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數字化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6 19:19:3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教育數字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教育數字化

職業教育數字化教材編寫研究

1目前職業教育中全數字化教材普及程度低的原因

第一,開發職業教育全數字化教材,作者技術能力不足。職業教育全數字化教材的內容開發除了文字內容外,動畫、視頻、互動欄目等才是開發的重要部分。目前職業教育教材的編寫者大多是職業院校的在職教師,他們大多不具備開發全數字化教材的理念和技術。第二,全數字化教材開發成本高。在職教師如果沒有相應的課題項目資金,很難完成全數字化教材的開發。中小學全數字化教材開發,具有全國相對統一的教學內容。而職業教育課程標準多樣,開發出的全數字化教材適用面有限,若傳統出版社投資開發全數字化教材,是否盈利未可知,所以不敢貿然推廣。第三,移動終端的硬件費用高。如果想以數字化教材取代傳統紙質教材,必然需要為學生、教師配備移動終端。目前類似平板電腦、電子閱讀器這類移動終端動輒幾百甚至上千元,無論是學校買單還是家長買單都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學校和家長都難以接受。第四,作為家長一方,更喜歡傳統的紙介質教材的傳授模式,一是因為平板電腦有輻射,對孩子的眼睛不好;另一方面,職業教育的學生大多處于15~20歲的階段,自控能力還很弱,用平板電腦上課很容易分散注意力。以上四點都是大范圍推行全數字化教材可能存在的障礙,需要相關部門做很多工作,而且這些工作不可能在短時期內完成。

2運用數字化技術創新職業教育教材編寫的探討

雖然說未來的教育領域實現全數字化教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當前職業教育的現狀是學生基礎普遍較差、缺乏自覺學習和刻苦鉆研的精神,在面對原理復雜的工科課程時,如果教材中仍然采用長篇累牘的文字理論,就很難調動他們的興趣,更不要說理解其中的道理。在當前的教育背景和教學模式下,半數字化教材是目前的一種創新方式,是走向全數字化教育的一條必經之路。如果說把紙質圖書稱作舊媒體,將現在綜合運用多種聲、光、電技術的媒體稱為新媒體的話,那么現在應該處于新舊媒體共存融合的全媒體時代中。創新職業教育教材的編寫形式就是將多媒體技術與紙質教材完美融合,也不完全摒棄傳統的通過紙質教材教學的方式。這種創新方式,一是解決了全數字化教材開發難度大的問題,紙質教材仍是教材的主要載體,數字化技術只作為必要的補充形式,不需要太難的技術及太多的資金,教師容易操作;二是能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效率;三是不使用平板電腦,家長也可以接受。運用數字化技術創新職業教育教材編寫的常用方法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在教材中嵌入動畫、視頻。學生可以不使用平板電腦,只用手機掃一掃書中的二維碼,就可以直接看到一些立體化圖片、動畫等,有助于學生理解一些晦澀難懂的技術原理。此種方式只需要手機即可,適合職業教育階段學生普遍擁有手機的情況。例如,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機械原理》一書,就是把抽象的機械原理進行立體化,將平面結構轉換成動畫,使學生快速理解記憶。還可以在教材中嵌入微課視頻,在一些需要講解操作過程又不便課上演示的內容時,插入過程講解視頻,非常直觀方便,可以方便學生課上學習及課下復習。第二,教材中加入拓展知識。現在是一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也是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時代。而教材的篇幅有限,不可能將所有內容囊括其中,當需要在教材中補充一些拓展知識時,也可以通過手機掃描書中的二維碼自動鏈接書中沒有的拓展知識,如圖2所示;當書中一些知識需要查詢時,同樣可以直接用手機掃二維碼跳轉到網頁進行查詢。第三,在書中加入“增強現實”技術。AR(AugmentedReality,簡稱AR)技術即增強現實技術,是一種實時計算攝影機影像的位置及角度并加上相應圖像的技術,這種技術的目標是在屏幕上把虛擬世界套在現實世界并進行互動。簡單來說就是應用一種攝像頭,類似于手機或平板電腦上的攝像頭或者谷歌眼鏡,將書中的內容立體、多角度呈現,這種方式非常適合于職業教育工科的教學。2013年的江蘇書展上,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就曾展示過一款《采掘機械與液壓傳動》,號稱國內首部采用AR紙數互動移動閱讀技術的圖書。將攝像頭對準圖書上印有黑白挖掘機圖像的一頁,顯示屏上立即出現了立體3D的大紅色挖掘機,齒輪不斷轉動。第四,搭建在線課堂。傳統出版社可以將自己現有的教材服務網,改造成師生可以交互的在線課堂。首先,在出版社的教材服務網中針對該本教材,配備豐富的資源庫,包括電子課件、習題答案、教學資料等,如圖3所示,機械工業出版社的教材服務網就提供了可供教師下載的教學資源。同時,加入一個可以在線完成課后習題的板塊,可以實現習題在線提交、教師在線閱卷、教師在線答疑、在線評價等功能。

