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的困惑與思考范文
時間:2023-12-15 17:33: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語文教學的困惑與思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新課標 農村留守兒童 困惑與思考
隨著教材的不斷改革,新課標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入,這就要求我們一線的語文教師要不斷地更新觀念,要適應新課標的要求,在教學中要體現新課標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髓,切實調整教育教學的手段,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但是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我們總感到有些困惑,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育現狀。我們的學生幾乎都來自農村,而且大多都是留守兒童,他們的小學教育都是在一種幾乎癱瘓的教育環境中成長。學校校舍較差,師資缺口較大,很多學校沒有體、音、美課程,只有語文和數學,有的學校甚至一個老師既教語文又教數學,老師的年齡也基本都是50歲左右,他們的教學公式化,缺少創新,因此學生在小學的時間沒有得到科學合理的引導,缺乏獨立思考和自主意識,這就給新課標的實施埋下了隱患。
第二,學生現狀。農村學生幾乎都是留守兒童,由于長期缺乏親情的關愛、父母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他們的健康成長已經成為當前社會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這就給教育帶來諸多問題:如:安全問題。留守兒童雖然有一定的監護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監護人如長輩家屬、親戚以及家長等,由于年齡、經濟、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無法對孩子進行有效的監管。他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的經常出入網吧、娛樂廳等中學生不該去的地方。而且,有的父母自認為為了抓住孩子,就給孩子配了手機,80%的學生都有手機,他們有了手機之后,同學之間相互發送短信,QQ聊天甚至上網,由此又衍生了早戀、網戀等問題,有的孩子為了上網,晚上翻墻外出,夜不歸宿。因此,學校管理難度很大。再如:心理人格問題。當他們遭遇挫折時,他們不愿意與監護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極端,他們多出現自卑封閉、自暴自棄、缺乏自信,上進心不強。他們常常不愿意與人交流、性格內向,不開朗。有的自尊心過強內心較敏感對老師親友等的管教和批評容易產生較強的逆反心理,有的甚至走向極端,離校外出,相會網友尋找心理安慰,還有的甚至以死相逼,中學生跳樓現象也時有發生
第三、學習現狀。由于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生活了六年,再加上留守現狀,很多不好的習慣就逐漸的養成,上課積極思考樂于回答的學生很少,上課精力不集中,睡覺看課外書玩手機等經常出現,教材中很多問題難以應付,課堂表現遲緩,自主探究的能力較差。
第三,考評制度。在當前高考指揮棒的指引下,家長學校注重的還是成績,通過成績來衡量學校質量及老師的教學水平。盡管素質教育提的很響,但客觀的現實決定了學校還是以學生的成績作為衡量老師教學效果的唯一標準,加之學生整體基礎較弱,所以新課程理念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很難得到實施。因為在具體的操作中,學生積極思考的能力較差,自主學習精神缺乏,老師在規定的教學時間中很難完成既定的任務,在必須提高成績的限制下,久而久之,老師就一步一步的代替了學生,課堂又變成了老師的一言堂,又回到了舊的教學模式中。
第四,舊的觀念。很久以來,很多的非語文教師以及學校的一些領導都認為語文教學收益較小,認為學生學與不學差別不大,這樣一方面學校對語文學科不夠重視,另一方面學生也認為學與不學長進不大,因而從思想上就放松了語文的學習,課堂教學效果就很難達到。
所以,我們作為一線的教師對現行的新課標語文教學很是困惑。我認為要改變這種狀況,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家庭、學校和社會要共同努力,改變兒童教育的現狀,盡量做到孩子在父母身邊接受教育,讓他們既不缺失管教又能得到父母的關愛,養成良好的習慣,便于學校的教育使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篇2
首先,課堂預設主觀化。
對于語文教學來說,必要的課堂教學預設是必須有的,但是,這種教學預設應該建立在教師對文本的充分研讀的基礎之上,建立在教師對文本的認識基礎之上。盡管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合作學習,交流討論。但是教師并不是無所事事,無所作為,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教師就像一個指揮員,他有運籌帷幄的能力,他對學生的討論交流看得很清楚,知道他們的思路是什么,知道學生的觀點是怎么得出來的等。教師不是把學生引導到自己的預設上來,而是把學生引導到正路上來,讓他們不至于走彎路,走邪路。
可是目前我們的語文教學則恰恰相反。課堂教學的過程是為了完成教師的教學預設。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太重視語文教學“教”的功能,而沒有重視“學”的功能。我們站在一個高度,根據我們的預設要學生接受這些所謂的預設解讀。為此,我們把課堂設計成許多步驟,每個步驟之間環環相扣,并大量地使用各種手段,聲光電一起上,唯恐學生不理解;我們設計了那樣多的問題,一個問題接一個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思考回答,卻唯獨不給學生思考文本的時間,不給他們自主閱讀文本的時間,本來很明白的東西,不是問題的問題,但是教師還要設置成問題,學生已經清楚的東西,教師總是不放心,還要大講特講。而學生真正沒有明白的地方,教師又很少涉及。或者浮光掠影,蜻蜓點水;或者支離破碎,隨意發揮,導致語文課堂的時間浪費在一些不必要的內容上。這是語文教學無效或者低效的重要原因。
其次,文本閱讀的虛化弱化。
