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術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6 17:17:5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教育學術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美國比較教育研究發展趨勢
一、美國比較教育研究的學術組織
美國比較教育系統性研究的確立和開展與其建立的研究組織“比較教育協會”密不可分。美國比較教育協會(ComparativeEducationSociety,CES)成立于1956年,于1968年更名為“比較與國際教育協會”(ComparativeandInternationalEduca-tionSociety,CIES)。它是世界最早成立、規模最大的比較教育協會。[2]它的成立源自1954年在紐約大學舉辦的主題為“比較教育在教師教育中的作用”的會議,雖然這次會議只有35個學者參加,但會議的組織者威廉•布里克曼(WilliamW.Brick-man)編輯了他們的論文,并將其作為“比較教育年會第一次會議記錄”,[3]此舉措也預示著該學術團體將在美國比較教育領域里占有一席之地。由于迫切需求成立正式的組織,美國比較教育協會在1956年紐約大學年會上宣告成立,來自紐約大學的布里克曼和肯特州立大學的杰拉爾德(GeraldH.Read)分別就任協會第一任主席和秘書兼財務官。隨后,美國比較教育協會于1957年在芝加哥召開第一次年度學術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杰拉爾德指出,“協會為比較教育和其他基礎教育領域的教授、學生開放,也為那些致力于比較教育領域的除高校以外的其他組織的人員以及在專業教育和其他學科中對比較教育感興趣的其他人員開放”。[4]與協會一同誕生的還有《比較教育評論》(Com-parativeEducationReview)(季刊),它在美國乃至世界都享有卓著的聲譽,旨在推動比較教育專業知識的研究與教學。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喬治•貝雷迪(GeorgeBereday)任第一任主編。比較教育協會于1980年在肯特州立大學檔案館建立“CIES檔案”(CIESCollection)以保存記載其發展歷史的資料。20世紀90年代以后,比較教育協會因全球一體化時代的到來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比較教育協會也對內部體制進行改革,成立了歷史工作室,并下放委員會和特殊利益集團的權利以增建新委員會。[5]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比較教育協會由一些杰出教育家成立發起,這些教育家組成最早的領導團體,定期召開世界性學術會議,這極大地促進了全球比較教育的交流。同時,由于教育質量受到全球的重視以及教育改革浪潮再次興起,如何提高教育質量以適應社會的快速發展開始成為比較教育年度會議的關注點,如2011年大會主題為“教育就是重獲自由”(EducationisthatwhichLiberates),2012年主題為“世界范圍內的教育改革”(TheWorldwideEducationRevolution),而2013年主題則為“教育質量:全球最緊迫且爭議性愿景”(EducationalQuality:GlobalImperativesandContestedVisions)。這些會議從大教育問題出發,關注教育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并為比較教育學科在新時期可能面臨的重大問題做積極準備。比較教育協會以促進跨文化理解、學術成就和社會發展為宗旨,開展教育理念、制度和實踐的研究,使協會獲得了很大發展。目前,協會已擁有包括學者、從業者、學生在內的會員2000多人,其中1/3的會員來自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比較教育評論》近年發表的文章中,美國以外的作者占近一半。[6]此外,協會還在芝加哥洛約拉大學(LoyolaUniversityChicago)的比較教育研究中心和博林格林州立大學(BowlingGreenStateUniversity)的國際比較教育中心分別建立兩個教學增進項目(TeachingEnhancementProjects),一是比較與國際教育課程檔案項目(TheComparativeandInternationalEducationCourseArchiveProject,CIECAP),即一個包括世界各大學所教授的比較教育特色入門課程的在線的數據庫;二是比較教育教學檔案項目(ComparativeEducationInstructionalMaterialsArchive,CEIMA),即一個收集和分享世界各大學比較教育工作者教學資源的電子公開網站,以加強教學實踐,促進大學間的對話和記錄比較教育領域發展動態和變化。作為世界比較教育聯合會的重要組成成員,美國比較教育協會正不斷努力促進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合作與交流,并通過舉辦比較教育大會以推進當代全球重大教育問題的研究,進而推動世界比較教育學術研究的蓬勃發展。
二、美國比較教育研究的基本取向
學術期刊所發表的學術論文是美國比較教育研究現實進展的最好反映。從比較教育學者對美國權威性雜志《比較教育評論》在近些年所發表的學術論文的統計分析結果來看,美國比較教育研究在主題、方法、資金來源等方面都朝著靈活多樣的方向發展,且研究的問題也更加具體和深入。
(一)研究主題多元化
