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重要性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6 22:14: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育重要性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如果沒有好的體魄,如何能勝任完成各項工作,如何實現自我價值。我們一心希望孩子成為人中龍、人中鳳,但是如果他羸羸弱弱,疾病纏身、心理不健康等諸多因素,甚至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這樣的人肯定無法滿足這個社會的需要。如果學生能夠掌握或控制自己身體的同時,也能駕馭自己的思想和精神狀態,從而獲得自信,所以,只有體育這門課程才能讓孩子了解自己的身體,以及精神面貌,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實現自我價值。
二、體育教會學生勇于面對壓力、承擔責任以及克服困難
“失敗是成功之母”。面對失敗是選擇逃避,還是勇敢的面對。如果因為失敗而放棄,這人將會一事無成,只有勇敢的面對困難、打敗困難,才是人生的贏家。體育能讓學生們學會溝通和合作。在理論課堂中不管講多少次都不如讓學生在實際中承受失敗,這樣所帶來的教訓將更加深刻。其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夠面對失敗,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從而總結原因,最終取得成功。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如果能在最困難的時候堅持下來,就能夠實現自己的自身價值,比如,在長跑訓練中,極點的出現對于任何人而言都是痛苦的,如果在這個時候能夠堅持下來,極點過去,就意味著渡過難關,剩下的也就是輕松了,所以,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讓他們潛移默化的出現自我鍛煉的意識,時間久了,就能培養出良好積極的意志品質,如果這種品質一旦形成,學生將會一生受益。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還有很多活動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感,比如:接力賽,個人的技術動作和實力在強,但沒有隊友默契的配合,沒有團隊意識,就取得不了好的成績。只有隊員之間默契的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成績,再有就是體操、拔河,都是團體的運動項目。只有當全體隊員齊心協力,才能取得勝利。學生在校期間,培養這種團隊精神,以及拼搏、不放棄的良好精神意識是非常重要的。體育鍛煉不僅是體育活動,而且是心理和社會活動。它不僅有益于身體健康,而且能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三、體育運動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手段
體育是一種體力和智力的運動,但它比體力更重要。它能增強身體,促進血液循環,放松身心,保持愉快的心情。
(1)體育鍛煉能改善學生的情緒狀態。在各種考試和家庭作業的壓力下,青年學生會產生各種焦慮反應、憂郁和沮喪的情緒。體育鍛煉能轉移學生的不良情緒和過度行為。
(2)體育鍛煉可以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自尊心和自立能力。數據顯示,肌肉力量是成正比的身體自尊、情緒穩定、外向的性格和自信。持續力量訓練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3)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毅力和意志品質。學生應繼續克服各種困難和主觀客觀困難(如恐懼、恐懼、疲勞等),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培養鍛煉出優秀品質的中學生,學習、工作、生活幫助。學習是智力和體力活動的活動。它偏向精神力量,但我們必須知道身體是革命的資本。只有身體好的時候,我們才能有足夠的精力去工作和智力,才能有好的光澤,才能工作得好,智力才有利于運動。我認為兩者是相互促進和密切關系的。通過體育運動,我們可以有一個好的身體,可以保證學習和工作的正常有序進行。如果你沒有一個好的身體,你就不能保證正常的學習,只會讓學生越來越差。學習和生活不能有條不紊地進行。有效的體育還有其他的好處。研究發現合理的規律運動能提高你的注意力和抗干擾能力,同時還能緩解壓力,控制情緒。
篇2
[關鍵詞]德育;學生;教育者
按照傳統的觀念,教育者的職責就是“教”學生,而所謂“教”就是“把知識或技能傳給人”。[1]以現代科學的德育觀看,這種觀念是落后的。它混淆了德育與智育的根本區別。德育與智育的根本區別就在于,智育突出知識、技能的傳授和學生能力的培養,而德育最根本的使命是育人,使學生“成人”。而使學生“成人”,要比學生掌握知識復雜得多,僅靠知識傳授是無法實現的,它主要靠教育者根據具體的德育目標及學生品德發展狀況和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具體問題進行各種形式的“導”——引導、指導、疏導、誘導、開導、輔導、勸導、領導、督導、因勢利導。因此,德育中,教育者必須更新觀念,實現由重“教”到重“導”的轉變。
德育由重“教”到重“導”的轉變是教育的必然要求。“教育”最本源的意義是引導、指導。“教育”一詞,英文為education,德文為eduiere,它們都來自拉丁文eduiere。拉丁語eduiere,又是從動詞educere變化而來的,“e”在拉丁語中有“出”的意思,“ducere”有“引”的意思,因而教育一詞,含有“引出”的意思。英語education有“撫育、自身生成”的意思,德語eduiere則有“引導、喚醒”之意。可見,教育的本源意義就是教育者的引導和學生的自主建構。杜威更明確地指出:“教育即指導。”[2]教育如此,以“成人”為目標的德育更如此。因為道德情感、道德信仰、道德意志、道德行為不具有傳遞性,教育者無法將它們像知識一樣灌進學生大腦。只有在教育者的各種形式的“導”的引領下,由學生通過自己的各種活動去建構。
德育由重“教”到重“導”的轉變是由德育的本質決定的。德育的本質“是對個體在社會生活中追求其屬人的精神性和精神性生活的一種有意識的幫助”。[3]也就是說學生的精神性的品德是其自主建構的,教育者作為一個外因,只能是在旁邊對學生進行“幫助”,提供各種形式的“導”。
一、疏導
疏導原意指開通堵塞的水道,使水流暢通。德育中,疏導是對學生思想、情感障礙的疏通和引導。學生的思想、情感如同流水,是不斷地“流動的”,遇到障礙,就會出現問題,甚至“泛濫成災”。因此,當學生思想、情感出現“障礙”、遇到“阻塞”時,教育者就要予以疏導。“疏”就是疏通,即解開學生思想認識上的“扣”,使學生的“思想流”“情感流”暢通無阻,讓學生的思想、情感向教師確定的目標發展。所以,德育中的疏導就是疏通學生的思想認識,引導他們前進的方向,指導他們的行為,使他們按照教育者期望的方向發展。
要疏導,首先要了解學生,摸清學生的思想情況,把握學生思想變化的脈搏,找到出現思想、認識問題的癥結。這是進行疏導的前提。關心、了解學生才能使疏導有針對性。教育者關心、了解學生還能增進彼此間的親近感、信任感,而這又為學生接受教育者的疏導創造了情感方面的有利條件,使學生由“親其師”,而“信其道”。疏導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其一,講清道理,論理疏導。疏導的關鍵在于論理,論理的目的在于以理服人。論理疏導可以消除認知障礙,疏通思想,提高認識,促進思想和行為的進步。其二,以情動人,感化疏導。學生的許多思想、行為問題是由于情感障礙引起的,所以,在對學生進行疏導時,要動之以情,以情感人,進行感化疏導。情感障礙消除,思想、行為問題就會迎刃而解。疏導的形式還有分步而導、分散而導等等。
二、引導
引導就是“帶著人向某個目標行動”。引導突出的是對學生的前進方向、行動方向和目標的引領,是為學生的品德發展定向的。引導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引導學生找準發展的方向。教育者要幫助學生制定適宜的發展目標,幫助學生找到實現目標的最佳途徑,鼓勵學生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并不斷在其成長的道路上設置路標,引導他們不斷地向更高的目標前進,成為學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第二,引導學生自主提升自己的道德需要。學生的道德需要有高低層次之分。高層次的道德需要有利于品德的形成和發展。因此,引導表現為對學生需要的引導,提升他們的德育需要,“使個體從無道德的需要發展到有道德的需要;從非道德的需要發展到道德的需要;從低層次的道德的需要發展到高層次的道德的需要。”[4]252第三,當學生迷途時,教育者不輕易告訴學生方向,而是引導他去辨別方向,把他們引向正路;當學生無路時,教育者要引導他們自己鋪路搭橋,走向彼岸。
