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強國夢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10 16:55: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化強國夢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迫切需要,是增強文化軟實力的自覺要求。出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編輯是出版的中心環節,在建設文化出版強國的進程中,編輯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編輯決定著出版的性質和方向,決定著出版的前途和盛衰,沒有編輯的出版是不可想象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開展做中國好編輯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中國好編輯要牢記歷史和時代使命。中國編輯的命運從來與國家的命運、時代的使命相連,編輯的脈搏隨著時代跳動。被譽為“民主戰士”的鄒韜奮,就是堅持使命的中國好編輯。他投身出版正值處于最危急的時刻,他不顧個人安危,陸續創辦《大眾生活》《生活日報》《抗戰》《抵抗》《全民抗戰》等報刊和出版社,積極宣傳團結抗戰主張,力挽民族于危亡。今天,我國又處于一個重要的歷史時刻,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是全民族、全中國人民的夢,是一個偉大的夢。中國好編輯要響應時代召喚,義無反顧地為實現中國夢傾注全部心力和智慧,要把眼光投向全民族、全中國,投向子孫后代,心中要裝著祖國的富強、民族的興盛和人民的幸福,牢記編輯肩負的使命和責任,而不能落伍于時代。
中國好編輯要成為引領思想的大家。編輯是思想者 ,是用思想引領工作、推進潮流、啟發讀者、教育大眾。編輯大家和編輯匠人的區別就在于有沒有編輯思想,中國好編輯自然是編輯思想的引領者。中國近代出版的翹楚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其創始人都是思想大家,都有鮮明的編輯思想。例如張元濟,他的主張是“吾輩生當斯世,他事無可為,惟保存吾國數千年之文明,不致因時事而失墜”。宣傳、保存中華文明,這就是他的編輯思想。葉圣陶的“有所為,有所不為”和“將讀者放在首位”,也是他的編輯思想。有編輯思想,才能眼界開闊,才有目的和方向,才能團結帶領大家為實現編輯思想而努力。
中國好編輯要立志編輯精品。編輯的職責是編書、編出版物,但不是編一般的書和出版物,也不僅是編一般的好書和好出版物,而是要立志編精品、編傳世之作。好編輯和一般編輯的區別也就在這里。劉杲曾說:“我們不可能也不應當要求每一本書都能傳世。但是,就圖書出版的總體而言,我們應當下決心攀登高峰,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認為,出版傳世之作是圖書編輯工作的最高要求。”精品和傳世之作要求內容可以傳世,并具有很高的語言文字質量。精品要精編,編輯加工質量應當是高的,裝幀形式也應當是美的。海豚出版社社長俞曉群在參加“積極向上”筆讀專題時將自己的編輯經驗歸納為“書不厭精、文不厭細”八個字。他要求把書編得很精,做得很細,一批精品經他的手面世,一連串響亮的名字進入他的作者名冊。“他們的作品紛紛落足海豚出版社,形成一排排立得住的誘人的圖書”。海豚的書大都是漂亮的精裝,優良的質材,名家的設計,精細的加工。他追求書的精美是要面對網絡圍困另辟蹊徑,求得傳統圖書的生存發展,他要把書做得有品位、好看、可以傳世,使網絡不能輕易取代。這就是一位中國好編輯志存高遠的堅守和承諾。(下轉第7頁)
(上接《卷首語》)
篇2
關鍵詞:“中國夢”;會計文化;建設研究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3-0120-03
引言
“中國夢”由許許多多不同的元素構成,而文化元素則是其中之一。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的總和。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的文化)是階級社會中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同時又帶來較大影響和作用。文化是一個復雜的體系,不但包括文化的物化形態,同時也包括文化的價值形態,兩者既相互聯系又有質的區別。文化的物化形態主要表現在物質生產和生產力的發展上。物質生產是人類興衰和發展的基礎,而生產力發展又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中國夢”需要物化文化基礎的保障。因此,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筑牢國家發展繁榮的物質基礎。文化的價值形態是建設文化強國的根本任務。“中國夢”需要文化力量的支撐。包括提供理論支撐、思想先導和精神動力。中國夢因有了文化力量推動而變得高遠而磅礴,鼓舞著中華民族不懈努力、不斷奮進。高校會計文化建設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把“中國夢”的文化元素植入高校會計文化建設中意義重大。本文從分析“中國夢”與高校會計文化建設的關系入手,以高校會計文化建設為切入點,深入分析高校會計文化建設與實現“中國夢”的目標差距及其原因,并從實現“中國夢”的視角下提出完善的措施和辦法,它對改善高校教育環境、保障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起到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研究它,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實現產生直接影響。
一、“中國夢”與高校會計文化建設的關系
(一)“中國夢”與高校會計文化建設概述
1.“中國夢” 的概述。黨的十以來,“中國夢”一詞為國人熱議,受世界關注。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1]。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味著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和社會和諧的增強。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筆者認為,“中國夢”實際上是一個目標,而每一個目標都是中國夢的一個組成元素。它在國家層面上表現為民族復興、國家強盛;在個人層面上表現為人民生活幸福、人生出彩。“中國夢”既包含著“強國”與“富民”兩者之間的融合,還包含著國家、民族和人民對和諧社會的向往及其對理想的追求。
2.會計文化建設的概述。我們所說的文化,是指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一種社會精神力量。與“中國夢”一樣,會計文化建設的問題是學者們近年來研究的重要內容。袁婷在《中國會計文化建設研究》中認為:“會計文化是一個包含層次很廣的復雜體系。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物質文化、會計制度文化和會計精神文化。”[2]學者唐玉玲認為,會計文化建設具有“指導、凝聚、約束、增值”等功能[3],許多學者能根據目前我國文化建設的實際情況提出了會計文化建設的路徑。孫方在《我國特色會計文化的建設研究》中提出:“政府應當出臺相應的政策給予支持與保障,為會計文化建設營造一個有利的環境。”[4]基于“中國夢”的文化元素,可以將會計文化建設歸納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三個方面。
(二)“中國夢”與高校會計文化建設的互動關系
黨的十確立了兩個百年的奮斗目標,這為我們追尋和實現“中國夢”指明了道路和方向。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學者們對“中國夢”與高校會計文化建設的內在關系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認為“中國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文化引領的最高境界,而高校會計文化則是千千萬萬“個體夢”之一。“中國夢”與高校會計文化建設有著密切的互動關系,“中國夢”對會計文化起到統馭、控制和指導作用,會計文化則對“中國夢”起著輔助作用,兩者相輔相成,互為發展,互為因果。在國家這個大時代,要把“中國夢”變成現實,需要依托無數“個體夢”的凝練。每個會計都會有一個小夢想,她是構成“中國夢”不可或缺的元素,同時也是“中國夢”的延伸和發展。“中國夢”要發展壯大離不開“個體夢”的實現。
1.物質文化的發展和繁榮是“中國夢”實現的基礎。任何夢想的實現都離不開物質基礎。“中國夢”的實現也是如此。教育作為富民之本,強國之基,一定要有足夠的發展經費做保障。在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說道:“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顯。”又說,“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歸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5]。會計是一項重要的經濟工作,辦教育離不開會計物質文化的發展。每個會計發展的背后都是對教育事業發展的艱辛付出,會計文化的發展和繁榮,是教育事業的發展和繁榮,也是國家的發展和繁榮。
2.制度文化是助力中國發展進步和實現“中國夢”的根本保障。制度作為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動準則,它是助力中國發展進步和實現“中國夢”的根本保障。從國家層面來說,制度一般包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除國家層面的制度外,由于不同的行業、不同的部門以及不同的崗位都有其具體的做事準則。因此,也會有許多行業制度、單位制度以及崗位制度等,制定這些制度的目的都是使各項工作能夠按計劃按要求達到預計目標。會計制度,是“政府管理部門對處理會計事務所制定的規章、準則、辦法等規范性文件的總稱”[6],按照法律的構成、制定機關和效力的不同,我國法律規范的層次主要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等。相應地,我國會計法律制度的層次主要包括會計法律、會計行政法規和會計規章。我國會計法律制度必須納入國家管理范圍且不能與憲法有所抵觸。而各省(市)人大常委會在同憲法、會計法律、行政法規不相抵觸的前提下制定的會計規范性文件也屬于我國會計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會計制度是在國家法律法規的前提下,以促進高校財務管理工作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為目標,以規范資金支付、強化財務管理和強化資金監管為切入點而制定的會計行為規范和準則。加強高校會計制度文化建設目的在于促進高等教育事業健康發展,助力中國發展進步和實現“中國夢”的根本保障。
3.“中國夢”的價值導向功能是會計精神文化建設提升的依托。高校會計作為高等教育事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是為改善高校教育環境、保障教學質量和提高科研水平服務的。而隨著高校經濟活動和經濟業務的日益發展和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出現了一些會計行為失范問題,如果不及時加以解決,必然會擾亂國家正常的經濟和社會秩序和改革發展穩定。而“中國夢”的精神元素為會計工作者指引著人生的方向,帶給其前行的希望和勇氣。因此,加強高校會計文化建設,是促進教育事業健康快速發展和實現“中國夢”的根本出路。
4.“中國夢”與會計文化建設互為依存共同發展。“中國夢”的實現是高校會計文化建設發展的產物,兩者之間不僅僅是集體與個體的關系,二者更多的表現為相互依存和發展的動態的融合的唇齒相依的內在聯系,需要相互之間的依托發展才能實現的良性循環。兩者相互關聯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中國夢”。主要表現在:“中國夢”為高校會計文化建設提供一種內核精神,是高校會計文化的強大精神力量;“中國夢”為高校會計文化提供價值導向作用,并成為高校制定各種財務管理制度等行為規則的思想基礎;“中國夢”通過對理想的展望和對會計人員的歷史使命的教育來充分發揮和展示財務人員的才智和積極性,并成為凝聚和激勵財務工作者為實現“個人夢”而努力工作的一種正確的方法;而高校會計文化建設也為“中國夢”提供物質基礎和思想基礎;通過“中國夢”向高校會計文化建設的滲透或延伸,在兩者價值觀念相互交融。這些互動關系,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會產生重大影響。
