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素養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2 15:43:0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語文素養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提升思索

在日常生活中.語文學習和運用的天地是極為廣闊的.參加學校組織的朗誦、演講比賽.欣賞精彩絕倫的文藝節目。打電話和親人暢談心境……語文和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語文使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語文作為各學科的基礎課.如何使學生喜歡語文、學會語文、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我做了以下幾種嘗試。

一、活動與習作

舉行有益的活動是課內語文的擴展.是語文能力的綜合運用、活動能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培養團結合作的精神,有助于提高學生語文實踐能力學生們去過青屏山.基于學生枯燥乏味的課業負擔.決定“放飛”籠中鳥,讓他們回歸大自然。僅就青屏山的美景,學生就能巧妙地和《桂林山水》及《林海》有機地結合起來作家陳淼說:“桂林山水甲天下”,而學生則說“新密青屏美景佳”學生在文中寫道:“青屏山自山腳到山頂長滿了萬古長青的松柏,放眼望去,林邊的殘雪不是泛著白色的浪花嗎?”沒有講過以上兩篇文章,沒有親眼目睹青屏山的芳容,沒有身臨其境,能有文美與景美的交融嗎?沐浴隆冬的寒風.滑冰場上棉衣盡甩.散發著熱氣的頭發下面是一張張像熟透了的蘋果一樣的臉蛋.學生們盡情地滑翔,忘情地呼喚,滑冰場成了青屏山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學生的習作中有這樣一段話“他們好像翱翔在太空中的蒼鷹.宛如掠過湖面的輕燕.仿佛出色的芭蕾舞演員……而我們則像剛啄破蛋殼的小雞.在老師的攙扶下邁出了永遠銘記在心的第一步”。

二、閱讀與睿智

勤奮的語文教師可以教好文字、語法與解題技巧,但語感、情趣和學生的素養是永遠不能“教”出來的.而聰明的教師常常解除學生的束縛.讓其自由覓食.即“雜食博取”——大量的包羅萬象的課外閱讀.才能真正構建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和思維品質。語文學習“三分靠課內,七分靠課外”.“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他們的內心有著無窮無盡的稀奇事:酷炎的夏日.遠行者在沙漠中行走,忽然突發奇想:把自帶的水和面和成糊狀,在沙漠中烙成了散發著濃烈的烤餅香味由此.他們知道沙漠是用之不盡的熱能資源。1973年的某一天.印度東南部的孟加拉灣海水燃燒釋放的能量相當于200顆氫彈爆炸時產生的能量.海水燃燒的原因是因為颶風掀起的狂瀾與海水摩擦產生大量易燃易爆的氫氣和能助燃的氧氣而造成的……聆聽他們滔滔不絕地講述大自然的奧秘.令我瞠目結舌.師不“學”反要被學生“教”.教學相長是也學習語文重在積累,要積累就必須多讀,讀文學、讀歷史、讀天文、讀地理、讀經典名著、讀諸子百科、讀報刊雜志、讀辭典文獻學生在讀中滋養自己的精神。在讀中修整自己的語言。“筆參造化神始足,腹有詩書氣自華”。

三、教師與學生

查看全文

淺談語文實踐提高語文素養

《各具特色的民居》是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的課文,是繼《北京的春節》《藏戲》之后的又一篇展示多姿多彩的民居、民俗風情的說明性散文。文章分為兩部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分別介紹了客家土樓和傣家竹樓的的民居特色和民風民俗,傳承了中華民族傳統民居的文化內涵。《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強調:“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1]客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祖祖輩輩生活在土樓里的客家人,用聰明智慧創造了獨具一格的客家土樓文化。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人們對傳統文化越來越淡薄,很多學生對家鄉的傳統文化不甚了解。因此,充分利用土樓文化資源,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它可以培養學生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收獲親身實踐的體驗,激發學生尋根尊祖、愛國愛家的情懷,也為舉一反三學習其他特色民居的文章作鋪墊。

一、立足課文,在語文實踐中積累語文素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生活實踐的緊密結合。”《客家民居》介紹的恰好是筆者家鄉的永定土樓,借助課文引導學生開展以“各具特色的民居”為主題的語文綜合性學習,占據天時地利人和。

1.搜集土樓資料,了解土樓民居

中國民居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歷史遺產,古老獨特,散發著無窮的魅力,體現了華夏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學習《客家民居》,首先要認識了解土樓。課前,學生廣泛閱讀,查閱資料,認識各具特色的土樓民居。教學時,先請學生采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展示各具特色的土樓民居,讓大家欣賞:學生們有的張貼收集的圖片,有的播放錄像視頻,有的出示自己的簡筆畫,有的結合自己的旅游談體會,有的寫成調查小論文……課堂氣氛十分熱烈。在交流中,學生們對土樓民居有了初步的了解。課后,要求學生向家長介紹自己最喜歡的一座土樓民居。

