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建設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2 08:19:4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思政建設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思政課教師師德建設論文
一、新時期師德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師思想道德品質的提高和自身修養的提升,對于維持一個學校工作的良性運行和保證教育任務的順利完成,對于建立教育活動中和諧的人際關系,對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加強師德建設是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的必然選擇
師德是作為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師德是教師的靈魂,教師的道德素質比教師的文化素質顯得更為重要。教師作為傳道授業解惑者,既傳授學生知識又教會學生做人,其言行對學生有直接影響,所以,教師要注意言行舉止行為規范,在思想道德、政治品質、教學風氣等多方面都要給學生樹立榜樣,真正做到學高示范,為人師表。教師的思想品質以及由學術成就所帶來的思想深度和涵養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深遠。近年來出現了許多教師師德不盡人意的現象,使人們對教師素質的優劣頗為憂慮:幼兒園老師虐童事件、小學教師性侵幼女事件、教師體罰學生事件、高校教師學術造假事件等,一時間教師的威信降至令人擔憂的地步,個別突出事件抹殺了教師在人們心中的形象,人們對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加強師德建設是建設一所高水平學校的需要
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說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學科建設,關鍵靠教師,特別是大師級的學者。而一個大師必須具備崇高的道德典范,良好的職業道德風范既體現了一個大師的道德素質,也彰顯了一所高水平學校的素質,因此,教師的師德典范對于學校建設的重要性尤為明顯。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薄皩W而不厭,誨人不倦。”;唐代的韓愈,在著述《師說》一文中,闡釋了“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夸美紐斯也強調說明了教師應該是一個模范道德形象,應該熱愛自己的學生;葉圣陶先生曾說過,作為教師其教育工作的全部就是要為人師表。這些古今中外的文獻都強有力地證明了對教師職業道德作用的不容忽視性。
思政工作文化建設論文
一、思想政治工作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1.是企業文化建設的思想保證。思想政治教育在企業文化建設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F代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就是調動廣大干部職工的創造性、積極性,為企業發展提供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企業文化本身是企業管理文化、管理思想、管理體制的結合。兩者雖然有不同,但是其核心內容都是價值觀以及觀念形態的形成和塑造,都是以人為研究對象,通過相關的教育工作提高員工的文化修養和工作素養,最終培養出合格的而員工隊伍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思想政治工作和企業文化建設是相得益彰、相輔相成的,企業文化建設的方向要靠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來保障,這不僅能夠保證了在社會主義發展中企業文化的形成態勢,也能使企業的發展更加穩定健康;另外它必然要受道德規范行為準則、社會主義思想原則、集體主義價值觀的指導,要國家和黨的工作大局出發,正確處理個人、集體以及國家三者的利益關系,解決好價值觀建設的相關內容。2.是企業文化建設的政治保障。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現階段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指導原則,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礎所在。現階段的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相關理論基礎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上,借鑒社會意識辯證關系以及社會存在科學等形成的。在實際的企業思想政治工作中,所進行的工作內容是企業相關思想政治工作人員對員工的各種思想上的焦慮、困惑、矛盾等問題進行科學的勸導教育,從根本上解決員工思想上存在的各種問題,以幫助其樹立有利于企業發展的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以及人生觀等。員工的思想健全健康了,那么其生活工作燈就會積極向上起來,最終也就會促進企業的生產發展。從根本上講,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一種精神領域的教育行為?,F代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思想政治工作是重要組成部分,對企業文化建設的方向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同時也能促進企業文化建設的加強。
二、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
