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革新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8 03:26:4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貨幣革新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貨幣系統革新思考
2010年初,為應對金融危機,希臘政府出臺了大規模的刺激政策,導致其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大幅上升,引發市場恐慌。特別是在希臘加入歐元區的時候,在赤字問題上做了一些手腳,在市場上暴露出來后影響了希臘政府信譽,希臘債務危機正式爆發。2010年9月底,愛爾蘭宣布由于救助本國五大銀行耗資巨大,財政赤字將大幅攀升。到11月,愛爾蘭債務形勢急劇惡化,正式請求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救助,引爆了新一輪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到2011年下半年,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開始著手系統解決歐債危機,因為歐債危機出現了向法國等核心國家蔓延的勢頭,法國現有AAA評級存在下調可能,歐洲銀行業受到了嚴重威脅。德國2011年11月23日發行總值約60億歐元的政府債券,結果僅有39億歐元被市場投資者認購,此次發行是歐元問世以來德國最不成功的一次國債發售。德國作為歐元區的核心國家和世界經濟強國,其長期國債一直是全球各國熱捧的優質資產,此次遭受冷遇反映的是投資者對歐元區經濟前景的悲觀。
一、歐債危機對中國的影響
(一)歐債危機對外需的沖擊歐盟是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我國對歐洲的出口約占出口總量的20%,而本次危機拖累歐元區經濟復蘇,對我國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外需下降,出口受到抑制。此外,歐債危機導致歐元持續貶值,人民幣因此被動升值,這就削弱了中國出口商品的價格優勢。企業方面,來自浙江、珠三角地區的企業家們有的已經感受到了債務危機的影響。對浙江的紡織服裝企業來說,歐美市場一直是企業最大的出口目的地。隨著危機的進一步蔓延,這些外貿企業的“脆弱性”逐漸顯露出來。此外,歐債危機給世界經濟蒙上陰影,從而間接地影響中國的對外貿易。這種機制主要表現在危機對我國主要貿易伙伴,如美國、日本的影響,進而間接地影響了我國的出口。
(二)歐元表現不穩定,會影響我國儲備資產安全近幾年伴隨著中國外匯儲備多元化的改革,有相當一部分外匯儲備投向了歐洲。在金融危機之前,全球經濟仍享受著增長的快樂,歐元作為一種新的國際性貨幣,對美元表現得十分強勢,被視為有朝一日可能替代美元的強勢貨幣。這些因素使得中國在外匯儲備多元化的進程中自然而然地把目光轉向了歐洲。金融危機爆發之后,中國加大了對歐洲的戰略性投資,先后購買希臘、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國債,資產種類從基礎設施到金融資產。截至2011年6月底,我國的國家外匯儲備余額已接近3•2萬億美元,持有歐債達6000億歐元。雖然目前中國持有的歐洲各“問題國家”國債和金融機構的資產有限,受到的直接影響不大,但如果危機持續蔓延,中國面臨的風險敞口勢必擴大。[1]相對于疲弱的美元、信用評級被降的美債,歐債更不能讓人放心。靠歐元串起來的歐元區經濟比美國經濟有更強的復蘇動力嗎?面對金融動蕩,歐洲各國五花八門的債券比美債更有價值嗎?目前看起來情況并不樂觀。
(三)由歐債危機導致的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將顯著影響我國跨境資金的流動2011年以來,我國貨幣政策普遍以緊縮為主,利率水平處于高位,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利差呈不斷擴大的趨勢。再加上目前發達國家的經濟復蘇受阻,流入中國的短期資本將大量增加,加大了貨幣政策操作的難度。
(四)本次歐債危機可能產生新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對我國形成輸入型通貨膨脹壓力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美國極有可能推出QE3,危機中的歐洲也只能跟隨,其結果是全球流動性會因此而長期保持“過剩”,石油、煤炭、鐵礦石、糧食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將長期在高位運行,全球通脹壓力會因此而居高不下,國際大宗商品會因美元貶值而不斷走高,屆時我國輸入型通脹壓力將進一步增大。
儲備貨幣看貨幣系統的革新
一、國際貨幣體系簡史
