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異和跨文化交際范文
時間:2023-10-27 17:51: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化差異和跨文化交際,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英漢文化差異,文化沖突
一、引言
英語,作為目前世界通用的國際語言,在政治、商業、文化,尤其是外交、外貿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逐漸深入,西方社會的人和事物越來越多地走進了我們的視野,在這種情況下,跨國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經濟和社會交往將會與日俱增,這就為我們提供了許多與西方人接觸和交往的機會,這對于加深我們的西方社會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這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我們所面對的是來自陌生的文化和國家,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與我們迥然不同的人,在與之交往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文化沖突的現象。因此,在交際過程中,為了盡量避免文化沖突,我們就必須要了解英漢文化差異,從而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二、英漢文化差異
(一)、了解英漢文化差異的重要性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它反映了一個社會的變化,并在特定的社會歷史環境中產生和發展。不同的民族由于自然、地理環境、歷史背景和宗教信仰的差異,形成了千差萬別的文化。他們的價值觀念、風俗習慣、思維方式以及道德標準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在英語的使用上,文化背景也起著相當大的影響作用。由于缺乏對中西文化的了解,很多中國人在與英美人交流時套用中國的文化觀念,運用中國人的交際模式,因而常常陷入尷尬的境地。因為忽視中英文化差異知識,交際中往往會走入陷阱而導致失敗。英國語言學家Jawa hanlal Nehna曾說過,“If we seek to understsnd a people,we have to our selves,asfar as we can,in that particularhistorical and culture background……”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在我國進入WTO時代后,將使中國人有更多機會與外國人接觸。因此了解英漢文化差異,對于與外國人進行跨文化交流時非常有必要的。
(二)、英漢文化差異的表現
文化差異的范疇很廣泛,比較常見的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在詞語的文化內涵方面和非語言的態勢方面等。
1.日常生活中的體現
(1).打招呼
中國人見到熟人、朋友時打招呼的方式很多,然而在講英語的國家,談天氣是很正常的搭話方式,如:
—Lovely weather ,isn’t it ?
—It’s really a beautiful day.
談天氣時,一般情況下都是順著對方說,很少有人在談天氣時爭得面紅耳赤,所以談天氣是個保險的搭訕方式。
(2)交談的話題和禁忌
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和以漢語為母語人都可以選擇下列的話題進行交談:嗜好、發生事件、天氣、節假日電影、書籍、娛樂活動等,但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一般禁忌年齡、收入、婚姻狀況、衰老、發胖等話題,而中國的禁忌則屬于倫理方面的:如對長輩不能直呼其名等。如果想了解這類情況,可以在提問前說明理由,然后發問或先談談自己的狀況,以便引出話題,讓外國人自己談起。
(3)稱呼和稱謂
許多講英語的人常常用名字稱呼別人,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小姐。論文格式,文化沖突。這種做法在美國人中尤為普遍,甚至初次見到就用名字稱呼。不僅同齡人這樣稱呼,年齡懸殊的人之間也這樣稱呼,沒有不尊重對方之意。這與中國的習慣完全相反。中國孩子對祖父母、學生對老師,若直接呼其名,會被視為不禮貌的行為,不成體統。
首先,中國人在稱謂別人時,有時稱此人當時擔任的職務,前面加一個姓,如“黃局長”“林經理”之類。但是很少聽到講英語的人稱別人“Bureau Director Smith”(史密斯局長)。其次,漢語稱謂復雜,親屬名詞十分豐富,如:伯父、姑父、姨夫、叔父。但在英語中僅用“uncle”一個字代替。
(4)交際套語
交際套語應該符合習慣用法,才顯的自然、得體、有禮、否則聽起來就顯得生硬、粗魯、甚至誤解。下面就舉一些典型套語的譯法:
1)參觀或者會談等場合,常聽見中方的人說“請多提寶貴意見。”若直譯為:“Please give us your valuable comments。”問題就來了:你的意見應該是“valuable”的,不寶貴的意見請免開尊口。正確的譯法是:“Please give us your comments。”或“We welcome your comments”。
2)“這是區區薄禮,不成敬意”。這是我們中國人為了表示禮貌客氣的一句客套話,有時禮品并非“薄禮”也這么說;而英美人的思維習慣卻是:這是專門為你準備的禮品,希望你喜歡。所以這句不妨這樣說:“This is a gift for your memory。Hope you like it”。
3)中國人在招待客人吃飯之前常常習慣客氣的說“今天的菜不好,大家隨便吃一點”在用餐結束時也常說“招待不周,請多多包涵”。這些用語對于中國客人來說是習以為常的客套話了,但在英語國家的人看來,這種自謙客套的說法反而顯得太牽強附會,況且請客總希望客人吃的好,否則,既然菜不好,為什么還拿來請客?故不宜直譯為:“Pardon me for the poor foods today”。若用餐開始講這句話,英語應說:“These are the best dishes we cansupply,Please feel at home and help yourselves”,或者“Enjoyyourself”。若用餐完畢講這句話,應該說:“Hope you’ve enjoyedyourself”。這樣才與此情景相吻合。論文格式,文化沖突。
(5)贈送禮物和接受禮物
中國人之間贈送禮物,送禮人總要反復申明:禮薄,小意思。而英美人則常說這是他(她)為你準備的,希望你能喜歡。朋友、親戚給我們送禮,我們總要推辭一番再接受。收禮后一般不當面打開,以免給人貪婪的形象。英美人則相反,他們一般不推辭,而表示感謝,而且往往當著客人把禮物打開,并稱贊一番。中國人則等客人走后打開,以示禮貌,但是這在英美人看來是你小看他送的東西了。
(6)餐飲習俗方面
中華民族素有熱情好客的優良傳統。在交際場合和酒席上,熱情的中國人常常互相敬煙敬酒。中國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擺滿一桌,主人也總習慣講幾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話。主人有時會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夾菜,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國家,人們講求尊重個人權益和個人隱私,所以他們不會做強人所難的事。吃飯的時候,絕不會硬往你碗里夾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們也不會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喝酒,不會非要你喝醉了為止。
2.詞語文化內涵上的體現
(1)語言的內容跟文化是密切相關的,特別是語言的詞匯多多少少中實際地反映出它所服務的文化。由于不同的文化間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生活習俗的差異,包含在語言詞匯中的意義就不一樣。在英漢兩種語言中,我們可以發現許多看起來對等但實際意義上很微妙,甚至很大區別的詞語。不僅單個詞有差異,一些諺語、成語、口語等也有差別,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把“Afriend inneed is a friend indeed”譯成“患難朋友才是真朋友”意思是兩個人一起受過苦、遭過大難,這樣的朋友才是a friend indeed,而這句諺語的原意卻是:Afriend who helps when one is in trouble is a real friend.意思是當你有困難時,幫助了你的朋友是你真正的朋友,不一定兩人一起患難。
(2)文化對語言的影響和制約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詞語的意義結構的影響,二是對話語的結構的影響。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對這些內容的表達方式不相同,對這些內容的內涵理解也不相同。例如,中國人常說“夏煉三伏,冬煉三九”,以此警戒人們時常保持鍛煉。論文格式,文化沖突。那么在英語中怎么理解“三伏”和“三九”呢? 曾經一位年輕的口譯者向一群來自加拿大的游客用“three fu and three nine”來解說。當然了,游客們很迷惑。其實這位譯者可以用“In summer keep exercising during the hottest days; inwinter do the same thing during the coldest weather”來解釋就很清楚的了。 英語“She is a cat”無法對譯為“她是一只貓。”因為中國文化里“貓”同“包藏禍心的女人”之間沒有任何關系, 而在西方卻如此。同樣的道理,漢語成語“說曹操,曹操到”如果忠實于字面意義,譯為“Speak of Cao Cao and he will appear”,對于英語文化背景的人來說,就會感到莫名其妙,但如果借用英語成語, 譯為“speak of the devil andthe devil come”,就能很好地傳達漢語的言內之意。具有寵愛之意的是“Love me , love my dog”與漢語中的“愛屋及烏”的意義相近。中國人雖然認為狗是一種忠實、可靠的動物,“狗不嫌家貧”就是這種心理的反映,但中國人從心理上卻厭惡、鄙視它,常用來比喻壞人壞事,如“走狗”、“狗腿子”。由此可見,任何一種語言的詞語本身都含有豐富的民族文化意義,只有掌握英語詞語的文化內涵才能真正理解和運用英語。
所以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我們應常常留意英漢兩種語言各方面的思維差異,這就靠平時的學習中不斷積累相關的專業知識,加強口譯訓練。論文格式,文化沖突。對英漢文化差異理解透徹,把交際看作跨越語言和文化的活動,時常保持警覺的文化意識,才不至于產生文化沖突,才能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三.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的英語名稱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論文格式,文化沖突。它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由于不同的民族所處的生態、物質、社會及宗教等環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語言環境產生了不同的語言習慣、社會文化、風土人情等等諸語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們說話方式或習慣不盡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們總喜歡用自己的說話方式來解釋對方的話語,這就可能對對方的話語做出不準確的推論,從而產生沖突和障礙。論文格式,文化沖突。為了避免這些不好的結果產生,這就要求我們要加強跨文化交際的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一)、跨文化交際意識及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的雙方若不能進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產生不解或誤解,從而使交際失敗。正如托馬斯(Thomas)指出: “語法錯誤從表層上就能看出,受話者很容易發現這種錯誤。這種錯誤一旦發現,受話者便會認為說話者缺乏足夠的語言知識,因此可以諒解。語用失誤卻不會被象語法失誤一樣看待。如果一個能說一口流利外語的人出現語用失誤,他很可能會被認為缺乏禮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際中的失誤便不會被歸咎于語言能力的缺乏,而會被歸咎于他的粗魯或敵意。”
(二)、如何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所謂跨文化交際能力,指的是“遵循語言對環境和關系的適應性原則,使交際目的得以實現的能力。”美國著名教育家戴爾·卡內基說:“一個人事業的成功,15%是由于他的專業技術,另外的85%要靠人際關系和處世技巧。”
交際能力的培養包括兩個方面的摘要加強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從多個視角了解其文化,通過實際的語境(context)學會如何進行這種語言的社會運用。注重文化差異,加強文化對比,提高文化意識及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
四、結語
在跨文化交際中,為了避免雙方由于文化差異而造成的文化沖突以及消除不必要的交際障礙,我們應通過大量閱讀英語資料,瀏覽媒體有關西方文化的知識,增強對英語文化的了解,還要大膽實踐,經常與來自英語國家的朋友交往,充分了解英漢文化的差異,使在跨文化交往際中信息表達更準確,言行舉止更得體。
參考文獻
[1]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 ] . 上海: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1987.