“研究主題是論文所反映的主要內容,是研究者在文章中關注的核心話題,折射著研究人員的興趣所在”。[7]通過學者對近年美國比較教育雜志中出現的眾多研究主題的歸納和分析,可發現已有研究:既強調宏觀教育制度的深入化研究,又提倡微觀教育領域的具體化分析;緊跟時代步伐,關注教育熱點問題。斯坦福大學學者喬爾•薩莫夫(JoelSamoff)等人對2004~2008年間《比較教育評論》的93篇學術論文所涉及的381個研究課題進行研究后發現,有關“教育行政與管理”的課題占總課題的32%,主要涉及教育機會、教育評估、教育管理、教育政策、教育改革、教育理論、教育財政等話題,說明教育與政治、文化和經濟等校外因素的關系是當今比較教育研究的一大主題。其中“教育政策”研究是最熱的主題,達到課題總數的12%;以“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為主題的文章一直是比較教育研究的興趣點,占總課題的18%,主要涉及課堂教學、考試測驗、讀寫能力、教育質量、學科和外語學習,且以“課堂教學”(8%)與“教育質量”(6%)為主要關注對象。[8]此外,“社會因素”研究這個主題在近年吸引了《比較教育評論》的很多注意,占課題總數的50%。[9]像意識形態、環境教育、全球化教育、教育援助、人權教育、健康教育、跨文化教育等教育思潮和話題經常被討論,尤其對“全球化與國際化”、“公民教育”和“教育治理”等三方面給予極大地重視。而對教育分散、農村教育、教育沖突、性別教育、宗教教育等主題也有具體探討,這表明比較教育研究更重視微觀教育領域。同時,《比較教育評論》近年所關注的教育層次主要集中在中小學教育研究,這說明國家乃至世界都非常重視基礎教育。值得關注的是,比較教育學科建設的純理論性探討在近年來有明顯下降趨勢,《比較教育評論》上反映這一主題的文章2007年只有3篇,而2010年和2011年根本沒有這方面的討論。[10]
醫院全員教育管理的規定
為更加適應醫學科學的發展,加速醫院技術力量和技術水平的提高,醫院鼓勵和支持專業技術人員采取多種形式提高技術能力和技術水平,積極參加院內繼續教育、外地參觀學習、短期培訓、學術技術講座、交流、進修學習以及學歷培訓等多種形式的學習教育。為認真抓好專業技術人員基礎理論、基本技能培養教育及進一步規范專業技術人員的進修學習管理,現特作如下規定:
一、認真抓好專業技術人員技能培養教育和考核
專業技術人員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的高低和熟練程度是醫院水平的體現,醫務部、護理部及各臨床醫技科室要認真抓好日常技能培養,并且于每年6月和12月底分別組織開展全院性技能考核評比,醫院對優秀個人和科室給予一定獎勵,同時將考核成績納入科室年終優秀評比條件之一。
二、加強繼續醫學教育管理
根據《四川省繼續教育條例》和《四川省繼續醫學教育管理辦法》等規定,繼續醫學教育是所有醫、技、護理人員學校畢業后學習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的必要途徑,繼續醫學教育學分是所有醫、技、護理人員職稱考試、聘任,執業資格考試、注冊,年度考核等的必備條件。
1、醫院定期不定期組織本院專家或外出進修學習、短期培訓回院的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學術講座。主要介紹新技術的臨床應用,新檢查、新診斷、新治療以及疑難危重病案討論等,原則上每月組織一次。
語文教學論文基本特點
語文教育論文歸于科學研討論文的領域。可是教育論文與一般的科研論文、學術論文又有所不同。學術論文可所以純理論、純學術的研討;而教育論文除了具有一定的學術性、理論性之外,還應具有杰出的實踐性。那么語文教育論文的根本特色是什么呢?
語文教育論文與教育總結歸于兩個不同的文體規模。前者屬科學研討論文領域,后者屬工作報告領域。因而,二者具有不同的特色。
教育總結是對某個教育階段、某個教育規模中教育工作情況的總結,它的內容主要是對教育實踐的一種闡明。教育論文則是一種理論聯絡實踐的文體,它除了具有實踐的闡明之外,還應該有理論的剖析和一些學術性的討論.當然,教育論文是在總結教育實踐的根底上產生出來的,因而,它與教育總結之間并沒有不可逾越的距離。好的教育總結經過加工和提煉就能夠成為一篇教育論文。但從文體上說,二者究竟有差異。教育總結中當然也能夠有一些理性的剖析和理論的討論,但這不是必需的;教育論文則有必要具有理論的討論,有必要在實踐的根底上升華為理論,有必要以規則的總結和提煉為意圖,而不能只是逗留在對教育實踐作法的表述上。
經過以上闡明,咱們以為寫語文教育論文首先要把握住這種文體的根本特色:既注重實踐性,又注重理論性和學術性。既要以教育實踐為根底,總結實踐經驗(包含自己的,或他人的;正面的,或不和的),又要在此根底上運用有關的理論(如教育學理論、心思學理論、言語學理論等等)加以剖析提煉,沙里淘金,去偽存真,概括出帶規則性的東西;而這些規則又要能對教育實踐有指導意義,具有可操作性。
不注意這一點,就難以寫好語文教育論文,要么只論述某種觀念,不提出有實際針對性的實踐根據,泛泛而論,不處理實際問題;要么只說自己怎樣做怎樣教,不剖析為什么這樣做這樣教,其中有什么值得認真研討的地方,這就和一般的教育工作總結沒有什么不同。
高職教師職業教育研究能力分析
摘要:教師職業教育研究能力通過長期積累才能養成。作為職業教育研究的初級研究者,高職教師可借助“術”的手段促進職業教育研究能力的養成。初級研究者應筑牢“責任意識、問題意識、批判意識、創新意識”等研究意識;通過研讀經典著作、模仿對標對象、在實際項目“做中學”等方式養成職業教育研究能力;通過反思實現職業教育研究能力進階提升。
關鍵詞:高職教師;職教研究;意識;能力;養成
一、問題的提出
