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學報與院刊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2 21:43:2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大學學報與院刊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大學學報與院刊

期刊特色欄目與名欄工程建設思考

一、名欄類型狀況分析

綜觀現有的三批名欄,從所屬期刊入選CSSCI來源期刊(2019—2020)、中文核心期刊(2017)、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2018)等三大核心期刊評價體系的情況來看,第一批入選以上三類核心期刊的10種,雙核心期刊2種,普通期刊4種;第二批入選三類核心11種,雙核心4種,單核心3種,普通期刊6種;第三批入選三類核心14種,雙核心1種,單核心2種,普通期刊8種。4種類型分布的總比例為35∶7∶5∶18。從近年來的名欄入選情況及期刊入選三大核心評價體系的數據變化看,名欄的選拔有從核心期刊往普通期刊偏移的趨勢,但核心期刊仍占主流。這與核心期刊更為雄厚的辦刊實力、豐富的辦刊經驗以及毋庸置疑的稿源優勢密切相關。相較之下,普通期刊的名欄建設之路更為艱難。但普通期刊在特色欄目入選教育部名欄后,出現了往核心期刊沖擊發展的良好態勢,印證了名欄建設對期刊整體發展較強的輻射推動效應。從名欄的研究范疇看,第一批名欄多以宏觀性的學科研究為主,如《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的“世界史研究”、《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的“教育學心理學”、《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原《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的“人類學研究”等,直接以學科或研究領域來命名;或以學科分類為基礎,加以一個時間范疇的限定,如《經濟學家》的“面向21世紀的中國經濟學”、《海南師范大學學報》(原《海南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的“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等。而像《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的“岳麓書院與傳統文化”、《中國青年社會科學》(原《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的“青少年研究”這樣以學術專題命名的名欄屈指可數。這一時期名欄的研究范圍體現出較為明顯的宏觀性、整體性特點。第二批名欄的研究領域開始趨于往學科的分支方向細化發展,如《浙江樹人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的“民辦高等教育”、《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的“宋史研究”、《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的“修辭學大視野”等,逐漸彰顯細化特征。到第三批名欄建設時期,涌現諸多以個性化、熱點性問題為研究對象和范疇的名欄,如《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的“農村農民農業研究”、《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的“經濟熱點”等。同時,對地域文化的研究成為一種熱門趨勢,如《邯鄲學院學報》的“趙文化研究”、《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的“紅山文化契丹遼文化研究”、《嘉興學院學報》的“嘉興名人與嘉興文化”等。對比名欄建設初期,單純以學科命名的名欄不再占據主流,轉由“學科———學科分支———學術專題”方向的細化發展。可見,教育部名欄建設工程的甄選標準在不斷地調整深化,而期刊本身也在探索如何將欄目與自身學科優勢、學科熱門問題以及當前時代熱點相接軌,加快自身轉型以應對更多內環境與外環境的雙重挑戰。具體到各名欄的發稿情況,三批次名欄單類目與多類目的稿件發文比為7∶9、10∶14、15∶10,總發文比為32∶33。①近一半名欄依照明確的學科類目范疇來確定稿源,研究邊界相對清晰。如《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的“民族音樂研究”稿件明確歸為藝術類,《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的“物流研究”稿件明確歸為經濟類。另一半名欄則出現多類目并置的現象。如《西藏大學學報》的“藏學研究”自2013年以來,每期發文10余篇,占全部稿件一半以上。“藏學研究”僅作為一個框架范圍,與其相關的論題均可雜糅收納,涉及哲學藝術、歷史地理、語言文學、文化教育等多個研究領域,由此迅速成為該刊的重要支撐欄目。《裝飾》“特別策劃”欄目的稿件除文化、經濟、社會等社科類目外,更涵蓋了輕工業、建筑科學等工業技術類目,體現出多學科領域交相輝映的特色。名欄發文的類目設置折射出不同期刊在辦刊宗旨、學科優勢、研究視野上的差異,但最新刊文信息表明,名欄的多類目發展趨勢漸盛,如《經濟學家》的“面向21世紀的中國經濟學”2019年第8期、第11期分別刊發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國家治理現代化等議題的論文,《海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的“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2019年第6期刊發文化傳播方向的論文等,預示欄目的綜合化、跨領域化發展正成為高校學報名欄的一種嘗試方向與融合路徑。

