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建設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3 07:56:5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高校建設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高校建設論文

高校德育建設論文

1.不信守承諾。一些大學生由于缺乏誠信意識,對于他人提出的無法滿足的要求,出于面子卻居然滿口應承而不踐行諾言,最后只好失信于人。

2.考試作弊現象呈上升趨勢。這是高校中較為普遍的現象,也是最令高校管理者深惡痛絕的失信行為。

3.消費攀比現象嚴重。大學生中流行各種各樣的人情消費,如同鄉會、同學生日會、入了黨、評上獎學金、比賽獲獎等等都要請客;大學生的戀愛費用同樣居高不下,他們互送禮物、周末舞會、出外旅游都要花掉不少的金錢。這些人際消費的蔓延,既增加了許多家庭的經濟負擔,也加重了大學生的精神壓力。大學生在追求物質享受時,在群體消費行為中就會產生獨領風騷的畸形心理,因此相互攀比就有了產生的土壤。

4.虛假包裝越來越厲害。這種現象在臨近畢業的大學生中表現最為明顯。他們一方面想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一方面又擔心自己吃虧,于是在應聘材料上造假,不計其數的“冒牌學生干部”應運而生。

5.拖欠貸款現象嚴重。央行征信管理局的一個調查顯示,在個人征信系統建立之前,大學生畢業后不能按時歸還助學貸款的比例較高,某些地方違約率達30%,因而使得國家助學貸款工作舉步維艱。

6.學術造假盛行。學生之間相互抄襲作業;只要你付錢就可以請別人幫你完成論文;東抄西湊的論文獲得了優秀的成績……于是,大家的心態不平衡了。學術與金錢建立了牢固的關系。

查看全文

高校院系業余團校建設論文

摘要:目前,在大多數高校里,院系業余團校作為重要的共青團基層組織和工作載體,其作用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文章結合長期實踐和調研工作,探討了如何加強高校的院系業余團校建設,同時為今后工作的開展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高校;業余團校;調研

高校院系的業余團校是培養優秀團員、團干部的教育性組織,是思想政治課堂教育的重要補充和工作載體。從業余團校自身特征而言,業余團校實際上是一種短期業余性的培訓組織,本身具有靈活性、多樣性的優點,能夠較好地吸引大多數學生自覺地參與進來。但是,這種短期性、業余性也如一柄雙刃劍,容易造成業余團校辦學隨意性較大,具體課程教育與實際工作聯系不密切,導致團校培訓拘泥于形式,變成了“走過場”。如何使業余團校工作更好地貼近當代青年學生,更好地服務于學校中心工作,已成為許多高校思政工作者共同關注的問題。

文章結合長期工作實踐,對如何加強高校院系的業余團校建設加以探討。

一、加強制度建設

制度用以調整、約束行為,使行為無法超越“度”的規范,制度建設的核心在于章程的規范性、公開性、可操作性。只有制訂可行的規章制度,才能使團校的運作正常化、規范化,才能保障團校組織的穩定性,激發培訓學員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查看全文

學科高校建設論文

一、RCCSE世界大學評價結果概述

目前,在全球范圍內開展世界大學評價的機構已有幾家,并產生了許多具有較大影響的世界大學排名,如《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的“世界最佳大學(World’sBestUniversities,WBU)”[1],上海交通大學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cademicRankingofWorldUniversities,ARWU)”[2],《泰晤士報高等教育??返摹笆澜绱髮W排名(WorldUniversityRankings,WUR)”[3],德國高等教育發展中心的“CHE大學排名”(CHEUniversityRanking,CHEUR)[4]和西班牙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CentrodeCienciasHu-manasySociales,CCHS-CSIC)網絡計量實驗室(CybermetricsLab)的“世界大學網絡計量排名(WebometricsRankingsofWorldUniversities,WRWU)”[5]等。2005年,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RCCSE)在各項世界大學排名的基礎上,按照中心的既有理念,設計了世界大學排名指標、權重、對象和方法,分析研究了進入ESI排行的世界大學的綜合競爭力,首次了“世界一流大學與科研機構學科競爭力評價研究報告”。之后,RCCSE每兩年對世界大學和科研機構的科研現狀進行綜合的研究。經過多年的實踐和經驗總結,此項排名不斷成熟和完善,至2011年已連續4次排名結果[6-9]。另外,考慮到世界大學與學科評價對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影響力和必要性及其在教育管理者和高水平受教育者中的需求性,RCCSE自2012年起將每年評價一次并出版相應的評價研究報告。同時為了迎合網絡時代的新興需求還創新性地引入了“網絡影響力”這一指標,以進一步考察各學校的聲望情況、科研成果的開放獲取程度,并作為Web環境下科研影響力評價的補充,以達到從科研產出到現實影響再到網絡影響的綜合實力評價[10]。

