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業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5 23:45:5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文化事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文化事業

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發展

內容提要: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進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兩個重要的支點和兩點,也是文化發展戰略的基本內容和主攻方向。正確認識和準確把握兩者各自的性質、特征、功能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促進兩者協調發展是我們在理論上和實踐中都必須予以明確而科學回答的時代命題。

關鍵詞: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協調發展

在現代社會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越巨大,它不僅與經濟、政治、軍事、外交等齊驅并進,而且,深深地滲透在經濟、政治、軍事、外交等一切社會事務和社會活動之中,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一種巨大的驅動力量。因此,在綜合國力的全球化競爭中,文化不僅舉足輕重,而且具有著支撐、引導、提升與促進的功能,成為最具張力、活力與魅力的社會契機與生產力要素。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相互滲透、相互配合、相互促進,以其特殊的力量和特有的方式構成了文化的驅動鏈與文化的有機體,使文化既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精神引導與智能支撐,又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直接構體與具體指數。文化的這一性質和功能,只有在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聯合作戰、共同發揮積極作用的情況下才會具有、才能實現。

一、傳統意義上的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

讓文化生產和文化產品直接進入市場機制、直接產生經濟價值,這對于傳統文化性質和文化觀念來說,不啻是一種挑戰。因為傳統文化是崇禮非物和重義輕利的,文化的生產和消費基本上是只局限在思想、精神、道德與禮俗的范疇之中的,傳統文化甚至認為:文化與經濟、與物質、與利益不僅不是相契的,而且倒是相克的。

應當說,把經濟價值和物質利益排除在文化之外,使文化變成一種純粹精神的形而上的東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局限性。這一局限性所導致的后果無疑是嚴重的,它不僅使中國從18世紀一開始就在所謂泱泱大國的自滿與自詡中出現了科技與經濟的衰落,而且使中國的抑商意識廣泛地滲透和表現在人們的思想與行為之中,并以潛規則的方式構成了對經濟發展體制性與觀念性的雙重禁錮。康乾盛世之際,其實正是中國經濟走向急遽衰落的肇始之時。當時,就中國國內而言,確實是政治穩定、物質豐裕、民生康泰的盛世,但若打開國門看看外面的世界,并作一番橫向比較,便會發現,中國正處于一種與世無爭的停滯狀態。此時的歐美正值工業革命新潮之驟起,文化復興,思想創新,科技進步,社會變革,整個都在爆發出一種新的文化浪潮、精神爝火和生機勃勃的物質生產力,出現了以盧梭、伏爾泰、獄德羅等為代表的新思潮的領軍人物,也出現了以佛羅倫薩科學院、英國皇家科學院、法國皇家科學院為代表的科研機構,還出現了瓦特和他的蒸汽機。正是在外面的世界大變天的情況下,沉溺在康乾盛世之自怡與自滿之中的清王朝,卻依舊穿舊鞋、走老路,不思改革,不思進取,完全無視世界的變化,全然沒有順應潮流、棄舊圖新的意識,乃至中國的經濟實力急遽地衰落了。在18世紀之前,中國的經濟實力一直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但就在從1820年到1850年的僅僅30年中,英國的經濟總量就超過中國5倍,美國的經濟總量就超過中國8倍。不言而喻,中國從盛世之虞中開始衰落了。

查看全文

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十三五”規劃思路

XX縣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十三五”規劃,納入省、市基本思路的重點內容如下。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全面實施“文化強縣”戰略,加大力度實施重點文化工程和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著力推動XX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高城市的文化軟實力和文化競爭力,為建設“全省工業強縣、農產名縣、美麗家園、民生XX”、實現與全國全省全市同步小康而努力奮斗!

