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生活范文

時間:2023-03-31 13:23: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品德與生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品德與生活

篇1

【關鍵詞】品德生活;課堂教學;啟蒙教育

Let moral qualities and life return to return life

Hao-cai

【Abstract】《Moral qualities and life 》BE the course that 1 living to carry on to enlighten thought education to the primary school.It with plain society social ethics, life common sense is basic contents;With educate students first step to develop honesty, brave, diligence, thrifty etc. moral qualities and civilization manner, obey discipline etc. behavior habit is main purpose.

【Key words】Moral qualities and life;Classroom teaching;Enlighten education

兒童的品德與生活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他們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教育的內容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教學中采用兒童適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后人格的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它突出的表現了其生活性、開放性和活動性的特征,把道德寓于兒童的生活之中,引導學生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積極的生活;負責任、有愛心的生活;動腦筋、有創意的生活。

1.學生在大自然中實踐

在教學中,我除了在課堂上與學生共同參與學習活動外,還根據本課程的特征,放飛學生,讓學生在大自然中實踐,在生活中學習。讓教育與學校、社會、家庭之中,讓品質在老師、學生、家長的互動中形成,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溫暖的家》“我長大了”主題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認識自己的成長過程,感謝父母對自己的養育恩情。我課前讓學生搜集自己的出生證,紀念品,照片以及嬰兒時的小件物品。并在課上開展了“小小展示臺”(我來介紹我自己)的活動。學生們一個個興致勃勃地拿出準備好的照片、精美的出生紀念品和小時候穿過的小衣物……我以“猜猜這是誰”的方式請出猜中的同學繼續自我介紹。看到孩子們兒時一張張天真、童稚、有趣的照片真讓人忍俊不禁,猜起照片上的人還真要費些周折,因為身體上的變化太大了!一臉秀氣的小娃娃竟是如今壯得像小牛犢的;而頭無毫發,小臉胖乎乎的,一幅男生像的寶寶今天竟是豎著小辮亭亭玉立的女孩。同學們在驚詫和歡笑中了解了自己的成長過程,看到自己身體上的變化的同時意識到自己在知識,能力上的提高,進而懂得了長大了要更加懂事了,要懂得感激父母的養育,并表示以力所能及的自理和家務勞動來分擔父母的勞動。

在“和春風一起玩”的活動中,我啟發學生在自己設計并制作了一些與春風一起玩的玩具,然后一起到戶外去玩。在操場上有的學生舉起雙臂,迎著春風把小巧的飛機拋向遠方;有的學生拿著五彩的風車頂著春風跑向前方;有的學生單臂一揮將圓圓的飛碟拋向天空;有的學生蹲在地上,觀察滾龍的移動軌跡;有的學生牽動線軸,試圖讓風箏飛上空中……后來,又引導學生按玩具種類分組進行比賽,接著啟發學生還可怎樣玩?回到教室,我讓學生談談自己在與春風一起玩時有什么發現,有的學說:“我發現小飛機順著風飛時,在空中飛得時間長?!庇械膶W生說:“我發現風車上的圖釘如果按得太緊,轉不動?!庇械膶W生說:“我把滾龍放在地上,有風時它滾得快,沒有風時它不動。”有的學生說:“我的風箏沒有風飛不上天。”好玩,好動,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們玩得這么忘情,感受豈能不深;玩法這么獨到,感受豈能相同。生活是色彩斑斕的,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視角和他們一起去體驗、去觀察、去發現、去探究,才能使他們愉快的、有創意的生活。

2.發現生活素材,整合活動資源。

學生是課程資源的主體,“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開發、利用課程資源應關注學生的生活,從中挖掘、提煉課程資源。如執教三年級上冊《我想要我能要》一課,我設計了這樣的表格,以了解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真實思想:

課堂交流時,教師有意識地選擇了幾位學生完成的表格,用實物投影出示,然后請他們說說:你想要的物品中哪些己經買了?如果全都買下,會花多少錢?你所買的東西花了多少錢,占全家每月收入的多少?結果發現,有位同學的購物計劃竟然超過了600 元,占全家月收入的70%。這可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而其購物清單中有一部分是目前根本不需要的,如自行車、名牌運動衣等。緊接著,教師引導大家探究:是不是“我想要”的東西都能要呢?學生在熱烈的討論之后終于澄清了認識。課程資源來自學生的生活,問題的解決也回歸學生生活,這樣的教學幫助學生解決了現實的問題,有助于其道德品質的發展。