二、名欄成長性矛盾探討

近年來,名欄建設取得了不俗成效,主要表現為:其一,名欄建設推動了欄目本身的發展以及所屬期刊影響力的提升。較具代表性的如《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以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作為自身的特色欄目,大力推進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東南亞研究等學科建設,突出欄目的民族性、文化性、地方性、區域國際性,吸引并刊發了諸多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等學科領域學術前沿的優質稿件,由此使該欄目迅速成為“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的重要陣地之一”②。2004年,該刊“人類學研究”特色欄目入選首批教育部名欄,以此為起點尋求向更高的目標跨越式發展,2006年該刊成功入選第二批教育部名刊,2012年入選“國家社科基金學術期刊”資助,2013年起連續三屆被評為“百強社科期刊”。以特色欄目為起點,向外輻射、擴散期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正是期刊品牌塑造、水平提升、做大做強的重要策略。其二,名欄建設推動了期刊所在高校學科的建設進程。典型范例如,《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的“編輯學研究”是最早以編輯學理論、編輯活動規律及編輯實踐活動為研究對象而設立的高校學報特色欄目。該欄目1985年創設伊始,作為新興學科的編輯學還未能形成權威完備的學科理論體系,編輯出版高等教育也在醞釀中。以此為契機,該欄目及時推出了《信息智化編輯觀》《文化締構編輯觀》《論編輯學理論的跨學科研究》《編輯學整體性原理探析》等論文,“引發了一場全國性關于編輯概念、內涵的討論,有力地促進了編輯學研究的縱深掘進與發展”①,引起學界的聚焦關注。與此同時,河南大學學報編輯部1986年開始招收編輯出版方向的碩士生。欄目也多次組織專題論文或筆談,從編輯文化、出版產業、專業教育等方面對編輯出版學的理論創新和學科建設展開討論。前者標志著河南大學編輯學學科的誕生,后者推動了河南大學編輯出版學學科的發展。如今河南大學成為“編輯學研究的重鎮”,河南大學的編輯學專業也成為國家級重點專業。而“編輯學研究”欄目也在2006年被評為全國社科學報優秀欄目,2014年入選第三批教育部名欄建設工程。欄目早期負責人王振鐸教授、宋應離編審最早在全國招收編輯學專業研究生,為河南大學編輯學專業的創辦開辟了道路。現任負責人姬建敏編審也在2005年被聘為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編輯出版學方向碩士生導師;2017年轉評教授,現為河南省第九批重點學科編輯出版學學科牽頭人。《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通過特色欄目建設與學科建設互助互動共生共贏的思路和實踐,無疑為高校學科發展提供了一種參考與借鑒。其三,名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區域特色文化的知名度,為地方經濟增速和社會發展創造了契機,使欄目所在的高校學報的服務功能進一步顯現。“服務社會是社科學報的一個重要功能,也是衡量學報質量和社會影響的一個重要標準。”②現有名欄中多以地域文化和地方名人為基石衍生的特色欄目,這些欄目對地域文化加以反哺,促進了當地以特色文化和名人效應為主導的文化產業的興盛。如《湖北工程學院學報》的“中華孝文化研究”是以發掘孝感市的孝文化為目標所設的特色欄目,該欄目以當地古代孝子董永、黃香、孟宗等人的故事原型為原點,以歷史研究與現實研究相結合,梳理和探討孝文化的歷史傳承、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在學界和社會上贏得了較好的聲譽。當地政府和文化部門從中汲取靈感,傾力打造“中國•孝感孝文化旅游節”,組織開展中華孝文化高峰論壇、老年健康產業博覽會、旅游資源推廣以及楚劇展演等主題活動,以弘揚孝文化,實現人文資源向經濟資源、社會資源的成功轉化。通過對地方高校學報特色欄目的打造建設,擴大地方特色文化的社會影響力,進而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和文化實力的提升。另外,本身就是多核心期刊的學報,其特色欄目站在一個較高的起點和平臺上,發展態勢迅猛。如《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等均屬于名校名刊,其“岳麓書院與傳統文化”“區域開發”“經濟與管理研究”等特色欄目先后進入了名欄的行列,實現了強者越強的良性循環。即使是普通學報的特色欄目建設也表現出了較好的發展勢頭。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原南京氣象學院)《閱江學刊》的“氣象與人類社會”欄目關注大氣污染、生態文明、低碳經濟等當下熱門課題,論文的轉載率很高,社會反響強烈。這類體現學術特點和學術前沿的特色欄目無疑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總體來看,自2014年第三批名欄塵埃落定以來,未再有新的欄目榮膺其列,而申報候選的特色欄目已多達200來個,這一方面體現名欄工程篩選標準之嚴、要求之高;另一方面也可見對名欄再建設的呼聲之高。當然,就名欄工程建設的已有成果而言,大部分名欄的特色性日益形成,同時作為前路者為諸多期刊的特色欄目提供了探索經驗與示范作用,但暴露出的路徑取舍與現實性困惑等問題也不容忽視。一是欄目特色化與綜合化的較量。很多名欄從建設之初就秉承“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理念,力求出新,但對獨特性的追求往往會在一定程度上犧牲學科類目的包容性和廣博程度,導致其發展路徑的窄化。如《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的哲學名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依托辦刊單位的學科優勢,成績不俗,但2018年起,該刊更名為《新聞與傳播評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被“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所取代,稿件定位相對窄化,實際上放棄了名欄原有的部分陣地。與此相對應的是富于地域特色的名欄。地域性是此類名欄得以脫穎而出的契機,卻也可能成為限制其壯大發展的不利因素。如《衡陽師范學院學報》的“船山研究”、《邯鄲學院學報》的“趙文化研究”等名欄,研究對象相對小眾,受眾多為依托當地研究機構的從業人員或對該領域感興趣的研究者,傳播輻射范圍也相對較弱。長遠來看,若不能對后續稿源及研究領域做合理有效的可持續發掘,極有可能影響欄目的良性生長。二是欄目穩定性與熱點時效性的抗衡。名欄評審的一個重要標準是“欄目設置4年以上、總發文量在80篇以上”。名欄的建設“是一個學術語篇由示例向系統以時間和質量為保障的積聚和漸變過程”①,必須有一個內具穩定性、持續性與邏輯性的發展思路,“重視欄目設置在時間上的連續性和空間上的穩定性,不貪圖一時之名,不追求短期效應”②,但落實并非易事。如《湖北工程學院學報》囿于辦刊規模、辦刊經費等,要在有限的版面里顧及所有欄目,必然擠占“中華孝文化研究”名欄的發文空間;《求是學刊》的“文化哲學研究”,2018年以來尚未刊發論文,其版面讓路于政經法的熱門專題,不可否認獲得了更多關注度,但長此以往或將導致名欄萎縮。在學科熱門化和研究對象熱點化的大環境下,如何協調期刊欄目穩定性與熱門時效性的平衡,尚待解決。三是欄目稿源數量與質量的沖突。當前名欄并非每期都發文,已不是個案問題。除了如上所述的權衡因素之外,另一重要原因在于優質稿源的稀缺。而名欄研究范圍的圈定進一步限制了稿件來源,導致許多優質稿件不能進入其列。當名欄無好文支撐,就不得不面臨如下問題:要么“寧缺毋濫”,堅持不發稿,欄目中斷;要么“寧濫勿缺”,在審稿上降低標準,放低要求。顯然兩種結果都偏離了名欄建設的初衷。對于普通期刊來說,或許還存在另一種尷尬:即使名欄在該研究領域處于強勢,也不得不面對核心期刊類似欄目搶占稿源的壓力。另外,就具有學科優勢和地域特色的名欄來說,校內稿件和校外稿件的分配取舍也是一個值得思索的問題。