作為語文教學來說,文本的學習探究是重要的內容,是語文教學的核心。而文本的學習需要學生自主地閱讀,與文本親密接觸,從閱讀中獲得一定的感受和認識,這樣才有可能進一步去合作、交流、探究。語文教學不是讓學生接受知識,而是要促進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深層次的交流與對話。這種對話必然會產生許多困惑,產生許多疑問,這些疑問與困惑,正是語文課堂教學要解決的重點。孔子提出“不憤不悱,不啟不發”,就是這個意思,而“憤”與“悱”的狀態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產生的。
因此,讓學生與文本接觸,讓學生閱讀文本、思考文本、感悟文本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而當前的語文教學恰恰在這方面有很大的欠缺。重視教師的教學,忽視學生的閱讀;重視教師的講解,忽視學生的自我感悟;重視教師的認識,忽視學生的認識。教與學之間產生很大的隔膜。教師努力提高學生的認識,力爭把他們提高到自己的高度上來,學生努力地理解,把自己提高到教師的高度上來,但是,他們忘記了,學生的生活經驗,生命體驗還沒有如此豐富,學生的認識還不可能如教師那樣深刻,教師變著戲法將學生引導到自己的軌道上來,但學生卻常常脫軌。這樣就造成語文教學的虛化、弱化。
語文總是浮在上面,學生難以讓語文到生活中來,學生不知道,語文其實就是一種對話“活動”,這種“對話”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對話,是學生與作家的對話,不僅僅是就語言文字,更主要的是語言文字背后的生活,以及這種生活背后作家對人生,對社會,對這個特定事件的思考。
再次,教師作用的強化與學生作用的弱化。
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筆者認為教師的根本功能還在于解惑,韓愈在《師說》之中強調的也是這一點。作為語文教學,在閱讀中感悟,在感悟中閱讀,讓學生全身心投入都到文本之中,調動他們的生活經驗,運用閱讀策略,自主閱讀文本,這是語文教學有效進行的前提。有沒有這個前提,語文教學的效果會大不一樣。
其實大多數情況下,教師低估了學生,教師用一種緊箍咒來束縛學生,學生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師牢牢地把學生牽制在教學預設上,牽制在教師提出的問題上,學生只是圍繞教師提出的問題轉悠,很難有自己的空間,自然,學生也就很難形成自己的認識。
因此,放開學生的手腳,讓學生自主地閱讀,自由地鉆研文本,得出他們自己的閱讀結論就顯得非常必要。同時教師還要在教學中給學生較為寬松的學習環境,讓他們能夠有機會將自己的認識,將自己獨到的發現表達出來,展示出來,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語文課堂,如果不拿文本這個例子打開學生心靈的大門,放他們到廣闊的天地中去思考,去探求,不讓學生與語言親密接觸,不讓學生透過語言感悟生活、體驗生活,探求作家內心世界,那種程式化的分析活動必然會讓學生感到素然無味。難怪學生不喜歡上語文課,但卻喜歡閱讀課外書,就是因為課外閱讀是一種自覺自愿的活動,是一種自主性很強的活動,透過閱讀活動,他們獲得了許多在課堂上得不到的體驗和感受。
什么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生本教育?筆者認為就是那種讓學生充分學習文本,充分表達個人觀點的課堂教學才是生本教育,生本教育始終以學生的學習為本。
最后,合作學習的形式化。
筆者認為,我們對合作教學有許多誤解的地方,許多時候教師只是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合作交流,這種合作交流只是一種表面上的合作交流。交流是一種分享,是一種提高。首先要讓學生形成自己的認識,學生有了交流的需要,然后才可以合作交流。如果只是為了交流而交流,那這種交流就會流于形式。
篇3
一,積極聽課,認真備課,善于反思
聽課,不僅開闊了思路,也為備課過程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各種鮮活生動的事例,各種教學方法,模式的展示,微小細節之處的精彩處理,使我在豐富課堂教學的同時,也改變了學生對學習感到枯燥,單調,脫離實際的成見.為了能及時發現和改正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我有意識的進行階段性的工作反思,小到一節課,大到一個學期;近到上一節課說錯的一句話,遠到一種教學思想的深層次思考.雖然它們都還很膚淺,但我相信“九尺之臺,起于壘土”,“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二,緊抓作業批改,注重后進生輔導
作業的檢查和批改,是檢測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重要途徑.開學以來,我一直堅持作業的認真批改,這不僅有利于對學生知識落實的情況的更好掌握,更使我對學生課堂表現情況,有了一個更加全面的認識.從而能夠更好的根據學生的情況,調整教學.對于班里的后進生,我一直堅持個別知識輔導和思想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在給學生談理想,談目標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功夫不負有心人,趙詣,王一凡,王潔成,王通等幾名學生的語文成績有所進步.
三,深入扎實的上好每一節課
語文是一門工具學科,它不同于數學,語文教學要求語言文字教學和情節,內容教學相結合,相輔相成.而低年級的語言文字教學顯得尤為重要.聽,說,讀,寫是語文教學的四個基本環節,我認為,語文教學中“說”和“讀”的重要性尤為突出.所以,在教學中我特別重視“說”和“讀”的訓練.高一年語文教科書上“口際交際”是一項很重要的教學內容.自古以來,能說會道,體現一個人的睿智,思維敏捷.現代語文教學,“多說多練”勢在必行.整個學期,我注重課堂上的合作探究,讓每個小組討論并展示結果,學生之間互聽互評,共同積累,共同提高.通過一個學期的訓練,我發現同學們的表達能力有較大的進步,邏輯思維能力也增強了.并且,通過評獎活動,選出了口才最好的學生,如郭奕江,申夢雪的,董陽等.
在“說”的過程中,有一個與之相促進的過程不容忽視,那就是“讀”.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再來有感情地朗讀.讀的形式多樣,可以采用個別讀,齊讀,小組讀,分角色朗讀等.再次,用“讀”幫助記憶,培養語感,陶冶情操.最后,讓學生進行摘記,并對學生的手抄本進行定期檢查,并對寫得好的學生加以表揚.
語文教學中,除了“說”和“讀”很重要外,還要培養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即學完一個單元,學會自己歸納,學懂了一些什么,還存在哪些問題.孔子云:溫故而知新.經常溫習功課,以后的學習才會覺得較輕松.
