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數字化教學案例范文

時間:2023-10-16 17:07: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語文數字化教學案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語文數字化教學案例

篇1

1.改良傳統語文教學觀念,增強學生的自主性,弱化教師的主導性

在目前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忙于講解課件,操作計算機,一味的灌輸教育,而忽視課堂師生的交流與溝通,導致學生自主性參與和能動性思考體驗的缺乏,這樣不僅不利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同時也不利于學生正確學習方式的培養。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學科整合,有利于發揚學生的個性,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自動自發的去搜索相關信息,比如電子教學掛圖、其他電子圖書報刊,講座,報告,演講等等各種各樣的數字資源,并加以思考和整合。然而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并不意味著弱化教師的主導作用。在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的新型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則是充當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促進者這樣的角色。并且在教學過程中,實施隨機調控,加以正確的引導和把握。

2.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優化校園信息化環境,構建高品質信息平臺

開放免費的機房,教室接入網際網絡等等為學生的檢索信息提供便利:構建高品質的信息平臺,對語文信息資源進行分類管理,比如按資料的類型分類,包括有音頻和視頻資源、網絡課件、名師說課、教學案例,圖片資料、動畫素材、文獻資科、等;按資源的內容方面分類,包括有文學,歷史,地理,法律,經濟,物理,化學,教材分析,教法切磋,學法指導,教師進修,以及配合各種階段學習的輔導資料,測試題等等。并實現資源共享,與其他語文信息系統建立合作互相檢索關系,以便用戶根據需求,快速方便地檢索、調用更多更有效的共享數字化資源。

3.建立新型考評機制引導教師與學生信息化

從教師到學生、從教學到管理、從學生參與程度到教師引導方式的全方位的新型考核與評估以及過程監控的體系,全面客觀地對新型整合教學模式進行評定,新型考評機制的建立有助于引導教師與學生的信息化。

從教師角度,在對教師教學進行傳統的常規考核與評估之外,還要制定新型整合環境下教師的課堂教學的效果和方法評估標準;從學生角度,在對學生成績和作業情況傳統的考查與評估外,還應當包括學生自主自動參與教學過程以及利用信息技術檢索整合的考核與評估。

針對不同考評機制,要相應的建立起不同的中學語文信息教育管理系統(如學籍管理、成績管理、答疑管理等),并建立組成數據庫系統,對師生進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估。這樣能激勵教師在新型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環境下,自覺運用新方法新模式,引導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自主性,形成優良的予教予學的良性互動氛圍。

二、總結

篇2

1 直面數字化挑戰

數字化技術為教學活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促進了教學環境的個性化和情境化發展,教學資源得到極大豐富和拓展,教學手段更為多樣化,推動傳統教學形態,積極向現代教學形態轉變。手持移動終端―電子書包、學習工具,網絡和云計算―數字資源支持、學習平臺支持,虛擬現實―學習空間、虛擬實驗,多媒體―數字資源,物聯網――通訊和交互技術等信息技術手段快速進入教育教學,也給教學管理提出了新的課題和挑戰。

數字化環境中學校決策基準發生變化 管理者總是面臨三個基本問題:“你每天在哪些方面花時間最多?”“你認為每天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你在履行職責時最困難的是什么?”數字化對學校教學管理決策提出了新挑戰,由于數字化帶來的信息真實、有效、鮮活的特點,使決策基準發生了變化。

在信息時代,管理需要更廣博的知識和持續學習能力,善于理解和接受新事物。由于管理者舊有知識的局限性,過程常常不能全面反映信息時代的要求。信息化可以彌補這一不足,為更新管理理念提供了良好的支持,我們可在相對生疏的領域借助網絡化及大數據環境,了解并學習相關專業領域的知識,掌握相關信息,并能方便地獲得不同方面專家的支持,可以快速提升決策能力和決策水平,避免決策失誤。

2 推進教學管理信息化,主動迎接數字化挑戰

教育信息化對于更新教學理念、促進教學方式的轉變、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我校作為海鹽縣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積極推進數字化建設,以教育信息化促進學校的發展,全面提升學校的教育管理及教學水準。學校從2000年開始校園信息化建設,本著“頂層設計先行、環境建設奠基、資源建設架橋、教育教學創新”的原則,大力推進信息化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自主開發了網絡辦公平臺、網絡學習平臺,建立了校本資源庫、開展網絡教學和校本網絡教研,取得了顯著成效,2012年被評為嘉興市首批數字校園示范學校,2013年被評為浙江省第二批數字校園示范學校。

在學校管理中,以“五個基本點”(設備點、管理點、科研點、特色點、培訓點)為中心,我們通過創設現代化管理平臺,大膽嘗試信息化管理,多方位提高教育教學管理效能。

自主開發網絡學習平臺,實現“人人通” 我們自2003年便開始了網絡學習平臺的開發與建設,2004年投入使用,2006年開展市級課題《網絡教學評價平臺的搭建和應用研究》,2008年開展縣級課題《網游化學習評價平臺的搭建和應用研究》,2010年開展省級課題《SNS網絡學習評價平臺的搭建和應用研究》,填補了省市空白,獲得海鹽縣2011年教科研成果一等獎。論文《基于網絡平臺的學習評價》《基于網絡平臺的成功教學法》在省市內獲獎。

建設功能強大的數字化校園管理平臺 學校的無紙化網絡辦公平臺,基于需求滾動生成,還自主開發了手機APP實現了移動辦公,現已形成了通知公文、教師檔案、計劃總結和考核評價、工作流轉、教研博客和論壇、成果檔案、公用教室排程、網絡報修、網上訂餐、成績管理、消息收發、網絡硬盤、教學資源庫等必備模塊,且能深入應用。縣內外多所學校均采用了我們的辦公平臺,取得良好反響。

1)提供校務公開欄目,重大決策、重大事項、教學管理、后勤、職稱評定、評優評先等,內容更新及時。

2)教科研管理、行政后勤管理、網絡辦公系統等教育教學管理平臺,實用性強,應用普遍。

3)教師檔案管理、專業成長欄目,提供豐富的教師作品和教學成果等。學校教師都能使用網絡輔助備課及參與網絡教研。

配合各科教學的資源庫平臺 學校開展了《學科校本資源體系建設的探索與實踐》課題研究,通過主題化校本教研活動,圍繞學科重點知識內容的教學設計、復習體系的構建、課后跟蹤練習的研究與編制等,引導教師深度參與教學改革,組織備課組、教研組總結教學實踐經驗,規范系統的整理教學研究成果,逐步形成適合本校學科教學的資源體系,開展有效課堂教學和課后作業的系統研究,以促進實現減負增效的目標。現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資源庫,體現了新課程要求,內容豐富,教師使用率90%以上。

數字化服務教師專業發展

1)建設學習環境。配置了“電子書包”教室,含有dell平板計算機50臺、教學服務器一臺、充電柜兩個、高性能無線路由兩個,實現完全無線聯通的數字化學習環境。

2)成立研修小組。為了積極探索數字化教學平臺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逐步推進現代教育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探索課堂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學校成立了以正副校長擔任領頭人,各教研組長為成員的數字化教學研修領導小組及各學科研修小組,帶動并組織青年骨干教師擔任主力研修任務。

3)組織學習培訓。我們先后組織開展了多次各類培訓活動包括:數字化學習的相關理論學習,數字化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學習,數字化教學的教師技能培訓。

4)開展實踐研究。在研修小組成員引領下,在初一數學、語文、科學、英語、社會、美術六門學科開展數字化教學實驗。各學科每周至少開展一次實踐,并以備課組為單位開展討論。每學期各學科開展一次匯報公開課,納入教研組和教師個人專項考核。研究期間我們一共進行了一百多節的實踐課及匯報演示課。

數字化推進了學校教學科研

1)科研管理網絡化。學校教科研管理實現了數字化,網絡應用提高了科研管理效率,方便了交流指導、服務,可以及時準確地提供各種最新的教科研信息;建立教育科研專題欄目,利用專題欄目促進教科研成果引入教學,使研究成果在教學中得到反映;教師科研信息的收集、處理、存儲、分析能力得到較大提高。

2)科研活動網絡化。學校充分利用數字化校園的優勢,在教育科研方面持續進行深層次的學科整合與資源建設開發的研究,促進教師的教育理念更新,加大研究的深度和力度,建設基于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的新型教育、教學評價系統,把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使用率、使用效率、使用效果作為教師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制度上保障現代教育技術運用水平的穩步提升。