引導是通過以下途徑實現的:一是目標引導。即教育者給學生提出具體的發展目標,或讓學生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自身的年齡及思想品德發展實際制定自己的發展目標,讓學生根據目標建構自己的思想品德。二是內容引導。德育內容對學生具有引導作用。德育中任何德育內容都內在地包含著一定的德育目標,都體現著教育者的意圖。教育者通過德育內容的選擇作用于學生,引導學生思想品德朝著社會期望的方向發展。三是言行引導。教育者的言行特別是行為具有示范性,對于具有“向師性”特點的學生具有引領作用。教育者通過自己合乎道德的語言特別是行為能對學生發揮引導作用。
三、指導
指導是對人的活動的方法、步驟等的具體指點。德育中的指導突出的是對學生道德生活的指導,即對學生做人、做事、處世、立身的指導。第一,做人指導。中小學生還不成熟,對于如何做人還不十分清晰,特別是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在如何做人方面存在不少疑惑,這就需要教育者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對學生給予具體指點,使學生明白做人之道,形成被時代賦予新內涵的仁義禮智信的為人之德,學會做人。第二,處世指導。學生是一個社會人,必須學會如何處理與他人、與群體、與社會的關系,學會與人交往,才能在社會安身立命,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人。處世指導要求教育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學生在處世中的經驗與教訓,針對學生在處世中遇到的具體問題給學生以指點,讓學生在處世中把握處世之德,形成良好的處世品德,學會處世。第三,做事指導。為人在世,做人、做事是人生兩大主題。教育者要指導學生明白所做之事無論大小,都要從對社會、集體、家庭承擔的責任出發,對自己的選擇及行為負責,要為學生做事提供咨詢、指導,提高學生的做事能力。在指導學生做事過程中,讓學生明白行事之規,學會做事。第四,立身指導。指導學生在做人、做事、處世的過程中不斷實現自我,超越自我,形成自主、自立、自強、自信、自愛、自律、自制、自重、自尊的品格,打好立身之基,學會自我完善與發展。
四、開導
“開導”在德育中有多種涵義:開發學生道德智慧;激發學生道德思維;以道理啟發勸導;解開學生思想上的“疙瘩”。德育中開導的方法有:第一,開啟學生道德智慧的大門。“道德智慧是一種知人、知己、知物的綜合意識和能力;是人能恰當地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己之間關系的綜合意識和能力”“是一種最高境界的道德”“道德智慧與先天的潛能有關,可以被激發”。[5]開導,就是要開啟學生道德智慧的大門,使其具備明是非,辨善惡,識美丑的能力,能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面前,對人們言論、行為的善惡做出道德判斷,選擇自己的道德行為,破解各式各樣的人生難題。第二,開動學生思維機器。讓學生開動腦筋,對人對事有自己的看法,運用自己所掌握的道德原則與規范對自己、對人們的言行進行分析,不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對自己的道德行為過程及結果不斷進行內省、反思、調節和矯正,改過遷善。第三,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針對不同年齡、不同類型的問題,根據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解決學生思想、行為問題。第四,解開學生頭腦中的疑惑。學生在學習、交往、生活,以及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等方面,經常會遇到難以解決的疑惑,這時,就需要教育者給予開導,將解決問題的鑰匙交給學生,讓學生運用它打開“心結”。第五,心理開導。在當代社會,多方面的原因使學生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學生的道德問題有一些是與心理問題有關的。要解決這些道德問題,需要運用心理開導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心理開導,解決具體的心理問題。五、誘導
誘導即“勸誘教導”。誘導的理想境界是“循循善誘”。“循循”即有步驟、有次序,“善誘”即善于誘導。德育中的誘導的要求是:第一,要“循循”,即有步驟。誘導要遵循學生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特點和規律,一般應按照知—情—信—行的順序誘導。先從學生易于接受的開始,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第二,要“善誘”。表現為:一要考慮學生的接受心理。要誘導,就要有“誘餌”,“誘餌”應該是學生感興趣的,樂于接受的。二要善于營造學生樂于接受誘導的氛圍。良好的氛圍、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學生接受誘導的前提。同樣的內容、方法,師生關系和諧,接受的氛圍好,學生就愿意接受教師的誘導,反之,就不愿意接受。第三,要有耐心。這是循循善誘的基本條件,是循循善誘的必然要求,因為“循循”就是一步步前進,不畢其功于一役。
六、督導
督導即監督指導。督導主要用于對學生道德行為與習慣的培養。德育的最終目標是使學生形成符合道德規范要求的道德行為與習慣。要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與習慣離不開教育者的督導。德育中的督導包括兩個相互聯系的方面:“督”與“導”。首先是監督。教育者向學生提出行為要求后,需要進行經常的、始終如一的監督,促使學生將道德要求付諸行動。沒有教育者經常的監督檢查,道德行為要求往往會落空,德育目標就無法實現。因為“青少年發展初期,由于自我意識不完善,往往不善于控制、調節、支配自己的行動和行為,他們的自我控制、自我調節主要是受外部力量的支配,……這時他們正處于以他律為主導的初級發展階段。”[4]514所以,由教育者對學生實行外部的監督是必要的。其次,在指導與引導中形成學生自我監控的能力。只有教育者的外部督導難以從根本上形成學生自覺自愿的道德行為與習慣,難以培養學生自我監控能力和道德自律品質。所以,督導中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自我監控的能力,讓學生學會行為的自我監控、調節與修正,使其在自我監控下自覺地運用道德規范來指導、約束自己的行為,養成道德自律品質。
七、因勢利導
“因勢”,即根據事物發展的狀態及趨勢,“利導”,即向有利的方向引導。因勢利導就是順著事物的發展趨勢向有利的方向加以引導,將事物導向正常發展的道路。德育中,“勢”包括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現狀、趨勢,學生的興趣與需要,學生缺點錯誤中包含的積極因素等。因勢利導要求:第一,根據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趨勢加以引導。學生的某一思想、言論、行為并不是孤立的,它往往預示著學生的思想品德發展的動態、路徑、方向。因勢利導,就要善于分析學生思想、言論、行為所表現出的其思想、行為的發展趨勢,并順著這一趨勢加以引導,使其進一步發展、完善、成熟,形成學生新的思想品德。第二,根據學生品德發展規律加以引導。學生思想品德發展有其固有的規律,教育者根據這些規律因勢利導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因“時”利導。事物的發展總是和時間、時機條件聯系在一起的。因此,因勢利導就要善于抓住事物發展的時機,促成事物的發展。德育中,因勢利導就是要抓住德育時機,促進學生品德的轉化和發展。德育時機往往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興趣點、興奮點、利益點、榮辱點、熱衷點、情緒點、求異點、殊遇點、疑懼點、變化點。[6]教育者充分利用這些教育的有利時機對學生進行引導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德育由重“教”到重“導”的轉變,要求教育者要實現角色的轉換,即由“教”師到“導”師的轉換,由“經師”到“人師”的轉換。“經師是供給材料的技術家”(郭沫若語),是以知教人的人,強調知識的傳授。“人師是指導精神的領港者”(郭沫若語),是能夠對學生的道德品質、精神人格進行影響、引導的人。德育中,教育者主要是做人師,而非經師。
[參考文獻]
[1]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632.
