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故事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8 04:15:0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jù)多年的文秘經(jīng)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教育故事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道德教育故事教材分析論文
一、引言
我國小學的道德教育,長期以來采用的是一種強化的道德教育模式。這種模式沿襲了古代中國的傳統(tǒng)作法,以教材內容為中心,重視德目的教學,注入式地進行。小孩自幼熟讀四書五經(jīng),只求背誦,不重視理解。聰明絕頂?shù)男『⒁苍S會自然而然地貫通其中的道理,但大多數(shù)的學生對所讀的東西,只是一知半解。這種注入式的方式不符合學習規(guī)律,不為現(xiàn)代教育所接受。毫無疑問,我們不能再沿用這種古老的道德教育方式。
近二三十年來,歐美的教育工作者搞了許多頗具創(chuàng)新精神的道德教育實驗,提出了不少新的方法,主要有下列幾種。
一是隱蔽課程。學校不設獨立的道德教育課,也沒有專門的教材,而由各科老師兼負德育工作。因此,德育可以說是間接的、潛移默化的工作。
二是價值觀念澄清法。所謂價值觀念澄清法,就是學生具備自己的“一袋子”道德觀念,他們可以自由去澄清和選擇,教師并沒有固定的指導方向,只是采取中立的態(tài)度,整理和綜合學生所持的意見。這種方法一方面反映了現(xiàn)代西方社會所謂的“自由教育”精神,另一方面反映出西方社會的教師似乎缺乏信心,不愿將自己的意見加在學生身上;而青少年則越來越早成熟,年紀輕輕便具有獨立作主的思想,寧可受同輩的意見左右,也不愿受老師影響。
三是道德認知發(fā)展法。這種方法始于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在30年代開創(chuàng)的兒童道德觀念形成和發(fā)展理論。繼承者有美國的柯爾柏格,他根據(jù)道德發(fā)展階段進行研究,以道德兩難情境及問題解決方法去探索并推進兒童道德推理和判斷力及道德觀念的發(fā)展階段。近年來這種方法在歐、美、非各國實驗過,獲得的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證實了柯爾伯格的論點。
幼兒教育引用故事的選擇性論文
近期讀過一篇關于怎樣對待幼兒故事“詮釋”的文章,作者指出,故事教學要幫助幼兒“發(fā)現(xiàn)”故事的本意,避免做出不恰當?shù)慕庾x。我認為。故事雖好,但要慎用。
一是講故事方法要慎用
許多人抱怨?,F(xiàn)在的很多孩子喪失了創(chuàng)造力寧愿隨大流求穩(wěn)無過。而不去獨立思考和判斷,獨立選擇。這些孩子長大后會只是遵守規(guī)則,缺少分辨規(guī)則,適應、勝任規(guī)則的能力。這是一種文化的秉性,因為過度的求同心理。無意中禁錮了孩子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是孩子掌握知識、理解事物的條件。德國大詩人歌德的母親在給幼年歌德講故事時,總會講到最有趣的地方停下。
讓他自己去想象創(chuàng)造故事的結局,為一位詩人的誕生奠定了一些條件。事實卜,故事情節(jié)本身就是很好的啟發(fā)工具,啟發(fā)孩子對不同知覺的感受力。啟發(fā)孩子的想像、模仿和創(chuàng)造。由此可見。講述故事并不能是單純地想讓處在情緒中的孩子安靜下來,更應該是:孩子在故事中放馬馳騁,有所收獲。
二是故事的選擇要慎重
故事的選擇特別應注重對幼兒內心世界的重塑。如針對內向性格的孩子,多講英雄探險的故事,多講團隊合作制勝的故事。潛意識地告訴孩子集體的好處,鼓勵孩子與外界接觸。冉如患重病的孩子,由于兒童能力弱小,本身欠缺安全感,所以牛病的孩子更容易心生膽怯、畏懼??梢酝ㄟ^講英雄類故事激勵患兒的勇敢精神。不怕疾病。樹寺戰(zhàn)勝疾病的勇氣。還有一些幼兒面對著父母離異,親情割裂的悲傷,我們適時地給孩子講一講《熊熊的巧克力煎餅》,告訴孩子父母離開但是愛不會中斷,還會多出兩個人對他給予愛。熊熊的爸爸媽媽被獵人抓走了。熊熊跟著伯伯嬸嬸?;?,還有堂哥堂妹,但是熊熊仍然覺得寂寞。他對小樹拳打腳踢后。躲在小樹林哭泣,小樹們唱歌安慰他,他發(fā)現(xiàn)嬸嬸在一直安靜地陪伴在旁邊。