3.模擬生活,讓學生獲得體驗

低年級的孩子由于年齡小、閱歷淺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生活中的真實體驗相對來說比較少。特別是一些難以身臨其境的體驗、經驗、常識等。。。如學習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禮節、在緊急情況下的求助和自救、交通安全標志的認識、遵守交通規則、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針對學生的這一特點,我常常在課堂上創設某種特定的情景,讓學生親自去嘗試,去體驗,從而有所收獲。模擬活動的關鍵是讓學生獲得體驗,演技的好壞并不重要。例如,在教學《他們需要關愛》前,我們學校正好組織觀看電影《一樣的人》,講的就是殘疾人的故事。在看電影時,有些讓人落淚的畫面,在學生眼里成了非?;母阈?我的心里留下極深的印象。因此,在教學本課前,我就布置學生模擬自己見到過的殘疾人,為上課做好準備。學生非常感興趣,有的演盲人――用手帕把自己的眼睛捂住,有的演一只手或者一只腳壞了的殘疾人――用紅領巾把自己的手或者腳綁住。一節課上,演盲人的小朋友連簡單的從講臺走到自己的座位都足以用“驚心動魄”來形容了。而其他的學生也真實的感受到到自己作為一個“殘疾人”的不方便,從中體會到作為一個殘疾人,是多么不幸啊!過后幾天,有學生向我打小報告:“老師,××小朋友昨天跟我一起上街,看到一個‘蹺腳’,他笑話他呢!”那個被打報告的小朋友馬上反駁:“老師,我馬上就不笑了的,我覺得他有點可憐!”孩子的話是幼稚的,也是真實的,從這里我看到了體驗所帶來的收獲,雖然這收獲及其細微,相信經過努力,它一樣會成為“燎原之火”。

篇2

一、教師應引導學生走進生活

兒童的品德與生活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他們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教育的內容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教學中采用兒童適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后人格的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中,應盡量把學生的目光引到課本以外的無邊無際的知識世界中去,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學習做人,并把道德寓于兒童的生活中,使兒童在生活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二、創造性使用教材

品德與生活課不是簡單的照本宣科或看圖講解。例如教學《春天里的保健》時,可以請醫生講講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在用好教科書的基礎上,教師要創造性地開發適宜當地的課程內容,本課程的資源是多種多樣的,兒童生活周圍的人和物、家庭、學校、社區、自然、環境設施、人文景觀以及兒童生活中的體驗、經驗、發現等,各種節目、文化活動、重大事件、民俗活動等均可視為重要的課程資源,也就是說從兒童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發掘出課程的寶貴資源。

三、教師與家長合作

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需要家長的配合,品德與生活的教學需要家長的合作參與。從課堂向課外拓展,從課堂擴展到家庭、社區及其兒童生活的許多空間,實現課堂內外、學校內外學習的有機結合。如:教學二年級上冊《秋天來了》的第一節《一起找秋天》時,我把它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看課本上秋天圖,學習秋游時應該注意的事項;第二部分實際的秋游活動讓家長參與教學,請家長利用雙休日,根據家庭實際情況帶孩子去“秋游”,并且協助孩子收集好具有秋天特征的一些實物并填寫活動表。

秋天是一個美麗的季節。果實成熟了,黃澄澄的梨。紅彤彤的蘋果,茄子穿紫袍。冬瓜披白紗。人們開始收獲了,感受秋天的豐收。本周六、周日,讓我們和爸爸媽媽一起行動起來找秋天,請你把秋游的情況填寫在活動表。

本次活動,由于家長的參與和支持,使得教學目標得到了真正的落實,圓滿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顒邮艿搅思议L的高度好評,學生受益匪淺。

四、教師在課堂中適當創設情境

我在教學《我們長大了》這一課時。課前,我讓學生準備自己從小到現在的生活照片。課堂上通過互相展示照片(同桌展示、小組展示、上臺給全班展等),讓學生感受體驗到自己在長大。當有一個同學展示出這么一張照片時:一位年輕婦女抱著一個小姑娘,小姑娘手里拿著蛋糕在吃,媽媽在微笑。我就問:“這是你和你的媽媽嗎?”小姑娘點點頭。于是我接著說:“媽媽抱著小時候的你,有時胳膊都累酸了。從小到現在,媽媽疼你、愛你。有好東西自己舍不得吃,總是留給你吃,為了你的健康成長、幸??鞓罚冻隽撕芏嗥D辛,你應該對媽媽說句什么話呢?”通過我對她道德情感的引導,小姑娘很悟,接著說:“我應該對媽媽說聲:‘媽媽!謝謝你,你辛苦了!”’因此,教師要善于誘發學生對道德現象的情感體驗,逐步培養學生善感的心靈,讓學生真正地感動,以自覺的行動克服不良的行為。

五、讓學生參與實踐

篇3

關鍵詞:品德與生活;教學;方法

品德與生活是一門活動性很強的課程,它不受時間、地點、形式和內容的約束,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作為教師,應該了解教學這門課程的真正目的――那就是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樂于探究的科學態度、熱愛生活的價值觀念。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根據學生的特點,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教學活動類型,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讓學生在真真實實的環境中鍛煉自己,引發道德體驗,從而提高道德認知,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優秀的道德品質。

