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5 22:54:1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旅游地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重慶旅游地旅游營銷論文
一、研究基本思路
(一)調查區域和調查對象選擇
由于推介重慶旅游線路的市外旅游商數量較多,受制于時間和精力,為方便研究需要,以重慶旅游地為中心,將研究調查對象所在區首先劃分為近程(800km以內)、中程(800-1500km)、遠程(大于1500km)3個片區。然后在此基礎上依托國家旅游局的2010年和2011年全國百強旅行商名單,每個片區選擇15家旅行商作為研究調查對象(注:重慶市內旅行商不在研究之列)。
(二)調查內容選擇
通過進入被選擇旅行商的官方網頁,重點收集其關于重慶旅游的推介線路,包含線路長度、時間行程安排、旅游活動內容、線路報價、線路類型及等級等,目的是了解其對重慶旅游的實際推介狀況,以測定重慶旅游營銷的市場響應度。
(三)調查方法和過程
旅游地品牌營銷論文
摘要:激烈的競爭導致旅游地進入品牌競爭時代,品牌營銷的作用日益突出。文章對國內外旅游地品牌營銷的文獻做了簡述,并從實證方面分析得出旅游地品牌營銷的一些結論。
關鍵詞:旅游地;品牌;品牌營銷
由于旅游業日益凸現對其他產業的帶動功能和綜合效應(地方品牌效應、政治聚集效應、經濟吸引效應、文化擴散效應、市場開放效應和環境促進效應),越來越多的國家期望通過發展旅游業來帶動經濟的發展,從而不可避免地導致旅游目的地競爭的加劇。面對如此激烈的全球旅游競爭環境,旅游地本身的品牌無疑在消費者選擇服務時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
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發生后,新加坡的經濟迅速下滑,碩士論文隨著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在亞洲金融危機后開始以低價形象大力發展旅游,新加坡的地位受到了極大的威脅。新加坡旅游局在先前旅游營銷的經驗基礎上,經過大量的消費調查和數據分析,推出第一代系統的品牌戰略:以“新亞洲·新加坡”為品牌形象,積極應對競爭渡過危機。現代旅游產業的發展,已經從旅游資源、旅游產品的競爭快速推進到旅游地品牌的競爭。在激烈的旅游地品牌競爭時代,旅游地品牌營銷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競爭的結果。
一、品牌營銷概述
品牌營銷是在市場營銷概念的基礎上延伸發展而來的,是品牌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指企業創建品牌及其創建后的發展與經營管理過程。品牌營銷主要包括品牌定位、品牌設計、品牌整合傳播、品牌價值提升、品牌保護等內容。品牌營銷過程也是發現市場消費者需求并通過創造品牌價值去滿足這種需求的過程,強調的是創造品牌價值,提升品牌核心競爭力。
旅游地本質分析論文
內容摘要:旅游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地區經濟的發展,但旅游地本身的發展又受客觀生命周期的局限。本文立足眾多學者的研究基礎,加上多年旅游地開發規劃的實踐,深入分析了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的本質以及對旅游地發展的實踐指導。并提出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的本質就是旅游地的旅游產品的生命周期,旅游地的發展要打破生命周期的“宿命”,必須延續現有主導旅游產品,及更新換代主導旅游產品。
關鍵詞:旅游地生命周期旅游產品
