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文化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5 03:08:0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體育文化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體育文化論文

體育文化論文:小議體育文化環境的考察

本文作者:辜德宏劉雪勇常德勝工作單位:上海體育學院

研究方法

訪談法首先,筆者利用體育課中學生的自主練習時間,對5個班級15名大學生進行了自由式訪談,了解他們對于校園體育環境的相關看法。發現學生對體育場地、設施、器材等物質條件,體育課堂常規、考核的要求、標準等規章制度,體育知識、信息的傳播等關注度高。其中引起筆者注意的是,學生較為重視體育物質條件的質量好壞和先進程度,體育制度的合理程度,體育知識、信息傳播的時尚性。其次,筆者對3名非體育專業的碩士研究生進行了結構性訪談,了解他們大學期間對于校園體育環境的看法。發現他們較為關注體育物質條件的種類、數量和質量,體育規章制度的合理性,體育知識、信息傳播的有用性和準確性。最后,對所帶學習小組的6名社會體育專業本科生進行了訪談培訓,然后分發了結構性訪談問卷提綱,讓他們在暑假期間找1-2名同學進行了訪談。結果發現除印證了第一次自由訪談的結果外,大部分學生認為體育制度環境較好,但需要更加人性化,體育物質環境較落后,體育精神文化感受較弱,部分學生提出體育場館收費,體育知識、信息接受的太少。文獻資料法查閱了文化、文化環境、體育文化環境等方面的相關書籍及科研論文,針對文化環境的概念和內涵,將體育物質文化環境、體育制度文化環境、體育精神文化環境作為觀察高校體育文化環境的三個維度指標。同時根據課題組查閱的文獻資料、課題組的8輪研討、專家的3次咨詢和修改,最終將體育物質文化環境劃分為物質的質性和物質的文化意蘊兩個下位的維度指標,將體育制度文化環境劃分為制度的合理性和制度的執行力兩個下位的維度指標,將體育精神文化環境劃分為精神文化傳播的有序性和精神文化的效力兩個下位的維度指標。問卷調查法課題組查詢相關文獻,制定了初步問卷,經過8輪問卷的制定、討論、修改后,形成調查問卷的指標。之后采用特爾菲法,請了馬衛平等20位省內專家對問卷指標的確定進行了2輪意見咨詢和修改。然后針對長沙市6所高校分發了100份問卷進行預調查,針對調查情況,對于多選排序題進行了刪減,從而形成最終調查問卷。最后,請這些專家對最終的調查問卷進行了效度檢驗。其中,18位專家認為問卷效度合理,2位專家認為問卷效度很合理。問卷調查于2011年5月10日至20日進行,選取了湖南師范大學等20個省內高等院校,每個學校分發問卷50份,合計1000份調查問卷,回收961份,回收率為96.1%。其中有效問卷943份,有效回收率為94.3%。為了檢驗問卷的信度,間隔10天再次從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和湖南農業大學的調查對象中隨機選取了50人發放問卷,對兩次調查的客觀性進行相關系數的計算,求得平均相關系數為r=0.87,表明問卷的信度較高,可靠性較強。數理統計法使用SPSS17.00統計軟件,對調查結果進行了頻次和均數統計處理。首先,為了解高校體育文化環境的現狀,筆者對有效問卷的總體回答情況進行了頻次統計分析,計算了每一題目每一選項的被選頻次及其所占該題目選擇總人數的百分比,并根據正向和負向選項所占百分比大小進行了現狀情況的分析。其次,為進一步了解高校體育文化環境的態勢,筆者按五級量表的計分形式,分別賦予正向到負向選項5、4、3、2、1分,計算了各級指標的總分和均數,并根據均數大小分析高校體育文化環境的態勢。即正向和負向的分界中點為3,如果調查數據的均數≥3,則說明正向,數字越大則正向程度越強。如果調查數據的均數﹤3,則說明負向,數字越小則負向程度越大。