課程改革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攻堅戰,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必然要和舊有的一切教學觀念,教學模式發生激烈的碰撞和摩擦.通過近兩年的實驗與探索,我們飽嘗了其中的艱辛與甘甜.甘甜的是我們看到了課程改革實驗給我們的教育注入了勃勃生機與活力,感受到了我們與學生在課程改革中的共同提高,共同發展;艱辛的是我們對課程改革曾經有那么多的茫然與困惑,我們是“摸著石頭過河”來探索課程改革之路的,在課程改革的實踐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許多困惑和難題.
(一)對課標的困惑
我們需要不用解讀的課程標準.現在的課程標準有那么多解讀的書本,文章多如牛毛.我想原因無非有二,要么是課程標準太難,太深奧,課程標準的制定者也知道一般老師是讀不懂的;要么是對一線教師的不相信,課程標準制定者害怕一線教師讀不懂;
我認為課程標準應該通俗,詳細,一看就懂,如此教師才能用好;應該把解讀融入課程標準之中,這樣才能做到專家研究與一線教師的實踐緊密結合.
(二)對課堂的困惑
我們需要不是表演的課.現在有的課放得很開,但收不攏,學生天馬行空,談天說地,離題越來越遠;有的課,學生活動的樣式很多,唯獨讀書不多,課堂上嘻嘻笑笑,氣氛十分活躍.可仔細一想學生真正學到的語文知識可能很少.有的研究課,教學的著力點主要是對課文內容的深究,或是知識內容的任意拓展,或是思想內容的無限拔高.學生海闊天空,說短道長,甚至離開了書本去大談從網上看到的新聞.不同的是,過去是教師主講,學生旁聽;現在是學生主講(主要是尖子學生),教師插話補充.仿佛教學的重心已由教師轉移給了學生,仿佛這是課內向課外的延伸.可是,讀書的時間不多了,學生思考的時間很少了,對課文中語言文字的理解,品味,運用的時間也被擠掉了.這樣的課聽多了,我們的老師都說我們現在不知道語文課怎樣上了.
(三)對教材的困惑
1,對必修內容的困惑.
高二語文必修五和選修1集中了高中階段近80的古詩名篇,以及部分文言名篇,教學內容重,教學進度緊張.而且因為一味的趕進度,使得每堂語文課都上得滿滿的,而語文課所必需的一些課外趣味補充,因此都被忽略了,語文課索然無味.
篇4
摘要:語文教學屬于教學實踐范疇,新課程目標明確指出改變過去的教學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關鍵詞:語文教學;自主;合作;探究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已經走進小學課堂,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其在形式上有著與傳統教學不同的明顯的特征,它首次在課堂上給了學生自主合作的機會。合作學習使的學生在輕松、歡快的氣氛中;在活動、探索中獲得知識,提高了能力。這要比傳統的手把手的教他們“是什么”收到的效果好的多。但是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教學場面:討論時,學生各說各的,學生不善于獨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別人的意見,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協。學生匯報,教師依次聽取匯報,匯報完畢,活動便宣告結束;有時課堂活動搞得轟轟烈烈,可課后一問三不知,那么通過這堂課學生到底學到了什么?教學效果如何?都是一個未知數,如何上好一堂小組合作學習課,如何解決小組合作學習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都值得我們去深思。新課程總目標中對語文教學的要求:“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與有意義的接受性學習相輔相成”。因此,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成為自主學習的主體者,成為自主問題的發現者,成為自主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和探究者。從而構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教學新模式,讓語文課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陣地。
一、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和老師的困惑
(一)學生的困惑。
1.合作探究中缺乏獨立思考,形成“人云亦云”的現象。2.交流中常有不友好、不傾聽、不分享的現象。3.課堂紀律松散了,自我約束力下降了。
(二)老師的困惑。
1.沒有恰當的自主學習教學方法,語文教學流于形式。2.忽略了自主學習方式與接受性學習相輔相成,失去了語文教學中最佳時機——課堂。3.課堂的教學效率未提高。
二、新形勢下語文教學中建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對策略
(一)創造寬松環境、擴展學生視野。
在課堂中,我們首先要當學生的朋友、聽眾,不再是自上而下的給予,而是共同探索分享。當然要讓學生自由思考、自由操練、自由觀察,還需要做好課前準備. 教師課前依據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文本特點、學生基礎和學習情緒等諸方面的因素,有目的、有計劃、精心設計必要的文本拓展的環節。這樣教師預先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理解能力、閱讀需要和閱讀興趣,可以把它放在課中或課后進行拓展。而學生要做的的就是提前搜集到相關資料,首先進行個人探究嘗試,這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堅持正面誘導,運用多種方式激勵學生發展競爭,讓每位學生多感官的參與學習,從而在寬松環境中擴展學生視野。
(二)立足課堂教學、加強合作學習意識。
我們都知道,在植物生長過程中,有一種“共生現象”,這種現象在學生生活中同樣存在。合作是一種師生一體,但明確責任分工的互練習。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把握住兩點:一是合理組成學習小組。根據學生的差別具體分工,即對能力強一些的學生,任務輕一點,讓其“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另外,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自我設計不同的任務,這樣有利于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二是時刻注意師生間的互動,增強學生合作的興趣。對學生而言,老師既是良師,更要是益友。教師可以把自己當作一名學生,參與到小組合作中去,激發學生勇于探究、勇于創新的精神,增強學生的自豪感和合作學習的興趣。有時還需要打破常規思維模式,變換角度去解讀文本。如此一來,讓學生在思考問題中鍛煉了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學生樂于合作、善于協調,有了寬廣的胸懷,學生在討論中學習,在交流中明確答案,比起老師滔滔不絕地講授效果要好得多。
(三)激發探究欲望、學會舉一反三。