國際貨幣體系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金本位制時代。在金本位制下,英鎊是最重要的貨幣,各國間的貿易都用英鎊來進行支付和結算。當時的英格蘭銀行則相當于世界的中央銀行,其貼現率的調整影響了國際資本的流量和流向。其它國家通過利率政策來應對英格蘭銀行貼現率的調整。對那些金融系統完善的國家來說,能夠通過利率調整獲得政策空間,但金融系統脆弱的國家則只能被動應付外部的貨幣沖擊。另外,金本位制受到黃金產量及分布不均的極大限制。黃金在世界上的存量已經趕不上20世紀初世界經濟的發展,金本位制無法擺脫被放棄的命運。隨后,國際貨幣體系向金匯兌制過渡。在金匯兌制下,由于英美兩國的經濟是當時最強勁的,貨幣最為穩定,故只有這兩種貨幣能夠與黃金兌換。由于其它國家通過降低本國的匯率以獲得出口貿易的增加累積了大量外匯,然后把大量外匯兌換成黃金,就給英鎊帶來很大的壓力。英格蘭銀行被迫提高貼現率。其它國家又繼續將英鎊兌換成美元后兌換黃金,僅1931年9月到10月美國就損失了7.55億美元的黃金。①美國不得不提升貼現率,加深了1929年以來的經濟情況的惡化。金匯兌制被認為是國際貨幣體系的一個過渡性階段。
二戰后,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出現使國際貨幣體系走向穩定。布雷頓森林體系實際上實行的是黃金———美元本位制,即美元與黃金掛鉤,其它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二者的匯率在一個固定的范圍內浮動。居民也不能再兌換黃金,只有各國政府才能對黃金進行兌換。布雷頓森林體系還促成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辦銀行的出現,使全球貨幣管理逐漸走向有組織領導與協商的方向。這一體系由于70年代石油危機對美元的沖擊,美元宣布與黃金脫鉤,布雷頓森林體系走向了瓦解。②1976年1月,國際貨幣制度臨時委員會在牙買加金斯頓簽署了《牙買加協定》,由此標志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結束,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正式確立。牙買加體系下,各會員國可以根據自己國內的情況選擇實行固定匯率制還是浮動匯率制。同時,黃金實行非貨幣化,只是作為一種商品在市場上任由私人或政府買賣。牙買加體系下美元仍然擁有霸主的地位。美元占了各國官方外匯儲備的64%,在國際債券的發行中比例約為50%,全球外匯交易和貿易結算則高達70%。美元充當國際儲備貨幣使其在對外債務問題上不受任何約束。同時,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缺乏最后貸款人,不能保證國際貨幣的流動性處于一個比較合理的價格水平上。這些矛盾也就為經濟動蕩埋下了禍根。③
二、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缺陷
1.特里芬難題仍然是國際貨幣體系發展中的一個根本矛盾。如果一國貨幣作為世界上各國的儲備貨幣,則這一貨幣會被要求向外輸出,這樣就會造成該國貿易的進出口不平衡,產生巨額的貿易赤字。貿易赤字則又會降低該國貨幣的信用。但是它國對該貨幣的需求又繼續再增加,貿易赤字難以避免。如此,矛盾循環往返難以解決。目前的牙買加體系下,美元就是充當了這樣一種貨幣角色。美元是目前國際貨幣體系中的最重要的國際儲備與結算支付貨幣。美元以這樣一種國際貨幣的身份出現在國際金融中,就天然地具有了全球范圍內的鑄幣稅。所以美國可以根據自己國內的經濟發展需要來印刷美元,如果美國不加以自我約束,以自己的利益為上,則會對國際金融市場、國際貨幣市場產生負面的影響。一旦美元大量流入市場,則會造成流動性過勝,美元會貶值,而大量國家的外匯儲備都是以美元計價,這就會造成巨額的損失。
2.國際收支平衡是目前國際貨幣體系的另一重大缺陷。自90年代以來,隨著亞洲四小龍的發展、新興經濟體的出現,國際收支就一直處于一個不平衡的狀態。各新興經濟體通過調整產業促成發達的國際貿易出口,創造了巨額的國際貿易順差值。如中國,2008年的國際收支盈余占到了GDP的9.4%。而反觀美國,國際貿易一直都是巨額的赤字,國際收支亦然。美國的國際收支一直在其GDP的比重中以負值出現。對于一個國際貨幣體系來說,調節國際收支平衡的機制是非常必要的。在當前的國際貨幣體系下,美元本位制并沒有創造一個有效的調節機制。美元作為重要的國際儲備貨幣、結算貨幣、支付貨幣,使大量國家選擇美元以防范金融風險和作為外匯儲備,這些對美元的需求又使美國可以保持貿易赤字和資本赤字成為全球最大的債務國。因此,國際貿易收支的不平衡難以消除。
國際貨幣系統革新分析
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所引起的改革呼聲早已沉寂,本輪全球金融危機再一次掀起對現存國際貨幣體系的強烈拷問,各國政要學者紛紛建言。國際貨幣體系的實然(現實狀況)與應然(理想設計)之間的矛盾始終存在,迫使我們從“不得不然”中尋找二者割裂的原因。雖然本輪危機已漸行漸遠,但卻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案例以供考察,本文擬在后危機背景下、從國際貨幣體系的決定因素作為分析起點,來探究其改革的出路。