研究結果與分析

高校體育物質文化環境既然物質文化是由實物所表現出來的文化,那么高校體育物質文化環境就是由學生在校園內進行體育運動所需要的場地、設施、器具等體育物質所體現的文化所構成。體育物質自身具有某些性能,體現一定的性能水平,即具有一定的質性,它不僅影響運動參與及效果,而且構筑著自身的器物文化。體育物質的質性就成為了高校體育物質文化環境的一個組成部分。正如研究者所說:體育場館的有無、場館的建設質量、器材設備的多少等是校園體育文化環境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反映在學生對學校可利用的體育場館設施的滿意程度。[5]同時,這些體育物質是由人來使用,體育物質因而呈現某些富有人文意義的狀態或特征,使得體育物質蘊含了一定的文化意蘊,這就構成了高校體育物質文化環境的另一個組成部分,即體育物質的文化意蘊。高校體育物質的質性經過課題組的多輪研討,結合專家們的觀點,本研究將體育場(館)種類的齊全性、體育場(館)數量的充足性、體育場(館)質量的好壞性、體育場(館)設備的先進性、體育場(館)衛生的好壞性作為觀察體育物質的質性指標。圖1體育物質的質性學校體育場(館)的種類情況中,非常齊全和比較齊全的比例占據了56.7%,這說明高校現有體育(館)的種類較為豐富多樣,能較好地保證學生多元化的體育運動興趣得以實現;學校體育場(館)的數量情況中,非常充足和比較充足的比例占據了35.8%,同時比較不充足和非常不充足的比例占據了22.7%,這說明高校體育場(館)的數量與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人數尚有一定差距,這會造成學生運動“堵塞”,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或積極性;學校體育場(館)的質量情況中,非常好和比較好的比例占據了39.0%,遠大于比較差和非常差的比例12.3%,這說明高校體育場(館)的質量較好,有利于消除學生參與體育運動時對于硬件安全性的心理顧慮;學校體育場(館)的設備條件中,非常先進和比較先進的比例占據了28.8%,比較陳舊和非常陳舊的比例占據了17.0%,這說明高校體育場(館)的設備條件與學生追求時尚的心理特點尚有一定的差距,陳舊落后的體育設施將在一定程度上,減弱體育運動對于追求時尚的大學生這一群體的吸引力;學校體育場(館)的衛生條件中,非常好和比較好的比例占據了46.9%,遠高于比較差和非常差的比例9.2%,這說明高校體育場(館)的衛生條件較好,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外在運動環境,學生參與體育運動具有較好的心理舒適度。圖2體育物質質性均數按照五級計分統計各題均數,體育物質的質性的總體均數3.2954>3,總體表現趨于正向,這說明針對體育物質的質性這一層面,高校給大學生創建了一個積極的體育物質文化環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它尚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這意味著高校需要進一步加大投入,加強科學規劃設計與管理,提升體育物質文化環境的質性水平。其中體育場(館)的種類、衛生條件相對領先,體育場(館)的設備先進條件、數量情況、質量情況相對落后,這提示我們需要優先發展完善后三個薄弱環節。高校體育物質的文化意蘊經過課題組的多輪研討,結合專家們的觀點,本研究將體育場(館)的文明使用狀況、體育場(館)的公共開放狀況、體育場(館)環境衛生的保持、體育場(館)場地設施的愛護、體育場(館)體育知識的傳遞、體育場(館)體育精神的傳遞作為觀察體育物質的意蘊的指標。圖3體育物質的文化意蘊學校體育場(館)的文明使用狀況中,非常文明和比較文明的比例占據了59.0%,這說明學生對于高校體育場(館)的使用較為文明,能夠較好地引導學生的言行舉止朝向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學校體育場(館)的公共開放狀況(或免費開放狀況)中,非常好和比較好的比例為39.5%,比較差和非常差的比例為28.2%,這說明高校體育場(館)的公共開放狀況(或免費開放狀況)與學生的期望還有一定的差距,這等于給學生在校園內參與體育運動設置了一個門檻,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或積極性;同學們愛惜學校體育場(館)的環境衛生情況中,非常愛惜和比較愛惜的比例為60.4%,這說明學生們較為愛惜高校體育場(館)的環境衛生,有利于規范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習慣;同學們愛惜學校體育場(館)的場地設施情況中,非常愛惜和比較愛惜的比例為40.1%,比較不愛惜和非常不愛惜的比例為22.9%,這說明學生對于體育場(館)的場地設施的愛惜情況尚存在不小的缺陷,這將形成一種負向的行為導向,對學生的行為習慣產生消極的影響,需要廣大體育工作者引起重視;學校體育場(館)及附近是否有相關體育知識的宣傳情況中(比如宣傳體育鍛煉常識、奧林匹克知識等的海報、墻報、宣傳欄等),有很多和有一些的比例為47.5%,基本沒有和完全沒有的比例為25.0%,這說明高校體育場(館)及附近對于體育知識的宣傳存在不小的缺陷,缺乏體育知識承載的體育物質環境,學生在其中較少受到有形體育文化的沖擊與強化,難以對自身體育知識、觀念、文化形成主動、高效的影響;學校體育場(館)及附近是否有相關體育精神的宣傳情況中(比如關于拼搏、競爭、合作精神之淚的體育口號、圖片等),有很多和有一些的比例為47.3%,基本沒有和完全沒有的比例為21.3%,這說明高校體育場(館)及附近對于體育精神的宣傳存在不小的缺陷,缺乏體育精神承載的體育物質環境,學生在其中較少受到有形體育文化的沖擊與強化,難以對自身體育精神、觀念、文化形成主動、高效的影響。圖4體育物質意蘊均數按照五級計分統計各題均數,體育物質的文化意蘊的總體均數3.3494>3,總體表現趨于正向,這說明針對體育物質的文化意蘊這一層面,高校也給大學生創建了一個積極的體育物質文化環境,但是它同樣擁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這意味著高校需要進一步重視對學生言行的引導,弘揚積極健康的人文精神,提升體育物質文化環境的文化意蘊。其中體育場(館)的文明使用狀況、對環境衛生的愛惜情況相對領先,體育場(館)的公共開放狀況(或免費開放狀況)、學生對體育場(館)的場地設施的愛惜情況、體育場(館)及附近的相關體育知識的宣傳情況、體育場(館)及附近的相關體育精神的宣傳情況相對落后,這提示我們需要優先發展完善后四個薄弱環節。

高校體育制度文化環境制度文化是由制度、條例、法規等所表現出來的文化,高校體育制度文化環境就是由校園內影響學生體育運動的制度、條例、規矩等所體現的文化所構成。體育制度用來引導學生體育行為,使學生按照一定的要求進行學習,按照一定的標準規范自身的言行。制度是由人制定而施用于人,制度的制定與實施都是人的活動,具有文化背景的人使得這兩個相互聯系相互區別的實踐活動,深深地烙上人文理念、人文精神的痕跡,從而構筑了豐富的制度文化。那么這就涉及到從兩個方面看待制度文化。其一是制度的制定是否科學合理,即制度的合理性;其二是制度的實施是否有效力,即制度的執行力。因此,高校體育制度文化環境主要從高校體育制度的合理性與高校體育制度的執行力兩個維度來觀察。正如研究者所說[6]:制度環境指課堂內外的各種規章制度、管理條例以及各成員對這些規章和條例等的認識態度和執行情況所形成的制度氛圍。高校體育制度的合理性經過課題組的多輪研討,結合專家們的觀點,本研究將課堂常規要求的合理性、免考、緩考要求的合理性、教學內容規定的合理性、教學要求的合理性、考試要求的合理性、補考要求的合理性作為觀察制度的合理性指標。圖5體育制度的合理性學校體育課堂常規要求是否合理的情況中,非常合理和比較合理的比例為76.0%,這說明高校體育課堂常規要求較為合理,在學生中具有較高的認同度,能夠有效形成一種外在的制度張力,給學生的課堂行為予以合理的引導和約束;學校體育免考、緩考的條件規定是否合理的情況中,非常合理和比較合理的比例為65.6%,這說明高校體育免考、緩考的條件規定較為合理,不僅能夠有效規范學生的體育免考、緩考行為,而且制度設計考慮了學生的傷、病、痛等實際情況,能夠使體育運動更好地為合適人群的身體健康服務,體現了制度的科學化與人性化;學校體育教學內容的規定是否合理的情況中,非常合理和比較合理的比例為67.4%,這說明高校體育教學內容的規定比較合理,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課程改革中教學內容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學校體育課堂教學要求是否合理的情況中,非常合理和比較合理的比例為69.5%,這說明高校體育課堂教學要求較為合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師對于課堂教學的組織與管理更加科學化、人性化,有利于更好地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學生對教師或學習產生心理認同,避免逆反心理的產生;學校體育考試要求是否合理的情況中,非常合理和比較合理的比例為68.5%,這說明高校體育考試要求比較合理,學生較為認同體育考試的評價標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課程改革中對于教學評價的改革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學校體育補考要求是否合理的情況中,非常合理和比較合理的比例為65.0%,這說明體育補考要求較為合理,對于體育基礎較差的學生予以了充分的考慮,體現了制度對于“弱勢”人群的關照。圖6體育制度合理性均數按照五級計分統計各題均數,體育制度的合理性的總體均數3.7998>3,總體表現趨于正向,這說明針對體育制度的合理性這一層面,高校給大學生創建了一個積極的體育制度文化環境,但它擁有一定的提升空間,這意味著高校需要進一步重視學生的合理需求與實際情況,增強教師與學生、學校與教師、學校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不斷發展完善體育制度文化環境的合理性。其中學校體育課堂常規要求、教學要求的合理性情況相對領先,學校體育補考要求、免考、緩考的條件規定、教學內容的規定、考試要求的合理性情況相對落后,這提示我們需要大力發展完善后四個環節。

