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概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2 07:42:3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藝術概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藝術概論課優質資源利用
2011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文化強國戰略決策。而作為文化強國的重要內容之一的藝術,其發展和繁榮必須強化藝術教育的職能作用,大力發展高校藝術教育是迫在眉睫的大事。對藝術教育體制進行不斷改革和反思,確立完整的多層次、立體性藝術教育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創新模式,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和真正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文化素質和藝術品位,使之成為合格的21世紀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的時代要求和必然選擇。藝術教育對發展人的個性和創新意識、人格的完善和提升與全面和諧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起到了積極作用。就高校藝術教育的現狀而言,當務之急是進行藝術教育的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而其關鍵在于以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為根本的教學內容的改革和更新。就藝術教育中的藝術概論課程而言,建設和加強其課程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也就成為其教育教學的題中應有之義了。眾所周知,廣義的教學資源是指提供給課程教學的一切基礎和條件,它不僅包括人才資源、硬件軟件資源、課堂環境與情境等資源;還應該包括教學主客體關系,或師生關系構成的主體間性資源,以及教材、教學內容及其教學方法資源等。狹義的教學資源則主要針對課程教學內容而言,是指提供給教學內容的知識、方法、材料等要素構成的資源。基于此,作為理論型和專業基礎的藝術概論,其課程教學資源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藝術理論知識資源;二是藝術創作審美實踐資源;三是藝術歷史傳統資源。這就不僅需要古今中外的理論體系、知識結構、學理依據及其知識譜系作為其理論資源的支撐,而且還必須依賴其他包括美術、音樂、舞蹈、書法、工藝、設計等藝術門類課程,也包括藝術史、藝術創作、藝術鑒賞、藝術批評等課程,這就構成了藝術概論課程體系和結構的關聯性和課程間性。在信息化、全球化的語境下,雖然有著資源繁多、信息暢通、檢索便利等有利條件,但也存在浮躁淺薄、虛實難辨、資源相對匱乏的狀況。故切實做好優質教學資源的開發、選擇和利用的工作對于教學改革及其創新人才培養尤為重要。
一、藝術概論課程優質教學資源的辨析與確認
正如徐亮指出:“在教學改革過程中,有必要注意利用已有的資源,吸取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方面已有的條件和思路中的合理內容。這不僅可體現教育保持的連續性和改革的合法性,而且也是改革措施有可操作性,可得以實施和貫徹的關鍵。”[1]故而開發任何教學資源,必須重視對原有的資源條件的利用、轉化和優化。當然更為重要的是對新的優質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本來教學資源是依據教學內容的目標、觀念和規律來選擇及確定的,它是目的性與規律性的統一。但作為教學資源的論據材料,過去卻常被簡單套入理論模式,材料資源本身的重要作用往往被輕視或忽視,出現材料與觀點、理論不相吻合或難以言之成理,論之有據的現象。隨著社會時展,我們應當樹立藝術概論應該立足于材料資源優先的基本思路,和一切從藝術實踐出發、從材料資源出發的藝術教育改革的理念,進而對藝術概論課程所需的藝術資源和理論資源進行深度開發,利用優質的教學資源來推進教學內容改革。基于此,新時期藝術概論課程的教學資源應體現以下三個方面的特性。其一,在專業主渠道的基礎上拓寬多元渠道,確立多元一體的資源優質性。藝術概論有鮮明的核心價值取向性,確立資源的核心價值渠道是必要的,以具有人民性、民主性和進步性的價值取向的優秀傳統文化遺產、古今中外經歷史檢驗的經典理論和作品作為核心的真善美統一價值體系構成了優質資源發掘的主渠道。在主渠道資源的基礎上還需要多渠道拓展。從理論資源而言,西方20世紀以后的形形色色現代藝術及批評的多元資源;中國新時期以來形成的多元化、民族化、本土化的理論資源,“全球化”語境中比較文論的資源,當下學術討論和爭論的“熱點”所提供的理論資源等,構成理論發展和藝術創新的“百花齊放”的資源開發格局。這就為藝術概論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渠道,需要我們通過社會調研將其合理開發,轉化為教學資源,并在歷史與現實的條件下,改變資源材料匱缺老化、觀念陳舊的教學現狀,形成多元一體的資源開發渠道和經典化選擇的優質資源構成格局。其二,選擇具有一定特色與優勢的教學資源,加強教學資源的優質性和典型性。藝術概論課程具有指導性和前瞻性,故而資源的優質性和典型性很重要。對資源材料的處理和選擇,就必須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入里,抓大放小,其目的是為了確定教學資源優質性與特色。一方面對教學資源提出更高選擇要求,另一方面體現出資源的民族傳統、文化習俗、風格個性等特色。既在優質上體現出特色,又在特色中確立優質價值。因此,資源優質和優勢主要體現在質量上而非數量上,當然,數量也提供了質量選擇的空間和余地,只有具有一定的廣度的數量支撐,才能達到一定深度、厚度的質量要求。從理論實踐資源的精選而言,除藝術理論實踐外,也應該從民間藝術理論實踐、民族藝術理論實踐、通俗藝術理論實踐、大眾藝術理論實踐、新媒介藝術理論實踐等入手,擴大理論實踐資源開發途徑,吸取其特色精華,使之轉化為藝術概論課程教學資源。其三,注重個案、案例的典型資源的選擇與開發,加強案例教學的應用性和創新性。理論課程的實踐性品格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個案分析和案例教學中。無論是理論個案還是實踐個案都可提供實踐教學和強化課堂教學實踐環節的資源。過去在教學中并不缺乏例證和材料,但往往是堆砌羅列一連串材料,只有面而不見點。以個案分析和案例討論方式教學,不僅使理論教學深入淺出、聯系實際,而且也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和興趣。例如,藝術概論非常強調藝術起源及其原始藝術發生問題,過去因為缺少實物性材料,大多數觀點都是依靠推論和各種各樣的理論學說支撐,既沒有太大說服力,又枯躁乏味,學生根本接受不了,而且也聽不進去。如果在教學中選擇好典型案例加以分析討論,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明顯加強。因此,必須把好精選這一關,使材料真正實現作為個案分析、案例教學的目標。
二、藝術概論課程優質教學資源的開發途徑
從課程建設和教學內容而言,資源開發不僅在于選擇,而且重在發現,也就是說尋找優質資源開發途徑很重要。這如同作家必須深入生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從而在生活中發現和選擇素材一樣,提出文藝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2];王國維提出作家要“入乎其內”,又要“出乎其外”,不僅能“寫之”,而且能“觀之”[3]。故而“入乎其內”的“寫之”才能對材料資源有所發現,有所感悟;“出乎其外”的“觀之”才能對材料進行精選和創造。藝術概論教學資源是面對古今中外的藝術和理論而優選的結果,故而針對優質教學資源開發主要有三個途徑。其一,開發具有創新性和前沿性的優質教學資源。藝術概論課程最大的問題在于理論與實踐脫節或者說理論落后于實踐,理論解釋不了實際問題,故而對于課堂教學而言往往給人以陳舊和乏力之感。這就要求課程資源的創新和教學內容的創新,必須立足于教學實際和藝術實際,以新材料、新論據支撐新觀點、新知識。正如胡有清認為:“對于有潛在發展意義的科學知識,如邊緣性科學知識、綜合性科學知識,也應列入講授內容。同時,有的放矢地介紹學科領域內的重大爭論問題和新動向,也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4]新世紀以來,藝術實踐與理論發展提供了各種新的藝術思潮和新的藝術理念,諸如行為藝術、實驗藝術、新材料藝術、新媒介藝術、數字藝術、3D動漫藝術、生態藝術、環境藝術、景觀藝術等,不僅與高科技、新材料、電子媒介緊密結合,而且與藝術理念觀念變革結合,更為重要的是與生產力、生產方式變革結合,提供藝術創新發展的機制動力,也提供藝術概論課程改革的機制動力。從這一角度而言,教學資源的創新更應優先于觀點的創新,新的材料就會支撐新的觀點,也會支撐教學內容創新改革。其二,立足于知識結構和體系的系統性開拓優質教學資源的渠道。