3傳統出版社應用數字化技術創新職業

教育教材時應注意的問題傳統教材出版單位在應用數字化技術創新職業教育教材編寫時,要考慮到各地的地域環境、辦學理念、教學觀念等因素的影響,若處理不好,數字技術的應用不僅會如同擺設,還會制約紙質教材的推廣,所以在設計教材的數字化資源嵌入時,要重點考慮以下幾點。第一,要保證紙質教材內容的完整性。現階段,數字化技術在紙質教材中的創新應用只能作為補充、拓展形式出現,仍然要保證紙質教材內容的完整性。職業教育不屬于義務教育范疇,受經濟水平影響,有的職業學校信息化建設條件較好,教材中的數字化資源可以作為必要的補充,提高教學效率;有的職業學校信息化條件不好,要保證這類學校使用該教材時不會因為不能讀取配套的數字化資源而無法完成教學。第二,要提高嵌入教材中的數字化資源的有效性。有的出版社為了迎合數字化浪潮,在圖書中放置二維碼。但很多時候,讀者掃描后發現,圖書上的二維碼與圖書內容完全脫節,或者關聯少,甚至二維碼直接作為廣告植入,這就嚴重影響了教材的質量和出版社的品牌信譽。所以一定要選擇對讀者有意義、有作用的資源嵌入,讓讀者覺得學有所用。第三,要考慮視頻的大小、播放流暢程度、圖片精細度等。制作數字化資源時,要考慮到使用圖3出版社網站的配套教學資源下載者的使用環境,要考慮到沒有wifi而只能靠移動信號時資源播放的流暢程度等,這些都會影響讀者的體驗。目前數字化資源需要放到網絡平臺供讀者讀取,網絡平臺的選擇很重要,一般有出版社自有平臺或優酷、騰訊視頻等公共平臺。平臺的帶寬會影響文件的讀取速度,所以要充分考慮在沒有wifi情況下的播放流暢程度。第四,分攤開發成本。開發此類教材,數字化資源的內容是主要的。數字化資源的內容制作需要一定的費用,而職業教育教材版本多樣,開發的資源適用面有限,回收成本較慢。所以目前職業教育的數字化教材開發處于起步階段,需要分攤成本,降低風險。出版社可以選擇通過校企合作、成本分攤、成果共享等機制實現。或者結合目前職業院校的“數字化資源共建共享”項目,將學校已經完成的數字化資源建設與教材有機整合。

查看全文

聾人數字化教育特征論文

摘要:實現聾教育信息化、促進聾教育質量的提高,是構建我國高層次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研究團隊在歷時4年多對聾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聾教育數字化資源建設進行系統研究的基礎上,得出結論:聾教育數字化資源需要根據聾人的認知特點和聾人的需要進行設計;聾教育數字化資源建設需要形式創新、方式方法創新和內容創新;聾教育資源建設特別需要質量意識,特別需要奉獻精神,特別需要持續建設。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特殊教育;聾教育;數字化資源;教育資源建設