下面談幾點我的實際做法。

一、讓學生從課堂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培養優秀品質

小學生因為年紀小,生活中的真實體驗也較少。尤其是一些難以身臨其境的體驗、常識就更談不上了。例如,在緊急情況下的求助和自救、交通規則的遵守,交通安全標志的認識、公共秩序的遵守,更貼身的是關愛他人、愛護小樹苗等等。針對學生的這些情況,在課堂上我常常有意創設某種特定情境,讓學生親自去嘗試和體驗,從而得到收獲。在教學第二冊《我能為你做什么》一課前,我就布置學生認真觀察需要別人幫助的盲人和殘疾人??纯此麄兡男┦虑椴环奖悖枰獎e人關愛,如果沒有人關心、愛護、幫助他們,他們的困難為什么不能自己解決,從而感受到一個殘疾人是多么的不幸,多么的需要別人的關心。做好了課前的準備,在學生心中有數了,我在教學時,用不著怎樣啟發,學生都一點就通,一點就明,我一提問盲人的困難都有哪些?是否都需要別人幫助,你要幫助他們嗎?怎樣幫助呢?通過這一系列的問與答,學生有了感悟,他們都樹立起了要自覺去關心、幫助殘疾人的決心,愛心從此就激發起來了。

二、從學校走向社會,在實踐中形成優秀品質

篇4

教學計劃設計表

學科 品德 授課年級 一年級 教師姓名 課程標準要求 小學低年級階段是兒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為了增強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切實地為他們形成正確的生活態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學素質等打好基礎,必須充分關注低年級課程在形態、內容以及教與學的方法等方面與中、高年級及幼兒園階段的區別與銜接,構建符合本階段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和素質教育精神的課程。 學習內容 本冊教材由五個部分組成,每個部分包括幾個主題活動。 計劃學時 60學時 學習內容分析 我上學了

這一部分包括三個主題:《上學去》、《 看看我們的學?!?、《 在學校的一天》。

上學路上

這一部分包括三個主題:《看看時間》、《好好走路》、《平安回家》。

我的同學和老師

這一部分包括三個主題:《認識好朋友》、《我喜歡和同學在一起》、《我們的老師真好》。

家里的我

這一部分包括三個主題:《我的家》、《我是家里的開心果》、《這是我的心愿》。

大自然真美麗

這一部分包括三個主題:《親親大自然》、《美麗的小問號》、《想個好辦法,留住大自然的美》。 學習者分析 一年級新生剛剛邁進小學大門,天真無暇,他們以一種既新奇又充滿希望的目光注視著學校的一切。在他們看來,入了學就感到自己已經不是小孩了,也開始像大人一樣有自己的學習任務了,也許完成了一次由低向高的飛躍。但事實上這僅僅是一種形式上的遞進,他們的思想、行為習慣、適應能力等并沒有一夜之間走向成熟,完成質的飛躍。他們一方面聰明上進,單純活潑;另一方面又任性、自私、脆弱、自理能力、約束能力較差。比如有的小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虛榮浮燥,不負責任,依賴性強,成績不好,情緒低落,不能從主觀上找原因;有的學生在課間無視學校紀律,吃零食,亂扔瓜果皮核,老師批評時則淚流滿面表示悔過,可是事情過后不久則依然如故;還有的學生“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不理解家長的辛苦,認為家長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 學期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態度和情感:

感受新學校環境的美好,對老師充滿信任、景仰,充滿興趣地參與學校一天的生活,為自己是小學生感到快樂。喜歡和老師、同學交往,體驗與人交往的快樂,感受學習的愉快,有初步的規則意識,在嘗試自己解決麻煩的過程中,體驗克服困難的喜悅。培養學生對父母的自豪感,引導學生對父母表達自己的謝意和敬重,體會家庭帶給人的快樂感受。

行為和習慣:

了解學校的環境、設施及其作用,能主動認識教師和課程特點,了解學校一天的日程安排,初步培養學校生活安全意識,有正確的做、立、行、走姿勢和良好的精神風貌。能夠主動和同學交往,說簡單的禮貌用語。能夠參與各種和同伴合作的學習活動,遵守簡單的合作規則。初步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和合理的課間活動習慣,初步形成“玩學結合,張弛有度”的生活習慣。

過程和方法:

通過自身觀察比較、歸納及操作聯系,能感受新學校的美好。積極參與行為練習,從而完全適應學校生活。積極地參與并體驗學習過程,學習簡單的統計和分類方法,學會簡單的自我介紹和介紹別人的方法,學會邀請同學和接受邀請,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