在企業發展中開展思想理論工作,要以理論為指導進行相關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需要遵循的要求有以下幾個方面。1.以人為本推崇服務意識。在企業中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相對來講還是比較復雜的,工作任務也比較重,隨著現階段的經濟不斷發展,尤其是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化,企業員工的思想就會受到很多不利影響,價值觀的形成也因此受到了很多影響。有甚者在利益的誘惑之下出現貪污腐敗的現象,主席提出的“蒼蠅老虎一起打”正是針對這種普遍的貪污現象而言的。人性的自私以及企業內部的利益沖突在很大程度上致使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面臨著很多的壓力。因此,在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時就要做到以人為本,充分考慮到員工的實際利益,以服務意識為主,做好員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開展順利成功與否的標準,要從員工的生活實際出發,為員工解決實際的生活困難和生活需求,這樣才能有效的化解矛盾,提升員工的工作熱情,最終也就能為企業創造更過的發展機遇和利潤。2.與企業文化建設密切結合。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要以科學的態度推陳出新,保證內容、形式、方法的科學性,不使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變成形式主義,理論聯系實際,與時俱進,使思想政治工作在企業發展匯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企業文化是新時期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討論的新課題,是思想政治工作與管理理論和實踐對接的橋梁。企業文化是指能夠為企業員工所接受的、能夠反映企業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和理念。企業文化對企業來說至關重要,而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是塑造企業文化的重要部分。健康、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凝聚企業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形成共同的價值理念和思維方式,這對企業發展和管理來說是極其重要的。企業在思想政治工作實踐中要注意與企業文化建設密切結合。3.促進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建設和諧發展的措施。首先,緊密聯系實際,選準企業文化建設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和結合點,選擇最有代表性和最有影響的問題加以解決,從而打開工作局面,促進企業文化建設的深入發展。其次,重視和建設具有社會主義特色的、個性鮮明的企業文化。一個企業的文化個性,是這個企業在文化上與其他企業不同的特性。它只為這個企業所有,只適用這個企業,是這個企業生存發展的條件及其歷史延續的反映。通過現代思想政治工作,從工作人員的思想意識著手,結合企業的特點和優勢,高起點、高標準選擇企業文化的發展目標,發展本企業的文化個性,培育員工積極、正確的思想觀念和工作精神,為企業發展服務。此外,在企業文化建設與現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結合中要靈活應用軟硬結合的技巧,以完善的管理制度為先導,積極強化,軟硬兼施,相輔相成。在培育企業文化的同時,必須完善必要的規章制度,使工作人員既有價值觀的導向,又有制度化的規范。在建設企業文化時也應遵循這些法則,通過現代思想政治工作強化工作人員的價值觀、信念和作風等要素,引導工作人員正確處理個人發展與企業發展的問題,樹立起團結向上、樂于奉獻的思想意識和企業精神。
三、結語
通過上文論述,對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和企業文化建設的開展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對思思想政治工作的實踐開展,以及與企業文化建設的關系和和諧發展的措施等,都做了相關的分析探討。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在促進企業文化建設,指導企業的生產活動以及促進企業員工的身心發展上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另外,在企業的具體實踐過程中,企業的文化建設也會反過來對思想政治理論的完善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和企業文煥建設是互相促進發展的,理論指導實踐的走向,文化促進理論的完善。在企業的實際發展中,只有充分注重思想政治理論工作的開展,才能使企業的文化建設獲得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希望上文的論文能夠對未來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順利開展,以及企業的文化建設等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師德建設論文
一、紅軍長征精神的內涵實質
在1934年10月,由于王明等人“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和中共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導致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被迫相繼實行戰略轉移,歷時兩年。第一、二、四方面軍于1936年10月在甘肅省會寧地區會師,紅軍長征宣告結束。在兩年的浴血奮戰中,中國工農紅軍從中央蘇區到陜甘寧革命根據地,長驅兩萬五千里,縱橫十一個省,渡過二十四條河流,占領大小城市六十三座;翻越十八條山脈,他們爬雪山過草地、吃野菜啃樹皮,忍受饑餓寒冷,歷盡千辛萬苦,走過了世界上最難行走或沒人行走過的道路,征服了自然界的各種艱難險阻。在兩年的艱苦環境中,紅軍究竟是靠什么創造了人類歷史的奇跡,取得了偉大的創舉,熔鑄了長征精神?歸納起來,長征精神的內涵包括:第一,崇高的信仰、堅定的信念。紅軍長征中環境惡劣,條件艱苦,前有強敵、后有追兵,在這種內外交困的局勢下,戰士們卻知難而進、勇往直前,表現出了不怕困難和犧牲,堅定革命前途必勝的信心和勇氣,這種精神是革命勝利的力量源泉,也是長征精神的靈魂。長征的勝利表明:共產主義理想和革命必勝的信念是紅軍長征戰勝困難、爭取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這種崇高的信仰、堅定的信念,鑄造了長征之魂。第二,艱苦奮斗、獨立自主、勇于創新的精神是革命長征走向成功的精神力量。紅軍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根據當時的客觀實際勇于創新,形成了“不怕困難,艱苦奮斗,攻堅克難,永不退縮”的長征精神。第三、顧全大局、團結一致、互助合作的精神是革命長征取得勝利的有力保障。在長征途中,紅軍各部隊圍繞黨的作戰意圖,密切配合、互相協同、風雨同舟、生死與共、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