一、研究背景

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我國對教育資源建設十分重視。推出了一系列重大舉措,使我國數字化教育資源的數量和質量不斷躍上新臺階,中文數字化教育資源嚴重匱乏的現象已成為歷史。然而,特殊教育數字化資源仍處于低水平建設的狀態,尤其是聾教育數字化資源建設更是如此。

研究聾教育數字化資源建設規律,提升聾教育數字化資源建設質量,在我國具有現實意義。一是因為我國有2200萬聾人,聾教育數字化資源事關和諧社會的建設,有助于聾人共享社會進步、科技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成果,有助于高層次和諧社會的建設:二是因為聾人的特殊性決定了聾教育過程的復雜性。

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為聾人服務,以現代教育理論為指導進行系統化的、適合聾人認知特點的數字化資源的開發,可更好地促進聾教育的數字化、多媒體化、網絡化和智能化;三是因為聾教育數字化資源建設事關中國手語的規范化和普及推廣,基于中國手語規范的視頻、動畫等以喜聞樂見形式的多種文字字幕的多媒體資源的開發,將促進我國不同地區手語的統一。消除方言性的地方手語對不同地區間手語交流的障礙。

查看全文

數字化音樂教育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隨著電腦多媒體技術的日臻成熟,音樂教育的方式也在逐步地趨于數字化。在如火如荼的新課程改革的大潮中,數字化音樂教育在我國現行的音樂教育中的應用正在拓展更大的空間。專業化和社會化的數字化音樂教育為我國的音樂教育改革開辟了一片新天地。

關鍵詞:新課程音樂教育音樂教育改革數字化音樂教育

在我國基礎教育改革不斷深入開展,“新課程標準”得以有效貫徹實施的大背景下,音樂教育的改革亦如火如荼。而新課程改革的主旋律中,數字化音樂教育——這一音樂教育新興學科的出現,猶如一個強有力的音符正震撼著人們的心靈。筆者過去對此雖偶有關注,但了解甚微,最近有幸參加了由首都師范大學數字化音樂教育中心藝術總監舒澤池教授主講的“河南省首期數字化音樂教育師資培訓班”后,感受頗多。為此,筆者就數字化音樂教育在音樂教育領域中的現狀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數字化音樂教育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結果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是聽覺的藝術。“所有音樂活動都是圍繞著‘聽’而展開的,表演是為了聽,創作也是為了聽,如果沒有聽,表演和創作就失去了意義,根本不會存在。”然而,傳統的音樂教育中,由于受課程設置和教學時間的限制,又“忽視”了音樂“聽”的功能,基礎教育的音樂教學效果差,專業音樂教育的成本高,這是我國音樂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現象。更令人遺憾的是,作為聲音藝術的音樂教育卻只能進行“紙上談兵”式的抽象的音樂理論教學。無聲的“音樂”教育違背了音樂教育的基本規律,淡化了音樂教育形象性與情感性的基本特征,也失去了作為美育重要途徑的地位與作用。這些正是我國音樂教育多年徘徊不前、“學生喜歡音樂但不喜歡音樂課”的重要原因之一。

隨著電腦多媒體技術的日趨成熟,音樂教育的方式也在逐步趨于數字化。數字化音樂教育作為一種新興的音樂教育手段,正是現代科學技術與音樂教育結合產生的結果。數字化音樂教育“所帶來的新的表述方式,開拓了音樂教育的視野,一種具有無限可能性、開放的思維方式赫然展示在我們面前。”它的產生,不僅解決了作為聲音藝術的音樂教科書中音樂“缺失”的根本問題,更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結果。數字化音樂教育使我們擺脫了“紙上談兵”的傳統教學方式,樂譜變得既能看到又能“聽見”,樂曲播放的速度、段落還能掌握自如,抽象的理論也變得真實可感、生動活潑。這些高效便利的音樂教育手段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和音樂學習的趣味性。總之,其教學手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對推進基礎教育改革,實施《新課程標準》轉變教育觀念,提高音樂教師的教學能力等方面,都有著較高的實用價值。

