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銀行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1 02:45: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貨幣銀行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和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必須要通過學習《貨幣銀行學》課程.掌握必要的金融知識。文章總結了作者在《貨幣銀行學》教學工作方面的經驗和體會.通過分析教材選擇的原則、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為提高教學質量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討。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金融業在我國宏觀經濟調控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作為經濟學專業的學生,有必要掌握基礎性的金融理論知識,而《貨幣銀行學》作為經濟類專業本科生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就是向學生講授有關貨幣、信用、銀行理論方面的知識,通過學習,為后續各專業課的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礎。此課程具有專業性較強、涉及知識面廣、與現實經濟生活密切聯系等特點,這就要求教師在講授時,注重各個教學環節,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怎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盡快獲得良好教學效果,確實不易。通過這五年的摸索與實踐,得到一些經驗和體會,誠與同齡人共勉。
一、根據教學要求,合理選用教材教材是教師組織教學的主要依據,教材的選擇一定要合適,因此,在選擇教材時應考慮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教材內容的先進性。教材內容應當反映本學科領域最新的發展現狀,對于經濟學類教材更是如此。隨著西方金融理論研究的不斷深人和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貨幣銀行學》教材應盡可能選擇最新出版的教材,將新的、先進的金融知識傳授給學生。
(二)、教材內容體系的合理性。由于我國過去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因此,在有關經濟理論的教材編寫方面,一般是將資本主義部分與社會主義部分分開編著。例如,《貨幣銀行學》只講述資本主義國家的金融理論,而《社會主義金融理論》則介紹我國情況。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以及銀行業逐漸與國際接軌,將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金融理論截然分開的教材體系顯然已不適應當前教學需要。所以,在教材內容的編排上,二者結合程度的如何,也是選擇教材的標準之一。
(三)、教材內容的難易性。教材內容一定要深淺結合,如果內容過易,沒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就會覺得空洞乏味,調動不起他們的興趣;而如果過難,學生學起來吃力,同樣沒有效果。因此,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有意選擇既有啟發性,又有一定難度的內容,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們主動、自覺的學習。目前,《貨幣銀行學》的教材很多,各名牌大學都出版了自編教材,教師選擇教材的自由度增大,有很大靈活性。根據兩年的摸索與實踐,目前采用的教材是中國金融出版社出版的,由夏德仁編著的《貨幣銀行學》,該書內容較新穎,重點突出,并在介紹各種貨幣銀行學原理、金融理論的同時,還講述了近幾年來中國金融業的一些改革情況,從教材使用效果看,還是比較理想的。
二、區分不同教學內容,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
《貨幣銀行學》課程內容龐雜,主要包括:貨幣理論,信用、利息理論,銀行體系,商業銀行經營,中央銀行制度,通貨膨脹理論,外匯理論,國際收支理論等,所需知識涉及西方經濟學、政治經濟學等。由于內容豐富而課時又有所壓縮,單一采用傳統的課堂講授法,必然會造成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且知識點量大時,學生往往很難記住的現象。鑒于此,應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一)、重點、難點內容,以教師精講為主。對于貨幣銀行學中的重、難點問題,宜采用教師精講的方式。盡管這些年來,許多教育學者對這種傳統型的教學方法提出了質疑,但是,就一些原理、概念、學證明等內容而言,采用此法是較適宜的。當然,要避免“填鴨式”、“滿堂灌”的現象,采取一些配套教學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注重課前提問環節。課堂提問,使學生的思想注意力迅速集中起來,“逼”他們快速回憶起前一節課相關內容,以有利于本次教學。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啟發學生,引導他們的思路。比如,在講授凱恩斯的貨幣傳導機制:MsRIGNP的時候,就要啟發學生,如果貨幣供應量Ms上升,利率是上升還是下降?為什么?利率下降,投資上升嗎?投資增加,GNP如何變化?通過這種集體提問方式,使學生自己推導出作用原理。實踐證明,通過這樣的方式,同學們能夠較快理解凱恩斯貨幣傳導機制,效果較教師單一傳授要好得多。
最后,還應注意理論聯系實際。經濟學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它與現實生活聯系緊密。通過學習《貨幣銀行學》,要求學生能夠運用有關原理解釋現實經濟現象,同時,通過分析經濟現象,加深對理論的理解。
所以,講課過程中要特別注意運用實例。例如,在講完中央銀行的三大傳統政策工具后,結合我國目前通貨緊縮、總需求不足的宏觀經濟情況,向學生講授了中國人民銀行通過降低法定準備金率和再貼現率、在公開市場上收購債券來刺激經濟的發展;再比如,在講授商業銀行資產業務時,結合了中國商業銀行現在新開展的各種消費信貸業務。通過這種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一方面,避免了單純講授理論時的枯燥無味,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激發學生關注社會經濟的興趣,使他們真正理解貨幣銀行學中的有關理論,活學活用,而不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的死記硬背。
(二)、學生已有所掌握的內容,采用教師、學生換位法。這種方法也就是以學生講授為主。具體操作如下:(1)教師于下課前將講授內容列出,引導學生準備。(2)給予充分準備時間,學生上臺講課。(3)講完后,其他同學提問。(4)教師總結,點評。并對其中的難點重點給予正確解釋。
教學實踐中,我在講述完凱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貨幣需求理論后,布置了一道題目:凱恩斯理論和弗里德曼理論的區別與聯系。規定下次上課時由學生主講。一開始,沒有人愿意上臺,經過一番鼓勵,一個平時成績較優秀的同學主動走上講臺,有了這個開頭,隨后的氣氛開始活躍起來,同學們也更加積極了,主講之后的課堂提問也非常精彩。顯而易見,這一方法的效果是明顯的,它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通過“認真備課”,有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當然,換位法的使用也要注意一些問題,比如,應選擇學生有一定掌握基礎的內容,或在以前相關課程中有所涉及,或已有過必要的講授;另外,教師最后的總結必不可少,避免主講學生中一些不正確的內容誤導其他同學。
(三)、學生較易理解掌握的內容,采用討論法。討論法一般是由教師提出論題,學生圍繞論題進行討論,通過討論,加深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相互啟發并達成共識。討論時,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以7-8人為宜,教師在課堂內巡視,做輔導答疑,最后,教師要及時總結評價,并對問題進行概括小結。例如,在講授“利率對經濟的影響”一節時,我提前布置了討論題:降息對我國宏觀經濟的影響。要求學生課后找資料,下節課分組討論。討論時,各組成員就自己搜集的材料,分別展開討論,我在巡視過程中,提示學生運用實證分析法,重點分析降息對我國就業、產出、儲蓄的影響。在隨后的各組發言中,小組代表運用相關理論,結合真實數據,得出了降息對我國宏觀經濟目前影響尚不明顯的結論。通過討論,加強了書本知識和實際的聯系,也使學生敢于大膽提出自己的建議與看法,真正做到了教學相長。:
(四)、與熱點問題相關的內容,采用學生提問法。由于教材受到編寫、出版等時滯的影響,往往很難將最新的東西容納進去,而我國的金融改革措施又不斷推出,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不能僅僅滿足于課本內容,應將最新的金融發展狀況介紹給同學們,使學生獲得最新的信息。例如,在講完“金融市場”一章后,由于受多方因素所限,目前暫不能組織學生去銀行、證券公司實地參觀,為了有助于學生對該章內容的理解,我將《中國證券報》上的“貨幣市場”、“股票市場”、“資本市場”專版分別復印下來,人手一份,指導學生如何讀懂金融類報刊,學會看股指、拆息以及金融專家寫的評論文章。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可自由提問,例如股指的計算,銀行拆息的行情解讀等。通過接觸一些實踐性強的熱點問題,使學生獲得身臨其境的感覺,有助于分析問題能力的提高。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對此法很歡迎,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三、合理設計作業,提高學生科研能力
篇2
論文關鍵詞:貨幣銀行學,教學內容,改革,對策
一、經管類專業貨幣銀行學教學內容現狀
貨幣銀行學是教育部確定的21世紀高等學校經濟類、管理類各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普通高校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市場營銷、電子商務等經濟與管理類專業都把貨幣銀行學作為專業必修課程,通過教與學,使學生能夠較為全面的認識和理解貨幣、信用、銀行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識,以及這些理論知識在經濟發展中的運用和方法等。
從普通高校的貨幣銀行學教學大綱來看,貨幣銀行學的教學內容按先后順序大致如下:貨幣與貨幣制度、信用、利率、金融市場簡介、金融機構體系簡介、商業銀行、中央銀行、貨幣需求、貨幣供給、貨幣均衡、通貨膨脹、貨幣政策、國際收支、外匯與匯率、國際資本流動等。教學中一般把重點發在貨幣、信用、商業銀行、中央銀行、貨幣需求與供給、通貨膨脹、貨幣政策等章節上,教學內容主要限于貨幣與銀行。對國際經濟與貿易、電子商務、市場營銷等經濟管理專業而言,作為專業基礎課程的貨幣銀行學按上述內容體系來安排教學存在很大的缺陷,特別是在我國銀行以外的各類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已經基本建立的今天,對經管類專業學生局限于貨幣與銀行的教學內容更顯得落后于時代的發展,也落后于現代金融理論的發展。
