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范文
時間:2023-03-20 19:09: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愛國守法:要有忠心。
愛黨、愛國、愛人民,忠于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杜絕國家利益和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言行。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特別是網絡資信,有擴大和不真實的宣傳,看了后難免會影響情緒,從而帶到教學中去,不自覺中影響了學生的健康成長。所以決定以后少看網絡評論,多看新聞聯播。
二、敬業愛生:要有愛心。
恪盡職守,甘于奉獻。終身學習,刻苦鉆研。真心關愛學生,嚴格要求學生,公正對待學生,做學生良師益友。不得損害學生和學校的合法權益。做到愛校、愛崗、愛生。特別是在愛校方面要繼續努力,已經在學校過了七年之癢。要多關心學校的發展。對學生盡量充分體現:愛心、關心、細心、耐心、真正做到用心。在班主任工作上還要多下工夫,回顧班級照片,找到我的很少,以后一定要多和學生相處。
三、教書育人:要有良心。
堅持育人為本,立德樹人。嚴慈相濟,教學相長,誨人不倦。尊重學生個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拒絕學生的合理要求。教書是個良心活,這是我外公在我考上師范后對我的忠告。當老師的十八年,我一直沒忘記,時時叮囑自己。當然現在我也有兼職,可這也是無奈之舉,一個月三四千元的收入是難以應付家庭開支的。但我一定會保證不影響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
四、嚴謹治學:要有真心。
弘揚科學精神,恪守學術規范。尊重他人勞動和學術成果,維護學術自由和學術尊嚴。誠實守信,力戒浮躁。堅決抵制學術失范和學術不端行為。對于這點十分遺憾,這么多年來,我一直無有效的教研成果,雖然恪守學術規范,但未能勇于探索,精益求精。爭取本學年內兩篇。(真心是學術規范,爭心是勇于探索。)
五、服務社會:要有責任心。
勇擔社會責任,熱心公益,服務大眾。主動參與社會實踐,自覺承擔社會義務,積極提供專業服務。本人理解服務社會應該是充分地完成所擔當的社會角色的任務。對我而言,我盡力做好一名黨員、一位教師、一個班主任、一個丈夫、一位父親、一個兒子等等。當然從職位角度我盡力做好一位教師,如果這些角色有沖突,我盡量平衡。在此之余我也在為市殘聯做服務,雖然不是免費的,但也是盡盡自己的心意。以后要提高自己,爭取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六、為人師表:要有恒心。
篇2
建構和完善高校教師職業倫理,必須首先要洞悉高校教師職業倫理的內涵,然后在此基礎上確定合理的規范標準。概而言之,高校教師職業倫理主要包含教學倫理、學術倫理、社會倫理以及師生倫理等四個方面。教學倫理主要體現為高校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注重培養大學生的獨立思想以及促進學生智慧的形成,引導大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學術倫理主要體現為高校教師要潛心提升科研水平,勇于開拓進取和創新;社會倫理主要體現為高校教師要積極關懷并參與社會事務;師生倫理主要體現為高校教師要尊重大學生的個別差異,真誠關懷并公正對待每一名學生。
建立科學的職業倫理的規范和標準,對提升高校教師的社會地位,建立一支素質過硬的高校教師隊伍至關重要。
筆者認為,建構和完善轉型期高校教師的職業倫理,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加大宣傳和教育力度,培養正確的倫理精神和教育觀念。培養高校教師正確的倫理精神和教育理念是提升其職業倫理素質的決定因素。擁有正確的倫理精神和教育觀念,是一名高校教師基本的人格條件,也是激勵教師愛崗敬業、積極奉獻的重要前提。對高校教師職業倫理和教育觀念的培養必須貫穿其整個教育生涯,通過廣泛的倫理宣傳和教育,幫助高校教師樹立正確的倫理意識,逐步形成倫理思維和對高校教師職業的認同感,不斷提高職業服務意識,自覺為國家教育事業添磚加瓦。但是,我們也要充分認識到,要更新教師傳統的師德觀,僅僅依靠外在的硬性規定難以完全辦到,外在的教育充其量只能作為輔助手段。只有真正深入教師的內心,用正確的倫理精神和教育觀念不斷滿足教師的內在意愿,才能適應現代教師職業發展需要。此外,各高校要在遵守國家教育方針和政策的前提下,結合本學校的實際情況,經常性地開展有關提升教師倫理素養的學術討論和研究,催生高校教師對自身道德倫理的反思,及時化解教育倫理難題,提升高校教師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采取多種措施和手段,完善職業倫理規范和標準。各高校要堅持科學發展觀,廣泛吸收教育行政部門、教師、大學生等多方面人士的建議和意見,逐步建立一套完善且行之有效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體系,使高校教師職業道德準則更加科學和客觀,并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在科學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體系和高校教師職業道德準則的指引下,幫助每一位高校教師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具備基本的職業道德要求,提升教師對職業道德規范和準則的認同感,自覺貫徹執行規范和標準。事實證明,僅僅依靠單純行政手段規范教師職業倫理是行不通的。只有在符合客觀實際的前提下,真正考慮到高校教師的教育和教學特點,構建程序化、層次化、清晰化的規范標準和執行保障機制,才能真正達到預期效果。此外,高校教師職業倫理規范和標準要吸收和借鑒我國優良師德傳統,還要充分考慮到教師尤其是基層教師的意愿,制定出既包括倫理的一般性原則,又包括權利、義務以及責任等具體規定的可操作的規范和標準。
塑造優良的高校人文環境,構建高校和諧的教育倫理文化。優美、和諧的人文環境是提升教師精神品質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必須在重視師德建設的基礎上,高度重視高校人文環境建設。如果缺少了高校文化的支持,僅僅依靠既定的職業倫理規范和標準,高校教師不可能樹立崇高的教育理念,也不可能將教育職業作為畢生追求。必須將文化塑造和制度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在完善教師職業倫理和規范的同時,將追求倫理價值作為高校文化的核心,逐步引導高校教師端正職業態度,不斷提升職業倫理文化意識,使教師在潛移默化中將職業倫理規范與標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確保高校教師職業倫理建設穩步向前推進。
篇3
1.關于心理契約與高校教師心理契約的內涵詮釋
目前,國外心理學界關于心理契約的內涵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般認為心理契約是雇員出于對組織政策、實踐和文化的理解和各級組織人做出的各種形式承諾的感知而產生的相互義務的一系列信念。高校教師心理契約就是學校與教師雙方彼此對對方應該付出什么,同時又應該得到什么的一種主觀心理約定,約定的核心成分是雙方的非正式的相互責任。我們認為高校組織與教師之間形成的心理契約指的是教師個體關于自己應對組織履行何種責任,作為回報組織應對自己承擔什么義務等形成的主觀信念。這一系列信念是教師對教師職責的主觀認識與理解,更是教師對自己職業行為和職業價值的自我要求,是高校與教師之間非正式的相互責任的一種認可、約定和承諾。
2.高校教師心理契約與職業道德的關系
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是心理契約的重要構成因素,因為高校組織與教師之間的心理契約達成度直接影響到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教師職業道德是教師在從事教育勞動過程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道德觀念、行為規范和道德品質的總和,它是調節教師與他人、教師與集體及社會相互關系的行為準則,是一定社會或階級對教師職業行為的基本要求。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頒布了《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并就具體的貫徹落實工作發出通知。這是首次制定印發關于高校教師師德的規范。新規范主要從以下六個方面闡釋和解讀新時期高校教師的師德內涵:愛國守法、敬業愛生、教書育人、嚴謹治學、服務社會、為人師表。可以說,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具體內容是心理契約的一種表現形式,教師與學校的價值認同與交換關系,無法把雙方的相互責任界定于聘任合同之中,每位教師對自己應該為學校付出的責任理應有明確的認識。這些對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約定,是在高校的聘任合同中無法明確提出并進行量化的,而只有通過教師將這些行為要求內化為心理契約中教師個體對組織應承擔的責任,才能使教師的職業行為真正地得到實質的約束,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才能夠真正地建設并發揮作用。高校教師對學校有一定的期望,希望借助學校來實現自己物質和精神上多層次的需要,而學校往往也會利用各種組織資源來實現學校的目標。平等、自由、尊重是契約雙方共同追求的基本精神,由契約到教師職業道德的躍升正是契約化追求的最高境界。良性而健康的心理契約是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重要基礎。教師心理契約有利于開發人的主觀能動性,避免學校與教師之間由于信息溝通不暢導致的工作效率降低和職業道德缺位。積極地建設高校與教師之間的良性契約,是充分發揮教師主動性和創造性的過程,是實現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創新的必要前提。