具體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此次評價在往年31個排行榜的基礎之上,又增加了網絡影響力排名。具體的排行榜分別為:國家(地區)科研競爭力排行榜、世界大學科研競爭力排行榜、世界大學與科研機構分22個學科的科研競爭力排行榜(即農業科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化學、臨床醫學、計算機科學、經濟學與商學、工程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地球科學、免疫學、材料科學、數學、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綜合交叉學科、神經科學和行為科學、藥理學和毒物學、物理學、植物學與動物學、精神病學與心理學、社會科學總論、空間科學)、世界大學科研競爭力分8個基本指標排行榜(即收錄論文數、論文被引次數、高被引論文數、進入排行學科數、發明專利數、熱門論文數、高被引論文占有率、網絡影響力)。RCCSE世界大學評價報告還給出了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的界定,從而可以幫助讀者充分認識學校及其學科發展的準確定位。評價結果中,前600名(即位居全世界前5‰的大學)定義為世界高水平大學,同時結合國內外一些大學對自己的定位與規劃,又將世界高水平大學分為三個檔次:前100名為世界頂尖大學;101~300名為世界高水平著名大學;301~600名定義為世界高水平知名大學,其中世界頂尖大學和世界高水平著名大學稱為“世界一流大學”。至于世界一流學科的界定,主要根據所評22個學科的不同評價單位在相應學科中的排名情況而進行劃分,其標準為某學科排名前10%內的科研單位為該學科世界一流學科,世界一流學科也劃分為三個檔次:某學科前1%(含1%)的科研單位的學科為世界頂尖學科;1%~5%(含5%)為世界高水平著名學科;5%~10%(含10%)為世界高水平知名學科。

二、中國高??傮w世界一流水平建設分析

(一)進入ESI排名高校數量變化情況

每年RCCSE世界大學評價報告均是以美國《基本科學指標》ESI數據庫中近11年來論文總被引次數排列在前1%的大學和分22個學科中大學和科研機構近11年來論文總被引次數排列在前1%的學科為總體的評價對象。但是由于ESI統計數據的變動,該評價的對象也隨之有所變化,具體如表1所示。由于最初開展的兩次世界大學評價還處在探索階段,加上前期人力、物力的限制,對于評價對象中的同機構不同名稱標注的情況,未能詳盡的合并、更正,因此出現機構數量相對較多的情況。而在后來的三次評價中,都盡力解決這一問題。不過,評價對象數量逐漸增長的事實不可以否定,同時中國兩岸三地進入ESI科研競爭力排行的高校數量也日益攀升,這一點很值得欣喜。

查看全文

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論文

1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的重要意義

高校輔導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傳播者,是高校學生思想的啟蒙者、價值觀念的引領者、人生成長的培育者。高校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情操如何,不僅展示著輔導員群體素質的高低,更直接影響著高校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加強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是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高度出發,對于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同時對于打造優秀高校教師隊伍、提升人才培育質量、推進高等教育事業發展,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協調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當前對于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的研究主要通過外部的途徑來實現,比如加強師德宣傳、開展師德專項培訓、嚴格師德考核、注重師德激勵、嚴肅師德懲處等,這些方式和方法對于提升師德、減少師德失范有一定的作用。但師德的強烈主觀性使得這些途徑存在不足,因此基于自我領導的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就顯得重要。