[2]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王承緒,趙祥麟,顧岳中,張偉建,檀松賢,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45.
[3]檀傳寶.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61.
[4]魯潔,王逢賢.德育新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篇3
[關鍵詞]媒介;語文課程;教學策略
媒介素養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媒介素養為目的的教育。
它旨在培養現代社會的公民具備正確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建立獲得正確媒介信息、信息產生的意義和獨立判斷信息價值的知識結構。通過這種教育,公民能辨別媒介傳播內容,監察和改善傳媒,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發展,做個既有責任心又有批判能力的人。作為信息時代的一種教育實踐,媒介素養教育在世界范圍內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已經開展了幾十年,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并有著深遠的影響。多數國家將媒介素養教育與母語課程整合,既推進了母語課程的改革,也實現了媒介素養教育本身的目標,收到了雙贏的效果。但在國內,將語文教學與媒介素養教育整合的做法還不多,語文教學中即使有媒介素養教育的因子,教學重心也主要落在語文能力的培養上。參照西方國家及臺灣地區的理論與實踐,筆者首先對國內媒介素養教育與語文課程整合的必要性進行充分論證,在此基礎上,提出中學階段國內媒介素養教育與語文課程整合的教學策略。
一、媒介素養教育與語文課程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一)語文課程發展的內在要求華東師范大學的郭元祥教授指出:新的課程觀應該是生成的、整合的、實踐的課程觀。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下,各門學科已不再是完全給定的和制度化的,而是動態的和可再創造的;它也不是單一的、分化的內容體系,而是強調多學科的整合,強調跨文化的交流;它是開放的而非封閉的活動體系,教學活動應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包含:生活環境、生活經歷和生活方式等聯系起來,和實際的社會聯系起來,書本上的知識同實際生活中的感受緊密結合,由生活、社會到書本,再由書本到更加豐富的生活和社會。
事實上,如果要使學生具備在現實生活及將來生活工作中實際需要的語文能力,語文課程就不能回避媒介素養教育。對媒介信息的選擇、理解、質疑、評估、思辨性應變能力,以及創造和制作媒介訊息的能力,這些正是現代公民所應具備的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語文課程如果故步自封,忽略學生媒介素養的培養,就不可能彌補傳統語文教育在學生現實語文能力培養方面的缺失。與媒介素養教育的整合能使語文課程與社會生活緊密結合,著力于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彰顯語文課程的實用性。
(二)媒介素養是信息時代語文素養內涵的應有之義語文課程中的媒介素養概念,可看作是媒介素養這個總體概念在語文課程領域的延伸和拓展。當代西方語文課程中的“讀寫能力”已經不僅僅局限在會讀文識字、口頭交流,語文課程中的“文本”也已超越了書面語言范疇,如何解讀視像符號,分析、評判媒介文本,如何針對特定受眾、通過媒介文本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意圖,這也成為語文課程組成部分。
媒介素養表現在語文課程中,是指以積極、批判、創造性的態度進行識讀(具體表現為獲取、分析以及評價印刷或電子媒體)和交流(具體表現為制作并印刷或電子媒體)的能力。
從課程標準看,目前英、美、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已經傾向于從如下6個維度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語言表達形式語文基本能力、口頭語言、聆聽能力、說話能力、書面語言、閱讀能力、寫作能力、視像語言、媒介識讀能力、媒介制作能力、換而言之,一個具有現代語文素養的人,不僅要會聽、會說、會讀、會寫,還要會看,會制作。
二、媒介素養教育與語文課程整合策略
(一)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媒介素養教育開展的主陣地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具有自主性、實踐性、開放性等特點。
在綜合性學習中,學生可以自主設計、選擇課題、自行組織學習小組開展學習活動。語文綜合性學習雖在學科框架內開展,但它常常超越書本知識的局限,要求學生從生活中、從書本中引出問題并生發開去,讓學生從知識世界(科學世界)回歸生活世界,進而在生活世界與知識世界之間自由徜徉。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主題、探究、表達”為單位組織課程編制模式,媒體素養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某些理念、教學方法不謀而合。媒體素養教育以媒體議題為切入點,教師培養學生對媒體的敏感度,并融入教學的思考策略,在教學方法上強調學生主動的省思和認知,尊重學生的個別經驗與闡釋,在平等的論證過程中,澄清價值。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從學科關聯的角度設計媒介議題,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中開展多個專題的媒介素養教育。
(二)媒介素養教育與語文課程整合的基本理念與教學方法國外幾十年的媒介素養教育實踐已經形成了一些比較成熟的教學理念和方法,這些方法可以運用到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在開展媒介素養教育,提升學生媒介素養的同時為語文教學提供借鑒。
1.基本理念:質疑與批判。媒介素養教育強調,要在媒介社會中成為一個合格的公民,必須能夠區分各種形式的媒介,并了解如何對其進行最基本的詢問。隨著電視和網絡等媒體同時向公眾報道國際事件的趨勢日盛,人們需要知道如何查證信息,如何核實信息來源,并比較和對照同一信息的不同版本,從中發現偏見或政治控制的痕跡。對任何媒介信息我們都可以詢問以下五個基本問題:
(1)誰制造了這個信息?為什么要制造這個信息?
(2)它用了什么技術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3)它代表了什么生活方式、價值和觀點?
(4)別人與我對于這條信息的理解會有多大的不同?
(5)什么樣的信息被剔除了?
如果將這一理念置于語文課程中,我們將會重新審視現有的教學內容。比如新聞體裁作品的教學,我們將不再停留在“標題、導語、主體、結語”等知識的灌輸上,而是要讓學生用批判性的眼光質疑這“構建的真實”。學生用新聞強調“用事實說話”,是否就意味著它是純客觀的?新聞中,事實與作者的觀點到底有怎樣的關系?不同主題類別的新聞,是否對應著一些特別的“讀法”?同一事實,往往有不同的報道,它們之間的差異何在,原因何在?新聞的價值和輿論導向體現在哪些方面,又通過哪些策略實現呢?此外,如何讓學生在浩如煙海的報刊中快速、準確地提取與處理有用的信息?如果讓學生自己來一則新聞,其目標受眾是哪類人,又將提取哪些事實,運用何種結構形態,表達什么觀點,達到什么目的?
