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的方法范文
時間:2023-09-20 17:55: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品德教育的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 G6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3―0027―01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增強中小學品德教育的實效性,必須從準確把握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開始,讓愛的種子撒入學生心田,@樣才能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為其一生的終身發展鋪路奠基。尤其是中學階段,是一個人成長的黃金時期,也是身心發展變化最快、最難于把握的時期,這個時期的學生心理既漸趨穩定又靈活多變,為此,品德教育更要做到“潤物無聲”。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品德教育要做到心中有學生
這個時期,學生自主意識比過去明顯增強,盡管有時學生的想法可能并不正確,但他們堅持己見的傾向很明顯,自我估計過高而在行動中又往往容易招致失敗,他們的為人處世在成人眼里是并不認可的“叛逆”,對師長的教導往往有不服管的傾向。為此,德育工作必須做到心中有學生。因為,時代在變、社會在變,學生的認知結構、價值觀念也在變化,若教師不能緊跟時代步伐,仍抱殘守缺,以老的想法去給學生劃定一個“框框”,讓學生墨守成規,必然導致相反的結果。
二、品德教育要正視學生身上的問題和不足
教師要注意學生的真實表現與非真實表現,并正確加以辨別。中學生不像小學生那樣單純、天真,他們內心的想法比較多,且具有一定的隱蔽性,有些想法不輕易向別人透露;也有些時候,學生在大庭廣眾之下,為了維護所謂的“自尊”,可能會言不由衷,為此,教師要特別留意這種情況,并在課后與學生單獨談話,以了解實情,對學生施以個別教育。
由于社會、家庭、學校等方方面面的原因,學生的思想、行為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不良影響,學生身上也往往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毛病。人無完人,教師只有承認學生身上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才能客觀對待其表現。
三、品德教育要以適當的方式處理“學生問題”
德育過程中,對于那些“問題學生”,教師應盡量多接觸他們,多與他們交流、談心,既要注意價值導向,更要以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呈現,并注意循序漸進的原則,在一點一滴的變化中追求學生的進步,逐步引導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切不可急功近利。事實往往是這樣:一個班級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學生”,教師為此而大傷腦筋,而學生一旦得知了這一信息,更加樂此不疲……久而久之,師生之間竟玩起了貓捉老鼠的游戲。
筆者遇到一位高明的教師在處理同樣的問題時是這樣做的:面對幾位學生在課堂上的故意搗亂,他沒有發火,反而刻意選擇他們的閃光點予以表揚,這讓幾位從來沒有受過表揚的學生大惑不解,而就在他們不知所措的時候,這位老師又把他們請到了自己的辦公室,真誠地問他們為什么要那么做,并同他們進行了一次長時間的談話……從這以后,他們竟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這幾個學生也有了驚人的進步。我想,這位老師的做法,正是我們平日所欠缺的。
四、品德教育要講究方式、方法
中學生往往被教師視為“不聽話”、“不服管”,因此,好多教師在教育學生時便沒什么好心情,要么是簡單敷衍幾句,草草了事,打發走人;要么是嚴加訓斥、指責,勒令以后不準這樣那樣。凡此種種,要么無效,要么收到一時之效,難以使學生從根本上受到教育。為此,教師要對思想認識水平已有相當發展的中學生施以教育,事先必須有所準備,與學生談話時做到有理有據,使學生“心服口服”,切忌簡單粗暴。應多側面、多角度進行,而不能直接去壓制學生的主張,待到時機成熟,學生自然能分辨出誰是誰非。
教師要成為學生可以師從的表率,必須不斷地提高師德認識,培養師德情感,堅定師德信念,鑄造師德意志,養成師德習慣,在教育過程中,自始至終將自己置于道德之內,將自己的倫理原則與學生的倫理緊密地結合起來,以真摯的愛心去影響學生的情感,以高尚的品質去陶冶學生的情操,以優雅的行為去潛化學生的習慣,從而使教師在人格上所表現出來的力量影響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達到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教而教。
篇2
體育教學中的思想教育是按照體育教學特點進行的。長期以來,由于種種原因,如何把體育教學與思想教育緊密結合起來,使體育教學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等問題,還需進一步引起大家的重視并進行深入的研究。
人的道德認識、情感、意志和行為只能在人類的生活和社會活動中,通過引導、教育逐漸培養與完善起來,所以學生的思想品德只能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是社會影響和學校教育的結果。體育教學在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和培養能力的過程中能影響學生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和性格特征,對學生世界觀的形成起積極的作用。
教學是通過教學方法來完成的,教育是借助教育方法來實現的,二者不能截然分開,又不能混為一談,更不能用教學方法代替教育方法。在體育教學中,教學法的研究是比較多的,教育法的研究則還沒有受到人們應有的關注,因而在體育教學中,結合體育教學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更加值得我們去研究探討。以下簡要介紹幾種較為有效的教育方法供參考。
一、規范訓練法
就是用制度和規則所指明行為的規范標準來訓練指導學生行為,從而收到培養良好的道德意識和行為習慣的效果。體育的特點之一就是很多活動都是在一定的制度和規則要求下進行的。這就為利用制度和規則作為行為規范來教育學生提供了有利條件。有明確制度和規則的競賽活動固然可以充分發揮它的作用,就是非競賽性的活動也可以制定相應的規則作為教育的手段。例如游戲、教學比賽、各種基本動作的教學,都可以作出某種規定要求學生遵循。此外,除了活動本身所包含的規則之外,還可以就課堂紀律和教學內容提出這樣那樣的要求作為學生行為的準繩。要發揮制度和規則的教育作用,教師必須嚴格要求,認真執行。否則,規范不能變成行為,反而在心理上出現惰性,導致教育上的失敗。因此,要求教師經常觀察和判斷學生行為,正確的加以強化,錯誤的加以分化。常用的辦法就是適時地給以獎勵與懲罰。當然光有教師的執法還是不夠的,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確的集體輿論,對符合規范的行為給予維護和支持,對違反規范的行為進行批評抵制,這樣學生的道德情感就會上升為道德意識,自然也就會自覺地遵守制度和規則,使個人的行為在符合并遵守規范的前提下,得到認可和發展。