2自我領導的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內涵

自我領導這一概念是在特定背景下提出來的,主要是源于領導科學理論中研究重心的下移。1986年Manz在《管理學學會評論》上發表了《自我領導:組織中自我影響過程理論的拓展》,這篇論文被公認為是自我領導理論形成的奠定文獻。在這篇論文中,自我領導被解釋為領導自我朝著目標績效趨近的自我影響過程,不管任務的完成是源于內在激勵還是外在激勵。自我領導的概念在后來的研究中,不同的學者分別給出了不同的概念界定。本文采用趙國祥、梁瀚中(2011)的定義:自我領導是個體基于自身的特征、認知和需求,采取一定的自我引導和自我激勵行為策略,從而達成目標績效的自我影響過程。它包括三個維度行為聚焦策略(自我觀察、自我目標設定、自我獎勵、自我懲罰、自我提示)、內在獎賞策略(思維聚焦于內在獎賞)、建設性思維策略(預想成功表現、自我對話、評價原有信念和假設)?;谧晕翌I導的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主要內涵是強調一種由內而外的師德修養提升過程,它通過高校輔導員的行為聚焦、內在獎賞和思維模式三種策略來達到師德建設效果。師德建設的行為聚焦策略旨在提高高校輔導員思想道德修養的自我認知,充分認識到自身道德修養提升的重要意義,自我進行師德建設目標設定,自我觀察和自我提示修正師德失范行為,從而引導自我進行行為管理,鼓勵能達成良好師德目標的積極、意愿行為。師德建設的內在獎賞策略的目的在于使高校輔導員注重于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事務管理或其他工作中令人愉快的部分,重在使高校輔導員享受工作本身,從而獲得工作中的勝任感、自主感。師德建設的思維模式策略目的在于使高校輔導員和學校形成積極的思維模式,抑制消極或扭曲、極端的思維方式,制定有效的輔導員師德評價、考核方式,從而幫助高校輔導員有效達成師德建設目標。

3基于自我領導的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策略

道德修養和品質是非常主觀的,只會通過人的行為在客觀世界反映出來。道德修養只有真正地內化于心才能實實在在地外化于形。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的策略,已有的堅持價值引領、注重宣傳教育、強化崗前培訓、規范政策保障等提升方式往往是滯后的、被動的,基于自我領導的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則是突出強調高校輔導員由內而外的師德修養提升,強調在外部影響的基礎上更要注重輔導員的自我領導。

查看全文

高校師德建設論文

一、師德問題的梳理

1.理想目標弱化。理想是一個人的奮斗目標,是個體所向往的或所要模仿的事物或人的主觀形象。不同的理想目標在教學工作中會產生不同的動力。當前,在我國的高等學校雖然有相對獨立的環境,但并不是完全脫離于社會。社會上不少職業道德的嚴重失范現象,諸如干部隊伍中的錢權交易、執法隊伍中的貪贓枉法、新聞傳媒的有償新聞、醫務工作者收受紅包等,對高校教師隊伍的沖擊甚大。在許多高校教師的心目中,“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弘揚“蠟燭精神”、做“春蠶”、當“人梯”,已不再是響亮的職業口號,也很難化為工作的動力。在個別老師看來,自己能夠干好本職工作,又不違法亂紀,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那份工資就不錯了,什么崇高理想、無私奉獻、“為人民的教育事業奉獻終身”等等都過時了。一些高校教師的自我設計很簡單:搞好專業,保住飯碗。因而,他們只重視業務學習,輕視思想道德修養,認為自己業務學習和能力的培養是大禮,思想道德修養的提高是小節,大禮不可不講,小節則可以不拘。長此以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就自然發生偏移。不少人以有高額存款、私家車、寬大的住宅、高額的“出場費”為榮,信奉“理想理想,有錢就想,前途前途,有利就圖”,給多少錢講多少話,做多少事,“按酬付勞”,甚至在對學生進行考評的過程中,也錯誤地運用等價交換原則,大搞“錢分交易”,使“禮物分”、“人情分”、“關系分”的比例越來越高,這些狀況都使人民教師的形象大打折扣。

2.育人意識淡化。大學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高素質的人才,大學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做事能力,更要教育學生學會做人。但在當前的高校教師的教育實踐中,部分教師片面地理解教師的職責,認為教師的職責就是教書,教給學生專業技術知識,幫助他們掌握將來就業的一技之長;至于學生的道德素質的教育,是學校領導、政工干部和輔導員的事,與己無關。正因為有這樣的觀念,有的教師平時與學生接觸交流很少,也不愿意花力氣去研究和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對學生思想道德方面的缺點、錯誤視而不見,充耳不聞,不能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還有的教師自由主義思想泛濫,講課隨心所欲,無所顧忌,動不動就發牢騷,講怪話,有的還以宣泄自己消極頹廢的思想為誠實坦然,靠奇談怪論來彰顯個性,用傳播小道消息來吸引學生;更有個別教師衣著不整,舉止粗俗,臟話連篇,有的甚至沉湎于社會上的一些“低俗之風”而不能自拔。凡此種種,完全有?!皩W高為師,德高為范”的古訓,不僅損害了教師的群體形象,也毒化了高校的育人環境。

