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副院長范文
時間:2023-03-16 11:49: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校副院長,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領導高度重視,上下“三級合力”,為做好高校青年志愿工作組織化常態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做好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領導重視是關鍵。近年來,我院將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作為學生素質教育、校園精神文明建設、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內容,加強組織領導,嚴密抓好落實。學院成立了三級網絡,即院級層面成立領導小組,由分管學生工作的副院長負責,由學院團委對口管理,系級層面由各系分團委相應成立志愿者分會,基層由各個班級、團支部培養一批大學生志愿者,從而形成了以志愿服務領導小組為原點,以基層志愿服務分隊、志愿者為發散的大學生志愿服務網絡,做到了層層有人關心,級級有人落實。各級部門還將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納入到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建設之中,定期交流,年底評比。成立應急志愿者隊伍,規范各項制度,建立協調機制和獎勵機制,科學制定計劃,使我院志愿服務工作走上了良性發展的軌道。
例如,6月14日是“世界獻血者日”,主題是“向世界提供新鮮血液”,我院為迎接“世界獻血者日”的到來,在我院大學生活動中心舉行了志愿者獻血活動。現場拉起了“向世界提供新鮮血液為青春增添亮麗色彩”的巨型橫幅,在活動現場,我院大學生們排起了長長的隊伍,志愿者們有秩序地參與獻血,同時學院團委組織了15名志愿服務者身著統一的藍色T恤,身披紅色綬帶在現場協助負責登記、體檢和獻血后的服務工作,特別是照顧好個別出現身體不適的同學。在現場我們可喜地看到,我們的青年學生勇敢地承擔起了這份沉甸但又溫暖的社會責任。到了中午用餐的時候還有志愿者踴躍地獻血,遲遲不肯離開。
二廣泛深入宣傳,依托“三個平臺”,為高校青年志愿服務工作組織化常態化打牢堅實的思想基礎
第一個平臺是宣傳平臺。學院運用校園網絡、共青團手機報、學生飛信、QQ群、微博、微信等多種接近青年志愿者的新媒體形式,激發學生們自覺參與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積極性,使他們充分認識到參與志愿服務是感恩社會的一種方式,從而使志愿者們成為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宣傳者、實踐者,使學院的青年志愿活動成為常態化的活動開展。
第二個平臺是活動平臺。利用大學生志愿服務月、新生入學教育、優秀大學生入黨推優上團黨課、各級各類團學干部訓練營等時機,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大造大學生志愿服務光榮的聲勢,保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學院團委還把大學生志愿服務與共青團青馬工程緊密結合,把積極參加大學生志愿服務作為青年馬克思教育中道德實踐的一項重要內容,使廣大學生思想覺悟在大學生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得到提高,得到升華。
第三個平臺是激勵平臺。學院堅持對在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中成績突出的先進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起到激勵先進、鞭策后進的作用。通過廣泛深入的宣傳教育和表彰,并運用時尚、年輕的元素將志愿服務的優秀學生作為青年榜樣,讓他們自己講述志愿服務的青春故事,通過故事會、思辨論壇、編創微電影、微信、微博直播的新形式,激發全體青年學生“奉獻友愛進步互助,爭做大學生志愿服務模范”的熱情。
三加強組織協調,做到“三強三新”,為高校青年志愿服務工作組織化常態化創造了良好條件
一是強化力量引“新”。在我院有一支由學生組成的“三級志愿者隊伍”,他們是普通志愿者、注冊志愿者、骨干志愿者。普通志愿者是大學生志愿服務的一支基礎保障力量,他們是流動的志愿服務部隊,能夠在我院開展大型志愿服務時召集。注冊志愿者平時除了積極參與志愿服務外,還是大學生志愿服務事業的宣傳者、鼓動者,他們是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生力軍。骨干志愿者組成的社團則是推動整個服務隊伍前進的火車頭,由他們策劃和組織各類志愿者活動,同時也為參與志愿服務的同學做好各項后勤保障服務工作。這樣自上而下,由外到內的建立起了一支由“三級學生志愿者組成的志愿者隊伍”。在幾年的摸索實踐中,我們欣慰地看到,我們培養的志愿者們,聚起來是一團火,撒下去是滿天星,達到了星星之火燎原的效果。
二是強化理念更“新”。志愿服務就是學雷鋒,在新媒體時代,我們面對喜歡新事物、新媒體運用熟練的大學生群體,需要我們教育者更新理念,要注重培育志愿服務新媒體文化,增強志愿服務時尚性;培育志愿服務特色,增強志愿服務活動的吸引力;培育志愿服務青年榜樣,增強志愿服務的影響力。新的志愿服務要以層次化架構為實現院系班三級同頻共振的方法,用扁平化可縱橫覆蓋的活動組織形式為內推,以“青春體、凡客體”為吸引,運用低成本課覆蓋的新媒體動員方式,使志愿服務充滿魅力。
三是強化活動創“新”。在工作中發現,有的時候,宣傳大學生志愿服務要注重“無心插柳柳成陰”的效果。在與廣大大學生志愿服務師生交流的過程中,他們熱心關注敬老、助學、幫困等各類公益事業。這一發現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漸漸的我們感悟到,人的善意是能夠心靈相通的。您今天能夠從事環保助學,那么明天也許就能敬老幫困。于是,我們適時調整志愿者活動的方向,通過分團委+志愿服務對象(或者單位)的“1+1”共建模式,使志愿服務常態化、經常化,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全院倡導“時尚青年參與志愿服務,志愿服務成為青年時尚”,重點培育志愿服務品牌活動,例如:數字藝術系連續3年和殘聯的博愛家園的智障、聾啞的孩子共建,每周義務上課;經濟管理系與宜興市福利中心的孩子開展“大手牽小手”的活動,電子信息系與丁山紫砂民工子弟學校的宜興新市民孩子開展“一支鉛筆書寫六一溫情”的活動,機電工程系與宜興市老年公寓開展“愛心接力棒”的活動,環境藝術系與宜興公交公司合作在公交站臺上服務的“小黃帽”……志愿者們經常開展活動,利用所學專業技能,為市民及社會上的弱勢群體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
篇2
一對民辦高校與公辦高校志愿服務的認識
民辦高校與公辦學校的志愿工作既有共同點又有不同點,從育人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公辦還是民辦高校,都是育人機構,志愿服務是一個育人載體,開展各項志愿服務,目的都是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鍛煉學生的奉獻精神,同時也是傳承中華民族扶貧濟困、助人為樂的傳統美德。可見,無論是公辦高校還是民辦高校,志愿服務工作的宗旨是一樣的,高校志愿者服務活動都是動員和組織青年大學生參加精神文明建設、提高自身素質的有效載體。
但是,由于公辦高校和民辦高校由于辦學體制不一樣,學校對各項工作重視程度也不同,在公辦高校,由于辦學經費有政府支持,辦學資金充足,學校的精力集中在內函建設方面,在志愿者工作方面也比較重視。在民辦學校由于辦學經費主要依靠學生學費,辦學壓力大,學校精力集中在學招生和學校穩定上,為了節約成本,民辦高校會嚴格控制人員成本,人員少,事務多,對志愿工作缺乏指導。因此,民辦高校志愿者工作比公辦高校志愿者工作水平顯得較為落后。