二、高校會計文化建設與實現“中國夢”的目標差距及其原因分析
近年來,我國教育總體發展水平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仍有許多不適應,教育對人才的培養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要求還不適應,教育落后的面貌沒有根本改變。特別是隨著“中國夢”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日益深入,以及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不斷推進,探尋“中國夢”背景下的高校會計文化建設已成為高校改革發展實踐中亟須解決的問題。
(一)高校會計物質文化相對薄弱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雖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各種物質基礎還比較薄弱,尤其在高等教育方面,涉及到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較多,地區間教育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問題依然突出,辦學資源有限與高校快速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管理職能的多元化使高校內外經濟關系日益復雜,廣大財會工作者支持參與高等教育改革和投身到校園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夠。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校會計物質文化建設不均衡。例如,會計的工作環境較差,會計核算工具五花八門,會計信息技術難以支撐以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為核心的應用型高校財務管理運行系統,會計隊伍整體水平不高,缺乏既懂會計業務又精通信息技術,既懂國內會計又懂國際會計業務的綜合素質較高的會計人才,會計理論研究重點不突出、效果不明顯,高校會計服務教育事業發展的能力不足和水平不高等。這就需要我們從實際出發,通過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來切實解決這些突出問題,努力實現人民群眾對教育公平、教育質量提高的新期待。
(二)高校會計制度文化相對滯后
實現中國夢,必須予以制度保障。制度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根本。作為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促進經濟發展的基礎性規范的會計制度建設是財務工作的前提和基礎[7],而目前我國的會計制度文化建設還相對滯后,主要表現在法律建設、制度改革、管理文明等的落后。尤其是,高校會計制度文化與現實不相適應,其信息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會計制度的適用性有待進一步提高。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會計制度文化建設不完善,缺乏政策杠桿調節,無法形成“用制度管權、按制度辦事、靠制度管人”的機制。
(三)高校會計精神文化素養缺失,觀念扭曲
精神文化建設是一個文化含義,主要指的是團隊文化內涵。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與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矛盾突出。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也有相當部分社會成員人生觀、價值觀扭曲。會計職業道德是會計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會計人員社會地位的不斷提高。一些會計人員思想意識、價值觀念隨之發生了重大變化”[8],尤其在會計職業道德方面存在假賬泛濫、腐敗頻發、誠信缺失、正義淡化、意志消沉、責任冷漠等。這些現象不但影響每一位從事會計工作人員的行為規范,而且還嚴重制約了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人文素養的缺失和價值觀念的扭曲。
三、“中國夢”背景下高校會計文化建設的實現路徑
(一)夯實高校會計文化建設的物質基礎,助力“中國夢”實現
高校要推進會計文化建設,首先要夯實會計物質文化建設基礎。一要加強硬件建設,不斷改善會計工作條件,完善會計所需的辦公場所、現代化核算工具、信息系統等硬件設施;二要加強會計隊伍建設,要在國家會計政策體系發展的框架下,加大對高校會計人才的培養力度,要在高校實施高層次會計人才、青年后備會計人才以及會計名家培養工程,同時要加強高校會計隊伍梯隊建設,不斷夯實會計文化建設的物質基礎;三要充分利用高校國際辦學的契機,積極開展會計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提升高校會計服務教育事業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四要建立健全會計學術交流機制,深入開展會計理論研究、學術交流活動,加大會計理論的指導力度,重點抓好會計課題研究,在全國會計領域形成具有高校特色的學術研究成果,從而不斷提升高校會計理論研究水平。
(二)加快完善高校會計文化制度建設,為“中國夢”實現提供法律保障
要推進高校教育事業發展,必須加快完善高校會計文化制度建設。完善的會計管理制度是具體化的會計文化,具有強制性。它為國家進行宏觀經濟調控提供標準統一,內容準確、完整的會計信息,并在處理各種經濟關系的工作中維護著國家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會計文化制度建設是我國制度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行統一的會計制度,是規范各種會計行為和處理各種經濟關系的一項重要原則。而完善高校會計文化制度則是國家財經方針政策在高校會計工作中的體現,它是規范高校辦學行為和促進高校教育事業發展的基礎。因此,在新時期,一定要加強高校會計文化制度建設。一要加快完善高校新會計制度的相關配套政策,確保高校財務工作的順利進行;二要加快推進高校信息化建設的進程,努力提升高校財務管理能力;三要貫徹落實政府及非營利組織會計準則制度,積極推進高校內部控制規范體系有效執行;四要對高校會計管理工作進行全面梳理,分析會計工作存在的困難以及在貫徹實施新會計準則和高校新會計制度過程出現的新情況,從預算管理、風險控制、績效考核與評價等方面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和辦法,達到以制度加強管理,以制度推進高校教育事業發展的目標。
(三)培育高校會計文化建設的內核精神,自覺引領“中國夢”的實現
精神是文化的核心,是立人、強業的靈魂。培育高校會計文化建設的內核精神,就是要在會計精神文化建設中,塑造獨具魅力、振奮人心的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一致的高校會計精神。一要加強會計人員綜合素質培養。注重培養會計的行業精神,注重強化會計人員樸實、誠實、務實的品格和高效、準確、細致的工作作風。二要注重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建設。在會計精神文化建設過程中,要把會計人員職業道德作為會計人員后續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特別是要注重抓好會計從業人員的誠信建設,引導高校會計人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三要注重增強會計工作的榮譽感,引導會計人員崇尚誠信、愛崗敬業、開拓創新、務本致效,促進高校教育事業健康穩步發展。要培育會計工作者的自信心和責任心,讓強大的精神力量引領我國會計事業邁入“會計強國”的行列。
會計小夢想,國家大時代,每個會計發展的背后是單位行業的發展,是國家社會的發展,是中國夢的實現。我們和廣大會計一起,努力推動會計文化建設,推動會計行業進步。
參考文獻:
[1] 深情闡述“中國夢”[N].新華時報,2012-11-30.
[2] 袁婷.中國會計文化建設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3,(12):80-81.
[3] 唐玉玲.中日會計文化比較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4] 孫方.我國特色會計文化的建設研究[J].經濟師,2013,(12):13-14.
[5] .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EB/OL].人民網,2014-09-09.
[6] 項懷誠.中國財政管理[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394-394.
篇3
一、以國學構建學校內涵式發展的意義
教育部頒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語言習慣、文化傳統、思想觀念、情感認同的集中體現,凝聚著中華民族普遍認同和廣泛接受的道德規范、思想品格和價值取向,具有極為豐富的思想內涵。”“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在中考、高考升學考試中的比重。”這充分說明國學將是未來特色學校的品牌課程之一,以國學構建學校內涵式發展的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以國學構建學校內涵式發展的可行性分析
1.利用學校已有的國學特色,夯實內涵式發展的根基
每個學校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蘊,在此基礎上形成有競爭力的特色校,可以夯實學校內涵式發展的根基。福建省廈門松柏中學,從2006年福建省高中語文課改增設國學校本課以來,已經在國學教育方面創建了自己的品牌,即兩岸國學教育交流特色。臺灣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做得比大陸好。通過加強兩岸國學教育交流,吸收臺灣傳承中華優秀文化方面的經驗,可提高學校教育教學的有效性,夯實學校內涵式發展的根基。堅持做好國學特色,還可以促進海峽兩岸的教育交流與合作,進一步建設全國一流的品牌學校。
2.創建學校未來的國學特色,明確內涵式發展的方向
隨著《綱要》的頒布,“充分利用傳統文化優勢學科深入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學研究,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學提供理論基礎和學理支撐”受到各級大學的重視。很多大學也開始招收國學特長生。如果學校繼續致力于推廣國學教育,使學生形成特長,學校更具特色,就能夠為全國高校源源不斷地輸送特色人才,這將使一所普通高級中學更富生命力,也是學校內涵式發展的方向。
三、以國學構建學校內涵式發展的實施方案
1.成立國學領導小組,加強國學特色教育的領導
《綱要》還鼓勵各地各校組織專門力量,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機構的建設,為學校和教師提供專業服務和指導。霍普金斯也指出“教師的發展能夠為學校建構可持續發展的能量”。為凸顯學校國學教育的特色,學校應成立國學推廣領導機構,號召有興趣致力于國學教育教學推廣的各學科教師,本著自愿原則,成立國學工作團隊,建設一支國學教育骨干隊伍,在國學特色校建設、交流與推廣過程中,成為學校內涵式發展的締造者和有力保障。
2.實行各處室總動員,充分挖掘國學特色
以國學構建學校內涵式發展,學校各部門各處室要凸顯出國學教育的特色。
一是教務處可利用其管理職能,構建內涵式發展。如開設國學誦讀課,在早讀課或閱讀課上實施,組織學生進行系列經典誦讀,積極營造“誦讀經典,積淀文化底蘊”的書香校園。可根據各年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循序漸進地安排誦讀內容。如初一誦讀《弟子規》《三字經》,初二誦讀《百家姓》《千字文》,高一誦讀《論語》《大學》,高二誦讀《孟子》《中庸》等。