剎那間,熊熊突然接受了嬸嬸和大家的愛,”在熊熊的眼罩,一只一只熊都有了顏色。深棕色的伯伯,棕色里帶一點紅色的嬸嬸。還有巧克力色的堂哥和淺咖啡色的堂妹。這是家人美麗的顏色?!麓危乙约鹤銮煽肆屣灲o大家吃。’熊熊暗自下了決心?!半S著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農村、城市的周邊的留守兒童也是—個特殊的群體。小時候的孩子有了爭吵總會說”我告訴我媽媽去“”我告訴我爸爸去“,似乎爸爸媽媽就代表著整個世界。最溫馨的I田i面,是夜晚睡覺前,爸爸媽媽坐在孩子的床邊,互親臉頰,互道晚安??由于各種原因,有些父母不能陪伴在孩子身邊看孩子成長。尤其是農村。爸爸媽媽離開家鄉(xiāng)到異地工作,孩子留給年邁的爺爺奶奶照看。孩子處在成長期,渴望探知世界。
期刊編輯視角中小學教師學術論文探討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教師承擔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歷史使命,肩負著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時代重任,是教育發(fā)展的第一資源,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1]?!兑庖姟愤€強調,要全面提高中小學教師質量,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yè)化的教師隊伍[1]。一支高素質專業(yè)化的教師隊伍,既是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也是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關鍵所在。學術論文既是中小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表現(xiàn)形式,也是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途徑。本文從期刊編輯的視角,對中小學教師學術論文寫作中存在的問題、問題成因及策略等進行探討,為中小學教師學術論文寫作提供幫助和規(guī)范,以期提高中小學教師學術論文的專業(yè)表達能力。
一、中小學教師學術論文的常見問題
作為一名學術期刊的專職編輯,筆者在多年的審稿工作中發(fā)現(xiàn),部分中小學教師的論文有鮮明的、豐富的個人認識或見證敘述,但缺乏學術論文的規(guī)范表達。學術論文除了個人認識、見證敘述外,還要進行邏輯論證。中小學教師學術論文的常見問題有:一是理論不自恰,主要表現(xiàn)為有實踐無理論,或者理論表達不完整;二是實踐不落地,主要表現(xiàn)為有理論無實踐,或者實踐操作性不強;三是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主要表現(xiàn)為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相關性或因果關系不明顯。
(一)理論不自恰
中小學教師學術論文的理論不自恰,主要有兩種具體表現(xiàn)。一種是論文內容多是教育教學中的個人認識或見證敘述,并沒有對個人認識或見證敘述作理論提升,未揭示出客觀事物的本質或規(guī)律。比如,關于“叢林造屋”的論文,原文只是描述了幼兒“叢林造屋”的游戲過程,作者沒有闡述游戲的設計理念、游戲的價值,也沒有對幼兒完成游戲后進行經(jīng)驗總結或問題反思。另一種是論文中有理論視角,但在具體的論述過程中理論視角的功能不明顯,抑或只是作為一個獨立詞語存在。比如,《體教融合理念下高中排球教學改進措施研究———以發(fā)球與接發(fā)球為例》一文從學生發(fā)球、接發(fā)球技術是體教融合的重要任務,做好體教融合需要教師轉變思路,做好體教融合還需教師在教學之外主動作為三個部分,結合具體的教學實例進行論述,但“體教融合”這一理論視角僅在引言的第一句話以及各層級標題中有所提及,它的內涵、特征或價值等未做單獨論述,對教學實例的分析也沒有體現(xiàn)“體教融合”的理論。
(二)實踐不落地
開放大學國際傳播現(xiàn)狀與對策
