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修養(yǎng)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3 13:08:4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品德修養(yǎng)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當代價值觀的品德修養(yǎng)
本文作者:揭家新工作單位:中南民族大學
把社會主義道德對“三德”的要求作為大學生個人品德修養(yǎng)的核心內容
一個人的品行和道德修養(yǎng),總會在他的社會公共生活、職業(yè)生活、家庭生活中體現出來;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和家庭美德與其個人品德是一個有機的、不可分割的整體,二者是一體兩面的關系。大學生個人品德修養(yǎng)的核心任務是把社會主義道德對“三德”的具體要求落實到個人品德修養(yǎng)之中。社會公德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是維護社會成員之間基本的社會關系秩序,保證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最起碼的道德要求;也是整個社會道德體系中最堅實的基礎和支柱。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指出,社會公德“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每個社會成員都應遵守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huán)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對于高校而言,就需要引導大學生從小事做起,從身邊的公德做起,從小節(jié)改起,文明修身,知行合一,養(yǎng)成良好的公德習慣。如做文明的大學生、合格的公民,言談舉止禮貌得體,講究儀容儀表和個人形象,生活中與人為善,作風正派,遵紀守法,不因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于細微處實踐個人文明行為,在舉手投足間慢慢升華自己的社會公德境界。同時,大學生要積極參加社會服務和社會活動,在實踐中培養(yǎng)公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爭做踐行社會公德和遵守公共生活秩序的模范,努力推動我國社會公德建設。職業(yè)道德是指從事一定職業(yè)的人,在職業(yè)生活中應當遵循的具有職業(yè)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為準則,也是一切工作人員必須遵守的道德底線。《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對社會主義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有20個字的基本要求,即“愛崗敬業(yè)、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從目前社會尤其是用人單位的反映看,對大學生入職后詬病最多的問題:一是敬業(yè)精神欠缺,服務奉獻意識不足,功利思想嚴重。二是在職業(yè)生活中合作意識淡薄,缺少大局觀念,組織紀律性不強。三是背信違約,誠信精神缺失。少數大學生在校期間學業(yè)上抄襲舞弊,求職時偽造各種證書欺騙用人單位,隨意簽約毀約,缺乏起碼的誠信意識,等等[3]。這些說明對大學生職業(yè)道德教育刻不容緩,一定要用社會主義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進行正確的引導。大學生職業(yè)道德教育可以從擇業(yè)觀念、職業(yè)精神、職業(yè)態(tài)度、職業(yè)行為等方面入手,幫助他們掌握正確處理職業(yè)內部、職業(yè)之間、職業(yè)與社會之間各種關系的職業(yè)道德準則,并把奉獻社會、愛崗敬業(yè)、誠實守信等觀念奉為自己的職業(yè)操守。這其中要抓好兩個重點:一是通過教育,使大學生明確自己將要擔任的職業(yè)角色,自覺認識自己將來所從事職業(yè)的社會價值,深刻領悟自己肩負的社會責任和使命,形成正確的就業(yè)觀念和擇業(yè)取向。二是抓住大學生將要從事的職業(yè)行為,通過教育使他們形成專業(yè)道德素質,鍛煉好專業(yè)能力。當他們熱愛所學專業(yè)并學有專長之后,一定能夠激發(fā)出對本職工作的熱愛,樂于合作,形成較強的敬業(yè)精神和奉獻意識,踐行社會主義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家庭美德,是調節(jié)家庭內部成員以及與家庭生活密切相關的人際關系的行為規(guī)范。《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是每個公民在家庭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對大學生家庭美德的教育和引導,重點應該放在感恩觀和婚戀觀上。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一直講究尊老愛幼,父輩對社會作出了貢獻,又為撫養(yǎng)和教育下一代付出了心血和大量財力,大學生要尊敬、關心、體貼父母及長輩,懂得感恩和回報。社會主義道德在大學生的戀愛和婚姻觀上必須得到體現,忠貞專一、志同道合和責任仍是構成愛情的三個基本要素。那種公共場合“曬親密”、隨便玩玩、朝婚夕離、甚至以肉體換金錢的婚戀觀,是與社會主義婚戀道德格格不入的,必須予以堅決抵制。