一、理論回顧
金本位瓦解之后,對于國際貨幣體系的理想設計的討論始終存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伊始,便伴隨著對其的批評和質疑;以危機頻發為特征的牙買加體系更是引起了一浪高過一浪的改革呼聲。回顧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相關理論分析與建議,我們發現,幾十年來的探索并沒有在理論上取得實質進展。回顧以往的理論,皆沒有超出“復古”、“改良”和“激進”這三大設計方向。我們把所有倡議以某種方式恢復金本位制以及倡議建立其他商品本位制的設想,稱為復古方案。改良方案的意見只是對現有體系的明顯不足進行修補,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改革,其思想實質是維持現狀。一些以建立超國家的世界貨幣和世界中央銀行或類似國際金融機構為目的方案都屬于激進方案。在這個大方向下,不同國家的學者、政要以及不同利益階層的代言人,紛紛提出了自己的改革設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仍是美國經濟學家庫珀(R.Cooper)的設想。他建議設立一個國際權力機構,發行一種用于國際貿易的特殊貨幣,各國執行獨立、統一的貨幣政策,這才是穩定匯率的唯一方法。庫珀主張,用循序漸進的辦法,使國際貨幣改革走向世界貨幣體系,即在數年內,先實行匯率目標區制,10年后再實行美、日、歐三級的單一通貨制,最后過渡到全世界都參加的單一通貨制。庫珀的設想是一個包括方法、步驟及目標的完整思想體系,后世的激進方案也都沒有脫離其窠臼。在高度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的今天,“復古”方案已經基本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改良”方案在本質上是反對改革的,是既得利益者提出的或者是為了維護既得利益的,在這次危機之后也失去了市場;就改革方案而言,唯一可以選擇的就只剩下了“激進”方案。庫珀的設想就方向性而言應該是正確的,無論耗時多久,我們都應該把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最終目標設定為建立超國家的、統一的世界貨幣和世界中央銀行。然而針對達到目標的步驟和方法仍存在著許多值得商榷之處。設想美、日、歐“穩定三島”的局面以某種方式實現,那也只是三國集團代替了單極的美國而形成新的西方權力壟斷,根本沒有向超主權貨幣或世界統一貨幣過渡的傾向和可能。2009年20國首腦會議前,中國等方面提出的建立超主權國際貨幣的提議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成為本次危機以來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主要訴求。這應該也是“激進”方案的一種現實體現。但這一提議與庫珀思想的本質區別在于在步驟上繞過“穩定三島”,直接建立超主權貨幣。在本質上各種“激進”方案均屬于“理想設計”,而改革的關鍵并不在于體系的設計,就設計的內容而言應該是最簡單的環節,我們完全可以比照一國中央銀行體制來設計國際中央銀行體系。其實質問題在于“激進”方案如何實施?實施的主體是誰?實施的權力如何形成?讓我們首先從歷史追溯中尋找答案。
二、回顧歷史———國際貨幣體系是浴血奮戰的結果
目前我們所討論的國際貨幣體系始于歐洲金本位的建立,當我們用一個相對較長的視距檢索其建立至今的歷史,就發現國際貨幣體系從最初就和戰爭與國際政治格局密切相關,甚至可以說是浴血奮戰的結果。
(一)滑鐵盧戰役、維也納體系與英國的金本位制
貨幣化公車革新形式考評
我國的公車改革最早始于20世紀90年代,經過十幾年的改革,但是許多地方的改革成效并不明顯。文章以弗蘭克•費希爾的公共政策評估方法為分析框架來對我國貨幣化公車改革模式進行分析,希望能對我國的公車改革有一個清楚系統的認識。公共政策評估方法理論闡述弗蘭克•費希爾的公共政策評估跳出常規的討論范式,不僅注重實證評估,更加關注評估中的價值判斷。弗蘭克•費希爾將公共政策評估分為項目驗證,情景確認,社會論證,社會選擇四個階段。具體的分析框架如圖1所示。
公共政策評估方法把經驗主義和規范的能納入評估的所有要素都結合起來。主要圍繞四種相關的論點展開:技術-分析論點:項目驗證。利用傳統政策評估通行的工具對項目結果的效率進行測量,通常由成本與效益的比率來分析,驗證的基本問題是項目是否達到了既定目標。相關論點:情景確認。確認的焦點是特定的項目目標與發起項目的情景的關系;確認檢測的是項目要影響的情景背后的認識和設想,確認的基本問題是項目目標與問題情景的相關性。系統論點:社會論證。在該層面上,政策評估從具體的情景轉向作為一個整體的社會系統。其基本任務是表明政策目標為現實社會提供了價值。意識形態論點:社會選擇。論證轉向了意識形態和價值問題,重點分析項目實施是否有利于解決社會的價值矛盾。