查看全文

數字化教育社區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學校、家庭、社區教育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提出在我國運用信息技術,構筑數字化教育社區(DEC)的基本設想。主要介紹了“構筑數字化教育社區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的研究意義、研究內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

[關鍵詞]數字化教育社區(DEC);理論;實踐

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對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以及學習方式等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信息技術應用到教育過程中,引起了教育環境、教育資源、教育方式都向數字化方向發展。學校、家庭、社區教育的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相互促進,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運用信息技術,構筑數字化教育社區(DigitalEducationCommunity,簡稱DEC),提供共享性資源,開展各種教育活動,構造終身學習體系,培養與未來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各類人才,是促進教育發展、提高全民整體素質的有效途徑。因此,開展構筑數字化教育社區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正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的部分區、鎮(街)開展這一課題的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

關于發展社區教育、建立學習型城市的研究,在我國已有一些地區進行有組織的探索活動,如北京市西城區、上海市嘉定區、江蘇省常熟市等都作了許多探索性工作。其他如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教委開展的“構建區域性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模式,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和青山區、荊州市沙市區和江漢油田等地區開展的“社區教育現狀調查”和“社區教育模式與實驗”研究,山東省青島市洛陽路辦事處開展的“社區調研”等,對于學校、家庭、社區教育互動的研究也進行了一些初步的嘗試。但通過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其研究內容主要是關于情況調查、模式歸納、經驗總結等,缺乏科學研究方法的指導和應用。同時,關于學校、家庭、社區教育的協同發展的研究缺乏數字化環境和數字化資源的支持,教育資源無法共享,缺少互動機制,對數字化教育與學習方式的指導與實踐運用不夠。

如何利用數字化環境和資源構建學習社區,近年來海外有一些數字化教育社區的研究個案,如1999年新加坡肯特崗數碼實驗室(KRDL)開發CommonTown虛擬社區作為學習平臺,并在亞太經濟國家的部分學校開展實驗,介紹各國的文化、傳統、飲食、風光等專題內容,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2000年臺灣中央大學的陳德懷教授等人,創建“亞卓市”虛擬社區(.tw),用于人們在網上進行學習、工作和生活。這些個案,通過利用網絡技術、引進數字化教育社區的思想與模式,對促進學校、家庭、社區協同發展摸索了一些經驗,但有關數字化教育社區的理論模型、應用平臺、互動機制、評價體系等許多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探索解決。為此,本課題的研究從如下兩個基本點出發:

查看全文

社區教育數字化策略研究

摘要:通過對社區教育數字化學習資源建設狀況調研,針對不同類型學習資源的開發技術標準進行深入分析研究,提出了具體建議和技術指標標準;結合當前社區教育學習資源共享的社會背景,提出了資源整合共享渠道多樣化、創新共享機制、構建共享平臺等相關建議。上述措施可以推進社區教育數字學習資源的建設力度,規避資源建設和使用過程中存在的資源浪費、平臺資源不兼容等問題,進一步促進地方社區教育的發展,助推學習型社會建設。

關鍵詞:社區教育;學習資源;技術標準;資源聯盟;共享策略

如今的時代是一個全民教育的時代,也是一個全民學習的時代,終身教育、碎片化學習、社區教育這些對我們來說都已不再陌生。報告中提出了“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提高國民素質”的口號,更是為構建學習型社會注入了新的活力。社區教育作為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明顯加快,正在不斷發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目前各地市紛紛組建自己的社區大學,建立網絡學習平臺,建設社區教育優質資源,使用網絡和信息技術平臺拓寬社區教育渠道,使社區居民足不出戶就能夠享受到各種優質的學習資源,滿足人們多樣化、個性化、碎片化的學習需求,推動社會教育的公平發展,而帶來這些便利的核心就是數字化在線學習資源。2019年2月份,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在十大戰略任務中提出“擴大社區教育資源供給,加快發展城鄉社區老年教育”的具體要求,為社區教育和資源建設提出了發展目標。教育資源是社區教育學習活動開展的基礎和前提,是社區教育的重要內容,資源建設也是一項持久性的社會工程。