2.摘抄土樓楹聯,品讀傳統文化

查看全文

培育學生語文素養透析

隨著語文新課程的實施,許多地方的新的課程評價系統卻尚在構建之中導致教與學中諸多矛盾日益突出,成為新課程的桎梏。

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是套在語文教學上的一個“緊箍咒”,因此,訓練仍是握在教師手中的一根如意精骨棒,用以除魔斬妖。昔日的題海戰術,便在新課程推進中愈演愈烈。課后作業,《課外作業》,據稱是與“新課程同步”的各類版本的輔導資料,使學生苦不堪言。大量機械重復的語文作業,不僅霸占了學生學習時間,還蠻橫地剝奪了學生學習的快樂,嚴重地損害學生身心健康。

語文作業重要,而且必要。《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道理也很簡單,任何技能的獲得,都必須憑借作業,進行練習。說到底,技能是一種知識的整合與運用。因此,語文作業便是一種有目的、有指導、有組織的教學活動,是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是語文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

題海戰術的危害,其實質是片面追求分數,片面追求升學率,犧牲的是學生的發展及創造潛能,為此,許多有識之士曾痛心疾首的奔走呼號。

題海戰術的再度泛濫,已嚴重地把新課程的實施推離正確航。故而,只有從題海中空圍,新課程的航船才會正常的揚帆遠航。

從題海中突圍,突破口應選定在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上。即減少大量刻意追求純語文知識、抄抄寫寫、機構重復的作業,在精選精練的基礎上,將語文作業轉移到語文實踐活動中去,以實現“讓學生更多地接觸語言材料,在大量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查看全文

語文實踐提高語文素養論文

一、倡導綜合學習,豐富人文內涵

三年級下冊分別在第二組“環境保護”和第五組“人間真情”兩個專題中安排了綜合性學習,要求學生通過對家鄉環境的調查和了解父母對自己的關心愛護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兩個單元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與課文閱讀、口語交際、習作訓練密切相關,把學生從課內學習有條不紊地引向課外,實現了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與生活實踐的結合。這樣的學習活動有利于學生聽說讀寫語文能力的全面發展,有利于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環境保護”和“人間真情”兩項綜合性學習活動都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兩項活動的內容看起來似乎相差甚遠,但基本精神卻都體現著以人為本的思想。這兩項活動可以培育學生保護環境、關愛人類和奉獻愛心、關心他人的樸素情感。學生走出課堂,了解周邊環境,對環境污染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從而激發學生愛護人類共同家園地球、關心人類生存環境的責任感;學生通過社會調查,分析各種社會現象,不斷認識親情友情的重要性,同時懂得伸出援手,給予別人真誠的幫助,獻出一份愛心。這樣的社會實踐,可以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合作能力,小學生為了了解事情的真相,就要積極地去走訪群眾,在與老百姓的溝通中,學到書本上學不到的定西。講話的語氣、交流的方式,都是學生成功進行社會調查的保障。學生在社會調查中,可以積累豐富的習作素材,為學生的習作訓練奠定基礎。

二、激發學習興趣,開拓活動思路

《語文課程標準》關于綜合性學習的實施建議指出:“綜合性學習應突出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如果學生對學習活動缺乏興趣,或者雖有興趣,卻不知道怎么做,那么“自主”和“積極的參與”都無從談起,綜合性學習的效果也就打了折扣。所以,激發學習興趣、開拓活動思路是開展好兩項綜合性學習的重要條件,是我們應當優先考慮的教學策略。1.充分利用文本,為學生的綜合性學習鋪路搭橋學習文本第二組的“保護環境”,我們可以讓學生從讀導語開始,讓天空碧藍,讓河水清澈,讓草木茂盛,讓動物自由自在地生活……激起學生對環境的關注,接著概括提示全組課文的內容,并初步提出綜合性學習的要求,讓學生對周圍環境注意觀察,對保護環境注意思考。《一個村莊的故事》觸目驚心,小村莊的悲劇發人深思──人類違背了大自然的規律,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至此,時機成熟了,文本布置了綜合性學習──開展一次調查周圍環境的活動。文本一連串提出四個問題,分別針對生活環境、生態環境和環保意識,然后提出活動的內容,并對活動形式提出建議。這樣,我們就能引導小學生把握要點,做到活動前心中有數,活動中有條不紊。第五組教材“人間真情”的學習套路也是如此。2.精心謀劃,為學生創設綜合性學習的情境我們在布置“環境保護”綜合性學習活動時,除了利用文本提供的導語外,還可以自己精心設計導語,飽含深情地對學生說:同學們,地球是人類共同的母親。可是近年來,地球母親已不像當年那樣生機勃發,青春無限,而是百病纏身,傷痕累累了。你看,森林不斷減少,水土大量流失,土壤嚴重沙化,海洋污染加劇,物種瀕臨滅絕……讓我們做一名環保小衛士,來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來保護地球母親吧!我們可以根據學習目標設置一些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例如,你知道環境污染主要有哪幾種嗎?你知道哪些鳥是益鳥嗎?你知道世界地球日是哪一天么?針對“人間真情”綜合性學習活動,我們可以提問,父母過生日的時候,你是否想過做一件讓他們高興的事呢?你周圍有需要幫助的人嗎?你曾經給予過他們力所能及的幫助么?如此等等,都有利于綜合性學習情景的創設,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有裨益。