二、經管類專業貨幣銀行學教學內容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教學內容的專業區分度不夠
目前,貨幣銀行學教學內容的一個缺陷在于,在教學實踐中對金融專業學生和經濟管理類專業之間的教學內容上區分度不夠。對于金融專業學生和經管類專業學生而言,作為基礎課程的貨幣銀行學的地位有些共性,但也有不同的意義:金融學專業的學生在學習完貨幣銀行學之后,還將進一步學習金融學專業的不同分支學科課程。國際經濟與貿易等經濟類專業的學生在學習完貨幣銀行學課程以后,還會學習國際金融課程。而電子商務和市場營銷專業等管理類專業的學生在學習完貨幣銀行學之后,一般不會再學習金融學中的其他課程。對于經管類專業的學生側重于掌握與市場、單位和個人分配關系密切相關的金融實踐的內容,需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對策,而對于金融理論的部分可不作太高要求。所以,對經管類專業學生的貨幣銀行學教學內容應該更全面一些,但深度要求卻要比金融專業低一些,即應在教學中全面地了解現代金融體系及其運行的基本原理,使他們對貨幣銀行學有清晰和較為全面的認識,而不應僅陷于貨幣與銀行體系的運行。
究其原因,與我國的傳統有關。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期,金融體系還不太健全,很多非銀行的金融機構沒有建立或者是依附于四大國有銀行,多種金融市場沒有建立或者剛剛建立,社會融資基本依靠銀行融資,其他融資渠道基本還處于萌芽狀態。在這種狀況下,金融問題基本上就是貨幣、銀行和信貸的管理。所以,在我國傳統上的貨幣銀行學的教學中,就基本上是以貨幣、銀行和信貸為主要內容了。
(二)教學內容與其他課程重復度高
貨幣銀行學的教學內容與宏觀經濟學的教學內容有許多重復的地方,特別是在宏觀金融部分。例如,目前經濟管理專業的貨幣銀行學教學內容中關于通貨膨脹等內容與宏觀經濟學中的內容基本相同。再例如,均衡利率的決定及作用等內容,也與宏觀經濟學中的重復較多。
考察其中的原因,可以從傳統的貨幣銀行學與宏觀經濟學的教學大綱中找到答案,在上述兩門課程的教學大綱中都有相關內容,而且這些相關內容在兩門課程中都屬于重要的知識點。特別是近年來的教學評估,要求教師嚴格按照統一的大綱和教學內容開展教學,自然會有相關內容的重復。
(三)教學內容與時俱進不夠
主要體現在:一是傳統內容所占比重過大。對于經濟管理專業學生而言,學習貨幣銀行學主要是了解各種金融市場和各種金融機構的作用、行為,以及金融投資的基本原理。而在目前的貨幣銀行學內容中,貨幣與貨幣制度、信用等內容所占篇幅過大,偏重于宏觀金融,以及貨幣政策等,這在當前國外經管類專業的同類課程中,一般也不涉及這方面的內容。[3~5]二是現代內容相對缺乏。比如利率理論部分忽視了利率的計算和結構;在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中缺乏現代金融中介基本理論分析,也缺乏對一些重要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基本運行的分析;在金融市場部分缺乏資產定價基礎和選擇行為理論。
(四)教材建設的滯后
新教材建設和推廣的滯后也是金融學教學內容調整滯后的原因之一。在對高校教學評估、專業評估中有一項內容就是使用優秀教材,但是各機構以前評出的優秀教材不一定隨實踐和理論發展進行調整,實際上,很多機構評出的“優秀教材”在內容上是過時的,“優秀”也只代表過去的優秀,并不代表現在和未來的優秀。其次是部分教師自身所接受的貨幣銀行學教育就是傳統的貨幣銀行學教育對策,如果調整教學內容,要花不少時間和精力補足新的知識,而且要更換原有的教案,這就要投入更多的精力,這導致了教材建設的滯后。
(五)教學內容改革的動力不足
查閱相關教學改革的文獻,大都是關于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的內容,在教學實踐中也比較重視對教學條件、教學手段、以及教學方法的改進,而對教學內容的改革則被或多或少地忽視了。目前,我國高校對教師的量化考核中,每年必須完成的科研量化考核是一個硬約束,重科研而輕教學的現象比較普遍。在職稱評審、各級人才項目資助中基本上都是以科研為導向。雖然這種狀況已經有了很大的改進,比如教學質量工程的實施,但教學效果評價比較困難,取決于多種難以量化的因素以及難以由教師自己控制的因素因此,教師的選擇大多是在完成基本教學任務的基礎上,以科研為重,而不愿意把太多的精力投入教學研究中去,從而造成教學內容滯后于金融實踐和理論發展的現狀。
三、經管類貨幣銀行學教學內容改革的對策
(一)教學內容安排上區分不同專業
針對不同是專業,教學內容安排上應有所側重。如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而言,金融市場的理論和應用,特別是國際經濟市場的理論與應用,應該是重點內容,但這些知識往往建立在數學模型上。現在還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原有的知識結構難以適應現代金融理論與教學發展的需要。所以,從教師的角度來說,需要不斷地學習,更新自身知識結構;從學校來說,應該鼓勵教師到知名院校、到國外學習。另一種解決辦法就是通過優化教師的配置,對這些新的教學內容確實有困難的教師,應盡量避免安排這樣的課程,而相應地安排能夠勝任的教師承擔本課程,盡量發揮所有教師的專長,揚長避短。
(二)依據學科發展規律和專業特性,適當調整教學內容
對于經濟管理專業而言,在教授金融理論時,重點不是要強調高深的理論知識,但在知識點上可以相對全面,所以在教學內容安排上可以不是很深奧的理論知識對策,而適當擴展金融知識面、增加貼近現實的案例等,以激發學生興趣,培養他們的金融意識。同時,在應用性方面,則應要做相應地加強。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調整:
一是貨幣理論與貨幣政策。貨幣理論部分涉及到貨幣的職能、貨幣需求、貨幣供給與經濟均衡。這些都是貨幣銀行學的基礎知識,在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中都有所涉獵。在本門課程中,可以采用一個統一的理論框架,把這些知識點串起來,而不用陷于理論知識點的反復講解。貨幣政策部分包括貨幣政策的功能定位和貨幣政策的實施,如貨幣政策工具、中間目標、最終目標等,我們可以采用案例教學,主要關注現實中的貨幣政策的運用,如面對通貨膨脹,該如何運用貨幣政策等。其次是刪減傳統內容,貨幣的起源、發展和貨幣制度對于國際經濟與貿易、市場營銷、電子商務等專業來說可以刪除,只要在貨幣理論部分介紹貨幣職能就可以。
二是金融市場部分。金融市場部分的教學要讓學生了解現代金融市場的基本結構及各類金融市場的基本功能和工具,教學內容必須涵蓋貨幣市場、資本市場、黃金市場以及外匯市場的基本結構、功能和工具。第一,要增加貨幣市場及其子市場、資本市場及其子市場、黃金市場、以及外匯市場的介紹,這樣可以使學生對金融市場有更為具體的認識。對于國際經濟與貿易專而言,外匯市場的介紹還應有所加強。第二,增加信用與風險的內容,特別是金融危機。
三是金融價格部分。針對經濟管理專業的應用性特點,金融價格行為理論可以作為主要內容加以講授,這些內容主要是與利率相關的計算和利率結構、各種有價證券的定價、資產選擇行為等內容。從國外的教材來看,這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要特別予以強調。對于現代金融的金融期權和遠期協議等內容,可以對其基本內容加以介紹,拓展知識面。而均衡利率的決定及作用等內容與西方經濟學中的重復較多,可以適當刪減。
四是金融機構部分。金融機構部分的教學要讓學生了解各類金融機構的功能及基本業務,教學內容必須涵蓋存款性機構(包括商業銀行、政策性(專業)銀行、儲蓄機構和信用合作機構)、非存款性機構(包括證券公司、信托機構、養老基金、投資基金和保險公司)以及金融調控與監管機構。第一,增加金融中介的介紹,我國的銀行業改革過程不過短短的二、三十年時間,目前我國銀行中介機構已呈現多元化格局,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都已改制為股份制商業銀行,并有三家已經上市,城市銀行中也有幾家已經成為上市銀行對策,如北京銀行、南京銀行、寧波銀行等。這些都是新近出現的,在一般的貨幣銀行學教科書中所涉甚少。而對于商業銀行部分關于商業銀行的產生和發展、以及商業銀行貨幣創造等內容可以刪除,商業銀行這部分教學內容可以集中在其業務和功能定位上。第二,增加對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介紹,特別是對證券公司、投資基金、儲蓄與合作機構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功能定位和基本業務的介紹,這一部分是目前的教學中普遍缺少的。
(三)加強教材建設
在教材建設中,一方面是緊跟理論發展的前沿,發達國家的經濟實踐和理論超前于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實踐和理論,因此,有必要緊跟發達國家的前沿理論,保持貨幣銀行學教學的前瞻性,隨著理論的發展不斷作出相應的調整,吸收現代經濟理論的新成果。另一方面是貨幣銀行學的教學內容要適當超前于我國的實踐。我國正處于轉型期間,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需要超前的理論作指導。因此,貨幣銀行學教材在內容安排上應該隨實踐和理論發展適時作出調整,適當超前于本國實踐的發展。
(四)理順教學改革的思路,加快教學改革
學校不僅要重視科研,也要從制度上建立推進教學改革的激勵機制。一是理順科研與教學的關系。高校的根本任務是人才培養,科研是提高師資水平、教學水平、人才培養質量的強有力支撐。學校可以設立相應政策,引導教師把科研融入到教學改革當中。二是加大教研教改支持力度。對于教研教改項目的立項及實施給予相應的經費支持。三是依托學科建設、專業建設、精品課程建設等,加快教學內容改革。
參考文獻:
[1]黃達.貨幣銀行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戴國強.貨幣銀行學[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3]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斯坦利G.埃金斯.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斯坦利.G.伊肯思.金融學——投資、機構與管理[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5]米什金.貨幣金融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篇3
關鍵詞:高校;金融;課程;教學;方法
高等學校各專業所設置的理論課程尤其是人文社科類專業的許多理論課程總體上講具有內容抽象、體系呆板、實踐性弱甚至枯燥艱澀等特點,這些特點一方面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施教主體教學熱情、教學能力的發揮,另一方面又會引發學生對相關課程的厭學情緒,兩方面共同作用的直接結果就是教學效果的不理想,從而影響甚至背離教學和培養目標。
客觀地講,高等學校金融類理論課程在對施教對象所傳遞的屬性標志信號上既具有與其他學科專業理論課程相似的一般性,又具有區別于其他專業理論課程的特殊性。這里的一般性表現為大多數理論課程所共有的基礎性強、實踐性差;邏輯性強、直觀性差等特點;而特殊性則表現為與其他理論課程相比,經濟金融類理論課程的內容又往往和人們置身其中的現實經濟生活密切相關,現代社會中的每個人都生活在經濟金融環境當中,盡管可能有一些人對經濟金融缺乏興趣,但卻無法回避經濟現象和金融問題,非但如此,對金融問題的理解或回答還會因人而異,呈現出個體的差異性。金融理論課程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為我們優化課程教學效果提供了寶貴的啟示和指導。
一、引導和幫助學生對金融理論課程樹立正確的思想認識并借此形成重視是優化金融理論課程教學效果的重要前提
