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堂教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8 05:40:3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思政課堂教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思政課堂教學

高校思政課堂教學改革與創新

摘要:探討了新媒體技術支持下的高校思政課堂教學改革與創新策略。論述了新媒體技術為高等院校思政課堂改革和創新帶來的機遇:提供了傳播載體,帶來了豐富的信息資源,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的時空限制。分析了新媒體技術下高等院校思政課堂教學面臨的挑戰:學生缺乏人文關懷,受不良網絡信息的影響,思政教學內容面臨挑戰,未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出了新媒體技術支持下的高校思政課堂教學改革和創新策略:提高思政教師綜合素質,拓寬大學生思政教育途徑,提高大學生自身素養,加強自律自控能力,加強校園網絡建設,傳播積極的校園文化,從而提高思政教育質量,幫助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綜合素質,促進高等院校思政課堂教學的持續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技術;思政課堂教學;改革;創新

新媒體的不斷發展雖然為高等院校思政課堂教學帶來了機遇,但也存在一定的挑戰[1-2]。當前思政教學任務比較繁重,思政教師應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不斷改進和創新教學方法和內容,培養自身的新媒體素養,從而促進高等院校思政課堂教學的持續發展。

1新媒體技術為高等院校思政課堂改革和創新帶來的機遇

1.1提供了傳播載體

高等院校思政課堂是教育者運用相關技能,將課程內容傳遞給學生的一種活動[3-4]。傳播信息需要介質,信息傳播的承載者就是介質,介質是接收者與傳播者互相聯系的紐帶,其既能夠傳遞傳播者的用意,又能夠反映接收者的建議和意見。新媒體技術能夠向高等08院校思政教學課堂提供傳播載體。將新媒體技術與思政教學內容有機融合,運用圖像、文字、視頻及聲音等信息表現形式,傳遞思政教學內容,有效提升了思政教育信息傳播質量和效率。新媒體技術具有較強的交流互動性,教師與學生之間能夠進行交流和互動,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查看全文

思政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思考

摘要:新媒體時代給思政課教學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其影響力是雙重的,既有機遇也面臨著挑戰。新媒體時代就思政課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有不少學者從不同的層面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文章通過分析新媒體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內涵,結合新媒體時代下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用價值,強調新媒體時代思政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是當今時代的重大課題。并通過從社交平臺、校園網、微課、慕課以及思政不同課程多個角度對新媒體時代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歸納總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能給其他學者以新的思路。

關鍵詞:新媒體;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思政課

一、新媒體的內涵

所謂新媒體是相對舊媒體而言的,是一個時間性的概念和定義,經歷著變化的過程。所以對于新媒體的定義同樣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改變,現如今本文中所談及的新媒體的內涵即是該時段內對于新媒體一詞穩定的內涵界定。那么何為新媒體,新媒體能夠依托網絡信息技術、數字技術以及移動通訊等新型科技向使用者提供相應的數據(信息)服務,并且是與網絡相關的建設在其基礎上的一種新型媒體,具有一定傳播功效,并作為一種媒介和手段能夠使用戶之間相互交流與溝通。與傳統的傳播媒體如報紙、雜志、廣播等有明顯的差別,新媒體的種類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例如微博、手機APP客戶端、IPTV、網頁搜索、網絡社交平臺等,主要可以總結為三大類即手機新媒體、網絡新媒體以及新型電視媒體。新媒體是一種面向所有人的具有傳播功能的新媒體,它是一種媒體硬件,也是一種媒體軟件,同時還是新的渠道和方法,因而能夠為人們提供新的信息服務。

