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討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4 09:28:4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教育研討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感恩教育研討論文
1.為轉變觀念,相繼舉辦了:
搜集令父母傷心的典型事例專題展覽、感恩歌曲演唱比賽、感恩詩歌朗誦比賽、感恩名言警句展示會、我心中的感恩故事;
2.為指導行為實踐,相繼開展了:
今天是母親的生日、我最想為母親做的一件事、今天請說感謝你;
3.為增強教育的時效性,舉行了:
孩子我想對你說、媽媽我想對您說聯誼活動。
教育細節研討論文
[摘要]細節,盡管細小,卻往往能折射出整個教育世界,能導致事情、事業的成敗。細節使德育充實具體,細節使習慣潛移默化,細節讓教學活力靈動,細節使管理和諧溫馨,細節讓老師細膩美麗。因此,學校應關注教育中的細節,從教育中的細節處著眼,以此管窺教育真諦,提升教育智慧,最終實現教育問題的解決,提高教育效益。
[關鍵詞]學校管理;學生發展;德育
學校無瑣事,事事皆育人。在學校教育中,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細節,盡管細小,卻往往能折射出整個教育世界,能導致事情、事業的成敗。教育事件、教育情境都是由很多的細節組合起來的,因此學校應關注教育中的細節,從教育中的細節處著眼,以此管窺教育真諦,提升教育智慧,最終解決教育問題,提高教育效益。
如今學校里大都是90后的一群孩子,相對而言,這一代的成長是平穩而幸福的,獨生子女、小皇帝是屬于他們的稱謂;經濟改革帶給全社會的財富,使他們的童年和少年時期不再像祖輩和父輩那樣坎坷,使他們的生活看上去富足而充滿希望,這也養成了他們目空一切、心浮氣躁的不良心態。他們對于責任、道德這些基本的做人準則并不重視,而做老師的正是要教會、引導學生怎樣做人、怎樣處事。作為莊橋中心小學校長,我在多年教育教學工作中深切體會到:責任感、道德觀不僅是課堂上的事情,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是教育的課堂。
一、細節使德育充實具體
反思學校的德育,為什么主觀上如此重視。花費的精力也不少,收效卻不好?學生的行為習慣、道德意識、人格素質總是遭到質疑,這與長期以來學校德育沒有將目標轉化為明確的操作性的定義有密切的關系。我們只有賦予目標很強、很明確的操作性,才能從目標著手;否則只能留下美麗的希望或只是一些陳詞濫調而已?!兜茏右帯贰ⅰ度纸洝肪褪沁@樣的可操作語言的范本,諸如“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焙⒆觽儾荒苤粫痴b這些條條,更重要的是要落實于具體的行為,對其進行實際的評價。尊敬師長、愛護環境、遵守秩序等都要有具體可操作的行為語言進行界定,不能空喊口號。
教育異化研討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功利化”的教育理念偏離了生命的航道;教育要改革,教育理念要先行;生命的成長是教育的起點和終點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教育實踐活動逐漸遠離了生命,教育的目標被物化了、工具化了、讓生命不斷地滿足外在的需要,出現了教育的異化、隨著現代社會的迅猛發展,人們越來越看重教育的質量問題、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被束縛了,他們失去了生機與活力、不顧及生命本身發展的內在規律,強迫生命不斷滿足外在的要求、生命的發展是有其客觀規律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考慮問題的出發點首先是學生的成長,其次是我們的愿望和期望、教育的本質應當是促進生命的成長、教育固然離不開知識,但真正的教育是用知識啟迪人的心智等,具體請詳見。
作為天地萬物之靈的人,其生命的生存、成長與發展是一切實踐活動的起點與終點,這一理念同樣應貫穿于教育活動中。然而,伴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實踐活動逐漸遠離了生命,教育的目標被物化了、工具化了,教育不是以喚醒生命的潛能、促進生命的成長為宗旨,而是讓生命不斷地滿足外在的需要,出現了教育的異化。現實中,出現了這樣那樣的教育問題,可能有其外在的原因,但在深層次上,是緣于我們的教育理念出現了問題。