二、當前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師德建設存在的問題
教學工作不同于其他任何工作,教學活動是教師與學生之間通過語言、眼神、肢體等各方面進行有效互動的過程,其中教師作為這項活動的主導者在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作為學生的引路人,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有可能對學生產生重要影響,甚至一句話就可以影響學生的終生,改變學生的命運。正如我們所說的“教育的時間是有限的,但教育的影響是無限的”,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影響就來自于教師本人,教師只有具備高尚的職業情操才能做好教育工作。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是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主陣地、主渠道,也是學生接受“三觀”教育的重要基地,思政課教師作為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專業導師,對自身的要求應該更高,但在實際工作中思政課教師卻良莠不齊,甚至一些教師存在嚴重的問題。體現在:第一,一些教師對思想政治德育與學生工作教育工作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對所從事的工作沒有認同感,缺少職業素養;第二,有些教師缺乏甘于寂寞,刻苦鉆研、艱苦奮斗、勇于創新的精神,業務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第三,有些教師缺乏團隊精神,缺少對學生的關愛和敬業精神。
三、弘揚長征精神,進一步提高高職院校思政課
教師師德建設的途徑針對目前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隊伍中存在的問題,結合長征精神的內涵實質,提出以下對策:
旅游學概論課改研究綜述
一、背景
西方國家的旅游教育基本經歷“先有現象,再有研究,進而有教育”的常規發展過程。在中國,旅游業、旅游研究、旅游教育幾乎是同步發展的,這種特殊的發展歷程使旅游教育多了試錯的過程。旅游作為一門學科,在我國經歷了近30年的發展,從爭論不斷到走向成熟,最終地位得以確立,旅游管理專業也被確定為管理學之下的二級學科?!奥糜螌W概論”作為旅游管理專業的一門基礎課程,產生時間早,使用范圍廣,是該專業的入門級課程[2]。旅游課程質量影響旅游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對涉及該門課程的教改文獻進行梳理和分析,了解課程建設的來龍去脈,對于旅游專業的課程體系構建以及旅游高等教育的健康、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二、研究進展
旅游學科理論指導旅游產業發展,旅游產業發展完善旅游學科理論,因此,旅游學科理論在高校旅游專業教學以及旅游產業發展中作用重大。“旅游學概論”作為旅游管理專業的入門級課程,隨著旅游學科知識體系的不斷發展完善也漸趨成熟。從目前全國各類旅游院校開設這門課程所使用的相關教材來看,它承擔著旅游專業理論基礎教學的重任。作者以“旅游學概論”為主題詞,在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中進行檢索,檢索到相關期刊文獻340篇,碩士、博士學位論文14篇;與該課程相關的教學改革文獻共計137篇,其中包括3篇碩士學位論文。對它們進行了如下梳理:首先,從研究文獻的整體來看,呈現出從初期探索到不斷發展完善直至成熟的趨勢。圖1為1995年至2021年間發表的137篇教學改革相關論文。對“旅游學概論”課程的研究始于1995年的《旅游學概論學習要點》,2008年以來達到研究的高峰期,之后除了2016年和2017年分別發表有3篇和2篇論文之外,其余年份的文獻數量都較多,尤其是2021年,全年共發表18篇相關課改論文,可見該課程的教學探究保持著與旅游學科同步發展的節奏,受關注度明顯提升。其次,從文獻研究的分布區域來看,呈現出由北向南、由東向西擴展的態勢。對該門課程的教學探討首先誕生于北京,之后是西安,緊接著是河南、湖南、東北三省、貴州、海南、江蘇、江西、山東、四川、重慶等地,而西部地區的相關研究較少。旅游產業發展的不平衡影響了旅游研究和旅游教育的不平衡,西部地區旅游產業的發展更需要高素質旅游專業隊伍和旅游研究理論的科學指導。2021年,中央出臺《關于新時代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見》,將中西部高等教育置于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發展框架下統籌謀劃、整體推進,其中包括旅游教育。再次,從文獻研究的內容來看,呈現由點及面不斷完善的趨勢。早在1981年就有論文探討旅游學是什么這一問題,可見當時對于建立學科的認識還很模糊,而學科的建立一定要明確研究內容、研究對象、理論和方法,早期對這些問題的認識一直處于爭論狀態。對“旅游學概論”課程的探討始于1995年;1999年發表有兩篇相關論文,分別是《旅游學概論課程教材內容改革的探索》(郭偉)和《旅游學概論教學內容的合理架構》(張曉慧);2005年,《旅游學概論教材體系建設的現狀及其合理架構的建立》(陶衛寧)發表。以上時期課程教學的重點還是探討課程應該講什么。由此看出,該課程改革的前10年以教學內容的探索為主。2006年是該學科論文發表的轉折年,該年共發表相關論文3篇,分別是《論高職高專旅游學教材體系建構的幾個問題》(關德富)、《“旅游學概論”教材中亟待澄清的幾個問題》和《“旅游學概論”課程應用成功“五步”教學法實踐》??梢钥闯?,課改開始關注教學方法,并且有更具體的指向,即針對高職高專層次該課程教學方法的思考,這也說明對教學方法的探討最先開始于高職高專層次。