三、拓寬活動渠道,開發課程資源

綜合性學習,從總體上說是強調自主和探究,但是還要考慮到學生的具體情況,區別對待。對三年級學生來說,自己確定活動的主題,自己設計活動的形式和步驟,都可能存在一些困難,教師的啟發引導是保證學生自主學習的必要前提。我們要鼓勵學生在領會文本要求的基礎上,根據學情自主地選擇活動內容,確定活動主題,擬定活動計劃和展示方式,創造性地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我們應當以學習伙伴的身份、以和同學生商量的口吻,作一些必要的提示,不斷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例如:(1)活動內容:閱讀環保書報、收集環保資料,收集廢舊電池,檢拾廢舊塑料袋,清理學校附近的草坪,清理河湖池塘中的垃圾,收藏保護鳥類等環保郵票,宣傳愛鳥知識,舉辦環保知識競賽。(2)活動形式:查閱書報,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討論、采訪。(3)呈現方式:倡議書、建議信、環保手抄報、壁報、實物展覽等。可以舉辦環保主題班會或少先隊隊會,還可以模擬環保展覽會講解員、無公害蔬菜推銷員、編演環保小品、編寫綠色產品廣告。

查看全文

語文素養途徑分析論文

有關教室內電視的預設

學校的硬件還是挺好的,所謂的“3機1幕”早就進入了教室。

如何最大限度的發揮其作用為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服務,是我常常思考的問題之1。就拿電視來說,學校是支持學生收看新聞聯播。難道僅僅是為了了解時事?如果老師能夠與同學共看新聞,針對新聞事件相機與學生共同討論,以你對生活經驗的積淀、學識素養,對某1新聞事件趨勢進行分析判斷(辨證法與歷史唯物主義不是白學的)。呵呵,如若能做到10之12被你所言中,學生對你的景仰之情就會如黃河泛濫1發而不可收拾,對提升自己的形象是大有好處的。不僅如此,你的“成功預測”也會激發起學生的好勝之心:老師能做到的,我努力也能夠達到,會使1部分學生對此項活動產生興趣。其實這樣的討論不正是1次話題類作文的訓練么?此舉不單有益于寫作,隨著課程開放性力度的增大,開放性的題型在試卷中的比重將越來越大。活動持續1個階段后老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向“開放型試題”如何作答的方面思考了。至少應該讓我們的學生思維從以往看到某1新聞事件嘆息1聲也就罷了的層次引向更為深入或寬廣層次,何樂而不為呢?

本以為這是我不切實際的空想,沒想到我從課標中找到了這樣的字句:(高中生應)對自然、社會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認識。

看來這項預設并非無稽之談。

有關“學生閱覽室”的預設

查看全文

初中語文素養建構研究

摘要:于2018年秋季開始執行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2017版課標”),首次使用了“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這一概念。從義務教育課標中的“語文素養”到“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在部編本初中語文教學背景下,將如何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以適應中學語文教學作為核心訴求,并通過“能力素質冰山模型”理論的闡釋,研究初中學生語文素養的建構,從“顯、隱性學力”視角分析部編本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內容,來探索可適用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語文素養;隱性學力;顯性學力;能力素質

冰山模型提高語文素養是近年來語文課程改革的核心,也是語文課程的目標理念。《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性質與地位”中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按照《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編訂的“教育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以下簡稱“部編本”),在編排時將傳統文化、語文素養和綜合性學習三者有機融合,通過在綜合性學習中增加傳統文化的內容來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而這種以新形式呈現的教材內容,要求教師用與之匹配的新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所以本文選取這部分內容作為分析對象,以期找到適用此部分內容的教學方法。筆者在閱讀著作和查閱文獻資料時發現,語文素養和“能力素質冰山模型”理論之間具有契合性,以二者之間的相關性為契合點,找到“顯隱性學力”視角,并從這個角度出發,對傳統文化教學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議。

