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貧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1 04:00:2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教育扶貧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教育扶貧

精準扶貧教育模式研究

一、渝東南民族地區教育現狀

(一)教育扶貧投入不足,教育資源配置匱乏。對渝東南民族地區教育支出調查發現,相對于重慶市整體經濟而言,渝東南民族地區經濟水平相對較低,教育投入水平也有一定的差距,教育支出不足。政府需重視教育扶貧在渝東南民族地區扶貧中的地位,教育扶貧是基礎。精準扶貧供給與教育產出之間存在一定的錯位。由于教育扶貧投入資金分配制度缺失,教學設備和互聯網教學資源落后,校級實驗室和實訓室建設未得到重視。渝東南民族地區中小學教學設備急需更新換代,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缺乏,是人才培養的阻力之一,教育扶貧資金不到位,影響了國家扶貧的效果。(二)教育的發展趕不上經濟發展速度。渝東南地區生態環境良好,森林覆蓋率高,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豐富,但旅游人才稀缺。渝東南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迅速,近幾年以10%的速度增長,同比其他地區差距縮小。渝東南民族地區教育體系初步建立,教育經費不足,辦學條件差。教育發展落后于人才的需求,旅游人才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校企合作數量少,學生就業能力不夠。渝東南民族地區人才流失嚴重,經濟較快發展的同時,人力資源的待遇低,崗位職員幸福感低。(三)教育扶貧管理體制不健全,扶貧開發效率低。渝東南地區居民住宅樓修建較好,學校設施簡陋,扶貧資金不到位,學生數量少,教育落后,出現了“民富校窮”的現象?!耙钥h為主”的教育管理體制,忽視了以鎮、村為單位的學校教育,降低了鎮、村教育責任意識和升學率。教育經費管理混亂,資金使用情況不夠透明,經費監督機制缺乏。扶貧開發缺乏統一管理,村、鎮鄉村中小學人數不能組建班級,農村教育扶貧力度較小,效率較低。

二、渝東南民族地區教育精準扶貧模式的構建

(一)扶貧投入增長機制建設。針對渝東南民族地區教育資金不足的問題,應打破傳統的資金鏈條,逐步建立起由社會幫扶資金、財政資金等多元支撐的教育扶貧資金機制,使教育扶貧步入規范化、市場化和可持續化的道路。善于利用國家資金扶助的教育項目,使教育扶貧攻堅項目建設真正落到實處。設立教育扶貧基金,在使用方面重點支持留守兒童學校擴建教學、生活設施。(二)構建民族文化教育教學機制。精準扶貧資金需增加民族文化保護板塊,優化民族文化課堂教學機制,將課堂多樣化教學方式與民族文化傳播相結合。建立民族文化教育實踐基地,如黔江區民族博物館、修繕花燈博物館等,提升民族教育的知識性。營造濃厚的民族文化氛圍,進一步挖掘、傳承少數民族文化,教育扶貧需帶動民族文化教育發展,促進經濟與民族文化教育的良性互動。

三、深化教育模式措施

(一)增加教育扶貧攻堅資金,拓寬資金渠道。要改變渝東南民族地區的教育基礎,需有充足的資金保障。按照精準識別分類施策的原則,對渝東南地區貧困家庭建立精準扶貧學生檔案庫,錄入全國學生資助信息管理系統,并且實行動態管理。增加教學儀器設備和互聯網投入,實現貧困學校通網絡,逐步實現教育現代化。(二)加快教育發展速度,增強多元化教師隊伍建設。教育的發展需跟隨經濟發展腳步,人才的培養需順應市場的要求。教師作為教育環節的重要部分,是保證渝東南民族地區基礎教育健康的關鍵。精準扶貧政策下,應加大對教師外出學習的扶貧力度,鼓勵教師不斷提升自身專業水平,開展多元化教學方式,增加教學實踐能力;加強師風師德教育;提高教師待遇,改善基本工作條件,增加福利等,以穩定教師隊伍,減少教師流失比例。(三)關注少數民族留守兒童教育。渝東南地區外出打工中青年較多,家長應選擇合適監護人,學校教師也應給予關心和幫助,學校盡可能地成立專門負責少數民族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咨詢和教育中心,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氛圍。當地政府應嚴厲打擊網吧游戲廳等娛樂場所,禁止未成年人進入。家庭教育與學習教育相結合,扶貧幫扶應重點關注留守兒童家庭。學校與家長不定時多溝通,共同提高學生學習和生活狀況。對留守兒童的隔代監護人進行有效培訓,對留守兒童進行積極的心理引導,培養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傊?,渝東南民族地區教育模式還需不斷探索,政府、學者以及家長需共同努力,在現有扶貧政策下,找出合適的辦學模式和扶貧機制,提高渝東南民族地區教育水平。

