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精準扶貧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

時間:2022-04-09 10:54:24

導語:教育精準扶貧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精準扶貧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

[摘要]教育精準扶貧主要是政府借助扶持教育的方法對貧困地區進行的精準扶貧方式,讓不同的人群享受相合適的教育資源,接受教育。解決民族地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能體現教育精準扶貧的價值,避免教育幫扶的盲目性。文章通過對大理劍川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調查,從教育精準扶貧的角度提出創新教育精準扶貧模式、構建教育精準扶貧梯次和增強教育精準扶貧力度及穩固教育精準扶貧成效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關鍵詞]教育精準扶貧;大理劍川;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目前,解決民族地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迫在眉睫。指出“扶貧先扶智”,精準扶貧工作必須把教育扶貧放在首位。可見在教育精準扶貧背景下,民族地區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受到關注,同時也為解決民族地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迎來契機。本研究涉及的農村留守兒童指:“年齡未滿18周歲,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半年以上,被留在戶籍所在地而不能隨父母雙方共同生活的孩子。”調查大理劍川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通過整理家庭、社區、教師和學生的調查問卷后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的留守經歷給其造成安全失保、心理失衡、學習不佳、道德失范等負面影響。因此,剖析造成劍川農村留守兒童生活安全、心理健康、學習和道德品行問題的成因,結合教育精準扶貧的策略提出解決措施。

一、教育精準扶貧背景下大理劍川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發展契機

(一)教育精準扶貧提出的背景。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的指示后,政府把教育精準扶貧規劃到精準扶貧戰略中,教育成為扶貧攻堅的重要路徑之一。通過讓教育扶貧精準化,實現農村貧苦地區不同人群享受公平的教育資源,接受正規教育,帶動各地教育穩定協調有序發展。教育精準扶貧強調精準識別、幫扶、監督和管理等,因此對少數民族農村地區實施教育扶貧,必須建立精準的教育扶貧體系,實現教育資源配置的相對公平,在民族地區將公共教育資源落實到實處。教育始終是脫貧致富的重要路徑,面對社會的加速轉型,人口流動既是動力,也給社會穩定帶來沖擊,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越發嚴峻。通過教育改善當地貧困狀況,從而減少留守兒童數量,將教育作為脫貧的武器來解決精神和物質貧困,達到教育精準扶貧的價值。(二)教育精準扶貧在大理劍川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上的實踐。精準扶貧戰略出臺后,各地方積極制定符合本地區情況的教育精準扶貧規劃。在教育精準扶貧實踐中,大理劍川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扶貧的類型主要包括以下:第一,政府扶持型。政府出臺相關規劃政策或出資完善大理劍川的基礎教育設施,如劍川縣金華鎮在政府出資幫助下,通過采取有效的教育精準扶貧舉措,新建教育基礎設施,對留守兒童走訪調查、建立留守兒童個人檔案、定期核查,確保對留守兒童教育的精準扶貧。第二,基金幫扶型。國家和社會對貧困學生設立獎助學金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希望工程”。云南省把“兩免一補”和“控輟保學”落實到實處,大理劍川農村留守兒童大多集中在中小學,享受到義務教育支持補貼的書本費、雜費和生活費等救助。第三,學校幫扶型。大理劍川縣各個學校實行的教育幫扶,如劍川金華鎮中小學組織成立留守兒童研討小組,學校聘用心理學教師為留守兒童心理疏導;通過家訪精準了解留守兒童日常生活狀態,構成家長、監護人、學校多元一體化共同管理留守兒童的幫扶群體。第四,社會公益型。大理劍川縣民間自發組織的公益型教育幫扶。如劍川縣老君山鎮對留守兒童實施關愛工程,舉辦“愛心媽媽”牽手“留守兒童”活動,一對一地結成幫扶關系,幫扶人定期聯系和探望幫扶對象,全社會共同努力精準幫扶這群特殊的兒童。(三)教育精準扶貧在大理劍川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上取得的成效。經過大理劍川各部門的不斷努力以及教育精準扶貧工作取得一定效果,各界愈加重視當地的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實踐證明,通過教育精準扶貧發掘當地的優勢資源來擺脫貧困,確實對當地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改善具有一定成效。如大理劍川當地政府抓住沙溪古鎮、海云居、石寶山、石鐘山石窟等名勝古跡的旅游資源優勢,讓本地人融入旅游業的發展,為其提供在劍川就業的機會,從而拉動當地經濟,緩解外出打工讓孩子留守的狀況,留守兒童數量減少了,同時也就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解決起到促進作用。據調查,學校在假期都會組織教師到村寨進行教育精準扶貧幫扶,實行一村一戶的一對一精準扶貧,大理劍川不少留守兒童得到精準幫扶后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中快樂成長。

