只有極少部分的醫學生對自己的專業定位不夠清晰。
2.2就業觀念和職業優勢
調查結果顯示,85.14%的醫學生希望將來成為一名醫生,8.5%的醫學畢業生將選擇流向企業和報考公務員,但大部分仍從事所在領域的醫療工作;而成為科研人員、高校教師的僅有5.07%,其他的職業目標更在少數。可以看出,醫學生受固有觀念的影響,專業性質決定職業穩定性比較強。主要因為醫學專業學習時間長、投入精力大,專業學習相比其他專業顯得又苦又累,并且可以終身執業且基本不會失業,加上該職業在社會上受到尊重的程度,所以成為一名醫生基本是必然選擇。
2.3工作待遇與保障
從調研數據看,學生在就業去向中最關注的3個因素依次是薪水及福利待遇、個人的發展、工作環境。近年,隨著分級診療的推行,中國全科醫生的大量空缺,基層醫院對醫學畢業生的需求存在非常大的空間。大量的崗位需要畢業生應聘,但醫學畢業生卻對此類崗位的認同度不高。調查顯示,88.73%的畢業生選擇去往一、二線城市公立醫療衛生機構;9.86%的學生選擇去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其中,因醫患關系緊張、基層全科醫生緊缺等因素考慮去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或者企事業單位的畢業生2015年占63.5%,2016年占73.2%,2017年占74.3%,2018年占75.0%。可見,醫學畢業生就業仍然以大城市的大醫院為主,去向基層醫院就業的比例呈現上升趨勢,其中,各級醫院待遇和基礎保障的差距在縮小也是基本原因。
2.4醫患關系因素
分析和比較國內外醫患關系現狀,可以發現國內外醫療保障制度的差異,醫療監督、風險管理制度的不同,醫療行業的定位不明確和醫生待遇低,雙方溝通不夠,缺少信任等都使得醫患關系狀況差別很大。本次問卷就“醫患關系對職業選擇的影響”這一問題的調查發現,認為醫患關系對職業選擇不影響的醫學生僅占25.94%,剩余的74.06%認為醫患關系對職業選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通過對就業去向選擇的分析,再深入以溫州醫科大學近5年臨床醫學專業就業分布情況進行比較分析為例,可以進一步了解醫學生在自主擇業時考慮醫患關系等因素形成的就業動態和就業趨勢的變化。
2.4.1就業意愿
近4年的調查顯示,在醫患關系相對緊張的大背景下,醫學畢業生希望在一類醫院(省級三甲以上單位)就業工作占36.45%,考慮二類醫院(市級中心醫院及省級其他醫院)的升至33.55%,意愿選擇三類醫院(縣級中心醫院及市級其他醫院)、四類(縣醫院的其他醫院)和五類醫院(社區醫院及衛生服務中心)就業的,分別為22.26%,2.26%和5.48%。
2.4.2實際就業動態
了解醫學畢業生的就業期望后,我們又對同期的實際就業動態進行了調查分析,數據顯示近4年的實際就業情況中,選擇從醫的畢業生最終去向一類醫院(省級三甲以上單位)的占32.06%,二類醫院(市級中心醫院及省級其他醫院)的達到39.16%,三類醫院(縣級中心醫院及市級其他醫院)的占16.45%,而四類醫院(縣醫院的其他醫院)和五類醫院(社區醫院及衛生服務中心)分別占4.13%和8.2%。
2.4.3就業趨勢
通過以上對比分析可知,實際去往一二三類醫院同比呈明顯下降趨勢,選擇四類醫院的醫學生比例略有上升,選擇五類醫院的醫學生比例較四類醫院的比例上升趨勢更明顯。從以上信息中我們不難發現,在醫院的選擇方面,選擇一類和二類醫院的醫學生仍然占主體比重,說明大部分醫學畢業生在能力范圍內仍然向往在大醫院工作,其原因主要與先前所述的待遇、晉升、工作環境、繼續教育等因素有關。但是在醫患關系緊張的背景下,對比前后數據可知,越來越多的醫學生開始考慮四類醫院和五類醫院,以五類醫院上升顯著。特別是女性醫學畢業生這方面的就業趨勢更明顯。就這一現象,我們單獨向選擇社區醫院及衛生服務中心的醫學生增設開放性問題,即選擇五類醫院的理由。整理后發現主要有如下理由。首先,社區醫院及衛生服務中心較市級及其他省級工作輕松,工作壓力小,且收入不低,相對穩定。第二,社區醫院及衛生服務中心醫院規模小,門診量相對少,發展緩慢,但醫患關系相對不緊張,醫生較受人尊敬。第三,作為女生可以有更多時間兼顧家庭。結合2016年1月1日國家全面放開“二孩”的政策,女性醫學畢業生更多考慮兼顧工作與家庭的最佳方式而做出選擇。但因抽樣調查的數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考慮醫學畢業生的地域分布、就讀醫學院校層次的不同等因素,其就業情況必然存在抽樣調查以外的差異。