古人有言:“君子上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相成也。非學無以質疑,非問無以廣識。”這就道出了學習中質疑的重要性。而學生敢于質疑是其主動學習的具體表現,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挖掘教材所蘊涵的質疑素材,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甚至引導學生從反面去解答疑難。這就是要求老師課堂上不僅要改變教師問學生答的傳統,而且要把提問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思考的不僅是“這是什么”、“那是什么”,而且應當還有“估計是什么”、“可能不是什么”、“可能什么也不是” “為什么是這樣”、“為什么是那樣”等等,并且確保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 “讓學生在學習中為問題所激勵,所啟發,這才是有意義的學習”。成為問題的“問題”一定有意義。探究學習要求老師在教學中要講究教學策略,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要求,這就是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四)落實學習方式、養成良好習慣。
個性是學習活動的生命,每一個學生幾乎都有自己的個性。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創造個性化的課堂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課堂上以一種無拘無束的心態走進課文,表達自己充滿個性色彩的閱讀感受,并在閱讀中自然而然的得到思想的陶治、個性的張揚,以及能力的訓練和習慣的養成。這樣學生在自主的學習活動中,才能更有效的獲取鮮活的知識。學生們開始動腦、動口、動眼、動手、動心,讓學生獲得思維的多向交匯,讓學生在活動中親歷知識形成的過程,以促進學生情境的感受,從旁觀者為當事者,變學習知識為經歷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只有這樣,語文課堂才會成為一種各取所需、有滋有味的精補人會餐。
總之,教育改革是一個整體,小組合作學習是教學組織的其中一個部分,也正處于逐步探索逐步完善的階段,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課堂教學方式,教師不能包辦代替,強調學生通過親自實踐獲得直接經驗,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必須面向生活、走出課堂、全員參與,這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們只有轉變教學觀念,才能將小組合作教學的教學組織形式運用的更好,進一步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語文新課程標準》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年版.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7年版.
篇5
現在,各種教學觀念紛繁陳雜,讓部分教師思維混亂。一方面證明語文教師正在積極探索,努力傳新,力圖在語文教學這片肥沃的土地上創出一片新天地。這會給第一線的語文老師帶來困惑,面對這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的語文教流,我們到底選擇什么,才能適應新的形勢,更利于學生的發展呢?語文教師如何面對這個困惑,走出困惑呢?
一、語文教師應該端正思想認識,落實語文的地位
語文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對一個人的影響是終生的。它沒有數理化吃香,可重要性顯而易見。語文是基礎教育的主要學科,也是一門主要工具學科,學生語文素質直接制約其他學科的學習,因而搞好語文學科的素質教育,應該是整個基礎階段實施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我們不能因為它不能給我們帶來“立竿見影”的效益,就不重視它,摒棄它。語文教師更應該發現“語文”這門學科的效能,為它的發展創造好的環境,力求搞好語文教學,完善目標,語文教學中還存在不盡如人意之處。
二、語文教師應該樹立正確的教學觀
面對當前諸多困惑,要改變這種局面,筆者認為,關鍵在于教師。教師應該徹底轉變教學觀念,目前全國推進的素質教育,受“應試教育”影響嚴重。一些學校教學要求,不從實際出發,不從提高學生素質出發,把語文課的工具性簡單化、程式化,把生動的語文能力訓練變成枯燥乏味的“分值”訓練。有些答案不標準,讓學生在題海里掙扎,使他們毫無興趣地學習語文。語文教師應該積極調整教學結構,豐富教學內容,優化語文教學,抓緊聯系火熱的社會生活。閱讀中重視引導學生,運用生活,體驗領會文章的妙處,寫作中重視引導學生開發生活寶庫。使火熱的、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成為寫作的源泉,使語文教學真正為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素質服務,使失去的生命力再次煥發青春。
三、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嘴,重點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
(一)設計小問題。對學生思路點撥比較好的做法是在語文教材的訓練體系中安排每節課預習的環節,以它為引線,指導學生走進作者的寫作思路。這是最有效的訓練方法,也是最巧妙的引導方法。即使教科書后有預習或思考提綱,教師也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做出相應的設計,擬出能反映作者思路脈絡的預習題,供學生課前思考,這個預習提綱也就是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的提綱,兩者結合起來更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發現學生獨特的感悟,讓他們大膽質疑,運用正確的思維方式研究閱讀中的新事物,解決閱讀中的新問題。課前預習可采用循序漸進的方法,一個學期的八個單元中,有些課文趣味性較強,放手讓學生獨立設計,讓學生各抒己見。
(二)設計預習題,題目要求簡潔,切中要點。如《從青山處處理忠骨》,可設計以下問題:1.受到什么打擊?2.做出了什么決定?3.從中可看出有什么樣的高尚品質?學生們積極性很高,不同水平的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層次不同,老師可以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問題和學生解答的問題給予肯定、鼓勵。教師還可以根據不同層次的問題,由簡到繁逐一解答落實。這樣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激發學生的創新動力,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最終使學生積極投入到課堂活動中。
(三)開展閱讀比賽。朗讀是語文課上不可缺少的步驟,如果每篇課文都采用全班齊讀的形式,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畏懼讀書,以致敷衍塞責,如何變被動為主動呢?讓他們競賽。因為課前布置過預習,他們或多或少都讀過課文,然后在課堂上讓他們自由準備3~5分鐘,接著抽取某些小組參加比賽,對于一些抒情性散文或優美詞、句、段,則要求讀出感情,根據各組的表現分別評出一二三等獎;對于一些說明性文字,只要求組員朗讀口齒清楚、流暢即可得分,也可根據內部的需要由組員逐個朗讀或由組員齊讀。朗讀就成了一種享受,與作者溝通的關鍵一步就在娛樂的氣氛中完成了。
(四)舉行提問競賽。對于讀課文中的精彩語段,老師應指導學生在把握整體的前提下提出問題,切忌包辦代替,唱獨角戲或“一言堂”。要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比一比哪一組同學提出的有效問題多。提出的形式多種多樣,學生問老師答,甲組問乙組答,或者自由問答等。在《小橘燈》這篇課文中,同學們就提出了許多圍繞中心的問題,簡要摘錄:1.小姑娘為什么那么能干?2.猜猜小姑娘的爸爸到底是干什么的?3.這盞小橘燈微弱的燈光為什么使“我”覺得無限光明?4.用三個詞語概括小姑娘的性格。5.請你寫一段文字設計小姑娘的未來。