二、教育精準扶貧背景下大理劍川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表現

(一)大理劍川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安全問題。偏遠民族地區的人們苦于生計而馬足車塵,不得不把子女留在家鄉讓老一輩照顧。據調查,劍川縣大部分的留守兒童正處在學前、小學和中學階段,大部分兒童與老輩居住在一起,老人年事已高,氣力日衰,受教育程度偏低,衛生習慣不佳,不重視留守兒童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使其養成不講究衛生、飲食不均衡、作息不規律和不愛運動等問題。此外,留守兒童常常獨守在家,經常會遭遇溺水、觸電、燒傷、狗咬、食物中毒和打架斗毆等意外事故,甚至危及其生命安全。(二)大理劍川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完好狀態。”按埃里克森八階段理論劃分,留守兒童的年齡階段正處于嬰兒前期到青少年時期,若兒童未完成此階段發展任務,容易產生懷疑感、羞恥感、內疚感、自卑感和同一角色混亂等問題。據調查,劍川縣農村留守兒童父母在重大節慶才會回家,與孩子一同生活的老人注重關心其吃飯否、上學否,至于孩子是否遵守紀律、是否按時完成作業、是否受到委屈等卻不太關注。基于此,留守兒童長期的生活、學習、交往與心理問題匯聚在一起,負面情緒無法開釋,積極情緒逐漸減少,從而形成懶散行為和孤僻、叛逆、自卑的不良心理。(三)大理劍川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問題。根據埃里克森八階段理論可知,留守兒童的年齡階段正處于孩子獲得信任感、自主感、主動感和勤奮感等重要時期。但據調查,劍川農村留守兒童由于家庭教育配合的缺失,學習上出現很多問題。比如厭學問題,部分留守兒童對學習不感興趣,缺乏學習動力,學習積極性不高;由于家校社缺乏有效的監管,部分留守兒童的自控能力不高,上課無法集中注意力認真聽講,課下未準時完成作業,導致學習成績下滑甚至不及格成了家常便飯,以至于這部分留守兒童不能完成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業,最終無奈輟學。(四)大理劍川農村留守兒童的美德品質問題。美德品質的培養,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是無比重要的。據調查,大理劍川少部分農村留守兒童最大的痛苦是缺少親情和父母之愛,最大的問題是怨天怨地,妄自菲薄。由于父母較少打電話給孩子詢問生活和學習情況,家人共處時間較少,缺乏交流,孩子與父母逐漸生疏,不懂得感恩父母的付出,內心對父母外出打工充滿敵意,因此處于親情饑渴下長期無助的孩子逐漸自暴自棄,缺少積極樂觀、懂得感恩、自立自強、勤奮刻苦等美德品質。

三、教育精準扶貧背景下大理劍川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成因

(一)家校安全教育不到位。從家庭教育來看,劍川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對留守在家跟著老輩等隔代親人生活的孩子教育和監護基本上鞭長莫及。加之祖輩監護人大多已高齡,心余力絀,安全防范教育易被監護人忽視,多數時間讓孩子自己上下學。從學校教育來看,劍川地區許多學校已意識到安全教育的重要,但受辦學條件的局限及安全健康教育課時較少,缺乏可行的措施對留守兒童進行有效安全管理和規避風險能力的培養,所以在面對突發危險事件時缺乏自我保護的安全防護意識。如劍川縣老君山鎮新生村一位家長說:“父母不在家的孩子們常需自己下廚做飯,常有燒傷燙傷和觸電的情況。”可見,留守兒童自我保護能力和自身安全意識薄弱。(二)心理教育方法未普及。兒童六七歲進入學校接受教育,學習環境的變化使其心理品質發生質的飛躍,到十二三歲正值從童年期向青年期過渡時自我意識形成的關鍵期,父母為謀生而遠離家鄉,為此學校要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成長承擔更多的責任與義務,教師在留守兒童身心發展的過程中扮演著家長和心理調節者的角色。但劍川農村留守兒童的教師更多時間忙于學校其他事務,無多余時間思考如何教育留守兒童。老君山鎮新生村新生小學共有六位老師,學校在資金不足和師資缺乏的情況下,無法為教師提供留守兒童心理教育的學習資料且心理咨詢室也未建立,所以心理教育方法未在當地各學校、教師中普及,也易讓孩子陷入不良心理認知的深溝。(三)財政性教育投入不足。國家在教育資金上的投入逐年上升,但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的現象依舊存在,在偏遠落后的部分民族地區,財政性投入還存在較大差距。教育部統計,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4%,其中各級教育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費支出中對義務教育的投入較多。但劍川受經濟限制,教育支出會出現縮水。與劍川老君山鎮的老師交談得知:“近幾年國家大刀闊斧的精準扶貧,對高中生和大學生多幫扶,但專門對民族地區農村留守兒童的幫扶政策較少。”劍川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財政投入不足使得教育環境較差導致其學習問題突出,所以基礎教育的投入需要關注到這群特殊兒童。(四)生活環境的特殊性。從自然環境看,劍川位于大理州北部,多山的地理環境,經濟發展較困難,父母迫于謀生留下孩子獨守在家,長期的留守經歷使孩子無法享受至親的關愛,易在學習、生活、安全、品質、心理健康等產生諸多問題。從社會環境看,劍川人民民風淳樸,老輩監護人抱有墨守成規的傳統思想,難以教導孩子形成均衡飲食、講究衛生、作息規律等習慣,影響了其健康成長。加之留守兒童家庭生活環境的特殊,孩子缺乏完整的情感世界,影響其形成積極健康的身心和美德品質。國家精準扶貧后,劍川的旅游產業得到扶持,人們返鄉挖掘家鄉旅游資源來脫貧致富,一定程度有助于緩解留守兒童的生存壓力,但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產生是城市化加快的必然結果,所以必須創造良好生活環境來解決他們的教育問題。