3對策與建議
調研基層全科醫生的現狀,因工作環境、待遇及職業發展前景等原因,基層醫療人才流失嚴重,違約率較高、工作滿意度低。以醫患關系為主要因素的影響,醫學畢業生在就業擇業時選擇當不當醫生,在城市一、二類醫院當醫生還是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康復醫院、護理院等當醫生,按照近年的數據調查顯示,其趨勢在發生變化,主動到基層去的醫學畢業生數在一定比例的增多。這一定程度正是順應了健康中國的提出和國家分級診療制度的推行,讓“雙下沉”中的人才下沉得以助推。醫學生的就業選擇是市場調節的正常表現,也是國家政策宏觀調控的表現。如“國標省統縣管鄉用”培養全科醫學人才逐步得以推行,也是優化醫療體制結構的有效舉措。
3.1加強就業觀引導
一直以來,基層就業不是大部分醫學畢業生的理想選擇。這很大程度上源于醫學生就業觀念的認知偏差,認為基層醫院收入低,發展空間小。醫學高等教育應加強對醫學畢業生就業觀的指導和引導,讓學生深入了解現行國家衛生的政策和大環境,對就業市場有合理的判斷,對自身有合理的定位。本次調查顯示,醫學畢業生選擇基層就業,但目前這種趨勢發展的體量仍然太小。通過醫學院校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就業指導課程、職業論壇講壇、思政教育、第三課堂的實踐活動加強醫學生就業觀念的引導和轉變。通過畢業心理測試和職業心理測試,可以幫助大學生分析自己的興趣、專長、能力、工作經驗、個人品質及渴望的工作機會和生活方式,使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正確地進行自我評價,制訂合理的求職計劃,以此幫助畢業生樹立起自信心,更新就業觀,及時就業。此外,很多醫學生總是把自己局限于醫生這一行業。其實醫學生可以結合自身的情況,積極拓寬視野,讓選擇空間更大。這需要在讀期間給予正確的引導,鼓勵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之余,參與各類項目、活動,積極培養自身的能力,發現自身的閃光點,應該允許百分之十左右的臨床醫學生畢業后不當醫生,而是做醫療相關工作。
3.2政策引導、提升福利
全面二胎政策的實施以及醫患矛盾的影響,一部分醫學畢業生表現出到地方醫院、社區衛生中心工作的意愿,但希望在城市工作的醫學生仍是主流大軍,上述問卷提及的88.73%的畢業生傾向于選擇城市公立醫療衛生機構仍值得重視。目前城市醫療人才已經呈飽和狀態,而農村的衛生人力卻日益短缺。鼓勵醫學生下鄉就業,不該光靠就業引導,還應該給予足夠的政策支持、優惠吸引醫學生。國家和政府應當加大農村及偏遠地區人力、物力、特別是財力的投入,改善醫療環境,升級醫療設備,給醫學生更好的選擇,出臺全科醫生的編制、待遇、繼續教育、晉升等方面的相關政策,真正使醫學生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要求“到2020年基本實現城鄉每萬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醫生,基本適應群眾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在當前和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大力培養合格全科醫生成為我國醫學教育和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的重大任務。針對基層衛生機構人才短缺成為我國醫改瓶頸的問題,我國建立了全科醫生制度,對現有的激勵機制、執業機制以及教育培訓進行改革,重構了醫療體系,取得了重大的階段性成果。但是,在當前醫療結構的語境下,仍存在優質醫療資源集中、全科醫生專業化程度不高與職業發展路徑不清晰等突出問題。因此,需要構建“國標省統,縣管鄉用”的多維聯動機制,建立規范化和長效化的全科醫生培養體系,提升全科醫生的專業知能,以進一步完善我國全科醫生培養制度。
- 上一篇:綠色金融的發展趨勢
- 下一篇:上市公司并購重組新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