2007年共發表相關論文4篇,對教學方法的改進開始關注本科教學層次,《實用性教學思想與教學實踐的創新研究——“旅游學概論”課程的教學啟示》(黃萍)就是代表,其他3篇論文有探討教材改革的,也有開始關注中職層次教學方法改革的。2008年是該學科論文多產的一年,共有10篇論文發表,課程改革的討論方向已完全轉到了教學方法上,有對案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辯論賽、小組討論、現場教學、項目教學、任務驅動、小組合作式教學、專題講座、新聞播報、小組匯報等的引入,對方法論的探討越來越多元化,同時也開始關注對教學目標和教學評價的改革,如建議修改教學大綱、課程標準等,對學生實施過程性考核、構建多角度評價機制等。近幾年,隨著網絡教學、慕課、精品課程建設等教學新環境的出現,部分課程改革論文也提出倡導電子課件、微課、學習通、雨課堂等現代教學設備設施的應用。新的教學理念,如翻轉課堂,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課前、課中、課后聯動教學等也陸續被引入課程設計中,從而拓展了課程教學的場域,延伸了教學的課時[3]。其中,《高職專業基礎課程浸潤式思政教育的路徑探究——以“旅游學概論”為例》的發表,標志著有關該課程的思政研究開始出現。由此看出,近10年課改論文側重于理念的指導、學情的關注、師資的優化以及教學模式的全面改革。最后,從文獻研究的模式來看,呈現從形而上到形而下的轉變趨勢,并且越來越關注時代背景。之前的教改論文談理念和思路的較多,對具體建設路徑提及較少,指導性、操作性不強,幾乎沒有突破傳統的研究范式,承襲性較強。之后的課改論文更注重具體的操作和應用層面。如眾多學者將“旅游學概論”課程的教材內容體系進行重構,提出了包括外延、核心與基礎三大板塊在內的課程教學內容結構體系,又在三大板塊內容的基礎上依據職業崗位需求,設計出實踐項目來實現課程的實踐和應用性目標,將理論和項目任務聯系起來,成為教改的典型案例,引用率很高。另外,對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的探討也很具體,對如何融入思政元素做出了具體說明,教學指導性越來越強。
三、研究綜述
文獻中體現出的豐碩成果,可以為今后的課程教學提供很好的支撐和指導,但也不免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第一,大部分論文對課程教學效果的深入探討有限,雖對評價機制進行了全面探討,但以學生產出為導向的成果性探討有限,學生學習成果所對應的指標體系不明確,量化的結果少之又少,對支撐專業認可度,尤其是對學生的就業率和升學率,缺乏實證案例支撐。第二,課程思政的研究已經很多,且具有明顯地域性特色,盡管有些課程思政論文已經具體研究到如何融入相應的思政元素,但設計實踐內容時又大多帶有地域特色,操作起來具有局限性。尤其是一些西部院校更需要探索出適合自身教學的思政案例,打造適合地方應用型高校教學的思政案例庫來提升教學質量,助力振興西部高等教育。第三,同一門課程沒有嚴格區分不同教育層次的教學?!堵糜喂芾韺I本科與高職的區別及不同的教學策略——以“旅游學概論”課程為例》一文關注了同一門課程在不同教育層次上的教學區別,在該文發表之后再沒有相關研究。關于該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應用性探討主要集中在高職高專層面,針對本科旅游管理專業的應用性研究相對較少。中職、高職高專、本科課改的方法界限模糊,似乎都能適用,學習能力的層次區分度不大,這一定程度上挫傷了本科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造成專業對口就業率低的尷尬局面。旅游管理本科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僅是為我國旅游業發展提供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同時也是為旅游研究儲備力量,要求學生具備初步的旅游科學研究能力,從而體現出本科層次與高職層次的差異性。所以,本科層次課程內容中的任務驅動更多應該以完成基本的科研思考為主,鍛煉學生的研究能力,而非全部以實際的工作任務為驅動,培養“勞動操作能力”。據“2017年全國旅游教育培訓統計情況”,全國開設旅游管理本科專業的普通高等院校有608所,高職類旅游專業院校1086所,中等職業院校947所。針對不同辦學層次,同一門課程、相近的課程如何改,改的廣度和深度如何體現,筆者認為是今后應該思考的重點。第四,社會賦予該課程太大的壓力和過高的期望,使它成了“森林”,而非“樹木”。該課程的教學目的是幫助初學者快速認識旅游學,構建初步的旅游學科體系,幫助學生豐富旅游學知識和專業技能,思考旅游產業的發展方向和模式,具備一定的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如此,作為專業基礎課程,“旅游學概論”還承擔著引導學生了解旅游專業,熟悉旅游業今后的發展,培養學生增強專業認可度和滿意度,為今后就業做準備的職能[4]。它本身具有“雙啟”的作用:啟蒙和啟下。一是專業啟蒙,二是開啟后續專業課程的基礎課程。但在實際教學中,常常將“旅游學概論”作為后續專業課程的簡介集合,缺乏與后續課程的聯結,缺少縱向備課和課題組構建,往往是把后續課程的任務前置到“旅游學概論”課程中來,滿足該課程應用性的需要。如大部分文獻中都提及的項目任務驅動法,在“旅游資源”這部分內容中,為了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設計了對旅游資源調查、開發等實踐任務,讓學生學完之后設計線路產品、完成調查報告、規劃方案等,那后續的旅游資源開發和規劃課程又該如何教學來體現其應用性?“旅游學概論”似乎提前完成了后續課程的教學目標。重視該課程專業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無可厚非。部分教改文獻中提到建議增加行業觀摩、企業骨干進課堂現身說法等,這樣雖然很好地拉近了學生與行業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感同身受地學習,但沒有考慮課時的問題。依據2018年出臺的《旅游管理專業國家標準》,現階段本科教學課時中,專業基礎課程一般控制在48個課時左右,高職和中職的教學課時則更少。面對這樣的實際教學環境,在有限的課時中,是否能完成這么多的實踐任務值得考量;與此同時,學生還要完成調研報告的撰寫等任務,讓剛入校的大學生在一門課程中完成諸多學習任務是否可行和可能,也值得深入驗證。
高職院校思政教師隊伍建設問題與對策