查看全文

教育扶貧資助服務研究

摘要:教育扶貧是黨和國家精準扶貧戰略決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學校是教育扶貧的重要陣地,針對于高校普遍存在的貧困學生就業現狀,聚焦高校教育精準扶貧的重要課題,結合高校教育旨在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的特點,探討切實加強貧困學生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策略,實現精準資助、精準培養、精準就業,推進高校教育精準扶貧工作。

關鍵詞:教育扶貧;精準扶貧;應用型人才培養

教育扶貧是針對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投入教育和資助服務的一種扶貧方式,教授貧困家庭脫貧致富的知識技能,使其科學文化素質得以提高,并促進當地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最終實現脫貧1。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2,對于貧困學生的精準扶貧是精準扶貧、教育扶貧在高校中的表現形式,盡管高校資助工作早已從助學貸款、助學金等政策幫助貧困生解決巨大的經濟壓力,而貧困生無法順利就業的問題已經成為教育扶貧攻堅階段的重要難點之一。在嚴峻就業形勢下,結合專業特色,大力推進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升貧困生的社會競爭力,應當成為高校資助工作精準化、實效化的又一重要方向和途徑。

一、應用型人才培養在推進高校教育精準扶貧的重要地位

基礎教育的主要對象是適齡兒童,此階段的兒童因不具備獨立的行為能力,無法在短期內為家庭帶來收益;高等教育,學制周期較長、學較費高、教授的知識理論較為基礎,也很難讓以應屆??萍耙陨蠈W歷畢業生為主的學生在短期內為家庭帶來收益3。高校人才培養方向可分為學術型和應用型兩類,普通高等教育教授的專業理論知識過于系統、深奧,而技術知識層次較淺,就業時不足以完全滿足市場需求,應用型人才則能運用科學原理或新知識,創造社會直接利益4。因此,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應用型人才培養,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助力職業教育的發展,并大力倡導高校教育進行職業化的相應轉型。高校應積極響應號召,注重培養應用型人才,為高校貧困學生提供較為完善的培養機制,使其在畢業后能以最快的速度給家庭帶來收益,促進脫貧工作的持續發展。推進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是高校教育資助、扶貧的優選策略。高校資助工作是教育扶貧工作的重要形式,是幫助貧困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成長成才的重要保障。在高校資助工作開展過程中,單純依靠助學貸款、助學金、困難補助等方式幫助貧困生,僅時暫時性地緩解學生家庭經濟困難的現狀,卻不能以從根本上使之改變,幫助家庭脫貧致富,從戰略眼光來看,不具有可持續性。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是高校教育職業化轉型的重要內容,是使學生由理論型向實踐型發展的重要戰略。結合具有顯著優勢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高校資助工作實效性得以增加,工作開展的長遠影響得以增強,使高校貧困學生通過“掌握一技之長”較為快速地獲得滿意的收入,給貧困學生的家庭帶來經濟效益,為貧困家庭脫貧致富帶來更多的動力,達到教育精準資助、教育精準扶貧的戰略目的。推進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更有助于高校貧困學子改變自身命運,解困家庭,實現脫貧目標。很多貧困生家庭受教育程度較低,在子女考上大學后,迫切希望子女能通過專業知識學習,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能,快點長大、出去打工掙錢,帶領家庭擺脫貧困現狀。因受父母此類傳統觀念的影響,很多貧困學生的理想都是“快點長大”出去打工掙錢,剛入校就只知道一味追求“眼前既得利益”,做兼職、賺外快,而忽視了專業知識技能積累對長遠發展的重大影響,而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往往就業困難。通過應用型人才培養計劃,使得更多的貧困學生投身于專業實踐中,鍛煉、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讓這些寒門學子成為家庭經濟來源的主要承擔者,真正實現了“讀書一人,帶富一家”的教育脫貧目標。

二、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為高校教育精準扶貧提供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源泉

查看全文

教育扶貧攻堅計劃

為認真貫徹落實市委七屆十次全會和《中共市委關于全力推進扶貧攻堅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精神,實現區十三屆五次會議提出的全面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特制定本教育扶貧攻堅計劃。

