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7 21:37: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化自信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主持人語:從春秋時期孔孟所形成的儒學,到漢代之后兩千年間形成的儒教傳統,其間經歷了諸多變化,其中最重要的莫過于原始儒家的積極進取面不斷被削弱,而“尊尊親親”維護秩序的觀念則大為弘揚。近代,儒學受到批判,孔家店更在中進一步成為被砸爛的對象,雖然其中摻雜著那一時代過激的社會情緒,但其難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卻是不爭的事實。當然作為先秦諸子百家中的“顯學”之一,儒學自然有其應有的價值和學術地位。在抖去兩千多年間覆蓋于其上厚厚的塵埃之后,儒學中的精華部分仍然可以成為今日重構中華文化的有益成分。因此,方勇先生在其《“新子學”構想》中提出恢復儒學在先秦時期的子學地位,然后取其民主性精華,棄其封建性糟粕的主張,無疑是有其合理性的。
許多人在討論中華文化建構和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常常忘掉著名史學家司馬談所寫的《論六家要旨》。《論六家要旨》一文不長,卻對先秦時期的幾個主要學術流派的“治世之學”作了一番簡明而深刻的評述,文中分別概述各家學說要點,各自的長處與不足。他認為,陰陽、儒、墨、名、法、道德的六家學說,各有其“不可失”“不可易”“不可廢”“不可改”“不可不察”的存在理由,因為諸家學說均是“務為治者也,直所言之異路”(即各家均是探求治世的學說,只是提出的主張途徑不同)。應當說,司馬談的評價是比較客觀的。雖然,他最為贊賞的是道家學說,但他也認為應當汲取先秦諸子眾家之長。而漢武帝采用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使兩漢經學成為這一時代的統治思想,也影響了之后兩千年的中國歷史。自改革開放以來,圍繞中華傳統文化的現狀、傳承與弘揚的問題,學術界一直在熱烈討論中。傳承“經學”“新儒學”“新子學”“新仁學”等主張,也相繼被提出。書院、國學院等教學機構或由民間創辦,或由高校、研究機構設立,展現出一派生機。雖然在當前的討論中,傳承經學,復興儒學的主張高于“新子學”,但我仍然認為,以“新子學”所提出的“子學精神”來傳承與發展中華文化優秀傳統,重構今日的中華文化意義更大,更具說服力。
本刊本期刊載了有關“新子學”研究的一組文章。“新子學”是2012年方勇先生在主持“子藏”工程的同時,提出的理論構想,并相繼發表了系列文章,使這一構想更加系統和深化。近年碚庖煥礪鬯伎莢諮術界引起了強烈反響,不僅在中國大陸,而且在臺、港、澳、韓國等文化圈和學術界也受到重視,并相繼召開有關的學術研討會。但是和當前呼聲甚高的儒學、經學、國學等比較起來,“新子學”在社會上的影響力還需進一步擴大。
主持人:湯漳平
篇2
1.信息化物流的定義
信息化物流是一個開放的社會化物流系統,在其理想狀態下,這個系統中的各個主體(包括企業內部的不同主體以及行業中的不同主體)能夠自主獲得與資源配置、運營作業等相關的物流信息,以支持其作出最優決策。同時,在社會宏觀層面上,該物流系統能夠引導物流行業中不同的參與主體走向有序、協調、共生、高效的競爭格局。信息化物流與物流信息化的區別在于,物流信息化是相關主體在已有物流資源框架下,旨在通過應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并改善物流績效,但當信息化應用達到一定程度之后,信息流對原有物流資源配置、物流組織方式及運營方式的革命性影響便會逐步顯現出來,并進而提出突破原有物流資源架構,以信息流轉變原有物流方式的要求,即由物流信息化轉型為信息化物流。
2.信息化物流的特征
信息化物流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征:首先是開放性。開放性是指,任何參與物流分工協作的主體都可以自動加入或退出這一系統。在信息化物流系統中,各主體根據自身資源稟賦與技術專長自主選擇所從事的物流活動類型。不同于傳統的行政審批制,信息化物流系統的監管模式更多體現為事后的法律追責。其次是社會性,也可稱為公共性。信息化物流系統是物流信息及其相關服務共享的基礎設施,任何物流參與者均可自由選擇加入或退出。信息化物流系統不僅能夠為系統內的參與者提供物流信息以幫助其決策,而且能夠向參與者提供更多的技術、工具及配套服務,這使得多數物流參與者尤其是中小型物流企業,可以獲得以較低成本參與更深層次社會物流運行分工協作的機會,即在信息化物流系統中,以往整合社會物流資源的技術門檻顯著降低,信息化物流系統可為廣大參與者尤其是中小參與者“賦能”。最后是生態性。在信息化物流系統中,各物流運作主體通過利用、處理、分享物流運作信息,彼此形成互助互利、協作共生的物流運作共同體。信息化物流以上三個特征使得其中的各物流運作主體形成了互助互利、協作共生的競爭關系。互助互利指的是,在整個系統中,各參與主體是物流信息的生產者、分享者和使用者。每個物流運作主體在參與信息化物流的過程中都會產生自身的運營數據,這些信息中具有市場價值的那部分可以通過統一的物流信息系統共享給需要這些信息的參與者,每個參與信息化物流運作的主體在日常運作過程中都會使用整個系統提供的,同時也是其他主體共享的物流信息,以方便各主體作出最優決策。協作共生指的是,各物流參與主體根據信息化物流系統中提供的物流運作信息,形成互相配合協作、互相依存的物流運行狀態。此外,由于信息化物流系統具有開放性特征,如果系統內各運作主體之間存在效率差異,由開放性導致的資源快速流動將使這一差異得到快速消除,因此這一系統的參與者之間還存在競爭的關系。信息化物流對物流運作主體的另外一個明顯作用是“賦能”。信息化物流系統本質上是一種社會基礎設施,它由于廣大的覆蓋范圍以及低廉的信息和技術成本,使得參與其中的物流運作主體所面對的技術門檻下降,從而獲得了比以往更加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獲得了深入參與社會物流運作分工的機會。
3.信息化物流的要素
信息化物流的組成要素包括運營主體、支撐體系、信息平臺和政策變量。具體參見圖1。首先,運營主體包括物流供給方和物流需求方,這兩類群體是信息化物流的主體和骨干。其中,物流供給方主要指與物流活動相關的倉儲、分揀、配送等服務的提供方。物流供給方是物流運營的主體,同時也是信息化物流系統主要的參與者。而物流需求方是物流需求的來源方,它們的物流需求信息是物流供給方制定產品規劃與發展戰略的重要依據。其次,支撐體系指由信息化物流重要利益相關者組成,支撐信息化物流發展的各類物流標準、配套服務等所有內外部資源的總和。支撐體系與物流運營主體、信息平臺構成了信息化物流的價值網絡。物流業是一個復合性行業,其價值來源于不同運作環節的有效組合,這些環節需要大量的配套服務進行支持。例如,物流設備的維修、信息系統的升級、庫房的物業管理、人力資源的配備等。其三,信息平臺是信息化物流系統的神經中樞,它是信息化物流系統中各主體進行信息交流與共享的載體。信息平臺主要包括物流信息平臺、電子商務平臺兩部分,信息平臺的主要功能是收集、處理以及向系統內的參與主體物流運作信息。物流信息平臺主要提供物流服務供給方面的信息,而電子商務平臺則主要提供物流服務需求方面的信息。其四,政策變量主要指影響信息化物流系統運行的各種外部行政法規的總和。
4.信息化物流的輸入與輸出
信息化物流是一個社會物流系統。作為一個系統,筆者認為,其主要輸入和輸出分別是物流運作信息和物流基礎設施服務。信息化物流理論要求將物流運作信息分為物流需求信息、物流供給信息、物流中間信息三類。其中,物流需求信息主要指物流需求的空間、時間等一系列物流服務需求方提出的有關物流服務要求的信息,這類信息包括物流過程中的各個地域節點、物流服務的時效性要求、貨物的包裝和運輸要求、愿意支付的價格等;物流供給信息主要指物流服務提供者提出的涉及物流服務能力的相關信息,這類信息包括運輸能力、倉儲容量、服務水平、運費報價等;物流中間信息主要包括天氣信息、路況信息、物流政策信息以及相關市場信息等。這些信息經過信息化物流系統處理,可以轉換為供物流需求方和供給方利用的具有商業價值的信息。本文中作為信息化物流輸入的物流運作信息與其他學者提出的概念存在明顯差異。其他學者對物流信息的概括重點關注物流運作的技術層面,即以物流環節或管理環節作為分類和區別的標準,而本文則將物流信息區分為供給信息和需求信息,側重于突出這類信息的來源差異。之所以對物流信息進行如此劃分,其主要原因在于,在電子商務時代,有效的信息生產者不再僅僅局限于物流服務供給方,①物流服務需求方所產生的數據也可借助電子商務平臺得到記錄、處理和利用,因此以往基于物流運作技術層面和物流企業管理層面對物流信息進行的劃分不能完全反映信息化物流系統中物流運作信息的全貌。