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語言藝術效應分析

時間:2022-10-17 14:49:09

導語:荷塘月色語言藝術效應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荷塘月色語言藝術效應分析

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膾炙人口,歷傳不衰,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享有崇高的地位。這篇作品具有多方面的審美價值,本文僅從語言的藝術效應方面作一解讀。

一、狀物摹形的造型效應

造型包括的范圍很廣,如繪畫、雕塑、建筑等。語言文字也能造型,它通過狀物、摹形、擬聲能讓讀者頭腦形成逼真的視覺形象,給人以欣賞的美感。造型是所有文學作品的共同效應,我們要使文章寫得有詩情畫意,彰顯藝術魅力,就得學會運用語言造型藝術。要很好地發揮這一藝術效應,就要善于對事物作準確、精細的描繪,摹出形貌,傳出神韻,給讀者如睹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生活實感。《荷塘月色》就是語言造型的典范。如寫荷塘,先寫荷葉,將之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表現形貌風姿綽約。再描寫荷花的各種形態,“裊娜地開著”,表現體態輕盈柔美;“羞澀地打著朵兒”,宛似少女脈脈含情。接著連用三個比喻:像粒粒明珠,像碧天繁星,像出浴美人,寫出月光下荷花晶瑩、閃亮、美好的特點,極盡描摹荷花之美艷。從描寫的態勢看,先描寫荷葉荷花的靜態,再寫動態:微風送來清香,葉子與花引起閃電般的顫動,并迅速傳至荷塘遠處。作者從荷花的形、色、香等角度,細膩雕琢,讓人視之可見,聞之可感。為了更具語言的立體造型感,寫景化靜為動。月光本是靜態物,作者偏不寫月光“照”在花葉上,而說月光似水“瀉”在花葉上,呈現出月光的緩緩流動感;寫青霧不說“籠罩”在荷塘,而用一“浮”字,寫出了霧的輕飄狀態。巧用形象感強的動詞給人以靈動美,傳達出景物神韻。本文抓取典型物象,或從不同的感官、顏色、態勢等方面細膩刻畫,或用準確的動詞、形容詞等窮形盡相,或用比喻、擬人、移覺等修辭化實為虛,形象描摹,文章彰顯出景物的造型美,給人以形象的觀感。

二、融情于物的傳情效應

情是文學作品的靈魂,無情之文只不過是文字游戲,不能稱為藝術品。在文學作品中情感的抒發不能一味用語言赤裸裸地表白,常常是融情于物,借物象間接傳達。而語言文字的描繪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它能創造出一種獨特的情調與韻味。本文語言的傳情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敷設物象的色彩。作者很注意給物象敷色,如走人跡罕至的“幽僻”的小路,荷塘四圍是“蓊蓊郁郁”的樹;深邃的天上是“蒼茫”的月;月光隔樹而照,灌木落下的“黑影”似鬼“峭楞楞”的;燈光無精打采,像“渴睡人的眼”。還如寫月光下花和葉子的顏色,像“在牛乳中洗過”,又像“籠著輕紗的夢”。從這些描述,我們不難發現作者用語色彩不鮮亮,帶有濃濃的灰色調,所描繪的情景給人以幽暗、朦朧的感覺。景為情設,這其實就是作者灰色情緒的輻射,就像那“燈光”萎靡不振。文章也寫了荷葉荷花等清麗幽美的景象,傳達出作者難得的偷閑時刻那短暫的淡淡的一絲快樂心境。二是,講究詞句的節奏。節奏是情感的外在表現,本文描寫景物、表露心情多用長句,長句適宜抒寫細密綿長的情思。語句節奏舒緩、平穩,用詞語調低沉。讀之,能從文字中感受到作者的淡淡哀愁這一特定心境。本文運用了不少形容性描景疊詞,這些疊詞也有傳情效應。如寫荷塘四圍是“蓊蓊郁郁”的、“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樹,又加之用“重重”“陰陰”等詞語來形容,使景物籠罩著沉郁的氛圍,強化了環境寂寞、荷塘僻靜和作者的內心不靜。寫無月之夜晚小路“陰森森”的,月光“淡淡”的,疊詞強化了景象的狀態。這些都與作者當時哀愁的心境合拍。

三、含蓄蘊藉的象征效應

在表情達意上,這篇散文語言有意追求復義性,常用象征手法來表達味外之旨、言外之意,造成語言含蓄蘊藉的藝術效應。我國古代名人寫詩撰文常借助一些意象作為隱喻象征,有的意象已經形成一種固化的文化傳統,世世代代沿襲下來。如寫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荷花已經成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的化身;“觀心同水月,解領得明珠”,借月表達清靜淡泊的情懷和孤高超凡的心緒。顯然作家們把蓮荷與明月作為高潔人品的象征,是加以頌揚的對象。作者在本文中對蓮荷與明月著力精雕細刻,倍加贊賞,就是為了表現他的高潔品質。我們從他20年后寧可餓死也不領美國“救濟糧”,足見他的民族骨氣和耿介性情。否則,他憑著滿腹學問隨波逐流,何愁沒有高就之地,怎會因現實黑暗而郁悶,來荷塘一游來解愁呢?還如作者寫灌木落下參差斑駁的“黑影”,“峭楞楞”似鬼一般,作者為何要描寫“黑影”,并用“鬼”加以形容?除了要營造一種虛無縹緲、朦朧幽深的意境外,還具有深層的象征內涵。當時正值國民黨反動政府制造白色恐怖時期,反動派禁止正義的呼聲和行動,野蠻地屠殺進步人士。作者對這種行為十分不滿,他渴望光明和自由。這里的“黑影”“鬼”,象征了黑暗的社會現實,隱射了反動派的魔鬼行為。文章語言的含蓄表達,增加了新穎奇特的審美意蘊,給讀者耐人尋味的藝術美感。語言是文學的外殼和媒介,作為“工具性”,它能發揮造型、傳情和象征等多方面的效應。審美是文學的本質特征,文學語言本身就是優美的,它是一種藝術創造。這篇散文語言是經過精心提煉的語言精華,我們要認真品讀,以提高文學審美素養。

作者:李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