二對民辦高校志愿服務工作現狀的調查分析
為了了解民辦高校志愿者工作現狀,對廣東10所民辦高校的志愿服務工作進行了調研,本次調研以問卷調查為主,其它調研方法為輔的方式進行,調研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有效問卷921份,符合調研采樣標準,從民辦高校志愿者工作調查現狀來看,民辦高校志愿服務工作水平還處于初級階段,還存在不少問題,主要存在問題如下:
1對志愿者內涵認識不清晰,組織機構不夠健全
調查結果顯示,在本次調查的志愿者學生群體中,有58.33%的學生不了解志愿活動的內涵,在問及志愿者有哪些權利時,有42.17%認為志愿者可以享有“參與活動的機會”。有6.00%的學生選擇了“大家都參加,自己不好意思不參加”,4.12%的學生是因為“一時沖動”才加入志愿者的。90%的民辦高校學生在學校只有校級一個志愿者協會。從調查情況來看,首先是對志愿者內涵認識不清,必須加以教育,以正確價值觀規范志愿者的行為,同時志愿者自身必須加強自我學習,深化對志愿服務的認識。
反映民辦高校志愿者組織機構不夠健全。從調查來看,民辦高校志愿者工?作大多以學校社團的形式開展日常工作,各系沒有志愿者分會。學校社團志愿者招聘人數有限,使眾多想成為志愿者的學生不能進入學校志愿者協會,打消了學生的積極性。在學校社團志愿者組織中,通常是骨干志愿者承擔組織義務,普通志愿者在組織中被視為成員,普通志愿者的自主性往往被制約,而參與管理事務多,活動少,結果是導致“我志愿、我快樂”的志愿精神被磨滅。同時,志愿者工作在學校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情況下很難得到應有重視,缺乏組織管理、專門指導和資金投入,無法調動志愿者的工作積極性。
2活動內容不夠豐富,活動輻射面不夠廣
在志愿服務內容方面,在調查中,有38.33%的學生沒有興趣參加志愿服務的原因主要集中于活動過于單調、空泛,得不到鍛煉,活動內容主要集中在社區孤寡老人、貧困學生等群體,志愿服務創新度不夠。這說明民辦高校志愿服務工作比較單一,大多還停留在簡單的服務性工作上,比如,組織去養老院打掃衛生,清潔校園等,這些完全不能體現大學生的知識水平,在經過一個階段的工作后,志愿者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下降甚至出現志愿者流失現象,讓志愿者很難在活動當中找到自我認同感。其次,高校志愿者活動沒有更多地為學生提供參與社會活動、融入社會大環境的機會,活動范圍局限在學校及周邊地區,活動輻射面狹窄。
3志愿者培訓缺失,激勵機制不完善
在調查中,有68.33%的學生志愿者表明學校沒有志愿知識培訓。在調查中,只有20%學生選擇有志愿服務崗位技能培訓,對于法律常識以及健康保健知識的培訓是空白,這對其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51%學校沒有對優秀志愿者進行表彰。這情況說明民辦高校志愿者培訓缺失。志愿隊伍的專門培訓和指導是保證行動質量的關鍵,但大部份民辦高校青年志愿者被招募后,基本上通過高年級的志愿者的介紹就匆匆上陣做工作,而對志愿者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服務的藝術缺乏專門的培訓。由于對青年志愿服務不了解,因此在開展活動時,導致志愿者參加活動沒有針對性,使得服務活動不能有效開展。其次,大部分民辦高校志愿者尚缺乏一套專門的志愿者激勵機制,學校對志愿者行為的鼓勵和志愿者文化的培育施還不到位。
三構建民辦高校志愿服務工作長效機制
1健全志愿服務輿論宣傳機制
民辦高校志愿者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進步,但是仍然處在初級階段。一方面,在民辦高校里,志愿工作不被重視,學生對志愿服務活動缺乏深度了解;另一方面,學校領導和社會各界對志愿服務活動缺乏認同,工作起來舉步維艱,從而影響了志愿者工作的積極性。因而,我們應該特別注重做好志愿服務的宣傳工作,作為一項公益性的活動,志愿服務的開展始終離不開宣傳,民辦高校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根據社會熱點采取不同的主題,制定相應的宣傳重點,然后通過廣播、網絡、海報等媒介,全方位地宣傳青年志愿服務的宗旨、意義、具體內容及鼓勵政策等,對優秀志愿者典型,重點宣傳,展示志愿者風采,引導廣大學生樹立參與志愿服務的責任感,努力為志愿者開展服務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2健全志愿服務的組織健設機制
民辦高校志愿者工作要上水平,關鍵在志愿者質量,因此,招募工作志愿者工作非常重要,關系著志愿者隊伍質量的整體水平。志愿者招募機制包括了人員招募、宣傳動員、組織建設,注冊登記等工作制度,旨在規范管理工作,加強隊伍建設,招募機構在明確各自職能后,應當建立科學嚴格的志愿者篩選機制,為志愿者資源開發提供具體支持,來確保高水平志愿者隊伍的形成。志愿者招募后,還要加強培訓,志愿者不僅需要有關志愿服務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培訓,還需要有關個人成才、意志養成、合作精神培養等眾多方面的培訓。
3健全志愿服務支持保障機制
志愿者工作是否能順利開展,資金支持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保障,目前,民辦高校工作經費緊張,在志愿者工作支持經費非常有限,當前絕大多數志愿服務的資金主要來源是依靠校團委的經費劃撥和志愿者本身的自我捐助,這種資金募集模式影響活動的長期性和廣泛性。學生的經濟能力有限,絕大多數的學生在經濟上還是要依靠家長的資助,在調查問卷中顯示,91%的大學生表示在志愿服務的過程中,負擔最重的就是交通費,食宿費以及服務所必須的設備物資等費用,因此,難免有的大學生志愿者在竭盡全力,無私奉獻之后身心疲憊,難以堅持,最終不得不選擇退出志愿服務的隊伍。為減輕志愿活動發展給學校財政和學生帶來的負擔和壓力,必須尋找有效途徑從根本上解決高校志愿者活動資金短缺問題,必須更多依靠政府補貼和社會捐助,學校青年志愿者協會可以嘗試策劃開展各類志愿服務活動的形式推動設立青年志愿者服務專項基金。
4健全志愿服務考評激勵機制
為了更好推動民辦高校志愿服務工作,必須健全志愿服務考評機制,學生的志愿活動應該得到應有的贊許和認可,學校可以通過各種形式,包括獎勵、頒發證書、紀念品以及舉行表彰會等,通過這些方式來認可志愿者的工作和貢獻。建立志愿服務考評體系是對志愿者進行激勵的必要環節,在某種程度上,考評是志愿者獲得精神動力的一個重要的外部因素,從激勵大多數人的角度出發,建立以小時為主導取向的志愿服務考評體系,即考評一個志愿者,主要應看其為公益貢獻時間和精力的多少,從一般的意義上講,志愿者的服務是不好區分出優劣的,那些貢獻時間多的人,就應該給予鼓勵,而且這種鼓勵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志愿者在今后貢獻更多的時間,提高服務的水平,應通過制定規范的量化評價標準和考評辦法對志愿服務進行評價,并給予大學生在就業和社會生活中的積極認可,使激勵手段制度化,這不僅是對志愿行動和志愿者的肯定,而且將激發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的熱情,對受助者的幫助相應會更大,對社會的回報會更大。
參考文獻
[1]胡雪峰.高校青年志愿者組織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
[2]李智巧,王秀芬.青年志愿者活動一一大學生服務社會的一種重要方式[Z].文教資料,2009(1).
[3]許人冰.論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其優化[J].廣東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1(1).