篇5

一、走進家庭,體驗親情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學校充滿師愛的學習氛圍,更離不開一個充滿父愛、母愛和睦的家庭環境。善于從各個方面做好學生家長的工作,是班主任的重要環節之一。通過一年的教學,我發現一年級的教材改動很大,現在的孩子和過去不一樣,是無法比的,所以必須要求教師、學生與家長三者之間互相聯系,班主任要敢于把自己的教育活動向學生家長開放,允許家長隨時走進課堂,給家長創造一個能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空間,家長可以發現孩子優點也可找與他人的差距。家長走進學校,走進課堂,讓家長與學生共同參與課堂活動。教師走進家庭,和學生家長一起娛樂,傾聽孩子的心聲,了解孩子的心理,關注孩子進步,用心觀察,用心記錄,體驗親情,我們一起去摘星。

二、走進社會,體驗民情

社會是一個大家庭,他不僅有人類和活動,而且還有大自然動物、植物,只有人與自然的和睦相處,才能構建美麗的家園。少年兒童從小就應走進社會,熱愛身邊的人們,關心社會,是人類發展的重大主題,品德與生活以社會主線,沿著家庭――社會――祖國――世界的思路。為了塑造社會主義合格公民,讓小學生從小了解社會、參與社會,培養他們適應社會能力。馬克思說:“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總和”地球村離不得長幼之親情、同學之友情,要求人類講誠信,講互住,講禮儀,也就要求老師帶著學生走進社會。一年級, 《品德與生活》第一單元,社會里的生活是很好素材,我帶著孩子們逐圖看,共同走進社會,感受生活。

三、走進自然,體驗風情

有一首歌“走進大自然”,歌詞是這樣的:走進春天,走進溫暖,走進綠色,走進蔚藍,走進原野,花兒點頭笑,走進林中,小鳥唱的歡,走進山谷,有回聲,走進河灘來野餐,走進陽光擁抱大自然,走進大自然擁抱明天。大自然的風光令人遐想,大自然的樂趣回味無窮,宇宙萬象是“品德與生活”取之不盡的源泉。要讓孩子們保持對自然世界好奇,發展他們對科學技術的興趣。讓他們在了解和認識自然世界過程中感到興趣和滿足。從而領略自然現象中的美妙,由此產生對大自然的和諧共處的情感。

兒童是幻想時代,自然科學是一種促進人全面發展的精神文化,它蘊含了真善美三個領域,正如馬克思所說:“自然是人類一面鏡子”。猶如在《可愛的中國》中贊嘆的“天然風景之美麗”,我們可以說不但有雄偉的峨眉,嫵媚的西湖,秀麗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可以傲混一世稱獻。其實中國無地不美,到處皆景。

一年級《品德與生活》第二單元,走進春天是一個很好素材,它從三個主題活動:冬去春來、感受春天、播種春天,反映了春天的特點及春天的美好。

“冬去春來”從一個大的視角來呈現春天的動植物及人們生活的變化,而“感受春天和播種春天”,是春天這個大背景中的一部分,都是春天的活動,進一步體現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樂趣。我認真備課,讓學生在校園里尋找春天,畫春天,從小的地方發現春天,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機。孩子們喜歡在大自然中活動,感受自然的美,領著他們放風箏,讓他們在身心放松、無憂無慮中感受春天,感受著風給人們帶來的盎然春意,在田野上唱《春天的歌》,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真正走進大自然,體驗風情。

篇6

一、網絡“DIY”,挖掘新潮的課程資源

網絡為我們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學習環境。在這樣的環境里,學生不僅能從中閱讀大量相關文字、圖片、資料等,還可以獲取各種信息,使學習變枯燥為有趣。

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芝麻開門》中的奇趣“DIY”,是針對7~14歲少年兒童的,欄目中豐富的“DIY”內容,深得同學們的喜愛,玩具“DIY”、影集“DIY”,讓農村的孩子大開眼界。一上第一單元《老師,您好》,針對目前一些學生及家長盲目攀比的心理,在教師節會花一些錢給教師送禮物的現象,在課前教師要求學生自己構思,準備好所需要的材料,如各色吹塑紙、皺紋紙等,在課堂“感恩時刻”這一環節中自己動手,制作出漂亮的花朵、卡片等,作為教師節的禮物。有個學生參照《芝麻開門》欄目,用美麗的蝴蝶來制作各種工藝品,有簡潔漂亮的書簽,有精巧可愛的鐘表表盤,還有別出心裁的蝴蝶畫。

網絡就像一扇漂亮的天窗,讓學生看到了知識的藍天、白云和無限春光。在網絡這個大舞臺中,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自己動手做,他們的品德學習不是被動地吸收課本上或教師講的現成結論,而是親自參與豐富、生動的具體操作活動,經歷實踐和創新的過程,通過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得到某種知識,感悟到一些道理。這樣,學生學習的空間擴大了,眼界變寬了,心情變好了,思考深刻了,從而使他們的品德學習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課堂“DIY”,激活充實的課程資源

“DIY”活動,學生不僅感到新鮮,而且學得自如、開心,大大激活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思維火花。課堂中,我們可利用“DIY”活動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活動時間和空間,盡量把教學內容與學生興趣相結合,把教學設計成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形式,促使學生在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達成學習目標。