[2]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 ]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3]潘曉慧.《試析跨文化交際能力》[J ].外語學刊,1996年,第2期.
[4]顧日國.《跨文化交際》[M ]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5]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 ]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7.
[6]關世杰.《跨文化交流學》[M ].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7]董廣杰.《魅力與魔力———中西文化透視》[M ]. 北京: 中國紡織出版社,1999.
篇2
關鍵詞: 跨文化交際 文化移情能力 價值 培養策略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及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高,我國涉外往來頻率提升,規模得到擴大,國際交流的增加使得跨文化交際愈發受到重視。實質上,跨文化交際是一種綜合能力,不但要求跨文化交際者具備完善的知識能力體系,更要求交際者具備靈活的思維與應變能力。跨文化交際者既要能接納外族文化,又要敢于包容跨文化交際中某些不確定的情境因素,以上特質與能力均將對交際者消除并化解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所不可控的文化中心主義與文化偏見起到一定作用,促進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這一切均離不開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移情能力的培養。文化移情能力作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系統中的核心組成部分,對跨文化交際的效果與進程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要想避免跨文化交際中的多層面障礙,就必須正視文化移情能力的價值,在正確的文化移情理論指引下開展適度的文化移情訓練,培養學生的文化移情能力。
1.文化移情能力的價值
1.1文化移情是跨文化交際現實所需
不同的國家與民族均具有自身的社會制度、風俗習慣、價值觀、民族文化、等,言行與習慣自然各異,跨文化交際者只有正視上述文化差異,才能夠使自身適應各類具體的文化,在形形的文化交際過程中不斷進行調整,并尋找交際的平衡點,才能避免跨文化交際中的不當行為,使跨文化交際的主體從認知與感知的層面擺脫本國文化所積淀而成的定向思維,以客觀公正的立場感知異國文化,從而進行有效的文化移情。異國文化與本土文化間不可避免的差異性,以及由于二者文化間不易被感知的差異所造成的交際摩擦,均為跨文化交際中交際主體的文化移情能力培養提供了理由。
1.2文化移情是彰顯民族文化背景所需
文化移情能力可在跨文化交際中凸顯民族文化,并通過語言學、符號學等達到溝通目的。不同國家、不同地域的民族擁有各自的文化背景與特色,要提高跨文化交際主體的文化移情能力,就必須客觀而理性地對待不同地域間的民族文化,尊重社會禮儀、價值觀、道德標準、異國文化與本土文化對嗅覺信息的感受差異,避免因文化差異造成的跨文化交際誤解。
1.3文化移情有助于培養交際者正確的價值觀
文化移情能力培養的重要內容之一為價值觀,文化移情有利于消除交際主體消極的價值觀,提高其積極性,增強交際主體對文化的辨別與辨證思考能力,提高對不同文化差異與內涵的感知與認知,在基于本族文化的前提下,包容異國文化,使交際主體以正確的情感認知態度進行溝通,從容應對交際中的各類情景,這些均為文化移情能力對跨文化交際的作用與價值。
2.跨文化交際中文化移情能力培養策略
跨文化交際主體文化的敏感性與順應力對文化移情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要想提高交際主體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就必須轉變思維,將交際的另一方視作交際主體之外具備自身個性特征的客體,交際客體與主體間的語言交際、非語言交際、價值觀、思維方式等均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跨文化交際教學中,教師必須培養學生正確的文化差異認識,使其認知到文化具有多元性,文化差異為不可避免的客觀存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其實就是文化移情的過程,使學生對不同文化所體現的社會制度、用語規范、價值觀等有大致的了解,教師有針對性地對進行信息的引導與傳播。此外,教師還應注重培養習得者科學的跨文化交際價值觀,正確對待跨文化交際中所遇到的民族優越論、人種優越論、文化優越論、種族歧視與偏見,甚至是民族虛無主義的錯誤論調。因此,要想保障跨文化交際主體在面對超越自身思維定勢的文化差異時,仍然持有公正客觀而科學的態度進行處理,就必須在跨文化交際中,開展文化移情能力的培養與訓練,避免交際中的個人主義,以客觀的態度應對文化差異,直至實現跨文化交際的雙贏局面。
2.1賞析國外經典影視作品
相對典型的異國影視作品可直觀地反映出目的語國家的文化特征,教師可選取代表性強的影視作品并播放給學生觀看,如此學生便對目的語文化有初步認識,教師通過引導性的提問、開放小組討論,抑或使學生模擬影視劇內的文化場景,讓學生將本國文化在面對同一場景時所做出的反應進行對比,促進學生自主探尋文化間的差異,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并深入剖析影視作品中所反映出的價值觀、風俗習慣、思維方式、表達差異等,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移情能力,如電影《刮痧》(“Gua Sha Treatment”)由“刮痧”這條主軸,以多層面折射出中美文化差異,如家庭教育、孝道、朋友的定義等。
2.2巧用第二課堂的魅力
學生文化移情能力的培養不應僅限于課堂教學,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亦為有效舉措。如外語歌唱比賽、演講比賽、跨文化知識競賽等競賽類活動,舞臺劇、話劇等宣傳類活動,這些課外活動均可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目的語學習的激情,提升學生對目的語文化的敏感度,增加學生的跨文化知識,培養學生換位思考的能力,最終實現文化移情的培養目的。另外,習得者可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讀書、閱報、觀看影視作品等加深對外國文化的認知和了解,或多參與涉外活動,在實踐中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教師應抓住課堂內外一切有利于培養移情能力的機會,為學生拓展了解多元化文化的渠道,加深學生對多元化文化的理解,打破狹隘的民族文化優越論,使其最終成為一名合格的跨文化交際人才。
3.結語
文化移情能力的培養離不開課堂上教師精心設計的文化差異教學活動,同時需要習得者利用課外時間充實語言文化知識并參與文化實踐活動,這些均為文化移情能力的有效培養策略。培養文化移情能力是一項艱巨任務,需要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探討,成立一套對培養文化移情能力行之有效的策略,從而促進外語習得者外語交際能力的提升。
篇3
關鍵詞:警務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交流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9-0144-02
語言學習應以交流為最終目的。涉外警務英語的教學,更應以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為最終目標。在教學中應結合涉外警察特殊的跨文化角色進行教學觀念,重點,方式的轉變,全面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中西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
(一)文化與中西文化差異
文化的概念很復雜,社會學家Goodenough對其的定義為“由人們為了使自己的活動方式被社會的其他成員所接受,所必須知曉和相信的一切組成。”(Goodenough,1957)。
“在不同的生態和自然環境下,不同民族創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創造。”(賈玉新,1997)。中國和西方,由于處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下,產生了不同的生活習慣,不同的活動方式。人們通過交際確認和強化了這些規則和模式,因而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習得了不同的交際規范,也就是說習得了不同的群體文化。
(二)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交際,正因為文化差異,來自不同文化的人進行有效的,能夠被彼此理解和認可的交際就顯得尤為重要。能夠很好地掌握對方的文化,進行跨文化交際的時候能夠很好地理解和被理解,不產生誤會甚至是沖突,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體現。在國際合作頻繁,信息交換飛速的21世紀,跨文化交際能力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想要具有很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首先要求對目標文化的語言有很好的應用能力,另外還要掌握眾多的文化層面知識,以及非言語的文化交流手段。就是說,除了能夠在語法層面流利的表達,還需要深層的文化背景知識支撐話語的得體性。
二、跨文化交際的特殊主體――涉外警務人員
