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藝術課教改
時間:2022-06-07 08:42:00
導語:影視藝術課教改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隨著影視藝術教育的迅猛發展,影視藝術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越來越顯突出。如何審視、探究和解決這些問題,已然成為影視藝術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本文以影視藝術教育專業基礎課程《影視藝術概論》為對象,結合教學實踐,分別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以及教學考核三方面來探討該課程的教學改革,以期優化該課程教學,促進影視藝術教育健康持續發展。
一、深化拓展教學內容
“影視藝術概論”課程通常包括影視語言基礎及其規律、場面調度基本知識、影視敘事表意及有關影視藝術史論等內容。由于大多數學生入學前一般都接受過相應的專業培訓,對這些內容已有程度不一的初步的接觸和認識,因此,對該課程的教學內容必須進行相應的深化、拓展,這是“影視藝術概論”課程教學教學改革的關鍵之一。首先,要摸清學生的底子。通過問卷調查,摸清學生對影視藝術的把握狀況,了解其感興趣的和有疑惑的相關問題,從而在備課中有針對性深化和拓展課程內容。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學生對影視藝術的影像、聲音有一定了解和認識,他們的興趣和疑惑主要集中于作為故事元素的劇作、作為視覺元素的影像、作為聽覺元素的聲音、作為性格元素的表演及其彼此之間的關系等等。通過分析可知,學生渴望在已有接觸的基礎上實現對影視藝術更為全面、系統和更深層次的認知和把握。這便成為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對相關課程內容進行有針對性深化和拓展的重要依據。如圍繞影像,可從透鏡、視點、景別、攝影機狀態、光、色、構圖以及影像的表意等方面來較為全面、深入認知和把握影像,從而滿足學生的求知需求。其次,補充完善教材內容。由于種種原因,目前國內高校還沒有一本通用的“影視藝術概論”的教材。盡管如此,一般情況下,學校還是要求使用教材。因此,補充、完善教材內容也就必不可少。為此,教師一定先要準確理解教材內容和觀點,這樣,才能避免在深化和拓展教材內容時造成思想觀點的混亂,甚至與教材觀點相左的現象。之后,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補充、完善相應的內容,力圖使之達到專業性、前沿性、易讀性,便于學生學習和掌握。如,伴隨著互聯網、數字技術、新媒體技術等一系列高新技術的運用,作為“技法”、“表現方式”、“敘述故事和傳達思想的手段”的影視語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影視藝術的傳播能力和藝術魅力得以不斷增強。因此,“影視藝術概論”課程內容應當將影視前沿動態,如IMAX3D影像及最近興起的關于48幀影像的探討、后技術時代電影藝術“泛美學”傾向等現象引入課堂,以保持教學內容的豐富充實與常講常新[1]。再次,確定難點、重點和疑惑點。教師可在“影視藝術概論”課程教學開始之前或者每一章節開始之前與學生充分交流,進一步了解他們對課程各章節內容的熟悉程度,以確定各章重點、難點和疑惑點。在接下來的教學中,選擇相應的重點、難點問題來進行深度交流,重點突破。譬如,筆者在交流中了解到,多數學生對電影蒙太奇的規則、類型、剪輯方法及聲畫蒙太奇,影像表意,聲音表意、場面調度等章節的內容分辨不太清晰,存有疑惑;而對影視明星與明星制、鏡頭運動方式等內容卻有較好的把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前者自然應做重點難點講解闡釋和把握,后者則只需大體提及有所加深即可。可見,確定難點、重點和疑惑點能夠為深化和拓展課程內容留下時間和空間。
二、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
近年來,我國影視藝術教育發展迅速,許多國外先進的教學模式、教學理論被引進,教學方式也越來越多樣豐富。筆者依據學生對“影視藝術概論”課程內容的把握程度,從學生實際和教學內容入手,采取相應的教學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其一,任務驅動教學法。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基本以“呈現任務———明確任務———解決完成任務的問題———完成任務———評價任務”[2]為主要結構。在“影視藝術概論”課程教學中,一開始就應向學生提出這門課程要完成的創作任務,然后圍繞作業創作的問題展開學習。如,教師可將3~4個學生分成一組,要求每組學生攝制一個5分鐘左右的短片,并要求從景別、運鏡方式、構圖、光、色等鏡語方面結合敘事表意來闡釋說明。那么,學生明確學習任務后,在課堂上聽教師講解有關理論知識就會有的放矢,抓住學習的關鍵。之后,經過討論、明確分工到創作實踐,完成實踐任務。最后,師生一起觀摩、議論和點評實踐作業。