一、“功利化”的教育理念偏離了生命的航道
隨著現代社會的迅猛發展,人們越來越看重教育的質量問題,為此培養了許多人才,但同時也扼殺了許多生命。因為這種教育質量的要求只與學生的考試成績、升學掛鉤,致使學生從小學甚至幼兒園開始就在為考大學做準備,淡化了對人的生命成長與發展的關注。這種“教育異化”的結果,給學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他們“太緊張,太缺乏寬松、缺乏歡樂了,大家都綁在分數的‘戰車’上,為分數而奮斗,弄得所有人都很累,大家不會互相欣賞——家長不會欣賞自己的孩子,教師不會欣賞自己的學生,……我們自己不會欣賞我們自己”,以至于在青少年學生中出現了壓抑、孤獨、冷漠、殘忍等人格變異和人性的扭曲現象。
在這樣一些教育理念支配下,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被束縛了,他們失去了生機與活力,面對繁重的學業負擔,面對激烈的學習競爭,他們苦不堪言。家長、老師都希望他們的孩子、學生考在前面,可是,有前面,就必然有后面相伴隨,那就意味著,大多數學生無論怎樣努力,都達不到預定的目標。為此,他們要遭受成人世界的責備。他們應當承受這樣的痛苦嗎?是他們做錯了,還是我們的理念有問題?
二、教育要改革,教育理念要先行
道德教育理論研討論文
一、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本質和現實性功能。
與會的專家學者對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本質有比較一致的認識,但在具體理解上又有不同視角。有學者認為,作為現代唯物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與舊唯物主義的根本區別就在于它把實踐的觀點作為首要的基本觀點。馬克思所理解的實踐是人自身通過對環境的改造和創造來達成與環境統一的活動。因而,實踐就其本質而言就是超越的。道德教育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必定具有超越性。教育的超越性其核心在于培養主體性的人。有學者認為,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本質并不排斥教育必須從現實規定性出發。但具有超越性的道德教育不是以現實的規定性來束縛人、限制人,而是要使人樹立發展的理想,善于把道德理想賦予現實。還有學者認為,在社會轉型期,調節人際關系的手段有多種,道德是人們用以調節人際關系的重要手段之一,顯然它不能從功利的角度出發,其特殊性就是用人的精神性的滿足特別是對真、善、美的追求來協調人際關系。市場經濟要求道德教育必須化外在道德要求為主體內在“自律”的追求,因此,當代道德教育最顯著的特色就是關于主體人格的培養。
在道德教育本質與現實性功能關系方面,一些學者認為,道德作為人類一種精神活動,是對可能世界的把握,所反映的不是“實是”而是“應是”。它并不是人們現實生活的摹寫,而是把這種現實行為放到可能的、應是的、理想的世界中加以審視,并且用理想的標準對現實行為作出善惡的評價。這種“應是”與“實是”,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運動構成了人類的道德活動并且推動人類向至善的方向前進。個體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自我完善、自我超越。也有些學者提出道德教育現實性功能與超越性本質的立足點是什么的問題。認為,道德的超越性必須建立在現實性的基礎上,應該使超越性追求與現實性規范辯證統一。
道德教育在面向現實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必須回答其與市場經濟的關系,也就是說,在當前社會轉型道德的“應是”是什么。學者們認為,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為政治、經濟、文化等制約是不容置疑的。市場經濟必然要求有文明的人際關系來強化和維持自身模式運行。市場經濟必定要求社會具備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的道德規范體系。因此,當前的道德教育及其理論困惑正是這種體系改組轉變的陣痛反映。有學者提出,道德問題必須放在社會環境中去考察,沒有純粹的道德。還有學者提出,德育的內容不是自身規定的,它首先取決于社會規定。當前市場經濟尤其是轉型期環境有很多不利于道德教育的因素必須加以克服。在當今社會背景中,道德教育必須有自身特有的強有力的適應機制。
二、對傳統道德教育的批判與繼承