四個階段的評估,從具體的經驗主義問題擴展到了抽象的關于生活方式的規范問題。弗蘭克•費希爾認為“政策辯論的邏輯把四個互相關聯的論點聯結在一起,而不是單一的意識形態的計算。其目的并非給特定的問題‘插入’答案或者滿足實現設定的方法論上的要求,而是要對人們在探索各個推論性階段中出現的各種考慮進行一項公開而具有可塑性的探索。”下文用弗蘭克•費希爾的公共政策評估方法來對貨幣化公車改革進行一個系統的評估。貨幣化公車改革的評估貨幣化公車改革模式以廣東珠三角為代表,廣東省第一個實行貨幣化公車改革的是東莞市沙田鎮,“車改”當年,交通費用就從84萬元減少到38萬元,節約率達54%。下文從四個層面,從實證評估與規范評估的統一來對貨幣化公車改革模式進行驗證和評估。
(一)貨幣化公車改革項目結果評估:成本—效益分析
這一階段的評估我們主要運用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來對幾個地區的貨幣化公車改革模式進行定量的評估,來判斷這一模式的改革是否達到了預定的目標。首先從幾個地區貨幣化公車改革前后的公車消費的數據來分析一下公車改革的成果。“廣東省珠三角地區貨幣化公車改革效果明顯,如佛山市5個區‘車改’后當年財政節約5302.96萬元,節約率為27%”。“北京市西紅門鎮于2004年底對外公開的數據顯示,車改實施三年后,財政支出較車改前年均節省180余萬元”。“據南京市紀委統計,車改單位以往一年實際支出車輛總費用約6000萬元,車改后的2004年總費用僅為4242萬元,約降低了29%”。“齊齊哈爾市級領導取消公務用車據統計,僅第一批參加車改單位公車,車改后,財政支出交通補貼僅740萬元,節省2856萬元”。“夏各莊鎮是北京平谷區第一個車改試點,以2005年上半年車輛開支測算,6輛公車每年開支需68萬元,車改后每年只需發放41萬元交通補貼,降幅達40%左右”。下面我們通過圖表的形式更直觀的反應車改前后費用的變化(見圖2)。從幾個省區的公車改革前后的花費不難看出,從節約行政成本這一目標看,我國的公車改革是成功的。但是成本—效益分析完全依賴于能否把貨幣價值賦予經濟和社會因素中,費用和效益的分配雖然是公車改革中心考慮的一個方面,但應該認識到貨幣化公車改革中一些價值和目標因素是無法通過貨幣價值來衡量和體現的。
(二)貨幣化公車改革目標的評估:情景確認
國際貨幣機制不足及革新
一、引言
當前的國際貨幣體系是建立在美元的基礎之上的,屬于美元本位制,08年次貸危機的爆發與蔓延與之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從本次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原因的角度,系統的對美元本位體制下的國際貨幣體制所存在的缺陷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論述,在這個基礎上提出了若干改革的思路與建議。
二、美元本位制的基本特征
美元本位制的基本特征主要體現在美元的核心地位方面。美元作為一種國際貨幣,它很好的發揮出了包括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以及世界貨幣這五種貨幣的職能,成為了最為重要的國際貨幣。就大部分的國際貿易而言,美元是進行計價結算的基本單位。很多的初級產品貿易都是以美元作為基本單位來進行計價結算的,例如石油、小麥和銅等產品。同時,幾個主要的工業國家之間進行工業成品的貿易時也主要是以美元來進行支付。
三、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之下美元本位制的缺陷分析
1.美元本位制的霸權本質
住房貨幣化革新成果評估
我國住房貨幣化改革的特點
(一)漸進式的住房貨幣化改革
1998年,國務院要求停止住房實物分配后,我國住房制度改革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改革思路,一是采用一種漸進式的、較為保守的方式(稱為“漸進方式”),即實行“老房老規則,新房新制度”以及“老人老辦法,新人新政策”的指導原則,對不同類型的住房和職工實行不同的政策;二是采用全盤性的改革方式(稱為“全面方式”),主張對住房制度進行全面的、整體性的改革,新的住房制度應當包括所有的存量公房、所有的國有單位和部門及所有公有單位的職工。從1995-1997年,這兩種改革方式的爭議持續了三年。最終,中央采納了漸進方式,在中央政策的指導下,多數省市采用了漸進改革方式。
(二)以地方政府為主體的供給主導型制度變遷模式
在住房制度改革深化與完善階段,一個突出的特點是以地方政府為主體的供給主導型制度變遷模式,即地方政府制定住房貨幣化改革方案。其主要戰略是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和實施住房補貼計劃,幾乎所有城市都建立了住房公積金制度,根據住房補貼的發放方式,各地主要實施了深圳模式、南京(江蘇)和武漢(湖北)模式廣州模式等幾種住房改革模式。
我國住房貨幣化改革取得的成績
貨幣體系不足及革新評述
一、引言
