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的困惑范文
時間:2023-08-07 17:39: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語文教學的困惑,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困惑一:
當前科技迅猛發展,網絡普及,語文教學隨著時代的發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語文反映了時展的需要,與時代緊密結合。但在農村中學,信息還是相對落后,雖然現在學校配 有電教設備,但擁有率及普及率還比較低,再加上圖書資源和相
應的教學參考書籍的缺乏,造成教師和學生的知識層面無法適應時代需求。這使得很多教師發出感嘆,我們何時擁有跟城市中學相匹配的教學資源。
困惑二:
教師的期許值與學生的現實存在較大差距。“素質教育"是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能力,但在農村的小學教育階段中,一些學校或教師對素質教育的理解也產生了偏頗,比如:成績不好的學生就讓他去打球、繪畫、跳舞等等,還美其名曰:“讓每一個孩子都得到發展”,從而忽視了對語文基礎知識的培養。一些學生升入初中后,甚至不知道聲韻母、聲調是怎么回事。
而九年義務教育的實行,把原來對小學的壓力轉向了初中,而初中語文的教學由于受中考的影響而受到了限制。教師不由得感慨,我們何時能有城市中學這樣的生源。
困惑三:
農村語文教材相對單一和受限制。我認為農村的語文教學要和城市里的學生的語文教學有所區別,要體現農村的特定環境。因此,語文教學的創新要體現在教材的創新上。教材的內容要讓農村學生所喜聞樂見,更要切合學生的實際。而當前我們農村中學現行的語文教材,是教育主管部門根據自己本省的情況從中選定的版本。這套教材成了命題的唯一依據,因而沒有人敢越雷池一一步。事實上,單一的教材無法與農村這種特定的環境相融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發展。因而,它需要一套與之相配套的鄉土教材,可何時才會有這樣的教材呢?
困惑四:
篇2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4―0076―01
新課程改革為初中語文教學帶來了勃勃生機。在生動、活潑的課堂中,孩子們可以盡情抒發自己的情感,自由地展示自我的風采,超常地張揚自己的個性,暢想美好的未來。語文教學讓孩子們感受到了祖國語言文字的無限魅力,品味著語文課本散發著清新而悠長的馨香。但是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語文課堂出現了一些令人困惑的局面,既不像傳統教學中那樣扎實地講授語文基礎知識,又沒有落實新課程的精神實質!課堂教學在以下一些方面迷失了。
1. 小組討論形式運用不當。新課程極為關注學生的團隊精神與合作能力,小組學習是體現團隊精神的良好渠道,它能使學生學會參與、傾聽、尊重、團結他人,但是在小組討論運用中往往出現一些偏差。
討論內容不合理。討論的內容沒有什么含金量,沒有思維的價值。學生一聽即會,但是為了老師的要求,在不值得討論的地方開始了討論,造成時間的浪費。討論時間不合理。要么是討論時間過少,只是蜻蜓點水,要么是討論時間過多,造成時間過剩,討論成了學生的休閑聊天機會。
討論分工不明確。小組成員之內沒有具體的分工,討論沒有組織,小組成了開小會的場所。小組內成了優秀者的一言堂,落后者永遠是聽眾。老師成了旁觀者。討論中,需要老師科學點撥,幫助學生向知識的廣度和深度進行探索。否則,其討論必定是無序和低效的。
2. 課堂活動流于形式。主要表現有:其一表演不適合中學生的身份。比如讓學生表演見到“羅敷”的神情;讓學生表演狼的“目似瞑、意暇甚”;表演沒穿衣服的皇帝。充斥在課堂中的不是思維的火花,而是滑稽的丑態,無益于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其二活動脫離語文本身。有些語文課堂中,非語文化現象突出,上成了思品課、自然課、法律課等。活動方式單一。現在有些語文課堂中,只要是活動,總是生硬地表演課文內容,造成了學生的視覺疲勞。根據課文及課堂情形,老師可靈活、恰當的運用比賽、點評、欣賞等形式。
3. 信息技術運用泛濫。主要表現為:課件是板書的復制。鼠標取代了粉筆,老師所要寫得東西全部輸入電腦,在“請君入甕”式的引導下,依次將課件展示。這違背了新課程倡導的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方式。圖片取代了語言文字。大部分老師在課堂中將優美的語言文字轉化成了圖片,致使學生體會不到文字的無窮魅力。錄音代替老師的朗讀。課堂中,再也聽不到老師朗讀課文的聲音,再也看不到學生聽朗讀時的如醉如癡的眼神。多媒體手段貫穿教學始終。從始至終,圖片、文字交替著在學生的眼前晃動,取消了老師、學生動筆,動口的權利。學生成了觀看表演的觀眾,而不是學習的參與者。
篇3
關鍵詞 教學資源乏 教學觀念 教育信息閉塞 評價方法單一 農村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新教材與傳統的語文教材之間最大的不同點是:語文新教材增加了語文綜合性學習方面新的內容。語文課程標準中重點指出語文教師們應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足夠重視,積極創造性地類綜合開展各性學習活動。特別是眾多農村中小學語文教師更要利用好得天獨厚的大自然條件,并進行因地制宜地開掘,帶領語文教學走出課本,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然而,調查發現,大部分農村語文教師還是采用最原始的教學方式進行課堂教學:一本教材,兩支粉筆,一本教參,根本沒有其它輔助教學設備和輔助教學手段,對計算機知識學生們知之甚少,甚至部分語文老師都無法熟練操作計算機,上網查資料更是一句空話,優質資源的來源途徑閉塞,教師無法走出去,新的教學理念也無法引進來,所謂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1 語文教學觀念滯后,教學方式單一
調查表明農村語文教師的教學觀念嚴重滯后,他們把語文教學簡單地認為就是讓學生識字,以及對基礎知識訓練,而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很多教師沒有站在大綱的高度進行語文教學,沒有把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以及如何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作為教學的重點,把文章一段一段地講,講成了一堆堆的零件,使文章“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講解課文和提問上,不考慮學生是否聽得懂,也不考慮提問是否真的有意義,教師們講完提問完后便讓學生們做類似“抄”的作業。重復相同的教學模式,使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嚴重脫節,完全沒有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原則。