二、高校教師心理契約對職業道德的積極影響
長期以來,中國高校管理者忽視教師的自尊心、主體意識和價值理念,把教師作為高校組織的人力資產而支配和使用,忽視心理契約的達成標準而影響教書育人的績效。現代心理學研究發現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與心理契約密切相關,兩者高度契合能促進高尚教師職業道德構建和心理契約的良性發展。高校教師承擔著學術科研和一線教學的工作職責,是高等學校發揮社會職能的主要載體,在保障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中起著重要作用。同時,高校教師作為知識型職業具有很強的自主性、主動性和自覺性,在學術科研和人才培養中的自身努力程度及奉獻付出方面具有較大的自主空間。高校教師的教書育人使命及其工作特點、工作環境要求高校教師首先要具備高尚的師德,將愛崗敬業自覺內化為道德品行,從而有效發揮出師者的表率作用和育人功能。高校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養成除外部激勵與約束之外,還與教師心理契約密切相關。教師心理契約正是創造高校和教師成員之間和諧關系的隱形通道。相互期望的滿足,和諧關系的建立,在心理上給予教師精神滿足,使教師處于心理上信任學校、工作中充滿活力的狀態。這種和諧順暢的氛圍為教師職業道德的提升提供了環境,教師會自覺審視自己對學校的付出程度、自身工作狀態是否與良好的心理契約相匹配,從而在科研、教學以及參與學校管理、關注學校發展等實際行動中,提升自身工作成績以適應和符合學校對自身的期望。如果教師與學校間處于互不信任、互不滿意的不和諧狀態之中,不僅不利于教師職業道德的構建成長,反而會導致教師職業道德滑坡的危險。因此,只有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與教師心理契約高度契合,才會為高尚教師職業道德的構建奠定基礎。高校教師職業道德是個體與組織心理契約的協同性發展目標。對于教師個體而言,教書育人的內在興趣是教師職業道德建構的動力;對于高校組織而言,師道尊嚴的外在要求是教師職業道德建構的推力。內在動力與外在推力的有機融合、共同作用,為有效建構高校教師職業道德提供了動力源。高校教師職業的特殊性要求教師應具備高尚的教師職業道德和創新的能力,而對教學科研的內在興趣是教師不斷提升自身教書育人水平的內在驅動力。同時,教師在努力提升自身綜合素養后,原有的與學校組織保持的良性心理契約也將隨之發生變化,會隨之形成個體對學校組織的新的需要與期望,與高校組織達成平衡的心理契約成為教師職業道德構建的助推力。高校組織須敏銳地意識到教師心理契約的變化并采取積極有效的行動,在教師職業發展規劃、科研平臺提供及教師個性需求方面滿足教師的心理期望。當教師當前的心理期望得以滿足的同時,高校組織對更高標準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形成了一定的心理預期,對教師職業道德構建產生了外在推力,高校教師亦會通過自身努力達成高校組織的預期,高校組織與高校教師在這種動態平衡心理契約的作用下,不斷呈現螺旋式上升,從而推動教師職業道德和學校組織心理契約的協同發展。值得注意的是,高校組織心理契約與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是一種互動關系。心理契約是聯結高校與教師關系的心理紐帶,是確保兩者關系和諧的必要條件,是高校教師行為的決定因素。高校教師的心理契約水平越高,教師對高校組織的滿意度越高,其信任度、敬業度和事業心以及工作起來的積極性和效率也就越高。高校教師借助心理預期不斷評估自己的言行是否與高校的發展目標和制度要求一致,將個人的職業發展與高校的未來發展緊密地聯系起來,將個人前途整合到高校的事業中去,從而提高對高校的認可度、忠誠度和歸屬感,有利于形成平衡而健康的心理契約。
三、高校教師“心理契約違背”對教師職業道德的負面影響
“心理契約違背”是指個體在組織未能充分履行心理契約的認知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情緒體驗,其核心是憤怒、怨恨、辛酸、憤慨的情緒,個體感覺組織背信棄義或自己受到不公正對待。心理契約的主觀性、動態性和脆弱性決定了教師和學校的期望和心理承諾往往會隨著各種外在客觀條件的變化而不斷變化,而心理契約的締結與違背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教師的言行舉止,從而影響教師的職業道德品行。研究表明,心理契約的違背和破裂通常會對員工的后續行為產生消極影響。基于高校教師個體視角分析,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潮的影響下,部分教師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作為教師工作的首要目標,作為教師個體在教師職業道德方面的價值認同缺失。進而言之,教師是育人的高尚職業,不能忽視教師職業對職業道德的高標準要求。但有的人只把教師工作看作是一個“養家糊口”的普通職業,這種職業認同即心理契約必將極大地降低教師職業道德的價值砝碼。所以,應聘教師職業資格的個體不應僅僅審視自己的業務能力,更要深層次地認識個體的職業興趣。而基于高校組織的視角分析,當前學校組織往往缺乏應有的認識高度,對大學教師“教書育人”的標準要求,很容易只重視教書而忽視育人,人才招聘往往看重教學與科研成效,卻忽視教師個體的職業道德水準。在日常管理中,又偏重教學與科研條件的硬性要求,忽視教師的心理契約達成度。這導致心理契約違背現象日益增多,進而影響到教師職業道德和教師形象。高校教師作為知識型員工,心理契約違背的負面影響力巨大,心理契約違背會直接導致與教師職業道德相背離的不端行為產生,甚至引發高尚師德的坍塌,并可能在更深層次上遏制中華民族創新精神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提升。其不利影響體現在以下幾點:
1.高校教師心理契約違背不利于建設學術道德
規范學術道德是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首要內容。學術道德是開展學術研究的道德底線,是大學教師必須具備的道德自律。高校教師心理契約違背在以下幾方面不利于學術道德的堅守:一是導致教師存在心理落差和心理不平衡,心浮氣躁,怨天尤人,不能專心教學,更不能潛心搞科研,為學術道德失范埋下了隱患。二是造成學術研究動力不足、使命感不強。高校教師承擔著為實現中國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本強國轉變跨越的歷史重任,教師心理契約違背致使教師處于不和諧甚至焦慮的工作狀態,不僅不能做到基本的履職盡責,更遑論服務于國家的人才需求戰略。三是造成學術創新意識不強、創新能力不足。創新意識是凸顯學術道德倫理性和科學研究精神的關鍵。學術創新意識的培養不僅需要教師不斷進行思考、探索、發現、創造,也離不開一個寬松和諧的學校氛圍。教師心理契約違背打破了創新意識培養所需的外部環境,在心理期望始終處于不和諧的態勢下不可能培育出學術創新意識。
2.高校教師心理契約違背不利于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高校教師的言傳身教作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在學生良好人格的養成方面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一流人才的基礎是砥礪一流品性,因此教師應強調理想信念、艱苦奮斗、厚德載物的傳統美德。注重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思想政治教育,既教書,又育人,全面關心學生進步。高校教師與高校組織保持良好的心理契約關系,才能自覺地通過教師嚴謹的治學態度、謹慎的科學精神、嚴于律己的人格修養、樂于奉獻的道德境界傳遞給求知求學的大學生,從而培養出人格獨立和具有開拓創新精神的青年人才。然而,心理契約違背所表現出來的教師職業道德風氣不端,直接給學生帶來不好的示范作用,對于處在人格塑造關鍵時期的大學生極為不利。
3.高校教師心理契約違背削弱師德構建的效度
教師職業道德建構基于內在動力和外在推力的共同作用基礎之上,作為教師個體本身在教師職業道德構建中起決定性作用。在高校教師存在心理契約違背時,即使學校從管理方式、激勵制度、發展空間等方面積極倡導并構建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也不能有效發揮教師個體在教師職業道德構建上的主觀能動性。心理契約違背的教師不管是選擇保持沉默、被動接受,還是選擇提出意見,或是選擇破壞、忽略,教師會無視自身的工作職責和職業道德,不同程度地實施與學校組織對教師職業道德要求相背離的行為,甚至損害高校組織的利益,心理契約違背所表現出的負能量,在一定程度上消解著學校對高校教師心理契約構建而做出的努力。
四、如何強化高校組織與教師心理契約的達成度
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構亟待與心理契約達成協調性、統一性和契合性,這需要教師個體與高校組織兩個方面形成共識。在教師個體方面:教師個體要以事業為追求目標,而不是以生存和生活為目標;尊重自己和教師職業的純潔性,尊重學生發展和教育事業的質量。在學校組織方面:教師的選拔不僅要看重學位,更要看重心理契約的價值取向。要培養良好的心理契約目標,基于高校管理者應當抓好如下幾點:
1.充分認識心理契約與教師職業道德的價值關系