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被公認起源于2007年的美國,其與傳統課堂授課方法截然不同,眾所周知傳統教學模式為“課中知識講授+課后布置作業”,而“翻轉課堂”也被稱之為“顛倒課堂”,其教學模式為“課前視頻自主學習+課中提問探討鞏固”。翻轉課堂的創始者最初的做法,即第一階段在課前提前將授課內容拍攝為教學視頻,并依托網絡等新媒體傳送給學生們,要求學生在上課前提前學習教學內容,明確自己不明白的知識點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第二階段,即在課堂中,學生將課前自己通過教學視頻學習中,不明白的知識點和問題向老師請教,教師教學的重心從講授知識變成給學生提供針對性的答疑解惑,結合必要適當的歸納與總結從而達到翻轉課堂的教學效果。在翻轉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對傳統教學流程的反轉,教師從傳統教學模式中單一的傳授者變成了翻轉教學模式中學生學習的指引者和引導者。使得傳統教學的以“教”為主模式轉變成了翻轉課堂的以“學”為主的新型教學模式,學生對教師依賴度降低,自主學習力增強,其中學生參與度高,充分尊重了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翻轉課堂具有三個明顯特征:首先,教學內容針對性強,網絡中的教學視頻學生可以自主調整學習的時間、方式、快慢、頻率,學生學習享有更多自由,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成效;其次,重建學生學習過程。教師課堂授課時間縮短,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增加,學生在課前接受教師視頻授課,課堂中通過與教師的互動、探討、研究問題來內化知識。最后,相對傳統模式能夠更方便的進行復習和檢測,從而提升教學質量與效率。目前新時代下思政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采用的形式多種多樣,最常見的教學形式有微課、慕課,而網絡社交平臺如微信、微博以及QQ在翻轉課堂教學過程中也有使用。

查看全文

高校思政課課堂教學藝術分析

摘要:互聯網、大數據、全媒體新的時代,高校思政課課堂教學針對大學生實際,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具有教學實效性,關鍵在于提高思政課教師課堂教學的藝術水平。情真意切,善于交流,拉近師生間的距離。節奏的快慢,抑揚頓挫的語言,幽默的話語或案例等從不同的類別提高思政課課堂教學藝術水平是有效實現教學目標的基本途徑。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課堂教學;藝術水平

互聯網時代,電子通信技術廣泛使用,增加了大學生的信息來源,拓寬了大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不僅豐富了大學生的知識,更提高了大學生的學習效率。為學生成長為國家振興、人民富裕、社會進步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信息化的迅猛趨勢,網絡豐富的信息資源,給學生帶來了便捷的交流方式、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受學生的喜愛。信息技術,網絡信息在帶給大學生便捷的同時,也給大學生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那些流行的非主流的網絡文化,弱化了大學生對于當今時代主流價值觀的高度認同。一些不良信息通過網絡渠道,沖擊主流價值觀的影響力,導致大學生心態變得浮躁,言行失體,嚴重影響思政課的教學效果。特別是對于個別價值判斷能力差、抗誘惑力比較弱的大學生,出現了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價值選擇判斷錯誤的現象,影響大學生對理想、信念的追求,對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確立。以來,以主席為核心的黨中央,一直強調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主陣地的作用。

一、高校思政課課堂教學藝術缺失現狀

教學藝術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喚起學生心靈深處學習探究的情感需要和強烈的認知需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握課堂教學規律,把握學生心理成長的規律,練就嫻熟的教學技能和教學技巧,以藝術化的手法組織課堂教學,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中,積極地、主動地、獨具個性地進行學習。施教者在教學中,藝術性地融入對人生的體驗、情感和創造進行教學,這樣的教學活動是具有審美價值、具有特殊技藝、具有創造性的教學活動,實現了教學藝術技巧的超越和升華。要達到藝術的境地,對教師教學水平、綜合教學能力是有著很高的要求的。長期以來,有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沿襲傳統的教學方式,辦法老套,效果不佳,不加強教學研究,不注重教學改革,不講究教學藝術,造成觀念落后陳舊的現象,特別是專制型師生觀根深蒂固,極大地抑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再加上填鴨式的講授,嚴重禁錮學生思維創新。標準型的人才觀,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扼殺了學生個體創造的潛能。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的情感因素。以考試為目的應試教學中,強調知識的熟練程度,忽視學生的情感價值因素。抽象空洞、晦澀難懂、枯燥無味的理論講解,教師講的唾沫橫飛,學生聽的昏昏欲睡,明顯的感覺到教學缺少藝術性。在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過多的依賴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沒有課件就不能上課,照著課件念,不注重提升教學藝術的感染力,以至于影響教學實效。