而在信息化物流系統中,作為物流需求方產生的信息,特別是電子商務交易產生的物流需求信息,對物流服務供給方乃至整個物流行業運作績效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信息化物流系統的輸出不僅包括物流決策信息以及相應的信息處理能力,還包括線下物流渠道的選擇推薦。具體來說,對物流服務供給方而言,信息化物流系統可提供綜合性的物流商業情報以及數據處理服務,推薦物流渠道合作伙伴,甚至提供物流中介服務。首先,物流服務供給方可根據物流商業情報對自身公司戰略進行調整,對現有業務范圍進行規劃,對物流網絡進行優化等;其次,物流服務提供方可借助信息化物流系統提供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處理工具,有針對性地對社會物流信息進行挖掘,提煉出適合自身經營決策的決策信息;其三,物流服務供給方可通過信息化物流系統合理選擇合作伙伴,專注于自身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物流領域;其四,信息化物流系統還能實現物流服務供給方與需求方的直接對接,這使物流服務供給方具備了提供個性化、定制化特殊物流服務的能力。對物流服務需求方而言,信息化物流系統的主要功能是推薦物流渠道,即需求方提出物流需求信息之后,信息化物流系統按照其要求,借助一系列算法來為之推薦系統內最合適的物流服務供給方與物流解決方案。因此,可以概括地講,信息化物流系統的主要輸出是物流基礎設施服務。
二、信息共享問題的解決
物流信息在傳統物流運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目前信息流對物流績效提升作用有限,其主要原因是:物流運作信息作為企業的核心資源之一,深刻影響著企業物流運作的決策與實施,企業不能也沒有動力分享自身所掌握的物流信息,因此分散的社會物流信息難以實現有效整合,自然也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利用。信息流的不完全性與分散性導致企業物流績效與社會物流績效難以得到大幅度提升。可見,由于物流信息共享缺乏,導致信息流對物流的引導與優化作用并不明顯,物流績效提高水平有限。導致物流信息利用不充分的原因可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技術基礎問題。物流信息化水平不足導致物流企業、物流行業對信息的收集、處理與利用能力不足。相較于物流供給信息,物流需求信息具有零散性、多變性、實時性等特征,對收集、處理、利用的技術要求更高。另一方面是利益機制問題。物流信息是企業最重要的核心資源,單個企業缺乏與其他企業分享并向社會公開這一核心資源的動力,即缺乏一種有效的機制來協調各物流企業之間因開放物流信息而導致的利益得失。
1.技術基礎信息化物流系統在技術基礎方面改變了現狀。首先,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為物流信息收集、處理與利用掃除了技術障礙;其次,如前面所述,信息化物流系統提供基礎設施化的信息服務,使得廣大中小型物流企業對這些技術的利用變得經濟可行;其三,最為重要的是,信息化物流系統所具有的開放性和社會性為單個企業對接廣闊市場提供了機會,其中的參與主體可有效突破實體市場的時空限制,獲得近乎無限的成長可能性。這種機會以往幾乎是不可能的,或者至少對中小型物流企業而言成本是非常巨大的。
2.利益機制信息化物流理論同樣為物流信息共享提供了一種現實的機制。信息化物流系統除了能夠為企業提供各種物流基礎設施服務外,更為重要的是,信息化物流系統中的電子商務平臺掌握并積聚了海量的物流需求信息,這打破了以往物流需求信息為各企業分割壟斷的局面,使得物流需求信息不再僅僅是單個企業所獨有的核心資源。因此,以往能夠為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物流需求信息,在信息化物流系統存在的背景下將會“貶值”。如果企業加入信息化物流系統,那么企業在開放自身物流運作信息的同時,可以獲取社會物流需求信息及其他企業運作信息,并且能夠借助信息化物流系統提供的基礎設施對其進行挖掘和利用,從而獲得新的競爭優勢。相反,如果企業沒有加入信息化物流系統,那么它將被排除在社會物流信息共享的“大餅”之外,無緣分享物流大數據所帶來的績效提升。這種由信息化物流所帶來的信息資源價值的變化,將促使物流企業加入信息化物流系統,在共享物流需求信息的同時,開放自身的物流運作信息。此外,企業物流信息資源觀念的變化更為重要。在信息化物流建立之前,多數物流企業受自身條件所限,收集、處理、利用信息資源的成本巨大,加之在宏觀層面缺乏一個有效的信息共享機制,導致大部分物流企業更多地把信息資源視為獨占性的核心競爭資源,并對同行及社會實施嚴格保密。在這種情況下,對物流企業而言,信息的收集更多是一種被動接受,而不是主動吸收,這時的物流企業是等待物流需求上門、采取被動服務方式的“坐商”;對物流系統而言,信息資源更多處于靜止狀態,無法在整個系統內充分流動;對整個社會的物流運作而言,物流信息被人為分割在各個企業中,這種物流信息是僵化的、缺乏生命力的。在這樣的物流運作環境下,物流企業必然奉行獨占式的信息資源觀。信息化物流系統出現后,單個物流企業將獲得與更廣闊市場對接的能力,因此它們將不再拘泥于自身所擁有的物流信息,而是在市場中主動而自由地搜尋并獲取與自身能力相匹配的物流需求,于是原先的“坐商”轉變成了高度靈活、主動尋求服務機會的“動商”。在整個物流系統中,信息資源將獲得充分流動,因此信息資源不再是靜止的,而是實時的、快速變化的。而在社會層面上,物流信息高度共享,并對系統內所有成員開放,同時能獲得系統內所有成員的即時補充,這種物流信息是具有高度“活性”的。那么,在這種情況下,獨占性的信息資源觀念就無法適應信息化物流企業的發展了。信息化物流中的信息資源觀必然是開放的、共享的、互利的。
三、菜鳥網絡
篇3
相對于傳統的深度報道形式,精確新聞運用社會調查的方法,涉及面較廣,排除了個別的、偶然性的事件,更具有普遍性、說服力。精確新聞還運用量化的數字語言描述新聞事實,排除了記者主觀成見,使新聞更加科學、客觀,受到讀者的信任與歡迎。
調查報告是指調查者根據課題規定的目的,有意識地運用詞語回答的各種科學方法和手段搜集有關社會現象的資料,并由此進行分析、研究,最后形成以文字為主導,以數據、圖表等各種表現方法為補充,來說明社會現象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一種文體。
正是由于精確新聞版面語言與調查報告的相似性以及兩者都借助抽樣調查、統計分析等社會科學研究手段來做出“最終成品”,因此解析“精確新聞與調查報告之間的差異”成為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試從《新聞記者》的“新聞調查檔案(媒體調查報告專欄)” 與《中國青年報》“青年觀察”的差異比較中進一步探究我國精確新聞的特點。
“數字”新聞化
《新聞記者》(2004年5月) 媒介調查《傳媒人對“有償新聞”的看法――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調查報告》中關于“記者是否應主動淡化不利于重要廣告客戶的新聞”的調查數據分析:
“記者主動淡化不利于重要廣告客戶的新聞”。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新聞業,更多地是依賴廣告生存,因而一些廣告主在有些媒體逐漸擁有了控制權,一些媒體背離了新聞報道要客觀、真實的規律,成為某些利益集團的代言人,而不能完全履行其作為社會輿論機關的職責。在這個問題上,媒體的主要做法之一是主動淡化不利于重要廣告客戶的新聞。此次調查顯示,有33.7%的調查對象不同意這種做法,有54.2%受訪者態度不明朗,而有12.1%的受訪者則同意這種做法。從受訪者的職稱、年齡與問題的關聯來看,正高職稱和年齡45歲及以上者回答不同意的比率略高,達41.2%~42.9%。將這個問題與媒體類型關聯,得出的數據,回答不同意的比例為:電視臺30.8%、報社36.2%、電臺37%;與專業背景關聯得出的數據,回答不同意的比例為:邊干邊學35.4%、新聞大專31.8%、新聞本科30.6%、新聞碩士37.7%、有法律專業知識背景32.3%。
在這份調查報告中,我們讀到了科學嚴謹的百分比數字,而這些精確到小數點后個位的數字只是提供了“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新聞業,更多地是依賴廣告生存,不能完全履行其作為社會輿論機關的職責”這個問題上,“媒體的主要做法之一是主動淡化不利于重要廣告客戶的新聞”這樣一個結論性信息,總結出一個調查結果,不帶有調查發言機構任何的情感色彩與主觀意志。
《中國青年報》 (2004年2月17日) 以“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求學調查”為主題的《游走在城市的邊緣》――《打工子弟學校生存紀實》(上篇)引用如下材料:
“一份名為《流動兒童教育:逐漸進入視野的研究課題》的調查報告這樣描述說:打工子弟學校辦學者,是一個由形形人員構成的復雜社會群體,從大學生到文盲都有。其中很大一部分曾經在家鄉當過民辦教師或公辦教師,在114所學校中,有79所是他們辦的。其余的則屬半路出家,他們從包工頭、小販、廚師到菜農、建筑工、清潔工、保姆等形形的行業走上了辦學的道路。‘他們能夠涉足這個領域,是因為有著巨大的社會需求:流動兒童在北京沒有學上。對于他們來說,辦學是一種能帶來可觀收入的職業。’調查報告的負責人之一張守禮說。”
與前文的不同顯而易見,在這里,調查報告《流動兒童教育:逐漸進入視野的研究課題》的數據和結論用以證明報道中“流動兒童少年就學的簡易學校的設立條件酌情放寬后,打工子弟學校如雨后春筍般地發展起來”,使得上萬名孩子免于失學的同時,也讓各色人等都參與到辦學中來的現實。
“數字”本身量化了“打工子弟學校生存”緣起與現狀的真實,是作為精確新聞反映新聞事件的手段而出現在受眾的視野中的,為“豐富深度報道本身的新聞背景材料”服務。在材料中,數字遵循新聞寫作規律,是新聞表現形式的一部分,已經被“新聞化”了。
同時,調查報告中數字的運用增強了新聞的客觀性,避免了記者的主觀介入,讓受眾通過調查結果的分析、比較、總結等邏輯思維方式結合自己的價值標準思考新聞報道,從而得出自己的觀點和結論,“無聲勝有聲”地彰顯媒體導向。
受眾平民化
《新聞記者》(2004年2月) 媒介調查《受眾眼里的電視人――上海電視媒體從業人員社會評價調查報告》文章說明“調查報告的目的”:
“2003年10月1日,是上海電視臺成立45周年的日子。在上海電視事業走過近半個世紀之際,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特委托社會專業調查公司,組織了一次對上海電視媒體從業人員的社會評價調查,集中了解目前社會各界對上海電視從業人員在社會職能、職業道德、專業素質、工作成效等各方面的評價和意見,希望通過這樣的調查,有針對性地改進工作和強化培訓、教育。”
文尾結論處:
“對于如何加強新聞職業道德建設,本次調查有一點很有啟示:公眾認為,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建設最重要的途徑,依次為社會輿論監督(37%)、制度建設(39%)、自我約束(20%)。除接受社會監督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可用,包括:強化行業管理組織(機構)的權威性,加大行業評議和監察力度;進一步強化職業道德制度,使之與專業標準相融合等。”“看來,上海的電視媒體在不斷提高節目質量、以‘內容為王’提升自身競爭優勢方面,還任重而道遠。這將成為我們下一步需要重點突破的工作目標和努力方向。”
《新聞記者》(2004年5月) 媒介調查《傳媒人對“有償新聞”的看法――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調查報告》最后總結:
“因此,我們一定要將新聞職業道德建設問題提升到一個很重要的位置來認識,新聞單位及有關領導部門應探討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約束辦法,不能再讓今日之‘錯’釀成明日之‘害’”。
從調查報告《受眾眼里的電視人――上海電視媒體從業人員社會評價調查報告》中可以看出,該調查針對的是上海電視媒體,更確切地說,是文廣傳媒為今后工作的目標計劃制定所進行的,因此它的受眾是相對專業的媒介從業人員。在《傳媒人對“有償新聞”的看法――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調查報告》中,我們也可以在總結中看到調查報告針對“小眾”即新聞單位及有關領導部門提出的建議。
當然,不是每一份調查報告都會有如上明顯的訴求對象,但是調查報告因較強的程式化寫作――開頭比較詳細地介紹調查的背景、目的、方法、結論,接著逐條列出相關調查項目,包括詳盡的調查數據、圖標等等,最后總結出調查結果――而使其只能在小受眾范圍(包括專業人員、調查委托人等)內傳播。
《中國青年報》 (2004年1月4日) 《901個農村高中生的夢想》結語:
“901個農村高中生的夢想/理想,為我們展示了青年豐富的內心世界,我們從中看到了他們的喜怒哀樂,看到了他們對自我的期待、對社會的期待,對未來的期待。同時,它也是一只多棱鏡,折射出家庭、學校、大眾傳媒和社會,給青少年成長帶來的影響。正如研究青少年心理的澳大利亞學者艾克斯雷所說,青少年不論對未來持有何種態度,都不應被單純地視為世代差異現象,而應該被更認真地反省,此種現象或許不只反映了當代青少年的想法和態度,它應是更深遠地將當前社會或文化對他們所造成的影響,投射在他們對個人前途或社會發展的可行結構及機制之上。 青年與社會是相互建構的。也許,這901個農村高中生的夢想/理想,會令關心青年、關心未來的人們深思。”
不談報道中那些令人動容的調查數字、話語與實錄,光看這最后的結語我們也能感受到此次“調查?觀察”用“901個農村高中生的夢想”來引起“整個社會的深思”。精確新聞關注的主體是社會中的“平民”(即普通人),如前文所提及的《打工子弟學校生存紀實》中的“流動兒童”,他們受到了大眾的廣泛關注,在兩會上,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子女就讀問題成為了代表和委員們關注的熱點之一,安徽代表團的徐景龍等30多位代表就遞交了一份關于修改義務教育法,關注農民工子女就讀的議案。這是對精確新聞“受眾平民化”最好的詮釋和反饋。
即使報道關注的是如“水污染、大氣污染和土地荒漠化成為最受當代青年關注的3大環保問題。其中,水污染問題以76%的獲選率高居榜首,即每4名受訪者中就有3名在關注該問題,成為最受當前青年關注的環境問題。此外,大氣污染問題和土地荒漠化問題也分別受到70%和66%的青年的關注。另外,垃圾回收利用(58%)、野生物種減少(52%)、臭氧層遭到破壞(51%)等環境問題受到的關注程度也都超過了半數。”(《我們的環境怎么了?》中青報 2004年2月1日)偏科學的議題,如文中所述,在柔化了數據、調查術語和表達方式的專業感后,適合媒體受眾閱讀理解和接受習慣的精確新聞,依舊體現了與調查報告截然不同的“大眾化訴求”的受眾特征。
結論微觀化
《新聞記者》(2003年2月)《上海大學生的信息需求及日報選擇》新聞調查檔案主要針對的問題是 “上海大學生每天接觸各類大眾傳媒的時間是多少?上海大學生期望通過大眾傳媒了解哪些信息?上海大學生平時主要閱讀哪些日報?大學生自費訂閱或購買日報?大學生選擇閱讀各種報紙的原因?”
“至少在大學生這個受眾群體,互聯網對電視的沖擊大于報紙。互聯網和報紙不但有娛樂和消遣功能,還有即時查找和提供資料等較強的助學功能,這大概是它們在吸引大學生方面勝過電視和廣播的重要原因。國際性、娛樂性、實用性和可讀性,是大學生在信息需求方面表現出的比較明顯的取向。在大學生對周報、雜志、廣播、電視和網站信息選擇的調查中,我們可以進一步看到這種趨勢。《新民晚報》的信息量和實用性優勢十分明顯,均超過第二名10多個百分點,這也從一個方面解釋了作為一張大眾化市民報,《新民晚報》為何同時受到大學生讀者的青睞。特別值得重視的是,《新聞晨報》在時效性上排名第一,顯示出這份新生代報紙的沖勁,在信息量和實用性指標上,《新聞晨報》也都有不錯的表現,顯示出良好的發展潛力。”
媒介調查《傳媒人對“有償新聞”的看法――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調查報告》
“問卷上具體涉及了以下幾項問題:(1)記者是否可以為自己單位聯系廣告;(2)記者是否可以為自己的版面或節目聯系贊助;(3)記者是否應主動淡化不利于重要廣告客戶的新聞;(4)記者是否可以接受被采訪單位或個人的招待用餐;(5)記者是否可以接受新聞源單位或個人安排的免費旅游;(6)記者是否可以接受被采訪單位或個人的現金饋贈;(7)記者是否可以為企業擔任公關工作。”
“從上述數據及分析可以看出,我國新聞隊伍的新聞工作道德狀況并不容樂觀,在職業道德行為的選擇上存在著嚴重的偏差。特別應引起注意的是,在上述幾個調查問題中,回答‘看情況’的比率都較高,這些人可能在思想上對是與非、對與錯的認識非常清楚,但一旦有條件或涉及自身利益時則往往會放棄道德原則,也就是說,這些人道德自律的自覺意識較差,對他們來說,有處罰分明的紀律、規定,營造一個廉潔清正的環境就顯得十分重要。”
從這兩組材料的問題設計與總結可以看出調查報告的結論特點,即給自己的“目標受眾”提供的是宏觀的階段性的全面客觀的調查結論,并力圖通過結論對受眾有總體上的指導作用:在《上海大學生的信息需求及日報選擇》中,它提醒報社,要在大學生中提高訂購率,除了信息量和實用性指標外,制定合理的價格和改進服務措施也是不可或缺的;而后者則希望提升新聞職業道德建設問題的認識高度,新聞單位及有關領導部門應探討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約束辦法。
《中國青年報》 (2004年2月1日)《2004年最大的愿望:漲工資》結論:
“在剛剛過去的2003年,近90%的受訪者在工作和學習上都有所收獲。而在新的一年中,大家最大的愿望則是希望自己的工資能夠芝麻開花――節節高。”