一、總體要求

通過讓所有建檔立卡貧困家庭適齡人員接受良好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促進全區貧困人口素質全面提高,就業創業能力增強,為實現2016年全區脫貧提供智力支撐。

二、工作目標

確保所有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子女人員接受良好教育;確保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確保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子女至少享受一項教育資助政策。鞏固控輟保學成果,為全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奠定堅實基礎。2016年脫貧計劃達到100%。

三、實施步驟

查看全文

教育精準扶貧德性教育研究

摘要:高校教育精準扶貧在一定意義上是一種發展性精準資助,兼具保障性和發展性的雙重功能,建構了針對貧困生的一種發展性能力德性。在以往的德性教育中,資助者優勢視角居多,受助者主體性匱乏,資助關系并不平等和對等,資助的顯性及隱性教育功能受到制約。基于高校教育大環境和資助育人大生態,應辨識德知、德性與德行,心理、情感與行為的關系,著力破解貧困生資助依賴、受助乏力等衍生矛盾,滿足貧困生的內在發展需要,形成主體互動的良性資助關系。要按照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要求,堅持資助與受助互為主體,摒棄片面的權利論與義務論,充分挖掘發展性資助的內在利益,保持資助能力提高與育人能力同步、受助能力提高與道德能力同步,圍繞技業、職業、就業等方面,提高學生發展性的能力德性。

關鍵詞:德性教育;教育精準扶貧;發展性資助

自2013年提出“精準扶貧”以來,各高校不斷推進教育精準扶貧工作,貧困生資助成效顯著,但也存在著“重資助輕育人”現象,注重解決貧困生物質層面的需求,忽視了思想道德層面的教育,部分貧困生并未將資助轉化為成長成才的內生動力,如依賴心理滋生、誠信意識淡薄、節儉美德缺失、感恩意識匱乏等,同時自卑心理嚴重,出現經濟貧困、心理貧困和能力匱乏的多重困境。因此,在對貧困生進行經濟資助的同時,應加強貧困生的德性教育。德性教育本身就是資助管理體系的一部分,通過善行、善制和良善文化,充分展現發展性精準資助的育人價值和發展意義。