在學上《金色的秋天》一課時,為了讓學生體驗秋天這一收獲季節所帶來的喜悅和成果,強化珍惜勞動成果的意識,筆者設計了一個“DIY教學活動——“我來種”實踐活動。

課前向附近的農戶租一小塊農田,讓學生從家里帶來一些種子,利用一節課的時間進行種植,然后要求學生常常去觀察,試寫發現日記,并向父母及周圍的人調查了解當地常見植物的生長過程和生長條件。通過活動,有的學生發現農作物的生長需要澆水、施肥、除蟲、除草等很多環節;有的學生發現水澆多了,種子發出的芽會死掉……課堂交流中,學生紛紛闡述了田間農作物的來之不易,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深敬意。

課堂中開展“DIY”活動,教學時更能“突出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性”。“強調從活動中學習” “切實照顧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從而極大地豐富、拓展教育內容,有效地促進學生自主全面的發展”。

三、家庭“DIY”,探尋多彩的課程資源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生活中蘊藏著取之不盡的“DIY”資源。良好的家庭氛圍,成員間的互敬互愛等,都可成為“DIY”的教學資源。這就需要教師去挖掘、去開發,在“DIY”活動前拿出活動預案,預案主要涵蓋活動名稱、背景、時間、對象、目的、流程及注意事項,活動前讓學生知曉。實施“DIY”主題活動,特別要注意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組織、引導作用。要讓學生既能充分發揮其聰明才智,又能從教師處得到有效的啟發。

孝敬父母(長輩)是我國的傳統美德,也是一上第三單元教材中一個重要的德育內容。學生在品德課中接受的是正面教育,而眼前看到的現實又不盡如人意,形成課中激情澎湃、課后依然冷淡的尷尬局面,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產生了迷惑:我到底該怎么做呢?這時,我們可以開展“爸媽,我真的長大了”的“DIY”活動。以每個家庭為單位,“DIY”洗發水、保健器材等。可以先通過和父母溝通,知道父母為了家庭、為了我是非常辛苦的。然后安排一定的時間,和父母一起選材,“DIY”出適合自己家庭成員使用的洗發水、保健器材。有的學生因為父母有頭皮屑,就DIY了菜子餅洗發水;根據父母、鄰居的身體狀況,“DIY”了針對肩、腰的健身器材……通過這一活動,將第一冊第三單元上的道德認識,轉化為行動,繼而養成孝順、體諒、理解、尊重父母的品格。

有效整合家庭生活中各種有利資源,從學生已有的生活儲備出發,教師組織、引導學生動手做,家長支持、配合、幫助學生動手做?!癉IY”活動把《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家庭生活有機結合,對教材進行再創造,激活教材,使課堂教學充滿生命活力。

四、社會“DIY”,捕捉豐盈的課程資源

社會是一個大課堂,讓學生走向廣闊的社會大世界,真實體驗,深切感受,使課內的教學延續至課外,使我們的品德課堂教學更為立體、豐滿。因此,要鼓勵學生走向社會,觀察社會,用自己的慧眼發現社會生活中的美。

二上第二單元《我是中國人》針對傳統節日可開展“DIY”剪紙活動、“DIY”包粽子活動、“DIY”制作香包活動等,要求學生跟著媽媽自己購買材料,自己學著剪紙、包粽子、制作香包等。款式也讓學生自己設計,例如有個學生“DIY”的香包上端為松口系帶型,可按個人的喜好裝中藥、香料?;顒咏Y束時有學生在小結中這樣寫道:“做香包,首先要找合適的或者是漂亮的布料,剪裁合適大小的圖形。正面相對,將邊緣縫好。記住要留一個小口,將一些香料放進去。如果手工好的話,可以在上面粘一些東西,或者是繡上一些東西。再做一根帶子,或編一個中國結,或做一個吊墜。很漂亮,也很香。如果沒有什么香料,可以采一些比較香的干花瓣。自己動手做了一個,非常有成就感?!被顒拥捻樌_展,讓學生看到了自己的價值。

學生自己動手做,從中體驗到活動帶來的快樂。經過一個個制作環節,當學生到自己的活動成果時高興得不得了,迫不及待地相互欣賞起來。通過參與“DIY”活動,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在活動中學會了剪紙、包粽子、做香包等傳統工藝,感受傳統文化,一種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篇7

【關鍵詞】品德與生活;生活化教學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曾提出構建理論主義,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應該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利用必要的資料,在其他人的幫助下通過意義構建的方式獲得的。即學生在走進課堂學習前,應當基于生活體驗對所學事物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然后在教材和教師的引導下,構建及豐富個人觀念。尤其是《品德與生活》這樣的課程,更需要學生貼近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