三、名欄再建設路徑探尋

2017年,教育部啟動“雙一流”高校和學科建設,這為高校學報特色欄目的跨越式成長提供了重要契機。學科建設內在發展的邏輯是從一流高校、一流學科到一流著作、一流期刊環環相扣的學術鏈條。很多入選名欄建設的刊物所在的是地方普通院校,整體科研實力不強,亟待加強學術建設以縮短與名刊、大刊的差距;而諸多尚未成為名欄的特色欄目也要力求突破,努力形成期刊強有力的學術增長點,以此推動期刊正向發展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整合已有的成功經驗,筆者試圖從以下方面對名欄的再建設路徑展開探考:(一)欄目研究對象的擴展深化。第一,擴展欄目的廣度,調整欄目研究范圍,重新界定欄目的研究邊界。一方面,打通時間代際的研究界限逐漸得到諸多學科研究者的認同;另一方面,跨學科領域的融合研究已成為學界不可回避的趨勢。基于此,通過拓寬研究路徑尋求研究版圖的擴張,不失為一種推進欄目建設的可行辦法。以《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為例,其名欄“明清近代詩文研究”的前身是“清詩研究”,此名欄前身的創辦與當時學術界的研究狀況、發展趨勢,以及辦刊單位的學科優勢、科研力量的構成密切相關。為順應和推進明清詩文研究,而后又歷經了“明清詩文研究”專欄階段。隨著國內明清詩文和近代詩文研究日益受到重視,1994年定名為“明清近代詩文研究”。從研究對象看,范圍由清代詩歌擴大到明清乃至近代的詩與文;從時間跨度看,以清代為原點,上溯明代,下至近代,體現出文體與斷代“打通”的努力。由單一向多元化的轉型,豐富了名欄的研究內涵與厚度,使其成為明清近代詩文研究的著名學術園地,反過來又為欄目帶來了大量高質量的稿源。第二,探尋欄目的深度,縱深發掘與開拓研究點,促成欄目深化發展。從長遠來看,欄目的再成長要符合學術發展規律、有利于學科建設和期刊發展且經得起歷史和實踐的檢驗。名欄的設立,表明其較之普通欄目,在研究視域、話題深度上具有更大的延展可能性。以欄目設定本身為原點縱深挖掘,或可開發出諸多具有邏輯聯系的、有價值的研究話題。“通過整合優化相關學術資源構建特色欄目,以此規避同質化風險,進而取得局部競爭優勢,以點帶面提升學報核心競爭力與影響力,走‘內涵式發展之路’,不失為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③。較好范例如《中國青年社會科學》的“青少年研究”名欄,2007年前以單篇形式刊文,2007年以后,以名欄為主干,串聯多條枝葉發展,輻射孵化出“青少年與社會發展”“大學生與高校教育”“共青團與青年工作”等多個子欄目,形成一個名欄聯合多個子欄目繁榮發展的態勢。母子欄目互相呼應的良性發展,一方面擴大了名欄的建設力度與影響力,另一方面推動了子欄目迅速生長與成熟,為其成為期刊獨立欄目積淀了實力、創造了條件。(二)欄目方法研究的轉型升級。欄目在專業化、細致化的發展趨勢下,還要尋求方法研究多方位的突破。一方面,可打破舊有以學科類目為依據的分類,向以問題為中心搭建專題研究的模式轉變。已有學者意識到,“以問題意識為導向、打破學科邊界的學術專題是學術研究和學術管理中最有價值的關注點”①。從實踐方法而言,“以問題為中心確定欄目選題、作者構成、研究方法、文章風格,等等,是對以學科分類為中心的傳統編輯方法的革命性改變”②。如《江漢學術》(原《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的“現當代詩學研究”名欄,主要以選題為單元,每期集中一個詩學課題,對20世紀以來漢語新詩理論、思潮、流派、現象和新詩文本進行詩學意義上的專題研究,持續推出當下具有創造力和深邃視野的詩界學人研究成果,至今已推出“關于新詩的傳統”“關于新詩的文體和語言”“關于新詩的出版”“關于‘中生代’詩人”“關于現代詩人與詩歌思潮重釋”“關于新詩教育”等近50個專題。其對新詩諸多問題的探討或可成為現當代詩學“新的思考的起點”。通過深度挖掘已有問題,精準捕捉研究熱點,建構出新詩理論與批評的“當代意識”③,該欄目穩步成長為新詩研究領域的重鎮。另一方面,突破以獨立的宏觀性學科為主導的模式,致力欄目發展路徑的精準定位,促進欄目分支化發展。欄目的定位既不宜過于寬泛,過寬體現不出自身優于其他類似欄目的專長,從而喪失了獨特性與辨識度;也不能過窄,過窄易導致研究視域的窄化,長線稿源不足,流失作者與讀者的雙重關注度。如《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農村農民農業研究”、《江漢學術》“現當代詩學研究”等,均是學科分支化的典型,前者定位于農業科學中的三農問題,重點考察農村社會發展、農業經濟、農戶生計與保障等當代熱點三農問題,贏得諸多優質稿源,由此迅速推動名欄的壯大,推動了整個期刊的定位轉型;后者定位于現當代文學中的詩學問題,欄目既不是依托地域性的人文資源、傳統特色,也并非擁有目前在全國意義上的科研強項,而是獨辟蹊徑,選取一個看似傳統、涉入門檻低卻相對被冷落的“蕭條”領域,通過長效口碑與品牌的打造,顯現出持久的學術生命力和廣闊的學術前景,在該研究領域日益凝聚廣泛的號召力。(三)欄目平臺的多渠道搭建。客觀來說,后續優質稿源的不足是期刊發展所面臨的一個普遍性問題。對名欄而言,它關系到欄目的品牌效應、學術影響力、作者號召力能否得到有效積聚與傳承。因此,名欄的建設不僅要“引進來”,還要打通自身與外界的聯系,積極搭建學術對話交流平臺,促使其良性循環發展。一種途徑是引進欄目主持人,與欄目編輯形成內外呼應的交互關系。對欄目編輯來講,告別“編研一體”的傳統導致其與學術共同體分離,喪失了相關學科領域研究的學術話語權,“加之與學者的互動交流有限,往往既發現不了也追蹤不住前沿問題和熱點問題,故無能力策劃和組織以問題為中心的研究”④,亟待與該學術領域重建聯系。對學術研究者來說,“讓前沿學者特別是某些領域的學科帶頭人走進編輯部,以其獨到的學術眼光主持選題的確定,以其廣泛的人脈選擇合適的作者,從而使得開放的特色專欄成為學術共同體公認的平臺,并由此開啟了期刊及其編輯與學者重建關系的過程”⑤。目前,已有20多個名欄聘請了欄目主持人,他們對整體研究的現狀把握到位,對學術前沿動態能夠迅速洞察,對新銳作者的發掘敏銳而有效。編輯與學者的雙向互動可為欄目搭建與外界交互傳遞的橋梁。在此基礎上,可積極推進作者稿件來源路徑的擴建,對作者資源展開多渠道的吸納。如《江漢學術》的“現當代詩學研究”欄目不僅對大陸該研究領域的整體動態加以把握,同時及時關注港澳臺和海外相關領域的研究,近年發表來自英、美、日、新加坡等國家及港澳臺地區專家學者的論文近200篇,形成與大陸研究互補的重要詩學景觀。《裝飾》“特別策劃”欄目的稿件包含了學術論文、畢業設計、城建規劃、服裝設計圖等多種形式的研究成果,涵蓋學者、優秀畢業生、相關業內人士、海外設計人等多樣化身份的作者群體,形式廣泛,多元開放,為其可持續發展積攢了充足動力。另一種途徑是多路徑擴建學術交流的對話空間,為欄目走進學界視野,獲得更多話語權而努力。一是組織召開欄目專題研討會或研究論壇,增強欄目對作者的凝聚力,并為欄目的深化發展建言獻策。如《河南大學學報》舉辦的以“編輯學論壇”為主題的“教育部名欄工程建設暨《河南大學學報》創刊80周年慶典會”“‘編輯學研究’欄目創辦30年專題學術研討會”、《江漢學術》舉辦的“共話‘潛江詩群’現象,探討相關的詩歌和詩學論題”的詩學專題研討會、《赤峰學院學報》舉辦的以探索名欄建設為主題的“教育部‘名欄工程’建設高峰論壇”等,通過學術觀點碰撞與交流產生大量學術成果,為自身名欄建設帶來反思與推進建議。二是對欄目論文精粹加以結集與研討,及時回顧欄目的學術成果,為作者與作者之間、作者與編輯之間的二次對話提供平臺。以此為基礎,對其中優秀成果進行表彰和推廣,為欄目和作者帶來雙贏,在增進雙方感情黏合度的同時為后續合作做出了鋪墊。(四)欄目編輯含量的全面提升。期刊的學術質量是期刊的生命,它決定期刊在學術界、期刊界的影響力以及對讀者的吸引力。但對學術期刊辦刊水平的評判,編輯含量的考察必不可少,尤其對于名欄編輯來說,需要在欄目策劃、組稿約稿、編輯加工各方面起到良好的示范引領作用。名欄編輯只有對負責名欄的宗旨、定位有準確的把握,且自身是該研究領域的行家里手,享有一定的研究話語權,才能對來稿的選題、論點具備高度敏銳的判斷力、分析力,以專業視角在眾多稿源中篩選、捕捉到富有前瞻意義的稿件,乃至聚集方家形成研究方陣,引領和推動整個領域的話題走向與研究進程。而從稿件編輯校對的角度而言,欄目編輯是否嚴格執行編排規范和編校質量標準,影響甚至決定著欄目的優劣乃至成敗。教育部在評選三批名欄的過程中,對錯別字超標的刊物實行一票否決,印證了名欄作為高校學報特色欄目的優秀典范,對編輯含量的要求更為嚴苛。值得引起重視的是,對編校質量嚴格把關,不僅針對中文文獻,還要涵蓋外文信息。目前人文社科學報普遍包含英文目錄及摘要,同時部分學報刊發國外論文的譯文,對這些英文文獻,尤其是對其中涉及人文學科專門概念、術語的翻譯須有精準的把握。因此,高校學報名欄的再建設,欄目本身內涵要深挖,欄目的學術疆界要拓展,要實現欄目的可持續發展和欄目水平的不斷提高。編輯需實行學術質量和編輯含量兩手抓,把“工匠精神”貫徹到審稿、加工、出版的全過程,在講究學術特色的同時要把關編校質量,致力于期刊學術質量和編輯含量的雙重提升。