二、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師課堂教學藝術水平的現實必要性

查看全文

皮革專業思政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新時期,隨著皮革行業的快速發展,對皮革專業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培養皮革專業學生的是思想意識、專業精神、品質態度、道德素養等成為高校皮革專業思政教育的重點所在。而翻轉課堂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創新皮革專業思政課堂環境,促進大學生思想素質的形成。《新時代高職院校工科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探索》一書,就系統性的對高職院校工科專業思政教育模式進行了闡述,詳細指出工科專業思政翻轉課堂教學路徑。對此,本文圍繞該書內容進行研讀,從中獲取相關啟示,提出皮革專業思政翻轉課堂建設與教學方法,以期培養我國高素質的皮革專業人才。

由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葉勇、康亮編寫的《新時代高職院校工科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探索》一書主要對高職院校工科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意義、教育方法、教育內容、教育渠道等進行了系統性分析。全書共由七部分組成,第一部分主要從“課程思政”教育的背景、概念、內涵三個方面闡述對“課程思政”的認識。第二部分主要針對當前高職院校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改革的現狀及碰到的問題,包括教師、專業課程以及“思政”與課程融人的關系等進行闡述。第三部分主要介紹如何推動“課程思政”改革向前發展,主要從三個“著力點”較為詳細地分析闡述當前應該采取的措施。第四部分針對當前高職院校開展“課程思政”的情況,提出了具體的設計思路和路徑,分別從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教于樂三個方面闡述了如何實現“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同時對其實踐性和時效性做了分析。第五部分從“課程思政”頂層設計、解決學生思想矛盾、提升教師自身育人能力等方面闡述了“課程思政”改革實施的關鍵點。第六部分通過11個具體案例講解了當前國內相關院校實施“課程思想”改革的情況,為同類院校提供參考。第七部分結合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智能制造類14個專業,對123門課程前期的思政點進行了挖掘,為其他工科類課程實施“課程思政”提供參考。

作者指出,高職院校工科專業創建翻轉思政課堂,核心就是科學調整思政教育的時間,要讓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有機結合,對課堂學習時間、課外學習時間,課堂學習內容、課外學習內容進行重新規劃與設計。結合著《新時代高職院校工科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探索》一書的相關章節闡述,以工科類的皮革專業為例,在思政教學時間上可以結合著學生學情與課程思政的內容安排,進行重新的規劃布置,合理安排學生的思政學習時間。比如:每周設置最少兩節的思政課,思政課的三分之二學習時間安排到課前環節,課前環節主要由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參與、自主指導,教師幫助學生課前資料收集、課前自主學習、課前閱讀,對課中任務提前性完成;同時,結合著思政教育的方向與主內容,將職業精神教育、思想文化教育等融入到其它課程內容中,通過課程思政帶動思政教育,課程思政按照正常的課時與時間開展,從而實現思政教育對學生學習生活的覆蓋。思政教育內容上,重點構建起職業精神、道德素質、思想政治、文化理念、情感態度、專業品質、價值觀念等幾個板塊,結合著學生的專業方向與未來職業方向,進行針對性職業觀念、職業精神的教育,使學生明白工匠精神、道德品質、正確價值觀等是職業素養的核心要素,要樹立起“求真、務實、創新、嚴謹”的職業態度,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職業理想。將學習的決定權轉移給學生,增強學生課外學習時間與機會的占比,而課堂主要用于思政交流、問題總結與學習分享。