有學者提出,在建立當代道德教育體系的過程中,要以民族化為基礎,強調民族性與世界性。道德傳統是民族文化的積淀,其核心是群體價值觀。民族性的道德傳統又是在不斷發展的,只有在原有的傳統基礎上不斷更新,才能逐步建立當代道德教育的理論體系。離開了傳統的現代化是不可能存在的。有學者進一步指出,對中國傳統道德教育進行研究,不僅應該重視其內容,更要注意其方法。從總體來看,它與西方的理智主義道德教育傾向有明顯的區別。中國傳統的道德教育所走的是情理合一的道路。道德情感的陶冶與修煉在道德人格形成中既作為中介和動力又作為評價機制起著核心作用。無論從內容上,還是從方法上,中國傳統的道德教育思想都具有現代轉型的社會價值。如果說跨世紀人才素質培養需要立足于民族和傳統這塊根基上的話,那么,中國傳統道德教育思想的精華為這種外在要求提供了內在的根據。歷史證明,道德教育如果忽視民族文化的根基——道德傳統,那只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道德教育理論研討論文
一、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本質和現實性功能。
與會的專家學者對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本質有比較一致的認識,但在具體理解上又有不同視角。有學者認為,作為現代唯物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與舊唯物主義的根本區別就在于它把實踐的觀點作為首要的基本觀點。馬克思所理解的實踐是人自身通過對環境的改造和創造來達成與環境統一的活動。因而,實踐就其本質而言就是超越的。道德教育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必定具有超越性。教育的超越性其核心在于培養主體性的人。有學者認為,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本質并不排斥教育必須從現實規定性出發。但具有超越性的道德教育不是以現實的規定性來束縛人、限制人,而是要使人樹立發展的理想,善于把道德理想賦予現實。還有學者認為,在社會轉型期,調節人際關系的手段有多種,道德是人們用以調節人際關系的重要手段之一,顯然它不能從功利的角度出發,其特殊性就是用人的精神性的滿足特別是對真、善、美的追求來協調人際關系。市場經濟要求道德教育必須化外在道德要求為主體內在“自律”的追求,因此,當代道德教育最顯著的特色就是關于主體人格的培養。
在道德教育本質與現實性功能關系方面,一些學者認為,道德作為人類一種精神活動,是對可能世界的把握,所反映的不是“實是”而是“應是”。它并不是人們現實生活的摹寫,而是把這種現實行為放到可能的、應是的、理想的世界中加以審視,并且用理想的標準對現實行為作出善惡的評價。這種“應是”與“實是”,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運動構成了人類的道德活動并且推動人類向至善的方向前進。個體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自我完善、自我超越。也有些學者提出道德教育現實性功能與超越性本質的立足點是什么的問題。認為,道德的超越性必須建立在現實性的基礎上,應該使超越性追求與現實性規范辯證統一。
道德教育在面向現實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必須回答其與市場經濟的關系,也就是說,在當前社會轉型道德的“應是”是什么。學者們認為,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為政治、經濟、文化等制約是不容置疑的。市場經濟必然要求有文明的人際關系來強化和維持自身模式運行。市場經濟必定要求社會具備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的道德規范體系。因此,當前的道德教育及其理論困惑正是這種體系改組轉變的陣痛反映。有學者提出,道德問題必須放在社會環境中去考察,沒有純粹的道德。還有學者提出,德育的內容不是自身規定的,它首先取決于社會規定。當前市場經濟尤其是轉型期環境有很多不利于道德教育的因素必須加以克服。在當今社會背景中,道德教育必須有自身特有的強有力的適應機制。
二、對傳統道德教育的批判與繼承