后附“讀者心愿”(摘兩則):
“歐陽坤(廣西):由于工作需要,我已經五個春節沒能和父母團聚了,所以,今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夠回到家中,和父母度過一個團圓的2005年春節。”
“韓俊(山西):我和家人曾經都是SARS感染者,所幸的是,我們最終都戰勝了病魔,全家人完完整整地回到了家中。現在覺得,活著就是幸福,所以我2004年的最大愿望是希望家人都健康幸福地活著。”
針對“2003年的薪酬狀況?2003年什么事情最令你高興?2003年你在工作和學習上是否有所收獲?在2004年,大家又會有什么新的愿望呢?”等諸多問題,通過逐條問題的調查數據分析后,我們看到了從標題到報道的結論都選取了民意最關心的點“2004年最大的愿望:漲工資”,報道刊發時恰逢春節前夕,因此總結03年歲末的同時抓住大眾最感興趣的“04愿望”這個點引領全文,也可以給有關部門以啟發,后附的“讀者心愿”實在是一個很好的補充,小段子不長,卻溫情一片,使這篇精確新聞在客觀之外有了人文關懷。前文《我們的環境怎么了?――直轄市青年說越來越好農村青年嘆一天不如一天》的結論中體現出“中青特色”,抓住了“直轄市青年VS農村青年”的價值觀差異,引起青年對環境和自身的深思。諸多范例均體現出精確新聞不同于調查報告的“結論微觀化”特點,此處不再贅述。
篇4
1.城建檔案工作的人力資源薄弱。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城建檔案管理的工作人員中僅有48%的本科生,相近專業的高水平人才僅有38.5%,普遍存在學歷偏低問題且數字化、信息化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不到3%。這就導致很多城建檔案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思想觀念和整體水平跟不上日新變化的信息時代的腳步。人力資源缺乏必要的素質和活力,直接影響整個城建檔案數字化及信息化的進程。人手不足,工作量與人員配備不成正比,這必然導致城建檔案工作數字化及信息化發展緩慢和滯后,跟不上時展的步伐,更不能為城市的發展提供優良服務。
2.實現城建檔案數字化及信息化的資金條件不足。在一些不發達地區,由于資金條件有限,直接導致城建檔案信息化進程中的硬件軟件設備投入都不足,因為在21世紀的今天,高配置的計算機、打印機、先進的信息管理系統、掃描儀等設備室城建檔案建設中不可或缺的設備,以及信息管理系統的運行和維護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而現狀是很多地方在上述設備的投入中力度不大,沒有引起管理層的高度重視。
3.城建檔案工作前期準備工作不充分。前期準備工作是城建檔案數字化及信息化的重要基礎和基本前提,而現階段城建檔案的前期準備工作仍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之處。尤其是在紙質檔案的資料不完善、資料質量偏低、保存不安全等方面,城建檔案管理的專業要求較高,因為檔案涉及社會的各行各業,這就需要擁有較強綜合能力的專業人員負責工作。很多城建檔案部門過于重視文本文件的資料收集,而忽略了視頻、音頻、圖片等電子文件檔案的收集。
二、實現城建檔案數字化及信息化的具體措施
1.著力打造專業城建檔案建設人才隊伍。首先,要構建一個高素質水平的人才隊伍。培養一個優秀的專業城建檔案建設人才隊伍是城建檔案工作的必要條件和前提基礎,只有加強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才能使城建檔案工作有效順利的開展。其次,要嚴格要求,科學管理。《南通市城市建設檔案管理辦法》中提到對于在工作中有“、、”的人員,不僅要給其所在單位和上級主管行政處分,還要上報司法部門追求其刑事責任。這樣嚴格的要求,不僅利于人員的管理,更利于城建檔案工作的科學開展。再次,要強化人才隊伍的專業素質,提升城建檔案數字化管理技術。一是要明確工作范圍,工作職責。江蘇南通的城建檔案數字化信息建設包括城鄉建設規劃、管理中涉及的圖表、文字、圖片、影音聲像、圖紙等多種形式的承載著歷史記錄的檔案資料。二是要提升數字化、信息化建設管理水平。
2.相關部門要加大對城建檔案工作的資金投入力度。城建檔案數字化及信息化需要技術力量和物質條件作為支撐,無論是在優秀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信息系統的開發,還是先進設備的引進、系統網站的維護都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和維護。因此,相關部門首先要對城建檔案數字化及信息機化建設管理引起重視,要將其納入議事議程并付諸行動,加大其資金的投入力度。以江蘇某城建檔案館為例,管內配置了檔案密集架、底圖柜、聲像檔案防磁柜等檔案裝具,并配備2臺服務器,1TB容量的數字檔案存儲磁盤陣列,25臺計算機,20臺空調,10臺去濕機,為該市規劃、建設、城建執法、解決房產糾紛和房改等工作提供了依據和憑證。
3.建設標準化、規范化的檔案信息。目前我國檔案工作還缺乏一套完整、切實可行的系統化、標準化的規則,以此來保證城建檔案的規范統一以及完善,從而達到資源的充分共享和有效利用。
三、結論
篇5
加強對檔案信息自動化系統管理的目的在于開發應用,離開推進應用水平的提高,就脫離了實際。加強管理的指導思想,一是要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爭取條件采用先進技術;二是要充分掌握系統的綜合性、系統性、統一性,統籌兼顧,全面安排,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三是要從現實出發,循序漸進。如何提高應用水平,需要深入考察與自動化系統相關的諸多方面的情況及變化趨勢,分析存在的問題,尋求解決的途徑。本文試從經常遇到的幾個問題,闡述個人的一些看法。
一、推進自動化,必須提高檔案標準化、規范化水平
目前,檔案信息自動化系統的現狀是檔案標準化、規范化滯后和應用軟件多亂,這些都嚴重影響了系統整體水平的提高。目前系統的主要矛盾不是硬件設備的缺乏,而是硬件的功能并沒有充分發揮。筆者認為對這一問題取得共識是系統建設思想上的一次飛躍,它使我們的觀察視野從計算機系統擴大到整個檔案信息管理。這一認識上的轉變給我們的啟示是:檔案信息自動化的內涵包括檔案工作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其中首要的是檔案業務要規范,檔案標準要建立健全和真正實施。檔案標準和規范本身也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推進檔案自動化建設,必須抓好檔案標準化、規范化,掌握好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辯證關系。
二、自動化建設要著眼于提高系統的整體水平
根據系統論思想和集成化要求,檔案信息自動化建設的著眼點應是整個系統,組成系統的縱向和橫向的各個節點都應達到一定水平,并通過網絡加以聯通,這樣才能發揮整體優勢,提高系統的綜合能力。部分節點甚至一個重要節點的障礙,都可能造成系統的梗阻。當然,要求每個節點的裝備水平和應用能力齊頭并進是不現實的,不可能“齊步走”。鼓勵和支持先進單位提高水平,在一些單位進行較高水平的試點,以取得值得推廣的經驗,對整個系統是有利的,但其基本出發點應是為了提高系統的整體水平,只有少數先進的節點不可能組成先進的系統。
三、有重點地抓好數據庫建設
目前檔案信息自動化系統從總體上看仍處于由文件處理向信息管理系統的過渡階段,完成這一步的關鍵在于數據庫建設。開發和建設數據庫系統是國家檔案信息工程的核心和基礎,是工程的主體。數據庫的含義是依托先進的信息技術對資料進行科學的管理和方便的使用。建立數據庫系統是一項長期的任務,要經過由低到高、由單個到群體的循序漸進過程。經過試點,數據庫經驗中最主要的有:領導重視,統一認識,堅持計算機技術人員同檔案業務人員協同配合;面向應用,建立“活庫”,以利用頻率和使用效率考核數據庫的“活性”;突出重點,由單一庫向系統庫發展等。當前若能把綜合數據庫的完善提高和各單位檔案目錄庫建立起來,通過網絡聯接形成開放的分步式數據庫群,將使自動化系統效率大大提高一步。
四、慎重選定技術路線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成為當代技術革命的主要特征。目前,對我國檔案信息自動化工程影響最大的技術是微機工作站、服務器性能的提高,網絡技術的成熟及數據庫技術和應用軟件開發工具的發展。網絡技術的發展促使局域網、廣域網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和開通。在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條件下,選擇檔案信息自動化系統的技術路線是十分重要的,應當推行適應的先進技術,使經濟效益的合理性和技術的先進性相統一,技術路線的選擇要符合我們的實際。檔案部門對先進技術的潛在需求很大,但現實的需求又往往跟不上,宏觀監測需要的信息量和使用頻率同微觀經濟需求有很大差別,因此不斷發生買了設備不能充分利用,建了網絡而傳輸量很少的情況。要實事求是地分析現狀,充分考慮先進技術的發展,再進行每一項具體的決策。
