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教育師資隊伍探討

時間:2024-10-15 11:44:13

導語:社區教育師資隊伍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區教育師資隊伍探討

摘要:標準化的社區教育師資隊伍培育體系及高質量的社區教育課程開發是促進社區教育“提質增優”發展、實現社區教育教學方針目標達成的關鍵要素。社區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及層級式社區教育課程構建對滿足社區居民學習需求、推進社區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滿足社區居民多元化及高質量的教育需要,社區教育的師資人員配比應嚴格實行考核準入機制,課程的開發設計應堅持以社區居民實際需求為本位,豐富課程內容和改進教學方式。通過加強課程管理和保障、開發地域文化課程、創新課程展現形勢等方式來促進社區教育人才隊伍及課程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社區教育;師資隊伍;課程

從事社區教育一線教學工作人員是保障社區教育順利開展的基石,這類群體只有在教學工作環境中始終保持高度的專業性及健康的更新迭代,及時把握教育政策和社區居民需求設計高質量的課程,才能有效提升社區教育的供給質量并不斷滿足時刻變化的社區居民教育培訓需求。建立標準化的社區教育師資隊伍培育體系、發布官方社區教育課程開發操作指南是當下大幅推進各地社區教育教學質量、提高居民受教育資源供給質量的重要方式。

一、社區教育師資隊伍發展困境及培育意蘊

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要提高社區教育工作者隊伍專業化水平。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加強社區教育三支隊伍建設:加快培養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精通業務、專兼結合的社區教育工作者隊伍;進一步加強社區教育機構專職管理人員建設,建設一支專兼結合的社區教育教師隊伍;建立一支素質較高、相對穩定的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1]。通過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和共建機制,吸引更多的社會成員參與社區教育志愿服務活動。建立健全培訓及評估、考核等管理制度,實行每五年一周期的教師全員培訓,逐步提升社區教育教師的專業化水平。雖然對于社區教育人才培養而言無論是管理者隊伍管理能力提升培養還是志愿者隊伍規模質量培養都顯得尤為重要,但社區教育工作者隊伍培育的核心還是師資隊伍的培養。這不僅關系到各地社區教育工作的強基固本,更影響著各地社區教育工作的長治久安。當前,我國社區教育師資隊伍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有總體數量不足、專業素質不高、城鄉和區域之間分布不均、工作職責不清晰、年齡結構普遍老化、績效工資待遇偏低、教師職稱評定困難等。由此形成了影響各地社區教育進一步發展的重大障礙與瓶頸。這些問題的解決除了需要各級政府職能部門的統籌安排以外,還需要社會各界的協同共進以及一個長期、系統的過程。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社區教育的認識水平、重視程度也有了逐步提升,相關的政策制度也得到了一定的優化、完善,制約社區教育師資發展的問題正逐步得到有效解決。從政策上來看,社區教育師資隊伍的培育標準要參照教育部2013年制定印發的《社區教育工作者崗位基本要求》來嚴格執行,各地應建立從事社區教育的教師資格要求與能力標準,推進社區教育師資隊伍的專業化和職業化。

(一)社區教育專業建制缺乏在歐美等一些社區教育發達國家,從事社區教育領域的專業師資隊伍基本都是由大學“科班”培養成才的。而目前,我國各大高校在高等教育學科領域專門涉及社區教育完全對口的專業學校“鳳毛麟角”,少數高校近年只是陸續開設了社會工作專業,但社會工作的專業知識儲備更偏重于民政方向,相較于教育學而言在專業構建及發展標準上有著較大的差別。專業類別的短缺在一定程度上是造成我國社區教育后備專業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之一。針對這一問題,在初始階段可以先由有部分條件的師范類院校予以試點設置社區教育專業,待學科建設、課程設置成熟以后再予在其他高校推廣。而像開放大學、社區教育中心、社區學院、居民學校等這些作為社區教育一線管理、運行的相關院校及單位更應做好帶頭作用,在不斷加強自身教師專業化隊伍建設的同時,圍繞社區教育課程建設和學習者自主學習需求,依托高職、中專院校教師的專業優勢加快建成一支適應社區教育特點、擅長運用信息技術教學的專兼職結合教師隊伍。通過招聘、引進、培養、培訓等方式,重點在課程設計、資源開發、軟件開發、學習咨詢、教學組織、學習引導等方面,對社區教育師資隊伍給予支持。

