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思想政治表現范文

時間:2023-08-09 17:41: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學生思想政治表現,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大學生思想政治表現

篇1

關鍵詞:評價;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估的特點

(一)導向性

評價的目的在于改進和完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是有計劃、有組織的自覺活動,是以一定的目標、需要、愿望為準繩的價值判斷過程。通過對思想政治教育現狀的調查、分析、描述與評價,教育者及主管部門能夠及時總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經驗,發現存在的問題,不斷克服缺點,取得更大的成績。

(二)動態性

考察和評價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要堅持發展的觀點,注意經常收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檢查與定期評估結合起來,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更加客觀、全面、公正。再次,評價者往往會通過有意識地調整指標體系的設計和某些指標的權重,引導評價對象積極主動地去克服某些薄弱環節,朝著既定目標發展,更好地發揮評價活動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動態調節作用。

(三)對比性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對比性特點不僅表現為思想政治教育現狀與評估指標的對比,還表現為評估對象過去同現在的對比,也表現為評估對象之間的對比。通過這些對比,可以判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認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發展水平,找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明確今后的努力方向與工作重點。

(四)系統性

評價活動需要確立發展性評價理念,運用系統分析的方法,對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各種因素加以分析。在設計評價工作方案和評價指標體系時,要認真分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的各種要素、各個環節之間的相互作用與聯系,準確把握它們各自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工作方案和評價指標更加符合實際。在具體評價時,既要重視對某些階段性、局部性工作的評價,更要重視對整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統、工作開展情況的總體分析,在局部分析與整體分析有機結合的基礎上作出全面、準確的評價。

二、發揮評價在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中的作用

(一)明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目標和標準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目標,應體現這一目的要求,同時結合不同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來具體規定。首先應該結合實施質量提高工程的目的要求,明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目標和標準。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應該以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為目標,并按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工程的目的要求,從完善工作體系、優化教育活動過程、發展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等方面來進行評價標準與指標的具體設計。

(二)優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過程與環節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是由認識、比較、判斷三個環節組成的活動過程。評價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對有關信息進行收集、分析、處理,為評價提供全面準確、充分有力的事實依據和事實支撐。評價的第二個基本環節是比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過程中的比較,重點是把評價對象和評價標準加以對照,從而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學生思想品德作出科學合理的評價結論。同時,不同單位之間、教育者之間、大學生之間的橫向對比,提供了相互比照、知己知彼的機會,使大家能夠找出各自所具有的優勢、存在的不足,營造比學趕幫、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圍。評價的第三個環節是判斷,要在比較的基礎上判定評價對象的價值及其實現程度,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取向和評價者的主觀意愿得到充分體現。

(三)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模式與方法

優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模式與方法,對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這一評價目標的實現至關重要。總結性評價與指導性評價相結合的模式,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基本模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是按照一定的原則、標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和大學生思想品德狀況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價值判定,使被評價者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學生起到引導、激勵和規范作用,體現了總結性、鑒定性評價與指導性、發展性評價的統一。運用總結性評價與指導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模式,必須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評價方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估,要根據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的評價目標和運用總結性評價與指導性評價相結合評價模式的具體要求,創造性地運用這些不同的評估方法。

三、結語

分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顯性系統與隱性系統的矛盾關系,切實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顯性系統的競爭力、影響力與滲透力,充分發揮顯性系統在博弈中的優勢,針對隱性系統的狀況進行吸引、引導,把隱性系統控制在最小狀態,這是新形勢下,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與質量的新方式。

篇2

【關鍵詞】高職院校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方法創新 必要性

近幾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迅猛發展,辦學規模不斷擴大,但人才培養質量卻不盡如人意,表現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究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很多高職院校在強化學生技能培養的同時,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揮,特別是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方面存在明顯不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為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適合青年大學生的思想實際,更加適應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必須針對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一些不足之處進行改進和完善,不斷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總體來說,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的必要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標、教育內容發展變化的必然要求

教育方法是實現教育目標、完成教育任務的手段。有什么樣的教育目標和教育任務,就要求有什么樣的教育方法為之服務。在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的學習、生活與就業問題結合得更加緊密,其內容、目標與以往相比發生了重大變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在不斷地充實,教育內容注入了鮮活的思想、知識和事實材料。教育目標也不再僅僅注重社會價值的實現(即主要從黨、國家和社會的角度來談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從人的全面發展的視角來重新審視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注重開發大學生的潛能,進行素質教育,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協調發展,引導大學生勤于學習、善于創造、甘于奉獻,成為“四有”新人。在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內容發展變化階情況下,如果方法仍然固守傳統的灌輸教育形式,那么其實效性將大打折扣。因此,只有進行方法創新和發展,才能適應當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內容變化發展的要求。

二、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發展變化的客觀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對的外部客觀存在。具體是指影響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發展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開展的一切外部因素。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根據所處的具體環境選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現階段,從國內看,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市場經濟負面影響的挑戰;同時,精英型高等教育正在向大眾化高等教育轉型,這些都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戰,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創新、選擇和運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鼓舞人、教育人、引導人的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服從和服務于建設、改革和發展的大局。

三、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形成與發展規律的本質要求

大學生的思想是在客觀外界條件和主觀內部因素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同時又是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豐富的。因此,要做好高職院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須掌握其思想形成和發展的規律。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其產生、變化和發展對社會存在具有依賴性。高職院校大學生的思想是一切社會生活的過程和條件在他們觀念上的反映,是社會物質生活過程及其條件在他們頭腦中的觀念形態的反映。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思想,也就是說,社會存在決定了高職院校大學生的思想。現代社會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日新月異,社會存在已發生了重大變化,高職院校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判斷和道德標準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因此對他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必然隨之發生變化。沒有永恒不變的方法,只有持續不懈地進行創新,才有可能愈益深入地認識規律,認識方法。相反,如果總是墨守成規,就必然會落后于時代變動的腳步。