篇3
關鍵詞: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內涵 分析
一.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內涵綜述
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內涵的分析并不是新話題,相關學術論文可謂汗牛充棟,筆者在這里選擇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論述羅列如下: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原司長楊振斌認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指輔導員和班主任等高校學生工作人員根據黨的教育方針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從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出發,針對不同學生的思想實際,以宿舍、黨團組織、班級和學生社團為載體,從學習、生活細微入手,對高校學生的政治素質、思想品德、心理健康以及其他養成教育進行潛移默化影響的一種教育手段。其主要任務是及時發現和解決學生在思想、學習和生活等各方面存在的問題,保證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和學習任務的順利完成,促進學生成長成才。”[1]
西南財經大學封希德老師認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以輔導員和班主任等高校學生工作人員為主體,根據黨的教育方針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要求,從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出發,針對不同學生的思想實際,以宿舍、班集體和年級工作等為載體,組織開展的各種教育活動”,“是加強對大學生進行政治素質、思想品質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其主要任務是及時發現和解決學生在思想、學習和生活等各方面存在的問題,保證學生學習任務的順利完成、思想政治素質的有效提高和身心健康成長。”[2]
綜上可以得出:第一,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對于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而言的,是對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承接和補充。第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由輔導員、班主任等為主體的高校學生工作人員來組織實施的。第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黨團組織、班級、宿舍和學生社團為載體,內容包括了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黨團組織建設、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貧困生資助、校園網絡,以及學生的日常管理與咨詢服務等。第四,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整個大學過程,是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目標,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修養的重要途徑。第五,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滲透性、實踐性和靈活性等特點,教育成效不是“立竿見影”而是“潤物細無聲”。
總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盡管內容復雜,形式不一,覆蓋廣,頭緒多,但并非“無所不包”,而是有著明確的指向性的。高校輔導員的工作盡管涉及多個領域,但其職責范圍也不是“無邊無際”的,更不是“凡與學生沾邊的事情,統統交給輔導員來做”。
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內涵辨析
既然學術界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內涵的界定是明確的,那為什么高校輔導員會承擔大量的事務性管理與服務工作呢?人們甚至認為輔導員就是“萬金油”,“包治百病”,而部分輔導員也已經“麻木”并習以為常了,其中原因,除了輔導員的工作內容的確繁雜零碎外,也與人們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理解不同有關。
從專家學者的上述分析中不難看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包含有教育、管理、服務三大因素,管理和服務是高校輔導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事實上,輔導員也確實需要通過一系列的管理和服務手段來開展工作,他們工作的內容和形式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事務性的,但不能把一般事務性的管理與服務工作等同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就管理而言,有人類活動就必然有管理,無論是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還是學校,都存在著管理活動。然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管理因素與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或是高校內設職能部門的行政管理不同,其主要是通過制度管理來保證教育的實施及其效果,使學生能夠按照新時代大學生的規范和準則約束自身言行并內化成為道德習慣外化成為道德行為;通過管理手段達到師生員工協調一致,使人才培養計劃能夠按照預設的目標順利完成,因此,管理只是手段,終極目的是為了教育學生。
其次,就服務而言,為集體或者他人的利益工作就是服務,總的來說,我們每個人都在為他人服務。高校輔導員在開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幫助學生解決在思想、生活、學習和工作等各方面存在的困難是一項服務工作,但這種服務與一般的社會服務和高校后勤行政部門的服務在本質上是不同的,后者所提供的僅僅是服務,有時還是有償的服務。輔導員所提供的服務,其目的在于服務學生的發展和高校的人才培養,因而出發點和落腳點均是教育,這種為了達到教育目的的服務不僅無償還無價。
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內涵確定
由此可以總結出以下結論: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專門的教育活動,是指在普通高等學校中,輔導員根據黨的教育方針和高校的工作要求,從學生的成長規律出發,在理論課堂之外,針對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宿舍、班級、黨團組織和學生社團為載體,以實施學生行為規范管理、舉辦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以及開展學生服務工作等為主要內容的教育活動。主要任務是在學生求學期間教育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學生解決在思想、生活、學習和工作等各方面存在的問題,通過規范學生的行為促使他們養成自我約束的良好習慣,采取寓教于樂的方式讓學生在校園和社會實踐中增長見識,保證學生學習任務的順利完成、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質的有效提高,以及身心健康成長,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目標。
簡言之,作為一種專門教育活動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專業課教育一樣,都是在“教書育人”、“傳道授業解惑”。所不同的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隱性教育和自我教育為主要手段,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來影響學生、引導學生、教育學生,這種教育活動不一定是在課堂,它可以是校園中或校外任何一個角落,可以是操場,也可以是宿舍;不一定是在講臺上“坐而論道”,它可以是主題班會,也可以是文娛匯演;不一定是專門講授某個原理或觀點,它涉及到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總之,只要能滿足學生的需要、輔導員的要求,符合高校的工作部署,達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預期目標即可。
現實生活中,高校輔導員工作忙亂,疲于應付,無所適從,究其原因在于,他們多數把工作重心放在了諸如上傳下達、召集會議、困難認定、各類檢查等一般事務性的管理和服務上,他們穿梭于高校各職能部門、課室和學生宿舍之間,扮演著學生的保姆、職能部門的勤務兵、院系的服務員,以及制度的說教者和紀律的維護者等角色,自然是工作瑣碎,任務繁重。
因此,高校輔導員應該從一般事務性的管理和服務中解脫出來,把工作重心放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上。雖然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包含有管理和服務因素,但核心是教育,管理和服務是附屬于且服從于教育的。比如,輔導員開展貧困生資助工作的核心是受資助學生的自立自強教育,以此為目的來幫助引導他們申報獎助學金,這樣房門達到資助育人的效果。輔導員開展就業指導工作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分析就業形勢,教育他們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引導他們自謀職業、自主創業,而不僅僅只是向學生“復制粘貼”企業招聘信息;輔導員開展紀律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教育學生樹立規則意識和法制觀念,引導學生自我管理,規范自身行為,而宣讀制度文件、處罰違紀學生僅僅是手段。
當然,高校輔導員除了“主業”――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外,還要完成上級交辦的其他管理和服務工作,在此就不一一累述了。但輔導員應當謹記,這些僅是“副業”。
注 釋
[1]楊振斌.高等學校輔導員崗位培訓指導手冊[M].北京:中國教育出版社,2007:36.
篇4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 隊伍建設 長效機制 制度體系
1 長效機制的含義
機制是使制度能夠正常運行并發揮預期功能的配套制度。它有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要有比較規范、穩定、配套的制度體系;二是要有推動制度正常運行的“動力源”,即要有出于自身利益而積極推動和監督制度運行的組織和個體。機制與制度之間有聯系,也有區別,機制不等同于制度,制度只是機制的外在表現。機制的建立,一靠體制,二靠制度。這里所謂的體制,主要指的是組織職能和崗位責權的調整與配置;所謂制度,廣義上講包括國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規以及任何組織內部的規章制度。在任何一個系統中,機制都起著基礎性的、根本的作用。在理想狀態下,有了良好的機制,甚至可以使一個社會系統接近于一個自適應系統——在外部條件發生不確定變化時,能自動地迅速作出反應,調整原定的策略和措施,實現優化目標。①
長效機制,即能長期保證制度正常運行并發揮預期功能的制度體系。長效機制不是一勞永逸、一成不變的,它必須隨著時間、條件的變化而不斷豐富、發展和完善。
2 構建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長效機制的意義
(1)構建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長效機制是保障輔導員隊伍健康發展的源泉。只有建立完善的長效機制,輔導員工作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才能成為輔導員隊伍不斷成長的平臺。因此構建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長效機制是保障輔導員隊伍健康發展的源泉。
(2)構建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長效機制是做好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證。輔導員是高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整個思想政治教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校輔導員隊伍的整體素質的高低和穩定與否不僅影響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同時也影響高校和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3)構建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長效機制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必然要求。高校輔導員承擔著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素質教育、就業指導等與學生息息相關的工作,是學生在高校成長成才的直接引導者,是高校正常教學秩序的直接維護者,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直接組織者,是高校校風、學風建設的直接實施者,是大學精神的直接營造者和傳播者。因此,構建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長效機制是培養新時期高素質人才的必然要求。