《教育部關于加強新時代教育科學研究工作的意見》指出:“教育科學研究是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教育改革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驅動和引領作用。進入新時代,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迫切需要教育科研更好地探索規律、破解難題、引領創新。”[1]教育學者趙志群指出:“除了政策和經費等宏觀因素以外,我國職業教育發展還面臨著很多方法論和技術層面的深層次問題,處于‘學術無知’狀況下進行的樸素的實踐探索已經走到了盡頭。”[2]石偉平、徐國慶指出:“高職研究也存在不少問題,突出表現為經驗性、工作性研究成果偏多,許多成果或是經驗總結,或是工作報告,理論水準有待提升,尤其缺乏對高職理論系統建構的成果。高職研究隊伍還非常薄弱,專門化的學術研究團隊也似顯不足。”[3]可見,職業教育研究力量普遍薄弱、研究水平較低,是高職辦學進程中明顯的短板。當前,職業教育發展質量還不夠高,離人民滿意的職業教育的差距還比較大。因此,加強各級各類職業教育力量,尤其是發動高職院校一線教師開展職業教育研究,促進職業教育研究反哺教學是滿足新時代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辦人民滿意的職業教育現實之需。然而,職業教育研究是一項科學活動,從事科學活動需要研究者具備相應的專業素養——研究能力。對于職業教育初級研究者的廣大高職教師而言,一些“術”的方式方法可以加快職業教育研究能力養成。
二、意識:職業教育研究能力養成準備
職業教育研究是研究職業教育現象、理解職業教育現實、發現職業教育規律的活動。職業教育研究能力就是研究者從事職業教育研究活動須具備的科學研究能力。“人的復雜性決定了教育和教育研究的復雜性”[4],決定了職業教育研究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因此,職業教育研究者從事這樣復雜的研究活動須具備相應的研究意識。從初級研究者“術”的視角看,這些意識包括責任意識、問題意識、批判意識和創新意識。1.責任意識。責任意識是廣大高職教師首先須具備的意識,這是對自身工作的自覺。職業教育研究是一項復雜的工作,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因此初級研究者投入職業教育研究工作本身就是具有責任意識的體現。徐國慶指出:“職業教育至今仍是一個思想貧瘠的領域。”[5]“經驗層面的研究遠遠超過理論層面的研究,職業教育研究的理論水平不高,理論色彩不濃,還停留于就事論事層面,滿足于對職業教育現狀的簡單描述”[6]。眾所周知,我國現代高等教育是在清末“嚴重的民族危機”“實業救國”時代背景下孕育產生,受制于我國古代以來重視道德教育,輕視生產生活經驗習得,重“做人”、輕“做事”傳統觀念,職業教育在我國的發展一直步履蹣跚。作為西方發達國家的“舶來品”,職業教育在我國一度缺乏深入的研究,直接移植西方職業教育理論指導實踐是職業教育發展進程中的普遍現象,導致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水平一直不高。然而,職業教育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凸顯,沒有職業教育現代化就沒有教育現代化。職業教育的質量出自廣大職業教育工作者之手,特別是職業教育工作者中絕大多數——職業院校教師。有了這種提升“質量”的責任意識,職業院校教師才更加清楚理解自己所從事的職業、追求的事業。以《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和“雙高計劃”出臺為標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進入內涵發展新時代。廣大高職教師要“勇敢承擔起自身的職責,努力形成敏銳的問題意識、恰當的方法(論)意識”[7],立足工作崗位研究職業教育現象,理解職業教育現實,發現職業教育規律,用“智慧”去下好職業教育這盤“大棋”。2.問題意識。科學研究始于問題。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8]有無問題意識是劃分研究者與非研究者的重要標尺,培養問題意識是初級研究者的基本功。職業教育研究的問題從哪兒來?從已有的職業教育期刊文獻中“發掘”而來,從其它學科理論中“類比”而來,從各級課題單位的課題指南中“借用”而來,“從歷史發展、教育實踐、現有理論、多種矛盾”[9]中挖掘而來。然而,對于初級研究者而言,盡量從自己生活或工作中的體驗“察覺”而來,這種結合自己真實的感受或優勢的經驗找到的問題可以做得更加深入透徹。如教師課后小結和一學期工作總結便是一種很好的研究,有心的教師把這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匯總后便可以進行綜合分析,就能夠發現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借助一定的職業教育理論就能成為有創新點、可復制推廣的教學經驗,也可以轉化為有價值的學術論文。對于想在職業教育研究有所建樹的初級研究者來說,還應主動了解職業教育先進國家、先進地區、知名職業院校的實踐經驗,“在比較分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10],找準職業教育的“真問題”,不做“假問題”研究。3.批判意識。學術研究在批判中得以發展。任何研究都需要研究者持懷疑態度和批評的精神,保持“客觀中立”的觀點。對于職業教育研究而言,應對國內外已有的職業教育研究成果進行批判性借鑒,對自己形成的職業教育理念批判性揚棄。事實上,我國職業教育學科水平一直比較低,研究力量一直薄弱,真正成熟的職業教育理論還比較少。一度直接移植國外的職業教育理論指導實踐,出現一線教師無所適從的情況。這就要求初級研究者要扎根中國大地研究職業教育,要有意識地立足本校進行院校研究,要具備“了解、熟悉教育實踐和教育管理實踐,具有對教育現實反思、判斷的能力”[10]。初級研究者要立足實踐開展職業教育研究,不迷信專家、不唯書、不唯文件,尊重客觀事實,始終保持獨立思考。同時,初級研究者要有意識地訓練自己批判性思維能力,閱讀文獻材料中要讀出空白與不足的地方,讀出自己的“觀點”。4.創新意識。職業教育研究是一項創新性活動,最終要形成有價值的學術觀點,形成一定的學術理論能夠指導實踐。因此,初級研究者要盡可能培養包括遷移意識、跨學科意識、創造性意識等創新意識。第一,培養遷移意識。