從邏輯上講,這個工作是包括金融理論課程在內的所有理論課程任課教師在課程課堂教學開始時所首先需要做的,而且必須做好。它對于幫助學生對相關課程的性質、內容、地位和作用進行了解并形成科學定位至關重要。在教學實踐中,許多任課教師在課程課堂教學開始時也花了必要的時間對課程的發展演變、主要內容、邏輯體系、課程要求和任務、學習方法等做了介紹,但對于決定學生正確思想認識和學習興趣的課程地位和作用問題不是輕描淡寫,就是寥寥帶過,甚至索性跳過直接進入內容部分,即使那些對此投入了些許時間和精力的教師在更多情況下也是出于教學大綱中課程結構體系的要求抑或教學督導對教學日歷落實檢查的形式需要而被動為之。學生對一門課程的學習興趣一般源于兩種渠道:先天自發和后天引導,我們不排除一部分學生在大概了解了課程主要內容甚至無須了解內容僅憑課程名稱就會對一門課程產生學習興趣,但更多的學生卻需要教師通過使用嚴密而自然的講述、科學而耐心的闡釋以及必要而恰當的氛圍的去引導他們認識課程的地位和作用進而產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因此,這個時候必須大力強調和發揮教師作為施教主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幫助和促進學生迅速地形成對課程的科學認識并建立濃厚的興趣。
至于引導的方式,可以從金融理論課程的特殊性直接獲得。以貨幣銀行學為例,教師可以從與包括學生在內的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各類主體密不可分的貨幣金融活動(如國家助學貸款、新學年學費繳付方式、信用卡詐騙案件等)出發來吸引學生步入興趣軌道,也可以通過階段性的貨幣金融熱點、焦點問題(比如當前的次貸危機、央行降息、增持美元債券等)作為切入點,上述這些范疇或事件顯然都是貨幣銀行學理論所能覆蓋并可做出解釋的。而引導的關鍵在于度的把握,具體來講,就是既要通過這種強相關或高關注度的貨幣金融事件作為“藥引”來吸引學生注意力并促使其配合課堂教學的節奏要求,同時又不能一下子將上述相關內容的來龍去脈迅速地擊穿道破,要給學生創造主動思考的愿望和余地,從而形成一個與貨幣銀行學課程內容密切相關的“事件懸念”。
二、注重并善于使用歷史和邏輯相統一的分析方法是提高學生對金融理論掌握效度的有效手段
金融理論課程作為具有較為完整知識體系和規范課程內容的重要課程,在不同部分的知識結構以及同一部分的知識內部往往有著嚴密而科學的邏輯關系,這種邏輯關系既表現有必要的規范性分析特點,又表現為應有的實證性分析特點,而且隨著金融理論課程的不斷發展和完善,這一特點表現得日趨明顯。這也是許多經濟類課程區別于其他人文社科類課程的又一重要特征。正因為這一特點,使得包括金融理論課在內的許多經濟類課程在學習起來,尤其是從學生的角度,要顯得相對艱澀。但是,這畢竟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產生。金融理論往往來源或根植于實踐,這些理論都有著各種類型多樣、程度不同的歷史淵源或歷史背景,換句話講,通過深入、客觀的追溯、考察、分析并解讀歷史將會在很大程度上理解、消化并最終掌握許多金融理論。這就要求教師在思考和講授金融理論時必須貫穿歷史分析和邏輯分析相統一的方法。
以貨幣銀行學中的金融創新為例,理論上金融創新經常被定義為市場主體為了加強競爭力、開拓市場、尋求利潤來源、規避金融行政管制等目的而在金融工具、金融市場、金融制度、金融組織等方面所進行的各種革新、創新活動。這樣的解釋就字面而言從語法和邏輯上是沒有大的問題的,但估計也僅限于此,因為課堂教學注重的是效果,而效果的體現在很大程度上是學生對問題的透徹理解和不易淡忘以及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觀察、分析思考乃至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前述這一看似語法合規、邏輯一致的金融創新概念表述實際上很難被學生從更深程度和更長時間所理解和掌握。所以我們必須在注重邏輯分析的同時,配合以必要的歷史分析,比如我們介紹商業銀行制度類型中的銀行持股公司制,眾多的教材往往將其定義為由大的商業銀行出資建立一家持(控)股公司,再由該持(控)股公司收購其他銀行的股票從而實現控制其他銀行的目的,單就定義而言,這句話是講清楚了這種制度的內涵,但學生卻往往很難從更直觀的層面理解其所以然的問題,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能夠結合美國銀行制度的歷史特點去說明美國歷史上由于各州的獨立利益追求等原因而不允許銀行設立分支機構從而限制了商業銀行的地域經營范圍,導致商業銀行為了突破制度限制拓展生存空間進而通過設立持(控)股公司來變相地設立分支機構擴大經營范圍的話,那么學生對這一銀行制度和該制度所揭示的金融制度創新的理解將變得清晰、深刻和長久;再比如我們介紹貨幣銀行學課程里金融市場部分中的歐洲貨幣市場,它是一個境外貨幣市場,有著相對寬松的市場政策和制度環境以及誘人的市場利率結構,這種解釋能夠被理解但很難持久,而且也割裂了它的背景,假如我們能夠結合歷史上朝鮮戰爭期間,由于中國的參戰使得中國在美國的美元資產遭到凍結,從而迫使前蘇聯將其在美國的同類資產轉移到倫敦形成境外美元,產生更廣泛意義上的歐洲美元并最終形成歐洲貨幣市場,那么對這種資產、市場的特點和被管制程度等相關問題的理解就顯得非常容易了。
三、運用并強化課程間知識的聯動性以及施受主體間的互動性是提高金融理論課程教學效果的助推器
金融理論課程作為經濟類課程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它和其他課程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種聯系既表現為知識屬性上的相互銜接與互補,又表現為知識功能上的彼此配合。前者如微觀、宏觀經濟學中的彈性理論、IS-LM模型和金融理論課程中國際收支理論下的彈性分析、吸收分析、M-F模型分析之間的銜接關系,又如國際貿易課程中的貿易條件分析和金融理論課程中的匯率理論之間的銜接互補關系;后者如計量經濟學中的回歸分析與金融理論課程中的國際收支(影響因素)分析之間的工具支撐性配合關系等。課程間的這種天然聯動關系啟示我們可以通過利用這種關系不僅實現一箭雙雕的作用,而且可以強化學生的學習的效果。
比如在講授貨幣銀行學中的有關利率(或匯率)理論時,可以要求學生將利率(或匯率)作為一個解釋變量,將投資(或貿易順差)作為被解釋變量來構建回歸方程,然后根據國家或所在省市的歷年可獲取數據來進行模擬方程的參數估計、顯著性檢驗以及預測等,最后得出利率(或匯率)對投資(或貿易順差)的解釋程度,這樣整個過程不僅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己親自動手分析感受到金融變量的社會經濟功能,使得對金融理論的掌握更具直觀性和說服力,而且可以順便使得學生彌補、鞏固以至強化對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相關原理的掌握,實踐證明,這種做法不僅對上述涉及的幾門具體課程的學有裨益,更重要的是,它對增強學生認知能力、樹立學以致用觀念和理論聯系實際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引導功能。
主體互動是活躍氣氛、鼓勵參與、交流思想、互相學習的重要方式。互動的方式可以是師生間的雙向提問和作答,也可以是必要的角色互換,當然也可以在計劃學時之外利用課程網站以及課程教學QQ群等形式來展開。不管哪一種方式,都發揮了至少這樣一種作用,就是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和彰顯了教學過程中施受雙方主體的全員參與性:使每一個成員的思想都能得到展現,使每一個成員都能通過這種互動以較低的時間和精力成本觀測和感知到同一事物在不同層面或視角的存在狀態,另外,這種方式也給學生提供了一個發現、審視、重新認識自我和改造完善自我的契機,給教師則提供了一個通過角色互換實現檢驗過去、檢討自己、不斷調整和優化(未來教學方法、理念等)的平臺,這樣,課堂互動就實現了幫助學生間填補認識上的鴻溝和幫助師生間跨越交流溝通上的代溝的功能。
在貨幣銀行學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會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和課程進度的狀態安排1-2次課堂討論,為達到上述目的,要求這種討論全部學生必須以小組的形式參加,各組規模應有所控制,4-5人為宜,太小不能達到集思廣益的效果,耗時也長,太大則會產生“免費搭車”效應,確立討論主題后分頭準備,集中于約定時間進行討論:當一組對其觀點進行演示講解后,要求另一組進行提問甚至質疑,同時要求前者作答,提問和回答的數量和質量記入討論成績,這樣就避免學生討論的走過場,保證討論質量,這是生生間的互動;在此期間,教師一方面要觀察、思考和分析學生考慮問題的角度、立場、方法和依據,評判其科學性或合理性,另一方面要分辨學生不同組別間的討論在上述環節的共性和特性,總結分析原因,尋求啟示,尤其是尋找出學生在對相關問題的理解上容易走入的誤區或偏頗之處以便據此調整日后的教學活動;此外,還要對各討論組的表現進行點評,讓學生了解彼此的千秋長短,這是師生間的互動。“教學既是思考和解說的藝術,也是傾聽和理解的藝術”正是這一過程的寫照。這種多層次的互動從學生和教師兩個方面、內容和方法兩個角度成為提高金融理論課程教學效果的助推器。
四、建立并實施合理的課程考核措施是提高金融理論課程教學效果的有效控制和發力點
如果把課程考核的目的劃分成中間目標和最終目標的話,那么,中間目標的功能無非是檢驗反饋和約束控制兩類,最終目標當然是通過有效掌握課程的相關理論和方法從而間接地促進人的成長、成才和全面發展。這一點,金融理論課與其他課程沒有多大的區別。所不同的是,金融理論課由于課程內容和屬性的特殊性,它還具備一定的激勵功能。這種激勵可以是對學生參與行為的促使和引發,也可以是對其學習工作成果的肯定和鼓勵,前者著眼于興趣的激發,后者側重于能力的培養。具體來講,對于金融理論課程的考核,堅持平時和期末兩條線,但更重視平時的考核,通過平時的考核,在過程控制中實現激勵。平時的考核可以采取階段性測試、課程論文的形式,也可以采取定期或不定期作業等形式,但不管哪一種形式,都必須給學生反饋一個考核結果,這里面的關鍵有兩點:一是考核內容的設定;二是考核結果的呈現。下面仍以貨幣銀行學為例來加以說明。
在貨幣銀行學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對學生的平時考核以課程論文和平時作業為主。如前所述,貨幣銀行學研究內容所對應的相關金融問題有許多同經濟學中的流派一樣,觀點各異、主張有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只有區別,沒有正誤;但同時還有一些內容是古今學者達成一致的或是原理性的東西,具有排斥性和唯一性。對于前一類內容的考核,包括一些熱點、焦點問題的探索,比如對利率降低條件下為什么我國儲蓄余額未見明顯下降的原因分析等,應以課程論文或小型讀書報告的形式來安排,在考核結果的呈現上,建議只要其獨立完成、思路清晰、邏輯一致、自成一體,則以較高成績等級對待,這樣做的結果是充分地肯定了學生的勞動成果,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思想得到了外部的認可,從而鼓勵學生繼續保持對課程學習的動力、興趣和信心,當然這種考核的選題也很重要,尤其是第一次的主題,要既能夠密切聯系課程內容,又能夠結合現實生活,還要有比較大的探索思考空間和理論彈性,又要具有必要的吸引力,這樣才能從一開始就能把學生吸引到看似枯燥抽象、實則生動有趣的貨幣金融世界中來;而對于后一類內容的考核,則應堅持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原則,規范嚴肅地給出應有的成績等級,這樣可以使學生清醒地看到自己對課程基本理論的掌握程度,以便進一步查漏補缺,改進提高。因此,通過課程考核安排上的區別對待、寬嚴有度可以做到引導、規范和控制改進的作用。
當然,任何方法或理論都有其適用的前提和條件。以上所有措施都是建立在任課教師執著敬業的職業態度、扎實廣博的專業知識以及流暢得體的語言表達等諸多前提之上的,離開了這些必要的基礎,任何方法和措施都只能流于形式了,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而且方法的選取還要視學生群體的整體學習素質來定,不分對象的全盤模仿可能適得其反。
參考文獻:
[1]芮莉.關于金融學專業教學改革的幾點看法[J].云南財貿學院學報,2004,(6)287-289.