一、貧困生德性教育的運行環境考察

1.德性養成的育人環境需要驅動。發展性精準資助是一種本真的美德教育,詮釋了教育“授人以漁”的方法論意義,通過不同的資助方式,教授學生生存的手段與技能、突出生活的意義與價值,從而建構人的意義世界。貧困生資助本身是實現教育公平的一種特殊方式,以公平為主但又需兼顧效益原則,那種給予性的助學金方式將減少,有條件的勵志獎學金、勤工助學等方式將增加,重點培養貧困生自強自立、感恩誠信、頑強拼搏的品質,獲得經濟、精神、能力上的多種收獲,使德性養成的理性知識轉化為內在意識。盡管高校道德教育的文化傳統復蘇現象漸熱,但德性教育仍拘泥于傳統的知識傳授和規則學習,體驗性、情感性、本真性相對薄弱,德性養成供給資源良莠不齊。大學生群體中出現失信、利己、自我、冷漠等心理和情感的偏向。發展性精準資助旨在撬動育人環境,其目標是引導貧困生改變貧困狀態下的生存態度和生活理念,主動選擇、建構合乎新時代道德的生活。2.德性能力的內在需求需要提升。精準資助因其自然獲得相應經濟利益,誘發了貧困生的功利性行為,導致兩種矛盾:一方面,人的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出現分裂,為減免學費和爭取困難補助,甚至出現一些假貧困問題,滋長了等、要、靠思想,難以將資助推進到規則-法律-制度的層面;另一方面,部分貧困生不是將資助作為建構好的生活的動力源泉,而是將資助作為一種生活性消費來對待。這種資助依賴或資助消費取向,不可能產生促使人心向善的良效,貧困生的德性能力下降而不是提高,精準資助所應獲取的“內在利益”幾乎為零。精準資助下的德性教育若不以人的內在需要和發展目標為依據,必然使良善美德走向工具化、實用化。發展性精準資助指向人的德性能力的內在需求,不僅使美德與貧困生的個體性存在相聯系,而且有助于提高貧困生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為仁由己”,外化為德行,在社會生活中身體力行,從而完成其做人、成人、成才的過程。高等教育為貧困生提供了人生的進步與發展的重要階梯,大部分貧困生在脫離其原來農村的血緣社群、地緣社群之后,由于貧困代際傳遞文化因素的預制性、抗逆性,心理健康問題逐漸突顯出來,存在自卑感、挫折感、迷惘感,容易產生抑郁癥、強迫癥等心理疾病,不能用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生活,這就需要進行與以前不同的精神社群、文化社群和心理社群的適應和轉換。高校作為一個地域性、情感性、精神性和心理性的重要社群,要建構和豐富從保障性資助向發展性資助轉變的人性化的需求結構及內容。從德性教育實踐看,促使貧困生完善其做人過程的不是對誠信、感恩等德目的學習、模仿、訓練,而是基于對人生目的與人生價值的自識與自覺,目前學校所能給予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較少,鍛煉人際溝通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的平臺更少,貧困生通過精準資助暫時擺脫經濟壓力之后,更需要解除精神、心理上的貧困,克服資助依賴,將發展性精準資助化作擺脫困境、奮發向上、實踐理想的內在動力。3.德性教化的價值選擇需要引領。德性教化的內在規定性,有好學近知、厚德仁愛、忠恕誠信、知行合一等內涵。農村貧困群體所擁有的各類資本十分匱乏,大多數貧困生雖然因貧申請、接受了資助,但自卑、依賴思想重,抗挫力、發展力不足,價值選擇、行為規范是貧困生德性教育的一個短板,反映了當前高校學生道德能力普遍下降的不爭事實。衡量一個人的德行能力大小,一個重要的決定因素是行為是否出于人的意愿和選擇,如果是情非所愿、被迫無奈選擇,就不具有真正的德性。以此觀察,如發動貧困生公開講述感恩勵志故事,顯然也須以貧困生的自愿為前提。德性教化著重價值選擇、價值實現兩個方面。從過去開展德性教育的內容、方式及手段看,教師說教成分較多、學生選擇自由空間小,德性教化從立志、做人到成人,都有許多道德實踐問題,尤其缺乏道德能力教育。道德能力首先要有正確的價值選擇,光靠思想政治教育承擔不了這個重任。貧困生資助要從“輸血”向“造血”轉變,進行知識、能力、素質的融合提升。如積極搭建平臺,鼓勵貧困學生課余參加勤工助學和社會兼職;設立專門的貧困生獎學金,鼓勵貧困學生提升綜合素質;改變企業捐資助學的傳統模式,鼓勵企業為貧困學生提供實習崗位,扮演好學業援助和就業援助的角色。不可否認,高校學生的價值選擇存在自我化、功利化、去倫理化的傾向,貧困生也不例外。針對貧困生的德行能力問題,不能把道德價值的選擇和實現的過程預設在邏輯推理上,要通過資助管理促進貧困生道德品質提高,在高校形成崇尚德性與智慧的新風尚。

二、構建發展性精準資助的德性教育

查看全文

陜西精準扶貧教育供給側探索

貧困是制約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問題。自《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實施以來,中國扶貧方式發生了三次重大轉變:一是由道義性扶貧向制度性扶貧轉變,二是由救濟式扶貧向開發式扶貧轉變,三是由經濟型扶貧向以經濟、教育、科技文化為內容的綜合型扶貧轉變。黨的十八大以后、特別是2015年11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和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又分別提出了實施“精準扶貧”、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新的扶貧指導思想。

一、教育具有扶貧的重要功能

20世紀60年代,國內外學者陸續關注起教育扶貧的功能。美國學者舒爾茨(T.W.Schultz)(1960年)在美國經濟學會上發表了題為“人力資本投資———一個經濟學家的觀點”的演說,提出經濟的發展取決于人的質量,而不是自然資源的豐瘠或資本存量的多寡。[1]加強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對人力資本的形成、經濟結構的轉換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199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盡快解決農村貧困人口溫飽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把扶貧開發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農民素質的軌道上來”,在扶貧開發的內涵上拓展了教育扶貧的功能。林乘東(1997年)提出教育扶貧論。他認為,教育具有反貧困的功能,可以切斷貧困的惡性循環鏈;應該把教育納入扶貧的資源配置中,實現教育投資的多元化,使公共教育資源向貧困地區傾斜。嚴萬躍(2006年)認為,現代社會的貧困問題都是知識與能力貧困的表征和結果,發揮教育的扶貧功能不僅能增強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能力,還可以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廈門大學楊能良教授(2002年)認為,教育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公共產品。提高貧困人口的教育水平,使之接受幫助其脫離貧困的教育,需要建立一種普遍的社會保障體系,彌補貧困人口的收入缺口。20世紀中期以來,各國政府認識到教育貧困是制約地區或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從美國的“戰勝貧困計劃”(1964)、墨西哥的“機會工程”(1997)到我國“十三五”時期的“扶貧攻堅戰”,教育扶貧逐漸成為反貧困的重要內容。[2]針對我國貧困地區教育扶貧問題的實證研究也開始進行。