有學者提出,在建立當代道德教育體系的過程中,要以民族化為基礎,強調民族性與世界性。道德傳統是民族文化的積淀,其核心是群體價值觀。民族性的道德傳統又是在不斷發展的,只有在原有的傳統基礎上不斷更新,才能逐步建立當代道德教育的理論體系。離開了傳統的現代化是不可能存在的。有學者進一步指出,對中國傳統道德教育進行研究,不僅應該重視其內容,更要注意其方法。從總體來看,它與西方的理智主義道德教育傾向有明顯的區別。中國傳統的道德教育所走的是情理合一的道路。道德情感的陶冶與修煉在道德人格形成中既作為中介和動力又作為評價機制起著核心作用。無論從內容上,還是從方法上,中國傳統的道德教育思想都具有現代轉型的社會價值。如果說跨世紀人才素質培養需要立足于民族和傳統這塊根基上的話,那么,中國傳統道德教育思想的精華為這種外在要求提供了內在的根據。歷史證明,道德教育如果忽視民族文化的根基——道德傳統,那只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高校德育教育研討論文
21世紀是計算機網絡信息爆炸的時代,虛擬環境下計算機網絡仿現實性技術正以排山倒海之勢席卷全球,人類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物質生活的改善,必將不斷地改變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改變著人們的道德觀念、道德價值和道德面貌。在市場經濟社會,由于經濟收入的差距、中西文化的沖突與震蕩,不同經濟體制、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文化之間道德理念的碰撞、摩擦、對立和沖突,它直接植根于高校學生的精神世界,潛移默化地對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發生影響,其結果使高校學生的道德狀況不容樂觀。高校德育面臨巨大的挑戰,德育工作者要理性審視當前高校德育工作的現狀,更新觀念,努力探索有效對策,以期建立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格局,充分發揮虛擬現實計算機網絡技術在高校德育的作用。
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后備軍,他們正處于心理成長的關鍵時期,他們的人生經歷、社會經驗還很不成熟。在虛擬現實計算機網絡信息爆炸的時代,西方文化無孔不入,透過虛擬現實網絡傳播媒體系統,他們只看到外面的世界真精彩的表面現象。當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面對變革、轉型的現實,機遇與挑戰并存,成績與素質相左,怎樣勇敢地面對現實?怎樣把握機遇?怎樣迎接綜合國力劇烈競爭的挑戰?怎樣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文化相互激蕩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大部分大學生們還茫然不知所措。由于大學生的認知能力有一定局限,對我國國情的歷史和現狀的真實性了解不深,對外來文化的精華與糟粕就更分辨不清,因此他們很難將西方價值觀與我國傳統價值觀進行比較,進行篩選,進行去偽存真的選擇吸收。在勢不可擋的外來文化的誘惑下,中國幾千年的傳統價值觀念受到沖擊。在中西價值觀并存且相互沖突的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大學生很難根據他們現有的知識經驗,合理而準確地選擇和認同某一社會價值觀念,從而使他們陷入無所適從的境地,造成部分意志薄弱的大學生道德滑坡,價值失落。這就是為什么很多大學生產生信仰危機、道德失范、文化貶值,導致無理想、無抱負、無追求、自暴自棄的精神滑坡的一個重要原因。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古到今,她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價值觀、道德觀,這種道德觀、價值觀一直在炎黃子孫的血液中流淌。將中華民族悠久文明的歷史文化、優秀卓絕的傳統道德觀與當代高校虛擬現實網絡文化活動融為一體,使高校校園網絡文化活動更為豐富多彩,學子們在學習專業文化知識的同時還能領悟到人生價值的真諦。
