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術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2 04:31:0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教育學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學校法治教育學術史考察探討
摘要:法治教育是我國學校教育的重要議題。改革開放之后,我國法治教育研究的發展經歷兩個時期:法制教育研究集中時期、法治教育研究集中時期。未來學校法治教育研究應關注學科邏輯,進一步拓展研究內容,合理借鑒域外經驗,研究中國現實問題。
關鍵詞:法治教育;法制;學術史
法治教育是我國學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追溯法治教育的發展歷程,經由對相關政策與理論研究的梳理,可以認為我國學校法治教育經歷了從法制到法治的演變過程。本文對中國知網上自1978年以后對“法制教育”和“法治教育”收錄的547篇相關研究進行分析,發現法制教育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80年,林秉申[1]首次介紹蘇聯的法制教育經驗,到2014年《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發布以后,法治教育從學術論爭走向政策,對法治教育的研究呈現井噴式發展。
1法制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之前,我國成文法律相對較少,法制教育均是以單個法律的宣傳教育為主。1978年以后國家頒布系列相關法律并下達普法工作指示,中小學校開設法律常識課程。該時期的青少年法制教育肇始于改革開放之初,社會處于變革時期及國家的法制恢復建設時期,帶有濃厚的時代色彩。
1.1法制教育概念的發展
新時期加強職業教育學術環境建設
【摘要】加強職業教育學術環境建設,凈化學術風氣,努力形成職業教育“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新格局是促進職業教育健康發展的關鍵。職業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形式同樣承擔著培養人才、發展科學和社會服務職能。通過對職業教育學術環境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提出強化管理,鼓勵教師參與教學研究;普職合作,帶動職業教育快速發展;健全機制,營造優質人才發展環境;學會主導,加強職業院校學報管理;建立團隊,提升教師研究能力和水平等建議,以期對當前職業教育的學術環境建設提供幫助。
【關鍵詞】職業教育;學術環境;存在問題;對策建議
目前,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需要不斷地探索與實踐,更需要以學術研究作為支撐。然而,我國職業教育的學術環境建設仍然存在科學研究自律規范不足、學術不端行為時有發生、學術活動受外部干預過多、學術評價體系和導向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對于職業教育的發展造成了影響。《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優化學術環境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94號)要求:“優化科研管理環境,落實擴大科研機構自主權。優化宏觀政策環境,減少對科研創新和學術活動的直接干預。”《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提出:“加強高等職業教育研究機構和隊伍建設,加大投入支持相關研究工作。”2017年12月,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長王揚南在2017年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術年會上對2013—2017年職業教育科研成果獲獎數量、科研立項數量、職業教育論文數量、專利申請數量和學術專著數量等數據進行了分析,并對職業教育科研工作進行了總結:“過去五年,職業教育科研類型彰顯、成果漸豐、發展有亮點。”因此,在職業教育由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的關鍵時期,加強職業教育學術環境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職業教育學術環境
1關于“學術環境”的研究
學術環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是影響學術繁榮與發展的各種因素的總和,是創新人才成長的沃土。國內對于學術環境研究的學者較多,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在對學術環境的理解方面,戚業國認為:大學的發展及其職能的實現都需要以良好的學術環境為基礎。唐安奎認為學術環境是相對于特定的主體而言的,主要有學術制度文化、學術權威、學術群體、學術管理以及經濟收入等。梁仲明認為和諧的學術環境由學術研究環境、鼓勵創新的政策環境、和諧共進的人際環境等構成。許蘇豫認為內部學術環境的影響因素有學術發展理念、學科建設、團隊建設、學術道德建設、學術規范建設、學術成果產出以及為學術活動服務的相關配套機制等。在學術環境發揮的作用方面,閻光才認為維護大學相對自主的權力,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外在學術環境和一個相對寬松的大學內部環境,是中國高水平大學發展的基本路徑。張東海通過調研發現中國學術環境不佳是影響留學生歸國意愿的重要因素。荊建華認為學術環境是影響高校教師主觀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職業院校學術環境研究方面,王淑漲和陳永麗提出高職院校大學生開展科研實踐活動“機會少”、“支持少”、“指導少”、“動力少”等問題。繆寧陵認為培養和提高教師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最重要的是營造濃郁的學術氛圍和建設活躍的、自由探討的學術環境。王進思和汪文敏認為高職院校科研能力是影響產教深度融合的重要因素之一,并提出高職院校科研能力的內涵特征與關鍵要素:科研戰略領導能力、科研文化塑造能力、科研資源整合能力。從上述研究成果可以看出,關于學術環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中,在學術環境的構成和作用方面已經有較為成熟的研究。但是關于職業教育學術環境的研究還相對較少,研究的內容也不夠全面,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不足,成果的質量還有待提高。