摘要:中國國家開放大學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學,但與辦學規(guī)模相比,其在國際開放教育界的話語權比較小,國際影響力比較弱。主要問題是,能講會講英文故事的人少,有吸引力的英文故事不多,有效國際傳播途徑欠缺。因此,中國開放大學需要扎實推進中國開放大學故事的講授和傳播。依托現(xiàn)有理論研究、實踐經(jīng)驗總結、成功案例介紹等形式,通過英文圖書、雜志、會議、網(wǎng)站、社交平臺等多種手段進行有效傳播,有效提升中國開放大學在開放教育領域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關鍵詞:中國開放大學;國際傳播;理論研究;實踐經(jīng)驗;國際影響力
中國開放大學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學,這在國際上是公認的事實。但是與辦學規(guī)模相比,中國開放大學的國際影響力就顯得比較弱小。在國內,普通大眾對開放大學的知曉度不高,專家學者對開放大學教育的認可度不足。國際上,即使是從事開放教育研究的學者,也對中國開放大學的辦學現(xiàn)狀知之不多。筆者認為其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原因便是沒有向世界講好中國開放大學的故事,這其中包括理論探索和實踐經(jīng)驗總結?!?〕在2016年2月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又提出:“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增強國際話語權,集中講好中國故事?!薄?〕在2018年8月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再一次強調:“堅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薄?〕
一、中國開放大學的國際傳播現(xiàn)狀
在國際開放教育領域的英文期刊有很多,筆者選擇幾種中國開放大學體系內專家、學者和從業(yè)人員比較認可的英文期刊來進行分析說明。一是《亞洲遠程教育雜志(AsianJournalofDistanceEducation)》;二是《開放實踐(OpenPraxis)》;三是《開放學習(OpenLearning)》。
(一)關于《亞洲遠程教育雜志》
語文教學故事管理論文
進入新世紀的中國教育,肩負著歷史的重托和民族的希望,因而“教師成為研究者”已成為時代的要求。然而眼下以為作要標識的教育科研,頗令廣大教師困惑,總覺得教育論文似乎與日常的教學工作有一大截距離,一時要跨越它,不免舉步維艱。那么,教師專業(yè)研究的思路是否有必要重建?在對這個根本問題的探索中,讓教師從“寫自己的教學故事”開始,不失為是一個既正確又有效的好方法。
“寫教學故事”就是讓教師將自己認為很有意義的某一教學事件,具體地記敘出來,使之成為一個相對完整的案例。在敘述故事的同時,可以不拘形式地結合發(fā)表一些自己的觀點或體悟。顯然,這樣的教學故事和教育論文是有著根本區(qū)別的。如在表達方式上,“教學故事”是以記錄實事為主,而不是以論辯為主;在文章體例上,“教學故事”是記敘為主,兼有一點夾敘夾議,而不是純粹的議論文;在寫作思路上,“教學故事”常采用從具體到抽象的歸納思維方式;而不是由論點為中心的演繹思維方式。由于“教學故事”記敘的就是教師發(fā)生在自己工作中的那些具體事情,有著親歷的基礎和“情境性、形象性和行為性”的依托,教師把它寫下來不僅不會覺得困難,而且會善于、樂于講述眾多的這樣的故事。
請先讀一讀俞東江老師寫的一則題為“感悟‘笑笑’”的教學故事:
教學《驚弓之鳥》一課,我出示課文中的句子:“更羸笑笑說:‘不是我本事大,是因為我知道,這是一只受過箭傷的鳥’”后句:“更羸此時為何‘笑笑’?他在笑誰,笑什么?你們能讀懂這里的‘笑笑’嗎?”
學生很有興趣地默讀思考。一會兒,議論便展開了,而且出乎意外的熱烈:
“更羸在笑魏王,笑他大驚小怪,笑他無知。因為當更羸說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時,魏王‘信不過自己的耳朵’;當大雁被更羸‘射’下來后,魏王又大吃一驚,他根本就不知道這其中的奧妙?!?/p>
繪本故事在小學美術課程的應用
摘要:20世紀以來,繪本課程及其應用在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已經(jīng)得到了普遍認可。筆者在文中首先梳理了繪本的來源、發(fā)展史、研究史、應用史等文獻資料,而后在汲取優(yōu)秀繪本課程經(jīng)驗的基礎之上,對小學美術課堂進行了先“啟發(fā)+總結”、后“臨摹+創(chuàng)作”式創(chuàng)新模式的教學應用與探索,列文如下,祈方家斧正。