五、實事求是地改進管理體制
集中統一是管理任何社會化大生產所必需的方式,信息自動化這一高新技術系統也不例外。人機結合是自動化系統的建設方針,其含義為檔案業務人員直接使用微機開展工作,這亦是研究自動化系統管理時必須考慮的原則之一。檔案信息自動化系統的管理體制,要能使高度集中管理和方便使用相結合。目前我國檔案信息自動化系統的管理體制,同時存在集中統一管理不力和使用不方便的問題,主要方面是集中統一管理不力,這同我國檔案工作是在各專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和系統建設從“微機起步”有關。應下決心解決分散現象,從管理制度上保證業務技術規范、標準,硬軟件的選用,上下各個層次和各專業辦公自動化等都應納入統一的檔案信息自動化系統管理之中,實行集中統一管理,不能各行其是自建系統,造成信息分割和資源浪費。也要下決心解決方便使用的問題,如長期將檔案部門的“硬任務”集中于一個部門,在檔案部門這一信息系統之內再組建一個“檔案信息系統”,就很難提高檔案工作整體水平。建立集中統一管理下的分散式系統,是較理想的模式,但這種高技術結構,必須有較強的管理能力和技術能力,不具備這些條件,從集中向分散過渡,反倒有可能退回到分散式。
六、充分發揮系統建設資金的使用效益
檔案自動化系統建設是檔案部門投資最大的項目,在資金籌集和管理使用方面,較好的做法是多渠道籌措資金,實行中央撥款、地方撥款、單位自籌和爭取外援相結合,資金使用上做到按項目管理,進行項目論證并跟蹤考核。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是沒有在國家和地方財政長期建設發展計劃中立項,檔案信息自動化項目資金大多通過領導特批解決,為此耗費了各級檔案部門領導很大精力。“九五”建設規劃被國家經濟信息化聯席會議作為國家經濟信息化優先發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定名為“金信工程”,為檔案信息自動化系統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打下了良好基礎,但要落到實處,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各地也應及早積極爭取。存在的問題之二是在資金管理上不夠科學合理,有分散和浪費現象。如有的項目因各種原因不能充分發揮應有作用,這都有待于今后注意改進。
七、重視人才管理
推進檔案信息自動化的關鍵是人才。加強培養教育,造就一大批復合型人才的重要性,已被廣泛關注。檔案信息自動化系統的骨干力量是計算機技術隊伍,其素質水平直接影響自動化水平的提高。當前有些單位的隊伍不穩,有人才流失現象。計算機技術人員的培養教育和管理是一個重要課題,要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培育其事業心和奉獻精神;有計劃組織進修,掌握信息技術的新知識;在工作條件和生活待遇上給予關心和照顧,解除其后顧之憂;研究專門人才成長和流動的規律,以形成最佳人才結構等方面都需要給予重視。在管理上,還需要研究如何增強計算機機構和人員的活力,例如引入競爭機制,對某些項目實行項目管理,在保證完成檔案建設的前提下,開展對社會有償服務等等。
篇6
當前,自動化技術在實現工業生產自動化方面應用的比較多,應用自動化技術全面推動現代工業技術的發展,也是現代工業發展的主要趨勢。當前,自動化技術還沒有發展成熟,技術還沒有完善,應用在工業自動化中僅變現為應用CAD進行計算機輔助設計、應用CAM進行計算機輔助制造以及應用OA實現綜合辦公管理控制的自動化,但即使是僅僅應用在這三個方面,也使得現代工業生產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生產的智能化和自動化。自動化技術對現代工業生產自動化和智能化的實現所起到的推動作用在自動化技術一經應用就得到了有效證明,因此,經過近幾年的發展,自動化技術已經被廣泛的應用在諸如石油、冶金、化工、輕工業和重工業等幾乎所有的工業領域,并全面推動了這些領域生產技術的提高和行業的發展。在工業自動化生產中,自動化技術的應用主要表現在通過自動化儀表對工業生產設備進行集中控制,并通過CAD、CAM以及OA軟件實現生產的智能化和自動化。同時,應用自動化技術還能夠實現行文處理自動化、事務處理自動化以及輔助決策自動化等生產辦公的自動化,提高對生產設備和生產流程的控制,促進了工業生產連續生產過程中自動化的發展,大大提高了現代工業的生產率。
2電子信息工程設計中應用自動化技術所具有的重要意義
2.1提高電子信息工程設計效率
在電子信息工程設計中應用自動化技術的最大特點就是實現了以計算機和機械設備來替代人工,提高設計效率和生產效率,全面提升工業生產能力,促進現代化工業的發展。自動化技術是機械控制技術、信息管理技術、計算機技術、電子技術、自動控制技術以及液化氣壓技術等技術有效結合,而電子信息工程又是電子技術、信息技術以及計算機技術相互融合的產物,因此,利用自動化技術來實現電子信息工程的設計,本身就是對所有現代化技術進行融合的一個過程,綜合提高電子信息工程的設計效率。
2.2實現電子信息工程設計的智能化
電子信息工程主要指的是應用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以及電子技術等一系列現代化科學技術對電子信息進行控制和對信息進行處理,主要研究如何通過這些科學技術獲取信息并對所獲取信息進行處理以及設計、開發、應用和集成電子設備與信息系統。在傳統的電子信息工程設計中,都是通過人工來是實現對這些環節進行操作,而如果在電子信息工程設計中有效利用自動化技術,就可以通過各種計算機輔助軟件和控制系統實現電子信息工程設計的自動化和智能化,不僅能夠提高電子信息工程設計工作效率,還能夠有效避免錯誤的出現,提高電子信息工程設計的精確度。
2.3全面推動電子信息工程設計的發展
電子信息工程和自動化技術都是信息技術、電子技術以及計算機技術等先進科學技術相交融的科學技術產物,也都是現代工業發展的主要趨向。但是,由于電子信息工程本身沒有融入智能控制和自動化控制系統,導致電子信息工程設計效率受到了一定影響。而在電子信息工程設計中應用自動化技術,卻可以有效解決該問題,全面提升電子信息工程的設計效率,推動電子信息工程設計的發展。
3自動化技術在電子信息工程設計中的應用表現
3.1計算機輔助設計
當前,在電子信息工程設計中應用自動化技術進行輔助設計過程中比較常用的就是CAD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利用CAD進行輔助設計,可以大大提高電子信息工程設計的智能性,在設計過程中,只需要將相關數據和相關要求輸入到系統之中,系統就能夠通過自行計算和分析將設計結果呈現在計算機上,然后,設計人員可以根據具體要求和細節對設計進行更改,直到滿足設計要求為止。
3.2計算機輔助制造
計算機輔助制造系統(CAM)主要分為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硬件方面主要包括數控機床、輸送裝置、加工中心、存儲裝置、裝卸裝置、計算機以及檢測裝置等,這些硬件設備的主要作用是支持生產。軟件方面主要包括數據庫、計算機輔助工藝過程設計、計算機輔助數控程序編制、計算機輔助工裝設計、計算機輔助作業計劃編制與調度、計算機輔助質量控制等。應用計算機輔助制造軟件,能夠有效提升電子信息工程的生產效率,對電子信息工程設計進行有效驗證,完善設計過程。
3.3輔助辦公管理
在電子信息工程設計過程中,需要設計到大量的設計流程,含有大量的設計文件,如果單憑人工整理和分析對這些文件進行管理的話,不僅會降低電子信息工程設計的工作效率,還會因為工作量太大、過程太過繁瑣以及需要進行計算和分析的數據太多而導致設計工作的失誤率大大增加。而應用自動化技術,則可以通過OA輔助辦公軟件對設計流程和相關文件、數據信息進行有效管理,通過計算機直接對數據進行計算和分析,得出精確結果,保證電子信息工程設計的順利進行,將設計過程中問題發生的概率成功控制在最低范圍內,保證電子信息工程設計的工作效率,推動電子信息工程設計的發展和完善。
4結束語
篇7
[關鍵詞]信貸資產證券化;風險;控制
一、資產證券化和信貸資產證券化
1資產證券化的概念。資產證券化(Asset-backedSecurities,ABS),是指將缺乏流動性但具有可預期的、穩定的未來現金流收入的資產組建資產池,并以資產池所產生的現金流為支撐發行證券的過程和技術。