遷移意識是指研究者在觀察事物、閱讀資料時,要把所獲得的信息遷移到研究、思考的職業教育問題上去。初級研究者要努力建立閱讀材料與研究領域之間的聯系,即使這些內容與研究思考的領域毫不相干,盡可能找到事物、材料與研究問題之間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把所掌握的材料轉換成研究領域的材料,把別人的觀點“內化”成自己的新觀點。第二,培養跨學科意識。“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研究對象從結構上看不完全相同,除了‘教育現象及其規律’之外,職業教育研究對象還包括‘以職業形式組織的工作’”[11],具有多學科或跨學科的特點。因此,對于有更高追求的初級研究者而言,還要有跨學科的意識,即既要學習職業教育的基本理論,又要涉獵哲學、社會學、心理學、歷史學、管理學、經濟學等學科知識,要用多元視角、多學科的方法來研究職業教育問題,跳出職業教育自身來研究職業教育問題。第三,培養創造性意識。“任何教育研究,都要有一定的創造性,包括在教育知識方面有所貢獻、對教育實踐能夠提供新的啟發等等。”[12]。初級研究者在進行職業教育研究時一定要有意識在研究的對象、視角、方法等方面進行創造性嘗試,力爭得出創新性的研究成果。
高職教師職業教育研究能力養成分析
摘要:教師職業教育研究能力通過長期積累才能養成。作為職業教育研究的初級研究者,高職教師可借助“術”的手段促進職業教育研究能力的養成。初級研究者應筑牢“責任意識、問題意識、批判意識、創新意識”等研究意識;通過研讀經典著作、模仿對標對象、在實際項目“做中學”等方式養成職業教育研究能力;通過反思實現職業教育研究能力進階提升。
關鍵詞:高職教師;職教研究;意識;能力;養成
一、問題的提出
《教育部關于加強新時代教育科學研究工作的意見》指出:“教育科學研究是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教育改革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驅動和引領作用。進入新時代,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迫切需要教育科研更好地探索規律、破解難題、引領創新。”[1]教育學者趙志群指出:“除了政策和經費等宏觀因素以外,我國職業教育發展還面臨著很多方法論和技術層面的深層次問題,處于‘學術無知’狀況下進行的樸素的實踐探索已經走到了盡頭。”[2]石偉平、徐國慶指出:“高職研究也存在不少問題,突出表現為經驗性、工作性研究成果偏多,許多成果或是經驗總結,或是工作報告,理論水準有待提升,尤其缺乏對高職理論系統建構的成果。高職研究隊伍還非常薄弱,專門化的學術研究團隊也似顯不足。”[3]可見,職業教育研究力量普遍薄弱、研究水平較低,是高職辦學進程中明顯的短板。當前,職業教育發展質量還不夠高,離人民滿意的職業教育的差距還比較大。因此,加強各級各類職業教育力量,尤其是發動高職院校一線教師開展職業教育研究,促進職業教育研究反哺教學是滿足新時代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辦人民滿意的職業教育現實之需。然而,職業教育研究是一項科學活動,從事科學活動需要研究者具備相應的專業素養——研究能力。對于職業教育初級研究者的廣大高職教師而言,一些“術”的方式方法可以加快職業教育研究能力養成。
二、意識:職業教育研究能力養成準備
職業教育研究是研究職業教育現象、理解職業教育現實、發現職業教育規律的活動。職業教育研究能力就是研究者從事職業教育研究活動須具備的科學研究能力。“人的復雜性決定了教育和教育研究的復雜性”[4],決定了職業教育研究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因此,職業教育研究者從事這樣復雜的研究活動須具備相應的研究意識。從初級研究者“術”的視角看,這些意識包括責任意識、問題意識、批判意識和創新意識。1.責任意識。責任意識是廣大高職教師首先須具備的意識,這是對自身工作的自覺。職業教育研究是一項復雜的工作,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因此初級研究者投入職業教育研究工作本身就是具有責任意識的體現。徐國慶指出:“職業教育至今仍是一個思想貧瘠的領域。”[5]“經驗層面的研究遠遠超過理論層面的研究,職業教育研究的理論水平不高,理論色彩不濃,還停留于就事論事層面,滿足于對職業教育現狀的簡單描述”[6]。眾所周知,我國現代高等教育是在清末“嚴重的民族危機”“實業救國”時代背景下孕育產生,受制于我國古代以來重視道德教育,輕視生產生活經驗習得,重“做人”、輕“做事”傳統觀念,職業教育在我國的發展一直步履蹣跚。作為西方發達國家的“舶來品”,職業教育在我國一度缺乏深入的研究,直接移植西方職業教育理論指導實踐是職業教育發展進程中的普遍現象,導致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水平一直不高。然而,職業教育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凸顯,沒有職業教育現代化就沒有教育現代化。職業教育的質量出自廣大職業教育工作者之手,特別是職業教育工作者中絕大多數——職業院校教師。有了這種提升“質量”的責任意識,職業院校教師才更加清楚理解自己所從事的職業、追求的事業。以《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和“雙高計劃”出臺為標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進入內涵發展新時代。廣大高職教師要“勇敢承擔起自身的職責,努力形成敏銳的問題意識、恰當的方法(論)意識”[7],立足工作崗位研究職業教育現象,理解職業教育現實,發現職業教育規律,用“智慧”去下好職業教育這盤“大棋”。2.問題意識。科學研究始于問題。