國際貨幣體系是為了保障國際收支順利進行、促進經濟穩定和發展而就國際間貨幣關系、國際收支調整等問題達成的一系列準則、協議,所建立的國際機構,以及所進行的各種活動,主要涉及國際儲備資產的性質、構成及作用,匯率制度以及國際收支調整機制等問題。其作用在于確保外匯市場的有序與穩定、促成國際收支問題的解決、為遭遇破壞性沖擊的國家提供獲得國際信用的便利。其發展主要經歷了國際金本位體系(1873-1944)、布雷頓森林體系(1944-1973)和牙買加體系(1973至今)三個時期,每一次變革與發展均伴隨著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變遷。2008年以來,美國次貸危機引爆全球金融危機,歐元區深陷主權債務危機,刺激計劃并未達到預期目標,卻導致新興經濟體流動性泛濫。各國寄希望于本幣貶值來刺激外部需求,競相在外匯市場上操縱匯率。在經濟刺激政策逐漸退出、匯率競相貶值的“囚徒困境”逐漸形成后,各國學者已將注意力集中到對危機爆發深層次原因的分析上,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合理性遭到了國內外學者的普遍質疑,對其進行改革的相關事宜被再次提上議程。
二、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缺陷分析
現行的牙買加體系下,多樣化的貨幣調節機制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和適應性,既提高了各國宏觀經濟政策的自主性,也增加了國際收支調節機制的有效性。因此,在維持國際經濟正常運行、推動世界經濟持續發展方面,牙買加體系的建立確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然而,在這一時期,匯率波動頻繁,國際短期資本大規模流動,國際收支失衡加劇,大宗商品價格大幅震蕩,金融危機與債務危機頻發……種種現象表明: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存在著內在缺陷。這一缺陷是近三十年來世界金融危機頻發的制度性根源①。這種以單一主權貨幣為中心的全球儲備貨幣結構與全球化條件下世界經濟多元發展格局不適應,美元作為主權貨幣的國內政策功能與其作為國際儲備貨幣所應承擔的國際責任和義務不適應,現行金融監管體系與跨國金融交易日益頻繁、金融創新層出不窮的形勢不適應。具體而言,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缺陷主要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國際儲備體系不穩定
傳統國際金融理論認為,本幣幣值的變動會引導國際資本的流動,而無需過多國際儲備在外匯市場上進行干預。然而,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和浮動匯率制度的建立,世界各國對儲備的需求并沒有減少,這種需求主要通過美元資產來滿足。美國憑借其儲備貨幣發行國的核心地位支撐了連年的赤字消費②,并獲得了巨額的鑄幣稅收入③。同時,這一地位使得美國在危機期間可以依照本國需求獨立地制定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并向其他國家“溢出”這一政策所帶來的不良影響。儲備資產單一化使得各國貨幣地位不公,“特里芬兩難”并未從根本上得以解決,這嚴重危及了儲備體系的穩定性,國際收支失衡和世界金融體系的動蕩也在所難免。從中長期來看,美國經常項目持續逆差、美國的巨額外債、美國貨幣供給的急劇增加、美國的巨額赤字,所有這些長期因素都指向一個結果:美元貶值和美國通貨膨脹(余永定,2009),通貨膨脹和美元貶值必將成為威脅國際貨幣體系穩定的“堰塞湖”(管濤,2009)。
制約貨幣體系革新的因素
走出當前世界經濟復蘇低迷狀態的一個重要的環節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問題。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是一個長期存在的老問題,是近期20國集團峰會的重要議題之一。目前關于國際貨幣體系的發展動向影響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以及各國國家戰略。本文從分析國際貨幣體系的演變中的特點與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困境入手,探討影響國際貨幣體系發展動向的因素,以期對理解當前世界經濟和我國國家戰略提供借鑒。
一、國際貨幣體系演進的主要特點
國際貨幣體系又稱國際金融制度或國際貨幣制度,提供了“一種使一國的居民能夠對其他國家的居民進行支付的機制”〔1〕。國際貨幣體系經歷了從金本位制到金匯兌本位制,再到布雷頓森林體系和牙買加體系的演變過程。自194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立起,以其為國際金融組織機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正式形成。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各國實行可調節的釘住匯率制與美元掛鉤,美國通過這個體系確立了美元霸權地位。布雷頓森林體系由于存在“特里芬難題”而缺乏穩定運行的基礎。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以后,世界開始進入對建立新的國際貨幣體系探索的過程。從1972年開始,國際貨幣制度改革的問題就已經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上日程;1976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牙買加達成協議,國際貨幣體系進入牙買加體系時代。牙買加協議規定黃金退出國際貨幣,實行浮動匯率制度,IMF繼續對各國貨幣匯率政策實行嚴格監督,并協調成員國的經濟政策。國際貨幣體系在演進過程中主要表現出以下兩個特點。