山雨欲來風滿樓,在進入虛擬現實的網絡信息時代的21世紀,信息高速公路的誕生,高校虛擬現實網絡文化活動的開展,讓學生與學生、學生與社會之間的交往更加廣泛、更加便捷、更加頻繁,使正在成長中的大學生通過虛擬現實計算機網絡看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五顏六色。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在新舊交替的過程中,新的價值觀念還未理順和形成的階段,隨著社會的開放,市場商品意識的滲透,由于受商品經濟的負面影響,學子們通過虛擬網絡環境看到無數政府高官見利忘義,人格淪喪,在金錢美色的誘惑下,置傳統道德于不顧,紛紛成為金錢的奴隸,石榴裙下的風流貪官,淪為人民的罪人的社會現象,強烈地影響著他們對人生的追求,更為嚴重的是這些腐敗墮落現象猛烈地沖擊著中國幾千年優秀傳統價值的根基。面對社會的種種腐敗現象給高等院校學子們的心理生活產生了深刻影響,他們在關心、觀察、思考社會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現象和問題時,迫切希望從對這些問題的思考中得出正確答案,并以此來指導自己的為人處事;當他們在研究、思考自己對社會認知的過程中,看到最多的是貪官的腐敗,道德的淪喪,進而又發現社會人心狡詐險惡,人情世故復雜糾葛,狡辯詭詐,是非顛倒,黑白混淆,在這種社會環境中,高校學子們感到無從得到滿意的答案,反而覺得“清廉”與“現實”格格不入,傳統道德觀念與現實道德現象嚴重失衡,在嚴酷的現實面前導致傳統價值觀、道德觀變得越來越淡薄,甚至懷疑在中國傳統價值觀中能有什么樣的理想人格提供給他們作為處世的參考呢?當今的世象,好像一切都變得平庸、媚俗和無所謂,激情和崇高已退避三舍,偽道德、偽權威和算計充斥其間。這些都給高校學生的人生觀、道德觀產生了不良影響。
道德理論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項社會實踐。作為一門科學,它是研究人們的品德行成、發展和進行道德理論教育規律的科學;作為一項社會實踐,它是一個國家根據國情形成的道德體系、道德觀念對國民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道德規范,使人們形成符合國家所要求的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在虛擬現實計算機網絡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網絡信息資源交融,由于國情與地域的差異,道德理論與現實社會現象的差異,形成了不同文化、不同習慣、不同的道德準則,使道德理論與道德實踐存在嚴重的沖突,如在我國出現的“廉潔自律”與“腐敗成風”、“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與“中飽私囊”、“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與“侵吞國有資產”等等現象,從理論上怎么樣也聯系不到一起,而這些反其道而行之的,竟都是口口聲聲稱其為人民公仆的大大小小的政府官員,他們陶醉于燈紅酒綠之下,卻忘記了做人的基本規范。從2007年7月26日中共中央、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決定對原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原上海市長陳良宇以權謀私,利用職權進行權色交易執行雙開除的處分以及震驚中外的廈門賴昌星走私案、《三聯生活周刊》披露的福州首富陳凱案等觸目驚心的案件來看,其拜金主義、金錢至上、惟利是圖的精神濁流早已將道德理論拋到九霄云外,一些人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正在發生令人擔憂的裂變、畸變。
這些現實社會的丑陋現象,通過虛擬現實計算機網絡信息高速公路及各種媒體的傳播,使本來純凈的高校校園受到嚴重侵蝕,不可避免地對當代學子產生了巨大影響?,F實中出現的道德困惑,道德迷茫乃至道德失范、道德淪喪的現象使大學生對現行的道德理論產生了懷疑。有些院校對于道德理論教育不是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不是采取去粗取精的古為今用、去偽存真的洋為中用的引導性、實用性的教學,而是從某種政治需要出發,一味地采取完成任務似的灌輸方式。在嚴酷在現實面前,對照校園內的道德理論教育,大學生立刻產生一種本能的心理反應,發現教師所講授的道德理論嚴重地脫離社會實際,究竟誰說的是正確的?正在成長的大學生也無從做出正確判斷,于是大學生權衡利弊的砝碼便移向了校園外的一端,此時如果學校的道德教育工作不能真正做到他們的心坎上,他們就會反其道而行之,有些學生甚至認為教師給他們講授的道德理論教育不但是紙上談兵,還因此而產生了認為教師在說假話的想法,于是對學習道德理論課產生厭煩心理,這是當代高等院校道德教育的又一現狀。
中學德育教育研討論文
一、必須把持之以恒放到最重要的位置