優質性不僅表現在資源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普適性和個別性、特殊性的結合上,而且也表現在基礎性、知識性和創新性、變化性的結合上。藝術概論具有藝術理論體系、結構、知識譜系,需要在材料選擇利用上整體全面考慮材料的實用性、對應性和實效性。過去在教學資源的選用上往往帶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傾向,由此必然產生就事論事、各取所需的偏頗,而忽略了理論體系和知識結構的相關性和系統性。優質教學資源并非為某一范疇、命題、理論的合理性而選取的,而應該是為整個理論體系和知識結構而設置的,它還會有整合理論的作用,具有建構理論系統性、相關性和體系性的作用。因此,優質教學資源的意義在于資源本身具有系統性,具有整體性的實踐材料和理論材料的意義,精選優質教學資源和考慮教學資源合理運用才能保證理論和教學的系統性和整體性,充分認識資源運用的辯證性、合理性和邏輯性。其三,立足于藝術發展趨向和學術前沿成果,確立以核心價值體系開拓優質教學資源的渠道。藝術與藝術理論都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和社會性,但也具有一定的超時代性和超社會性,故而從時代要求和時展趨向及其文藝規律而言,確立起核心價值體系及其評價體系是十分重要的,它影響和支配藝術理論發展的價值取向。也就是說,優質資源的精選必須有標準、原則和規則,必須依據藝術規律建立價值評價體系及其標準來確立優質資源。當前隨著藝術及其藝術教育發展趨勢,藝術上升為大學科門類,藝術學成為一級學科,以及美術、音樂、舞蹈、影視、戲劇等藝術門類也從二級學科升格為一級學科,藝術學下屬的藝術理論、藝術史、藝術批評成為二級學科,面臨著藝術升格后的發展機遇和挑戰以及一系列問題。因此,藝術理論發展創新反映到藝術教育和藝術概論課程教學中,必須強化學科創新性和學術前沿性,以先進理論推動藝術創作和藝術發展,建立起藝術標準及其藝術評價機制。藝術評價機制表現于藝術觀及其藝術評價的核心價值取向上,往往以標準、原則、規律來體現。教師對優質教學資源的選擇其實也是一種評論或評價形式,除依據教學需要而設立的評價標準外,更重要的是根據藝術標準、原則、規律來選擇。這說明,核心價值體系具有貫通性和時代性的,更具有前瞻性和開放性,教學資源選擇必須確立核心價值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才能保證資源開發的優質有效性。
三、藝術概論課程優質教學資源的轉化和利用
淮陽泥塑民俗藝術概論
淮陽是伏羲定都、創業和長眠之地,有眾多的遺跡遺俗和神話傳說,為紀念伏羲功德,后人在太昊陵建有宮殿式陵廟,俗稱“人祖廟”。每年農歷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太昊陵有盛大的祭祀“人祖廟會”,“泥泥狗”作為太昊陵二月廟會的泥玩具,主要是在廟會上兜售,同時也是祭祀活動的象征物。
一、淮陽泥塑的藝術特點
淮陽泥塑俗稱“泥泥狗”,是河南淮陽太昊伏羲陵傳統廟會上泥玩具的總稱。泥泥狗的傳統題材相當廣泛,涉及狗、鳥、獸、猴、蛇、蛙、蟲、魚等數百種。老藝人說泥狗子是人祖伏羲女媧“摶土造人”時傳下來的,都是伏羲的臣民,泥泥狗也就成了神圣吉祥之物,所以這種泥玩不同于一般的玩具,而是被當作祭祀伏羲和女媧的一種圣物,消災去病,祈保平安。泥泥狗的捏塑、飾繪的實質與祭祖、娛神、祈子和禳災等功利目的緊密連接在一起,反映生命意識又帶有娛樂實用性,因此,泥泥狗伴隨著遠古的宗教祭祀和美好的愿望代代傳承下來。
(一)用色鮮艷、對比強烈
淮陽“泥泥狗”的用色屬于民間色彩范疇。傳說,伏羲以五色分大地五行稱為正色,其中黑色是東方最具象征意義的色彩,代表著神圣、尊貴、神秘、本原、正統、忠誠等深刻的內涵。黑色又稱玄,老子設想的玄牝能夠生育萬物,還有玄鳥可以降而福之,象征著春天來臨和生育,所以“泥泥狗”所有的底色都采用黑色,以黑色的沉穩莊重襯托其他亮麗的色彩,顏料中的黑是采用鍋底灰加骨膠熬制而成,其它顏料如大紅、大綠、中黃、鮮藍等均為土質顏料調配而成,還有的加入蛋黃進行調配,白色在其它對比較強的色彩中主要起穿插調和協調作用。
(二)線條自然、裝飾淳樸
藝術設計概論課程與思政教育探討
摘要:本文基于高校藝術設計概論課程的基本現狀,通過不斷實踐與發展,探尋藝術設計概論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意義和發展措施,希望可以找到藝術設計專業與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措施,以更好地開展教育工作,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藝術設計;思政教育;融合
隨著國家經濟的日益強大和文化的不斷融合,教育工作成為強兵富國的一項必要工作,思政教育近年來備受社會重視。“全球化”的發展,讓大家更快地了解世界,但是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卻逐漸弱化,近年來“洋節”越來越受歡迎。現代社會對高校畢業生的要求不僅僅是專業技能過硬,更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因為品質是做人的第一步。但是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過于簡單,無法滿足企業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所以,高校藝術設計概論課程中融合思政教育,將思政教育融入到生活與教學的方方面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覺性。本文主要探討在藝術類專業課程中如何融入思政教育,希望可以整合教育理念,促進共同發展。
一、高校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思政的基本現狀
現代社會與企業對于藝術設計專業類的學生要求越來越高,畢業生不僅僅要專業素質過關,還要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愛崗敬業、吃苦耐勞是現代社會對大學生的基本要求。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畢業后進入社會走進設計行業,設計行業工作強度大,并且工作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較高的熱情與創新。然而很多90后的學生家庭條件富足,吃不了苦,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此外誠實守信、為人真誠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堅持誠信才能與客戶長久合作下去,真誠做人才會與同事和諧相處,才能有利于工作。最后要敢于探索,勇于創新,這是企業對員工的要求,只有不斷去創新,設計才能有生命。基于社會的需求,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需要不斷改進,將思政教學融入其中是必然趨勢,值得我們不斷探索研究。普通高校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學生正是20歲左右的年紀,花一樣的年紀,他們朝氣蓬勃充滿激情、好奇,這個時候正是對其價值觀的塑造時期。高校對于藝術類專業的教學目標是結合本校定位而制定,培養的學生側重點也不相同。例如應用技術型高校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術,讓學生進入社會能適應工作。藝術生對待專業課一般會比較認真,但是對待思政這一類的課程就不重視,不愿意學習。我們也知道這一年齡段的學生,特別是藝術類的學生極具個性,有著非常強烈的自我意識,他們向往無拘無束,不喜歡被束縛,所以他們并不喜歡一板一眼的思政教育。
二、高校藝術設計概論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意義
藝術概論課優質教學開發與利用