二、陜西貧困現狀及特點

2014年中國農村統計年鑒顯示,陜西省有43個國家級集中連片特困縣(市),主要分布在山區和農村地區。

(一)陜西經濟貧困的特點

查看全文

教育扶貧策略與實踐思考

摘要:DNA智慧扶貧工作室以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為指導,以“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為宗旨,為本溪市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提供全方位服務,為遼寧省貧困地區中小學的綜合實踐活動提供全方位服務,如3D設計與3D打印實踐、生命科學與基因工程科普講座、人工智能與VR體驗等。通過走進古城鎮拐磨子小學和業主溝小學開展3D打印科普實踐活動,證明DNA智慧扶貧工作室教育扶貧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教育扶貧;3D打印;綜合實踐

國務院2016年《“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闡明“十三五”時期國家脫貧攻堅總體思路、基本目標、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1]。為打贏“十三五”脫貧攻堅戰,實施教育扶貧攻堅工程,很多相關工作者提出了完善教育扶貧機制,確保教育扶貧效果的措施[2-4]。本溪市印領未來三維科技有限公司創建了兩個工作室,其中3D創意設計工作室以3D打印授課、3D打印作品銷售以及3D打印服務等方式贏取利潤;而DNA智慧扶貧工作室則是以教育扶貧為目的,以“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為宗旨,為遼寧省貧困地區中小學的綜合實踐活動提供全方位服務,如3D設計與3D打印實踐、生命科學與基因工程科普講座、人工智能與VR體驗等。

1DNA智慧扶貧工作室

DNA智慧扶貧工作室,其中“DNA”是脫氧核糖核酸的英文縮寫,DNA中的核苷酸中堿基的排列順序構成了遺傳信息;另外“D”代表3D打印技術(3DPrinting)、“N”代表核苷酸(Nu-cleotide),“A”代表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

2教育扶貧策略

查看全文

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策略

摘要:截至現在,國家還有將近7000萬貧困人口,如何讓貧困人口脫貧,一直以來都是黨、國家和民眾關心的問題。農村貧困問題現在已經到了“硬骨頭”階段,傳統的政府財政補貼已不能解決貧困現狀,所以政府必須得改進扶貧舉措、轉變以前的扶貧觀念,摒棄傳統的粗放型扶貧模式,從產業扶貧延伸到教育扶貧。

關鍵詞: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策略探究

1前言

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兒童、青少年一代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中之重,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必要途徑。但現如今大多數扶貧工作還處于“輸血式扶貧”階段,離“造血式扶貧”還有很大差距。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們有必要將現代職業教育資源作為一個精準扶貧的重點,通過職業培訓、專業教育、技術指導等手段讓農村地區脫貧致富。

2職業教育助力精準扶貧存在的問題

2.1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理念有待深化。綜觀大部分的貧困地區,雖然導致貧困的原因有很多種,有些是自然環境導致的,有的是歷史遺留問題導致的,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當地居民的教育觀念落后,當地的教育資源匱乏且教育水平也較低。一直以來,教育理念的先進與否與當地的經濟水平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如果一個地方的教育理念比較落后,那么這個地方的經濟水平也不會高了。從宏觀來看,深化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水平能促進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一個地方的貧困現狀可以通過教育水平的提高得到緩解。從微觀來看,針對個人而言,教育可以拓寬眼界、增強自身本領、提高技能技術,這樣就能擁有致富能力,從而脫貧致富。2.2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效果有待提升。職業教育與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關系是密切的,職業教育對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幫助也是最直接的。在實施職業教育時,一方面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開發教學內容,另一方面還要結合當地學生的文化程度選取最適合的教育方式,從而提高學生的接受能力。然而部分職業學院和培訓學校在開展職業教育培訓時,沒有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對學生也沒有進行學情分析,因此導致人才培養的質量無法滿足工作崗位的要求,這樣就使得職業教育扶貧效果大打折扣。2.3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力度有待加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其實最艱難的部分就在農村地區,貧困山區如果沒有脫貧致富,那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就難以達成?,F如今政府推出了發放學生營養餐、“一免一補”、針對貧困學生發放補助等一系列扶貧助學政策,但是這些政策往往有普惠性質,針對性和精準性相對較差。除此之外,一些偏遠的農村和山區部分老師缺乏積極向上的道德觀、人生觀,還有一部分鄉村教師是半路出家,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教學教育培訓,如此一來就削弱了教學效果,也制約了農村地區教育水平的發展。