二、集體訓練法
體育教師應當在采用集體項目的教學中,例如球類訓練,團體操訓練等,讓學生意識到在集體項目中,不顧集體利益,不與其他隊員配合,一味過分“表現自己”,都會給他人、給集體帶來損害,將受到集體輿論的批評和指責。由此可見教師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思想教育,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集體主義精神,幫助學生處理好個人與集體的關系,使學生個體的行為與集體榮譽相聯系,使他們認識到榮譽來自集體成員的共同奮斗和團結協作,來自個人對集體的奉獻和刻苦訓練而作出的不懈努力。
三、對抗與競賽訓練法
我們培養的學生要適應社會的發展,具有時代感和積極進取,勇于競爭的精神。而這些素質的形成與發展,在體育教學中都有較大的活動空間,因為競爭是體育的突出特點,各項體育運動項目都具有對抗性和競爭性,尤其是在比賽狀態中,其對抗和競爭因素體現得更為強烈。它往往使參加者承受高強度的心理負荷和生理負荷,并且還必須在這種強負荷的情況下去爭取達到自己的目的。有意識進行對抗性、競爭性較強的教學與訓練,就可以使學生的身心承受力提高,獲得勇敢拚搏、頑強進取的心理和行為品質。例如短跑訓練,僅在“預備-跑!”這短暫的時間里,為了比別人更準確地抓住起跑時機,學生就要集中全身精力,在一面提高自控能力的同時,一面又要全力準備果斷行動,一剎那松勁就意味著難以挽回的失敗。在長跑訓練中,采用競賽形式,形成競爭對抗,這就自然意味著學生不僅要堅持跑完全程,而且要有一定速度,使長跑訓練實際上變成為一場意志力的較量。
四、表率示范法
篇3
關鍵詞:理論實踐;環境影響;學科配合;榜樣示范;集體環境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6-010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6.062
中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的首要素質和學校德育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課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素質教育的實施與推進,如何培養中小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行已成為中小學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近年來,通過對課內和課外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實踐過程所進行的探究與反思,我對如何做好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了一些新的認識和體會。
一、堅持課堂思想政治教育和課外德育實踐活動相結合
模仿性和可塑性強是中小學生的顯著心理特點,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相對較弱,思想認識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所以,我們要把課堂上的理論教育和學生德行形成的實踐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努力做到知行統一、言行一致,既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更要“導之以行,持之以恒”。要組織學生把課堂上學到的思想政治理論與班級、學校和社會生活中的原生態現象以及學生共同關心的實際問題聯系起來進行分析和討論,引導學生能夠明辨是非、善惡和美丑,既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認識水平,又能讓學生學會運用正確的道德觀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同時還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他們將來走向社會、適應生活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和行為基礎。
思想品德教育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教師要做到因生利導、因時因地施教,做到合情、合理、有理有據、有的放矢,忌諱生搬硬套和形式主義。
二、學生思想道德認識水平的提高和良好的外界“德育環境”影響相結合
中小學生思想道德的認識水平還處于初級階段,社會和人生經驗狹隘,對于真、善、美和假、惡、丑以及公平、正義的認識膚淺甚至出現錯誤和偏頗,所以加強中小學生的思想道德理論“灌輸”尤為重要。然而,再好的理論教育也只是“紙上談兵”,還需要良好的外界環境相配合才能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理論脫離了實際的支撐,學生頭腦里樹立的良好道德理念也會變為空中樓閣,甚至化為烏有。我們要經常引導學生主動關注社會生活,讓學生能夠辨別良莠,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惡,既受到良好“德育環境”氛圍的熏陶和影響,自覺接受好的同化和浸染,同時又能自覺抵制錯誤的思想和不良環境因素的影響,達到“去偽存真”“去惡存善”“去除負能量,增強正能量”目的,讓環境去陶冶和升華學生的道德感情和思想境界。還可以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美化、優化、凈化學習生活環境,讓學生生活在文明、整潔、雅觀、樸素的環境中,在耳濡目染和潛移默化中培養講衛生、愛清潔、有禮貌、守紀律、求進步的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
三、思想品德教育主學科的主導引領作用和其他學科德育教育相結合
德育教育不僅體現在主學科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上,還滲透在其他各門學科的教學中。學生良好德行的培養和養成既是反復體會并逐漸加深道德理性認識和提高思想覺悟的過程,也是不斷強化道德情感、培養道德行為的過程。所以,僅僅依賴單純的思想政治課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在做好主學科課堂政治教育的同時,加強其他學科教學中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將思想品德教育滲透在其他學科的常規教學和實驗活動中。因此,學校和政治課教師要積極主動地協調其他科任老師共同擔當起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使命,齊抓共管,多管齊下,共同營造品德課大教育、大教學環境,這樣才能卓有成效地提高學生品德教育的效果。