2011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文化強國戰略決策。而作為文化強國的重要內容之一的藝術,其發展和繁榮必須強化藝術教育的職能作用,大力發展高校藝術教育是迫在眉睫的大事。對藝術教育體制進行不斷改革和反思,確立完整的多層次、立體性藝術教育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創新模式,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和真正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文化素質和藝術品位,使之成為合格的21世紀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的時代要求和必然選擇。藝術教育對發展人的個性和創新意識、人格的完善和提升與全面和諧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起到了積極作用。就高校藝術教育的現狀而言,當務之急是進行藝術教育的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而其關鍵在于以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為根本的教學內容的改革和更新。就藝術教育中的藝術概論課程而言,建設和加強其課程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也就成為其教育教學的題中應有之義了。眾所周知,廣義的教學資源是指提供給課程教學的一切基礎和條件,它不僅包括人才資源、硬件軟件資源、課堂環境與情境等資源;還應該包括教學主客體關系,或師生關系構成的主體間性資源,以及教材、教學內容及其教學方法資源等。狹義的教學資源則主要針對課程教學內容而言,是指提供給教學內容的知識、方法、材料等要素構成的資源。基于此,作為理論型和專業基礎的藝術概論,其課程教學資源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藝術理論知識資源;二是藝術創作審美實踐資源;三是藝術歷史傳統資源。這就不僅需要古今中外的理論體系、知識結構、學理依據及其知識譜系作為其理論資源的支撐,而且還必須依賴其他包括美術、音樂、舞蹈、書法、工藝、設計等藝術門類課程,也包括藝術史、藝術創作、藝術鑒賞、藝術批評等課程,這就構成了藝術概論課程體系和結構的關聯性和課程間性。在信息化、全球化的語境下,雖然有著資源繁多、信息暢通、檢索便利等有利條件,但也存在浮躁淺薄、虛實難辨、資源相對匱乏的狀況。故切實做好優質教學資源的開發、選擇和利用的工作對于教學改革及其創新人才培養尤為重要。
一、藝術概論課程優質教學資源的辨析與確認
正如徐亮指出:“在教學改革過程中,有必要注意利用已有的資源,吸取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方面已有的條件和思路中的合理內容。這不僅可體現教育保持的連續性和改革的合法性,而且也是改革措施有可操作性,可得以實施和貫徹的關鍵。”[1]故而開發任何教學資源,必須重視對原有的資源條件的利用、轉化和優化。當然更為重要的是對新的優質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本來教學資源是依據教學內容的目標、觀念和規律來選擇及確定的,它是目的性與規律性的統一。但作為教學資源的論據材料,過去卻常被簡單套入理論模式,材料資源本身的重要作用往往被輕視或忽視,出現材料與觀點、理論不相吻合或難以言之成理,論之有據的現象。隨著社會時展,我們應當樹立藝術概論應該立足于材料資源優先的基本思路,和一切從藝術實踐出發、從材料資源出發的藝術教育改革的理念,進而對藝術概論課程所需的藝術資源和理論資源進行深度開發,利用優質的教學資源來推進教學內容改革。基于此,新時期藝術概論課程的教學資源應體現以下三個方面的特性。其一,在專業主渠道的基礎上拓寬多元渠道,確立多元一體的資源優質性。藝術概論有鮮明的核心價值取向性,確立資源的核心價值渠道是必要的,以具有人民性、民主性和進步性的價值取向的優秀傳統文化遺產、古今中外經歷史檢驗的經典理論和作品作為核心的真善美統一價值體系構成了優質資源發掘的主渠道。在主渠道資源的基礎上還需要多渠道拓展。從理論資源而言,西方20世紀以后的形形色色現代藝術及批評的多元資源;中國新時期以來形成的多元化、民族化、本土化的理論資源,“全球化”語境中比較文論的資源,當下學術討論和爭論的“熱點”所提供的理論資源等,構成理論發展和藝術創新的“百花齊放”的資源開發格局。這就為藝術概論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渠道,需要我們通過社會調研將其合理開發,轉化為教學資源,并在歷史與現實的條件下,改變資源材料匱缺老化、觀念陳舊的教學現狀,形成多元一體的資源開發渠道和經典化選擇的優質資源構成格局。其二,選擇具有一定特色與優勢的教學資源,加強教學資源的優質性和典型性。藝術概論課程具有指導性和前瞻性,故而資源的優質性和典型性很重要。對資源材料的處理和選擇,就必須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入里,抓大放小,其目的是為了確定教學資源優質性與特色。一方面對教學資源提出更高選擇要求,另一方面體現出資源的民族傳統、文化習俗、風格個性等特色。既在優質上體現出特色,又在特色中確立優質價值。因此,資源優質和優勢主要體現在質量上而非數量上,當然,數量也提供了質量選擇的空間和余地,只有具有一定的廣度的數量支撐,才能達到一定深度、厚度的質量要求。從理論實踐資源的精選而言,除藝術理論實踐外,也應該從民間藝術理論實踐、民族藝術理論實踐、通俗藝術理論實踐、大眾藝術理論實踐、新媒介藝術理論實踐等入手,擴大理論實踐資源開發途徑,吸取其特色精華,使之轉化為藝術概論課程教學資源。其三,注重個案、案例的典型資源的選擇與開發,加強案例教學的應用性和創新性。理論課程的實踐性品格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個案分析和案例教學中。無論是理論個案還是實踐個案都可提供實踐教學和強化課堂教學實踐環節的資源。過去在教學中并不缺乏例證和材料,但往往是堆砌羅列一連串材料,只有面而不見點。以個案分析和案例討論方式教學,不僅使理論教學深入淺出、聯系實際,而且也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和興趣。例如,藝術概論非常強調藝術起源及其原始藝術發生問題,過去因為缺少實物性材料,大多數觀點都是依靠推論和各種各樣的理論學說支撐,既沒有太大說服力,又枯躁乏味,學生根本接受不了,而且也聽不進去。如果在教學中選擇好典型案例加以分析討論,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明顯加強。因此,必須把好精選這一關,使材料真正實現作為個案分析、案例教學的目標。
二、藝術概論課程優質教學資源的開發途徑
從課程建設和教學內容而言,資源開發不僅在于選擇,而且重在發現,也就是說尋找優質資源開發途徑很重要。這如同作家必須深入生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從而在生活中發現和選擇素材一樣,提出文藝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2];王國維提出作家要“入乎其內”,又要“出乎其外”,不僅能“寫之”,而且能“觀之”[3]。故而“入乎其內”的“寫之”才能對材料資源有所發現,有所感悟;“出乎其外”的“觀之”才能對材料進行精選和創造。藝術概論教學資源是面對古今中外的藝術和理論而優選的結果,故而針對優質教學資源開發主要有三個途徑。其一,開發具有創新性和前沿性的優質教學資源。藝術概論課程最大的問題在于理論與實踐脫節或者說理論落后于實踐,理論解釋不了實際問題,故而對于課堂教學而言往往給人以陳舊和乏力之感。這就要求課程資源的創新和教學內容的創新,必須立足于教學實際和藝術實際,以新材料、新論據支撐新觀點、新知識。正如胡有清認為:“對于有潛在發展意義的科學知識,如邊緣性科學知識、綜合性科學知識,也應列入講授內容。同時,有的放矢地介紹學科領域內的重大爭論問題和新動向,也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4]新世紀以來,藝術實踐與理論發展提供了各種新的藝術思潮和新的藝術理念,諸如行為藝術、實驗藝術、新材料藝術、新媒介藝術、數字藝術、3D動漫藝術、生態藝術、環境藝術、景觀藝術等,不僅與高科技、新材料、電子媒介緊密結合,而且與藝術理念觀念變革結合,更為重要的是與生產力、生產方式變革結合,提供藝術創新發展的機制動力,也提供藝術概論課程改革的機制動力。從這一角度而言,教學資源的創新更應優先于觀點的創新,新的材料就會支撐新的觀點,也會支撐教學內容創新改革。其二,立足于知識結構和體系的系統性開拓優質教學資源的渠道。優質性不僅表現在資源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普適性和個別性、特殊性的結合上,而且也表現在基礎性、知識性和創新性、變化性的結合上。藝術概論具有藝術理論體系、結構、知識譜系,需要在材料選擇利用上整體全面考慮材料的實用性、對應性和實效性。過去在教學資源的選用上往往帶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傾向,由此必然產生就事論事、各取所需的偏頗,而忽略了理論體系和知識結構的相關性和系統性。優質教學資源并非為某一范疇、命題、理論的合理性而選取的,而應該是為整個理論體系和知識結構而設置的,它還會有整合理論的作用,具有建構理論系統性、相關性和體系性的作用。因此,優質教學資源的意義在于資源本身具有系統性,具有整體性的實踐材料和理論材料的意義,精選優質教學資源和考慮教學資源合理運用才能保證理論和教學的系統性和整體性,充分認識資源運用的辯證性、合理性和邏輯性。其三,立足于藝術發展趨向和學術前沿成果,確立以核心價值體系開拓優質教學資源的渠道。藝術與藝術理論都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和社會性,但也具有一定的超時代性和超社會性,故而從時代要求和時展趨向及其文藝規律而言,確立起核心價值體系及其評價體系是十分重要的,它影響和支配藝術理論發展的價值取向。也就是說,優質資源的精選必須有標準、原則和規則,必須依據藝術規律建立價值評價體系及其標準來確立優質資源。當前隨著藝術及其藝術教育發展趨勢,藝術上升為大學科門類,藝術學成為一級學科,以及美術、音樂、舞蹈、影視、戲劇等藝術門類也從二級學科升格為一級學科,藝術學下屬的藝術理論、藝術史、藝術批評成為二級學科,面臨著藝術升格后的發展機遇和挑戰以及一系列問題。因此,藝術理論發展創新反映到藝術教育和藝術概論課程教學中,必須強化學科創新性和學術前沿性,以先進理論推動藝術創作和藝術發展,建立起藝術標準及其藝術評價機制。藝術評價機制表現于藝術觀及其藝術評價的核心價值取向上,往往以標準、原則、規律來體現。教師對優質教學資源的選擇其實也是一種評論或評價形式,除依據教學需要而設立的評價標準外,更重要的是根據藝術標準、原則、規律來選擇。這說明,核心價值體系具有貫通性和時代性的,更具有前瞻性和開放性,教學資源選擇必須確立核心價值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才能保證資源開發的優質有效性。