2.教學方法(1)近距離分析。所謂近距離分析就是組織學生在反復多次閱讀一個媒介文本(印刷或視聽)的過程中,圍繞一個特定主題,通過討論、提問等方式,深入剖析一種特定類型的媒介文本,師生共享“閱讀”過程的公開化。近距離分析能讓我們在轉瞬即逝的媒介體驗面前停下來,看清媒介信息是怎樣被建構的。任何媒介信息都可以用來近距離分析,但商業信息如新聞報道、廣告、照片、電影鏡頭等是比較好的選擇,因為它們簡短,有強有力的語言和圖片、音樂和聲音進行了合適包裝。
比如圍繞“廣告的意義是如何形成的”這一研究主題,我們可以從“視角”切入,讓學生近距離地分析文本。首先在播放這則電視廣告,讓學生意識到廣告圖像是通過鏡頭設置的一個特定的視角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我們在通過“鏡頭”觀看。然后再將畫面逐一分割,重新觀看這個影像敘事,以試著了解意義是如何形成的。在畫面的逐一解構中,讓學生明白:在一個圖像(或影像)的再現過程中,包括了:角色觀看,中介者(攝影機)觀看,觀眾觀看。觀眾的觀看是透過中介者進行的。中介者提供觀眾觀看的視點(距離,角度)。視點決定了觀看者的權力,欲望,認同。視點影響了我們對意義的想象和建構。
(2)媒介制作。媒介制作是指運用電影、電視、網絡等信息技術和手段,在語文教學中編寫報紙雜志、制作影片、電視節目或網頁、多媒體課件、錄制廣播等來敘述、表達、溝通信息、思想和觀點。比如讓學生嘗試影評創作并發送至個人博客;讓學生根據時報上的新聞題材創作政治漫畫;讓學生根據不同的受眾類型創作廣告詞。也可以鼓勵學生對現有的媒介產品修改、調換或加上諷刺和批判的解說詞。這些實踐活動有助于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開.媒介素養概論[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2]黃偉.語文綜合性學習研究與教學設計[M].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
篇4
一、設定恰當的培養目標
他們認為,人的成長階段不同,對做人的要求也不同。初中階段是基礎教育階段,這就決定了初中階段要進行的是社會上每個人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道德教育。據此他們設定培養目標,要求學生學做“文明人、現代人、愛國的人”。
二、內容安排貼緊學生生活
首先制定了學生在校一日生活的行為準則,包括自行車排放、出勤、自習、早操、眼保健操、教室、責任區衛生、校園禮儀、公物保護等18個項目。其次,針對學生隨著交往范圍的擴展所遇到的一系列道德困惑進行教育,例如,“如何處理和父母的關系”;如何發展與同學的友誼”;如何與異往”等。他們及時抓住這些問題對學生進行指導,使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時掌握人與人相處時的道德準則。他們還注意把道德教育貫穿在學生參與的每一項活動之中,做到事事有教育,時時有教育。
三、外在規范管理與心靈塑造教育相結合
有關研究證明:初中年齡段學生的道德行為主要是出于外部壓力與自我意識交互作用的結果。那么對這一年齡段學生的教育就要將外在規范管理與心靈塑造教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他們在外在規范管理上抓住兩點:
一是嚴格訓練。每年重點在初一開展行為習慣的訓練,由學生在形象直觀的教育中,領悟和掌握正確的行為方式,并通過反復訓練準確而熟練地去執行行為規范。
二是加強管理。在管理中突出“嚴”“新”“恒”。“嚴”體現在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及獎懲制度,使學生感到學校的規章制度必須遵守,不得違反。“新”體現在管理過程中不斷出新點子想新辦法,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接受狀態。等“恒”體現在管理過程中,包括計劃、實施、檢查、總結一環緊扣一環,善始善終,一輪管理過程結束后,新的一輪管理緊跟上,使學生在這種常抓不懈、循環往復的管理中由不經常的道德行為轉變為經常性的道德習慣。心靈塑造教育方面制定了一套從初一到初三的系列教育行動方案,這個方案有以下幾個特點:(1)強調做人的最基本道德,例如,遵守紀律,團結同學,關心集體,熱愛祖國,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等。(2)根據學生年齡的增長,心理和思想道德的發展,由淺人深、由低到高分層次地安排德育內容,這種安排不僅適應學生心理、思想道德不斷發展的狀況,同時也體現了教育的功能。(3)以活動為載體。通過看電影、講故事。
討論會使學生認識道德準則,激發學生向真、向善、向美的道德情感;通過軍訓、義務勞動、家務勞動、春游、參觀體育比賽等活動使學生體驗道德準則。此外,他們還開辟了心理素質教育的新領域。主要工作有①舉辦心理素質教育講座,介紹心理健康的有關常識,②根據學生實際存在的“心理脆弱,不能承受挫折”、“考試焦慮”等普遍問題設計教案,利用班會對學生進行輔導。③建心理咨詢室,對個別心理問題進行輔導。
四、正確把握主導與主體的關系
他們認為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關鍵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首先要把學生看成一個正在成長中的人。從這個觀點出發、就能夠制定出適合其年齡心理特點的教育方案;其次,要把學生看成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從這個觀點出發,教師的主導作用就在于使學生處于積極思維、判斷、選擇、實踐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出主體的能動性,使道德規范順利向學生主體轉化。再次,要看到學生是生活在復雜的社會環境里的人。從此觀點出發,教師主導作用體現在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上,使學生將來走向社會以后也能夠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教師只有在全面客觀地認識學生的基礎上,圍繞發展學生主體性潛能組織德育活動,才能使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
基于選擇的認識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改進班會,強調改變教師一言堂、表演式、表決心式班會,提倡主體參與式班會,并為班主任提供主體參與班會范例。
(2)學生參與管理,主要形式之一是建立“文明督導巡查隊”,職責是執行政教處制定的“通州四中學生違紀界定”,對校園內外的各種不文明行為進行督導指正,每班選派三名同學,經過政教處培訓掛牌上崗,各班三人為“巡查小組”,各年級為“巡查中隊”,全校為“巡查大隊”,分別設小組長,中隊長,大隊長,各層有特定職責、義務和權利,巡查員對立作認真負責,為營造良好的校園道德環境做出了貢獻。
篇5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響,受教育者通過積極的認識、體驗、身體力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自我修養能力的教育活動。簡單來說,德育就是教師有目的地培養學生品德的活動。我國的學校德育大致包括三個組成部分:道德品質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具體到行為上即是對學生吃苦耐勞、勇敢堅強、遵紀守法、熱愛集體等品質的養成培養。
2.德育與學校體育的關系
2.1德育是學校體育的基礎,能指導學校體育的發展。
現階段的中小學生身體素質普遍下降,已經成為事實。當然,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很多,如家庭成員結構、社會環境、小學體育教學本身等。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的養成教育——德育,此因素從表面上看,似乎與小學生健康、學校體育沒有什么聯系。其實不然,懶惰;自覺性低;紀律性差;組織性、集體性、體育意識薄弱都是造成小學生體質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見思想品德教育對于學校體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養成是學校體育教育的基礎。
2.2學校體育滲透德育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實踐場地。
小學體育教育是一門特殊的學科,它的教學形式、內容與其它學科都有明顯的區別。它要求學生有較強的組織性、紀律性,要求學生有團結協作的精神和較強的集體主義責任感。它的某些項目能培養學生不怕苦、不怕累的拼搏精神。這恰恰是小學德育教育在體育課中的具體反映。所以,從這一角度看,體育教學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學校體育中滲透著德育教育。
3.體育教師在德育教學中的作用
體育教師作為知識傳授的主體,在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在德育教學中,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烙在學生的心里,給他們直接的視覺和思想沖擊。營造有利于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學習環境、優化課程進程、突發事件德育教育、課外活動安排、教師自身素質的影響等教師作用的體現都會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的養成,綜合素質的提高。
3.1營造有利于學生思想發展的學習環境。
學習環境是一種對學生情感、認知、個性、道德、價值觀產生深刻影響的隱性課程,它包括物質化的環境和人際關系的精神環境。
3.1.1物質層面。教師應在學校已有體育物質環境基礎上,根據學生思想情感發展的需要和教育要求,精心優化田徑場、籃球場、排球場、風雨操場等設施,包括田徑場周圍的標語、櫥窗、綠化、體育專用宣傳畫廊等,充分發揮物質環境對學生思想發展的陶冶作用。
3.1.2精神層面。體育教師應發揮主體地位,起到表率作用,真誠地關心和熱愛每一個學生,尊重和維護學生的基本權益,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可進行模范評比,以及體育明星、冠軍事跡講座,等等,在學生心中樹立偶像參照物,規范其品德行為。
3.2優化課程進程。
體育教學中的每一個項目都有其適應學生學習的規律,體育教師應該找到其內在規律,制定科學的課程目標;挖掘和合理利用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制定合理的教學內容,合理的體育游戲可以激發學生的思想道德意識;補充適宜的教材內容,擴展學生的思想境界。
3.3課外活動安排。
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能滿足學生的各種需要,豐富學生的思想情感、精神生活,促進學生個體身心的健康發展。
3.3.1教師應根據學生思想情感和個性發展的需要,對學生的在校課外活動加以規劃。一是精心設計和組織好活動,規劃好活動的內容、方式等;二是指導學生的自由活動和交往。學生在大型活動如運動會中會培養諸如團結、友愛、堅強等精神,而在自由活動中可以養成獨立、自信等可貴的品質。
3.3.2教師應指導和優化學生的課間十分鐘活動,提高課間十分鐘對學生情緒調節、情感交往、審美等方面的教育功能,避免在課間找學生進行訓誡性談話,提倡教師和學生進行思想情感交流。
3.4教師自身素質的影響。
教師是德育教學的主體,也是影響學生德育發展的主要因素。教師素質的高低決定德育效果的好壞。要想在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讓學生對體育課認識更為全面,體育教師就應當從自身做起,讓學生從內心佩服自己。因此,作為一名體育教師,除了具備一名普通教師的基本素質和過硬的學科技能外,還應該繼續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文化具有教化、勸善的功能,文化的熏陶可以加深人們對人生意義、生命價值的認識。體育教師只有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在學生面前才能有說服力;也只有這樣,體育教師的內在氣質才能在學生面前有所展示,才能成為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榜樣。
4.結語
德育和學校體育教育相輔相成的關系決定了體育教師在德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體育教師要在自己的崗位上體現上述作用,在體育教學實踐中真正體現德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陳永洪.淺談中學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讀寫與雜志,2007,(7).