旅游地的生命周期,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國外學者最早注意并研究這一現象,總結出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為我們研究旅游地演化過程、預測旅游地的發展和指導旅游地的市場營銷和規劃提供了理論框架。但是,這一理論似乎也暗示:一個旅游地的必然歸宿是走向衰落,進而在無形中誤導旅游管理者在旅游地發展中采取聽之任之的消極態度。衰落是旅游地發展的必然歸宿嗎?下文擬從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本質研究中找到旅游地發展“打破宿命”的實用戰略。
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現象與理論
隨著大眾旅游的興起與旅游產業的發展,旅游地的發展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注意。在上世紀后半葉,國外不少學者注意到了旅游地存在著不同的階段(周期),學者們對這一現象進行了不斷的思索與總結,進而逐步提出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目前,被學者們公認并廣泛應用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是加拿大學者巴特勒(Butler,1980)提出的。巴特勒根據產品周期理論,提出旅游地演化經過6個階段:探查階段、參與階段、發展階段、鞏固階段、停滯階段、衰落或復蘇階段。
在旅游地發展的不同生命周期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和規律:探查階段。只有零散的游客,沒有特別的設施,其自然和社會環境未因旅游而發展變化。參與階段。旅游者人數增多,旅游活動變得有組織、有規律,本地居民為旅游者提供一些簡陋的膳宿設施,地方政府被迫改善設施與交通狀況。發展階段。旅游廣告加大,旅游市場開始形成,外來投資驟增,簡陋膳宿設施逐漸被規模大、現代化的設施取代,旅游地自然面貌的改變比較顯著。鞏固階段。游客量持續增加,但增長率下降。旅游地功能分區明顯,地方經濟活動與旅游業緊密相連。常住居民中開始對旅游產生反感和不滿。停滯階段。旅游地自然和文化的吸引力被“人造設施”代替,旅游地良好形象已不再時興,市場量的維持艱難。旅游環境容量超載,相關問題隨之而至。衰落或復蘇階段。旅游市場衰落,進而房地產的轉賣率很高,旅游設施也大量消失,最終旅游地將變成名符其實的“旅游貧民窟”。另一方面,旅游地也可能采取增加人造景觀、開發新的旅游資源等措施,增強旅游地的吸引力,從而進入復蘇階段。
旅游地品牌文化營銷構建
一、旅游文化營銷必要性
有論者認為旅游文化是指包含在旅游客體、旅游媒體和旅游審美活動中的各種物質與精神現象的總和。旅游文化營銷則是指旅游營銷者利用旅游資源并結合文化理念來設計創造提升相關的旅游產品以及服務的附加值,滿足游客最高層次的文化需求,實現旅游產品價值最大化的營銷方式[4]。通過對旅游地產品文化內涵的挖掘、包裝和推廣,有助于構建特色鮮明的旅游地品牌,實現旅游地的差異化發展。
(一)個性化旅游時代的到來
隨著游客消費行為的日趨成熟,越來越多的游客不再滿足于走馬觀花式的旅游,他們更看重旅游地所傳遞出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獨特的文化體驗以及文化象征意義。文化營銷能挖掘旅游品牌中的文化內涵,開發有特色的旅游文化產品,利用文化溝通,能較快地建立個性化的旅游品牌形象,并能讓游客在品牌消費時能夠獲得心靈上的共鳴。旅游地越注重旅游地品牌的深層次結構部分并善于運用系統的文化溝通方式,就越能提升游客對旅游地產品的認同感。一旦旅游品牌的文化和價值觀引起旅游者內心認同并產生共鳴,就會產生強大的向心力。江蘇周莊古鎮正是利用其獨特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水鄉民居文化大打周莊文化牌,開發旅游產業,使得周莊譽滿海內外,吸引了大量的海內外游客。
(二)旅游地可持續性發展的必然選擇