[摘要]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家職業教育事業蓬勃發展,高職院校思政教師隊伍建設面臨新情況和新挑戰。研究發現,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存在三方面的問題:(1)社會、學校、學生對思政課教師的作用及功能存在認識問題;(2)思政課教師的隊伍管理機制尚未完善,其中,思政課教師的數量配比有待優化,專業背景有待擴大,團隊意識有待增強;(3)思政課教師的隊伍保障機制尚未完善,主要體現在職稱評聘、榮譽表彰、經濟待遇三方面。進一步,從主觀認識、管理機制和保障機制等方面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
一、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政教師隊伍建設的必要性
青年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社會主義的接班人,經歷過高考的洗禮,邁入大學的校門,而大學既不是象牙塔,更不是桃花源,大學時期的青年學生思維正進入最為活躍的狀態,開始接受各種新思潮、新思想、新觀點,容易受不良思想的影響和侵蝕?!懊梢责B正,圣功也”,此時,需要給以正確的引導,使其樹立正確的思想。思政課作為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其作用不可替代,而思政課教師扮演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其地位不言而喻。
二、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對思政課教師的作用及功能認識不足
會計碩士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研究
摘要:高校對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應適應市場對會計專業高級人才的需求,打造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會計人才隊伍,注重專業理論知識及專業實踐技能提升的同時,更應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目前,部分高校在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教學實踐、教師隊伍建設及教學評價等方面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力度不夠,針對這種情況,高校應立足專業特點,挖掘思政元素,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規范實踐課程及學位論文寫作過程管理,健全課程思政評價體系,實現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為社會培養高質量的會計專業人才。
關鍵詞:會計碩士專業學位;課程思政;專業教育;教學評價
為適應市場對會計專業高級人才的需求,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于2004年批準開設會計碩士(MPAcc)專業學位,歷經近二十年的發展,培養單位已發展至近300家,8萬多的畢業生順利獲得了碩士學位。2021年12月27日,財政部印發的《會計行業人才發展規劃(2021—2025)》指出,未來會計人才培養單位應秉承立德樹人的基本理念,專業技能提升的同時,守法、誠信、責任、擔當等關鍵詞應始終貫穿會計教育全過程。做為承擔會計專業人才培養任務的高等院校,如何培育德才兼備的會計專業人才,應是近些年相關教育學者共同探討的話題。截至2022年2月底,作者在中國知網中以“課程思政”為主題進行檢索,搜索到已發表的此類文章達到2.3萬篇,以“研究生課程思政”為主題進行檢索,僅搜索到209篇文章,再次縮小范圍,以“會計碩士課程思政”為主題進行檢索,僅搜索到一篇文章,可見,針對會計碩士(MPAcc)課程思政研究存在很大的空間。
一、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分析
近幾年,高等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全面推進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中央做決定。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至此,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被全面提出。其次,教育部抓落實。《若干意見》發布之后不到一年的時間,教育部即針對高等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出臺了指導綱要,全面落實課程思政建設。最后,各地各校積極行動。各地各校紛紛出臺實施方案,召開本省、本校工作部署會議,課程思政建設取得顯著成效。近些年,我國出現了多家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情況,亦有財務人員違背職業操守事件,會計行業一定程度上存在誠信危機,高校加強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勢在必行[1]。從MPAcc研究生培養的角度來看,步入新時代,培養高質量的會計專業人才必須要圍繞黨情、社情、國情,以現有的實際情況,僅在課時有限的課堂教學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還遠遠不夠。各高校會計碩士專業學位課程設置中以專業課程為主,研究生也會抽出大部分時間與精力進行專業課程的學習,因而,非常有必要對思政課堂進行延伸,開展課程思政。文章探析會計碩士人才培養過程中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積極探索課程思政建設的有效路徑,進而提升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對高校培養高質量的會計專業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的困境
課程思政融入美術與設計類專業探討