查看全文

體育文化中學體育論文

一、運用校園媒體,浸潤體育文化

就當前本地農村中學的實際而言,校園媒體主要包括校園墻報、班級板報、校報、校園廣播站、學校網站等。校園媒體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有著重要的教育教學功能,但作為一種隱性的教育資源,其作用又往往被人們所忽視。體育教師應著力將自身融入到學校管理體系中,與德育處、團委、年段長等部門溝通,提出可行性方案,將體育文化列入學校相關部門工作的范疇。例如,在校園墻報和班級板報中出一期“體育與健康”專刊或“校運會”專題;在校園廣播欄目中設置“校園體育”欄目;在校報中開辟“校園賽事我點評”欄目。在校運會期間,我校體育組指導學生收集“奧運感人故事”,并在校園廣播站滾動播出,營造了濃郁的賽會氛圍。校運會過程中,每日張貼的校運會龍虎榜和校運會志愿者風采等宣傳墻報,極大地吸引了師生的眼球,促進健康向上的體育精神的形成。總之,要充分關注校園媒體在育人過程中的作用,發揮校園媒體在涵養體育文化中的獨特功能,將體育文化作為校園媒體關注的內容之一,真正讓體育文化通過校園媒體潤物無聲地走進學生的心靈。

二、開展系列活動,豐富體育文化

各種校園體育活動是校園體育文化的有效載體,《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要注重課外和校外體育資源的開發,要組織節假日體育活動和競賽”。農村初中體育教師應結合校情和學生對體育活動項目的興趣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體育活動,拓展體育課教學內容,豐富校園體育生活,發展校園體育文化。首先,體育活動的開展應充分結合校情和生情。體育教師應結合本地學生的生活實際,考慮本校運動場所和器材實際情況,開展適合的體育活動。例如,永安二中地處農村,大多數學生周末及節假日都有幫助父母做農活的習慣,我依據這種校情和生情開發了“模擬勞動”的體育活動,即模擬農村搬運、搶收等農活情境,開展負重障礙跑、定時搬物等體育游戲活動,很受學生歡迎,營造了濃郁的體育文化氛圍。其次,體育活動的開展應強調程序感和儀式感。校園體育文化是以激發學生體育熱情,提高學生的體育健康水平,培養學生體育道德為目的的活動。校園體育活動不是一項純體力的負擔,而是一種融入教育元素和審美概念的活動,它應富有程序感和儀式感,從而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并深刻的認識其蘊含的價值。例如,我在編排組織校運會、學生籃球賽等活動過程中,注重開幕式和閉幕式的設計,開幕式上的“班級風采展示”巡游、閉幕式上的“體育道德頒獎”及“獲獎感言宣讀”,都令學生向往并激動。活動過程中校園廣播的“活動快訊”欄目滾動播放的校園體育明星風采更是讓學生有了價值滿足感。總之,注重程序感和儀式感的校園體育活動更能發揮其教育功能,讓學生體驗體育活動的過程之美,收獲成長和向上的力量,也讓活動本身更具美感,促進校園體育文化的形成。

三、創新課堂教學,涵養體育文化

課堂教學是落實課程計劃、達成教學目標的主渠道,體育教師應著力創新課堂教學,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科能力及素養,通過創新體育課堂教學,涵養校園體育文化。首先,教師應精心備課,設計學生喜歡的課堂結構形式。信息時代,學生的知識面大為拓寬,體育教師應與時俱進,汲取時代精華,注重設計符合學生興趣的教學形式。例如,可以引入電視娛樂節目的時尚元素,運用“活動闖關”的形式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激發學生興趣,培養競爭意識,增強教學實效。其次,教師應廣泛涉獵,不斷拓展體育課教學。體育教師的角色不僅僅是體育技能的指導者,還應是體育知識的傳播者、體育道德的倡導者和示范者。在體育課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適當介紹相關體育項目的發展歷史和發展動態,幫助學生了解體育項目,培養學生對體育項目的興趣,引導學生形成終身參加體育活動的習慣。教師應以身作則,引導學生形成平等、公正等體育道德意識,培養果斷、剛毅、互助等體育精神,當學生成長的引路人。