2 語文教學評價標準方法單一,缺乏多維性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評價上,明確指出:要重視發展評價,淡化甄別與選拔;注重綜合評價,關注個體差異;注重過程評價,轉移評價重心。然而,對農村的孩子家長和社會來說,仍以學生的考試成績論英雄,這就對平凡的鄉村教師具有很大的誘惑力,逼迫著他們視成績為臉面,所以在日常具體的教育教學中,為了提升學生的學業成績,就得把所有學習時間都耗在了反復講練之上,但這并不一定是立竿見影的事,有時卻會帶來適得其反的效果,于是又只好在應試中且行且止。一個學期,乃至一個年度的行教行為,就在這反復選擇中困惑地前行著。
3 改變當前農村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的方法
3.1 要充分利用好現有的教學資源,做到資源整合,重視多媒體的作用
在“兩基”工作中,很多的農村小學都配置了儀器、圖書和遠程教育設備。如果充分利用好這些資源,對提高語文教學水平是有所幫助的。但在農村小學中,這些成了一種擺設。圖書室的書積滿了灰塵,遠程教育設備不知道怎樣接收和管理,至于利用就無從談起了。其實這些資源是可以充分利用的,比如指導學生去圖書室借閱圖書,讓學生到遠程教育室觀看課件等。如果充分利用好這些資源,對提高語文教學水平是有所幫助的。如:多媒體具有直觀性、容量大等諸多優點,語文課堂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它的優勢,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營造藝術的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情緒。讓學生有更強的現場感,這對于理解文中人物的形象有很強的促進作用。課堂上還可以在觀看片段的基礎上開展討論,能增強學生對現實社會的認識,增強進取意識。通過多媒體營造的寬松、和諧、活躍的課堂氛圍,既讓學生學了語文知識,又提高了他們的情商。
3.2 改革目前的考試和評價制度
在語文學科上逐步建立起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考試檢查制度,對教師和學生實施多元化的評價制度,這是我們推行語文教學改革的關鍵,課堂評價是一門藝術,它能把一個教師的語言藝術、引導藝術、激勵藝術反映出來,是一個教師高超教學藝術與教學機智的體現。好的評價語能夠開啟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心智,調整學生的學習情緒,引發積極的學習動力,建立起學生們足夠的學習自信,甚至可能會對學生的行為產生根深蒂固的影響,恰當運用課堂評價,相信課堂一定能充滿生機。學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我們應該充分利用語文課堂的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能力。例如堅持開展課前三分鐘的演講,課堂知識搶答、讀書報告會、辯論會等靈活多樣的形式,以滿足學生表現自己的需要。
3.3 更新教學觀念
篇4
第一、學生學習方式轉變,但學生自己不能成功地自主、探究、合作
學習方式是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基本的行為和認知取向,即學生在研究解決其學習任務時,所表現出來的具有個性特色的方式。那就要改變傳統教學中的過于強調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但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個體獨立思考基礎上的真正合作,在課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學能參與,其他同學仍是被動,沒有表現的機會。有的學生合作學習時,不會傾聽,不會合作。
在課堂活動前,先明確分工,再合作。這樣可以讓每個學生都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也可以先獨立思考,再分別說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體的意見。在合作學習的內容中,要考慮學生之間不同的認識,不同的發現,這些內容往往是教學的重點或難點,是學生靠個體自主學習很難解決的,把學生的個體差異變成一種教學資源,學生就會積極參與合作學習中去。教師要對合作學習進行指導,不能袖手旁觀,要真正關注學生,深入到合作學習中去,了解他們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思考的疑難點。
第二、語文教師轉變教學理念,但把握不住語文課該教什么
理念的轉變,是適應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根本前提。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教師主要靠自己個人解決課堂里面的所有問題。新課程里提倡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那么就要靠教師集體能力的發揮,就需要更多人,更大的空間,教師之間將更加緊密地合作,與不同學科的教師打交道,那語文課到底是什么課?
現代教師所面臨的挑戰,要求教師保持開放的心態,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進行多方位的學習,現在的語文教學,已經不是單一的語文知識,而是涉及多門學科的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要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具有更開闊的教學視野;其次,就是學會和同行合作,吸取多人的智慧,協調一致;對學生的評價,不僅看學生成績,還要多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重視知識的運用、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不搞提海戰術,減輕學生負擔,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第三、不學語法,語文教師在課堂怎樣培養“語感”
談到語文教學時,特別強調“要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而不僅僅地掌握知識和籠統地提高能力。不少人感慨,“耗時多,收益少”。重視能力的培養,不重視基礎知識,那不學語法知識,“語感”又怎么樣培養?