文化是旅游的本質特征,也是推動旅游地騰飛的動力所在。美國的旅游權威麥金托什就曾經說過:“文化是決定一個旅游地區總體魅力唯一因素,其內涵極其豐富并充滿多元化特點。一個地區的文化元素是極其復雜的,它能夠反映當地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娛樂方式等。”[5]旅游地只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才能體現其與眾不同,才能激發游客的旅游欲望。此外,與其他的旅游產品相比,旅游地具有持久吸引力的獨特的文化,競爭對手是難以復制的。因此,旅游地的魅力更多的是當地的文化所決定的。人們常說“韶山美,沒有的故居美;月亮美,沒有月宮的故事美”[6]。可見,隨著旅游者文化修養的提高,只有深入挖掘旅游地的文化內涵,才能具有持久的競爭力與魅力。
后發旅游地營銷策略
隨著旅游業的持續快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旅游業的全球化競爭日益加劇。在全球化競爭態勢下,旅游業的競爭首先表現為旅游目的地之間的競爭。目的地營銷作為一種重要的目的地管理工具已成為眾多旅游目的地獲取競爭優勢的一個重要途徑,后發旅游地的發展狀況也自然成為了學界關注的焦點。
一、后發旅游地概念
后發旅游地是在一定地理空間范圍中的概念,是相對于先發地區即旅游業起步早、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而言的,此概念不同于“經濟欠發達旅游區”,其中“后發”也不代表未發展,而只是一種發展滯后或低度發展的狀態。
二、后發旅游地營銷環境分析
后發旅游地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諸多挑戰,主要包括旅游產品類型單一,新產品開發滯后;營銷支持服務相對不足,游客消費便利性受影響;市場認知度低,營銷渠道受限;專業人才匱乏,生產效率較低等。另外,目前我國旅游地營銷中存在的諸多共性問題,如在市場營銷中存在盲目削價競爭、忽視售后服務問題導致游客流失、法制意識淡薄問題、旅游市場營銷中存在科技含量低的問題、追求短期銷售目標問題、忽視旅游形象問題等,對后發旅游地的營銷也是不小的挑戰。
三、后發旅游地營銷策略分析
旅游地景觀標識設計要素分析
旅游地景觀標識是構成旅游地識別性的重要因素,其功能是運用科學合理的技術和藝術手段,通過對實用性和效力性的研究,最大限度地利用環境景觀的空間,創造出功能性強的環境視覺識別系統,滿足人們在環境中行為和心理需求。因此不能將標識系統設計當作完全獨立的設計來做,而應該融入到旅游景觀大環境之中,并為之服務[1]。旅游地景觀識別一般分為象征性標識和指示性標識兩大類,前者主要是區別性的形象標志,對應于旅游地視覺識別系統的基本項目部分,后者主要是導向功能,對應于旅游標識導向系統[2]。旅游地景觀標識設計是旅游地形象視覺識別設計的核心組成,它是將環境與標識這兩個領域進行結合的一個完整的概念,它不是純粹的對環境空間功能和形式,或對單純的平面標識形態的獨立的研究,而是在注重環境功能的基礎上,對特定環境中的標識系統科學的、系統的、整體的、多元的研究[3]。本文以旅游地景觀標識設計為背景,重點分析圖形、文字、色彩、材質等標識設計要素在旅游地景觀標識中的設計原則和特色。
1.圖形要素設計
圖形(Graphic)顧名思義就是由繪、寫、刻、印等手段產生的圖形記號,是說明性的有別于詞語、語言、文字的視覺圖畫形式,是人們傳達某種信息而創造的“新語境”。與文字相比,它不同于單純的標識、符號或圖案,它是在特定思想意識下對視覺元素蓄意刻畫和表達的形式,既是美學意義上的升華又富有一定的寓意。并且可以通過各種手段進行大量的復制。由于圖形具有形、色的外觀視覺形態及本身所包含的具體實際意義,對人的感知與邏輯思維產生刺激,從而更具有感染力和視覺沖擊力,使人們留下持久的記憶。在景觀標識設計的過程當中,圖形是我們最經常使用的元素。圖形能直觀地表達一定景觀內容,研究表明,人們對圖形的注意、辨別、理解的速度均要快于對文字的處理[4~5]。作為符號表現有抽象的,也有具象的,有圖形意義上的,也有具體的實物景觀意義上的。一般來說,旅游地的圖案設計可以考慮采用特征性地理風景,從具象、簡象到抽象的處理都會產生不同的形象力;此外也可以采用特征性實物圖案。
2.文字要素設計