3 以科學發展觀引領高校輔導員隊伍長效機制建設
筆者認為,加強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引領,以推動輔導員隊伍整體工作水平的提高為目標,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輔導員的主題地位,統籌兼顧實現輔導員隊伍建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建立健全和完善輔導員隊伍建設的長效機制,即選聘機制、培訓機制、考核機制和激勵機制。
3.1 建立輔導員選聘機制
堅持高標準,嚴要求,按照“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原則,選拔各方面素質全面的優秀人才加入到輔導員隊伍中來。從思想政治水平、學歷學位水平、個性特點、意志品質、知識結構、學習能力、創新意識和奉獻精神等多方面加以考察,以保持這支隊伍的高起點。
高校在輔導員選聘上應按照中央有關部門的要求,成立由人事處、教務處、學工處、宣傳部、組織部代表領導或專家組成的選聘機構,組織相關人員認真學習高校輔導員任職的相關文件規定,制定選聘標準,本著公正、公開、公平的原則,向社會公開選聘,嚴格按標準進行選聘,把好輔導員隊伍的入口關,不斷將優秀的人才選拔到高校輔導員隊伍中來,從而在源頭上保證輔導員隊伍的高質量,這是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的基礎。
高等學校要高度重視輔導員的選聘工作,必須堅持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標準,按照職業化的要求,把德才兼備、品學兼優的本科畢業生和研究生選聘到輔導員隊伍中來。專職輔導員原則上要從黨員教師和黨政干部中選聘。同時優化組合,選派一批政治素質過硬、品行端正的中青年教師和具有較高業務水平的副教授以上教師擔任兼職輔導員,中青結合,以老帶新,互相彌補,不斷壯大輔導員隊伍,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轉貼于
3.2 建立輔導員培訓機制
要結合學校實際,制定培養規劃,有計劃、有步驟、多渠道、全方位開展輔導員培訓,主要包括崗前培訓、日常培訓、骨干培訓和專題培訓等,對輔導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有關學科以及就業指導、學生事務管理等方面的專業化輔導與培訓。
教育部在2006年下發了《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培訓計劃》,高校要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符合本校實際的輔導員培養規劃。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建立輔導員培訓和研修基地,承擔所在區域內高等學校輔導員的培訓等,有計劃、有步驟、多渠道、全方位對輔導員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時事政策、管理學、教育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等有關學科以及學生事務管理、畢業生就業指導、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專業化輔導與培訓,并設立科研基金,鼓勵輔導員開展與工作相關的課題和科學研究。
高校應從實際出發,加快輔導員隊伍專業化建設,關鍵是引導輔導員專業化發展之路,從而不斷提高輔導員工作效能,穩定輔導員隊伍。實行專職帶兼職的輔導員制度,專職帶兼職是指在輔導員工作中要以專職輔導員為主,致力于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再輔以一定數量的具備專業背景的兼職輔導員專門在學生專業發展方面給予必要的指導和點撥。在專、兼職輔導員的比例上應合理設置,以能充分發揮輔導員工作的作用為準。這樣可以優化配置,使學生接受更專業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學業指導等方面的服務,更有利于學生成長成才。
3.3 建立輔導員考核機制
考核機制就是作用于考核對象的制度、方法、措施,它包括考核原則、考核目標、考核方法、考核內容及體系設計等。高校輔導員隊伍的考核機制就是指對高校輔導員的工作崗位職責與工作目標進行全面考察和評價的制度、方法和措施,它是判斷高校輔導員工作優劣的指標之一,是對輔導員在一定時期內的學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作出評價的過程,是一個多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系統工程。考核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和掌握輔導員工作是否稱職,為學校發現和選拔人才,合理使用人才,并充分調動輔導員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考核,管理部門可以對輔導員工作做出正確的評價,并將考核的結果作為輔導員獎懲、晉級、職務聘任和退出的重要依據。②
如何建立和完善這支隊伍的考核與評估體系對于高校發展和人才培養都有著重大意義。然而當前高校輔導員考核中存在諸多問題,如考核指標體系不健全、考核主體單一、定性指標多,定量考核缺乏、主觀評價多等造成的不公平不公正問題,極大地影響了輔導員工作的積極性,進而影響了這支隊伍的穩定。因此,建立和完善一個科學合理的輔導員隊伍考核與評估體系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構建輔導員隊伍建設長效機制的關鍵所在。
3.4 建立輔導員激勵機制
激勵是激發人的行動動機,使人產生內在的動力,朝著所期望的目標前進的心理活動過程。激勵機制就是作用于激勵對象的制度、方式或措施。高校輔導員激勵機制就是指激發輔導員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充分挖掘和發揮輔導員的潛能所采取的制度、方式和措施。③它是激發輔導員的工作熱情,保持輔導員隊伍的戰斗力,從而更好地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之一。為鼓勵有良好潛質的輔導員長期從事學生工作,學校要通過嚴格、規范的考核,對考核優秀者給予評先評優、晉升職稱職務、推薦參加更高學歷深造等獎勵;對考評合格者,根據個人意向和條件,結合工作需要有序地安排換崗交流或進修學習,對考評不合格者應予解聘。
要積極落實輔導員的“雙重身份”待遇。根據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明確指出,輔導員可按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要求評聘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或其他相關學科的專業技術職務,成立由有關校領導,學生工作、組織人事、教學科研部門負責人等相關人員組成的專職輔導員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委員會,具體負責本校專職輔導員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工作。高等學校應把輔導員隊伍作為后備干部培養和選拔的重要來源,根據工作需要,向校內管理工作崗位選派或向地方組織部門推薦。
高校要努力為輔導員創造優良的職業發展平臺,應結合學生工作要求,設立若干發展方向,在提高輔導員隊伍學科歸屬感的同時,依托學科建設平臺培養骨干和專家,開展專業研究。學校應支持輔導員積極申報、承接各級相關部門的相關研究課題。學校可以嘗試每年投入一定的經費,設立思想政治教育基金資助專項課題研究,對科研突出的輔導員進行獎勵;積極為輔導員創造外出學習進修和參加各種學術會議的機會。總之,要為輔導員創造一切可能創造的條件,為輔導員搭建一個優良的職業發展平臺,促進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職業化發展,為構建輔導員隊伍建設長效機制提供堅強保障。
本文為南昌大學社會科學校研究基金項目“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長效機制探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09XSZ11
注釋
①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
篇5
關鍵詞 單元復習課 探究性教學 有效組織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5.09.018
Inquiry Learning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Unit Recitation
NIU Yuexing
(Taiyuan Jiancaoping First Vocational School, Taiyuan, Shanxi 030008)
Abstract Recit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eaching, this paper, vocational high school teaching physics recitation instance, to discuss inquiry teaching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unit recitation.
Key words unit recitation; inquiry teaching; effective organization
單元復習課是物理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功能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回顧與梳理知識,構建物理知識的結構體系;二是查漏補缺,鞏固提高,提升學生綜合運用物理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傳統的復習課的教學組織形式是教師把所要復習的內容進行全面總結或羅列,然后教學生去對重點進行系統學習。但是,這種教學策略缺陷是:一是知識的整理與練習的講評是脫離的,學生往往記住了知識而不會運用;二是降低了反饋的功能,使學生被動復習和學習。若采用探究性復習的方式,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從“以人為本,主動發展”的教學理念出發,將單元復習課設計為問題引導喚醒知識、合作探究激活方法、變通強化與提升能力三步驟組織學生進行復習,可以提高復習課的有效性。本文以“機械能守恒定律”單元復習為例,說明怎樣實施上述探究性復習“三步曲”,對提高物理復習課有效性的問題進行探討。
1 創設問題情境喚醒已有知識
作為復習,首要任務當然是喚醒應該有的知識。如何喚醒,一定要講究好的方法和技巧。這需要教師課前仔細研究課標、考試大綱和課本,還需要我們在課前精心挑選學生平時練習中的易錯題進行歸類分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把重點、難點、易錯點,設計成問題組,引導學生主動復習基礎知識,構建具有生命力的知識網絡。
在“機械能守恒定律”這一章復習中,具體做法如下:
1.1 明確課標和考綱要求
理解功和功率,知道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知道功率與速度的關系,并能用公式進行簡單計算。熟悉動能和動能定理,并能夠根據定義結合實踐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計算。了解和領會重力勢能的變化與重力做功之間的相互關系,搞清楚機械能守恒定律在實際生活的實踐運用。
1.2 將知識點落實在具體問題中
(1)跳傘運動員在空中勻速下落的過程中( )
A.動能一定增大
B.機械能一定不變
C.重力勢能一定減小
D.機械能一定增加
(2)汽車在平直公路上行駛,額定功率為60kW,汽車行駛過程中所受的阻力恒為1.5?03N,汽車的質量為2.0?03kg。若汽車從靜止開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加速度的大小為2.0m/s2,汽車達到額定功率后,保持額定功率不變繼續行駛40s達到最大速度。求:①汽車所能達到的最大速度。②汽車做勻加速運動的時間。③當汽車的速度為5m/s時的瞬時功率。④當汽車的速度為20m/s時的加速度。⑤汽車從靜止到達到最大速度所經過的路程。
通過設計不同問題來完成復習不同知識點的目的。學生獨立解答這些問題后,及時批閱,但不馬上給出正確答案,而是讓學生自己思考和分析,通過已掌握的知識再去創新性學習。
2 自主合作探究激活的方法
學生做完診斷訓練后,每個人都會發現自己的薄弱環節,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這時教師的角色是:為學生創設探究性學習的情境,即提供探究的材料。這些材料主要是根據平時教學經驗的積累,針對學生對有些內容的理解可能存在某些疑惑預設的,按知識點分類的一個個小專題。學生針對自己實際情況選擇探究專題后,會更加主動、積極地思考、交流、合作。在學生加強自己的薄弱環節的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參與學生的討論,解答學生的疑問,特別是多關注那些學習困難的學生,鼓勵他們大膽質疑,積極思考。還應組織學生進行評價總結,使學生能夠歸納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通過這樣的步驟,使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同時還培養了學生不怕困難,自信自強,勇于探索的精神。
下面以“功和功率”這一專題的復習為例,說明這一步驟的具體做法。
2.1 情境創設
如圖1如示,物體受到水平推力的作用在粗糙水平面上做直線運動,通過力傳感器和速度傳感器監測到推力、物體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如圖2所示,取 = 10m/s2,則
A.物體的質量 = 1.0kg
B.物體與水平面間的動摩擦因數 = 0.20
C.第2內物體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 2.0J
D.前2內推力做功的平均功率 = 1.5W
2.2 對話互動
師:由速度-時間圖像可獲得什么信息?