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感”,就突出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發展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可以通過吟誦法,讓學生利用讀書的語氣感悟,主要通過學生,老師進行有感情的朗誦,進行對比,而產生共鳴;也可以進行教學情境法,來讓學生感悟,主要通過教學內容,精心布置情境,讓學生們都能融洽到情景中;還可以利用傳授的知識的過程,讓學生在思維里產生感悟。
第四、語文教師轉變教學行為,那如何去備好課
語文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必須根本轉變,這樣才能主動適應并投入新課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實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目標,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然而,以學生為中心,意味著教師轉為合作者,那么一堂課,教師如何去備課,如何去引導學生根據教材去主動尋找問題。
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教師由權威變成合作者,那么教師跟學生是平等關系,在學習中,備課中,可以去參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根據學生的學習個性去發現問題,通過課堂的組織,并引導學生發現并解決問題,從而讓學生產生興趣與個性,這樣大大加強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個性發展化,運用多種教學模式,讓學生找問題,可以同學提,老師提,再一起解決;還可以通過利用學生最感興趣的字、詞、句、畫等入手,讓學生產生興趣,在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第五、課堂新用語的運用機械化,從教材難引到實踐
新課改課堂教學中,要求教師要以教材帶領學生走向自然和社會,然而就在課堂中經常出現一句課堂口頭語“你們讀懂了什么”,從這句話中,我們就知道還是不能走出“教教材”,新課程的教材,使我們在課堂提問下,學生無語。
篇5
困惑一:一些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為何不再濃厚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心理學認為,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是一種復雜的個性品質,它推動人去探求新的知識,發展新的能力。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魯迅先生也認為“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建立在濃厚的興趣和豐富的情感基礎上的,只要能喚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他們自然會進入學習的境界中,進行自覺、自主地學習。
有了興趣作伴,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就會無限高漲,學習激情就會被充分點燃,學生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享受學習的過程,享受學習的快樂。有興趣作伴的學習,學生的情感始終是愉悅的,精神始終是飽滿的,成效自然是高效的。
然而,在現實的學習中,一些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再濃厚,學習的熱情不再高漲。他們感受不到學習的快樂,更多的,他們只是完成學習的任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學生的這種學習情況呢?
1.教師自身的原因
教師的教學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如果教師對教學沒有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課堂教學缺乏足夠的激情,學生又怎么會興趣盎然、滿懷激情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呢?作為教師,我們必須自問:我們對教學是否充滿了興趣?我們的課堂是否充滿了激情?當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再濃厚,我們是否應該更多地思考自己的教學呢?
2.學生自身的原因
教學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景:教師一腔熱血、激情四射,一些學生卻面無表情、無動于衷。教師的滿腔熱忱付諸東流、化為烏有,這不能不讓教師感到心痛。的確,由于種種原因,我們的部分學生沒有表現出語文學習的興趣,這也是一個客觀現實。
3.教材的原因
毋庸置疑,教材上所選的課文都是名家名篇,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美文佳作,集思想性、人文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十分適合學生的學習。但同時不可否認,教材的部分課文太過注重思想性、人文性,忽視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愛好,忽視了學生學習的感受。
4.學習語文的渠道過于單一,學習的方式過于簡單
教學中,課堂成了學生學習的唯一場所,語文課本成了學生學習的唯一用具,大量的練習擠占了學生們課外閱讀和實踐活動的時間。語文學習成了識記、誦背、練習、考試……這樣的學習,學生會喜歡嗎?學生會感興趣嗎?
困惑二: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
1.以趣激趣
要讓學生對語文學習充滿興趣,教師必須對語文教學充滿興趣,讓語文課堂充滿激情。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一面鏡子,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更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教師的教學潛移默化地影響、熏陶、感染著學生。教師的興趣必定能激發起學生的興趣,教師的激情必定能激發起學生學習的激情。只有教師對教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學生才會真正地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同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性格、興趣、愛好、心理等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投其所好”,使之更好地適合學生的學習,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樣的學習,學生會不喜歡嗎?
2.培養興趣
興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更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培養部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并非易事,需要教師有足夠的耐心,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逐步培養他們的興趣,逐步幫助他們感受學習的快樂。
3.拓寬學生學習語文的渠道,豐富學生學習語文的方式
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學習語文的渠道應該是多種多樣的,方式也應該是靈活多樣的。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呼吸芬芳的空氣,感受景色的怡人,激起情感的漣漪,這是在學習語文;讓學生走進社區,感受社區的變化,體驗社區人民的生活,這也是在學習語文;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如朗誦會、故事會、辯論會等,讓學生在活動中增長知識,陶冶情操,這同樣也是在學習語文。這些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方式,都能夠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離不開課堂上教師的傳授,也離不開課外的實踐與探索。
4.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閱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如果一味地要求學生讀語文課本,久而久之,學生會產生厭倦情緒。為了追求高分,很多家長都反對孩子閱讀課外書籍,他們認為這是在浪費時間。他們沒有認識到閱讀對于孩子學習、成長的重要性。對此,許多孩子可謂是痛心疾首。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充分地認識到這一點,充分利用時間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閱讀,讀他們喜歡的書籍。與書本為友,必會受益無窮。沉浸在一個個感人的故事中,感受著一次次心靈旅行帶來的快樂和悲傷,心靈一次次地受到震撼和洗禮,情感一次次地得到陶冶和升華。這樣的閱讀,知識會不豐富嗎?這樣的閱讀,感受會不深刻嗎?這樣的閱讀,學生會不喜歡嗎?