文字是信息傳達的另外一種重要的形式,也是信息傳達設計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作為目前景觀標識設計的主題,文字本身就是一種圖形符號,具有傳達情感、表達思想、和記錄語言的功能,也被認為是最基本、最穩定、最具有生命力的設計元素。文字符號是旅游地景觀標識符號系統中廣泛采用的符號,旅游景觀標識是旅游地形象表述和強化大眾對旅游地的印象和識別以及記憶程度。在景觀標識的信息傳達當中文字的設計要簡單明了,精煉,與整體效果相一致,使讀者易認,易懂,給觀者以清晰的視覺印象,同時還要賦予文字個性、突出它的個性色彩和風格特征,傳達出獨特的視覺享受。隨著社會文化的迅速發展,文字積極地參與設計并提升到表現視覺美感的境界。一般來說,在不影響旅游者的文字理解功能的前提下,盡量使用本地域和本民族的文字,是建立旅游地文字符號形象的基本原則。事實上,與客源地不同的文字符號不僅反映旅游地的文化特征,而且本身對于旅游者就是一種吸引力,可增加異域形象[6]。例如去過云南麗江的游客,如果對納西族沒有什么特別印象的話,但是一定會記住東巴的形象文字。去過新疆、內蒙、西藏的旅客,往往會對這些少數民族的文字和圖案留下深刻的印象。
3.色彩元素設計
旅游地生命周期控制論文
一、旅游地的生命周期模型
旅游休假地和其它產品一樣,也有其興衰的模式,即休假地的生命周期。然而,系統地把市場學中的生命周期概念引入到旅游休假地管理的研究中,還是1980年加拿大旅游學家R.W.Butler的貢獻[①]。他對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的描述是,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始于一小部分具有冒險精神、不喜歡商業化旅游地的旅游者的“早期探險”(exploration)。在“參與”(involvement)階段,由于當地人們積極參與向消費者提供休閑設施以及隨后的廣告宣傳,使旅游者數量進一步增加。在“發展”(development)階段,旅游者數量增加更快,而且對旅游經營實施控制的權力也大部分從當地人手中轉到外來公司的手中。在“鞏固”(consolidation)階段,盡管旅游者總人數仍在增長,但增長的速度已經放慢。至于“停滯”(stagnation)階段,旅游者人數已經達到高峰,旅游地本身也不再讓旅游者感到是一個特別時髦的去處了。而到了“衰退”(decline)階段,因旅游者被新的度假地所吸引,致使這一行將衰亡的旅游地只有依賴短距離的一日旅游者和周末旅游者的造訪來維持其生計(見圖1)
(附圖{f90301})
圖1旅游地的生命周期模型來源:Butler(1980)
對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這一理論模型,西方學者一直在做實證性的探索。盡管他們不同程度上都發現了實際情況與這個理論模型之間存在的差異,但他們的研究成果都支持這一理論的一般觀點。實際上,旅游地生命周期曲線的具體形狀雖然因旅游地自身的發展速度、可進入性、政府政策以及競爭狀況等因素的差異而各有變異,但每個旅游地都難免要經過“早期探險”、“地方參與”、“發展”、“鞏固”、“停滯”和“衰退”這樣幾個階段。能夠滿足一切時代的旅游者的口味的度假地實際上是不存在的。然而,從經營的角度而言,沒有一個旅游度假地的經營者不期望他所開發經營的度假地能在為他提供利潤的前提下盡可能長久地生存下去。我們雖然相信“永生”是不可能的,但也相信,在弄清了影響旅游度假地壽命長短的因素并進而做出明智決策之后,“長壽”的目標是不難達到的。
二、影響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因素
旅游地生命周期應用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旅游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地區經濟的發展,但旅游地本身的發展又受客觀生命周期的局限。本文立足眾多學者的研究基礎,加上多年旅游地開發規劃的實踐,深入分析了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的本質以及對旅游地發展的實踐指導。并提出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的本質就是旅游地的旅游產品的生命周期,旅游地的發展要打破生命周期的“宿命”,必須延續現有主導旅游產品,及更新換代主導旅游產品。
關鍵詞:旅游地生命周期旅游產品