生1:(補充)在1~2s內,物體加速度大小 = 2m/s2,因直線的斜率代表物體的加速度。
生2:(補充)在第1s內的位移 = 0,第2s內的位移為=1m,第3s內的位移為 = 2m。根據的是-圖像中的“面積”代表位移。
師:(進一步引導)物體在第1s、第2s、第3s受到的摩擦力各是多少?
生4:第1s物體靜止,所以==1N;第3s內,物體保持勻速運動,所以==2N;第2S內,應該是==3N。
生5:(提出異議)第2S內,物體做加速運動,摩擦力f2不等于推力F2。受到的是滑動摩擦力,大小應該與第3s受到的一樣,所以==2N;
師:(進一步引導)物體在第1s、第2s、第3s受到的摩擦力做的功各是多少?
生6:第1s摩擦力做功==0;第2s內,摩擦力做功==2J;第3S內,摩擦力做功==4J;。
生7:功的計算公式是 = ,摩擦力與位移方向的夾角為了1800,所以摩擦力所做的功應該都是負功。
眾生討論紛紛。
圖1
圖2
師:(進一步引導)那前2s內推力做功的平均功率是多少呢?
方法一:平均功率 = = = = 1.5
方法二:平均功率 = = 3 ? = 3
眾生討論,比較、發現方法二求出的是第2s內的平均功率,而不是前2s內的平均功率。
2.3 回顧探討
求功時要注意功的正負,負功的兩種表述方式。
求功率的方法有兩種: = 和 = 使用時應注意它們的適用范圍,還應注意“同一性和同時性”。
2.4 變式鞏固
索契冬奧會上張虹在1000m決賽中為我國奪得首枚速滑金牌,現假設張虹某段時間內在直軌道上做直線運動的速度-時間圖像如圖所示,已知運動員(包括裝備)總質量為60kg,在該段時間內受到的阻力為總重的0.1倍, = 10m/s2。求:①在1~3s內,運動員獲得的動力;②在0~5s內,運動員的平均功率;③在0~5s內,運動員克服阻力做的功;④在 =3s時,運動員動力的功率。
由此以來,學生在教師的變式答題中學會靈活運用,并且在復習中能夠以變應變,并能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真正理解。
3 變通強化 提升能力
通過復習,學生對于一章的知識結構有了系統的認識,對于平時學習中理解不到位、容易混淆的地方也能產生很好的復習效果。但是對于有一定難度的物理綜全問題學生還是有困難的。通過變通強化,就會在能力、思維的提高上再上一個臺階。在這一步驟中,要把那些學生通過努力尚未解決的問題,作為典型范例。范例要有代表性、拓展性,能舉一反三。
“機車啟動和運行”問題是牛頓運動定律、功、功率、動能定理,速度-時間圖像等的綜合應用,此類問題涉及物理量多、過程復雜、綜合性強、難度大,學生對這類問題普遍感到困難,把握不住解題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把它作為典型范例來探究。
圖3
圖4
例:質量為的汽車在平直的路面上啟動,啟動過程的速度―時間圖像如圖3所示,從時刻起汽車的功率保持不變,整個運動過程中汽車所受阻力恒為,則
A.0-時間內,汽車的牽引力等于
B.-時間內,汽車的功率等于( + )
C.汽車運動的最大速度 = ( + 1)
D.-時間內,汽車的平均速度小于
變式1:汽車在平直的公路上運動,運動過程中先保持恒定的加速度,后保持恒定的牽引功率,其牽引力隨速度變化的圖像如圖4所示。若已知汽車的質量,牽引力和速度及該車所能達到的最大速度。則根據圖象所給的信息,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汽車運動中的最大功率為
B.速度為時的加速度大小為
C.汽車行駛中所受的阻力為
D.恒定加速時,加速度大小為
圖5
變式2:如圖5所示為汽車的加速度和速度的倒數的關系圖像。若汽車質量為2?03kg,它由靜止開始沿平直的公路行駛,且行駛中阻力恒定,最大車速為30m/s,求
(1)汽車所受的阻力;
(2)汽車在車速為15m/s時的功率;
(3)汽車勻加速運動的加速度;
篇6
一、研究文獻與現狀
高校體育場館服務社會相關的研究文獻以高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經營模式和制約因素等方面為研究主流。通過對相關文獻的研讀,認為高校的體育硬件資源、體育人力資源、科研成果和信息資源在充分滿足高校教學和訓練的情況下,只有直接地、全方位地為社會服務才能使高校體育資源得以充分利用,才能發揮其最大優勢;不同的高校應結合自身特點,采取適合本校的社會服務模式,才能更好地使高校體育資源為社會服務。高校體育資源服務社會的制約因素可以歸結為三點:第一,政策制度缺乏、觀念落后,服務形式單一,這是高校體育資源服務社會的制約因素之一。第二,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高校體育資源的資金投資力度小,投資渠道單一這是制約高校體育資源服務社會的另一因素。第三,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欠缺,這是制約高校體育資源的關鍵因素。由此可見,研究普通本科院校的文獻占很大比例,但是以高職院校的體育場館為研究對象來進行研究的卻寥寥無幾,高職院校的數量遠多于本科院校數量,其體育場館資源也是如此,因此本研究在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以高職院校體育場館服務社會為課題進行研究是很有意義和很有必要的。
二、研究的內容
(一)全民健身的理論和現實基礎分析
通過對相關文獻的分析,梳理全民健身的理論知識和現實情況,分析出我國全民健身活動開展在體育場地方面的限制因素和瓶頸,為本研究探討實現路徑提供理論和現實依據。
(二)長沙市高職院校體育場館基本情況及服務社會現狀調查分析
通過實地走訪,收集長沙市高職院校體育場館基本情況,了解長沙市高職院校體育場館服務社會所做的工作(含已做的工作情況和未開展工作)及其原因分析,包括體育場館人才、對外開放情況、資金和信息來源、經營模式、承擔比賽情況等,為本研究提供參照系。
(三)專家對高職院校體育場館服務社會的觀點和建議分析
拜訪本領域的學術專家和體育場館一線管理者等,獲取專家們站在學術角度和現實角度對高職院校體育場館服務社會的觀點、建議、注意事項、要做的工作、長期規劃、實現的可能、可行性分析、風險評估等,為本研究的進行提供專業的數據信息和專業知識指導。
(四)高職院校體育場館服務社會的實現路徑分析
根據前期工作的成果,對高職院校體育場館服務社會的實現路徑進行探析,結合全民健身的熱潮,研究出符合實際可行的服務社會計劃和探討出可行合理的實現路徑。
三、調查的結果分析
(1)高職院校體育場館服務社會的行為和情況不太樂觀。(2)高職院校體育場館的經營方式、辦學效益和學校的社會影響力是制約高職院校體育場館服務社會的主要因素。(3)全民健身的切實開展需要較充足的體育場地設施來予以保障。(4)體育場館服務社會的實現是多因素的綜合表現,不能簡單地以某一個或某一部分因素為依據,要在統籌兼顧的視角予以對待和開展。(5)長沙市高職院校體育場館服務社會有較大的可為之處。
篇7
從社會書籍閱讀的角度來看,當前我國圖書借閱體制的改革應該從教育全局的角度出發,從教育體制、教學措施、書籍質量、資金投入的情況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對書籍管理改革的影響因素要及時的排除。從學生借閱的角度對創新服務工作的落實作出規劃,合理制定圖書借閱的規劃,出臺具有針對性的圖書服務借閱的舉措,釋放書籍借閱的活力,促進其平穩健康的發展。
一、深刻認識到高職院校圖書借閱創新服務的目標
在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圖書館發展的階段中,要深刻認識到圖書管理體制改革的目標,只有樹立了長久具有高效實施能力的改革目標才能促進圖書創新服務工作的有效落實。
1.高職院校圖書管理體制創新的現實意義
高職院校圖書館設立的本質意義在于為有閱讀興趣的同學提供充分閱讀的機會,為樹立知識水平提高的學生提供閱讀的機會,為不同素質和技能水平的專業學生和非專業學生提供全方位,多種形式的圖書閱讀的學習。同時,高職院校的圖書館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學生積極閱讀和學習的重要基礎。在推進圖書館管理體制改革的過程中,要以具體的改革措施為導向,積極推進管理體制優化,提升專業閱讀人才的素質和技能水平。新形勢下,推進圖書館管理體制創新要樹立具體的思想指導目標,以新思想為指導,堅持圖書管理體制的全面優化,合理搭配書籍借閱資源,狠抓職業素質,增強專業人才的就業思想意識的培養,要以新技術新服務為基礎,深化改革程度,建立全方面書籍管理體系,出臺合理的政策,優化圖書結構搭配,構建特色鮮明的社會主義圖書教育體系。