[3]郭培杰.中學體育教改的幾點思考[J].教學與管理,1995,(4).
篇6
筆者從走進留學生課堂以及對留學生課后生活的觀察入手,與留學生密切交流之后,發現部分留學生并沒有利用漢語環境優勢促進漢語學習的意識,訪談中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能夠充分自主的利用漢語環境,例如學生會在課余通過網絡、影視、書籍、等各種渠道學習漢語,但是語料的匱乏,以及教學理念對該方面的重視不夠等因素也使得學生不能有效充分的利用漢語環境。當然學校的教學理念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科學的教學理念能為學生提供并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而目前針對中亞留學生對課外漢語的利用是否充分以及留學生究竟是通過怎樣的方式利用漢語環境這一現狀調查還比較匱乏,有待于今后做進一步相關研究。針對這一問題,筆者將展開進一步的調查研究,力求發現性別差異、國別差異、漢語水平差異等因素是否會影響留學生對課外漢語環境利用的語料需求,目的是幫助留學生提供更多切合實際需求的語料,結合課堂學習,進一步提高語言能力,更快的融入到漢語環境中。同時也能為學校漢語教學中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利用漢語環境提供微薄之力。
2、理論背景
對于二語習得的最初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中期。Ellis對于第二語言習得的界定中認為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是在課堂內外學母語以外的一種語言。第二語言的研究有兩個主要目標,首先是描寫第二語言的習得過程,第二語言習得者的整體語言能力和各項語言技能是如何發展的。其次,是解釋第二語言習得,分析哪些外在因素和內在因素對第二語言習得起到促進和阻礙作用。他認為第二語言與外語并不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概念,第二語言的習得泛指自然和課堂兩種情況,第二語言和外語的主要區別在于是否是在自然環境下習得。然而二語習得就存在兩種環境的習得,一種是在目的語的環境下,一種是在非目的語環境下。第二語言教學研究的權威人物H. H. Stern在《語言教學的基本概念》中認為“在目的語國家學習第二語言,比學習外語享有更多的環境支持。學習者可以經常通過非正式渠道從身邊的目的語環境中習得一些東西。” [1]
普斯登(H.H.Stern1983)還提出了“兩個主要是”學說,一個“主要是”指“習得”,在目的語環境中進行,另一個“主要是”指“學習”,指在課堂環境中進行。他將環境作為區分“習得”與“學習”的重要指標,認為“習得”是在目的語環境下有充足的語言環境背景下進行,學習者不自覺的學習過程,而“學習”是在非目的語環境下,在缺少目的語環境背景下,學習者自覺的學習過程。二語習得要在自然的目的語環境下與課堂教學環境下將二者有效配合才能達到理想的習得狀態。
這些理論都可以應用于兩種環境下的二語習得,對于兩種環境下的二語習得都具有理論指導意義。但是在這些理論中我們可以發現兩種環境下的二語習得在學習效果上會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理論中不同程度的提及到語言習得的兩種方式,認為“習得”在二語習得中的重要性要遠遠大于“學得”。而“習得”所處的環境為自然的語言環境,“學得”為非自然的語言環境。因此二語習得理論揭示了兩種環境的二語習得存在的顯著的不同點。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目的語環境中優勢,以及來華留學生對漢語環境的語料需求主要集中表現在哪些方面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問題。
3、自然語言環境與課堂語言環境習得的差異
自然語言環境是一種無人教授的自然或接近自然的語境,而課堂語言環境主要是在課堂教學方式下的語言環境。大量研究表明,身處自然語言環境和課堂語言環境都有助于二語習得。在自然語言環境中,幾乎所有的兒童,都能完全習得母語。同樣,在自然語言環境中,大多數的第二語言習得者,尤其是兒童,也能在相對較短的時間里學會用當地語言交流。然而,在課堂語言環境中,許多外語學習者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卻無法熟練掌握該種語言。原因在于不同的語言環境,語料輸人不一樣。在自然語言環境中,語料輸人具有自發性、可理解性、無序性。而在課堂語言環境中,語料輸人是一種有意識的行為,教師決定學習者所接觸的語料的內容及其復雜程度,對語言規則的描述非常清晰,交流的主要目的在于傳授和學習語言規則。由于語料輸入的不同,兩種環境對二語習得的影響也不同。課堂語言環境雖然缺少了自然的語言交流,但由于注重語法、詞匯、整體結構和布局的講授,注重正式語言的運用及大量的閱讀,并增加了老師“填鴨式”的灌輸,閱讀能力和語言的書面運用能力提高了。相比較而言,自然語言環境下,口語的熟練準確程度更容易提高。自然語言環境有利于聽說能力的培養,課堂語言環境則更有利于培養外語的讀寫能力。由此可見,自然語言環境與課堂語言環境在二語習得中都不容忽視,對于來華留學生,學校的教育理念不能僅僅拘泥于課堂的正式學習,同時也應該注重引導學生自覺利用自然語言環境,更有效的習得漢語。
篇7
【關鍵詞】寫字 規范化 書法教育
語文,包括語言、文字及文學。寫字,識字是語文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文課的根基。目前,學生的寫字識字能力極不樂觀,尤其是把字寫規范、正確、端正、干凈以及帶有藝術性更是存在的突出問題。2013年1月18日,教育部再一次發出《關于印發,〈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強調要加強書法教育的工作的指導和管理,要加強書法教師隊伍建設,要逐步形成以語文教師為主體,專兼職相結合的書法教師隊伍,強調各級教研部門要把書法教育納入教學研究工作的范圍,就可以說明這一點,寫字以及在寫字基礎上升華為書法藝術是擺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課題。
一、漢字是中華民族的文脈
文字是一個民族從野蠻走向文明的標志,漢字不言而喻。中華民族,綿亙幾萬里,積閱數千年,漢字的源流許慎在《說文解字》中作了比較客觀的論述:“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偽萌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八卦---結繩---倉頡造字,代表了古人對漢字源流的基本看法,同時也說明了文字的誕生是隨著社會的進化而出現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漢字無疑是中華民族的文脈。伏羲所作八卦,用“一”代表陽,用“一一”代表陰,用三個這樣的符號組成八種形式;?為乾,代表天;?為坤,代表地;?為坎,代表水;?為離,代表火;?為震,代表雷;?為艮,代表山;?為巽,代表風;?為兌,代表沼澤。漢字從這樣最初的幾個或幾十個,發展為今天的幾萬個,書體上又從篆演變到隸,隸演變到楷、行、草,其形式與體態呈現千變萬化,因此才有了漢字和以漢字為載體的中國書法,以至形成東方特有的書法藝術,屹立于世界藝術之林,并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進入信息化時代,由鍵盤代替筆墨紙硯,實現無紙化辦公的今天,書寫在削弱,對漢字認識在削弱,僅然出現了學生寫不了漢字,在校園里出現過這樣事,學生鑰匙丟了,要寫個啟示“鑰匙”不會寫,寫成“key”,漢語水平沒有英語水平高。所以,寫字成為一個問題。
二、強調寫字規范化