3.敬業精神欠缺。所謂敬業,是人們基于對一項工作、一種職業的熱愛而產生的神圣感、使命感、責任感和勤勉努力的行為傾向。中華民族歷來有“敬業樂群”、“忠于職守”的優良傳統,但這些被視為“國粹”的優良傳統在當今高校校園內卻受到了挑戰。有的教師不熱愛教師職業,沒有職業的神圣感和自豪感,只是苦于“沒有別的地方好去”,暫時滯留在教師崗位上,因而他們不思進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工作上懶懶散散,出勤不出力,人到心不到,備課敷衍了事,上課照本宣科,對于自己的教學效果也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也有一些教師到是看好這個職業,但也不過是把教師工作當作一只“穩定”的“旱澇保收”的金飯碗而已。他們愛吃這碗飯,但又不滿足,因而熱衷于第二職業,常常是“人在曹營心在漢”,教學胡亂應付,而主要精力則花在別的營生上。這種精力投入上的隱性流失現象在高校有愈演愈烈的趨勢;還有的教師則是不具備基本的職業素質,工作隨意性強,自由散漫,上課遲到、早退,隨意調課、停課,對學校的紀律置若罔聞等等,這些都嚴重的違背了高校師德建設的宗旨。

4.學術浮躁功利。自古以來,教師的職責就沒有離開過“傳道、授業和解惑”。但是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特別是在“產學研”相結合的辦學思路和“科研先導”的口號影響下,今天的高等學府,已不再以傳道、授業、解惑為榮,而是以學術成果的多少論英雄了。原因很簡單,科研成果、科研經費在教師評價中權重太大,可以說真正決定教師的獎勵、升職、待遇、地位的已不再是書教得怎么樣,而是所謂的科研成果多不多了。正因如此,教師們對自己的本職——“教書育人”并不那么關注,而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了關注“有沒有文章、”“發了幾篇文章、”以及“發在了哪個刊物”上。然而,并不是每所大學都是研究型大學,都必須搞科研的,更不是每個教師搞搞科研每年都能發幾篇文章的,但是,情勢所逼,為了評職稱是鴨子也得上架。于是乎,校園開始躁動,學術也更加功利了。有的教師缺乏嚴謹治學的態度,熱衷于“短、平、快”,為達到一定的數量,形成“氣候”,常常脫離實際,粗制濫造,甚至篡改、偽造數據;有的教師甚至違背自己的學術良心,做出一些違反基本道德的事情,如抄襲剽竊、請人、署名不實等等。而且,即便千辛萬苦炮制出大作,往往還要托人情,找門子,化錢買版面,真是苦不堪言,面子失盡。

二、師德失范的主要成因

查看全文

教學服務型高校建設論文

一、問題的提出

在育人體系的構建中育人資源的構成要素,即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財力資源、信息資源以及榮譽資源等,無論哪一部分缺失或不足,都會影響高校的正常運轉。由此可見,育人資源的每項要素都是維持和發展高校的重要組成部分,育人資源的有效供給是教學服務型高校建設的基礎。但是當前育人資源供給方面存在諸多問題,不利于教學服務型高校的建設。因此,從發展性認真分析高校教學服務的內涵及其功能,有效供給和利用育人資源,著力推進教學服務型高校建設更顯重要和緊迫。

二、教學服務型高校建設中育人資源供給存在的問題

隨著社會進步和發展,教育作為一種投資,質量和效益是必然關注的兩個方面。而且,高等教育資源作為一種稀缺的社會資源,追求在有限投資的基礎上實現效益與質量的最優化已經成為大勢所趨。縱觀當前高校育人資源供給狀況和效果,主要在育人資源供給的方式、手段、結構、重點、規模及其相互集聚效應最大化方面存在若干問題,應引起重視。