高校美術與設計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近幾年實施了一些改革措施,但在畢業設計的主題以及思想性上還需進一步深化。本論文通過課程思政融入教學類型分析;美術與設計專業論文融入課程思政的路徑以及教學的創新實踐等方面進行了闡述,對美術與設計類本科畢業論文的教學改革進行了深入探究。當前各高校的美術教育類專業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方式方法已經有了很大轉變,由原來以學術論文撰寫為主,創作設計作品為輔,逐漸改變為以創作作品為主,以創作設計說明為輔的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新態勢。在實施過程中,一些高校還是以學術論文作為主要抓手,不但沒有發揮屬于美術與設計類專業學生的藝術特長,沒有在專業學習上做到揚長避短,導致學生在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實施過程當中顯得力不從心,也影響了相關畢業創作效果。這樣的方式方法導致畢業論文和最終畢業設計與創作形成脫節,對教學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理清了這個思路之后,需要強化教學改革的深入實施,在引導學生進行畢業創作與設計說明的過程當中,以什么樣的理念?什么樣的主題?什么樣的思路來引導學生進行創作,這是進入新時代以來高校美術與設計類學生畢業創作的一個新動向。為了將課程思政作為學生本科學習階段一個必要的教學內容融入教學,應該貫穿到本科學習階段的始終,在論文和畢業設計當中進行非常明確的體現,這對于當下不但是一個新課題,同時,也讓我們以新時代的教育思維和教育理念,去積極認真面對,有效組織實施。
1地方高校課程思政教學類型解析
課程思政在高校教學當中的融入,成為近些年逐漸興起的新課題,但在實施過程中不能面面俱到,要做到有主有次。因為課程思政內容極其廣泛,當面對學生進行教學融入時,傳統文化教育可以說作為各個專業通用的思政教學形式,同時,還要做到融入紅色經典文化、地域文化、時代文化等文化類型。首先,以中國文化傳統文化融入教學,需要把握教學內容育人的過程管理。如繪畫專業書法和中國畫都是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將其應用在室內設計和視覺傳達設計中,對專業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通過學習和創作符合傳統文化內涵的美術和設計類作品,重在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的藝術審美,以這種審美內涵去引領學生的創作實踐,讓學生無論在繪畫,還是在設計相關領域,都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藝術深度和藝術高度,讓學生們感受傳統文化依然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同時,“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育人,我們還要努力讓學生融入學校文化,吸收優秀文化,在融入學校文化中感受,在感受中感動,在感動中凈化心靈;在學校文化中感悟,感悟社會,感悟人生,在感悟中提升自我,豐富自我,超越自我,成就自我”。[1]其次,將中國紅色經典文化以課程思政的形式引入教學,成為課程思政教學中的重要環節。紅色經典文化是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領導著中國人民進行可歌可泣的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在歷史課程當中已經較為全面的了解,那么把它引入到繪畫與設計類專業課程時,因學生實際的專業能力,不能讓學生表現大的歷史事件,而是要抽離出紅色經典當中非常有意義有精神指向,并對于今天有諸多追思和回憶性質的經典片段,或者是生活記憶。紅色經典文化不僅僅是以人物畫進行體現,也可以運用山水畫和靜物畫,甚至將具有代表性圖像通過藝術設計概括性符號形式去體現當代設計意識。所以說,紅色經典文化對大學生來講,是必須要深刻領悟和能夠進行創作應用的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第三,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還要考慮到地域文化的影響。學生就讀高校所在的城市以及學生出生的城市,都會以地域文化在學生的成長階段打下深刻烙印。如從學生記事起,他出生的這個城市所具有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屬性就會對學生今后的成長給予深刻的影響,到了就讀高校以后,高校所在的城市以及高校教育理念也會將該地域文化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這就形成了地域文化在學生學習過程當中不可回避的一個重要的思政信息。例如,學生所處的高校在黑龍江省,那么龍江地域文化,其中包括抗聯精神、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等等。以這樣不同的精神內涵對學生實施影響,能夠在教學當中進行有效引導,通過四年不斷學習,將他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融入本科畢業論文和設計的總結當中去,對于其藝術認知和社會認知,以致對歷史的認知,都會有著積極的意義。
2美術與設計類專業畢業論文融入課程思政的路徑分析
課程思政在美術與設計類專業的教學中融入,也要考慮到整體的教學思路,避免工作當中形成無序,沒有主次的凌亂局面。針對其教學路徑,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針對學生畢業論文設計,教師教學思想要統一,引導教學要形成合力,這就需要教學管理者和教師要及時進行溝通,要對學生給予積極的引導。同時,論文指導老師也要如實掌握所輔導學生的素質能力,要對他們學習能力、文字表述能力、專業創作能力以及個人思想覺悟等方面都要進行逐一分析。指導教師對學生畢業論文的指導,也是對學生深入了解的過程,要做到一人一議、一人一案,不能全盤推進,要針對不同學生出現的問題逐一解決。所以,教師在畢業論文設計指導過程當中,其備課其實就是在備學生,雖然輔導的學生不多,但面對的卻是藝術創作的個體,尤其要集中體現創作或設計成果的前提下,這方面更不能忽視。第二,教學管理者和教師要明晰,不能將平時學習與畢業設計分列開來,也就是說一定要重視平時作業完成情況,讓課程思政在專業核心課程當中就要進行深度的教學研究,為將來學生的畢業論文和設計打基礎,從而對平時作業與畢業創作形成一體化教學的因果關系,這樣便于學生平時的學習積累,也便于畢業設計和論文出成果。第三,教師經過教學的前期實踐,畢業設計和畢業創作成為學生畢業前夕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將其作為自己學業總結性的工作來對待。所以,美術與設計類學生本科專業學習要重在畢業設計和畢業創作成果展示,要對這項工作給予高度重視,不但教學管理者要重視,指導教師要重視,也要讓學生也就是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直接創作者要引起高度重視,這樣才能達成共識,有的放矢,有計劃有目的的完成這項工作。當然,從管理層和教師對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給予積極關注,并不僅是口頭上的提示,而要對相關的文字表述、思路梳理、自我評價、創作過程等方面進行指導,便于學生對畢業設計文稿要求有認真的了解,保證能夠及時完成相關的任務。