四、教育精準扶貧背景下提出解決大理劍川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策

(一)創新教育精準扶貧模式解決大理劍川農村留。守兒童生活安全問題教育精準扶貧重在“精”字,對當前劍川留守兒童貧困對象情況不明,無法精準解決生活安全的問題,采用創新教育精準扶貧模式解決劍川留守兒童生活安全問題。一要建立精準的農村留守兒童學生檔案,落實留守兒童的生活和安全情況,追蹤記錄,做到精準幫扶。在有較多留守兒童的學校,組織教師建立留守兒童個案成長記錄檔案,主要包括學生個人基本情況信息和學生家庭基本情況。二要建立教育精準大數據服務平臺來一對一幫扶農村留守兒童。通過建立精準的留守兒童服務平臺,有效掌握留守兒童的生活和安全情況。如通過網絡記錄考核留守兒童個人衛生、飲食、作息和運動習慣的養成,分析其生活上的問題,從家庭安全、戶外安全、人身安全、自然災害防范和自我保護等維度來追蹤管理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二)構建教育精準扶貧梯次解決大理劍川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從構建教育精準扶貧梯次解決大理劍川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出發,一是制定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方案,了解劍川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整體情況,并將其登記造冊,建立檔案,用以輔助教師開展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研究,記錄、觀察其群體及個體心理發展狀況。二是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實施解決措施,為落實好留守兒童教育精準扶貧工作指明方向。如優化教學資源,利用網絡向教師宣傳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三是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精準扶貧工作要步步為營,避免隨心所欲,空洞無物,如組織開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校園文化生活,進行心理劇表演來宣傳常見心理問題的調節方法。(三)增強教育精準扶貧力度解決大理劍川農村留守兒童學習問題。加大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精準扶貧力度解決其學習問題。一要加大政策扶持改善留守兒童學習不佳問題,對目前的教育體制和教育資源進行合理分配的同時落實好領導負責制,做到精準扶貧,學校與政府聯系,專為留守兒童教育制定章程。二要加大資金支持改善留守兒童輟學問題,教育扶貧的資金來源于國家扶貧下撥的教育經費,但這對留守兒童教育所需資金只是杯水車薪,所以學校可向社會發起募捐籌集資金解決其生活需求。三要加大師資投入來改善留守兒童厭學問題,老君山鎮新生村新生小學是一所有六位教師的不完全村小,但留守兒童人數占在校生的百分之六七十,教師承擔多科教學和行政而無法顧及留守兒童的學習,于此應補充師源讓教師有足夠時間指導留守兒童熱愛學習,引導其形成樂學好學的品質。(四)穩固教育精準扶貧成效解決大理劍川農村留守兒童美德問題。教育精準扶貧的根本目的是徹底脫貧,穩固教育精準扶貧成效是脫貧的最后環節,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目前教育界的難題,短期內是無法消除的。學校和社會通過留守兒童檔案了解有嚴重美德品質缺陷的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基于劍川農村留守兒童的特殊生活環境,學校應重點培養其積極樂觀、勤奮刻苦、懂得感恩、自立自強的品質。同時,家長應配合學校把培養孩子良好的品質作為優先教育的內容,教育其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理解父母的艱苦和萬般無奈,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再者,引導留守兒童理性分析生存環境,坦然面對困難。

綜上,教育精準扶貧能夠有效促進大理劍川農村經濟的發展。教育精準扶貧的精準幫扶對當地留守兒童教育情況進行了落實,通過教育硬件和軟件的精準,將教育扶持一對一地落實到農村留守兒童的身邊;通過建立留守兒童教育扶貧大數據分析平臺、建立精準的留守兒童個人檔案、及時走訪調查、更新留守兒童數據庫、分析當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不讓任何一個孩子掉隊;同時還要優化師資隊伍,開展大理白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讓教育精準扶貧促進當地的經濟文化大繁榮,教育精準扶貧的同時緩解當地經濟問題,降低城鄉地區水平的差距,從而間接性地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從根源上遏制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矛頭。

參考文獻:

[1]李瑩.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權利保護初探[D].吉林大學,2010.

[2]梁威.留守兒童教育手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3]王嘉毅,封清云,張金.教育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J].教育研究,2016(7):12-21.

[4]賈勇宏.人口流動中的教育難題: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作者:施艷林 鄧 樺 單位:云南民族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