困惑三:學生的想象思維為何沒有得到較好地發展
愛想象和幻想是孩子的天性。他們對任何事物都有著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好奇心理,總是喜歡在想象的王國里遨游。在他們眼里,星星會眨眼,小草會微笑,小鳥會歌唱……他們總是喜歡用獨特的想象去描繪五彩斑斕的世界,總能在想象中感受世界的奇妙和生活的美妙。學生在想象中理解,這是真正的理解。愛想象的孩子是快樂的,愛幻想的孩子是幸福的。
然而,在現實的學習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學生的想象思維開始變的遲緩,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不喜歡想象。曾幾何時,想象的大門正在逐步向學生們關閉。是什么原因讓他們不再熱衷于想象呢?
1.想象時間和機會的缺失導致了學生想象思維沒有得到較好的發展
想象力是一項重要的能力。想象思維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在實踐中逐步培養和發展起來的,需要有足夠想象的時間和想象的機會。作為教師,我們給予學生充分想象的時間了嗎?給予他們充分想象的機會了嗎?在現有的考試評價體制下,教師們為了追求高分,引領學生進入“題海”,讓學生一味地沉浸在學習中,沉浸在“題海”中;為了追求高分,我們擠占了學生太多的課余活動時間,擠占了學生想象的時間。沒有充分的想象時間,學生的想象思維會得到發展嗎?
2.“標準化”的評價限制了學生想象思維的發展
很多時候,為了追求所謂的“高效”,為了讓學生快捷、準確地掌握知識,為了在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教師們總是以一些現成的、常規的思維去引導學生,害怕學生創造性地思考,害怕學生出錯,影響分數。很多時候,教師總是對參考書愛不釋手,總是熱衷于“標準答案”,一切唯書是從。在很大程度上,參考書猶如一把矩尺,限制了教師的思維,同時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在這樣的情景下,學生的想象思維會獲得發展嗎?如何才能有效地激發和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呢?
四、創設足夠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進行大膽的想象
學生的學習、成長應該是全方位的。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學生的學習不僅僅是為了分數,而是要獲得全面的發展。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又要培養和發展自己的能力。我們不能以犧牲學生的能力來換取學生分數的提高。我們要善于把學生從繁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把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創設足夠的機會,引導學生進行大膽地想象。
科學課是培養學生想象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有效平臺。學生的思維會隨著科學家的大膽想象而任意馳騁;音樂課上優美、激昂的旋律會激起學生無限的遐想,讓學生仿佛置身于美妙的樂池中;美術課上伴隨著學生畫筆的飛舞,學生在天馬行空的想象中感受藝術快樂,感悟藝術的真諦……這些課程對于學生的想象思維的培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語文課堂應該成為培養學生想象思維的廣闊舞臺。語文課上,學生的情感應該是愉悅的,思維應該是發散的。同樣一個問題,學生可以有許多不同的想象,可以有許多不同的回答。如“冰融化以后是什么?”學生可以回答是“水”,也可以回答是“春天”。學生會從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結論,其中還有一些獨特、奇妙而又富有詩意的想象。只要我們給予學生足夠想象的機會,我們一定會為他們的想象而歡呼、喝彩!