社會主導的價值觀要貫穿到大學生個人品德修養(yǎng)的內化途徑之中
個人品德是一個綜合性范疇,是由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構成的統(tǒng)一體;它們內部各因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特定的道德品質[4]。根據品德形成的內化規(guī)律,結合大學生自身的特點從上述四個方面進行個人品德修養(yǎng),把社會主義價值觀、道德觀的要求納入這一過程并進行教育引導,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1.提高道德認知,形成道德認同。所謂道德認同,是指個人的道德認識要與一定社會的道德要求趨同或一致;它是個人品德形成的前提和基礎。從個人品德形成的外部環(huán)境看,能否達到道德要求的認同,取決于社會道德環(huán)境對個人道德認識的影響;就其內在因素而言,道德要求的認同主要取決于個人的道德認識能力,取決于對社會道德要求的認識、理解和接受程度。這就要求我們在大學生的個人道德品質修養(yǎng)過程中,一方面加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認知,通過各種途徑加深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集體主義為原則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意義、地位、作用、要求的理解和掌握,并開展廣泛、深入、持久的社會主義道德教育與宣傳,營造道德教育和引導的良好外部環(huán)境。另一方面,更要在大學生道德要求的認同上下功夫,做好教育和引導工作。大學生正處于智力發(fā)展的高峰期,思維能力有了明顯發(fā)展,已逐漸從經驗性抽象思維向理論型抽象邏輯思維轉化,表現出思維的敏銳性、獨立性、深刻性、全面性等品質。大學生思維品質的優(yōu)化為他們的道德認同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我們要順勢引導他們完成對社會道德現象、行為準則及其意義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質的飛躍。2.升華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是個人品德形成的必要條件。道德情感是人們依據一定的道德認識對現實生活中的道德關系和道德行為所產生的愛憎、好惡的心理體驗和態(tài)度傾向,是個人品德形成的內部動力。列寧說過:“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5]沒有道德情感的升華,就沒有良好道德品質的生成。“道德情感的發(fā)展,是由初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由易變到比較穩(wěn)定。”[6]我們在大學生個人品德修養(yǎng)過程中,一定要引導他們把個人道德的感性經驗和理性認識結合在一起,按照社會主導道德觀去衡量、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言行,進而產生一種對社會主義道德要求和意義有較深刻的認識的自覺的道德情感體驗。同時,要引導大學生把個人品德修養(yǎng)與我們所處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時代、社會主義制度結合起來,積極進行道德實踐體驗,升華自己的道德情感,形成對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穩(wěn)固信念,并最終外化為自己的道德行為。道德意志是人們在履行道德義務和進行道德行為的過程中,克服內部障礙和外部困難時所表現出來的意志品質;缺乏道德意志,道德動機就無法轉化為道德行為。大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既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在進行道德抉擇和行動時總會碰到各種矛盾和困難,這就要教育和引導他們學會運用道德意志的力量控制和調節(jié)自己的行動,專注于完成所確定的道德行為。大學生鍛煉道德意志,一方面要激發(fā)自己鍛煉道德意志的愿望,向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中涌現出來的具有堅強意志力的道德榜樣和先進人物學習,增強自己進行道德品質修養(yǎng)的信心。另一方面,在個人道德品質修養(yǎng)過程中,樹立代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fā)展方向的高遠的道德理想追求,抗拒現實生活中的各種誘惑,使道德動機戰(zhàn)勝其他非道德動機,專注于自己的道德行為。3.強化道德行為,養(yǎng)成道德習慣。道德行為是人們在一定的道德意識支配下,所表現出來的有利于或有害于他人及社會的行為;它是個人品德的外在結果。如果說道德的知情意屬于道德“知”的范疇,那么道德行為習慣則是屬于道德“行”的范疇,它是衡量一個人道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標志。沒有道德行為也就不存在道德品質。目前社會對大學生道德問題的研究,較多地指出他們知行脫節(jié)或只知不行,這說明他們在道德踐行方面存在著很大的不足。亞里士多德說:“德性是用了才有”,“品質正是以現實活動的性質來決定的”[7]。在大學生個人品德修養(yǎng)過程中,要在實踐中引導他們通過自律強化道德行為:一是注意培養(yǎng)社會主義道德需要,讓道德行為變成自己內心的道德需要,那么道德行為就會隨時隨地貫穿在他們的日常行動中。二是面對道德選擇的困境時,能根據社會主義道德準則選擇道德行為,并在實踐中身體力行。三是從點滴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長期堅持,必有所獲。相信經過堅持和強化訓練,大學生的道德行為會由一種不經常、不穩(wěn)定、有條件的初級水平,逐漸過渡到一種經常的、無條件的、比較固定的高級水平,也就是養(yǎng)成了良好的道德習慣。根據社會主義道德要求,具備了良好道德習慣的大學生,一定能成為一個真正道德品質高尚的人。