3)教研網絡化。搭建科研數字化網絡教研平臺,提升教學研究水平。建立了校園博客網,欄目主要有:教育故事、教學資料、讀書沙龍、在線學習、校本教研、教育科研、爭鳴探索等。學校形成了百花齊放、個性鮮明的“博客園”。數字化網絡把教師們的思想、學習、工作和生活“鏈接”起來,產生了無形的凝聚力。基于網絡,學校已逐步形成了常態的網絡教研運行機制,逐步形成了濃厚的網絡教研文化,逐步構建起了網絡化的學習型組織。很多教師經常活躍在博客上,他們把自己的讀書筆記、教育故事、教學設計、教學反思、教學案例等,放在網上和老師們互動交流,教師的教育教學研究水平在交流中不斷提升。

學校自2005年啟動的“基于主題化三步曲實踐課校本教研機制的創新研究”在縣市兩輪課題研究中得到肯定,《教師周刊?教育信息報》作了《海鹽縣實驗中學:種子教研》的專題介紹。申報立項了全國教育信息技術研究“十二五”規劃專項課題《基于“數字校園”環境的數字化教學模式研究》,啟動了數字化教學實驗項目,積極開展基于數字校園環境的多形態數字化學習模式的探索。

3 努力打造數字校園,推進學校教育的現代化

學校將繼續在學校管理、教育教學的環境與過程、校園生活環境等幾方面,加大數字化建設力度。

科學規劃、分步實施、適度超前 既要立足于已有基礎和現實條件,又要有系統發展觀念,要以前瞻的思想和發展的眼光來面對學校數字校園建設工作,統籌規劃,分步實施,逐步推進。

遵循規范,與縣、市、省協同發展 目前縣、市、省各級都在大力推進數字校園建設,我們要順勢發展,也特別要注意與之協同,很多項目(國家體育健康達標評測系統、省教育資源庫、省學籍管理系統、縣教師博客、教育裝備管理系統等)省市都已推出了統一平臺,我們計劃將把相關工作整合到一個統一平臺中,既實現規范發展,又避免重復建設。

篇3

關鍵詞:交互式電子白板;學科教師;培訓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10-0119-02

交互式電子白板功能強大,整合多媒體、網絡、黑板的功能,增強了人-機的交互性,可方便靈活地引入多種類型的數字化信息資源,并提供靈活的多媒體材料編輯、組織、展示和控制功能,使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呈現更加靈活,也解決了過去多媒體投影系統環境下,使用課件和幻燈片等教學材料結構高度固化的問題。

正確而有效地使用交互式白板,對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有很好的作用,也可以促使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產生變革。目前,越來越多的大、中、小學引入互動式電子白板,學校也提出要求促使教師應用白板,但相應的培訓跟不上,電子白板的功能沒有發揮出來。筆者調研發現,即使在經濟欠發達的西部農村中小學都配置了白板,而且規模開始逐步加大,但是教師只是簡單地當做展示課件之用,造成資源的浪費。

如何有效地培訓教師應用互動式電子白板?筆者首先在地方院校的學科教師和師范生中開展實踐探索,然后再到其他學校進行推廣和深入,目的就是幫助更多的老師在教學中有效地使用交互式電子白板。

1 問題調研

筆者之前所在的學校承擔了本地區教師的培養和培訓工作。大學教師尤其是學科教學論的教師是否掌握電子白板的使用?在培訓前,我們做了一些調查,調查對象是來自相關院系的學科論教師和承擔教師教育的公共課教師,有35位。通過調查發現,46%的學科教師沒有聽說過交互式電子白板;60%以上的教師認為交互白板對促進課堂教學作用一般;70%左右的教師對交互白板會不會成為未來課堂教學中的主流技術和媒體持懷疑態度。通過進一步的訪談和在一些課題學校的調研,筆者認為在交互式電子白板的應用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三個問題:

1.1 教師對新技術的學習有恐懼心理

由于新技術、新媒體發展迅速,各種教學工具層出不窮,教師工作壓力和工作慣性,對新技術引入到教學中大多數教師處于被動狀態。當引入新技術或新媒體于教學時,老師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擔心學不會,教學中出錯,自己控制不了,還是慣用媒體或技術更好。筆者發現,教師的教學觀念、對教學的態度、所任學科、年齡和原有教育技術能力等因素都會影響他們對新媒體的學習和應用。如講授型的教師、理科的教師、年齡大的教師、教育技術能力低的教師往往更容易拒絕新技術的應用。這些教師由于教學任務繁重,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顧及精細的教學設計,很不自信自己掌控技術的能力,就主觀認為使用教育技術手段進行教學不僅不能提高教學效果,反而會增加教學負擔。因此,對新技術的應用和培訓存在疑慮,產生畏難情緒,寧可讓交互式電子白板閑置,也不愿使用,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

1.2交互白板功能的使用局限

臺灣陳惠邦教授經過大量的研究分析,總結出教室中使用交互式白板的4個應用層次:1)代替傳統黑板的展示或教學呈現功能;2)以教師為主導媒體操作平臺;3)以教師為中心的展示平臺;4)師生互動學習平臺[2]。一線的調查也發現,教師對電子白板的使用也是五花八門,水平參差不齊。有的老師可以熟練應用,課堂師生互動,教與學的效果非常明顯;有的老師可以通過交互式電子白板操控電腦,開啟相關的學習資料或媒體,以配合講解;有些老師把電子白板當成黑板或多媒體投影設備,只使用板書功能,或只是將課堂上的教學素材(例如ppt課件)進行播放;但大部分教師不會使用電子白板相關軟件功能(如:聚光燈、拉幕、頁面回放等)和資料庫中的教學素材,以及通過網絡獲取相關的教學資源,對設計符合師生互動的教學活動更是不知所措。

1.3 交互式電子白板的使用缺乏有效指導

如何在教學中有效使用電子白板?教師需要幫助,如在教學中電子白板有哪些功能?在哪些教學環節應用這些功能?如何使用白板提供的資源?等等,這些都是教師困惑和迷茫的問題,他們需要得到及時的引導和有效的指導。單位購置設備也沒有系統地考慮培訓和應用推廣。針對電子白板的培訓也存在以下問題:1)供應商的培訓取代專業培訓:新購置的設備供應商會派專人對學校教師進行基本的培訓,讓教師認識、了解新設備,由于培訓者不是專業的教學或教學研究人員,因此培訓內容不具有教學的針對性和指導性,而只是產品功能的簡單介紹和基本操作技能訓練;2)教師對多媒體的理解和掌握差異較大:由于教師的學科、年齡、知識與技能的基礎差異較大,統一安排的培訓難以滿足個體差異;3)單純的技術培訓,缺乏與學科教學的聯系和信息化教學設計的關聯,難以讓教師感受到電子白板的教學優勢和互動功能,不能有效激發教師的學習興趣;4)培訓方式簡單,沒有相應活動設計,不能使教師將培訓知識內化為教學的專業技能。

2 實踐探索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筆者嘗試設計和實施了針對學科教師和師范生的交互式電子白板培訓。培訓分兩個階段進行,先對相關教師教育專業的學科教學論的教師培訓,然后由學科教師和教育技術專業人員合作在《學科教學論》或《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上對師范生進行培訓。培訓內容與相應的活動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基本功能演示;第二層次――教學案例觀摩;第三層次――教學設計與實踐。

2.1 第一層次――基本功能演示

為了順利地讓教師掌握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基本原理、基本功能和基本操作,我們采用演示+講解+實踐的培訓方式。首先,給教師展示幾個簡單的例子,調動其認識白板的積極性,如:給出半只蝴蝶,設置問題:如何畫出整只蝴蝶?老師們積極參與并進入問題情境,思考并說出自己的想法:旋轉,翻轉等,培訓者隨即告訴老師在交互式電子白板里很容易實現,然后進行演示。所有例子展示完后,老師們驚嘆:白板功能強大,使用簡單、方便,既可以自如地操控電腦軟件,又可以方便地實現交互。隨后,培訓者對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常用功能和工具逐一介紹,重點強調每個工具在教學中功用和如何實現,如,電子白板里的紋理筆工具,我們建議語文和英語教師在創設情境時可使用紋理筆在白板上刷出各種圖片以增加教學的趣味性。我們還安排一些活動或任務,讓教師接觸白板并自己實踐操作。

2.2 第二層次――教學案例觀摩

通過第一層次的培訓,老師們已經對交互式電子白板有了基本的認識,感受到了白板的強大功能。第二層次,我們會展示不同學科的教學視頻案例讓被培訓者觀摩,在觀摩的過程中,讓教師基于問題思考。這些問題是常用的:

問題1:展示的課例中,用到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哪些功能?