既然語文是文字、語言學科,引導學生把字寫規范,的確是當前的重要課題。課堂上學生記完筆記,自己竟然讀不下去,學生交來的作業和作文,老師要邊閱邊猜。上海市曾經有個統計,寫“長”字,寫錯的占絕大多數,因為把第三筆的豎提錯寫成上下兩筆。由此可見,把字寫規范勢在必行。郭沫若先生說:“培養中小學生寫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為書家,總要把字寫的合乎規范,比較端正、干凈、容易認。這樣養成習慣有好處,能使人細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體貼人。草草了事、粗枝大葉、獨行專斷,是容易誤事的,練習寫字可以逐漸免除這些毛病。”郭老比我們想得更深遠,把寫字與做人結合起來,從做人的角度,提出了寫好字的必要性。
寫字規范化,我們民族有傳統。秦始皇實行“書同文”,是最早的漢字規范化。明清的科舉考試,寫字不允許有一點一劃的差錯。1956年公布《漢字簡化方案》,建立了現代漢字的規范。再看世界,英文作為世界通用語言,寫法全世界一致,達到高度的規范化。
規范化盡可能把字寫得正確、端正、干凈。字形規范,筆畫數目不多不少,位置形狀不變,按筆順規則書寫為正確;寫的字橫平豎直,結構比例適當,字跡清楚,行款正確、整齊為端正。紙面干凈,本子平整為干凈。在一次閱卷中,學生在試卷上的簽名難住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我拿著試卷到學生中去詢問時,只有這位學生的同桌知道是誰的簽名,而其他同學均無法辨識。他是把模仿藝術簽名用在了平時。在他們看來,那些明星們的簽名都很帥。當年王朝聞先生在批評美術界所謂以丑為美的風尚時曾說道“那些以丑為美丑化中國人的人物畫!”當下寫字所出現的“以亂為美”實屬非正常現象。
三、書法教育審美能力亟待提高。
書法是寫字的升華,是以漢字為表現對象,以毛筆為表現工具的一種線條造型藝術。或者說,是以書寫漢字來表達作者精神美的藝術。楊雄說“書,心畫也”,日本明治天皇說“人的真心,鏡中映不出來,卻清楚地在筆跡中看見”。書法家通過感情活動與豐富的想象,可在觀眾心中打上一個意想浮游的境界。元陳繹曾說:“情之喜怒哀樂,各有分數,喜則氣和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則氣郁而字斂,樂則氣平而字麗。情有輕重,則字的斂舒麗險亦有深淺,變化無窮”。張懷璀評張芝書法“若達士游乎沉默之鄉,鸞鳳翔乎太荒之野”。梁武帝評王羲之字“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書法不僅僅是把字寫得正確、端正、整潔或有一定的速度,而是有筆法、筆勢、筆意,能給人以美的感受。書法作品一般都是用軟的毛筆書寫。“軟,奇怪生焉”。今天的中小學生普遍不會握毛筆,加上中小學對學生寫字不夠重視,這是擺在語文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四、語文教師率先提高自身素質
教書育人先要自身過硬。郭沫若先生曾在《殷契粹編》中提出第1468片,上刻了十個干支字,他說了這樣一段話“刻而又刻者數行,中僅一個精美整齊,余則歪刺不能成字。然此歪刺者中,,卻間有二三字,與精美整齊者之一行相同。蓋精美整齊者乃善書旁刻者之范本。而歪刺不能成字者乃學書學刻之摹技也,刻鵠不成,為師范者從容捉刀助之,故有二三字合乎規矩,師弟二人藹然相對之態,情如目前。這段文字說明了善書善刻者與學書學刻者之間的關系,實則今天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讀之受益匪淺。
綜上所述,要使中華民族的文脈不斷,寫字、識字的根基必須牢靠。要使字容易認,寫字必須規范化。書法必須弘揚,不弘揚就受人欺!寫字、書法在語文教育中的位置豈可忽視?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
篇8
題目:分層異步教學模式對于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性研究
摘要:本文立足于分層異步教學模式對于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性, 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行分析, 提供幾點增強其應用的策略, 為小學數學教學活動提供借鑒。
關鍵詞:分層異步; 教學模式; 策略;
近年來, 隨著我國新課改的不斷深入, 小學數學的教學模式也在不斷的轉變當中。
目前我國小學數學的學習方式比較刻板, 非常不利于培養學生對于數學的興趣。而分層異步教學法能夠根據學生的智力發育情況進行分類, 同時進行學習, 設置不同深度的問題和內容, 進行針對性的提高。需要注意的是分層異步的學習方法并不是為了擴大學生之間的差異, 而是通過不同方法的訓練得到相同的學習效果, 其根本目標在于消除差異, 達到更好的教學目標。
一、分層異步教學法對小學數學發展的意義
1. 分層異步教學概述
分層異步教學法并非是在近年來才開始興起的, 而是從古代就有的。最早出現在《論語·先進篇》, 是由我國著名教育大家孔子提出的, 也被稱為因材施教、因教而學、因材擇學等[1]。而分層異步教學法是對其的發揚和豐富, 它要求將學生分為不同的類別, 再進行適應的教育。小學生正處于智力快速發展的時期, 不同人的智力水平不盡相同。而數學是一門對智力要求較高的學科, 在不同的年齡段智力發育程度也存在差異, 采用相同的教學方法很可能導致學生之間差異越來越明顯, 非常不利于培養學生對于數學的興趣。因而分層異步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它不僅僅能夠解決上述的問題, 而且能夠幫助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的智力水平發育, 在適宜其學習內容的前提下, 再進行拓展訓練, 就會使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2. 消除學生差異
就目前小學數學教學現狀而言, 學生之間的學習情況差異還是比較明顯的。如果教師一味按照相同的進度進行教學, 就會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幅降低。數學學習好的學生學不到更多的內容, 只能止步不前, 而且會對數學學科產生輕視心理, 而喪失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不再努力學習數學;另一方面, 數學學習差的學生長期趕不上學習進度, 就會產生自我放棄的心理。這兩者現象都非常不利于培養學生數學的學習興趣, 更不利于學生自身數學內涵的發展。而分層異步教學法能夠將兩者進行分離, 再進行不同方式的輔導, 能夠快速提高基礎差的學生, 而且對基礎好的學生進行拔尖, 對于學生的數學學習非常有利。最為重要的是可以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潛能, 在完成基本學習的同時進行自我擴充[2]。
二、分層異步教學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的應用策略
數學作為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 對于我們的日常生活和邏輯思維都具有非同尋常的指導意義, 而小學作為學生學習的啟蒙階段, 良好的教學方法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數學。當前傳統教學方法已經不再適宜小學數學的發展, 而且也無法達到教學大綱的目標, 需要轉變成為分層異步教學。這種教學方式的宗旨就是因材施教, 具體而言就是根據學生的材質和智力水平的發展進行不同程度的教學內容, 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發揮自己的潛能。
1. 科學分層