三、藝術概論課程優質教學資源的轉化和利用
藝術概論雙語教學方法探討
一、引言
“藝術概論”課程旨在培養掌握全面的藝術常識,有較高的藝術修養和人文素質的學生。“藝術概論”課程雙語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系統掌握藝術學知識的前提下,具備自主查閱藝術設計類英文文獻,以及用英語進行學術交流的能力。因為藝術學學科知識在不斷發展,學生們個性多樣,所以“藝術概論”課程雙語教學的方法需要長期地探索和實踐。
二、“藝術概論”雙語教學實踐
針對藝術與設計學院的學生們畢業后,多從事視覺藝術類工作的特點,本校的“藝術概論”雙語教學課程,選用美國學者帕特里克•弗蘭克(PatrickFrank)主編的《藝術形式:視覺藝術導論(Prebles'artforms:anintroductiontothevisualarts)》①作為英文教材,輔以李世葵編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藝術導論》作為中文教材[1]。經過兩年的藝術概論雙語教學實踐,本校教師努力在傳授藝術學知識和培養專業英語能力之間尋找結合點,激發學生對藝術學的興趣,讓學生在掌握藝術理論的同時,記住專業英語詞匯和英語表達方式。1.培養學生對藝術學理論的興趣“藝術概論”課程的課堂教學應該做到如下幾點,才能激發學生對藝術學理論學習的興趣。(1)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來傳授豐富的知識。教師除了講解以外,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和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展示豐富多彩的教學素材,包括文字、摘要、圖片、影片,等等。教師還可以在講授教材內容的前提下,結合課外閱讀材料,適度發揮和展開,來擴大學生視野。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來教學,可以節省學生掌握知識的時間。教師將一些重要的藝術學知識點制作成直觀、形象的動畫,學生通過看圖片和文字說明,聽英語解說,很容易就理解了藝術學理論知識,從而保證課堂信息量不會因為要花時間解說英語而減少[2]。(2)聯系藝術創作和欣賞過程,讓藝術學理論幫助學生解決現實問題。例如,講授“藝術的本質”的時候,可以引導學生反思當代中國的新媒體藝術家與中國古代著名畫家所持的藝術本質觀,然后引導學生得出結論:藝術家對藝術本質的看法,決定了他們的創作思路和表現手法,從而創作出不同的藝術形式。(3)突出學生的主體性。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來啟發學生,開拓學生的學習思路。例如,讓每位學生自己選擇一個感興趣的藝術問題或者藝術作品與藝術現象,收集相關資料,制作成PPT并在課堂上講解,教師組織同學們針對演講內容進行討論。又如,提出一些藝術問題,讓學生自主發言,讓學生相互評價。這些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成為思考的主體和教材的體驗者,由被動接受知識變成主動探索知識、發現知識和創造知識。2.運用激勵機制激發和維持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運用恰當的激勵方法,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改變學生學習的行為。激發并且維持學生對“藝術概論”課程的學習熱情,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激勵方法。(1)目標激勵法。明確教學目標,激發學生實現目標的興趣與信念。每一節課都告訴學生這次課的教學目標是什么,讓學生明確學習重點。在首次給學生授課的時候,播放一些往屆優秀學生學習“藝術概論”課程的英語演講錄像,告訴他們只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認真學習,也可以達到用專業英語流利發言和演講的水平,激發學生取得成功的野心。(2)情境激勵法。“藝術概論”課程雙語教學不是把知識強塞給學生,重點是在于引導、啟迪和誘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激發學生對藝術學知識和專業英語的學習熱情。因此,教師要多為學生創造語言交際情境,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例如,結合教學內容,教師適當準備一些實物、照片、錄像,并通過聽說讀寫、提問、唱歌、講故事、做游戲等方式,營造出特定的交際情景,讓學生置身于生動活潑的英語交流氣氛中。情景教學方法可以加深學生對藝術學英語詞匯的印象,獲得用英語交流想法的成功感,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具體的教學手段很多,例如,教師可以圍繞所學的藝術知識,根據藝術史和藝術家傳記,編成有趣的英語故事,先讓同學們閱讀,再通過問答練習促進學生思考和記憶。或者讓學生扮演成自己仰慕的藝術家或者設計師,先用漢語陳述其藝術流派的創作理念,最后用一句英語概括。或者由教師提出一個藝術學話題和正反觀點,讓學生組隊自由辯論。另外,師生還可以在課外開設藝術學專業英語角,等等。(3)贊美激勵法。獎勵是一種正強化,通過適當的表揚和肯定,來鼓勵學生繼續做某事和采取某種行為。獎勵的手法多樣,包括口頭贊美、集體鼓掌等。社會心理學家認為,受人贊揚、被人理解和尊重,能使人感受到自身的價值,從而變得更有活力。學生渴望被贊揚,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多鼓勵和贊揚用英文發言的學生,這樣做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使學生有努力學習的動力[3]。舉辦一次“藝術學知識英語搶答競賽”并給予獎勵,也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3.循序漸進地開展雙語教學“藝術概論”課程雙語教學實踐,要遵循先易后難的原則。(1)教師在授課內容上,可以精選一些知識點作為切入點。教師可以先雙語講解一些容易理解的章節內容,諸如“藝術的社會功能”、“二戰以后的現代繪畫”,等等。并要求學生背誦常用的專業英文詞組、語句,在學生有了一定的收獲后,再推進學習難一些的章節內容。(2)在教學方法上,先中英文混合授課,隨著學生熟悉了藝術類英語詞匯之后,再增加授課的英文內容,最后實現全英文授課。進行“藝術概論”課程雙語教學的前期,是教師采用英文課件、中文講授的教學方法,對于較為淺顯的內容,如“藝術的娛樂作用”等用英文教學,而重點和難點如“形式與內容的統一”、“藝術典型”等用中文講解。在課程的后期,學習“美術的基礎知識”、“設計藝術的種類及其基礎知識”等內容時,采用英文課件、英文講授的教學方法。4.把英語貫穿到雙語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教師要提前把課堂教學用語的電子文檔發給學生,保證學生在上課的時候,能夠聽懂授課指令。讓學生看圖評論時說:“Lookatthepicturesandreviewit(看圖并且評論之)”;當學生回答得不完善的時候說:“Notquite,cananyonehelphim(不止如此,哪位同學能幫幫他嗎)”;對答不出問題的學生,教師應和顏悅色地說:“Itdoesn'tmatter.Ithinkyouwilldobetternexttime(沒關系,下次你能答得更好)”;等等。教師要多用微笑和肯定的眼神,來鼓勵學生用英文發言和討論問題。每節課要給學生講授20個藝術與設計類英文詞匯;在講解英語語法時,引導學生尋找英漢語種的異同點,把英語句子與相類似的漢語句子進行比較分析,找到表達規則與結構的相似之處,降低專業英語的學習難度;每節課后布置一道英文作業題,要求用英語回答;教師在每個教學單元末為學生提供中、英文學習小結,方便學生對單元知識查漏補缺;試卷中英文考題占30分,英文題型有選擇題、名詞解釋和論述題,要求用英語寫出答案。在考試前,教師將分散在課本各單元中的專業英語知識歸納起來,指導學生系統進行復習,要引導學生學會梳理藝術學基礎知識、抓住重點和難點,多復習主要問題。同時,教師還應介紹考前復習的方法,并提供往屆考題,以便學生熟悉考試的題型和考題的難易度。5.師生互動,及時反饋(1)營造師生交流與合作的互動課堂氛圍。現代教學理論強調教學是由學生、教學資源、教師這三者構成的動態體系,通過人際溝通來傳播信息、溝通情感、交流觀點[4]。因此,要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融洽的新型師生關系,營造教與學之間寬松、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產生的心理氛圍,是促進師生積極互動的前提條件。