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及教育理念范文

時間:2023-11-01 17:42: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育思想及教育理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教育思想及教育理念

篇1

1.集體主義內涵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承載者

關于教育理念盡管學術界眾說紛紜,更沒有形成共識性的內涵界定,但是如果從本體論和認識論的角度來概括,教育理念無非是指教育主體在教育實踐及思維活動中,對教育的地位和功能、目的和任務、內容與原則以及方法和規律等方面所持的總體認識和根本觀點。也有學者干脆更加簡練地把教育理念概括為:“教育主體在教學實踐及教育思維活動中形成的對‘教育應然’的理性認識和主觀要求。”2這種理性認識和主觀要求,由于受特定時空和內外條件的限制,具有歷時性的特征,這就決定了教育理念與時俱進的哲學特性。根據邏輯學定義的原則,移植教育理念的概念范式,照葫蘆畫瓢就可以由此推導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內涵界定:所謂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即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及有關思想政治教育思維活動中所形成的對“思想政治教育應然”的理性認識和主觀要求。

根據以上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內涵界定可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滲透在整個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和相關思維活動當中,并要通過或借助思想、認識、價值觀等觀念形態,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宗旨、原則等思維表現物得以直觀化和具體化。集體主義理論作為社會主義的基本道德原則和核心價值,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思想認識、道德要求和價值選擇,是思想政治教育具體的教育原則、教育宗旨、教育目的的集中凝聚者和生動體現者。因此,從集體主義理論的內涵界定中,根據對人的本質的不同理解和由此派生的個人與集體關系的相關闡釋,就能直接反映出不同的歷史時期針對思想政治教育到底是應該為階級斗爭服務、為經濟建設服務還是為人的全面發展服務這三種相異的理性認識和主觀要求,即體現和承載著各個歷史時期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由此,集體主義內涵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承載者的功能定位和角色扮演就可見一斑。

2.集體主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中軸項

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目前學術界主要有三種說法,即,“要素說”、“板塊說”和“三觀說”。根據要素說的分類,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心理教育五部分內容3;“板塊說”則把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劃分為世界觀教育、政治觀教育、人生觀教育、法制觀教育、道德觀教育五大板塊4;而“三觀說”則簡練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概括為倫理道德觀、政治觀和歷史觀教育5。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分類方法的異同主要是源于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不同理解,是由分類者的立足點、角度和側重點的不同而造成的。但是,不管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作如何的歸納和分類,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卻始終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貫穿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的主軸項目,而在這一主軸性內容當中,集體主義則發揮著承上啟下的連接作用,承擔著支撐主軸脊梁的重任,是整個思想政治教育主軸項目的中軸。

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主軸項目,它是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和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工程。在這一主軸性教育項目鏈條當中,集體主義處于中間環節,其地位和作用尤為特殊。作為一種道德觀教育,它向前承接愛國主義教育,可以使之更加貼近受教育者的實際,促進愛國主義教育效果的深化,并最終使愛國主義教育得到升華。作為社會主義的核心值觀,集體主義本身就是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應有之意。與此同時,通過集體主義教育還可以達到幫助人民樹立社會主義理想,堅定社會主義信念,最終鞏固和強化社會主義教育效果的目的。由此可見,集體主義教育不僅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主軸項的核心組成部分,更是貫串這一主軸,使這一主軸鏈條前后相繼、融為一體的內在中軸。

3.集體主義精神與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異曲同工

篇2

[關鍵詞]英語教學 教學理念 教學思想

英語教學不僅在于傳授英語知識,而且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在教學中,教師應樹立主體意識,造就獨立人格,注重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注重學習者的情感因素。

一、外語教學必須“以人為本”

樹立主體意識,造就獨立人格,已成為現代教學思想變革的一個重要標志。在教育領域,人們越來越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人們意識到,對學習的最終結果起決定作用的,是學習者本人。任何成功的教育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習主體的個性特征。

在外語教學中,在理論上“無懈可擊”的教學方法層出不窮,但在真正廣泛運用時,卻常常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要想真正搞清其中的原因,必須研究學習主體,研究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在素質教育上尋根求源。

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學習者之間存在著差異。學生各自有獨特的性格、動機和學習風格,所有這些特征都會影響他們在課堂上的表現。

外語教學考慮的重點不再是“我們該教些什么?讓我們設計一個大綱、一套教材來教這些內容”,而應該是:(1)促進外語習得的條件是什么?(2)如何在外語教學課堂中創造這些條件?

教師的職責一是教給學生知識,二是教給學生如何獲取知識,即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一是“魚”,二是“漁”,授之于魚,不如教之于漁,外語教學的過程中,“漁”就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外語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習者的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這遠比簡單地“授之于魚”要重要得多,對學生也有用得多。

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是外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是外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詞匯是文化信息的濃縮。對外語詞義的準確理解,需要對外族文化有比較深刻的理解。外族文化知識的獲得,一是通過對該族歷史文化的研究和學習,二是通過對該族語言文學作品的研讀,三是通過對該族文化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等的了解。

在外語教學中,教師不重視文化知識,顯然會落后于客觀的需要。必須注重提高學生的文化敏感性,提高他們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但這并不意味著需要移植別國的文化,了解和熟悉所學語言國的文化,目的在于更順暢地進行交際。

為了幫助學生提高跨文化知識,可采取以下方法:

1.可根據教材加入有關西方社會的風俗、習慣和行為模式的內容,介紹如何問候、稱呼以及握手、告別等。

2.就我國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文化習俗的區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增強學生對文化的一般敏感性。

3.利用英語錄像和電影進行教學,然后組織討論。在看錄像和電影時,學生和教師都應當特別注意日常生活的情景。

4.鼓勵學生與講英語的外國人進行個人交往,這樣會使學生學到許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

5.讓學生讀一些短篇故事或小說,同時,要求注意其中有意義的文化細節。

6.舉辦有關文化習俗方面的講座,對比中國和其他國家不同的風俗習慣。

三、“學會做人,學會學習”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重要因素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習過程中影響學習效果的最大因素是學習者的情感控制。近幾十年來,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在外語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情感因素,包括動機和態度等對外語學習的效果乃至成敗都起到相當大的作用。如何將素質教育理論引入外語教學,是當前外語教學的一大課題。在外語學習成功的因素中,除了智力因素外,更重要的是那些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外語教師的教學重點是放在教學內容、教學大綱和考試形式上呢,還是將教學注重點轉移到學生的性格、興趣、情緒等方面的培養和控制?這是現代教學思想轉變的重大原則問題。事實證明,認為自己“民主、開放、平靜、友好、體貼、樂于助人、聰明、富于邏輯性和快樂”的人,一般來說,其學習外語成功的可能性要大于與上述性格相反或相差極大的學習者。另外,在外語學習過程中,由于外界因素的影響,學習者會出現焦慮、沮喪、煩躁不安等情況,外語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應注意對外語學習者情感因素的培養和控制。

外語學習區別于嬰兒學習母語過程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情感”。一般來說,嬰兒學習母語是一個自然的社會過程,學習語言是學習一種表達情感的方法,而外語學習則涉及到角色轉換等諸多的社會心理因素,有時甚至涉及到個人尊嚴、倫理道德等方面的問題。

對外國文化抱有好感、向往其生活方式、渴望了解其歷史、文化及社會知識,這是一種十分有利于學習該文化的語言的因素。相反,對某外族文化抱有輕蔑、仇視或厭惡的態度,這就很難令人想象持這種態度的人能認真地去學習該文化的語言。如果對某一語言抱有好感,對該語言的結構和表達法感到新奇,那么,對這樣的學習者來說,學習該門外語是一個不斷發現新鮮事物的過程,學習對他來說是一種樂趣,是一種探索;相反,把外語想象得過難,覺得外語表達法別扭,持這樣的態度的學習者必然會對外語學習畏之如虎,學習的效果毫無疑問會受其影響。學習者對學習材料是否有興趣、對教學活動的組織形式是否有興趣,這些都會影響學習者的情緒和學習效果。教師的個性也是學生改變對外語學習態度的一個重要因素,教師的熱情、活潑、博學才會對學生和學習內容產生積極的影響。

國外有些研究者根據這些個人因素對外語習過程影響的方式和程度,通過實驗和對比,描述了“理想的外語學習者”(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的一些基本特征:

1.能夠適應學習環境中的團體活力(group dynamics),克服負焦慮和干擾因素。

2.尋找各種機會使用目的語。

3.利用所提供的機會練習傾聽針對他輸出的目的語并做出反應,即注意意義而非形式。

4.通過學習技巧來補充與目的語社團成員直接交往的不足。

5.至少在語法學習的初始階段,是個少年或成年而非小孩。

6.具備足夠的分析技巧和接受、區分外語的特征,并監測錯誤。

7.具備學習外語的強烈“整體”動機,并具有強烈的“任務”動機。

8.愿意冒險,勇于實踐。

9.能夠適應不同的學習環境。

從以上9條來看,一個成功的外語學習者首先應該是一個全面發展,身心健康,人格完美的人。這一點是和當前大力提倡的素質教育理論不謀而合的。要想使所有的英語教師能夠改變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思想并非一朝一夕能夠成功的,而影響教學理念、教學思想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但筆者認為,以上三個方面的因素對英語教學的成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2]王宗炎.語言問題探索.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5.

