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問題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2 03:16:0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教育問題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鄧小平教育問題
一、鄧小平在教育問題上的憂患意識及特點
(一)鄧小平在教育問題上的憂患意識具有豐富而深刻的內容。
鄧小平同志對中國教育的發展問題高瞻遠矚,提出了教育發展的方針、任務、途徑等,確立了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同時,他對中國教育發展又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具有豐富的內容。首先,憂于中國教育的落后。鄧小平同志在領導中國進行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很重視吸取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他認為,西方國家經濟和科技發達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長期抓教育的結果。于是就明確提出:經濟、科技發達的基礎在于教育。我國教育事業建國以后雖然有了很大發展,但畢竟底子薄,基礎差,再加上受過去“左”的思想干擾,致使中國的教育與發達國家相比落后了一大截,“現在看來,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科學技術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對此,鄧小平同志深感擔憂和不安,他很擔心因教育的落后而拖了經濟建設和現代化進程的后腿。這種憂患意識早在1975年他在領導整頓的時候就提出:“我們有個危機,可能發生在教育部門,把整個現代化水平拖住了?!薄啊北环鬯楹螅啻侮U述這一思想:“科研部門、教育部門都有一個調整問題。希望這個調整搞得快一些……”,“辦事要快,不要拖”,而且提出“要抓住機會,現在就是好機會。我就擔心機會的喪失。不抓呀,看到的機會就丟掉了,時間一晃就過去了”。正是有著這樣的憂患意識,使鄧小平同志下決心大力推進中國教育的現代化,提出中國教育的發展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他并為此傾注心血。其次,憂于中國教育發展的艱難。在我國教育發展的同時,鄧小平同志也憂于我們前進中遇到的一些困難與問題,他認為這些困難與問題不解決,中國的教育現代化就會受到限制甚至會夭折。這些困難與問題重要有:
一是人們思想的僵化,辦學路子的單一,使中國教育長期處于落后境地。他認為,要興辦教育事業,首先必須解放思想。必須從中國人口多、底子薄、國家窮等特點出發,興辦教育應當打破由國家包辦的舊思想、舊觀念束縛,貫徹“兩條腿走路”的方針。所謂“兩條腿走路”方針,就是指辦學的規模、層次和形式應該適應各地區、各方面的實際情況和不同特點,要依靠全社會共同努力,堅持多種形式辦學。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事業有了長足的進步,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解放思想,發揮了多種力量、多種形式辦學的結果。
二是一些地方對教育的發展不夠重視。改革開放以來,雖然已經確定教育的基礎地位,必須大力發展,但由于教育投入多,周期又長,因而在一些地方,或多或少存在“一工交,二財貿,剩下多少搞文教”的習慣看法和“說起來重要,做起來不要”的錯誤態度。鄧小平對此深感憂患。他認為,這種態度和做法如果再不改進,必然嚴重影響教育的發展。為此,他主張:要統一思想,切實加強地方領導對教育問題的重視。要少說空話,多干實事。把黨的教育發展方針、政策和地方的實際結合起來,努力把中國教育事業搞上去。
三是憂于教育體制上存在的一些問題。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對教育事業的要求愈來愈迫切。然而在原有的體制下發展起來的我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需求越來越不相適應,甚至與社會的發展相脫節。在這種形勢下,鄧小平同志提出必須進行教育體制的改革,并具體地提出了改革的原則、方針和目標,如:“教育方面有好多問題,歸根到底要出人才、出成果”;教育必須實現“三個面向”即“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教育還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當然結合的內容、形式在不同的時期可以有不同的變化);教育要培養“四有”新人。所有這些都為教育體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四是憂于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忽略。鄧小平同志始終認為,在中國必須堅持“兩個文明”一起抓的方針。尤其是在分析1989年出現政治風波原因時痛切地說:“十年最大的失誤是教育,這里我主要是講思想政治教育,不單純是對學校、青年學生,是泛指對人民的教育。對于艱苦創業,對于中國是個什么樣的國家,將要變成一個什么樣的國家,這種教育都很少,這是我們很大的失誤”。鄧小平的這段話深刻地告誡我們: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歷史背景下,很容易發生物質文明建設一手比較硬,而精神文明建設一手比較軟的傾向。精神文明建設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如果我們忽視精神文明建設,必然會妨礙中國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因此,我們要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所以,我們的教育既要承擔起科學文化建設的重任,還要擔負起思想道德建設的重任。教育不僅限于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授,還必須把對人民特別是對青少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重要內容,把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這種教育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敗和民族的復興。因此,鄧小平同志在領導中國現代化和改革開放過程中,始終反復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鋼琴教育問題及原因