(一)獎勵資源不均衡

一些專心于教學的教師無法得到應有的尊重,不同獎勵機制模式都將獎勵資源涌向于科研。這種傾向突出表現在作為高校獎勵制度核心的職稱評定上。在職稱評定的實際操作中,大多數高校都要求一定量的、一定級別的論文與著作,參與或主持一定級別的課題研究。而教學方面的要求則相當寬泛,多是達到一定的課時即可,至多要求獲得過某個級別的教學獎。并且,隨著社會的發展,科研能力的獎勵具有設獎主體多元、獎勵對象靈活、獎勵力度大等特點,這些優勢得到了廣大高校教師的青睞。調查顯示,80%的科研人員有申報社會力量設獎的意愿。獎項聲譽、社會影響力與獎后效應給科研獲獎者帶來的不僅是自身的社會知名度,而且還能給學校帶來巨大聲望和榮譽[1]。因此,在國內外,科研工作已成為衡量大學辦學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在美國研究型大學評價體系的排序中“學術聲譽”大約占總分的25%,并且“學術聲譽”已經是對此類大學進行評價的最重要指標。受國外高校評價體系的影響,中國的高校評價對科研也非常重視。在中國大學評價體系中,與學術相關的指標竟然占到57%(學術聲譽15%,學術資源20%,學術成果22%)[2]。

查看全文

高校廉政文化建設論文

一、高校開展廉政文化建設的意義

(一)學校社會責任的必然要求

在社會中,人即是社會人,又是自由人。當社會人與自由人的利益發生沖突時,人就會有以權謀私的風險存在,即腐敗的風險存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學校不再是“象牙塔”,高校的基建工程、采購、招生、科研經費管理、后勤服務、組織人事等領域,已經成為腐敗案件高發易發的領域。分析發生的腐敗案件,不難看出,在高校腐敗的表現主要為:決策和管理上的權力腐敗,權力擁有者拋開原則和程序,擅自決定重大事項,把自己凌駕于組織之上;教學、科研和學術上的職業腐敗,出現違規辦學、違規招生、倒賣文憑等現象;校辦產業與服務上的經濟腐敗,由于它是獨立法人單位,以企業模式運轉,行業管理部門和學校往往疏于監督,容易導致腐敗問題的產生。這些都為我們加強高校廉政文化建設敲響的了警鐘。

(二)教師育人責任的必然要求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承擔著為社會培養人才的重任。教師自身的思想傾向、言行舉止對學生的行為規范的養成有著直接的影響。另外,教師在“授業解惑”的過程中,有“傳道”的責任,把什么樣的“道”傳給學生,對于學生樹立怎么樣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都有非常大的影響。受社會一些不健康思想的影響,有的教師抵制不住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的影響,職業道德滑坡,無心于教書育人、潛心學問,而是熱衷于追名逐利;在學生成績中打“人情分”,在學生評優、評先、入黨中違規操作;在科研方面發生抄襲、剽竊、造假等學術不端行為。

二、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現狀

查看全文

建設中的高校國際法論文

一、“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對國際法教學提出新要求

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的進一步實施和推進,中國與沿線區域其他國家在交通運輸、經貿、金融、安全等領域的合作將全面展開,亟須更多能夠服務于各個合作領域的復合型涉外法律人才。“絲綢之路經濟帶”法律人才的培養不僅要求被培養對象具備扎實的專業法律基礎知識,而且要了解沿線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知悉和掌握沿線國家政策和法律,具備一定外語水平如俄語或其他沿線國家語言。新型法律人才培養對傳統法學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國際法學教育以培養涉外法務人員為目的,國際法是法學專業核心課程體系中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法律人才培養聯系最緊密的學科。傳統國際法教學致力于培養學生國際法基礎理論,熟悉WTO規則、主要國際條約和世界主要國家相關法律,國際法的雙語教學也大多局限于英語或歐洲國家語言。因此,傳統涉外法律人才培養廣而不精、泛而不專。隨著我國涉外活動范圍的擴大,除歐美發達國家之外,也亟須一批能夠奔走于我國與其他國家(如我國周邊國家及第三世界國家)之間長期從事涉外法律服務的人才。因此,了解“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某一特定國家的文化、知悉其國內立法、熟悉我國與該國共同締結和參加的國際條約以及掌握該國語言成為必要,而這恰恰是當前我國法學教育所缺失的部分。