教育學論文科文化內涵分析
摘要:高等教育學從上個世紀獲取二級學科建制后,便將構建獨立學科為宗旨。因而,學術界多以高等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方式等為基礎進行探究,盡管有所建樹,有效處理了高等教育學轉換成獨立學科相關理論、實踐問題,卻依舊未能規避高等教育學“有名無實”的現象。對此,文章期望由學科文化這一層面入手予以探討。
關鍵詞:高等教育學;學科文化;內涵
高等教育研究中理論、實踐不符是促使高等教育學應用性難以充分體現的主因。通常情形下,學界人士把原因集中于理論研究,未注重實踐需要,實證研究匱乏,理論研究效果不佳,對高等教育學學科發展極為不利。因而,有必要從學科文化這一維度入手,對高等教育學學科發展予以探究。基于此,本文對高等教育學學科文化的內涵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高等教育學學科文化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一、高等教育學學科文化的研究價值
對高等教育學學科文化加以研究具有如下價值:(一)契合高等教育學學科內涵建設需要。就高等教育學數十年的學科建設而言,學科文化未獲取相應關注,直至近段時間方被學術界所重視,且實施了前瞻性研究。學科文化可視為高等教育學學科內涵發展的實際需要。任意學科均具備獨有的學科文化,是學科成熟的關鍵標志。早在上個世紀末期,其便已步入穩步發展階段,高等教育學學科建設開始從外部學科建制面向內涵發展,學科文化變為該學科內涵建設的要點。學科內涵建設意在強化學科理論的解釋力與應用性,學科文化擁有的學科語言、范式與價值等可謂是學科內涵的核心成分,學科語言可視為學科內涵建設的前提,高等教育學只有具備學科語言方能產生學科概念,并逐步演變成為學科理論,產生高等教育學學科理論體系。然而,因高等教育學學科語言體系中學科語言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因而對學科內涵的建設產生了相應阻擾,基本語言名詞“高等教育”等匱乏公認的解釋。而學科文化建設能對學科內涵建設在學科語言、情感等層面的缺陷予以填補,強化學科共同體的學科情感與自信。(二)契合高等教育學跨學科研究需要。將高等教育視為目標對象的高等教育學,跨學科研究已演變為主流范式。因高等教育本就屬于繁雜的系統,身處在社會這一更繁雜的系統當中,想要全面、合理解讀高等教育現象與相關問題,僅經由其自身之力無法達成目標。故而,高等教育研究中不但要對較多學科加以研究,還應跨學科研究。盡管多學科研究對高等教育研究范疇有所拓張,填充了研究成果,然而其具有照搬其他學科理論與方法的情況,沒有證明其他學科理論、方法能否處理高等教育問題,更甚者部分多學科研究依舊為單一學科的研究。如此也就使得未有效整合思維的多學科研究,其成果歸屬備受爭論。但跨學科研究正好能處理上述問題,契合現代科學高度分化和綜合的形勢,基于現代知識生產模式的變化,跨學科研究變為高等教育研究的主流范式,這也就導致其他學科的學科文化會滲透至高等教育領域,但各大學科文化相差甚大,會出現沖突,對高等教育學學科發展極為不利。對此,高等教育學學科文化需擁有一定的容納性、和諧性等,以適應高等教育學跨學科研究的需要。(三)解決高等教育學學科危機的需要。“雙一流”建設的大力推行,某些高校集攏資源發展主流學科,對教育學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撤銷與合并,使其生摘要:高等教育學從上個世紀獲取二級學科建制后,便將構建獨立學科為宗旨。因而,學術界多以高等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方式存備受影響。究其根本,高等教育學學科危機成因如下:一是學科理論和實踐不符,高等教育學未展現其功能價值,具有高等教育學沒有作用的情況;二是高等教育學獨立學科的身份沒有被高等教育管理者重視與認可。學科文化可視為高等教育學學科獨立的實際需要。當前,部分學者表示應把高等教育學從二級學科轉換為一級學科,把其從教育學的整體中抽離,和教育學有效分割。但實質上,其可否轉換成一級學科主要被其應用性可否獲取學術界、社會的認可所決定。其本屬于外生型學科,并非為教育學自然催生的結果,主要是以社會需要為基礎構建所得,因而其社會價值、作用對其學科身份、地位具備直觀影響。伴隨國家對學科專業領域的不斷調整、改革,高等教育學將喪失招生的資格,使其從獨立的學科建制退化為多學科研究領域。盡管國外把高等教育研究看做多學科研究領域,具有不菲成績,但我國卻因自身學術體制、環境影響而無法取得較好效果,長此以往將帶來較大危機,因而需從學科文化入手,對高等教育學學科文化加以研究,從而解決危機。
二、高等教育學學科文化的內涵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學者的使命擔當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性質和使命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學者對于社會進步、學科發展和回答時代之問承擔著特殊的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學者的社會使命,就是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思想政治教育學者的學科使命,就是推動學科理論體系建設、推動學科學術發展、培養學科后備人才,這是具有終身性、開拓性、創新性和引領性的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學者的時代使命,就是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思想政治教育學者的社會使命、學科使命,最終落腳到時代的偉大實踐中凝聚為培養時代新人的使命充分實現。
[關鍵詞] 新時代 ;思想政治教育學者 ;使命擔當
總書記指出,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成為“先進思想的倡導者、學術研究的開拓者、社會風尚的引領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1]這是對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期望,也應該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學者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切實行動。當代社會發展、學科建設和時代要求賦予了思想政治教育學者神圣的使命與職責,思想政治教育學者應當自覺承擔起這份光榮而神圣的使命。