二是鼓勵根據教師特長開設個性化的國學特色校本課。學校可組織教師開發國學系列校本教材并開設國學校本課,將國學教育與各學科教學有機結合,使國學校本課程成為學科課程的有力補充,形成重視傳統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圍,加強國學教育特色。語文組可以經典為主,如古代詩詞歌賦、《古文觀止》等;歷史組開設以文化歷史名人為系列的校本課,或發展史、史書史料、出土文物鑒定方面的校本課等;政治組開展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家國情懷教育,以仁愛共濟、立己達人為重點的社會關愛教育等;音樂組開設欣賞傳統音樂、戲劇的課;美術組開設古代名畫欣賞、書法欣賞等;體育組開設太極拳等;數學組可以組織研究《九章算術》等。有些課程若難以找到與國學的關聯,也不必勉強,可以自成特色,建設學校“一校雙翼”的多元品牌。
三是總務處在學校整體環境的設計、規劃上,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既要符合現代教育教學要求,又可營造富有國學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讓廣大師生沐浴在古香古色的典雅環境中,使學生在濃厚的優秀傳統文化氛圍中感受國學,學習國學。
3.開展以傳統文化精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的德育
一是開展國學主題系列活動。利用升旗儀式、班團活動、重大節日、報告會、家長會等,廣泛開展多種包含傳統文化的主題教育活動,將國學主題班會納入班級考核進行評比。以國學文化立人,培養不拘形式、大膽創新的優秀學生。
二是社會實踐活動。利用寒(暑)假、傳統節日、重大紀念日等開展社會服務活動,設立創新性國學活動主題,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是開設“德育國學大講堂”,引導師生在實際生活中了解傳統美德,認識國學內涵,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并努力探索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國學教育模式。
4.開展弘揚傳統文化的校本培訓、評比和研究
一是開展國學校本培訓。校本培訓可以用“走出去”和“請進來”的形式,讓教師參加校外國學培訓課程或研討會;以學校國學發展階段需求為中心,邀請名副其實的國學專家來校指導。
二是每年開展國學教育教學論文評比,促使教師對課堂教學實踐進行反思,不僅提升教師的理論修養,還可改進教學實踐,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篇4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
隨著現代科技的高速發展,現代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人們獲取各類信息和知識的途徑越來越便捷,面對大學生閱讀持續下滑的現狀,高校圖書館作為文化的傳播者和社會教育的實踐者,要充分利用高校圖書館的資源優勢,尋求有效途經和措施,搭建各種平臺,推動閱讀推廣活動的開展,培養大學生的良好閱讀習慣,強化終身閱讀學習的理念,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實現高校圖書館的教化育人職能。
一、閱讀推廣的重要意義
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是民族傳承文明的重要方式,在閱讀的過程中,是大學生的社會意識、價值觀念、文化素質等方面不斷提升和發展的過程。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自古以來就重視文化的力量、注重知識和文化的培養,閱讀不僅能把幾千年的文明傳承下來,同時,還能和不同時代的人對話。在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我們更需要主動學習中國和世界各地的各種先進和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術,就要努力讓主動閱讀的習慣伴隨我們的一生,我們更需要一種精神引領前行,這需要有閱讀的力量來支撐。
二、大學生閱讀現狀
(一)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閱讀新媒體的類目豐富,形式多樣。高校大學生用手機和各種移動終端“淺閱讀”“碎片化”閱讀現象日益盛行:公共場所無論在操場、廣場、食堂、公交車還是地鐵上,或者在排隊等候的時候,隨處可見很多大學生用手機在來消遣閑暇,通過調查大學生的閱讀內容,除了閱讀網絡流行小說、玄幻小說,就是查看微信、微博、短信、還有撲面而來的各種廣告和和娛樂八褂,瀏覽方式大多都是快速瀏覽,形成的這種快餐式、跳躍式、碎片化的淺閱讀風潮,它有便捷、快捷、經濟的優勢,呈現出簡短、零碎、易讀的特點,造成了注意力難以持久、無法進行深入思考、閱讀力退化等淺閱讀帶來的弊病。
(二)由于就業崗位競爭激烈,當前大學生就業壓力增大,使大學生閱讀價值取向也隨之改變。對讀者借閱情況進行分析,通常閱讀是以拿證、考研、做畢業論文設計為主。發現很多讀者借閱圖書是為了應付各類型考試,從借閱圖書的時間和內容就能反映出來,還有參加到英語四六級考試,考研、考公務員大軍中的讀者,他們所借圖書的類型大多為考試類、輔導類專業教材及解題集等,還有一個借閱專業書籍高峰期就是畢業生做論文設計的時候,真正能夠靜下心來,用心閱讀,做閱讀筆記的大學生讀者少之又少。
(三)當代大學生閱讀量少,已經是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大學生閱讀量較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中小學的“應試教育”,以及大學仍然沿襲填鴨式的滿堂灌的教育方式,很多大學生從小就沒有養成主動閱讀的學習習慣。這種只重視教科書而不重視課外閱讀、經典閱讀的習慣,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必然會暴露自身知識的缺陷和不足,在競爭日益激列的當下很難在崗位上擔當重任。
三、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存在的困境
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沒有達到滿意的結果,除了高校圖書館自身原因外,還有來自制度、體制,人員素質、學生等多方面的原因。
(一)高校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活動缺乏有效監督的長效機制,沒有總體的布局和長遠規劃。有的高校設立了負責閱讀推廣活動的學生組織,有的高校設立了類似的組織,還有的高校甚至根本就沒有設立負責閱讀推廣的組織機構。已經成立的學生組織和類似組織并非高校和圖書館的直屬機構,因為沒有相關的資源,也沒有賦予他們相關的權限來組織和協調閱讀推廣活動,從而影響了閱讀推廣活動的順利實施。有些圖書館甚至沒有設立相關組織,而未設立專門機構的高校圖書館,往往會臨時組織一些人員來開展閱讀推廣活動,有的甚至會把閱讀推廣的任務臨時分配給其他部門,閱讀推廣活動沒有整體的規劃,不具備延續性,更難產生全校師生閱讀推廣聯動性的效應。
(二)其次是高校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活動缺乏創新。首先是許多高校圖書館在規劃閱讀推廣活動中,缺乏整體的規劃。經常基于慣性思維,缺乏與大學生讀者深層次交流與互動,沒有事先調查大學生的閱讀興趣,對讀者的需要不清楚,即便已經開展了閱讀推廣活動,學生參與意愿不強,活動效果大打折扣。其次是有的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受內容限制,需按照指定的書目開展一校一書活動來進行,很多生對指定的這一本書根本就沒有興趣,更談不上閱讀推廣活動引起讀者的共鳴。高校圖書館工作人員大都不是科班出身,高校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入門門檻不高,圖書館工作人員業務水平參差不齊,受過良好教育的高素質專業人才不多,更加制約了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因此也就很難規劃、執行有水平的閱讀推廣活動。
(三)許多高校圖書館開展閱讀活動時,較少針對全校所有師生開展聯合閱讀活動來促進學校內的閱讀推廣的實施。所以沒有建立基于高校圖書館全校師生閱讀推廣的長效機制和協調機制,就不能形成閱讀推廣活動的規模和聯動效應,就大大限制了閱讀推廣活動的影響和效果。
四、改進措施與途徑
高校圖書館要加強對閱讀推廣活動的重視,認識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發揮其對大學生讀者的影響和強調自身在社會主義特色文化的建設過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建立高校閱讀推廣活動的長效機制;結合高校大學生讀者的真實需求,增加活動形式和內容中的創新元素;結合自身的館藏優勢、設施特色,重視專業人才的培養,加強專業人才的外部引進;增加對現有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人員的培訓、教育投入,嘗試現代化設備的應用,借助科技的力量促進高校圖書館的閱讀推廣。
(一)成立高校閱讀委員會,建立高校閱讀推廣活動的長效機制。成員分別從圖書館、學工處及團委、教務處、宣傳部等部門抽調人員組成專班,由一名校領導分管,閱讀委員會辦公室可以設在圖書館,館長兼任主任。委員會的職責是制定閱讀推廣的整體規劃及方案,牽頭協調閱讀推廣活動的整體推進,具體任務、職責分解到相關部門和責任人,相關職能部門及責任人各負其責,各司其職,高質量地推動高校圖書館的閱讀推廣工作。
(二)在高校閱讀推廣活動中,相關職能部門如教務處、宣傳部、學工處、團委、圖書館等都是閱讀推廣的主體,都應擔負起責無旁貸的閱讀推廣工作。教務部門可以考慮把閱讀納入公修課或選修課的課程,通過選修閱讀課來修學分,學分納入學位評定和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核內容。宣傳部門在活動前,充分利用廣播、網絡和微信、微博、短信提醒做好閱讀推廣的宣傳和造勢,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學工部門和團委可以利用學生干部和學生組織,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同時把閱讀活動嵌入其中,充分利用暑期活動,招募閱讀推廣活動的志愿者,對他們進行培訓,讓他們成為推動閱讀推廣活動的中堅力量。高校圖書館充分發揮他的資源優勢,提供各種文獻資源,除了做好新生入學期間的入館教育,還要加強閱讀推廣人員的業務培訓,為努力培養大學生的閱讀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興趣提供更多專業人才。
(三)廣泛動員各二級學院老師積極參與閱讀推廣活動中來。讓老師參與推薦好書、推薦經典和各種專業書,并分門別類指導學生的閱讀推廣活動。
(四)高校圖書館需要在閱讀推廣活動中充分利用社會的各種力量和資源。聯合當地圖書館、高校周社區書屋,書店,開發制定科學適用的閱讀推廣機制,有效地擴大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的影響。聯合高校師生和周邊社區人人參與,就能掀起閱讀推廣濃厚氛圍,做到活動前有預案,活動中檢查督促,活動結束有總結評比,肯定成績,查找不足,這樣高校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活動就能達到理想效果。
五、結語
閱讀推廣活動不僅是人文精神建設的重要內容,更是國家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作為高校圖書館更應擔負起閱讀推廣的義務和責任,只有學校和各級政府組織高度重視,落實好責任,建立閱讀推廣的長效機制,閱讀推廣工作才能達到為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目的。讓我們一起共同閱讀,豐富大學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實現文化強國夢,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把高校圖書館的閱讀推廣工作有序扎實推進。
【參考文獻】
[1]楊莉,陳幼華,謝蓉.高校圖書館開展專業閱讀推廣的實踐探析[J].圖書館雜志,2015(12):29-37.
[2]萬慕晨,歐亮.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效果實證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5(22):72-78.
[3]許天才,楊新涯,王寧,魏群義.圖書館閱讀推廣的多元化趨勢研究――以首屆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大賽為案例[J].圖書情報工作,2016(02):82-86.