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8]有無問題意識是劃分研究者與非研究者的重要標尺,培養問題意識是初級研究者的基本功。職業教育研究的問題從哪兒來?從已有的職業教育期刊文獻中“發掘”而來,從其它學科理論中“類比”而來,從各級課題單位的課題指南中“借用”而來,“從歷史發展、教育實踐、現有理論、多種矛盾”[9]中挖掘而來。然而,對于初級研究者而言,盡量從自己生活或工作中的體驗“察覺”而來,這種結合自己真實的感受或優勢的經驗找到的問題可以做得更加深入透徹。如教師課后小結和一學期工作總結便是一種很好的研究,有心的教師把這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匯總后便可以進行綜合分析,就能夠發現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借助一定的職業教育理論就能成為有創新點、可復制推廣的教學經驗,也可以轉化為有價值的學術論文。對于想在職業教育研究有所建樹的初級研究者來說,還應主動了解職業教育先進國家、先進地區、知名職業院校的實踐經驗,“在比較分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10],找準職業教育的“真問題”,不做“假問題”研究。3.批判意識。學術研究在批判中得以發展。任何研究都需要研究者持懷疑態度和批評的精神,保持“客觀中立”的觀點。對于職業教育研究而言,應對國內外已有的職業教育研究成果進行批判性借鑒,對自己形成的職業教育理念批判性揚棄。事實上,我國職業教育學科水平一直比較低,研究力量一直薄弱,真正成熟的職業教育理論還比較少。一度直接移植國外的職業教育理論指導實踐,出現一線教師無所適從的情況。這就要求初級研究者要扎根中國大地研究職業教育,要有意識地立足本校進行院校研究,要具備“了解、熟悉教育實踐和教育管理實踐,具有對教育現實反思、判斷的能力”[10]。初級研究者要立足實踐開展職業教育研究,不迷信專家、不唯書、不唯文件,尊重客觀事實,始終保持獨立思考。同時,初級研究者要有意識地訓練自己批判性思維能力,閱讀文獻材料中要讀出空白與不足的地方,讀出自己的“觀點”。4.創新意識。職業教育研究是一項創新性活動,最終要形成有價值的學術觀點,形成一定的學術理論能夠指導實踐。因此,初級研究者要盡可能培養包括遷移意識、跨學科意識、創造性意識等創新意識。第一,培養遷移意識。遷移意識是指研究者在觀察事物、閱讀資料時,要把所獲得的信息遷移到研究、思考的職業教育問題上去。初級研究者要努力建立閱讀材料與研究領域之間的聯系,即使這些內容與研究思考的領域毫不相干,盡可能找到事物、材料與研究問題之間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把所掌握的材料轉換成研究領域的材料,把別人的觀點“內化”成自己的新觀點。第二,培養跨學科意識。“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研究對象從結構上看不完全相同,除了‘教育現象及其規律’之外,職業教育研究對象還包括‘以職業形式組織的工作’”[11],具有多學科或跨學科的特點。因此,對于有更高追求的初級研究者而言,還要有跨學科的意識,即既要學習職業教育的基本理論,又要涉獵哲學、社會學、心理學、歷史學、管理學、經濟學等學科知識,要用多元視角、多學科的方法來研究職業教育問題,跳出職業教育自身來研究職業教育問題。第三,培養創造性意識。“任何教育研究,都要有一定的創造性,包括在教育知識方面有所貢獻、對教育實踐能夠提供新的啟發等等。”[12]。初級研究者在進行職業教育研究時一定要有意識在研究的對象、視角、方法等方面進行創造性嘗試,力爭得出創新性的研究成果。
高等物理革新教育改革實踐性戰略
1高等物理創新教育改革實踐性研究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1“創新”概念界定“創”,始造的意思.“新”,初次出現的意思.“創新”是指始造新的.“創新”是對傳統的創新,但創新又離不開傳統,在很多情況下,沒有繼承就沒有創新.說它們“相對”,是因為創新本質上是一種在原有基礎上“突破性的追新、變革、求優”的行為.“創新”既包括新事物微元的創立又包括新事物發展的過程和發展結果,包括新的發現、新的發明、新的思想和新的理念、新的學說、新的技術、新的策略、新的方法和新的行為等.“創新”強調新穎性成分,而“新”又總是相對個體、群體和整體而言的.“創新”可分為3種類型:(1)相對于個體來說是前所未有、首次出現的事物;(2)相對于所屬群體來說是他人未涉足、提出或實施的事物;(3)相對于全社會來說是獨創的、具有社會積極意義的新事物或新活動.
1.2“創新教育”概念界定創新教育早在20世紀5O年代美國就開始實行教育改革,致力于創造性人才的培養,特別是2O世紀90年代以來一些發達國家的大學都開展了創新教育改革.在我國,“創新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念是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公布以后才逐步形成和發展的,近年來才逐漸由創新教育理念轉化為創新教育行為.對“創新教育”的界定既要考慮創新教育已經形成的內涵要素,又要考慮到創新教育在我國已有的升華和將來的發展趨勢.我們試探性地從縱觀層面上來界定“創新教育”.“創新教育”是指以加強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充分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為主要教育改革目的和改革行為的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養創新人才,創新人才培養是創新教育的定位基點.
1.3“高等物理”概念界定課題中的“高等物理”主要是指當前全國高等學校各理工科專業開設的“大學物理”、“大學物理實驗”、“理論物理”、“近代物理”、“近代物理實驗”、“材料物理”和“固體物理”等高等物理課程群.