二、總體目標

按照結構合理、發展均衡、網絡健全、運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則,以政府為主導,以公益性文化單位為骨干,鼓勵全社會積極參與,努力建設以公共文化產品生產供給、設施網絡、資金人才技術保障、組織支撐和運行評估為基本框架的,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的服務功能顯著增強,文化事業發展水平明顯提高。加快發展具有XX特色的文化產業,積極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基地、文化產業群,文化市場體系不斷健全,文化創新能力和產業綜合實力大大增強,文化產品更加豐富,文化交流活動不斷增多。

三、主要任務

查看全文

文化事業改革與發展研究

內容摘要:文化事業單位的改革,是推進文化事業發展的巨大動力。本文以連云港市市直文化單位改革為例,就文化事業單位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思路和改革的重點環節等方面進行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文化事業單位改革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是進一步繁榮和發展文化事業的根本出路,也是推進文化藝術事業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長期以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發展起來的文化事業,在管理體制、管理模式、布局結構等方面,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為了探索高效現代的管理新模式,建立健全文化事業發展的新機制,本文以連云港市市直文化單位改革為例,就文化事業單位的改革與發展進行初步探討。

一、文化事業單位改革的指導思想

文化事業單位改革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文藝“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為中心,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根本出發點,以文化體制改革為動力,以發展文化產業為突破口,加快文化藝術事業的建設步伐。堅持黨對文化事業的領導,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佳結合。

二、文化事業單位改革的基本思路

查看全文

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意見

一、目標、任務

到年,基本建立全縣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主要指標要達到或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少數民族鄉、村都要有自已的文化場館及設施建設,做到鄉鄉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室和文化廣場。做好少數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完善少數民族文化工作的體制建設。

二、基本原則

按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繼承和弘揚少數民族文化,支持各少數民族鄉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性少數民族傳統節慶、文化活動。

三、主要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完善體制機制

查看全文

文化事業建設情況自查報告

根據省、市委宣傳部關于做好2014年度文化事業建設考核工作的要求,對照考核辦法和測評內容,我縣通過認真疏理和自查自評,客觀如實地填報了評估數據,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加大資金投入,文化事業經費穩步增長

近年來,我縣不斷完善文化建設投入保障機制,確保了文化事業的持續穩定發展。一是公共文化投入逐年加大。2011年投入480.95萬元,增幅24.57%,比財政經常性收入增18.91%,人均投入37.37元;2012年投入660.85萬元,增幅37.41%,比財政經常性收入增31.6%,人均投入52.84元;2014年投入737.88萬元,增幅11%,比財政經常性收入增6.64%,人均投入38.84元。二是設立了農村文化專項資金。2014年,在將文化事業單位的業務經費和日常運行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并按時足額撥付的同時,縣財政預算新設立了宣傳思想文化發展專項資金10萬元,安排文化廣電專項經費11萬元。值得一提的是我縣全年按人均1元的標準下撥21萬元,人均購書經費位居全省前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二、抓好陣地建設,文化基礎設施明顯改善

一年來,我縣搶抓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的有利時機,深入開展了“文化陣地質量提升年”活動,縱深推進農村“三個三”文化惠民工程,城鄉文化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一是文化館站達標建設。按照國家標準,多方籌集資金200多萬元,對縣圖書館進行了改擴建,新老館總面積近3000平方米;新建完善了現代化的影劇院,改造升級縣廣播電視臺;進一步完善了電子閱覽室和讀書網建設,投入2000多萬元修建文化館、新建青少年宮等文化基礎設施,全縣一半以上的縣直單位建起了圖書室,城區人均文體用地面積達0.9平方米;縣圖書館在全國第五次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中被評為一級圖書館,縣文化館在全國第三次文化館評估定級中被評為二級文化館。二是農村文化陣地日漸完善。結合示范鎮建設特別是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工作,大力開展鄉、村、組農村文化陣地建設,打造了鄉躍村等一大批文化精品工程,新建鄉(鎮)綜合文化站9個,建設村級文化活動室96個,搭建“農家書屋”86所,創評文化中心戶923戶,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級文化活動室和農家書屋均實現了鄉(鎮)、村100%全覆蓋,鄉(鎮)、村、組三級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日益健全。三是廣播電視實現“村村通”。加快推進了廣播電視“村村響”、“戶戶通”和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全年完成廣播電視“戶戶通”工程建設任務2224戶,并于2014年12月4日通過市局驗收。值得一提的是我縣“兩館一中心”(體育館、游泳館、文藝中心)項目規劃目前已通過評審,今年將動工建設。

三、堅持全民參與,文化活動內容更加豐富

查看全文

關于加快文化事業發展的調研

關于加快我市文化事業發展的調研

一、我市文化事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市文化工作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和貫徹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文化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主要表現為:

(一)文化藝術事業

《浙江省文化大省建設綱要》頒布以來的四年間,我市文化精品創作形勢較好,據初步統計,2001-2004年我市投入文化精品創作的經費近100萬元。2002年開始,我市設立了“海寧潮”文學藝術政府獎,每兩年評選一次,目前已舉行二屆,共評選出獲獎作品53件(其中銀獎5名,銅獎11名,入圍者37名)。新編古裝越劇《貞妮傳》先后參加了浙江省第九屆戲劇節的演出,并被列為第七屆中國藝術節展演節目。海寧“硤石燈彩”2001年走出國門赴新西蘭和希臘參加展演,2002年,海寧市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硤石燈彩)。《海寧花燈舞》、《娃娃看潮》先后獲得全國第十二屆、十三屆群星獎,填補了嘉興市舞蹈、器樂類節目無全國群星獎的空白。自2001年以來,我市有75件作品獲得嘉興市級以上獎項,其中全國獎45個,省級獎21個,嘉興市級獎9個。

(二)群眾文化活動

查看全文

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意見

按照市委《關于創新務實奮勇爭先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會若干問題的決定》要求,對今后五年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

“九五”以來,我市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專業藝術創作出現繁榮景象,連續舉辦了三屆中國評劇藝術節,文化市場日趨活躍,基層文化建設大大增強,文化事業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文化產業有了較大發展,全市規模以上文化產業單位20*年營業收入27.6億元,從業人員3萬多人。

但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相比,我市文化事業、文化產業還有很大差距:專業藝術工作發展相對緩慢,文化投入水平依然偏低,文化體制改革有待進一步深化,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滯后,文化經濟政策還需進一步健全和配套,專業藝術人才老化、管理人才匱乏的現象比較嚴重,文化產業規模化經營水平偏低。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逐步加以解決。

未來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我市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機遇期。我市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精神為指導,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以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培育“四有”公民為目的,以繁榮文化藝術、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為出發點,把文化事業作為社會發展的重要方面來辦,把文化產業作為經濟的增長因素來抓,把文化環境作為投資環境的主要內容來建,實現文化與政治、經濟的協調發展。

奮斗目標是:按照市委七屆四次全會的要求,經過五年的艱苦奮斗和不懈努力,建立擁有先進的文化設施、發達的文化產業、一流的文化精品、拔尖的文化人才、充滿活力的文化體制、繁榮有序的文化市場、各具特包的城市文化環境、協調聯動的群眾文化活動機制,基本建成文化強市。

查看全文

區文化事業社會監督隊伍創辦通知

各街道科教文衛服務中心、區直相關部門:

為發展繁榮全區文化事業,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的監督作用,確保全區文化事業的健康有序發展,經研究,決定在全區成立文化事業工作義務監督員隊伍,現將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文化事業工作社會監督員的聘任

文化事業工作社會監督員是指義務承擔文化事業監督工作、向政府有關部門及時反饋文化事業發展及文化設施管理使用動態的志愿人員。監督員由各街道根據實際情況每個社區推薦1—2名適宜人員。此外,通過媒體等面向社會招聘部分人員。

二、文化事業工作社會監督員應當具備的條件

(一)政治素質好,作風正派,熱愛文化事業工作;

查看全文

文化事業信息公開現狀及策略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公益性文化事業信息公開信息不時稱文化信息化

[論文摘要]公益性文化事業本身的性質必然要求信息公開。我國文化事業的信息公開在有關條例、文化信息化建設雖然有了初步探索,但是還存在著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信息平衡機制上的信息不時稱;信息公開的內容不全面;公開方式比較被動,文化信息化建設不完善。解決這些問題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增強文化信息公開意識;繼續完善文化信息化建設;建立完善的公益性文化事業信息公開機制。

一、公益性文化事業信息公開的內涵界定

公益性文化事業是指國家為了社會公益目的,由國家機關或社會興辦的面向全體公民的非營利性的文化事業組織及其場所和所開展的各項活動。就我國文化發展狀況來看,公益性文化事業具體可分為以下四種:一是如新華社、人民日報、《求是》雜志、省級黨報與黨刊等承擔黨和國家喉舌功能的政治性文化事業;二是如作為國粹的京劇、昆劇等民族文化遺產的文化事業單位;三是如公共圖書館、文物館、博物館、紀念館等公益性文化事業;四是如面向社會群眾的文藝演出、文化展覽活動等文化事業。