[4]王宇,王磊,胡永強,付瑤,杜洋.圖書館閱讀推廣實踐和理論的新進展――東北地區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研討會綜述[J].高校圖書館學報,2016(04):17-22.
[5]苑世芬.高校圖書館新媒體閱讀推廣策略研究[J].現代情報,2013,01:74-77+81.
篇5
1、新世紀文化認同策略實施過程中美國動畫電影的創作趨向
1.1從國際化逐步走向全球化
自20世紀60年代末至以后的20年時間里,美國動畫電影經歷風風雨雨和跌宕起伏的歷程,完美的開展美國動畫電影的新歷程。新的電影制片制度、新進的年輕導演以及新的電影主題等,新好萊塢電影在海外市場也得到大眾的認可和歡迎,并且電影票房的經濟收益可以和國內市場的達到持平狀態。在這一時期,美國動畫電影呈現國際化的主要特征是電影演員中至少有一名是外籍演員。新世紀的美國動畫電影,將發展目光放在全球社會的一致性、標準化、全球資源之間的協作性以及全球市場的共性探尋等,不在強調電影的國籍是否與電影制作的國籍相同。在全球化進程的影響下,世界各地的觀眾在審美以及生活方式變得比較相似,在部分價值觀念上也逐漸趨向于美國化。
在全球化戰略的背景影響下,美國動畫電影迎來了新的機遇和創作制片策略的轉向。美國動畫電影的全球化制作和發行,以一種規范的制度化操作形式在好萊塢電影體系中占據一席之地,例如跨國藝術家彼此之間的交叉參與、首映禮等;或者是《功夫熊貓》系列作品,不僅充分調動中國本土行業資源,還對中美觀眾的文化習慣進行充分了解,并在動畫電影中有針對性的單獨設計等。
隨著美國動畫電影逐漸走向多元化和擁抱全球化,迪士尼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一位重要的角色。不僅制作出延續經典風格具有里程碑標志意義的作品,如《小美人魚》、《獅子王》等,還以資本運作的方式參與亞洲動畫電影的制作發行,如《我的鄰居山田君》、《千與千尋》等一些列作品,這些非美國動畫電影作品在國際上影響比較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貼上了美國動畫電影的標簽,同時為美國進軍海外,參與當地電影行業提供經驗和鋪墊。在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好萊塢的各大巨頭將動畫電影制作面向全球市場進行制作,同時還面型市場的文化多樣性制作,將二者有機的結合起來,以此滿足更多的觀眾需求,并且這種合理的配合,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雜糅不同文化進入大制作,并對美國動畫電影進行重新定義,使其成為好萊塢推行文化認同的重要戰略。
1.2去民族化與本土化
目前,好萊塢電影工業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全球化的結構性調整,而去民族化內容處理是其基于傳統、面向未來的主要改良。美國作為一個移民國家,在本土上的各種族裔其信仰、喜好和文化都存在一定差異,謹慎且巧妙的選擇電影主題,還要對敘述故事的方式進行全面考慮,這些舉措是爭取到更多觀眾的關鍵。歷史相關經驗說明,部分族群身份地位、對大眾心里的基本情感訴求和向往進行普遍放大,并將其更好地融入國家意識形態之中。對此,去民族化的相關處理成為各種族裔的觀眾比較容易建立起美國人概念中的共性認同。基于此,美國動畫電影在題材、故事模式和角色塑造等內容進行有效控制,從而表現出創作者的智慧。在新千年之前,主要以迪士尼為重要代表,并且出品的動畫電影都是根據相關的經典童話和戲劇等進行改變得來,如《白雪公主》改編自德國著名的《格林童話》,《花木蘭》選材于中國北朝著名民歌《木蘭辭》等。去民族化這一策略將這些題材以一種新的美式文化內核進行呈現,將原著的民族氣息和文化風味進行替換或者消除等,這種改變經典的手段,相對比較保守,還比較安全可靠。
新千年以后,迪士尼等各大巨頭更加傾向于原創動畫作品。去民族化的策略一直在發揮自身的作用,但異國的文化符號包裝和美國價值觀導向的角色表演與人文景觀的并存,在電影中越來越隱秘。而全球化市場的影響下,根本上是將好萊塢之前的討好本土觀眾擴大到世界觀眾面前,可在其動畫創造中發生細微的變化。首先,故事發生的背景可以使世界各地的任何一個部落或者文化區域,但在動畫電影中卻有意的將對應過度進行適當的弱化。其次是民族性表征下的角色形象發生變化;最后是全球本土化戰略。對美國動畫電影而言,本土化與去民族化策略在本質上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盡量避免各類人群的排斥,并且獲得全球范圍內的認同。
2、美國動畫電影中的文化圖式建構
2.1文化圖式和美國精神
一般情況下,圖式主要是指人類在大腦中儲存的知識內容和經驗方式。而文化圖式則是指人們對文化信息和概念在大腦中形成一種知識結構的板塊,可以在各種熟悉場合影響人們的行為的相互關聯。很明顯,美國動畫電影帶給觀眾的就是美式文化的事實和概念圖式。從歷史來看,美國的意識形態和文化價值觀主要源自于基督教精神、資本主義和民主精神三者混合的產物。在17世紀時期,第一批移民踏上美洲土地的時候,促使其追求平等、自由和個人主義等精神基調。同時將樂觀主義和理想主義作為早期美國動畫電影的主旋律。例如《白雪公主》和《小美人魚》等。除此之外,北美大陸也是一個給人們帶來新開始和新機會的伊甸園,致使不同國家和不同種族的移民來到這里,從而形成一種多元文化并存的客觀環境。在改革和民權運動后,雖然美國社會的種族問題得到部分解決,但是階層差異和身份地位依然存在,因此,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等成為美國夢典型的敘述方式和文化圖式印記,如《蟲蟲危機》等,從而促使動畫電影的文化情景更加深入和細膩。
2.2美國動畫電影的文化圖式建構路徑
(1)感官層面
美國動畫電影主要是借助文化圖景的視覺奇觀為人們帶來觀影體驗和審美的趣味。動畫技術一直在不斷創新和改革,從而保證人們對觀影的視覺奇觀,美國在這一領域處于遙遙領先。在數字化時代,計算機科技在視覺效果上的出色表現,促使動畫電影在想象力和文化表達更上一層。如《海底總動員》中美麗的大堡礁海底世界,《機器人瓦力》中浩瀚的太空等,無論是自然奇景,還是社會萬象,動畫影像都將其作為異世界風貌風情的一種審美載體。三維技術的應用,使人物角色更加豐富細膩,具有生命力。如《怪物公司》和《功夫熊貓》等,這些動畫影片的視覺特效鏡頭比例有所提高,隊伍里鏡像的模擬和細節表現越來越好。從而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一種先導的技術美學品位,并且流行起來,成為美國動畫電影的招牌符號。
(2)自我認同方面
美國動畫電影超脫當下的生活以及身份的歸屬,合理利用付諸身體修辭進行敘事,將大眾對個人自我實現、抗爭以及追求等代入到故事角色的冒險歷程之中。部分美國動畫故事中的人物角色都被賦予一段相對有成長意義的冒險歷程,從而實現自我身份認同和自我實現的整個鏡像。如《卑鄙的我》主要是講述一個孤獨并且被社會群體鼓勵的個體,狐a href="lunwendata.com/thesis/List_53.html" title="檔案論文" target="_blank">檔案衤吃諍凸露喝魴∨⒔患校右愿蓋椎納矸莩沙ぃ鋇階涑晌嬲撓⑿酃適隆6雜謖廡磁炎頌⑶以誄沙す討卸愿髦秩ɡ某曬μ粽劍訝懷晌攔纈巴瞥緄母鋈擻⑿壑饕搴妥暈疑矸萑賢謀曛拘宰⒔猓攔纈敖湟芽ㄍń巧菀锍隼矗傭菇ǔ鋈碌娜宋锿際健Ⅻ/p>
(3)價值認同層面
美國動畫電影主要是通過現實隱喻、解構和反諷等手法,將經典的善惡二元論譜寫成一部部美式神話,呈現出完美的價值觀和情感,促使民眾與其達到共鳴和精神向往,從而接觸不同的文化內核對觀念圖式進行擴展建構。如《瘋狂原始人》是關于家園、彼岸的一部神話,《冰雪奇緣》則是關于責任的神話等。動畫電影中的各種符號和節都是美國社會相對應的各種現狀和問題,如主人公兔子朱迪代表的是美國中西部小鎮的一個農村女孩,狐貍尼克則代表的是都市白人貧民的投機者,表面上講述的是與美好的美式民主生活唱反調,實際上卻是主人公對正義的追求和樂觀勇敢等,這才是整部影片的重點,美國夢不僅是貫穿始終的核心價值觀,同時也是維系美國認同的內在紐帶。
篇6
關鍵詞 《中國青年報》 節日報道 缺陷 特色
節日報道是類型化新聞報道中重要的新聞品種之一,節日新聞的報道方式、報道內容、切入角度和信息選取等各個環節對于提升節日報道質量至為關鍵,而這些均屬于節日報道特色研究范疇,因此探討節日報道特色具有較強的實用價值和典型意義。本文通過對《中國青年報》節日報道的文本分析,總結其特色及問題,通過材料的收集和論文的寫作,希望本文能夠對節日報道發展完善起到參考和借鑒作用。
一、《中國青年報》節日報道特色分析
1、精心策劃,節日新聞集群出擊