二、新疆高校國際法教學目標的重新定位

新疆處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最前沿,擁有幾十個陸路口岸,通往中亞和西亞各國的鐵路、公路、航空及管道基礎設施完備,與中亞和西亞各國的國際商貿關系緊密,是中國向西開放的“橋頭堡”。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新疆將被打造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國際能源資源大通道、我國能源資源戰略基地、歐亞交通樞紐、國際商貿中心、加工制造業基地和文化交流中心?!敖z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為新疆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新機遇。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實施進程中,隨著中國與沿線其他國家經貿往來的蓬勃開展,新疆需要一大批能夠服務于中國與沿線其他國家經濟合作領域的優秀法律人才。此類法律人才主要包括應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從新疆的長遠發展來看,這兩類人才都不可或缺。從我國法律人才的分布結構來看,存在東西部法律人才配置比例嚴重失衡的現象。多年來,法科學生畢業后大多涌向東部沿海地區和經濟較為發達地區,而服務于廣大中西部地區的法律人才本身比較匱乏。東部沿海地區法律人才主要面向歐洲、北美、東南亞等經濟活躍的地區,為之提供涉外法律服務,而能夠服務于中國與中亞或其他沿線區域法律市場的法律人才極為緊缺,因此,能夠回流到新疆的優秀法律人才少之又少。從國內舉辦的中亞研究機構來看,大多傾向于中亞問題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法學方面的研究還相對薄弱,加之語言方面的障礙,能夠培養出的中亞法律人才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達不到現有要求。在此前提下,新疆所需的特殊涉外法律人才只能依靠“自產自銷”和“本土化培養”。新疆高校既擔負著“絲綢之路經濟帶”法律人才培養的重任,也將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法律人才培訓的重要基地。新疆高校應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積極推進法學教育的國際化進程,擴大法學教育對外交流與合作戰略,針對緊缺專業和重點學科開展中外合作辦學,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提供智力支撐和人才儲備。教育部關于國際法教學確定了統一的最低標準,在此基礎上,一些地方高校開始積極探索自身的專業特色,根據本地需求和教學條件,在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增加某些特色內容和教學環節。新疆高校應立足本地區實際推進國際法教學改革和創新,以培養“絲綢之路經濟帶”法律人才為目標,在傳統國際法課程教學的基礎上,結合本科和研究生專業學生學習需求和任務,適時、恰當地融入新的課程教學目的和要求,添加和糅合新的教學內容,革新傳統教學模式,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三、新疆高校實現新型國際法教學目標的現實困難

目前,新疆高校國際法教學與全國其他高校并沒有多大的不同,基本遵循一種大一統的教育模式。與國際法相關的課程有三門:國際公法、國際經濟法和國際私法,三大國際法課程的知識體系、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基本上與其他地方高校一致。然而,存在的問題是新疆高校在國際法教學上特色不明顯、重點不突出,無法形成適合地域特色的教育品牌。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法學教育總體規模和人數都在擴大,各地法學院之間的競爭也在不斷增強。新疆高校無論是在師資力量還是學科建設上都面臨著較大瓶頸,無法與其他地方高校處在同一水平線上。沒有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意味著將在競爭的大潮中被淹沒、被隱藏,不能吸引外地生源和留住已培養人才,這使得新疆高校法學學科發展難以獲得進一步提升,只能勉強維持在現有水平上。應用型法律人才需求的多樣化和差異化,客觀上要求法學院之間應當避免“同質化”辦學,形成“錯位發展”的格局。唯有如此,新疆高校法學專業建設才能在眾多法學院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之道。在實現“絲綢之路經濟帶”法律人才培養目標上,新疆高校國際法教學還存在如下問題:

查看全文

理論建設與高校思想政治試析論文

論文關健詞:思想玫治工作理論建設基礎作用

論文摘要:改進和加強高校忍想政治工作,必須重視理論建設。馬克思主義理論在高校忍想政治工作其有重要的基拙性作用,只有發揮好這種基礎作用,才能加強高校理論建設,提高高校忍想政治工作者的理論素質,高校的忍想政治工作才能有堅實可靠的理論基拙。

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江總書記明確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充分發揮理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基礎性作用”。同志的這一論斷,深刻闡述了理論建設與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在聯系,突出了科學理論在黨的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為今后從根本上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注重和發揮理論建設的基礎性作用,增強工作的實效性,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馬克思主義理論對離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盆要的甚礎性作用

馬克思主義理論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基礎性作用是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質,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的特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客觀面對的新形勢等所決定的。

首先,高校的社會主義辦學性質決定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基礎性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務就是用科學理論武裝、塑造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這種性質及這種性質所決定的目標指向,內在地規定了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所處的基礎性地位與作用。沒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沒有方向和靈魂;沒有馬克思主義的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目標的實現就沒有堅固的基礎。