一、思想政治教育學者的使命擔當之于社會
人是現實的人、社會的人,任何人對于社會的發展都有著一種義不容辭的使命和責任。馬克思指出:“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至于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那都是無所謂的。這個任務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與現存世界的聯系而產生的。”[2]德國哲學家費希特也認為:“每個人都必須真正運用自己的文化來造福社會。誰也沒有權利單純為自己過得舒適而工作,沒有權利與自己的同胞隔絕,沒有權利使用自己的文化于他們無益;因為他正是靠社會的工作才能使自己獲得文化,從一定意義上說,文化是社會的產物、社會所有物;如果他不愿由此給社會帶來利益,他就是從社會攫取了社會所有物。”[3]社會的人的使命與責任,對于學者有何不同意涵呢?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學者就是“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學者是知識分子,他們不僅關心學術,亦關心國事民生,富有人間情懷。因此,“學者階層的真正使命:高度注視人類一般的實際發展進程,并經常促進這種發展進程”。[4]“學者的使命主要是為社會服務,因為他是學者,所以他比任何一個階層都更能真正通過社會而存在,為社會而存在。”[5]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方法,專門研究人們思想品德形成、發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培養人們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學科。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性質和使命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學者為社會而存在,就是要立德樹人,要“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6]思想政治教育學者對于青年的成長成才擔負著特殊重要的使命,他們是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是培養卓越人才的導師和大師。思想政治教育學者應當有高度的政治覺悟和責任擔當,認識到自身的特殊職責和使命,不斷增強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思想政治教育學者要擔當起立德樹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責任與使命,就要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7]把立德樹人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就是要傳道、授業、解惑,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關心愛護學生,用愛心和真心滋潤學生的心田。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就是既要用語言教育和感染學生,更要通過以身作則成為學生的表率,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領學生。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學者既要甘坐冷板凳,潛心、靜心做學問,又要時刻關注國家社會的發展變化。要深入實踐,搜集新鮮素材,理論聯系實際,緊緊圍繞國家社會的發展和學生需求開展研究工作,避免理論研究的空洞化。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學者既要在一種自由寬松的學術環境下進行理論研究和理論創新,又要堅持遵守一定的學術規范進行研究和在一定的學術規范下進行學術活動,這是學者應有的責任。思想政治教育學者要增強立德樹人的使命感,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就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素養,做到所要求的“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8]政治要強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學者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理直氣壯地講政治,旗幟鮮明地高舉馬克思主義偉大旗幟,敢于亮劍發聲,自覺向黨中央看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有堅定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信念。只有自己先有信仰,才能對學生講信仰,才能真正解決學生的理想信念信仰問題。情懷要深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學者要有家國情懷,心里裝著國家和民族,要從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高度引導和帶動廣大青年學生甘于奉獻,做新時代愛國者;對于自己的專業,要有深深的熱愛,把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畢生的事業追求,以真摯的情感感染學生、打動學生和影響學生。思維要新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學者要有正確認識世界、科學分析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要善于運用創新思維、辯證思維、歷史思維等來分析問題,闡明事物發展規律。視野要廣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學者不僅要有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知識,還要廣泛涉獵相關學科如哲學、政治學、歷史學、社會學等人文社會科學知識。