作者強調,工科類專業思政翻轉課堂的教學,離不開對先進技術軟件、學習平臺的使用。只有建立起互聯網學習平臺,打破教師與學生溝通壁壘,才能夠保障課外思政學習與課堂思政教育的聯系。結合著《新時代高職院校工科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探索》一書的相關章節闡述,教師可以借助釘釘、騰訊課堂、中國大學MOOC等平臺,開展網上的思政教育指導。比如:開展大學生職業精神、科學態度、專業品質、思想意識等綜合素養教育時,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收集與整理一些與工科相關的視頻、圖片,挖掘“工匠精神”教育資源。然后將其制作成課件,通過視頻、圖文等形式發放給學生,讓學生通過手機、電腦等登錄學習平臺,去自主觀看視頻,并在視頻觀看中去完成簡單的測試題,通過該模式,培養大學生的求實與創新的科學精神;精益求精、發明創造的工匠精神;無私奉獻,愛崗敬業的勞模精神等等。然后,教師通過后臺數據收集,整體分析大學生的課外學習效果。課堂上,讓學生根據課外學習經驗與收獲,互相分享、評價,幫助學生查漏補缺,使線下課堂成為思想交流陣地,課外成為自主學習場地。通過該模式,不僅增強了大學生的思政學習效果,更促進了大學生自學能力的形成,培養大學生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精神。

綜上所述,皮革專業思政翻轉課堂的教學,不僅需要重新設計原有的思政教學時間,提前課前時間、課外時間的自由學習占比,更要讓課堂成為大學生思想交流的陣地。同時,借助各種學習軟件、媒體平臺實施遠程的教學指導。因此,通過《新時代高職院校工科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探索》一書帶來的相關啟示,以科學設計思政課堂時間、規劃思政教育內容、創新思政教育渠道等方式,促進高校皮革專業思政翻轉課堂的建設與教學,培養我國德才兼備的皮革專業人才。

作者:孫延冰 單位:興安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教學部

查看全文

計算機專業學生思政課堂教學研究

摘要: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當前學生處于網絡信息時代,高校在網絡強國戰略的發展,新時期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要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需要改革創新。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專業性較強,與互聯網接觸較多,在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中,要認識到易班的功能和影響,積極開設高校網絡思政教育。本文結合當前計算機專業思政教育現狀,分析了易班優課的影響,并探討了新時期易班優課推進計算機專業思政教育工作的路徑。

關鍵詞:易班優課;計算機專業;思政課堂;教學路徑

計算機專業的思政課堂教學主要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提升學生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面臨多元文化發展的背景,當前很多學生在專業課程學習中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這些都影響到學生后期的發展和未來的人生定位,在“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計算機專業學生的思政教育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網絡新媒體的滲透,改變著學生的行為和思維,思政教育越來越有必要,而新的信息技術的出現,需要充分發揮其優勢,讓其為思政課堂教學服務。

1計算機專業思政教育的現狀

當代學生思維活躍,精神面貌整體呈現健康積極向上的狀態,但傳統的思政教育方式的影響下,也影響到學校思政課堂的開展,尤其是新的發展時期,時代的發展給思政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1.1思政課堂教育方式需要革新。新的發展時期,教育教學改革的推進,高校的思政課堂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是結合實際的發展現狀,思政課堂多是采用的傳統的理論講解的方式,多是根據教材,講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理論和思想,這種教學方式極大地影響到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學習興趣,單一的教學模式也無法適應新時期思政教育教學的要求。1.2重視專業課程忽視思政教育。計算機專業學生,專業課程內容較多,在課程安排上,思政課程的比例相對較少,很多學生忽視了思政課程教育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只要學好計算機專業的課程才是王道,將主要精力放在專業的學習和研究上,自身沒有重視思政課程,因此在學習中也沒有集中精力學習,影響到整個學習的效率。1.3思政課程內容與專業學生的聯系不大。當前一些學校的思政課堂在內容上缺乏更新,忽視了與時展和市場發展環境的聯系,很多還停留在傳統意義的內容灌輸上,而當代計算機專業學生需要的是心理健康,意志和心態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很多學生缺乏性自信和堅強的意志,害怕困難挫折,缺乏學習的動力,缺少正確認識事物的是非觀等,但是這些方面的思政教育內容相對較少。