1《品德與生活》教學生活化的含義

所謂生活化教學,就是將普通的教學活動與現實生活相結合,通過調用學生的參與欲望,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二者相輔相成,從而達到陶冶情操、享受生活的最終目的。對于《品德與生活》這門課程來說,教材只能作為引導,并不能從根本上為學生建立正確的生活觀念。將《品德與生活》教學生活化,就是將課堂帶入到生活中,用真實的生活體驗教導學生明辨是非,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豐富學生情感體驗的教學方式。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不僅僅把它當作書本上的知識,而是從內心深處認可品德教學。

2開展《品德與生活》教學生活化的策略

2.1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學實踐證實了,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是開展生活化教學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教師是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熬迸c“師”的地位,一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古代私塾中,學生拜師還要向私塾老師行三拜九叩之禮,但這在新時代顯然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需求。雖然教師在課堂上仍為主導者,但學生也應成為課堂的主人,發揮其主體地位。教師應當做學生的朋友,拋棄之前“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學會聆聽學生的想法,并用鼓勵取代責罵,拉近師生距離,從而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2.2創設生活教學情境,豐富學生情感體驗

創設生活教學情境是運用現代教學媒體,通過模擬生活實際,將學生帶入到某種特定情境下的教學方式。這樣可以令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可以達到加深對教學內容的記憶,豐富學生情感體驗的目的。

比如在開展《消除安全隱患》這一節課程時,教師就可以利用ppt或其它技術創設這樣一個情境:媽媽出門去買菜,臨走前叮囑小美記得關掉煤氣灶上正在燒的水,小美當時正在看動畫片,就隨口應了下來,但沒過幾分鐘就將這件事情拋到腦后了。過了一會,水燒開了,從水壺中溢了出來,將煤氣灶的火澆滅了。在這種情景設定下,學生都會開始為小美著急,與此同時就將此情境記住了,加強了對安全隱患知識學習的同時還豐富了情感體驗,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

這種教學方式同樣可以適用于公交車讓座(令學生扮演老年人或孕婦)、尊重殘疾人(令學生扮演盲人進行活動)等課程,利用學生的切身體會達到教學目的,增強教學的生活性和多樣性。

2.3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品德與生活》這門課是一門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課程,開設此課程的目的就是提升學生素質,促進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想要真正實現這個目標,單純的課堂教學方式是不夠的,需要教師或學校定期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比如在進行《助人為樂》這一節課程的學習時,首先應該是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提問,然后教師將學生帶出教室,在各種真實的環境中考驗學生,讓學生明白,助人為樂不僅僅是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而應付出實際行動,將美德常記心中。又或者在對學生進行祖國文化教育時,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帶學生由長城、去天安門看升旗,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祖國的偉大,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2.4挖掘生活資源,整合教學資源

生活中藏有巨大的寶藏,作為教師,應善于從生活中尋找資源,與教材結合,更好的進行教學活動。同樣在為學生講解“春節”的由來及習俗時,就可以使用日歷教學生區分農歷和公歷,也可以嘗試使用紅色彩紙、剪刀等工具,教學生簡單的剪紙藝術,還可以將品德課與語文課結合起來,教學生區分對聯的上下聯等方式,整合教學資源,更好地輔助教學。

3結語

在社會的不斷發展下,人們對教育的關注度在不斷提高。《品德與生活》課雖不是像語文、數學等學科一樣,能夠通過期末考試成績對學生進行學期考核,卻會在以后的生活中逐漸體現。品德課不應作為一門簡單的課程進行教學,而更應把它看作是對小學生道德品質的全方位建立。教師應當將教學與生活實際相結合,通過課堂上創設生活情境,課下帶領學生進行社會實踐的方式,實現生活化教學,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劉榮連.簡析小學品德與生活課堂生活化教學方法與對策[J].課程與教學,2015(11).

篇8

一、教學情境生活化

知識建構理論認為,學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在主動的活動中建構自己的知識,也就是說,學習者走進教室并不是一無所知的白紙,而是在日常的生活、學習和交往中,已經逐步形成了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和看法;學習不單單是由外向內的轉移和傳遞,而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自己知識經驗的過程,即通過新經驗與原有生活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來充實、豐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識經驗。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并得到各方面的發展。因此教師要做一個有心人,經常收集一些與生活有關教學資料,在教學時要認真分析教材,創設生活情境,將問題巧妙地設及到生活情境中,使學生學得有趣,學有所得,在學中培養品德。

如教學《看電視》一課時,上課伊始,教師打開電視電源,不打開電視畫面,問學生:“大家喜歡看電視嗎?”待學生回答后接著問:“想看什么節目?”學生們搶著說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教師繼續引導:“大家從電視中學到了哪些知識和本領?”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交流。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就進入了教師創設的情境中。接下來教師抓住契機,打開電視畫面和學生們一起討論、交流怎樣選擇頻道,如何選擇節目。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活動中,不僅使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得到了充實和豐富,而且在探究過程中獲得新的知識技能,初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了學習的實效性。