2資產證券化的起源。資產證券化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末的美國。當時,由于通貨膨脹加劇,利率攀升,使金融機構的固定資產收益率逐漸不能彌補短期負債成本。為了緩解金融機構資產流動性不足的問題,政府開始啟動住房抵押貸款二級市場,為房地產業的發展和復興開辟一條資金來源的新途徑。1968年美國推出了最早的抵押貸款債券。1983年針對投資者對金融工具不同的期限要求,又設計發行了抵押保證債券。到1990年,美國3萬多億美元未償還的住宅抵押貸款中,50%以上實現了證券化。當前,資產證券化已成為美國資本市場上最重要的融資工具之一,遍及應收賬款、版權專利費、信用卡、汽車貸款、消費品分期付款等領域。金融管制的放松和《巴塞爾協議》的實施,也大大刺激了資產證券化在世界各國的發展。
3資產證券化出現的意義。資產證券化在很多國家都是政府為促進房地產市場的發展而出現的,這宣告了一種全新融資技術和金融工具的誕生,它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和豐富了國際金融市場,并且在現代經濟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能成為未來資本市場融資方式的主力軍。
作為一種有效的結構融資方式,它通過對流程進行精妙的設計安排,使融資者和投資者等各利益參與方按照它們各自的承諾所確立的各種合約,能夠相互支持、相互牽制,為發起人和投資者各自開辟了新的融資渠道和投資渠道,進而達到風險分擔、互利共贏的目的。然而,由于收益和風險的伴生性,資產證券化業務在給融資者和投資者帶來收益的同時,整個證券化業務過程每一業務環節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風險。
4信貸資產證券化是狹義的資產證券化。廣義的資產證券化包括以下四類:實體資產證券化、信貸資產證券化、證券資產證券化、現金資產證券化。狹義的資產證券化是指信貸資產證券化,即以信貸資產作為基礎資產的證券化,包括住房抵押貸款、汽車貸款、消費信貸、信用卡賬款、企業貸款等信貸資產的證券化。本文探討的重點是信貸資產證券化,即狹義的資產證券化。
二、我國實行信貸資產證券化的意義
1增強資產的流動性,提高銀行總體盈利水平。資產證券化的初衷就是使缺乏流動性的資產組合起來變現和出售,以盡快收回資金,增大貨幣的擴張效應。在傳統的信貸管理方法下,短期存款負債與長期貸款資產期限的不匹配,增加了商業銀行的經營風險。如果將貸款證券化,使長期被占用的銀行貸款轉化為證券出售給投資者,則整個金融系統就有了一種新的流動性機制,銀行就可較快地回收資金,擴大金融資金來源渠道。資產證券化本身并不意味著收入的增加,而在于釋放資本,以獲得更好的投資機會。把釋放的資本用于其他較高邊際收益的項目,將增加更多的潛在利潤。此外,通過資產證券化,商業銀行可以獲得更多的收入途徑:如利用收取本息與轉交托管人的時間差可獲得浮利收入、附加收入等。另外,銀行可在降低風險的同時保持對地區和行業的相對優勢,擴展其他業務,實現規模經濟。
2增進銀行資產的安全性。證券化的金融制度不但提供了高度的資產流動性,而且導致了大量替代品和投資機會的產生。通過證券化組合、出售、購入,商業銀行的風險被分散給了其他投資機構和單個投資者,加強了銀行系統的安全性。資產證券化也為處理銀行不良資產提供了一個新的解決思路。
3改善信貸結構,優化商業銀行的資源配置。通過建立資產證券化市場,實現貸款等資產的流通轉移,回流資金,獲得新的投資機會,可以在較大程度上盤活資產和轉移信貸風險。同時還能夠刺激居民住房貸款、汽車貸款及耐用消費品貸款,有效地解決消費信貸的資金約束問題。可見,信貸資產證券化作為一種典型的金融創新,為貨幣政策更好地發揮作用拓展了空間,為商業銀行配合貨幣政策實施提供了更多的手段。
4開拓銀行業與證券業合作的新領域。資產證券化的推出,改變了傳統銀行以“吸存放貸”為主的角色,使其同時具有“資本經營”的職能。首先,資產證券化帶來了融資方式的創新,貸款資產組合多樣化能滿足不同投資者的要求,從而達到優化資源配置的目的。其次,證券化可以使商業銀行通過在市場中較好地匹配長期和短期的投資者與融資者,真正發揮金融中介的作用。資產證券化同時也可以拓展證券公司的業務領域,在發達國家的證券市場上,已經有許多資產證券化所需的結構化工具被創造出來,如抵押擔保債券,高級或附屬證書結構及過手證書結構等都是最常用的資產證券化工具。這種多元化、合作化的發展趨勢,將有助于國際金融業由分業到混業經營的實現。
三、我國實行信貸資產證券化存在的風險問題分析
可以把我國的信貸資產證券化簡單地分為優良資產證券化和不良資產證券化。
1優良資產證券化不存在風險問題。商業銀行的資產可分為優良資產和不良資產。優良資產是指資產按照協議使用,已經及時實現了到期的權益,并有充分的信心和能力保證未來權利和義務的實現,沒有其他可能影響資產信用的情況出現。
優良資產本身意味著較高的信用和可預見的現金流,通過適當的組合和大量的資產,可以產生穩定的現金流。通過真實出售,可以獲得外界高級別的信用支持,實現信用增級。可以認為,采取適當的營銷策略,優良資產的證券化能夠順利進行。
2不良資產證券化存在的風險問題思考。自1999年4月以來我國相繼成立的四家資產管理公司,將資產證券化作為處理不良資產的主要方法之一,標志著國家大規模處理不良資產的決心。但我國商業銀行20%左右的不良資產率,隱藏著很大的風險。因此,不良資產證券化成為廣泛關注的焦點。
按照人民銀行2002年1月1日開始正式實行的貸款五級分類,正常、關注、次級、可疑和損失五類貸款中,次級、可疑和損失可以歸于不良資產。損失是指義務主體不復存在或完全沒有履行義務的可能。可疑和次級是指存在或明顯將存在違約可能的資產,但未來仍有全部或部分收回權益的可能。次級相對可疑來說,流動性要好,保全的可能性大,違約程度輕。不良資產的證券化和優良資產證券化相比較,存在以下目前無法克服的困難:
(1)如何處理損失。資產證券化的核心在于解決資產的流動性問題,實質是對資產的收益、風險、流動性等的重新組合與分配,不會產生額外的收益,不能用來彌補損失或虧損,因此對于損失,資產證券化是無能為力的,損失必須通過核銷或其他方法處理。
對于次級和可疑類,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在處理這兩類貸款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存在損失。如果通過賬面價值處理,誰將承擔這種一定存在的損失?商業銀行不會承擔損失,因為資產證券化的核心是真實出售,證券對商業銀行沒有追索權。特設交易載體SPV作為一個特設機構,實際上相當于一個“空殼”公司,投有能力承擔損失。外部擔保機構對于這種損失更加沒有動力承擔。
另一種考慮是根據次級和可疑貸款的期望收益進行折價處理。但一方面,商業銀行根本不愿意折價處理,因為次級和可疑貸款以賬面價值掛在賬上時,不必確認損失;但如果在他們在位時確認損失,他們就可能會承擔部分責任,盡管最終總會追究責任,但只要不發生在他們任上就行了。另一方面,商業銀行有動力掩蓋不良資產的資信狀況,通過一些處理減少賬面上的不良資產,把損失轉嫁出去,從一定意義上說存在道德風險。
(2)不良資產的穩定現金流問題。宜于證券化的資產最關鍵的條件或者最基本的條件,是該資產能夠帶來可預測的相對穩定的現金流,而銀行不良資產能否產生未來現金流或者產生多大的現金流就是一個疑問。按照我國商業銀行對不良貸款的認定方法,能夠按期付息的貸款都是正常貸款,是銀行主要的利潤來源,自然不會被列入剝離范圍。列入剝離范圍的不良貸款中,損失貸款由于不可能產生現金流因而不可能證券化,有可能進行證券化的只是次級貸款和可疑貸款,但其中相當大的一部分因為體制方面的原因造成了長期“沉淀”。根本不可能產生現金流。可以說,不良資產本身就意味著存在極大的違約風險,現金流是極不穩定的,資產證券化其本質上只是一種交易手段而已,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風險而不可能消除風險,更不能挽回實際上已經形成的損失。
(3)信用擔保問題。資產證券化,尤其是不良資產的證券化,必須有信用擔保才能使該證券為市場投資者接受。由于銀行不良貸款已存在有明顯風險,因此擔保主體的尋找將極為困難,雖然國家財政在特定時期必須承擔保證責任,但國家財政的承受能力畢竟是有限的。
(4)道德風險問題。不良資產的處理,需要高超的技巧,但SPV沒有這種能力,也沒有相應的信息;不良資產和商業銀行有很大的關聯,但真實出售后,變得與它無關,它將不會花精力去處理有關問題,有時甚至會損害投資者的利益,例如商業銀行可能要求債務人將用于歸還證券化資產的款項轉移到非證券化的資產上;商業銀行如果可以通過資產證券化處理不良資產,則對放貸質量也更加漠視,反而使不良資產有膨脹的危險;債務人原先可能為了不破壞與銀行的信任關系,盡力履行義務,現在權利義務關系轉到與之沒有關系的SPV上,債務人更有動力賴賬;如果投資者預期到這種情況,將不會購買這種證券,存在“逆選擇”問題。
(5)商業銀行的“舊車市場”效應。再考慮這樣一種情況:市場上同時存在兩種證券,一種為優良資產證券,一種為不良資產證券,因為信息是不對稱的,信息的披露也是有限的,投資者不能充分了解證券所依附的資產的資信狀況或者了解的成本很高,更重要的是可能存在虛假信息。在一個劣質品充斥的市場里,根據著名的“舊車市場模型”,劣質產品將把優質產品趕出市場,但根據上面的分析,只制造劣質產品對商業銀行的意義不大,優質產品對商業銀行更有意義,因此,商業銀行為了樹立只生產優質產品的聲譽,必須放棄不良資產證券化的想法。