查看全文

高校學報自然科學版相關性及熱點

與普通高校相比,師范類高校是以師范教育為主的高等院校.與之對應的師范類高校學報是展示相應主辦高校各學科最新科研成果,促進校內外學術交流的主要窗口,也是展示教育人才培養最新教育研究成果和促進教學改革經驗交流的主要平臺.我國科技期刊主辦單位主要包括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和科協系統等3類[1],師范類高校學報是高等學校學報中的一類.為了配合師范類高校擔負的使命,師范類高校學報也應配合學校的發展,不斷提升學術影響力.師范類高校學報主要以社會科學版和自然科學版為主,也有醫學版、教育科學版和工程技術版等.本研究圍繞師范類高校學報自然科學版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2018年,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的《2018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板)自然科學卷》[2]中,師范類高校學報自然科學版有26種;同年,北京大學公布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7年版》[3]中,師范類高校學報自然科學版有16種;2019年,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公布的《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來源期刊遴選報告(2019—2020年度)》[4]中,師范類高校學報自然科學版有5種(核心庫1種,擴展庫4種).陳留院[5]的調研數據顯示,高校學報自然科學版中,入選上述3種數據庫的師范類高校學報自然科學版的數量和入選率均較低,入選數量僅高于中醫藥大學學報,入選率僅高于自然科學綜合大學學報類;總被引頻次均值和影響因子均值均最低,且與同類學報的差距較大;影響因子增速較慢且有降低的趨勢.在激烈的辦刊環境中,師范類高校學報所面臨的處境不容樂觀.近些年來,同行發表了不少圍繞師范類高校學報自然科學版的發展現狀和影響力提升相關的研究論文.王建平和翁佩萱[6]以17種師范類高校學報中的核心期刊為研究對象,對1998—2002年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和他引率進行對比分析了期刊的學術影響;陳漢忠[7]以17種獲獎師范類高校學報為研究對象,對載文信息及2000—2003年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進行88了統計分析;張建合[8]以高被引論文為研究視角,提出師范類高校自然科學學報選題策劃以提升學報的影響力和影響因子;張建合和王榮珍[9]利用中國引文數據庫對25種師范類自然科學學報高被引論文進行文獻計量學分析和研究;趙茜[10]以本單位學報自然科學版的辦刊之道為例,分析了普通高等師范高校學報自然科學版的發展定位;李宗紅[11]從影響因子和h指數2個引文指標評價了我國師范類高校學報自然科學版的學術影響力;李拓宇[12]以16種師范類高校學報自然科學版期刊為研究對象,對載文量、內載率、基金資助論文占比與學報的影響力進行了相關分析;杜利民[13]以8種師范類高校學報自然科學版期刊為研究對象,對2012—2016年發表的論文引頻、下載數據、篇均引頻與篇均下載進行了統計分析;陳留院[5,14]以26種師范高校學報自然科學版為研究對象,通過統計2014—2017年基本信息及被收錄情況、載文量、內稿量、機構分布數和核心作者數,分析稿源優化的影響因素.綜上所述,目前以師范類高校學報自然科學版為研究對象的論文數量相較于同類非師范高校學報的數量偏少,為了縮小與其他類型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擴散和核心競爭力的差距,仍然需要繼續不斷深入的研究.本研究以26種師范類高校學報自然科學版為研究對象,統計創刊時間、累積載文量、累積總下載頻次、累積總被引頻次、2017年核心總被引頻次和2009—2019年熱點關鍵詞等指標,借助統計學數據軟件,深入分析主要參數相關性,并首次統計分析不同學報的熱點關鍵詞,借此分析師范類高校學報自然科學版之間的異同點,為師范類高校學報發展尋找突破口,以發揮師范類高校的綜合優勢.

1數據分析方法

為了方便進行數據比較,本研究以《2018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板)自然科學卷》[2]收錄的26種師范類高校學報自然科學版為研究對象,選取多種數據庫進行數據采集.通過對比萬方數據庫和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收錄的期刊數據,結果顯示CNKI數據庫統計的數據更加全面和廣泛,因此,本文統計了CNKI數據庫提供的創刊時間、累積量、累積總下載頻次、累積總被引頻次和2009—2019年排名前20位的熱點關鍵詞,其中累積量、累積總下載頻次和累積總被引頻次的統計起始年以CNKI數據庫收錄為準,所有參數統計的截止日期為2019年10月16日.統計關鍵詞時,合并同類型關鍵詞,如:北京市與北京合并為北京、安徽省與安徽合并為安徽等;刪除指代不明的關鍵詞,如:1、2、圖等;排名相同的關鍵詞統一列入排名,即所統計的關鍵詞數目≥20個.2017年核心總被引頻次數據來自《2018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板)自然科學卷》[2].使用OriginPro2018軟件繪制數據曲線圖;使用SPSS24軟件進行數據離散度分析.Pearson相關性分析,相關系數(r)越接近于1或-1,相關度越強,相關系數越接近于0,相關度越弱.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調查結果

2.1整體情況.26種師范類高校學報自然科學版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的創刊時間、累積量、累積總下載頻次、累積總被引頻次、2017年核心總被引頻次及排名等數據列于表1.26種學報累積載文量為2246~8045篇,合計114136篇,平均4390篇/種,其中9種學報的總載文量高于平均值;累積總下載頻次是277053~1205606次,合計15100801次,平均580800次/種,其中11種學報的總下載頻次高于平均值;累積總被引頻次是9106~49612次,合計511242次,平均總19663次/種,其中11種學報的總被引頻次高于平均值;2017年核心總被引頻次是194~1196次,合計9989次,平均384次/種,其中10種學報的核心總被引頻次高于平均值.2.2時間分散情況.26種學報的創刊時間是1942—1984年,《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創刊時間最早,是1942年;《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創刊最晚,是1984年.26種期刊創刊時間及所屬主辦單位建校時間的散點圖如圖1所示,兩者的時間差為4~71a,時間跨度范圍最小和最大的期刊分別是《華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和《杭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創刊和建校時間數據的標準差分別是11.60和21.71a;方差值分別是134.66和471.34a,可知與各師范高校建校時間時間分散性相比,見刊時間較集中,主要集中在1951—1960年(17種)和1976—1984年(7種).982.3指標相關性分析.26種學報的累積量、累積總下載頻次、累積總被引頻次、2017年核心總被引頻次曲線如圖1所示.通過趨勢圖可知,4個參數的整體趨勢是一致的.將4個參數間進行兩兩相關性分析,累積量與累積總下載頻次、累積總被引頻次和2017年核心總被引頻次正相關(r=0.807、0.807和0.761,P<0.01);累積總下載頻次與累積總被引頻次和2017年核心總被引頻次正相關(r=0.925和0.884,P<0.01);累積總被引頻次與2017年核心總被引頻次正相關(r=0.940,P<0.01).4個參數之間均相關,且相關性較高,其中累積總被引頻次與2017年核心總被引頻次相關性最高,如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的4個參數均排名第一.與其他3種曲線變化趨勢有出入的是《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的累積量、《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的累積總被引頻次、《南京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的累積總下載頻次、《四川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的累積總下載頻次和《云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的累積總被引頻次.累積總下載頻次是累積總被引頻次的22~46倍,平均倍數31倍;累積總被引頻次是2017年核心總被引頻次的39~76倍,平均倍數53倍;即總09下載次數在31次,才有可能被引用1次;總被引在53次時,才有可能實現核心被引1次.累積總下載頻次是累積量的86~208倍,平均倍數133倍;累積總被引頻次是累積量的3~6倍,平均倍數4倍;即篇均下載頻次為133次/篇,篇均被引頻次為4次/篇.2.4熱點關鍵詞分析.通過統計CNKI數據庫中26種學報、所有師范類和高校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019年排名前20位的熱點關鍵詞,結果列于表2.可知,不同學報的熱點關鍵詞既有共性又有差異,如出現以所屬地域和具有地域特征的詞為熱點關鍵詞的學報分別有23和13個,如安徽、蕪湖、北京、揚子鱷、漓江、白頭葉猴和喀斯特等;出現與教學相關的詞為熱點關鍵詞的學報有10個,如教學改革、大學生和課程體系等詞;在不同學報中出現10次以上的熱點關鍵詞分別是合成、穩定性、不動點和晶體結構,分別出現23、14、11和10次.這從數據上說明了不同學報的學科傾向性,如《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關鍵詞傾向于地理、數學和化學等學科;《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傾向于物理、環境和生物等學科.本研究同時對所有CNKI數據庫收錄的師范類和高校學報自然科學版進行熱點關鍵詞統計,通過與26種學報數據比較,結果表明,師范類高校學報自然科學版的熱點關鍵詞都存在于26種學報數據中;而高校學報自然科學版的熱點關鍵詞有2個未出現在26種學報數據中,分別是仿真和有限元.師范類與高校學報自然科學版的熱點關鍵詞有12個關鍵詞是一致的,即相似率達60%,分別是合成、穩定性、教學改革、對策、大學生、應用、教學、高校、吸附、單片機、影響因素和數據庫,其中有6個關鍵詞是反映教育動態的內容.