一、“能力素質冰山模型”理論視域下的語文素養

1895年,弗洛伊德與他人合作發表了《歇斯底里研究》,“冰山理論”從此走上了心理學的舞臺。該理論認為,人格可見的只是浮在水面的部分,看不見的卻是冰山下巨大的部分,正是看不見的水下部分決定著人類的行為(包括厚道、奸詐、人際斗爭等),看不見的水下部分是人格冰山的基礎。1973年“能力素質冰山模型”概念被心理學家麥克利蘭研究得出,他認為:一個獲得成功的人身上必須具備這6個要素:①知識;②技能;③社會角色;④自我概念;⑤特質;⑥動機。這六種要素又被劃分為顯性素質和隱性素質。這里的“能力素質冰山模型”具體可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浮出水面的可以被看見的,也就是“顯性素質”;一部分是藏于水下不可被見的,也就是“隱性素質”。教育界也根據“能力素質冰山模型”理論展開了關于“學力”的討論。根據日本教育學者的研究,“學力”即學生學習的結果,是指學生借助學校內外的學習過程所習得能力的總體。日本學者木下繁彌等把學力分為顯性學力和隱性學力,“學力是學習學科教材的結果,表現為外顯化的學業成就,即知識與技術;同時也是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所獲得的學習潛力,即學習方法、科學方法、探究能力等”。另一位日本學者梶田叡一則運用“四層冰山模型”形象地表述了顯性學力與隱性學力的關系:露出水面的一層是顯性學力———“知識與技能”“理解與記憶”,藏在水面下的三層則是支撐冰山上方顯性學力的隱性學力——“思考力和問題解決力”“興趣與意欲”以及“體驗與實感”。梶田叡一的“四層冰山模型”理論與倪文錦在《初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法》中對語文素養的深入剖析有相似之處,他認為語文素養主要是由四個層次構成的:第一層次是顯性言語行為(聽、說、讀、寫);第二層次是支配言語行為的“智能因素”(語言知識、言語技能、語文感情和語文思維);第三層次是參與和支配這些行為的直接心理因素(語文動機、情感和態度、語文習慣和語文行為意志);第四層次是言語行為的內外背景(言語主體的思想品德修養、文化知識積累、智力水平、人格個性、語言環境)。我們從梶田叡一的“四層冰山模型”理論和倪文錦關于語文素養的解讀中可以看出,語文素養和“能力素質冰山模型”理論之間具有契合性,是可以把語文素養放在“能力素質冰山模型”理論視域下研究教學方法的。在2002年,國內學者韓雪屏在《語文素養的“冰山模型”》一文中首次將語文素養和“素質冰山模型”兩個概念結合起來討論,認為語文素養和“能力素質冰山模型”之間具有契合性,并且通過這種契合性構建了語文素養的“冰山模型”。韓雪屏通過分析語文素養的“冰山模型”,啟發語文教師關注學生的“顯隱性學力”的發展。本文的觀點闡述,均是以以上理論為基礎進行討論的。

二、“能力素質冰山模型”理論視域下的語文素養對教學的啟示

查看全文

中職語文與職業素養的培養

【摘要】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各省份為了緊追社會的發展,逐漸加大了對技能型人才及高素質勞動人才的需求。于是中職教育逐漸產生并獲得長足發展。值得注意的是,中職學校的語文教學要想滿足職業素養培養的種種要求,就必須在教學中適應專業建設的特色。中職語文教學與職業素養培養之間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中職語文教學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努力實現職業素養培養與語文教學之間的協調發展,實現有效學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中職;語文教學;職業素養;培養;實踐;反思

職業教育教學目的在于滿足市場的需求,為此,職業教育立足于市場進行相關人才的培養。職業教育有助于激發勞動者的職業興趣,使其掌握特定職業的基礎知識、職業技巧和其他實用知識。中職教育主要講授內容包括文化課知識和專業課知識兩個部分。中職語文教育作為文化課中的核心科目,對于訓練中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職業素養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對中職語文和職業素養培養之間關系的探討,歷來是一個熱門的話題,許多學者從各個角度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但是縱觀這些探討卻只是停留在了問題的表面,每層觸及到問題根本。筆者認為對這一問題進項相關的探討,還應該回歸到中職語文教學的基本現狀,只有對這一現狀進行基本的而分析,才能從根本上把握住問題的核心。

一、中職語文教學的現狀

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我們不難發現,中職語文教學存在著許多問題。其中突出的問題表現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充分考慮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在語文教學中沒有針對性。教師沒有考慮到學生本專業的需求,進而導致學校不能培養出市場需要的人才。比如該專業需要培養的是地鐵行業的服務型人才,教師在講授語文課程中,要結合該專業的設置要求,使語文課程與所需求的專業技能想靠攏。但教師在具體授課時,卻沒有做到這一點,只是講解了與語文課程相關的內容,針對于服務行業的普遍性知識,或與語文相結合相交叉的知識教師卻沒有涉及。