不僅要有寬廣的知識視野,同時還要有寬廣的歷史視野、國際視野,要善于在宏大的歷史性維度中來思考問題,在國際國內比較中進行價值判斷。自律要嚴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學者要嚴格自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鮮明的政治底色和意識形態屬性,其學科特殊性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學者在立德樹人方面責任更加重大,因而對于自己的言行舉止,無論課內課外、網內網外、國內國外,都要格外嚴謹,把握分寸,自覺弘揚主旋律,積極傳遞正能量。人格要正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學者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要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贏得學生。人格是思想政治教育學者精神面貌的體現,是思想政治教育學者親和力、影響力和魅力的體現。馬克思指出:“‘特殊的人格’的本質不是它的胡子、它的血液、它的抽象的肉體,而是它的社會特質。”[9]思想政治教育學者的人格魅力就在于他是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的楷模,是學生做人的鏡子。思想政治教育學者是人類靈魂工程師,是人民心目中的“大先生”和“大丈夫”,他應當將“四個堅持”與“六個要”集于一身,思想政治教育學者“應該是‘經師’和‘人師’的統一,既要精于‘授業’、‘解惑’,更要以‘傳道’為責任和使命”。[10]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無疑是思想政治教育學者國家使命和社會責任的最有力詮釋。
二、思想政治教育學者的使命擔當之于學科
教育局長在第六次會員代表大會的講話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要秉承教育學會形成的良好傳統;要理清教育學會今后工作思路;要把握教育學會工作的側重點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服務方向明確、研究網絡比較健全、培育良好的學風、學會工作要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學會工作要適應教育改革發展創新的需要、學會工作要適應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與創新的需要、學會工作要找準定位就是要依據學會修訂的新章程開展工作、學會工作要有所作為、學會工作要與時俱進、要堅持理論先行,用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要堅持科研先導,積極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堅持重心下移,努力加強群眾性學術力量的培養和建設、堅持服務大局,發揮學會工作的凝聚帶動作用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各位來賓、同志們:
今天我們在這里召開了**縣教育學會第六次會員代表大會和中國教育學會“十一五”科研規劃重點課題“用文化的方式發展生命化教育行動研究”子課題——“實行管理民主化、科學化,促進學生自我教育、主動學習、自主發展”理論與實踐研究開題儀式。會上審議通過了**副會長代表**縣教育學會第五屆理事會所作的工作報告;討論通過了**縣教育學會章程修正案和修改后的《章程》;選舉產生了**縣教育學會第六屆理事會。會上,**市教育學會秘書長、教育科研所所長兼師德辦主任**同志代表中國教育學會宣讀了課題立項通知,并就如何開展課題研究作了學術報告;課題組副組長、教育局副局長**同志代表課題組作了開題報告。這次會議開得很成功,既簡短又有實效。下面我代表教育局對今后學會工作講幾點意見:
一、要秉承教育學會形成的良好傳統
縣教育學會在上屆理事會領導下,在理事會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堅持為教育改革和發展服務的正確方向,堅持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性學術活動,在學術研究上形成了一批有一定價值和在縣內外有一定影響的成果,工作卓有成效,縣教育學會被省教育學會評為先進教育學會。剛才仕健同志已作了詳細的報告,從中我們深深感受到教育學會多年來形成了非常好的工作氛圍和優良傳統。歸結起來,有以下特點:
1、服務方向明確。學會工作始終緊跟時展的步伐,緊扣教育行政部門的中心工作,緊密聯系我縣教改實際。
教育學會第六次代表大會工作報告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進一步加強學會組織、隊伍和制度建設;深入開展群眾性教育科研活動;廣泛開展群眾性學術交流活動;積極主動地推廣科研成果幾個方面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內容包括:縣教育局歷來十分重視教育學會的組織建設、教育學會始終把群眾性的教育科研活動做為學會工作的主要方面、為了活躍會員的學術思想,檢閱科研成果,我們還十分重視開展學術交流活動,定期組織召開教育學會年會,總結一年的工作,評選科研工作先進單位、優秀工作者、評選優秀論文、五年來,我們在積極探索群眾性教育科研的有效途徑和科學方法,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我們改變過去課題過大、同時各基層學會針對新課程改革,圍繞“十一五”科研課題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課題研究與學術交流活動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各位領導、各位會員代表:
我受****縣教育學會第五屆理事會委托,向大會做工作報告,請各位代表審議。
五年來,****縣教育學會以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貫徹“雙百”方針,本著重視基礎理論研究,加強應用科學研究,注重科學普及的精神,在加強學會組織建設的同時,緊緊圍繞縣委的中心任務,密切聯系我縣基礎教育的理論與實際,有計劃地開展了教育科研、教育科普和學術交流活動。經過全體理事和廣大會員的共同努力,在組織建設、教育科普、教育科研、學術交流、學會管理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較好地發揮了黨團結聯系廣大教育工作者的紐帶、橋梁作用和教育行政部門的參謀、助手作用,為我縣基礎教育的發展、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教育科學的繁榮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一)進一步加強學會組織、隊伍和制度建設