3討論與建議

查看全文

慢性腎小球腎炎治療論文

關鍵詞:益腎膠囊慢性腎小球腎炎尿蛋白NK細胞

1臨床資料

慢性腎小球腎炎患者130例,均根據臨床實驗室檢查除外了繼發性腎小球疾病.男87例,女43例,年齡10~62(平均30.6)歲,腎功能均正常.正常對照組45例均為健康查體者,男28例,女17例,平均年齡31.5歲.常規分離單個核細胞(PBMNC).RPMI1640培養液調至1×109•L-1,作為效應細胞.K562細胞傳代培養2~3d后,調至濃度為1×1010•L-1,作為靶細胞.采用乳酸脫氫酶(LDH)釋放法效應細胞和靶細胞各100μL/孔在37℃下,50mL•L-1CO2孵箱中孵育6h,加LDH底物混合液100μL/孔,避光反應5min后,49nm波長測吸光度A值.NK細胞活性=(實驗管A-自然釋放管A)÷(最大釋放管A-自然釋放管A)×100%.紅細胞C3受體花環率(RCR)、紅細胞免疫復合物花環率(RICR)采用酵母菌玫瑰花環試驗.用美國生產MiditronM型尿液自動分析儀分析24h尿蛋白的測定.益腎膠囊(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醫院制劑室提供,陜藥制字[2001]第1424號,由黃芪30g,黨參15g,熟地15g,山芋12g,山藥12g,仙鶴草20g,茯苓15g,澤瀉15g,潼蒺藜30g,丹皮12g,益母草30g)口服,3粒(每粒含生藥0.38g),3次•d-1,連續應用3mo.用藥前和停藥后wk分別作上述指標檢測.所有數據均以x±s表示,運用SPSS1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t檢驗,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表1).

2討論

我們針對CGN的虛、濁、瘀等病理改變而立法組方制成益腎膠囊,方中六味地黃丸滋陰補腎,具有調節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平衡作用[1];黨參、黃芪益氣扶正,提高非特異免疫功能[2,3];黃芪改善CGN患者的血液流變學[4],且對腎小球系膜細胞自分泌纖維連接蛋白有明顯抑制作用[5].甘草和中解毒,阻礙免疫信息的傳遞,降低免疫細胞數和產生抗體細胞數.本結果顯示,與正常對照組比較,治療組在治療前NK細胞活性就開始降低(P<0.01),同時紅細胞膜免疫功能也降低(P<0.01),NK細胞活性與RCR呈正相關,與RICR呈負相關,與文獻報道相一致[6].慢性腎炎患者經過治療后,其NK細胞活性及紅細胞膜免疫功能明顯升高(P<0.01),尿蛋白明顯降低(P<0.01).表明益腎膠囊具有增強CGN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尿蛋白的作用.公務員之家:

【參考文獻】

查看全文

學刊科學評比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我國學刊的國家評比工作已經進行了多次,似乎已經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學術期刊的“國家隊”總是這些桂冠的當然得主。須知,在學刊水平方面,我國與世界比,差距還很大,遠沒有達到世界級的水平,相反,我國世界級的學者和世界一流的論文卻不少,因為發達國家一流學刊不斷加大在我國約稿的力度。這就形成了這樣一個巨大的反差:國內有一流論文卻沒有一流學刊。國家級學術機構(包括主要科研院所和主要高等學校)主辦的學刊代表“國家隊”,無疑,它們應該肩負沖刺世界一流學刊的任務,這個任務完成得怎么樣,它們的“桂冠”是靠自然優勢得來的,還是靠辦刊人主觀努力得來的?其主編及其編輯的知識結構在多大程度上適應這一任務的要求?它們應該不應該得到這些榮譽?對“國家隊”之外的學刊如何考察?如何建立一個真正科學、公平的評比體系?這一系列關鍵問題至今卻還沒有人去系統考察。因此,我們認為傳播出版界應該加大對這一問題研究的力度,我國學刊的評比必須改弦更張,進行科學、合理地評比。

【摘要題】期刊工作

【關鍵詞】學刊/知識結構/編輯學/社會科學學/科學學/國家期刊獎

【正文】

學術期刊(以下簡稱“學刊”)的質量無疑與其主編、編輯的素質、編輯(更主要的是主編)的知識結構有著直接的聯系,而學刊評化的一個側重點應該是考察其操作者(主編、編輯)的知識結構、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這些方面所決定的學刊的優劣情況等。我們曾經研究過“綜合性社科學刊主編最佳知識結構”這一課題,研究結果認為,綜合性社科學刊主編首先應該是學術期刊出版方面的專家,其最佳知識結構“既要具有合適的專業知識,又要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具體地說,綜合性社科學刊主編的最佳知識結構,包含這樣四層含義:1.一定要在一個專業領域內實現“學者化”;2.一定要有豐富的“社會科學學”知識儲存;3.一定要有比較高的“編輯學”理論和實務方面的修養;4.一定要有“領導科學”方面的素質修養。[1]推而廣之,綜合性社科學刊編輯素質、知識結構也大致如此。相應地,綜合性自然科學學刊主編(編輯)應當具有的是“科學學”的修養;而對于專業學術期刊(非綜合性學刊)主編來說,除了“社會科學學”(或者“科學學”)之外,其余三方面的知識結構完全適合于他們。只有有了學刊主編、編輯的最佳知識結構,才能有真正優秀的學刊。

查看全文

農業期刊網站建設現狀與啟示

摘要:【目的】歸納分析農業期刊網站建設現狀及存在問題,為網站設計更好地服務作者提供借鑒思路。【方法】以2017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收錄的32種綜合性農業期刊網站為研究對象,調查其官網認證情況,從服務作者角度分析其建設現狀及存在問題。【結果】32種期刊均建有官網,在百度認證的期刊有26種,在360搜索引擎認證的期刊僅9種,沒有期刊在搜狗搜索引擎進行官網認證;大多數網站頁面結構合理,但功能建設過于公式化、程序化;在為作者提供快捷答疑、免費全文下載閱讀、多元化閱讀模式等增值服務,以及引導作者加強學術自律、發揮行業與學科平臺作用等方面,期刊網站做得還不夠完善。【結論】期刊網站應從多種途徑輔助作者找到官網、內容建設體現人文關懷、滿足多元化個性化服務需求、打造學風建設宣傳平臺、發揮行業與學科平臺引領性服務等方面改良和優化,為作者提供更精準、貼切的服務。

關鍵詞:官網;農業期刊;網站建設;增值服務模式;宣傳平臺

2020年2月17日,科技部印發《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的通知,提出“推動中國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服務科技強國建設”的要求。2020年9月11日,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的講話中指出,“要辦好一流學術期刊和各類學術平臺”。可見,國家科研改革政策對國內期刊的利好越來越明顯,國內學術期刊將迎來一個新的發展契機。期刊工作者在趁勢而上辦好刊、辦強刊的同時,也應該深思:鼓勵科研人員將在祖國大地上,爭取科研人員將高質量在自己的期刊上,我們應該為科研人員主動做好哪些服務工作?媒體融合時代,大部分科技期刊都已建有自己的網站。期刊網站已從最初的簡單靜態頁面展示,逐步發展成有綜合功能并具有互動性的小型綜合網站,成為期刊展示與對外宣傳的重要窗口。對期刊網站設計與內容建設方面的研究近年來受到關注:葛文[1]指出網站設計應對讀者服務的模式進行考量,并設計出科技期刊網站的讀者服務模式;蘇磊等[2]對新型學術期刊網站的設計實例進行分析與總結,指出新型網站應將信息服務和用戶服務結合,以更好地提升學術期刊網站的信息服務能力;劉銘[3]從可達性、可讀性、響應速度、網站鏈接效果等方面對國內外具有較高影響力的圖書館學情報學期刊網站的可用性進行分析;潘秋岑等[4]從科技期刊網站用戶的人性化本質需求出發,提出期刊網站的用戶體驗優化策略。還有一些研究集中于期刊網站簡約性、建設現狀等方面[5-9]。筆者認為,期刊是作者學術成果發表的載體和陣地,期刊網站應是在學術成果發表過程中提供重要服務作用的平臺與紐帶,網站功能應以高效地服務作者為首要建設主旨和前提。鑒于此,本研究從服務作者角度深入分析32種農業期刊網站建設現狀及存在問題,從而進一步提升自身期刊網站的服務水平,也為同行期刊編輯改良、優化網站提供借鑒。

