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學概論課改研究綜述

時間:2022-06-26 09:19:23

導語:旅游學概論課改研究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旅游學概論課改研究綜述

一、背景

西方國家的旅游教育基本經歷“先有現象,再有研究,進而有教育”的常規發展過程。在中國,旅游業、旅游研究、旅游教育幾乎是同步發展的,這種特殊的發展歷程使旅游教育多了試錯的過程。旅游作為一門學科,在我國經歷了近30年的發展,從爭論不斷到走向成熟,最終地位得以確立,旅游管理專業也被確定為管理學之下的二級學科。“旅游學概論”作為旅游管理專業的一門基礎課程,產生時間早,使用范圍廣,是該專業的入門級課程[2]。旅游課程質量影響旅游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對涉及該門課程的教改文獻進行梳理和分析,了解課程建設的來龍去脈,對于旅游專業的課程體系構建以及旅游高等教育的健康、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二、研究進展

旅游學科理論指導旅游產業發展,旅游產業發展完善旅游學科理論,因此,旅游學科理論在高校旅游專業教學以及旅游產業發展中作用重大。“旅游學概論”作為旅游管理專業的入門級課程,隨著旅游學科知識體系的不斷發展完善也漸趨成熟。從目前全國各類旅游院校開設這門課程所使用的相關教材來看,它承擔著旅游專業理論基礎教學的重任。作者以“旅游學概論”為主題詞,在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中進行檢索,檢索到相關期刊文獻340篇,碩士、博士學位論文14篇;與該課程相關的教學改革文獻共計137篇,其中包括3篇碩士學位論文。對它們進行了如下梳理:首先,從研究文獻的整體來看,呈現出從初期探索到不斷發展完善直至成熟的趨勢。圖1為1995年至2021年間發表的137篇教學改革相關論文。對“旅游學概論”課程的研究始于1995年的《旅游學概論學習要點》,2008年以來達到研究的高峰期,之后除了2016年和2017年分別發表有3篇和2篇論文之外,其余年份的文獻數量都較多,尤其是2021年,全年共發表18篇相關課改論文,可見該課程的教學探究保持著與旅游學科同步發展的節奏,受關注度明顯提升。其次,從文獻研究的分布區域來看,呈現出由北向南、由東向西擴展的態勢。對該門課程的教學探討首先誕生于北京,之后是西安,緊接著是河南、湖南、東北三省、貴州、海南、江蘇、江西、山東、四川、重慶等地,而西部地區的相關研究較少。旅游產業發展的不平衡影響了旅游研究和旅游教育的不平衡,西部地區旅游產業的發展更需要高素質旅游專業隊伍和旅游研究理論的科學指導。2021年,中央出臺《關于新時代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見》,將中西部高等教育置于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發展框架下統籌謀劃、整體推進,其中包括旅游教育。再次,從文獻研究的內容來看,呈現由點及面不斷完善的趨勢。早在1981年就有論文探討旅游學是什么這一問題,可見當時對于建立學科的認識還很模糊,而學科的建立一定要明確研究內容、研究對象、理論和方法,早期對這些問題的認識一直處于爭論狀態。對“旅游學概論”課程的探討始于1995年;1999年發表有兩篇相關論文,分別是《旅游學概論課程教材內容改革的探索》(郭偉)和《旅游學概論教學內容的合理架構》(張曉慧);2005年,《旅游學概論教材體系建設的現狀及其合理架構的建立》(陶衛寧)發表。以上時期課程教學的重點還是探討課程應該講什么。由此看出,該課程改革的前10年以教學內容的探索為主。2006年是該學科論文發表的轉折年,該年共發表相關論文3篇,分別是《論高職高專旅游學教材體系建構的幾個問題》(關德富)、《“旅游學概論”教材中亟待澄清的幾個問題》和《“旅游學概論”課程應用成功“五步”教學法實踐》。可以看出,課改開始關注教學方法,并且有更具體的指向,即針對高職高專層次該課程教學方法的思考,這也說明對教學方法的探討最先開始于高職高專層次。2007年共發表相關論文4篇,對教學方法的改進開始關注本科教學層次,《實用性教學思想與教學實踐的創新研究——“旅游學概論”課程的教學啟示》(黃萍)就是代表,其他3篇論文有探討教材改革的,也有開始關注中職層次教學方法改革的。2008年是該學科論文多產的一年,共有10篇論文發表,課程改革的討論方向已完全轉到了教學方法上,有對案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辯論賽、小組討論、現場教學、項目教學、任務驅動、小組合作式教學、專題講座、新聞播報、小組匯報等的引入,對方法論的探討越來越多元化,同時也開始關注對教學目標和教學評價的改革,如建議修改教學大綱、課程標準等,對學生實施過程性考核、構建多角度評價機制等。近幾年,隨著網絡教學、慕課、精品課程建設等教學新環境的出現,部分課程改革論文也提出倡導電子課件、微課、學習通、雨課堂等現代教學設備設施的應用。新的教學理念,如翻轉課堂,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課前、課中、課后聯動教學等也陸續被引入課程設計中,從而拓展了課程教學的場域,延伸了教學的課時[3]。其中,《高職專業基礎課程浸潤式思政教育的路徑探究——以“旅游學概論”為例》的發表,標志著有關該課程的思政研究開始出現。由此看出,近10年課改論文側重于理念的指導、學情的關注、師資的優化以及教學模式的全面改革。最后,從文獻研究的模式來看,呈現從形而上到形而下的轉變趨勢,并且越來越關注時代背景。之前的教改論文談理念和思路的較多,對具體建設路徑提及較少,指導性、操作性不強,幾乎沒有突破傳統的研究范式,承襲性較強。之后的課改論文更注重具體的操作和應用層面。如眾多學者將“旅游學概論”課程的教材內容體系進行重構,提出了包括外延、核心與基礎三大板塊在內的課程教學內容結構體系,又在三大板塊內容的基礎上依據職業崗位需求,設計出實踐項目來實現課程的實踐和應用性目標,將理論和項目任務聯系起來,成為教改的典型案例,引用率很高。另外,對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的探討也很具體,對如何融入思政元素做出了具體說明,教學指導性越來越強。