一、社區教育數字化學習資源的特征及分類

(一)社區教育學習資源的特征。社區教育所面向的學習群體主要是社區的居民。社區居民因其年齡、工作、愛好、習俗、文化程度的不同,對教育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社區教育的學習資源不同于傳統學校教育的學習資源。在社區學習資源建設中往往需要實地走訪調研,根據當地居民具體的需求進行分類建設。近年來,國內各級社區以專項來構建數字化學習資源,資源總量不斷增加,資源類型呈現出多層次、多樣化的特點。在這些海量資源中,居民更感興趣或者更想掌握的往往是一些實用性的技能或者方法,如老年人護理、手機銀行的使用方法、種花技巧等等,除了實用性還要具有針對性,針對不同的社區居民、不同地區的民俗文化、不同的生活需求進行定制性的開發,以滿足學習者的需求。而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碎片化學習和移動學習終端的應用也決定了這些資源必須“短小精悍”才能夠適應網絡化的學習需求。綜上所述,社區教育數字化學習資源通常具有覆蓋面廣、實用性強、針對性強、短小精悍等特征。(二)社區教育學習資源的類型。社區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其數字化學習資源類型的多樣性。目前學習資源的類型主要有視頻類(教學錄像、微課、動畫、短視頻)、多媒體課件類(圖片、PPT演示文稿、音頻文件)和網頁類(HTML頁面和H5頁面),其中視頻類資源最多,因為居民的學習往往是通過網絡和移動終端進行的,無法像校園教育那樣可以面對面地和老師互動。學習資源在講解和演示過程中需要更加準確、生動,更具吸引力,而視頻類資源則可以滿足這些條件。一些以前建設的多媒體類資源現在會被重新加工編輯成視頻類資源,通過增加聲音、動畫、操作錄像等方式讓學習者更容易理解,從而增加數字化學習資源的吸引力。(三)目前社區教育學習資源的建設使用情況。數字化資源建設推動了社區教育的發展,加快了社區信息化的進程。近年來,國內社區教育的學習資源總量不斷增加,主要通過覆蓋省—市—區/縣三級的社區數字化學習網站呈現,社區居民的學習訪問量不斷攀升。但從國內社區資源建設的整體情況來看,除北京、上海、廣東以及江浙等社區教育發展較快的省市地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的社區教育數字學習資源相對匱乏,明顯滯后于其他傳統教育。以濟源為例,目前濟源社區大學自成立以來已經建設和積累了大量的數字化學習資源,同時結合當地需求也購買了一部分的教育資源,但是與整個濟源市社區居民的需求相比,還是遠遠不夠的。受政策、資金、人力和資源等諸多限制,社區教育資源無法實現全覆蓋。這并非一個特例,而是在全國社區教育中普遍存在。另外從社區教育資源建設的統籌規劃、質量標準和使用情況來看,尚存在以下問題:一是資源建設缺乏統一領導、統一籌劃,各地的社區教育資源基本處于分散的自主開發狀態,全國范圍內缺乏整體的社區教育資源統一規劃;二是部分資源質量不高,資源建設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造成數字資源的傳播與共享率不高,有些甚至形成信息孤島,從而造成資源的重建或浪費;三是當前社區大部分居民數字化學習意識還不強,部分居民使用計算機、智能移動設備的基礎操作水平不高,學習效果不理想等。

二、社區教育數字化學習資源開發的質量標準探討

查看全文

數字化教育資源在小學教育中的應用

摘要:信息技術和教育改革的發展,使數字化教育在現代小學教育中的地位逐步提升。如何高效的利用數字化教育資源已成為當今小學教育熱點。現代小學教育應基于數字化教育資源,為小學教育提供理論基礎,提升現代小學教育質量,加快數字化教育設施建設的步伐。