篇3

【關鍵詞】高職 思想政治教學 “大思政教育”理念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4-0064-01

目前,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著很多問題,學生普遍不重視思想政治學習,思想政治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高面臨著很大的問題和挑戰,所以,進行課堂改革就成為高職思政教育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在新形勢下,高職思想政治教學要能夠適應形勢需要,不斷拓展教學內容,進行教學方法創新,打破教學常規,踐行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才能獲得有效發展。

一 構建高素養的施教主體是踐行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關鍵

高職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正處于形成和發展時期,他們的思想很容易受外界的影響,如何通過教師的引導使他們成功成才,促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是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作為高職思想政治教師,要能夠積極樹立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能夠從教師型轉向導師型,要對學生的成長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就目前而言,高職思想政治教學效果不佳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教師不能積極實現身份轉型,教師課堂教學中依然做知識的傳播者,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式教學,對學生的啟發有限,引導不足,課堂教學質量很難得到有效提高。

另外,高職思想政治教師的隊伍建設要得到重視要積極構建專兼職結合,人員立交式流動的科學化模式。要通過創新施教主體的方式促進教學的發展,在高職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要能夠對學生中的黨員、學生干部和學生骨干分子進行有效培養,使之能夠成為教師的得力助手,通過這些學生了解全班學生的思想狀態,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

二 教學要能夠引進教育典型事例,通過實例啟發學生智慧促進教育功能的提升

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求在教學中要能夠積極創新教學內容,凡是可以促進學生思想健康成長的素材都可以作為教學內容引進教學中,加強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生有所思、有所想。現在社會競爭力和壓力很大,很多高職學生都擔心自己的前途,怕畢業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因此,在開展高職思想政治教學中,教師要明白學生的心理,對學生進行有效激勵和引導,給學生鼓勁,消除學生的后顧之憂,使學生能夠輕裝上陣。在教學中,教師要能夠根據教學內容需要,設置適當的教學情境,向學生介紹一些具有思想教育價值的教育典型事例,使事例人物的典型品質、職業操守、個人修養、業務能力等被學生感受到,促使學生思考、借鑒,發揮典型事例的內在影響力,獲得教學質量的顯著提升。如教師可以將主流媒體推出的先進人物與思想內容結合,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也可以通過生活中的一些先進人物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使學生能夠聆聽他們的感人事跡,感受他們的高尚品格,這種作用比單純的教師講解教學內容,傳授一些理論知識效果要好得多。另外,教師可以請校友中的成功人士到學校來現身說法,用他們的創業事跡和人生經驗來感化學生,鼓勵學生不斷銳意進取,鼓勵學生不斷追求人生的真善美,追求人生價值和意義,這對學生的影響作用會更大。因此,高職教學要勇于突破,利用一切條件,創造典型事跡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不斷體驗成功人士的崇高與偉大,為學生樹立生活中的榜樣,使學生能夠不斷努力追求成功。

三 積極拓展,創新高職思想政治教學模式

在政治課堂教學中,要立足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就需要教師能夠面對形勢需要,研究學生特點,能夠積極創新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多種模式教學中獲得學習潛能的發展和認知水平的提高。教師要敢于打破傳統模式,積極探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促進高職思想政治教學的發展。這就要求在教學中,教師要能夠變單向教學為師生的互動教學,變靜態教學為動態教學,為學生創設模擬教學情境,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

總之,高職思想政治教學要積極進行改革創新,認識到創新才能促發展的道理,努力開拓教學創新途徑,力圖促進學生成功成才,進行有效教學探索,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教學效果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王雪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的創新[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12)

篇4

關鍵詞: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

高等院校作為宣傳、培育和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陣地,要在教學內容上充分體現核心價值體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傳播的重要途徑,將核心價值融入到人才培養全過程,推動核心價值體系進教材、進課堂,推動核心價值體系的時代化、大眾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堅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的社會主義方向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明確體現在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目標指向性和價值取向性,即鮮明的方向性。我國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接班人,必須堅持理論在各項教學內容中的主導地位,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大學生的頭腦,使其充分認識到中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偉大成就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下實現的。堅持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堅持以為指導思想;二是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三是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四是樹立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通過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幫助大學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導他們在學習和生活實踐中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按照核心價值的要求,樹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堅定信念,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的科學性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科學性,既建立在對基本原理的深刻把握上,更建立在結合中國具體實際對的歷史發展上。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取得了輝煌成就,但在新階段將會面對更深刻、更復雜的問題。這些問題歸結起來,就是如何才能實現社會主義事業和民族復興大業的科學發展。因此,與時俱進,以科學發展觀為基礎,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科學性的關鍵。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的科學性,就必須以“四個堅持”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支撐點: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義;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必須堅持全面協調持續發展;必須堅持統籌兼顧。只有提升了教學內容的科學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才能為大學生所樂意接受,達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三、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的系統性

內容的系統性是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系統的而不是零碎的,它本身具有嚴密的科學體系。在貫徹、宣傳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系統性應表現為以下方面:其一,核心價值體系體現在教學內容的構成上,是由各方面內容組成的整體,既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這樣的主導性教育,又包括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心理教育這樣的基礎性教育;既包括“應然”的教育內容,又包括“實然”的教育內容。其二,核心價值體系體現在教學內容的配合上,具有整體協調的性質。遵循教育規律和社會發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由淺入深、由外到內、主次清晰、重點突出、整體協調。通過多方面的分工和配合,使大學生由點到面、由面到體,全面深刻地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塑造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其三,核心價值體系體現在教學階段上,要充分考慮大學生身心發展的階段性,遵循思想品德發展規律,既有對普通學生的基礎性要求,也有對先進分子的高層次要求;既有對低年級學生的要求,也有對高年級學生的要求。在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時分層次、有重點、循序漸進,充分調動各部分學生的積極性,使各層次的學生都有進步。

四、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的時代性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不但要反映的一般原理,還要反映時代使命、精神、目標、任務和途徑。恩格斯說過:“每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新時期新形勢下,需要注入生動鮮活的內容,與時俱進,生生不息,“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首先,要及時增加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黨的十明確指出科學發展觀是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新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要把科學發展觀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靈魂,將科學發展觀與具體情況相結合,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次,要拓展、創新與時展相適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例如,需要大量吸收關于經濟全球化、知識經濟、和諧社會、科學發展方面的新鮮內容。

五、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網絡教育活動

高效可以根據大學生接受信息途徑發生的新變化,開展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弘揚正氣,提高品位,提振師生的精氣神。要加強網絡形勢政策教育活動,建立健全網絡形勢與政策教育網頁或專欄,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網上形勢政策教學、討論等活動,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對網絡信息進行鑒別,并就具體網絡案例開展互動討論,切實提高大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同時邀請校內外知名專家、教授、社會名流、成功人士在網上談經歷、講體會、論人生,用典型事例感染和激勵大學生,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還可以強化網絡紅色主題教育活動,充分利用重大節慶日、重要紀念日等時間節點,在校園門戶網站上加強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參考文獻:

1.尹紅領.加強當代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的新思路[J].河南教育(高 校版),2007(9).

2.李季.學校教育與公民意識培養[J].教學研究,1997(7).

3.韓東亮.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淺析[J].河南農業,2008(8).