四、教師的榜樣示范和科學的教育方法相結合
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的第一線,其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成為學生的模仿對象,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起著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教師勞動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必須高度重視自己的人格修養。比如日常的打扮要樸素、大方、整潔;舉止要表現出良好的修養;語言要文明、規范、準確;處事要謹慎、謙恭有禮、自覺遵守社會公德等,讓自己的言談舉止成為學生的楷模。
同時品德教育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是科學與藝術的有機統一,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應用性和可操作性。我國的教育是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在品德教育中只有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根據學生的品德發展特點,依據時展的要求,采取科學的組織形式和方法,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道德和行為。
五、團結和諧、積極向上的大集體環境和學生個體德育的因材施教相結合
一個班風正、學風濃的集體會每時每刻影響著每一個學生的思想品德和人生態度,它能使每一個學生去努力學習,奮發向上。能使好的思想和言行得到肯定和強化,并使之轉化為良好習慣;能使不良的思想和言行受到摒棄和抑制,讓學生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
反之每一個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能力、智慧以及行為習慣等等,都能直接影響著班集體的形象。所謂“一個不和諧的音符會影響整個樂章”,因此,對學生進行個別品德教育也顯得十分重要。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個別教育時,要注意及時了解每位學生的思想動向,要“因生施教”“因事施教”做到“對癥下藥”“有的放矢”,特別是對后進生的個別教育更要講究方法和技巧,多鼓勵、多表揚,讓他們發揚優勢并及時克服不足和矯正不良行為、習慣,學會管理自己、激勵自己、改造和發展自己,讓每一個個體都能成為集體的看點和閃光點。
總之,學生良好品德和行為的培養是一個長期、復雜、艱苦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只要我們有堅定不移的毅力和信心,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采用科學的方法,就能培養出適應社會、適應人生、適應生活,德才兼備的合格公民和建設者。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小學品德教育 方法 問題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5-0055-01
一、小學品德教育現存問題
1.缺乏正確認識,重視程度不高
雖然隨著新課程的改革,小學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在社會上得到了廣泛認同,但一些學校并沒有對小學品德教育課程足夠重視,從而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構成了許多阻礙。這就導致了小學生品德教育的教學成果收效甚小的結果。
2.填鴨式教學,忽略學生天性
因為小學生在家長和老師的眼中,一直都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認為他們只需要聽從自己的安排就好,這也就導致了小學生缺乏自我實踐的機會。同時,在學校中衡量孩子優差的主要標準是學習成績,這也就導致了小學生在品德教育方面缺乏足夠而且充分的引導。
3.缺乏完善的課程體系
前文中提到過,大多數學校、教師和家長都缺乏對品德教育重要性的正確認識,這也就導致學校沒有設立相應完整的課程體系來促進學生品德教育課程的開展。大多數學校都把小學品德教育課程放在數學、語文和英語這些應試課程的后面,甚至于排在美術和音樂課程之后。這無疑都體現了學校對于小學品德教育的不重視。
二、小學品德教育方法探究
榱私餼鲆隕洗嬖詰奈侍猓本文基于山美版教程提出了以下的教育方法。
1.將學習融入游戲
愛玩是每個孩子的天性,如果學校對其進行嚴厲的打壓,只會取得適得其反的效果,甚至反彈。所以學校和教師應該順應學生的天性,讓品德教育融入在日常的教學中。采用“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夠更積極的參與到課程教育中,增加學生對于課程的融入感,提高學生的課程參與度,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懂得更多的知識和道理。
在實施這一教育方法時,教師可以逐步加深游戲的目標和內容。例如在進行“打卡片”的游戲時,教師可以在卡片上設置不同的數字,學生在進行游戲過程中,誰能夠將卡片打翻過來,誰就能夠獲得卡片上相應數字的積分,最后讓學生進行積分匯總,積分較多者為勝方。但有一個規定,如果發現有學生在課堂上玩卡片,抓住一次,隨機在該學生擁有的卡片中抽取一次,如果下次再犯,該學生擁有的卡片全部沒收。在這個游戲過程中,不僅讓學生在玩卡片的過程中,學會數學的加減運算,還同時告誡學生,在課堂中玩游戲的行為是不值得被倡導的。從而達到了一舉兩得的教學效果。隨著學生對卡片游戲熟悉程度的加深,教師可以將卡片上的數字換為詞語或英文字母,學生對自身擁有的卡片上的詞語造的句子越多或用英語字母組成單詞的數量越多,就能得到越好的獎勵。
2.親身體驗法
親身體驗法就是在教師稍加引導之后,讓學生親身參與到過程中,自己感悟。思想品德教育不應該是一味的對其灌輸知識,而是應該喚起學生在心靈上的共鳴,才能使學生收獲更大。親身體驗法就是如此,讓學生真正參與到事情當中,學會換位思考,從而達到心理和心靈上的認同。
例如,在一個班級上,有一位同學因為性格內向,不能真正的融入到小朋友的團體之中。導致很多小朋友故意嘲笑和欺負她。這時教師可以給帶頭嘲笑或欺負他的同學布置一個作業,作業的內容就是詢問性格內向同學的愛好和被人欺負和嘲笑之后的感受。讓小學生真正且深入的去了解,這樣不僅能夠讓該學生對性格內向的學生減少偏見和體會到被人欺負的感受,而且還加深了性格內向的學生與其他同學的交流。或者老師可以每天在黑板上寫上溫馨提示,如寫下:“你能安靜看書了嗎?你的收獲是什么?”“你今天對別人微笑了幾次?”……,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問題,用包容和友愛的心態去對待周圍人。
3.多媒體創造實際情景