有效合理的把學生分層是小學數學教學中最為基礎的一部分, 如果分層不到位后續學習就無法進行。就目前的實際情況而言, 有分為兩層的, 即成績優秀和欠缺的;也有分為三層的, 簡單來說就是上、中、下階層。就作者個人而言, 將教學分為三個層次更有利于學生接受知識, 因而本文就針對三層分段進行簡述。首先在分層之前, 教師必須對學生有一個整體的了解, 單純依靠成績進行分層是非常不科學的, 而且不利于階層之間的進步[3]。其次, 第一層次就是對于基礎知識的掌握非常牢固, 而且學習能力強的學生;第二層次就是對基礎知識掌握較好, 能夠接受知識的學生;第三階層就是基礎知識掌握欠缺, 而且學習的自主性也不高的學生。另外, 分層并不是一成不變的, 小學生的智力發育非常快, 要根據學生能力的提高進行調整, 幫助學生進行更好的數學學習。
2. 異步教學
異步教學并不意味著學生進行完全不同的教學, 它要求在進行相同教學內容的同時進行不同的訓練模擬[4]。這也就是說對于基礎知識的掌握是相同的, 而對于較快掌握的學生進行擴展。數學最為重要的就是做題, 小學也不例外。如果教師認為學生的認知水平不足以接受新知識, 就可以進行題庫的拔高訓練。教師可以把訓練題目分為三類, 即基礎題、能力題、拔高題, 幫助學生進行自我調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適當調整教學目標, 而且要積極鼓勵學生, 避免讓學生產生厭煩情緒。
3. 差異化評估
篇9
當今時代,口語表達(即說話)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好像不用強調大家也會承認。可是在語文教學上并沒有采取相應的措施。撇開口語訓練本身的用處不說,光從書面語訓練來說,口語訓練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環節。一個人一天不知道要說多少話,可是一年不一定能寫上幾封信、幾篇文章;一個學生一天上好幾堂課,要答問,要討論,而作文只有一星期一次或兩星期一次。抓住口語這個環節,讓學生受到應有的訓練,說起話來有條有理有頭有尾,不重復,不脫節,不顛倒,句式有變化,字眼有講究,還愁他不會作文?放過這個環節,讓他說話隨隨便便,亂七八糟,只在兩星期一次的作文課上才要求他立意謀篇,字斟句酌,那就是一曝十寒,怎么精批細改也不容易提高作文的水平。根據本人淺薄的教學經驗,我認為對學生進行“說”的能力訓練可以如下:
一、激發“說”的興趣
激發學生“說”的興趣,是培養學生“說”的能力的第一關。我們知道,學生特別是農村中小學生靦腆害羞,性格內向,在大庭廣眾面前是不輕易“說”的。究其原因,一是從小少于培養訓練。二是沒有給他們創造成功的機會。致使他們產生自卑心理,總認為講不好,不如不說。如果這兩條是一座堤壩,那么,教師就應該激起他們感情的潮水將這座堤壩沖垮。鼓勵他們自尊自信。同時,教師也應精心創設符合生活實際的說話情境,因為與生活實際相符的說話情境,容易使學生有種身臨其境、似曾相識的感覺。情緒也會因此變得高漲起來,他們會帶著情感,懷著濃厚的興趣,去做進一步的體驗。
二、豐富“說”的內容
胸中有所積蓄,而后才能有所抒發。沒有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就根本談不到口頭表達。“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是這個道理。如何才能做到呢?
首先,語文教師要從實際出發,組織學生盡可能多地參加校內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多觀察、多留意、多動腦,使自己的頭腦逐漸充實起來。為使充實的生活實踐不至成為過限煙云,最好的辦法是養成寫觀察日記的好習慣,做到厚積而薄發。葉圣陶先生就強調過:“要敘述事物,必須先認識它們,了知它們。這惟有下工夫去觀察。”
其次,要引導學生在重視實踐的同時,努力學習間接經驗,獲得間接經驗的重要手段就是讀書,中學生應當多讀書、讀好書,努力擴大自己的閱讀面,開闊自己的視野。此外讀出書時也要養成做讀書摘抄的好習慣。而蘇聯教育家加里寧曾說,“凡是對你和對價值較高的知識都應該好好記錄下來,以便一旦需要的時候可以拿出來使用”。
三、教給“說”的方法
話雖人人都能說,但真正說好卻很不容易。這里除有內容是否充實的問題外,還有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方法問題。語文教師應當要結合課文的閱讀及“口語交際”的安排有計劃地教給學生,為學生所掌握。說話的過程,是通過思維把語言按照規律組織起來以表情達意的過程。因此,教師應結合實例深入淺出地講點倫理學、文法、修辭學等方面的知識,以求言語作品之完美。同時要在講讀教學中有意識地教給學生運用語言的方法。如《向沙漠進軍》一課的教學,在說話能力培養上可結合該課恰當使用修飾和限制性詞語來準確解說較復雜的事物、剖析深奧道理這一特點來進行。文中“沙漠是人類最頑強的自然敵人之一。有史以來,人類就同沙漠不斷地斗爭”一句,是說自然界與人的關系。“最頑強”一詞表明沙漠危害的嚴重性,而又有長期難以制服的特點。“不斷”一詞則表明人類在最頑強的自然敵人之一――沙漠面前從未停止過斗爭。此句中的這兩個詞如果換成別的詞,使不會有這么好的表達效果。講清這個例子,學生就明白了說話用詞要準確的問題。
四、開展“說”的訓練
學生有了“說”的興趣,腦子里有了較充實的“說”的內容,掌握了基本的“說”的方法,教師還要利用各種方式對學生進行長久持續的科學訓練,以提高學生“說”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知行合一,得心應手的境界”。具體而言,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常見的方式有:著圖說話、口述見聞、口頭辯論、講故事和講演、口頭作文等。
篇10
關鍵詞:英語語音教師課堂教學語音能力
英語教育學家杰里米·哈默指出人們為什么學習英語有的學英語為了就業1:ng_lishforOc:c:u}}tionalYur}>ose*有的為了學業深造和學術研究EnglishforAc:ademic:Yur}>os-有的為了閱讀英語方而的科技文I#JJ}EnglishforSoienc:eandTec:hnology。他們都帶有特別的目的學習英語En蜘shfor孫eoifioPur}>oses。無論學習者學習英語的目的是們-么學好英語語音是他們達到自己學習目標之前必須先行的一步。作為英語語音教師首先有必要了解教學對象認清教學目的。在課堂上既做語音理論的說明者和示范者又做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者和鼓舞者史做課堂交際活動的組織者和引濘者。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一、英語語音教師是語音理論的說明者和示范者
作為英語語音教師最根木的素質是英語語音、語調準確流暢交際能力強。另外英語語音教學是在漢語的語境中進行的教學對象都是以漢語為母語的學習者。這就要求教師對漢語語音系統比較熟悉在語音理論講解過程中靈活運用教學語言。馬卡連柯說過“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的不同就可以相差加倍因為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課堂上的腦力勞動和效率。”課堂上教師教學語言晦澀難懂學生們聽不懂、聽不進是課堂教學的一大失誤。旱在70年代就有人提出在特殊目的外語教學中使用一定的母語教學是一種可取的、有效的于段。RuthClark所著的PapersinAppliedLin-guistit*中說“在理論上看起來似乎沒人反對在第一語言教學中使用母語。事實上使學生史清楚地了解他木不甚明白的東西對外語教師來說使用母語是最快捷有效的。’,筆者對此深有體會。在講解48個音素的發音時要講到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因為大一的新生對語音學中的這些專業詞們_如alveolar齒音、lalal>ial雙唇音、dental林「音、palatal舌而音、vel、軟愕音、plosives爆破音fricatives摩擦音、affric:ate*破擦音、lateral邊音均不熟悉所以適當地使用漢語講解各音素的發音部位和方法要比全堂用英語講解的效果好得多。