2易班優課給計算機專業學生思政教育的影響

查看全文

高校思政課課堂教學網絡化探索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網絡化”,是指在教學理念上,學習借鑒網絡思維,“引導而不是取代”學生思考,構建“課堂治理”模式;在教學內容上,積極引入網絡內容,回應熱點話題,探索學生“點菜模式”;在教學方法上,積極利用網絡工具,課堂講授“思維導圖化”,師生討論“彈幕化”,實現系統化講授與大規模討論。通過對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三方面的改革,努力提升課堂教學親和力,提高課堂教育教學效果,是對傳統意義上的“網絡教學”的揚棄。

關鍵詞:網絡化;課堂治理;思維導圖;彈幕

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講話中明確提出:“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1]當今世界已經進入了一個高度信息化、網絡化的時代,以新技術新媒體為代表的網絡工具和方式,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每個人都成為“網絡化”的一部分。在此情形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課堂教學面臨巨大挑戰,其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都必須做出相應改變,提升課堂教學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實現理念、內容、方法的轉變創新,努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導性,實現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創新發展。”[2]

一、高校思政課課堂教學“網絡化”的必要性

在高度信息化、網絡化的時代,伴隨著新技術和新媒體的發展,作為思政課教學的主渠道主陣地,傳統的課堂教學面臨極大挑戰。首先,在教學理念上嚴重滯后。教師未能及時借鑒最新的成果,特別是互聯網思維,開展課堂教學。其次,在教學內容上不能較好回應社會。部分教師照本宣科,只念課本不講其他,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興趣點、話語體系都存在較大差距,不能很好回應現實、回應網絡。最后,在教學方法上缺乏創新。受限于課堂教學方式和時間,教師難以完整系統地講授知識點,師生互動往往流于形式。以上諸多因素,造成目前思政課課堂教學教學效果不佳,學生認同度不高;傳統的思政課課堂教學已經不是應不應該改革的問題,而是如何改革的問題。在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浪潮中,如何應對信息化網絡化的沖擊,我們必須首先借鑒分析其他學者的建議和做法,特別是以慕課為代表的“網絡教學”的發展。李梁教授指出:“慕課在促進我們對于思政課課堂教學規律的認識、探索課堂教學模式和熟悉學生學習方式等方面無疑具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3]許多學者提出將慕課教學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構建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4-6]。值得注意的是,在“混合式教學”中,以楊志超教授為代表的諸位學者,提出“多課堂教學模式”,即將傳統課堂與“在線課堂/網絡課堂”相結合[7-8]。或者利用微課、微博、微信手段輔助教學,例如譚雅穎的“微課體系+微課視頻+資源對接教學互動+微課平臺”[9],鄭銘的“微課+微信數字化互動教學”[10]等。伴隨著手機APP技術的發展,沈震教授提出將手機引入思政課課堂教學,遵循“回歸課堂”“教學并重”“精準教學”理念,利用手機APP開展課堂教學,實現全員互動[11]。雖然上述諸位學者主張利用網絡手段對思政課課堂教學進行創新,但是依舊存在如下不足:首先,慕課或“在線課堂/網絡課堂”等強烈依賴學生課后學習,對于課堂教學本身創新不足;其次,課堂教學方法創新較多,但教學理念和教學內容缺少新意;再次,手機APP、慕課、網絡課程等前期投入較大,制作成本較高,難以實現差異化教學。毫無疑問,利用網絡和信息技術開展課堂教學是大勢所趨,但是如何使其真正為課堂教學服務,而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仍需要實踐的檢驗。“如果沒有課堂教學的真正改革,信息技術將可能成為累贅,淪為一種燒錢的行為。”[12]