因為山美版的“品德與社會”教材中大都引用的為真實案例,老師利用平鋪直敘的方法很難讓學生有深刻的印象。在這時,老師就可以利用現在的多媒體技術,模擬一段真實場景,或播放一段視頻,通過更加生動形象的展示讓學生有深刻的感受。例如,教師在教授山美版品德教育課中的《戰爭何時了》時,可以在講解之前,利用5到10分鐘的時間播放一段戰爭的紀錄或在課程結束時播放一段戰后采訪錄,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的了解到戰爭的殘酷。但是教師并不能對多媒體技術產生依賴性,應該能夠把握多媒體教學的“度”。將多媒體技術有效的融入到小學品德教育中,對于推進其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羅艷林.淺議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三貼近”原則[J].當代教育論壇(學研究),2011(03):35-36.
篇5
關鍵詞:小學思想品德;設計;討論;指導
“好一個好的方法可以為大家創造出一片新的天地,讓人們能夠認識到更深層次的規律,從而更加有效地發生改變。”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面對一群思想單純的孩子,要讓他們懂得深層的思想教育內涵,確實需要教師創新的應用各種教育方法。
一、民主討論的方法
民主討論的方法是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在教師的啟導引導下,學生就課堂的主題進行民主討論,從而完成激發―明理―導行的全過程,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作用。在設計、引導討論時,要掌握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層次性原則;要注意引導學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則事理不明;要注重貫穿激情――明理――導行的全過程,堅持知行合一觀;要充分發揮教學民主,讓學生各抒己見,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錯誤的意見也要讓他們講,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教學民主中充分發揮主導作用。
二、情景設計的方法
可根據教學目標和施教內容的要求,配合說理而創設特定的教學情景,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受到情緒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鳴,以情入理,情理交融,從而加深對道德觀念的理解。這一方法是根據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響的心理特點提出來的。對于小學生來說,情感的情境性、感染性更為明顯,運用情景感染法效果更為顯著。因此,在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中越來越多地被采用。運用這一方法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和師生的特點選擇情景類型,如畫面再現、音樂渲染、實物演示、生活顯示、語言描述等等不同類型的情景。設計情景要有新穎性,使學生喜聞樂見或引發激情,才能收到情理交融之效。當學生離開情境同樣可以有效地學習時,就沒有必要給學生創設情境進行教學。
三、現實演繹法
思想品德課的明理可通過小品表演或現場演示,讓學生親身體驗,采用“角色換位,引發共鳴”,達到情動欲行的目的。在采用角色表演法時要注意在課前進行小品表演的排練,準備好必要的小道具、小布景和音樂伴奏等,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藝術教育之中,以藝術的感染力增強這門課的教育性。在沒有條件進行小品表演時,也可在課堂上分配角色,進行朗誦、對話和動作演出。
四、情感感染法
人的情感總是相互感染的。感染法就是教師不但用自己健康美好的情感與言行去感染學生,而且充分挖掘教材,積極促進學生間的交往,使良好的情感相互感染,不斷增強。
小學思品教學不能光限于書本和課堂教學,要讓教學產生良好的效果,關鍵在于教學內容能在學生中間產生共鳴。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不能僅僅把他們看成教學灌輸的對象,特別是在豐富多彩的家庭和社會生活中,學生對某些社會事物的看法,往往會對其心理發展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在思品課的教學中,要打破傳統的課堂灌輸教學,努力著眼于對學生的啟發和引導,運用情景和音像設備,以達到教學目的。有位教師在教學《敬禮,五星紅旗》一課時,由于該課的內容是講述20世紀80年代一批身處異國他鄉的少先隊員尊敬國旗,維護國家榮譽的事。為了達到理想的效果,她先讓同學們預習了該課,然后讓他們運用網絡、書籍和搜集家中音像制品等材料,學生的收獲遠比老師想像的要多。他們在課堂上播放了家里錄制的奧運健兒領獎時國旗冉冉升起的感人一幕,訴說了沈陽五星河體育館世界杯預選賽中中國足球提前出線時全場紅旗翻滾和北京申奧成功舉國歡慶的動人場面,甚至唱《歌唱祖國》和《紅旗飄飄》兩首歌曲,從而了解了國旗和國家的關系和五星紅旗對我們中國的意義。整堂課中教師僅僅作為一名參與者與學生一同表述,有些內容和錄像場面使教師們激動不已。
五、意志磨練法
道德意志是克服道德實踐困難,調節道德行為的精神力量。小學生意志力比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以及獨立性,堅持性和受挫能力較差,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所以對小學生進行道德意志磨練特別重要。要培養和提高小學生的道德意志品質,要對學生進行意志知識的教育,從小事做起,嚴格要求。在意志培養工作中,給學生以相應的有關意志的知識是非常重要的,學生懂得了相關的意志知識后,就能針對自己意志方面的缺點,嚴格要求自己,鍛煉自己,收到較好的增強意志力的效果。學生有了相關的意志知識后,還要訓練學生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把克服學習,生活中的每一個小困難都當成“千錘百煉”磨練意志的考驗。
六、自我教育指導法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深信,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要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就要激發他們自我教育的愿望,使他們明確意識到社會、家庭、學校對自己提出的道德要求,相信它的正確性,并確信只要經過努力是可以達到的,從而產生主動接受教育的精神需要。明確要求,并有了自覺的愿望,學生就會嚴格要求自己的品德行為,并且能夠堅持不懈,把自我教育進行到底。
讓學生對自己的道德進行自我評價,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學生學會評價自己是先從認識別人的品德開始的,對自己的評價只能重復教師或家長的看法,已慢慢學會獨立評價別人,最后逐步過渡到對自己的評價。
篇6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 課程教學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030