4.鄒丹蓉.談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J].中小企業管理 與科技,2008(11).

篇5

關鍵詞 : 回歸生活 ; 基本理念 ; 提出;引領;貫徹;

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歸于生活。學生的生活是科學世界(書本世界)的基礎,是思想品德知識的意義之源。道德的學習與發展是在生活中進行的,離開了生活,道德教育是無意義的,也是無效果的。思想品德課程適應社會發展和教育的目標,提出了“回歸生活”的理念,為新課程改革下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學指明了方向,下面本人就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提出“回歸生活"的理念的背景及實施中如何貫徹“回歸生活”的基本理念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回歸生活”理念的提出:

1.思想品德舊課程存在的弊端

思想品德舊課程長期以來存在著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世界相脫離,過于強調道德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理論性,把學生局限在道德知識識世界里,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卻成為被遺忘的角落的弊端。在這種課程背景下,政治教師的教學往往熱衷于對學生進行長篇大論的道德說教,把道德僅僅作為一種知識來灌輸,試圖依靠強制,灌輸的方式將道德規范嫁接到學生的身上。品德教育課程變成了讓學生死記硬背抽象的知識性條文的課程,這種與學生生活世界相去甚遠的課程嚴重制約著學生生動活潑的發展。我們認為思想品德是人們在社會中通過處理與自身、與他人、與集體、與國家和社會的關系,而逐步培養起來的做人做事的穩定的思想方式和行為習慣。因此,品德教育主要不是要學生掌握某種知識,而是幫助學生通過實踐的體會養成好的做人做事的方式和習慣。中學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以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經驗為基礎,為他們正確認識自我,處理好與他人,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思想品德獲得健康發展提出了“回歸生活”的基本理念。明確指出:我們的教育是要學生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生活不是簡單的活著,而是要回歸到一種好的生活層面,即我們應該有什么樣的做人做事的方式和習慣。

2.“回歸生活”要緊扣學生成長和發展的生活邏輯

思想品德課程“回歸生活”的理念的提出是從其教育對象的身心發展、交往生活發展、品德發展的需要出發,具體體現為:

(1)身心發展:

初中學生處在兒童到青年的過渡期,這是以性成熟為標志的一系列的形態、生理、生化、內分泌及心理行為的突變階段。他們在經歷人生的一個相對急劇變化的發展時期,此時期,他們在心理上產生的最突出的變化,就是出現了“成人感”,意識到“我已經不是小孩子了”,他們希望父母象對待成年人一樣對待他們,而不希望父母還把他們當做小孩子對待。然而在父母和老師的眼里他們還是孩子,于是出現了渴求獨立與現實依賴的矛盾,使學生的心理上產生了沖突、混亂和不安。為了消除這種矛盾沖突或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他們常常以孩子氣的行為方式對抗父母或成人,以顯示自己不再是兒童。

(2)學生交往生活發展的需要

他們的生活范圍日益擴展,需要處理的關系日益增多,可以說他們作為孩子進入學校,在他們離開學校的時候已經在相當大的程度上社會化了,在熟悉的交往環境中,他們的交往關系在發生性質變化。表現為:他們與父母的關系處在從依賴關系向平等關系過渡的時期;與老師的關系的變化:從對老師的言聽計從發展到開始會用批判的眼光來評價老師,從而表現出對部分老師的崇拜和另一部分老師的排斥和反感;與朋友的關系的變化:隨著自身生活環境的擴大,朋友對他們的影響越來越大,他們特別在意自己在同學、朋友中的印象,同時認為在與朋友的相處中可以增進對自己的了解,得到自我更多的肯定,還可以從朋友處得到自身情緒的緩解。也就是說,這一時期,他們與父母、與老師、與同學朋友的關系發生了變化。在不熟悉的公共關系中,他們在接觸更廣泛的生活關系。

(3)品德的發展

他們處在向自律道德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向往自律,這種傾向首先以不要大人管的方式表現出來。由于這一原因,在他們中間容易產生“反抗性亞文化”。同齡人的交往在這個時期對他們最有吸引力。這種吸引力影響他們在這個時期的心理傾向從自我中心轉向共處中心,隨著這種發展也產生“附隨伙伴”的心理和行為傾向。從閱讀和學習中理解的理想和高尚的品德對他們有極大的影響,但由于缺乏生活經驗,他們一方面將現實理想化,另一方面又常常感到遭受挫折。品德發展上表現出多向度、不確定的特點,交往上充滿新奇感,仿佛開始在經歷一種道德歷險,又在道德方面感到惶惑無助。多種交往生活的發展會使他們產生一種無方向感,無坐標感。

新課程“回歸生活”的理念給我們的一個啟示就是:讓學生的生活引領思想品德課的教學,用生活事件來激活道德知識,從而把學生從道德知識的窒息中解脫出來,讓其重歸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自主建構思想品德。

(二)思想品德教育教學怎樣貫徹“回歸生活”的理念

教學,是實施思想品德課程標準的核心環節。《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中提到的新的教學理念和新的教學策略,只有通過具體的教學活動,才能轉化為教師的教學行為,從而產生實際的教學效果。所以新課程“回歸生活”的理念要在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去落實。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牛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范,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聯系生活實際是本次課改的一個重點,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實質。

思想品德的教學必須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世界,以學生的真實生活為基礎,并與他們的現實生活貫通。具體說就是要做到:

(1)教學內容生活化:教學內容主要是教材,但教材不是教學內容的全部,我們要以教材知識為切入點,回歸生活世界,根據教學目標、學生特點,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以外的具有教育意義的信息資源使學生擺脫從書本到書本,從知識到知識的狀態。教師要把教學內容融入學生自己的生活內容,使教學內容具有豐富的情景性和生活性,這樣,才能才能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①利用鄉土案例,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鄉土案例由于發生在本鄉本土,有的是學生親身經歷或耳聞目睹,在時空上貼近學生,并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相聯,因此,教學中適時地加以利用,往往會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并誘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求知欲,引起學習興趣。②開展各項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思想品德課教師要積極組織引導學生開展各項活動,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增強對國內外時政大事的了解,不斷積累生活素材,為上好課做好充分準備。

(2)教學方法生活化:美國教育家布朗認為:“學習的環境應該放在真實的背景中,使它對學生有意義”,這里的“真實問題”顯然是學生的生活世界。傳統的思想政治課因過于追求理性化,片面強調道德觀念的灌輸和道德行為的訓練,而忽略了學生作為生命個體本身的情感需求,忽視了學生自由自覺的活動也疏離了學生所處的現實生活。所以必須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采用符合學生特點的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中可嘗試以下方法:

①引導學生聯系現實,列舉生活中的典型材料、新聞事例等來表明、分析、理解教材中闡述的道理和要求。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和切身體驗,對教材中的觀點、理論發表看法。

②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來分析、認識、解釋、說明具體的事實、材料、例證;依據所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觀點來觀察、分析、辨別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熱點、焦點和敏感問題。

③引導學生以教材中的理論觀點為指導,嘗試進行實際操作,解決自己學習、生活、思想中的實際問題,指導行為實踐;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參加相應的社會實踐活動。

(3)教學過程生活化:思想品德的教學過程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通過教學手段,使學學生掌握知識,培養能力,形成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過程。羅曼•羅蘭曾經說過:“惟有健康快樂的生靈才是真正的生靈。”教學的過程,應是適宜牛命成長、牛態和諧的育人的過程。

我們要使教學過程生活化。首先,必須從課堂教學的導入開始,在課首導入環節,我們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呈現具有普遍性和思考價值的生活事件的呈現法;引發學生回憶、反思已有的生活經驗的喚起法;開放的納入學生的直接經驗,讓學生傾述個人生活中的親身經歷和感受的傾述法等。例如:老師在執教《用法律保護自己》時,可采用這樣的導入:我們的健康成長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但是,在現實牛活中傷害青少年的事卻屢屢發生,同學們,你或你的同學在生活中受到過哪些傷害?讓我們一起說一說。這里,我們通過運用前面提到的喚起法和傾述法,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生活表象,調動了他們的生活積累,能夠達到較好的效果。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特別關注學生的活動,使其在活動中發生感悟,注重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讓教學過程成為教師、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和觀念。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特別重視捕捉、判斷、重組課堂教學學中從學生那里涌現出來的各類生活信息,推進教學過程在具體情景中的動態生成。最后,課堂結尾也應該富有創意的向生活實踐延伸,將課內教學的內容有機地延伸到校外生活、家庭生活、社區生活中去。例如,在學習“用智慧保護自己”這一問題后,我們可讓學生學習制作“青少年救護、自護卡”。要求:作品應便于攜帶,上面有匪警、火警、當地派出所、醫院、消防隊的救助電話等。這樣,既注重了教學與生活實踐的聯系,為學生行為實踐提供了表現平臺,又復習了知識、培養了能力,也養成了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