查看全文

體育彩票文化營銷論文

1我國體育彩票的文化內涵

根據2009年國務院頒布的《彩票管理條例》對彩票概念的界定,體育彩票是指為籌集體育事業發展資金發行的,印有號碼、圖形或文字,供人們自愿購買并按照特定規則獲取中獎權力的書面憑證。體育彩票文化是體育彩票的靈魂,是體育彩票業健康持續發展的根基和生命線。體育彩票的發行與設計一直都比較注重自身的文化內涵,使其增加了文化性、趣味性、公益性、傳統性及文藝性。我國的體育彩票蘊含了豐富的地方特色文化。體育彩票作為地方文化傳承的載體,將我國優秀的地方傳統體育文化、傳統習俗文化融入其中,通過彩票特有的表現形式使文化得以傳播和發展。比如:第三屆亞洲沙灘運動會即開型體育彩票以海陽大秧歌和亞沙會吉祥物為票面圖案,融合了豐富的運動元素和中國文藝特色,并且設計者在票面上加入了藍色的海洋、金黃色的沙灘,兩只小螃蟹點綴在沙灘上,顯得活潑又有趣。我國的體育彩票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的結合體。比如“黑旋風”體育彩票就結合了我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流行元素,“黑旋風”是《水滸傳》中梁山泊好漢李逵的綽號,另外在票面設計上,“黑旋風”汲取了美國同名最暢銷即開彩票的成功元素,采取極具誘惑的黑色票面,加之不失華美的簡約花紋,讓人一眼就能記住它。我國體育彩票文化融入了國際文化以及前沿體育文化元素。比如:山西省11市同步舉行的以NBA為主題的即開型體育彩票,這些彩票在票面設計上,選取NBA受歡迎的球員和隊徽等設計元素,包含了超過30位NBA頂級球員以及近20支NBA球隊的形象。我國體育彩票具有濃郁的公益文化色彩,體育彩票在全面健身和愛心救助等公益事業上充分展示了體育彩票文化的公益特色。比如:在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后,按照國家的相關規定,即開型體育彩票就擔負起為地震災區籌集重建資金的重任。據統計,從2008年7月1日到2010年12月31日,即開型體育彩票“頂呱刮”共取得銷售383億元的成績,為地震災區募集資金38.3億元。

2我國體育彩票文化營銷的必要性

隨著國民文化素養的不斷提高,文化越來越成為營銷的重要內容。比如平安保險的品牌營銷,處處以傳播中國平安文化為先導,“中國平安,平安中國”令多少中國人成為平安保險的忠實客戶。我們可以看到在產品的深處包含著一種隱性的東西—文化。企業向消費者推銷的不僅僅是單一的產品,產品在滿足消費者物質需求的同時還滿足消費者精神上的需求,給消費者以文化上的享受,滿足他們高品位的消費,這就要求企業轉變營銷方式進行文化營銷。我國體育彩票歷經了20多年的發展,雖然購買人群日益增多,社會影響力日益增強,但是按照國際通行的經驗,一個國家正常的彩票發行規模應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1%左右,而我國每年的實際發行量卻與這個數差距甚遠,發行總量只排在世界第12位,這和我國的人口規模、經濟總量遠不相稱。因此,轉變體育彩票的營銷方式、進行文化營銷已勢在必行。文化感召力在提升,文化營銷越來越成為營銷的利器。同樣的商品、同樣的價位,不同的營銷策略就會取得截然不同的營銷效果。如,河北一家高鈣乳業公司,生產的牛奶雖然質量好、價格公道,但始終沒有創造強勢的營銷業績,企業后來邀請專家策劃文化營銷戰略,利用當地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名勝——“元寶山”注冊商標,在世界牛奶日推出“咱們的元寶山,大家的健康源”文化營銷活動,很快形成了強勢的營銷態勢。同樣,我國體育彩票在營銷上注入了文化要素也取得了很好的銷售效果。如,印制了NBA頂級球員形象的即開型體育彩票就得到了熱賣,另外,屬相拜年、全家福、舞龍舞獅、年年有余等蘊含著我國豐富傳統文化的彩票也得到了廣大彩民們的喜愛。文化是土壤,產品是種子,營銷好比是在土壤里播種、耕耘,培育出品牌這棵幼苗。所以,對體育彩票進行文化營銷符合時代特征,同時也滿足了人們對文化的需求。

3我國體育彩票的文化營銷理念

理念含有信念、觀念、精神、思想之意,最先用于西方美學和哲學領域,后又引入經濟管理領域。體育彩票的文化營銷理念就是體育彩票營銷的靈魂、源泉,指導體育彩票進行營銷的創造性思維,是在集中新觀念、新思想、新方法的基礎上,以豐富的聯想和大膽的革新進行體育彩票文化營銷的思維范式。文化營銷從關注消費者的文化需求出發,將文化因素注入到整個營銷過程來實現消費者價值的增值和升華,其核心是理解人、尊重人、以人為本,調動人的積極性與創造性,關注人的社會性,其核心理念就是“以人為本”,實現對體育彩票工作人員和消費者的終極人文關懷。“以人為本”,不僅主張人是發展的根本目的,而且主張人是發展的根本動力,一切為了人,一切依靠人,是“以人為本”的實質內涵。對于體育彩票的經營和銷售而言,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做到既關注體育彩票的工作人員,又要關注體育彩票的消費者。文化營銷不是喊口號,它不只是一個形式的問題,更是一個內容的問題。體育彩票要打好文化營銷這張牌,首先就是要加強自身的文化建設,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來共同營造體育彩票的文化氛圍。“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體育彩票沒有進行好自身的文化定位,那文化營銷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就要求在實施STP(市場細分、目標市場選擇、市場定位)營銷策略過程中,要充分關注消費者的心理需求、興趣偏好、購買行為等因素,針對不同需求特點、不同階層、不同消費習慣的人群實施不同的文化定位策略。如針對體育愛好者就要進行體育文化定位,針對低收入人群進行體育彩票博弈文化的定位,針對中高收入人群進行體育彩票的公益文化和傳統文化定位。其次,要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防止文化營銷的異化,在多元文化撞擊的時代,文化營銷可能異化。體育彩票進行文化營銷,一定要堅持具有中國特色的積極、健康、向上的營銷文化,防止賭博、封建迷信色彩等文化的滲透與蔓延。由于賭博游戲對人性極易造成惡性誘導,使賭博者的目標只有一個,即贏取巨額獎金,這會給社會和參與者家庭及其本人帶來極其嚴重的后果。因此,在廣大群眾購買體育彩票時,應給予正確的文化宣傳、引導,以減少或杜絕少數參與者不理性的行為。

查看全文

體育文化研究論文

全球化是一種不斷變化的過程,是人類不斷跨越空間障礙、跨越制度與文化等社會障礙在全球范圍內充分實現相互溝通以求達到更多共識和共同行動的過程。同時,不同地域、不同國家、不同種族的人們一如既往地盡力保持著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習俗,不斷地向著民族獨立的方向挺進。由此構成了一幅多元一統的世界文化圖畫。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體育文化,是一種顯文化,它在各個文化層面上的表現都是十分活躍、顯現的。體育運動是人類展現其本質力量的一個重要途徑,“更快、更高、更強”自然成為全球體育競賽的主旋律。