關鍵詞:數字化;教育資源;小學教育

隨著科技不斷的融入生活,現代化信息技術對當今小學教育事業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現代小學教育也從傳統的課堂教學逐漸轉向課堂教學加網絡課堂的方式,2000年我國開始實施“校校通”,以實現學校教育與家庭學習的有效結合以及實時溝通。[1]但因為數字化教育資源沒有得到合理的應用,政府大量的資金投入并沒有得到相應的回應,造成了資源浪費現象。[2]因此,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數字化教育資源,避免教育資源的浪費,增加教學形式,提高師生教育以及學習的興趣,發揮各自的優點及特長,有利于激發小學生的探索創造能力,對現代小學教育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數字化教育資源的概念及類型

(一)數字化教育資源的概念

數字化教育資源的沒有明確的概念,有人認為數字化教育資源是通過信息技術處理的多媒體材料,[3]也有人認為其不僅是數字化素材,也是交流和認知的工具,[4]或是各類現代化教育信息資源的整合。[5]綜合以上概念,筆者認為數字化教育資源是以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為載體,形成的非物質化信息,如:多媒體課件、網絡視頻以及交流平臺等,都可稱為數字化教育資源。

查看全文

職業教育數字化教學資源研究

近年來,伴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數字化轉型成為出版行業發展的必經之路。同時,自2006年,為貫徹《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05]35號)精神,教育部啟動了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十多年間,職業教育領域由于信息化技術地融入,也發生了急劇的變革。因此,對教育出版來說,數字化教學資源產品的生產已成為出版者和職業院校教師共同的訴求。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和嘗試,很多出版社都生產出了一些具有實踐意義的數字化教學資源產品,如在紙質教材中加入二維碼,通過智能手機掃描獲取多媒體學習資源,以及素材豐富的多媒體資源庫(包)等,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教師需求,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效率,使教師組織教學的抓手更為豐富、直觀。然而,隨著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教師對數字化資源產品需求程度加深,凸顯了數字化教學資源產品應用實效性不足問題,即產品供給和需求存在錯位情況。本文分析了目前職業教育數字化教學資源產品供給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提出了職業教育教學產品“全媒體出版”理念,并就具體實施中存在的難點和重點提出幾點建設性意見。

1目前職業教育數字化教學資源產品存在的問題

筆者通過大量走訪院校、發放調查問卷、與教師/學生座談等方式,調研了解了多所職業院校教師關于目前市場上數字化教學資源產品的認識,總結造成產品供給與需求錯位現狀有如下幾點原因。

1.1資源散碎,不成體系

從2006年職業教育教學改革起步至今,十多年來,職業教育經歷了教育部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骨干校建設,以及各地方示范校建設。這些建設計劃中對信息化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均提出了要求,因而由“以評促建”產生了大量的數字化教學資源。但這批資源多是散碎的,未成體系的,沒有進行過總體設計的。形式多種多樣,有動畫、現場錄像視頻、微課程等,但因為不成體系,且制作標準不一,相互間難以形成銜接和呼應,因此,當教師在實際使用這些資源時會感到捉襟見肘,從而造成雖有海量資源,但無法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作用局面。

1.2成體系的教學資源庫(包),體量龐大,且與紙質教材內容對應度低

查看全文

干部數字化教育工作意見

各試點單位:

根據中共中央頒發的《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全國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會議提出的切實抓好干部在職自學和推進培訓手段現代化的要求,現結合我市實際和《20*年-2010年*市干部教育培訓工作規劃》的安排,特提出創建*市干部教育數字化選學城(以下簡稱“干部選學城”),開展數字化自主選學試點工作的意見。

一、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開展干部數字化選學工作,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市委工作中心和全市工作大局,著力提高全市各級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的執行力和創新力,始終把素質教育和能力培訓貫穿于選學城教育的全過程,引導激勵廣大干部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實施全覆蓋、多手段、高質量的培訓,促進全市學習型社會、學習型機關建設,努力使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更好地為全市干部健康成長服務、為科學發展服務。