這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創造性、團隊合作意識就容易被調動起來,課程也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又比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就某一新近上映的影視作品或者經典作品寫作一篇專業評論。為此,學生先要仔細觀看、研讀文本,盡力捕捉富于個性的感悟、體驗。同時,通過網絡、圖書館搜集相關資料,并運用相關理論來寫作,之后還需要反復修改,最終完成評論寫作,接受教師和同學評閱、討論。在此過程中,學生是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學習實踐相互促進,從而掌握課程內容和相關技能技巧,并提升文化修養。其二,“雙元制”教學法。“雙元制”學習形式是從德國引進的先進的教學模式、教學理論,其核心思想是將“學校和企業兩個學習場所結合起來,把高等教育與企業職業培訓或企業工作相結合,來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以學校為主體,以企業為依托,以實踐為核心,把學校設在工廠里,把教室搬進車間里,學生在老師和師傅的共同指導下,學習理論和專業技能”[3]。貴州民族學院傳媒學院和貴州電視臺、貴州日報、貴陽電視臺、多彩貴州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等一批媒體傳播機構、公司具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它們是我院的重要實習實踐基地,這為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實習實踐的條件。就“影視藝術概論”課程教學而言,教師可根據本課程教學大綱的有關實踐實訓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安排學生到不同的實習基地觀摩見習,接受一線生產制作者的指導,并逐漸參與具體的制作實踐。以貴州民族學院傳媒學院學生參與貴州電視臺第5頻道的“真情紀事”欄目實習實訓為例,教師事先要讓學生認真觀看該欄目的幾期節目,以形成一種感性的認識。接著,學生跟著欄目組參與該欄目一兩期節目的具體策劃設計、腳本寫作、采訪、攝制以及后期制作等整個流程,這樣就能夠學到大量實際的操作經驗。之后,學生再根據本課程教學大綱的有關內容及要求寫出相應的總結。最后,還要求學生對參與的節目(欄目)進行相應的評點總結,并在師生之間進行深度交流。這樣一來,學生對“影視藝術概論”的“策劃”、“敘事”、“影像元素”、“聲音元素”等課程內容就會有比較深入的體認和把握。顯然,“雙元制”教學法真正實現了“學校與企業合一、教師與師傅合一、學生與徒弟合一、作業與產品合一、育人與創收合一”[4],達到了“產學一體”的境界。值得注意的是,“雙元制”教學模式只適用于影視藝術教育部分專業課程或部分專業課程的部分內容。其三,講授法。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并結合運用無聲言語及其他媒體工具,向學生系統地傳授文化科學知識,發展學生能力的重要方法。它是教學的一種主要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講授并非灌輸,但運用不好很容易成為灌輸。在“影視藝術概論”教學中,諸如影視藝術發展概況、影視藝術藝術屬性與商業屬性的辨析、影視語言的有關原理等內容的教學,顯然離不開教師的講授。如何有效地使用講授法,應著重把握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講授的獨特魅力。主講教師學問大小、水平高低、權威與否固然重要,然而,如果沒有學生聽,學問再好,水平再高,名氣再大,也難以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關鍵在于獨特的講授魅力。而教師獨特的講授魅力主要包括個人的氣質、語言以及講授時的肢體語言等,其中,個性化的講授語言尤為重要。講授的語言宜具有影視藝術的特點,強調形象生動、妙趣橫生,或抑揚頓挫、鏗鏘有聲、充滿激情,或嚴謹周密、深入淺出。這既是基于對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學生學習特點的考慮,也是對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教師自身優長和特點的考慮。另一方面,是講授的情境性。廣播電視編導教學的培養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情境情感體驗能力,使學生學會并養成在情境中思考的習慣。在理論講授中,要設置相關問題,將理論滲透在問題之中,就在教師依據邏輯結構闡釋理論之時,問題便成為了情境,邏輯便成為了情節。跟隨著教師的思路和分析,處于情境和情節之中的學生自然會主動加強體會、思考、感悟,實現深度互動。其四,討論法。研討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教學中的某一中心問題,在獨立鉆研基礎上進行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相互啟發、相互學習,以掌握知識的一種方法。