其一,國際貨幣體系演進過程中呈現出不穩定性。布雷頓森林體系存在的“特里芬難題”使國際貨幣體系運行存在自身的矛盾,基礎不穩定,而當代國際貨幣體系仍然存在著不穩定性。第一,當代國際儲備資產多元化,日元、英鎊、歐元以及特別提款權所占比重不斷上升,與美元共同作為儲備貨幣。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美元仍作為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處于多元化儲備體系的中心,但其比重在不斷下降。1990年代以后形成了美元、歐元和日元為主的此消彼漲的競爭局面。由于歐元與美元抗衡,加之美元貶值,信用下降,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的中心位置仍然是下降的趨勢,不過,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依賴在增加,各國貨幣當局對儲備結構的調整加劇了國際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第二,匯率制度多樣化,浮動匯率制度逐步取代固定匯率制度,各國的匯率制度安排根據本國的國內情況存在著不同的各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把當前各國的匯率制度分為八類,即放棄獨立法定貨幣的匯率制度,貨幣局制度,通常的固定釘住匯率制度,水平波幅內的釘住匯率制度,爬行釘住匯率制度,爬行波幅匯率制度,不事先宣布匯率軌跡的管理浮動匯率制度和獨立浮動匯率制度。各國采取不同的浮動形式,歐共體實質上是聯合浮動,日元是單獨浮動,還有眾多的國家是盯住浮動,這使國際貨幣體系變得復雜而難以控制。多元化國際儲備缺乏統一的穩定的貨幣標準,造成國際金融的不穩定,不僅引發國際金融危機經常性、全面性發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活動,甚至引致世界性經濟危機。1978年美元對其它主要西方貨幣匯價跌至歷史最低點,引起整個西方貨幣金融市場的動蕩,20世紀末與21世紀初期金融危機波及全世界陷入經濟危機中。在多元的國際儲備資產中,美元仍然是各國的重要選擇,美元依舊處于絕對優勢地位,但是在經濟危機中,美國為刺激國內經濟,連續啟動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美國經濟儲蓄率過低,向全世界舉債來支持高消費水平,嚴重削弱了美元的國家信用,喪失儲備貨幣領先地位,因此,國際貨幣體系中存在的特里芬難題仍然沒有得到完全的解決。
其二,國際貨幣制度調節功能失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自成立起,作為國際金融制度的組織機構,在維護國際金融秩序、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等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設立背景及組織運行方式方面都體現出了不公平性,體現出大國國家利益及其謀劃世界秩序的野心。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國際貨幣制度的功能主要反映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職能方面。但是在實際操作層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更多反映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的話語權利。在牙買加體系下,作為重要管理機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仍然缺乏完全的獨立性和權威性,無法通過政策監督采取措施杜絕金融危機產生,無法降低金融危機的破壞性影響。新興經濟體與廣大發展中經濟體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分量弱,話語權較少,其利益不僅未能公平地得到體現,而且在國際金融機構“援助”條款中接受苛刻的附加條件。而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決策過程中,發達國家整體擁有較大的話語權與決策權,特別是美國在某些重大問題的決策上擁有支配力,西方發達國家始終在國際金融領域占據主導地位,卻承擔相應的責任。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被人們普遍認為是一種過渡性的不健全的體系,需要進行徹底的改革。
