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異化研討論文

時間:2022-06-09 10:33:00

導語:教育異化研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異化研討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功利化”的教育理念偏離了生命的航道;教育要改革,教育理念要先行;生命的成長是教育的起點和終點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教育實踐活動逐漸遠離了生命,教育的目標被物化了、工具化了、讓生命不斷地滿足外在的需要,出現了教育的異化、隨著現代社會的迅猛發展,人們越來越看重教育的質量問題、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被束縛了,他們失去了生機與活力、不顧及生命本身發展的內在規律,強迫生命不斷滿足外在的要求、生命的發展是有其客觀規律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考慮問題的出發點首先是學生的成長,其次是我們的愿望和期望、教育的本質應當是促進生命的成長、教育固然離不開知識,但真正的教育是用知識啟迪人的心智等,具體請詳見。

作為天地萬物之靈的人,其生命的生存、成長與發展是一切實踐活動的起點與終點,這一理念同樣應貫穿于教育活動中。然而,伴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實踐活動逐漸遠離了生命,教育的目標被物化了、工具化了,教育不是以喚醒生命的潛能、促進生命的成長為宗旨,而是讓生命不斷地滿足外在的需要,出現了教育的異化。現實中,出現了這樣那樣的教育問題,可能有其外在的原因,但在深層次上,是緣于我們的教育理念出現了問題。

一、“功利化”的教育理念偏離了生命的航道

隨著現代社會的迅猛發展,人們越來越看重教育的質量問題,為此培養了許多人才,但同時也扼殺了許多生命。因為這種教育質量的要求只與學生的考試成績、升學掛鉤,致使學生從小學甚至幼兒園開始就在為考大學做準備,淡化了對人的生命成長與發展的關注。這種“教育異化”的結果,給學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他們“太緊張,太缺乏寬松、缺乏歡樂了,大家都綁在分數的‘戰車’上,為分數而奮斗,弄得所有人都很累,大家不會互相欣賞——家長不會欣賞自己的孩子,教師不會欣賞自己的學生,……我們自己不會欣賞我們自己”,以至于在青少年學生中出現了壓抑、孤獨、冷漠、殘忍等人格變異和人性的扭曲現象。

在這樣一些教育理念支配下,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被束縛了,他們失去了生機與活力,面對繁重的學業負擔,面對激烈的學習競爭,他們苦不堪言。家長、老師都希望他們的孩子、學生考在前面,可是,有前面,就必然有后面相伴隨,那就意味著,大多數學生無論怎樣努力,都達不到預定的目標。為此,他們要遭受成人世界的責備。他們應當承受這樣的痛苦嗎?是他們做錯了,還是我們的理念有問題?

二、教育要改革,教育理念要先行

值得慶幸的是,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看到:不顧及生命本身發展的內在規律,強迫生命不斷滿足外在的要求,以犧牲生命的身心健康為代價去換取一張社會通行證,這并不是明智之舉。但是,教育的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今天的教育現狀是有其深厚的社會背景的,我們不可能脫離現有的環境,盲目地推行自己的教育理想。教育的改革只能漸進地推行。

一方面,我們的教育實踐還要符合當前的社會現實,但另一方面,如果我們的教育理念更符合生命成長的內在規律,那就會在現有條件下,給予學生最好的教育。思想是行動的指南,有人說,只有那種心中看見了好的教育的人們,才可能在他們的實踐中顯現出好的教育的品質。