一、體育文化的全球化

當今社會最大的進步在于通訊手段的不斷完善,尤其是能夠全面真實傳播各種信息的電視將世界的物理距離大大縮短,使人們的眼界空前地開闊,接受新生事物的心理和能力極大地增強。體育文化借助現代傳播媒介更廣泛地向世界各個角落傳播,使身居不同地域的人們都能接觸以西方體育為主體的、以“增強體質、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發展的一種生活哲學”為宗旨的奧林匹克,并逐漸地將其價值轉化為民眾的意識和行為。

西方體育的最大特點是規則明確、公平競爭、尺度客觀、評價準確,因此被譽為“物理體育”。西方體育運動誘發人勤奮進取,以不同的技術、戰術取勝對方,有效、合理地滿足人的原始驅力——攻擊性的宣泄,同時也造就、強化了現代人的競爭意識。西方體育最大的屬性是群體性,幾乎所有的項目都是在集體協作的情況下完成的,由此極大地滿足了人際交往的需要,為人們提供了交流的機會和條件,成全了人性復歸。西方體育的最大魅力是娛樂,它總是處于一種結局未卜,需不斷奮爭、時刻把握機遇的過程之中,這一切給人帶來無限的刺激,使人產生不盡的感受,愉悅之情也油然而生。這一特性為西方體育文化成為全球體育文化的主體奠定了基礎,使體育文化成為日常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

就人的本質屬性來看,人類的社會生活需要經歷著從生存、發展到享受幾個階段,每一個階段均離不開對游戲的需求。體育運動源于游戲,卻又高于游戲,最終它仍將是以游戲為其主導。正是由于這一特性,人們格外喜愛體育。越是經濟發達的國家,體育生活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體育能還原人類的本性,通過體育人們能得到種種人性本質力量的感受。

通過體育生活人們還能切實感受到一種與時代氣息相吻合的精神,這就是競爭。當今是競爭的時代,是競爭的社會,競爭使整個社會的進程不斷加速,使人類的社會生活質量不斷得到改善。在這種社會氛圍中,培養人的競爭意識和競爭精神便顯得十分重要。體育生活給予人類一個自然的環境,在規定的技術、戰術、規則、方法的嚴格要求下,潛移默化地煅造人們競爭的品格,使之適應社會的發展,因此體育文化成為全球文化的顯現部分是必然趨勢。同時,世界文化全球化趨勢深厚的社會背景是文化帝國主義。文化帝國主義實質上是一種能量強大的文化廣泛滲透,使接受方的生活方式出現趨同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被動還是主動地接受外來文化的影響,更多地取決于本土文化的能量,同時也應看到文化滲透往往是在各種有利于人們物質生活的基礎上逐漸發生的。世界文化趨向大同,形成文化全球化趨勢,使文化組成部分的各個方面也趨于大同,西方體育文化就是在這種環境下逐漸地滲透到不同地域人們的生活之中的。

查看全文

文化體育論文:歐洲文化對體育的啟發

本文作者:張麗萍工作單位:貴陽學院體育系

對競技體育的影響教會認為競技運動和游戲有悖于上帝的旨意,違背基督教教義,故禁止其信徒參加任何競技和游戲,違者要遭到懲罰。以競技為職業的競技者和角斗士必須保證永遠放棄這種職業才能成基督徒。如當時有一張教會的通知書上寫道:如果有人在節日、或圣誕節的晚上去參加游戲、賽馬或戴假面具,要處以7年以內禁止外出,每天鞠躬100次,祈禱200次的懲罰。隨著公元392年,羅馬皇帝正式將基督教定為國教,曾經輝煌一時的古希臘的奧林匹克競技和其他競技會從此銷聲匿跡。對學校體育的影響在基督教的控制和影響下,中世紀的歐洲沒有學校體育。中世紀歐洲的教育機構只有教會學校,而教會學校的唯一教育目標是控制青少年的精神,強制他們信仰基督教,接受基督教教義。其教育內容是《圣經》和基督教的神學,體育活動被排斥在外,學生如果從事和身體有關的活動將受到嚴厲的體罰。和古希臘雅典注重體育、德育、智育、美育相結合的教育體系相比,中世紀歐洲的學校體育無疑是巨大的倒退。這種沒有體育的學校教育體系在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以后才得以改變。對中世紀晚期體育的影響公元5世紀到公元11世紀初是歐洲體育的衰落時期,隨后,騎士體育的形成和民眾體育的開展使歐洲體育開始復蘇,并為歐洲近代體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騎士體育形成于公元11世紀末的騎士體育是競技體育和體育教育的結合。騎士體育系指騎士為了參加戰爭的需要而形成的身體和技藝訓練的方法手段體系。騎士體育是歐洲中世紀唯一被基督教教會允許的體育形式,騎士階層是當時唯一的武力階層,擁有戰馬、武器、裝備,在世界體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響。教會通過把騎士晉封儀式納入到宗教的軌道上來,進一步加強了對于騎士階層的控制,騎士轉變成了“基督的戰士”,并且在十字軍東征期間成了主力軍。騎士體育成為教會維護其統治的工具。騎士體育的競技內容主要是騎士比武。在中世紀,戰爭和競技是騎士的主要職能。與平時枯燥乏味的體育和軍事訓練相比騎士更熱衷于競技,也就是比武大會。騎士比武最早出現在法國和普羅旺斯,11世紀末開始傳到歐洲其他國家。最初的比武只是單純的兩個騎士之間的競賽,規則非常簡單,沒有太多的限制,參賽的騎士所用的都是戰場上真正的武器,比賽粗暴、殘忍,與一場真正的戰爭沒有什么兩樣,傷亡事故是經常的事情。到了13世紀,已經有許多人在比武場上喪生。領袖們包括教皇曾對此作出警告。例如1240年在科隆那舉行的比武就導致六十多人死亡。教皇希望騎士能為十字軍在圣地作戰,而不是在比武中白白犧牲。不少統治者企圖把比武用的武器變鈍,以減少受傷的意外,13世紀以后,比賽的規則開始逐漸完善起來,對于參加人數、比賽形式、比賽裝備都有所限制和規定,減少了比賽的傷亡性,比賽的過程也富于觀賞性和娛樂性。14世紀時,比武大會更加成熟,有一套嚴格的比賽規則和章程,和近代的運動會比較接近。這時候比賽的運動員——騎士們參加比武大會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展示武藝,而且是為了獲得獎品和榮譽,以及貴婦人的青睞。15世紀以后的比武大會,越來越注重禮儀和形式,逐漸失去了原來的意義,變成了一場娛樂性的盛典,成為了國王和大貴族展示自己實力,炫耀財富的途徑。