1統計源與研究方法

筆者所在期刊為綜合性農業期刊,一直關注同行業期刊網站建設現狀,故以2017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收錄的32種綜合性農業期刊為研究對象。首先,調查各期刊網站在百度、360及搜狗三大搜索引擎的官方認證情況,并通過數據庫、紙刊、主辦單位網站等途徑反復核實確認該網站為官網后收藏;然后,從為作者服務的角度分析、探討各期刊官網功能構建與內容建設情況,調研截止時間為2020年12月10日。

2期刊網站構建現狀與問題分析

查看全文

綜合性學術期刊改革

綜合性學術期刊以高校為支撐,有較強的包容性和學科交叉性,在期刊界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們閱讀習慣的改變、數字化出版對傳統紙媒的沖擊等因素帶來了出版行業的深刻變革。另一方面,專業性學術期刊的隊伍呈不斷擴張之勢,與綜合性學術期刊爭奪作者和讀者資源,其影響力日益擴大。此外,學術評價因素的影響也導致綜合性學術期刊不斷探索新的發展路徑。所以,適應出版形勢的新變化,促使綜合性學術期刊實現突圍、轉型與發展,已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一、綜合性學術期刊面臨的挑戰

綜合性學術期刊有過自己的輝煌,但是在新的環境下它的發展舉步維艱。目前主要面臨著如下幾種大的挑戰:(一)互聯網與數字化閱讀的沖擊。互聯網已經深入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的閱讀習慣也在發生著深刻變化。2017年8月4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為《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7.51億,占全球網民總數的1/5。互聯網普及率為54.3%,高于全球平均水平4.6個百分點。其中手機網民占比達96.3%,規模達7.24億,較2016年底增加2830萬人。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正在加速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成為促進我國消費升級、經濟社會轉型、構建國家競爭新優勢的重要推動力。①與此同時,隨著各種電子書、中國知網數字圖書館、百度文庫、谷歌學術等專營或兼營數字閱讀的平臺及其用戶數量的不斷擴大,傳統綜合性學術期刊的讀者群體逐漸縮小,有關期刊著作權、發行權、復制權等的權利之爭也日趨升級。如何應對大眾讀者數字化閱讀的趨勢,在保護版權的前提下拓展綜合性學術期刊的數字化服務,成為學術期刊持續發展所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二)專業性學術期刊的挑戰。相對于專業性學術期刊的“專”而言,綜合性學術期刊的融合性似乎逐漸變成一種劣勢。“千刊一面”,定位不準確,缺乏特色成為綜合性學術期刊共性的短板。盡管高校學報逐漸面向社會征集稿源,但受校內教師評職稱、課題結項等外部因素的影響,相對于專業性學術期刊而言,高校學報的稿源呈明顯的內向性,校外優質稿源不足;同時,由于專業性學術期刊每期刊載同類題材的作品載文量大,刊發周期比高校學報更短,這也使得部分校內優質稿源外流。此外,由于數字化出版的普及,專業性學術期刊和綜合性學術期刊在相同的條件下被讀者搜索,原本占據公有圖書館傳播優勢的高校學報喪失了傳播渠道上的優勢,不少學術研究人員為了提高閱讀效率,更傾向于閱讀同類題材載文量更大、欄目劃分更明細的專業性學術期刊。因此,專業性學術期刊對綜合性學術期刊傳統地位的挑戰不容小覷。(三)綜合性學術期刊分散化的弊端綜合性學術期刊多為個體期刊,由各高校或者科研單位主辦,“一校一刊”成為當前綜合性學術期刊界的典型格局。這種分散化的辦刊模式容易助長學術界一稿多投、自我抄襲等學術不端行為,同時由于從稿源到出版的資源未得到最優化的配置,無形中增加了高校學報的辦刊成本。另一方面,高校學報受到高校工作人員編制的限制,大多為一名責任編輯管理多個學科,且各高校學報同類學科編輯之間的信息交流較少,由于編輯掌握的知識和獲得的信息資源有限,這或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綜合性學術期刊對專業性特別強的學術成果在品鑒上存在一定的障礙。(四)學術評價的客觀沖擊帶來的系列影響學術評價主體(行政管理部門、數據庫、期刊評價中心、學術共同體等)的多頭化、學術期刊評價的簡單化一直受到學術界和期刊界的詬病,某種程度上出現學術評價倒逼學術期刊選稿用稿,學術期刊選稿用稿方式再倒逼學者進行學術研究的現象,這一現象也成為一個難以走出的學術怪圈。但是近年來改革學術評價、期刊評價方式的呼聲卻是雷聲大雨點小,真正具備現實變革意義與實際操作性且被廣泛認同的辦法并不多。

二、綜合性學術期刊改革的必要性

(一)新媒體時代的必然要求。2017年7月11日,以“深化轉型、創業發展”為主題的第七屆中國數字出版博覽會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隆重開幕。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院長魏玉山在論壇上了《2016-2017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報告指出,2016年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總收入5720.85億元,比2015年增長29.9%。其中:互聯網期刊收入達17.5億元,電子書達52億元,數字報紙(不含手機報)達9億元,博客類應用達45.3億元,在線音樂達61億元,網絡動漫達155億元,移動出版達1399.5億元,網絡游戲達827.85億元,在線教育達251億元,互聯網廣告達2902.7億元。網絡廣告收入占數字出版收入的50.7%,移動出版收入占24.46%,網絡游戲占14.47%,網絡廣告在2006至2016年的11年間連續大幅度增長,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②2014年8月18日,主席提出了推動新媒體和傳統媒體融合發展的戰略思想。2014年9月19日,40多位期刊界領軍人物云集中國期刊交易博覽會,共同進行了主題為“學術期刊轉型與發展”的探討,在跨平臺和全媒體、學術期刊數字化方面達成共識[1]。由此可見,數字化出版和數字化閱讀已是大勢所趨,與新興媒體的博弈成為綜合性學術期刊改革的助推器。面對更生動、便捷、環保的電子出版物及其多元化的多媒體載體,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微博微信平臺,綜合性學術期刊需要推出更具吸引力的衍生產品,以滿足讀者多元化的閱讀需求。(二)高校學術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高校學報的刊文具有學科交叉性的優勢,加之高校背景的學術支撐平臺,使其在學術創新的進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由于長期以來形成的高校出經費辦刊的模式在短時期內不會有較大改變,高校學報在中國高校學術創新中的地位也不會動搖。因此,學術創新責任的擔當成為高校綜合性學術期刊改革的重要任務。當前高校聯合辦學、優勢學科共建、交叉學科建設成為學術研究的新方向和新趨勢,綜合性學術期刊也需要適應這種新的科研模式,在聯合辦刊和協同創新上有所作為,如朝著集約化、系統化的方向改進。(三)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題中之義。科教興國戰略是我國長期以來堅持的基本國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要求實現學術的百家爭鳴和百花齊放,綜合性學術期刊以其綜合性以及在學術觀點上海納百川的優勢,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增強國家軟實力上發揮著重要作用。作為社會主義思想文化的主要陣地,綜合性學術期刊具有強大的產業功能,因此必須把握大方向,緊跟新時代的要求,樹立和弘揚正確的價值觀,為人民群眾提供比專業性學術期刊更貼近群眾、貼近實際的公共文化服務,完成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光榮使命。