有時,當教育出現這樣那樣問題的時候,我們太愿意從外部找原因,什么競爭激烈呀、社會潮流呀等等,仿佛一切錯誤皆來源于外部,唯獨沒有檢討一下自身是否存在問題,是否是我們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偏移?因為我們所看到的外部現實都是某一種思想的外顯。比如,在中學階段,各個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家長為了讓孩子考出好成績,都在拼命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以致犧牲他們的活動和睡眠時間,這樣就能提高學習質量嗎?生命的發展是有其客觀規律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背離規律的一意孤行,其結果是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他們對學習極度的厭倦,這能是我們所期待的嗎?我們成人世界太看重自己的利害關系,太顧及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太強調自我的意志,恰恰對學生生命本身的成長缺乏應有的關懷。作為處于弱勢的孩子,當他們生命已經承受不了來自外在的壓力時,就會通過出現各種問題表現出來,而當此時,我們又會針對他們的問題去斥責他們,卻沒有想一想我們在其中就沒有過錯嗎?為什么我們就不能把自己的意志、愿望放一放,遵循生命的成長規律,還給學生一個更自由的生長空間。其實,這并不能降低學生的學習質量,因為遵循規律的活動方式是最有效的。是我們心中的觀念放不下,促使自己和孩子活得都很累。

因此,在現有條件下,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長,能不能從自我意識著手,不斷糾正自己的教育理念,考慮問題的出發點首先是學生的成長,其次是我們的愿望和期望。也許,我們內在的微小變化,都會給年輕的生命帶來嶄新的面貌。

三、生命的成長是教育的起點和終點

其實,教育的本質應當是促進生命的成長,喚醒生命的潛能。我國學者黃克劍先生把教育的使命歸為“授受知識,開啟智慧,點化或潤澤生命”,點化和潤澤生命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的根本。每個生命都有他成長的最佳點,作為社會有機組成部分,都有他最適合的位置,這個世界本身是豐富多彩的,需要不同的人扮演不同的角色,就像一座金字塔,需要有人立足于塔尖,更需要龐大的人群分布于塔基。我們的教育應當基于生命本身的特點,給以合適的教育,成全每一個健全的生命,使他在社會的坐標系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最佳位置,讓每一個生命都得到光亮。然而,我們的教育理念,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推到塔尖上,這并不是基于生命本身去給以合適的教育,而是讓生命去符合外在的人為定立的目標,結果出現了本末倒置的現象,生命被扭曲了。“對生命的遺忘是教育的最大悲哀,對生命的漠視是教育最大的失職與不幸。……敬畏生命是教育的倫理起點,也是教育的價值皈依。”

教育固然離不開知識,但真正的教育是用知識啟迪人的心智,把有限的知識融會貫通,溶入生命,而決不是把人變成貫徹某種知識的工具。教育離不開必要的技術技能的訓練,但訓練是為了涵養人的整體智慧,是對人生命的成全,而不是把人當作訓練的機器,使訓練成為與人的生命隔離的異己的活動。因此,教育是一項直面生命并以提高生命價值為目的的活動。生命是教育的原點,也是教育的終點。

生命的成長有其固有的規律,我們不能無視其生長的內在規律,受功利化目標驅使,揠苗助長。因此,我們應樹立這樣一種理念:教育是慢的藝術,“即使是知識的獲得,經常也是一個困難、艱苦、緩慢的過程;人的成長更是曲折、艱難,有自己的規律,一點也勉強不得……我們要等待一個兒童的成長”。

教育的急功近利,不但不能促進生命的成長,反而會扼殺年輕的生命。青少年時期是人生之春,此時的生命純潔、歡樂、向上,這是生命中最可寶貴的部分,是無價的。然而,功利主義教育觀,使年輕的生命為了滿足外在的各種需要,背負沉重的課業負擔,失去了純真,丟失了快樂,本應灑滿陽光的笑臉,卻布滿憂愁與疲憊。這一切都是得不償失的。

在物欲潮流中,我們迷失了方向。以犧牲生命為代價所達到的各種教育目的,都是對教育本質的背離。讓我們呼喚回歸生命本身的教育,生命的成長與發展決定教育的內容與手段,“讓教育成為兒童享受自己生命的最好途徑。”

[參考文獻]

[1]馮建軍:《回歸生命的教育》,《中國教師》2005年第2期。

[2]張文質等:《生命化教育的責任與夢想》,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2月版。

[3]李延平:《生命本體觀照下的教育》,《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