問題2:這些功能對教學起到了什么作用?

問題3:案例中基于白板的設計有哪些值得借鑒,又有哪些不足?如何改進?

觀看案例后,通過上述問題的思考和討論,教師對交互式電子白板功能的認識會加深,也間接地獲得了教學體驗,這種方式對電子白板的功用遷移到教學設計中有很好地促進作用。

2.3 第三層次――教學設計

通過上面兩個層次的培訓,教師對電子白板的教學應用有了非常直接地認識。為了使教師將培訓知識內化,我們讓每位參加培訓的教師自己設計一份基于交互式電子白板的教學設計,將教學設計記錄下來。接下來,讓不同學科的教師參與到在交互式電子白板上展示教學設計的活動中,共同完成課件的制作,利用電子白板的功能實現教學設計中的教學策略,加深對交互式電子白板的掌握。

活動結束后,教師們分享了交互式電子白板學習中的感受,并且重點思考了交互式電子白板對未來教學的幫助作用。最后,大家還對交互式電子白板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了交流,提出了許多解決辦法。

3 培訓效果分析及啟示

這樣的培訓設計,效果明顯,實效性強。培訓結束后調查,54%的教師認為交互白板對促進課堂教學作用很大;78%的教師認為使用交互白板有助于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50%的教師認為使用交互白板有助于提高學生對課堂活動的參與度且作用很大;80%的教師認為白板筆書寫、拖曳、標注等交互功能,特殊效果功能(包括屏幕遮罩、聚光燈、放大鏡等功能)、資源庫功能非常實用而且使課堂教學比黑板或投影儀的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有趣。在培訓過程中,學科教師對交互白板的強大功能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對這種培訓形式表示稱贊。這種方式的培訓使交互式電子白板由看似深奧變得簡單易學,而且也使教師參與到每一個活動中,體驗新技術與互動,共享經驗與感受,獲得啟發和設計。

通過此次培訓的實踐,我們繼續完善培訓設計,繼續在在校的師范生和課題所在的學校開展互動式電子白板的培訓和應用推廣工作,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信,通過我們的努力,互動式電子白板在教學中的應用會有新的變化,學校的資金投入也能真正發揮效用。

參考文獻:

篇4

2009年的上半年的工作已經結束了,在上半年的教學中,我們學校的教學成績取得了長遠的進步,這是一直以來不斷的努力的結果,現在也該到出成績的時候了。我們應該堅持下去,一直不斷的努力下去,這才是我們要做好的事情,我們一定會在不斷地成長中得到更多的進步,這才是我們要做的事情,這才是一直以來追求的目標。在2009年的秋季教學中,我們會堅持的之前不斷的努力中取得更大的進步。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和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進一步貫徹落實教育部頒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精神,以提高師資整體素質為核心,以“農村小學四項規范達標”為抓手,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重點,以強化教學過程的精細化管理為突破口,推進區域學科聯片教研,促進全校教師專業化發展,有效提高我校教育教學質量。

二、工作重點:

(一)、做好校本教研文章,重在教研組建設

1、加強教研組建設和管理,開展靈活多樣、講求實效的教學研究活動。設立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綜合等教研組,周二下午(語文)、周四下午(數學)、周三下午(英語)、周三上午(英語)為半日教研活動時間。根據各教研組、教師取得成績參加片、區先進教研組和教研組長以及課改先進教師的評選。

2、組織利用教學開放周或開放日,上好常態課、研究課、示范課,促進教研活動百科齊放、百師爭鳴,讓每個教師都有展示的舞臺。

3、繼續開展作文和數學應用題教學研究活動,不斷提升教師作文教學水平和應用題教學能力。

4、進一步加強指導綜合學科教研活動。教研重點要進一步轉移到研究課堂、研究學生上,促進學生主動、全面、充分地發展。 (二)、做好“各項評比”文章,重在提高師生素養

1、繼續組織教師參與瑞安市2009年優秀教學論文評比活動,提倡誠信教研,嚴防并杜絕論文抄襲現象,不斷增強實效意識和精品意識。

2、認真做好市二、四年級學生規范漢字書寫比賽、小學生英文書寫比賽、小學畢業班學生科學實驗技能操作設計比賽,促進學生書寫水平和實踐能力的提高,不斷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

3、舉辦校級各類競賽活動,豐富學生課余生活:

(1)、中高年級作文競賽比賽;

(2)、四年級學生英文書寫比賽;

(3)、溫州市小學二、四年級書寫競賽;

(4)、一、二年級口算競賽;

(5)、小學六年級學生實驗操作、實驗設計比賽;

(三)、做好新課程實施文章,重在“三課”建設

1、組織骨干教師參加市級第十二次新課程學科語文、數學備課會,不斷增強培訓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圍繞“三課”(課程、課堂、課外),加強課程建設,聚焦課堂教學,活躍課外生活,加強教材研讀和學生研究,強化課型創新,力求體現“扎實、有效、簡潔、靈動”的特色。

3、針對新課程學科教學研究的重點、熱點問題,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專題教學研討和課堂教學觀摩活動。

4、積極抓好必修課“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設與實施工作。結合實際用好省編通用地方課程和《話說溫州》地方專題課程,更好地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5、加強、深化聯片校本教研工作。以改變聯片教研活動過程的監督和指導為突破口,改變教研活動的形式,強化教師的參與意識,進一步提高校本教研的實效性。

(四)、做好“四項教學規范達標”文章,重在教學常規管理

1、90%以上的教師在備課、上課、作業布置與批改、質量評測、參加規范活動等方面達到評估標準,學會撰寫教學案例、論文、敘事和反思,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

2、進行兩次教學常規檢查,評估表套用《溫州市義務教育學校“教學規范達標”評估表》,并予以具體化、數字化。

3、學校在課程管理、教學管理和研修管理等方面要規范,開足開齊課程,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2009年上學期要通過市級達標驗收。

4、建立學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加強對教師的過程評價和教學質量的監控,使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有明顯的提高,每位教師要編擬試卷一份,會做學科質量分析報告。

5、加強新教師和中老年教師的培養培訓,造就一批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

6、加強德育工作和校園文化建設,推進“書香工程”,創設學生全面發展的良好環境。

7、大力推進教師“教育博客”建設,創建個人工作室。

(五)、做好師資提升文章,重在“素質年”培訓

1、讀書活動。全校教師進行閱讀教育名著活動,每位教師每年閱讀不低于3本名著,每本理論書籍名著要有1000字以上的讀書評論或讀后感。

2、博客開設。學校鼓勵教師建立個人博客網頁,積極撰寫教學日志,將自己的生活感悟、教學手記、教案設計、課堂實錄、讀書心得等寫進教育博客,教師每月平均發表日志不少于6篇。

篇5

關鍵詞:TPACK 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 教學資源 教師專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c)-0023-02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新型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中得到應用,這使得教師在教學中更加需要靈活思考和處理技術和教學之間的關系。因此,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簡稱TPACK)成為近幾年教師知識研究的熱點之一,它是指導教師使用技術開展教學的專業知識基礎。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明確提到要“建設各級各類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建立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1]隨著教育信息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中小學教師的專業發展越來越需要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的支持。那么在TPACK框架的指導下,支持中小學教師教師專業發展的教學資源的內涵和內容是什么?教學資源結構又如何呢?