小學品德與社會是小學階段的一門重要課程,該課程以學生的日常生活作為課程教學基礎,以提升學生的品德與社會課程學習水平,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人格修養為教學目標。對于擴展學生的課程學習視野,加強學生對于社會生活的認識和理解,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人生態度以及人生觀念等,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教師在向學生進行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時,應該不斷改進課程教學理念,豐富課程教學方法,切實提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思想品德是一個人的靈魂,也是做人的基礎和根本,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教師雖然有責任引導和帶領學生進行課程知識的學習,提升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學習水平,同時教師還應該充分認識到一個人所具有的思想品德對于個人未來發展與生活,所具有的重要影響與指向作用,不斷加強教師對于思想品德教育的認知和理解,提升教師的思想品德教學理念和教學質量。
在小學教育中,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凈化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的一門重要課程。教師在向學生進行課程教學時,應該深入理解課程教學內涵,緊緊圍繞課程教學目標,摒棄傳統的課程教學理念和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和約束,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慣于使用的說教型教學策略,為學生的品德與社會課程學習,創設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以一種積極的學習心理。教師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中,要激發學生的課程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課程教學內容的認知和理解,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和人生態度。那么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教師應該如何改進自身的課程教學理念,豐富課程教學方法,提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切實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個人修養呢?下面我將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談談我對這個問題的幾點看法。
首先,教師在向學生進行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時,應該充分認識到品德與社會教材在課程教學中占據的基礎性和導向性教學地位,加強自身對于教材的研讀和整合,挖掘教材內容,提升教師對于品德與社會教材的認知與運用水平。教材是課程教學內容的重要載體,是教師的課程教學、學生的課程學習的基礎和媒介,教師在向學生進行課程教學時,只有充分的理解和掌握了教材內容,才能夠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選擇和設置,才能夠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突出課程教學的重點和核心內容,實現課程教學的有效性教學。
在現階段的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教師雖然認識到品德與社會教材在教學中占據的重要地位,但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卻仍然受到傳統課程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的影響和桎梏。很多教師在進行課程教學時,往往只是對教材的基本內容進行瀏覽和教學設計,而沒有深入到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精神內核之中,對其中蘊含的優秀品質和具有重大教學意義的教學內容,進行充分的挖掘和分析,從而使得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停留在十分淺顯的層面上,無法真正深入到課程內涵之中,向學生進行內核精神的傳遞。
很多教師在課程備課過程中,往往存在著一定的慣性和惰性,習慣運用之前已經整理好的教學材料,向學生進行課程知識點的講解和分析,從而使得教師的課程教學存在著“吃老本”的教學問題,無法突出全新的課程內容和教學精神,影響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質量的改進和提升。針對這種教學問題,教師應該尊重和重視教材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充分理解教材中包含的教學內容,并對教學內容中包含的優秀品質和精神,進行挖掘和分析,將課程中的核心教學內容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被課程教學中的內容和精神所打動,有所感悟和體會,切實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和個人修養。
其次,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教師應該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擴展教學內容,拉近學生和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之間的距離,激發學生的課程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提升課程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效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一門以學生所處的現實生活作為教學基礎的課程,其中很多教學內容和教學實例,都源于現實社會生活,是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可以看見、聽見的事情。教師在向學生進行品德與社會教學時,應該將課程教學內容和學生所處的社會生活,緊密的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品德與社會知識,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并且將自己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現象、事件等,引入課程教學之中,在課程教學和現實生活之間,建構起一條有效的順暢的溝通渠道,使二者能夠及時的加以補充和互動,提升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質量。教師在向學生進行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時,還應該勇于突破課堂教學的局限與框架,在適當的教學時機,帶領學生走出課堂教學環境,走進現實的社會生活之中,對現實生活現象進行觀察和反思,從而有效的拓展課程教學內容,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使學生在觀察和反思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人生態度。