《中國青年報》在節日報道中精心策劃,節日新聞集群出擊,在傳播節日文化方面樹立了很好的榜樣。以《中國青年報》國慶報道為例,2012年63周年,《中國青年報》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精心策劃,新聞集群強勢出擊。國慶期間累計刊出15 篇節日報道稿件。這些稿件中有關于國慶節活動的消息報道,也有國慶假期引發的評論,還有關于國慶的深度報道以及相關圖片。在9月28日《中國青年報》就有了國慶的氣象,報紙拍攝了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以“祝福祖國”為主題的巨型花壇,宣告節日的喜慶氛圍。而2012年國慶節與中秋節相連,《中國青年報》抓住這一契機,將國慶新聞與中秋新聞相結合,側重關注百姓長假旅游。節日新聞大多是關于節假日旅游的報道,如《最長黃金周故宮如何分流游客》、《大同旅游推介會在京舉行 部分景區長假有優惠》等,為民眾節日生活提供實用信息,方便群眾出行。國慶當天《中國青年報》不僅刊出政府的慶典,還報道了一些特殊的紀念慶祝活動。例如《中國青年報》選取了10位10月份出生的小朋友參加集體生日會的情景,慶祝方式新穎獨特,令人眼前一亮,為國慶節送上了一份特別的祝福。
《中國青年報》節日報道往往能夠精心選材,有效規劃,形成規模式報道,烘托節日喜慶氛圍,深化節日主題,為節日增添靚麗色彩。
2、圖文并茂,營造節日氛圍
新聞圖片具有現場性、即時性、瞬間性、形象性、直觀性等特點,能夠透過視覺感知直接與讀者對話。《中國青年報》善于圖文并茂配合推出節日報道,文字呈現深度,圖片形成沖擊,在強化報道效果之余,讓受眾感受到親切美好的節日氛圍。
春節是一個萬家團圓的好日子,人們帶著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希望下一年能紅紅火火。《中國青年報》2013年春節報道巧妙運用裝飾性很強的流行色調,剪紙年畫春聯與稿件套印,圖文并茂,營造了節日喜慶氛圍。報道運用大圖片、大標題,欄目連貫、版面勾聯。此次春節報道共使用五幅新聞圖片,有一張長鏡頭拍攝北京地壇春節文化廟會的現場圖片。這張鮮活的新聞圖片,配上簡短的文字,無需多言,人們迎新年的歡樂心情溢于言表。另外四張圖片有春節期間哈爾濱市公安局交警支隊直屬大隊女子中隊輔警關明明與王寧、王琳琳列隊上崗的情景,有廣州花市一對父子嬉戲的場景等。另外2012年,2010年《中國青年報》也大幅運用圖片,把人們過年的美好愿望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
由此可見,《中國青年報》善于通過對材料的取舍和選擇,對文字和照片有機而巧妙的組合,使有限的版面能夠容納和傳達出盡量豐富的信息,形式生動新鮮,別具一格,正因為如此,《中國青年報》才能在眾多的報紙中脫穎而出。
3、與熱點事件結合報道,彰顯節日意義
《中國青年報》善于尋找節日與熱點的契合點,既抓住節日主題又能出新出彩,彰顯節日意義。3月8日是一年一度的國際婦女節,它是婦女們獨立、解放、革命、建設、犧牲精神得到認可的日子。婦女節報道送祝福是年年如一的話題。而在2011年婦女節當天,《中國青年報》報道了一系列普通婦女的事跡,例如《“科技媽媽”奮戰創新前沿》、《戎冠秀》等等。她們雖然平凡,但充滿了犧牲無畏的奉獻情懷,彰顯著婦女特有的奮斗精神,讓受眾理解了婦女節的重要意義,讓我們更加尊重婦女。
此外,《中國青年報》把正在召開的人大會議這一熱點與婦女節相結合,報道大會主席團向各位女代表、女委員、女工作人員致以節日的祝賀,同時介紹了兩會中關于婦女權益保障的提案,讓我們清醒認識到婦女節并非只是簡單的紀念性節日,它更是一種觀念性節日,標志著婦女“能頂半邊天”時代的真正到來。
4、內容豐富,滿足群眾節日需求
《中國青年報》節日報道全面多樣,既有關注過節人群,體現人文關懷的,又有涉及節日安排,服務百姓節日生活的,還有凸顯節日文化,呈現節日意義的,另有節日小貼士,介紹節日知識。2013年春節《中國青年報》則刊登了題為《餃子“古突”一起吃——藏漢民族共同除舊迎新》的報道,講述古城拉薩在春節除夕和藏歷新年“古突”之夜,既吃餃子,又吃“古突”,節日報道中普及了何為“古”、何為“突”的節日小知識,增長了讀者的見識。而《“云端”春運》報道為過年回家的人送上溫馨的天氣預報,切實服務于百姓節日生活。
《中國青年報》節日報道內容的多樣性,令讀者豐富了節日知識,開闊了生活眼界,滿足了群眾節日需求,為讀者送來節日期間的貼心問候。
二、《中國青年報》節日報道的缺陷剖析
1、部分民俗性節日展現力度不足
民俗節日既包括大家熟知的春節、清明、端午等節日,也包括我們較少提及的臘八、冬至等節日。筆者翻閱了2009到2013年的《中國青年報》發現,《中國青年報》對國家的法定假日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民俗節日的報道年年都有,但對部分民俗節日如冬至、臘八、重陽等報道力度不足。2009年到2013年的節日報道中關于重陽節的只有2010年的2篇,五年間沒有一則關于冬至的相關報道。《中國青年報》只把報道重點放在國家規定的節假日上,而忽視了部分重要的民俗節日,使得傳統節日文化深層內涵挖掘不足。這種對部分民俗節日的冷淡能夠較為客觀地反映出當前媒介對傳統節日的“不作為”或“少作為”的現實狀況,長此以往,不僅報紙的報道思路受限,而且也會使部分重要的民俗節日逐漸被人們所淡忘。
2、針對特定人群的節慶報道相對不足
針對專門人群的節慶報道能夠體現一種關注、一種平等,因而意義重大。《中國青年報》節日報道往往忽視了一些特定人群節日。如每年的10月26日是環衛工人節。環衛工人們為保持干凈美麗的環境,每天默默無聞的工作,他們的奉獻值得我們銘記,然而筆者翻閱了2009年到2013年的中青報,竟沒有找到一則關于環衛節的報道。由此可見,對于一些特定人群節日、紀念日,《中國青年報》往往不夠重視,這一點值得反思。
3、對某些紀念性節日關注較少
每個紀念性節日都有其來由,有其價值。如世界環境日為人們敲響警鐘,表達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和態度,對美好環境的向往和追求;世界電信日是為了強調電信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世界氣象日是為了加強國際間的氣象研究與合作,更好地把氣象觀測結果應用于人類的各項實踐活動。此外,還有世界地球日、世界睡眠日、世界愛耳日等等。這些節日與我們的現實生活、生存環境息息相關。如能合理配合報道,在民眾中闡發節日意義,就能號召社會關注這些紀念日所涉及的環境、人口、氣象等問題,但《中國青年報》在此方面關注較少,近年來關于這些紀念性節日的報道幾乎為零。
三、完善《中國青年報》節日報道的可行方案
1、加強對民俗節日的重視,弘揚傳統節日文化
媒體應體現出社會責任感和文化自覺性,為提高傳統節日在整個中華民族和華人華僑中的影響力,保護并傳承寓意豐富的傳統節日文化做出自己應有的努力。因此,《中國青年報》應加大民俗節日的報道力度,做到民俗節日全關注,同時在報道中,一方面傳播相關傳統節日知識,一方面展示民俗節日趣味性,從而達到傳承中國古老文化的最終效果。
2、突出本土特色,透視節日意義
區域、文化差異導致人們在節日的認識上存在一定分歧。節日報道應該結合地方特色,適應目標受眾群體的文化口味要求,在突出本土特色的基礎上進行報道,新聞中傳遞的節日意義才能更為受眾所認可、接受。如在建黨節,《南方周末》推出“南方的紀念”八版節日報道策劃。報道從廣東地域、歷史傳統及社會現實等方面出發,典型與“剪影”相配合,圖文并茂,從多個角度、多個側面憶黨史、說黨績、歌成就、勵奮進,全方位地進行深入報道,在新的高度上實現了輿論導向的政治性與宣傳報道之藝術性的完美結合,使歷史和現實在受眾的腦海里清晰起來,在結合地方特色的基礎上實現了對節日意義的展示。
3、加大對特定人群節日及紀念性節日的關注力度
關注特定人群節日,代表著對群體生命的獨特理解和尊重,《中國青年報》若能在特定人群節日報道方面加以重視,就能進一步彰顯報紙人文情懷,吸引更多受眾關注。
此外,紀念性節日背后往往蘊藏著深厚的背景意義,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如能關注紀念性節日,普及節日意義,就能喚起民眾對這些紀念性節日所代表的社會問題的廣泛注意,推動社會問題向良性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①廖冬梅:《節日浮沉問節日的定義結構和功能》[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501
②侯露露、季曉莉,《中外古今節假日報紙一瞥》[J].《新聞與寫作》,2005(11):35
③楊為民、張璽乾,《熱點輿論放大器——如何進行熱點引導》[J].《宜賓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3)
④冉昆玉、董金權,《傳統節日文化生存發展策略——寫在傳統節日法定化之后》[J].《青海民族研究》,2009(2):21
⑤蔣蘊,《媒體報道如何過節度日》[J].《新聞實踐》,2009(1)
⑥蔡小偉,《報紙要講一講必讀性》[J].《總編輯手記》,2009
⑦高春艷,《崛起與拓展:論文化新聞的發展態勢》[J].《新聞界》,2009(6):78、85、86
篇7
關鍵詞:岡倉天心;日本美術;新日本畫;東洋的理想;日本的覺醒;茶之書
明治維新之后,日本出現了兩大基本文化取向,一個是以戰略思想家福澤諭吉為代表的“脫亞入歐”論,另一個是以岡倉天心為代表的“亞洲一體”論。從基本立場看,前者是基于對儒教文明全面否定的西方化價值觀。后者則是基于通過“愛”與“寬容”,使東方成為一體的理想的東方文化觀。