五、鼓勵學生進行大膽地想象
學生與生俱來就有想象的能力,我們要善于保護并不斷培養他們的想象力。鼓勵是幫助學生獲得自信的最好方法。不斷地鼓勵學生大膽地想象,學生就會信心十足,就會喜歡上想象。而想象又能給他們帶來更多的收獲,更多的快樂,他們便會更加樂此不疲。
當然,也不可否認,學生的想象也會出現一些錯誤,這是在所難免的。我們不能因為害怕錯誤而限制學生的想象,更不能因此剝奪了學生想象的機會。我們要鼓勵學生大膽地想象,給予足夠的指導,肯定合理之處,同時指出不足之處。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期望、信任、尊重。久而久之,學生不會因為害怕錯誤而畏懼想象,不會因為害怕指責而逃避想象。在老師一次次的尊重、信任、鼓勵、期望中,學生的想象思維一定能綻放出絢麗美妙的花朵。
篇6
[關鍵詞]農村初中作文教學困惑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5)270031
長期以來,廣大農村初中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和探尋,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積累了不少作文教學經驗,但在農村初中作文教學還很薄弱,不少語文教師在教學觀念、方法上仍然存在不少問題。
一、農村初中作文教學的困惑
農村初中普遍采用 “課上引導、課后學生寫作、教師批改、教師講解”的作文教學模式,學生的作文水平很難提高。教師教學方法陳舊,不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對學生感知世界的引導太少。學生的寫作素材單一,很多材料從小學寫到了初中,總是“老套”,沒有創新,空洞無物。
二、困惑的解決對策
(一)引導學生張揚個性,展現自我
作文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能促進學生對文學的愛好,形成正確的人生觀、積極的人生態度。要想寫好文章先學會做人。人格的培養,是提高作文思想內容、思想感情的前提。首先,在日常教學中培養學生對真善美的愛和對假丑惡的恨,讓學生逐步了解社會,認識社會,充分感知它,為寫好作文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讀好書,多欣賞好的影視作品,多交好的朋友。最后,讓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敢說真話,敢說有個性的話。只有教會學生在寫作中努力張揚自己的個性,才能向讀者展示出完整的自我,文章內容才能深深地打動讀者。
(二)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人和事
很大一部分農村初中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思想守舊,缺乏創新,方法死板,以至于學生不喜歡寫作文,甚至討厭寫作課。教師要轉變觀念,采用新穎的教學方法。
教師要把閱讀和口語交際定位于提高、充實、豐富學生的整體語文知識的一種活動,鼓勵學生感知社會,增加社會閱歷,不要只局限于學校和家庭這個小環境。現在的學生生活面太窄,幾乎是“家庭、學校”兩點一線,“讀書、吃飯、睡覺”三位一體,生活平平淡淡,接觸的盡是日常小事,既沒有驚心動魄的場面,也沒有曲折離奇的情節,難于沒有寫作的“米”。其實,許多生活小事只要精心選擇,寫到文章中便會像金子一樣耀眼。如朱自清的《背影》,就選材來說,也不過是選取自己與父親在南京車站離別時的情景,但那真摯的父子之情給讀者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教師要引導學生留心身邊的人和事,發現一些細節之處、感人之處,這些實實在在的事能給人一種清新爽朗之感。
(三)培養學生寫作的興趣
篇7
怪圈一:個性化閱讀泛濫成災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個性化行為”,強調教師應該“把閱讀的時間交還給學生”“要變教師發問為學生發問”。目的很明顯,就是要把對文本的“閱讀”“理解”“領會”“體味”“品味”“感悟”還給學生,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多元的獨特體驗,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想說、敢說、能說、會說。這是語文課堂教學所追求的目標之一。但現實的語文教學中,越來越多的教師在課堂上“少講”“不講”,甚至“不敢講”,談“講”色變,走向了另一極端。一節課全是學生一讀、二讀、三讀……每讀一次,學生就說自己讀后的收獲。這期間所有的環節都是學生自問自答、互問互答,學生非常活躍,所能聽到的大多都是一些瑣碎的認識,膚淺的分析,零散的記憶,甚至偏離主題的看法。課堂上教師成了仆從,跟著學生走,還美其名曰:“敢于放手”。這難道就是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個性化展示嗎?
例如,某教師執教的《孔子和他的學生》教學片斷。
師:學了《孔子和他的學生》后,你有什么想說嗎?
生:孔子先生真偉大,愛生如子。
生:古代的先生就有那么一顆無私教育后代的心,我真佩服他。
生:還說孔子是大教育家,真笨!教育窮孩子不要錢,換我就不干。
生:孔子教詩編故事,他不嫌煩我還嫌麻煩呢。
(教室內稍亂,學生議論紛紛。教師臉帶窘色,欲言又止。)
師:同學們都能從自己的角度,說出自己的看法,想法獨特。希望大家今后能繼續堅持,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學生的看法明顯偏離文本的解讀,違背課文的主旨,教師怎么能牽強附會,放任自由呢?)
誠然,這一教學案例中的教師,是尊重了學生的獨特體驗,重視了知識的探究過程。但尊重學生個性,并不等于要遷就學生。學生年齡小,受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的影響,看法多有偏頗,甚至有錯誤。作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的教師,一定要發揮引領作用,通過師生精神上的碰撞,實現師生同往共進;通過必要而精當的點撥,使學生產生正確的情感體驗和價值取向;通過教師的“講解”,使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想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使閱讀教學獲得真實效果。
怪圈二:拓展性延“伸脖子太長”
乘著課改的東風,當前的課堂教學積極開發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營造大語文學習環境,十分重視課堂的拓展延伸,如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小品表演、學科整合等,有利于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教學質量。毋庸置疑,這是課改的一大亮點。然而,由于有些語文教師對課改理念的理解稍有偏頗,只追求形式,課堂上安排了過多的非語文活動,花拳繡腿,有“脖子太長”之嫌,有“信息泛濫”的傾向,有的甚至忘記了“教科書”這一重要的課程資源,過度地拓展無邊無際的信息。
如一教師在上《太陽》一課,讓學生把《自然》和《社會》帶來,還有學生把《十萬個為什么》擺在了課桌上。教學過程中,師生旁征博引,把有關太陽的知識解說得淋漓盡致,列舉數字時,連數學知識都用上了。結果拓展的資料太多,學生迷失在大量的信息中,語文課上成了常識課。
作為語文教師,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課堂上必須把握好一個“度”字,才能使學生的學習趣味化,教學內容條理化,課堂結構合理化,教學效果優質化。超過這個“度”,就是喧賓奪主,就會造成教學效率的減損。語文就是語文,它不會因課改而變質,它仍然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需要扎扎實實,更需要熱鬧后的安靜、空白,要留有學生思考、感悟的空間。
困惑之最:教材、考題均離農村學生太“遠”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因此,新教材在編寫內容時特別注重了擴大閱讀量、開發教學資源、學科之間的整合等。無可厚非,這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確實有著高屋建瓴的作用。如果學校、教師都能針對教材的編寫意圖實施教學,當然再好不過。可是現實卻明擺著:農村,特別是偏遠的山區連基本的辦學條件尚未具備,怎能跟上這“城市化”的教材內容?
