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與語文學科的融合范文

時間:2023-07-25 17:19: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思政教育與語文學科的融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思政教育與語文學科的融合

篇1

關鍵詞:大學生;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德育;融合

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價值

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先進的德育理念和寶貴的德育內容,它與現代德育的融合,不僅能夠折射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因子,而且能夠使思政教學在效果上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包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這對我們培育具有健全人格、品德高尚的新時代青年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內容。

(一)中國優秀傳統文中包含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這可以培養大學生對人民、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詩人陸游病危之際,仍渴望淪陷區的收復和國家的統一,他曾說:“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則說道:“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我國古人對祖國的統一、民族命運的憂患精神是我們對當代青年進行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的良好素材,能激起當代大學生的愛國熱忱,樹立大學生對社會、對民族、對國家的使命和責任。

(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注重人格培養,從而塑造完美人格。完善人格的培養和塑成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同時它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體現。首先,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蘊含著積極進取的精神,比如“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其次,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堅守節氣、不懼強勢的英雄氣概。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最后,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寬容忍讓、海乃百川的容忍之道。這些良好的品質對塑造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義利觀有著積極的意義和作用。

(三)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提倡修身養性,主張道德踐履。任何良好的道德品質只有外化為外在的實踐活動,才能達到認識與實踐的統一即知行合一。在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也有很多這方面的闡述,比如“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吾日三省吾身”,這些都要求我們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實踐活動去衡量和實現內在的道德品質,通過這種方法來提高一方面可以反省自己,從而揚棄內在的道德品質,使道德品性實現升華。另一方面就是再次去踐行自己的品性氣質,達到知行合一。

二、高校思政課教學融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高校思政課教學融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彼此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這種融合是一個雙贏的過程。

(一)有利于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順利開展和進行

文化是歷史的本質反映,是人類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包含著豐富的思政課教學資源,如果按照思政領域的雙主體理論來講,融合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無論是對教育主體還是教育客體都意義重大。一方面,從受教育者來講,有助于大學生實現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不僅僅包括人們知識體系和結構的完善,更包括個人道德水平的提高,人文素質的改善以及對個人對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另一方面,從教育內容來講,有助于豐富高校思政課的教學資源和素材。高校思政課課堂是否生動、有趣,是否貼近學生、貼近生活直接關系著教學的效果。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滲透性強、影響持久和生動、形象的特點,為廣大學生所接受和喜愛,所以能夠很好的和高校思政課教學相融合。

(二)有利于促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

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課教學結合起來,可以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很好的繼承和弘揚。一方面,擴寬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受眾面。大學生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他們是新時代有理想有抱負的新青年,也是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實現中國夢的主力軍,因此,以學生為載體,去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明智之舉。另一方面,增強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有效性。高校的思政課是一門培養政治素養過硬、道德品德高尚、理論知識扎實的優秀人才的必修課程,如果將高校思政課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就會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有了可靠的載體和依據,同時,通過實踐的參與,循序漸進的養成踐行中國傳統文化道德理念和思想的習慣模式。這樣一來,就可以很好地實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延續性。

三、高校思政課教學融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途徑與方法

(一)在教學內容上,要突出針對性,重點加強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感恩教育。

高校思政課教學在內容設定上要有所偏重,目前,在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的情況下,社會出現了道德滑坡的現象。有的大學生也深受其害,考試作弊,不懂得孝順父母,對國家的前途命運漠不關心等現象比比皆是。針對這種情況,對于高校思政課的內容編寫上,要適當融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中所宣揚的道德品質和愛國主義精神。

(二)在教學形式上,要注重教育實踐,要加強教育實踐基地建設。

荀子說,“學至于行而后止”,可見,學習的過程不能只停止于獲取知識而應該最終落實到具體的行為之上。社會實踐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是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環節,所以我們要將教育實踐納入到教學計劃當中去。加強與當地的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歷史文化遺址保護單位、少數民族村寨的聯系。通過親身參與實踐活動,加強大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和認同,進而升華為熱愛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和認同,最終落實到個人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日常踐行之上。

(三)在教學環境上,需積極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高校的思政教育教育不僅僅體現在課堂上,更應該在學校的角角落落都折射出學校的校園文化,從而全面深入的推動大學生德育工作的開展和進行。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學校各種資源,把優秀傳統文化精神滲透到學校的校園建筑、教學設施和各種人文景觀當中。同時利用校園網、校報、其他學生社團刊物等媒體手段,在學校中廣泛的宣傳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從而達到校園無處不育人、無處不傳道的氛圍和環境。

總之,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課教學相融合,是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創新德育工作的重要思路,這是一個雙贏的過程,同時也是培育出更多同志所提倡的“可愛、可信、可貴、可為”的優秀“四可”青年的過程。

(作者單位:上海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