篇4
論文摘要: 當前金融業已成為一個覆蓋范圍廣泛、與日常生活結合日益緊密的服務型行業。在這種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識不僅是金融專業學生所必須的,而且是其他財經類專業學生所必須的。但對于不同專業的學生而言,由于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目標不同, 對金融知識的需求是不同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明確學生專業特點與需求的基礎上采取差異化的教學方法。
一、引言
在現代經濟社會,金融業已滲透到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逐漸成為一個覆蓋范圍廣泛、與日常生活結合日益緊密的服務型行業。在我國,隨著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財富增加,社會對金融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強,金融創新與金融產品層出不窮,金融的觸角已深入到社會的各行各業,并已成為普通家庭關心的內容。在這種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識不僅是金融專業學生所必須的,而且是其他財經類專業學生,如國際貿易、電子商務、管理學、會計學所必須的。
目前我國很多高校都開設《金融學》課程,對于金融學專業的學生來說,《金融學》是一門專業基礎課。對于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如國際貿易、工商管理學生來說,《金融學》是一門學科必修課,可以充實完善其專業課程。對于非財經類專業的學生,《金融學》是一門選修課程,供對金融學有興趣的非財經類專業學生選修。
對于不同專業的學生而言,由于專業的特點和培養人才的目標與規格不同,固而對金融理論與業務知識的內容、知識結構、專業需求是不同的。再考慮到《金融學》課程內容眾多,在短短的四五十個教學課時中,教師不可能將全部內容介紹完,這就要求教師在明確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與需求的基礎上,精心安排各專業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差異化教學方法。
二、不同專業對《金融學》的教學要求不同
(一)金融學專業
對于金融專業的學生來說,《金融學》是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一般是在學生完成各經濟類專業共同的核心基礎課,如在學習完《西方經濟學》后開設。它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作用正如我國金融學研究的鼻祖黃達先生所言:“金融領域,廣闊而深邃,通常只能瞄準一兩個方向深入。要想深入一點、幾點,必須對金融的‘全局’有必要的、概略的把握。因為沒有足夠的寬闊基礎作為支撐,只求在狹小的范圍深入,進到一定程度就會難以繼續。而所謂把握‘全局’,就是要求能對金融領域的主要構架如金融理論與金融知識,宏觀金融與微觀金融,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國內金融與國際金融等等之間的有機聯系,有一個較為全面——哪怕是概略的——了解。”《金融學》作為金融學科體系的基礎課程,恰是對金融學進行整體性、框架性的介紹,其中既有宏觀金融層面的理論闡釋,又有微觀金融運行的原理分析;既揭示了金融的運作機制與規律性,又闡明了金融學科所研究的范疇、重要內容結構及其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
鑒于《金融學》對于金融專業學生的重要性,教師在教學過程要實現兩個目標:一是要求學生全面掌握金融學的基礎理論知識點、知識體系、基本原理、理論前沿和動態,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良好的理論基礎;二是注重對學生專業興趣和專業學習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開拓視野,提高思考的廣度、深度與高度,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自覺性。實踐證明,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我國大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好之、樂之,就是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漲,這樣才能產生進取的精神。若通過《金融學》的學習,學生能激發對金融的興趣,這將會對學生未來的深造、職業生涯產生重大的影響。
(二)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
縱觀中外古今,實體經濟的發展最后都離不開資本的運作,而在當今社會,金融的作用越發凸顯。因此,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的學生有必要系統地掌握貨幣、信用、利息、銀行等多方面的理論與業務知識,能夠運用貨幣信用方面的理論與業務知識,更好地從事企業投資管理、市場營銷、企業風險管理等活動。因此,不少高校已經把《金融學》作為一門必修課程。
與金融學專業的學生相比,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的學生在金融理論方面的要求可以放低些,但應注重金融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注重聯系實際和融會貫通,使學生掌握與其專業的業務活動聯系緊密的現代金融基本知識和業務技能,從而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能靈活運用現代金融基本知識和業務技能來進行資金管理、投資管理和風險管理等活動。
三、不同專業的《金融學》教學內容應有所側重
《金融學》課程內容繁雜,涉及貨幣、信用、金融市場、金融中介機構、貨幣供求、貨幣政策、通貨膨脹和金融監管等問題,幾乎涵蓋了整個金融領域。教師如何在有限的課時里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以保證教學整體水平和質量,并兼顧不同專業的需要,是《金融學》教學中一個重要的問題。一個可行的方法是在界定基本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安排差別化的教學內容。基本教學內容是各專業教學中都必須覆蓋的,也是各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以實現各專業學生掌握該課程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學要求,例如金融學的基本概念、金融市場的基本情況、金融中介機構的構成、貨幣政策的三大工具等;而差別化的教學內容是教師根據所教學生的專業特點、專業需求而進行的選擇性教學。
(一)金融學專業
如前所述,對于金融學專業學生來說,《金融學》是其專業課程體系的基礎。在課程安排上,《金融學》一般是在修完《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之后開設的,同時又是以后陸續開設的《中央銀行學》、《證券投資學》、《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國際金融》等專業課程的基礎。因此,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要考慮兩個方面因素:一方面通過該課程的學習,能讓學生對金融有個全面的了解,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要注意課程之間的銜接,避免內容重復或遺漏。具體來說,對于金融學專業的課程內容重點有三個:一是學生應深刻理解金融學的基本范疇和基本理論,如貨幣、信用等基本概念,利率決定理論、貨幣需求理論、貨幣供給理論等。這些內容是金融學專業學生進一步學習專業課的基礎,因此對他們來說,這些內容不是簡單知道就可以了,而要全面、深入、準確地掌握;二是教師在授課中應側重對金融學框架的勾勒,讓學生對金融領域全面、清晰地把握。而對于具體的宏觀金融問題可以適當簡略,這些內容學生已在《宏觀經濟學》課程中接觸過。微觀金融方面,有關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內容也無需介紹過細,這些內容在后續的專業課程里都會有詳細的介紹;三是引導學生對現實中的金融問題進行思考、分析,并密切關注金融理論研究前沿問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
對于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的學生來講,他們將來的學習和工作中都或多或少要與貨幣、銀行打交道,但是對理論要求沒有金融學專業的學生高。教師在完成基本教學內容的前提下,可以適當降低理論深度,如貨幣供求理論、利率決定理論、金融監管理論等可以簡略地說明,而增加與所教學生專業有關的、實踐性的內容。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應該加強與貿易有關的金融知識,如信用工具、金融市場、商業銀行業務和國際金融危機等方面內容的介紹。企業管理專業的學生應增加與企業管理活動緊密聯系金融知識的講授,這些內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金融工具、金融市場,如商業票據、股票、債券、期貨市場等。(2)企業管理人員與金融機構、金融市場打交道時所需掌握的基本金融理論知識,這關系到企業資金的運營問題。具體如商業銀行運作機制、業務范疇,金融市場的運作機制,證券發行業務等。(3)國家宏觀政策對企業的影響,如貨幣政策對企業投融資的影響,匯率政策對企業的影響,等等。
(三)非財經類專業
非財經類專業的學生主要是抱著興趣來選修這門課程的,激發學生對金融的興趣,使他們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知識是教學的目的。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可以精簡理論性較強的貨幣金融理論的講解,將重點放在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貨幣銀行學知識中,如各種金融產品的比較、家庭理財的理念等,還可以介紹現實生活中的熱點金融問題,如對此次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的介紹,可側重介紹危機對企業和老百姓生活的影響等,而對于危機深層次的原因的理論分析則可以簡略些。
四、區別不同專業,采取有差別的教學方法
與《西方經濟學》課程相比,《金融學》課程內容多而龐雜,不似前者的體系清晰完整,使得學生在學習中經常感到知識點零散,找不到學習的重點。與《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學》等課程相比,該課程理論性強,內容單調抽象、難以理解。因此,如何根據不同專業《金融學》課程設置特點及課程性質,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以達到各自的教學目的,是教師在《金融學》教學應認真研究的又一個重要問題。
(一)金融學專業
如前所述,對于《金融學》課程,金融專業的學生除了要全面掌握金融學的基礎理論知識點、知識體系、基本原理、理論前沿和動態外,還要培養專業興趣和專業學習能力。因此,教師首先要把《金融學》課程中的知識點、理論講通、講透。在此基礎上,再想辦法激發學生學習和研究金融的興趣,培養其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我認為一個較好的方法是在每次課開始時拿出5—10分鐘,對一周的財經新聞進行回顧。這樣有兩個作用:一是能讓學生了解中國和全球金融情況,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關注現實的習慣,這對《金融學》這類社會性學科的學習是必要的。二是在新聞解讀的過程中,教師能引發學生對金融問題、金融現象的思考,加深學生對金融理論的理解并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達到以上兩個效果,教師首先應注意財經新聞的選擇。一周內國內外發生的財經新聞往往很多,如果都講,時間上不允許,也沒有必要。新聞選擇可以有這幾個視角,一種是選取影響重大的事件,如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另一種是結合目前的熱點和所學的知識選擇有代表性的事件。如近年如何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一直是我國經濟中的一個熱點問題,在介紹金融市場、金融中介機構這一部分內容時,我看到一則題為“淡馬錫來到荷花池”的新聞。新聞的主要內容談到新加坡淡馬錫公司通過設立富登信實服務有限公司給成都的蓮花池批發市場的商戶發放貸款。這則新聞事件本身很小,但我希望能以小見大,以此為切入點引發學生對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思考。新聞標題提出后,學生的第一反應是覺得很奇怪:該標題是什么意思?一下子就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接著我由淺入深介紹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現狀、存在問題等,最后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應如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整節課教學效果很好,學生聽得津津有味,課后不少學生和我進一步探討該問題,有的學生還著手寫這方面的論文。
除了選題的問題,教師還應注意新聞講授的方式。介紹新聞不僅僅是希望學生了解該事件,而是通過該事件引發學生進一步研究和思考的興趣。教師可以在介紹新聞時結合學生已學過的金融學原理,精心設置問題、提出問題,啟發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具體事件中提煉出事件背后蘊藏的道理,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
如果是小班教學,教師可以考慮一學期組織學生就當前的熱點金融問題進行2—3次的討論,以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查閱、整理資料,學生進行思考、交流為線索,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現在不少高校由于擴招,師資相對不足,很多時候是大班教學,組織討論的方法會由于學生人數眾多而影響討論的效果,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就熱點金融問題撰寫小論文。對于初次寫論文的學生來說,論文的要求不宜過高,主要是希望通過寫論文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字數、格式上可以適當放寬,但需強調的是杜絕抄襲。
(二)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
對于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的教學,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可以降低理論深度,提高教學方式的靈活、多樣性。在基本原理、基本的知識點介紹完之后,通過具體的案例,如介紹金融實際熱點問題,突出金融知識的運用性。此時對于金融熱點問題的選擇與金融學專業的選擇有所不同,教師應盡量選擇一些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進行講授。例如在介紹貨幣政策時,教師可以結合我國近年中央銀行的調息歷程,解釋中央銀行每次調息的背景、原因、作用機制,以及對企業、老百姓銀行投資、貸款的影響。此外,教師還可以就一個問題,如信用形式、銀行存貸款利率等,鼓勵學生自己去找資料、發現生活中的金融學,采取教授與討論相結合的組合式教學,進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參考文獻:
[1]蔣天虹.關于應用型本科《金融學》教學改革的探討[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9,(5).