這樣,師生開動腦筋,雙方的智慧與能力在此得到廣泛交流,集思廣益,聚沙成塔。師生互相啟發,往往會迸發出創造性的智慧火花。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利用課堂上的每一秒鐘時間進行啟發和教學。
篇6
【關鍵詞】:高效課堂 推進 語文課改 發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關于“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的表述,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新課程改革在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評價方面進行了探索,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課堂教學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但就全國而言,課改發展很不平衡,尤其是農村中學,課改缺乏廣度和深度。
一、推進農村中學語文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刻在眉睫
歸納起來,當前農村中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一是教育觀念滯后,教學模式單一,課改“雷聲大,雨點小”。二是課堂教學模式“表里不一”,課改“形改神不改”。就閱讀來說,沒有堅持按照《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三是農村中學語文教學普遍側重應試知識的傳授,而對陶冶學生情操、凈化學生心靈的文學藝術欣賞卻普遍重視不夠。
二、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的思路及策略
中學語文教學改革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為了推進改革順利進行,筆者認為強化中學語文教學改革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教師要樹立全新的素質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
教師要有改革創新的意識,樹立體現課改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要學習和掌握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要有豐富的學識和深厚的專業知識,要有較高水平的業務素質和教學技能;要有熱愛教育事業的滿腔熱情;要有一顆尊重學生、熱愛學生的美好心靈;要有博采眾長、虛懷若谷的高尚品格,要有善于思考、奮發進取的創新意識,要有善于總結經驗、不斷進行自我反思的進取精神。
要樹立全新的素質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語文教師一定要從思想上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自覺摒棄片面追求高分的短視行為,應當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把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作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
2構建高校課堂,破解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瓶頸”。
所謂“高效課堂”,就是要最大程度地發揮課堂教學的功能和作用,即在課堂45分鐘內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學任務,達成育人目標,實現教育教學的三維目標整合,以求得課堂教學的最大效益。我們平時所說的“輕負擔、高質量、向課堂教學要效益”,就是“高效課堂”教學理念的折射和反映。那么如何打造初中語文高效課堂呢?
(1)課堂高效取決于“三維”和諧統一的教學目標,用目標帶動課堂教學從“淺水區”向“深水區”進發。
新課改背景下,經常聽到語文教師的困惑:輕輕松松一堂課下來,究竟教給了學生什么?學生究竟學到了什么?有這些困惑不足為怪,這正是傳統教學思想和新的課改理念的碰撞。有了這樣的碰撞,才會促使我們思考、反思,才會使我們接觸課改真諦。這就要求我們準確定位“教學目標”,把握課堂高效的實質,為課堂教學確定一個清晰的教學方向,就會使課堂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針對學生需要確定適宜的教學內容,為學生需要“量體裁衣”,助推課堂增效。
在如何建構教材內容方面,目前還存在是“依本授課”完成教學任務,還是“以生為本”達成教學目標兩種觀念的取舍和思考。對此,有人對新課改的課堂教學做過這樣一種解讀:課堂教學好比“攻山頭”,是采用“強攻戰術”,還是“迂回戰術”,是“海陸空”三軍協同,還是“單兵種”突破,這需要戰場指揮員依據戰場態勢決定,但核心是攻下山頭。這種解讀可謂一語中的,形象的回答了 “教什么”永遠比“怎么教”重要的道理。如何建構適宜的教學內容,教師要處理好“范本”和課程資源的關系,做好“取舍”和“添加”工序,使教學內容既有能滿足學生提高語文素養的“家常飯”,又具備學生陶冶精神品質的“滋養品”。
(3)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誘發學生的主動參與,為課堂高效提供不竭動力。
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應當積極倡導并認真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課堂是否高效,取決于教師高效的“教”和學生有效的 “學”。教師的“高效”來源于科學的教學設計和藝術的教學引導。學生的“有效”取決于學生的興趣熱情、動機需要。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愛因斯坦曾說:“符合興趣的學習能使學生達到最優化的效果。保持對所學知識的濃厚興趣,是提高學習效率的根本秘訣。” 孔子也認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以,依據學生的需求設計教學、選擇方法尤為重要。
利用電教手段設計切入點。如學習《綠》一課,導入時課件出示有關梅雨潭風光的短片,讓學生初步感知梅雨潭的神奇和美麗,產生走進文本的欲望,達到一種“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
課堂植入活動,調動學生情緒。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戲是由愉快原則促動的,它是滿足的源泉”。活動是學生最樂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一種有效手段。
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唱主角。“讓學生學的進去并且學會,教師的課堂教學必須符合學生的需要”,高效語文課堂的自然本色應該是把課堂還給學生。華中師范大學楊再隋教授曾提出要還原語文本色的觀念,提倡平淡、簡單、扎實、輕松的教語文,“讓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試想,假如同學們在課堂之上,或爭相舉手踴躍發言,或對答如流滔滔不絕,或凝神靜思靈感頓現,或奮筆疾書下筆成文……有了這樣的學習狀態,那我們還用擔心孩子們的課堂學習效率嗎?