鋼琴教育是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對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藝術審美能力具有促進意義。然而,在鋼琴實際教育中,學生審美能力與樂感培養不佳,究其原因,是傳統教育弊端的影響。因此,應找尋鋼琴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探析問題形成的因素,并且以正確的教育方法引領學生,進而提升鋼琴教育水平。
一、鋼琴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忽視審美教育的滲透。鋼琴教育是美的教育,只有讓學生充分體會到鋼琴作品中的美,才能夠讓學生理解鋼琴作品的內涵,以熟練的技巧演繹鋼琴作品,使鋼琴演繹將聽眾帶入到鋼琴作品意境中,進而與聽眾形成共鳴。事實上,鋼琴學習過程是學生探究美的過程。但在實際鋼琴教育中,教師并沒有將審美教育滲透到其中,學生對鋼琴作品內涵理解能力不足,大都是根據技法去演繹鋼琴作品,沒有將其中的美呈現出來。(二)忽視學生樂感的培養。樂感是學生在長時間藝術學習與實踐過程中,對樂曲的所有音符的認識,以及了解不同音符在音樂作品中的作用與價值。樂感是學生鋼琴學習中以及音樂學習中必備的一些能力與素養,具有樂感的學生,能夠更好的解讀音樂作品,對學生藝術情感與審美能力的培養十分重要。然而,據相關調查而知,多數學生在鋼琴學習中樂感培養不佳,究其原因,是部分教師在鋼琴教學中,較為重視學生指法與技能訓練,忽視學生樂感的培養,導致學生鋼琴演繹流于形式。
二、鋼琴教育中的問題原因
(一)教學模式單一。受到傳統教育的弊端,多數學生鋼琴學習興趣不足。在鋼琴教學中,教師大都采取填鴨式教學方法,忽視審美教育的滲透,很少采取多樣化教學方法為學生授課,使課堂教學氛圍沉悶,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進而使鋼琴教學質量低下。這樣的教學方法,忽視學生主體性,并沒有發揮鋼琴藝術教育形式,導致學生藝術審美能力與樂感培養不佳。(二)學生鋼琴基礎層次不一。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家長關注于學生藝術教育,學習鋼琴的學生數量越來越多,與此同時也形成一定的現實問題。例如:家庭條件好一些的學生,從小學習鋼琴,并且家中有鋼琴,故而,這些學生鋼琴基礎水平良好,能夠跟隨教師的指引,快速的融入到鋼琴教學氛圍中。但部分學生是因為愛好鋼琴,或者是對鋼琴知識略微的懂才選擇學習鋼琴,這些學生鋼琴基礎水平較差,甚至不能夠跟上教師授課進度。而因學生鋼琴水平不一,在傳統教育背景下,鋼琴基礎水平差的學生很難融入到教學中,打消學生鋼琴學習積極性。(三)忽視理論教學的重要性。在鋼琴教學開展中,教師較為注重指法訓練與培養,忽視鋼琴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相融合,導致學生鋼琴理論知識缺乏。例如:在鋼琴教育中,教師大都通過一些優秀的鋼琴作品,鍛煉學生鋼琴技能,導致學生鋼琴技能較高,但缺乏藝術靈感與氣息,最終學生演奏的作品也是缺乏情感,不能夠感動自己甚至聽眾。
三、鋼琴教學中的改進策略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探究
摘要:班主任工作是學校教育教學中最為基礎、最為繁瑣的,也是最為重要的工作。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城鎮化的發展差距越發明顯,尤其在留守兒童教育方面,發展較為落后的貴州農村地區留守兒童數量非常多,如何有效的處理和解決這些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是擺在當前學校及班主任面前的首要任務。本研究主要結合當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發展現狀,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并總結了針對性的應對措施,以期使留守兒童得到高質量的教育,縮短城鄉兒童教育方面的差距。
關鍵詞:班主任;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眾所周知,由于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社會生產的發展重心主要為城市,農村人民迫于生計紛紛到外地打工,而留守兒童在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和作用下,產生了嚴重的教育缺失問題。我校位于興仁縣城西面六公里處,是一所處于城鄉結合部的九年制一貫制學校,全校留守兒童較多,如何做好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也成為了班主任的一項重要工作。因此,研究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可以有效緩解當前留守兒童缺乏良好教育的問題,逐步提高農村兒童的教育質量,更好的實現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
一、當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分析
1、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