夸美紐斯說過:“教育是生活的預備。”生活世界是構成學生各種認識素材的主要來源,能夠幫助學生確立生活信念和獲得發展的內驅力。所以,讓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歸于生活,構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課堂,才能使思想品德課煥發應有的活力,成為學生向往的地方。

參考文獻:

篇6

一、大學生理念信仰分析

根據相關調查顯示,就總體而言,當下大學生的理想信念主要分為積極健康向上的和理想信念模糊、價值觀不正確、社會責任意識不足、心理素質不強的消極的理想信念兩種。積極的理想信念在大學生中占大部分,這部分大學生對于祖國和個人有著明確的認識,能夠充分認識到個人對于國家發展的影響,他們熱愛黨和國家,對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主義道路有著足夠的信心,這部分人在生活和學習中的成才愿望非常強烈。消極的理想信念主要表現在這部分大學生對自己的前途迷茫,對黨的指導思想存在質疑,缺乏艱苦奮斗的精神,缺少團隊合作的能力。雖然這一部分人占大學生中較少的一部分,但我們必須要重視這些問題,因為對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構建全面小康社會的中國來說,每一個大學生都是一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確保我國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關鍵。

二、造成當下大學生理想信念產生偏差的原因

1.西方文化的沖擊

隨著經濟的不斷進步和發展,當今社會已經成了信息化全球共享時代,越來越多的西方文化進入了中國,大學生作為最善于接受社會新技術新思想的年輕活力一族,西方文化對于他們產生了強烈的吸引力。但是一部分大學生不能夠很好地認識到西方文化的弊端,盲目地去全盤接收和推崇西方文化,產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質疑,樹立了非科學的價值觀,他們的理想和信念也就產生了偏差。

2.對于社會認識的不明確

我國的社會經濟制度、社會組織形式、就業形勢、利益分配模式從改革開放以來在不斷地變化和發展,這些變化和差異性在不斷增加,人們的選擇也就越來越困難。一部分大學生不能夠正確地認識到這些變化,在選擇上出現了一定的偏差,造成了這部分學生對于自己未來的迷茫以及自身能力認識不足的情況,嚴重影響了他們科學理想信念的樹立。

3.網絡不良信息的接收

經濟的不斷發展帶動了電子計算機的發展,電子計算機走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大學生處在社會的最前沿,互聯網對于他們的沖擊十分巨大,互聯網上的信息量非常大,各式各樣的信息都可以在上面傳播,一部分大學生在互聯網上接收到許多不良信息,這些不良信息對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理想和信念產生了影響,造成了這部分大學生理想和信念出現偏差。

4.家庭教育的影響

當代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有一部分獨生子女在過多的家庭照顧下長大,致使這部分大學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缺少團隊合作意識,對社會的認識大多處在人為想象的理想環境中,以上種種原因造成了這部分人不能夠樹立科學的理想和信念。

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育培養大學生正確理念信仰的方法

1.正確認識西方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西方文化有好有壞,我們在講授“繼承愛國傳統,弘揚中國精神”這一章的教學時,應注意向學生講解西方文化的利弊,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講解西方文化相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差異、優勢和劣勢,讓大學生能夠科學全面地認識西方文化,引導他們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更好地樹立科學的理想和信念。

2.正確認識個人成長與國家發展的聯系

正確認識個人成長與國家發展的聯系,有利于黨所實行的政策、策略和方針的正確實施。在充分認識到個人成長關系到國家發展這一點的基礎上,大學生就能夠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我們在講授“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這一章時,可以對大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讓他們把個人成長成材與國家和社會的前途命運聯系到一起,使其樹立科學的理想和信念。

3.教育大學生對于各種觀念和信息的識別

社會的不斷發展,傳統的傳授正確的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已經不能夠適應處在信息沖擊前沿的大學生理想信念的教育,我們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時不僅僅要教授大學生科學正確的理想信念,還要幫助他們識別各種觀念和信息,只有全面地了解各種觀念和信息,才能夠在此基礎上建立科學的理想和信念。

4.教育大學生了解真實的社會

篇7

關鍵詞:手繪表現;簡練;透視;設計理念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32-0223-02

隨著全球范圍iPhoine5的發行,iPad、iPod、iPhoine4s的熱銷,喬布斯與蘋果智能手機被人們日漸傳頌熟悉。 高職高專院校中的青年學子更是不乏熱衷向往的“果粉”,他們或多或少的擁有不同版本的正版或山寨智能手機。緊隨而入的設計理念日漸被人探究、學習。作為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老師在講授《設計表現(手繪)》課程時為化解學習過程中的某些癥結,發現喬布斯的設計理念有助于消融學生的學習認識偏差,促進他們在藝術審美、空間表現的過程中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手法。

一、高職高專學生在設計教學中的學習認識狀態

據統計,高職高專層次的在我國高等教育中已占半壁江山,招生規模大致與本科相同,其中2012年湖南省有全國1503所普通高等學校共計錄取新生31.35萬人,錄取率為86 .4%。在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高職高專院校生源質量的滑坡現象逐漸顯現,學生的整體素質令人憂慮。特別是部分藝術類學生文化基礎較薄弱,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他們缺乏長遠的學習目標,也知道要多畫、多設計才可能提高,但就是行動沒有建樹;學習上有投機取巧的心理;學習沒有積極性和主動性,每日上網、閑逛得過且過。其次自主學習意識較淡薄:只對喜歡的科目有所行動,對于要下一番氣力的功課則漠然處之。除了書本知識,對其它知識倒比較好奇,對改變了我們“玩”的方式,能把“聰明代碼和極致美學專注結合在一起的前沿科技結晶”——蘋果智能手機很是追捧。這種造型簡練但富內涵的平民化設計作品折射的美學至上原則也正是我們在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環境藝術設計所追求的美化生活的目標與設想。

二、市場競爭中的喬布斯設計理念

由于蘋果的產品將面向普通平民,為有力推動蘋果產品的大眾化,喬布斯秉承簡單實用的理念,使產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具備了獨特的優勢。為了更好的獲得商業利潤,喬布斯特別重視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用戶體驗”,他自己擺玩這些新技術,并記錄下自我的反應;對僅僅讀了半年大學的他,其本身就是焦點用戶小組,是蘋果的理想消費者。他形同門外漢一樣思考,測試蘋果產品,為使設計作品完美,他關注窗口、小按鈕等等細部,提出“細節就是一切”的口號。如今這些成功的理念都值得每一個將要面對激烈市場競爭的環境藝術專業的師生留意借鑒。

三、喬布斯設計理念與設計表現(手繪)課程的交融貫通

(一)“簡練化、平民化的設計”就是 Keep?it?simple?stupid(盡量簡單)的親民反映。喬布斯始終堅持最簡單的設計,蘋果電腦的鼠標只有一個鍵,iphone也只有一個鍵。有研究表明美國消費者平均會花20分鐘時間來擺弄一個新產品,如果還不會用就會放棄,退還給商店。這都說明簡潔設計的重要性,其實在環境藝術設計中,設計師要面對的客戶絕大多數是投資方的商人、居家的業主及七姑八婆之類的非專業人士,與他們交流時準確簡練的東西能夠馬上打動這些人。相對于手繪表現時首先就是要有簡練的線條,明白有據的落在空間的轉折處。例如家裝室內設計師要在做好設計方巡查和完成平、立面圖的基礎上,科學地運用透視原理,將室內三維的視覺效果“準確真實地”表現出來。因此,嚴謹的透視運用是我們在快速手繪表現中最基本的保證。對于高職高專的一、二年級的初學者來說,繪制快速手繪效果圖時,常見的毛病就是透視概念模糊,不是消失點視平線東扯西拉不敢肯定;就是墻線腳線過于奔放,結構線竟然不能聚集于消失點。這樣就需要我們用有分析力的線條來說明空間與裝飾。線條的方向、力度、快慢、輕重、起止都是我們要著力表現的因素,一根有感染力的線條是經過多次反復、提煉才能得到的,都是要我們不計其數的練習而有所感受來表現的。類似于蘋果的一鍵啟動,在人們看似普通的表象下,而喬布斯設計團隊的歷經幾個月的辛勞才完成的單窗口模式。所以看似一般的細節是需要平時的積累,這樣沒有多余的線條,畫面就會簡單實用,才能方便那些非專業人員的理解,特別這些都市白領工作繁忙很有可能就是他們的父母代勞操心,只有關鍵的簡單線條才能讓他們明宗達意。