充分認識高校教師心理契約與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關系,依據心理契約形成的內外各方面的因素,最大可能且最大程度與教師達成一致,使得契約雙方都能遵守這種非書面的隱性契約,才能有力地推進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進程和效果。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為人師表是這個職業的基本要求,聲譽就是教師的第二生命。學校必須正確運用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形成對教師的一般性規范,進而形成一種輿論氛圍,起到道德約束的作用。學校管理者要立足人性化、人本化的管理方略,盡量減少強硬的外在職業道德行為要求,通過調動教師內在的驅動力,適度強化教師職業道德的發展性要求,真正讓教師建構高尚的情操和自覺育人的品質。
2.強化教師心理契約的溝通路徑
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緩解教師的職業心理壓力,激發教師的責任心和積極性,心理契約本身所具有的特征有利于滿足這種心理需求。在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中,學校管理者與教師之間暢通而有效的溝通十分重要,心理溝通可以實現信息交換與傳遞,達成共識并形成統一行為目標,把學校教師隊伍凝聚成一個有效整體,確保學校德育目標的最佳實現。在教師與學校心理契約的動態調適過程中,只有通過廣泛而有效的溝通與交注,才能使教師與學校詳盡地相互了解雙方的理念、價值和精神,不斷調整各自的認知與利益,從而建立成熟而穩定的心理契約特征。高校組織與教師之間有效的溝通機制,可以消除或削減教師對高校的各種猜測和主觀成見,更有利于教師形成主體意識,激發工作的主觀能動性,從而自覺自愿地為學校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作為組織的學校必須在溝通機制的保駕護航下,努力實現公平決策,合理調解,平衡補償,最大限度地減少心理契約違背的機率。同時,為了避免最初形成的心理契約遭到破壞和違背,適時調整和修訂心理契約的內容是確保雙方心理穩定平衡的基本條件。
3.充分利用心理契約的激勵機制
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受多種因素影響,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更為關注那些正式制度,而忽略了非正式制度的潛在影響,尤其是非正式制度帶來的無與倫比的激勵作用。培育信任、和諧的教師職業道德氛圍是工作創新的關鍵。這就要求高校在發揮傳統正式制度的重要作用的同時,進一步激發非正式制度的激勵作用,尤其是精神激勵和感情激勵,因為精神激勵是一種比物質激勵更高層次的東西。學校在與德育工作者共同合作時,必須尊重、關心和信任教師,努力激發教師的內在動力和工作熱情,塑造教師對其職業道德文化的承認和認同。只有這樣,才能讓教師形成對學校的精神依托和實質信任,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提高學校教育的質量和層次。高校教師更需要尊重其專業地位和個性特征,他們希望擁有一個能證明自己價值和尊嚴的平臺,一個能夠穩定獲得所需的信息并隨時進行知識更新的渠道,這是最能形成激勵作用的因素。因此,在對教師進行一般性的物質激勵的同時,還可以采取出國培訓、年度評比、名師制度、職務晉升、科研項目等,提升精神獎勵的重要性。同時,也要做到激勵與懲罰結合。高校的激勵機制必須以教師的主要需要為出發點,最大限度地把學校目標與個人發展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激發教師工作的潛力和創造力。這對于提高學校的教育質量、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4.發揮心理契約的干預與約束力
高校組織與教師雙方的信任是心理契約的基礎,缺乏彼此信任,教師就不會對學校盡職盡責,學校對教師則會缺乏關懷愛護,這樣就不會有心理契約的良性平衡。教師與學校共同信守承諾,學校事業才能得到不斷創新和發展。同時要看到學校缺少制度約束必然會導致一些教師的不良意識和行為的產生,只有不斷完善學校各項規章制度,才能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可循。學校制度規章以外的價值規范、道德信仰、生活和輿論氛圍等形成的約束屬于校園文化的一部分,它是學校和教師在長期工作生活交往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它可以起到激勵的作用或約束的效果。在當前學校管理中,正式的制度約束與非正式的環境約束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心理契約本身就是一種對人們心理期望的管理,是通過對人們內心期望的影響而完成的一種軟性管理。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應首先著眼于對教師的各種外部干預措施,同時,加強教師的自我約束,強調教師自覺規范言行舉止,通過自我反思、自我評價、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從而增加教師的職業自豪感和榮譽感。
五、結語
篇4
[關鍵詞]體育教師 終身體育 職業道德 行為規范 法制化
[作者簡介]李勇(1974- ),男,河北冀縣人,西京學院體育部,講師,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陜西 西安 710123)
[基金項目]本文系陜西省教育廳2012年科研項目“基于系統方法論的高校陽光體育模塊化管理體系”的階段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2JK1071)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29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建設的不斷推進和深化,不可避免地催生了人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及倫理道德觀念意識的沖突和矛盾。以“八榮八恥”為精神載體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適時提出,準確、科學、客觀地對我國現階段社會道德理想、行為規范等提出了總得要求。高校是社會集合中的重要元素,高校體育教師承擔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不斷輸送學習型、健康型和可持續發展的高素質后備人才的重要任務,其職業道德建設工作開展的好與壞,將會對學校人才培養工作及廣大學生群體的身心健康產生極大的影響。在以“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為總的精神概括,以《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為設計藍本,以“終身體育”為最終培養目標的高校體育教師職業道德體系的建立和優化,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一、我國高校體育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現狀
我國教師職業道德專業化問題的研究起步較晚,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應該說通過近十多年的努力,我國各類高校都不同程度的建立起自己的教師職業道德建設體系,在師德行為規范、培育養成機制、評價獎懲等方面都形成了相關的制度和要求,在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和教師隊伍建設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但在我國高校體育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工作中還存在以下問題:第一,職業道德觀念認識的不完整性。傳統教師職業道德是基于我國傳統倫理道德思想建立起來的,是對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對人、對事、對工作等一切教育行為的理想化要求,但其缺乏社會現實基礎和法律基礎。第二,職業道德結構認識的不完整性。傳統教師職業道德大多只是對教師的職業道德理想作出比較粗糙、抽象和一般要求,而很少對職業道德原則和職業道德規則作出具體的、有針對性的和便于操作的結構設計。第三,職業道德內容的不完整性。內容上多缺乏涉及教師個體發展和教師從事不同學科的特點和要求。第四,職業道德執行效度不足和具體評價的不易操作性。傳統教師職業道德是基于師德理想高度的東西,但是缺少社會現實背景下的易于達到的、可操作的、具體的執行標準,導致教師在具體執行過程中產生距離感,同時也給教師職業道德評價工作帶來極大的操作難度。
二、高校體育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專業化發展思路