篇7
學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學生現實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幫助學生參與社會、熱愛生活、學習做人是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核心,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培養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促進他們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的發展。
二、走進社會,學會實踐
要充分利用校外資源,讓兒童走出學校,到社會中去學習、去實踐,以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擴展興趣、發展社會實踐能力。教材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校外實踐設計,如教學《購物有學問》時,我帶領學生到學校附近的集市上、超市里,讓學生在觀察中切實感受價格的秘密,親身體驗購物的學問。
道德寓于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沒有能與生活分離的“純道德”,也沒有與社會脫離了的生活。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象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
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須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進行。我們在實際教育時,應著力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行動,看到事情的真實部分,引發他們內心的真實感受,觸及他們的心靈,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學效果。
三、組織討論,學會交流
討論是最常用的兒童學習、交流活動形式,可以是小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隨機的,也可以是專門安排的。討論活動能使兒童有機會運用多種方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鍛煉表達能力等。
在品德與社會課上的討論,教師應當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防止形式上的討論。
品德與社會課上能找到許多讓學生參與討論的切入點。討論是品德與社會課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們在教學時要合理地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學會交流、掌握學習方法。品德與社會同現在開設的“思想品德”課和“社會”課相比較,有一些突出的特點:
一是以育人為本,重在兒童文明行為習慣、良好道德品質和健康的社會性發展的培養,目的是把兒童培養成為熱愛生活、樂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社會性發展的好學生。
二是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密切聯系兒童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組織、安排教學內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傾向。
三是倡導學生的主動參與,通過學生的體驗、參與和實踐,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培養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避免簡單說教。
要及時反饋信息,及時整理活動安排。在活動教學的探究中,難免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就是活動的過程中,也會反映出意料之外的情況。及時調整,是積極的應變方式。分析活動過程中的問題,我常反省其中的原因。如果是多數學生的共同問題,那一定是我的教學組織中有什么失誤;如果是個別學生的情況,我要從其活動過程中分析是其方法的問題還是哪個環節的問題。而且,我希望在活動的過程中及時暴露問題,能交給學生們自己去解決是最好的途徑。
四是突出綜合性,強調活動性。在該課程的具體教學實踐中,我總結出了“三活”,即師生關系平等鮮活、教育內容貼近生活、教學途徑多樣靈活。
1.師生關系平等。鮮活的教育事業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是師生關系。學生稱老師為“恩師”,把對自己幫助最大的老師譽為“良師益友”。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尊重學生的人格,是處理師生關系的基本原則。而師生關系本身就具有教育意義,同時它也是教育活動得以良好實施的前提和保證。
2.創設活動,使活動形式與實際情況相聯系。學生的實際情況包括他們的年齡特征、認知水平、興趣偏好等等。在教學中,我創設活動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進行的: ①根據教學內容確定活動形式。③根據學生年齡特征設計活動。低年級學生的思維多具直觀性,注意力集中時間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動貫穿教學過程,是有效的組織方法,如游戲活動、動手操作、小競賽等。
3.訓練習慣,使活動具有實效性。活動教學中,大量活動的使用對學生的要求首先就在于行為習慣的訓練上。活動給學生提供了動手、動口的廣闊空間,為他們施展才能提供了機會,如果不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訓練,也許學具就成為玩具,合作學習就變成自顧自的訴說、表演,甚至會損壞東西,互相責怪。