關鍵詞:繪本;教學模式;小學美術課堂;故事創(chuàng)作
現(xiàn)代繪本概念是日本對圖畫書的統(tǒng)稱,其源頭最早可追溯到我國傳到日本的佛教《經(jīng)變圖》。而專門面向兒童的繪本,是20世紀初英國出版的《彼得兔的故事》一書,此書新穎的敘事結構推動了兒童繪本的發(fā)展。至20世紀30年代后期,美國將繪本形式成熟化并影響到日本,到70年代日本將兒童繪本在全球語境下推向了一個高峰。我國的兒童繪本受日本影響,在20世紀60年代才引入臺灣地區(qū),至80年代后期逐漸成熟。直到90年代末內地才開始引進出版了第一本繪本。
一、繪本讀物與繪本課程及研究
1.國外研究現(xiàn)狀繪本在發(fā)達國家較為盛行,早在1972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向世界呼吁“走向閱讀社會”。1998年英國教育部也向社會號召“把兒童的閱讀教育進行到底”。1999年美國將兒童教育的主軸定為“閱讀教育”,并了美國國家教育進展評估會從1972年起跟蹤部分年級學生閱讀分數(shù)調查報告,結論指出有大量接觸繪本讀物的學生閱讀分數(shù)偏高。同樣在1999年,日本政府開展了“圖書起跑線”活動,且繪本經(jīng)常以教育插畫類型出現(xiàn)在中小學的課本當中。如日本作家新美南吉和繪畫家黑井健合作的《小狐貍買手套》一書,就被選入小學教材。以上資料表明,繪本在發(fā)達國家主要以讀物的形式出現(xiàn),卻鮮有研究將繪本教學作為學校教學方式的先例。2.國內的研究現(xiàn)狀我國臺灣也積極響應聯(lián)合國的號召,于1977年、1984年分別設立了“信誼幼兒文學獎”“兒童牧笛文學獎”,大力培育兒童繪本創(chuàng)作人才,為兒童打造出有教育價值的繪本讀物。1985年,臺灣教育系統(tǒng)負責人曾志郎向社會號召“兒童閱讀運動”并于七月通過了“兒童閱讀運動實施計劃”,如在1989—1992年間,號召為幼兒園每年推薦至少一百冊繪本。這一閱讀運動在臺灣加快了繪本教學進入學校課堂的步伐,如曾琬雯《臺中市幼稚園教師運用圖畫書之調查研究》一文對臺中市幼兒園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多數(shù)教師不僅開始使用繪本進行教學,且在“圖畫書的選擇”“教學戰(zhàn)略”“情景設置”以及“延伸活動”等方面上,都有不錯的行為表現(xiàn)。2000年前后我國內地引進海量歐美日韓等地的圖畫書,并從2002年開始從教育學的角度研究繪本的教學價值。如康長運《圖畫故事書與學前兒童的發(fā)展》一文,對繪本于兒童的本體和教育價值兩方面進行了研究,認為繪本是兒童閱讀的起點,有利于兒童的身心發(fā)展。2007年,余耀在《由圖畫書愛上閱讀》一書中首次對繪本教學活動進行了分析,并提供了眾多繪本教學案例。由此可見,我國的現(xiàn)代繪本雖起步較晚,但經(jīng)過學者們努力的探索與開發(fā),繪本的研究已趨于成熟,近幾年從繪本親子共讀研究逐步過渡到繪本教學研究。
二、繪本在小學美術課堂中的應用現(xiàn)狀調查
小學德育實效性提高論文
一、當前的德育狀況呼喚具有實效的德育。
當前,在廣大教師們不懈的努力下,德育工作取得了許多成績。透過大量的德育研究成果(如故事、論文、案例等)可見一斑。但是,在這些故事、論文、案例的背后,卻依然存在著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現(xiàn)舉例如下:
追求德育短期效應,甚至出現(xiàn)虛假德育。德育的實效性和時效性均有所欠缺。
當前,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進步,對德育工作的實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了保障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各個學校都從制度上對德育工作的要求進行了具體細化,并通過各種考評將這些要求的落實情況與各位具體的直接面對學生的德育工作者(在小學,主要仍還是班主任)的業(yè)績聯(lián)系起來,最終以績效的形式體現(xiàn)。一方面,學校為了便于操作,在具體的管理、評價過程中,將德育目標進行了細化,甚至標準化,忽略了德育本身不好量化,甚至不能量化的特點,導致教師們只好對著標準去要求自己的學生,使得德育變了味,甚至出現(xiàn)虛假德育。