教師以飽滿的熱情和良好的心態出現在學生面前,有利于創造和諧氣氛,引發師生互動。(2)提倡生生互動以及小組合作。同學之間建立有效的合作、共享、互動和競爭關系,能夠提高效率。因此,教師要讓學生相互監督和檢查任務進展情況,分工合作查閱資料、收集信息和調查研究,相互討論問題并尋找答案,以小組競賽方式來鞏固認知。通過分組學習,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小組活動的形式與內容給出建議,提出具體的要求和實施辦法,使小組成員相互之間能夠進行合作,共享資源和信息,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教師還要做到勤上網上論壇,及時回復學生的帖子。學生在考后要提交學結,反思雙語學習的內容、過程和方法,評價自己的學習結果,提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老師組織學生學結大會,有助于同學們通過積極的相互交流來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3)教師針對學生的反饋,隨機應變,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進度安排。教師應該隨時依據學生狀況來改進教學方法,在課后要認真、細致、及時地批改作業,同時有效地利用學校網絡教學系統、QQ班級群,對學生進行輔導、答疑。由于學生聽英語比聽中文要困難一些,因此在課堂上有一些學生會跟不上教師的授課節奏,對教學會有很多建議。教師可以通過個別談話、全班座談或者問卷調查來分析學生的學習效果,了解學生的困惑,再根據學生的需求來備課,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來更新教學內容和調整教學形式。
三、結語
經過“藝術概論”課程雙語教學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將能夠自主獲取英文專業知識和開拓國際視野,從而能夠及時跟蹤國內外最新的藝術設計成果和發展動態,走在學科的前沿。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教師應該認真準備教案、課件及參考資料,優化組合教學內容,根據知識的難易程度來設計雙語教學授課方式,還要以平等的心態主動親近學生,形成愉悅開放的互動課堂氛圍,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并大膽質疑追問,主動探索藝術學前沿知識。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還要教給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和閱讀技巧,包括運用網絡教學資源的方法,指導學生掌握學習規律,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用正確的方法去努力學習,才能夠實現藝術學理論知識和專業英語交流能力的雙豐收。
大學藝術概論課程教學策略研究
摘要:藝術概論課程是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基礎課,該課程的學習能夠使學生了解設計美學的總體構思,掌握藝術創作和鑒賞作品的方法,豐富藝術作品的感染力與表現力。為探討提升該課程的教學效果,本文通過對教學策略的改革及研究,從深化教學內容入手,到教學方法、課程類型的變化,現代信息化輔助教學的應用,旨在優化教學過程,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夯實職業應用型人才所必需掌握的基礎知識,側重學生各方面能力發展,提高理論課教學質量,實現這門課程教學的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
關鍵詞:課程研究;藝術概論;教學策略;應用型
大學藝術概論課程是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開門課”,基礎課。本課程通過介紹藝術的本質與特征、藝術的門類、藝術的發展、藝術的創作、藝術的作品、藝術的接受等幾個方面,幫助學生加深對于藝術作品的理解,并掌握藝術創作和鑒賞作品的方法;從美學和文化學的角度來研究藝術,力求探索和發掘藝術的人文精神,培養相關職業應用型人才所必需掌握的基礎知識。本課程教學目標:讓學生理解藝術的本質,了解藝術的門類區劃,熟練掌握藝術的社會功能,藝術創作的過程,藝術作品的內容和形式。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和訓練,使學生了解設計美學的總體構思,大大豐富藝術作品的感染力與表現力。不言而喻,對于藝術設計專業來說,這是一門重要的課程。那么,老師采取什么樣的教學策略優化課堂環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實現這門課程的教學目標呢?
一、深化教學內容的教學策略,達到教材—教學—思想的塑造
藝術不但有理性的認識,感性的魅力,而且還具有全面具體地反映和描寫人類、自然、人生等方面的內容。藝術作品是生活的各個方面、各個領域相互關聯的寫照。同時,藝術作品的感性特征能呈現出外在世界與我們內在世界的具體性,它能使我們細致入微地體驗自然的內在生命,人生的悲哀苦樂,現實生活的復雜性與多面性,藝術家們的創造精神等[1]。這種審美教育可以使人們更全面、更具體地感受現實生活的意義。尤其對藝術專業的學生來說,有較為廣闊的知識背景和一定的理解能力,才能形成美的觀念,對美的藝術品產生美的感受,形成審美觀念,發展審美能力。(一)以主題教學法整合教材,強調教學的思想性。主題教學是用動態的生成觀念,重新認識和整合全書內容。它是由幾個教學單元內容組合在一起,穿成串形成核心知識和思想。它起著牽一發,動教材知識能力體系的作用。它是思想的切合點、觸發點、共振點[2]。把教學思想由表及里地反應出來,個性與共性融匯起來,形成立體的教學平臺。首先把教材按照內容分成幾個模塊,依據每個模塊內容再設計不同的主題指導學生學習。每個主題都體現著思想性。譬如從哲學的高度和歷史的角度探討藝術本質、各門藝術的特點和它們共同的審美特征,以及藝術發展的客觀規律等等。在教學中主要采取主題教學法。通過對教材內容深度研究和再組織,以“教材主題”提煉教材內容體系中蘊含的主要理論問題;整合“教材主題”以構建“教學主題”,圍繞“教學主題”構建教師、學生、教材三維互動的立體教學平臺。學生在主題教學中系統學習教學內容,每個教學內容都互相補充、互相聯系、融為一體。師生合力促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有效轉換。其次,主題教學法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開放性。搭建平臺讓學生自主學習,以教學主題整合教學內容,以問題鏈深化課堂講授,以專題形式組織教學,用主題討論和個人或小組發言來實現。要求學生設計問題要多維化,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征設計問題,使其具有啟發性。目的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進行探究式學習,自主式學習,在自主學習中提高能力。幫助他們形成健康的審美趣味,正確的美學觀念,提高欣賞美、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從而塑造正確的藝術信仰。能起到在傳統教學中依靠老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所達不到的效果。(二)以體驗式教學法貫穿始終,強調教學的實踐性。體驗式教學屬于互動式教學模式范疇,是一種仿真式實踐教學方法。教師在課前要做大量準備,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情境、精選案例,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首先創設藝術史情景、感悟歷史。其二,創設藝術作品情景、感悟作品。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進行角色體驗及參與具體的情景[3],從而讓學生獲得無法從常規教學中獲得的認知能力及自主學習積極性。該教學方法堅持以互動式教學方法為主,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老師的引導作用。同時,讓學生以原有的理論知識為新知識的生長點,通過營造藝術情境,讓學生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把枯燥的理論主動應用到一個逼真的具體場境中,促使學生關注現實問題,激起學生理論運用于實踐的嘗試熱情,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各項藝術能力。譬如:展示2016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藍色多瑙河》現場演奏表演,讓學生們理解藝術的形象是感性與理性的統一。同時,在教學中經常把主題教學法和體驗式教學法結合起來會更加便于教學。這兩種教學法的結合會使課堂類型變化多樣,改變傳統教學中課堂類型的單一性。使整個課堂設計呈現動態的合理性。