四、我國不良信貸資產證券化的風險控制
根據國務院的有關規定,四家資產管理公司(AMC)可以綜合運用催收、轉讓與出售、資產置換、債務重組及企業重組、債權轉股權、租賃、資產證券化等多種手段處置接收的不良資產。為了提高回收率,已經開始運作的AMC把接收過來的企業債權大體上分三類處理:一是對既無還款意愿又無還款能力的企業(主要是中小客戶),采取破產清算進而核銷債權的方式一次性處理;二是對于有能力還款但不愿還款的企業,采取提起法律訴訟的方法,通過法律手段追回債權;三是對于愿意還款但目前沒有能力還款的企業(大多數為這種企業),采取債轉股、分拆重組、行業重組、資產置換、債務置換等方法處置,其中國家經貿委推薦的技術先進、制度不存在問題、產品有市場,只是財務成本高的該類企業,采取債權轉股權的方法處理。
篇8
企業人事檔案采用電子信息化管理,可以實現對各類資源的收集和共享,有利于強化企業各部門之間、企業之間的聯系與合作,全面提高企業人事檔案的使用效率和使用價值,幫助企業更好地完成工作。企業在增添新人檔案的時候,利用計算機、互聯網和電子信息系統,可以減少新人資料的搜索時間,方面快捷,節省時間,同時保證人員檔案的有效性和真實性。企業人事檔案實施電子信息化管理以后,可有效減少信息的傳輸環節,減少紙質檔案的使用效率,節約環保的同時還可以保證檔案資料的完整性,在使用過程中僅需要使用U盤等存儲設備進行查看。此外,人事檔案實施信息化管理大大增加了企業的信息存儲量,提高了企業人事檔案管理速度。具體來說,企業實施人事檔案電子信息化管理主要有以下幾點必要性。
1.1企業人事檔案信息化管理是現代企業發展的需求
如今,辦公自動化已經逐漸完善,企業在人事檔案管理和應用的過程中大部分數據的使用都是用計算機和網絡完成的。這就要求企業的人事檔案管理必須盡快實現信息化、無紙化,只有全面實現檔案管理信息化才能適應企業的現代化發展,提高企業的綜合管理水平。
1.2建立電子檔案可以有效保護原始檔案
傳統企業的人事檔案管理都是紙質檔案,人工管理需要付出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是實施電子信息化管理,就可以在信息化條件下由計算機代替人工完成人事檔案管理工作,這在很大程度上節約了管理時間,有效減少了檔案的翻查工作,同時網絡空間是無限制的,可以保存大量數據信息,這對保護企業的原始檔案具有很好的作用,非常有利于延長檔案的使用時間。
1.3完善企業內部管理的必然要求
通過計算機和網絡來完善企業的人事檔案管理,可以節省企業的人力、物力、財力,同時可以節省時間,提高工作效率,有效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進而可以促進企業更好地發展,為客戶提供更加優越的服務。
2企業傳統人事檔案管理存在的弊端
2.1人事檔案管理手段落后
目前,我國雖然很多大型企業已經全面實施人事檔案信息化管理,但是還有很多小型企業未能全面開展檔案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很多小型企業的設備不足,辦公硬件跟不上,導致企業無法建立專門的人事檔案管理辦公室,將所有檔案全部集中在辦公人員的辦公室內,而且存放設備簡陋,沒有嚴格的保密性,幾乎所有人都可以輕松地接觸到人事檔案,嚴重危及一些重要檔案信息的安全性。同時檔案管理工作人員不具備專業技能,對人事檔案管理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缺乏工作積極性。即便人事檔案管理工作人員具備專業技能,但是其綜合素質較低,無法科學管理、規劃人事檔案管理工作。
2.2電子檔案管理意識淡薄
很多人認為檔案管理對企業的發展沒有作用,其實不然,檔案管理不僅可以優化企業工作人員的資源配置,同時還可以幫助企業儲備人才,了解人才資源發展的前沿信息。但是在現實環境中,企業檔案管理人員非但不能及時整理現有人員的基本資料,還經常發生丟失、遺漏等問題,更沒有人才儲備的工作環節。此外,有些企業的檔案管理部分工作仍然停留在人工手寫的環節,資料填寫隨意性很強,而且手寫資料字跡潦草,容易損毀,造成人事檔案的質量和完整度不高。
2.3思想上不重視檔案管理工作
很多企業領導認為企業的檔案管理工作并不重要,只要提高生產技術便可以全面提高企業的發展。其實不然,企業人事檔案管理對提高企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企業人事檔案管理可以優化企業的資源配置,提高企業人事管理效率,有效為企業吸收優秀人才。但是很多企業并未重視檔案管理工作,對此崗位只安排了一些“關系戶”,或者從企業其他崗位轉過來的人員進行檔案管理工作。這些人基本上都不是專業檔案管理人員,根本沒有檔案管理工作經驗和基礎,僅僅對檔案進行簡單的整理,根本沒有充分發揮檔案管理的優勢作用。
2.4信息化管理技術更新較慢
目前,我國部分企業對人事檔案管理雖然采用了信息化管理,但是企業并沒有根據發展需求對檔案管理系統進行更新和維護。電子檔案管理系統雖然有很多優勢,但是管理系統仍然需要人為地進行管理、維護和更新,這樣才能適應企業發展,適應社會發展。然而我國的部分企業雖然引進了電子檔案管理,卻嚴重缺乏對檔案的管理與維護,導致管理系統經常出現問題,影響正常工作。
2.5工作人員綜合素質有限
企業檔案管理曾經是最容易被企業忽略的崗位,所以崗位職能看似并不重要,因此檔案管理職位基本上都是非檔案專業人員進行操作。這些工作人員要么是企業工作人員的家屬親戚,要么是從其他崗位轉過來的,根本沒有檔案管理的經驗,也沒有相關的理論基礎。同時,企業未能對檔案管理工作人員給予適當的培訓。然而全新的電子信息化管理對檔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具備檔案專業知識,還要具備相應的計算機和網絡知識。原有的工作人員工作能力已經遠遠不能勝任現有的崗位,綜合素質亟待提高。
3企業人事檔案如何實施信息化管理
3.1不斷完善電子信息化系統
要想在人事檔案管理工作中運用信息化管理,首先要建立一個完善的信息化硬件管理系統。該系統要對企業的每一個科室的檔案信息進行整理分類,通過計算機網絡實現信息資源共享,有效提高人事檔案電子信息管理的作用。為了全面提高工作人員對電子信息化的管理和操作能力,企業應該不斷加強對檔案工作人員的培訓,保證檔案信息錄入的真實性、有效性。為了保證企業檔案資料的時效性,工作人員應該對檔案進行及時修改。與此同時,企業還要做好對檔案管理信息系統的升級維護工作,保證信息系統的正常運轉。
3.2建立企業人事檔案的信息數據庫
人事檔案電子信息化的實現,首先需要把館藏多年的紙質文件的內容輸入到計算機人事檔案管理系統中,但是由于文件的數量過多,延緩了工作的進展。這就要求企業加大對信息化改革的投入,增加工作人員,加快對紙質文件的掃描與輸入,并對資料進行整理和分類,建立起一套由數據輸入、整理、更改、信息查詢及系統維護為一體的完整的檔案數據庫,實現信息資源的網絡與計算機一體化,及進行信息的遠程運輸和區域化共享。
3.3轉變檔案管理人員的意識
在企業人事檔案傳統的管理模式中,在信息收集方面比較滯后,難以適應信息管理的轉換。因此,企業需加強檔案管理人員的安全意識,做好檔案信息管理的保密工作,并確保檔案信息不被惡意修改和破壞;為防止黑客入侵對檔案造成破壞,應確保網絡安全,做好防御工作;對重要的文件設定只讀權限或進行加密,以保障檔案信息的真實性,可以通過制定相關的規范標準,來使檔案得到規范化管理,從而提高檔案的使用效率。
3.4企業需要加強對檔案管理人員的培訓
企業積極引進人事檔案電子信息化管理,這對該崗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為了適應企業現代化發展需求,企業應該對現有工作人員進行適當的培訓,讓其能夠熟練掌握計算機和網絡技術,能夠熟練應用人事檔案管理系統,保證人事檔案的有效使用,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
4結語
篇9
目前,我國軍隊國有資產管理信息化建設還處于初步階段,與外國一些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只有認真審視自身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制定相應的措施,才能不斷促進軍隊國有資產管理信息化建設進程,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一、軍隊國有資產管理信息化建設的問題分析
(一)軍隊國有資產管理觀念認識上的偏差