1.以專業化思想塑造教師職業道德理念。我國傳統教師職業道德屬性通常都被定位于社會道德屬性范圍內,但我們更應看到教師職業道德的職業屬性和專業屬性。當前,全面達成“終身體育”培養目標已然成為現階段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體育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應順應體育學科的專業特點,以師生關系為核心,以人才培養和教育實踐創新的客觀規律為發展主線,引入專業化思想來對傳統教師職業道德進行重新認識。高校體育教師職業道德專業化內涵是指體育教師在從事教育勞動過程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道德觀念、行為規范和道德品質的總和,是一定社會或階級對教師職業行為的基本要求,是調節教師與他人、教師與集體及社會相互關系的行為準則。同時,還應關注職業道德內涵創新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養成。“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僅僅是作為現代教師職業最基本的道德條件,而非全部,因此,我們必須以專業化精神來塑造體育教師職業道德理念。
2.以專業化思想構建教師職業道德的層次結構與內容。依據上述對體育教師職業道德理念的從新理解,我們可以分析歸納出體育教師職業道德應涵蓋以下三個層次結構及其對應內容。第一,職業道德理想。職業道德理想是體育教師從事專業化教育實踐行為的最高境界要求,是社會大眾對體育教師職業倫理行為的較高層次愿望,也是體育教師職業道德不斷創新發展的方向。該層次結構涵蓋的內容有:對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的決定忠誠,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擔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以體育教師自身特有的人格魅力、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博愛精神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與成長的快樂;樹立遠大的職業理想,與時俱進,不斷地進行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從而實現職業的發展;自覺遵守社會倫理道德及教師職業道德行為規范,嚴于律己,為人師表,成為學生言行的楷模并得到社會及他人的廣泛道德認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勇于犧牲,甘愿奉獻,以積極健康的良好心態來體驗教師獨有的成就感與愉悅感,從而實現生命價值的不斷提升。第二,職業道德原則。職業道德原則以職業道德理想為基礎,對體育教師職業行為進行約束,是指導教師職業行為的準則。該層次結構涵蓋的內容有:在現實社會中,使教師的職業行為始終適應和符合社會大眾的理論道德需要,并進行職業演化;準確把握教育發展方向,使教育行為符合我國人才培養的客觀需求;尊重教育及學生成長規律,引導和挖掘學生潛能,使其成為有價值的社會成員;樹立良好的職業紀律觀念,自覺接受和服從相關工作紀律管理,促使學校各項工作得以有序、高效、順利的完成;善于從各種途徑來提升自身的職業能力,為教育目標的實現提供充分的專業化保障;加強體育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學習,形成具有個性特點的人格魅力,并使之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幫助學生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取向;團結同事,增進交流,尊重他人勞動成果,注重職業團隊的建立,以期更好地形成創新能力;廣泛進行社會交往,借鑒和吸收各類有益的教育資源,最大限度地形成教育合力。第三,職業道德規則。職業道德規則是指體育教師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必須做到的基本要求,是體育教師在課堂內外及人際交往過程中最直接、最具體的行為約束。職業道德規則通常都可以設立較明確的觀測點,具有外顯性和可操作性,一般都是以否定句式來告知教師不允許或不應該出現的錯誤及不恰當行為。例如不得遲到、早退、曠課;不能體罰、變現體罰或言語態度侮辱;不能將不良情緒帶入課堂;不能隨意否定學生的看法及觀點;不能在課堂打電話等。
3.注重教師職業道德的法制化建設。在日常社會生活中,教師角色被賦予崇高的道德示范,使教師成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種對教師職業道德的理想化期待固然美好,但也正因為他的理想化和崇高化,使其遠離了法律的基礎和現實生活的道德土壤,而高高飄在空中,人們必須仰視才可以看到。所以,我們必須加強教師職業道德的法制化建設,將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建立置于法律和公民社會義務、社會公德的框架下,結合教師職業行為特點和要求,演化出符合現行法律對社會公民及公務人員所規定的基本理論道德和品質修養,并將其細化成教師職業道德具體要求。在教師職業行為具體實踐中教師必須清楚地意識到,如果自己的行為違背了職業道德規范,那就不僅僅是道德問題,而且是法律問題,從而以法律的強制性促使個人職業道德意識和行為習慣的養成。
4.正確解讀師生關系是構建教師職業道德體系的核心。師生關系是一種隱性的教育因素,直接制約著學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影響教育過程乃至決定教育的質量和效果。我國教育家葉瀾先生曾經把教師的教育行為比作是“生命與生命的交流”,認為對于一名優秀教師而言,所傳授的知識在若干年后學生大多不會記得,而只會記得傳授他知識的老師。因此,正確解讀師生關系是構建體育教師職業道德體系的核心,是確立一切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前提和基礎。教師應充分理解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人格特質,以民主和平等的方式進行溝通和交流,幫助學生充分發掘自身潛力,發展健康人格,形成良好的社會適應及生存能力。
5.提高可操作性是建立專業化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重要技術保障。我國傳統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多為理想和原則層面上表述,但在現實中,人們往往會感到難以找到對應點和觀測點,也就缺少了現實意義上的指導和評判功能。在具體環境下,其實我們更需要的是具體的、直觀的和易于操作的職業道德規范,來準確指導和評判教師職業道德現狀與發展。偏重完美理想的師德規范只會使廣大教師內心產生具有距離感的敬畏,致使教師心理壓力加劇,并最終因其高遠而形同虛設。因此,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必須朝著更具可操作性、更加樸實的方向發展,力求基本道德要求與最高道德理想相統一,原則引導與規則操作相融合。
6.機制健全是教師職業道德專業化發展的重要制度保障。高校體育教師職業道德專業化發展還必須加強制度、機制建設,以確保形成體育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導向化、專業化、常態化的持續發展格局。為了實現上述要求,我們應該從以下方面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培養機制:首先,應完善教師選聘制度,嚴把教師職業道德關。在教師選聘制度中,應特別注重對教師人格、品質、修養、責任心、工作態度、價值觀等職業道德現狀及可能的發展情況進行考量和評價,只有嚴把入口關,才能最大限度地確保教師職業道德的高水平,并確保對高校師資隊伍建設工作的導向性。其次,應健全教師工作制度,嚴把職業道德紀律關。健全的教師工作制度可以對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紀律、工作態度、人際交往、業務學習、科研創新等諸多職業道德行為進行約束和監督。在尊重教師人格的前提條件下,引導教師不斷的對自身道德行為進行自覺、自律和自省,促使其真正成為道德規范的踐行者。再次,應以內化和滲透來優化教師職業道德養成機制。眾所周知,我國現階段進行的政治、經濟、文化體質改革正處在攻堅階段,社會對教師職業的態度和教師任用制度的變化,直接導致教師群體對自身社會地位及社會認同的不自信。不可避免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教師職業道德理想的“彷徨”,甚至“退化”。因此,采取強制和硬性灌輸的方式來引導和培養教師的職業道德,顯然是不合時宜了。新時期教師職業道德的養成應順應時代變化,將教師職業道德培養要素滲透到社會生活及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運用間接教育、一般教育及價值澄清模式等非直接的教育培養方法。同時,還應強調教師個體的道德踐行,優秀的職業道德素養僅通過對規范條文的學習是不能養成的,只有在不斷的道德踐行過程中去經歷、感受、思考,最終逐步內化為教師的品質修養和職業道德理想。最后,完善的評價與激勵機制是預防體育教師職業道德失范的有效途徑。完善的評價、激勵機制在高校體育教師職業道德建設體系中是必要且重要的。建立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互評、自評體系,并將其常態化、制度化。但應注意的是,將教師職業道德行為進行量化考評時應科學界定考評的范疇,合理細化具體評價內容,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并將考評結果作為教師崗位任用、工資晉升、職稱評定、職業發展的重要依據。另外,還應合理使用激勵手段,利用物質和精神獎勵對教師的優秀職業道德行為給予肯定和表彰,從而提高教師道德踐行的積極性,預防教師職業道德失范行為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夏瑞陽.湖北高校體育教師職業道德失范及其改善對策[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8(1).
[2]李國慶,趙國金.西方教師職業道德發展研究及借鑒[J].高校教育管理,2011(5).