旅游地的生命周期,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國外學者最早注意并研究這一現象,總結出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為我們研究旅游地演化過程、預測旅游地的發展和指導旅游地的市場營銷和規劃提供了理論框架。但是,這一理論似乎也暗示:一個旅游地的必然歸宿是走向衰落,進而在無形中誤導旅游管理者在旅游地發展中采取聽之任之的消極態度。衰落是旅游地發展的必然歸宿嗎?下文擬從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本質研究中找到旅游地發展“打破宿命”的實用戰略。
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現象與理論
隨著大眾旅游的興起與旅游產業的發展,旅游地的發展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注意。在上世紀后半葉,國外不少學者注意到了旅游地存在著不同的階段(周期),學者們對這一現象進行了不斷的思索與總結,進而逐步提出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目前,被學者們公認并廣泛應用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是加拿大學者巴特勒(Butler,1980)提出的。巴特勒根據產品周期理論,提出旅游地演化經過6個階段:探查階段、參與階段、發展階段、鞏固階段、停滯階段、衰落或復蘇階段。
在旅游地發展的不同生命周期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和規律:探查階段。只有零散的游客,沒有特別的設施,其自然和社會環境未因旅游而發展變化。參與階段。旅游者人數增多,旅游活動變得有組織、有規律,本地居民為旅游者提供一些簡陋的膳宿設施,地方政府被迫改善設施與交通狀況。發展階段。旅游廣告加大,旅游市場開始形成,外來投資驟增,簡陋膳宿設施逐漸被規模大、現代化的設施取代,旅游地自然面貌的改變比較顯著。鞏固階段。游客量持續增加,但增長率下降。旅游地功能分區明顯,地方經濟活動與旅游業緊密相連。常住居民中開始對旅游產生反感和不滿。停滯階段。旅游地自然和文化的吸引力被“人造設施”代替,旅游地良好形象已不再時興,市場量的維持艱難。旅游環境容量超載,相關問題隨之而至。衰落或復蘇階段。旅游市場衰落,進而房地產的轉賣率很高,旅游設施也大量消失,最終旅游地將變成名符其實的“旅游貧民窟”。另一方面,旅游地也可能采取增加人造景觀、開發新的旅游資源等措施,增強旅游地的吸引力,從而進入復蘇階段。
小議鄉村旅游地品牌個性特征
摘要:借助國際上品牌個性特征測度的經典量表,并結合國內相關學者的已有研究成果,選取“農家樂”這一旅游休閑活動為研究對象進行實證研究,研究結果顯示:“農家樂”旅游休閑品牌的個性維度和以往研究的“大五”維度有所不同,其品牌個性特征表現為實惠、喜悅、閑適、交互、健康和逃逸6大特征;該6項測度結果較好地解釋了“農家樂”旅游休閑活動產品的品牌特性和“農家樂”旅游休閑活動的參與特點和呈現方式。
關鍵詞:農家樂;品牌個性;維度
農家樂旅游休閑活動在我國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劉盛和等,2004),它是以鄉村旅游空間環境和農業資源為依托,以三農(農村、農民和農業)獨特的生產形態、民俗風情、生活形式、鄉村風光、鄉村居所和鄉村文化為對象,利用城鄉差異來規劃設計和組合產品,集觀光、游覽、娛樂和休閑等為一體的一種旅游形式(吳章文等,2004)。經過20多年的發展,“農家樂”旅游休閑活動已經成為我國城市居民選擇短途出游的主要休閑娛樂方式之一,其大眾化消費的市場品牌形象已基本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和接受。