護士長品德修養(yǎng)分析論文
1以仁悅人,嚴于律己
護士長要折服人心,就必須有“仁”的品質,以仁悅人,仁愛寬厚。在原則問題上,態(tài)度鮮明,決不遷就;但在枝節(jié)問題上,則豁達大度,不予計較。護士長應從品格、才能、知識、感情等因素中增強“非權力性影響力”。所謂“非權力性影響力”是既沒有正式的規(guī)定,也沒有上下授予形式,屬于自然影響力,它潛移默化地起作用,使被領導者從心理上信服,從而產生服從和尊敬,愿意跟隨[1]。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高等動物,任何領導活動,都不可避免地需要進行領導者與下屬之間的思想和感情傳遞。護士長要對下屬關懷體貼、以情動人,關心下屬的前途和命運,在工作和學習上鼓勵她們“冒尖”。否則,總怕別人超越自己,害怕同行之間正當的競爭,就不利于個人的進步和內部的團結,更不利于工作的開展。要有理解和容忍別人的大度,以虛心誠懇的態(tài)度聽取領導及護士對自己的評價,多與上、下溝通,公平公正地做好考評工作。只有以身作則,形成一定的“非權力性影響力”,才能更好地行使自己的管理職能。
2以義引人,公正無私
護士長要折服人心,就必須以義引人,公正無私。應具有現代化的價值取向和牢固的專業(yè)思想;有現代化的思維和體魄;現代化的知識和理論以及熟練的操作技能;有現代化的情感方式和文化性格特征[2]。寬容待人就是能容人之短,但容短并不意味著姑息,對共性問題在會議上指正,對個人的問題進行個別的批評、開導、幫助。寬容就是允許下屬的才能超過自己,要在榮譽面前講“義”,把榮譽讓給別人,困難留給自己,工作中出了問題要主動承擔責任,關心下屬的生活、健康、婚姻、家庭,做下屬的知心朋友。滿足下屬信任、公平的正常需求,絕不能因私人交情而厚此薄彼。
3以禮待人,勇于實踐
渴望得到尊重,不僅是人們普遍的心理需求,也是人們主人翁地位的必然要求。護士長要折服人心,就必須尊重下屬、以禮待人。要把下屬當作朋友;要尊重下屬的人格,維護下屬的正當權益;護士長的待人態(tài)度是影響力中的情感因素,起很重要的作用。護士長是基層管理者,在科室內既是決策者,又是監(jiān)督者,有時還會是執(zhí)行者,這就要求護士長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的策劃、督導、質量評估以及業(yè)務重點和難點上,絕不能以簡單的工作方式以權壓人。例如:有一位護士長在排班時,沒有說明這樣排班的理由,以“我是護士長”為理由命令護士強行遵守,引起護士的不滿和反感,導致人人自危,正當的意見和建議不能公開討論,這對領導是非常危險的。顯而易見,護士長要時刻牢記“禮”,只有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高度的負責精神、精湛的專業(yè)技術才是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增加科室凝聚力、立足于管理角色的關鍵所在。
干部品德修養(yǎng)經驗交流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胡總書記在“七一”主要講話中指出,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地位,選拔任用那些政治堅決、有真知灼見、實績突出、群眾公認的干部,構成以德修身、以德服眾、以德領才、以德潤才、德才兼?zhèn)涞挠萌藢颉9P者以為,要樹立好以德為先的用人導向,營建重德、尚德、修德的優(yōu)越氣氛,不克不及只逗留在嘴邊說一說,而必需化“軟目標”為“鐵門檻”。
細化審核機制。要把“德”作為黨員干部審核的重點內容突出出來,審核局限要包羅“任務圈”、“結交圈”,并延長到“生涯圈”;空間上接納跨單元、跨部分的信息互通、資本共享;環(huán)節(jié)大將述德、測德、談德、查德、析德、評德貫串審核一直,構成機制。不簡略地以才能取人,以業(yè)績取人,以春秋取人,以學歷取人,而要具體調查黨員干部政治人品、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和職業(yè)品德,對官德進行綜合調查剖析,精確評價干部的德才顯示。
拓展調查路子。要到日常任務和生涯中去調查干部,看其立場能否堅決、任務能否盡責、家庭能否敦睦、社會公德能否恪守;從急難險重擔務和敏感期間去考驗,看措置突發(fā)事情時立場能否堅決、思想能否清醒,可否決斷準確決議計劃;看危難關頭能否臨危不懼、沖鋒在前,可否率領連合同志迎難而上;看評功評獎、進退留轉時胸襟能否曠達、可否準確看待名利和小我得掉。到廣闊官兵和人民群眾中去核實,深信“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到常常與之相處、接觸的廣闊官兵、人民群眾、左鄰右舍中去看望,疏通群眾反映定見渠道,從群眾口中聽實話、調查真實狀況。總之,要經過各類路子真實地調查干部的根本顯示,對干部的德賜與比擬具體的評價和考量。