而且,每個主題的學習和討論,每一個案例的體驗和分析都會把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作為教學效果來評價。以下表格就是對這一教學設計的概括。綜上所述,突出以學生為中心,優化教學設計及教學策略,使之課堂類型靈活,激發學生把理論運用于實踐的嘗試熱情,激發自主學習動機,提高藝術創造力。(三)以藝術發展調整教學內容,強調教學的開放性。在這門課程中,作者用大量的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科學地認識藝術及藝術復雜的社會現象和歷史現象,涉及從古至今的中西方藝術發展進程。藝術理論是人類廣泛的藝術實踐的概括和總結。實踐產生理論,反過來,對藝術創作實踐起指導作用。采取什么樣的方法既讓學生暢游在中外藝術發展中,還能認識到藝術理論對藝術創作實踐的指導作用。1.按照藝術發展進程分為幾個不同的教學模塊學習。采取案例分析法、指導讀書法、討論法完成。課堂形式可以用對分課堂,小組討論,翻轉課堂。其中,案例分析法有其自身優勢。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美國建筑師弗蘭克賴特的代表作《流水別墅》,作品展示了藝術與技術的完美結合,反映人類對社會生活和世界認識的物化形態。2.課前精心準備,周密設計,把千百年前的中外藝術史打破時空界限拉近給學生,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探索藝術史,體驗藝術史,感悟人生。從而牢固掌握藝術理論及藝術創造規律,促使學生的藝術思想和鑒賞力不斷得到升華。按照歷史的發展整合教學內容,以不同的教學方法,不同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把紛繁復雜的藝術史,藝術創作史清晰地綜合起來,完整掌握,融會貫通。
二、基于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教學策略,提升學習效率
影視藝術概論教學方法分析
【提要】在《影視藝術概論》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采用課堂講授法、課堂參與法、影視實踐法、評論寫作法這四種教學方法。這四種教學方法將影視理論與影視實踐相結合,將教師講授與學生參與相結合,將課堂學習與課后實踐相結合,將理論學習與實踐練習相結合,將感性認識與理性評論相結合,能夠全面提升學生在影視藝術理論知識、影視拍攝、影視鑒賞、影視評論等多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是一種綜合立體的教學方法,在影視藝術概論課程教學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影視藝術概論;教學;方法;探究
一、課堂講授法
在《影視藝術概論》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采用課堂講授法向學生介紹電影理論、電影歷史、經典影片、電影大師等內容。通過教師講授和系統梳理,學生可以快速了解中外電影史發展脈絡、主要電影流派。譬如介紹電影流派相關知識諸如產生背景、藝術特點、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歷史地位、獲獎情況時,采用課堂講授法可令學生迅速掌握這些最基本的影視知識。以外國電影史為例,通過教師講解,學生了解到外國電影史的發展可以簡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無聲時期的電影,主要包含無聲時期電影的形態特點、代表作品,以盧米埃爾兄弟、梅里埃的電影、蘇聯蒙太奇學派電影、歐洲先鋒派電影為代表;第二階段是經典敘事時期的電影,包含大制片廠制度下的經典電影敘事及其電影作品;第三階段是現代電影時期,包含傳統電影向現代電影轉型期的重要代表作品,如《公民凱恩》等;第四階段為高科技時代的電影,包含動畫電影和科幻電影等。再看中國電影史,同樣可通過講授法令學生了解中國早期國產電影的特點及經典影片,譬如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優秀國產電影以《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東流》《小城之春》為代表。接下來介紹十七年電影的藝術特點及本階段的優秀影片,如《林則徐》、《早春二月》。在新時期電影中主要介紹第三代導演到第六代導演的特點及其作品,可將第五代導演中的張藝謀和第六代導演中的賈樟柯作為重點來介紹,因為這兩位導演都是目前影響最大、成就最高的導演之一。關于張藝謀,電影作品重點介紹其最優秀的電影,如《秋菊打官司》《一個也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等,印象系列則可介紹《印象•麗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等。賈樟柯可重點講授其《三峽好人》《江湖兒女》《山河故人》等代表性影片。
二、課堂參與法
除教師課堂講授外,還可讓學生適當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以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學習熱情、主動思考的能力和獨立判斷的能力。譬如在講授導演風格的時候,教師介紹同一故事由不同導演執導,作品風格和藝術水平有較大差異,以電視劇《紅樓夢》為例,該劇有兩個版本,一個是1987年中央電視臺王扶林導演的《紅樓夢》,簡稱央視版;一個是2010年李少紅導演的電視劇《紅樓夢》,簡稱新版。兩個版本電視劇的取材和內容基本相同,但劇作風格、導演風格卻很不相同,各有千秋。教師可選取電視劇《紅樓夢》的經典片段《寶黛初見》作為案例,要求學生思考討論,發表觀點。討論發現,多數學生認為央視版更為經典,表現在場景設計和演員表演兩個方面。在場景設計方面,該版將現場眾人的言談舉止都表現出來,既有主角林黛玉和賈寶玉的言談舉止,也有眾人的說笑反應,因此是一個綜合立體的見面場景。演員表演層面也表現不俗,陳曉旭把林黛玉清高孤傲的氣質完美地表現出來,賈母則把祖母對孫兒的無比疼愛演繹得淋漓盡致。比較而言,新版《紅樓夢》寶黛初見場景鏡頭中只有賈寶玉和林黛玉,其他人被排除在鏡頭之外,令觀眾無法了解現場的總體情況,因此在場景設計上和央視版有較大不同。但也有同學比較認可新版《紅樓夢》,認為新版人物服飾華美,色彩和光線運用更符合現代年輕觀眾的欣賞趣味。學生討論完畢,教師可對學生觀點進行點評,既要說明自己的主觀喜愛,更要客觀地進行藝術比較,從演員表演、場景設計、氣氛烘托、色彩光影、音樂配置等方面進行比較,以令學生對影視藝術有更深入的了解。
藝術設計概論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意義
摘要:本文基于高校藝術設計概論課程的基本現狀,通過不斷實踐與發展,探尋藝術設計概論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意義和發展措施,希望可以找到藝術設計專業與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措施,以更好地開展教育工作,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藝術設計;思政教育;融合
隨著國家經濟的日益強大和文化的不斷融合,教育工作成為強兵富國的一項必要工作,思政教育近年來備受社會重視。“全球化”的發展,讓大家更快地了解世界,但是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卻逐漸弱化,近年來“洋節”越來越受歡迎。現代社會對高校畢業生的要求不僅僅是專業技能過硬,更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因為品質是做人的第一步。但是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過于簡單,無法滿足企業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所以,高校藝術設計概論課程中融合思政教育,將思政教育融入到生活與教學的方方面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覺性。本文主要探討在藝術類專業課程中如何融入思政教育,希望可以整合教育理念,促進共同發展。
一、高校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思政的基本現狀