就拿北師大版四年級語文上冊教材來說,“民族之花”“橋”“方寸世界”等單元的學習,不查閱資料,不通過現代技術教育等多渠道、多途徑的調查研究、社會實踐,能使教學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嗎?可是農村學生哪來電腦?農村學校哪來多媒體教室、電腦室、電子閱覽室等現代化教學設備?既然這樣,教材為何不選取學生熟悉的家鄉、田野、同學、親人等類似的課文呢?學生舉目能及、觸手能摸,試想教育效果會不會更好呢?聯系實際,筆者大膽說一聲:教材離農村學生太“遠”。筆者并不是無視教材的優越性,作為學生的閱讀教材非常可取,可開闊眼界,擴大視野。可要作為施教教材,以讀促寫,以寫促讀,要學生學后必須“筆下生花”,一定要寫出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橋的世界、集郵的經過或故事等之類的文章,確實有些強人所難,與教學現實相悖。
另外,如今的教材刪繁就簡。“語文天地”里再也沒有“機械操作”的訓練題,只是精選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內容,注重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可是,學生面對的考題哪里少得了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題型?如看拼音寫詞語、組詞、擴詞、縮句、擴句、修改病句……應有盡有。以前還好,人教版教材中的“基礎訓練”欄目有范例,學生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就能熟練掌握做題的方法和技巧。現在倒好,考試中的很多題型都成了教師教學的負擔,教師除了教書上有的,查找資料充實教材外,還得讓學生訓練考題類型,費時又費力,教師苦不堪言,這樣的考評實際與學生的減負也是背道而馳的。我們不能說“教材不行”,不敢說“不要考試”,只有長吁短嘆:教師難當,學生更難做。考題確實離教學現實太“遠”了!
篇8
關鍵詞: 語文教學 困惑 對策
新一輪教育課程改革以培養學生健全個性和完整人格為己任,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教育課程體系,它的全面推進將實現課程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向關注每一個學生個性發展和全面素質提高的歷史性轉變,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是實現課程功能轉變,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密切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的聯系,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評價與考試制度,必將對教育發展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下面談談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困惑與對策建議。
一、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與新課程要求不一致的普遍現象
1.教學中形式化討論過多。由于認識比較膚淺,沒有把握住新課程新在哪里,顯得眼高手低,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刻意安排一些所謂的討論,問題設計得不夠典型,研究目的不夠明確,討論意義幾乎為零,造成的結果是課堂上學生活動熱熱鬧鬧,討論轟轟烈烈,爭論喋喋不休,課后學生一無所獲。
2.學生缺乏自主與探究意識。由于考試壓力,學生尚未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缺乏學習興趣,更談不上培養自主學習、探索研究的意識和習慣,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把被動聽講、機械記筆記作為學習主要方式,對課前預習、聽課過程中主動思考、課后復習時深入鉆研拓寬加深等則重視不夠,乃至于有些學生在課堂上既不動手又不入耳造成課堂死氣沉沉。一節課下來,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如何、到底有多少缺漏等,缺乏有效反饋。
3.教學中缺乏有效性訓練。由于新教材范圍廣、內容多,按照舊有方式安排教學就會出現課時不足現象,一些教師處理教材時一味追求大容量、快節奏,認為只要能將內容讓學生了解,就是完成了教學任務。因此,課堂教學中缺乏針對性訓練,學生對所學知識表面上接受了,實際上沒有真正理解內涵,更談不上運用知識解決具體問題。
教學中出現的這些問題大大削弱了教學效果,學生的知識得不到鞏固,更影響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針對已經出現的問題,教師在從實際出發,以多種形式更新教育理念,結合新課程和新方案,改進教學方式,探討新的課堂教學模式,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先學后教”教學模式有益于提升新課程語文教學成績
正在推行的“先學后教”模式的特點是課堂是學生的表達和展示,先學為學生表達和展示提供了內容,小組交流和大班活動為學生的表達和展示提供了舞臺。通過對新的教學模式的了解,明顯感到“先學后教”模式真不錯,教師要先搞清楚學什么,為什么先學?怎樣指導先學活動,在先學活動中教師應當發揮怎樣的作用?搞清楚哪些內容在先學階段可以完成,哪些內容則必須在后教階段才能完成?