篇5
關鍵詞:高校教師;職業道德;途徑與方法 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主要是指高校教師在從事教育勞動過程中形成的行為準則和規范的總和,它是調節教師與他人、教師及集體相互關系的行為準則,是一定社會或階級對高校教師職業行為的基本要求。隨著科技和文化的發展,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也需要與時俱進才能不斷地滿足培養社會主義新型人才的需要。下面從實驗室教學管理的角度討論一下提高高校教師思想道德修養的途徑和方法。
一、與時俱進,不斷提出高校教師思想道德修養的新內涵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高校教師思想道德建設的內涵和意義有著一定程度的差異。在科技文化快速發展的21世紀,高校教師需要堅持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注重內省慎獨。從實驗室教學上看,作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師,應該及時學習前沿科技,并將這些知識和信息融入教學內容中,讓學生學到最新的知識,而不是一味地講教材內容。縱覽當前的實驗教材,大部分實驗內容都是幾十年前的經典實驗,學習這些基礎實驗固然重要,如果能將這些實驗與當前的高新科技結合起來肯定能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更清楚地知道現在學習的知識在當今社會的應用性。所以,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是提高教師思想道德修養的必經途徑。
在熟悉本專業科技前沿的基礎上,高校教師還需要盡可能多地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對未來人才的需要,了解學生的生長和生活環境。高校教師的職責就是為社會培養優秀的人才,社會在變化,教師對學生的培養方向和重點也應該及時調整;社會環境在變化,學生的生長環境也在日新月異,對學生進行培養和提高的內容需要不斷地調整。在實驗室中能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還能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及對科研的興趣等。
當今社會評價一個人成功的要素有很多,但很多人都將金錢放到最重要的位置,我們的學生也不例外,他們努力地學習就是想成功,想成為一個被別人認可的人,他們中間有很多人都希望在畢業后能夠有一份收入豐厚的工作。這種想法是社會灌輸給學生的,反映了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我們高校教師必須面對的一種現實。所以,在新的環境下,需要對教師道德修養的內涵不斷地完善和揚棄。
二、營造良好的氛圍,不斷地提升高校教師的榮譽感
高校教師的第一屬性是自然人,他們的道德水準需要高于普通人,他們的知識儲備需要多于一般人,但他們的感情與普通人一樣,需要一種平衡。要提升高校教師的道德修養需要培養師德感情,這種感情是教師根據職業道德規范評價別人和自己在教育過程的道德言行中所產生的情感。師德感情是高校教師的內驅力,它與教師道德修養密不可分。作為一名實驗教師,可以花一兩個小時為學生準備書本的基本知識,可以花一兩天為學生準備一些前沿的科普性知識與基本實驗相結合,還可以花一兩個月的時間將課本上的實驗、前沿的科技、社會實踐等多方面知識相結合,設計一節實驗課。這些時間的選擇與教師的師德修養及師德感情密不可分。當實驗教師的努力得不到社會的認可,全身心的付出不能給他們帶來榮譽感時他們的師德感情就可能受到傷害,就會影響教師選擇更高層次的道德修養。
三、加強管理,杜絕高校教師不道德的想法和行為
除了上述兩個因素外,高等院校對教師職業行為的約束也是十分重要的,通過制訂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束縛教師的職業行為可以有效地提高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部分實驗教師的師德修養不夠,時常出現不認真備課、上課遲到、課上言談舉止不得體、責任心不強等問題,這些問題都應在制度的束縛下逐步改變或者將沒有責任心的教師請出實驗室,這樣才能創造良好的職業道德環境,培養師德感情,進而達到提高實驗教師整體道德修養的目的。
綜上所述,探索提高實驗教師道德修養的方法與途徑是關系國家未來發展的大事。實驗教師的任務是為社會培養有用的科技人才,他們需要不斷地學習新知識,了解社會對人才的新要求,體察學生的思想變化。所以,社會對他們的要求很高:高尚的道德修養;豐富的知識儲備;勇于付出的敬業精神等等。從實驗教師自身角度上講,絕大部分教師都是以這些標準來要求自己的,都希望自己能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有用人才。從現實角度出發,實驗教師的待遇在提高,黨和國家都越來越重視實驗教師的工作并提出了科教興國的偉大戰略,擔負在實驗教師肩上的責任和義務也越來越重。
參考文獻:
[1]鄧曉霞.當代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途徑與方法[J].科技信息,2009(09):600.
篇6
(陜西科技大學管理學院,西安 710021)
摘要:將多級模糊綜合評價法引入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綜合評價中,對模糊綜合評價法中的“投票型”隸屬度的投票規則進行了改進,并建立了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評價的指標體系,最后通過實例應用,給出了詳盡的評價過程,評價結果經反饋符合實際情況。
關鍵詞 :模糊綜合評價法;“投票型”隸屬度;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5)24-0166-03
基金項目:陜西科技大學2015年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教學為中心的教師評價與管理機制創新的研究與實踐”(編號:15XJG047);陜西科技大學2014年度校高等教育研究項目“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培養與評價”(編號:xgj1409)。
作者簡介:王化中(1970-),男,陜西戶縣人,陜西科技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系統工程應用、統計分析、電子商務;強鳳嬌(1970-),女,陜西乾縣人,陜西科技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工業經濟分析、系統評價與應用。
0 引言
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評價是指對高校教師在從事教育教學活動中的言行與教育教學效果進行考察和價值判斷,其評價有利于教師遵守職業道德規范,提升自身的師德水平。2011年教育部等機構以教人〔2011〕11號印發了《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2014年教育部又以教師〔2014〕10號印發《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規范》與《意見》的相繼出臺,反映了教育部對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重視及常抓不懈的決心。但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評價是一個多主體多因素綜合評價過程,常見的評價主體包括領導與其他教師、學生、教師自身等,同時評價因素基本上屬于不易量化的模糊因素,故本文將模糊綜合評價法引入其評價工作中,同時對模糊綜合評價法的“投票型”隸屬度中的投票規則進行了改進,以使其評價結果更加科學合理。
1 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評價指標體系
開展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評價工作,就需要構建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文章根據我國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的基本思路及《規范》〔2011〕與《意見》〔2014〕的要求,同時吸收相關學者[1-2]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構建了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2 “投票型”隸屬度中投票規則的改進
模糊綜合評價法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是合理確定評價與決策對象各指標的隸屬度,其中把由多個評價主體以投票方式經統計匯總后得到的綜合隸屬度(或稱平均隸屬度)文章稱為“投票型”隸屬度。“投票型”隸屬度是通過投票綜合反映所有評價人對某評價對象各指標的綜合判斷結果,雖然不同評價人因學識、價值觀、經驗、信息不對稱等方面存在差異的原因,其投票結果(個人隸屬度)不可避免帶有評價人的主觀性,但只要個人投票結果能準確的反映每個評價人的真實意見與想法,則經多人投票匯總后得到的平均隸屬度便具有一定的客觀合理性。
目前在“投票型”隸屬度中的投票規則要求每位評價人對各評價指標在給定的幾個類別中必選且只能選其一,即意味著評價者個人對選定類別的個人隸屬度必須為1,對沒有選定的其他類別的個人隸屬度均必須為0。事實上這樣的規定從隸屬度的建立基礎上就不符合模糊綜合評價中關于“模糊”的概念,正是因為指標外延存在“模糊”性,有些評價人在綜合評價中對給定的幾個類別經常猶豫不決,難下判斷。目前的投票規則顯然簡單易操作但過于粗糙,面對上述困境,必然導致硬性截割,得到的個人隸屬度結果不準確,不能反映每個評價人的真實意見與想法,個人隸屬度的不精確必然導致經統計匯總后的綜合隸屬度結果存在偏差。
為使評價者的個人隸屬度更為精確,其投票規則改進的思路是,首先每位評價人對某評價對象的各評價指標關于給定類別做大致判斷,判斷結果要么為一個很確定的類別,要么介于兩個相鄰類別之間;如判斷結果屬于某給定類別,采用目前的投票規則,若判斷結果屬于給定的兩個相鄰類別之間,只要求關于這兩個類別的個人隸屬度均為介于0與1之間的任意小數(一般情況下,保留一位小數位易于做出判斷,又符合人們的習慣)且滿足合計值為1,關于其他類別的隸屬度則均為0。改進后的投票規則能更加精確地反映每個評價人的真實意見,同時解決一些評價人不認同評價對象的某評價指標完全歸屬于其中一個類別的問題。