現代社會與企業對于藝術設計專業類的學生要求越來越高,畢業生不僅僅要專業素質過關,還要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愛崗敬業、吃苦耐勞是現代社會對大學生的基本要求。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畢業后進入社會走進設計行業,設計行業工作強度大,并且工作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較高的熱情與創新。然而很多90后的學生家庭條件富足,吃不了苦,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此外誠實守信、為人真誠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堅持誠信才能與客戶長久合作下去,真誠做人才會與同事和諧相處,才能有利于工作。最后要敢于探索,勇于創新,這是企業對員工的要求,只有不斷去創新,設計才能有生命。基于社會的需求,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需要不斷改進,將思政教學融入其中是必然趨勢,值得我們不斷探索研究。普通高校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學生正是20歲左右的年紀,花一樣的年紀,他們朝氣蓬勃充滿激情、好奇,這個時候正是對其價值觀的塑造時期。高校對于藝術類專業的教學目標是結合本校定位而制定,培養的學生側重點也不相同。例如應用技術型高校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術,讓學生進入社會能適應工作。藝術生對待專業課一般會比較認真,但是對待思政這一類的課程就不重視,不愿意學習。我們也知道這一年齡段的學生,特別是藝術類的學生極具個性,有著非常強烈的自我意識,他們向往無拘無束,不喜歡被束縛,所以他們并不喜歡一板一眼的思政教育。
二、高校藝術設計概論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意義
設計概論“課程思政”建構論分析
摘要:為提高設計概論“課程思政”的實效性和針對性,提供一個理解和討論的參考文本。通過對專業“課程思政”的基本經驗、形態特征、價值本源和標志元素等關鍵性問題的梳理,在“適應-不適應-新的適應”循環往復中,進一步對設計概論“課程思政”建構的相關結構狀態作出檢視和辨析。搭建起了一個可以理解和討論設計概論“課程思政”的基本框架。有利于澄清思想認識,糾正實踐偏差,深化設計概論“課程思政”教育理論及實踐。
關鍵詞:課程思政;設計概論;建構論;藝術設計專業;基本框架
當前,專業“課程思政”在各大高校有序推進,逐步深化,加速了設計概論“課程思政”的生長。設計概論作為藝術設計專業入門的核心課程,在培養應用復合型人才中,始終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因此,德育處于首位,建構高質量的設計概論“課程思政”,成為任課教師的一種教育責任與擔當。正本清源,從邏輯上講,設計概論“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程思政”,它們在基本經驗、形態特征、價值本源和標志元素等存在著內在的必然的聯系,對其進一步梳理,進行設計概論“課程思政”建構,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根據專業“課程思政”的基本經驗,建構設計概論“課程思政”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專業“課程思政”的普遍經驗值得學習和借鑒。(一)專業“課程思政”的普遍經驗。專業“課程思政”在傳播和弘揚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聚焦用好課堂主渠道、促進教書與育人統一[1]等方面,成為設計概論“課程思政”建構的范式。設計概論引入“課程思政”,將進一步強化和發揮它在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中的重要作用。1.設計概論“課程思政”的內涵。在“全課程、全員育人”的背景下,設計概論“課程思政”關乎設計專業基礎理論素質教育、人才培養教育和思政教育,課程目標與原初“純課程”較之,在功能性質、目標任務上,都發生了深刻變化。設計概論“課程思政”不是要新開設或新增設一門課程,不是在原課程中再附加一章或一節或一段思政教育內容,而是在知識育人基礎上對原課程育人功能的重組重構,包括:(1)深度挖掘蘊涵于原課程中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強化“顯性”(形態特征、標志元素)思政、細化“隱性”(價值本源)思政;“顯性”與“隱性”并重,提升育人能力,形成綜合功效。(2)開辟課程新場域,將課程育人落到實處,形成知識與育人并重,高度契合,從而使“隱性”思政“顯性”化、“顯性”思政“工具”化、“工具”思政“系統”化。2.設計概論“課程思政”的意義。它改變了設計概論“學科中心”的課程模式,將專業“課程思政”延伸到設計概論中;它遵循設計概論的特點,將專業“課程思政”的一般原理應用到設計概論“課程思政”的建構中;它整合設計概論課程中的各個知識點,突出設計概論課程中專業知識蘊涵的育人價值,特別是整合那些對學生職業道德修養、人文藝術素養等有作全局整體發展意義的知識點。(二)專業“課程思政”的實踐啟示。專業“課程思政”理論與實踐,為設計概論“課程思政”建構提供了可資借鑒和參考的范本。1.理論探索及成果。上海市部分高校深入貫徹和全面落實關于加強高校思政教育重要講話,率先推出“全課程育人”方案,從而推動了多地高校專業“課程思政”理論研究的步伐。陸道坤的《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基于專業“課程思政”的探討》一文,對“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分工協作作出了明確界定;劉文紅的《新聞傳播課程思政論文集》一書,匯集起新聞傳播專業“課程思政”;孫在福、豐穎楠、齊海明的《藝術類專業“課程思政”的教學探索與實踐——以〈立體構成〉為例》、以及王計平的《環境設計專業“課程思政”教育實踐研究——以〈環境設計原理〉課程為例》等一些文章,對藝術設計專業一些課程引入“課程思政”進行了詮釋,從中管見其設計概論“課程思政”的雛形。遺憾的是,在論及專業“課程思政”大量文獻中,由于研究者各自的任務目標及側重不同,在如何建構某一門具體課程的“課程思政”上,并沒有給出更進一步的闡釋。2.實踐經驗及后果。專業“課程思政”從理論到實踐,一些原先隱藏的問題先后顯露出來,認識上的偏差,是將專業“課程思政”概念化和標簽化,產生了嚴重的后果:一是負載了一些非“課程思政”本質的內容;二是偏離了專業課程標準和目標;三是削弱了“課程思政”的實效性和針對性。3.認識成果及啟示。研究文獻的積累,實踐的進一步深化,學術界、教育界逐漸對專業“課程思政”的認識達成共識,“專業知識+思政教育”成為認識成果的“表達式”。通過可復制性,它在部分高校的專業課程《教學大綱》,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得到了固化,在推出的一些精品特色課程中也有相應的體現。主要啟示:(1)在認識上,專業“課程思政”與設計概論“課程思政”這對范疇,是一般與個別的關系。設計概論“課程思政”建構過程,是一個從一般到個別,實現共性與個性相統一的過程。設計概論“課程思政”孕育于專業“課程思政”,有其共性,設計概論“課程思政”具有自身的特點,是其個性。(2)在策略上,將設計概論“課程思政”建構放置到專業“課程思政”中檢視,是一個從“適應”到“不適應”到“新的適應”的循環往復、不斷上升的過程,設計概論“課程思政”作為一項系統性工程,在檢視、辨析中逐步明朗化。
二、依托專業“課程思政”的形態特征,建構設計概論“課程思政”
影視藝術課教改
近年來,隨著影視藝術教育的迅猛發展,影視藝術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越來越顯突出。如何審視、探究和解決這些問題,已然成為影視藝術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本文以影視藝術教育專業基礎課程《影視藝術概論》為對象,結合教學實踐,分別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以及教學考核三方面來探討該課程的教學改革,以期優化該課程教學,促進影視藝術教育健康持續發展。
一、深化拓展教學內容
“影視藝術概論”課程通常包括影視語言基礎及其規律、場面調度基本知識、影視敘事表意及有關影視藝術史論等內容。由于大多數學生入學前一般都接受過相應的專業培訓,對這些內容已有程度不一的初步的接觸和認識,因此,對該課程的教學內容必須進行相應的深化、拓展,這是“影視藝術概論”課程教學教學改革的關鍵之一。首先,要摸清學生的底子。通過問卷調查,摸清學生對影視藝術的把握狀況,了解其感興趣的和有疑惑的相關問題,從而在備課中有針對性深化和拓展課程內容。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學生對影視藝術的影像、聲音有一定了解和認識,他們的興趣和疑惑主要集中于作為故事元素的劇作、作為視覺元素的影像、作為聽覺元素的聲音、作為性格元素的表演及其彼此之間的關系等等。通過分析可知,學生渴望在已有接觸的基礎上實現對影視藝術更為全面、系統和更深層次的認知和把握。這便成為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對相關課程內容進行有針對性深化和拓展的重要依據。如圍繞影像,可從透鏡、視點、景別、攝影機狀態、光、色、構圖以及影像的表意等方面來較為全面、深入認知和把握影像,從而滿足學生的求知需求。其次,補充完善教材內容。由于種種原因,目前國內高校還沒有一本通用的“影視藝術概論”的教材。盡管如此,一般情況下,學校還是要求使用教材。因此,補充、完善教材內容也就必不可少。為此,教師一定先要準確理解教材內容和觀點,這樣,才能避免在深化和拓展教材內容時造成思想觀點的混亂,甚至與教材觀點相左的現象。之后,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補充、完善相應的內容,力圖使之達到專業性、前沿性、易讀性,便于學生學習和掌握。如,伴隨著互聯網、數字技術、新媒體技術等一系列高新技術的運用,作為“技法”、“表現方式”、“敘述故事和傳達思想的手段”的影視語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影視藝術的傳播能力和藝術魅力得以不斷增強。因此,“影視藝術概論”課程內容應當將影視前沿動態,如IMAX3D影像及最近興起的關于48幀影像的探討、后技術時代電影藝術“泛美學”傾向等現象引入課堂,以保持教學內容的豐富充實與常講常新[1]。再次,確定難點、重點和疑惑點。教師可在“影視藝術概論”課程教學開始之前或者每一章節開始之前與學生充分交流,進一步了解他們對課程各章節內容的熟悉程度,以確定各章重點、難點和疑惑點。在接下來的教學中,選擇相應的重點、難點問題來進行深度交流,重點突破。譬如,筆者在交流中了解到,多數學生對電影蒙太奇的規則、類型、剪輯方法及聲畫蒙太奇,影像表意,聲音表意、場面調度等章節的內容分辨不太清晰,存有疑惑;而對影視明星與明星制、鏡頭運動方式等內容卻有較好的把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前者自然應做重點難點講解闡釋和把握,后者則只需大體提及有所加深即可。可見,確定難點、重點和疑惑點能夠為深化和拓展課程內容留下時間和空間。