三、研究綜述

文獻中體現出的豐碩成果,可以為今后的課程教學提供很好的支撐和指導,但也不免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第一,大部分論文對課程教學效果的深入探討有限,雖對評價機制進行了全面探討,但以學生產出為導向的成果性探討有限,學生學習成果所對應的指標體系不明確,量化的結果少之又少,對支撐專業認可度,尤其是對學生的就業率和升學率,缺乏實證案例支撐。第二,課程思政的研究已經很多,且具有明顯地域性特色,盡管有些課程思政論文已經具體研究到如何融入相應的思政元素,但設計實踐內容時又大多帶有地域特色,操作起來具有局限性。尤其是一些西部院校更需要探索出適合自身教學的思政案例,打造適合地方應用型高校教學的思政案例庫來提升教學質量,助力振興西部高等教育。第三,同一門課程沒有嚴格區分不同教育層次的教學。《旅游管理專業本科與高職的區別及不同的教學策略——以“旅游學概論”課程為例》一文關注了同一門課程在不同教育層次上的教學區別,在該文發表之后再沒有相關研究。關于該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應用性探討主要集中在高職高專層面,針對本科旅游管理專業的應用性研究相對較少。中職、高職高專、本科課改的方法界限模糊,似乎都能適用,學習能力的層次區分度不大,這一定程度上挫傷了本科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造成專業對口就業率低的尷尬局面。旅游管理本科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僅是為我國旅游業發展提供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同時也是為旅游研究儲備力量,要求學生具備初步的旅游科學研究能力,從而體現出本科層次與高職層次的差異性。所以,本科層次課程內容中的任務驅動更多應該以完成基本的科研思考為主,鍛煉學生的研究能力,而非全部以實際的工作任務為驅動,培養“勞動操作能力”。據“2017年全國旅游教育培訓統計情況”,全國開設旅游管理本科專業的普通高等院校有608所,高職類旅游專業院校1086所,中等職業院校947所。針對不同辦學層次,同一門課程、相近的課程如何改,改的廣度和深度如何體現,筆者認為是今后應該思考的重點。第四,社會賦予該課程太大的壓力和過高的期望,使它成了“森林”,而非“樹木”。該課程的教學目的是幫助初學者快速認識旅游學,構建初步的旅游學科體系,幫助學生豐富旅游學知識和專業技能,思考旅游產業的發展方向和模式,具備一定的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如此,作為專業基礎課程,“旅游學概論”還承擔著引導學生了解旅游專業,熟悉旅游業今后的發展,培養學生增強專業認可度和滿意度,為今后就業做準備的職能[4]。它本身具有“雙啟”的作用:啟蒙和啟下。一是專業啟蒙,二是開啟后續專業課程的基礎課程。但在實際教學中,常常將“旅游學概論”作為后續專業課程的簡介集合,缺乏與后續課程的聯結,缺少縱向備課和課題組構建,往往是把后續課程的任務前置到“旅游學概論”課程中來,滿足該課程應用性的需要。如大部分文獻中都提及的項目任務驅動法,在“旅游資源”這部分內容中,為了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設計了對旅游資源調查、開發等實踐任務,讓學生學完之后設計線路產品、完成調查報告、規劃方案等,那后續的旅游資源開發和規劃課程又該如何教學來體現其應用性?“旅游學概論”似乎提前完成了后續課程的教學目標。重視該課程專業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無可厚非。部分教改文獻中提到建議增加行業觀摩、企業骨干進課堂現身說法等,這樣雖然很好地拉近了學生與行業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感同身受地學習,但沒有考慮課時的問題。依據2018年出臺的《旅游管理專業國家標準》,現階段本科教學課時中,專業基礎課程一般控制在48個課時左右,高職和中職的教學課時則更少。面對這樣的實際教學環境,在有限的課時中,是否能完成這么多的實踐任務值得考量;與此同時,學生還要完成調研報告的撰寫等任務,讓剛入校的大學生在一門課程中完成諸多學習任務是否可行和可能,也值得深入驗證。

四、總結

“旅游學概論”課程在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具有“雙啟”職能。對該門課程的教學改革探討隨著學科的發展在不斷深入。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該學科也積極引進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賦予該門課程更高質量的教學期望,以實現旅游專業培養的更高目標。但同時也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是以學生產出為導向,以后課改對產出效益的評價和成果評價應該更加重視,建立更為實際的指標體系。第二,課程思政的地方化是地方院校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前提,為服務地方經濟乃至區域經濟培養優秀的旅游專業人才而努力,要確立思政元素融入地方發展的目標并尋找路徑。第三,同一門課程要區分教學層次,針對不同的學情,思考教學的廣度和深度。第四,不能忽略課程本身的“樹木”本性,同時也要認識到課程本身是具有局限性的,無限擴大它的作用和職能會動搖后續專業課程的地位,遮住其他專業課程的光芒。課程體系中的課程要遵循時間和能力層次,為共同的人才培養目標而服務,不能顧此失彼。

作者:潘靜 張曉玉 單位:蘭州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