勇于較真碰硬。要勇當“打鐵匠”,勇于硬碰硬;不學“木工”,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學“泥瓦匠”,老是和稀泥。要公道、公平、公開,出自公心選人用人,在調查后果的運用上,要嚴厲把關,不為短長所擾、不為蜜語所惑、不為情面所困、禁受住糖衣炮彈的考驗,果斷把“無德”、“缺德”、“寡德”者擋在門外,對在崗的人品欠安的黨員干部,一經發(fā)現要實時調整,增強教育,需要時要嚴厲處置,決不姑息。對注重操行、喜歡崗敬業(yè)、崇尚實干、群眾根底好的干部,要優(yōu)先選拔、勇敢運用,不讓誠懇人吃虧,不讓投契謀求者得利,起勁進步選人用人的公信度。
個人品德建設交流
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首次將加強“個人品德建設”同加強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一起確立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為社會主義道德理論體系增添了新的內容,對于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乃至整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個人品德建設是社會道德建設的基礎
個人品德是由社會成員個人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表達和道德行為等因素構成的,它決定和影響著個人行為的一貫傾向和相對穩(wěn)定的價值取向。個人品德建設是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建設的基礎,是弘揚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為核心的社會主義道德的重要內容。我國在過去的道德建設實踐中,“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和家庭美德”提得較多,“個人品德”提得較少。其實,個人品德是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的重要基礎,沒有良好的個人品德修養(yǎng),就談不上公德心、責任感和榮辱意識。我們強調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建設,不僅指集體的道德建設,同時也包含個人品德建設。
首先,個人品德是社會公德的基礎。社會公德是社會全體公民為維護社會正常生活秩序和人際關系而必須共同遵守的最簡單、最起碼的社會公共生活準則。它是調節(jié)人們在社會公共生活中的相互關系,維護公共生活秩序和社會共同利益,為社會普遍公認的最基本的行為準則。社會公德作為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道德規(guī)范,其本質是重視他人的存在,重視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企業(yè)、個人與自然的關系,以此協(xié)調人際關系、協(xié)調人與自然的關系,維護社會公共生活的相對穩(wěn)定。社會公德教育的目的是保障人們日常生活和交往的正常進行,并且使人們在相互交往中自覺養(yǎng)成尊重他人、關心社會、關心企業(yè)、保護環(huán)境的習慣,防止破壞和威脅社會公共生活的各種不良行為,從而確保良好的社會秩序、工作秩序、生態(tài)環(huán)境秩序。現代社會尊重每個人的人權,包括人的尊嚴。我們每個人首先要自尊、自重,加強個人品德的修養(yǎng),自己尊重自己,才能獲得別人和社會的尊重。強調個人品德建設,抓住了社會公德建設的根本,抓住了要害,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
第二,個人品德修養(yǎng)是職業(yè)道德建設的前提。職業(yè)道德是社會道德在職業(yè)活動中的具體表現,是一種更為具體化、職業(yè)化、個性化的社會道德,也是一個人性格、學識和職業(yè)修養(yǎng)的綜合體現。它既是對從業(yè)人員在職業(yè)活動中的行為要求,又是對社會所承擔的道德、責任和義務。—個人不管從事何種職業(yè),都必須具備良好的職業(yè)操守。現在很多行業(yè)的職業(yè)道德出現了一些不容樂觀的狀況,—些單位和個人投機取巧、弄虛作假、偷稅漏稅、以次充好、損害國家和消費者利益等等,這些不講職業(yè)道德的行為,多是由于這些人員缺少個人品德的修養(yǎng)造成的。他們平時輕視自己的人格,不用良好品德來約束自己,面對各種職業(yè)道德守則,仍我行我素,以個人為中心,喪失了基本的職業(yè)操守,從而敗壞了行業(yè)和單位的聲譽。
第三,個人品德修養(yǎng)是樹立家庭美德的基礎。家庭美德是每個公民在家庭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是調節(jié)家庭內部成員和家庭生活密切相關的人際交往關系的行為規(guī)范。家庭關系涵蓋了長幼、夫妻、鄰里之間的關系。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的安寧與和諧,有利于形成安定團結的社會局面。我國近日評選的道德模范中“孝老愛親”模范,就是踐行家庭美德的杰出代表。家庭是每個人最溫馨的精神港灣與情感歸宿,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家庭的美滿和諧有賴于每一個家庭成員的悉心維護和構建,要求尊老愛幼,孝敬老人,夫妻和睦,互相幫助。如果有的成員缺乏個人品德修養(yǎng),只從個人出發(fā),無視家庭成員的感受,不盡家庭成員的義務,沒有責任感,這個家庭就不得安寧、美滿。