在學生探討活動中,我要求學生不僅聽老師的講解,更要學會聽取同學的意見,從中找到與自己想法一致與不一致的地方進行比較,發現同學的閃光點,彌補同學的不足,同時完善自己的想法。探討活動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篇8
關鍵詞:農村鄉鎮小學;教學途徑;教學方法
《品德與社會(生活)》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學生德育以及全面發展的方面有著積極作用。新課改后,對于該課程的重視程度明顯上升,但是農村鄉鎮小學中卻還是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為了轉變農村鄉鎮小學這一教學現狀,我們深入探討了《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教學的實現途徑和方法,開展豐富的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優良品德,確保小學生身心健康,快樂成長。
1、提高對《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的重視度
要想大力加強《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的相關教學工作,使該課程能夠進入小學生的內心世界,引導他們的思想價值觀念,農村鄉鎮小學需要提高對該課程的重視程度,提高學校德育教學的質量和水平。在具體教學活動中,老師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與學生成為學習中的朋友,積極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與小學生平等自由的交流和溝通。當學生們生活學習中遇到了難處,老師要及時幫助小學生解決相關的問題和困難,并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當面對一些困難時,我們不應該只是一味的逃避,要勇敢面對,鼓勵學生自己解決問題。此外,教師還需要引導小學生多多觀察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問題,親身體驗實際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小學生有著善良正確的道德觀,但在生活中可能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同,使得小學生內心產生極大地困惑和矛盾。因此,在《品德與社會(生活)》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只是一味的跟小學生講道理、說結論,而是要讓學生親身去體驗,在具體實踐中樹立自己正確的是非、道德觀和價值觀等。只有對《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予以充分重視,才能充分發揮該課程強大的內生動力,從而更好的推動品德教育和素質教育水平的提升。
2、與農村鄉鎮小學的實際相結合 突出德育教學特色
2.1、加強愛農村、愛勞動教育
我們要在《品德與社會(生活)》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將愛農村、愛勞動的理念融入到課本知識中。舉例來說,在學習《我的勞動感受》這篇文章時,我們采用類比的方式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并讓學生針對參與勞動的感受暢所欲言,在此基礎上再對學生進行知識教育,培養學生尊重勞動、熱愛農村的品德。
2.2、加強農業科技教育
科學技術對于農業生產和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因此,我們要充分結合《品德與生活》的課本知識,提高農業科技知識的普及度。比如在上《春天的種植》這一課時,要在備課時準備好多媒體課件,主要內容是關于農事生產的相關知識,在宏觀上對學生進行農技知識的教育,并組織學生圍繞“種子發芽”進行課堂大討論,結合相關事例對學生們的討論進行歸納和總結,積極引導學生重新認識科技對農業生產和發展的重要作用,從小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
2.3、曉之以理與導之以行相配合進行德育教學
《品德與社會(生活)》這門課程的教學,不僅要向學生講述各種道理,還要積極引導學生行動起來。比如在學習《同情和幫助殘疾人》這一課時,可以在課堂中設置一些小節目,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表演,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體驗對待殘疾人應該以什么樣的態度,將優良的品德落實到位。這樣一來,不僅活躍了課堂氛圍,還在一定程度上潛移默化的培養了學生幫人助人的良好品質。
3、明理激情導行模式 開展德育教學
農村鄉鎮小學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在《品德與社會(生活)》的教學實踐中,主要采取較為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效果不言而喻。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探索出了一種明理激情導行模式的教學途徑,該模式主要以傳統講解模式為基礎不斷演化出來,在《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教學中較為適用。明理激情導行模式主要以教師作為主導,并通過直觀展示、課堂講解、閱讀課本以及行為評價、情感激發等方式進行。學生通過全方位、多角度的方式對知識進行學習、理解和掌握,最后由老師進行總結和評價。在利用這種教學模式時,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比如在學習《我送老師一支花》這一課時,老師可以結合自身的真實體驗,表達自己對教師自己的情感等,再讓學生表達自己心中的老師,從而實現學生與老師情感上達到的共鳴,引導學生通過具體實踐行為愛戴和尊敬老師,從而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
4、結語
農村鄉鎮小學在《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教學中雖然存在著一些不足,需要通過各種手段和途徑不斷進行改進和彌補,使得農村鄉鎮小學的德育建設能夠達到相應的標準和要求,提高德育教學的質量和水平,為小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快樂成長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韓冬梅.探究―互動式課堂教學模式在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的應用[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1(05).