這期間說得通俗一些就是平時我們對手繪表現要非常熟練,能夠信手拈來,隨意表達。手繪注重由線條練起:畫準確的長線,剛挺的短線,柔美的弧線,當不能達到要求時就要進行分布練習----先畫短線,再在平順的基礎上再注意肘部要微懸,不能落于桌面,眼睛快速掃描起始的A點,終結的B點,手指握筆外實內虛,運筆速度要偏快(若偏慢一般的人就會因氣息換接而出現斷、折、抖的現象),為了增強線條的感染力要注意運筆的力度一般是緩重到輕快至穩重的實虛實的變化,不能出現露鋒入筆,拖筆收尾等敗相。只有當線條有一些表現力之后與正確的透視框架相結合才會利于客戶看圖讀意。根據高職高專學生的學習態度于學習自律的綜合情況,院校排課通常為4周左右的時間,相對基礎薄弱的學生而言,課時比較緊促。一般上手繪課前幾課時都會學習鞏固透視內容。

一點透視比較容易表現裝飾框架但稍顯呆板,二點透視雖然生動但構架線條偏難且可觀為4個界面,學生甚至工作了的設計師都有在客戶觀候身旁的短時間內快速表現不正確的可能。為使客戶能夠預覽到多的設計界面裝飾效果,可以多采用“一點斜現象”的構圖布局方法。一點斜透視是在一點透視的基礎上觀者在原中點位置上的或左或右的微向移動后的觀測點而引發的二點透視的一種微動透視,它有2個消失點,1個在很遠(不是無限遠——那樣就會變為平行透視、一點透視)的畫面左右方,另外1個在畫面偏左或偏右的內墻周圍即畫面內部。這樣畫面就會比二點透視多出一個界面,畫面也會生動些。對于某些出版社的手繪教科書中提到的“一點斜現象”屬于一點透視,我覺得它有2個方向的消失現象就很難說服畫者,它還會是一點透視?(故此在這里持保留意見)。況且當畫者熟練后再來描繪類似的情況,內部的那一個視點就可以慢慢外移,這樣繪者逐漸熟悉一點斜透視,并掌握由一點斜加大觀察視點而演變成二點透視的畫面。

畫外部環境當然還可以運用三點甚至四點透視來表現建筑與環境。一般室內用三點比較少,畢竟要考慮的視點越多就越耗時間,對于快速手繪表現就越是挑戰。為了讓高職高專的學生簡練準確的表現裝飾效果,還是建議多用一點透視或者一點斜透視,恰當運用二點透視。

當學生練習時間一定的情況下,簡單而準確的線條不僅利于快速表現也利于客戶理解畫面,從而達到平民化設計,人人都懂的效果,進而可利于設計方案的深入勾通交融統一。

(二)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用戶體驗”理念其實也是以人為本的觀念的體現。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快速發展的中國,越來越多的人強調體驗生活,體驗有主題的裝飾效果的快樂愜意,這與現代“輕裝修、重裝飾”的大環境相吻合。這就要求繪制者“紙上無兵,心中眾兵”,與客戶談及某一部分時可以隨時添加裝飾品、陳設物。這種邊談邊畫的注重客戶交流的手繪圖像就營造了一種和諧的氛圍,他們就可以感受到一種尊重與貼心服務。雖然在平面的紙質上還需要靠客戶的理解和想象,但是通過繪制陳設品而出現的疏密搭配、曲直交融的線條就豐富了原本簡潔的畫面,使表現圖即變化又統一。相信在畫小部件小陳設的這種練習中,高職高專的學生是能夠通過練習畫活手性,畫出對設計表現(手繪)的一些興趣。畢竟他們中間的多數還是喜歡畫畫和專業的。

(三)“智能化設計”理念的擴展,其實在信息化浪潮的影響下,環境藝術方面的設計就帶有智能化的因素,例如大家熟知的家居設計,已由普通意義上的可視對講、防盜、紅外探頭等簡單安保系統,升級到人們對居住理念的改變——如自動窗簾、自動照明、職能衛浴、遠程關閉水電煤、外地聲光報警等個性化服務將逐步采用到家庭的設計中,而這些高科技產品也已經被設計應用到了中上層的普通家庭里面。智能化設計在更新換代的層面上說類似于長久的設計發展,接近人們常說的可持續發展,如同人們在居室中3、5年更換一套新家具,7、8年變換一套新裝飾一樣。為了可持續的、綠色的設計,我們就需要多費腦力,多留預案,使設計即表現眼前有可以展示未來的主題。相對于高職高專的學生就是要有這些設計理念,在畫面處理中這些科技產品其實不需要太多的繪制著色,只需要在空白處引出說明,溝通時表述清晰、形容生動。所以這樣我們的學生還要適當注意語言交流,不僅要注重手繪表現的線、面、體、色,也要加強文學藝術的研修。使畫面之外的吸引力如綿綿長江水,陣陣沁心波。正如蘋果手機的一鍵啟動后,畫面一幅幅生動的展開,抓取了人們的深入玩摹之心。

(四)“美學至上”原則的始終如一。它使蘋果手機的外表與內在都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高職高專的學生在設計表現中也要有這種意識,首先力求通過平時多練多看,使畫面作到給人以形色兼備,美的感覺。手繪表現目前的作用主要是用來與客戶交流,完善方案。故此時間有限,結合學生是美術有些基礎的情況,建議多用彩色鉛筆繪制,這樣學生易于表現近似色系的深淺、遠近的圖相變化,大體有效果后略加馬克筆的亮彩(特別提醒學生要干凈利落,不要反復過多就會畫面發灰),畫面恰當的留白、高光使畫面具有黑白灰、亮色、復色等一些層次。其次千萬千萬注意把控好畫面的色彩程度,不需要全色調繪制(那是長期手繪效果圖的標準),只需要半色調描繪,省去很多的中間層次,這樣才能精煉感人。注意計白當黑,無聲勝有聲的境界。最后突出重點抓住兩、三個亮點,其它地方則一筆帶過,畫面吸引客戶后室內盡量使用裝飾裝潢和藝術陳設來展開。同時也給給消費者留下足夠的想象空間,使之可以根據流行而隨意改變。

學習設計表現手繪圖是有一個中長期的學習和積累的過程。除了練習畫面的表達能力外,還要讓學生參與教學,上講臺自評或互評,培養學生口頭表述的能力和善于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智能化時代,有的學生忽視手繪,認為只用電腦來表現就可以,其實那是沒有處理好手繪與電腦繪制的關系,沒有好的素描,手繪色彩作基礎積累,電腦效果圖最終的藝術感染力是不會有突破的,只有繪者達到了優美的境界才能來表現優美的電腦效果圖。所以當學生明白這層內在聯系之后,思想上的觸動會帶來手繪表現上的行動,相信只要肯多思巧繪就能夠尋找到其規律,高職高專的學生也會有豐碩的成果。

參考文獻:

[1]張綺曼,鄭曙旸.室內設計資料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1.

[2]任文東.室內設計與表現[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1.

[3]趙國斌,趙志君.室內設計手繪效果圖[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5.