二、課堂教學“網絡化”的內涵

查看全文

信息技術融入思政課課堂教學的途徑

摘要:在現代信息技術不斷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過程的大背景下,傳統思政課教學模式容許學生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把握相關知識點而獲得高分,卻忽視了將思政課教材體系向信念體系的轉化。為克服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病,需要重構思政課教學模式,重新界定師生各自扮演的角色和師生間的信息交流過程,確立互聯網信息技術與思政課堂相結合的實施方案,并提供制度層面保障,幫助學生們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信息技術;思政課;教學模式

互聯網、大數據、智慧城市等現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已深刻地改變人們的學習方式、思維方式和日常生活,為新的思政課教學模式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國高校都根據本地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充分利用信息化時代的技術成果,廣泛采用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的授課模式,確保本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實踐為各高校在在今后更進一步探索將信息技術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活動提供了寶貴經驗。現代信息技術日益普及并逐漸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活動,已極大地改變師生間信息交流的方式和過程。乘著技術進步的東風,越來越多信息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被應用于高校思政課教學活動中,為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注入了不竭的動力。高校思政課課堂教學活動應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通過將新技術、新媒體應用于思政課課堂,使學生們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但傳統的思政課課堂教學模式仍堅持以教材規定的知識體系為主要載體,教學活動以教師為中心,學生作為知識的接受者參與課堂教學模式,以考試成績作為檢驗學生是否掌握教材規定的知識點的標準,從長期來看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和堅定遠大理想信念是不利的。從學生層面來說,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固然可容許學生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把握相關知識點而獲得高分,但這也易使學生把獲得高分當成了修習思政課的主要目的,將思政課教材規定的知識點等同于專業課羅列的知識點,忽視了要進一步實現從思政課教材體系向自身信念體系的轉化。從教師層面來說,思政課傳統教學模式將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的教師當成信息傳播的中心,把學生看成信息的單方面接受者,阻斷了師生間的交流、辯論、相互啟發,一方面造成教師難以及時得到課堂反饋,難以有針對性地進行答疑解惑,提升自身教學水平;另一方面也造成課堂沉悶,學生積極性不高,無法發自內心地樂于接受這樣的課堂氛圍和通過傳統話語體系所表達出來的課程相關知識。想要擺脫思政課傳統教學模式所帶來的困境,就需從轉變觀念入手,積極實現將互聯網技術融入思政課課堂教學活動,重構思政課教學模式,重新界定師生各自扮演的角色和師生間的信息交流過程。從接觸信息的渠道和內容來說,微博、微信已成為學生們日常使用的交談溝通工具,對經常在這些平臺上出現的時事熱點新聞,學生不會感覺陌生。思政課教師要順利實現將思政課教材體系轉變為學生的信念體系,就需在兩個體系間找到過渡銜接點,讓學生們能從自己感興趣的時事熱點新聞和自己的生活環境中體會到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立場和方法所制訂出來的政策對社會造成的影響是真真切切感受得到的,社會進步的腳步清晰可見,從而加深對教材體系的認識,堅定理想信念。新媒體上所使用的語言體系正在成為為數眾多的大學生的生活用語,這一語言體系對傳統自上而下的宣傳語言體系形成強有力的沖擊。社交網絡上,輿論的形成往往取決于網民的“口味”,傳統的話語體系在社交網絡中往往“火”不起來。依靠傳統話語體系作為傳播載體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無法在社交網絡得到大規模的有效傳播,無法讓理論修養參差不齊的大學生們都能對之喜聞樂見,甚至過分強調對某些概念、原理的特殊界定和細致解讀還會引起大學生的逆反心理。在這種情況下如不做出具有針對性的改變,只是一味強調加大理論灌輸力度、一味要求概念的嚴格準確,而不是從大學生們的心理和情感狀態、使用習慣入手,照顧到大學生們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做出適當改變,就會導致他們只是把主流意識形態作為一種概念符號接受下來,只注重概念的記憶而忽視對概念的理解與思考;只會為了考試拿高分而把主流意識形態當作知識點來記憶,考試過后立刻淡忘,而不會從內心去認同和接受主流意識形態所表述出來的各項主張。在這種情況下,思政課教師在進行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所使用的語言體系必須符合以下條件,即既照顧到準確表述主流意識形態的需要,也要照顧到大學生們的興趣、偏好,讓大學生們易于接受、易于理解、易于傳播,確保學生們愿意聽、肯分享、愛討論。