假設在某評價問題中,事先確定了{優,良,中,差}4個類別,某評價人對某評價對象的一個指標所屬類別大致判定為介于“優”和“良”之間,但較偏向“良”,按照目前常用的投票規則,該評價人的個人隸屬度為σ1={0,1,0,0},顯然該評價人的個人隸屬度并沒有準確地反映本人的真實意見。但按照本文的投票規則,該評價人在考慮偏向“良”的具體程度情況下,可能給出其個人隸屬度為σ2={0.1,0.9,0,0}(表示10成中有1成把握判定結果為“優”,有9成把握判定結果為“良”)、σ3={0.2,0.8,0,0}、σ4={0.3,0.7,0,0}或σ5={0.4,0.6,0,0}(此處的個人隸屬度就保留1位小數)等更符合評價人真實想法的個人隸屬度,依改進后投票規則確定的個人隸屬度經統計匯總后的綜合隸屬度結果也將更加客觀準確。
3 改進模糊綜合評價法在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評價中的應用
某高校人事處與師資處聯合發文,要求各院系及各組織管理部門做好2014年教師職業道德評價及推薦優秀校級師德先進個人的工作,其中某學院采用由5位教研室以上院系領導評價、各專業教研室老師互評(教研室老師含各其教研室主任對除自己外的其他本教研室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學生對每個教師的評價,由輔導員根據課表隨機選擇該教師本年度內授過課的15位同學評價)相結合的多元化評價主體,并利用表1所示指標體系對學院每個教師的職業道德狀況進行評價,各院系以上領導的評價則由人事處與師資處組織評價。該高校要求建立4級評語集V={v1,v2,v3,v4}={優秀,良好,一般,差}。依據改進后的投票規則,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的主要評價步驟[3-4],對該學院教師1的模糊綜合評價計算過程如下:
3.1 建立教師1的二級指標模糊評判矩陣R
依表1中的二級指標按評語集{優秀,良好,一般,差},首先設計對教師各二級指標的模糊評價表,并要求所有評價人各自獨立并采用匿名方式,使用改進后的投票規則對教師1的職業道德通過填寫各二級指標的模糊評價表進行評價(本次評價要求個人隸屬度僅保留1位小數,對保留多位小數的進行四舍五入);接著分別按院系領導評價、教師互評和學生評價三個角度,對各評價角度中評價人員關于教師1的模糊評價表求算數平均值匯總;最后將三個角度分別得到的各自平均隸屬度進一步進行加權平均,得到綜合后的關于教師1的二級指標模糊評判矩陣R。
5位院系領導(甲乙丙丁戊)關于教師1的x11~x133個二級指標個人隸屬度及領導角度計算得到的平均隸屬度見表2所示(限于篇幅,領導關于其他二級指標個人隸屬度及的平均隸屬度、互評及學生評價的個人隸屬度及其相應兩個角度所得的平均隸屬度等略)。
該高校規定院系領導評價、教師互評、學生評價的權重分別占30%、30%和40%,經綜合后的教師1的二級指標模糊評判矩陣見表3所示。
按照指標x1的計算過程,將計算得到所有一級指標的向量與綜合評價值評價結果計入表4。文獻[4]通過理論分析及實例驗證了模糊評價中常用的最大隸屬度原則是一種簡單粗糙的片面性原則,只考慮了隸屬向量中的最大隸屬度,對其余隸屬度一概忽略,有可能出現該原則低效甚至無效的情況,或因為考慮問題較為片面而導致評價對象或指標歸類與排序出現矛盾的狀況;同時提出了一種改進的全面性歸類原則,稱為“就近”原則。在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評價中,文章采用“就近”原則對評價對象或指標進行歸類,并將歸類結果與按綜合評價值P(P值越大越優)的排序結果(1~4表示從優到劣)計入表4。
由表4可以看出,按距離最小的“就近”原則,教師1的4個一級指標歸類與排序完全一致,除x4指標屬于“優秀”類別外,其余三個指標均屬于 “良好”類別,但x2指標雖屬于“良好”類別,綜合評價值卻介于的標準值100與“良好”的標準值80之間,嚴格來說,x2指標相對于歸屬“優秀”類別而言更偏向于歸屬“良好”類別;而x1和x3指標雖也屬于“良好”類別,但綜合評價值卻介于“良好”的標準值80與“一般”的標準值60之間,嚴格來說,x1和x3指標相對于歸屬“一般”類別而言更偏向于歸屬“良好”類別。
3.4 教師1的兩級模糊綜合評價
在一級模糊評價基礎上,將一級指標權重與一級模糊評價值匯總得到教師1的兩級模糊綜合評價結果P1=(0.0283 0.350 0.217 0.150)(79.51 81.83 74.28 90.52)T=80.84。按“就近原則”教師1的職業道德應歸為“良好”類別,嚴格來說,介于“優秀”與“良好”之間,更偏向于“良好”類別。
其他教師的職業道德評價參照教師1進行,對評價結果進行反饋,評價結果在該學院內網上公示三天,無異議。模糊評價法可實現對教師職業道德水平歸類,還可利用綜合評價值P對所有教師的職業道德水平進行優劣排序。該學院按照學校分配的校級優秀師德先進個人名額,推薦綜合評價值最大的2位教師作為校級優秀師德先進個人。
4 結論
在建立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評價指標體系基礎上,應用模糊層次分析法確定各級指標權重,并結合兩級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對教師職業道德水平進行評價,使得定性指標得到了定量化的處理,計算簡單,評價思路清晰。本文建立的指標體系主要適用于高校的一線教師,對在組織管理崗位或后勤保障崗位的教師,則須考慮不同工作崗位教師的具體要求,對建立的指標體系適當增加或減少,其各指標權重也應考慮不同高校與不同教師崗位要求進行相應調整,使確定的指標體系與指標權重更加符合實際要求。
參考文獻:
[1]馬琰琰,徐媛媛.構建科學的教師職業道德評價體系[J].繼續教育,2012,05:48-49.
[2]王紅燕.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10.
篇7
(一)經濟體制轉型對高校師德建設的沖擊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深入發展,利益呈現多樣化,功利主義等不良思想侵蝕部分教師,許多教師在利益面前不知所措,導致教師職業信念淡薄,追求物質享受,逐漸削弱主流奉獻精神。其次,由于社會轉型期各種因素的影響,房價、支出與職業收入不成比例,使得一些教師沒有工作積極性,不能認真投入到教育事業中,為了生存另辟新徑,不能將精力投入到教育、科研中。
(二)高校師德建設機制不完善、執行力弱化
[2]當前,我國有些高校缺乏對師德建設的認識,多數高校把時間和精力放在學生教育上,而對師德建設流于“形式”,對于師德建設管理權限、組織管理方面等機制不完善,師德建設沒有形成有效完整的保障機制。而在執行方面,執行力弱化,許多規則只是形式,操作考核基于定性考核,定量考核少之又少。
(三)轉型期教師忽視自我修養
部分高校對教師的考核往往是重才輕德,使一些教師在職業認識、德才觀等方面出現偏頗。在這種情況下,部分高校教師忽視自身道德修養,重業務而輕政治,重科研而輕教學,將全部精力都放在職稱晉升、薪酬等物質層面的追求上,在模糊的教師師德考核標準下,自身道德修養不夠。
二、加強師德建設的對策
(一)師職業道德規范標準
為了加強轉型期高校師德建設,政府要師職業道德規范標準,使高校教師真正領會統一的師德規范和標準,將個人價值取向和職業道德自律機制內化并轉化成高校教師的自覺行為。同時,高校可以按照統一標準結合自身情況制定符合師德規范的標準,可以更好地促進師德建設。
(二)凈化高校氛圍
首先,高校要積極宣傳尤其是要充分利用媒體的強大宣傳功能,增加高校教師的職業榮譽感[2],激發高校教師形成職業良好的職業理想和職業素質。其次,高校要采取激勵措施,對于師德良好的教師給予表彰和宣傳,通過激勵使其他教師內化自覺形成職業責任感和使命感。最后,高校要嚴厲打擊學術造假等污染學術氛圍的不良行為,加大懲罰措施,為廣大教師樹立警醒標桿。
(三)發揮高校主體作用
高校應定期舉行加強師德建設的教育培訓,在完善師德培訓的同時也要區別對待,不同的教師群體設立不同的師德培訓內容,以便領會以德治教的意識。高校主體還應引導教師自覺充實內涵,主動自律實踐,讓高校教師能夠積極更新自我知識儲備,成為教育與科研能力過硬的傳道者。
(四)加強高校師德激勵和評價機制建設
篇8
關鍵詞 職業道德 高校 教師
一、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概念及原則
(一)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概念
高校教師職業道德是指高校在從事教育勞動時所應遵循的行為規范和必備的品德總和。它從道義上規定了高校教師在教育勞動過程中應該以什么樣的思想、情感、態度、行為去做好本職工作,為社會承擔義務;它是在高校教育職業活動中,調節與教師與他人、教師與社會集體相互關系的行為準則。
“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推動教育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教師是關鍵。”在知識經濟時代,高校教師承擔著為國家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社會責任和職業使命,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高校教師的勞動是人類最崇高、最神圣的職業勞動之一,高校教師職業道德是其進行職業活動的思想指導和行為規范,是其承擔社會職責完成職業使命的依據和保證。
(二)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原則
1.高校教師要提高對教書育人重要性的認識
教育大計,育人為先,教育的目的和任務規定了教師既要教書,又要育人,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基本職責。社會主義大學要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培養人才,這是我國高等教育的本質屬性。
2.高校教師要注重提高自身素質,為人師表
教師的職業勞動需要教師在學生中享有較高的威信,這是教師成功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必要條件。尤其是高校教師,威信越高,教育教學的效果就越好。
3.高校教師要努力學習,探索教書育人的規律
教書育人規律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內在規律,包括:學生的思維規律、心理規律、生理規律以及學習規律等等。
二、當前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高校教師在政治思想方面存在的職業道德主要問題
從學校的角度來看,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部分高校只重視教師的學歷建設,弱化教師的師德建設;將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放在學生工作上,對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相對淡化。從教師的角度來看,部分教師主要關心自己的科研工作和教學工作,而對政治時事,關心較少:重在向學生傳授科學文化知識,輕于向學生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部分教師沒有把教育工作看做是傳承文化知識、傳播科學真理、塑造學生美好心靈的“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沒有看到這個職業的特殊性,而只當成是一個普通的職業,一種謀生手段;部分教師忙于做項目賺錢,缺少敬業精神,責任心不強,奉獻精神不夠;甚至有極少數教師,受西方思潮的影響,出現了思想政治傾向偏頗、價值觀失衡的現象,對學生的負面影響不能低估,必須引起高度的重視。