1.4“實踐性研究”概念界定課題中的“實踐性研究”是指把高等物理創新教育改革深入到高等物理創新教育實踐層面內進行專題研究,以現實可行性和具體可操作性為課題研究的基本原則,以具體實踐過程為研究主體,課題研究的重心定位在實實在在的高等物理創新教育改革實踐層面上.這主要是因為近幾年來在我國對“創新教育”的研究基本上都還停留在“理論性研究”上,理論性研究是重要的,但現實情況是很多的“創新教育”理論研究過于籠統、有些虛大,顯得浮空,理論脫離實踐,理論性研究多,而實踐性研究太少,更缺乏實實在在的深入到具體操作和具體實踐層面內的高等物理創新教育改革實踐性專題研究.高等物理創新教育改革實踐性研究具有實效性強和示范輻射性廣的特點,因此,高等物理創新教育改革實踐性研究將成為我國高等物理創新教育研究的突破點.
2高等物理創新教育改革實踐性研究的現狀與價值
學術期刊編輯文稿價值判斷
各學科專業期刊伴隨著學科研究的制度化而誕生,各學科知識的最近進展訴諸文稿(即學術期刊論文,體現學術研究的成果),并以專欄的形式進入期刊,實現本學科及與其他學科的交流溝通。期刊作為研究者、作者、編輯等人員精神文化產品的物質載體呈現在人們面前時,作為客體的文稿其價值是作為主體的睿智編輯和執著作者都必須特別加以關注與研究的。現實中,更多期刊存在兩個典型的問題:一是稿源充足,但質量差。當發表文章于核心期刊、某些重要期刊或者某某來源期刊作為各高校、科研院所考核、評定職稱、申報學位、申請課題的必須條件之一時,涌現出大量的質量鮮有提高、選題重復的平庸之作。受我國幾千年“熟人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又會產生出更多的“熟人稿”和“關系稿”。這種現實情況,需要學術期刊編輯能夠在魚龍混雜的海量稿源中“慧眼識珠”。二是專家審稿存在困境。專家自身的學術觀點和主觀好惡會影響到審稿時的研究和判別,并且專家資源的稀缺導致專家審稿需求和專家審稿供給間的嚴重失衡。稿源充足但質量差以及專家審稿存在困境的狀況倒逼催生了“責任編輯”制。“責任編輯”制,一般來講,就是在鑒定、篩選文稿的過程中,需要責任編輯科學判斷、公正鑒別出有價值的文稿。“責任編輯”制在實踐中具有可行性,因為:第一,學術期刊編輯清楚期刊出版、發行、運作等問題,對稿件的判斷與期刊的風格、選題、定位相符,能夠提高期刊的質量;第二,學術期刊編輯對期刊方向和范圍、期刊稿件質量以及發稿率的基本情況都能熟悉掌握,審稿力度可從期刊的角度把握“分寸”;第三,學術期刊編輯間對文稿的直接討論,使得承擔審稿專家職責的編輯對文稿質量更容易做出快速判斷。編輯對文稿價值的快速判斷,并不是主觀和直覺的外在判斷,而是建立在好文稿的價值表征之上進行的理性和專業判斷。本文從期刊編輯判斷文稿價值的形式表征、文稿價值的內容表征及參考相關因素等方面進行思考,力圖為期刊編輯構建一個基本文稿價值判斷的框架。
一、文稿價值的形式表征
1.語言的深度加工編輯對學術期刊文稿的判斷就是從文稿的詞匯語法解讀到語篇的語義,與具體的科研活動的情景相聯系,放置在整個學科發展態勢和研究現狀這個文化語境中發現研究的價值。編輯通過語言對文稿價值的判斷可分為兩層加工:低層淺度加工,就是對文稿邏輯是否清晰、銜接是否流暢、措辭是否得當、行文是否規范等方面進行判斷,這個層面的判斷比較容易;高層深度加工,是將文稿的研究范疇、所用概念與理論基礎、研究方法、整體的邏輯、話語體系等方面與文稿創作的科研活動相聯系,根據文稿表達的研究目的、主題、過程、方法、結論等,解讀出學科的規范、學科系統、學科理論、學科的研究方法、學科的話語形式等,判斷文稿的學術性、創新性、思想性、規范性。編輯對文稿價值的判斷要避免淺度加工,采用深度加工,以確保文稿的質量。文稿的語言要準確、簡明、嚴謹、恰當,又能文筆生動,令人喜聞樂見。2.撰寫的規范性學術期刊界一般都比較重視學術論文的規范與形式,例如:《芝加哥手冊——寫作、編輯和出版指南》《美國現代語言學會出版手冊》《美國心理學會出版手冊》是聞名于世界的三大學術論文寫作規范手冊,都特別強調參考文獻與引文的規范性和必要性。我國《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GB7713-87)》《關于進一步加強學術著作出版規范的通知》《關于規范學術期刊出版秩序促進學術期刊健康發展的通知》等,都對學術論文的規范作出具體的要求。再如我國《教育科學》期刊就在“投稿須知”中對標題序號、參考文獻標注規則等規范作出要求和示例。文稿撰寫規范會使文稿內容呈現得更加完美。3.選題的目的性及其命名的綱目性選題具有明確目的性是文稿有意義、有價值的基本前提。對目的性深度的把握可圍繞以下相關問題:撰寫本學術論文的動機是什么,本學術論文的價值與意義是什么,本學術論文與已有相關學術論文比較創新在哪里,本學術論文能引起相關讀者的閱讀興趣嗎,本學術論文能否給其他研究者提供有價值的啟發和參考等等[1]基于以上問題進行分析和判斷,才能規避文稿成為學術泡沫和垃圾。選題最終由題目進行標志。成功的命題能夠達到“綱舉目張”的功效,引人注目。有經驗的編輯能夠從命題快速、準確地判斷文章的意圖、內容以及結論觀點,從而進一步作出是否詳細閱讀或者研讀的準確選擇。有價值的文稿題目的每一字、詞匯、句都必須考慮到文稿的“關鍵詞”“摘要”等學術信息。
二、文稿價值的內容表征