我國已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許多新思想、新問題不斷出現,社會的負面影響抵消了學校德育的正面教育。時代要求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既能適應和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又要有較高的文化品德修養。這就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加強和改進中學的德育工作。
傳統的德育教育方式和部分人心目中的德育定位落后于社會變革中的學生的教育要求。長期以來,部分人的心目中,德育工作被視為“虛功”,可有可無,特別是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致使德育工作投入多而產出少。開放的社會環境沖擊著學校筑起的道德信念大堤。當代中學生在社會、家庭環境中耳聞目睹的是許多紛繁復雜、光怪陸離的社會現象;而在學校接受的是共產主義的理想前途教育,高尚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受到的是愉悅的道德情操的熏陶。因此,當學生一旦接觸社會或走向社會時,他們就會深深地感到學校和老師灌輸的理想信念、道德價值觀念,只是一種理想的境界,學??嘈闹鸬牡赖滦拍畲蟮?在社會現實面前顯得那么單薄和脆弱,這嚴重地影響了學校的德育工作。學校的德育教育必須持之以恒,放到最重要的位置。
二、要求和道德行為重合成為現實
德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居于首要的地位。在素質教育的形勢下,德育的外延擴大了,德育與其他各項教育活動的聯系更密切了,但如果缺乏明確的指導思想,把素質教育單純地理解為搞一些活動,進而用這種所謂的“素質教育”取代學校德育工作,那么,學校德育就有可能被淡化。德育教育是中學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用科學的原理分析,道德知覺就是人們對道德的整體認識。這種知覺的結果表現為道德意識的形成。它不僅包括一定的道德知識、道德觀念和道德信念,同時還包括對于道德精神的理解以及道德感情和道德習慣。道德知覺是引導行為道德化的心理機制的基礎,具有內在驅動力和行為指向的雙重功能,道德知覺的形成是遵循個別到一般,又從一般到個別的道德反映過程。道德倚同,即隨著道德知覺的深化而產生內心確信。道德倚同表明了道德目標和價值,已成為人們所追求的目標和價值,從而使道德的知覺變成人們內在驅動力,并從道德的目標和價值實現中而獲得滿足。因此,在實際工作中,要特別注意提高中學生對社會主義道德目標價值的認同感,增強中學生實踐道德的主動性和參與性,強化中學生道德同化過程。要使中學生從內心深處相信并接受道德規范,并將其納入自身價值的組成部分,作為指導、協調、評價行為的客觀依據,從而使中學生思想行為與道德要求和道德行為重合成為現實。
信息技術教育研討論文
1信息技術的定義、分類與特征
1.1信息技術的定義人們對信息技術的定義,因其使用的目的、范圍、層次不同而有不同的表述:
1.1.1現代信息技術“以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和通信技術為特征”。
1.1.2信息技術“包含通信、計算機與計算機語言、計算機游戲、電子技術、光纖技術等”。
1.1.3信息技術就是“獲取、存貯、傳遞、處理分析以及使信息標準化的技術”。
1.1.4信息技術是指在計算機和通信技術支持下用以獲取、加工、存儲、變換、顯示和傳輸文字、數值、圖像以及聲音信息,包括提供設備和提供信息服務兩大方面的方法與設備的總稱。
古代語文教育研討論文
一、古代語文教育是非專業化的
1904年,“癸卯學制”產生,語文開始獨立設科,稱“國文”。在此之前的三千余年里,都沒有嚴格分科意義上的語文教育。古代語文教育非專業化的原因有三:一是語言文字不可能離開歷史、政治、哲學、文學等具體的文章而獨立存在。就是在今天,雖然把政治、歷史、哲學、倫理學等從古代“大語文”中分離出來了,在實際語文教育中,語文教學仍然無法擺脫政治、歷史、哲學、倫理學而獨立進行,只是各自的側重點不同。二是古代的語文教育是以傳思想道德為本的教育,教學生識字讀文的目的重在通過思想道德之教化以立人,凡是對學生成長有益的書籍,無論是歷史、政治、倫理還是哲學、文學方面的均可學習。三是古人認識所限,古代的整個文科教育不可能分科進行,語文就必然同政治、歷史、哲學、倫理學、文學等各門學科融為一體進行。古代就連最簡單、最基本的啟蒙讀物《急就篇》《千字文》等,都不是簡單的識字讀本,書中都包含了自然、歷史、文學、修身、處世、起居、讀書、勞動、祭祀、禮節等十分豐富的內容,蒙童識字是和認識自然、認識生活、認識社會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啟蒙之后的讀物,就更是那些能夠使學生修身養性,能培養齊家治國能力的,以傳儒家思想為主的綜合性教材。例如《四書》《五經》《昭明文選》以及解讀這些經典必不可少的工具書《爾雅》《說文解字》《四書集注》等。