(一)涉外警務人員作為跨文化交際主體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涉外警察,作為新興的跨文化交際的主體,其特殊性在于:他們同來自于不同文化的人的交際不僅僅是為了交流,而是擔負著服務與執法的雙重任務。因此,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何避免因文化差異造成的執法困難和溝通失敗,順利履行職責,為不同文化的公民服務是其面對的主要問題,也是我國涉外警務應著力解決的問題。
(二)涉外警務人員作為跨文化交際主體的三種角色
涉外警務人員,作為跨文化交際主體,擔負著三種不同的文化角色:其一,作為公眾服務人員,能夠流利順暢的用目標語言進行交流,理解不同文化種族人群的需要,為其進行服務是涉外警務人員應盡的職責。其二,作為執法者,用目標語言能夠得體,權威性的表達執法法令,是增強執法力度的要求。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禁忌、宗教習俗的尊重都影響著執法的效果與力度。其三,作為合作者,能夠與國際警務工作者進行正常的工作交流,是對我涉外警務人員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更高要求。在國際化的今天,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國際警務合作。如針對的跨境聯合行動,針對境外逃犯的獵狐行動,都需要警務人員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涉外警務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
我國涉外警務人員的主體是全國各大政法警官學院的畢業生。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主要來源于其在中學學習的英語文化知識,及大學期間的警務英語課程。
然而,當前各警官學院的英語課程大多停留在和普通大學近似的語言層面的教學上,沒有真正地從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教學轉化為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教學,更不要說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提升其交流能力。這樣培養出的學生,一旦到了工作崗位,雖然可以在語言層面掌握最基本的對外溝通能力,但是其交流的效果不能保證,也不能保證不因文化差異,語用遷移產生不應有的誤會和沖突。因此對警官學院在校生的英語教學中要著力培養其跨文化交際能力,努力使其在走上工作崗位時能夠游刃有余的承擔作為跨文化交際主體的三種特殊角色――服務者、執法者和合作者。
這對我國政法類高校的警務英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一,要保證學生有足夠的語法層面知識輸入,滿足他們語言表達的基本需要。其二,要在課程體系內結合警務工作的實際,警務人員的角色,引入跨文化的理念與意識,選取合適的教材,設置合適的模擬情景,將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融入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語言形式的同時擴充文化背景知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筆者認為,應從如下方面在警務英語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一)教學觀念的轉變
美國語言學家Kramsch有一段關于語言與文化的重要論述:話語是意義的載體和反映,在承載意義時它具有雙重表達功能,也就是說在表達話語本身意義的同時也表達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獨特的文化語言。外語學習不只是語言知識的學習,同時也是文化的學習,因為任何一種語言都是某種特定文化的反映,都有較深刻的文化內涵,只有了解這種語言所賴以存在的文化,語言學習才能達到較高的造詣。
因此,政法類院校的外語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認識到文化知識對跨文化交際的重大影響,尤其對未來的涉外警務人員,更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在對他們的課程傳授上,不再以語言知識的習得為目標,而是以語言使用的得體和特定警務情景下能夠完成特定任務為課堂的最終目標。
(二)教學重點的轉移
警務英語課堂如果仍舊采取傳統的篇章教學模式,把重點放在傳統的語法和詞匯教學上,即使學生獲得了元語言層面的知識,并不能提高其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更無法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
因此應將教學重點從元語言層面轉移為文化與交流層面。利用特定的情景,在特殊的文化差異背景下,為學生展示真實的跨文化交流語境。從警務英語的特殊性來說,更應針對涉外警察可能擔當的跨文化交際主體角色,還原真實的警用語境,使學生能夠在語境中掌握目標語言使用的得體性,提高執法的權威性。
(三)教學方式的改革
基于警務英語教學觀念和教學重點的變化,筆者認為警務英語應拋棄傳統的篇章教學模式,進行多維立體的文化情景式教學。在一個完整的警務英語教學體系里,應采取以下教學方式。
1.情景浸入式教學
浸入式教學,就是將語言學習者完全置入目標語言的文化場景中進行學習。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造多維的立體教學環境,盡量使學生浸入真實的語言文化環境。比如,在警務英語課堂中,大量輸入西方警務人員執法、執勤、街頭服務的音視頻材料。而后,以這些特定的警務情景為學生學習西方文化的背景,設計真實的警務課堂任務讓學生進行團隊合作和情景表演,在任務的完成過程中培養其跨文化交際中語言交流和思維文化方面的融合。
2.主題角色式教學
警務英語要設計特定的主題式教學。目前,很多正在使用中的警務英語教材已經開始以特定的主題為學習的單元。但在實際的應用中,筆者認為,應強調在特定警務情景下涉外警察的跨文化交際角色地位。例如,將警務情景按照角色設定為三大模塊:執法、服務、跨境合作。按照三大角色模塊下設計主題情景,例如,執法中的交通違法處理,服務中的社區警務,合作中的中外跨境調查等等都可以成為警務英語教學模塊中的一個主題單元。在每個主題單元中滲透此節出現的中西方文化差異現象,對可能由此出現的誤會,沖突加以總結,達到文化融入情景教學,角色體現文化現象的目的。
3.專題對比式教學
針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表現形式,除了在警務特定場景中體現,還要有針對性地將某些中西方文化總體上的差異以專題講座的形式傳授給學生。
警務情景畢竟是一些特定的場景,但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是一個普遍的現象。要讓學生對中西方文化普遍的差異有具體的印象,用自己內化了的文化知識在未來的工作中應對變化了的,可能出現的文化差異與沖突。
應采用每周一次的專題講座形式,拋開警務范疇,為學生集中導入中西文化差異的若干層面。如可設計題為“中西文化在時間概念上的差異”的專題講座,將學生在警用情境中潛移默化的跨文化知識進行針對性的整合,或將警務情景下未能涉及的文化差異表現補充給學生,進一步擴充其跨文化交際能力。
4.興趣拓展式教學
(1)建立警務英語文化詞句庫
盡管警務英語的講授形式應以主題角色式教學為主,專題講座為輔,對語言形式的學習還是不能全然放棄。重視聽說,不等于放棄文字與書面表達。針對政法類大學生的特點,為課程體系建立警務英語文化常用詞句庫,讓學生以其為重點,加強對書面文字的記憶,進一步促進聽說能力的綜合提升,提高警務英文寫作和閱讀專業文獻的能力。
(2)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
有研究表明,日常交流中只有30%的信息是通過語言本身傳達的,而另外70%的信息蘊藏在非語言交際活動中,其中就包括文化所傳遞的信息。因此,除了重視在課堂,專題講座里展現的以語言形式表現出來的中西文化差異,還應重視對學生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比如,手勢、眼神、肢體語言的表達。
這種很難在純粹的語言課堂進行體現的拓展訓練,可以在課余的時間內以興趣小組的作業形式進行展現。鼓勵學生以興趣小組為單位,利用網絡或圖書館的資源查找世界不同文化的非語言交際表達的內容和意義。每周在主題課堂教學之前讓學生以小組匯報的形式加以補充,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促進學生自覺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內化。
(3)跨文化興趣培養
想要更加深入的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還要促使其對不同文化產生濃厚的研究興趣。警務英語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廣泛閱讀西方英語文學作品、報刊、時事評論、觀看英文電影、收聽英文歌曲,拓展其文化視野,使其意識到原來中西文化的迥異不是只能成為交流中的障礙,而是可以成為跨文化交流中有趣的現象,成為文化融合的橋梁。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警官類院校的涉外警務英語教學中,應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將課程的重心放在:著力錘煉口語,重在得體交流;創造真實語境,再現警務情景;突出文化融合,避免文化沖突;加強西方文化的輸入,重視中國文化的輸出。警務英語的教學要爭取做到讓我們的學生――未來的涉外警務工作者不但可以成為能得體進行跨文化交際的執法者,服務者,還能夠成為中西方警務合作的參與者,甚至成為促進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
參考文獻:
[1]Goodenough,W.H.,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Linguistics.Washington[M].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57:167.