討論法的優點在于,能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和習慣,師生在多元互動中交流認識,由思維的碰撞而產生智慧的火花,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對于“影視藝術概論”課程教學來說,研討法的有效運用需要注意以下方面。首先,教師要根據教學目的來確定討論主題,它必須具有討論價值。討論主題允許具有爭議性,如“數字技術時代的電影真實性”就符合選題要求。其次,教師要提出具體要求,指導學生認真閱讀、學習和思考,充分準備討論的意見,擬定發言提綱,使學生擁有討論主題所需要的有關知識和經驗。再次,現場討論中教師要善于激發和引導學生深入到問題的實質,并適時、適量地介入討論,以確保討論不離題不走型,注意控制時間、調節好氣氛。最后,教師還要做好總結與評價。要積極肯定學生的發言,對其提出的觀點給予客觀的評價,如有必要,還可就有些觀點和看法繼續研討。同時,一定還要指出學生發言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提出相應的指導意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它的適用時機和范圍。教師應當依據教學規律和原則、學科特點和具體教學內容、具體的教學目標和任務以及教學條件等因素,來實現教學方法的優化選擇與組合,并不斷調整和校正,以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
三、改革創新教學考核
“影視藝術概論”課程教學改革不僅體現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上,而且還體現在教學考核上。當前,“影視藝術概論”考核通常通過期末考試或考查,且以書面形式為主。這種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學生學習的努力程度,但難以真正檢測出學生的知識積累和應用能力,尤其無法考核其實踐能力。課程考核不僅要重視知識要點的掌握,而且更要突出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的評價,要從單純檢驗知識的掌握轉向更多地關注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的檢驗與培育。因此,“影視藝術概論”的考核評價也應進行相應的改革創新。首先,應將學生平時的表現和學習成效擺在主導位置,使學生把精力主要放在平時的學習表現、實習實訓以及實踐操作上。根據目前國內高校的慣例,學生的期末綜合成績一般是平時成績占30%,期末成績占70%。對于“影視藝術概論”等影視藝術教育專業課程來說,這種考核不太合理,應當予以調整。筆者的做法是將平時的表現和學習成效所占比重提高到70%,期末成績則降至30%。這樣一來,學生就會更外關注平時表現和學習成效,實現教學目標也就水到渠成了。其次,課程考核評價的改革,不僅僅只是期末綜合成績比例的簡單調整,還需深入探究評價內容及其方式。這里有幾個方面值得關注。一是對于課堂討論的考核評價,教師應做比較細致的記錄工作,依據學生是否查找到有效的相關資料、能否條理清晰表達自己的觀點等因素來實事求是地給予成績。二是對于學生實習實訓的評價,不能只關注其總結撰寫是否符合要求,而應當更注重學生實際操作技能的獲得情況,實訓基地老師的評價意見也是重要的考核依據。三是對于學生完成的創作作業(如短片)的考核,可以從作品的思想主旨、敘事策略、鏡頭語言、文化意蘊等多方面多角度來給定評分比例,相關教師、學生共同參與打分,得出綜合分數。舉例來說,對于學生攝制的短片的評價可以這樣處理:每個攝制小組抽取一名代表,加上教師,根據播映的短片以及對該短片的相關陳述來打分。該小組整體成績為學生代表評分的50%與教師評分的50%之和,這便是對小組的整體評價;至于對小組成員的個體評價,則主要依據小組成員對本小組的貢獻,以小組負責人評價為主(譬如占75%),教師評價為輔(譬如占25%)。最后,此次創作中,學生成績=小組整體成績的70%+小組成員個體成績的30%。如此一來,課程評價機制的公正性、科學性均得以大大提高。這自然會大大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不斷發掘潛力,學生的動手能力、審美能力、表達能力、社交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綜合素質和能力均會得到極大提升。毫無疑問,這樣的教學考核對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實際效果以及教師教學水平都具有深遠的意義。四、結語綜上,本文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考核等方面就“影視藝術概論”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和實踐進行了總結和思考,由之可以洞見我國影視藝術教育的嚴峻現實和影視藝術專業人才的社會訴求。如何理性審視現狀,探討、把握影視藝術教育教學規律,建構面向市場、適應全球先進教育思潮,跨界聯通、“產學研”一體化、“五合一”的影視藝術教育教學體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上一篇:市農機部門半年工作總結與打算
- 下一篇:投資辦兩評一樹工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