如:許多學校在班級管理考核中,都會從“清潔”“兩操”“紀律”“文明”等方面進行考核、評比,每天都會定時檢查室內外衛(wèi)生,兩操情況等,其目的當然是為了幫助學生養(yǎng)成講清潔、愛衛(wèi)生等好習慣。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我們卻常發(fā)現(xiàn)老師們總會讓學生在學校老師、同學來檢查之前將自己班內的地面再檢查一遍,發(fā)現(xiàn)紙屑等則提前清掃干凈;學校要檢查少先隊員的標志佩戴,于是當某位同學因為沒有紅領巾而不敢進校門(或會給自己班級的紀律評比一項扣分)時,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會有“熱愛集體”的同班同學從教室里為他送來一條戴上,而教師們大多是會默許甚至贊同的。因為,最終這些行為卻會給班級帶來榮譽,這樣的“榮譽”多了,德育的“實效性”就增強了。但筆者卻認為,這樣的德育是變了味的德育,就是虛假的德育,這樣的實效性越高,其負作用便越大。久而久之,學生或許多多少少能在客觀上養(yǎng)成愛護環(huán)境衛(wèi)生的習慣,但卻難以在主觀認知上有長久的保持,反而導致虛假應付的派生,使品德教育誤入歧途。
二、如何提高德育實效性。
既然當前的小學德育存在著以上問題,那么,如何真實地提高德育的實效性,我認為重要的便是針對問題,有的放矢。
傳統(tǒng)歷史教學管理論文
中國教育的出路在于改革,改革的目標在于完成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職工育的轉變。盡管國家十分重視素質教育,盡管一些地方下在進行素質教育的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不可否認,在短時間內在人們的觀念中應試教育仍居支配地位,在教學實踐上應試教育仍居主流。由于應試教育根深蒂固的影響,使一些學科處于尷尬的境地。歷史就是其中之一。
歷史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對于這一點社會、家庭都有共識。但是學生歷史水平低又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為什么會出現(xiàn)如此的反差?我想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應試教育。雖然學習是一個人不斷完善、提高自己的主動性的過程,但是人畢竟是社會的人。人的學習不可能不受外界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人學習帶有強烈的功利性:能實用的就學,要中孝、高考的就學,其它的馬虎過去就行了,這是影響歷史教學的大環(huán)境。二是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方法過時,手段單一,教學方式死板。教師一根教鞭、一支粉筆、一張嘴的填壓式的教學模式越來越壓抑學的個性,影響學的思維,使本身對歷史抱有濃厚興趣的學生離歷史越來越遠了。這也屬于應試教育的問題,當然,它是影響歷史教學的小環(huán)境。
當前歷史特別是初中歷史教育的現(xiàn)狀使我們不得不考慮從教學思維、教學方式、教學模式乃至教學評價的全方位的轉變。在短期內,影響歷史教學的大環(huán)境不能發(fā)生根本的變化,這就意意味著在學習動力系統(tǒng)中學歷史的需要和動機也不會有根本的變化,要尋求學的動力,我們只能從影響歷史教學的小環(huán)境,從學的興趣入手。而歷史學科的特點也為此提供了可能條件。
從上期開始我和另外兩位老師承擔了一項如何提高學學習歷史的興趣的科研課題。課題的重點在于尋求提高學學習歷史興趣的方法手段或教育模式,以達到提高學習效果、培養(yǎng)學生能的目擊的。在科研過和中在教育實踐中我們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一、歷史知識的文學化
1、故事化
小學生教育戲劇機會生成與演化