篇4
1.在教學時,教師要注意英漢語中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詞匯
如動植物詞匯、顏色詞匯、地名詞匯、數字習語等通過對比分析英漢部分詞匯的文化內涵,展示中西方文化差異西方人重理性和邏輯思維,漢民族重悟性和辯證思維,通過讓學生了解這種思維習慣上的文化差異。體會其對語言表達方式的影響 進而學習英語語法,減少中國式英語的錯誤 ,在傳遞文化知識的同時,教師還要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的習慣,以英語思維模式學習英語 排除母語文化和母語思維的干擾,按西方人的觀念和思維進行有效的交際,教師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鼓勵學生廣泛收集適合自己的閱讀材料,如各類報刊,[:請記住我站域名/]文摘 雜志等,通過大量的閱讀 學生可以開闊眼界,有助于在深層次上對異域文化有所了解,教師可以借助此幻燈片,娛樂電影等,增加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度 。
2.英語教學應注意中西方文化差異比較提高英語教學效果
交際能力不但包括對語言形式的掌握 而且包括對語言使用社會規則的了解和熟識 ,英語教學中教師應遵循語言分析和文化比較相結合的原則 注意對比中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 要讓學生認識到不同的語言不但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存在著差異,而且在交際規則上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學英語的學生不但要了解而且要深入學習英語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 風俗習慣 交際規則,生活方式等諸多方面的知識,與此同時 教師還必須不斷引導學生加強對本國文化的學習。使他們逐步提高對本國文化的認識,在比較中西方文化的基礎上把握二者之間的差異,從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避免文化沖突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們與西方的交往過程中,確實存在著很多文化方面的沖突,直接影響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我們極有必要在實際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具體措施
2.1 授課教師要轉變觀念在我國目前的教學體系
外語教學多半只在課堂上進行,教師起著絕對的主導作用。如果教師只把重點放在語法和詞匯教學上,學生就不可能學會語言的實際運用,也無法獲得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因此,授課的教師必須要轉變自己的觀念,切實認識到文化沖突的危害性和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同時,教師還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文化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把握英語文化知識教育的量與度,以及教學的具體步驟和方法,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2.2 改進現有的教學方法一直以來
小學的英語教學側重點都放在了語言知識的傳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我們必須改進教學方法,在質和量兩個方面對課堂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還可以舉辦一些專題講座,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出具有較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進教學方法時,一定要使新的內容與學生所學的語言知識緊密聯系,并與語言交際實踐緊密結合。
篇5
關鍵詞:外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23-0318-01
1語言教學與文化比較相結合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對文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美國著名的語言學家E.Sapir認為“語言和文化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種種信念和做法,”并指出,“交際能力不但包括對語言形式的掌握,而且包括對語言使用的社會規則的了解和熟識。”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應遵循語言分析和文化比較相結合的原則,在通過文化傳授英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不斷增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注意對比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間的文化差異。要讓學生認識到不同的語言不但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存在著差異,而且在交際規則上也有很大的差異。
1.1提高教師自身的英美文化修養
教學以學生為主,學生是教學的中心及整個教學過程的積極主動的參與者,而教師就如導演一樣統領全局,要組織、引導學生的教學活動,安排恰當的活動內容及方式,并做到答疑解惑。外語教師應該是恰當的文化內容的傳授者和獲取文化背景知識的促進者。因此教師應提高自身的英美文化修養,只有這樣才能從更深的角度去了解材料所表達的語用意識和語用邏輯,加強對學生交際策略語用的指導以及相關文化差異及背景知識的介紹,根據不同文化背景的語言交際者的習慣,指導學生得體地、合適地使用語言,防止交際失誤。
1.2培養學生的文化價值觀,強化語言使用時的文化敏感性
在跨文化交際中,經常由于中英文之間文化差異、理解和表達上的失誤造成交際失敗。可見語言交流所涉及的不僅僅是一系列的語言規則及詞條,而且還涉及到語言使用的社會文化及風俗習慣。在英語教學中應適度地、有選擇地、比較系統地將目標語的文化知識的傳授融入教學中,使英語教學與文化教學相結合。學生增強文化差異意識,認識并接受外國人的思維方式,了解西方的人際關系及交往的深層次模式,從而學會得體地進行交際。
1.3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手段,營造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交際場景
以往的口語課往往以句型背誦及機械模仿的方式來訓練學生的口語,語言學家Heaton說過:“課堂中的交際越真實,越頻繁,自然環境和課堂環境學習的界限就越模糊。”因此在課堂內容上我們加入大量的以學生為主導的練習方式,如對話、角色表演、小組討論、辯論、配音等多種形式,為他們提供一切能夠開口說話的機會,給他們營造一個真實的交際場景,即使一旦在實際生活中碰到類似的語境,學生也能從容應付。運用現代化教學技術輔助教學,多媒體能把文字、圖像、聲音、動畫和視頻信息等眾多信息集于一體,能在視覺、聽覺上產生一定的刺激,引起學生的注意,并能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靜態的知識形象化,無序的內容系統化,也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獲取、記憶。英語交際能力的高低取決于學生對所學語言規律的悟性,所以要根據循序漸進的原則,把日常交際需要的基本規則有目的、有計劃地安排在不同的課堂階段和不同的課型中去進行訓練。最后依然憑借課文內容,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設計出各式各樣的交際化項目及大量思考性問題,由貼近課文到遠離課文,再到完全能自由表達,從而完成向真實語言境界的過度。
2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勢在必行
2.1傳統教學的局限
長期以來,我國傳統的英語教學由于理論和認識上的局限,在語言課上對文化因素的導入缺少自覺性、計劃性和系統性。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把精力過多地傾注在語言形式上,而對文化問題重視不足,使得學生對中西方文化中一些文化背景、社會準則了解不夠,結果是培養出來的大部分學生盡管掌握了大量的語言知識,但在與英美人實際交際過程中,由于缺乏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認識和了解,經常下意識地以本民族的思維方式和文化習慣來進行交際活動,出現語用失誤。因此,為培養學生跨文化差異意識,提高他們跨文化認知程度,減少跨文化交際時的失誤,大學英語教學必須以文化教學為基礎,通過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對比分析,使學生從根本上認識跨文化交際的實質和特點,從而提高他們跨文化交際能力,實現大學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
2.2跨文化交際能力及其培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個民族的語言必然承載了這個民族的所有文化和社會生活經驗,是這個民族的重要特征。在交流中,人們總喜歡用自己的說話方式來解釋對方的話語,這就可能對對方的話語作出不準確的推論,從而產生沖突和矛盾。為避免此類沖突的發生,我們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就要注意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教育學生要有跨文化交際的意識。我們學習外語的最終目的不僅是掌握語言,而且是通曉文化。因此,僅僅掌握好外語以及相應的專業知識將不能保證不同文化之間的有效溝通和理解,跨文化交際能力應成為外語人才培養的核心,應該全面滲透于大學英語各類課程的教學之中。
3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3.1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具體措施
第一,平等的文化觀。外語學習者首先必須樹立起文化平等和語言平等觀念,承認各民族文化的合理性。文化平等和語言平等是跨文化交際活動順利展開的前提,教師在具體教學中首先要幫助學生樹立起文化平等和語言平等觀。第二,重視詞匯蘊涵的文化差異。雖然跨文化差異表現在語言系統的不同層面上,但詞匯作為構成語言的基本要素是整個語言系統的支柱,必然最突出、最廣泛地反映文化差異。詞匯蘊涵的文化差異就是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同一對象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表現出的意義不對等。
第三,挖掘語篇的文化信息。在語篇教學中,我們不但要讓學生弄清文章的主旨,掌握語言知識,提高語言技能,還要引導他們隨時隨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拓寬自己的文化視野。