1 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PACK)

要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首先必須了解教師的專業知識結構到底是怎樣的。Mishra和Koehler在舒爾曼的學科知識(PCK)基礎上,于2006年正式提出了“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PACK)”這一教師專業知識框架。他們認為教師的專業知識結構中應該包括以下七個方面的知識基礎:CK(Content Knowledge,學科內容知識)、PK(Pedagogical Knowledge,教學法知識)和TK(Technology Knowledge,技術知識)。還包括由以上三個獨立元素交互形成的四個復合元素TCK(Technology Content Knowledge,整合技術的學科內容知識)、TPK(Technology Pedagogical Knowledge,整合技術的教學法知識)、PCK(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學科教學知識)和TPA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

學科內容知識(CK)指的是具體學科的知識,教師對自己所教學科的內容知識要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技術知識(TK)是教學中最具變化的因素,它包括傳統技術和數字化的技術。教學法知識(PK)指的是基礎的、普適性的一般教學法知識。學科教學知識(PCK)與舒爾曼的適用于具體學科內容教學的教學法知識的觀點是一致的和相似的[2]。它的內涵是立足于學生,把學科內容知識轉化為學生可以理解的知識。整合技術的學科內容知識(TCK)是技術與教學內容交互整合形成的。教師要知道哪些技術適合表達本學科的內容知識,也要了解教學內容對技術的影響和改變。整合技術的教學法知識(TPK)是技術與教學法的互動形成的。當二者交互的時候,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開發技術的創造性和靈活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結合技術使用多種教學策略。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PACK)是技術、教學法和學科內容知識的整合,是關于學科、教學、技術等各種教學要素的協調動態發展的復雜理解。它是教師知識基礎中最核心和最關鍵的一部分。

TPACK框架為中小學教師基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實踐提供了理論指導,在這個框架指導下開發的教學資源必然會對教師基于技術的課程教學提供強大的支撐作用,也必然會促進中小學教師的專業發展。

2 TPACK框架下教學資源的內涵與內容

TPACK是一種實踐性知識,需要教師在實踐中自主構建。反復實踐,反復反思,是中小學教師發展TPACK的重要途徑。結合中小學教師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由教學案例資源、教學內容材料、教學反思材料、教學評價材料構成的一體化教學資源是支持他們專業發展的強大資源。

案例資源主要是用視頻的形式記錄的教學過程以及教學相關背景。[3]對案例資源的研究是中小學教師發展TPACK的一種有效方式。TPACK是一種復雜的綜合知識,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賴以靈活處理學科、教學和技術以及其他各要素的關系的基礎。案例資源詳細地記錄了教師的教學過程,中小學教師在研究案例的過程中,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促進專業的發展:(1)能夠清楚地了解到基于TPACK框架的教學理念是如何貫穿到教學的每個環節的,同時體會TPACK的動態發展過程。(2)會結合具體教學情境研究T、P、C這三個元素到底是如何交互的;TCK、TPK、PCK三者又是如何復雜互動的。(3)會考慮TPACK的發展途徑問題……TPACK是一種個體內隱知識,中小學教師通過對案例資源的不斷研究,主動建構自己的TPACK,從而促進了專業發展。因此,案例資源是支持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一種有效途徑。

教學內容材料包括教師的教學設計方案和開展教學的過程中用到的所有素材。教學設計方案中記錄了教師開展教學的過程和詳細步驟,體現了教師信息化教學的設計思想。教學過程中用到的所有素材指的是支持教學過程開展的所有素材類資源,包括課件、圖片、視頻、聲音、資源目錄索引等。

教學反思材料是教師通過對基于技術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的反思,結合收集的教學反饋信息所形成的論文或者敘事材料。它記錄了教師成長的過程,通過它我們可以了解教師個體是怎樣逐步積累和建構TPACK的。

3 TPACK框架下教學資源的結構組成

研究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PACK)時,Bull[4]認為可以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去考察:一是關注教學法,看它如何和教學內容和技術去交互;二是關注教學內容,然后去考慮如何使用適當的技術和合適的教學方法去傳達內容,使學生能夠得到最好的理解;三是關注技術,研究特定技術的功效以及它如何去和內容、教學目標交互。因此,教學資源的結構組成要分成以下三個層次。

3.1 具體到學科的TPACK資源

從TPACK本身發展的需要來講,它需要深入到學科,在具體學科中去研究和細化。而在某一種具體學科中,結合不同的學科內容和不同的技術(比如,交互白板、Mp_Lab、播客……),可以設計和開發基于多種不同技術的教學活動。Harri等人就建立了一個關于學習活動類型的網站,在這個網站資源中列出了針對不同學科的活動類型以及與活動類型相匹配的技術。[5]

3.2 具體到技術的TPACK資源

技術的應用會隨著學科內容和教學方法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種技術在不同的學科中也會有不同的應用方式。比如交互白板這種技術在語文和數學這兩個學科的應用方式可能就不同。中小學教師TPACK的發展過程中,T、P、C這三個元素始終處于一種動態的發展的平衡狀態中。當P、C發生變化時,T的功能也會相應的發生變化。所以,當我們以技術為主線去檢索教學資源時,應該檢索到大量的不同學科的TPACK資源。

3.3 具體到知識點的TPACK資源

這類資源最能夠支持中小學教師TPACK的發展。中小學教師教師如果對具體知識點有了很好的把握和理解,能夠靈活地處理具體知識點和教學法以及技術的整合關系。那么他們的TPACK能力就會得到飛速發展。這類資源可以以案例片段的形式呈現。

4 TPACK框架下教學資源的開發途徑

4.1 自主開發,自主建設

中小學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經常需要開發適合課程內容的教學資源。教學資源開發的過程本身就是發展教師TPACK的過程,這種邊開發邊建設資源庫的方式是一種經濟適用的方式。

4.2 教育技術培訓資源庫的改造利用

我國的教育技術培訓進行了很多年,積累了大量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資源。這些資源整合調整后,可以為中小學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支持。

4.3 專業人員開發教學資源

隨著TPACK研究的不斷深入,由專業人員開發的基于技術教學的資源必然會越來越豐富。這些教學資源可以通過各種方式被中小學教師使用,支持教師的專業發展。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EB/OL]. http:///html/info/10plan/ghfb.shtml.

[2] 全美教師教育學院協會創新與教育委員會.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教育者手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3] 王世純.基于交互白板的教學資源開發與應用研究報告[J].中國電化教育,2011 (5):69-78.

篇6

1互聯網信息資源的特點

1·1內容廣泛,形式多樣

互聯網信息資源豐富,覆蓋面廣,種類繁多,有中學教學所需要的各種教育資源,如教學案例、教學課件、教學軟件等。網絡資源類型多樣、形式眾多,既有傳統文獻文本信息和圖表,還有圖像、聲音、動畫等多媒體信息,豐富了信息內容的表現力。

1·2信息資源時效性強

網絡信息資源與傳統文獻相比減少了編審出版過程的時間,使信息更新周期短,傳輸速度高,保證了信息的及時性,有利于教研教學成果交流。

1·3資源的開放性、共享性

網絡信息資源以開放式的網絡為載體,提供了許多極具價值的免費信息資源,供人們隨時隨地獲取,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一條經濟、便捷的渠道。

1·4資源分布無序,質量良莠不齊

由于網絡信息的隨意性和自由度強,幾乎任何人都可以到網上自由言論和信息,缺乏有效的質量監控與管理機制,使得網絡信息資源質量不一,真偽難辯,阻礙了人們的利用。面對紛繁復雜的互聯網信息資源,中學圖書館應從學校教育教學的實際情況和師生的需求出發,確立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原則,明確開發、利用的方法,確保這項工作能夠真正推進中學教育教學發展。

2中學圖書館開發、利用互聯網信息資源的原則

2·1內容的正確性、實用性原則

開發網絡信息資源是為中學師生教育、教研所用,必須客觀、真實地提供信息,在信息采集過程中應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進行篩選,保證其正確、可用。信息開發要緊密聯系教學和教研實際,堅持“以人為本”,以本校師生需求重點為核心收集信息,重點采集各種中學教育、教研信息資源,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2·2資源的時效性、穩定性原則

時效性是數字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的目標之一。

中學圖書館應針對師生不同階段的信息需求,選擇內容更新及時的網站對相關信息資源進行整序、開發。

對網站的選擇還應注意信息源的固定性,即指選擇那些能長期提供信息、內容較為穩定、經常進行維護、不斷增加新信息的網站,如政府機構、學術團體、圖書館、出版社等。對已開發的信息資源要經常核查,防止死鏈出現。

2·3資源的系統性、連續性原則

中學圖書館對于網絡信息資源的開發,應結合實體館藏,系統地、連續地收集和組織各種信息資源。

特別是針對本館特色資源的開發,應力求保持系統、連貫和完整,時斷時續、不成系統將會大大降低信息資源的實用價值。由于主要服務對象是中學生讀者,在信息資源開發過程中,還要由淺到深,循序漸進,滿足中學生不同發展階段的具體需求。