二、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
近年來,我國影視藝術教育發展迅速,許多國外先進的教學模式、教學理論被引進,教學方式也越來越多樣豐富。筆者依據學生對“影視藝術概論”課程內容的把握程度,從學生實際和教學內容入手,采取相應的教學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其一,任務驅動教學法。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基本以“呈現任務———明確任務———解決完成任務的問題———完成任務———評價任務”[2]為主要結構。在“影視藝術概論”課程教學中,一開始就應向學生提出這門課程要完成的創作任務,然后圍繞作業創作的問題展開學習。如,教師可將3~4個學生分成一組,要求每組學生攝制一個5分鐘左右的短片,并要求從景別、運鏡方式、構圖、光、色等鏡語方面結合敘事表意來闡釋說明。那么,學生明確學習任務后,在課堂上聽教師講解有關理論知識就會有的放矢,抓住學習的關鍵。之后,經過討論、明確分工到創作實踐,完成實踐任務。最后,師生一起觀摩、議論和點評實踐作業。這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創造性、團隊合作意識就容易被調動起來,課程也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又比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就某一新近上映的影視作品或者經典作品寫作一篇專業評論。為此,學生先要仔細觀看、研讀文本,盡力捕捉富于個性的感悟、體驗。同時,通過網絡、圖書館搜集相關資料,并運用相關理論來寫作,之后還需要反復修改,最終完成評論寫作,接受教師和同學評閱、討論。在此過程中,學生是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學習實踐相互促進,從而掌握課程內容和相關技能技巧,并提升文化修養。其二,“雙元制”教學法。“雙元制”學習形式是從德國引進的先進的教學模式、教學理論,其核心思想是將“學校和企業兩個學習場所結合起來,把高等教育與企業職業培訓或企業工作相結合,來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以學校為主體,以企業為依托,以實踐為核心,把學校設在工廠里,把教室搬進車間里,學生在老師和師傅的共同指導下,學習理論和專業技能”[3]。貴州民族學院傳媒學院和貴州電視臺、貴州日報、貴陽電視臺、多彩貴州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等一批媒體傳播機構、公司具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它們是我院的重要實習實踐基地,這為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實習實踐的條件。就“影視藝術概論”課程教學而言,教師可根據本課程教學大綱的有關實踐實訓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安排學生到不同的實習基地觀摩見習,接受一線生產制作者的指導,并逐漸參與具體的制作實踐。以貴州民族學院傳媒學院學生參與貴州電視臺第5頻道的“真情紀事”欄目實習實訓為例,教師事先要讓學生認真觀看該欄目的幾期節目,以形成一種感性的認識。接著,學生跟著欄目組參與該欄目一兩期節目的具體策劃設計、腳本寫作、采訪、攝制以及后期制作等整個流程,這樣就能夠學到大量實際的操作經驗。之后,學生再根據本課程教學大綱的有關內容及要求寫出相應的總結。最后,還要求學生對參與的節目(欄目)進行相應的評點總結,并在師生之間進行深度交流。這樣一來,學生對“影視藝術概論”的“策劃”、“敘事”、“影像元素”、“聲音元素”等課程內容就會有比較深入的體認和把握。顯然,“雙元制”教學法真正實現了“學校與企業合一、教師與師傅合一、學生與徒弟合一、作業與產品合一、育人與創收合一”[4],達到了“產學一體”的境界。值得注意的是,“雙元制”教學模式只適用于影視藝術教育部分專業課程或部分專業課程的部分內容。其三,講授法。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并結合運用無聲言語及其他媒體工具,向學生系統地傳授文化科學知識,發展學生能力的重要方法。它是教學的一種主要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講授并非灌輸,但運用不好很容易成為灌輸。在“影視藝術概論”教學中,諸如影視藝術發展概況、影視藝術藝術屬性與商業屬性的辨析、影視語言的有關原理等內容的教學,顯然離不開教師的講授。如何有效地使用講授法,應著重把握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講授的獨特魅力。主講教師學問大小、水平高低、權威與否固然重要,然而,如果沒有學生聽,學問再好,水平再高,名氣再大,也難以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關鍵在于獨特的講授魅力。而教師獨特的講授魅力主要包括個人的氣質、語言以及講授時的肢體語言等,其中,個性化的講授語言尤為重要。講授的語言宜具有影視藝術的特點,強調形象生動、妙趣橫生,或抑揚頓挫、鏗鏘有聲、充滿激情,或嚴謹周密、深入淺出。這既是基于對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學生學習特點的考慮,也是對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教師自身優長和特點的考慮。另一方面,是講授的情境性。廣播電視編導教學的培養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情境情感體驗能力,使學生學會并養成在情境中思考的習慣。在理論講授中,要設置相關問題,將理論滲透在問題之中,就在教師依據邏輯結構闡釋理論之時,問題便成為了情境,邏輯便成為了情節。跟隨著教師的思路和分析,處于情境和情節之中的學生自然會主動加強體會、思考、感悟,實現深度互動。其四,討論法。研討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教學中的某一中心問題,在獨立鉆研基礎上進行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相互啟發、相互學習,以掌握知識的一種方法。討論法的優點在于,能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和習慣,師生在多元互動中交流認識,由思維的碰撞而產生智慧的火花,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對于“影視藝術概論”課程教學來說,研討法的有效運用需要注意以下方面。首先,教師要根據教學目的來確定討論主題,它必須具有討論價值。討論主題允許具有爭議性,如“數字技術時代的電影真實性”就符合選題要求。其次,教師要提出具體要求,指導學生認真閱讀、學習和思考,充分準備討論的意見,擬定發言提綱,使學生擁有討論主題所需要的有關知識和經驗。再次,現場討論中教師要善于激發和引導學生深入到問題的實質,并適時、適量地介入討論,以確保討論不離題不走型,注意控制時間、調節好氣氛。最后,教師還要做好總結與評價。要積極肯定學生的發言,對其提出的觀點給予客觀的評價,如有必要,還可就有些觀點和看法繼續研討。同時,一定還要指出學生發言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提出相應的指導意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它的適用時機和范圍。教師應當依據教學規律和原則、學科特點和具體教學內容、具體的教學目標和任務以及教學條件等因素,來實現教學方法的優化選擇與組合,并不斷調整和校正,以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