17世紀初,比武大會基本上銷聲匿跡了。騎士的競技體育并不僅僅限于比武,他們除了在封建主的莊園里狩獵之外,作為隨從他們在城堡附近經常舉行跑、跳、投擲、角力、游泳等比賽。參加十字軍東征歸來的騎士,把馬球推廣到了整個歐洲。以及中世紀后期宮廷生活的改變,也影響了騎士舞蹈的發展。騎士體育的教育內容主要是騎士七技。騎士體育教育分為三個階段,侍童階段、扈從階段、騎士階段。騎士階層的男孩滿7歲時,就到高一級的封建主家庭接受教育,教育內容主要是學習禮法、文化知識和參加體育鍛煉,此為侍童階段。侍童到14歲時充當男主人的扈從,學習狩獵和軍事技術,比如跑、跳、角力、游泳、馬術、戰斧、弓箭等,此為扈從階段。扈從到21歲通過測驗或考試,則被授予騎士稱號。綜合騎士教育的三個階段,其教育內容為騎士七技——騎馬、游泳、投槍、擊劍、行獵、下棋和吟詩。騎士教育使體育成為了歐洲中世紀教育的內容,盡管其特點是圍繞軍事技術和戰爭技能,但在歐洲中世紀體育活動極端萎縮的狀態下,騎士體育教育是當時歐洲體育的代表。民眾體育歐洲中世紀的民眾體育,主要是指這一時期的農民和城市居民的體育活動。中世紀晚期,農民有了一定的私有財產和自由支配的時間,為農民的體育活動提供了一定的條件。在基督教的影響下,歐洲中世紀晚期農民的體育活動通常是作為宗教慶典的助興活動開展的。一般是在農閑之時、五月節、圣誕節以騎士受封或領主家嫁娶喜事之日進行。在這一時期。原始足球、棒球、半球、槌球、摔跤、投石、賽跑、滑冰、賽馬、跳舞等活動在民間廣泛流行。中世紀晚期歐洲城市的發展和封建依附關系的不斷削弱,城市居民的生活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在一些歐洲城市,出現了正規的體育場地和體育設施,如1920年法國出現了最早的室內網球場;出現了有組織的體育組織和協會,如成立于1042的比利時根特擊劍協會,1299年在英國成立了草地地滾球俱樂部,1399年成立了弗蘭德射箭學會;與此同時,有職業聯合會特點的活動方式和比賽也隨之出現,如船夫撐蒿打斗成了西歐漁民和船員喜愛的競賽。

綜上所述,歐洲中世紀基督教文化對體育的影響并不是全然負面和消極的。在歐洲中世紀早、中期受基督教教義和身體觀的影響,競技體育、學校體育的發展受到極大地阻礙,處于長期的停滯和倒退狀態。早、中期的衰落狀態并不是歐洲中世紀體育文化的全部。中世紀晚期獨特的騎士體育和豐富的民眾體育才是其典型代表。近代體育的萌芽和發展都離不開燦爛的歐洲中世紀體育文化。

查看全文

體育文化熏陶形成鍛煉習慣論文

論文摘要:校園體育文化有助于小學生的養成教育,從小受體育文化熏陶,可促進體育鍛煉習慣的形成,這對兒童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鍛煉得當,健康一生,體育教育從啟蒙抓起,使之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養成鍛煉習慣,可使其終生受益。

論文關鍵詞:校園體育文化養成教育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學生要對自己“每天四問”,其中第一問就是:“每一天問自己,自己的身體有沒有進步?進步了多少?”不管是凡夫俗子的粗淺認識,還是著名的大教育家真知灼見,都道出了體育對人生的重要。

一、對小學校園體育文化的認知

小學校園體育文化,即以校園為空間,以學生、教師參與為主體,以課余身體鍛煉為主要內容,以文化的多科學、多領域廣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節奏為基本形態,是符合本校特點的一種群體文化。它涵蓋校園中的多種文化,如物質、精神、生活、藝術、科技、心理文化等諸多方面,與它們緊密聯系。

二、體育文化對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查看全文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論文

摘要:目前我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問題較多,效果差強人意,急需探尋合適的方式來保護人類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文章采用文獻資料分析法和邏輯分析法,從文化整體論視角下探討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文化整體論突出“協調性”保護,強調“本真性”保護,注重“活態性”保護。因此,在保護過程中要充分調動政府、社會、項目本身的保護熱情和保護資源,協調三方,合力保護;認清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價值,在保護過程中不失其內涵而又與現代文化相適應;以動態保護為主,輔以靜態保護,將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使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文化整體論;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當前,韓國積極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仍困難重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近況堪憂。回顧相關研究,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以個案研究為主,尚未挖掘相關的理論來支撐和指導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本文創新性地嘗試運用人類文化學中的文化整體論理論,從“整體性保護”的角度出發,將相關理論和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結合,旨在提出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效保護的相關意見和建議。