2·4資源的易用性、多樣性原則

中學圖書館信息資源的使用對象主要是學生,所以要考慮到他們的理解能力和思維方式,針對中學生讀者的閱讀習慣,對網絡資源進行組織、分類。界面要友好,容易讓學生接受,方便他們獲取自己所需要的內容。同時還要注意資源的多樣性,提供傳統圖書館所欠缺的聲音、視頻、動畫等方面的資源,滿足中學生讀者的各類需求。

2·5資源費用的經濟實惠性原則

經費問題也很重要,特別是在當前中學圖書館經費短缺的情況下,在選擇網站時,要注意選擇既有價值而又免費的網站。對于付費資源,可針對教學與教研的需求,配合圖書館實體館藏,合理調配圖書館經費。

3互聯網資源開發、利用的途徑和方法

為了有效地利用網絡信息資源,就必須采用一定的方式,從龐雜分散的互聯網信息資源中采集有價值的信息資源,并進行科學的組織、轉換,成為符合讀者需求、方便讀者查詢的信息。

3·1網絡信息資源采集的有效途徑

3·1·1通過網絡檢索工具搜集信息資源。為了迅速、準確地查找互聯網上的信息資源,應熟悉、掌握各種類型的檢索工具。檢索工具按類型可分為:①Web資源檢索工具。因特網絕大部分網站都是采用超文本標記語言(HTML)方式的Web網頁,從如此龐大的網絡資源中尋找特定的有用信息無異于大海撈針。

Web檢索工具利用超文本(或超媒體)技術提供網上信息資源導航、檢索服務,它們操作簡單,檢索速度快,成為目前發展最為迅速、最受人們歡迎的信息檢索工具———搜索引擎,如Google、Yahoo、百度等。

熟練掌握各種搜索引擎的方法技巧和特色功能,將能極大地提升中學圖書館挖掘信息的能力。②非Web資源檢索工具,指以非Web資源為檢索對象的檢索工具。因特網信息資源除了Web資源外還包括其他多種形式,如基于文件傳輸協議(FTP)的信息資源,用戶服務組信息資源、Gopher信息資源和基于遠程登錄(Telnet)的信息資源。對于這些信息資源的檢索則要依靠相應的檢索工具,如Archie、WAIS、Veronica等,了解掌握它們,才能擴大資源采集范圍,提升開發能力。

3·1·2通過E-mail搜集信息。E-mail(電子郵件)作為互聯網上收發電子信函的工具,使用方便快捷,是因特網上使用最廣泛、最受歡迎的服務之一。中學圖書館開發網絡信息資源時,運用好E-mail將是一個重要的途徑。借助E-mail加入各種教育論壇,利用電子郵件訂閱各種電子期刊等,可在較快時間內獲得各種信息。因特網上還有許多信息服務中心向用戶提供免費信息查詢服務,只需要向其提交一系列查詢請求,它就會向你的電子郵箱發送查詢結果獲得相應服務。

3·1·3通過權威站點推薦和媒體的介紹。由科研機構、學術團體等建立的在相應學科中頗有建樹的網站,以及報紙、雜志和相關媒體推薦的網站,都具有一定的質量和專業水準,可靠性與參考價值都較高,是中學圖書館可固定挖掘的對象。

3·2網絡信息資源利用的有效方法

3·2·1開展網絡信息導航,建立重點學科導航。對網絡信息資源利用的最直接辦法就是通過鏈接技術建立信息導航,廣泛收集高質量的信息資源網址,在此基礎上建立導航站。由于網絡信息豐富多樣,不可能對所有網絡信息進行完全組織,因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本校網頁上建立重點學科導航庫。中學圖書館可根據讀者的需求和本校的實際情況,選擇重點學科,將互聯網上與本學科相關的信息資源進行序化處理,并附簡要內容介紹(相當于文章摘要),然后對其進行動態鏈接。例如針對中學語文學科導航,建立包括中國文學、外國文學、文學寫作等主題,每個主題下包含許多小類目,每個類目再與許多網站相鏈接。這樣讀者在學科導航系統的指引下,層層搜索,就能迅速、準確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p#分頁標題#e#

3·2·2下載信息資源,建立特色資源庫。在不侵犯知識產權的前提下,根據中學教學、教研的特點與發展動態,對網絡信息資源進行瀏覽,重點收集、下載各種高品質的信息資源,對其進行加工、組織、標引、分類,再與本館原有的相關資源有機結合,形成具有本館特色的各種教育特色資源庫,如教學課件庫、教學教案庫、教學音視頻庫、各種專題文摘和教育剪報庫等。以教學音視頻庫為例,針對中學英語學科,圖書館可將互聯網上收集到的中學英語教材配套錄音帶和眾多英語聽力資源,統一轉換成mp3格式,結合本館原有資源,建立英語聽力資源庫,提供學生在線試聽和下載。這些特色數據庫的建設不僅豐富了本館館藏,同時也使圖書館服務趨于多元化。

3·2·3針對網上數據庫,提供“一站式”檢索。互聯網上各種類型的資源數據庫繁多,中學圖書館由于自身原因最多只能購置1-2種數據庫,對于本校沒有的其他數據庫,讀者無法得知各個數據庫的收錄范圍,也不知道能否滿足自己的需要。針對這個問題,中學圖書館可以提供“一站式”檢索服務,對穩定的網絡信息數據庫進行評價,選出符合本校師生需求的有代表性的網絡數據庫,由技術人員分析它們的查詢接口,為每個數據庫編制查詢構造器,當讀者提出查詢請求時,同時對各個數據庫進行查詢,將查詢結果進行整理,去重后顯示給讀者。

3·2·4通過E-mail信息,提供代檢服務。人性化服務是現代圖書館發展所追求的一種新型服務理念,中學圖書館也應強化網上服務功能,提供各種現代化服務方式。例如針對當前中學“新課改”、學校進行研究性學習教學的現狀,中學圖書館可收集全校教師的E-mail,在進行網絡信息開發時,遇到新的教育、教研信息資源,在第一時間通過E-mial群發給相關學科的教師。還可提供網絡代檢服務,教師根據教學需要,向圖書館申請代檢服務,圖書館利用自身的文獻檢索優勢,通過互聯網檢索、收集研究性課程的相關資源,結合本館館藏進行組織、篩選后,通過E-mail發送給教師。通過這些多樣化的服務方式,使圖書館在中學教育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4互聯網資源開發、利用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4·1網絡環境與安全

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在提供信息的同時也存在著許多污染社會的東西。在進行網站鏈接和提供下載時,要仔細檢查其中是否含有不健康的內容或木馬、病毒等,為師生提供一個安全、綠色的網絡環境。

4·2注意版權問題

版權問題貫穿于數字資源建設的全過程,中學圖書館進行網上資源開發、利用時也應注意避免侵權,如鏈接網站時不要采用內鏈形式,開發、制作數據庫時要有獨創性。同時增強法律意識,掌握相關的法律知識,以保證網絡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順利進行。

篇7

關鍵詞: 基于問題的學習 教學資源 教學資源觀

一、引言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教學資源從最初的“言傳身教”(只有語言和生活實踐作為教學資源)發展到今天集數字化、網絡化、多媒化、超媒化、共享化、互動性、便捷性、時效性于一體的信息化教學資源,人們對教學資源秉持的觀點亦隨之而不斷發展變化。經濟學研究者認為自然資源存在著“富饒的貧窮”①的狀況,John Naisbitt曾說,“我們淹沒在數據的海洋中,卻又忍受著知識的饑渴”②,二者體現的共同的問題在于我們缺乏對資源的組織和有效利用。教學資源指教學系統中各種新型支持整個教學過程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實現一定教學功能的各種資源客觀存在形式或存在物。③不同的新型教學方法的涌現給了人們更廣闊的視角去思考教學資源,起源于醫學教育領域的“基于問題的學習”已滲透到其他各個學科的教育領域,成為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教學方式。因此,樹立基于問題的教學資源觀,以“基于問題的學習”為教學資源建設和應用的新視角,以問題解決的思路整合各種資源促進資源的有效利用,已成為開展問題化教學的必修一課。