3.2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通過幻燈、錄音、電視、錄像等視聽手段直觀地給學生提供具體體驗外國文化的情景,內容可以涉及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社會習俗、價值觀念、道德觀念等等,這樣學生既能聽到有聲的語言,又能看到使用語言的客觀環境,聽覺和視覺同時活動。這些題材,語言深淺適當,英語、美語兼顧,精泛視聽兼而有之,可以聽到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職業以及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場合,就不同問題與不同人的談話,幾乎是同樣地接受語言的實踐,又比較對照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了解了英語社會,而且還充分體現出教學的靈活性、多樣性、廣泛性、實用性和趣味性。
4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大學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
(1)跨文化交際能力指的是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際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質,交際能力的兩個中心概念就是"有效性"和"恰當性",同時"有效"和"恰當"也是評判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兩個主要標準,在跨文化交際學界已得到了普遍認可。
(2)大學英語教學的最終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創造性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實現語言知識向語言技能的轉化,注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方面的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夠有效的進行溝通、交流、信息獲取與信息交流。根據教育部頒發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的精神,跨文化交際是教學內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語言融合了文化,語言教學必須結合文化教學。在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擴大學生對西方文化的了解,使學生具有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在不同的語境得體的表達自己,成功地進行交流。跨文化交際與大學英語教學密不可分,這是因為大學英語教學不僅傳授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從這個意義出發,將外語教學視為跨文化教育的重要環節則更為恰當。教育部最近提出教育改革五個方向:更新、改革、提高、擴大、規范,更明確了我國教育發展的方向。大學英語課程應將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作為其主導教育的方向,全面地提高大學英語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大幅度地提高學生的外語的實際運用能力,既是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同時也是跨世紀中的中國高等教育的緊迫任務。
參考文獻
[1]畢繼萬.跨文化非語言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篇6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文化差異;交際障礙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人們的言語表現形式更要受語言賴以存在的社會/社團的習俗、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約和影響,我們學習一種語言實質就是學習一種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向中國大學生教授英語就面臨著兩種文化相碰撞和融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屢見不鮮的東西方文化差異就經常成為困擾大學生英語學習的難題,這些文化差異所造成的跨文化交際障礙,使得學生對所學內容難以理解,不易接受,嚴重阻礙了他們正確得體的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因此,通過分析漢英文化差異,研究如何更好地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
1 語言范疇內的漢英文化差異
語言是學習文化的工具,了解該語言的文化是真正理解和運用該文化的語言的重要前提。雖然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從而產生重疊現象,但更多的是文化差異的廣泛存在。漢語和英語僅僅在語言學的范疇就存在著以下幾大差異。
1.1 在語音方面的差異
漢語和英語在語音方面最大的區別在于漢語有四聲,讀起來抑揚頓挫,而英語沒有四聲,只有輕重音。中國學生受到漢語語音特點的影響,在講英語時往往是力求把每一個單詞都清楚地說出來,這種不論單詞重要與否的發音習慣往往使得他們的話語缺乏重點,不易懂。同時,他們自己在聽英語時也不易找出話語重點,結果影響了對句子含義的理解。
1.2 在詞匯方面的差異
詞匯是語言的基本要素,是語言文化的載體,在語言和文化相互影響的過程中,一些詞匯被賦予了獨特的文化意義,從而導致一些詞匯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理解和聯想,如:政治(polices)一詞在漢語中是一個褒義詞,政治家(politician)是令人尊敬的偉大人物,而在英語中,politician僅指一種職業,不僅不會令人聯想到德高望重,反而會令大多數英美人聯想到“耍手段”、“弄權術”、“虛偽”等貶義詞。松樹、仙鶴在中國是長壽的象征,而在西方并沒有這種涵義。孔雀在中國象征繁榮、吉祥,在西方則有虛榮、自大的涵義。再比如,“個人主義”在中國更多的是一個貶義詞,在西方卻受到極大推崇,因為他們將個人尊嚴看成是高于一切的人生目標,把個人奮斗看成是最寶貴的行為。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在英漢兩種語言中,不難發現許多看起來對等但是實際意義有微妙甚至很大差異的詞匯。如果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在使用時對此不加注意,便會引起誤解,導致交際障礙。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風俗習慣存在的差異,有一些詞匯在兩種語言中是沒有對等的詞匯的。如:由于中國傳統文化高度重視血緣關系、等級間的差異,主張長幼有序、尊卑有序。因此漢語稱謂區分得嚴格而細密,稱謂名稱比英語中的要多得多,而英語中的稱謂除了親人之間的dad ,mum ,grandpa ,grandma ,uncle,aunt 等幾個經常使用外,其它的幾乎不用。即使跟外人說話,為了表示禮貌,中國人會根據對方年齡、性別稱呼“大爺、大叔、大娘、阿姨”等,而西方人只用“先生、女士”,只有對親戚才用uncle,aunt 等。
1.3 在段落中的差異
由于西方人受到古希臘邏輯體系的影響,他們多喜歡用演繹的思維方式,喜歡先開門見山地提出主題,再列出論點。而中國人則正相反,他們喜歡常用歸納的方式,把次要觀點放前面,把主要觀點放后面。這一點導致了中西方語篇順序的不同,英語文章的結構一般遵循從普遍到具體、從概括到舉例、從整體到個體的原則,而漢語文章的結構由于受到思維方式的影響喜歡把主要觀點放在文章的后面,以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如果學生對英美人和中國人在遣詞造句謀篇順序的差異不夠了解,仍沿用漢語的語篇順序習慣閱讀外刊文章,結果肯定會影響他們的英語閱讀能力。
1.4 在語用中的差異
詞語的語用意義離不開雙語交際的語境,一個能說一口流利英語的人也可能因為出現語用失誤而導致跨文化言語交際失敗。現在以漢語和英語中的寒暄語為例說明漢英兩種語言存在的語用差異。中國人見面習慣問“吃過飯了嗎?”或者問“你去哪?”在漢語的語境中,說話人并不是關心別人是否已經吃過飯了,或者是打聽別人的真實去向,確切得說,他只是想和對方打個招呼。但是如果在跨文化言語交際中我們仍然套用此方式,用“Have you had your breakfast/lunch/dinner?”或“Where are you going?” 兩句話來和對方打招呼,受話者不但會感到意外,還會以為說話者在間接地邀請他們吃飯呢,第二句話還有可能引起受話人的誤解,以為說話人多管閑事,結果必將導致交際失敗。
2 漢英文化差異敏感性低造成我國大學生跨文化交際障礙
我國大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低是造成他們跨文化交際障礙的重要原因之一。造成大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低的原因具體表現在:
2.1 習慣按中國人的思維來表達英語,給交際帶來了障礙
中國學生學英語時,他們往往習慣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移植到英語表達中去,或把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等同起來,根據本族文化的模式、思維定勢,來理解、思維而后表達英語,因而常常產生誤解。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屬于常識性的行為,而換在某個外國的文化背景下,就可能成為一種不合常識的行為;在某種文化下屬于禮貌的語言行為,在另一種文化下的人可能理解成是一句帶侮辱性的話。
2.2 學習英語缺乏真實的語言環境
學習語言必須要有語言交際的親身體驗。嬰兒習得母語是從要吃要喝這些實際生活的需要開始,逐步習得母語的功能和結構規律。我國大學生學習英語缺乏自然習得英語的環境,且長期以來,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學英語教育還還未徹底改變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不高;二是“翻譯式”“灌輸式”教學方式仍然存在;三是外語實踐的量少、內容死、面窄,大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得不到應有的提高。
2.3 我國的外語教學對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重視程度不夠
長期以來,在傳統的語言教學中,只把語言當作孤立的符號系統傳授給學習者,語法和詞匯學習當作為語言學習的全部,脫離實際運用。這樣教育出來的學生不但反映出接受信息的能力很差,連獲取信息的能力也很差,綜合交際能力低下。絕大部分大學生完成多年的英語學習,腦袋中也裝滿了單詞和短語,可惜無法說出一個完整的句子,學到的仍然是“啞巴英語”。這就導致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盡管有些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很強,但是語言交際能力卻難令人滿意,無法達到真正使用英語進行交際的目的。