現實生活中學生英語語音能力個體差異較大學生來自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家庭環境和社會背景漢語普通話和各自方言的語音干擾使學生英語語音、語調不準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有限。第一語言學習的性質是在接受“正規的”或‘非正規的”教育情況卜發揮山知識轉化成能力的、“非理智性的”、“非自發性的”、“受客觀因素和主體的主觀意志強制的”強制性學習。語音教師在課堂上作為語音理論的說明者和示范者可運用漢英對比教學法尋找兩種語言的“共同要素”commoncol。促進正遷移positive。。,,-fer的產生最大限度地消除負遷移,legativetrarlsfel·的影響。通過漢英兩種語音語調的對比講解學習者在教師的示范卜進行有意識的強制性的練習與模仿使學習者語音方而的規則知識內化將內化了的規則知識轉化成自己發音、辨音的能力。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同地區的學生在發音上難點音不一樣。語音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自身條件的前提卜既進行集體教學又可進行個別教學對學生進行不同的正音、辨音練習。
二英語語音教師是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者和鼓舞者
J‘舒曼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提出“文化移入”模式〔ulturemove一111。他認為在外語學習過程中社會因素與個人感情因素是外語學習成功的要素。我國占代教育家孔子把學習分為二層知學、好學和樂學。認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也說過“所有智力方而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我們可以看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外語學習的重要性。它們決定了學生的學習目的、學習速度和學習質量。因此語音教師從一開始就要強調學好英語語音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學習語音的興趣和信心克服害羞和焦慮心理不怕丟臉盡可能利用一切機會開口說英語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
在傳統的英語語音課堂教學中教師充當“填鴨者”spoon一feedixxg的角色。以教師為課堂中心教師詳細講解語音知識后讓學生跟教師或磁帶朗讀。山于缺乏交際訓練缺乏言語應變能力很多學生成了實際交際中的“聾子”、“啞巴”。這種以教師為課堂中心的包辦型教學使學生普遍認為語音課枯燥乏味無法真正提高語音能力。蘇聯教育家科羅廖夫說過“課堂上有趣味有吸弓}力的東西使識記可能性幾乎增加一倍半。’,筆者在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語音的興趣方而做了一些嘗試。例如根據不同學生較普遍存在的錯誤音和缺陷音挑選一些小詩、順口溜、繞口令等讓其模仿背誦。在教發音這一章時針對/e/./v/音發不好的學生可選擇以卜順口I留
Wlxereareyougoingmylittlec:atf’mgo-ingtotowntohuyanewhat.WhatAhatforacatA〔attohuyahatYourheadistooround.Andyourfac:eistooflattowearahat.Whoeverheardofa〔atwithahatEveryeveningVictorandVivianvisitEve.VicaorandVivianarerivals.BothvowtoloveEveforever.ButEveisveryvain.Vivienneisveryviciousand111(正vexve.Ever>tuallyVictor巨vesEveupandgoesovertoVivienneleavixgEvetoViviaxx}
多樣化的練
習符合生理學和心理學觀點使學生的神經總是處于高度興奮狀態不至于因申一的練習造成申一的神經刺激而i致學習效率的降低。這種練習也符合20歲左右青年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性格特征。為了活躍課堂氣氛結合教學要求語音教師可有意識有目的地穿插一些諸如倆倆交流pairwork·游戲garue·角色扮演,bole一playing·小組討論youpdisc:ussion、情景會話*itua-tionaldia詠ue·英語原聲歌曲authentic:Eng-lispsongs)次賞等寓教于樂使學生在學習語音過程中充滿樂趣。同時在多媒體技術及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的今人筆者還嘗試將計算機英語學習軟件與語音教學相結合以創設良好的語境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把《從零開始學英語》、《走遍美國》、《空中英語教學》等系列光盤作為計算機輔助語音教學的軟件。學生在多媒體語音教室中根據自己語音實際水平有選擇地進行聽音、辨音、正音、模仿、跟讀等訓練充分調動學生開口欲望少I=力求語音、語調準確自然。這些軟件涉及英美文化、歷史、日常生活學生可邊看、邊聽、邊說隨時糾正發音徹底消除說英語的恐懼感增添學生的自信心既提高學生的語音能力又提高學生的文化敏感性使學生能從英語木族人的角度去體會情感認識事物為交際成功奠定基礎。通過這一實踐學生一改原來認為語音課枯燥乏味學不到實質性的東西的觀念變得喜歡上語音課而II.對用英語交際充滿信心。
三英語語音教師是課堂交際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提出英語語音課的教學目的是教師向學生系統介紹英語語音語調知識使學生通過學習和練習掌握英語的發音、語流的規律、語調的功能基木上能正確使用英語語音、語調朗讀表達思想少I=進行交際。語音教材都是依據英語教學大綱編寫的是教學大綱的具體化。用好教材是英語語音教師上好課的前提。語音教師應把它作為課堂教學的總依據。然后根據教學對象和教學目的組織課堂教學。這就要求語音教師要吃透“兩頭”即吃透教材和學生。首先要吃透教材精通所教內容。另外還要吃透學生把握學生在語音學習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重視教學信息反饋充分了解自己所教對象的特點。在吃透‘兩頭”的基礎上認真設計好每一堂課科學地安排好課堂的每個環節。在教學設計上避免過分強調理論講解而忽略學生聽說實踐把語音課上成理論課而應遵循認知規律和交際法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不管課堂教學怎樣進行語音教師都要進行管理和指濘以保持課堂的動態平衡這是一個調動各方而因素的積極過程。課堂不是圖I}館和閱覽室而是有組織、有目標的教學活動。在語音實際操練過程中學生始終是主體語音教師是組織者和指,,_者。這種作用表現在教師要想方設法創造各種情景盡力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語言交際環境給學生布置具體的任務促使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以發揮讓學生有機會運用所學到的英語語音和語調知識在教師的組織和指,,_卜互相合作開展形式多樣的交際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