近年來,城市經濟發展速度迅猛,但農村發展仍處于較低的水平,農民勞動人民開始大量的轉移,農民廉價的勞動力也被很多城市所接受,流入到城市中打工的農民越來越多。農民如果僅依靠務農的方式,根本無法滿足生活的需要,而去外地打工后能夠提高生活的水平。外地打工的農民無法將子女和家人也帶到城市中,不得不留下年邁的老人和兒童,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越來越多。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分析
【摘要】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疾速發展,“留守兒童”群體大規模出現。時空的長期阻隔和父母培育的缺失,使得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十分嚴峻。本文深入分析了目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和問題,進一步提出了解決對策。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解決對策
一、引言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數量龐大的農村留守兒童長期處在代際撫養的教育環境下,“隔代教育”問題十分嚴重。他們普遍存在著道德品行差、安全教育缺乏、心理不健全等問題,需要綜合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多方面的力量共同解決。
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及分析
(一)心理教育問題。農村留守兒童長期缺少父母的陪伴與關愛,其心理需求無法得到滿足,久而久之,形成以自我中心、孤僻、暴躁的“留守綜合癥”,長期發展下去對其身心造成很大傷害。近年來有許多關于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事例,例如2016年貴州畢節四名留守兒童在家中服藥自殺;2014年某縣因故意傷人而刑拘的30人中留守兒童高達10人。之所以會發生這些令人心痛的事件,是因為留守兒童在隔代教育下,無法得到有效溝通,從而產生隔閡,在愛的缺失下他們的心理往往傾向于冷漠、內向、攻擊性強,同時家庭和學校都沒有給予充分的心理教育培養,其內心想法得不到充分表達,消極情緒長期困擾,最終產生悲劇。(二)安全教育問題。近年來,時常發生農村留守兒童溺水、觸電、摔傷、拐賣、猥褻等各種意外。由于缺乏安全教育,淡薄的安全意識,留守兒童常常不能正確辨別是否安全,自我保護能力差,同時安全監管不力,其玩耍場所和娛樂工具通常存在致命性傷害。再就是監護人精力有限,沒有用正確的方式和充足的時間教導留守兒童安全問題,不能無時無刻細心呵護他們,使其身心安全得不到保障,心靈遭到創傷,喪失生命。(三)道德教育問題。兒童時期是孩子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家庭和學校應積極引導孩子成長。一方面,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在外打工,他們大都在爺爺奶奶的溺愛中成長,使其不良行為得不到糾正,自身所遇問題難以解決。另一方面,老師難以照顧每位留守兒童,其壞習慣無法及時改正,長此以往,他們就會沒有上進心,缺乏集體榮譽感,甚至違法亂紀。情感上得不到父母的陪伴,行為方式上缺乏正確的指導,致使農村留守兒童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歪曲,好逸惡勞,逃學厭學,還喜歡與社會不良青年廝混,甚至違法犯罪。
中國家庭教育問題與對策
摘要:家庭教育對兒童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世界各國實施保障兒童權益,明確家長教育職責,援助家庭教育無力或不力的家庭,提供家庭教育服務,開展家庭教育專業指導等舉措保障家庭教育。國外經驗為我國解決家庭教育問題提供了參考.因而,我國可以實施建立“家庭教育幫扶會”,開辦家庭教育進修班,設立家庭教育指導師,加大政府救助力度等措施,為兒童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
關鍵詞:家庭教育;國際經驗;兒童成長
家庭是影響兒童成長與發展的重要環境因素之一。美國的《科爾曼報告(1966年)》明確指出,家庭及其周圍文化環境對兒童的成長影響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是兒童健康成長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形態。在我國由于家庭教育問題導致的社會事件接連發生,因而,亟需探索我國家庭教育問題的解決之道。借鑒優化家庭教育的國際經驗是為之有效的路徑之一,取長補短可以進一步完善我國家庭教育措施,發揮家庭教育作用,保障與支持兒童的健康發展。
一、優化家庭教育的國際經驗
世界各國依據國情制定實施保障教育發展政策。這些政策不乏對家庭教育進行指導,并論述實施家庭教育的原則和措施。
(一)優先保障兒童權益
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與對策
摘要:近年來發生的諸多留守兒童問題事件,使得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成為社會各界人士關注的焦點。本文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剖析,并從政府、家長、學校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即政府要協調城鄉發展;家長要樹立正確教育觀,加強親子間交流;學校要發揮對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的監管作用,加強對留守兒童心理疏導。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對策研究