二、中職語文教學與職業素養培養的有效結合

查看全文

語文素養培養管理論文

[關鍵詞]培育語文素養發展寫作能力[摘要]在豐富積累的過程中,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空間,在培養語感增長靈性的過程中培養語文素養,讓寫作能力的發展水漲船高;從拓展自由表達的時空,指導有創意地表達,重視培養觀察、思維、表現、評價能力和開展語文實踐活動等方面發展寫作能力,給語文素養的提升注入活力。</P><P>《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表現。這告訴我們,寫作能力不僅是認識能力和表達能力的體現,而且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現,不是單一的,而是綜合表現。因此,發展學生的寫作能力,不能就寫作論寫作,而應是既立足于大語文教育觀,培養語文素養,又要遵循寫作教學的規律,使語文素養的培養和寫作能力的發展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一、培養語文素養,讓寫作能力的發展水漲船高美國《提高寫作技能》一書介紹過一個實驗,只讀不寫或只寫不讀,提高寫作能力的效果差不多,而又讀又寫則能使寫作能力的提高事半功倍。只是讀,就大大有益于寫作能力的提高,包括讀在內的多途徑的語文素養的培育,一定能使寫作能力的發展水漲船高。1、在豐富積累的過程中培育語文素養語文素養的提高,離不開豐富的積累。這里既有語言積累、生活積累、還有文化積累。(1)語言積累現代語文教育,區前于傳統語文教育的標志是,前者的語言積累是一種能激活的語言,是理解了的語言,而后者的語言積累,是一種處于沉睡狀態不易激活的語言,是死記硬背的語言。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感悟語言,把語言描述的情境,表達的意思既能概括化,又能具體化;要能把語言還原于生活,發表一定的見解;在課外閱讀中,對自己喜歡的語言,要能大體理解它的意思,才摘抄下來;要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把自己喜歡的語段敘述出來,并注意運用語段中的一些詞語。理解了的語言在記憶倉庫中處于激活狀態,猶如整裝待發的士兵。(2)生活積累雖然說生活像是萬花筒一樣豐富多彩,但是對現在的小學生來說,卻是單調得多。如白天里的草地上的嬉戲,懶洋洋地曬太陽,學生享受過多少?夜里的數星星,看月亮和無盡的遐想,學生又經歷過多少?春天里的踏青,夏天里的戲水、垂釣,秋天里的放風箏,野地里的奔跑,冬天里的玩冰塊,堆雪人、打雪仗,又有多少小孩經歷過?又如社會生活中的結伴而游,到商店的閑逛,玩玩自己喜歡的樂器,學生又經歷過多少?校園里的排練節目、出墻報、黑板報、手抄報,甚至讀書筆記的交流,學生又做過多少?豐富學生的生活,不是簡單的一句話,不僅僅是組織幾次活動,它需要經常引導,并需要與家長的溝通,取得家長的支持,豐富多彩的生活才能向學生開放,使學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會,經歷做社會人。不走向生活,豐富學生的生活積累只能是一句空話。(3)文化積累什么是文化?英國文化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指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識、信仰、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誠然,語言積累中有文化的積累,但文化積累外延遠比語言積累大得多,因此,既要在語言積累中豐富文化積累,如在熟記成語的同時也感性積累成語文化,還要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而擴大文化積累。學生平時不僅僅看一些作文類的書刊報,還應倡導學生多讀一些綜合類的刊報,如中國《少年報》《小學生周報》《兒童時代》《少年文藝》《智力》等等,以及科普和文學書籍。閱讀面寬,積腋成裘,文化積累就能不斷豐富。2、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空間培育語文素養語文素養,不僅包含聽說讀與能力,還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課程標準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情感、態度、價值觀是語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伴隨知識的學習,方法的掌握,能力的發展的過程而孕育,并隨著發展。情感,不僅是熱愛母語的情感,還有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還有人類共同的高尚的情感,如富有同情心,愛真善美等。態度,既有學習語文方面的態度習慣,又有對待多元文化的態度。人生的態度和科學態度。價值觀,既體現在對母語、對中華優秀文化的認同上,還體現在對多元文化的寬容上,以及對生命的珍惜,對人與自然的和諧的追求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育,應是多途徑的。條條大路通羅馬,在生活中做真人,從童真的角度去看世界;在閱讀中接受真善美的熏陶;在指導表達時,既要指導學生文從言順地表達,又要表達真實的情感,真誠的態度和人文價值觀。3、在培養語感,增長靈性的過程中培育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要形成良好的語感。語感是對語言的敏銳的感受力,既能很快地抓住語言的表面意思,還能很快體會到言外之意。語感是一種頓悟,它和悟性,靈性相隨,語感得到培育,悟性、靈性也就生在其中。語感的獲得,不是靠死記硬背的積累,而是靠主動積極的思維和與之相伴的情感體驗,是在對語言感悟、探究中得到培養的。對學生在閱讀中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老師應予珍視,加以強化或疏導。語感的培養,不能在語言的學習中的獨立進行,它是一種綜合效應,豐富的知識,豐富的閱歷都有助于語感的提升,因此,善于從生活中學習,從書籍中不斷汲取營養的議題雖有重復之嫌,還是要再次提及,并加以強調。二、發展作文能力,給語文素養的提升注入活力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有機組成部分,語文素養的提升(培育)能給寫作能力的發展以廣闊的背景;寫作能力的發展又有其獨立的規律,遵循寫作教學規律,發展寫作能力,能有力促進語文素養的提升。1、拓寬(展)自由表達的時空自由表達體現《語文課程標準》作文教學的基本精神。自由表達是兒童的天性,正如《兒童參與權》一文指出的,兒童是通過自由表達來達到其對有關事項的參與的。作文中兒童自由表達,既發展作文能力,又有助于成為一個在個性、才智和身心等方面發展健康的人。(見《兒童參與權》)落在貓腳爪里的夜鶯是唱不出歌來的。