縣教育局歷來十分重視教育學會的組織建設。根據縣教育局和縣民政局的統一部署,第五屆教育學會理事會產生至今,根據《****縣教育學會章程》和國務院《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的基本精神,認真貫徹落實《吉林省教育廳、吉林省民政廳關于轉發省教育學會關于加強教育學會建設,進一步發揮教育學會作用的意見》和《吉林省教育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見》,2008年我們組織召開了教育科研工作會議,制定了《****縣教育局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見》和《****縣教育科研成果評獎辦法》,印發了《****縣教育科研工作章程》和《****縣教育科研課題管理辦法》、修訂了《****縣中、小學(幼兒園)教育科研工作評估標準》等教育科研的規章制度和獎勵措施,規范了科研管理,加強了制度建設、組織保證和中小學校長、教師的責任意識,進一步完善了教育學會的組織建設。各基層學校都建立健全教育科研處(室),配備專(兼)職主任,充實和加強教育科研工作力量。
美國比較教育研究發展趨勢
一、美國比較教育研究的學術組織
美國比較教育系統性研究的確立和開展與其建立的研究組織“比較教育協會”密不可分。美國比較教育協會(ComparativeEducationSociety,CES)成立于1956年,于1968年更名為“比較與國際教育協會”(ComparativeandInternationalEduca-tionSociety,CIES)。它是世界最早成立、規模最大的比較教育協會。[2]它的成立源自1954年在紐約大學舉辦的主題為“比較教育在教師教育中的作用”的會議,雖然這次會議只有35個學者參加,但會議的組織者威廉•布里克曼(WilliamW.Brick-man)編輯了他們的論文,并將其作為“比較教育年會第一次會議記錄”,[3]此舉措也預示著該學術團體將在美國比較教育領域里占有一席之地。由于迫切需求成立正式的組織,美國比較教育協會在1956年紐約大學年會上宣告成立,來自紐約大學的布里克曼和肯特州立大學的杰拉爾德(GeraldH.Read)分別就任協會第一任主席和秘書兼財務官。隨后,美國比較教育協會于1957年在芝加哥召開第一次年度學術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杰拉爾德指出,“協會為比較教育和其他基礎教育領域的教授、學生開放,也為那些致力于比較教育領域的除高校以外的其他組織的人員以及在專業教育和其他學科中對比較教育感興趣的其他人員開放”。[4]與協會一同誕生的還有《比較教育評論》(Com-parativeEducationReview)(季刊),它在美國乃至世界都享有卓著的聲譽,旨在推動比較教育專業知識的研究與教學。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喬治•貝雷迪(GeorgeBereday)任第一任主編。比較教育協會于1980年在肯特州立大學檔案館建立“CIES檔案”(CIESCollection)以保存記載其發展歷史的資料。20世紀90年代以后,比較教育協會因全球一體化時代的到來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比較教育協會也對內部體制進行改革,成立了歷史工作室,并下放委員會和特殊利益集團的權利以增建新委員會。[5]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比較教育協會由一些杰出教育家成立發起,這些教育家組成最早的領導團體,定期召開世界性學術會議,這極大地促進了全球比較教育的交流。同時,由于教育質量受到全球的重視以及教育改革浪潮再次興起,如何提高教育質量以適應社會的快速發展開始成為比較教育年度會議的關注點,如2011年大會主題為“教育就是重獲自由”(EducationisthatwhichLiberates),2012年主題為“世界范圍內的教育改革”(TheWorldwideEducationRevolution),而2013年主題則為“教育質量:全球最緊迫且爭議性愿景”(EducationalQuality:GlobalImperativesandContestedVisions)。這些會議從大教育問題出發,關注教育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并為比較教育學科在新時期可能面臨的重大問題做積極準備。比較教育協會以促進跨文化理解、學術成就和社會發展為宗旨,開展教育理念、制度和實踐的研究,使協會獲得了很大發展。目前,協會已擁有包括學者、從業者、學生在內的會員2000多人,其中1/3的會員來自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比較教育評論》近年發表的文章中,美國以外的作者占近一半。[6]此外,協會還在芝加哥洛約拉大學(LoyolaUniversityChicago)的比較教育研究中心和博林格林州立大學(BowlingGreenStateUniversity)的國際比較教育中心分別建立兩個教學增進項目(TeachingEnhancementProjects),一是比較與國際教育課程檔案項目(TheComparativeandInternationalEducationCourseArchiveProject,CIECAP),即一個包括世界各大學所教授的比較教育特色入門課程的在線的數據庫;二是比較教育教學檔案項目(ComparativeEducationInstructionalMaterialsArchive,CEIMA),即一個收集和分享世界各大學比較教育工作者教學資源的電子公開網站,以加強教學實踐,促進大學間的對話和記錄比較教育領域發展動態和變化。作為世界比較教育聯合會的重要組成成員,美國比較教育協會正不斷努力促進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合作與交流,并通過舉辦比較教育大會以推進當代全球重大教育問題的研究,進而推動世界比較教育學術研究的蓬勃發展。
二、美國比較教育研究的基本取向
學術期刊所發表的學術論文是美國比較教育研究現實進展的最好反映。從比較教育學者對美國權威性雜志《比較教育評論》在近些年所發表的學術論文的統計分析結果來看,美國比較教育研究在主題、方法、資金來源等方面都朝著靈活多樣的方向發展,且研究的問題也更加具體和深入。
(一)研究主題多元化