隨著社會的穩步發展,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越來越突出,造成社會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本文通過調查分析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產生的原因,能為留守兒童家長對兒童家庭教育問題提供參考,并以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好的家庭教育環境為目的,希望能夠引起農村留守兒童家長對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關注和重視[1]。
一、調查對象和方法
(一)調查對象。本次研究的對象為某農村留守兒童以及農村留守兒童家長。通過訪談和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式來調查家庭教育問題。(二)研究工具。第一,運用文獻分析法整理出有關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及其對策研究相關的信息。第二,采用問卷調查法,根據問卷調查內容,收集相關的數據并進行分析。本研究問卷是在許向東《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及其對策研究》的問卷調查基礎上作出改進,主要從監護人的教育理念、工作狀況、教育行為、生活環境等層面進行調查,并對家長的一些基本情況和孩子的學習情況以及留守兒童家長對家庭教育的認知程度等方面進行了解。除了監護人,也有針對性地對部分留守兒童進行調查,涵蓋他們的生活、學習狀況、人際交往等方面。最終對問卷調查所搜集的農村留守兒童基本情況做出數據分析。
二、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城里農村子女教育問題探索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大批農村勞動力流向城市和東部經濟發展較快的沿海地區,成為城市里的“農民工”。許多年齡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民工子女,也隨其父母進入城市沿海和地區。城市中廣大農民工子女如何接受義務教育,逐漸成為當前社會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本文在分析城市農民工子女教育現狀的基礎上對城市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出現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關對策。
關鍵詞:農民工子女教育弱勢群體
引言
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迅速轉型,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日益加快,適應市場對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的需求,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由農村流向城市,由欠發達地區涌向發達地區,全國各地掀起了一股波濤洶涌的“民工潮”。上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人口流動中家庭遷移的比重越來越大,大批學齡兒童隨父母流入城市,數量急劇增加,流動兒童問題越來越突出,最突出的是在流動兒童的義務教育問題上,城鄉分割舊體制的弊端暴露得越加清晰,越加變得令人不能容忍。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執政理念,總書記又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作了進一步的闡述,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边@一執政理念充滿了人文關愛,讓人不禁對社會、對生活、對未來充滿了無限的希望和美好的期待。
目前,我國流動兒童的數量約為1982萬,占全部流動人口的19.37%。在全部流動兒童中,戶口類型為農業戶口的占74%。也就是說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從數量上看已將近1500萬。他們不能接受或不能良好地接受義務教育,這不僅僅會影響兒童個體的發展,同時也影響我國“普九”工作的深入進行,影響社會公平體系的建立,以及我國公民素質的整體提高,必將對我國的社會發展帶來隱患。解決這一龐大群體的教育問題刻不容緩。
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及對策
摘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城市化、工業化發展迅速,城鄉交流越來越多,越來越多偏遠地區農民進入城市工作和生活,在為城市建設做出貢獻的同時,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也逐漸受到社會的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不容樂觀,對其學習和心理發展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文章從農村留守兒童入手,積極分析留守兒童的現狀,提出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措施。
關鍵詞: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措施
一、引言
眾所周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而家長則是他們人生中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對孩子未來的發展具有極大的影響,如果家庭教育不到位,就會抵消學校教育的效果,甚至導致孩子的心理、人格發育不健全,影響到他們的健康成長。廣西壯族自治區是中國勞動力輸出的大省,每年外出務工人員超出一千萬,留守兒童數量高居全國前十。很多留守兒童由于從小與父母兩地分離、監管不到位和家庭教育缺失,導致他們中部分人出現了孤獨、自我封閉的問題。留守兒童是指父母一方常年在外工作的農村地區的兒童,得不到父母細心照料,遠離父母生活的兒童,稱為留守兒童。