(二)社區教育教師上崗準入機制不明確社區教育教師上崗準入機制包含了社區教育教師的上崗條件以及教學評價系統兩部分。對于社區教育教師隊伍起著篩選、監督、記錄、管理、孵化提升的作用。并不是什么教師都可以從事社區教育教學工作,社區教育一線教學崗位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夠勝任。社區教育教師上崗準入機制應參照中小學教師準入要求,任何一個與社區教育教學相關的工作崗位都必須通過資格審查、現場面試、試講、試用期考察、階段性考核等一系列完整的過程才能正式錄用、提拔。社區教育教學從業者的準入門檻,對有意申請者除了需要具有一定的學歷要求以外,還必須完成規定學時與社區教育有關的課程研修或在基層社區有半年以上教學實習經歷方可視為具有基本的準入資格。為了促進社區教育師資隊伍的良性發展,還應在在職培訓和專項職稱評定制度等方面明確“游戲規則”,從制度上對社區教育教師群體給予相關保障。社區教育教師的在職培訓應納入崗位職稱考核的細則,參照各地實際教學情況,建議規定每年不少于一周、每五年不少于一個月的集中培訓學時。培訓可由相關高校或社區教育指導機構等第三方邀請業內資深專家承擔,并逐漸形成培訓的課程教學體系。

(三)社區教師的崗位職責及功能定位模糊鑒于任何一個教育專門崗位都應具備與之相對應的職崗名稱,對于專職的社區教育教學從業者的職崗名稱也應予以統一化。在日本,相應的社區教育設施是公民館,從事公民館工作的稱為公民館主事,即主持此項工作的專門人士。韓國則統稱平生教育士(平生教育即終身教育之意),“士”為一種專門行政職務。而在我國,從事社區教育教學工作的有稱為社區教育專干的;也有稱為社區教育培訓師、社區教育指導師的;更有稱為社區教育推進師的;對于社區教育教學從業者的職崗名稱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現在一般統稱為“老師”。作為“老師”,很多基層社區教育教師的日常主要職責除了要給社區居民上課以外,還受制于社區教育人員短缺、職責模糊等問題,并兼顧著組織策劃各種社區教育培訓活動、社區教育設施管理、人事管理等其他工作。有些社區教育教師對于課程教學的承擔只占工作量的很小比例。從本質上來說,很多地方社區教育教師除了承擔了一般教師崗位的職責以外,還兼顧著一定社工的工作。這嚴重影響了社區教育教師從事教學的精力。如何進行適當的職業冠名,明確社區教師隊伍的崗位職責和功能定位也是當下部門地區亟須解決的問題。

(四)社區教育師資隊伍底子薄弱社區教育較其他類型教育相比底子較為薄弱。雖然各地在教育政策文件中對于區域社區教育教學從業人員的配比都有著明確的指標要求,像江蘇規定鄉鎮街道社區教育中心要按照不低于常住人口萬分之一點五的比例配備專職社區教育教師;社區居民學校要求配備能滿足工作需要的專兼職社區教育相關人員,但在實際層面往往很多地方達不到理想的配置狀態。作為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在選拔社區教育機構負責人(管理者、校長、主任)時,除了重點考慮候選人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溝通能力以外,最重要的一條衡量標準應該是基層社區教育教學從業經歷及相關工作業績。在干部提拔、崗位晉升時更多地傾向有基層教學經歷的人員。同時,各級各類社區教育機構應盡快建立并完善區域社區教育師資庫(專兼職)。對此,一方面要根據時間表和路線圖,穩步配齊師資缺口;另一方面,應盡量多途徑提升社區教育師資整體素質,建立并完善社區教育教師培養、培訓、研究和服務一體化機制。對于短期內師資缺口較大的地區,要聯合、依托相關部門,充分發揮兼職教師、各類協會負責人、興趣小組負責人和志愿者的作用,成立多樣化、多模式的學習共同體。毋庸置疑,只有師資實現在“質”與“量”上的高水平提升,社區教育的關鍵節點才有可能被徹底打通。