二、國際貨幣體系改革陷入困境
國際貨幣體制革新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一個重要職能就是對成員國進行資金融通。但是,這種融資與一般的商業貸款不同,具有較為苛刻的條件和鮮明的政策性。例如,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為國際金融領域重要的協調和仲裁者,對各國進行了經濟援助和干預。但是,在IMF和各國達成的援助協議中,附加了以下條件:(1)整頓金融秩序,勒令部分金融機構破產,并對金融機構進行重組,使其盡快達到“巴塞爾協議”的資本金要求,但在此過程中必須保護存款者和債權人的利益;(2)開放金融市場,取消對外資參與本國金融機構的限制;(3)削減財政開支,緊縮經濟,提出新年度的宏觀經濟預測指標(包括降低GDP增長率、遏制通貨膨脹水平、改善國際收支);(4)調整經濟結構,進行市場化和私有化改革。
事實上,對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樣一個以穩定各國間匯率關系為行動宗旨的國際組織來說,它提出的調整方案,或者說貸款的條件性,主要考慮的是危機國的外部經濟均衡,同時總是從自由市場經濟理論出發,鼓勵各國經濟開放和金融自由化。以韓國為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緊急援助的條件是:采取停業破產等手段整頓金融機構,開放貿易和金融市場,將1998年GDP的增長率控制在3%以內,將經常項目赤字控制在GDP的1%以內,通貨膨脹率控制在5%以內,為穩定市場提高利率水平等等。
基金組織認為,以上的措施有助于危機國家實現長期穩定的發展。首先,整頓金融部門、保護存款人利益是恢復市場信心、提高金融體系抗風險能力的重要手段;其次,開放金融市場可以吸收國際先進的管理水平和先進技術,引進外資,同時可以在外國金融機構的競爭下,加速本國金融機構與國際接軌,加大改革步伐,提高經營效率;再次,削減財政開支、緊縮經濟能夠縮減有效需求,減少進口,改善國際收支狀況,保持幣值穩定;最后,調整經濟結構能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從本質上增加產品附加值,增強產品的競爭性,而市場化和私有化改革、減少政府的干預則能使各國充分運用市場機制配置資源。從理論上講,這些措施無可厚非。
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以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向危機國家提供了大量的資金援助,并要求這些國家進行金融改革,目的是使受援國得以避免更加嚴重的災難。然而,IMF的救援引起了國際社會方方面面的關注,褒貶不一,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出的救援方案,國際經濟界有不同的看法和觀點。
1.IMF是亞洲金融危機的元兇
米爾頓·弗里得曼和喬治·舒爾茨都認為,正是IMF對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機的救濟導致了1997年爆發并且其影響一直持續的亞洲金融危機。所以,亞洲金融危機的元兇正是IMF。米爾頓·弗里得曼教授指出:“每當世界市場出現風險時,投機家都會得到IMF的援助而不會受到損失,這是不正常的。IMF用別人的錢鼓勵投機,成了東亞的不穩定因素。救濟由于愚蠢投資而受到打擊的民間金融機構,這件事本身就是個錯誤。”他主張“將IMF解體”。
國際貨幣體制革新思索
一、對于超主權貨幣的探討
金融危機之后,周小川行長認為這次危機的主要原因在于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和不足,因此必須對現行國際貨幣體系進行改革和完善。他提出創造一種與國家主權脫鉤,同時能夠保持幣值長期穩定的超主權貨幣,從而克服主權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內在缺陷。同時他認為特殊提款權SDR具有超主權貨幣的特質,可以考慮進一步擴大特殊提款權的發行,逐漸將特殊提款權演變為一種超主權貨幣。周小川行長關于建立“超主權國際儲備貨幣”的觀點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并獲得了不少學者的贊同。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一直以來就呼吁改變目前以單一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的國際貨幣體系,認為對全球體系而言,將儲備貨幣建立在依賴美國經濟信心的單一貨幣基礎上是不妥的。我國的一些著名經濟學家也對這種觀點表示支持。超主權貨幣不僅能夠克服主權信用貨幣的內在風險,也為調節全球流動性提供了可能。但是真正要建立這樣一種超主權貨幣,卻存在著許多實際困難。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問題就是,超主權貨幣的選擇以及由什么來發行超主權貨幣。