篇7
作為小學語文整體改革的倡導者和先行者,丁培忠老師帶給小學語文教師的,除了先進的語文教育思想與教學思路,更重要的是引發了廣大教育工作者如何做教育、如何做教師的思考。
近二十年過去了,重新捧起丁老師《語文教學研究》,從中我們看到了一個研究型教師的身影:他在教學生的過程中,不斷地觀察、反思、研究、改進、提升。他觀察自身的教學方式、方法對學生的作用與影響;他也觀察同行的做法與效果,發現問題,并予以思考;他反思自己教育思路的優劣得失,也反思他人長處缺點,包容兼并,吸新納優;他研究國內外教育家們的著作與思想,從中尋求自己內心困惑的答案,他把這些答案與當前教育實際相聯系,探索出適應教育發展需要的整改措施,為基層教育工作者們指明了語文教學前行的方向。有思路有舉措。丁老師和他的“小語整改”教師們潛心研究,不斷探索,利用近十年的時間設計并完善了小學語文教學的整體改革思路與教學方法,使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完成了從“授之以魚”到“授之以漁”的華麗轉身。
從丁老師《語文教學研究》中,我們看到了他把陶行知、葉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研讀得如此透徹,“教為不教”的教學目標成為我們教師教學工作的終極目標,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為此做著不懈的努力;在丁老師《語文教學研究》中,他把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引線與催化劑”的作用定位得如此精準,即使《新課程標準》中師生之間“主導與主體”的關系也不過是對其進行了重申與強調;丁老師《語文教學研究》再三強調了語文學科的根本性――工具性,強調了要在具體的實踐中掌握這一工具的使用,而這一關鍵的問題,即使在“小語整改”近二十年的今天,也是許多語文教師難以突破的瓶頸,需要我們高度重視與思考。繼丁老師之后,似乎很多人淡化了對小學語文基礎知識教學的重視,丁老師所強調的“偏旁部件及其部位名稱化的字形分析法”在如今的課堂上有所強調,但似乎強調得并不到位,如今年輕教師連他們自己都覺察到學生較自己當年書寫漢字時的差距,可見目前學生書寫漢字時“倒下筆”的現象有多么嚴重。
記得十幾年前,在聆聽丁老師“小語整改”講座時,臺下的學員們幾分新奇,幾分緊張:新奇看似平常的語文課堂丁老師能分析出這么多的道理,發現那么多的問題,在丁老師的剖析中,40分鐘的課堂教學蘊含著的教育故事多么生動而耐人尋味、發人深省;幾分緊張,丁老師早已把他的教育思想融入血脈,見于行動,為說明問題,引發思考,丁老師會隨機提問,在座的教師想答,卻又害怕答錯,暴露出自己與課改存在的差距,讓同行見笑;丁老師講座在內心激起的火花卻又呼之欲出,不吐不快……而最終“一言堂”變成“眾言堂”,思維碰撞的火花也成為“小語整改”的一個組成部分,令在座教師親身體會了什么是“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課堂教學。
如果說“小語整改”是語文教學道路上的一道風景,那么丁培忠老師就是風景中那顆最亮的星,他掀起的熱潮不止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更引發了人們從他身上想到的“怎樣做教育”、“怎樣做教師”之類問題更深層次的思考。
篇8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困惑;思考
1、困惑之一:學生為何缺乏學習語文濃厚的興趣
學生只有具有濃厚的興趣,豐富的情感,大腦就能積極開展思維活動,很自然地進入學習狀態,自主學習,主動學習,正如教育家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學生學習有了興趣,學習的熱情就會不斷高漲,學習激情就會不斷燃燒,學生就能全身心投入學習之中,盡情的享受學習的快樂,愉悅地感受學習的幸福,學生的情感是飽滿的,精神是振奮的,課堂教學是高效的。
可是,就小學語文教學而言,一部分學生學習的興趣卻很淡化,濃厚的興趣逐漸消失,學習的熱情日益減少,他們沒有感受學習的快樂,學習只不過完成任務而已,是哪些原因造成這一情況呢?
1.1關于教師自身的原因。教師的一舉一動潛移默化地直接影響學生,他們的行為教育學生。教師對教學沒有濃厚的興趣,沒有足夠的激情,學生學習又如何能興趣盎然,滿懷激情呢?作為一名教師,捫心自問:自己是否對教學充滿了無限興趣?課堂教學是否充滿了激情?我們的學生對語文學習缺乏濃厚的興趣,教師是否應該反思自己的教學呢?
1.2關于學生自身的原因。課堂上,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教師的講課激情四射,對學生可謂滿腔熱血,一部分學生學習無動于衷,沒有任何表現,致使教師的激情、熱血付諸東流,化為烏有。教師能不心痛嗎?由于一些特殊的因素,一些學生對學習語文的意義沒有足夠的認識,興趣缺乏。
1.3關于教材的原因。可以肯定地說,教材選擇的課文都是名家精品,編輯專家精挑細選的美文,體現了作品的思想性、人文性、知識性、趣味性,是學生喜歡學習的佳作。但是有一些作品過于注重思想性、人文性,輕視了學生學習的感受,輕視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愛好,學生能不缺乏濃厚的興趣嗎?
1.4學習語文的渠道單一,學習方式簡單。學生學習,唯一的場所就是課堂,唯一的戰場也是課堂,教材是學生學習的唯一工具,為了提高學習成績,教師占用了學生們課外閱讀和實踐活動的時間,語文學習實質上就是識記、誦背、練習、考試……試問:學生能喜歡這樣的教學方式嗎?學生學習能感興趣嗎?