篇8

關鍵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理論價值;實踐價值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268(2017)01-0072-07

理念引導行為,有什么樣的理念,就有什么樣的行為。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理念是一個重要的范疇,它直接影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行為和效果。深入研究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價值,對于教育理論系統研究和教育實踐深化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現有的研究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內容及其形式探討得較多,對其價值的探討甚少,這影響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深化和實踐發展。

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內涵的界定

要論析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價值,首先要弄清楚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什么,即要把握其內涵。而要厘清W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內涵,我們首先得解開“理念”“教育理念”神秘的面紗。

“理念”一詞的最早使用,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代,在那個時代,理念通常被人們稱作“形相”“通型”等,并且得到了哲學家們的青睞,在哲學領域被廣泛地使用開來。在西方哲學史中,蘇格拉底、柏拉圖等哲學家們對理念進行探索,形成了“理念是一種模型”(蘇格拉底)、“理念是一種永恒的精神實體”(柏拉圖)、“理念是超越經驗的概念”(康德)、“理念是觀念的總體”(黑格爾)等認識。拋棄其中的唯心成分,這些認識給我們當今理解理念帶來了重要的啟示:理念是人們意識層面的重要概念,表達的是一種思想,或者一種看法、觀念。如今,理念在教育領域廣泛地使用開來,但是對于“何為教育理念”這一問題的認識,學者們的觀點不一致,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一是從本體論的角度來闡釋教育理念,認為教育理念是關于教育發展的一種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范型,它從根本上回答為什么要辦教育,體現的是教育發展的本質特征,持這一觀點的學者有李萍等:二是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界定教育理念,認為教育理念是對“教育應然”的理性認識,持這種觀點的學者有眭依凡等:三是從價值論的角度來解釋教育理念,認為教育理念是對理想教育狀態的價值傾向與追求,持這種觀點的有陳桂生等。基于以上認識,筆者把教育理念界定為:人們在教育實踐中,對于教育活動的理性認識、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觀念體系。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從種屬關系來講,屬于教育理念的一種,是教育理念的下位概念。根據教育理念的界定,本文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界定為:人們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理性認識、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觀念體系。對于這一概念,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其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形成基礎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屬于意識、精神范疇,但它不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純粹的主觀意識活動的結果,而是它們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經過反復實踐、反復觀察和思考而獲得的反映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和規律的思想觀念精髓。當然,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來源于實踐,又將服務于實踐,指導新一輪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活動,使其得到檢驗、豐富和完善。總而言之,這種來源于實踐又力求服務于實踐的思想精髓,一刻也離不開現實的實踐活動。

其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內核是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和規律的理性認識。作為一種觀念存在物,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不是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簡單幻想,而是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如何發展更好的本質規定和終極追問,是根據現實狀態描繪的對未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理想圖式和總體指向:它不是具體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手段,而是對教育過程中內容的確立、方法的選擇、載體的運用等實踐問題進行高度抽象而形成的認識。不僅如此,這個高度抽象和追問的過程是理性的。它經歷了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過程,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什么、發展過程呈現何種規律、未來將達到何種理想境界等進行了深刻的分析、科學的判斷、反復的推理等理性思維加工過程,最后提煉出的是簡潔的、指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行為、引領網絡社會的人們人格健全、走向幸福美好的思維規定。為此,我們認為,從本質上講,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一種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思維。

其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旨趣在于描繪了一種理想愿景。也即,它反映了人們對未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達到某種狀態或者某種效果的一種理想期待。這種理想的期待有兩層含義:一是表達了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一種“美好的”“應然的”理想,作為觀念層面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不是對現實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直接反映或機械臨摹,而是建立在現實實踐基礎之上超越了現實狀況的理想圖式,是依從網絡社會的客觀教育規律作出的對未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應該更美好”的理想表達:二是表達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想追求與現實狀況是有適度張力的,它雖然是一種超越了現實狀況的理想水平,但是這種理想水平并不是無法觸及的,而是經過網絡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們的努力可以達到的水平。如果一種教育思想經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們的切身努力都無法達到理想期待,那么這種教育思想就無法被稱為理性的、科學的認識,更不能把它作為指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教育理念。

其四,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一種觀念體系。觀念體系,即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不是單指一個理念,而是由多種認識、多種想法組成的、具有一定體系的觀念總體,比如對本質的認識、規律的認識、價值原則的認識、思維范式的認識等等。此外,網絡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的把握必須要全方位、多角度進行,如技術的角度、主體間性的角度等。把握和審視的角度不一樣,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的認知狀況也會不一樣,由此凝練出來的思想觀念也會不一樣。這些從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層次揭示出來的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原則、思維范式等共同組成一個網狀的觀念體系。在這種觀念體系中,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方位的理性認識共同著力于一點,推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縱深化發展,共同構成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縱深化發展的總體指向和整體規定。

從這以上幾個層面來理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具有以下顯著特征:一是內容來源具有客觀性。如前所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本質上是一種蘊含某種理性認識、理想追求的教育思維,屬于觀念、精神范疇,從形式上看具有很大的主觀性。但是,這樣一種觀念不是教育者坐在書齋憑空想象得來的,它的內容來源于豐富、生動的教育實踐,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對現實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取得的經驗、發展的規律、呈現的趨勢等問題進行理性審視和總體把握,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關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內涵、過程規律、價值表現、理想愿景的觀念總體,是指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對正確的思想觀念和實施準則。隨著實踐的深化發展和時代的變遷,人們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理性認識也會發生變化,理念的內容也將發生相應的變化。從這一角度來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實踐發展和時展的產物,具有鮮明的客觀性。

二是存在形式具有抽象性。理念的形成,往往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有了一定的認知,并且這種認知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廣度和深度。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形成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實踐認知的結果,即他們在科學認知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基礎上,運用理性思維對實踐經驗和規律進行高度概括,是其認知超越于具體的、感性經驗層面的存在狀態。一般而言,對實踐認知程度越高,理念的概括性就越高。經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們智慧思維的審視和加工,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最后以抽象的形式、凝練的語言表達呈現在人們面前,其存在形式具有抽象性。另外,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總是以一種觀念、一種思維貫穿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每個環節,貫穿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每個過程,從根本上統攝、支配著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行為,具有觀念統領性和思維支配性,在這一點上與其他具體的操作手段、操作方法相比,形式上呈現出極大的抽象性特征。

三是內容本質具有發展性。如前所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一個由理想愿景、價值規定、精神指向等內容凝練而成的、帶規律性的理性認識,表達的是對未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一種理想期待。一方面,這種理想期待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從一種念頭的產生到由少數人掌握,再由少數人掌握變成多數人認可的理念,再到理念的進一步完善升A成為人們學習的對象和研究的工具,這一過程體現了歷史的發展性。另一方面,這種理想期待不是固定不變的,它的內容來源于實踐,社會實踐在不斷地發生變化,理念的內容以及形態也將隨著實踐的變化而不斷地更新和發展,以便更好地適應當前社會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要求。由此可見,無論是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形成的過程來看,還是從它整體運行態勢來看,都具有顯著的發展性特征。

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理論價值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形成既離不開觀念的理性抽象,又離不開對實踐活動的考察和審視,在價值呈現方面也內在地包含了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兩個方面,其中理論價值主要表現為它對于理論研究的價值意蘊,具體說來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創生的源頭

教育工作者頭腦中的一個念頭或者“靈感”,很有可能就是一種教育理論的雛形,相應的,一種教育理論的創生往往就是來源于教育者(或研究者)頭腦中某一刻閃現的“靈感”。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領域,其基礎理論的產生,也與該領域理論研究者的頭腦中產生的“念頭”或閃現的“靈感”密切相關。隨著網絡的普及,網絡社會成為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境因素。在這樣一種環境下,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發生了重要的變化,教育對象呈現的思想問題、行為問題復雜多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各種挑戰,運用傳統的教育模式,效果不盡人意。由此,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理論研究者們開始思考在網絡環境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獲得實效應該確立什么樣的目標、選擇什么樣的內容、采取什么樣的方式、運用什么樣的載體、采用什么樣的評價體系、教育者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素質等一系列問題。這些思考以及頭腦中閃現的“念頭”就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雛形。隨著實踐的日益深入,思考日益成熟,人們逐漸在頭腦中形成了與上述思考問題相對應的比較完整的關于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思路和想法,然后再用系統、嚴密的語言把頭腦中的思路和想法表達出來,形成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