3 提高大學生文化差異敏感性的措施和方法
針對大學英語教學面臨的文化差異和由此產生的學生跨文化交際障礙。筆者認為,應采取如下4方面的措施:
3.1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
漢英跨文化背景知識包羅萬象,從廣義上講,它包括英語國家的政治、經濟、歷史、地理、文藝、宗教、習俗、禮儀、道德、倫理、心理及社會的各個方面;從狹義上講,日常用語、專有名詞、成語典故、民間諺語等和形體語言等。作為一名外語教師,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才能適應跨文化交際教學的要求。
3.2 準確把握好教學時機
文化教學應與語言教學同步融合,講解生詞和詞組不僅要教讀音、拼寫和字面意思,還要深入到文化涵義。教師應該以教材為線索,通過日常課堂教學隨時提供和補充相關知識。
在英漢文化發生沖突時,應及時進行對比。通過歸納總結和對比分析,使學生了解英漢語言在語言結構和文化上的異同,并將這種差異放置在一定的社會歷史語境中進行討論,讓學生了解其產生的社會歷史根源以及他們所代表不同的文化價值觀。比如,在中國稱老年人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是在西方,“老”卻意味著衰朽殘年,因此英美人都不服老,所以在使用英語時,我們應該提醒學生用“senior citizens” 而不是“elderly people”來指代“老人”。
3.3 要精心選好教學的角度
應站在英漢兩種不同的文化角度上分析看待同一現象。我們在教寫作時,從中西思維方式差異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單純從技巧上訓練學生,那么在教學策略上就會更有針對性,效果會更佳。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意使學生在英語學習時,逐步認知理解容忍這種文化差異,最終成為跨文化交際的成功者。
3.4 把握好合適的程度
文化是分層次的,文化遷移體現在不同層面上。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知識的傳授可以嘗試從價值觀、語境、交際者的非語言因素三個層面對學生進行文化意識的刺激和訓練。立足于這三個層面,教師從理論到實際,從抽象到具體,使學生對文化的理解更全面、準確,是文化意識的培養和訓練,更加具體和有針對性。
3.5 采取科學的教學方式
文化教學應是漸進地、自然地、啟發式、關聯地,而不是集中、說教、注入、孤立式地。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為目標,以漢語文化和英語文化為內容,還包括其他文化,除高雅文化外,還應涉及大眾文化習俗、儀式及其它生活方式、價值觀、時空概念、解決問題的方式等深層文化的內容,所講授的文化信息來源應多渠道,如閱讀、交流、大眾媒體、實例分析、調查、到目的語國家實踐等,多角度介紹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編寫的文化材料,并從漢語文化、英語文化及其他語言文化等多重角度看待英語文化,采用啟發式,強調實踐,注重學習者的個人參與。
4 結語
跨文化交際能力是語言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世界經濟不斷全球化的今天,各國之間的交流日益廣泛,提高學生的文化差異敏感性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顯得尤為重要。但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并不是容易的事,需要我們廣大的外語教師不斷得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改進教學方法,切實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使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適應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要求。
參考文獻
[1]畢繼萬.跨文化非語言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鄧炎昌.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3]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篇7
二、選題的意義和價值
涉外商貿談判中跨文化溝通,是國內企業談判者難以把握的內容。如何處理好涉外談判中的文化溝通,如何避免談判中的誤解……,是國內許多涉外談判者十分關心的問題。論文從談判中常見的中外商務談判的文化沖突分析出發,結合東西方思維方式、商業習慣、社交禁忌與法律等方面的差異,提出了涉外談判中的跨文化溝通的策略
商務活動開展必須依跨文化溝通來實現。跨文化溝通往往會受到不同的文化差異因素的阻礙。這些文化差異包括語言文字、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法律規范、風俗習慣等因素。要進行有效的跨文化的溝通,應采取適當的溝通途徑,克服文化差異的不利因素,加強理解和融合。
三、選題的學術前史
跨文化溝通是跨國公司管理中的重要方面。文化、文化層次及文化差異在跨國經營中對跨文化管理和談判的語言溝通與非語言溝通的基礎有著重要影響。肩負跨文化溝通任務的跨國管理者們應該認識文化差異、尊重其他文化及努力協同文化差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跨文化溝通指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個體的交際行為、審美觀念、時間觀念和個人成就觀會有所不同
四、選題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
1、商務談判中的跨文化溝通問題的重要意義。
2、商務談判中的文化語言文化差異。
3、商務談判人員的跨文化交通能力。
難點:商務談判人員應該具備的跨文化溝通能力。
五、計劃采用的方法
6月到9月查找資料,10月整理資料,11月完成初稿,12月修改,定稿。
將用夾敘夾議的方法進行論述。既對跨文化交流學進行論述,又結合涉外秘書的具體工作進行分析。把跨文化交流學的理論有效的運用到商務談判的具體工作中去。
六、論文綱要
目錄
第一章商務談判中跨文化溝通的重要意義
第二章關于跨文化交流學
第一節內容
第二節文化交流學研究的目的
第三節跨文化交流學的基礎研究提高跨文化意識
第四節跨文化交際的障礙
第三章商務談判人員應該具有的跨文化語言修養
第一節中國與世界各國間的文化差異
第四章商務談判人員應具備的素質
七、參考文獻
⑴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11第1版
⑵胡文仲,跨文化交際面面觀,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⑶王興孫,陳潔,報道國際貿易方面的理論研究成果和最新信息,介紹國際商務知識。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北京)
⑷王健宜、滑本忠編著:潘雪輝、滑本忠、劉肖云、張季蕓,書中所討論的問題是由三方面的專家共同認為在國際商務溝通方面至關重要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第2版
姓名:
學號:
專業:
篇8
[關鍵詞] 跨文化;非語言交際;文化差異
人類的跨文化交際有兩種渠道:語言的和非語言的。當談到人際交往,人們立刻就會想到語言交際,而忽略交際中的另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非語言交際。非語言交際指的是語言行為以外的所有交際行為, 它是整個人類交際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特別在傳遞信息和表達情感中,具有語言交際所不可替代的功能。非語言交際是交際雙方使用各種非語言形式的身體行為、特征和本能組織、傳遞信息,表達特定語意的過程。總之,在語言交際中,除說出的話語以外的所有表達形式都屬非語言范疇, 它同語言表達一樣有著豐富的內涵。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擴大,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一、非語言交際的誤區主要有:
1、體態語語用誤區。體態語包括基本姿態(姿勢和身勢)、人體各部分動作和基本禮節動作。體態語和有聲語言一樣,也是文化的載體,在跨文化交際中會因文化差異而引起誤解。人們都知道點頭“Yes”搖頭“No”,但希臘人用“搖頭”表示“Yes”,表示“No”時則用面部向前,頭部向后仰的動作來表示。這種行為當然與美國和英國文化中類似行為相去甚遠, 所以希臘人與美國人和英國人之間的交流就可能失敗。又如,聳肩是許多英語國家常見的身勢動作, 它表示“我不知 “我也沒辦法”之類的意思,而在中國,表達這一含義的習慣動作是搖頭或是擺擺手, 不了解西方文化的人會對他們的這一動作百思不得其解,從而造成交際失敗。再比如說親吻, 親吻多是西方人表示關系極其親密的身勢語,受到性別、地位、年齡、親疏、道德,甚至法律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在歐美,輩分高的人吻輩分低的人額頭,男子對女賓吻手背,而輩分相同的明友、兄弟姐妹之間,只是臉頰相貼,只有情人之間才嘴對嘴的親吻。在一些國家和地區,吻并不限于男女之情,它還表示尊敬和關心。在蘇聯的沙皇時代,賜吻乃是表示一種獎賞。在中國,這種身勢語只限于夫婦和戀人之間。在一些國家,還制定了不少奇異的“吻”的法律。例如: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州最高法院規定: 一個女人在一輛行駛中的交通工具里吻一個男人時,一切危險概由她負責。
2、副語言語用誤區。副語言又稱類語言或伴隨語言。副語言語用誤區是指對沉默、話語轉換的把握不當,或是對一些非語義的聲音使用不當。在中英交往中,英語國家的人感到很不習慣的是中國人經常采取的沉默態度, 比如報告人不回答聽眾的問題,而聽報告人只是靜靜傾聽,不愛提問;交談中聽話人不以明確的聲音做出反應。在英語國家里,只要聽清了問題就必須作答,即使文不對題,也比沉默不語強。雖然中國人認為沉默是金, 但是如果用在與英美人進行交際時,很容易造成交際失敗,甚至引起更大的誤會。
3、客體語語用誤區。客體語包括皮膚的修飾,身體氣味的掩飾,衣著和化妝, 個人用品的交際作用, 家具和車輛所提供的交際信息。客體語語用誤區在跨文化交際中不少見,這跟中英兩種文化的差異是分不開的。例如,日光浴是英語國家人的習慣,人們喜歡在晴朗的日子穿上游泳衣,躺在戶外草坪上或海灘上,讓太陽暴曬自己的皮膚,以曬黑的皮膚作為健康的象征,而中國人很不能接受和理解這一習慣,在中國,白皮膚是美麗的標志。中國女士害怕太陽暴曬,總是努力想讓自己的皮膚白嫩一些。再比如說在香水的使用上, 英語國家的無論男女都喜歡使用香水來掩蓋自身他們認為不好的體味,以示對對方的尊重。而中國人卻往往不喜歡太濃郁的香水味, 尤其對男士使用香水更加不能接受,甚至認為有點兒娘娘腔。