篇5
明確銀行會計的教學目標是培養面向銀行系統的合格的銀行從業人員。明確這一目標之后,課程也需相應調整,即授課方式的改變以及增加實驗課的課時數。
2.課程設置的連貫銜接。
在銀行會計課程開設前,學生應該已學習基礎會計、財務會計、貨幣銀行學、財經基本技能、計算機等課程。
3.教學內容側重點的改變。
由于商業銀行會計業務既各自獨立又相互銜接,業務之間具有很強的私密性,即使同一業務如聯行業務,內部管理也相互制約,多人操作,業務分工明細又相互監督與制約。因此,銀行會計業務內容本身具有繁雜性,如果面面俱到,學生也許面面通,但做不到面面精。因此,既然面向銀行培養合格的從業人員,那只需重點講解合格銀行上崗員工所需具備的知識。
(1)教學章節側重點調整。學生如果被銀行錄用,最開始應該從事銀行最基本的工作崗位,如前臺柜員,或者稍好一些,公司業務記賬員,極少一部分從事后臺的聯行業務和同城業務,從最近幾年銀行來我校招聘情況,還有一些學生從事小額農貸業務,至于銀行的其他業務如公司貸款、國際業務短時期(2年~3年)不會接觸到,因此,因重點講解柜員業務,支付結算以及貸款業務的個貸業務等,其他業務就相應略講或者與自修方式相結合,然后教師考察。
(2)實驗課時比重增多。首先,重點章節理論課講解之后,如存款業務,學生分為幾個小組,模擬銀行實際業務同時操作,各個小組成員分工明確,而且輪流換崗。如企業存入現金業務,小組成員其中一人扮演企業出納角色,小組另外成員分別作為銀行出納、出納復核、公司業務記賬柜員、綜合員等,而且銀行需要的記賬憑證、賬簿的設置也要符合銀行現有業務的要求。其次,課程全部結束后,模擬銀行實際業務,全體學生按實際銀行營業網點人員數量分成幾個獨立的營業機構,每個機構業務盡可能齊全,每個機構成員分配工作定崗,明確崗位職責,模擬業務,獨立操作;各個網點之間也有業務往來。
4.教學設備的更新。
這需要高校花費一定的資金更新銀行模擬操作系統,以及配備相應的設備,如點鈔機、鈔票箱、憑證、賬簿、打碼機等,還有實驗室也需要增加,因為僅僅一個實驗室顯然不能滿足全體學生的需求。
5.教學方法的調整。
因為教學內容側重點的改變,因此教學方法也相應調整。從教學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
(1)理論課教學采用多種方式相結合。因為加強實驗課的比重,因此理論課的教學變得緊張,教師可以提前為學生布置學習問題,讓學生課前查詢教材和相關參考書,課堂上教師重點講解和提問以及小組討論方式教授課程。
(2)實驗課加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驗課前,明確實驗內容,實驗目的,學生清楚實驗中所扮演角色的工作。然后各個任務小組分別討論任務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案。任務執行過程中,各個小組成員,按任務完成情況,分別為小組成員打分,教師隨時抽查,發現包庇不實情況,嚴厲處罰,給與此次考評零分。
(3)表現突出同學組成稽核小組。稽核小組負責檢查各個小組工作,定期核對,隨時抽查。如可隨時到某個小組,令出納暫停業務辦理,清點現金,與庫存現金賬核對,檢查是否帳實相符等等。
篇6
關鍵詞: 教學問題 金融特色
在對國外金融學專業發展趨勢和全國尤其是天津市金融人才需求及培養現狀調研的基礎上,針對產業金融人才短缺和學生綜合能力、實踐經驗缺乏的問題,自2004年以來本專業依托已有的基礎和優勢,積極汲取多種外部資源,構建動 分別融入第一、二、三課堂(第一課堂,學校教師按照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的要求,在課堂內組織的以系統傳授某一學科知識為主要內容的理論和課堂實驗教學活動;第二課堂,在校內組織學生實訓、科研活動、學術報告、學科競賽和自主實驗等活動;第三課堂,在校外進行的專業實踐、社會實踐等計劃內、外教育活動),逐漸形成了多元聚合的產業金融人才培養的“大課堂”體系,通過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主要解決的教學問題
(1)針對第一、二、三課堂割裂,各自獨立作用的問題,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因材施教,以創新實踐育人方法途徑為基礎,重構了產業金融人才培養體系,實現了第一、二、三課堂的有機結合。
(2)針對學院資源有限,對大課堂體系運行與保障支撐不足的問題,聚合了政府、金融機構、企業、學術團體及學校等外部資源,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有機融入三個課堂,形成人才培養的合力,提高了教育教學的效率和效益。
二、多元聚合的“大課堂”體系的內涵
“大課堂”體系是指:以學生為中心,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科學與人文相結合,教學與實踐相結合,形成第一、第二、第三課堂三位一體的立體化大課堂體系,在三個課堂中分階段推進基礎夯實,技能培養,能力鍛煉的層疊化培養體系。
多元聚合的“大課堂”體系是指:由于學院資源有限,為了保證大課堂體系的有效實施,需要引入多元外部資源予以支持和保障。鑒于此,拓寬渠道,打造平臺,形成了政府資源、金融機構資源、企業資源、學術團體資源和高校資源五元聚合的教學資源網絡,并創新機制,以不同方式融入到第一、二、三課堂的大課堂體系。
三、多元聚合的“大課堂”體系的實施
(一)形成第一、二、三課堂有機結合的“大課堂”體系
依據“大課堂”思想修訂了教學計劃,使三個課堂貫穿于課程體系和課程教學環節,尤其是在學分的設置和課程的考核上突出強調“大課堂”理念,不僅創設了實踐學分,而且將三課堂綜合考核形成學生的最后學分。而且從低年級到高年級,按知識的結構和層次,設置前后銜接,循序遞進、連續完整的教學內容。
(二)聚合多種外部資源,有機融入大課堂
1.政府資源聚合融入
聘請政府相關人員參與《當代經濟專題》、《貨幣銀行學》課程中金融監管章節、《國際金融》課程中的國際資本流動章節、《中央銀行學》課程中的貨幣政策部分,《金融市場學》課程中的金融市場的運行機制章節等內容的講授。
2.金融機構聚合融入
一方面引入具有實踐經驗的金融行業專家學生提供金融專業課程的講解和論文的指導工作,另一方面與學院共同主辦全國性金融類專業大賽,為學生參賽提供指導。
3.企業資源聚合融入
校企合作設計“知識—能力—創新—素質”一體化的培養課程體系,引入企業人員參與到專業的教學過程中,如講授《國際結算》課程的信用證章節,《投資銀行理論與實務》課程中風險投資、企業重組兼并和企業上市章節。同時依托企業平臺,結合各企業優勢,重點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依托合作企業校外實踐基地建設及實踐教學活動,使學生盡快掌握產業發展的規律。
4.學術團體資源聚合融入
學術團體是金融領域研究的重要組織形式,學院與多個學術團體建立了良好的溝通與合作機制,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更多更新的學術資源。并依托學院已有的研究機構,吸引學生進入第二課堂,參加大學生科技作品競賽、大學生創業競賽等活動,發表科研論文,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等,為產業投融資方面的人才培養提供了重要的平臺。
5.高校資源聚合融入
基于我校工科院校的特點,依托學校工科資源的優勢,擁有國家和天津市的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的工科學科群及專業,完善了大課堂體系,為培養既掌握投融資知識和技能,又了解和熟悉產業運行、發展的規律與特點,并有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知識背景的復合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與支撐條件;學院積極促成校際交流,互派訪問學者,共編教材等方式互促成長,引入國內其它高校專業建設理念和先進教學方法,為學生拓展了國際化視角提供了資源渠道。
(三)有效實施多元聚合的“大課堂”的保障和激勵制度
1.建立了由相關政府部門負責人、金融機構、企業家、著名專家學者等組成的金融學專業指導委員會,全方位、多層次指導把關,形成常態化的專家指導委員會活動機制,保證“大課堂”實施方向、方法的有效性和對市場需求的最大貢獻度。
2.創建了“學院組織,內引外聯;專兼結合,共同指導;分類培養,自主管理”的運行管理模式。學院安排專兼職領導與教師負責該項工作,統一組織協調大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內引外聯,合理有序調配各種教學資源融入;聚合多方力量,優勢互補,共同完成對學生的分類指導;依托學院學生社團,在教師指導下,實行學生自主管理。同時選拔優秀學生協助教師輔導,充分發揮高年級和技術骨干學生的作用,對低年級學生進行傳幫帶。
參考文獻
[1] 張潔,教師教育課程大課堂教學模式的構想與實踐,楚雄師范學院2012.2
篇7
[關鍵詞]:金融金融學金融學教育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因此金融學是一門具有特殊地位的學科,具有極重要的社會經濟意義。隨著我國加入WTO后金融業全面開放,中國金融業不但面臨著外資金融企業在國內的強大競爭壓力,還必須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顯然,當前形勢下國家必須加大培養適應未來需要的金融人才的力度。未來的金融業從業人員不僅要懂現代金融實務,熟悉國際金融市場慣例,而且要懂得金融投資管理和金融企業管理,能夠進行金融創新產品設計,通曉英語、計算機、法律、電子商務等相關知識。金融網絡化與工程化的發展,給新世紀的人才培養帶來了挑戰。我國的金融教育是一種建立在傳統金融產業,特別是傳統銀行業基礎上的金融教育,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修訂研究生學科專業目錄,將原目錄中的“貨幣銀行學”專業和“國際金融”專業合并為“金融學(含:保險學)”專業,既反映了這樣的認識,也是當前國內金融學教育改革的最大障礙。而現代金融學教育的開展還面臨著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師資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導致了高校培養的大多數金融人才難以適應社會經濟和國際競爭的需要,最終必將影響我國金融業的業務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因此,我們的高校迫切需要學習國外先進的金融學教育模式,在和國際接軌的同時改革金融學教學方法,根據自身情況探索和創造出新的適合中國國情的金融學教育體系。
一、國外金融學教育的特點
盡管西方各國不同高校的金融學本科教程在培養目標上各有側重,但它們之間亦有共同點,例如都十分強調培養學生寬廣而扎實的理論基礎(既包括通識教育的知識,也包括專業理論基礎),同時十分注重培養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特別是面向實際工作的能力,強調本人學識和能力的增加與對經濟和社會做貢獻兩者的結合。西方高校的金融學教育特別強調本科層次的人才培養與社會的需要相結合,不少西方國家的高校就直接以“所培養的學生滿足社會上各種組織不同層次的需要”或“能夠在爭取良好的職位時有足夠的競爭力”作為培養的目標提出來,這其實真正體現了高等本科教育的實質目的。而反觀我國高校的金融學教育,正是由于這個目標不夠明確,才會過多的給學生灌輸一些與社會的實際需要相脫節的無用的知識,而學生走上社會工作崗位以后也不能很好發揮作用,實現自我價值。
多數西方國家的大學都認同本科階段的教學應該是一種專業基礎教育,因此,它們的教學計劃都十分注重通識教育,即培養學生廣泛的文化意識,這當然也會反映在金融學這樣與社會經濟密切相關的學科中。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會要求金融系學生在頭連年里學夠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類的基礎課程,甚至還需要學習文學、寫作、數學、生物和物理。然后才是是公共核心課程部分和金融學專業課程的學習,主要由經濟學類、金融類、會計類、管理類及市場營銷類等課程組成,其金融學專業課程包括金融會計、公司金融、投資學、衍生證券
和金融中介機構等。這樣的教育模式強調基礎和能力的培養,輔以良好的教學,就能把學生培養成真正對社會有用的人才。與國內金融學教育的一個很大不同在于,國外大學的金融學專業都是以微觀金融,即金融市場、投資和公司財務為主,而不是以宏觀金融,即貨幣銀行和國際金融為主的。
國外高等學校金融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大體上都有以下幾個特點:(1)在進入專業課學習之前,一般均有十分嚴密的前導課程安排,以保證學生在修學高級課程之前已經掌握充分的理論基礎和前導知識。比如,在學習金融經濟學課程前,一般都要求學生修完微