查看全文

關于教育扶貧調研報告

為貫徹黨的關于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策部署及關于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工作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中央“三區三州”教育脫貧攻堅有關工作部署和調研工作安排,為做好我縣貧困家庭子女教育扶貧工作,防止貧困代際傳遞,就全縣教育扶貧進行全面調研現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一)縣基本情況??h位于省州西南部,是進藏出州必經地、漢藏民族和文化交融匯集地,素有“東大門”之稱。幅員面積2165.35平方公里,轄7鎮5鄉、145個行政村(其中,高半山村78個,占總數的63%),居住有漢、藏、彝等17個民族,總人口8.8萬人(其中,漢族占86.8%,藏族占8.4%,彝族占4.2%,其他民族占0.6%),是州幅員面積最小,平均海拔最低,人口最稠密,居民文化程度相對較高,多民族聚居縣。是全省“四大片區”88個貧困縣(市、區)之一和全省45個深度貧困縣(市、區)之一。2014年,全縣精準識別貧困村44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043戶10493人,貧困發生率為15.6%。近年來,堅持以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州重大決策部署,始終把精準扶貧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頭號民生工程,確立了在全州“率先脫貧、率先小康”目標,緊盯縣摘帽“一低三有”、村退出“一低五有”、戶脫貧“一超六有”硬指標,分年度推進“五大扶貧工程”“五個一批”扶貧攻堅行動計劃,農村基礎設施全面改善、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升、貧困人口大幅減少,到2017年底,已累計減貧2716戶、9428人,實現29個貧困村退出,貧困發生率降至1.6%,今年將計劃完成14個貧困村退出、300戶1004人脫貧任務,縣“摘帽”通過省州檢查驗收和第三方評估,將于今年6月迎接國檢。(二)全縣教育基本情況。2017全縣(含高級中學)有幼兒園(學前班)16所,在園幼兒園3242人,其中開園公辦幼兒園14所(含幼兒園),民辦幼兒園2所;中小學校23所,15所小學,其中縣城小學2所,鄉(鎮)中心校10所,村小3所;8所中學,其中高級中學1所,完全中學2所,初級中學2所,職業中學1所,九年制學校2所;在校中小學生13047人(其中海螺溝地區中小學生1433人,州高級中學1822人)。小學凈入學率達100%、初中毛入學率達121.97,九年義務教育階段鞏固率達到90%,義務教育階段無一人輟學。2015年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共計6395人,2016年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共計3444人,2017年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共計1062人。