在日本的近、現代史中,福澤諭吉與岡倉天心提出的基本命題不斷變換為不同形態,甚至也曾被日本軍國主義者加以利用。但作為日本人對待世界、尤其是對待西方文明的基本態度,他們卻非常具有象征性意義。在世界文化格局發生巨大變化的今天,是追隨西方文化潮流還是固守東方本土文化這樣的價值判斷已經沒有什么意義,但是,作為思考問題的立足點,正視東方文化緊張的事實卻是無法回避的。
那么,這位敢于同福澤諭吉分庭抗禮的岡倉天心到底何許人也?下面,僅就岡倉天心的生平、功績及其作品,試作若干探討。
1 岡倉天心的生平
岡倉天心,1863年2月14日出生于橫濱的一個藩士家庭,1913年9月2日卒于新瀉縣赤倉。他幼名角藏,后更名為覺三,天心是他的雅號。
1880年,天心畢業于東京大學文學部,獲得文學學士學位,畢業后在日本文部省從事美術教育、古代美術保護工作。嫻熟的英語和出眾的才氣促成了他與美國著名學者阿內斯特.費諾羅薩(ErnestF.Fenollosa,1853-1908)的相遇,兩人在拯救日本古典美術遺產、倡導日本傳統美術方面的合作,被稱為“東方美術與現代鑒賞力的相遇”。此外,天心還和費諾羅薩一起組織鑒畫會,扶持狩野芳崖、橋本雅邦等人的創新活動。在全盤歐化的潮流中,他主張保護和發展日本的傳統美術,兼取各派,并采用西方繪畫寫實手法,創造新日本畫。
1889年,在天心及費諾羅薩等人的努力下,日本第一所近代美術學校-東京美術學校成立,次年,天心擔任東京美術學校第二任校長,兼任帝國博物館理事、美術部長等職。天心強調以重視日本傳統的美術教育為基礎,加上執掌日本美術行政的手腕,在當時的日本美術界有著絕對影響力。1893年起,天心多次到中國、印度,考察了龍門石窟等多處文化古跡,加深了對東方傳統文化的認識。
天心的理想是走一條從事教育的政治家之路,然而,藝術家放蕩不羈的生活態度,斷送了他政治家之路的發展前景。1898年,天心與文部省當局在辦校方針方面意見不合產生分歧,文部省以天心婚外戀、嗜酒成性等個人生活問題為由,逼迫他辭去了校長職務,學校約半數教職員也隨他一起辭職。后來為了跟官學對抗,他帶領橋本雅邦、橫山大觀、菱田春草等人另建私立美術學校,稱“日本美術院”,領導新日本畫運動。但此后仍然受到種種排擠,使得他不得不到日本以外的世界去展示自己的才華,這倒促成了他在思想方面的建樹,使世界歷史上多了一位思想家。
1904年起,天心應聘為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的中國?日本美術部部長,往返于日美之間,其間還兼任文展審查員、國寶保存會會員,并且幾度探訪中國和印度。正是這樣的海外生活,使天心能夠以寬闊的文化視野、亦文亦史的精粹文筆寫下后來的幾部傳世之作。
2 岡倉天心的主要貢獻
他的主要貢獻有以下三點:
1.拯救與保護日本古典藝術遺產。
明治政府曾下達神佛分離令,寺院、佛像等古代美術作品遭到破壞,有些甚至流失海外。在近畿地方調查古代寺院的天心,對日本古典藝術遺產的未來憂心忡忡。尤其是1884年,他和費諾羅薩首次進入法隆寺自創建以來一直緊閉雙門的夢殿,看到殿內用白布包裹著的救世觀世音佛像,并在旁邊發現了一卷絲織物。這卷絲織物就是現在聞名于世的日本國寶“獅狩文錦”。當時殿堂內的景物給天心帶來的震撼和感動,是他「一生の最快事なりというべし(一生中最愉快的事情),這件事促使他下定決心盡全力拯救和保護日本的古典藝術遺產。
1886年,天心向文部省遞交了奈良地區的古代神社寺院現狀調查的報告書,最早提出了有關拯救保護日本古典藝術遺產的建議。1889年,天心就任帝國博物館理事及美術部長,努力從事日本古建筑、神社、寺廟的調查記錄及美術品的研究分類工作。后來在日本美術院,成立了以奈良為據點的國寶修理部門。去世前不久,天心抱病出席了古代神社寺院保存會會議,并向文部省提交了保存法隆寺壁畫的建議書。
天心在拯救古典藝術作品、保護文化遺產方面所作的積極努力及其卓越見識,在1897年政府公布的《古社寺保存法》里充分體現出來,成為了當今日本文化財產保護規范的基礎。
2.推動日本美術復興運動,領導新日本畫運動。
明治維新前后,隨著西方繪畫的涌入,傳統的日本畫受到了猛烈沖擊,日本一度出現對西方的盲目崇拜。美國學者費諾羅薩最早認識到了日本畫的價值,在費諾羅薩的影響下,岡倉天心提倡積極采納西方的透視與立體效果,重新找回對日本文化的認同,并且領導了日本美術復興運動與新日本畫運動。他1889年創建的東京美術學校和1898年創立的日本美術院,先后成為新日本畫的中心。
新日本畫以恢復傳統為目標,借鑒西方繪畫的長處,在天心的東方理想主義與浪漫主義指導下,橫山大觀、菱田春草等日本畫家繼承傳統、學習西方,運用西方的光、空間等表現手法,大膽否定了東方傳統的線,創造朦朧體,建立了浪漫主義新風,使日本畫面貌煥然一新。
3.向全世界宣傳日本及東方文化,使之走向世界。
岡倉天心終生致力于美術事業,他不僅是日本現代美術的開拓者和指導者,還是東方文化的鼓動者和宣傳家。他宣傳東方文化藝術的優越性,強調日本文化藝術的重要性,作為國粹派理想主義者聞名于世。
1904年,岡倉天心在圣路易斯萬國博覽會上,發表了《繪畫上的近代問題》的演講。在波士頓美術館期間,他也曾多次發表演講和論文,積極向歐美人介紹東方藝術和日本文化。此外,他還用英文寫了《The Ideals of the East》、《The book of tea》等幾部向世界講述東方文明的作品。
3 岡倉天心的主要著作
天心用英文寫了三本聞名于世的作品:
-《The Ideals of the East》 (1903年著,1938年譯為日文版《|洋の理想》)
在《The Ideals of the East》一書中,岡倉天心獨創性地從亞洲文化中抽取出“愛”和“寬容”這樣一種統一精神,使亞洲各民族在精神上形成一個統一體。這不僅是天心個人營建的觀念中的統一體,同時,也是面對西方強勢文化,對亞洲各民族文化命運和前途的一種思考。
他指出“亞洲簡樸的生活,在今天因蒸汽和電力而形成的與歐洲文明的強烈對比中,絲毫沒有感覺可恥的必要。……因為他們處在自由的崇拜中。”天心指出,世界文化正走入歧途,走入忽視人生理想、“為了物質而束縛精神”的歧途;而亞洲文明是“用精神去戰勝物質”的真正文明。因此,目前亞洲的衰落不只是亞洲的悲哀,更是反映了以西方文明為代表的世界文化的悲哀。天心這種對東方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堅信,構成了他思想的獨特性。
-《The Awakening of Japan》 (1904年,1938年譯為日文版《日本の醒》)
《The Awakening of Japan》成于旅行印度的途中,篇幅不大,是一本縮型的日本近代史,講述日本如何從半開化中“覺醒”,走出中世紀,歷經西方文明的沖擊、勵精圖治進行明治維新,終于躋入世界強國之列。書中不惜重墨描述日本文化傳統,并表述文明開化過程中繼承傳統的必要。書末有“日本與和平”一章,表明日本國民要求和平的心跡。
這本書的深遠影響正如日文版譯者村岡博在前言中寫到的:目前真正了解日本的外國人日益增多,但本書出版前后的那個時代(筆者注:書成于1904年),世界上許多人甚至不知道日本的存在。又或有人略知皮毛,但對日本人的真實生活狀態,尤其精神生活的方面仍不甚了解。為此,岡倉天心滿懷感情,以英文寫下此書,猶如燃起一支松明,照亮原來隱約在黑暗中的日本乃至東亞的實狀,以期世人明察深知。
-《The book of tea》 (1906年,1929年譯為日文版《茶の本》)。
《The book of tea》是天心在波士頓美術館就職時寫的,在休閑優雅的文字中展示了學貫東西的深厚功底以及他促進文化交流的一番匠心。
在這本薄薄的小書中,天心深入淺出地為“茶”的身世作了一次說明、剖析。從第一章的《The cup of humanity》開始,岡倉天心就以其獨特、自信的美學觀點為東方與茶之間,作了歷史上游的勘查。隨后,在第二章《The schools of tea》中細數茶的諸流派,在第三章《Taoism and Zennism》中分析道與禪的關聯,繼而以與茶相關的茶室、藝術鑒賞、花道做相關闡述。
一盞握在手中的溫馨熱飲,既展露出東洋文化特征,也代言了不同時代的情感表達方式。在他的述說中,茶的原理也不僅止于一般所言的審美主義,更滲透生活,成為美學想象的體驗及發現。
這些著作在西方世界廣為傳頌,成為當時歐美了解東方文化的代表性讀本,其中《The book of tea》更是經久不衰。此書1906年由紐約Fox Dufield出版社出版,一于美國付梓上市,便席卷了美國全土,不僅為大、中學教科書所轉用,更被兩、三家不同出版社發行,甚至穿越海峽,陸續譯為法文、德文版本,遍及全歐洲。
通過這些著作,岡倉天心作為一個東方學者向世界發出了宣言,向世界講述了東方文化的精髓,即“愛”與“寬容”,這使他超越了地域和民族的界限,最終完成了從“日本的天心”到“亞洲的天心”再到“世界的天心”的生命歷程。
4 結語
岡倉天心堅信東西方能夠互相取長補短,創造更美好的世界,同時,他向西方呼吁:現在已經到了拋開固有的觀念和傲視亞洲的偏見,來真正理解東方的時候了。他超出一般亞洲人所容易陷入的、抱怨西方的被動態度,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向西方提出應由以往的“施與者”轉變成“接受者”,東方也要自豪地向西方發出既“古老”又“嶄新”的聲音。這就是熱愛藝術、熱愛和平的岡倉天心所追求的“美的共有”、“藝術的共鳴”的最終理想。
筆者以為,要認識日本普通民眾的“心”,需得讀岡倉天心的書,需得了解岡倉天心。
參考文獻
[1] 坪內隆彥(著).}天心の思想探LD迷走するアジア主x[M].勁草書房,1998.