1研究背景與目的

2005年11月2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確定為“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中國和韓國的端午節“申遺”之爭最終以韓國的勝利而宣告結束。與此同時,這一事件在中國國內引起了人們的熱議和思考,甚至要求國家文化部門上書聯合國,正本清源。2013年12月,韓國的“泡菜文化”被收錄到《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之中。翌年,韓國擬將“暖炕技術”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在韓國的申遺之路上,中國總是面對著諸多尷尬和無奈,讓許多中國人倍感遺憾和惋惜,認為“泡菜”、“暖炕”等技藝和文化應該屬于中國,卻屢屢被韓國“捷足先登”。由于中國文化與韓國文化相似度較高,韓國的“申遺”項目往往與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從中韓申遺之爭,一方面可以看到韓國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而另一方面,中國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仍然滯后,和許多“申遺”機會失之交臂。但是,從積極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國家部門還是普通民眾,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逐漸提高,并試圖探尋各種方法來保護我國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歷史悠久,文化豐厚,即便在現代社會中,中國人民對于古老的文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情結。同時,文化多樣性是文化交流和創新的重要源泉,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許多歐美的文化作品都證明了這一點。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機部分,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文化多樣性的重要體現。根據現有的研究來看,目前,學術界對于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和定義眾說紛紜,不盡相同,尚未達成共識。根據學者的研究,本文認為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有別于傳統體育,將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界定為:“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并且具有保護意義的各種體育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及其表現空間。”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體育和文化的雙重屬性,既體現出體育對于育人育德的重要作用,同時也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價值。由于其自身的“非物質性”、“地域性”和“歷史性”,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難度頗大,社會環境的改變、表現形式的流失、傳承人員的匱乏,使得不少人類寶貴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消亡,瀕臨滅絕。雖然政府和學術界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但從目前我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來看,保護過程問題較多,效果差強人意,急需探尋合適的方式來保護人類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資源。

2研究方法

查看全文

文化傳播學下我國體育文化類形態探析論文

論文摘要:本文從當代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發展面臨的困境入手,將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置于電視傳播的理論語境中考察,分析了其在現代社會中電視傳播價值。按照其與電視媒介特性契合程度,從功能上將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分四種類別,并從優化傳播效果角度就四種類別提出了各自適宜的電視節目形態。

論文關鍵詞:中國傳統體育文化;電視傳播;節目形態

文化傳播是文化從一個系統影響另外一個系統的活動,其實質是文化價值的傳播。在體育文化全球化浪潮中,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整體發展與傳承面臨危機,而這種危機與電視傳播的缺少不無關系。目前就電視對我國傳統體育的傳播的研究成果甚少,本文試對電視傳播視域下的中國傳統體育文化類別及節目形態作一探析。

一、中國傳統體育文化電視傳播的價值

(一)中國傳統體育文化電視傳播的社會價值

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值得電視珍視的社會價值在于其在全民健身、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方面的功能。文明的基本動力來自于社會基層。自古以來,中國傳統體育都在民間自由自在地生長,天然地與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連。“體育的本質功能與核心內容就是健身。體育所表現出來的強身健體的基本特征以及對身心的自我培育、鍛煉和養護過程,無不包含著健身的客觀規律。”

查看全文

體育文化與大學體育論文

1體育文化簡述及其影響

體育文化是指由體育物質文化、體育行為文化以及體育精神文化綜合而成的概念,大學高校的體育文化是由物質、精神、制度等構成的文化。其表現形式有:課外群體活動、運動隊訓練、運動競賽等。體育文化是以人為參與為主題,體育鍛煉為手段,多種多樣的運動項目為其項目,而進行的一種群體活動文化。群體文化的開展有利于增強集體的凝聚力,豐富業余生活,增強體質,提升品味。大學生在體育活動中進行“深入體會”、“直接感受”等,從而進一步了解和感受體育文化的魅力、感受那種積極向上,永不放棄、超越自我的積極進取精神,促進大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以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下結實的基礎。

2體育文化的特點

2.1體育文化的精神

體育文化主要是通過體育鍛煉來實現的,而體育鍛煉不只是概念上的身體鍛煉,其中還包括一種內在的文化精神,在實際生活訓練中,對于人們的需求來說,體育鍛煉也不只是肉體上的鍛煉,增強體質而已,更是在享受一種突破自我,永不言棄的“直接感受”,只有“深入體會”這種內在文化精神,才能充分發揮體育鍛煉精神的意義。

2.2體育文化的實用性

查看全文

文化紛爭論文:體育文化選擇的紛爭研討

本文作者:黨瑋璽工作單位:蘭州城市學院

體育課程文化的全盤西化論

體育課程文化的全盤西化論以文化進化論解釋體育課程文化,堅持文化的一元性和文化發展的單向性,認為任何文化都處于整個文化進化的某一階段,因此,不同體育課程文化之間是可比較的,有先進和落后、高級和低級之分,而發達國家的體育課程文化往往則為這種比較提供了元評價標準.對我國體育課程而言,要堅持體育課程文化的時代性,改造中國傳統體育課程文化,就必須承認體育課程文化的一元性,承認體育課程文化進化主義,從而陷入以犧牲傳統體育課程文化民族性為代價的歐洲中心主義.我國自19世紀70年代開始出現了以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等為代表的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學習“西學”,認為被封建統治者提倡的“中學”無實無用,只能培養俗懦、鄙夫,認為洋務派主張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等于是“以牛為體,以馬為用”,把馬的四蹄接在牛肚子下面“從而責千里焉,固不可得,而田壟之功又以廢也.”因而是“盜西法之虛聲,而沿中土之實弊”.[9]其基本精神與頑固派無別.再如,陳序經在《中國文化之出路》中提出“西洋文化是世界文化的趨勢,質言之,西洋文化在今日,就是世界文化.”胡適認為,對于全面接受外國文化,要死心塌地,“不要怕喪失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因為絕大多數人的惰性已盡夠保守那舊文化了……無論什么文化,凡可以使我們起死回生,返老還童的,都可以充分采用,都應該充分收受.”[10]在體育上,他們根據進化論原理主張運動強身,從全面發展教育的角度論述體育是強兵之基,復國之本,在體育課程文化選擇中主張全面學習西洋兵操,于是學校體操一科,竟以尚武為唯一之目的,以兵式為必要之教材.此風一開,弊竇叢生,一般無知識、無道德之營棄之兵士,寬一躍而為學校教師.品類不齊,非驢非馬,既不識教授為何物,酗酒狂賭,好勇斗狠,無所不為.不一年學校之名譽掃地,社會之信仰盡失,學生父兄,多仇視體操一科.至今尤有余毒也,此吾國學校體操第二時代,為最傷心之時代也.[11]達爾文生物進化論提出后,進化過程便從關于整個世界的形而上學的一般進步過程中分離出來,“進化”概念具備了自己獨立的內涵.文化進化論的創始人斯賓塞進一步把它明確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并把它引入文化領域.然而文化進化論是關于文化的經驗說明,缺乏對文化之深層的價值思考;其次,文化進化論衡量文化發展的標準是狹隘功利主義的,“軍國民體育”課程文化正是這種狹隘功利主義的表現;再次,在文化理想上,文化進化論堅持把歐洲文化設定為理想的核心,把文化的進化看作是一個泛歐化過程.[12]體育課程文化的全盤西化論者正是在這樣一種文化進化論的基礎上來選擇體育課程文化,認為在世界上一定存在著最為先進的體育課程文化,體育課程改革就應該全盤學習所謂的先進的體育課程文化.以致在我國的體育課程研究之中充斥著西方的“話語”和“范式”,雖然出現了表面的理論繁榮,但更多的是“西體中用”,明顯缺乏體育課程文化的主體意識.表現在我國傳統體育課程思想的斷裂與流失、對外來課程理論的文化奴仆盲從心態、局部共同體組織松散、問題域不明確、命題與話語體系的依賴等.[13]站在西方文化中所構建的教育理論立場來評價我國體育課程與教學的現實,以表達我國的體育課程與教學現實真的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如我國在討論《體育黨瑋璽:論我國體育課程文化選擇中的中西文化之爭與健康課程標準》制定的背景時,大量引用美國、日本、加拿大等發達國家的現實數據來說明我國體育課程改革的迫切性,認為我國的體育課程與教學便成為“機械的、僵化的“”泯滅了學生的天性,壓抑了學生的創造性的”“非人的,無人的”的教學.正如有學者指出,全球化是“文化帝國主義”的一種形式,在這里,西方世界的價值觀、時尚和觀念正在傳播,其影響力之大,以至于將窒息單個國家的民族文化.[5]