二、教學內容生活化

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教學即生活”,生活世界成為課程的內容。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中提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知識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教學的過程是一個還原生活的過程。所以教學內容應扎根于現實生活,對生活的意義進行探尋,對人生進行有意義的指導?,F實生活才是學生學習《品德與生活(社會)》的歸宿。教學中需要充分考慮學科特點,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不斷溝通生活中知識與課本的密切聯系,讓學習成為學生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

學習《學會看天氣》一課時,課中教師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優勢,向學生展示魔術般的天氣變幻以及惡劣天氣給人們帶來的災害。直觀的引入,貼近學生生活,易于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生有了一些感性認識后,再引導學生去討論,去搜集、了解一些和天氣有關的知識。如組織“奇妙的天氣”破案小隊,由他們自己擔任探長和探員,去破案解謎,在有趣的活動中獲得科學知識,了解預測天氣的一些常識。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隨時指導學生觀察天氣變化,并通過寫觀察日記,評選優秀氣象員等活動,增長了有關天氣的新知識,訓練了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通過這些生活問題,把品德教育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品質,養成善于觀察的好習慣,激發更多學生的上進心,讓學生有勇氣挑戰,不怕苦,不怕難,不膽怯,促進學生經驗的改組,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轉化,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高道德認識,并內化為道德行為。

三、作業布置生活化

如果說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與能力的主陣地,那么學生的作業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助推器”,是學生成長的生長點?!镀返屡c生活(社會)》課就是讓學生認識生活,認識社會,到社會生活中去實踐。因此,作業的布置應該由傳統教學中的“統一”、“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由“獨立完成”走向“協同合作”,應該具有個性化、活動化、生活化。

在教學《學校周圍探秘》一課時,課堂上筆者先根據學生各自的興趣和愛好組成探秘小組,然后指導各小組制定出探秘計劃。這樣,在課后筆者就布置學生按照計劃對學校周圍進行了探秘?;顒又?,各小組采用調查、訪問等方式,體驗公共實施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探尋了小河,找到河水的污染源,商議治理的措施。最后各小組把調查情況匯總整理,記錄到“我的發現”中。這樣,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在生活中得到鍛煉,學生的情感在探究中得到體驗,學生的成就感和榮譽感得到了滿足,從而促進了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篇9

以往的品德教學脫離了兒童的現實生活,局限于書本的世界,回避了紛雜的現實生活,人為地造成了“純而又純”的教育。兒童所經歷的書本世界無法與周圍的生活世界自然地溝通起來,品德教學無法真正觸及兒童的真實內心,未能真正從兒童的心靈深處產生觸動和影響。所以《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必須回歸兒童的世界,回歸生活的世界,回歸現實的世界。

一、從生活情境出發,密切聯系兒童的生活。

兒童對世界的認識,首先是從其面對的現實生活開始的。教材設計的生活性要求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诖耍覀冊诮虒W時,要把生活還給學生,真正做到寓教于生活。如在教學《溫暖的家》一單元時,我著力挖掘了一些與家庭生活有關的內容,使學生們在課堂上充分感受到家的溫馨與甜蜜。教材中有一幅插圖描繪的是小朋友在家做家務的內容,于是我隨機問道:“你們做過哪些家務呢?”學生們都自豪地舉起了小手,有的說:做飯、掃地、擦玻璃;有的說:洗衣服、整理書包;還有的說:幫家長干農活等。我又不失時機地讓孩子們展示自己會做的家務,并教一教其他同學,學生們的興致非常高。我相信他們會把這種樂趣貫穿到生活中去,一定能“我的事情我來做”,并做家長的好幫手。

二、引導學生努力地從生活中發現

兒童有著與成人不同的生活需要和特點,不從這種需要、特點出發,教育的開展幾乎就是不可能的。教育只有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特別是關注兒童正在進行中的現實生活,才能做到有效、有針對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發現一些和課堂里、書本上及教師所講的相矛盾的現象、事件,產生許多困惑。我們的教學如果不能解決兒童每天遇到的生活問題、情感問題,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價值,也就是違背了新課程的理念,教學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生活態度,所以教師要走進兒童的世界,聽聽他們在說什么,看看他們在做什么,想想他們有什么困惑。

如學生認識到自己長大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但家里的人不讓做。于是有的學生就會想: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讓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這時候,我們就要引導學生動腦筋想辦法,怎樣去爭取實踐的機會。有了教師的鼓勵、同學的建議,再去實踐,得到的就不只是自我服務能力的鍛煉,還有對生活積極向上的態度。

三、鼓勵學生積極到生活中體驗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需要融入學生的生活,以學生的生活情境為切入點,讓學生在體驗感悟中,逐步樹立正確的道德觀。所以我們必須讓學生用心去經歷、去體驗;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體驗人生的美好艱辛,體驗他人的奮斗與幸福。從而真正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情感世界,讓兒童的心靈變得敏感起來,細膩起來。