2.樹立創新的圖書借閱服務思想
在高職院校的圖書借閱的過程中要樹立最正確的圖書借閱服務的思想,以服務學生讀者,做好讀者的服務工作為基礎,以人性化的圖書管理思想為導向,堅持圖書借閱服務為第一原則,創新自身的學生讀者的服務態度,轉變自身的服務思想。
2.1樹立清晰的學生讀者服務的思維認識
是要根據圖書借閱發展的過程總結有價值的思想認識觀念,從傳統的學生借閱中吸取養分,以借閱服務過程中出現的人或事為例子進行研究,進行探討,把服務當做鏡子照出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對圖書發展歷史上出現過的錯誤進行深刻的反思和總結,對有價值的案例要深入研究,找準自身的立足點。
2.2對服務思想觀念進行準確的思想價值定位
樹立可觀性的哲學價值認識,從實際角度出發去看待社會發展的歷史。對于歷史上著名的歷史人物不能盲目崇拜,要深入研究人物所產生的歷史背景及其所做的歷史貢獻,客觀性的分析。對待問題在實事求是的思想基礎上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經過認真思考之后再進行討論,找準自身的思想價值的定位,努力做好圖書的服務工作,要深刻的認識到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是有價值思想認識的充分總結,深切認識圖書所含有的思想價值,找準書籍的價值定位。
2.3深刻認識到書籍哲學的歷史發展背景
是要深刻認識到書籍哲學發展的隨機性和無序性,遵循發展的規律。結論不一定是完美的前提條件不一定是一成不變的,有的時候的發展歷程也是毫無順序的,中間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苦難和艱險,要根據自身的發展規律,對書籍的思想價值目標進行定位分析,找出自身目標價值的所在,加強概念的理解,深刻認識到書籍信息對發展的推動作用。
3.書籍創新服務下的數據化管理的作用
在社會知識文化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對于大型的高職院校的圖書館來說,書籍是人才培養和技術競爭的核心,書籍管理是知識效益競爭力的標準。在高職院校的圖書管理的過程中,數據化技術體系的優化管理已經不再局限于書籍借閱控制的范疇之中而是學生獲得知識效益的戰略競爭力的核心。圖書數據化管理以技術和圖書借閱的管理為數字化驅動的背景,對書籍知識的運作和績效評估進行詳細的記錄,在記錄數據的核心前提下,建立數字化管理的體系,將所有的書籍借閱的項目分化瓦解到相應的借閱管理環節和知識普及之中去,大大提高了圖書創新化服務的速度。同時,系統與其他的技術應用模塊進行優化搭配,形成垂直管理的計算數據庫,提高數據的集成運用性,對圖書館的書籍進行協調化的搭配管理,形成獨具項目個性的管理模式,對提高服務模式的科學性、正確性,提升圖書管理中的創新服務的核心競爭力有著積極作用。
二、圖書創新服務機制的建立
古希臘的哲學家曾經說到書籍是人類知識的源泉,做好高職院校圖書館的服務工作是保證學生活動知識的重要途徑,是保證學生受到專業知識熏陶的重要基礎,因此做好高職院校的圖書館的圖書借閱的服務工作,創新服務工作的方式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1.圖書服務模式的創新
服務工作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社會群體之間、社會物體之間、人與人之間都是通過服務為彼此聯系的紐帶,維系著彼此的存在與發展,是維持社會機能正常運轉的重要前提。高職院校的圖書館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教育機構,是學校面向社會與世界的知識的窗口,有著知識文化交流與傳播的重要途徑。圖書館的性質決定著它的文化定位,決定著它是服務高職院校全體師生的文化服務機構,它的基本職能是直接或者間接的滿足讀者圖書的閱讀的需要。在實際圖書服務主體規范性分析,還需要對圖書管理的職能進行從不同角度的細致劃分。首先,從現實需要的角度出發,管理的客體包括圖書管理與組織管理,由圖書借閱搭配的各個方面協調配合產生的,當各類的服務模式與到其中的時候,就需要對它們進行優化管理分析,這樣才能保證管理機能的有效運行。
2.人員服務素質的優化
在進行圖書管理的過程中,圖書管理人員要以身作則,努力提高自身的服務素質,具體的服務素質優化是進行人性化圖書服務方式創新的基本前提。其最基本的要素就是圖書管理人員對圖書的藏書量和書籍擺放的位置要了然于心,熟悉各類圖書的擺放位置,熟悉圖書的大致內容,同時還具備較高的科學文化素養。素質的優化以服務為讀者為中心思想,具體要的服務素質的優化要從讀者最為關心和最為需求的領域進行開拓創新;立足于實事求是的四項原則,對客戶需求的信息進行優化和刪選,選取出有價值的信息資源為學生提供準確的信息價值定位。服務素質的優化要滿足于服務模式創新的基本需求,要滿足于多數學生對自身專業信息的篩選,同時要照顧少數學生對偏冷信息的價值索取。要從讀者對圖書信息的利用率為出發點,方面師生的信息資源共享。要及時根據信息發展的態勢及時對信息進行優化更新,保證信息價值的時效性。
三、圖書館特色發展趨勢
高職院校在進行創新服務模式改變的時候,也要在創新服務的綜合帶動下,改變自身發展的方向,樹立特色服務發展的目標,建立特色服務體系,綜合影響和服務因素,帶動特色趨勢的發展。圖書館的特色趨勢發展的方向包含三個帶動點,首先要綜合開發本單位的特色信息服務,建立特色信息服務體系,在發展改革的過程中樹立創新的特色發展模式,確立特色信息發展的引導地位。要努力建設自身的特色信息服務的體系,構建自己獨特的信息服務風格,占據信息人才獨特培養的培養的地位,形成特色產業服務。要規范信息健康發展,減少發展的阻力因素,推動體制的深化改革。要積極發展行業的創新業務,將新的手段技術與服務相結合。但是創新的此舉,預示著未來發展的中心和活動行為需要選擇,具有很大的不穩定性和未知性,因此一個行業要創新產品,一直要做好全面的準備。要對各個相關方面進行深入系統的調查研究和科學客觀的預測分析,不可單純靠人為,從長久發展著手權衡利弊,分析信息的優缺點對于信息來說得多還是失多。在一定的創新規劃性指導的情況下,對內容進行一定的量化分析,從而進行特色體系創新機制的建立。
篇8
關鍵詞:大類專業分流;公共管理類;分流過程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50-0068-02
20世紀80年代后期,北京大學提出了“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的16字教學改革方針,即在低年級實施通識教育、高年級實施寬口徑專業教育,并于2001年正式開始實施“元培計劃”。隨后,復旦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重點大學,根據自己的辦學定位和學科專業特點,也先后實施了按學科大類招生與培養制度。現今在100多所“211工程”院校中,已有近一半多的高校實行了按大類招生,可見大類招生漸成趨勢。
根據大家通常的認識,高校將相同或相近學科門類,通常是同院系的專業合并,按一個大類招生。學生入校后,經過1~2年的基礎培養,再根據興趣和雙向選擇原則進行專業分流。這種形式也成為高校實行“通才教育”的一種改革模式,也是我國高校進行內涵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大類招生有助于學生減少未進校前選擇專業的盲目性,同時延遲了專業選擇時間,從而增強學生做好學業生涯規劃的主動性,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共開設行政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土地資源管理、城市管理等4類專業,并設有城市管理(區域經濟管理)方向。這5個方向各自成系,即設有行政管理系、公共事業管理系、土地資源管理系、城市經濟管理系和區域經濟系。5個方向均歸屬于公共管理大類專業培養。學院開始在2011級對182名學生進行大類招生培養,并于2012年10月至12月進行了大類分流。從分流過程和實施效果、學生反應來看,既有積極效應,也有負面影響,值得認真總結,以便于真正推進寬口徑、厚基礎、按需培養的教學改革。根據大類招生計劃和培養方案,學院自2011年秋季開始對本科學生進行大類招生。學生入學后一年半時間內先按專業大類培養,第四學期開始進入相應專業繼續學習。根據既定計劃,學院在2012年秋季針對2011級全體同學進行了大類專業分流。自10月12日《大類招生專業分流暫行規定》起,到11月26日學院公布具體分流方案止,歷時一個半月時間,平穩、順利地把182名同學按照每班26人的規模專業分流為6個方向7個班級。其中150名同學被分流至第一志愿,一志愿分流比例達到82.42%。現把具體分流過程和實施效果總結如下。