在20世紀60年代的歐美教育中,“教育戲劇”(DramainEducation)已成為一種普遍性的教學方法和教育理論,盡管各國實施的方式不同、形式多樣、名稱各異,如“教育性戲劇”“發(fā)展性戲劇”“創(chuàng)造性戲劇”“戲劇課程”“學校戲劇”“戲劇教學”等,最終“教育戲劇”逐漸成為了一般性統(tǒng)稱用語。[1]教育戲劇是“指以戲劇或劇場的技巧為方法來從事教學。它不以表演為目的,而是借用戲劇途徑推進人的社會學習,對人的認知發(fā)展、情緒、個性、社會性的發(fā)展發(fā)揮積極的促進作用?!盵2]新世紀以來,我國內地的中小學和班級(例如杭州)也開啟了以課本劇、校園劇等活動性戲劇為主要形式的教育戲劇探索實踐,但相對于歐美發(fā)達國家和國內港臺地區(qū)明顯滯后,離大范圍地普及推廣尚有相當距離。[3]在應用教育戲劇的閱讀教學實踐中,“閱讀”和“教育戲劇”這二者通常是割裂開的。傳統(tǒng)閱讀教學以“文選式閱讀”為主,以教師“精講”課文為中心,整本書閱讀走向“邊緣”,演變?yōu)椤懊?jīng)典導讀”“課外閱讀”的賞讀、略讀,[4]學生很難讀完《西游記》等整本經(jīng)典名著,也難有系統(tǒng)化、深入化的建構性理解。那么,基于文選式閱讀材料展開的教育戲劇通常則由教師設計好戲劇活動腳本,組織學生按照既定流程進行,并將舞臺表演視為核心環(huán)節(jié),更多關注戲劇表演中學生的興趣和熱情,不太重視閱讀及其與戲劇之間的聯(lián)系。[5]本研究的起始點是開展基于知識建構理論(KnowledgeBuilding)的《西游記》整本書閱讀教學,在這種深度探究的閱讀教學中,教育戲劇自發(fā)地生成了,其演化過程巧妙地把閱讀與教育戲劇結合了起來。教學對象是四年級二班的37位同學,該班級教師G利用“綜合實踐”課的教學時間,每周2節(jié)課進行面對面的討論;學生大多是利用課余時間自己閱讀,其它的討論時間包含線上平臺討論以及少量的零散課時。知識建構理論是由加拿大學者MarleneScardamalia和CarlBereiter提出的知識創(chuàng)新教學理論,其核心是注重學生對生活中真實問題的真實想法的形成和持續(xù)改進。[6]知識建構理論指導下的閱讀,起始于學生面對的真實問題,驅動于學生提出的關于閱讀文本的個性化、多樣化的真實觀點,在此基礎上進行整本書閱讀,是全員參與和主動探究的;學生持續(xù)、反復、深入閱讀整本書,通過交流對話不斷改進觀點、升華知識,每個人都是知識提供者,給予知識同時也獲取知識,都對集體知識的形成做出貢獻,是協(xié)作的、民主的和對等的。顯然,知識建構閱讀的過程是一種不斷生成的課程,課程教學是師生共同在場的互動過程,課程內容是師生不斷體驗建構的創(chuàng)新性知識,以師生共生共長為目標。正是在這樣的“允許學生創(chuàng)造”的建構性閱讀教學中,研究者發(fā)現(xiàn):學生在表達自己觀點的時候,最初很喜歡模擬所閱讀的作品中人物的話語,接著會很熱衷于爭論其中的情節(jié)。在與研究者商量后,任教老師開始有意識地鼓勵學生進行創(chuàng)編劇本、形成劇組、排練準備、組織表演等戲劇活動。那么,學生是如何產(chǎn)生這種帶有創(chuàng)意的戲劇表演的意識的?其發(fā)展歷程如何?本研究試圖通過考察分析學生閱讀過程、劇本創(chuàng)編情況、舞臺表演情況,探討戲劇活動(創(chuàng)編、表演等)是如何在深度閱讀中產(chǎn)生的,追尋其發(fā)展歷程是如何演變的規(guī)律。
一、創(chuàng)造性學習環(huán)境是教育戲劇活動自發(fā)性萌發(fā)的前提條件
運用知識建構理論開展語文閱讀教學,是由學生面對的真實問題開始的———如何解讀閱讀材料?針對具體書籍,全班每個學生都必須提出自己對文本的真實看法、想法、疑問,班級中呈現(xiàn)出豐富的個性化、多樣化觀點,而且所有觀點都應得到重視和尊重。以“觀點”為中心,借助思維導圖、手抄報、海報、網(wǎng)絡帖子等多種“知識外化”形式,學生進行多輪“小組內解釋評論-各小組面向全班展示交流”的對話,充分表達闡釋自己的觀點、自由評論質疑他人的觀點,并在此過程中持續(xù)改進個人觀點、逐漸升華社區(qū)(小組、班級)觀點。知識建構閱讀不同于“教師精講”為主的傳統(tǒng)講授式閱讀教學,學生不再處于被動接受的聽講狀態(tài),學生被鼓勵擁有自己的觀點,通過多層次互動的“對話”方式不斷概括升華觀點,建構生成出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新知識、新理論,這種閱讀教學是一種允許學生創(chuàng)造的“知識創(chuàng)新”學習,班級社區(qū)在對話互動中形成了創(chuàng)造性學習環(huán)境。鑒于西游故事家喻戶曉的普及度和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師在暑假前鼓勵全班學生提出對西游記最感興趣的問題,在問題的驅動下,利用假期時間閱讀統(tǒng)一版本的《西游記》。