二、樹立基于問題的教學資源觀

基于問題的學習,或譯為“問題本位學習”,這是近年來受到廣泛重視的一種教學方式,它強調把學習置于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通過讓學習者合作解決真實性問題,來學習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基于問題的學習過程有兩條相互交織的重要線索,其一為分析問題、形成假設、檢驗假設和修正假設的過程,是問題的解決過程;其二為學習要點的形成及由此引發的查詢和探索活動,是圍繞著問題解決活動而進行的更豐富的求知活動。④教學資源在問題解決過程中貫穿始終,為學習者理解問題至形成問題解決方案提供支持;與此同時在學習要點形成及由此引發的查詢和探索活動中,經過學習者的收集、分析、整理等一系列的加工活動后又生成了面向具體問題解決的資源,如問題解決的思路,在問題解決過程中被引用、被批判、被補充、被討論和深化和重新組織的資源,等等,進而可為同類或相似問題的解決提供支持和參考。教學資源在“基于問題的學習”中呈現的是一種循環的動態組織形式,而不是由教師一手包辦的僵死的教學材料。簡言之,基于問題的教學資源觀認為:教學資源是為問題解決而服務的;教學資源不僅僅是顯性的教學材料,還包括隱性的資源,如問題解決的思路,教師創設問題情境的能力等;教學資源不是靜態的,一成不變的,而是在靜的基礎上不斷地豐富和完善,除由教師提供的初始教學資源外,學習者在問題解決過程建構和生成的資源是基于問題的教學資源的“活水”,使得教學資源不斷地更新和完善。以下我將從資源的組織建設、類型、作用等幾個方面闡釋基于問題的教學資源觀。

(一)資源的組織建設

首先,資源的組織建設者不宜只是教學工作者,學習者在其中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傳統教學資源多數是由教師及其他教學工作者來建設和開發,學習者只是一個資源接受者的角色。學習者所接受的資源都是已經固定化的,按照資源建設者的思路和認知組織的,因此教學資源在使用的過程中就會出現是否適用的問題,由此引發研究者們關于資源的二次開發和資源本土化等方面的廣泛研究。因此,基于問題的教學資源的組織建設者除教學工作者之外,參與其中的學習者亦是資源的組織和建設不可或缺的成員之一。資源的消費和生產不是獨立的兩條線,學習者在消費資源的同時也生產資源,資源的建構與應用是和諧統一的。

其次,資源的組織建設不宜再簡單地基于學科課程的知識點來組織,而是基于問題求解的思路來組織。問題求解的一般過程包括四個階段:問題定義階段;問題建模(理解)階段;問題求解階段;評價階段。基于問題的教學資源觀應考慮從學習者問題解決的需要出發,基于問題求解的一般過程來組織原有的教學資源,且要注重整合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所生成的新的教學資源。由于基于問題的學習過程中是師生共同互動的過程,期間會產生許多不可預知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是學習者獲得最終問題解決方案的關鍵所在,因此作為資源組織建設者之一的教師應該具有“生成”的意識,具備良好的洞察和引導能力,抓住課程知識點,融合問題求解的思路讓學生的問題成為有效教學資源。此外,為有效捕捉教學資源,教師還應具備一種開放的心態,學會傾聽學生的需求,師生共同收集和優化促進問題解決的教學資源。

(二)資源的類型

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教學資源有不同的分類方式。如可從資源所屬的學科門類、資源素材、資源作用對象、資源形態等不同的角度去劃分資源的種類。常規的教學資源分類基本上已達成共識,基于問題的教學資源觀主要從資源的呈現狀態和形成方式上作進一步的闡述。

1.按照資源的呈現狀態可分顯顯性資源、隱性資源。顯性資源一般表現為通過媒介能展現給學習者的學習材料和工具,即物化的資源。如在定義問題和理解問題的階段為學習者提供的各種材料及促進問題解決的輔工具等。隱性的教學資源主要是存在于教師、學生及師生互動過程中的知識的生成性過程,如在問題求解過程中創設的問題情境、學習者對問題的不同看法、問題求解的思路等。葉瀾教授曾說,教師“要把孩子們的思維看成是豐富的教學資源,要收攏學生頭腦中發出的‘波’,集‘波’成‘瀾’,再推給學生,這便是生動的教學資源”。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習者在問題求解過程中生成的一些瞬時即逝的思維,促成學習者問題解決思維過程的外化、顯性化。

2.按照資源的形成方式可分為自在型資源、自為型資源。借鑒祝智庭教授對學習資源的分類⑤,將基于問題的教學資源分為自在型教學資源和自為型教學資源。自在型資源指整個人類環境、物質環境中已經存在的、可直接利用的資源。如在問題求解過程中可利用的人力資源(教師,學友,教輔人員,教學管理者及與解決問題相關的其他人員)、設備工具、物化材料及電子化材料等。自為型資源指專門為達成一定的教學目的而設計的資源。如針對具體問題而創設的問題情境、問題預設、問題表征、問題解決方案評價量規等,此外還包括對生成性資源的預估和整合。

總而言之,基于問題的學習是凸顯學習者主體性的教學方式,其教學資源是師生共同構建的,具有生成性、交互性、動態性、主體性和建構性。

(三)資源的作用

基于問題的學習以問題為中心組織教學并作為學習的驅動力,旨在發展學習者運用知識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思維能力及整體學習水平。有研究者認為資源實現了媒體傳播過程中的改變、促進和遷移的功能,因此資源是媒體的延伸。⑥換言之,在媒體的推動作用下,資源從內容、組織、功能等多個方面為教學活動提供了更全面的支持。基于問題的教學資源其作用不再是僅支持學科課程內容的學習,更注重的是如何支持問題的求解。基于問題的教學資源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促進學習者對相關知識點的把握;二是學習者在基于問題學習的資源建構過程中,提高了問題解決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和高級思維能力。因為伴隨著問題的分析討論和解決,首先學習者會在分析問題、討論解決方案、確定學習要點的過程中各抒己見,形成不同的觀點與思路,其思維在此經歷了一個發散的過程;其次通過討論、爭辯、妥協,在學習要點、解決方案等方面達成共識,其思維再經歷了一個聚合、收斂的過程;最后通過資源的搜集、篩選、梳理,完成資源的挖掘和建構過程。

三、基于問題的教學資源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加深教學活動參與者對基于問題學習的認識

教學活動參與者(包括教師、學習者)對基于問題的學習的認識和對基于問題的教學資源觀的認同是資源構建和學習活動有效開展的前提。首先,教師需要了解基于問題教學的內涵和意義,掌握其要領與技巧,具備良好的問題意識,設計有效問題,能為學習者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提供促進學習者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多樣化問題表征方式。在此基礎上教師才能更好地根據問題求解的思路來組織和構建教學資源。其次,學習者了解問題求解的一般過程和基于問題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可促進其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消費和生產教學資源。

(二)充分挖掘學習者這一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教學資源

基于問題的新的資源觀包括對資源的生成性、動態性、建構性的認識。學習者即是這幾種特性的關鍵源泉所在。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先生認為:教育是一種幫助。學習者本身處于一種自我發展的狀態,具有主觀能動性,我們的教育、教學都只是一種外在的推動力量。因此,要充分發揮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用科學理性的思維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學習者思維從發散到聚斂的過程中,挖掘學習者攜帶的潛在教學資源,促成生成性、動態性資源的構建。

(三)用信息技術促進資源構建平臺的建設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為基于問題的學習提供了更好的實施環境。信息化教育對傳統教學資源觀提出了挑戰,呼喚資源觀的變革,要求建構起與之相適應的教學資源。利用信息技術容易將大量的數字化教學資源整合成連貫一致的學習環境,滿足學生對問題進行分析、思考、解決時不斷變化的學習需求,自始至終為學生的問題解決過程提供支持。信息技術支撐的資源構建平臺,既是學習活動開展的信息環境,又是資源整合的構建環境,其核心優勢是將活動過程中的學習軌跡和思維痕跡記錄下來,同時實現資源的收集、整理、加工、共享、協作和討論等功能,集資源的消費和生產于一體,學習活動的完成即資源建構的完成。

四、結語

關于基于問題學習的研究已不再是新穎的話題,從理論到實踐的研究受到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關注。本文從基于問題的視角出發,重新審視教學資源的組織和建設,讓教學資源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發揮更大的效用,突破教學資源是知識點再現的舊思路,從解決問題的目的出發,沿著問題解決的思維軌跡,以使資源成為學習者知識建構、解決問題、發展高階思維能力的基石。

注釋:

①王敏正.傳統資源觀的反思與新資源觀的構建[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1:31-35.