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學習公司理財課程之前,學生一般都要將會計學原理、財務會計等課程修學完畢;學習金融工程之前,必須學完投資學等,這既能保證每門課的授課質量和教學要求的嚴格貫徹,又能指導學生在種類繁多的課程中進行選擇。(2)專業課程設置十分豐富多采。國外高校在金融學課程的設置上一般分為兩個層次:專業必修課一般只有3到4門。盡管課程的命名有所差異,但基本上都是集中在貨幣經濟學,金融市場,公司金融,投資學和期貨期權這幾個方面。而專業選修課可以根據客觀實際的需要和本校在金融學教學和科研等方面的特長設置。這些課程有的緊密聯系實際,有的緊緊扣住金融學前沿理論的進展,有的課程國際化色彩濃厚,都可以滿足學生不同的需求,為學生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及專長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對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非常有益。(3)國外高校金融學專業所開設的專業課的內容,一般都會涉及該課程應該涵蓋的金融學理論和知識點,這一點對于保證金融學本科生完整的知識結構至關重要。但是與每一門專業課程所具備的廣度相比,其所涉及的有關理論的深度則是參差不齊的,有的課程緊緊圍繞現代金融學前沿理論,例如資產定價理論。而一般的課程,由于其出發點主要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因此這些課程往往重介紹輕分析、重實踐少理論,例如固定收益證券,房地產金融等。(4)在國外高校所有的金融學專業課程中,都十分強調實踐環節。最為簡單的就是強調通過課程作業,包括作文、小課題、案例分析等,強化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根據不同課程的特點,還會安排金融和統計軟件的學習和練習,案例研究,學生講述,乃至社會調查等。比之課堂講授,這些方式的優點都是強化對知識的理解和培養能力。與國外高校相比,我國高校的差距是明顯的,課程體系不合理,教材陳舊,教學手段僵化,都是急需改進的地方,而其中的關鍵,就是對金融學這個學科的內容和辦學目標的認識問題。
二、國內金融學教育改革的思考
我國加入WTO意味著我國的各類金融機構將在國際通行的游戲規則下,直接與國外金融機構進行市場化、國際化的競爭,同時,我國的宏觀金融監管也必須走向國際化,融入國際金融協調、監管過程中。這就需要高等教育部門順應時代的呼喚,培養出既熟悉本國金融運行的特點和規律,又通曉國際金融規則和慣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和國際競爭、國際合作需要的金融人才。高校金融教育的改革可以說勢在必行,根據以上分析,這里提出以下幾點改進建議:
首先,金融學高等教育的改革必須在對照國外教學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在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和培養目標上實現突破,才能保證金融學教學改革的成功。具體而言,就是在教育觀念上要實現以傳授知識為主到以能力培養為主的轉變,在培養目標上要實現以培養專門人才為目標到以培養綜合素質以及能夠適應社會各種需要的金融學通才為目標的轉變。
其次,全面與國際接軌,以現代金融學為核心規劃金融學教育體系。徹底轉變我國金融學科以貨幣銀行學和國際金融學為主的教學思路,突出微觀金融學為主的辦學方向,強化微觀金融類課程建設。根據金融學與社會實踐密切結合的特點,在注重金融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使學生通過本科階段的學習,建立起全面的金融知識結構體系的同時,建立起通識教育的培養模式,讓學生不僅僅是學到多方面的知識,而且能培養出優秀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為未來個人發展和工作打下厚實的基礎。
第三,注重金融學課程與其他相關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面對金融全球化、網絡化、技術化的趨勢,金融學本科教學必須做到與法學、數學、外語、計算機等多門學科的交叉融合。這既是金融學科發展所需,也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知識再生能力。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調節市場運行和交易行為的最重要的制度基礎就是法律。因此,在經濟全球化、金融國際化背景下,學法、懂法、用法、守法,對培養金融人才尤為重要。金融活動通常以數理模型為基礎,缺乏較高深的數理知識,不僅很難登其堂奧,更不用說去設計和開發新型金融工具。金融的高科技化又使得傳統方式進行的融資和支付業務,為電子化、信息化、系統化、工程化的現代金融所取代,使金融學科成為了融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為一體的新型邊緣科學。外語和計算機更是跟隨金融學科發展所不可缺少的工具性技能。知識再生能力指的是一種學習能力。我們不可能在本科教育階段解決學生未來發展所需要的全部知識和技能,重要的是在向學生傳授基本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力。注重金融學課程與其他相關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使學生文理交叉,理工結合,知識結構合理化,有利于提高他們走向社會后的再學習能力,增強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
第四,革新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考慮到金融學科更具有實證和實用的特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滿足于一般的理論解釋,而應更注重對現實問題的認識和判斷。對于像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保險學等宏觀類課程,可在著重講授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的基礎上,通過組織課題討論、撰寫小論文和學術報告等形式,提高學生的思辯能力,開闊學生的視野;對于像公司融資、金融機構經營與管理、投資理論等微觀類課程,應突出其應用性、操作性和前沿性等特點,可通過案例教學、聘請業務人員授課、模擬實驗等手段,增強學生對業務知識的感性認識、理解應用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最后,高質量的金融學教育需要有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作為保證。由于現代金融學的引進是很晚的事情,國內高校金融專業的師資隊伍不是很完整,水平更有待提高。從事金融學教學的教師,需要對各種金融經濟理論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同時對社會對各類金融人才的需求狀況也有著深刻的理解。正是通過教師與社會及學生之間的直接交流,各種符合實際的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才能得以醞釀并付諸實施。建設高素質的師資隊伍,需要從海外引進人才,更應該立足于師資的培訓,以及通過加大高水平的研究的支持力度促進師資隊伍的整體進步。
參考文獻
[1]張亦春蔣峰,中外金融學高等教育的比較及啟示,高等教育研究,2000/5,pp69-73.
[2]王聰,提高金融學科教學水平的思考,暨南學報,2001年6月,pp91-95.
篇8
論文摘要:在經濟迅速發展,金融同業競爭日愈激烈的今天,農村信用社在發揮‘支農主力軍’的作用中應如何應對。本文從信用社信貸資金的組織入手,針對當前農村金融同業的競爭、城鄉差別、政策體制和信用社內部建設等多個方面闡述了我國農村信用社存款業務發展的制約瓶頸。提出了以職工思想認識工作作風的提高、涉農管理體制的理順、信用社競爭手段和工具的完善為主要工作著力點的農村信用社存款業務發展的對策及思考。
我國農村信用社在為農村經濟服務的舞臺上走過了近五十年的歷程,在發展農村經濟服務農村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隨著經濟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對農村的金融服務也得到了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郵政儲蓄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進入農村后,相繼出現了農村基金會,近年又推出了村鎮銀行。目前在農村金融體系中,基層金融服務網點主要由農信社、農業銀行和郵政儲蓄成三角之勢遍及各鄉鎮。這些機構在分割鄉鎮金融服務這一業務板塊中由于在業務種類上近與趨同,而服務功能上優于信用社,競爭性和功利性強而互補性較差,信用社在競爭中明顯處于劣勢。伴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農業銀行逐漸收縮了對農村基層的信貸投入,近年來農村信用社扮演了‘支持農村建設的金融信貸主力軍’的重要角色,然而信用社由于功能上的劣勢,存款業務的發展受到嚴重影響,成了制約我國農村信用社發展的瓶頸。
一、影響農村信用社存款業務發展的主要因素
根據制約當前我國農村信用社存款業務發展的一些主要情況,我們認為金融同業的競爭、城鄉差別、政策體制和信用社內部建設是影響存款業務發展的主要因素。
1.金融網點競爭的影響。目前在農村金融體系中,鄉鎮農業銀行的機構網點開展的業務種類與信用社趨同,在網點硬件設施、人員素質的培訓提高和服務功能方面都優于信用社,競爭性和功利性強而互補性較差,農村居民在儲蓄觀念上對傳統的專業銀行認可程度較高。傳統金融機構,如工商銀行、農業銀行等,仰仗幾十年的經營和管理,企業品牌和企業形象已經深入農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在競爭儲蓄市場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這種金融企業的綜合優勢,在農村居民的生活意識和文化領域得到了綜合認可、接受,農村信用社很難在短時間內實現超越。
另外,近年來郵政儲蓄業務迅猛發展,主要是由于人民銀行付給郵政儲蓄的轉存款利率高于現行定期儲蓄存款利率2個多百分點,在利益機制驅動下,郵政儲蓄業務迅速向農村經濟領域的各個方面滲透,甚至不惜采取非法競爭手段,爭奪農村資金市場,從農村金融市場抽走了大量的資金,每年有近7000億元的資金通過商業銀行和郵政儲蓄機構流失。對農村信用社組織資金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2.城鄉貨幣供應量差別的現實格局。根據《中國人民銀行貨幣供應量統計辦法》關于貨幣總量層次劃分的標準以及各層次所包含的內容,我們知道M1和M2的構成。
Ml=M0+企業活期存款十機關團體部隊存款十農業存款十信用卡存款; M2=Ml+企業定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十信托類存款+臨時存款+財政預算外存款;
從上面的構成分析:由于我國的鄉鎮大部分城鎮化水平較低,經濟發展水平和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不能滿足企業和機關職能單位設置對配套功能的要求。現實的企業布局和機關部隊的駐地大部分都是集中在城市的中心或城市邊緣地帶,他們所掌握的大規模貨幣總量M1、M2中的企業存款和機關部隊存款又以貨幣存款的形式集散在他們的布局地和駐地。因而他們的貨幣存款大多集中在城市的銀行。加之在農村信用社服務功能的相對落后,國有銀行的服務優勢已經得到扎根,農村信用社在這塊業務上明顯失去了先機。截止2007年9月末,我國金融機構各項存款為382981.20億元,其中:企業存款、財政存款和機關存款為533937.94億元,占44.98%;農業存款8680.98億元,僅占22.66%。
3.財政資金分配的制約因素。在政策方面,我國許多現行制度不利于銀行間公平競爭。如國家規定國有大中型企業、財政預算外資金、事業單位、保險公司的有關款項不允許存在農村信用社。再如在近年地方政府推行的地方財政資金實行統一管理的政策,要求地方所有單位的預算資金統一由地方財政核算中心核算,資金帳戶統一在指定銀行開設,更加加速了區域存款貨幣總量的集中。為農村信用社存款業務的發展又增加了一道難以逾越的門檻。
4.電子化建設的影響。在電子信息化日新月異的今天,電子信息在金融領域得到了廣泛普及,國有商業銀行和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基本完成了銀行業務電子化處理的推廣,緊隨其后郵政儲蓄也完成了電子化建設。快捷的服務、方便的通存通兌結算,為金融業的發展帶來了革命性的飛躍。而農村信用社在管理改革的探索中,業務核算電子化已遠落后于他人了,電子化進程滯后,結算渠道不暢,成了阻擋農村信用社存款業務發展最不和諧的因素。