開學后,在暑期閱讀基礎上進一步提煉所提問題形成初步觀點,并根據(jù)問題和觀點的相關性結成研究小組。學生所提問題及分組情況參見表1。接下來,通過面對面課堂、網(wǎng)絡平臺相結合的方法,學生寫出觀點、展示觀點、互相閱讀評論觀點。根據(jù)評論中獲得的意見和質疑不斷進行反復閱讀,搜集論據(jù)資料、修改完善觀點,并制作思維導圖、繪畫、手抄報、海報等多種形式的作品以外化觀點,開展小組交流、班級討論,在展示講解、質疑論證中推進觀點。依此方式進行迭代閱讀活動,學生對《西游記》文本的理解得以漸進式深入。閱讀課程開始1個多月時,研究者和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在引用原文做依據(jù)論證觀點時,喜歡模擬文中人物的話語,并熱衷于爭論文中的情節(jié),這非常符合兒童愛模仿、愛表演的天性;同時,常規(guī)語文課堂教學進度中恰有“寫童話、演童話”的內容,教師順勢而為鼓勵學生進行故事編演。學生對此反響熱烈、熱情高漲,積極分子很快就編寫出了“劇本”,包括《白雪公主》、《會走路的小房子》、《自私王子》等。以劇本為中心,感興趣的同學自由加入形成表演小組,在語文課堂上面向全班表演。此次故事表演活動,是師生在西游記閱讀中由真實問題探究所引發(fā)的偶然嘗試,表演效果雖不理想(學生甚至是“手拿劇本讀臺詞”完成了表演),但正是這一次零星片段的演出,學生表現(xiàn)了對表演的強烈喜愛,就連一些平時不愛參與和表現(xiàn)的學生也在戲劇表演時綻放異彩,表演帶給學生的自信和學習熱情,是后續(xù)戲劇活動的基礎和動力,可以看作教育戲劇的自發(fā)性萌發(fā)。戲劇表演的自發(fā)產(chǎn)生,重要前提條件便是知識建構閱讀教學營造的“創(chuàng)造性”學習環(huán)境。創(chuàng)造性學習是去中心的集體知識的改進,而非教師權威控制的標準答案的獲取。[7]從學生的視角看:此次故事表演的肇始,不是學生接受既定的教學安排,而是源自學生的“發(fā)展需求”,是帶著真實問題閱讀教學的自然接續(xù);劇本的編寫也并非教師布置的硬性任務,而是學生自主創(chuàng)編。在這些自發(fā)自主的學習活動中,學生表現(xiàn)出了被知識建構學習“松綁”之后的活力與創(chuàng)造性。從教師的視角看:在觀察到學生表現(xiàn)出對故事表演的興趣時,教師沒有囿于教學計劃的限制,而是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需求和選擇,鼓勵、支持學生;五個同學在很短時間內就寫出了粗糙的“劇本”,雖然篇幅簡短、情節(jié)簡單,甚至還有錯別字、病句等問題,但教師并未過多指摘苛責,而是肯定學生的成果、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造;在表演環(huán)節(jié)教師也沒有高高在上的指揮和指導,而是樂見學生在表演中展示與釋放。師生在知識建構閱讀營造的創(chuàng)造性學習環(huán)境中逐步發(fā)生轉變,學生能夠自由地、充分地表達自己,師生共同建構了自發(fā)性、生成性的教育戲劇活動。
二、及時抓住教育時機形成全員參與式的劇本編演
在常見的“學校戲劇節(jié)”等活動中,學生“表演”才是重頭戲,很少組織學生參與劇本創(chuàng)編,劇本通常由教師事先準備好(現(xiàn)成劇本原作或由教師創(chuàng)編);而在本研究中,學生則全員參與劇本創(chuàng)編。通過劇本創(chuàng)編,學生將閱讀文本轉換成劇本,即將文本情節(jié)化和戲劇化,有助于進一步加深對文本的記憶和理解,增進閱讀效果[8]。另外,即使在表演這個重頭戲中,常見做法也是僅組織少數(shù)學生參加,大部分孩子只是觀眾。實際上,“游戲是人類的天性”,兒童對于具有游戲特性的“表演”充滿天然的熱愛。[9]通過戲劇表演,把劇本語言文字轉化為視覺化的場景、表情和動作,可以幫助學生深入建構文本意義。[8]隨著國內外教育戲劇的發(fā)展,“通過不斷探索實踐,我們逐漸建立起自己的戲劇教育理念,即學校戲劇教育是普適性教育,面向全體學生”。[3]正因如此,閱讀教學中的教育戲劇活動,無論是劇本創(chuàng)編還是戲劇表演,都應該給學生提供人人參與的機會。四(上)學期的《西游記》知識建構閱讀綜合實踐課繼續(xù)進行,學生基于對《西游記》的獨特視角不斷改進個人觀點,最終形成關于“西游記”的階段性個人知識并寫成“小論文”、做成主題繪畫作品進行班級交流,在建構性對話中生成全班共享的“西游記”集體知識。與此同時,學生熱烈期盼進行西游記故事編演。教師G協(xié)助學生按照人際關系自由組建小組,各小組從《西游記》中選擇故事后將其改寫為劇本。