二、近年來的主要做法

(一)聚焦脫貧,壓實責任,以堅定的決心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和統一部署下,按照“扶貧先扶智”的思路,精心組織,將教育扶貧攻堅工作落實、落地、落細,快速有效全面推進教育脫貧各項工作任務。一是結合實際制定了《縣教育扶貧專項2017年度實施方案》、《縣教育扶貧迎國檢工作方案》等相關方案,成立了縣教育體育局教育扶貧迎國檢工作領導小組、控輟保學成員單位聯系學校分工、教育體育局班子聯系鄉鎮分工,把教育脫貧計劃的實施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落實幫教幫扶和資助措施,做到對貧困生情況底數清、問題清、對策清、責任清、任務清。二是專題研究部署,對全年脫貧攻堅工作進行了具體安排,將脫貧攻堅工作具體落實到人。形成任務明、責任清、指揮暢、合力足的“四級”聯動扶貧攻堅工作機制。同時,建立督導檢查的“四查”機制,強化扶貧攻堅目標管理,將各校脫貧攻堅工作作為年底目標考核的依據,促進工作落地落實。三是鄉、鎮部門聯動,專題研究、部署教育扶貧工作。2017年縣政府組織各鄉、鎮,縣域內各學校召開教育扶貧工作專題培訓會、問題整改會4次,進一步明晰了責任,確定了工作時限。(二)對焦標準、精準發力,以務實的舉措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1.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一是按照“兩高一示范”要求,對照“鄉鄉有標準中心?!蔽宕笾笜?,按照“脫貧標準”和“缺啥補啥”原則,加大對12個鄉鎮中心校的建設投入力度,切實改善生均教學及輔助用房面積、軟硬件配置、師生比及教師學歷等問題,確保了鄉鄉有標準中心學校。二是致力推動學前教育普及發展,我縣根據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村一幼、一村多幼、多村一幼”的學前教育辦園模式,立足縣情,建成以“城區幼兒園為示范、鄉鎮中心幼兒園為主體、村點小幼兒園為基礎、社會力量辦園為補充”的學前教育體系。目前轄區內共有幼兒園16所,在園幼兒3242人,學前三年入園率達85%以上。新招聘編制外一村一幼輔導員共計100名,及時彌補了我縣幼教師資力量緊缺的現狀,為學前教育全覆蓋打下堅實基礎。2.扎實推進“控輟保學”工作。一是建立“六長”負責和“雙線包保”工作機制。實行縣長、局長、鄉(鎮)長、校長、村長(村委會主任)、家長“六長負責制”,認真落實以“村為單位、戶為對象”的控輟保學工作體系,縣政府、縣教育體育局與各鄉鎮、各學校分層簽訂《義務教育控輟保學責任書》,細化了控輟保學方案,將控輟保學工作落實到縣、局、鄉(鎮)、學校、村組和家長,全面落實控輟保學責任。二是建立長效機制,把控輟保學目標任務納入考核內容。同時通過召開各級控輟保學專題會,安排部署控輟保學相關工作。加強了督查和交叉檢查,嚴格考核和責任追究。三是全力推進二郎山片區寄宿制學校建設和縣四中建設,有效均衡冷磧、興隆、杵坭、加郡四個鄉鎮學生入學資源配置,著力解決“大班額”問題的同時又做好了控輟保學相關工作。3.財政投入教育經費逐年增加。持續加力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落實好教育扶貧,建立健全教育扶貧救助基金管理制度,建立教育扶貧救助基金信息以及扶貧對象、扶貧項目公告公示公開制度,保證扶貧救助基金在陽光下進行;2015年財政教育總支出12455萬元,;2016年財政教育總支出15134萬元,;2017年財政教育總支出15834萬元,建立教育扶貧救助基金500萬元,資助719人,資助資金49.69萬元。4.做實做細內業資料。根據內業資料“及時、準確、真實、規范、完整”的原則,召開教育扶貧內業資料規范組檔工作會商會,要求各股室、各學校重視痕跡管理,及時收集、整理相關資料,按照分類分項、統一標準的原則形成專卷。教育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對標準中心校的五大指標、控輟保學、教育惠民政策落實情況等內業資料進行了檢查指導。

三、存在問題

查看全文

教育扶貧工作計劃

按照上級部門和教育局相關文件精神,我鎮結合實際,制定小學2018年度教育扶貧工作計劃。

一、落實好義務教育階段各項政策。

對就讀我鎮的建檔立卡的家庭進行幫扶,保證上級的貧困寄宿生補助全額準確的落實到位,讓那些家庭貧困的孩子能夠安心讀書、讀得起書。落實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為學生提供營養餐。堅決杜絕亂收費和推薦教輔資料的行為。

二、切實做好貧困救助工作。

組織全校教師和同學自愿捐款活動,積極爭取引導社會各界捐資,多渠道籌集貧困生資助資金。

三、全面落實“黨員包戶、教師幫扶學生”的政策。

查看全文

教育扶貧工作總結

為全面做好縣教育精準扶貧工作,全面聚焦縣教育脫貧攻堅任務,實現“兩個率先”。在縣委、縣政府、縣脫貧攻堅辦的領導下,我局認真開展教育扶貧攻堅工作,各項指標均已達標,現將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一、基本情況

全縣中小學、幼兒園共36所,在校學生14467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19所,在校學生8839人;高中1所,在校學生2386人;中心幼兒園16所,在園幼兒3242人。全縣現有專任教師1139人,其中高級教師173人,中級教師484人,中、高端康巴英才120人。