限制過多,指導過細,在各種條條框框的束縛下,學生是不可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的,只有給予表現自我的自由,給學生以心靈的解放,學生才有可能做到自由表達。怎樣才能使學生有表現自我的自由呢?首先,是選材的自由。課內作文的選材要求不要過嚴,可有限度放寬。既然是作文教學,要有個教學的體系,課本中作文練習的安排,體現作文教學的序,每次作文都有一個選材范圍,假如在這個范圍內學生實在無材可選的,可放寬至相似的題材,如要求圍繞一張家庭照選材,可放寬至從家庭成員間的事中選材。課外練筆,可無限制放寬,學生想怎么寫就怎么寫,寫人記事,寫景狀物,抒發感想,發表議論,或寫突發異想都可以,要的是學生真情的流露,內心的表白。其次是感想表達上的自由。學生寫作文,更喜歡發表自己的感想。他們心里有話藏不住,總想說出來。要鼓勵學生無拘無束地毫無保留說出來,不要總以思想健康為由去壓制他們,學生真的在作文中流露出不健康的思想比壓抑在心里而口是心非好,真的有不健康的思想流露出來了,老師更便以疏導。其三是語言個性表達的自由。由于心理個性不同,知識背景、經歷不同,小學生的作文在語言表達上也體現不同的個性,有的同學表現出客觀敘述的傾向,有的則更多地帶有情緒化的色彩,有的不大喜歡用修飾語,有的則喜歡用詞的華麗,……萬紫千紅才是春,各具個性的語言才是自由表達之果,因此,老師不要以自己好惡來影響學生,更不能限制學生個性語言的表達。2、指導有創意地表達有創意表達也是《語文課程標準》寫作教學基本精神之一,是對新大綱作文教學理論的發展。什么是有創意的表達?它不同于作家的創作。只要是學生獨立思考得出的結果,跟別人哪怕只有那么一點點不同,都是有創意的表達。如果把有創意表達定位過高,可能會人為地造成另一種形式的拔高作文的要求,又一次使學生怕作文。有創意的表達必須以學生自由表達為基礎,同時要改進取材、構思、起草、加工等環節的指導。對學生取材的導。學生在生活中,積累了大量的表象,作文課上,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提取與當前作文有關的表象和對事物的認識。有創意的選材,必須是善于聯想,從教材提示的例子和老師的舉例中產生聯想,也可以是從教材提示的選材范圍展示聯想,由此及彼選取自己經歷留下的記憶,而不是去套用別人的事例。選材中老師的導,應該是情緒化的導,喚起學生的情緒體驗,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形象化的導,激活學生記憶中的表象。對學生的構思的導。構思就是打腹稿,是作文中的想心思。它表現為表象操作和思維加工,它根據當前作文的需要對表象進行分解、組合和想象。想象主要依據是分解、組合的表象,并加上一點點創造。在此基礎上,做邏輯加工的工作,使之意旨集中,有一定的條理。有創意的構思,對表象的操作,應根據自己要表達的意思來加以分解、組合、想象,而不是人云亦云,不是根據模式化的要求,更不是來自對作文選的克隆。老師對學生的構思的導,要導在有創意,在講評課中,要關注學生作文中的創意是怎樣想出來的,引導學生從中學習有創意的構思方法。起草和加工過程的導。起草,就是寫初稿;加工就是對初稿加以修改、潤飾。起草和加工過程中的創意,是在把已經形成的內部言語外化時,如何通過遣詞造句貼切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表達自己的個性。構思與起草,不是楚河漢界,起草在構思之后,但起草的過程中還要再構思中。起草和加工也不是截然分開的,起草過程中,有靈感思維的出現,也可以停下來對寫出來的部分加以加工,再把初稿繼續下去。起草、加工環節的導,應體現在閱讀教學中,從課文表達的思想入手,看作者是怎樣表達的,特別是看作者的遣詞造句,有什么特點;更應酬體現在講評課中,從欣賞佳作中體會小作者是怎樣有創意表達的,通過對自己和對別人的習作的修改來體會有創意的加工就是如何進一步使文章明確具體,文從字順,體會表達的準確性和情緒化。3、重視培養觀察、思考、表現、評價的能力寫作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是觀察、思考、表現、評價等能力的綜合。四種能力的均衡發展,寫作能力才會較快提高。首先,我們要把自由表達,有創意的表達的理念貫穿四種能力的培養之中,對四種能力的培養,要導而勿牽,強而勿抑。其次,要抓住四種能力的特點。觀察能力的培養,不能拘泥于課堂,寫什么才觀察什么,而是要在閱讀教學滲透觀察方法的指導,要教育學生做生活有心人,熱愛生活,體驗生活。作文時的選材是從長期記憶中提取信息,而不是從觀察開始。這樣的觀察能力,才是學生自已生成的,才能不斷得到發展,終生受用。思考,作文從本質上來說,核心是思考,思考質量很大程度上決定作文的質量。思考,有觀察中的思考,有了思考,觀察才會深入,細致;有取材、構思中的思考,離開思考,作文表象激活、組合等等,只能是一句空話。取材,有個從不確定到確定的過程,構思,有從困惑、模糊到明確的過程。其中思考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此外,取材、構思的過程,既是形象思維的過程,也是邏輯思維的過程,兩種能力的培養不能偏廢。表現能力,是認識的外化能力,既有對客觀事物的表現,也有對主觀上的思想和情感的表達。培養表現能力,就是培養遣詞造句的能力,布局謀篇的能力,不能只重視客觀事物的表現能力,如記敘能力的培養,更要重視內心體驗和主觀認識表達的培養。評價能力,是一種反思能力,好的予以鑒賞,不足的予以完善,錯誤的予以糾正。作文評價,既有對作文中的認識的評價,情感的評價,還有對遣詞造句的評價。培養評價能力,要側重引導學生對自己的作文進行反思、修改、加工潤飾。4、在語文實踐中發展作文能力《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并指出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還強調了綜合性學習的重要性。對語文實踐,不僅要引導學生擴大課外閱讀,多練筆,還應引導學生辦手抄報,辦墻報,黑板報。舉行各種形式的故事會、演講會,引導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或作跨學科的小課題的研究等等。多種形式內容各異的語文實踐活動,不僅能使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到提升,寫作能力得到發展,還能增長學生的才干。總之,《語文課程標準》對作文教學理論有許多新的發展,有待我們在教學中做深入的探索。</P><P>主要參考資料:1、《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人教網)2、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5)3、支順福呂佩英等《外國名句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3.11)4、《兒童參與權》(中青網作者未詳2001.11)5、《[美]威廉·W·韋斯特著章熊、章淳譯《提高寫作技能》(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9)6、何克強、李克東等《小學生作文心理模型及作文教學模式研究》(網上文章網址2001.11)7、談永康《在自由表達的天空翱翔》(人教網2001.11)