思考之一: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的對策。
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是每一位語文教師永遠研究思考的課題,新課程標準下探討這一問題尤為重要。
首先,用教師的興趣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對自己的課堂教學一定要激情四射,充滿無限的興趣。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是一部活生生教材,更是學生學習的一面鏡子。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受教師的影響,學生對語文學習必然充滿興趣,也就是說用教師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課堂教學的一切潛移默化地影響、熏陶、感染著學生。教師激情高昂,一定能激發學生的激情,教師教學興趣濃厚,學生學習興趣一定濃厚。
其次,堅持可持續發展,培養學生興趣。對學生興趣的培養是一個長期實踐過程,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真正培養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語文興趣,教師一定有足夠的耐心、恒心、信心,不怕花費精力,不怕花費時間,一定全身心進行培養,堅持可持續發展,讓學生逐漸感到學習語文的快樂。
再次,開展豐富多彩活動,拓寬學習語文的渠道。生活到處都有語文的身影,學習語文不能局限于課堂,學習的渠道是多種多樣的,學習的方式變化無窮,巧妙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就是例證。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大自然呼吸新鮮的空氣,感受自然界的怡人風光,激起情感的波濤,這才是真正學習語文;讓學生走進村舍,感受農村的巨大變化,品嘗農民的田園生活,這就是學習語文;開展多彩多姿的活動,朗誦會上學生高聲吟誦,故事會上學生繪聲繪色的描述,辯論會上學生眼紅脖子粗的激烈爭吵,讓學生根植于實踐活動之中,陶冶情操,增長知識,這不是學習語文嗎?喜聞樂見的方式最能激發學生濃厚學習興趣。
最后,注重閱讀教學,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小學語文教學必須突出閱讀教學,學生閱讀課文久了勢必產生厭倦情緒,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一定注重閱讀教學,特別是課外閱讀,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正如《語文課程標準》所說: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一些家長只顧眼前利益,追求所謂的高分,為學生學習節省時間,不主張閱讀課外書籍,教師一定告訴家長這種想法是錯誤的。課外閱讀是學生學習成長的一個重要層面,利用有效的時間進行廣泛的閱讀,閱讀自己喜歡的書籍,和書成為真正的良師益友,終生受益。學生沉浸于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之中,享受一次次心靈旅游的快樂與悲傷,心靈一次次碰撞,情感一次次升華,這樣的閱讀學生的知識能不豐富嗎?學生的感悟能不深刻嗎?
2、困惑之二:學生的想象思維為何受到了限制
喜歡想象是小學生的天性,他們喜歡在想象的王國里遨游馳騁,對任何事情刨根問底,有著濃厚的興趣,強烈的好奇欲望,他們希望星星會眨眼,小草會微笑,小鳥會歌唱……小學生在自己的想象中感受世界和生活的美妙。然而,越來越多的學生想象思維變得遲緩,想象的大門逐漸關閉。
2.1想象時間和機會的缺失導致想象思維不能得到較好的發展。想象思維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過程,一定有足夠的時間滋潤,教師為了學生高成績,引領學生進入了題海的世界里,幾乎完全占用了學生的時間,沒有時間,學生的想象思維哪能得到發展嗎?
為了取得較好的成績,科學、音樂、美術這些培養學生想象思維學科課程被占用,造成了學生失去了想象思維的發展機會。
2.2“標準化”的評價限制了想象思維的發展。教師為了考試取得優秀成績,往往把標準答案告訴學生,一切唯書是從,不讓學生創造性思考,怕學生出現錯誤耽誤時間,變相限制了學生想象思維的發展。
思考之二:有效地激發和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對策
首先,創設足夠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大膽的想象。教師必須拋棄為了考試分數的提高而犧牲學生的能力,把學生從繁重的課業負擔下解放出來,創設足夠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進行大膽想象,從而獲得全面的發展。
其次,鼓勵學生進行大膽想象。鼓勵學生標新立異,樹立大膽想象的理念,感受想象帶來的快樂,老師的尊重、信任、鼓勵、期望,學生的想象思維一定能綻放出絢麗美妙的花朵。
篇9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是不一樣的。學生是受教育者,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教育者,是指導學生學習的。教學就是服務。因此,對目前并不少見的角色錯位的教學,突出教師“自我”、追求形式翻新的教學,以作秀來吸引眼球、用噱頭博得掌聲的教學要有分辨能力,不但不能效仿,而且要敢于說“不”。教學的最高境界是真實、樸實、扎實。要真真切切地做到“三實”,需要教師捧出一顆對教育虔誠、對學生真誠的心,一顆談泊名利、無私“忘我”的心。我們欣賞并提倡真真切切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這樣的回歸常態的語文教學。
學生是幼苗,需要知識甘霖的滋潤;學生更是火炬,需要教學智慧的點燃。語文教師的職責,就是點燃學生心頭的智慧之火,使之愛學語文;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導讀,導思,導練,使之學好語文,并逐漸會學語文、學會做人。要做到如此,我們教師要做好以下三點:
一、培植每個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自信心
教師要千方百計使每個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愉悅,看到自己的進步、能力和潛力,期待自己獲得更大的成功。這是學好語文的不竭動力。
二、加強對學習策略的研究與指導