“研究主題是論文所反映的主要內容,是研究者在文章中關注的核心話題,折射著研究人員的興趣所在”。[7]通過學者對近年美國比較教育雜志中出現的眾多研究主題的歸納和分析,可發現已有研究:既強調宏觀教育制度的深入化研究,又提倡微觀教育領域的具體化分析;緊跟時代步伐,關注教育熱點問題。斯坦福大學學者喬爾•薩莫夫(JoelSamoff)等人對2004~2008年間《比較教育評論》的93篇學術論文所涉及的381個研究課題進行研究后發現,有關“教育行政與管理”的課題占總課題的32%,主要涉及教育機會、教育評估、教育管理、教育政策、教育改革、教育理論、教育財政等話題,說明教育與政治、文化和經濟等校外因素的關系是當今比較教育研究的一大主題。其中“教育政策”研究是最熱的主題,達到課題總數的12%;以“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為主題的文章一直是比較教育研究的興趣點,占總課題的18%,主要涉及課堂教學、考試測驗、讀寫能力、教育質量、學科和外語學習,且以“課堂教學”(8%)與“教育質量”(6%)為主要關注對象。[8]此外,“社會因素”研究這個主題在近年吸引了《比較教育評論》的很多注意,占課題總數的50%。[9]像意識形態、環境教育、全球化教育、教育援助、人權教育、健康教育、跨文化教育等教育思潮和話題經常被討論,尤其對“全球化與國際化”、“公民教育”和“教育治理”等三方面給予極大地重視。而對教育分散、農村教育、教育沖突、性別教育、宗教教育等主題也有具體探討,這表明比較教育研究更重視微觀教育領域。同時,《比較教育評論》近年所關注的教育層次主要集中在中小學教育研究,這說明國家乃至世界都非常重視基礎教育。值得關注的是,比較教育學科建設的純理論性探討在近年來有明顯下降趨勢,《比較教育評論》上反映這一主題的文章2007年只有3篇,而2010年和2011年根本沒有這方面的討論。[10]
成人教育學碩士生培養探討論文
一、成人教育學碩士生培養的理性思考
(一)“知識本位”的培養目標面臨外在合理性與內在合法性危機
1.從社會需求的角度看,“知識本位”的培養目標面臨外在合理性危機。我國的成人教育學碩士生培養一直以來采取的是“知識本位”的價值取向,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成人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現代學科在我國起步較晚,理論型人才相對缺乏,因而成人教育學碩士生教育在起始階段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目標,促進了成人教育學的學科建設,有其合理性與必要性。但是,隨著近幾年成人教育研究生培養規模的擴大和層次的提高,社會對該專業碩士的需求發生了明顯變化,由以成人教育教學、科研崗位為主轉向以行政管理崗和教學輔助崗為主,這些崗位對就業人員的實際應用能力的要求遠遠高于學術能力,對目前成人教育學碩士生的培養目標提出了“能力本位”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我國的成人教育碩士生培養仍舊采取“知識本位”的價值取向,所培養的人才便不能滿足社會用人單位的需要,從而出現成人教育學人才供需不平衡、適銷不對路的問題。因此,成人教育碩士生教育“知識本位”的培養目標面臨著外在合理性危機。
2.從導師隊伍現狀看,“知識本位”的培養目標面臨內在合法性危機。成人教育學碩士生“知識本位”的培養目標和培養過程要求必須有足夠的具有較高專業理論知識水平的師資隊伍。然而,目前大多數承認教育學碩士點并不具備這一條件。一方面,我國80年代初才開始把成人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現代學科加以研究。相關的理論人才和師資本來就很缺乏;另一方面,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成人教育學碩士生培養規模迅速擴大,師資隊伍更顯不足,許多碩士培養單位不得不聘請大量兼職導師,以致兼職導師成了導師隊伍的主體。兼職導師大多是學校各職能部門領導,他們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但成人教育學專業理論知識水平不高。這種以管理和實踐能力見長的應用型導師隊伍現狀與“知識本位”培養目標不相契合,從而使“知識本能”的培養目標面臨著內在合法性危機。
(--)傳統的培養模式使教育功能弱化
1.培養模式上的趨同性和封閉性。培養模式上的趨同性一是表現在課程設置上多以教育類課程為主,而與之相關的心理學類、管理類、經濟類和社會學類課程較少,因而學生選擇的范圍較小;二是表現在培養方法上主要采用的是課堂講授、學術報告等,而具有個性特征的實踐教學、專題科研、導師指導等培養方法則成為點綴品。另外,當前的培養模式還具有封閉性特征,主要表現在研究生培養一般都是在所在學校內或學院內獨立進行,很少讓學生走進社會或與外單位聯合培養。
碩士學位高等教育學論文
[摘要]文章通過對近三年32個高等教育學碩士點的1178篇學位論文選題的分析,得知選題集中在高等學校課程與教學、高等學校內部管理、國際與比較高等教育等領域,論文選題從學科理論轉向問題實踐,認為高等教育學碩士學位論文選題應注意問題意識與創新性、信息對稱與價值性、導師指導與時效性。
[關鍵詞]高等教育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選題
一、選題緣由及樣本選取
自1983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布《研究生學科(專業)目錄》起,高等教育學作為教育學二級學科,正式建立了學位點[1]。從廈門大學1984年正式開始招收高等教育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至今已有35年,其間,高等教育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作為高等教育學研究領域活躍的一支重要力量,每年都會有一定數量的學位論文產出,其中一些成果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顯現出當前高等教育領域學科研究的繁榮。對近三年的研究成果進行統計與分析,不僅有助于較為全面地反映高等教育學碩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與學術水平,也能把握高等教育學的學科研究的前沿和發展趨勢,為深入研究提供參考。
二、選題概述及分析