開展數字化自主選學工作的主要目標任務是實現全面培訓,提高干部素質。認真落實新一輪大規模培訓干部的要求,在確保縣級領導干部及其后備干部每5年參加集中培訓累計不少于90天,其它干部每年參加集中培訓累計不少于12天的基礎上,每名干部每年參加自主選學得分不少于40—100個學分(具體辦法見附件)。通過數字化選學城培訓,使廣大干部的理想信念更加堅定,推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本領不斷增強,科學文化素質、業務素質明顯提高,勤奮好學、學以致用的學風進一步弘揚。進一步創新培訓理念,改進培訓方式和手段,完善培訓制度,強化自主選學管理,使之與科學發展相適應,與干部隊伍建設相適應,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創新相適應,具有時代特征、網絡特色,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經常性干部教育培訓體系基本形成。

二、培訓對象

查看全文

圖書館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共享建設分析

一、高校圖書館區域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共享建設的發展現狀

為了實現我國高等教育的健康快速發展,滿足發展過程之中對于教育教學資源的需求,從1957年開始,各大高校之間開始有計劃有步驟的進行高校圖書館區域的資源共享與分配,并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之中,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共享體系:CALIS(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系)、CADAL(中英文圖書館數字化國際合作計劃)、CASHL(中國高等人文社會科學文化中心),通過這三大體系,我國已初步現實高校圖書館教育資源的共享,與教育教學資源的高效交互與科學使用,隨著各大高校的不斷發展,學校之間不斷進行合作式教學活動的探討,逐步形成地域性的高校圖書館教育教學資源的共享,從而形成高校圖書館區域共享體系的立體化與多元化。隨著信息技術以及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教育教學數字化進行不斷加快,在高校圖書館區域共享之中,逐漸形成一個文獻資源共享體系,形成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教育教學資源數據庫,雖然高效圖書館區域教育教學資源共享建設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但是從實際的發展情況來看,其中依舊存在著一些問題與缺陷。首先現在各大數字化資源信息庫并沒有形成真正的同一體系,缺少同一的標準與認知方式,訪客在不同的高校圖書館共享區域獲取獲得同一標準的信息服務,很難實現教育教學資源的共享與交互。

二、高校圖書館區域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共享建設的途徑與方法

為了進一步提升高校圖書館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共享建設的質量,保證信息資源的合理使用,充分發揮數字媒體、信息技術以及互聯網技術在教育資源共享建設中的作用,就需要針對我國高校圖書館區域共享建設的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彌補其發展的缺陷與不足,真正意義上的實現高校圖書館區域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的共享建設。

(一)實現教育教學資源同一的門戶服務。借鑒國外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區域共享的先進經驗,進行同一門戶服務的構建。而這一門戶服務體系的構建要求訪問相關門戶網站的用戶,能夠在資源搜索的過程之中,對整個共享平臺上的資源進行瀏覽,只需要一次檢索就能夠對同一平臺上不同系統之中的資源進行查閱,不再需要相過去那樣需要對每一種不同的信息資源所處的子系統進行了解,只用通過構建這一個開發的、同一的門戶服務才能夠真正意義上的實現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在公共區域的共享建設,才能夠實現高校圖書館教育教學資源的整合與配置,提升共享建設的便捷性與管理的科學性,極大的方便了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在高校區域共享建設之中的可操作性,提供更為便捷的資源共享服務,為高校的健康發展提供了便捷。