②[美]Priscilla Norton & KarinM.Wiburg著.吳洪建,倪男奇譯.信息技術與教學創新[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

③項國雄,魏丹丹.教育技術的資源觀――對教育技術資源內涵的重新審視[J].中國電化教育,2005.01:68-71.

④張建偉.基于問題式學習[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0.03:55-61.

⑤祝智庭,鐘志賢.現代教育技術――促進多元智能發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50-155.

⑥沈書生.資源是媒體的延伸[J].中國電化教育,2000.07:13-16.

參考文獻:

[1]胡小勇.問題化教學設計:信息技術促進教學變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08.

[2]祝智庭,鐘志賢.現代教育技術――促進多元智能發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王文霞.關于教師信息化教學資源觀的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05.

[4]左曉梅.面向問題解決能力的數字化教學資源設計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3.05.

[5]劉霞.新教學資源觀下教師的必備素質[J].黑龍江教育,2004.(1,2):48-49.

[6]葉濤.PBL視角下的網絡學習資源觀及其應用探討[J].電化教育研究,2009.12:41-44.

[7]沈書生.資源是媒體的延伸[J].中國電化教育,2000.07:13-16.

[8]項國雄,魏丹丹.教育技術的資源觀――對教育技術資源內涵的重新審視[J].中國電化教育,2005.01:.68-71.

[9]王敏正.傳統資源觀的反思與新資源觀的構建[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1:31-35.

[10]張建偉.基于問題式學習[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0.03:55-61.

[11]閆久貴.學生――一筆生動的教學資源[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1.11:14.

[12]王寧,王延章.基于問題求解一般過程的信息資源整合過程[J].系統工程,2005.09:118-122.

[13]戴雙翔.走出教學資源觀的誤區[J].廣東教育,2003.10:19-20.

[14]魏文琴.讓學生的問題成為課堂教學資源――《說聲“對不起”》教學片段和反思[J].小學語文教學,2005.Z1:103-106.

[15]劉偉花.課堂資源生成在何方[J].廣東教育(教研版),2006.01:41.

篇8

一、能者居之――起點高,才能至更高

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個性和潛能,只要不斷學習與研究,實踐與歷練,就能發揮自己的長處,實現自身的價值。但在強調教師專業化發展的今天,很多人可能評不上特級教師、成為不了名教師,但完全可以做一個有特點的教師。據此,我們想方設法促進教師努力以“能者”居于學校的教育教學實踐之中,教有思想,教有所長。

建設高的目標平臺,引領教師有特點的發展。設立一個高目標,就等于實現了目標的一部分。絕大多數教師“最近發展區”目標就是成為合格教師的基礎上,努力做一個有特點的教師。長期以來,我們堅持用學校的辦學目標以及管理目標,引領教師進一步明確自身崗位目標,進一步調整個人發展目標;用先進的教育理念幫助教師確定近期的目標、發展的目標和期待的目標,引領教師積極向上,著力前行,從有特點地發展走向專業發展。于是,我們學校總體擬訂了《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專業發展的行動計劃》,教師也每三年制訂一個周期的個人成長計劃,并與學校簽訂目標責任書。

打造實的專業平臺,為教師發揮特點提供動力。教師的專業發展是教師不斷接受新知識、增長專業能力的過程,也是教師個體專業不斷發展的歷程。我們根據學校自有的教師結構情況,把教師分為首席教師、骨干教師和合格教師三種團隊,分模塊管理,分梯次引領,分能級推進。建設學科課程基地,成立“名師工作室”,推行“首席教師制”,實施“青藍工程”,期望教師專業上或能形成技能熟練模式,或能形成反思性實踐模式,長處更加突出,特點更為鮮明。并通過校本課程開發,大力開展校本培訓和校本教研,推動各個層次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實現專業發展。

構建新的評價平臺,鼓勵教師更高水平有特點地發展。教師的發展又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對其評價也應該是動態的、多元化的、發展性的。新時期的評價機制核心內容為考核和鼓勵,從評價方式、評價方法以及評價主體等多角度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重點指向發展性評價和合作性評價。即重在教師內在專業結構不斷更新、演進和豐富的過程,重在與同事、與學生、與學校合力共進、合作共贏等諸多方面。例如,就教師課堂教學的評價,我們設計和使用了《課堂教學評價表》和《課堂教學觀察檢核表》。就是供大家聽課用的筆記,欄目也設計為“教與學特色過程”“聽課隨想”和“總體評價意見”等。

先生說過,有特點的教師是學校的寶貴財富。我們所說的“能者居之”,就是要求教師教育理念新、教學水平高和教研能力強,有擔當的高素質和真本領,為推進學校特色發展、學生特長發展而有特點地發展,以至更多教師的“能者”形成合力,更多“能者”型教師形成團隊,彰顯“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效益,贏得更廣泛的發展和成功。

二、能者多勞――有所能,盡其所有能

能者多勞,其意為能干的人多勞累一些,常用來勸勉或贊賞能力強的人多承擔工作。誠然,長期以來我們正是重視形成競爭機制和激勵機制,給能干的教師以更多的責任和壓力,并且凸現過程中的按勞分配、終端性的優績優酬,促進他們領跑學校的教育、教學和教研,使學校整體加快步伐向前發展。

量化出中層干部、班主任,努力踐行“班之為戰”的教育思想。就是各個教學班級為基層組織,一個班級的任課教師由班主任牽頭,集體運行,共同擔當。年級則是“塊”上的整體調控,協調管理。其中的班主任、年級主任,每學年都得接受學校多維度的“表式”量化,這就是既看起點,又比進步;既看競爭中的合作度,又看合作中的競爭力;既看過程管理的一招一式,又看最終結果的一屏一幕。這樣以三年一屆學生為一個周期,不斷量化考核,不斷優勝劣汰,由班級到年級再到學校,不僅涌現出更多的“能者”,而且“能者”的層次和水平又在“多勞”中不斷攀升。

考評出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認真落實“科之為戰”的教學策略。學校教學有十多門必修和選修學科,三個年級的備課組是其基本單位,又由學科備課組形成整體學科教研組。學校堅持分年級、分學科而有能級、有重點地進行目標設計,著力個性化、團體中的“捆綁”考核。特別是實施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我們更加注重發揮骨干教師的“近距離”榜樣引領作用。先后評選出16位首席教師,在給予他們榮譽、經濟待遇的同時,提出相關的教學調研、教學指導、教學質量監控和科學研究示范等“多勞”的要求,參加學校教育、教學等方面的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平時則是讓他們堅守在教學第一線,重點發揮傳、幫、帶的作用,經常性地上好指導課、示范課和觀摩課等。

推薦出先“富”起來的科研型教師,帶動大多數教師教學、教研兩手都能硬。這些年我們更加認識到,學校教育教學質量要持續高位運行,唯有大力開展教學研究。于是,適時提出了“站穩講臺,寫好文章”雙向要求,著力解決學校現實中相當多教師“述而不作”的問題。出臺多層次獎勵政策,鼓勵教師多撰寫文章、多發表文章。每學年舉辦學術研究節,圍繞諸如“與新課程同行”“做一個有特點的教師”“培養有特長的學生”等主題,開展“教學論壇”“教育論壇”,其中的組織者、主持者,多為有一定專長的甘愿“多勞”的普通教師。在此基礎上,請校內的“專家”“學者”,修改、潤飾有一定質量的文稿,學校組織推介到報刊發表。近些年,學校教師年文章發表數量逐步上升,質量也得到了同步提升。

當然,能者多勞是我們辦學過程中外部競爭的適時需求,也是我們努力攀升高水平教學質量的舉措之一,其意義和價值又不僅僅在此,還在于通過現有的“能者”,引領更多的教師強行入軌,盡快進步,主動發展,也成為“多勞”的“能者”,成為特點鮮明的教師,形成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更大動力。

三、能者為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唐朝韓愈在《師說》中表達的“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師道觀”,具有積極的時代意義。相比較于在競爭機制下的“能者多勞”,“能者為師”則需強調合作中的“揚長”與“取長”。學校大家庭里的每一個教師都要努力珍視自己的特點,發揮自身的作用,又能善于“轉益多師是吾師”,吸取他人優點,豐富和增值自身長處。