幼兒教師素養(yǎng)對幼兒德育的潛移默化
摘要:幼兒期是人一生中塑造人格個性的重要時期,《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試行)》中指出“:幼兒園的品德教育應以情感教育和培養(yǎng)良好行為習慣為主,注重潛移默化的影響,并貫穿于幼兒生活及各項活動之中。”德育教育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yǎng)幼兒受益終身的品質對提高整個國民素質,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都有著巨大的奠基作用。幼兒教師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直接關系到幼兒品德的養(yǎng)成。因此,我們要重視幼兒教師道德修養(yǎng)。本文根據幼兒教師道德修養(yǎng)的意義,淺析了教師素養(yǎng)對幼兒道德的潛移默化,同時提出了基于幼兒教師自身道德修養(yǎng)促使其養(yǎng)成良好品德的相應對策。
關鍵詞:幼兒教師道德修養(yǎng);幼兒品德;影響;養(yǎng)成
學前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基礎,是教育的重要階段,道德教育是學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在我國幼兒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素質教育中,德育同樣也占據著首要位置。我們應對幼兒進行適時適度的德育教育,創(chuàng)造優(yōu)良環(huán)境,給幼兒潛移默化的影響,為幼兒形成、發(fā)展、鞏固良好的個性奠定基礎。幼兒教師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直接關系到幼兒品德的養(yǎng)成,所以對幼兒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幼兒教師的職業(yè)道德,逐漸成為人們共同矚目的問題。
1幼兒教師的道德修養(yǎng)
1.1道德修養(yǎng)的主要含義
所謂的道德修養(yǎng),是人的道德活動形式之一。是指個人為實現一定的理想人格而在意識和行為方面進行的道德上的自我鍛煉,以及由此達到的道德境界。而對于幼兒教師來說,道德修養(yǎng)主要指教師能夠主動按照社會的道德標準來改造自身以符合相應的標準并能夠逐步提高自身的道德水準。
提高領導干部品德素質 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和先進性建設
在國際形勢深刻變化、國內改革發(fā)展處在關鍵時期的條件下,我們黨要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tǒng)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fā)展這三大歷史任務,就必須大力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和先進性建設,確保黨的先進性不動搖,確保黨的執(zhí)政地位不動搖。正如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所指出的那樣,“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關鍵在于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要堅持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黨員干部特別是黨的領導干部的思想品德建設是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重要方面,抓好黨政領導干部的思想品德建設,不斷提高他們的品德素質,對于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充分認識黨政領導干部的品德對黨的執(zhí)政能力和先進性建設的重要影響與作用
黨政領導干部的品德具有定向效應。領導者作為社會的人,總是處于一定的社會政治關系中,總要站在一定的政治立場上觀察問題,思考問題,處理問題,并按照自己的政治傾向參與社會活動,影響周圍群眾。當前,對于每個領導干部來說,要貫徹執(zhí)行好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除了需要較高的知識水平和工作能力去科學決策、組織群眾外,還必須具備良好的品德去帶領群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黨政領導干部的品德具有推動效應。領導干部的高尚品德對于做好思想工作的意義是容易理解的,但是,高尚品德對經濟建設、經濟體制改革、民主法制建設、政治體制改革等各項實際工作的推動作用也不可低估。領導工作作為社會實踐的指揮環(huán)節(jié),其目標在于從現狀的“實有”前進到目標的“應有”,在這個過程中,領導干部的品德起著重要的作用。領導干部的品德是在這一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fā)展的,又是在這一實踐過程中發(fā)揮作用的。領導干部的實際工作有決策問題,有克服困難、堅持不懈的問題,有各種力量間的協(xié)調問題,有遇到分歧及時加以調解的問題,所有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領導干部高尚品德的推動作用。