4、環境語語用誤區。環境語包括空間信息、時間信息等。環境語語用誤區就是指對空間信息、時間信息的處理不當。布羅斯納安通過調查對比發現, 中西方文化差異表現在中國文化的聚攏性和英語國家文化的離散性。因此,在空間方面,英語國家的人對待擁擠的態度和中國人不一樣, 英語國家地域空曠,人口稀少,他們對自身空間的需求明顯,強烈抵制他人侵犯自己的領域。在擁擠的公交車內,英語國家的人覺得很不習慣,竭力避免與人碰撞,中國人卻能怡然自得。英語國家的人對中國人排隊時的擁擠現象也很不習慣,認為中國人在排隊時相互站得過近,而他們排隊的特點是與身體前后的人都保持一定的距離,不愿與人接觸,甚至不惜以粗暴的舉動阻止他人觸碰自己。這就不難解釋為什么中國人對銀行里設置的一米線往往置之不理;英語國家的人往往排斥不必要的身體接觸。
二、走出非語言交際誤區的措施:
1、增強非言語文化差異的意識非言語交際的跨文化差異多種多樣,很難給出一個滿意的描述。每種文化都有其獨特的非言語交際系統。如Almaney 及Alw an 提到過小孩在掌握言語技能之前就已經在學習此系統,并把其視為他們主要的交際方式。隨著小孩們的成長,非言語行為早已經在他們的意識里扎根,并能夠運用自如無需刻意培養。文章前一部分所提及了幾點差異在不同文化中會以不同的方式再現出來,相同的非言語行為在不同文化中有其不同的意義,不同的非言語行為在不同的文化中卻表達相同的意思。總而言之,要增強這種文化差異意識,通過閱讀其報刊雜志、文學作品、影視作品來了解其文化底蘊及社會風俗等方面的知識,正確理解異國文化。
2.端正對待非言語文化差異的態度對待文化差異的態度要盡可能地做到以下幾點:了解文化差異;接受文化差異;避免民族中心主義( 民族優越感);學會海納百川,靈活應變;遭遇文化差異時,學會寬容。
3.注意比較分析應該意識到非言語交際在不同文化中有許多相似之處,歸根結底人們是要相互交流的,因此要避免盲目夸大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只認識到差異的存在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分析差異對跨文化交際可能產生的影響,研究已經造成的困難和問題并探索途徑加以解決。鑒于語言和文化的特性不易為人們所覺察,而跨文化交際者與母語語言和文化的不同之處又極為敏感和難以接受,對比分析就更顯重要了。
4.尊重不同的非言語交際方式文化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并不一定涉及正確與錯誤的道德問題。因此要正確對待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加強培養對不同文化模式的容忍性,否則會產生文化偏見。任何國家地區的非言語交際方式都應該得到尊重,使每個人都能用自己的非言語交際方式進行交際。在非言語交際中,人們的面部表情、身體動作、姿態、空間時間界域的使用都帶有濃厚的文化特征,了解這些非言語行為中的文化差異有助于避免或減少各種不必要的沖突和障礙,從而能夠更有效、更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際。再一點要注意的就是任何一種文化都處于不斷發展變化中,并都遵循著自己內在的規律。在我們了解非言語交際中的文化差異時,要盡力做到有海納百川的氣量、避免偏見、防止過于簡單化或者盲目夸大差異,端正態度,從尊重文化差異出發,理智地對文化差異進行對比分析,這樣才能真正掌握和靈活運用非言語行為,使我們成為成功的跨文化交際者。
參考文獻:
[1]Zdenek Salzmann Boulder,Language,Culture& Society[M].West view Press,1993.
[2]文衛平.跨文化交際中的定型觀念[J].外語教學,2002(3).
篇9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英語教學
語言與文化密切相關,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是社會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由于不同的生活環境, 不同民族在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等方面存在較大的文化差異.文化的差異必然造成詞義、語用等方面的差異.因此,在外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傳授語言知識、培養語言技能,還要充分重視傳授西方文化背景知識,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引導學生認識中西文化差異,尊重文化差異,從而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論文參考網。
一、語教學的本質是實現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實際”的英語名稱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指的是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外語教學是從聽、說、讀、寫、譯等方面培養學生的語言技能,它不是母語教學,而是在同一種語言的實際運用中學習另一種語言,屬雙語教學。因此,當一種語言和另一種語言進行交流時,實際發生的是不同文化之間交流。所以說,外語教學的任務在本質上就是實現不同文化教育之間所進行的交際——跨文化交際。跨文化交際能力應成為外語人才培養的核心,應該全面滲透于英語各類課程的教學之中。因此,在外語教學中,教師應當非常重視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開闊學生的視野,擴大知識面,加深對世界的了解,借鑒和吸收世界文化的精華,提高文化素養,幫助他們沖破各自文化的局限和約束,去領略、認可或接受其他文化。
二、我國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外語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應當從文化的角度去教語言,并作為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但是由于長期以來,我國傳統的英語教學由于理論和認識局限,在語言課上對文化因素的導人缺少自覺性、計劃性和系統性,把精力過多地傾注在語言形式上,而對文化問題重視不足,使得學生對中西文化在傳統習慣、價值觀念、宗教信仰、思維方式及行為等方面的差異缺乏了解,跨文化交際能力普遍低下已成為不爭的事實。近年來,我國英語教學雖然經過了一系列教學改革,但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仍然過分強調語法和詞匯。我國的外語教學一直采用的是語音、詞匯、語法的精講細練模式,不注重語言的實際操練。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做題能力很強,有的甚至能通過相當級的考試。但是在實際交際場合,他們基本上屬于“聾啞型”的,以至在跨文化交際方面相形見絀,很難進行口頭交流。這種情況在經濟相對落后的中西部地區尤為突出。(二)缺乏真實的語言環境。盡管英語在我國越來越普及,但是,作為第二語言,英語目前還不是中國人日常交流的主要工具,特別是在中小城市和農村,學生使用英語只限于課堂上,缺乏真實的語言環境,很難形成講英語的習慣,更別提用英語思維了。在交際場合,他們往往習慣沿用本民族的思維模式,把本民族的思維方式移植于英語表達中,因而,語音、語法、詞匯可能正確無誤,但由于行為原則是中國式的,說出的英語也帶上了濃重的漢語色彩。(三) 忽略文化差異。當前的英語教學,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圍繞各種考試進行的,很少顧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許多學生雖然掌握了大量的知識,并具備良好的理解表達能力,但是在與英美人的交際過程中,卻因缺乏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認識和了解,經常下意識地以本民族的思維方式和文化習慣來進行交際活動,頻頻出現語用錯誤而導致交際失敗。
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語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際,學習語言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交際。上述現象反映出,一個人僅僅學會一門外語的語言、語法規則和掌握一定量的詞匯,并不意味著他就能用這門外語順利地進行交際。因此,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已成為外語教學中一個越來越重要的方面。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論文參考網。
(一)加強語言能力培養,提高文化素質
語言能力不僅指外語的語言知識,如語音、語法和詞匯,還包括母語的運用能力。沒有好的母語基礎就不能奢談外語能學得多好、跨文化交際能力有多強。同時,文化素質教育應該作為外語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眾所周知,英語作為一門國際語言,是溝通世界的紐帶與橋梁。借助英語,我們能了解世界上各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歷史、社會習俗、政治經濟、風土人情等多方面的知識,加深對世界其他國家文化及其他方面的的了解。扎實的母語基礎和較高的文化素質能夠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 強化文化意識,突出文化差異
語言所傳遞的文化信息是英語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同民族由于地理、歷史、自然環境、宗教信仰等種種因素的影響,生活方式不盡相同,因而文化帶有很強的民族性。在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不斷強化學生的文化意識,注重不同文化的比較,還應通過教材提供的語言素材,開拓學生的視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其對外部世界的了解,使語言技能的培養與文化規范的教學同步進行。
(三) 營造語言氛圍,創造交際語境
在外語教學中,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缺乏母語的交際語境,以致許多學生無從說起,也不知講得對不對。為此,教師要積極為學生營造跨文化交際的語言氛圍,創造跨文化交際的語言環境。譬如,教師可以利用現代化的影音設備,組織學生觀看原聲英文電影、電視、錄像等;有條件的話,盡量多地請外籍教師到校任教,鼓勵學生大膽地與英語母語者面對面交談,從交談中多學一些正確的句型和習慣表達;還可以讓外籍教師把他們自己在中國親身體會到的跨文化交際障礙告訴學生。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又活躍了學習形式,有利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論文參考網。
(四)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培養自我完善意識
教師在培養學生系統全面掌握語言知識的同時,還應強調學生培養自己歸納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自我完善的意識,將外語學習的過程變成一個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一個提高綜合素質、獲取寶貴人生經歷的過程。