近代,語文終于從集文字學、音韻學、文章學、文學、歷史學、政治學、哲學、倫理學于一體的古代語文教育中獨立出來,但是,中小學語文教育的內容不是單一化了,而是更復雜了。不僅仍然要與政治、歷史、哲學等學問聯系在一起,而且還增加了語法、邏輯、修辭(古代講修辭主要講比喻、對仗、煉字等,遠不及現在豐富)、廣義的文學(古代語文教育涉及的文學主要是詩詞歌賦和散文,小說、戲劇難登教育大堂)和科技論說文;然而,語文教育的時間與古代相比卻至少減少了一半。因此,語文教育的問題特別多。直到今天,語文獨立設科馬上就到一百年了,而語文學科的性質,語文教育的內容和任務,在理論上仍然爭論不休,實踐上也有不少問題。因此,十分需要把古今語文教育對比起來,把語文科同其他人文學科聯系起來,把現代語文同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聯系起來,把中外語文教育對照起來,認真地研究。語文學科的性質、語文教育的內容和任務搞不清楚,語文教時安排不科學,都會影響語文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二、古代語文教育是傳“道”的教育
1.文本身就是道
語言是社會實踐過程中聲音和意義相結合的產物。漢字,是世界上最特殊的文字,字義和字形密切相連,不可分割,基本上一個漢字就是一個詞語。許多漢字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可以說一個字就是一部歷史,一個社會的縮影,一種觀念的反映。學漢字,本身就是在學認字的同時接受一種思想,一種觀念,也可以說是在接受一種“道”(泛指各種思想而非專指某些政治理念)。離開了這些“道”,你就無法理解這些字。例如,從“牧”“牢”“豢”既能了解畜牧社會的一些情況,又能理解漢代的一種官員為什么叫“州牧”,監獄為什么古人叫“牢”,收買奴才為什么叫“豢養”;從“刖(斷足)”“èr@①(割耳)”“qíng@②(用刀刺臉)”“劓(割鼻)”“剮(凌遲)”等字,可以看到古代刑法之殘忍;從“取(割耳報戰功)”“伐(斷人之頸)”“俘(按住下跪戰俘的脖子)”可見戰爭之殘酷;從“女”旁的字有不少是表示邪惡或者卑賤意義的,如“奸”“佞”“妄”“奴”“妨”“妒”“娣”“婪”“婢”“嫉”,從這里又可以看到女性在告別母系社會以后的地位和社會對女性歧視的觀念。因為漢字具有上述特點,所以古代解字的書籍都包含著不少古人之“道”,例如著名的《說文解字》。
中學生德育教育研討論文
【摘要】縱觀教育改革的歷史,既有成功的經驗又有深刻的教訓,在追求理想教育模式和科學教育方式的過程中,各類教育精英、普通教學工作者都貢獻出了無窮智慧。時至今日素質教育已成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且日漸被人們認可,作為一名一線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對中學生地位、現狀有較深刻的認識和分析,并對德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徑做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中學生;德育;令人堪憂;道德;心理健康
一、中學生與德育
學校教育的核心工作就是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中學生就是未來的主要建設者和接班人,直接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前途和命運。中學生正處于青少年時期,其心理生理發展具有不成熟、可塑性強的特點,他們在面對錯綜復雜的社會時能否全面認識理性分析問題不僅是部分人的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問題。
眾所周知,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的影響,把一定的思想準則和道德規范轉化為個人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
當代青少年面臨更多的機遇和史無前例的挑戰,只有樹立科學的價值觀,才能全面正確地認識自己、他人和社會,才能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