5.業務創新的影響。近年來,特別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各家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為了更好地應對我國國內金融與經濟的發展需求和國外銀行業進入的沖擊,相繼推出了一系列適合客戶需求又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業務類型,例如銀行卡業務、信息咨詢顧問業務、電子銀行業務等個人銀行和網上銀行業務。有一部分已經通過其他金融企業進入到了農村金融市場,影響到了農村信用社存款資金的組織。
6.農村農民理財意識的提高。隨著農村地區的信息化工程的建設和農民個人素質的提高,農民對金融理財產品的認知比以前有了明顯的提高。然而目前在農村地區卻沒有一家金融機構能著眼于農村市場,從農村金融市場的實際出發,開發出有利于農民生活的理財產品,致使農民朋友參與基金買賣、期貨交易、股票投資等相關產品的幾率不斷攀升。全國股票交易統計數據顯示,受我國股市行情連續上漲的影響,2007年1至9月滬、深二市股票交易累計成交金額就達371168.32億元,比2006年全年增長了280699.41億元,增幅為310.27%。從某種程度上也分流了農村地區的一部分儲蓄存款。
二、做好農村信用社存款業務發展的對策
怎樣突破農村信用社存款業務發展的制約瓶頸,是解決我國農村信用社又快又好發展的關鍵。要達到這一目的,要從職工思想作風的提高、涉農管理體制的理順、信用社競爭手段和工具的完善入手來得到破解。
1.提高信用社為‘三農服務’的意識,改進支農作風。認真領會和宣傳信用社的服務宗旨為“三農”服務的方針,在員工的思想上樹立“存款立社”的經營理念,改變工作作風,做好柜臺服務,同時鼓勵員工跨出大門到家庭院戶,田間地頭宣傳,與農民促膝談心交朋友,動員群眾把有限的錢存到農民“自己的銀行”來。發揚背包銀行的優良傳統,推出流動儲蓄、汽車儲蓄、電話預約存款等多種形式,全方位的吸儲手段,把聚財生財的工作做到農民的心坎上,把儲蓄業務辦到農民兄弟的身邊。改變坐等送錢的看門生意及“死”儲和靠制度措施的“硬”儲,將主動上門精心“攬儲”、上門熱心“勸”儲和盡心開源“活”儲同電子信息化相結合,解決農民異地存取款難的問題。推行客戶經理制和聯絡員制度,培養信用社的“黃金客戶”,使之成為信用社的生息基地。注重優質企業的扶持力度,利用公司加農戶的方式發展農村經濟,拓展農村信用社的業務空間。從而達到存貸兩旺的良好境界。
2.建立農村資金回流機制。城鄉差別對農村資金的分流效應日漸明顯,企業、機關和財政在資金的再分配過程中有形或無形的引導著大量農村資金的分流。首先,政府應抓住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好時機,大力推進城鎮化建設進程,加快鄉鎮城鎮化的建設步伐,著力解決鄉鎮的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的問題,為企業的落地扎根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部分企業能扎根資源地;其次,政府還應減少對財政預算資金的直接干預,應當建立以宏觀調控為主要手段的資金管理辦法,允許農村信用社辦理財政性資金、社會保障資金等的存款業務,而不是簡單的上收、下撥,讓農村資金能夠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以適當的形式返回農村金融市場。借此,增加農村企業、農村機關團體和農村預算資金形成的存款貨幣總量在M1、M2中的占比,促進資金回流農村。
3.加快發展電子化建設。目前同業競爭日益激烈,電子化建設日新月異地發展,而農村信用社電子化建設的整體水平與同業相比已明顯滯后,因而加快農村信用社電子化建設既是適應同業競爭的需要,也是金融業自身行業升級換代的需要。從現實農村信用社的經營發展上看,更要徹底解決結算渠道和通兌問題,以提升農村信用社的核心競爭力。要解決好上述問題,必須以發展的眼光對待信用社電子化建設的緊迫性和使命感。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主管機構來組織領導農村信用社的電子化建設。應充分借鑒商業銀行的經驗,結合自己的體制特征,引進科技專業人才和培養自己原有的人員相結合,統一管理者的思想認識。在引進設備方面,既要講究先進性又要兼顧實用性和效益性。在實施規劃的過程中,統一各地主機型號、軟件版本、網絡平臺,盡量避免軟件開發管理及費用的重復投資所造成的巨大浪費,達到少花錢,多辦事的目的。
4.加快業務創新步伐。要引進創新意識的高素質金融復合型人才,加強業務創新型人才的培訓,消除業務發展的技術約束,健全農村信用社業務創新管理機制。針對農村企業和農戶,開發適應農村各類市場主體需要的、具有差異性、多樣化的系列金融產品,要大力發展個人銀行、企業銀行和網上銀行,推出高品位、多功能的金融工具和先進的支付手段,為客戶提供高效快捷的全方位服務,來穩定和擴展客戶群體;迎合農村農民的生產生活特點,推出全新的業務種類,如開辦預約存款、基金存款、養老金存款、學生儲蓄、住宅儲蓄和大額可轉讓存單等在農民理財方面更具競爭力的產品來吸引客戶;開發培育真正適合農民工的銀行卡產品,擴大農村地區銀行卡服務的覆蓋面。以達到增加信用社存款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克華.貨幣銀行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2]姚小軍.農信社應對農村儲蓄變局的思考.財經界,2006,5.
篇9
【論文摘要】文章首先界定行政合同概念,并將行政合同與民事合同、其他具體行政行為加以比較,然后以行政合同理論為基礎,并結合經濟行政合同產生背景對經濟行政合同界定,認為經濟行政合同存在宏觀調控法中,是政府為了履行宏觀調控職能,實現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宏觀經濟政策目標,與行政相對人經過協商一致達成的協議。
一、對行政合同的界定
行政合同是行政主體為了履行行政管理職能,實現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標,與行政相對人經過協商一致達成的協議。行政合同的一方當事人是行政主體,當事人之間法律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平等的;民事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和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協議,當事人之間法律地位平等。民事合同是實現私權利主體的個體利益,通過民事合同的訂立和履行,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是市場經濟主體的自發行為。行政合同目的對于行政主體而言是履行行政管理職能,實現行政管理的特定目標;對于行政相對人而言,一方面是配合行政主體履行職責,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實現個體利益。行政合同出現是政府職能轉變的必然結果,是從“夜警”國家到行政國家的產物。在行政管理過程中征求行政相對人意見體現管理的人性化和管理即服務的現代公共管理理念。行政合同在性質上屬于具體行政行為,屬于行政執法行政行為,與其他具體行政行為如:行政處罰、行政確認、行政許可、行政強制、行政征收、行政征用、行政補償的不同之處在于與行政相對人協商一致方可成立,是雙方合意的結果,不具有單方意志性;其他具體行政行為在合法合理前提下行政主體可以直接實施,不必征求行政相對人的意見,具有單方意志性。行政合同從內容上分類,主要包括經濟行政合同、人事聘用合同、計劃生育合同、國家科研合同等。下面將運用行政法和經濟法理論分析經濟行政合同內涵。
二、經濟行政合同的內涵
(一)經濟行政合同產生基礎
經濟行政合同是現代市場經濟產物。現代市場經濟是以市場調節為基礎、以政府調節為必要條件的市場經濟。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不可能出現經濟行政合同。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的市場經濟不是現代市場經濟,只有市場的自發調節,缺少政府的干預和調控。1776年斯密的傳世之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出版,他的經濟自由理念對各國影響深遠:市場自發調節,政府不干預經濟只充當“守夜人”角色。這種理念和思潮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是主流價值觀,不可動搖。在純粹的計劃經濟條件下,也不可能出現經濟行政合同。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市場調節之手被大大削弱甚至被砍掉,政府干預之手無休止地延伸,無論是微觀經濟領域還是宏觀經濟領域只有指令性計劃和服從,沒有雙方的合意,是純粹的行政管理。19世紀末20世紀初,私有制和自由資本主義引起社會矛盾激化,發達國家走向了壟斷和社會化發展階段。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被政府有限干預的市場經濟取代。政府干預、國家管理等理念占據主流。經濟行政合同只有在現代市場經濟即混合經濟中才可能出現,“無形之手”和“有形之手”協同并用時才能出現。
(二)經濟行政合同內涵
經濟行政合同屬于行政合同,行政合同與民事合同的不同點,與其他具體行政行為的不同點同樣適用于經濟行政合同。只是具有“經濟”內容的行政合同。經濟法是政府對經濟參與、干預(規制)和調節之法,既包括政府對宏觀經濟的介入,又包括政府對微觀經濟的介入。在微觀經濟領域,對應的是經濟法中的市場規制法。通過市場規制法,如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等規范企業行為,控制市場結構和狀態,創造充分、公平、適度的市場競爭環境和維護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在這個領域里是純粹的經濟行政管理,運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社會控制手段對市場活動主體檢查監督,依據相關法律法規,不可能出現雙方的合意。所以在市場規制法中不可能出現經濟行政合同。現代市場經濟是政府宏觀調控為必要條件的市場經濟,而不是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政府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轉為間接管理,運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平衡經濟總量,優化經濟結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對經濟的參與將由直接的行政命令和行政指揮轉向公開市場操作和間接干預,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社會化趨勢。宏觀調控法的主要調整方法是引導,即經濟利益誘導和計劃指導。政府根據宏觀經濟運行狀況,變化經濟參數如稅率、利率等,誘導微觀主體,履行宏觀調控職責,實現宏觀調控目標。這種方法是導向性的,不是強制性的,是以政府意志為主導的,但要求微觀市場主體配合,要求微觀市場主體的同意。經濟行政合同只存在宏觀調控法中。通過以上分析,對經濟行政合同界定如下:政府為了履行宏觀調控職能,實現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宏觀經濟政策目標,與行政相對人經過協商一致達成的協議。該合同體現了政府意志主導性和宏觀經濟效益性。
三、經濟行政合同的種類
經濟行政合同具體包括哪些,現在還沒有定論,現將比較典型的經濟行政合同加以分析,進一步證明經濟行政合同的內涵。
(一)政府采購合同
依據我國政府采購法的規定,政府采購是指各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團體組織使用財政性資金采購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購目錄以內的或者采購限額標準以上的貨物、工程和服務行為。政府采購當事人包括采購人、機構和供應商。政府采購合同是采購人與供應商簽訂的或者采購人委托機構與供應商簽訂的就政府采購事項達成的協議。政府采購合同不同于一般買賣合同。采購資金是財政資金,是預算收入,是納稅人的錢,一般買賣合同資金是私部門資金,是買受人支配的資金,政府采購要符合《預算法》的規定。政府采購目的一方面是滿足政府需求,另一方面目的是通過政府采購規模和結構調控宏觀經濟。一般買賣合同是實現私人物品所有權的轉移,滿足生產生活需求。政府采購合同不同于其他具體行政行為,如行政征收、行政征用,從財政學角度考察,政府采購支出屬于購買性支出,要求遵循價值規律和市場規則,要求雙方合意。政府根據宏觀經濟運行狀況,通過變化政府采購規模和結構調控經濟總量和經濟結構,實現總供給和總需求在總量和結構上的平衡。宏觀經濟政策目標的實現是通過各級采購部門與一個個供應商的采購行為完成的。各級采購部門與一個個供應商的采購行為似乎是微觀活動,但實質是為了執行宏觀調控政策。政府采購合同是政府調控宏觀經濟,履行調控職能運用的合同,屬于經濟行政合同。
(二)再貼現合同