在此之前我們使用的先教后學的傳統教學模式把教師放在所有學生之上,一切教育、教學行為都是為了滿足教師傳授與灌輸的需要展開的,學生只能處于被管理、被教育、被接受、被強化的地位。學習過程中只能接受教師的傳授與灌輸,成為“容器”。課堂里只能由教師說了算,教師“喂”什么就“吃”什么,教師憑借自己的職業權威可以隨心所欲地滿足學生的學習欲望。一切教學行為都圍繞學生學習需要展開。
針對新的教學模式的推廣,平時語文教學工作中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重視課前預習、課堂反饋,精心設計好導學案。導學案要兼顧班級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水平,確保每個學生在自學過程中都能積極參與,并通過自學有所得。
2.轉變教學理念。課堂上以學生提問為主,把提問權交還給學生,通過教師指導,學生提出問題,獨立思考,合作解決問題。
3.由重知識傳授轉化為思維品質訓練。課堂教學過程中力求使學生通過自主閱讀,獨立思考,對形象做充分想象、聯想,同時在教師引導下,使閱讀更準確深入,具備探究能力,進而提高綜合能力。
4.注重教,“先學后教”的目的是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備良好學習方法。不能因此忽略了“教”,特別是學前教這種學習模式是學生從未接觸的,如果一開始老師就放手,學生會茫然無措,所以老師必須通過“學前教”指導學生預習、自學,逐步使之成為一種習慣行為。學生會在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中培養思維能力,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5.注重閱讀。小學生有效的課外閱讀需要學校、家庭等因素的協調配合。如果說老師在孩子的課外閱讀中所起的是導向作用的話,那么家長的重視就起到保證作用,同學之間的交流則起到鼓勵、促進作用,圍繞課外閱讀開展的一些活動可以說起到催化劑作用。從班級統計情況看,凡是家長能夠關注孩子課外閱讀的,則這些學生無論從閱讀數量還是閱讀質量方面有都遠遠走在班級前列。學校或班級開展的各項讀書活動,如學校的讀書節、班級的交流展示活動等,能掀起一個一個讀書。
一是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互相配合、互為補充,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如果說課內閱讀比較重視方法指導、能力培養、習慣養成的話,那么,課外閱讀則更重視知識習得、詞匯積累、情操陶冶。如果這兩方面能夠做到比較完美地結合,將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起到積極推動作用,使學生終生受益。二是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合理評價,是促使學生產生再閱讀興趣的關鍵,但也是最難的。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取得的點滴成績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特別希望得到老師的贊賞和同學的認可。合理、有效的評價將直接推動學生產生再閱讀興趣。實踐中,我們嘗試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積極評價,但在這一過程中,也發現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如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沒有簡單易行的標準。有的學生選擇的書薄很快讀完了,有的學生選擇的書厚讀完需要很長時間;有的學生看書速度快,有的學生則看得慢;有的學生記錄時光顧著摘錄好詞句,而有的學生卻能認真思考、仔細品味書中的精華,等等,致使很難從量與質上進行科學、準確的評價。
新課程教育理念給語文教師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更給教學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唯有不斷努力,繼續創新改革完善,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教學工作,我將以年輕語文教師的身份積極參與到這場教學改革中,不斷進步,爭取更大成績。
篇9
關鍵詞:學教案;探索;困惑;思考
一、背景
本校于2011—2012學年的第一學期開始施行學教案模式,是在借鑒銅都雙語學校的學道基礎上推行的本校特色的教學模式。當初去銅都學校取經的校領導、骨干教師把銅都學校的高效課堂向全體老師介紹了一下,使我們對“教學合一”的教學理念有了大致的了解。我們對于銅都學校所取得的驚人成績羨慕不已,也想體會那種輕負擔高質量的滋味。為此,學校提出了遵循教學規律、大力實施有效教學的課題,確立學案與教案一體化的思想,以備課組為單位實施學教案教學。
二、探索
由于沒有可以借鑒的模板,所以我們只能去摸索,逐步形成了由五個板塊構成的語文學教案,那就是: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組內小展、班級展示、強化梳理。備課組成員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每課學教案。在上課之前把要學習的課文的學教案提前發給學生,做好預習工作。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這種做法存在一些困惑,并結合我校實際情況進行了思考。
三、困惑
1.由于當時實施學教案模式的時候是初二,學生對這種方式一時難以適應,在聽課的過程中往往忽略了記筆記,老師要提醒他們在學教案的什么地方,這樣就會顯得非常被動,學習能力差的學生更是不知所以。
2.學教案充當的是學生的作業、復習講義、筆記本,書上不再有筆記。而講義的保存是個大問題,粗心的孩子總是會丟失,這就給復習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當初設想學教案可以完全充當復習資料,但到了復習階段發現僅憑幾張學教案也不能替代學生的復習工作,因為它畢竟題型、內容比較單一,復習的時候也必須進行一些綜合性的練習,讓學生熟悉各種題型,接觸各種各樣的內容。
3.課堂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生命體,它隨時都有新的生成出現。學教案的出現,使目標變得更明確,但同時束縛了老師和學生的手腳,心里總想著怎么解決學教案上預設的問題。課堂教學是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教學中如果完全按照“預設”進行,無視或忽視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探究性,課堂將因此變得機械和呆板,學生被老師牽著走。課堂是我們實施有效教學的主要陣地,如果課堂失去了生命的活力,那么是否語文也就失去了應有的魅力呢?