1互聯網信息技術融入思政課堂教學的必要前提條件

想要實現將互聯網信息技術融入思政課堂教學,至少需以下必要條件。1.1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學生和教師都擁有必要的便捷上網條件在互聯網信息技術融入思政課堂的教學模式下,教師需在課前錄制好教學視頻并將教學視頻發送到網絡教學平臺上,供學生課前預習和解決知識性問題之用。必要時,教師還需通過運用互聯網軟件,與學生進行課前的答疑互動。而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需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或教師提供的教學資源開展自主性學習,確定自己的研究選題并查閱相關研究資料、提出自己的研究方案。1.2教師能接受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并擁有不斷提升自己專業技能的動力在新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應具有更高的專業技能,尤其需要教師在熟練掌握網絡信息技術和現代教育技術的基礎上,對教材知識點進行整理提煉、專題化之后制作成相應的網絡課程教學資源,上傳至共享網絡,供學生在課前進行自主預習。在課堂上,教師需通過提問或討論來檢測學生課前學習的情況,并主動組織學生間開展案例分析、課堂辯論等互動活動,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中,從而真正將理論知識內化,并促使學生學會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1.3豐富的網絡課程教學資源網絡教學資源具有開放、優質、共享的特點,只要擁有基本的上網設備,學生即可獲得海量網絡教學資源輔助進行課前的自主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和掌握程度隨時隨地進行自主學習,盡可能少地受到時間、空間等制約因素的影響,這就為個性化學習、終身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2互聯網信息技術與思政課堂相結合的實施方案

查看全文

高職思政理論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摘要:高職院校思政理論課教學存在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教師教學理念有待更新、學生缺乏正確認知等問題。高職院校應從“轉變師生觀念,提高師生的信息化素養”“打造教學平臺,加強教學資源建設”“制定評價標準,完善評價體系”等方面入手,靈活運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

關鍵詞:高職院校;思政理論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方面,發揮著主渠道和主陣地作用。但是,高職院校思政理論課教學存在一些問題,影響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提高。當前信息技術飛速發展,智慧校園建設持續推進,泛雅教學平臺、雨課堂等廣泛應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也必須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出現,是對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的革新,有利于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和水平。下面簡述高職院校思政理論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特點,并從幾個方面對高職思政理論課運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策略進行探討。

一、高職院校思政理論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1.思政理論課教學有時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近幾年,國家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視程度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也得到進一步推進,但調查發現,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有時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影響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部分思政課教師不太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教學內容與學生需求存在脫節現象;缺乏先進的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課堂教學氣氛比較沉悶,學生學習興趣不高;采用統一的授課模式,很難對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層次的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不能做到因材施教。2.思政理論課教師教學理念有待更新雖然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對思政課程的重要性有了正確的認識,職業認同度也有所提高,但由于任教班級多,合班上課現象較為普遍,教學任務繁重,因此常常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重灌輸,輕參與,重說教,輕體驗,重理論,輕實踐。同時,思政課程考核評價方式注重理論知識記憶,輕視社會實踐考核。陳舊的教學理念不利于打造高效課堂,影響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3.部分學生缺乏對思政理論課的正確認知高職院校的部分學生整體素質不高,普遍存在基礎差、底子薄、學習動力不足的現象。一些學生沒有正確認識到思政理論課在個人成長成才過程中所起的導航作用,缺乏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目標僅僅滿足于修完學分,很少認真思考,簡單地認為思政理論課內容是遠離生活的抽象道理,很少用所學理論知識指導生活實踐。