篇9
[關鍵詞]誠信教育;思想品德;初中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7)07006901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受市場經濟的影響,人的思想素質和道德品質等方面出現了許多問題,尤其是在誠信等方面的問題尤為突出。中學生常出現的例如考試作弊、抄襲作業、逃課等現象嚴重影響了其身心健康發展,因此對其進行誠信教育勢在必行。
一、思想品德課是對中學生進行誠信教育的主渠道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學校是進行系統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而思想品德課則是學校教育中對學生內在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影響最為顯著的課程,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組織手段,多方面、深層次地對學生的價值觀進行引導,不能只將誠信停留在知識層面,還要將誠信內化為學生的思想從而指導其實踐。
中學思想品德課為考試科目,許多教師認為只要學生在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就是完成了教學計劃,達到了教學目標,并不注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中學生具有很強的模仿性,而教師則是學生在學校里的主要模仿對象。很多教師,做不到“言必行,行必果”,做不到“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做不到將“誠信”內化為自身的思想去指導做事。因此中學思想品德教師應該嚴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誠實守信,成為學生學習和模仿的好榜樣。
二、思想品德n中可供進行誠信教育的內容
1.對自己誠信的內容
在七年級上冊第五課《自我新期待》這一課中的第一框“日新又新我常新”和第三框“自我新形象”中不難看出,對于剛步入中學的學生來說,提高自我、發現自我、完善自我是主要線索。因此在進行教學時,可以對學生對“美”的定義進行正面引導,教導學生不要讓別人的眼光或意見影響自己,做到忠于自己的內心,對自己誠信。
2.對他人誠信的內容
八年級上冊第十課《誠信做人到永遠》通過“誠信是金”“做誠信的人”這兩框集中地講述了誠信的重要性和如何做一個誠信的人。八年級下冊第五課《隱私受保護》的第二框中講述了尊重和維護隱私權,那么中學生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如何處理別人的隱私?保護他人的隱私,做到對他人的誠信也是誠信觀的重要內容。
3.對社會誠信的內容
在八年級下冊第八課《消費者的權益》第二框“維護消費者權益”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學會用正確的手段和方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還要加強對學生的誠信引導,抵制“拜金主義”等不良之風,讓學生正確認識市場上“缺斤短兩”“以次充好”等現象。其實這都是社會誠信缺失造成的,因此社會誠信十分重要。在九年級教材第七課《關注經濟發展》第二框“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中,先富帶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也同樣要求先富的人遵守對社會的誠信,最終實現所有人的共同富裕。
三、利用思想品德課進行誠信教育的方法
1.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以實際生活為腳本,采用現實生活中的案例,生動形象地結合理論知識來幫助學生進行理解。采用案例教學法能使學生身臨其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講解八年級上冊第十課《誠信做人到永遠》的第一框“誠信是金”時就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以“一諾千金”和“失信的小明”(小明是七年級三班的學生,卻因為貪玩錯過了小組春游約定好的時間,導致全組失去了春游的機會,小明卻因為同學們沒有理解他而覺得很不開心)兩個案例為腳本,對本課的內容進行講解。季布的一諾千金與小明的錯過約定時間形成鮮明的對比,體現了誠信的重要性。但是采用案例教學法時也應該注意選取的案例必須是具有典型性、貼近生活、契合主題的案例,萬不可為了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就選取一些不真實、沒有啟發性的案例。
2.體驗教學法
篇10
一、激發興趣
1、精心設計,趣味導入。
激發興趣的導課方法有很多種,如故事導人法:在學習新課之前,先講述與課本內容有關的趣味小故事。例如在講授“知識助我成長”知識前,給學生講“驢子和兒子”的故事。如影視導人法:利用現代教學輔助設備放映精彩片斷,吸引學生,激發學生興趣。例如在講授“合作、競爭”這一知識前,教師可先放一段第16屆世界杯足球賽決賽中東道主法國隊與巴西隊的決賽場面,讓學生深刻領略“合作、競爭”相關知識。如懸念導入法:利用中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巧設懸念,把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如歌曲導入法:在授課前,播放與課本內容有關的歌曲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圖示導入法:利用掛圖、幻燈片等,導入新課。
2、拓寬知識面,激發求知欲。
教師在課堂上要以課本為中心,盡可能地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例如講授“財產權”知識時,可以讓學生討論一下:非婚生子女、養子女是否享有繼承權?如果有,那么他們屬于第幾順序繼承人?這就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這些課堂練習,既有利于學生熟悉課文,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3、創造成功機會,激發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講究課堂提問藝術,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設置難易適度的問題。設置的問題不可過易,以免走過場,又不可過難,以防學生茫然失措,產生畏難情緒。學生在回答問題遇到困難時,教師應適時、恰到好處地啟發指點,讓學生“跳一跳,夠得著”,使學生能夠順利完成任務。這樣難易有別、因人而異的提問,使每一位學生都可能因取得成功而受到老師的表揚和鼓勵,從而使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二、授之以法
面對知識量激增、知識更新日新月異的時代,試圖掌握所有的知識是不可能的,怎樣獲得知識包括怎樣選擇知識,無疑比擁有具體知識更為重要。這就要求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方法的傳授,如聽課方法、復習方法、記筆記的方法、圈點批畫的方法……只有掌握了獲取知識的方法,學生才能夠放開膽子,利用自己的能力去學習知識,努力成為一個具有獨立精神、自主意識的創新型人才。
三、導學點撥
“導”即引導。一個好教師,應想方設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首先,教師要創造一個和諧、輕松、民主的學習氛圍。教師在課堂上要飽含深情,與全體學生建立平等信任的關系,使課堂成為師生情感雙向交流的橋梁。教師要用欣賞的目光看待每個學生,要注意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及時表揚鼓勵,使學生在教師的積極反饋中增強信心,在課堂活動中感到自己的存在、感受自己的進步。其次,教師要善于答疑解惑。對于一些繁雜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其拆成幾個小問題,整題零間,循序漸進地找出問題的答案。教師還應對學生加強求異思維的訓練,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答案,同一意思允許有不同說法,以開拓學生自由想象的空間,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探究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