(一)選題概況。以CNKI“中國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作為檢索數據主要來源,設置關鍵詞“高等教育學”,檢索時間段為2016年~2018年,選定“碩士學位論文”選項。經仔細篩選去除重復的論文篇數后,檢索出全國在該時間段內共有32所上傳高等教育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的高等學校,共計1181篇碩士學位論文,由于數據庫的原因,輸出結果不齊全,有效樣本為1178篇,具體情況如下頁表1所示。(二)研究領域。對于高等教育這一研究領域而言,當前國內外學術界仍缺乏一套公認可信的范式。文中所用的高等教育研究領域分類,是基于別敦榮教授[2]、李均教授[3]等多位學者的分類方法,綜合分類后作出的界定,包括高等教育基本理論、高等教育體制與結構、高等教育課程與教學、高等教育內部治理、高等教育外部治理等18個領域,據此得出表2。從表2看,可將18類選題分為四個方陣。第一方陣主要包括課程與教學、內部管理、國際與比較高等教育,都在100篇以上,比例均超過10%;第二方陣為學位與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體制與結構、高等學校德育、教師教育、考試招生與就業、高等教育基本理論,都超過60篇,比例在5%至9%之間;第三方陣為高等教育史、高等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經濟與財政,篇數均超過20篇,比例在2%至4%之間;第四方陣為民辦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政策與法律、成人高等教育、非高等教育選題、高等教育學科建設以及其他選題等6類,比例均低于2%。(三)分析與討論。從論文研究主題類別分布來看,2016~2018年,我國高等教育學碩士學位論文選題相對集中的研究主題分布在第一方陣的高等教育課程與教學、高等教育內部管理、國際與比較高等教育3個主題類別中。這3個主題的學位論文量在整個學位論文總量中占比接近50,說明這3個主題是近3年我國高等教育學碩士研究生比較重視的研究領域,是研究的主流;而第二方陣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體制與結構、高等學校德育、教師教育、考試招生與就業、高等教育基本理論等幾大主題研究成果也相對比較豐富;但在第三方陣和第四方陣中,高等教育史、高等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經濟與財政、民辦高等教育、非高等教育選題、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學科建設等主題的研究相對薄弱。此外,從選題的另一種層面上說,其中不少篇幅對各科類高等教育(如高等工程教育、高等師范教育、高等職業教育、醫學教育等)也給予了一定關注。1.第一方陣分析。高等教育課程與教學這一主題的學位論文所占比例最大(為17.23%),說明這一重要領域受到了高等教育學碩士生的重視。在高等教育學的發展與改革中,教學管理與質量保障、教學理論、學科與課程建設、教學評估與評價、本科生和研究生學習、各學科教學也受到不少碩士研究生的重視。需要說明的一點是,高等職業教育、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民辦高等教育這三個選題領域中,共有7篇論文是研究課程與教學方向的。據此可知,在高等教育學碩士點中,以“教學改革”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與關鍵已是不爭的發展趨勢。高等學校內部管理領域的研究論文共189篇,在近三年的高等教育學碩士學位論文選題分布中排名第二。經分析,其中教師管理和教師隊伍建設、學生管理、高等學校管理理論、科研與學術管理等方面都受到了高等教育學碩士研究生的關注和重視。對這一主題進行總結,可以使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到:研究選題集中在現代大學制度、學術權力與學術自由、內部治理結構等方面。高等教育的改革離不開地區間、國際間的比較。從這三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學碩士生研究的選題看,有關國際與比較高等教育的學位論文占到了10.35%,表明介紹國外高等教育的文章近三年在逐漸增加。中國高等教育學科始終持一種開放的姿態,注重借鑒國外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經驗。2.第二方陣分析。自1999年我國研究生邁開擴招的步伐起,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便逐漸受到學界的關注。近年來,全國研究生招生規模一直在不斷擴張。高等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對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研究篇幅雖然不占主流,但也逐漸引起了關注,其選題主要涉及到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生教育質量、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導師、研究生招生,還有關于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學術誠信、就業問題等。高等教育體制與結構在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中,體制與結構是一個關鍵環節,有宏觀、微觀兩個方面。在所分析的學位論文選題中,研究的問題有:關于層次結構、布局結構的研究;關于招生制度、教育政策法規(例如免費師范生政策)的研究;關于高等教育結構優化的研究;關于高等教育全球化、國家化的研究;關于教育評估、高校目標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研究;關于后勤管理、學院制管理的研究等。高等教育德育論文,近三年選題篇數近90篇,在整個高等教育學碩士學位論文選題中占比7.39%。經分析發現,高等教育德育這一主題的研究熱點相對其他領域較分散,其中有17篇為德育理論研究選題,除此之外,其他集中在當前的高校德育實踐問題研究、德育隊伍建設兩個領域。另由于“互聯網+”浪潮的影響,相關網絡德育問題研究也相對較熱門。近三年間,關于教師教育與教師發展主題的學位論文比例是6.28%。從其研究主題上看,有關教師的專業化、教師聘任、教師流動、教師繼續教育、教師評價、教師培養、新教師的入職培訓、教師職稱評聘、教師教學等方面問題的研究受到了高等教育學碩士生一定程度上的重視。高等教育改革需要高等教育理論研究,高等教育理論研究推動高等教育改革。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基本理論研究的重要性與必要性越來越為學者們所認識。