在我國國有經濟體系中,以國有企業為主體的國有資產較受重視,而對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特別是軍隊國有資產及其管理長期以來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以致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和改革滯后于國有企業國有資產管理和改革。資產管理信息化網絡化創新意識不夠,目前資產管理多采用單機用戶使用方式,沒有考慮數據資源共享,重復勞動現象普遍存在,對網絡應用較少,缺乏利用網絡進行資產管理的意識。
(二)軍隊國有資產管理手段原始化
軍隊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掌握不了各部門國有資產的總量、結構及其變動情況,大量的信息在資產的占有、使用單位,而財務部門作為資產的主管部門,掌握的信息較少,造成了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不集中、不全面、不準確,不能為決策者及時提供真實準確的參考信息,不能適應現代管理效率的要求。無法做到實時在線處理,靜態存量資產數據多,動態增量資產數據少,管理比較滯后。
(三)軍隊國有資產管理模式不夠完善
各單位為了各自利益,不能及時將資產管理信息提供給高級決策者;部門內部人為控制現象較重,掩蓋了本單位的實際資產狀況,造成信息失真;各級下屬單位多,無法在短時間內向領導提供有效數據,沒有做到資產管理層次與部隊體制編制相吻合。軍隊資產管理還未實現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將供應、管理、監督系統統一起來,計算機雖然實現資產信息的處理,但由于缺乏規范性,也沒有完全彌補人為因素帶來的資產管理漏洞。
(四)軍隊資產管理軟件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全軍研制開發了《軍隊資產管理系統》,與《軍隊財務管理信息系統》其它子系統軟件一起構成了“軍財工程”系列財務軟件。該系統解決了各系統間數據結構不統一的問題,但是仍然沒有完全實現其與軍隊財務管理信息系統其它子系統間的數據共享,沒有處理好資產管理系統與其他軍隊財務管理信息子系統的接口問題,技術上形成了資產管理信息孤島現象。特別是資產預算功能模塊沒有進行開發,隨著預算編制改革和資產管理工作不斷深入,資產、經費和預算一體化管理要求系統具備資產預算功能,這也是資產管理系統有待于進一步完善的方面。
(五)軍隊資產信息安全防范力度不夠
《軍隊資產管理系統》軟件的網絡版已經頒發全軍資產管理部門,但是充分應用其網絡功能的單位卻少之又少,究其原因資產信息安全是主要的方面。對于現代網絡系統而言,網絡環境的開放性和邊界不確定性,大大增強了網絡安全的脆弱性和復雜性,計算機病毒的肆意傳播以及網絡黑客通過非授權侵襲進行破壞,對信息安全的破壞則更為嚴重。
二、軍隊國有資產管理信息化建設的宏觀設想
(一)創新軍隊國有資產信息化管理思想
首先,要轉變領導干部的觀念,樹立較強的信息意識,重視信息技術資源,明確加強軍隊國有資產管理信息化,不單是配備足夠的電子計算機、安裝管理軟件,而是要組織人力、物力、財力用于開發資產管理信息系統,尋求機會加大資產管理人員培養力度;其次,要轉變消極被動的觀念,不能自視落后,而采取等靠要的觀望態度,要從根本上促進整個軍隊國有資產管理系統功能的完善與管理理念的創新,提高運行效率。
(二)完善軍隊國有資產管理信息系統
建立完善軍隊國有資產管理信息系統是及時掌握和了解各個主管部門和事業單位資產占有、使用軍隊國有資產情況的一種非常有效和快捷的途徑。統一開發軍隊國有資產管理系統軟件,制定全軍統一的國有資產管理體系,建立一整套全軍各單位國有資產的基本數據庫,以完整反映各級各部門國有資產存量和增量動態情況。
(三)建立高效的網絡安全防范體系
實現資產管理網絡化后,信息安全防護應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信息的靜態安全和信息的動態安全。前者指防止存放在服務器、磁盤陣列等設備上的財務數據被盜取、修改、破壞,后者指數據在傳輸過程中的安全性,防止被截取和竊取。保證系統安全可以采取多方面的技術,如:數據備份、異地存儲和遠程控制,防火墻、加密和數字簽名認證技術等。加強資產管理網絡安全,防止泄密,必須充分運用上述高新技術,建立起高效的網絡安全防范體系。
篇10
1、國外的人力資源信息管理平臺。目前主要是ORACLE等公司的應用平臺為主。此類軟件是依據國外的管理實際方案設計,對目前國內的管理現狀有很高的制度化及規范性要求。
2、以國內外資企業為導向的平臺產品。目前以嘉揚、萬古等公司的諸多軟件平臺為代表。這類軟件平臺結合國內的管理政策環境,具備邏輯強、投入極少、見效最快、并可以進行管理模式的整體復制的優勢。
3、管理模式整體進行復制類型的平臺產品。比如中信網絡科技、明等大型公司的軟件產品為主。此類軟件靠集團化企業的管理需求為根本,憑項目開發的形式投放市場,用戶范圍比較有限。
4、通用性人事和人才管理軟件產品。這類軟件雖符合國家人事和人才信息結構體系標準,但很難適應業務的流程化、功能的服務化、系統的集成化的發展趨勢。
5、綜合性的應用技術平臺。此類系統適合資金雄厚、多層級應用的企業集團。
二、國內人力資源信息管理系統信息化的現狀與問題
1、信息標準體系不明確,不能正確管理信息內容。
2、缺乏全業務和全流程的認識和把握。
3、缺少將信息與人力管理有效融合的技術解決方案。
4、缺少較有力的需求分析、方案制定、系統開發、定制實施、運維服務的管理體系。
三、國內人力資源信息管理系統信息化的基本思路就是構建三個體系
1、業務分析體系,和相應的業務規劃設計團隊。其是在專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服務機構和有關專家的同心合作下,做出可以被計算機系統準確實現、業務邏輯性高、體現領域業務特色、容易被基礎人員認知和接受的典型管理業務模型。
2、運行架構體系,和相應的系統設計開發團隊。主要按照業務體系結構的需要進行軟件體系架構和功能組件的設計、開發和維護,可擴展、可維護、可簡單操作的業務運行平臺。
3、實施服務體系,和相應的實施運維服務團隊。第一要由專業化的規劃設計團隊,在典型管理業務模型的基礎上并結合用戶單位的管理特點,對業務模型進行適當的改變和擴展,形成符合實際的管理方案,確保系統的建設目標和效果在模型層面清晰呈現,得到用戶認可和接受。第二,由實施運維服務團隊按照用戶認可的業務模型和實施方案,將各類業務對象進行業務分類、場景、功能模塊、業務流程、信息內容、應用功能、交互模板、界面、應用權限等方面的細化和配置,并使用配置工具形成符合用戶管理實際的應用系統。第三,系統正式運行后,采用增刪組件、調整流程、提供資源服務等方式,在確保用戶系統的長期穩定運行的下,提供系統應用功能的個性化擴展和調整,以符合用戶管理業務的不斷變化。
四、國內人力資源信息管理系統信息化需要具備的主要功能
因為國內主流的信息化人力資源管理軟件產品很多不能支持人力資源管理的全業務和全流程,且應用的范圍很有限,那么,未來的信息化人力資源管理系統需要具備以下的功能:
1、可進行全面的業務分析,并形成業務模型。
2、應用平臺可按照業務需求快速配置出80%以上的應用功能,能通過接口擴展個性化功能組件或功能插件。
3、應用平臺具有較強的可復用性,可以靈活應對多種領域管理模型和業務方案。
4、以信息管理為基礎、靠業務流程為核心,實施運維服務體系可以對用戶正在用的系統提供持續的技術支持、功能擴展等方面的服務。
5、以人力資源管理系統為平臺,并兼顧相關領域的業務應用,可以與其它應用系統靈活集成。
6、應用系統需要具備的主要特征是系統可配置、組件插拔、功能擴展、維護服務化。
五、國內人力資源信息管理系統信息化運營方式和市場定位
為了能在技術型應用系統所提供的應用功能的基礎上,更具體地體現知識密集的服務型系統的特點,國內人力資源信息管理系統的運行服務模式需要形成三個層次:
1、標準和資源服務層。從系統的底層數據模型中,對基礎數據、過程數據、索引數據、元數據等信息進行細化且分類,并對各類信息結構體系標準和各種可復用的資源進行統一管理和維護,以便保持整個系統的科學性、規范性,避免信息和業務孤島現象的發生。
2、典型方案層。主要是依據專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咨詢機構和有關專家的研究和分析,經業務規劃設計團隊構建典型管理模型,在應用平臺上配置出規范化、實用化的面向指定管理領域的業務系統原型。最后由業務規劃設計團隊根據領域內各應用系統的實際使用情況,持續地維護和完善型管理業務模型和業務系統原型。
3、業務應用層。當建設應用系統時,第一選擇領域內的業務系統原型,然后進行局部的個性化擴展,最后形成既具有科學性、規范性、通用性,并能兼顧本單位、本公司管理業務實際的比較成熟和穩定的應用系統。這種運行服務模式的優勢在于通過管理業務模型可以進行相關管理領域的業務、技術積累,并能有效地將該領域的理論、方法、工具、流程、習慣,和各應用系統的實踐經驗,不斷抽象成業務方案,運用到業務系統原型中。實際的應用系統通過與業務系統原型建立服務化的升級聯動,形成良性互動的運營服務模式。
六、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