幾周時間后,只有一個小組在穩(wěn)步推進,原因是某成員在結組之前已寫出劇本,只需按照劇本排練即可,其余小組則在故事選擇和編寫劇本上糾結延宕、進展緩慢。這種情況凸顯了“劇本”的重要性,研究者和教師G敏銳地意識到了問題所在,抓住這個教育時機,做出了如下教學調整:鼓勵學生按照自己對西游記的理解每人編寫一個劇本;教師審閱劇本,從中選出待演劇本;以選定劇本為中心成立劇組,學生自由選擇加入;各小組角色分工、課后排練。教學調整的關鍵是“全員參與式劇本創(chuàng)編”,這帶來了戲劇活動的有效推動:表演受到時間、人力等諸多限制,能被搬上舞臺的劇本是有限的,需從全班所有劇本中選定若干個做表演藍本,此時做選擇則是“有米之炊”,進展順利;依據(jù)選定劇本組建劇組則是“內容中心”“興趣主導”,亦是水到渠成;各劇組自行排練后進行匯報表演。具體情況見表2。從表2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西游記》戲劇表演具有全面的全員參與性。從“參演人數(shù)”可知,四個戲劇的參演學生數(shù)分別為7、14、8、8,總和為37,正是該班的學生總數(shù);除了舞臺表演行為,多個維度體現(xiàn)出學生對戲劇表演的“全面卷入”,例如從“服裝道具”可見學生對戲劇表演做了很多物質準備,“觀眾反應”和“他組點評”表明即使作為觀眾學生對表演也有很強的情感卷入和認知卷入。教師G和學生在四年級上學期開展《西游記》整本書的知識建構閱讀,學生從個人興趣和對西游記的個性化理解出發(fā),創(chuàng)編出豐富多樣的西游劇本,在不同情境片段探究中形成了《西游記》故事的系列表演,可以看作教育戲劇的多元化實踐階段。在這個階段,最關鍵的是研究者和教師抓住了“小組劇本編寫困境”中蘊含的教育時機,秉持知識建構理論“多樣化的觀點”原則,鼓勵每個學生編寫自己的個性化劇本,創(chuàng)生出“全員參與式劇本編寫”方式,有效推動了教育戲劇實踐的順利進行,并使得每個學生都能積累劇本寫作體驗且在劇本寫作過程中加深所讀文本理解;自然而然,在接下來的劇組成立、戲劇表演環(huán)節(jié)也采用了“全員參與”的方式,使得每個學生都能積累戲劇表演經(jīng)驗且在舞臺場景、表情動作中深入建構文本意義。
三、實踐中積淀升華出劇本知識和表演理論
2006小學教學工作總結及工作思路
小學2006年教學工作總結及2007年工作思路
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茖W、規(guī)范的教學教研管理是建立正常教學秩序、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反思一年的教學教研管理,可歸納為四點。
一、抓教學常規(guī)工作,重務實,重實效
1、落實常規(guī)工作,計劃先行。
預備周,根據(jù)市教育局、市教研室的工作部署,結合實際,學校在全體教師就各學期工作展開討論的基礎上,集思廣益,制定學校教學、教研計劃,各學科、各年級組再依據(jù)校級各類計劃制定年級、科組計劃,各教師則依據(jù)科組、年級組計劃制定個人教學計劃。各級各類計劃制定時均做到有內容、有時間、有專人負責,有措施要求等,實現(xiàn)了計劃的層層細化,提高了其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保證了學校各級教學、教科研活動的有序進行。
2、堅持集體備課。各教研組堅持雙周備課,單周教研活動制度。備課做到三定(定時間、定內容、定中心發(fā)言人)。四統(tǒng)一(統(tǒng)一教學目的、統(tǒng)一重點、統(tǒng)一作業(yè)內容、統(tǒng)一教學進度)。按學期初制定的教研活動計劃正常開展教學研究活動。教師應當將備課的主要精力放在明確教學目標,理清教材思路,理解教學理念,規(guī)劃教學流程,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化解教學疑問,促進學生心智發(fā)展上。單純依賴教參,備課就缺少源頭活水。備課應多方擴充信息,不斷充實,完善備課資料,做到與時相和,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教案,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擴展思路,加強課改認識,重點反思一節(jié)課存在問題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