譬如閱讀教學,怎樣使學生對閱讀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怎樣在學生每次讀書、實踐之前把要求提得明確、恰當?怎樣在學生質疑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教學設計,形成有價值的問題展開讀和議?教師怎樣在學生讀和議的過程中進行點撥、示范、講解等指導?怎樣圍繞學習重點,指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練習和適度的拓展?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指導工作,是引領學生入境入情地、逐漸深入地讀書,通過潛心默讀和放聲朗讀,培養語感。久而久之,學生就能做到理解地讀,有體驗地讀,傳情達意地讀,就能做到憑直覺和自動化,形成良好的語言習慣。
三、探索不同課型、不同課文基本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
篇10
一、思維訓練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有助于思維廣闊性的培養。創造性思維的一項突出特征就是思維的廣闊性,要求學生要善于從多種角度來解決及思考問題,將原來關聯性缺少的信息予以重新組合,使其成為有著較強系統性的信息鏈,進而得到較為完整的對事物的認識,并且將事物的規律把握好。在學習時期,學生需要學習和掌握相對較多的語文知識,但是卻很難將知識體系形成,而如果教師能夠引導學生精心歸納梳理所學的語文知識,由此及彼、新舊聯系地展開想象,簡單而言,也就是加強思維訓練,便能夠使學生有規律性認識的形成,學生思維的廣闊性便由此得以形成。
有助于思維條理性的增強。在語文教學的思維訓練中,較為注重有的放矢的訓練以及層層遞進步驟方法的采取,有助于學生思維條理性的增強。在訓練學生寫讀后感的過程中,可以劃分成四步,首先,針對全文的主要內容將感情予以發表;其次,就文章的某一點發表感性;再次,就文章中的某一點發表感性,并且要具備較強的思想性,從現象到本質、由此及彼的去認識;最后,根據“引、議、聯、結”的結構進行寫作,要求論據充實,結構嚴謹,觀點清晰。以上四步的思維訓練在學習的整個階段貫穿,循序漸進,能夠使得學生的思維條理性大大增強。
有助于思維深刻性的開掘。眾所周知,文章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文章的立意所決定的,文章的立意則是由人的認識水平所決定的,而人的認識水平又是由其自身的思維深刻性所決定的。從立意高妙、立意深邃的文章中,能夠更好地開掘學生的思維深刻性。比如,在寫《我過生日》的文章時,通常學生僅僅會對記憶中較為歡樂的場面進行捕捉,而有的學生卻可以從生日那天因奶奶突發疾病入院而不得不陪著爸爸守候病房的經歷中悟出深刻的道理:愛既是一種享受,同樣也是一種責任。所以,思維訓練能夠極大的開掘出學生的思維深刻性。
有助于思維創造性的激發。在語文思維訓練中,教師往往會將有助于創新的一個開放式氛圍創設出來,使得語文課程能夠與社會的、學校的語文學習相互溝通,使得學生的思維創造性得以激發。在思維訓練中,能夠引導學生借助于不懈的自主探究及自主學習,增強獨立研究、思考和鑒別的能力,開拓視野,獲取知識。與此同時,語文教學思維訓練中,文學報刊的創辦,能夠使學生在文學創作中將自身的靈感激發出來,將自身的才華展現出來;或者舉辦辯論會、演講會,能夠充分鍛煉學生的靈感思維、發散思維、直覺思維和逆向思維。
二、加強語文思維訓練有效性的途徑
語文思維訓練在語文教學中占據著不容忽視的地位,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語文教師應當積極開辟出強化語文思維訓練有效性的途徑。
發展想象,促進思維發展。語文課本中的文學作品基本上都是開拓學生想象力的優秀范本,在這些文章的創作中,作家正是憑靠自身非凡的想象力,比如,李白詩歌的暢想、朱自清散文的馳騁,魯迅小說的虛構等等,可以說缺乏想象力就不存在創作。所以,語文教師要利用教材促進學生的想象,使學生能夠獲得審美的愉悅,在課堂教學中,開拓學生的想象力,推動學生的思維發展。
巧妙設置疑問。在語文思維訓練中,教師可以借助于巧妙的設置疑問,促使學生逐漸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及興趣。質疑對學生思維的發展至關重要,質疑是思維的開端,在對新知識進行學習以前,通常學生腦海中會持有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而此類穩定則是對新知識的接受和學習尤為不利,這便需要語文教師采取有效的措施將這種平衡打破,將新的內容提出,使學生有主動積極探尋新知識的內驅力產生。學生經常在“思其因”、“感其行”中有疑問與困惑出現,所以,教師應當不斷鼓勵及提倡學生將疑難點和困惑點提出,同時使學生把自身探索討論的結果公布在課堂上,這樣則能夠使學生的心態由不平衡趨向于平衡,教學的針對性也會得以增強。因此,在語文思維訓練中,教師要培養學生善于質疑、敢于質疑、善于答疑、敢于答疑的精神,培養勤學好問的習慣,這對語文教學思維訓練有效性的提高十分必要及重要。
重視發散性思維的激發。在語文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使學生始終處在亢奮的情緒和競爭情境中,便能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極大激發,學習效率便會得以提高。比如,在對《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詩進行講解時,可以針對其中的詩句啟發學生,可以這樣問學生:我們所學的詩中,與“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意境相似的詩句有哪些?學生便會回答出:“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然后啟發學生:我們學過的送別詩句有哪些?經過略微的回憶,學生便會強者回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等等,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對已學的相關知識進行再次學習,并且還能夠使學生的發散思維得到充分的鍛煉,學生的思維發展也更完善。
訓練求異思維。一方面,訓練思維的新穎性。所謂思維的新穎性,具體指的是對于有待解決的問題,能夠將與眾不同的且新異奇特的見解提出。絕大多數學生對事物的認識通常浮于表面,有著較為普遍的單向思維,很難將思維定勢所帶來的影響克服,所以,在語文教學中,要不斷的鼓勵學生求新,對思維的新穎性進行訓練;另一方面,訓練思維的開放性。語文課本中存在著相當多的作文訓練素材,每次訓練均需要學生將頭腦中儲存的材料最大限度的予以釋放,再進行提煉,并且引導學生對材料按照自己所確定的中心進行求異,這樣便會使學生的習作變得更加豐富充實。另外,訓練思維的獨創性。在語文教學過程當中,語文教師應當積極鼓勵學生將思維定勢所帶來的束縛徹底擺脫,要善于從全新的層面與角度看待問題,不盲從他人,不輕信權威,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保持必要的懷疑態度。這便需要教師將民主、和諧、平等、融洽的課堂教學環境創設出來,增強學生的信心和勇氣,而教師則應當給予充分的肯定及表揚,對指出教師、教材或者他人錯誤的學生,要給以肯定。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語文病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