1.問題意識清晰學術期刊有價值的文稿必須有清晰的問題意識。文稿中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三類:一是探討問題應側重學科重點、難點問題,聚焦學科問題的實踐性和前瞻性。例如,本學術期刊所屬研究范圍內懸而未決的問題,當前本學科研究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前沿問題、研究重點和熱點。二是隨著學科分類的精細化,不斷形成新的學科分支,不斷涌現出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學科間相互交叉滲透的問題。例如:進入《重慶大學學報》“名欄”的“區域開發”的文章、刊登在《嘉興學院學報》“嘉興名人與嘉興文化”中的文章等,都是跨學科專題欄目的文章,研究問題多是相重合的兩個或多個學科中存在共同的研究目的和規范、具有嚴密組織性的問題。三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真問題”,應是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和根本目的,或來源于問題叢生的生活世界,或那些源遠流長、意涵豐富、地域與民族差異顯著的社會文化命題及其急劇變遷過程中迫切需要深入研究與理性解釋的現實問題。[2]2.“三要素”創新期刊作為一種手段,來推進一門學科知識的增長與發展,那么創新就是期刊學術文稿的本質要求和價值目標。正如周淑敏先生所說:學術論文由論點、論據、論證構成,通過三者緊密相連、相輔相成的邏輯關系來表達思想、闡明道理,是一種獨特的說理性文體。[3]學術文稿作為科學研究的科學記錄,通過論點、論據和論證三個要素彰顯出邏輯推理和思維過程的嚴密性。學術文稿在總體和宏觀布局以及中觀布局、微觀結構上都應當或明或暗貫徹論點、論據和論證三方面或者具備其中之一的創新原理。(1)新論點。指對已有學術觀點的超越或者糾正與補充。超越是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深化對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現象及其背后規律的認識,并將新認識和新理論實現新的概括與總結。糾正與補充是指通過實踐與理論驗證,對結論偏頗、論證不全或錯誤的論斷進行修正。新論點的產生來源于新的資料,或者是對已有觀點用新的資料佐證,或者用不同的方法去論證。新的論點并不意味著就是真實的、正確的,對論點正誤的判斷要回復到對研究方法、目標、對象的特殊性和適切性的判斷上。(2)新方法。指研究方法的改進或者研究方向的調整。這對學術問題的突破具有關鍵性的價值。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性質學科的方法不同,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就存在差異。如果說自然科學是能在“純粹”的狀態下借助顯微鏡和化學試劑進行的研究,那么人文社會科學因為受人的情感影響,必須借助“抽象能力”在社會這個大環境中進行研究。以教育領域的研究為例。一般來講,我國當下的教育研究正在發生實證轉向。實證不是忽略理論前提的實證主義。從廣義來看,實證研究一般分為兩種:將假設作為理論與經驗橋梁的量化研究;從故事到理論的質化研究。根據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教育學院的蘇智欣教授對當代著名教育家和改革家約翰•古德萊得博士領導的全美教師教育研究(SEE)運用探索研究的混合方法進行的介紹,可以看出盡管一些傳統和保守的學者不認同這種方法,但越來越多的重大教育研究項目相繼采用這種方法。根據Creswell的定義,這種探究方法是在特定的哲理基礎或價值觀的指導下,結合使用質性和量性的多種研究方法。[4]用不同方法收集的數據有時會呈現出一些不一致的地方,但這并不意味著收集的數據缺乏真實性,而是為研究者提供了一些新的信息。這種研究方法雖然不能絕對地說是一種新的方法,但它是在原有方法基礎上做出的改進和調整,仍被認為是新方法。(3)新資料。新資料可以形成全新的觀點,用新資料佐證新觀點可以形成完整的學術文稿。新資料的獲取可通過傳統和現代數字化等路徑。傳統的獲取途徑就是泡圖書館博覽群書、博聞強記,收集好的資料。現代信息化手段與博覽群書相結合,能發揮助推的作用。人們利用網絡獲取新資料的主要渠道有:收錄中國幾乎所有期刊、報紙、會議論文、學位論文的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維普等國內比較知名的學術網站;國外一些主要學術網站。值得注意的是,文稿撰寫者一般是以自己的學術思考和問題意識去引領資料的搜集和加工工作,不是漫無目的式的大海撈針。3.知識性信息鮮明文稿彰顯求知本性需要提供較大比例的知識性信息。編輯對知識性信息的真實性和深廣度兩大特征進行判斷,是文稿宏闊與厚重、充實與連續的氣象,是文稿價值產生的重要保證。知識性信息的真實性,主要指文稿的知識信息要么來源于經驗的可能,要么來源于世界的真實,要么符合理性的邏輯;文稿知識性信息的深度,是指文稿研究貼近基礎性研究領域內的核心問題,越是基礎的基礎研究越能遷移到其他專業領域,越能反映出文稿的高深程度;文稿知識性信息的廣度,是指文稿呈現出新知識信息和舊知識信息的聯系,同時又能反映出研究主體寬廣的學術視野。
三、其他相關因素
學術論文題目及摘要漢英編譯研究
[摘要]高校學報學術論文題目及摘要漢英編譯在促進論文傳播和交流方面意義重大。本文在探討學術論文英譯信息翻譯標準的基礎上,結合具體案例說明題目及摘要編譯中應注意的問題和應對策略,希望能為同行提供借鑒。
[關鍵詞]高校學報;題目;摘要;編寫;翻譯
文題目及摘要的編寫和英譯信息承載著對外傳播和交流的媒介重任,它們將決定論文傳播和被引用的范圍。國際上許多大型的檢索機構一般只收錄論文的英文題目和英文摘要等部分,而且很多數據庫也只是免費提供論文的英文題目及摘要部分。學術論文題目及摘要的編寫和英譯就顯得尤為重要:不僅是學術交流的需要,也是嚴謹治學的態度,學術論文不應以發表為最終目的,傳播與交流才是其生命之源。
一、高校學報論文英譯信息的現狀