領導干部的品德具有示范效應。品德高尚、業(yè)績卓著的領導干部,他們既有為老百姓鞠躬盡瘁的精神,又有給老百姓帶來福利的實效。老百姓在感謝他、擁護他的同時,就會自覺地學習他、跟隨他,進而帶動一方土地上的精神風貌和工作進步。思想道德品質高尚的領導者,以自身的品德在組織內部甚至外部產生強烈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來自于領導者自身,是職位權力無法比擬的一種強大的影響力。即使這位領導者的職位權力消失了,這種影響力也不會隨之消失,而是會演變成為一種無形的影響力,在人們心靈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常駐人們心中。反之,品德低下、作風惡劣、道德敗壞的領導干部所造成的負面效應也特別突出。
領導干部的品德具有凝聚效應。許多經驗告訴我們,領導干部品德狀況如何首先影響到的是領導班子的建設,尤其是領導班子的團結與合作。由一群品德優(yōu)良的人組成的領導集體,他們在政治思想方面有著根本上的統(tǒng)一,在工作目標方面有著團結一致的指向,而在發(fā)生矛盾的時候也能夠克服各種反向因素而較好地解決矛盾。其中擔任領導核心的人的品德狀況如何,更是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我們常說德高望重、能力超群的人具有最大的凝聚力,實際情況也正是如此。由此形成的強有力的領導班子,將保障實踐群體的建設得到不斷的加強。領導干部的品德如何還影響到執(zhí)政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關系。領導要建立同人民群眾的正確關系,把人民群眾吸引和團結到自己的身邊,就必須正確處理各種矛盾,克服領導和群眾之間的隔閡和離心力。在這一點上,領導品德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提高領導品德素質 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
在國際形勢深刻變化、國內改革發(fā)展處在關鍵時期的條件下,我們黨要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tǒng)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fā)展這三大歷史任務,就必須大力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和先進性建設,確保黨的先進性不動搖,確保黨的執(zhí)政地位不動搖。正如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所指出的那樣,“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關鍵在于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要堅持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黨員干部特別是黨的領導干部的思想品德建設是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重要方面,抓好黨政領導干部的思想品德建設,不斷提高他們的品德素質,對于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充分認識黨政領導干部的品德對黨的執(zhí)政能力和先進性建設的重要影響與作用
黨政領導干部的品德具有定向效應。領導者作為社會的人,總是處于一定的社會政治關系中,總要站在一定的政治立場上觀察問題,思考問題,處理問題,并按照自己的政治傾向參與社會活動,影響周圍群眾。當前,對于每個領導干部來說,要貫徹執(zhí)行好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除了需要較高的知識水平和工作能力去科學決策、組織群眾外,還必須具備良好的品德去帶領群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黨政領導干部的品德具有推動效應。領導干部的高尚品德對于做好思想工作的意義是容易理解的,但是,高尚品德對經濟建設、經濟體制改革、民主法制建設、政治體制改革等各項實際工作的推動作用也不可低估。領導工作作為社會實踐的指揮環(huán)節(jié),其目標在于從現狀的“實有”前進到目標的“應有”,在這個過程中,領導干部的品德起著重要的作用。領導干部的品德是在這一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fā)展的,又是在這一實踐過程中發(fā)揮作用的。領導干部的實際工作有決策問題,有克服困難、堅持不懈的問題,有各種力量間的協(xié)調問題,有遇到分歧及時加以調解的問題,所有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領導干部高尚品德的推動作用。
領導干部的品德具有示范效應。品德高尚、業(yè)績卓著的領導干部,他們既有為老百姓鞠躬盡瘁的精神,又有給老百姓帶來福利的實效。老百姓在感謝他、擁護他的同時,就會自覺地學習他、跟隨他,進而帶動一方土地上的精神風貌和工作進步。思想道德品質高尚的領導者,以自身的品德在組織內部甚至外部產生強烈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來自于領導者自身,是職位權力無法比擬的一種強大的影響力。即使這位領導者的職位權力消失了,這種影響力也不會隨之消失,而是會演變成為一種無形的影響力,在人們心靈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常駐人們心中。反之,品德低下、作風惡劣、道德敗壞的領導干部所造成的負面效應也特別突出。