總之,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實現跨文化交際,就是為了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在經濟全球化、世界大融合的今天,掌握外語并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已成為新時代的迫切需要。因此,外語教學必須重視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在強調掌握外語的基本規則的同時,注重了解所學語言文化知識,培養一種強烈的文化意識,這樣才能真正發揮語言表達思想、交流感情的功能,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參考文獻:
1.Larry. Samorar 等著. 跨文化交際[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2. 趙厚憲. 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原則[J].中國英語教學,2002(6)
篇10
關鍵詞:文化差異 跨文化交際能力 大學英語教學
英語學習的目的是為了交際,而且是跨文化交際。在跨文化交際中,最大的障礙便是文化差異帶來的影響。這是因為語言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使用的,語言的使用受到文化的制約,不同的語言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差異,并對文化起著重要作用。英漢兩個民族由于地理位置、歷史發展、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價值觀念、等不同,從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規范,即所謂的文化差異。實踐證明,僅僅學好英語語法規則和詞匯意義,是不能順利完成交際活動的。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國際間交往的日益頻繁,因文化差異而造成的隔閡、障礙、誤解也隨之在交際中不斷突出。因此,在英語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對文化差異的了解,培養跨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1.中西文化間的主要差異
1.1價值取向差異
中西方的價值取向有天壤之別。中國人推崇社團和集體價值,強調社會群體的統一和認同,是一種社團價值至上的價值取向。而西方文化則是個人價值至上。它強調個人的存在價值,推崇個人主義,崇拜個人奮斗。每個人體現個性化的自我,自由抒發內心情感而不受外界約束。如,一個老人行動不便,你上前幫助,在中國會被認為是尊老的表現、有禮貌,但在西方,他會認為你是輕視他的能力把他當作受幫助的“弱者”,因此顯得很生氣。由此也可看出,西方人較強的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與這一價值取向有內在的聯系。
1.2風俗習慣的差異
風俗習慣就是指被社會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簡單地說,就是告訴人們該做什么和不該做什么的一種規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交際時,經常出現的一個現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會的行為規范來判定對方行為的合理性,由于雙方的行為規范存在差異,常常會產生誤解、不快甚至更壞的結果。比如說中國人輕拍小孩子的頭部表示一種友好,而在西方國家,這是一種極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會對此非常憤怒。所以說在跨文化交際中是否能夠正確地識別和運用行為規范是保證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就必須理解對方的行為規范,尤其是什么行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辦法就是遵循入鄉隨俗的原則。
1.3思維方式的差異
文化會影響人們對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認識,不同的國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維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異,這一點在東西文化之間表現得尤為明顯。西方文化的思維模式注重邏輯和分析,而東方文化的思維模式則表現出直覺整體性,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思維的特征。由于這種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往往特別重視直覺,注重認識過程中的經驗和感覺,在交往中也往往以這種經驗和感覺去“以己度人”。與西方人的思維模式相比,中國人的這種思維模式具有明顯的籠統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會形成一種思維定勢,可以解釋為識別和簡化對外界事物的分類感知過程。從本質上說,思維定勢往往忽視個體事物的差別,夸大與另外某一社會群體相關的認知態度,常常帶有感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條。在所有的定勢中,有些定勢是正確的,而有些則是錯誤的,會直接影響跨文化交際,造成交際失誤。
2.文化差異在交際中常見的某些表現
2.1餐飲習俗方面
中華民族素有熱情好客的優良傳統。在交際場合和酒席上,熱情的中國人常常互相敬煙敬酒。中國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擺滿一桌,主人也總習慣講幾句客套話。主人有時會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夾菜,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國家,人們講求尊重個人權益和個人隱私,所以他們不會做強人所難的事。吃飯的時候,絕不會硬往你碗里夾菜,也不會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喝酒,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2.2客套語方面
中國人注重謙虛,在與人交際時,講求“卑己尊人”,把這看作一種美德,這是一種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象。在別人贊揚我們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以表謙虛有禮。西方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當他們受到贊揚時,總會很高興地說一聲“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異,我們認為西方人過于自信,毫不謙虛;而當西方人聽到中國人這樣否定別人對自己的贊揚或者聽到他們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時,會感到非常驚訝,認為中國人不誠實。
2.3隱私方面
中國人的隱私觀念比較薄弱,認為個人要歸屬于集體,在一起講究團結友愛,互相關心,故而中國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別人的酸甜苦辣,對方也愿意坦誠相告。而西方人則非常注重個人隱私,講究個人空間,不愿意向別人過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讓別人干預。因此在隱私問題上中西雙方經常發生沖突,例如:中國人第一次見面往往會詢問對方的年齡、婚姻狀況、收入情況等,在中國人的眼里這是一種禮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則認為這些問題侵犯了他們的隱私。
3.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們與西方的交往過程中,確實存在著很多文化方面的沖突,直接影響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在實際教學中應重視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具體措施如下:
3.1培養跨文化意識
由于受傳統教法的影響,大學英語教學比較注重形式及意義的講解,而忽略了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雖然學生的語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得不錯,但在具體語境中進行交際時,卻難以開口或語不達意,從而造成難堪,甚至誤解。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必要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因此,教學中應適時介紹英美文化背景知識,風俗習慣等,引導學生在不同的語境中使用得體的語言,應通過兩種文化的對比,有意識地展現兩種文化的共性和差異。比如:中西節日的異同,飲食文化的差異,日常問候用語等。
3.2改進教學方法
一直以來,大學的英語教學側重點都放在了語言知識的傳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我們必須改進教學方法,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幻燈、音像,使教學更加生動形象。或是利用因特網,從中獲得更多的文化信息。此外還可以舉辦一些專題講座,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出具有較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
3.3引導學生廣泛接觸西方文化材料
鼓勵引導學生多接觸英美原版的東西,如報刊、雜志、電影等,從中領略英美國家的風土人情、語言行為,體會英美文化與漢文化的差異。在大學里,英語教學的課時非常有限,但學生在課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時間,因此不能僅僅依靠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來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廣泛閱讀西方英語文學作品、報刊雜志和時事評論等材料,從中吸取文化知識,提高文化素養,拓寬西方文化視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總之,英漢兩種語言存在著許多文化差異,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讓學生更多地了解這些差異,培養跨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 上一篇:兒童口腔健康科普知識
- 下一篇:動力機械及工程就業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