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新特點
留守兒童也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而從兒童變成青少年,對留守兒童缺乏關愛是最嚴重、最現實的問題。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個人照料比代為照料或寄養更能促進兒童的身心健康,父母的缺席導致兒童長期得不到家人的安慰和照顧,精神焦慮,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差。此外,留守兒童在人格、人際交往、學習成績、人生理想等方面越來越差,出現輟學、打架、違法犯罪等問題。農村留守兒童的臨時監護人一般是祖父母,由于他們的知識有限,大多無法為留守兒童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出現無組織紀律和松散的行為,自律性差等人格特質,自制力弱,身心發展不健康。同時,農村學校普遍缺乏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和照顧。如今的中小學仍然以應試招生為主,老師的教學評價基本上是學生的成績。有的教師為了提高課堂成績,達到考核標準,對學生采取高壓政策,教學方法枯燥。在一些偏遠地區,教師可能對學生冷漠或體罰。農村教師很少關心留守兒童的生活,有些孩子因為無法及時解決心理問題而厭學。此外,學校課程設置不能滿足農村留守兒童的特殊需求。在農村,學校管理條件落后于城市,教育環境較差,教師數量有限。除了有語文和數學老師外,一些農村小學在一些小課程上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學校很少為學生提供心理輔導、安全教育或青少年教育,以及對留守兒童進行法制教育。
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及策略
摘要:隨著我國城市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勞動力開始向大量向城市轉移,農村留守兒童現象普遍存在,造成大多數農村兒童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始終無法取代的部分,它是最基本也最先接觸到的教育,對于兒童性格、思維方式的形成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而農村兒童會因為父母的外出導致父母家庭教育的缺失,會讓農村兒童在成長中逐漸形成缺乏自信、親子關系欠佳、無心學習、思想道德不高等不良現象,嚴重影響著農村兒童的身心健康。目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并不少,改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是當今教育發展、城市化進程的推進過程中亟須解決的社會問題。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對策
在我國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城市吸引著大量農村勞動人口進入城市務工,在推動城市發展的同時,也對農村兒童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父母長期的外出會導致兒童與父母的關系生疏,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會對他們的成長造成一定負面影響。大多數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都來自于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甚至是其他沒有直系血緣關系的親戚,而他們通常會把兒童的安全放在首位,心理健康及學習成績是其次的,對于兒童的心理及行為習慣的培養的關注度不夠,老一輩親人甚至沒有注重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的意識,監護的重任只能做到安全監督。由此引發的一系列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非常嚴重,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目前農村留守兒童主要的教育模式
1.單親模式。這種模式下的留守兒童是由父母其中一方進行撫養,另一方則外出務工,在農村單親模式的留守兒童中,最為常見的是母親留在家照顧孩子起居,父親外出務工,但在農村生活中,留在家里的一方仍然擔負著很多很重的家務活,還有很多地里勞作需要完成,因此,對于孩子的教育依然存在時間、精力不足的問題;而少數由父親撫養孩子母親外出務工的現象,比起前者更容易造成家庭教育缺失問題,因為父親相對于母親,他的教育方式和態度會更尖銳和嚴厲,很容易造成孩子自卑的心理形成,在生活學習上也無法像母親一樣細致。2.隔代模式。這種模式指的是父母雙方都外出務工,孩子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撫養,這種模式下的孩子通常在年齡很小的時候就交給了祖父母外祖父母,長此以往,會造成孩子與父母關系不佳,影響家庭關系,而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知識文化水平及意識都不夠高,對于孩子的學習、成長教育往往比較片面,造成過分溺愛現象出現,阻礙孩子的健康成長。3.委托模式。這種模式指的是孩子父母外出務工,而把孩子委托給自己的親戚或朋友甚至老師照顧,在這種沒有直接血緣關系的教育模式下成長,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很難感受到家庭溫暖,造成因為缺乏歸屬感而形成的心理問題出現,嚴重影響孩子心理健康。4.同代模式。指的是更小的農村留守兒童由年紀更大的哥哥、姐姐等同一輩人進行照顧,這種模式會因為監護人本身的年紀和經驗的缺乏造成完全無法實施家庭教育。5.自我教育。也就是農村兒童在沒有父母、沒有祖父母外祖父母、親戚、哥哥姐姐等長輩的照顧,完全靠自己的情況,這種模式是農村留守兒童中出現較少的模式,但它對孩子的成長的負面影響最大,通常存在的問題也更多。