(二)進行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的標準化與規范化。從實際使用情況來看,雖然我國高校圖書館數字化資源的規模與數量十分巨大,但是由于其在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的開發與整合的過程之中,缺乏統一的規范,在缺乏標準化與規范化的高校圖書館共享建設之中,各類數字化的教育教學資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存在著重復構建的情況,從而造成信息資源使用效率的低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現階段高校圖書館區域共享建設難度增加的局面,為了實現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的優化,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進行教育資源的分層處理,將不同難度、不同類別的教育教學資源進行整理,從而逐漸在教育教學資源數字化的過程之中,形成一個立體式的資源網絡,在同一的加工與整合標準之下,成一個規范化的信息查詢體系與高效的數據庫體系。并在這一基礎之上,形成高效的管理體系,實現高校圖書館區域共享建設中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的及時更新,與區域之內資源的高效共享。建立獎勵機制,鼓勵區域內的各大高校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共享建設之中。

查看全文

區域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共享綜述

〔論文關鍵詞〕資源共享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區域高校圖書館

〔論文摘要〕分析高校圖書館區域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共享系統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時區域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共享系統今后發展應著重關注的幾個方面進行思考。

網絡技術、通訊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完善,極大地推進了教學資源數字化與網絡化的發展進程,使越來越多的教學資源成為網絡上可以被描述和訪問的資源。這些資源不僅包括單純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動畫等媒體資源,而且還包括結構性較強的案例、試題、網絡課件、專題學習網站、課堂教案、講授型教材等資源,甚至還包括了網絡服務。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快速增長以及各種數字化教學資源管理系統的建設和應用使得有效整合并合理配置分散的教學資源,擴大教學資源的覆蓋范圍和服務范圍成為可能。近年來,如何最大程度地共享區域內的教育教學資源已成為學界的研究熱點。本文以廣東省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共享系統的建設為列,就高校圖書館區域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共享建設的有關問題進行了分析與思考。

1高校圖書館區域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共享建設的發展背景

我國高校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共享始于1957年的圖書館協作活動。目前,圍繞高等教育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三大全國性信息資源共享服務系統,包括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ALIS)、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CASHL)和中英文圖書數字化國際合作計劃(CADAL)。已顯現成效的區域性高校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共享系統主要有:北京地區高校圖書館文獻資源保障系統(BALIS)、天津市高校文獻信息保障系統(TALIS>和江蘇省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7ALIS)等一批有代表性的典型項目。與全國性高校信息資源共享系統相比,區域性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系統由于具有應用推廣相對順暢、工作開展更易統一、計劃實施更易協調、經費投人更易落實等特點而得到了快速發展。

1997年,廣東省啟動了高校圖書館文獻資源聯合建設工作,由華南師范大學圖書館牽頭,組織全省高校圖書館開展圖書文獻的聯合采購和數據加工工作。2001年在省政府、省教育廳的關心和支持下,建立了以華南師范大學圖書館為管理中心的廣東省電子圖書館,后改名為廣東省網絡圖書館。該系統采取以財政投人為主,各加盟院校圖書館付費為輔的方式,開展了部分數字資源的集團采購。但由于經費投人不足及組織協調等因素,系統發展不太理想。2005年,財政撥款方式的改變使得廣東省網絡圖書館數字資源共建共享項目停止運作。2006年,在省教育廳的統一規劃和協調下,由省財政投人900萬元的建設資金,采取以學科為龍頭,以6個省屬院校為依托,通過項目立項方式建立了6個廣東省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中心:以南方醫科大學圖書館為主承建的“醫學資源中心”、以廣東工業大學圖書館為主承建的“工學資源中心”、以華南農業大學圖書館為主承建的“農學和生命科學資源中心”、以廣東商學院圖書館為主承建的“經濟學、管理學和法學資源中心”、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圖書館為主承建的“外國語言學資源中心”和以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圖書館為主承建的“高等職業技術資源中心”。其目的在于針對全省的文獻資源保障體系建設目標,構建一個技術較先進、學科較齊全、資源較豐富、內容較全面的實時交互性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共享服務系統,對分散的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并合理配置,使其更有利于統一管理、搜尋、共享、評價,擴大教學資源的覆蓋范圍和服務范圍,彌補和改善全省高校教育資源不足和分布不均衡的狀況,實現全省高校數字資源建設的整體規劃和協調發展,減少重復投資,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滿足資源共享的迫切需求。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