從上述表格中統計的數據上看,理論方面的研究基本圍繞高等教育中的科學主義取向、德育過程問題研究、通才教育、專業設置研究、人才培養目標、大學理念、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的問題,作為高等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對高等教育理論工作仍要進行艱苦地探索和不懈地鉆研。3.第三方陣分析。第三方陣的選題中,相對而言,高等教育史、高等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經濟與財政等三個領域所占總數比例不大,但隨著當前“雙一流”和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浪潮,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步伐不斷深入,此方陣中相關選題的數量與關注熱點的范圍持續擴寬。高等教育史這一主題的研究主要涉及高等教育家的思想和高等教育制度史料的研究,共42篇,占的比例不多,“論從史出”高等教育學碩士生應注重考察高等教育發展歷史,并從中獲得啟示和論據。高等職業教育研究論文占比不多,僅30余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在其中是研究的重點。此外,高職發展政策和師資隊伍建設也受到碩士研究生們的一定關注。自20世紀80年代,教育經濟學引入我國以來,高等教育經濟研究發展最為迅速,進而有了高等教育經濟與財政這門分支學科,主要是對高等教育投資與效益的研究。雖然近三年這方面的碩士學位論文選題并不太多,但涉及面廣,高等教育財政、高等教育投資、高等教育產業化、人力資本、教育投資效率研究、高等教育中的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高等教育個人需求、高校負債經營等問題,都是從高等教育經濟學角度進行研究的。4.第四方陣分析。第四方陣共包括6類選題。高等教育學既是一個專門的研究領域,也是一門尚未成熟的學科。高等教育學學科建設不只是指高等教育學一門學科,也包括各個分支學科群的建設問題。而近三年高等教育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卻并未將高等教育學學科建設問題作為重要問題給予關注。出現這一情況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高等教育學碩士生的理論功底不夠深厚,對高等教育學性質、對象、體系、方法等基本理論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時顯得力不從心。綜上可知,2016~2018三年間,高等教育碩士論文的選題多數集中于豐富多彩的實際問題研究領域。從第四方陣中的民辦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政策與法律、成人高等教育等選題備受冷落的情況來看,這些重要領域選題仍未引起高等教育學碩士研究生的足夠重視。需要特別說明的一點,在1178篇樣本學位論文中,存在12篇非高等教育選題的學位論文(占比1.02%)。這表明近三年來,部分高等教育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的關注領域在逐漸擴大,并不局限于高等教育問題,研究范圍還包括基礎教育、教育基本原理、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等領域。除此之外,還有19篇為研究教育領域之外的其他選題(占比為1.61%),如《穿越“次元壁”———大學動漫文化現狀調查與策略研究》《河北省大學生消費現狀及理性引導研究》等。
成人教育學碩士生培養論文
一、成人教育學碩士生培養的理性思考
(一)“知識本位”的培養目標面臨外在合理性與內在合法性危機
1.從社會需求的角度看,“知識本位”的培養目標面臨外在合理性危機。我國的成人教育學碩士生培養一直以來采取的是“知識本位”的價值取向,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成人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現代學科在我國起步較晚,理論型人才相對缺乏,因而成人教育學碩士生教育在起始階段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目標,促進了成人教育學的學科建設,有其合理性與必要性。但是,隨著近幾年成人教育研究生培養規模的擴大和層次的提高,社會對該專業碩士的需求發生了明顯變化,由以成人教育教學、科研崗位為主轉向以行政管理崗和教學輔助崗為主,這些崗位對就業人員的實際應用能力的要求遠遠高于學術能力,對目前成人教育學碩士生的培養目標提出了“能力本位”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我國的成人教育碩士生培養仍舊采取“知識本位”的價值取向,所培養的人才便不能滿足社會用人單位的需要,從而出現成人教育學人才供需不平衡、適銷不對路的問題。因此,成人教育碩士生教育“知識本位”的培養目標面臨著外在合理性危機。
2.從導師隊伍現狀看,“知識本位”的培養目標面臨內在合法性危機。成人教育學碩士生“知識本位”的培養目標和培養過程要求必須有足夠的具有較高專業理論知識水平的師資隊伍。然而,目前大多數承認教育學碩士點并不具備這一條件。一方面,我國80年代初才開始把成人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現代學科加以研究。相關的理論人才和師資本來就很缺乏;另一方面,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成人教育學碩士生培養規模迅速擴大,師資隊伍更顯不足,許多碩士培養單位不得不聘請大量兼職導師,以致兼職導師成了導師隊伍的主體。兼職導師大多是學校各職能部門領導,他們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但成人教育學專業理論知識水平不高。這種以管理和實踐能力見長的應用型導師隊伍現狀與“知識本位”培養目標不相契合,從而使“知識本能”的培養目標面臨著內在合法性危機。
(--)傳統的培養模式使教育功能弱化
1.培養模式上的趨同性和封閉性。培養模式上的趨同性一是表現在課程設置上多以教育類課程為主,而與之相關的心理學類、管理類、經濟類和社會學類課程較少,因而學生選擇的范圍較小;二是表現在培養方法上主要采用的是課堂講授、學術報告等,而具有個性特征的實踐教學、專題科研、導師指導等培養方法則成為點綴品。另外,當前的培養模式還具有封閉性特征,主要表現在研究生培養一般都是在所在學校內或學院內獨立進行,很少讓學生走進社會或與外單位聯合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