(二)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對象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雖然具有高度抽象的特點,但并不是玄乎得不可理解,因為外顯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以知識形態存在的。作為知識形態存在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它是可以被大家認知的,也可以具化為人們研究的對象,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研究的重要范疇。它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等問題的揭示密切相關,把它作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思維規定,揭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何為根本、本質何在、理想愿景的終極追問,推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向縱深化發展。具體說來,一方面,研究者們可以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當成教育理論專題來研究,以此豐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如有學者通過對網絡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走出困境的思考,得出了應該從教育理念著手解決問題的觀點,重點研究理念范式的轉換,厘清網絡社會和傳統社會中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區別所在,由此邁開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研究重要的一步。另一方面,研究者們還可以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當做理論創新的知識基礎,即在了解現有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前提下,根據教育實踐發展的狀況結合現有的理念推出新的結論,修正或者創新原有的理論體系。如有的學者根據網絡社會的環境特點、生存方式、發展趨勢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際遇,提出了新時期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樹立“智庫”理念。此外,還有學者基于網絡人際互動的視域指出新時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具備“技術性教育理念、主體間性理念、平等互助理念與協商對話理念”。這些研究成果是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作為研究對象,是對原有理念的一種創新;同時,隨著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前發展,它們又將成為新一輪理念創新的知識基礎。

(三)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工具

有學者指出:“教育知R具有‘助人創造’的功能。”意即,教育知識可以幫助教育工作者們進行創造性教育行為。對于教育理論工作者而言,它能夠幫助教育理論工作者進行理論研究的論證或創新;對于教育實踐工作者而言,它能夠指引教育實踐者采取正確的教育方法、選擇正確的教育方案、實施正確的教育行為。當人們用文字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表達出來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則外顯為教育知識,隨之具有“助人創造”的工具價值。首先,它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進行理論研究的思維航標。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對整個時代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思維范式、價值原則、理想愿景等認識凝練成的觀念體系,它為人們進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提供了方向引領。比如在思維范式方面,它引導人們在研究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問題時,要觀照網絡技術環境、教育對象網絡化生存方面的特點,實現研究范式的轉換;在價值原則方面,它引領人們在研究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問題時,時刻觀照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應然狀態”,對網絡社會人們如何提升網絡道德素質、健全人格進行價值審視:在理想愿景方面,它引導理論研究者們不斷分析新形勢、新情況和新任務,為新時期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構更完善的認知發展圖景,等等。其次,它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進行理論研究的論證工具。在現實的研究工作中,奮斗目標的擬定、方法使用原則的歸納、載體適用條件的闡釋等是否符合規定性,理論研究者們可以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尋找論證依據,因為它是整個時代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思維范式、價值原則、理想愿景等認識凝練成的觀念體系,是整個時代進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總體指向。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引導著研究者們對現有的目標、內容、方法、價值原則等進行反復論證,對符合理念總體指向和整體規定的目標、內容、方法、價值原則等進行深化研究,落實為實踐準則,對不符合總體指向和整體規定的目標、內容、方法、價值原則等,深入分析原因并對其進行轉化和創新,由此不斷豐富和完善現有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

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實踐價值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實踐價值主要體現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實踐工作的貢獻上,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者學習的對象

教育理念最初是教育者頭腦中的一種念頭、思維認識,但是當人們通過實踐把這種認識進行理性升華,形成文字,就成為人們學習的對象,使學習者清晰明了地知道“教育的本原是什么”“教育的理想狀態應該是什么”和“為了達到理想狀態應該如何實施教育行為”等知識信息,明確教育實踐活動的價值路徑、理想原則、現實指向和整體規定。從這一思路出發,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實踐工作者學習和參照的對象。從事第一線的教育實踐工作者們,他們沒有太多的時間去解讀繁縟的理論,但是他們又需要相關的理論知識去解答網絡交往實踐中出現的問題。解決這一需求矛盾關鍵在于提供一種簡潔明了、指向性強的理論,讓實踐教育工作者用最少的時間獲得最大的知識收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內容來源于實踐而且具有引領性和發展性,形式具有抽象性和間接性,正符合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工作者的理論訴求。通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學習,實踐工作者們能夠很快了解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的理想愿景,以及達到理想愿景應該遵循的思維規定和精神指向。可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可以幫助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工作者更便捷地獲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工作者“充電”的對象來源,也是他們解決實踐問題的“良方”。換言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工作者在進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活動之前,該信息傳播活動的目標、效果都已心中有數,這個“數”就是來自于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學習和把握,它以簡明扼要的信息引領著實踐工作者們思考方向,掌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義。如技術教育理念,引領著教育者認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和現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典型區別,也引導著實踐工作者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管理、內容表達方式、效果驗證的技術方向思考。

(二)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努力的方向

這一實踐價值具體表現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工作者具有指引作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表達的是對未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達到某種效果的一種理想期待。一方面,它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工作者樹立了教育信仰。它明確地告訴大家,只要按照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規定的總體指向和思維原則進行實踐,就可以解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走出現實困境,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這在極大程度上堅定了廣大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工作者信心,使其不畏艱難朝著理想的彼岸前進。另一方面,它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工作者提供了教育操作思路。作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前提和思維規定,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表達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達到什么效果”的同時,也清晰地告訴了教育實踐工作者們“應該做什么”“應該怎么做”,為其提供了明確的方向指導和價值原則。根據它的思想指引和價值原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工作者可以根據所要達到的目標選擇符合實際需求、符合價值原則的方法、優化實踐工作方案,實現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的高度統一。如主體間性教育理念指導教育者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有間性思維,關注不同主體、不同層級的交互關系,確立有針對性的教育目標;技術教育理念指導教育者要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以技術的表達方式展開:平等互助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注重與教育對象交流互動,實現“雙贏”的效果:協商對話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通過協商對話來把握網民網絡心理行為特征,控制網絡謠言;等等。由此可見,無論是教育信仰還是教育操作路線都給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者指出了努力的方向,指引著他們向某種“理想期待”努力航行。

(三)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過程的監控工具

要確保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符合理想期待,就需要對實踐過程進行監控,時刻與理想期待作對照,必要時還要把理想要求具體化為行動任務,融入實踐過程的相應環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正是這一過程的監控工具。所謂監控工具,具體是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過程中所發揮的協調、控制的功能。這是理念的工具價值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工作者身上的顯著體現。首先,教育者可以根據它來調整自己的教育行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其實質是在網絡社會環境中通過系列的信息傳播活動提升人們網絡道德素質、健全人們網絡道德人格的過程。由于環境復雜、教育對象層次差異大、信息更新速度快等因素的影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獲取、傳送、交換、加工、儲存和輸出的過程中難免出現認識偏差,通過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審視和把握,教育者可以及時調控偏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航線的行為,沿著正確的操作思路前進,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如在教育教學信息資源的管理中,教育者榱舜锏僥勘昴衙獠扇∶つ可境、節點控制教育對象言行的行為。顯然,這種高強度的干預方法是無法有效解決實際問題的。此時我們應該更多地關注和審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通過對技術教育理念的審視可以發現,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管理(無論是柔性管理還是硬性管理)也是需要技術的,不僅必要,而且必需。網絡教育平臺的負面信息需要教育者以技術的方式進行恰當的引導,而不是盲目的刪除。其次,教育者可以根據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調控教育對象的行為。教育對象由于知識閱歷、教育經歷、認識水平等的差異,其行為與社會要求的不一致,特別是在信息“內爆炸”的處理方面面臨各種問題,這些問題都將影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教育者通過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審視和把握,調整教育對象的網絡信息行為。具體來說,教育者對教育對象網絡信息行為的調控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一是從意義的角度來調控,即教育者對教育對象施加意義制約,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進行意義的詮釋,旨在通過積極的意義詮釋維持信息受眾積極的行為,中斷信息受眾消極的行為。二是從規范的角度來調控。即教育者對教育對象施行硬性或者軟性約束,使教育對象調整和規范自己的行為,一般來說,規范調控主要通過法律規范和倫理道德規范來實現。