如在教學《我成長的故事》之前,針對現在的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小皇帝”、“小公主”的地位,導致他們只知道享受,不知道付出,沒有一點體諒父母心的這種情況。我先布置學生利用星期日的時間,開展“今天,我當家”的活動。讓學生從早上的做早餐、買菜,到中午、傍晚的飯菜準備,從室內的打掃到生活用品的采購,當一天的家。一整天下來,許多學生都體會到了當家的不易,想到父母平時既要上班,又要操持家務,該有多辛苦。有個學生在日記中寫道:“一天下來,我才體會到當家也是不容易的,僅僅一天的時間,買、洗、燒,再加上打掃衛生,就累得我腰酸背疼的。爸爸媽媽天天如此,而且他們白天上班,在單位也忙個不停。一天下來該有多辛苦??!”學生有了這些體驗后我再上《我成長的故事》,感覺得心應手,許多學生談了那天當家的感受,對父母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發自內心。父母愛子女,子女愛父母,這種認識不再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是從學生的心中滋生蔓延。

四、激發學生主動到生活中實踐

新課程品德教學強調與社會生活、社會實踐密切聯系,注重學生的主動學習,提倡體驗、探究、參與、合作、討論、調查、社會實踐等多種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發展與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

篇10

一、表演中明事理

心理學研究表明,七至十二歲的兒童最善于模仿,而且他們的意識行為,尤其是道德行為主要是靠模仿而形成的。針對這一特點,我在課堂中采用模擬生活情境進行教學,變呆板為活潑,化枯燥為生動,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鞏固道德認識,在生活體驗中規范言行。在學生理解“禮貌用語”、“禮貌動作”之后,我讓學生做填空練習:“小明到叔叔家做客要( )敲門。當叔叔請小明坐下倒茶給他喝時,小明應用( )接過茶杯,說聲( )。跟叔叔告別時,小明應該說聲( )?!碧羁站毩晱土曥柟塘硕Y貌行為規范。為了進一步鞏固深化學生的禮貌規范,我又創設了情境讓學生扮演不同角色,按禮貌熱情待人的要求去做,學生不僅再現了課本中的禮貌熱情待人的情境,還調動了生動中原有的積累,彌補了生活中不到位的禮貌缺失,使“禮貌用語”和“禮貌動作”更規范。

表演中明事理適用于《品德與生活》各種課型,它是以教師為主導,通過直觀演示、口頭講解、文字閱讀、評價行為、激感等手段傳遞信息。學生通過觀測感知、理解教材、動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師評價提出行為要求。這種模式的特點是使學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道德知識或某一方面的行為方式。

選用這種教學模式時,要注意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如在教《我送老師一枝花》一課時,提出了“老師像紅燭,無私奉獻青春年華,老師像園丁,辛勤培育現代化建設人才,我們要尊敬老師的觀點”之后,教師可推心置腹地向學生談談自己在教師的關懷下成長的故事,以及對教師工作的情感體驗,然后讓學生談談他心中的老師,師生間產生感情上的認同和共鳴,促使學生主動地以實際行動尊敬老師,提高教學實效。

二、游戲中學知識

游戲作為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對培養兒童的情感,讓兒童體驗集體生活的樂趣,理解規則,學習科學知識等具有很大的作用。在游戲中指導學生行為實踐,可以使學生在和諧的氣氛中自我觸動、自我激勵、自我教育,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在教學《遵守交通規則,安安全全上學》一課時,為了讓學生遵守好的行為規范,我先引導學生講一講自己住在哪里,每天是如何上學的,路上要經過哪些地方,有哪些主要的標志性建筑或景點,有哪些不安全的地方,并引導學生畫出簡單的上學路。同時讓學生在平時過馬路注意觀察交通安全標志,收集各種交通安全標志,開展各種形式的展覽會,并展示自己搜集的交通標志,介紹在哪兒找到的,這些標志有什么作用,在上學路上如果遇到各種交通標志則應如何做。為了強化學生對交通規則的認識,我進行了模擬游戲,讓學生輪流扮演交通民警,進行上學路上的模擬游戲,比如,聽紅綠燈指揮、避開汽車、走人行道等,宣傳交通安全知識。在活動中,充分激發學生的參與欲望,鼓勵學生分配角色,我根據內容創設各種各樣的情節內容,讓學生在模擬的交通狀態中,掌握交通安全的一些基本知識,自覺遵守交通規則。

三、生活中悟真理

《品德與生活》這門課程注意聯系生活,以學生為基礎,讓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同時,新的課程要求教師變“以教論學”為“以學論教”。學生知識的獲得單靠教師的灌輸、單靠學習書本上的知識是不夠的,所以進行教學活動中,我盡量把學生的目光引到課本以外的真實的、無邊無際的生活世界中,從而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把道德寓于兒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中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