一、成立領導小組,暫行規定
專業分流是學院實行大類招生、厚基礎寬口徑重實踐培養人才的教育教學模式創新的重要環節。為確保按大類招生的182名本科生專業分流工作順利進行,學院在2012年10月12日召開了院務會,針對大類分流方案進行專題討論,決定成立大類招生專業分流領導工作小組,并掛網公示。同時,由學院主管副院長負責,擬定了大類招生專業分流暫行規定,對分流原則、分流模式、分流依據、程序、辦法和其他事宜進行了相應說明,并掛網公示。在《規定》中,明確了第一志愿優先、根據學分績點成績排序、學院綜合統籌等分流方法和原則。緊接著,掛出大類分流工作及時間安排表,詳細明確了學院需完成工作任務清單如安排分流、網站建設、舉行集中推介會等,也具體安排了各系需完成工作的清單如上報計劃、上傳材料、參加推介會、分別推介等內容,并掛網公示。如下表所示:
二、上線分流專欄,進行集中推介
鑒于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是北京市市屬重點大學且大部分生源來自北京市這一特點,考慮到很多同學課后就回家學習、經常通過網絡交流的地方特點,根據既定時間表,學院要求各系在10月24日前把專業介紹材料提交學院,學院負責在網站建立大類分流專欄,以便同學們及時查閱、交流、詢問、比較,充分認知各專業(方向),為具體分流工作進行前期充分準備。10月31日,由學院組織安排5系在博學樓階五教室進行了大類分流專業集中推介會。學院院長、書記、教學副院長、負責學生工作的副書記以及行政管理系、公共事業管理系、土地資源管理系、城市經濟管理系和區域經濟系的教師和182名2011級同學參加了會議。推介會由教學副院長主持。行政管理學科帶頭人、公共事業管理系主任、土地資源管理系教授、區域經濟系系主任和一位資深教授、城市經濟管理系兩位資深教授起進行了具體專業介紹。最后由教學副院長進行總結及后續工作安排。
三、公布學分績點,填報分流志愿
在進行前期專業介紹溝通的基礎上,學院教務辦公室負責老師組織核算了182名同學的平均學分績點,各系也申報了分流計劃,初定行政管理、行政管理(電子政務)、公共事業管理、城市管理、城市管理(區域經濟管理)等5個方向均計劃招生30人;土地資源管理方向因原有兩班60人規模,因此仍計劃招生60人。學院于2012年11月9日正式掛網公布了同學們的平均學分績點、各專業(方向)分流招生計劃和志愿調報表。要求同學們根據績點成績和招生計劃,在11月18日前填報分流志愿表,并上交學院教務辦公室。
四、進行專業分流,及時公示結果
2012年11月19日,根據報名結果,學院教務辦公室初步統計一志愿分流結果為:行政管理39人、行政管理(電子政務)12人、公共事業管理20人、城市管理14人、土地資源管理59人、城市管理(區域經濟管理)35人。11月21日上午,根據182名同學的分流志愿表,由學院院長助理召集各系系主任開了前期摸底會。21日下午,由教學副院長召集,召開了專業分流院務會。結合學院班子的討論建議,院務會通過按人均26人班級規模上下浮動10人進行專業分流和調劑的基本原則,并根據第一志愿優先、按照學分績點排序等方法進行分流。22日,教學副院長安排和182名同學的面對面溝通活動,解釋了分流原則和辦法,介紹了各專業之間的關系,并當場和學院主管學生工作的副書記一起與同學們進行了交流。22日中午和下午教學副院長又同部分同學進行了深入溝通。23日在學院網站公示了分流結果,并指定在公示期間如有問題隨時和教學副院長聯系。
篇9
一、影響基層分工會工作的主要因素
1.專兼職工會干部本職工作忙、投入工會工作的時間和精力少,排在影響基層分工會工作因素的第一位。全院基層分工會兼職干部,90%以上都是教學、管理、服務部門的主要骨干。分工會主席中有總支書記、副處長、二級學院副院長,辦公室主任、科長、教研室主任等。從對院工會工作會議及活動考勤統計來看,總支書記出勤率為90%,副處長、二級學院副院長為60%,辦公室主任為83%,教研室主任為87%,科長、輔導員為64%。出勤率最低的是副處長、二級學院副院長,他們雖然是副職,但都處在具體工作任務繁重、責任較大的職能部門,工會工作中的主要會議和活動要么找人代替,要么只能缺席,這樣直接影響工會工作的效率和質量。2.基層工會在單位的地位不高、作用發揮不夠,是大家反映強烈的又一主要因素。基層分工會地位不高,其中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政治地位不高。二級學院副院長以上兼職工會主席的有7人,占總人數的29%,看起來他們基本上解決了源頭參與的問題,實質上他們很少代表工會提出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其他占71%的辦公室主任等,更難解決源頭參與的問題;二是經濟地位低。在基層的黨、政、工組織中,黨、政負責人其職務都與津貼掛鉤(二級學院),而工會組織卻排除在外,都是兼職,工作量差不多,待遇大不一樣。因此,這種實質上的“兩低”,嚴重影響了基層工會干部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3.排在第三位的主要影響因素是會員對工會工作不重視,缺乏熱情和積極性。具體表現是基層工會開展的活動得不到會員的重視,參加的熱情和積極性不高。究其原因有三:⑴基層工會因受場地和條件所限,組織開展活動不夠,偶爾組織一次,很難調動大家的積極性;⑵基層分工會組織開展的活動缺乏創新和突破,大多是重復院工會的活動,因此,參加活動的人數和質量將大大降低;⑶一些基層分工會對經費的使用缺乏計劃性和針對性,把全年的經費集中在一兩次使用,造成平常的活動經費捉襟見肘。4.第四、第五方面的主要因素分別是單位黨政對工會工作支持的力度不夠。全院24個基層分工會,其中機關4個,二級學院17個。機關4個分工會中,留守處是一個獨立的分工會,其他3個分工會涵蓋了24個處級單位,每個工會都是二級單位的聯合體,組織開展活動十分不便。機關黨總支是一個空架子,重視不重視對工會工作影響不大。17個二級學院承擔著全院的教學及學生管理任務,單位的黨政領導注意力集中在教學和學生管理上,工會工作開展的如何對單位影響不大,思想上不重視。
對上述影響基層分工會工作的五種主要因素,筆者認為帶有普遍性。解決好這些問題將是對高校工會工作的發展帶有根本性的重要意義。
二、采取的措施和對策
1.就目前學院的規模,基層分工會會員少,配備專職干部可能性很小。在選配分工會主要干部時,要考慮其能力、水平、奉獻精神的同時,還要考慮其工作崗位、工作職責和工作量。而工作實踐中我們體會到,二級學院的黨支部書記或副院長兼任分工會主席對分工會工作的開展較為有利,辦公室主任是一個單位的大管家,具體事務多,再兼任工會主席,從時間和精力上都顯得不夠。2.提高基層分工會的地位。我們國家是以行政級別、身份、地位等條件來調節和分配社會資源的。在這樣的政治體制運行機制下,一個社會組織的級別低,它的地位自然低,它參政議政的層次就低;同理,一個社會組織的領導級別低,該組織的級別自然低,其地位就低。總支書記、副院長(主任)兼任基層分工會主席,基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對于那些科級以下干部兼任工會主席的,我們在制定分工會考核目標中明確規定,分工會主席列席院務會議(二級學院)。維護教職工的權益是我們的職責,工會干部的權益也要維護。建議學院(校)在制定分配政策時,視工作責任和工作量的大小,與黨政兼職干部一視同仁,使工會工作得到相應的承認和肯定。3.要加強基層分工會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調動教職工會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⑴要增強工作的計劃性、針對性和實效性。根據基層分工會工作的規律和特點,每一項活動都要認真計劃、精心準備,力爭達到預期的效果。⑵工作要有特點、有突破和創新。要根據高校不斷發展的新形勢,把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建立在促進單位發展、滿足教職工精神文化需要上;把突破重點集中在差距大的弱項工作上;把特點放在強勢項目上,集中精力打造自己的工作品牌。⑶要清楚黨政需要我們做什么,教職工群眾需要我們干什么,始終圍繞著單位的重點和中心工作及教職工的意愿開展工作,做到黨政支持,教職工滿意。