二、社區教育課程建設存在問題及發展路徑

課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的主要載體,集中體現國家意志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教育教學和培訓活動的基本依據。同時,課程也是社區教育的核心領域,是社區教育內涵式發展的一個核心問題[2]。當前,社區教育課程建設面臨著新的形勢和新的挑戰。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信息網絡技術突飛猛進,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社區居民成長環境正發生著深刻變化。社會公眾思想意識更加自主,價值追求更加多樣,個性特點更加鮮明。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人才強國戰略深入實施,時代和社會發展需要進一步提高國民的綜合素質,培養創新人才。這些變化和需求對于社區教育的課程改革和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社區教育課程建設涉及教育思想觀念、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和手段、師資隊伍、教學管理制度建設、教學條件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加強社區教育課程建設是有效落實社區教育教學培訓計劃、提高教學培訓質量、提升社區居民綜合素質水平的重要保證。隨著社區居民學習需求不斷提升,居民對于高質量學習資源的渴望程度與日俱增。盡快落實官方社區教育課程開發操作指南、打造更多高質量的社區教育課程是今后社區教育課程建設新方向。

(一)社區教育課程內涵式建設參差不齊社區教育課程建設工作要以國家社區教育通用型課程大綱為準繩,各地參照自身的情況來制定本地區的社區教育課程分類標準和建設規范,規范課程規劃、設計、制作、測試、試學、評審和更新等環節。近些年,隨著標準化、系統化進程的提升,各地在建課過程中往往能夠參照大綱標準進行建設,但課程無論是在內涵還是質量上都呈現出參差不齊的態勢。各地主管部門要指導社區教育單位開發、推薦、遴選、引進優質社區教育課程資源,推動課程建設規范化、特色化發展。通過吸收引進、借鑒利用、自主開發等多種途徑,建成滿足多樣化學習需求的優質課程資源。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程設計,是今后社區教育改革的重點方向,要促進課程設計與社區治理和服務實踐有機融合。各地社區教育主管部門要開展社區教育特色課程評比與推廣應用工作,特色課程建設要與社區治理、社區服務有機融合,與居民需求、科學普及、文明素養、社區發展等緊密結合。各級社區教育機構要加強社區教育的理論研究、制度研究,指導和推進社區教育工作實踐。同時,要加大對社區教育品牌和課程建設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社區教育品牌項目和特色課程,通過特色品牌創建和課程建設,促進社區教育內涵水平的提升。

(二)社區教育課程“泛化”,地方特色資源不明顯“現代課程理論之父”、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泰勒確立了課程開發的四個基本步驟,即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雖然各地每年也依據此標準在進行相關的社區教育課程資源建設,但大多數地方的建課思路還局限于建設低層次、碎片化的以社區現象陳述式為主的泛化課程資源,缺乏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及展示居民風采的特色化課程。因此,各地在進行社區教育課程開發的過程中應打破墨守成規的思路,要積極鼓勵引導社區組織、社區居民和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社區教育課程的開發,建設更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土化課程;各地區要根據社區教育實際需要,結合地區文化特色,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個性化課程資源;結合地方特色,將社區教育的內容和當地的藝術形式相結合,如特殊劇種、曲藝、影視等,開發百姓喜聞樂見的教學資源。充分挖掘地方歷史文化,創建特色鮮明的社區教育課程品牌。立足區域休閑娛樂方式,合理引導并積極滿足居民有地方特色的興趣愛好和學習活動需求。

(三)針對特定人群的社區教育課程不足社區教育作為“兜底”教育類型,除了服務廣大普通社區居民以外,還承擔著為社會特殊群體開展教育服務的職責。在很多地區社區教育課程發展中針對特定人群的課程無論是在數量還是質量上與社會需要還存在一定差距。社區教育是一項塑造人、幫助人、提升人、發展人的事業,發展社區教育課程對于滿足群眾需求、擴大群眾參與、凝聚群眾認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社區教育的主要對象是基層社區居民,代表的是政府所從事的社會事業,主要任務是為居民提供基本的、初級的、公共的、普及性的教育培訓服務,更多地體現著教育元素中“保基本、保底線、保公平”的原則,既是民生工程,又是幸福工程。一方面在社區教育課程的設計上要更加注重弱勢群體教育,包括下崗工人、外來務工人員、農民、殘疾人、農村留守婦女等特殊群體,為他們提供生存技能等方面合適的培訓課程,在促進社會公平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另一方面,社區教育不僅要注重青少年校外教育,比如青少年素質拓展培訓課程,青少年實踐能力培養課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農村留守兒童、學困生、貧困生輔導課程等,還要注重提升老年人群體的生活品質,設計針對老年人群的相關課程,滿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社區教育課程改革力度不深時代發展促使社區教育課程建設需要不斷更新迭代,進行改革。各地改革進度不一、情況各異,有的地方課程建設的思路較為陳舊,改革力度還不夠明顯。在社區教育課程建設過程中,要時刻關注社區教育教學課程只注重知識傳授、忽視受教育者主觀體驗的傾向。在課程設計中要秉承“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觀念,讓學習者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其不僅是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也能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一是要關注社區教育課程結構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狀態,整體設置社區教育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習者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二是要關注課程內容脫離生活實際,更加關注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以提升生活性服務質量為核心,為社區居民提供人文藝術、科學技術、幼兒教育、養老保健、生活休閑、職業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培訓服務;三是要關注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習者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習者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四是要關注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習者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通過行之有效的課程改革舉措,力爭達到讓社區教育充滿愛的力量、彌漫書的芳香、煥發生命的活力,讓學習者始終享受到社區教育帶來的喜悅與充實。