二、2017年教育扶貧工作開展情況

(一)聚焦脫貧,壓實責任,以堅定的決心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按照縣委、縣政府的決策部署,根據“扶貧先扶智”的思路,認準目標不動搖,精準發力,掛圖作戰,全面完成教育脫貧各項工作任務。一是制定了《縣教育扶貧專項2017年度實施方案》,成立了學校教育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實行校長負責制。二是專題研究部署,對全年脫貧攻堅工作進行了具體安排,將脫貧攻堅工作具體落實到人。三是定期組織各鄉(鎮)、學校召開教育扶貧工作專題培訓會、問題整改會,明晰責任,確定工作時限,有序推進教育扶貧攻堅工作。(二)實施義務教育學校達到基本辦學條件和標準,確保鄉鄉有“標準化中心校”。全縣義務教育階段學校19所,共計245個班,其中小學173個,初中72個。教學及輔助用房面積各校均達標;電腦885臺,其中小學550臺,每百名學生擁有電腦9.3臺,初中335臺,每百名學生擁有電腦11.7臺;圖書195449冊,其中小學109227冊,生均圖書18.5冊,初中86222冊,生均圖書30.1冊;學校核編938個,空編4個,空編率0.43%,小學師生比1:9.87,初中師生比1:8.95;專任教師887人,具備合格學歷教師885人,學歷合格率99.8%。各項指標均達驗收標準。(三)有效控制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輟學現象,確保建檔立卡貧困戶適齡子女100%接受義務教育,無因貧因困學生輟學現象存在。一是建立“六長”負責和“雙線包?!惫ぷ鳈C制。實行縣長、局長、鄉(鎮)長、校長、村長(村委會主任)、家長“六長負責制”,細化了2017年控輟保學方案。二是分層簽訂《義務教育控輟保學責任書》,把控輟保學目標任務納入考核內容,嚴格考核和責任追究。三是關心關愛殘疾兒童,采取跟班就讀和送教上門等活動。全縣有義務教育學校在校學生8839人。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子女1347人,已脫貧894名。2017年義務教育階段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子女310人,無一人輟學,入學率100%。(四)落實教育扶貧救助基金和各類助學政策,確保學生不因貧困而失學。建立健全教育惠民和教育扶貧救助基金使用管理制度,完善助學幫扶體系。一是做好15年免費資助政策,兌現學前教育“一免一補”11251人次,補助518.414萬元;義務教育“三免一補”58660人次,補助2353.547萬元;高中教育“兩免一補”14630人次,補助953.345萬元。資助非義務教育階段學生76人,發放資助金19.95萬元;資助建檔立卡本??茖W生新生入學學費56人,資助資金22.4萬元。二是建立教育扶貧救助基金500萬元,惠及建檔立卡貧困學生719人,發放救助資金49.69萬元。(五)推進實施“改薄”項目,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一是投資70萬元完成了2所村級幼兒園390平方米新建、改建工程。二是廣東援建縣第四中學宿舍、食堂4300平方米,總投資1014萬元,已竣工驗收交付使用;四中智慧教育項目完成招標,正在安裝,總投資100萬元;四中教學綜合樓項目2800平方米已完成項目的財政評審工作,總投資856萬元。(六)推進農民健身工程建設,完善村級文化設施。2017年完成14個貧困村農民健身工程器材安裝,各村已投入使用。(七)完善學前教育體系,推動學前教育普及發展。根據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村一幼、一村多幼、多村一幼”的學前教育辦園模式,立足縣情,建成以“城區幼兒園為示范、鄉鎮中心幼兒園為主體、村點幼兒園為基礎、社會力量辦園為補充”的學前教育體系。全縣幼兒園16所,在園幼兒3242人,學前三年入園率達85%以上。新招聘編制外一村一幼輔導員共計100名,及時彌補了我縣幼教師資力量緊缺的現狀,為學前教育全覆蓋打下堅實基礎。(八)加強職業教育發展,落實“9+3”免費教育資助政策認真執行和宣傳國家資助農村戶籍的學生就讀中職學校的有關政策。2017年,完成了9+3、中職招生268人。(九)互促互進,聚焦質量,穩步推進對口幫扶工作23所中小學、幼兒園與蒲江23所學校結對,實現了全覆蓋。雙方教師互動近300人開展各級各類教育教學活動20次。已派12名學校干部、骨干教師到蒲江掛職。開展名師“送教下鄉”“迎教進城”等獻課活動和同課異構教學研討活動,實現優質教師資源共享。選送10名優秀初、高中學生分別到蒲江中學實驗學校和蒲江中學就讀。開展了以“核心素養下的閱讀教學”為主題的遠程教學互動研討活動,有效提升了兩地教師的教學、教研能力,逐步實現了教育資源共享。開展“棟梁工程”、“立德樹人工程”教育扶貧活動,中國人民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省分公司、心海慈善基金會等社會愛心企業捐贈物資、資金40余萬元。

三、繼續鞏固提升教育扶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