篇8
關鍵詞:科技傳播;障礙;解決方案
中圖分類號:G2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1-0124-02
一、科技作品的特點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國與國之間的往來也更加密切。而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目前,世界上80%以上的科技論文首先用英語發表。另外,世界上半數以上的科技期刊用的都是英語。如:《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American)》、《科學(Science)》、《自然(Na~tre)》等。那么科技作品具有哪些特點呢?
(一)行文簡潔
文學作品會使用大量修飾性文字去追求一種意境,而科技作品擯棄那種拖沓冗長的句子,力求簡潔、明了。對于科技作品來講,基本事實講清楚即可。如:Archimeds first discovered the principle ofdisplacement ofwater bv solid bodies阿基米德最先發現了固體排水的原理。如果是文學作品我們可能會這樣處理:偉大科學家阿基米德經過常年的刻苦鉆研,終于發現了震驚世界的固體排水原理,相比,科學作品更為簡潔。
(二)立場客觀
科技作品不像文字作品摻雜了大量的個人觀點而是側重于敘事推理、要求客觀準確。根據英國利茲大學John Swales的統計,科技英語中的謂語至少三分之一是被動態。大量使用第三人稱敘述,采用被動語態是科技作品特質之一。如:Attention must be paid to the working temperature ofthe machine.應當注意機器的工作溫度。很少說:You must pay attention tothe working temperature ofthe machine.你們必須注意機器的工作溫度。
(三)邏輯嚴密
科技作品最大的特點就是邏輯嚴密。對于科技作品,差之毫厘就可能謬以千里。尤其是對于一些復雜概念,為使其邏輯準確常常會用一些很長的句子。如:The efforts thathavebeenmadet explain opticalphenomenabymeans ofthehypot-hes is ofa medium having the same physical character as an elasticsolid bodyled.為了解釋光學現象,人們曾試圖假定有一種具有與彈性固體相同的物理性質的介質。
(四)專業性強
科技文章大都是敘述某一專業領域的知識,其用詞具有高度的專業性。因此,大量專業詞匯的引入就成為了專業英語翻譯的一大特點。
二、國際間科技傳播所面臨的翻譯障礙
在經濟技術全球化、跨文化交流高速發展的今天,國際之間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愈來愈頻繁。但科技傳播卻一直處于緩慢發展狀態。究其主要原因在于不同語言、文化間編碼、解碼困難。
(一)語言、文化背景障礙導致編碼、解碼困難
1.文化背景不同導致的翻譯障礙。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管軌,翻譯是跨文化的傳通。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系注定了翻譯與文化的關系。正確地理解原文是準確翻譯的基礎,但由于民族的文化是在特定的歷史、地理、宗教等環境里形成的,因此,不同背景的文化會不可避免地發生沖突和碰撞。比如《紅樓夢》中的“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有人將其翻譯為:“Man proposes,God dispose”《紅樓夢》是中國的經典名著,里面充滿了道教和佛教的色彩,如果把“天”譯‘God’,就會使西方人誤認為中國人和他們一樣相信基督教。若將之譯為:“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用“Heaven”(中國古代人民心目中自然界的主宰)替代"God"就傳達了原文中劉姥姥信佛教的宗教背景。正如美國翻譯理論家E.A.Nida所指出的:“語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對詞義,習語含義的影響如此帶有普遍性,以至于在不考慮語言文化背景的情況下,任何文本都無法恰當地加以理解。”“筆譯與口譯中出現的最嚴重的錯誤,往往不是因詞語表達不當所造成的,而是因錯誤的文化假設所導致的。”
2.思維模式不同導致的翻譯障礙。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一大特點就是有機整體性,比如“萬物一體”、“天人合一。同時中國人的思維一般是“螺旋式”的,即中國人與人交流是一種間接式的。西方國家與中國恰恰相反,他們一開始就比較重視自然科學的發展,因而形成了分析和邏輯推理的思維模式。此外,英美民族主張個人利益至上,說話做事情不喜歡“拐彎抹角”,屬于直線式的思維方式。這兩種思維方式對語言的表達方式有很大的影響。漢語一般把表達觀點、判斷和推理的部分放在句群和句子的后面,加深印象;而英語則往往把強調的部分放在句子的開頭。這樣給譯者的工作帶來了障礙,可能導致原語與目的語語境的斷裂。
(二)傳播內容特殊性導致翻譯障礙
1.傳播符號的專業化。科技傳播符號本身在傳播之后就會離開傳播者和受眾獨立存在,對于科技傳播活動的傳受雙方來說,只有當它具有足夠的相同理解的含義,才能參與傳播并成為信息傳播的基礎,反之則可能成為有效傳播中難以克服的障礙。當我們從他人那里接收信息時,我們根據自己的認知、思維和過去的經驗進行解碼。當前科技傳播符號的過于專業化已經給普通民眾帶來了理解上的困難。對于閱讀本國文字尚且有困難的公眾來說,即便是譯者精準地翻譯了原著,讀者也不見得就能準確理解,而對于翻譯人員來講,根據自己尚不確切的知識來進行翻譯,更會給作品帶來無法想象的后果。
2.噪音。科技信息從信源傳播到信宿之間有一系列中間環節:發送者使用一定的符號系統將科技信息編碼,通過一定的傳播渠道發送科技信息,受眾(信宿)通過解碼還原為原來的科技信息。這些中間環節的每一步都有可能發生損耗或產生偏差。影響的因素主要有技術、社會或個人等方面。如科技信息由于傳播渠道或噪音影響而無法被正確解碼。
(三)傳播渠道、反饋機制的不完善導致的翻譯障礙
1.權威傳播渠道及反饋機制的缺乏。由于政治、經濟等方面復雜的原因,科學技術的傳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僅僅
依靠一些學術論壇、國際會議以及不知名網站的不甚準確的資料根本無法推進科技傳播的發展。再加上翻譯人員專業知識缺乏,但又無從汲取更多的知識,此外,很多傳播渠道根本未設反饋機制,即使讀者有了什么疑問也無處訴說,如果翻譯人員出現這樣的情況那么就無法精準的編碼,這也使得科技翻譯任重而道遠。2.傳播渠道和反饋機制效率的低下、方式的間接、以及技術的滯后性同樣制約了科技傳播的發展。由于一些網站、論壇很少更新,導致翻譯人員無法獲得最新、最尖端的科技信息;信息多源化也使得翻譯人員無法得到最精確的信息,也就無法傳達出最準確的信息;滯后的技術也為翻譯人員造成了極大的困擾。
三、障礙解決方案
科技傳播是人類傳播的一個重要分支,它包含科技傳播主體、科技傳播媒介、科技傳播內容、科技傳播受傳者、科技傳播效果五個基本要素。本文從科技傳播的這五個要素入手尋找解決方案。
(一)增強譯者的文化意識,尋找或者培養熟悉兩國或多國文化的專業翻譯人士
文化的多樣性使人類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但是也給交流帶來了障礙。在翻譯活動中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處理源語和目的語之間的關系。如何將源語中的文化意義最大程度地用目的語保留并呈現出來,一直是翻譯界中爭論的焦點。正如劉宓慶在《文化翻譯論綱》一書中指出的:“文化翻譯是如何對待文化問題,如何處理具體的文化形態表現,如何轉化具體的文化信息、原語文化信息到目的語文化信息。”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對我國的四字成語典故“東施效顰”的翻譯,簡單采用“異化”手段而譯成“dongshi imitatesxishi”,原文的含義未譯出,還會讓讀者一頭霧水。簡單采用“歸化”手段而譯成“the ugly imitates the beautiful in such adistorted way that the ugliness ofthe ugly becomes worse)”,源語所表達的意義是被傳遞出來了,但所傳遞的文化信息卻被遺失了。所以要在兩種語言之間尋找最佳的“契合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有些內容根本沒有契合點,如中國的陰陽八卦、天干地支等等。這也就越迫切的需要有兩國或多國文化背景的專業人士的參與。
(二)盡量擯棄那種專業用語
擯棄那種專業性過強的文風,把復雜問題簡單化并通過例子使得文章通俗易懂。科技工作人員和翻譯人員應該明白科技作品并不僅僅是給專家看的,更主要的是給廣大受眾看的。信息也只有在發送者進行準確編碼、傳播渠道通暢、接受者準確理解才能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如果科技作品更多牽涉的是晦澀的科技原理、科技精神等,這使得一般受眾難以理解,從而無法達到理想的目標。因此,在翻譯過程中應盡量采取一些“異化”的手段進行合理處理,使翻譯后作品更加貼近受眾接受能力。
(三)建設權威傳播渠道、完善反饋機制
篇9
關鍵詞:人才 人才評價 評價機制 勝任力
隨著科技發展的突飛猛進,我們進入了大數據時代,大數據正加劇和改變著國與國之間競爭的方式,但究其根,實質都是圍繞著人才競爭展開的。實現中國夢,關鍵在人才。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只有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高效地選拔人才、合理配置人才、客觀地評價人才、正確地引導與開發人才,才能使我國真正做到人才強國。本文正是著眼于此,對人才評價的概念進行界定,在對其作用與方法探討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外人才評價現狀,分析總結我國人才評價存在的問題,并對新時期人才評價趨勢進行分析。
一、人才及人才評價的內涵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給出了人才的定義: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