三、綜合性學術期刊的改革與創新路徑

查看全文

學術期刊辦刊創新路徑研究

新時代是一個舉旗幟、擔使命、創未來的時代,是一個對期刊出版、編輯工作、傳播媒介、發行方式等提出高質量要求的時代,是一個對學術期刊擁有更多平臺、更高期待的時代,是一個數字傳媒的新時代。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以下簡稱學報)不忘初心,始終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宣傳思想貫徹工作始末,始終承擔著文化傳播和傳承工作,抓住時展的脈絡和機遇,與時俱進,取得豐碩的成果。哲學社會科學學報連續榮膺“百強報刊”“社科名刊”“國家社科基金優秀期刊”“四核心”(全)期刊等稱號。據中國知網《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人文社會科學•2019版)》數據顯示,《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復合類即年指標為4.069,數據位列全國文科類2337種來源期刊第一名(見表1)。

1提高政治站位,強化編輯主體責任

指出:“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1]抓好期刊的意識形態工作,就是抓住期刊的牛鼻子,關乎期刊的前途命運和生死存亡。抓好期刊的意識形態工作是大到整個期刊界,小到編輯部的本職工作,不抓是失職、失責,抓錯方向、輿論誤導是瀆職行為。因此,編輯人必須堅持為黨辦刊,為人民創刊、立刊,堅持黨管期刊,黨管媒體的原則。種好學報意識形態的“責任田”,守好學報宣傳輿論陣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既不能把小事說大,也不能把大事說小,落實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責任和主體責任,形成人人為意識形態負責擔責的局面。提高政治意識,強化理論學習,注重編輯政治修養的養成和提高。一是編輯需要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把握稿件政治方向,提高政治覺悟和黨性修養。二是通過制定每月、每周、每日的學習制度和計劃,強化黨章黨規相關理論的學習,緊抓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政策法規的學習,明辨是非,確保編輯在日常行為和稿件處理方面遵紀守法,入耳入腦入心,做到學思用貫通、知行信合一。三是加強編輯基本業務和文化知識的學習,緊跟時展的步伐。不學不成,不學不知義,老編輯、中青年編輯都會面臨被時代淘汰的風險。

2注重理論創新,壯大主流思想輿論

學報一貫堅持正確的辦刊方向,堅持正確的辦刊規律,開門辦刊,開放辦刊,用政治家的眼光,釘釘子的精神,實干家的態度辦刊、興刊、守刊。既突出刊物的內容之美,又給作者、讀者呈現出刊物內在的思想之美、靈魂之美。既突出刊物外表的賞心悅目,又彰顯刊物的內涵之秀。時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楊衛院士在給《清華大學學報》創刊90周年的賀詞中說:“大學學報是以客觀的學術語言記錄大學發展的一部奔流不息的編年史,這部編年史雖較大學的奠基稍晚些,但也已經歷經百年滄桑。這雖然已經超過今日讀者中絕大多數人的年齡,但沒有人否認這部編年史刻下了大學師生們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凝結了豐富的學術積淀,養育了一代代學人。它是大學精神的蓄積,發揚、凝聚和擴張,是大學學術的窗口,品牌和旗幟。”[2]學報作為打造學術期刊窗口的平臺,立品牌和樹旗幟至關重要,在期刊發展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學報采取外向型辦刊舉措,近幾年不僅開展黨的理論創新成果闡釋和學術建構,有效利用“研究闡釋黨的精神”“新中國成立70周年”等宣傳契機,開辟“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策劃。而且研究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開辟“一帶一路”專題研究;推動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建構。再者,有效利用“中國知識體系問題研究”,開辟“中國知識體系問題研究”“中國學派”專欄,為國家重大理論現實問題提供智庫支持,為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提供現實決策思考,為繁榮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尋求新路徑。2.1開展黨的理論創新成果的研究和闡釋。學報充分發揮學術研究陣地、意識形態陣地作用,開設“全面從嚴治黨”“生態文明建設”等專題,積極組織選題策劃和專欄約稿,并借助各大數據庫網絡首發平臺和微信平臺,快速傳播研究成果,取得良好成效。主要刊發文章:《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與中國方案》(胡鞍鋼)、《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與世界新型政黨關系的構建》(鄧長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發展背景、理論體系與重點領域》(胡鞍鋼)、《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邸乘光)、《論以人民為中心的生態文明思想》(張乾元)、《試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的內涵與特征》(楊小軍)、《質量強黨:新時代推進黨的建設的戰略新思維》(齊衛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理念探析》(李桂花》、《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研究述評》(杜麗群),等。據中國知網CNKI統計,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與中國方案》下載8876次,被引用44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發展背景、理論體系與重點領域》下載3611次,被引用13次,詳見表2。學報長期開展黨的理論創新成果闡釋和學術解構、建構研究。通過挖掘黨的理論創新成果,研究闡釋黨的精神,開創專題研究專欄。設置“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策劃”,深刻領會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思想、生態文明思想、法治思想的精神實質、豐富內涵和特點特質,推出一系列有價值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不斷豐富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內容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2.2推出具有整體性、預見性和全局性的現實問題研究。學報作為學術期刊,作為文化的傳播載體,一方面為繁榮哲學社會科學服務、為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服務,同時也為國家具有整體性、預見性,能指導全局的理論方略出謀劃策,為超前性的現實問題的解決而服務。“中國知識體系問題研究”“中國學派”專欄是學報的傳統優勢欄目,旨在探討科學研究者們為何成為學術群體,以及如何建構出跨學科的學術群體。雖然“中國知識體系問題研究”和中國學派的解構、建構是一個復雜進程,但也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主要刊發文章有:《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兩個研究視角》(齊衛平)、《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貧困治理的歷程、經驗與前瞻》(向德平)、《德治視角下健全新時代鄉村治理體系的思考》(李元勛)、《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居住空間與民族關系再造:民族互嵌型社區的文獻述評與研究展望》(楊鹍飛)。2.3注重主體層面、基礎層面和主要層面的專題策劃。“一帶一路”作為國家重大戰略倡議,蘊含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髓。“一帶一路”從倡議走向實踐,經歷了歷史的積淀、現實的渴望以及發展的機遇,惠及沿線幾十億人口,得到世界廣泛關注。這一具有戰略意義的倡議,引領中國未來發展進程,改變人們的生活,為全人類謀福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也正與學報堅持以問題研究為中心,注重主體層面、基礎層面和主要層面的專題策劃、注重“重點盤”與“基本盤”兼顧的思路相契合。“一帶一路”包含“中亞研究”子欄目,主要刊發文章:《“一帶一路”視域下國別和區域研究的大國學科體系建構》(羅林)、《“一帶一路”背景下新疆高等教育來華留學生變化趨勢研究》(陳麗)、《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中印俄互動模式前瞻》(李亮)。

3強化問題意識,注重問題導向

查看全文

顏延之詩歌風格論文

論文關鍵詞:顏延之著述思想性格詩歌風格影響

論文摘要:目前,學術界對于顏延之研究主要集中在出仕時間、思想性格、著述、作品系年、詩歌創作、文賦、影響和顏謝比較八個方面。總體而言,成效顯著,但還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對于出仕時間有爭議,沒有顏集的校注本,一些詩文的寫作時間還有待考證和確定,詩歌“辭采”的研究比較表面化,文賦研究相對薄弱等。