學科間優勢互補,嘗試分教學模塊、教學單元或學科知識點進行合作教學。我們學校一個年級學科備課組多至十幾人,少則三五個,每學年都得經過全校的整體選配,優化組合。基礎年級曾在理科班級、畢業年級多在文科組合運行了大學的教學模式。各人根據自己學科優點、擅長分工合作教學,即一人備課,多班上課,共同批閱作業,集體落實責任。例如,高三年級語文組按照“語言文字運用”“古代詩文閱讀”“現代文閱讀”和“寫作”等四大板塊,甚至細分到知識點的各個能級上,進行幾人一組的復習教學。高一年級數學組則粗線條就“幾何”“三角”兩塊教學內容,進行一組兩人的切塊教學。這些合作都在課堂實踐中,凸顯了有效、增效以至高效。

跨學科強強聯手,“打通”學科,文理滲透,實現多科綜合提速增效。這些年我們促進教師們與新課程同行,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同時,精力更多放在課程資源開發和課題研究協作上,期望“人人都是實踐者,人人都是受益者”。課程研究方面,擁有了包括“海鹽文化”“學科:名人風流,學子足跡”等在內的上百門校本課程;課題研究方面,“十五”期間完成了“現代教育技術背景下推進學校創新教育的研究”等六項省市級課題研究;“十一五”期間,形成了多層次的課題研究結構,承擔著八項國家級和省市級課題研究。研究人員毫無疑問都來自于校內的多學科多職級的“能者”教師,有些通過牽頭者點將,有些通過學科組推薦,更多的是通過自己的申請。

多層面“長處”疊加,開展有數量的質量和有質量的數量教學研究活動。其活動有以學科為主的三個年級全部教師參加的,有以年級為主的多門學科全體教師開展的。近些年諸如開展了“講自己的教學故事”“教學問題會診”“教學案例分析”“同課導構”“微格教學”等活動,其主題源于教學實際,來自教師內需,力求將教師們置身于真實的教學情景中和集體研討中展現自我,碰撞思維。必要時我們還邀請一些專家學者、外校同行甚或我們自己的學生參加活動,請他們給予“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的評點、指向,進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師在多層面的“長處”疊加活動中,引領自身成長、發展,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推動學校內涵發展。

篇9

【關鍵詞】 開封市; 金明中小學; 校園文化; 課程改革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mpus culture to promote the curriculum reform

Li Zhihui

【Abstract】As the Henan province and Kaifeng City campus culture is advanced unit, Kaifeng City Ming School to "create a humane environment,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chool " for the target, insist on "taking students as the foundation, the teacher-oriented, school-based" school concept, pay attention to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make rich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and the bright characteristic campus culture. Jin Ming School campus culture embodied in the management culture, environment culture, humanistic culture in all aspects, with rich and colorful campus cultur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course of denotation connotation, creating a school of vigor and vitality, express students humanistic mien.

【Keywords】Kaifeng city; Jin Ming School; campus culture; curriculum reform

開封市金明中小學座落于北宋皇家名苑“金明池”遺址之上,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深厚的歷史積淀為學校奠定了鮮明的文化底蘊。在課程改革熱潮中,金明中小學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結合,打造出富有時代精神和金明特色的校園文化,被評為河南省和開封市校園文化先進單位。

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群體文化。金明中小學的校園文化建設既包括建筑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等物化形態,也包括校風、學風、人文環境等精神文化內涵,體現于管理文化、環境文化、人文文化等各個層面。

1 創設科學的管理文化

科學的辦學方略才能衍生出先進的校園文化,才能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和創新性發展奠定根基。為順應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要求,學校管理層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對學校發展進行了認真分析和科學定位,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金明特色的管理文化。學校堅持“以生為本,以師為本,以校為本”的辦學理念,以“實施精細化管理,實現內涵式發展,弘揚金明特色,拓展品牌效應,創建人文環境,構建和諧學校”為辦學目標,以“外塑形象,內強素質求發展;強化管理,激活機制走特色;提升文化,豐厚內涵創品牌”為校園文化建設總體要求,軟硬兼顧、內外兼修,充分發掘校內外文化資源,增強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注重師德師風和學風校鳳建設,大力開展師生讀書活動和各種文化藝術活動,提高師生的文明素養和文化修養,創建平安型、文化型、書香型的和諧學校,營造文明化、秩序化、數字化的溫馨校園。

一系列科學的辦學理念,一整套規范的管理機制,構成了鮮活而濃郁的金明特色和金明文化,為金明中小學的校園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奠定了根基、提供了保障。

2 創立優美的環境文化

金明中小學注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功能性、美觀性、文化性和教育性,大力開展綠化、美化、教育化、藝術化工程,陸續建成布局合理、風格多元的中學教學區、小學教學區和體藝中心區三大景區。金明校園兼具傳統風韻與現代風格,陽春桃李鮮艷、盛夏楊柳蒼翠、金秋紅葉洇染、嚴冬臘梅飄香,亭臺樓榭、小橋流水、草坪花壇、雕塑小品……每一處景點都流淌著美、波動著情,呈現出生機勃勃、情趣盎然的景象。

校園文化建設既需要營造聲勢、渲染氛圍,也需要潛移默化、潤物無聲。校園內建有宣傳欄和教育欄,教室及走廊內掛有名人名言牌匾及優秀學生名言牌匾“金明學子風采錄”,就連上下課鈴聲也改為悅耳動聽的音樂,著意營造出適宜學生成長的文化環境,讓學生每時每刻都能感受文化的影響、享受文化的熏陶。精靈生動的綠葉亭、童真野趣的蘑菇亭、高潔馥郁的荷葉亭,不僅是金明校園的標志,更是學生成長的搖籃。“呦呦鹿鳴”雕塑,蘊含著渴慕賢才之意;“月下靜讀”雕塑,寄托著志存高遠之情;實驗樓東墻上《奔向未來》現代浮雕與階梯教室外壁《金池夜雨》古典浮雕遙相呼應,共同舒展著“借金池之靈氣,駕長風而飛騰”的心聲;掩映在濃蔭綠波之中的三角亭,融“三聲”、“三樂”、“三省”為一體,彰顯著學子“聲聲入耳,事事關心”的志趣,抒發著教師“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樂趣,寄寓著金明師生“三省吾身”、奮發圖強的意趣。

一磚一瓦皆表意,一草一木總關情。校園環境文化體現出金明中小學環境育人的理念,使這所花園式學校滋養師生、享譽全市。

3 創建多彩的人文文化

校園文化建設是物的建設,更是人的建設。金明中小學注重兩個文明一起抓,加強師德師風和學風校鳳建設,提高師生的文明素養和文化修養,教師敬業愛生、為人師表,學生素質全面、發展均衡,師生共同成為校園文化的建設者和受益者。

近年來,金明中小學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師生讀書活動:在教師中開展讀書心得交流、開放個人讀書博客、詩文朗讀比賽,舉辦讀書節、假期讀書沙龍,組織與讀書相關的教學案例撰寫、研討、課堂教學跟蹤等活動,在學生中開展讀書匯報會、故事會、演講賽、國學誦讀、知識競賽、作文競賽、主題班會、手抄報展評、讀書游園會等活動,引導師生養成熱愛讀書、博覽群書的好習慣,讓書香型校園成為孕育學校人文文化的搖籃。

金明中小學充分發掘校內外文化資源,全力營造特色文化。學校組建了《汴梁晚報》小記者團、“金太陽”廣播站、“金太陽”電視臺、銅管樂隊、詩社、文學社、演講與主持社等多種學生社團,成立了籃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棋類、體操、航模、建模、聲樂、器樂、舞蹈、美術、書法、攝影、陶藝等體育、藝術類興趣小組,建立了校級體育運動隊及文藝演出隊,常年堅持訓練與活動,積極參加各級各類體育比賽和文藝比賽。學校每年都要舉辦各種大型文體活動,如元旦聯歡會、清明經典詩文朗誦會、藝術節、春季田徑運動會、秋季達標運動會、冬季“金明杯”系列體育活動等,每逢重大節日更要舉辦學生喜聞樂見的各類活動。近年來,學校相繼舉辦了校園文化藝術節、體育文化藝術節及豐富多彩的學科活動和體藝比賽,使學生在活動中嘗到快樂、受到教育、得到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