篇10
關鍵詞:新形勢下;高校;學生管理;體制
1.前言
由于受到傳統學生管理體制的影響,新形勢下的學生管理工作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與創新存在著一定的影響。因此,筆者運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科學研究方法,對現行學生管理工作,新形勢下學生管理面臨的挑戰與問題進行分析與研究,尋求到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旨在為高校教育事業的發展、全面、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提供理論參考依據。
2.現行高校學生管理體制
第一,由學生處、學生工作辦和各班級班委所構成,第二,由學生工作辦、校團委、系團組織、班級團委所構成。兩部分均由分管學生管理工作的副院長或黨委副書記進行領導和決策。另外,在學生管理工作中與其相互協調的組織部門、宣傳部門、保衛部門也參與到學生管理中,這便是現行的學生管理工作體系。
3.新形勢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面臨的困難
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面臨著新的問題和挑戰,主要體現在:(1)計算機網絡時代高校學生所帶來的雙重變化和沖擊,虛擬與現實之間的雙重角色,會使學生在成長的道路上困惑和轉換中感到迷茫。(2)新形勢下,高校學生如何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下堅持自己的信仰,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這無疑是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考驗和挑戰。(3)新形勢下嚴峻的就業壓力給學生管理工作帶來的沖擊和挑戰。
4.新形勢下高校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4.1阻礙了大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
新形勢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主要是以分級、層層管理、上下分工負責為主。另外,由于擔心高校學生出現不良行為,思想出現波動等現象,高校管理工作實行了統一管理的工作制度,形成了學生與學生管理者之間的隸屬、管理者主導成分多、管理者服務少等問題,以至于導致高校學生處處以規則辦事,一定程度上束縛了高校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造性的培養。
4.2院(系)兩級管理工作不均衡
新形勢下,兩級學生管理體制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工作不協調、溝通不順暢等問題。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院級下屬部門較多所導致,另一方面是由于校級學生管理部門是面對全校的管理工作,但具體實施管理學生的工作在于各院系的工作部門,一定程度上就形成了學校只管事不管人,最終影響學生管理工作的正常開展。
4.3管理工作效率低
新形勢下,眾多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是下一級的人力和物力是由上一級統一管理,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管理者只管事,事情做的好不好,效率高不高,對管理部門來講只能順其自然,無法控制等問題。不利于最佳學生管理工作目標的實現。
4.4學生管理資源的整合不合理
在專業管理隊伍上,學生管理隊伍不像專業的教師一樣具備詳盡的管理計劃,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高校學生管理專業化隊伍的發展。在管理部門上,學生管理干部人員流動較為嚴重,導致了高校學生管理部門青黃不接。因此,新形勢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很難培養和建設一支專業化的管理隊伍,致使高校學生管理資源配備的不合理。
5.應對新形勢下高校管理體制方法
5.1黨委副書記(或副院長)負責管理學生工作
目前,眾多高校均是由校黨委副書記或副校長主管學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可是,分管學生管理工作的領導還兼職者學校的其他方面的工作。這就導致了學生管理部門領導不能集中精力、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學生管理工作中去。因此,筆者認為,新形勢下高校學生管理部門領導應改主為專,全身心投入到學生管理當中,促使學校學生管理工作創新性發展。
5.2建立德育與教學雙向分流的輔導員體制
新形勢下,高校學生管理應建立思政與教研雙向的選拔與聘用機制,一方面從教師中選拔政治、教學、科研水平較高的老師擔任輔導員,一方面對優秀的輔導員給予提拔重用,調動輔導員進行學生的積極性,已達到思政與教研雙向分流的目的。
5.3建立上級對下級獎懲人事一體化管理制度
新形勢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應建立上級對下級考核獎懲的人事權一體化機制,上級可以對下級進行定期考核,根據考核結果進行人員調整和獎懲,促使學生管理工作的高效性。
5.4建立學生管理工作的網絡體系
新形勢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應充分發揮和利用網絡,宣傳、抑制或控制消極信息對學生的影響。具體措施為:(1)建立紅色教育網站,正確引導學生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2)輔導員在教育網站上定時與學生交流互動,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3)對不良信息進行過濾,預防不良思想的傳播。(4)開設網絡課程,運用網絡進行正面教育。
6.結語
本研究運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科學研究方法,對現行高校學生管理體制、新形勢下高校學生管理面臨的挑戰、問題與不足進行分析與探討,結果發現:新形勢下高校學生管理體制存在著束縛大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校、院(系)兩級管理不協調、事權與人權分離,管理效率不高、學生管理資源的配置不合理等問題。根據其問題,筆者提出:黨委副書記(或副院長)負責管理學生工作、建立德育與教學雙向分流的輔導員體制、建立上級對下級獎懲人事一體化管理制度、建立學生管理工作的網絡體系等解決方法。旨在為高校學生管理體制的健全與完善提供理論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姚啟和.高等教育管理學[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0.
[2]張西海.強化高校學生管理機制探析[J].青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