查看全文

語文素養管理論文

新近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課標”)關于“語文素養”有一些重要的立論和命題,如在“課程性質與地位”里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在“課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更是明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等等。整個語文課標中,“語文素養”前后出現十多次。于是問題就產生了:過去多用“語文素質”這一概念,現在何以要換成“語文素養”?語文教師如何把握“語文素養”的內涵?要弄清這兩個問題,首先要明確一個邏輯前提。教育領域提出一個指向實踐的命題,多含有對現實的某種概括,對未來走向的某種判斷,并希望對教育實踐發揮指導作用。而概括和判斷是否準確,指導作用發揮得好壞,命題有無生命力,除了從技術上考慮概念是否周全統一外,主要看兩個方面:一是理論基礎,即基本原理是不是支撐得住;二是命題能不能把握事物發展的基本趨勢,能不能經受實踐的檢驗。據此,我們嘗試對以上兩個問題作一解答。

先說第一個問題。在一定范疇里,“語文素養”和“語文素質”都指稱語文教育的一種結果形態和存在(即通過語文課程達到我們希望在學生身上形成的東西),兩個概念概括同一個對象及其本質屬性,二者相互通用。但如果對這種結果形態進一步作生成上的分析,就會發現,“語文素養”這一概念雖然不便拆開,可是由動詞性的詞素“養”,反映出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持續的自主發展作用,對應了葉老“國文教學的目標,在養成閱讀書籍的習慣,培植欣賞文學的能力,訓練寫作文字的技能”的“養成”思想。它的形成不是單純“教”的結果,更不是一種終結狀態,而是必須由學生自己借助語文課程將優秀的語言文化成果內化成生命個體的一部分(如同父母給的手足之于生命),內化的過程伴隨語文教育過程不斷地進行下去。顯然,從概念的周全性看,“語文素養”要比“語文素質”概括得更準確,更能揭示學生語文素養(或素質)生成的主要原因。從概念的統一性上看,“素養”“素質”在教育學概念系統內既是普遍概念又是單純概念,可以自由組合或限制,形成各自的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但在系統內的組合或限制必須保持意義上的同一和清晰。從形式邏輯角度觀察,“素質”是上位概念,加上“語文”一詞形成一個下位概念“語文素質”,它們是屬種關系。如果說“語文素質”這個概念尚講得通的話,那么相應類比,其他學科也來個“化學素質”“物理素質”或“數學素質”“歷史素質”等等似乎也應講得通,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看來,“語文”“數學”等概念所代表的學科相對于整個素質教育系統是部分之于整體的關系,概念處理時就不能將它們變成外延上的種屬關系。“語文素質”字面意義的通順,很容易造成它與“素質”概念種屬關系的誤解,破壞“素質”概念一以貫之的統一性。用“語文素養”作一個單獨概念揭示語文學科的獨特內涵,表示只反映一個獨一無二的對象,避開其他學科類比,可以保證概念關系的統一。如果再縱向考慮到整個義務教育階段之上還有一個高中階段的語文教育,籠統用“語文素質”稱之,還面臨一個窘境:它們在層次上有沒有區別?如有區別,在“語文素質”概念內部怎么區別?顯然也有必要引進一個“語文素養”概念。總之,“語文素養”與“語文素質”這兩個概念非常接近,區分不區分好像關系不大,但仔細研究,前者更周全更嚴密,更接近事物的本質,有助于認識的深入。