人才評價是通過多種客觀和科學的方法,從知識、能力、技能、職業傾向、動機和個性特征等特定方面,對人才素質進行測試與評價 。
二、人才評價的國內外發展現狀
1929年,德國心理學家建立了一套挑選軍官的多項評價程序,1956年,美國心理學家Duoglas.Bray在美國電報電話公司進行的管理進步研究,促使這項技術發展成熟 。
20世紀80年代中期,國外部分心理評價被引進到國內,國內學者修訂了一部分比較經典的心理測驗。到90年代初,國家開始借用現代人才評價技術對公務員錄用進行人才評價。90年代后期,人才評價有了大力發展,并在人力資源領域得到認可并逐漸普及,人才評價技術被廣泛應用到各領域,我國進入一個人才測評技術及其應用的繁榮發展時期。
三、我國人才評價面臨的問題
由于人才評價存在著很多不確定性、風險性和不可預測性。我國的人才評價始終處于傳統模式評價與創新評價的矛盾之中,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一是人情文化過重,人才評價不重法規建設,缺乏原創。
二是以定性分析方法為主,缺乏定量研究。評價理論科學虛弱,技術手段的不足。
三是評價主體缺乏專業素質。人才評價對評價者的知識結構、基本素質以及專業技能要求也較高。人才評價是集哲學、心理學、數學和管理學為一體的跨學科體系。我國目前雖然擁有一大批優秀的人才評價人士,但從總體看,合格的專業性人才不足,碩士畢業的高層次專業性人才更少,嚴重制約了人才評價工作的發展。
四是人才評價指標缺乏操作性。人才評價指標基本停留在“德、能、勤、績”四個方面,操作中實際業績、內資素質以及群眾反映是最常用的評價指標,這些都屬于外顯指標。而根據人才價值的冰山現象,內隱行為所產生的潛價值卻占人才價值的80%之多;而且大多數指標都是靜態指標,沒有考慮人才素質的動態性。
五是沒有社會化的、令人信服的評價組織或機構。我國的評價組織均是依照某一需要進行的人才評價而由單位或部門組建起來的,擔任評價工作人員的評價資格也是由單位或部門推薦確定的。
四、 人才評價的發展趨勢
第一,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人才評價機制必須要有國際化標準。但僅僅以國際性為唯一標準來評價與選拔人才也是有缺陷的。人才評價機制還應有本土化標準,尤其是人文社會科學人才更應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第二,建立更科學客觀的基模、條模和點模。基模即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才評價模型。這種模型亦名“母模”,其它所有子模系均由基模而派生。條模即在不同的行業應用的切合本行業實際、行之有效的人才評價模,這種模型具有明顯的區分性,體現了行業的特色。點模即直接用于現場的、具有嵐位特色的人才評價系統。
第三,人才評價的專業化、產業化。
第四,人才變為被動被評價。通過各種客觀數據和痕跡挖掘人才(人才被發現)。大數據時代的人才可以出現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他可以為世界上任何一個公司效力,人才國際化將全方位開啟,人才戰爭將比以往更為激烈。誰能盡早把大數據體系建立起來,掌握分析海量數據的能力,誰就能在茫茫數據的世界里找到想要的人才,在新一輪人才戰爭中占據主動地位。
參考文獻
[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2]肖鳴政,李冷.人才評價及其問題思考[J].第一資源,2011(1)
[3]Bbdullah,A.H., Musa,R.,& Ali, J.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 Practitioner Competency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2011,6,11:240-255
篇10
一、重視兩種“知識”概念,重視兩種基于數字知識傳播的創新模式
“知識”是一個不斷被言說的概念,柏拉圖、孔德、利奧塔、波蘭尼、卡斯特都為之做出過廣為人知的表述。但究其實,可歸為兩種經典表述:一是以哲學家柏拉圖為代表,認為“知識”是被看作正確的,是被驗證過的,是被大家使用和相信的一種陳述;二是以傳播學家曼紐爾?卡斯特為代表,認為“知識并不是一個所謂的生產物質對象,它是一系列的網絡和信息的流動”,知識并不是由個人產生的,是人和人之間交互的過程產生的。知識概念經過了精英性界定向社會性界定、從單向性傳播向互動性傳播、從先驗性向經驗性的轉變。我們認為,不同時空條件下對“知識”概念的界定,依然可以被我們當下所兼收并蓄,因為這兩種“知識”概念依然存在其深厚而富有創新活力的社會基礎和產業支持。事實上,對知識理解的差異已經造成了當下中國知識傳播模式和知識創新模式的分野。一種是基于對知識“單向性傳播”的理解,以傳統出版業為產業內核,形成了精英階層學術生產、傳播與創新模式,即核心知識的生產、傳播與創新模式。知識分享、精準化、互動與創新,是數字時代核心知識生產與傳播的新趨勢。一種是基于對知識“互動性傳播”的理解,以自媒體為產業內核,形成了用戶生產內容、多元互動的知識生產、傳播、創新模式,也被稱為“活”知識的生產、傳播與創新模式。自媒體的誕生和迅猛發展,使得民眾生產知識、傳播知識、分享知識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噴涌而出,蔚為大觀。知識在個體的轉發、評論、修改中,不斷被創新,成為不斷流動不斷完善的“活”的知識。盡管在數字媒介環境中,兩類產業呈現出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態勢,但二者對知識理解的差異、主導型生產與傳播模式的差異卻是客觀存在的,并且,這種區分也有助于我們深入分析數字知識傳播生態的多樣性和創新模式的豐富性。
二、中國要抓住成為世界核心知識生產、傳播和創新強國的機遇
數千年的世界歷史證明,技術革命既會改變知識傳播的形態,也會重新勾勒世界核心知識生產與傳播的版圖。知識與創新不僅是文化人的個體創造,也是一種國家戰略資源。一個國家要想獲得世界領先地位,必須把知識生產作為重要的戰略資源。二戰以來,美國一直把知識作為重要的國家戰略資源,并在此理念指導下成長為世界的經濟中心、知識傳播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在數字時代,善于抓住這一技術驅動知識創新趨勢的國家,往往也會成為世界知識傳播的中心、經濟中心和創新中心。改革開放近40年來,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論文產量也從過去的第二十五位上升為世界第二,但是在世界知識傳播的版圖中,每年市場價值390億美元的核心知識生產與傳播,我們卻只占0.1%。如何讓中國核心知識的生產、傳播與中國的經濟實力相匹配,抓住因技術變革提供給我們的建設世界知識生產和傳播中心的歷史機遇,進而重新勾畫世界知識版圖,是有關國家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重要課題,也是實現中國夢不可忽視的重要途徑。
三、數字知識傳播新范式呼喚管理制度的重新構建
如何構建公正的利益平衡的數字知識傳播管理規則,是數字知識傳播能夠健康發展的基礎性、關鍵性制度要求。目前,在數字知識的生產、傳播與消費領域,網絡開放與網絡封閉的矛盾,軟件付費還是開源的紛爭,網絡結構中心化還是去中心化的思考,Copyright(版權)還是Copyleft(非盈利版權)的爭論,都無疑在表明:固有的管理體系和規則面臨新的挑戰。有能力構建利益平衡的知識管理新秩序的國家,將最終有可能培育出強大而富有活力的數字知識傳播業。我們認為,數字知識作為社會公共財產,本身也是重要的社會資源,以智慧的方式合理使用數字知識,可以創造更美好的生活。維持社會群體并創造新的身份認同,是創立、管理網絡社會資源共享的新準則,是未來聯合社會、企業和個人的新經濟模式之基礎。
四、基于數字知識傳播的“開放式創新”將成為創新的主要模式
全球主要發達國家都在探索創造包容開放的知識社會(Knowledge Societies)的未來經濟發展方式。在21世紀,權力和利潤的取得將日益取決于知識水平,知識在許多領域業已成為最寶貴的資源,中國也正在探討建設國家知識資源服務中心。從技術上講,語義網和數據開放為知識再利用奠定了基礎,開放知識服務實現了公共機構、私營企業與個人協作創新和“雙贏”模式,鼓勵年輕人主導創新管理和開發過程,鼓勵投資方、創新者、社會組織等找到自己的利益點,共同參與創新服務,對數字知識(這一潛在的公共財產)實現再利用,共同投資、分享利益。開放式創新管理全面打開了研究、投資、經營和社會公共服務的界限,合作、共享與創新是數字知識傳播的核心群。通過越來越精準的數據分析和計算,達成人、自然、社會的和諧共處,也理應成為數字知識傳播與創新的最終目標。
五、數字知識傳播新生態期待研究方法的創新
《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在演講中這樣描述了數字知識傳播的未來:“我們正處在兩大科學的交會之中:人文和計算,馬上要出現一個海嘯了。一邊是生物學家掀起的巨浪,開始真正了解身體;一邊是計算科學掀起的巨浪,也就是達爾文遇見圖靈。”今天,知識創新越來越表現為藝術家、科學家、人文學者、業界人士的一個社會協作過程,因此,我們特別呼吁在對數字知識生產、傳播與創新模式的研究中,重視人文研究方法與數據科學研究方法的結合。數據科學的興起并不意味著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跟新興研究方法的斷裂。相反,能夠將人文社會學科的歷史積淀、理論建構甚至傳統方法很好地跟數據科學方法有效地結合甚至整合,將更能催生具有生命力和啟發性的研究。從這一意義上講,媒體技術的發展和數據的快速膨脹呼喚團隊合作和超學科研究。傳播學者只有提出具有理論深度和人文關懷的問題,才能在一個傳播和數據融合的時代做出本學科應有的貢獻。社交媒體以及社會傳播的普及讓數據的內涵和意義也在發生改變:從數字就是數據,到文本就是數據,再到圖像就是數據。傳播研究需要打通不同類型的數據,讓不同來源、不同性質的數據進行對話。
數字知識傳播與國家發展,不僅僅是美國等發達國家需要面對和關心的問題,也理應成為發展中國家重視的問題。如果我們贊同“知識”比“信息”對個人的成長、民族的復興、人類的進步更重要,那么理應對數字知識傳播多一份深入的理解與研討。為了中國的創新發展,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號召學界和業界要極其關注“數字知識傳播”,深入研究“數字知識傳播”,通過我們的研究,讓“數字知識傳播”成為我國創新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