顏延之作為“元嘉三大家”之一,在當時的文壇享有重要的地位,史書和文學批評論著都有記載。鐘嶸在《詩品》中稱其為“經綸文雅才”。然世事變遷,南朝以后,顏延之其人其文的影響力和地位不斷下降,褒少貶多,受關注程度不高。新中國成立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對顏延之的研究依然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從1949年到1982年,競無一篇研究顏延之的論文,其他研究資料只有繆鉞發表于《中國文化研究會刊》(1948年)的《顏延之年譜》”“p4)。自1985年周懷忠的《論顏延之的文學創作》(《山東師范大學學報》1985年第5期)發表后,才陸續出現一些研究顏延之的論文,但這和“元嘉三大家”中的另二位——謝靈運和鮑照的受關注程度不可同13而語。至于專著,截至上世紀末,中國內地居然沒有一本研究顏延之的專著出版,期間只有臺灣1988年出版的黃水云《顏延之及其濤文研究》。進入本世紀,這種情況有所改觀,顏延之研究不斷加強,表現為三個方面:其一是在為數不多的(8O多篇)研究顏延之的論文中,有大約50篇是在新世紀發表的;其二是一批博士、碩士淪文相繼出現,博士論文有楊曉斌的《顏延之生平與著述考》(2005年),碩士論文有劉文蘭的《顏延之文學論》(2000年)、裴闖的《顏延之生平創作一議》(2001年)、李佳的《顏延之校注及其研究》(2003年)、陸立玉的《顏延之與元嘉文學》(2005年)、孫震芳的《顏延之及其詩文研究》(2007年)、黃磊的《顏延之詩歌研究》(2007年)、楊艷華的《顏延之詩歌研究》(2007年)、張莎莎的《顏延之研究》(2008年);其三是2008年長沙理工大學諶東飆教授的《顏延之研究》一書出版,該書不僅填補了大陸顏延之研究專著這一空白,也標志著顏延之研究在這一階段取得了重要突破。然而,在古代文學研究13益深入的今天,顏延之研究還是相對薄弱的。本文試圖對顏延之研究加以回顧和評述,以期引起研究者對顏延之更多的關注。

一、出仕時間考辨

顏延之以光祿大夫致仕。《宋書》和《南史》都為其立傳,這為研究顏延之的生平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后世學者對其年齡、任職經歷、生平事跡、致仕時間等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研究,如繆鉞的《顏延之年譜》,沈玉成的《關于顏延之的生平和作品》(《西北師范大學學報》1989年第4期),楊曉斌的《元嘉十七年至二十九年問顏延之仕歷考辨》(《甘肅聯合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顏延之出為始安太守始末考》(《西北師范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顏延之生平與著述考》,黃水云的《顏延之及其詩文研究》,李佳的《顏延之作品新探》(《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2008年第2期),諶東飆的《顏延之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其中,顏延之出仕時間是爭議的焦點。繆鉞、黃水云、諶東飆等人均認為延之出仕時間當在義熙十年(414年)至義熙十一年(415年),即31—32歲之間,主要依據就是《宋書·顏延之傳》。而沈玉成在《關于顏延之的生平和作品》中以劉柳的仕歷為線索,推斷延之的出仕時間不晚于義熙元年(405年),即23歲左右,因為義熙三年劉柳已是“尚書仆射”,如果顏延之30歲以后出仕,和劉柳的仕歷矛盾。楊曉斌在《顏延之生平與著述考》中沿著沈玉成的思路對劉柳的仕歷進行了仔細的考辨,也認為延之是義熙元年出仕,這就將延之的出仕時間提前了10多年。當前,由于史料的缺乏,這個問題還很難形成定論。

二、思想和性格研究

查看全文

學術期刊出版單位集團化建設策略

2021年5月18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要推進期刊集群化集團化建設,[1]打造一批世界一流、代表國家學術水平的知名期刊,[2]為我國學術期刊發展提出明確要求并指明了方向。經過20多年實踐與探索,國內一些集群化集團化刊群已成規模并取得顯著成績,積累了豐富經驗,部分學術期刊出版單位正在積極籌備或建設集群化刊群。集群化集團化已成為我國高校學術期刊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我國高校學術期刊集群化集團化建設現狀

我國“雙一流”建設高校學術期刊數量多、質量高,集群化集團化建設業績顯著,是我國高校學術期刊重要出版單位,對中國學術期刊發展具有引領和推動作用。筆者以“雙一流”建設高校學術期刊集約化出版單位為樣本,通過訪問官方網站等方法,統計其集群化集團化期刊管理單位名稱、定位、管理方式、期刊類型和數量等指標。統計顯示,有75所高校實施了期刊集約化管理,其中由出版社統一管理的35家、期刊社統一管理的40家。

1.定位與名稱

75所高校官網顯示,對集群化集團化期刊管理單位的定位屬性包括直屬附屬單位、業務部門、服務部門、教輔機構等11種,其中40所高校對其定位屬性為直屬附屬單位,其他的定位屬性還有業務部門、服務部門、教輔機構等。40所高校成立期刊社等機構,對期刊實施集約化管理,此類管理單位名稱中最多的是期刊社,其次是期刊中心;35所高校通過出版社對期刊實施集約化管理,此類管理單位名稱為出版社(出版集團)期刊社(期刊中心、期刊部),出版社大多數被定位為直屬附屬單位,期刊集群化管理部門不作為高校二級機構。

2.管理模式與類別

查看全文

英語委婉語及社會交際功能研究論文

[Abstract]Euphemism,asacommonlinguisticphenomenoninworldculture,iswidelyusedineverysocialclassandfield.Englisheuphemism,asoneofmanyeuphemismsexistingintheworld,hasitsowndeeporigin,whichincludeboththereligiousoriginandthehistorical,literaryorigin.ThisthesiswilltrytodiscusstheoriginofEnglisheuphemismfromeveryaspectofreligion,race,politics,literary,andhistory.Languagereflectslife,andisalwayscloselyrelatedtothesociety.Duringthecommunication,duetosomecertainrestrictionofbehaviorandmorality,peopletendtouseeuphemism—usedasakindoflubrication,makingtheharsh,indelicatewordssoundtactfulandpleasant.Englisheuphemismplaysaveryimportantroleinpeople’ssocialcommunication.ThispaperwillalsoexpoundthesocialcommunicativefunctionofEnglisheuphemismfromthethreeaspects:evasivefunction,politefunction,andcosmeticfunction.HavingagoodunderstandingoftheoriginandsocialfunctionofEnglisheuphemismandtheEnglishlanguageculturecanavoidmanyconflictsintheprocessofsocialcommunication.

[KeyWords]origin;communicativefunction;evasion;cosmeticfunction;politeness

【摘要】委婉語是世界文化中普遍存在的語言現象,它廣泛應用于社會各階層和領域。英語委婉語作為眾多委婉語中的一種,具有其產生的深厚淵源,其中包宗教與政治的,也包括文學與歷史的。本文試圖從宗教、種族、政治、文學、歷史等方面入手來探討英語委婉語的產生淵源。語言反映生活,并且總是和社會緊密聯系在一起,在語言交談中,由于一定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的制約,人們通常使用委婉語----這一“潤滑劑”,使刺耳,不文雅的話變得委婉愉悅。它在人們的社會交際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從其避諱功能、禮貌功能以及掩飾功能三方面闡釋了英語委婉語的社會交際功能。通過充分理解英語委婉語的起源及其社會交際功能,進一步理解英語語言文化,以避免社會交際中的各種沖突。

【關鍵詞】起源;交際功能;避諱;禮貌;掩飾

1.Introduction

Euphemismisaculturalphenomenonaswellasalinguisticconcept.Everylanguagehasitsowneuphemism,sodoesEnglish.Itisdeeplyrootedinsociallifeandhasagreatinfluenceonsocialcommunication.AsanindispensableandnaturalpartofEnglishlanguage,Englisheuphemismhasattractedpeople’sattentionforalongtime.SinceEuphemismwascoined,ithasplayedaveryimportantroleinpeople’scommunication.Thecommunicationwithouteuphemismisunimaginable.Euphemismisusedlikelubrication,whichmakesthecommunicationgoonsmoothly.ThisthesiswillhaveanoverviewoftheoriginofEnglisheuphemism,andstateitssocialcommunicativefunction.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