(四)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檢驗標準

篇9

【關鍵詞】通識教育;古代音樂教育;思想

一、通識教育視角下進行音樂教育的必要性

(一)以通識教育為視角有助于促進中國音樂教育的國際化發展。目前國際領域諸多大學都在推崇通識教育的議題,同時通識教育的教學效果已經取得廣泛共識,在國際教育領域獲得話語權,需要重視通識教育理念及教學模式的實踐,中國音樂教育的發展,需要與國際社會進行交流,而將通識教育理念融入到音樂教育思想及理念中,能夠為中國音樂教育的國際交流提供前提條件,促進教育方法的不斷完善[1]。(二)應用通識教育實現素質教育教學目標。通識教育可以視作為具有給個性化特征的素質教育,通識教育視角下的教學活動不僅關注專業知識,同時需要關注人文素養、藝術素養、美學素養以及綜合實踐素養等內容,在學科知識學習從基礎上,實現教育對象的全面發展,鼓勵學生根據自身在全面發展方面存在的不足自主選課、自覺完善,以促進素質教育綜合教育目標的實現。(三)通識教育有助于促進現代教育理念的中國化發展。當前中國教育領域的教育體系、教育經驗與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差異,國外的通識教育已經拓展形成全人教育、能力拓展教育、自由教育等模式。中國教育領域倡導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引入通識教育理念,將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作為人才培養目標,現代教育理念引入到中國教育領域,在本土化的實踐過程中,將多元教育理念整合,契合中國音樂教育的人才培養需求,即體現音樂教育的民族化,同時又具有音樂教育的現代化,實現現代教育理念的中國化發展,也實現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理念的結合。

二、中國古代音樂教育思想的特征

(一)功利性特征。原始社會時期音樂作為人們與神靈進行溝通的工具,應用樂舞為主要表現形式,音樂教育處于萌芽發展階段,音樂教育存在宗教色彩,但是能夠明顯體現出音樂教育的本質目的,祈福、祭祀等活動都能夠體現其中存在的功利性。雖然中國歷史不斷發展,但是由于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縛,從先秦直至明清,以祈福和祭祀為主要形式的樂舞活動一直存在,為滿足各種活動的樂舞活動需要,音樂教育的功利性特征也一直被保留和延續。(二)審美性特征。中國歷史的發展長河中,音樂教育也經歷巔峰發展時期,受到封建文化禮制的約束和制約,禮樂教育成為音樂教育的主體,以西周時期為主要代表[2]。修海林在《中國古代音樂教育》中強調“西周的禮樂教育具有倫理化、政治化、宗教化性質”,音樂教育形式主要體現為個體行為方式,融合個人教育觀念,內在心理、觀念意識、情感體驗的相互融合能夠體現其中的藝術文化內涵。隋唐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推動文化、藝術等方面都得到快速發展,音樂教育體現本體作用,在體現社會功能的同時,還表現出藝術形式自身的審美性特征,以實現音樂教育對于教育對象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

三、通識教育視角下的古代音樂教育思想特點

(一)自然化特點。音樂教育以教育活動為載體發揮教育作用,古代音樂教育活動為自然性活動,歌舞形式來源于人們的勞動生活,而音樂教育的主要形式也主要以口耳相傳為主,無需借助外界工具,因而體現音樂教育的自然化特點。(二)社會化特點。古代音樂教育具有社會化功能,通過音樂教育為途徑陶冶教育對象的情操,社會的發展促進音樂教育的不斷發展,音樂教育的社會化特點也愈加明顯[3]。遵循音樂教育的社會化特點,要引導學生能夠契合社會需要進行知識與技能學習,以提升自身的音樂素養為主要學習目標,教育對象的全面發展,是通識教育視角下古代音樂教育體現的主要思想特點。

四、通識教育視角下的古代音樂教育思想內涵

(一)體現“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古代音樂教育將教育對象作為關注點,教育對象自身的音樂形式應用領域存在差異,其教學內容、教學形式也存在差異,音樂藝術形式具有較強的感性化特征,通過音樂內容表達情感,利用音樂表演詮釋情感和學習體驗,由于音樂的表現形式可以將人物的喜怒哀樂進行展現,音樂教育也可以實現個人情感的傳遞,音樂教育也成為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工具。“以人為本”的音樂教育以滿足學生的學習訴求為主要特征,通識教育視角下的教育活動需要根據學生的思維發展特征設計教學內容,以學生的思維認知為基礎,以體現教育內容的適用性與有效性。音樂教育活動可以選擇合理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在實踐表演環節深化對于音樂內涵的理解,通過教學活動內容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主觀能動性,以提升教學效率[4]。(二)重視學生知識向綜合素質的轉化。音樂教育活動傳授學生音樂知識,而學生將知識的內化則是實現通識教育價值的關鍵,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執行者,也是學生學習意識與思維的引導者,學生如何能夠盡快實現音樂知識的自我轉化,對于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知識并不是音樂教育的唯一目標,通過音樂教育活動獲得更多的收獲,以實現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教育目的。(三)通過音樂教育實現“知情合一”。教師開展音樂教育需要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系,人具有個人思維與情感意識,通過音樂藝術對人思想的感染作用,能夠使教育對象的情感得到升華,在意識層面實現理性意識與感性意識的結合。音樂教育活動中需要表現其主導思想,古代音樂教育思想在音樂教育活動中也具有較強的應用價值,其存在的功利性和審美性特征,有助于學生以功利性為導向理解音樂內容,以審美性為導向體會音樂文化內涵[5]。古代音樂教育思想實踐于音樂教育領域,有助于實現教學目標的“知情合一”。

篇10

長久以來,素質教育一直是時展的領頭軍,是社會進步的必然產物。素質教育的時展造就了高校體育教育的新內涵,為高校體育教育理念的提升注入了一筆新生力量,為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的指明了方向和道路。近年來,回顧我國高校體育教育的發展道路,高校體育教育理念在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和科學發展觀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揚長避短,通過接收和吸納新的國際教育內涵,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體育教育思想體系。在體育教育不斷改革中,力求創新,創新是一個國家在發展中亙古不變的至高追求,是一個國家不斷發展的不竭動力,科技要創新,體育教育也要創新,而觀念創新則是體育教育發展的先導,因此高校體育教育發展的本質就是力求創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教育發展的過程必須經過教學質量上得以體現的,而質量則是高校體育教育發展的永恒主題,樹立科學的體育教育質量觀是體育教師從事該專業教學的價值取向,決定著學生發展的前提,學校的辦學率,關注學生全面發展,就是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全體學生的共同提高、整體發展,還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促使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二、社會轉型下高校體育教育理念改革中所遇到的種種阻礙

受傳統教育理念及教育體制的影響,大學生往往習慣將教師視為至高無上的權威,針對教師的話常常作為他們接受知識的標準,自己在學校教育中卻沒有話語權,學生沒有自主意識,當然就連最基本的自主性也必然成為一紙空談。多年來我國教育界在有關體育教育理念、體育教育思想的學術研究各都百家爭鳴,各有千秋,眾多的學者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的探索方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為構建我國高校體育教育思想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后盾和基礎。然而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理念仍未蔚成風氣,體育教育理念尚未成熟,在發展和完善體育教育理念研究項目中其內容和分支較為分散和膚淺,缺乏一定的系統性、統一性,在發展道路中需要我們通過不斷地協調、整合各種文獻資料同時借鑒國外先進的體育教育理念融入到高校體育教學實踐之中,高校體育教育思想體系才能得以更加完善。目前,隨著現代化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高校體育教育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呈現現代化、多元化以及國際化,高等體育教育理念的多元化發展是當代高等體育教育的時代特點,是高校體育教育發展的前提,然而體育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的縫隙制約了高校體育教育發展的步伐,同時在教育質量環節也出現了不同程度上的影響,教育理念必須融入到教學實踐環節當中,才能有待提高體育教育理念與體育教育思想的相互一致性、統一性。

三、構建高校體育教育理念的新策略

二十一世紀是教育的世紀,是時代教育發展的在教育理念上,現代管理大學體育體院應努力貫徹“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指導方針;在教學內容上,注重體育教育的專業性、知識性、藝術性三位一體的完美融合,在技術戰術方面體育教師應通過培養引導的方式,使學生自己形成內化與積淀,在潛移默化中具有對事物的判斷能力、洞察能力、感知能力和適應能力,從而最終樹立自己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體育教育的發展目標是朝著高校體育教育精英理念發展的,現代化的體育課程體系的構建和完善始于工業經濟時代。隨著我國素質教育深入發展以及“健康第一”教育新理念在高校體育教育中的積極響應,創新我國高校體育教育的理性思考是學生及時掌握運動技巧和運動技能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策略。

四、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