3美術與設計類專業畢業論文融入課程思政的創新實踐
“廣告學概論”課程思政建設實踐路徑
摘要:文章結合“廣告學概論”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經驗與教學思考,指出了教學目標要保證思政目標與課程目標相統一,教學范式從傳統教學模式向因材施教轉變,設立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融合的評價機制。提出以“三貼近”為驅動,營造課程思政生態;以“兩型課堂”為陣地,形成課程思政張力;以“雙向動力機制”為杠桿,完善課程評價體系的建設路徑。
關鍵詞:廣告學概論;課程思政;建設路徑;創新方法
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我國高校的特色,又是辦好我國高校的優勢,高校課程要與思政理論課協同發展。在這一背景下,相關研究在近兩年成為教學研究的熱點。“廣告宣傳也要講導向”[1],在思政大旗的引領下,廣告專業課程紛紛開始啟動思政建設。
一、廣告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研究現狀
以“廣告”和“課程思政”為篇名關鍵詞在中國知網進行搜索,共查到37篇文獻,其中涉及“廣告學概論”課程的文章僅4篇,從教學研究的角度可見,廣告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
(一)研究的主要內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12311教學模式
[摘要]南梁革命文化是我國優秀革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廣泛而厚重的歷史意蘊,是新時代創新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重要資源和有效載體。構建南梁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12311”教學模式,既是發揚南梁革命精神、傳承南梁紅色基因的外在需要,也是新時代思政課提質增效的內在需要,更是抵制各種錯誤思潮和的現實需要。基于對當前思政課教學現狀的分析,探究南梁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價值理性,結合大學生自身特點和思政課教育規律,提出南梁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12311”教學模式,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故事性與理論溫度。
[關鍵詞]南梁革命文化;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12311”;教學模式
2019年3月18日,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深厚力量?!蹦狭焊锩幕莿⒅镜?、、謝子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結合我國陜甘邊革命實踐共同締造的紅色文化,其中含有南梁歷史遺址遺跡等物質形態資源,也包括南梁精神在內的精神形態資源,這些有形和無形的紅色資源將是新時代思政課改革的重要資源。
一、高校思政課存在的問題
高校思政課是傳播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引導青年大學生樹立科學“三觀”的關鍵性課程,特殊的課程性質和重大責任迫使思政課要不斷“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努力做到“八個相統一”。近年思政課改革效果顯著,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教學方法單一、課程內容抽象空洞、課堂教學缺乏活力、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欠缺、教學效果不很理想等問題。
二、南梁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價值理性
信息技術融入思政課課堂教學的途徑
摘要:在現代信息技術不斷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過程的大背景下,傳統思政課教學模式容許學生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把握相關知識點而獲得高分,卻忽視了將思政課教材體系向信念體系的轉化。為克服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病,需要重構思政課教學模式,重新界定師生各自扮演的角色和師生間的信息交流過程,確立互聯網信息技術與思政課堂相結合的實施方案,并提供制度層面保障,幫助學生們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信息技術;思政課;教學模式