據統計,2003年我國“農家樂”旅游休閑產業發展較為成熟的地區——成都,其轄區內“農家樂”旅游休閑點已達5000家以上,年接待游客1500萬人次,年創收入10億元左右(劉盛和等,2004)。2006年國家旅游局將中國旅游主題定為“2006中國鄉村游”,并提出了“新農村、新旅游、新體驗、新風尚”的旅游口號。“農家樂”作為鄉村旅游產業發展重點鼓勵和扶持的形式,從行業規范化發展角度,各地旅游管理機構也將其納入行業管理的范疇,并對轄區內“農家樂”進行授牌和等級評定。
“農家樂”旅游休閑活動之所以在我國短時間內達到如此的發展規模,是因為其產品特性和形式能夠迎合城市居民高工作和生活壓力情況下需求短時間逃逸放松的心理。面對龐大的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潛力,其初始化品牌特征研究應給予足夠的重視,以期保證該產業的規范和科學化發展。
一、理論基礎:品牌個性理論
鄉村旅游地居民感知對參與意愿的影響
摘要:基于社會交換理論,構建以鄉賢信任為前因變量的居民旅游影響感知作用模型,共獲取434份有效問卷,運用SPSS22.0和Amos24.0進行模型檢驗,結果顯示:積極旅游影響感知不僅能夠直接影響居民參與意愿,而且能夠通過弱化居民消極旅游影響感知間接影響居民參與意愿;鄉賢信任對居民旅游影響感知的作用機制具有前導作用,鄉賢信任分別正向影響居民積極旅游影響感知與參與意愿,鄉賢信任負向影響居民消極旅游影響感知;鄉賢信任與居民參與意愿之間存在積極旅游影響感知和消極旅游影響感知的多重中介作用。
關鍵詞:鄉賢信任;居民旅游影響感知;鄉村旅游;參與意愿
從社會交換理論的視角分析,居民旅游影響感知是影響居民參與意愿的重要因素,積極旅游影響感知能夠增強居民參與旅游發展的意愿[1],消極旅游影響感知在一定程度上會弱化居民參與旅游發展的意愿[2]。積極旅游影響感知與消極旅游影響感知之間存在的作用關系,也會對居民參與意愿具有一定的作用[3]。信任是社會交換的重要基礎[4],以往研究顯示政府信任、社區信任及旅游開發公司信任能夠促進旅游地社區居民積極參與旅游發展[3,5~6],以往成果都忽視了鄉賢信任的作用研究。鄉賢在鄉村這一熟人社會中具有較高的社會威望,更能直接影響其他居民對鄉村旅游發展的感知與行為意向。因此,在鄉村旅游地居民旅游影響感知的研究中,有必要將鄉賢信任考慮進去。綜上所述,研究基于社會交換理論,構建以鄉賢信任為前因影響因素的居民旅游影響感知對居民參與意愿的作用機制模型,探索在積極旅游影響感知和消極旅游影響感知為中介的多重中介作用下,鄉賢信任對居民參與意愿的影響作用。
一、研究假設
居民旅游影響感知是指居民對鄉村旅游發展、對鄉村旅游地的影響的主觀認知,可以分為積極旅游影響感知和消極旅游影響感知。居民參與意愿是指居民參與鄉村旅游經營活動的意愿。由社會交換理論可知,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能顯著影響居民參與旅游的意愿[7],積極感知有助于增強居民參與旅游的意愿[8],消極感知將削弱居民參與旅游發展的意愿[9],甚至抵制鄉村旅游的開發與發展。積極旅游影響感知與消極影響感知之間通常具有負相關的關系,當社區居民對旅游影響的積極感知較弱時,他們所感知到的消極旅游影響往往處于較高水平[10],較強的積極旅游影響感知也能削弱消極旅游影響感知。由此,提出以下假設:H1:積極旅游影響感知顯著正向影響居民參與意愿。H2:消極旅游影響感知顯著負向影響居民參與意愿。H3:積極旅游影響感知顯著負向影響消極旅游影響感知。鄉賢信任是一種特殊的關系信任,是鄉村旅游地普通居民與鄉賢之間的一種互動關系,鄉賢憑借自身較強的經濟能力、較高的道德品質、長遠的眼光見識及良好的社會關系[11],獲得居民的主觀認同與信任。信任是社會交換的基礎,是社會交換持久性的前提。信任會對居民旅游影響感知、居民參與態度產生顯著影響。由此,提出以下假設:H4a:鄉賢信任顯著正向影響積極旅游影響感知。H4b:鄉賢信任顯著負向影響消極旅游影響感知。H4c:鄉賢信任顯著正向影響居民參與意愿。由前文假設推演,鄉賢信任對居民旅游影響感知具有正相關關系,信任可以影響居民旅游影響感知的過程,進而影響居民的參與意愿。由此,提出以下假設:H5:積極旅游影響感知與消極旅游影響感知在鄉賢信任與居民參與意愿之間具有多重中介作用。
二、研究設計與問卷數據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旅游管理職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