體育課程文化選擇的思考

突破體育課程的本位文化視界,努力實現體育課程文化進步主義.文化的可分忻性使得中西文化的融合和文化重組問題成為可能,那么如何從根本上避免使文化融合由一種創新過程變成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的同化?對于這一問題,在目前還沒有一種成熟的理論來突破二者之間的完全對立.顯然,要徹底解決這一傳統爭論需要徹底突破本位文化的根本視界,實行一種新的文化批判的方法論原則———“視界轉換”[12],即體育課程文化的“換位思考”,只有打破體育課程本位文化的視界局限,以“換位思考”的方式才能更為清晰地認識和分析不同體育課程文化,克服不同體育課程文化認識中的片面性,為體育課程文化融合成為全新的現代體育課程文化提供可能性.所以,對中西方在不同時期的體育課程文化的認識與分析,不僅需要考查它的體育課程文化傳統、社會時代背景、教育文化傳統等,還需要在中西體育課程文化的對比、參驗中去客觀、理性地分析和研究.例如,我們對中西體育課程文化中個體與群體關系的考查中會發現在我國體育課程文化中對于學生個性培養和發展的不足和西方體育課程文化中對學生個性的過度張揚.這對于打破長期以來存在的中西體育課程文化之爭中的文化相對主義和文化進化主義之間的對立是非常必要的.如果站在各自本土體育課程文化的立場上,從文化差異的角度出發,我們無法對中國重統一、重師道的體育課程文化和西方重個性、重自主的體育課程文化進行孰優孰劣的區分,因為,每一種課程文化都是自身文化選擇的結果,都代表了各自文化特性.文化進步主義是對文化之深層意義的闡釋,屬于文化形而上學范域.它堅持一種文化世界主義理想,這種理想認為,通過文化的涵化、融合和重組,一種涵蓋所有文化的“超文化”類型———“世界文化”的產生是可能的“.世界文化”是包含特殊的普遍,它既容納了不同的文化類型,同時又以人類普遍的、永恒的價值作為理想的核心統一人類文化.而這種價值是在不同文化的交往、對話和交融中建立起來的.在由經濟全球化引發政治、文化全球化的今天,體育課程如何面對課程文化全球化進行文化選擇?盡管全球化教育的背后往往隱含著一定的西方文化殖民主義和文化霸權主義.全球化教育家則在一定程度上扮演著新的殖民主義者,不合理地向發展中國家傳播他們的觀點,并且以為他們是在幫助這些國家.[14]本文認為,只有努力實現體育課程文化進步主義,既不是固守傳統,也不等于全盤西化,而是通過各種體育課程文化的相互作用、吸取和融合,使中國體育課程文化走向世界文化.只有這種理解才能真正超越傳統本位論和全盤西化論的兩極對立,超越文化相對主義和文化進化主義的兩極對立,從而促進我國體育課程文化的創新與變遷.4.2構建我國體育課程核心價值觀,努力實現體育課程文化選擇多元化在由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文化、教育全球化的今天,僅僅依靠上文提及的體育課程文化進步主義思想還遠遠不夠,不能徹底解決體育課程在文化選擇中的中西文化之爭,文化和教育全球化同樣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通過全球化,各國的體育課程能夠取長補短,在堅持文化進化論的基礎上實現體育課程文化的交融、豐富體育課程文化內涵等;另一方面,一些人擔心全球化正導致一種“全球文化”的產生,在這種文化里,最強勢的以及最豐富多彩的價值觀(主要指西方文化)會壓倒地方性傳統和習俗的力量,最終仍然陷入西方“文化中心”泥潭之中.本文認為在體育課程文化選擇問題上,構建我國體育課程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就顯得非常必要,它應當包括:發展學生體能和增進學生健康的體育課程本質文化,熱愛祖國、熱愛本民族,自強不息、剛健有力,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平等互助、團結協作,求真務實、科學創新等體育課程精神文化,民主、有機的體育課程制度文化,平等、多元化的體育課程管理與實施文化和科學合理、結合實際的體育課程評價文化等.這種價值觀以“健康第一”為指導,以以人為本為宗旨,植根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肥沃土壤,充滿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現代氣息,同時又引領和包容各種體育課程文化.以這樣一種體育課程核心價值觀為統領,堅持體育課程文化進步主義思想,從我國基礎教育國情、我國體育課程現實出發,結合我國體育課程歷史傳統,在借鑒中外體育課程發展歷史經驗的基礎上,謀求我國具有中國特色的體育課程改革與發展道路,才能少走彎路、歧路,[15]也謀求體育課程文化選擇中的中西文化交融與重組,走體育課程文化可持續發展之路.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