4.要提高課堂效率,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關鍵。對中學生而言,強迫命令性學習,遠不如用興趣吸引學習效果好。科學家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是值得我們不斷探討的。我們發現,語文課堂上,利用學教案(小組討論、小組展示)有時是在形式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往往是熱鬧有余,而引發學生深層思考不足。那么,如何真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值得我們認真研究的。
四、思考
1.教師在編寫學教案時要轉變以前的教學思想,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注重培養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問題的設置盡可能考慮到學生的認識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淺入深。初中語文學教案的設計可以先從字詞預習開始,然后是對課文的整體感知,進而深入把握課文中心,小臺階、低梯度,讓大多數學生“跳一跳”能夠摘到“桃子”,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調動學生進一步探索的積極性,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求知的欲望。
3.培養學生使用學教案的良好學習習慣。任何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或學習方式如果讓學生接受,單憑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對新鮮事物總會經歷由熱情高漲到平靜的時候,這時就需要我們強化訓練學生掌握一些良好的學習方式,并讓這種學習方式制度化、常規化,成為學生的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當使用學教案成為學生的一種常規學習習慣時,學生接受、使用和保管學教案就會成為自然而然的事,復習時只要看看學教案上的錯題和批注就能掌握所學的知識。
4.學教案中,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組內小展、班級展示、強化梳理五環節不能簡單地看成是五個步驟,不是每節課都必須包括的,“五環節”可在一個或多個課時內完成,也可以在一課時內交替進行。
篇10
困擾之一:運用辯證唯物論的觀點分析問題時的誤解
學生在運用這一觀點分析問題時,首先遇到的困擾是辯證唯物論包括哪些觀點?一些學生將這一概念理解為辯證法加唯物論的有關內容,于是,分析問題時用聯系、發展、矛盾的有關觀點分析材料,筆者與學生交流為什么這樣分析問題時,學生的理由是辯證唯物論就應該既包括辯證法的內容,又包括唯物論的內容,更有學生就理解為辯證法的內容。這說明學生理解這些概念時僅從字面上而未實質上理解。
辯證唯物論要說明的是世界的本質是什么,中心內容是唯物論。學生問:“既然中心內容是唯物論,那為什么在唯物論前面要加上‘辯證’二字呢?”這要從哲學點基本特征說起,在哲學產生之前,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往往是分離的,形而上學限制著唯物主義,辯證法在唯心主義那里受到窒息。然而,客觀世界既是唯物的,又是辨證的。哲學在實踐基礎上克服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點分離,第一次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結合。的唯物主義是在包含了辯證法思想的唯物主義,的辯證法是堅持了唯物主義基礎上的辯證法。用的辯證唯物論的觀點分析問題,不但要承認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物質決定意識,還要承認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作用,強調從二者的相互聯系中把握物質與意識的關系;不但要承認規律是客觀的,還要承認人能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律,這同樣承認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之間聯系的普遍性。所以,的辨證唯物論是包含了辯證法思想的唯物論,中心內容是唯物論,而不是辯證法和唯物論的簡單相加。這有別于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和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所以,運用辯證唯物論的觀點分析有關材料時,首先應找出材料中體現唯物論思想的相關內容,然后運用辨證唯物論思想結合材料分析。如果運用辯證法思想分析,就會犯“張冠李帶”的錯誤。
困擾之二:運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分析問題時的誤區
學生在運用這一觀點分析問題時,常用唯物論加辯證法思想分析問題。將唯物辯證法理解為唯物論與辯證法思想的相加。
如前所述,的辯證法是堅持了唯物主義基礎上的辯證法,中心內容是辯證法思想。唯物辯證法要說明的是物質世界處于什么樣的狀態之中。唯物辯證法思想認為,世界是處于聯系之中的,又是處于變化發展之中的,發展的動力是事物包含的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復雜事物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簡單事物矛盾有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事物發展的狀態有量變和質變,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發展的道路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而這一系列思想都是建立在承認世界是物質的基礎之上的。所以,的辯證法是堅持了唯物主義基礎上的辯證法,中心內容是辯證法,而不是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簡單相加。所以,運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分析有關材料時,首先應找出材料中體現辯證法思想的相關內容,然后運用唯物辨證法思想結合材料分析才是題中應有之義。
困擾之三:用辨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觀點分析有關問題時的誤區
學生在回答這一類型的問題時常用辨證唯物主義有關內容分析問題,而忽視歷史觀的要求。這說明學生對辨證唯物主義與辨證唯物主義歷史觀之間的關系還比較模糊。歷史觀是人們對生活在其中的社會及歷史發展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辨證唯物主義歷史觀是馬克思的辨證唯物主義在社會歷史領域的具體表現。辨證唯物主義歷史觀認為,沒有物質資料的生產,人類社會就不可能存在,社會意識也就不存在,因此,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當然,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也具有能動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遇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推動作用。同時,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主要是人民群眾進行的,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而辨證唯物主義研究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或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問題。研究的領域不僅包括社會領域,還包括自然領域、人的思維領域。可見,辨證唯物主義歷史觀并非是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觀的簡單相加,中心內容是建立在辨證唯物主義基礎上的歷史觀。所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分析有關材料時,首先應找出材料中體現歷史觀思想的相關內容,然后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結合材料分析才不至于偏題。
總之,只有透徹理解辯證唯物論、唯物辯證法、辨證唯物主義歷史觀這些概念的內在聯系,才能對《生活與哲學》有關內容融會貫通,并靈活運用。
- 上一篇:社區綜合治理存在的問題
- 下一篇:基層社會治理經驗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語文病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