再說第二個問題。如上文所說,我們將“語文素養”領會為語文課程實施中學生持續的語言文化內化過程和課程實施后在學生身上生成的某種結果的統一,這樣理解的好處是過程和結果相整合,課程目標、實施、評價的側重點都落在學生身上。但問題是“語文素養”的組成要素是什么、語文自身的內容要求怎么確定仍沒有解決。結合語文課標來看,這是一個開放性的結構,既有不同時代普遍適用的核心內容和要求,又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隨不同時代作不同的規定,具體到語文課標就是業已確定的五個方面: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話)、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這五個方面與傳統的“聽、說、讀、寫”相比,合并了“聽說”,加進了“綜合性學習”,表明語文素養是一種綜合性形態要求。因此,我們就可以把“語文素養”理解為:在語文課程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話)、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內化優秀的漢語言文化成果,最終在自己身上實現一種新的價值或達到新的水平。這樣的界定可以得到現代課程論基本原理的支撐,也可以反映語文課程的基本走勢。

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注意普遍適用的基礎。現代課程論發展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明確基礎教育要為大眾提供必需的語言、知識、價值觀的課程,給每一個學生以發展的機會。所以非常強調課程對普通人的適用性。在經典課程理論家看來,課程設定首先要考慮的不是學生最終會把它作為大學階段的主修專業,而是“這門學科對那些不會成為這個領域專家的年輕人的教育有什么貢獻,對外行或一般公民有什么貢獻”。美國20世紀90年代因提出“文化素養”觀點而聞名的核心知識課程專家希爾斯(EDHirsch,Jr.)教授認為,學生們從學校獲得的東西是人們具有的共同的“背景信息”,位于每個人擁有的日常知識水平之上,但位于一些專家學者擁有的高深水平之下,是“普通讀者”所掌握的中間層次的文化知識。語文課標所規定的五個方面要求是一個現代中國人必需具備的,不具備就談不上有發展機會。這意味著通過語文課程,學生要達到一定的對祖國語言文字認知、審美、感悟、運用的水平。

2注重連貫統整。語文課程的功能或任務是多重的,過去概括語文課程的功能用到了“知識”“能力”“思維”“語感”“運用”“思想教育”“非智力因素”等多種術語,但沒有一個能將語文課程的功能統攝起來,原因就是它們從外部將課程的內在連貫和統整分離開來。在現代課程論里,學科有三要素,“即學科的基本概念體系,這個體系所體現的思考方式,這個思考方式背后的倫理道德觀念。這是三位一體的”。任何割裂都是對課程內在連貫的損害。此次語文課標設計思路之一,就是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也就是要求學生能化語文知識為智慧,化智慧為能力,化能力為德性。這需要有一個概念能將語文課程的內在連貫統整概括起來。“語文素養”恰好滿足了語文課程發展的這種要求。它包括語文課程目標、內容組織、實施、評價等基本方面,即:基本事實(主要是語言文化的,如詞匯的音形義、作家與作品等)、基本理論(概念、原理、法則,如語法、修辭、篇章)、基本方法(如學習語文的方法、品質)、基本運用(如語感、形象思維、抽象思維等),因而能反映語文課程連貫統整的基本趨勢。總而言之,“語文素養”及其命題的提出可以啟發我們以課程論的眼光重新審視語文課程的價值和功能,調整我們的語文教學策略。從長遠看,它有可能是語文課程改革的理論支架之一。

〔1〕《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19頁。

查看全文

語文實踐滲透核心素養元素

摘要:語文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是培養學生語文思維的最佳方式。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帶給學生的收獲不僅是能力上的提升,在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方面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本文中,筆者依據語文實踐活動中的核心素養元素的滲透,對實踐活動的方式以及技巧進行了詳細闡述。

關鍵詞:實踐活動;核心素養;小學語文;語文能力

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各個學科的教學逐漸趨向于能力的培養,而通過大量的教學事實證明,實踐活動的開展能夠有效地對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培養。在實踐中,通過設置和滲透核心素養元素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這是我們進行實踐活動的最終目標。

1小學核心素養的闡述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是以語文學習能力為核心,對綜合素養進行的一種教學上的闡釋。語文核心素養包含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作、文化傳承與理解這四個方面。

2實踐活動中的培養技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