公益性文化事業信息公開就是政府機關、文化事業單位、部分非政府組織以及個別企業根據社會公眾需要,在法律、法規允許的情況下,公開所管轄范圍內的與社會成員利益相關的所有文化信息以及文化管理信息,并允許公眾通過查詢、閱覽、復制、摘錄、收聽、觀看、下載等形式充分利用信息公開主體所掌握的文化信息以及文化管理信息的行為與制度。

公益性文化事業信息公開以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公開的內容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文化管理信息,比如文化決策、財政、人事方面的信息。二是文化系統本身應該傳遞的服務于大眾的文化信息,主要包括文化事業單位為公民提供的教育、知識、審美熏陶和休閑娛樂信息。

查看全文

鄉鎮文化事業發展調研報告

文化事業是一個國家政治體制,社會制度,經濟實力的具體體現,是民族精神的根源與傳承,是人類歷史變遷,社會發展的見證,泱泱中華大國,上下五千年文明,十三億華夏兒女,其中農村人口占80%,農村文化發展在中華文明史上留下了重重一筆,農村文化的涵蓋面廣,意義重大,其中傳統文化、鄉村文化、通俗文化屬于原生態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傳承與發展,是現代文化的基礎,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引導深化農村改革,構筑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也是以人為本,關注三農問題的具體凸現,當前我縣農村文化建設是否適應新形勢發展和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呢?就此我們進行了調查研究。僅以**鄉為例,窺一葉而知秋。

一、我鄉農村文化建設現狀

**鄉民間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各村都有其民間文化特色,六李村的圍鼓清唱;方崗村的玩蚌精、蓮響舞;大魏村、塘陳村的舞龍燈;**村的拉犟驢;小羅村的路竹馬;廟王村、魏店村的舞獅子;界牌村、六李村的彩蓮船;大潘村的皮影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全鄉各村都成立了文藝宣傳隊,每年組織多次文藝節目匯演,在當地群眾中具有很好的影響,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教育作用。

全鄉現有民間藝人160余人,經鄉文體站測試各格的有48人,其中農民樂隊三支,**和塘陳嗩吶隊一支,民間藝術創作骨干5人(文化創作3人,音樂創作1人,美術創作1人)。1983年美術作品《裁新衣》有省級獲三等獎;1996年**農民嗩吶在孝感市匯演的《迎新套曲》獲市級表演二等獎;1996年文學作品小品《一床蚊帳》和快板書《讓床》在全省9篇獲獎作品中雙獲佳獎,獲獎名次均排在名人作品之前;小品曲藝快板書《求醫》,湖北小曲《要嫁妝》、小戲《送黃花》、《補蘿筐》、小品《訪親家》等7篇文藝作品在市級獲表演和創作獎,在縣級獲獎文藝作品34篇,縣級文藝演出每年都有**創作的文藝節目。2008年新創作曲藝作品《憨頭送禮》、《看兒子》、《唱**》3篇,多年來,共創作文藝作品70余篇。教育事業逢勃發展。自建鄉至1993年,全鄉20個村均新建標準化教學樓,1995年“普九”驗收經省驗收達標。從2002年至今,為整合教育資源,優化育人環境,先后將不足百人的塘陳村小學、羅范村小學、操祝村小學、大馮村小學、大潘村小學并入其他小學,師資得到充分利用,分散的投入和零散的資源更加集中,九年一貫制學校已見雛形;為改善辦學條件,2002年借全縣中學生運動會在**鄉羅廟中學舉行之機,鄉在學生中集資,擴建羅廟中不學運動場的面積10畝,修建了運動場地,新建學生住宅一棟,學校生活區地面硬化1000平方米。2005年,積極爭取國家學校危房改造資金,先后新修魏店小學教學樓,羅廟中學學生公寓和學生食堂,學校教育設施進行了添設。2008年擴建改造了鄉中心小學,近三年學校教學質量大大提高,羅廟中學連續三年獲得中考好成績,一中升學率全縣第三位。有線電視入戶率達90%以上,新建新農村書屋3個,共擁有各類圖書3萬冊。

二、存在問題及成因

人才斷層,青黃不接,農村文化創作與表演人員基本上是50歲以上,傳人難尋,現代年青人大多局限與打工經濟或創業成家,對農村文化不“感冒”,部分曲藝品種面臨失傳滅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