目前,高校學報大多數論文作者都沒有直接用英文寫作,而是先寫好漢語題目和摘要,然后逐詞逐句地翻譯成英語,其中充滿了漢語式思維和表達,這給英文信息的閱讀和理解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很難達到更廣范圍內傳播和交流的目的。因此,論文題目、摘要的編寫和翻譯的研究和實踐就非常重要。然而目前,高校學報學術論文英譯信息得不到普遍重視:有的學報要求提供英文信息(絕大多數本科院校),有的學報不做要求(部分高職院校)。很多作者也沒有足夠重視學術論文英文信息:有的作者根本就沒有提供英文信息以擴大論文傳播交流范圍的意識;有的作者英語能力有限,出現漢語式的逐字逐句翻譯;還有一些作者純粹把機器翻譯復制粘貼,出現詞匯、句式、語法等一系列錯誤。所以,高校學報學術論文要求提供的英文信息翻譯標準有待于進一步明確、翻譯質量有待提高。學術論文需要提供的英文信息包括論文題目、作者姓名、作者單位、論文摘要和關鍵詞這五部分構成。作者姓名和單位介紹的翻譯遵循慣例即可。而題目、摘要和關鍵詞在編寫和翻譯過程中有許多需要注意和改進的方面。本文以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為研究對象,選取其中典型案例,從學術論文的角度,結合翻譯目的論三原則,探討高校學報論文題目、摘要編寫和英譯的規范和技巧。
二、學術論文英譯信息的翻譯標準
美術教育論文
在完成一項美術教育研究(或完成一項研究中某一階段)之后,選擇適當的形式將研究成果明確地,具有說服力地表述山來,并通過科學的評價使之得以推廣和運用,這對促進美術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盼作用。
特別是自2001年7月,我國教育部公布了《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討以后,全國中小學美術教師投入了美術教學改革之中,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如何及時。準確地把這些成果進行總結與發表,使之得以迅速地推廣?這是擺在美術教師面前的新課題。在此,圍繞如何撰寫美術教育論文(或調查報告等),總結美術教學改革成果這一問題展開論述。
一、研究成果表述的類型與意義
(一)研究成果表述的類型
研究成果的內容是由研究目的所決定的。美術教師或美術教育研究者根據不同的研究目的選擇了不同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由此產生了不同類型的研究成果,在對這些不同類型的研究成果進行表述時,就形成了不同的表述類型,一般來說,美術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可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1、側重于以事實來說明問題。包括觀察報告。測試(測驗)報告。問卷調查報告、訪談報告。經驗總結報告和實驗研究報告等。
開放教育畢業論文寫作-準備階段教學模式的構建
【摘要】畢業論文是開放教育試點各專業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點和難點。畢業論文的教學不應只是集中在對學生寫作過程的指導上,而應貫穿于從入學教育開始的各個教學環節中;從平時的積累和準備入手,從根本上提高畢業論文的質量,才能真正把這一教學環節落到實處。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從心理、知識、技能、選題和材料四個方面,對構建開放教育畢業論文寫作準備階段的教學模式進行探討。
【關鍵詞】開放教育畢業論文準備階段教學模式
畢業論文的寫作是“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各專業的教學環節之一,是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達到專業培養目標的必要步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從開放教育學生畢業論文的總體情況來看,令人難以樂觀。如何加強指導教師的指導作用,提高論文質量,減少并杜絕抄襲、剽竊現象,是困擾我們的大難題。如果不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予以解決,就很難保證畢業論文寫作這一教學環節的真正落實。
結合幾年來畢業論文工作的實踐,我們對在現代遠程開放教育條件下如何保證學生畢業論文的質量問題進行了認真的探索,形成了自己初步的認識和做法。我們認為,畢業論文的寫作是一個系統工程,不能只把注意力放在學生寫作的過程上,而應該把這項工作落實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要克服目前畢業論文寫作中的弊端,切實提高學生畢業論文的寫作水平,必須抓好四個環節:一是平時的積累和準備;二是寫前的輔導和引導;三是寫中的指導和反饋;四是寫后的監控和管理。這四個環節構成了畢業論文寫作的完整的教學模式,本文僅集中探討第一個環節的教學模式構建問題。
一篇畢業論文是學生對某一個問題研究的總結和成果的表達,論文的寫作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古人寫詩崇尚“功夫在詩外”,寫論文也是同樣的道理,論文的“詩外功夫”,包括論文寫作本身之外的更多的東西!其中平時的積累與準備就是一個重要的方面。有沒有平時的積累與準備,對最后能不能順利地、高質量地完成畢業論文是大不一樣的,在一定程度上說,平時的積累與準備比論文寫作本身更重要。所以,談論文的寫作,應該首先著眼于平時的積累與準備。
一、使學生及早建立畢業論文的概念,為畢業論文寫作做好心理上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