查看全文

高校青年教師師風師德建設論文

1高校青年教師現狀

教育部在1999年為解決經濟及就業問題,提出了大學擴招,隨著高校本科生逐年的遞增,高校開始涌現出一個龐大的隊伍,即青年教師隊伍。教育部截止2001年的統計,高校青年教師總人數已達到88萬,總比例達到高校教師總比的62%。這樣一個龐大的群體有許多特點:這些人大多數出生在20世紀7,80年代,捧著書本苦讀二十余載,大多數直到拿到研究生學位,博士學位,通過層層選拔,才有資格到高校工作。三尺講臺,對這些專門從事知識與傳承的年輕人賦予了千鈞重任。這數以萬計的青年教師普通,平凡,沒有驕人的業績與顯赫的名聲。在做科學研究,職稱晉升,學術成果時,許多青年教師在忙亂中已把“師風師德”四個字拋于腦后:只關心學術課題,不知國內外政治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只忙晉升職稱,而忽略教學,使學生怨聲載道;只與評審職稱的教授們建立良好的關系,而忽略同事間的交流與合作;只關心論文與課題的數量,而對學術的嚴謹性嗤之以鼻,對自己的要求不高,不夠自律。青年教師的現狀堪憂,是社會壓力,高校環境所導致的。如何使這龐大的群體在若干年后成為各高校的骨干與精華,如何使這幾十萬人成為副教授,教授之后為學生尊敬,為社會嘆服是教育理應考慮的問題。其中,不斷加強高校師風師德建設更是重中之重。

2高校師風師德建設存在的若干問題

師風師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即教師自身的道德素質修養,對政治的了解與關心,對職業的投入與熱愛,同事與同行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良好得體的語言與著裝,自律及要求等等。高校青年教師思維靈活,工作彈性大,大多數工作態度端正,充滿著正面力量,高校需要這些青年教師夯實高校的建設,而與此同時,在社會經濟過熱的浪潮中,青年教師還需要道德沉淀與文化素質修養,以把這支隊伍建設成為具有職業道德,作風嚴謹,蓬勃向上的一支隊伍。作為一名青年教師,筆者通過走訪調查與五年來作為一名青年教師的經驗,總結出青年教師隊伍中普遍存在的幾點問題。

2.1一線教師學術作風不夠嚴謹教學工作不夠認真

一線教師是教學工作的核心與精髓,是學生們答疑解惑,模仿尊敬的對象。而近年來青年一線教師人數過多,崗位認定與職稱評定的競爭愈加激烈,導致青年教師們將精力大半投入到積累論文的數量,參與課題的數量以及獎項評選中??蒲泄ぷ髡咂毡榱私?,論文的產出需要做實驗,實驗數據是大量的試驗以及調研產生的,只有嚴謹的科研才會產出對本學科有積極貢獻于社會意義的論文,青年教師有教學的壓力以及家庭的壓力,因此對于論文產出喜歡一蹴而就,一勞永逸。許多論文的產出僅僅是為了湊數,這樣論文的質量可想而知,更不用提對本學科做出貢獻。抄襲現象屢禁不止,且大都發生在青年教師當中。課題的報送面臨的壓力更大,不但要求青年教師拿出切實的研究成果,還需要與申請部門協調關系。青年教師在工作中面臨如此強大的壓力,導致很小部分精力放在學生身上。許多教師聽到下課鈴直接信步走出教室,不與學生交流,不解答學生課堂上的問題,對學生有問題的郵件匆匆一瞥,做不出合理與學術的解釋,許多教師一學期過后還叫不出三個以上學生的姓名,令學生及其不滿,與師風師德建設嚴重相背離。與此同時經濟過熱又導致青年教師們普遍認為自己收入過低,想方設法為自己再招攬一份兼職。在各個城市的私人培訓機構,經??梢姷礁咝=處熢跒橹行W生們補課的身影。長此以往,青年教師教學的精力越來越少,會嚴重導致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以影響日后的學習。最后,青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著些許問題。多數青年教師缺乏科研經驗使得課堂上理論內容較多而缺乏動手實驗,不利于學生動手能力的發揮。一些青年教師不夠為人師表,課堂上有時滿腹牢騷,將許多時間花在批判社會現狀上,不給學生們正面力量,遲到早退的教學事故時有發生,從而導致自己忘記什么是“為人師表”,學生們忘記什么是“傳道授業解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