(一)SDR的缺陷
周小川認為SDR具有國際儲備貨幣的特征,可以考慮進一步擴大SDR的發行,使之成為超主權貨幣。但是SDR的內在缺陷限制了其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真正意義上的國際貨幣最早出現于國際金本位時期。在金本位下,各國貨幣以黃金作為后盾,各國貨幣可以自由兌換,各國可以自由鑄造黃金,這樣金幣就成為了可以自由流通的第一種國際貨幣。金本位之后,英鎊成為國際貨幣。英鎊之所以能成為主權貨幣,是以英國雄厚的經濟實力作為基礎的。由于英國的黃金儲備豐富,幣值穩定,各國貨幣紛紛與英鎊掛鉤,并愿意將英鎊作為儲備貨幣。而當英國的經濟實力削弱之后,英鎊的國際地位也隨之動搖。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之后,美元的地位迅速崛起,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并成為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從國際貨幣的發展來看,它們都是先在一國內充當法定貨幣,執行貨幣職能,然后才成為國際貨幣的。一種貨幣必須經過市場的考驗,被各國自愿接受,才能確立其國際地位,成為國際貨幣。而SDR既沒有黃金的內在價值,也沒有像英鎊、美元那樣作為一國主權貨幣流通的歷史,它只是在特殊環境下為了彌補美元的不足產生的,因此SDR不具有作為國際貨幣的基礎。當初IMF之所以設立SDR,其目的是為了克服特里芬難題,解決美元清償力的不足,同時為了拯救瀕臨崩潰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也就是說,是想通過發行SDR來作為對美元不足的彌補,緩解美元危機,因此美國才會支持SDR的發行。而如果IMF想通過夸大SDR的發行使之替代美元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的話,必然會引起美國的關注,美國也是絕對不會允許SDR挑戰美元的霸權地位的。而對于其他發達國家來講,他們也沒有發行SDR的動力。因為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之后,國際儲備貨幣已經出現了多元化趨勢,日元、歐元等貨幣也應經成為了國際儲備貨幣。因此對這些國家來說,發行SDR已無好處。因此現在的國際貨幣體系的形勢也不利于SDR的發展。要想擴大SDR的作用,提高SDR在國際儲備中的比重,必須要擴大SDR的使用數量和范圍,為此IMF也曾經做出過努力。例如IMF允許成員國之間不需要經過基金組織的批準就可以進行SDR的交易,交易的目的也不再限制為調整國際收支。另外SDR的使用范圍也被擴大了,可以直接用于遠期業務、信貸、擔保等,但直到現在,這些用途還沒有被使用過。要增加SDR的使用數量,必須首先增加對SDR的需求。而SDR得內在缺陷使得各國并不愿意接受SDR作為儲備資產。其主要原因在于SDR只是個成員國在IMF的一種記賬資產,并不能用來國際貿易的支付和結算。由于SDR長期不流通,已經失去了作為貨幣的基本的支付和結算功能。因此,不能結算的SDR,是不可能在國際金融領域被廣泛應用的。各國政府也必然不愿意接受SDR作為儲備資產,而寧愿接受可以自由兌換的貨幣。
(二)IMF的弊端
關于建立超主權貨幣的第二個問題就是由什么機構來發行超主權貨幣。周小川行長在文章中提到“由一個值得信任的國際機構將全球儲備資金的一部分集中起來管理”,但這僅僅是一個非常理想化的想法。因為各國都有自己的利益,要建立一個超脫各國利益之上的國際組織是基本上不可能實現的。有些學者提出將發行SDR的IMF作為發行超主權貨幣的機構,但是IMF的弊端也決定了它成為這樣一個“值得信任的國際機構”是非常困難的。首先貨幣的發行要以足夠的信用基礎作為保證。各國能夠發行貨幣是因為國家政府有稅收作為后盾,有足夠的國家信用作為基礎。但是作為發行SDR的IMF是不具備這種信用基礎的。因為IMF既沒有GDP,也沒有稅收作為其信用的保證。因此由IMF來發行超主權貨幣,其信用的取得時非常困難也是很不牢靠的。從這一點來看,由IMF發行超主權貨幣甚至不如一個主權國家發行貨幣更為可靠。另外,IMF能否勝任全球中央銀行的只能也值得懷疑。因為作為一個國際金融組織,首先必須保證它是公平公正的,能夠代表全球各國的利益,無論國家大小、實力如何,均能公平對待。而IMF距這樣一種國際組織還有很遠的距離。IMF自成立以來,就是美國霸權的最好詮釋者。美國在IMF擁有16%以上的投票權,具有絕對的話語權。這就決定了IMF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美國及少數幾個發達國家的代言人,而難以承擔全球中央銀行的職能。因此如果IMF不進行改造,將難以承擔發行超主權貨幣的重任。因此我們在創造超主權貨幣之前,應對IMF進行改造,增加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投票權和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