(五)社區教育課程模式創新不足社區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服務學習者自身的終身發展,幫助學習者為未來世界做好準備。從社會經濟發展的歷程來看,我們已經進入了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知識經濟時代,也即部分學者所提出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時代”。這將會對勞動者的各項素質有著更高的要求,同時也將徹底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社區教育亦是如此。作為最基礎的教育類型,社區教育課程發展對于新形式、新態勢的敏感程度偏弱,體現到課程建設中主要表現為模式創新不足。社區教育要適應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在線學習的特點,完善以學習者為中心、基于網絡自主學習、遠程支持服務與面授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不斷完善學習服務機制,做到滿足學習者“三自主”的菜單式學習模式,即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自主選擇學習形式、自主選擇學習時間。通過豐富學習媒介,滿足學習者使用電視、計算機、平板電腦、移動通信設備等多種終端隨時隨地進行學習活動。在教學過程中,要主動轉變教師角色,從傳統的單一授課者轉變為學習者學習的咨詢者、引導者、組織者。重點支持學習者自主學習、組織學習者交互討論、提供在線輔導答疑等,由傳統的“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演變為學生為主體的“以學為主”的互動教學方式。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線下交流與討論,強化學習者“體驗式”學習感受,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效率,確保學習質量。

三、以師資發展打造高質量社區教育課程建設

(一)促進師資課程一體化發展社區教育師資課程一體化發展主要是從師資培育、課程開發質量、標準把控的視角出發,根據PD?CA(Plan計劃、Do執行、Check檢查和Act處理)循環理論,將教師的專業課程發展方向和自身培養培訓工作相結合,科學、有層次、有針對性地設置教師培訓的主要研究方向及內容。對已有的教師資源分梯隊、分類別地進行整合,對社區教育通識課程、專業課程、特色課程、行業課程等不同形式的主要教師人員進行分類管理、培訓。通過定向培養的方式優化社區教育培訓工作體制機制,建構課程和師資統籌的培養方案一體化的社區教育教師培訓體系。在充分保障師資培訓計劃有效達成的基礎上促進所研究領域的課程建設進一步發展。

(二)以師資促進課程研究新高地教師課程參與,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體現與重要標志[3]。通過教師自身專業能力的提升往往也可以帶動其主要研究領域課程新思路、新方法的產生。這主要在于教師的個人發展目標是以提高教師課程與教學發展的意識,體現教師課程與教學發展的價值觀、態度為主;而社區教育課程發展目標是以滿足社區居民不斷涌現的專業知識需求,實現課程與教學能力的提高為主。二者之間有著先天的發展共性。社區課程建設與教學發展、教師的個人專業能力提升與教學活動開展既相互促進又共同制約。通過培育提高教師課程與教學能力,進一步整體性帶動社區教育課程質量標準,打造區域社區教育課程研究新高地。

四、結語

社區教育作為全民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習型”社會轉型發展起著積極影響。做好社區教育、營造全民終身學習的社會氛圍是黨和國家對社區教育發展提出的新要求。社區教育師資及課程建設作為社區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學校、社區和家庭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完善的社區教育人才梯隊建設及合理、科學的社區教育課程體系構建能夠充分激發社區居民的學習熱情,更好地弘揚地域傳統歷史文化,推動社區教育融入社會治理體系建設。進一步潛心研究社區教育需求與供給之間不斷變化的關系,吸引更多社區教育專業人才,開發更多生動易懂的社區教育課程,必將為社區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帶來新的圖景。

參考文獻:

[1]高參參.“三位一體”社區教育隊伍建設的研究[J].湖州職業技術教育學院學報,2014(12).

[2]仲紅俐.關于社區教育課程開發的思考[J].成人教育,2012(32).

[3]徐莉煒,張德良.大學教師專業發展中的課程參與研究[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8).

作者:施健 單位:江蘇開放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