領導干部的品德具有凝聚效應。許多經驗告訴我們,領導干部品德狀況如何首先影響到的是領導班子的建設,尤其是領導班子的團結與合作。由一群品德優(yōu)良的人組成的領導集體,他們在政治思想方面有著根本上的統(tǒng)一,在工作目標方面有著團結一致的指向,而在發(fā)生矛盾的時候也能夠克服各種反向因素而較好地解決矛盾。其中擔任領導核心的人的品德狀況如何,更是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我們常說德高望重、能力超群的人具有最大的凝聚力,實際情況也正是如此。由此形成的強有力的領導班子,將保障實踐群體的建設得到不斷的加強。領導干部的品德如何還影響到執(zhí)政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關系。領導要建立同人民群眾的正確關系,把人民群眾吸引和團結到自己的身邊,就必須正確處理各種矛盾,克服領導和群眾之間的隔閡和離心力。在這一點上,領導品德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中學德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摘要:當前中學的德育工作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不僅需要分析學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不足,還需要意識到家庭和社會對中學德育工作的影響。針對當前中學德育存在的問題,從學校、社會和家庭提出改進對策,發(fā)揮學校的主導作用,結合家庭和社會的教育環(huán)境,做好中學德育工作。
關鍵詞:中學德育;現狀與問題;德育環(huán)境;道德修養(yǎng)
一、重視中學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是道德建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現在的中學生是未來建設的主力軍,他們不僅需要掌握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更需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養(yǎng)。年輕一代的道德素養(yǎng)對我國未來的社會風貌、民族精神起著決定性影響。所以,從現在起,就必須努力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素質教育的關鍵在于德育[2]。當今世界政治風云變幻,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世界范圍的經濟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實質上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和民族素質的競爭。我們不僅要培養(yǎng)先進的適應社會發(fā)展的技術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具有良好道德修養(yǎng)的德才兼?zhèn)涞娜瞬拧A己玫乃枷氲赖滦摒B(yǎng)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它指引著青少年正確的發(fā)展方向,為他們未來的發(fā)展提供思想基礎和精神動力。德育有助于社會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未來社會將是年輕人的社會,做好中學的德育工作,為今后社會發(fā)展培養(yǎng)更多德才兼?zhèn)涞娜瞬牛粌H可以減少社會不良道德現象的發(fā)生,也可以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風氣,為社會和諧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中學德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教育部門,積極開展德育工作,2010年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文件《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堅持德育為先,全面加強和改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堅持文化知識和思想品德修養(yǎng)的統(tǒng)一。”[3]然而在現實生活當中,中學德育工作的實際效果并不理想,我們不僅需要反思學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偏差,也需要深刻意識到社會和家庭對中學生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產生影響。當前中學德育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的作用
摘要:為了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文章從以教材為依托,挖掘其中的德育因子;以德育實踐活動為載體,夯實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兩方面闡述了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