再貼現是指商業銀行將通過貼現業務持有的尚未到期的商業票據向中央銀行申請轉讓,借此獲得中央銀行的資金融通。實質上是中央銀行通過再貼現業務向商業銀行提供資金融通。對中央銀行而言,再貼現是買進商業銀行持有票據,是一種信用業務;對商業銀行而言,再貼現是出讓貼現票據,解決一時資金短缺困難。整個再貼現過程,實際上就是商業銀行與中央銀行之間的票據買賣和資金融通過程。再貼現合同是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就再貼現事項達成的協議,包括再貼現對象、再貼現率、再貼現金額等內容。再貼現合同不同于一般的貼現合同。貼現合同的主體是商業銀行和工商企業、自然人,主體之間法律地位平等;再貼現合同的主體是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中央銀行是行政機關,和商業銀行不是平等的法律主體。在我國,中國人民銀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在國務院領導下,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貼現合同目的,對于商業銀行是提供金融服務,實現利潤最大化;對于工商企業,是籌集資金,實際上是民間的資源配置。再貼現合同目的,對于商業銀行而言,是籌集放款資金;對于中央銀行而言,是通過再貼現業務控制貨幣供應量和資金流向,實現貨幣政策目標。再貼現合同不是中央銀行的單方意愿,中央銀行是被動的,要有商業銀行的申請才可以,是雙方的合意,不具備其他具體行政行為的單方意志性。再貼現率是三大貨幣政策工具之一,政府通過再貼現率間接調控貨幣供應量和利率,實現幣值穩定、經濟增長的貨幣政策目標。貨幣政策目標實現通過一系列再貼現合同完成,再貼現合同是中央銀行執行貨幣政策、實現貨幣政策目標的形式,屬于經濟行政合同。
(三)公開市場業務合同
公開市場業務指中央銀行通過在金融市場買進或者賣出有價證券,借以改變商業銀行準備金而實現貨幣政策目標的一種措施。中國人民銀行從1998年開始建立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制度,選擇了一批能夠承擔大額債券交易、有效傳導貨幣政策商業銀行作為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業務債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購交易、現貨交易和發行中央銀行票據。公開市場業務合同是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就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進或賣出國債、政策性金融債券和中央銀行票據達成的協議。公開市場業務合同不同于一般的證券買賣合同。公開市場業務合同一方必須是中央銀行,一國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的行政機關,與相對方在法律地位上是不平等的;一般的證券買賣合同是資本市場上普通的投資者和籌資者,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公開市場業務合同目的,對于中央銀行而言,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調控貨幣供應量和利率,實現貨幣政策目標,對于相對方是實現投資收益或者投機利益;一般的證券買賣合同是投資者實現投資收益,籌資者籌集所需資金。既然是市場業務,就要遵循市場規律,不可能向其他具體行政行為具有單方意志性。公開市場業務是三大貨幣政策工具之一,政府通過公開市場業務間接調控貨幣供應量和利率,實現幣值穩定、經濟增長的貨幣政策目標。貨幣政策目標通過一系列公開市場業務合同實現,公開市場業務合同是中央銀行執行貨幣政策、實現貨幣政策目標的形式,屬于經濟行政合同。
【參考文獻】
[1]柯梅森.行政法學[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
篇10
關鍵詞 跨國銀行 對外直接投資 理論分析
關于銀行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及其理論淵源的研究,西方學者大都借鑒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理論進行分析。由于跨國銀行是以提供金融服務為經營對象的特殊的金融服務性企業,所以對跨國銀行發展動因的理論分析,又不同于一般的跨國企業。
1 比較利益理論———產業組織理論的延伸
對跨國銀行理論的研究是在跨國公司理論的基礎上進行的,1960年,史蒂文·海默在他的博士論文中開創性地將傳統的產業組織理論應用于對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分析。產業組織理論是以同一商品市場的企業關系為研究對象,以產業內的最佳資源分配為目標,研究產業內企業規模以及企業之間競爭與壟斷關系的應用經濟理論。
美國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的羅伯特·阿利伯教授在產業組織理論的基礎上研究跨國銀行對外發展的比較優勢。阿利伯得出的結論是:在給定的市場上,銀行的效率和銀行的數量是反向關系的,即銀行在集中率高﹙數量少﹚的國家比集中率低﹙數量多﹚的國家有更高的收益,也就是說在銀行集中率越高的國家,銀行的存貸利息差越大,其銀行體系的效率越高,未來的成長潛力越大。在銀行高度集中的國家,銀行的規模往往很大,相對較小的國內市場限制了這些銀行的發展,只有走向國際市場,才能實現其規模經濟效益。
美國經濟學家赫伯特·格魯貝爾在產業組織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跨國銀行功能的三分類理論,這個理論回答了跨國銀行在與東道國的競爭中如何獲取比較優勢。格魯貝爾將跨國銀行分為跨國零售型、跨國服務型和跨國批發型三種類型,每種類型都有相應的比較優勢。跨國銀行會根據自身的優勢實行不同的發展戰略,以便發揮優勢,避免趨同,尋找自己的利潤增長點。格魯貝爾的三分類理論為跨國銀行理論研究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2 內部化理論———交易費用理論的延伸
1937年科斯在其著名論文《企業的性質》中首次提出了“交易費用”的概念。內部化理論是科斯交易費用理論在跨國公司對外投資戰略中的一種應用,最初由巴克萊和卡森提出。卡森在《跨國銀行演變的理論透視》一書中,用“內部化理論”來解釋跨國銀行形成和發展的原因。他認為,由于金融市場的不完善及處于國際財務保密等一些特殊金融服務的需要,有些金融業務很難與別國銀行合作展開,而跨國銀行通過遍布全球的分支機構的靈活性,可以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和風險。
內部化理論的兩個假設前提是企業利潤最大化和不完全市場,強調市場的不完全性如何使企業將壟斷優勢保留在企業內部,并通過企業內部使用而取得優勢的過程。當這一過程超越國界便會形成跨國企業。內部化理論認為,中間產品市場上的不完全競爭, 是導致企業內部化的根本原因。這些中間產品,不只是半成品、原材料, 更為重要的是專利、專有技術、商標、商譽、管理技能和市場信息等知識產品。由于中間產品市場的不完全, 企業在進行知識產品的外部交易時, 存在著泄密的危險和定價的困難, 企業為了克服這些障礙需要付出高昂的交易費用, 所以外部市場對于中間產品的交易既是昂貴的, 又是低效的。企業不得不以內部交易機制來取代外部市場, 將知識產品的配置和使用置于統一的所有權之下, 并在對外直投資中加以利用, 從而降低交易費用, 使企業的技術投資獲得充分的報償。
跨國銀行不僅向客戶提供最終產品, 而且還進行研究開發、培訓員工、形成獨具特色的服務技術和管理技能等, 并利用轉移價格通過跨國銀行網絡銷售這些中間產品。由于信息不對稱, 這些中間產品很難定價, 因而存在不完全外部市場, 因此傳統自由貿易的赫克塞爾———俄林模型(以下簡稱H-O 模型) 不再適用。為了克服外部市場不完全性, 跨國銀行通過組織內部市場以降低交易費用, 此時H-O 模型中的國家特有優勢變為企業特有優勢, 正是這種優勢激發了銀行服務的跨國界延伸, 因而內部化的前提條件是不完全市場。由于市場不完全, 銀行在讓渡其中間產品時難以保障自身的權益,也不能通過市場來配置其資源, 保證銀行效益最大化。通過形成中間產品的內部市場,銀行可保留對中間產品的控制權, 防止中間產品的擴散以免失去這種優勢,所以中間產品的內部市場化尤為重要。中間產品優勢是銀行的公共產品, 通過離岸擴張這種優勢可被充分利用。20世紀60年代美國銀行向歐洲市場發展可以很好地說明內部化理論,60年代初期,歐洲美元市場形成,歐洲市場寬松的監管環境及較高的獲利水平吸引了大量美國銀行向歐洲市場投資,1963年,美國政府實行利息平衡稅、自愿對外貸款計劃等條例限制美國銀行對國外客戶貸款以防資本外留。美國銀行為了逃避這些管制,紛紛在國外設立分支機構,特別是在倫敦從事歐洲市場業務。跨國銀行從事歐洲業務的機理有:由于跨國銀行在國際貿易和投資中的地位, 它們能內部化對某種貨幣的優勢;由于跨國銀行僅與大客戶打交道, 它們提供的產品具有優勢, 因而跨國經營可以在比較低的固定成本下內部化這種比較優勢;跨國銀行通過跨國界經營以逃避國內監管趨嚴引起不斷增加的經營成本并將其內部化。
銀行實行市場內部化的目的是消除市場缺陷,目標是獲得內部化本身的收益,但市場的內部化也會增加其它成本, 銀行此時必須承擔分配和定價成本, 所以市場內部化也并不是沒有成本的。銀行市場內部化的進程取決于其對內部化收益與成本比較的結果, 內部化最好的結果是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
3 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對跨國公司各種理論的折衷
國際生產折衷理論是由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鄧寧提出的。1977 年, 英國里丁大學教授約翰·鄧寧發表著名論文《貿易, 經濟活動的區位和跨國企業: 折衷理論探索》, 提出了國際生產折衷理論。鄧寧認為:早期理論都只是對跨國公司行為作了部分的解釋, 不能成為跨國公司的一般理論。他強調, 對外直接投資、對外貿易以及向國外生產者發放許可證往往是同一企業面臨的不同選擇, 不應將三者割裂開來。應該建立一種綜合性的理論, 以系統說明跨國公司對外投資的動因和條件。他把自己的理論稱為折衷理論,其意圖是要集百家之長, 熔眾說于一爐, 建立跨國公司的一般理論。
鄧寧認為,一國企業﹙包括跨國銀行﹚之所以能跨國經營,關鍵在于擁有:所有權優勢。主要表現為企業所擁有的某些無形資產,特別是專利、專用技術和其他知識產權;內部化優勢。這是指擁有無形資產所有權優勢的企業,通過擴大自己的組織和經營活動,將這些優勢的使用內部化的能力;區位優勢。這是指特定國家或地區存在阻礙出口的因素而不得不選擇直接投資,或者使直接投資比出口更有利的各種因素。區位優勢是造成對外直接投資的充分條件,當一個企業同時具備前兩種優勢,并能確認獲得特定國家或地區的區位優勢時,對外投資常常是企業不可避免的選擇。鄧寧對這三種優勢的分析見表1。
根據鄧寧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分析框架,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各種因素對銀行業對外直接投資區位選擇的影響見表2。
4 總結
以上各種理論各有側重,但總體上遵循這樣的機理:當銀行境外業務比境內業務存在超額利潤,即收入更高或成本更低時,銀行境外投資就更有利可圖,實現凈收益的最大化,從而產生國際化經營的動機。可以用一個模型來分析此結論。
模型假定:①銀行和廠商一樣,是具有有限理性的“經濟人”。②金融市場由境內市場和境外市場兩部分組成。③銀行占有有限的生產要素。④金融市場為非完全競爭市場,包含以下幾點: a. 要素流動限制,要素報酬國家間差別化; b. 金融產業流動限制,金融產品價格國家間差別化。c.各國稅負、技術水平、風險系數不一致,且不同市場均存在信息成本。d.有些國家存在金融管制,產品價格(如利率)并非市場出清。
銀行在國內、國外要素投入的過程為:
MRi=αIim﹢bi ; MRj=βIjn﹢bj ;
s.t. m﹤0,n﹤0,TR=Ri﹢Rj , I=Ii﹢Ij
其中,MR為邊際收益,I為投資量,TR為總收益,R為收益,i為境內,j為境外,則:
maxTR=dTR∕dIi=0,推出MRi=MRj
由于是非自由競爭市場,m≠n, bi≠bj , α≠β,則:
MRi=MRj推出αIim﹢bi=βIjn﹢bj
當βIjn﹤αIim﹢bi-bj時,Ij>Ii
即此時銀行在境外業務的收益比境內業務的收益大(收入更高或成本更低),這時銀行境外投資的收益最大,產生跨國經營的動機。無論是用哪一種理論來說明跨國銀行的國際投資,最終都是在當境外投資存在超額利潤即境外收益比境內收益大進行國際投資的。
參考文獻
1 薛求知,楊飛. 跨國銀行管理「M.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2 馬之騆.國際銀行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3 盧現祥. 西方新制度經濟學「M. 北京: 中國發展出版社, 2003
4 吳先明.現代跨國公司理論的發展「J.經濟評論,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