(二)高校教師在教學工作方面表現出的職業道德主要問題
從高校的實際情況來看,目前,一些老教師存在教育思想和理念落后,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呆板老化,缺少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等問題;而部分年青教師雖有比較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但輕視對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和方法進行探索和完善,熱衷于出國進修、做項目等,將個人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教學之外。還有少數教師,重教書,輕育人,認為對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身心素質教育是政工千部和輔導員的事,而沒有意識到教書育人是每個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核心。
(三)高校教師在科研工作方面表現出的職業道德有關問題
高校中的一些教師,科研意識不強,科研能力較差,缺乏積累,科研質量不高,科研工作比較被動消極,認為上好課就可以了;還有些教師,在搞科研時急功近利,缺少刻苦鉆研的精神,耐不住寂寞,忍受不了清貧,學風浮躁。
三、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對策
(一)加強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自主建構
道德教育從更多意義上來說是學校的一種道德活動,是高校教師職業道德成長的“外因”,表現為“他律”;道德修養則是個人接受外在教育的同時,通過自我學習和鍛煉,使自己達到一定的能力和境界,囑于個人的道德活動,是高校教師職業道德成長的“內因”,表現為“自律”。一切外因最終都要通過內因起作用,他律最終必須落腳在自律上,在重視他律的前提下,重在自律。教師職業道德的形成由外部的他律逐步地轉化為內在的自律,只有自律才能使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從根本上起作用。教師的自律是一個人的精神世界自主地、能動地生成與建構的,即自主建構而來的。教師的自律包括:自我教育,自我修養和心理健康的自我維護。
(二)營造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良好環境
馬克思曾經說過:“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作為外在因素的環境,對人也會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不是一個孤立的過程,是時刻受到國際、國內的社會大環境和高校內部小環境的影響和制約,因此,優化社會大環境和校園小環境是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一個重要途徑。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良好環境主要包括:優化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社會環境;建設健康向上的大學文化環境;營造良好的高校學術環境。
(三)構建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長效機制
建立高校職業道德建設的長效機制已成為全國各地高校的共識和行動。在堅持以德治校、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的前提下,探索和建立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運行機制,如遴選機制、評價機制、培訓機制、激勵機制、組織管理機制等,對于加強和改進高校職業道德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長效機制主要包括:健全人才選拔機制;建立教師培訓機制;完善教師評價機制;優化精神激勵機制。
參考文獻:
[1]張斌,賽興東.責任心的培育是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的基點[J].教育探索,2011,2
篇9
2011年,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主要內容為“愛國守法,敬業愛生,教書育人,嚴謹治學,服務社會,為人師表”。
1.1愛國守法、敬業愛生
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師,必須熱愛祖國,擁護我們黨和社會主義制度,嚴格遵守憲法及法律法規,自覺貫徹國家的各項教育方針。把依法執教作為自己的職業義務,堅決不做出任何有損于國家利益的言行。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其基本要求就是要熱愛自己的教育事業、安心于教育工作,盡職盡責地做好本職工作,為教育事業奉獻出自己所有的光和熱。同時,我們要真心關愛學生。列夫•托爾斯泰曾經說過“:如果一個教師僅僅熱愛事業,那么他只能是一個好教師;如果一個教師把熱愛事業和熱愛學生相結合起來,他就是一個完美的教師”。熱愛學生是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因素,而高校老師對學生的熱愛主要就體現在了對學生在學習和生活等各方面能力的培養。
1.2教書育人、嚴謹治學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教師要把教學作為首要任務,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所以,教師敬業的首要表現就是做好教學工作。科學研究是艱苦的、嚴肅的事情,需要嚴謹的精神和態度。但是在教師中也出現了求名爭利、心態浮躁、治學不嚴謹等問題,突出表現形式就是科研成果的粗制濫造,重量不重質,甚至出現了偽造數據、抄襲他人學術成果等現象。南京大學韓儒林教授有一副對聯:板凳須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作為高校教師要要摒棄浮躁情緒,有耐心下苦功夫去弘揚科學精神、恪守學術規范,要堅決抵制學術不端的行為。
1.3服務社會、為人師表
所謂服務社會強調要勇擔社會責任,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類進步服務;而為人師表則要求教師品德高尚,才能卓越,既要言傳,更要身教,要言行一致、做學生的措模。說過“:老師對學生的影響,離不開老師的學識和能力,更離不開老師為人處世、于國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價值觀。廣大教師必須率先垂范、以身作則,引導和幫助學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當代高校教師,要用自身的良好行為,從政治思想、道德水平、治學態度、行為舉止等多方面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老師們通過堂堂正正做人、規規矩矩做事的處事態度,教給學生怎么做人、如何做學事。正是這種示范作用,一直以來“為人師表”都是學生們人格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往往“勝于言教”。
2提升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途徑
2.1提高高校教師法律素質
高校教師作為學生們在校期間最為密切的人,他們在管理和教學工作中所體現出的法律素質,會對學生們產生直接的影響。老師們應積極向學生宣傳法律知識,培養學生們的法律意識、養成守法習慣,提高他們依法維護自身權利的能力。因此,高校教師必須注重自身法律意識的培養、樹立法治的思維習慣,可以通過查閱相關法律專業的書籍、參加法律講座、關注與學生有關的法律法規來提高自身的法律修養,樹立法治意識。
2.2加強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理論學習
品德高尚的教師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后來的努力,尤其是通過不斷的學習、自我修煉與自我完善而逐步積累形成的。只有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才不會在提升道德修養中迷失方向,才能真正培養出高尚的師德。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理論學習主要是通過個人自主學習和相關部門組織集中學習相結合:自主學習不會受時間、地點得限制,有一定的機動性和靈活性,但是受個人水平和自控力等方面的影響,可能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而組織集中學習,就是一種有組織、有計劃的職業道德學習,能夠克服自主學習的不利因素,使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不斷提升。
2.3加強高校教師的道德實踐
道德實踐是教師職業道德培養的最終歸宿,只有通過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進行道德實踐,才能真正對自身塑造良好的師德起到積極的作用。具體做法有三點:一是鉆研業務。二是科學研究。三是關心愛護學生。
2.4完善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考核體系
篇10
關鍵詞:民族地區;體育師范生;師德;養成教育
一、相關概念
(一)民族地區
民族地區總的來說就是少數民族聚集區。一般民族地區都是指:1.特定的一個或幾個少數民族世代生活的地方;2.少數民族人口較為集中,人口比例較大的地方;3.擁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民族習慣以及民族文化;4.民族地區一般都享有國家的優惠政策以及一定的法律自治權。本文特指地處革命老區及邊疆地區的民族地區高校。
(二)體育師范生
師范生是指各級各類師范學校或師資培訓機構的學生。除接受思想品德和文化科學教育外,還接受教師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訓練的學生,體育師范生主要是指各級各類學生中選擇體育教育專業且未來將從事教育工作的師范生。
(三)師德