互聯網、大數據、智慧城市等現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已深刻地改變人們的學習方式、思維方式和日常生活,為新的思政課教學模式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國高校都根據本地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充分利用信息化時代的技術成果,廣泛采用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的授課模式,確保本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實踐為各高校在在今后更進一步探索將信息技術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活動提供了寶貴經驗?,F代信息技術日益普及并逐漸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活動,已極大地改變師生間信息交流的方式和過程。乘著技術進步的東風,越來越多信息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被應用于高校思政課教學活動中,為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注入了不竭的動力。高校思政課課堂教學活動應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通過將新技術、新媒體應用于思政課課堂,使學生們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但傳統的思政課課堂教學模式仍堅持以教材規定的知識體系為主要載體,教學活動以教師為中心,學生作為知識的接受者參與課堂教學模式,以考試成績作為檢驗學生是否掌握教材規定的知識點的標準,從長期來看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和堅定遠大理想信念是不利的。從學生層面來說,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固然可容許學生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把握相關知識點而獲得高分,但這也易使學生把獲得高分當成了修習思政課的主要目的,將思政課教材規定的知識點等同于專業課羅列的知識點,忽視了要進一步實現從思政課教材體系向自身信念體系的轉化。從教師層面來說,思政課傳統教學模式將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的教師當成信息傳播的中心,把學生看成信息的單方面接受者,阻斷了師生間的交流、辯論、相互啟發,一方面造成教師難以及時得到課堂反饋,難以有針對性地進行答疑解惑,提升自身教學水平;另一方面也造成課堂沉悶,學生積極性不高,無法發自內心地樂于接受這樣的課堂氛圍和通過傳統話語體系所表達出來的課程相關知識。想要擺脫思政課傳統教學模式所帶來的困境,就需從轉變觀念入手,積極實現將互聯網技術融入思政課課堂教學活動,重構思政課教學模式,重新界定師生各自扮演的角色和師生間的信息交流過程。從接觸信息的渠道和內容來說,微博、微信已成為學生們日常使用的交談溝通工具,對經常在這些平臺上出現的時事熱點新聞,學生不會感覺陌生。思政課教師要順利實現將思政課教材體系轉變為學生的信念體系,就需在兩個體系間找到過渡銜接點,讓學生們能從自己感興趣的時事熱點新聞和自己的生活環境中體會到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立場和方法所制訂出來的政策對社會造成的影響是真真切切感受得到的,社會進步的腳步清晰可見,從而加深對教材體系的認識,堅定理想信念。新媒體上所使用的語言體系正在成為為數眾多的大學生的生活用語,這一語言體系對傳統自上而下的宣傳語言體系形成強有力的沖擊。社交網絡上,輿論的形成往往取決于網民的“口味”,傳統的話語體系在社交網絡中往往“火”不起來。依靠傳統話語體系作為傳播載體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無法在社交網絡得到大規模的有效傳播,無法讓理論修養參差不齊的大學生們都能對之喜聞樂見,甚至過分強調對某些概念、原理的特殊界定和細致解讀還會引起大學生的逆反心理。在這種情況下如不做出具有針對性的改變,只是一味強調加大理論灌輸力度、一味要求概念的嚴格準確,而不是從大學生們的心理和情感狀態、使用習慣入手,照顧到大學生們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做出適當改變,就會導致他們只是把主流意識形態作為一種概念符號接受下來,只注重概念的記憶而忽視對概念的理解與思考;只會為了考試拿高分而把主流意識形態當作知識點來記憶,考試過后立刻淡忘,而不會從內心去認同和接受主流意識形態所表述出來的各項主張。在這種情況下,思政課教師在進行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所使用的語言體系必須符合以下條件,即既照顧到準確表述主流意識形態的需要,也要照顧到大學生們的興趣、偏好,讓大學生們易于接受、易于理解、易于傳播,確保學生們愿意聽、肯分享、愛討論。
1互聯網信息技術融入思政課堂教學的必要前提條件
想要實現將互聯網信息技術融入思政課堂教學,至少需以下必要條件。1.1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學生和教師都擁有必要的便捷上網條件在互聯網信息技術融入思政課堂的教學模式下,教師需在課前錄制好教學視頻并將教學視頻發送到網絡教學平臺上,供學生課前預習和解決知識性問題之用。必要時,教師還需通過運用互聯網軟件,與學生進行課前的答疑互動。而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需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或教師提供的教學資源開展自主性學習,確定自己的研究選題并查閱相關研究資料、提出自己的研究方案。1.2教師能接受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并擁有不斷提升自己專業技能的動力在新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應具有更高的專業技能,尤其需要教師在熟練掌握網絡信息技術和現代教育技術的基礎上,對教材知識點進行整理提煉、專題化之后制作成相應的網絡課程教學資源,上傳至共享網絡,供學生在課前進行自主預習。在課堂上,教師需通過提問或討論來檢測學生課前學習的情況,并主動組織學生間開展案例分析、課堂辯論等互動活動,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中,從而真正將理論知識內化,并促使學生學會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1.3豐富的網絡課程教學資源網絡教學資源具有開放、優質、共享的特點,只要擁有基本的上網設備,學生即可獲得海量網絡教學資源輔助進行課前的自主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和掌握程度隨時隨地進行自主學習,盡可能少地受到時間、空間等制約因素的影響,這就為個性化學習、終身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2互聯網信息技術與思政課堂相結合的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