關鍵詞:德育;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
現今,關于核心素養(yǎng)的研究已經逐步深入,各學科也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開展教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一個綜合體系,對其中各個要素進行逐層深入的研究,才能更好地探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整體培育方法。就小學語文教學而言,對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品德修養(yǎng)進行研究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
一、以教材為依托,挖掘其中的德育因子
教育的基本內涵是立德與樹人,其中立德在前,體現了德育為首的基本理念,因此教材的編排思路也必然體現該理念。教師要善于以教材這一重要教育資源為依托,將智育與德育進行有機滲透、相互促進,最終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縱觀各階段、各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其中的德育因子普遍存在,甚至以單篇課文為視點,也能從新課改“三維目標”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中窺見德育因素[1]。可見語文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并不少見,關鍵在于教師如何對其進行有效挖掘與整合,發(fā)揮教材中德育因素的綜合效用,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以筆者所教的人教版高年級教材為例,在第六組《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中,一位父親冒著生命危險,經過三十八小時的搶救挖掘,救出了兒子阿曼達及其十三位同學,弘揚并謳歌了偉大的父愛;第七組收錄的《圓明園的毀滅》《狼牙山五壯士》《難忘的一課》及《最后一分鐘》則以中外愛國主義故事為載體,歌頌了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六年級下冊的《跨越千年的美麗》《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弘揚了人類的科學精神。教師在教學這類課文時需要突出文章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德育滲透。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群文閱讀的方式,將反映“親情”“愛國主義”“維護正義”“奉獻精神”等不同文本進行橫向聯系,從而突出這些課文的德育主題,使學生在課文的學習中獲得精神的洗禮和情感的升華,并內化為自身高尚的品德修養(yǎng)[2]。
二、以德育實踐活動為載體,夯實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
透析中學生品德的教育
摘要:中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初步形成時期。中學生品德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xié)調發(fā)展,全面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人生觀品德教育道德
教師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應該在教學實踐中以自己敬業(yè)愛業(yè)的精神感化學生,以自身崇高的人格魅力引導學生,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因勢利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風氣和優(yōu)良的道德品質,充分發(fā)揮教師在教書育人中的主觀能動性。
中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初步形成時期。中學生品德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xié)調發(fā)展,全面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中學生品德教育的指導思想,主要內容、基本原則和基本要求
在教育中我們要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重在建設,以人為本,在學生中牢固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大力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yè)奉獻”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努力提高學生道德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