二、目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教育精準扶貧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
[摘要]教育精準扶貧主要是政府借助扶持教育的方法對貧困地區進行的精準扶貧方式,讓不同的人群享受相合適的教育資源,接受教育。解決民族地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能體現教育精準扶貧的價值,避免教育幫扶的盲目性。文章通過對大理劍川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調查,從教育精準扶貧的角度提出創新教育精準扶貧模式、構建教育精準扶貧梯次和增強教育精準扶貧力度及穩固教育精準扶貧成效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關鍵詞]教育精準扶貧;大理劍川;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目前,解決民族地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迫在眉睫。指出“扶貧先扶智”,精準扶貧工作必須把教育扶貧放在首位??梢娫诮逃珳史鲐毐尘跋?,民族地區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受到關注,同時也為解決民族地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迎來契機。本研究涉及的農村留守兒童指:“年齡未滿18周歲,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半年以上,被留在戶籍所在地而不能隨父母雙方共同生活的孩子。”調查大理劍川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通過整理家庭、社區、教師和學生的調查問卷后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的留守經歷給其造成安全失保、心理失衡、學習不佳、道德失范等負面影響。因此,剖析造成劍川農村留守兒童生活安全、心理健康、學習和道德品行問題的成因,結合教育精準扶貧的策略提出解決措施。
一、教育精準扶貧背景下大理劍川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發展契機
(一)教育精準扶貧提出的背景。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的指示后,政府把教育精準扶貧規劃到精準扶貧戰略中,教育成為扶貧攻堅的重要路徑之一。通過讓教育扶貧精準化,實現農村貧苦地區不同人群享受公平的教育資源,接受正規教育,帶動各地教育穩定協調有序發展。教育精準扶貧強調精準識別、幫扶、監督和管理等,因此對少數民族農村地區實施教育扶貧,必須建立精準的教育扶貧體系,實現教育資源配置的相對公平,在民族地區將公共教育資源落實到實處。教育始終是脫貧致富的重要路徑,面對社會的加速轉型,人口流動既是動力,也給社會穩定帶來沖擊,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越發嚴峻。通過教育改善當地貧困狀況,從而減少留守兒童數量,將教育作為脫貧的武器來解決精神和物質貧困,達到教育精準扶貧的價值。(二)教育精準扶貧在大理劍川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上的實踐。精準扶貧戰略出臺后,各地方積極制定符合本地區情況的教育精準扶貧規劃。在教育精準扶貧實踐中,大理劍川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扶貧的類型主要包括以下:第一,政府扶持型。政府出臺相關規劃政策或出資完善大理劍川的基礎教育設施,如劍川縣金華鎮在政府出資幫助下,通過采取有效的教育精準扶貧舉措,新建教育基礎設施,對留守兒童走訪調查、建立留守兒童個人檔案、定期核查,確保對留守兒童教育的精準扶貧。第二,基金幫扶型。國家和社會對貧困學生設立獎助學金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希望工程”。云南省把“兩免一補”和“控輟保學”落實到實處,大理劍川農村留守兒童大多集中在中小學,享受到義務教育支持補貼的書本費、雜費和生活費等救助。第三,學校幫扶型。大理劍川縣各個學校實行的教育幫扶,如劍川金華鎮中小學組織成立留守兒童研討小組,學校聘用心理學教師為留守兒童心理疏導;通過家訪精準了解留守兒童日常生活狀態,構成家長、監護人、學校多元一體化共同管理留守兒童的幫扶群體。第四,社會公益型。大理劍川縣民間自發組織的公益型教育幫扶。如劍川縣老君山鎮對留守兒童實施關愛工程,舉辦“愛心媽媽”牽手“留守兒童”活動,一對一地結成幫扶關系,幫扶人定期聯系和探望幫扶對象,全社會共同努力精準幫扶這群特殊的兒童。(三)教育精準扶貧在大理劍川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上取得的成效。經過大理劍川各部門的不斷努力以及教育精準扶貧工作取得一定效果,各界愈加重視當地的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實踐證明,通過教育精準扶貧發掘當地的優勢資源來擺脫貧困,確實對當地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改善具有一定成效。如大理劍川當地政府抓住沙溪古鎮、海云居、石寶山、石鐘山石窟等名勝古跡的旅游資源優勢,讓本地人融入旅游業的發展,為其提供在劍川就業的機會,從而拉動當地經濟,緩解外出打工讓孩子留守的狀況,留守兒童數量減少了,同時也就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解決起到促進作用。據調查,學校在假期都會組織教師到村寨進行教育精準扶貧幫扶,實行一村一戶的一對一精準扶貧,大理劍川不少留守兒童得到精準幫扶后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中快樂成長。
二、教育精準扶貧背景下大理劍川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