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特點

查看全文

課程思政在機械設計課堂教學的實踐

摘要:為探究課程思政在機械設計課堂教學中的設計方法與實踐效果,圍繞機械設計課堂教學中的課程思政改革進行分析。首先,闡述機械設計教學中課程思政開展的必要性。其次,總結機械設計課堂教學中課程思政教學要求,主要體現在弘揚愛國精神、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職業素養、踐行工匠精神幾個方面。再次,歸納思政在機械設計課堂教學中的滲透思路。最后,總結課程思政在機械設計準則、機械發展史、大國重器研發案例中的教學設計與實踐方式,希望可以為有關教師提供思路。

關鍵詞:課程思政;機械設計;實踐

近幾年,各大高校各個專業課程都在改革創新,課程思政是新的改革趨勢之一,而且工科課程教育與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功能正在被加大挖掘。作為工科課程教育中的關鍵內容,機械設計課堂教學深受關注,為更好地貫徹德育理念,要求教師注重機械設計專業與課程思政的連接,加強思政教育的滲透。在日常機械設計課堂教學中,逐漸滲透思政品德意識,規范學生行為習慣,同時還需要積極創新設計教學,推動教學改革實踐的發展,起到良好的實踐指導意義。

1機械設計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以往的機械設計課程教學內容側重于專業知識的傳授,缺乏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導,忽視對學生的哲學思想教育,難以培養具有大局意識、協作精神和服務精神的高素質人才。在這種教學模式下,部分學生較少思考學習課程的目的,更沒有考慮如何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為社會服務,對國家發展做出貢獻和在工作崗位中實現自己的理想。同時在團隊中也沒有考慮如何使團隊效率最高及個人在團隊中如何發揮出最大價值。在課程結束后,學生普遍沒有把課程知識提升到哲學層面,對所學知識不能靈活運用,更沒有能力將本課程的思想方法遷移到其他課程和相關領域中[1]。很多院校機械設計制造專業對學生提出多條畢業要求,其中純技術知識層面的要求不到一半,其他更多的是關于溝通、團隊合作、社會責任感、工程倫理等方面的非技術因素要求。從課程思政的理念來看,這些非技術因素要求都離不開專業課程的思政教育,同時也為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提供了案例來源和啟發。綜上所述,在機械設計課程中增加思政教學元素,在專業知識傳授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職業素養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2機械設計課堂教學中課程思政教學要求

查看全文

課程思政在第二外語課堂教學的實踐

摘要:開展“課程思政”融入第二外語課堂教學的研究與實踐,將專業知識教學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外語類專業人才,是新時代第二外語教學的重要任務。分析當前普通高校第二外語教學的特點,探討“課程思政”融入第二外語課堂教學的具體措施,提出樹立課程的思政意識,提升核心價值引領能力,培養學生的使命意識和專業意識,引導學生正確講述中國故事,是第二外語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手段。

關鍵詞:課程思政;第二外語;課堂教學;文化自信;國際交流

一、第二外語教學的現狀

第二外語是普通高校英語專業的必修課程,是培養外語專業學生綜合語言能力的重要課程。以日語課堂教學為例,目前該類課程的教學具有以下特點。

(一)強調語言能力,忽視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思想政治素養

第二外語課程教學目前以教師講解為主,課堂教學通常依次講解單詞、語法、課文和課后練習。教學效果上片面追求等級考試的通過率,很多大學仍把第二外語作為一個工具簡單灌輸給大學生,而忽視對其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教學內容方面注重語法等基礎知識的傳授,忽視對學生應用能力和交際能力的培養,更缺乏對學生人文情懷、國際視野、社會責任感、思辨能力、合作精神及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方面的培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