教師的職業道德,簡稱“師德”,它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是教師應有的道德和行為規范,是全社會道德體系的組成部分,是青少年學生道德修養的楷模之一。從實踐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淵博學識和人格魅力的教師,會對其學生產生一輩子的影響。
(四)養成教育
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語言習慣和思維習慣的教育。從狹義上單指人良好道德品行和規范行為習慣的養成;從廣義上講,指人的基本思想素質道德素質、心理素質,涉及知識結構、思維方法、生存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和教育,其著眼于人的基本素質,通過外在教育的教化和自我內化,經過“外育”和“內修”形成內外結合完善的系統的教育。師德養成教育是指通過長期的教育實踐訓練和教育生活體驗以及教師文化熏陶,使個體能自覺主動地形成良好的教師專業素養和教師人格的過程和方式。
二、調查情況
1.調查對象
本次主要對地處老少邊地區的百色學院及河池學院體育教育師范專業大一至大四的在校本科生進行調查。
2.調查內容
本次調查問卷主要包括體育師范生職業認同度;對師德的認識;民族地區高校師德教育現狀以及對傳統師德觀的態度等問題,調查問卷共設計20道題,其中單選題15道,多選題3道,問答題2道。此次調查共發放了600份問卷,其中回收問卷491份,有效問卷448份,有效率為91.24%。
3.調查方法
本文遵循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和方法,在深入研究既往文獻資料的前提下,通過實地問卷調查,以理論指導實際,以實際驗證理論,總結歸納民族地區高校師范生師德養成教育的現狀。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兩種調查方法:
(1)問卷調查法。對老少邊地區高校的體育師范生進行問卷調查,由調查結果分析民族地區高校體育師范生師德教育取得的成效、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
(2)文獻調查法。通過搜集、閱讀關于師德教育研究的專著、教材、論文、雜志等,了解當前相關的理論和實踐動態,對其進行重新梳理,為研究提供必要的依據。
三.民族地區體育師范生師德養成教育的現狀
通過對收集到的調查問卷進行分析,民族地區高校體育師范生師德養成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的問題:
(一)師德課程設置情況
師德教育課程的內容應該包括一般公民道德、師德規范、師德原則、師德培養方法與教育有關的法律法規的知識等一系列內容,這些知識對于一個教師是不可或缺的知識。調查發現,民族地區高校體育師范生師德教育課程主要以思想政治課為主,雖然在考取教師職業資格證的時候有涉及相關的教師職業道德知識,但都是零碎的,并沒有形成系統、專門的師德課程。本文認為對體育師范生進行師德知識的滲透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形成師德意識和進行師德實踐,這都是建立在對掌握師德知識的基礎之上,對于師德知識教學永遠是不可忽略的一個關鍵環節,要通過師德知識的滲透讓未來一代的“準教師”們了解將來所從事的職業對其特殊性要求所在,以明確具體的師德規范要求來提高他們的理性認識。
(二)體育師范生缺乏相應師德知識
師德知識主要包括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與教師職業相關的法律、社會公德方面的知識,它對于師德情感的養成、師德實踐能力的培養都有著重要的作用,了解并掌握師德知識是教師進行自我行為調節、教育學生、促進教學的至關重要的基礎。但體育師范生掌握師德知識的情況如何呢?調查發現“超過半數在校體育師范生對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內容和要求不甚了解,54%的在校生不能保證畢業后在教育崗位上有合格的教師職業道德。據問卷統計資料顯示,被調查的448名在校體育師范生中,對教師職業道德基本內容和要求能夠講完全、講清楚的人占5%;講不全、講不清的人占26%。”現實生活中一些教師也出現違反法律法規的現象,如偷看學生信件、對學生進行體罰等違法行為,這些都反映出教師對法律法規知識的掌握還不夠。從這些調查可以看出,高校在進行師范生師德教育時,不能僅僅局限于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等內容的教育,還應加強與教師職業相關的法律知識的培養。
(三)師范院校教師隊伍的師德素質有待提高
師范院校教師的師德水平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道德養成。作為培養教師的搖籃,師范學校培養的學生將來也是教師,這就決定了師范院校的教師師德狀況對于師范生師德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響。
一方面,部分教師師德素質不高。在民族地區高校,由于長期存在師資隊伍不足的影響,師德教育工作以學校中思想政治老師、黨政干部、學生工作者等為主,雖然他們平常經常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實踐經驗較為豐富,但是部分教師存在學歷層次較低,職稱不高等情況,缺乏專業教育的理論知識,對師德規范、師德教育工作的意義、特點及規律沒有系統、規范的把握,教育工作大都依據自身的工作經驗來進行教育,往往以政治上的要求來代替對教師的職業道德要求,師德教育泛政治化,脫離了教師主體、學生主體。
另一方面,一些民族地區高校教師的師德表現不盡人意,表現為愛崗敬業意識淡薄,注重個人功利,關愛學生力度不夠,師生關系疏遠,教師對學生缺乏真誠的關心和幫助,學生缺少與老師溝通的機會,嚴謹治學精神欠缺,忽視課堂教學為人師表作用不明顯,自律意識函待提高,部分教師不能嚴格要求自己,違反職業紀律,如隨意中斷課堂教學,打亂課程計劃安排,隨意調課,有的因為其他事務誤課,隨意縮短教學時間。
另外,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師德教育不僅需要思想政治專業教師及學生工作隊伍的正確引導,師德教育貫穿教學的每個環節,每位老師的教學行為都或多或少影響著學生,還需要其他教師的通力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在認識上,民族地區高校往往將師德教育視為思想政治專業教師的分內之事,沒有把師德教育納入整個師范教育的工作重點,而是將其置于邊緣位置,難以發揮出其他課程所應有的育人功能。
(四)學校師德管理監督的缺失
高校教師對于師范生師德的潛在影響作用是不可忽視的,所以學校應該加強對教師師德的監督與管理。然而,一些民族地區校對教師的考評主要是對科研、教學方面的要求比較嚴格,主要集中在教學課堂的監控,但在職業道德、約束機制、導向機制等方面流于形式,對于教師職業的態度,深層次的職業道德精神卻很少涉及,更沒有科學測評標準和措施;在教師培訓中,往往只注重專業素質和學歷層次的提高,對思想素質、職業道德的培訓重視不夠。這種管理監督工作面對現行不完善的教師管理制度、激勵機制和師德建設體系,勢必導致教師“重業務、輕道德”現象的不斷蔓延。
(五)體育師范生自身的問題
體育生作為高校中一個特殊的群休,具有鮮明的性格特點,主要表現在紀律比較懶散,文化基礎知識相對比較薄弱,不喜歡學習理論知識,導致了師德教育成效不高。
1.從事教師職業的可能性降低
隨著市場經濟的高度發展,“讀書無用論”、“一切向錢看”等錯誤觀念對師范生的價值選擇帶來了不小的沖擊。從“教師職業的社會地位”的調查結果得知,大部分學生認為,“教師職業是崇高的,對教師職業在社會中的地位還是比較滿意的,但也有一部分學生認為,教師職業社會地位的變化不太明顯。”這種結果表明了教師這個職業并沒有引起全社會的足夠重視,教師的工作條件、工作環境等都不是像人們所想象的那么優越,特別是是部分農村地區和偏遠地區的教師,工作條件更差。同時,隨著就業政策的改變,現在實行的是雙向選擇,體育師范生特別是具有球類特長的學生可以選擇自己鐘情的工作,而不必走上教師這一工作崗位。另一方面,盡管許多體育師范生愿意從事教師職業,但面對現在進入學校這類事業單位“逢進必考”的政策,很多師范生也不一定能順利進入教師行業,特別是一些學習成績、專業技能并不突出的體育師范生,在這一方面并不占優勢。正是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得師范生從事教師職業的可能性降低,最終導致一些師范生認為師德教育對于他們來說是沒有任何意義和價值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教師職業理想、教師情感等對于他們來說也沒有意義,而要求他們要熱愛教師事業就顯得不切實際。
2.學生個體道德素質不高
師德是師范生提高自身內在修養和不斷發展的動力,也會對他們的職業定位和職業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師范生必須在實踐中不斷加強和完善自身的修養。而對于體育師范生師德的培養,除需要進行師德教育外,更離不開本人對自身道德的修養,只有自身具備了一定的道德基礎,才能形成師德發展的生長點。然而在當前,一方面,由于受社會上一些道德失范現象的影響,大學生的道德狀況也不容樂觀。誠信的缺失是當前大學生的一大問題,如考試作弊、個人簡介材料作假等;花錢大手大腳、奢侈之風盛行、互相攀比現象嚴重影響同學之間人際關系不和諧等等,這些問題在體育師范生中同樣存在。另一方面,部分體育師范生由于受到多元價值觀及社會轉型期的思想影響,在理想信念上出現迷茫,以致道德價值觀念和行為呈現出復雜化的傾向,對社會公德等方面抱著不屑一顧和無所謂的態度。這些反映出體育師范生對自身的思想道德要求較低,不注重個體道德素質的培養,這必然影響著他們養成高尚的師德。
3.師德學習積極性不高
教育的真諦不僅僅只是知識和技能的傳授,還蘊含著豐富的倫理道德內涵。調查顯示,雖然大多數體育師范生還是比較熱愛教師這份職業,也有從事教師工作的意愿,但他們由于自身的局限,對于師德的認識還比較膚淺,不能充分地認識到師德素質在教師個體素質中所占據的核心地位,不能發揮出自己在師德教育中的主體地位,表現為:在師德知識學習過程中積極性不高,認為只要通過這門課程的考試就算是掌握了一定的師德,而并沒有去真正了解一些師德知識背后所存在的深刻內涵。同時,由于他們對中小學教學一線的關注度也不夠,并不清楚作為教師,究竟應該具備什么樣的師德品質,做好師德實踐的準備也就無從談起。
參考文獻:
[1]黃蕾主編.教育專業倫理[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4
[2]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時期師德建設與師德修養讀本[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
[3]王輔成,史文校,周金虎.教師職業道德修養[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4]李春玲.教師職業道德四[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