四、貫徹以人為本理念的要求

以人為本是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出發點與落腳點。以人為本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在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過程中,要求教育者在繼承和借鑒的基礎上,更加明確地堅持“以人為本”思想的指導,主動根據其基本原理和要求,積極探索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完善、優化、整合和創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遵循人性化的原則,科學地選擇和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日益與大學生自身發展的主體性、能動性緊密結合,對大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產生更為明顯的引導和促進作用。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要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須實行創新,并在創新過程中融入更多人文關懷,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以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維護大學生的根本利益,為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服務。

總之,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須根據時代的變化所帶來的教育內容和教育環境的變化,遵循大學生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規律,始終堅持和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不斷進行改革與創新,才能從根本上提高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

【參考文獻】

[1] 程道光. 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研究[J]. 赤峰學院學報,2010(1)

[2] 丁政,以人為本理念下高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研究[D]. 湖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篇3

(黃山學院,安徽 黃山 245041)

【摘 要】高校是培養多方面人才的重要基地,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僅僅只是表現在專業知識及技能方面,還表現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社會觀,能夠為大學生營造健康的心理提供依據,同時也能夠增強大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本課題筆者在分析90后大學生政治教育現狀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加強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對策進行探究,希望以此為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提供一些具有價值性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 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0 引言

對于高校來說,在培養人才過程中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顯得極為重要。90后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與80后相比較,在思想方面較為奔放,在觀念方面較為多元,并且個性突出,這些特點有利也有弊,所以便需要做好90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以此使他們能夠具備正確的學習觀、人生觀及價值觀。然而,現狀下,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還存在一些較為問題的問題,比如教育內容與教育方法的缺失等[1]。鑒于此,本課題對“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與對策”進行分析與探究具有較為深遠的重要意義。

1 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分析

1.1 現狀下90后大學生思想性格特點

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大學生正確思想認識的形成,進一步為培養人才提供保障依據。現狀下,大學生年齡普遍分布在90后,而90后大學生屬于一個特殊的群體,與80后比較起來,存在多方面的獨特性。一方面,由于我國“少生優生”觀念的落實,大部分90后大學生均為家中的獨生子,因此獨立意識較為強烈,個人具備強烈的自信心,但是意志力方面顯得極為薄弱。常表現為不愿受到傳統思想的束縛,熱衷于以自我為中心,但是缺乏危機意識以及創新意識[2]。另一方面,90后大學生情感較為薄弱,因為環境變化巨大,90后大學生接觸情感時間較早,但是對情感的正確認識較為缺乏,常容易受挫。除此之外,隨著“微時代”的到來,一些新型的社交軟件風靡一時,比如微博、微信、QQ等,使得90后大學生主流思想較為先進,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強,但是面對網絡的巨大誘惑,自控能力較為薄弱,容易早熟。

1.2 現狀下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存在的問題

結合筆者多年的教育經驗,發現對于90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還存在一些較為明顯的問題:(1)教育效果不佳。高校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較為系統的工作,教育效果不佳是明顯存在的問題。導致這方面問題的存在主要是因為90后大學生思想個性突出,崇尚自由,不愿被傳統觀念束縛,因此面對一些個性張揚的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便顯得極為棘手。(2)教育內容缺失。傳統模式下,對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法,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講臺下聽,這樣無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此同時,因為教育內容的缺失,使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實質性作用。在面對網絡時代的到來,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僅僅表現在正面案例與負面案例上,很難達到有效的教育效果。(3)教育方法的缺失。如前所述,“灌輸式”教育方法已經不適合應用于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3]。隨著“微時代”的到來,90后大學生更愿意通過微博、微信以及QQ空間發表心情以及心聲,倘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還維系在老一套的教育方法中,那么將無法達到預期高水平的教育效果。

2 加強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對策探究

2.1 掌握90后大學生的特點,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要想使高校的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有效增強,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工作者來說,便需要掌握90后大學生的特點,比如在生活方面的特點,在學習方面的特點,在面對情感方面的特點,多與大學生交流,在掌握90后大學生各方面特點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的大學生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策略,做到“因人施教”,并且還遵循“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方式,充分遵循學生的個性發展[4]。進一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有效強化。

2.2 思想政治教育與生活充分融合,增強實踐教學

思想政治教育離不開生活,通過生活中的細節,融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工作中,更能激發大學生的思想,讓他們懂得生活、熱愛生活。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來說,便需要以身作則,開展有積極意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讓大學生積極參與,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思想認識,讓他們更懂得生活,進一步為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發展觀。比如組織大學生去敬老院照顧無子女老人與留守老人,激發大學生“敬重長輩”的傳統思想美德。比如組織大學生進行自我安全保護演習,開展法律教學課堂,以此提升大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學會運用法律知識加強自我保護等。

2.3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性,融入與時俱進的教育方法

對于高校來說,便需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性,發揮職能作用,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運行機制進行改革并加以完善[5]。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統一籌劃,做好教書、管理以及育人等多方面的思想工作。對于教師來說,便需要積極主動與大學生溝通,了解大學生在學習方面、生活方面的需求,進一步實施與時俱進的教育方法。比如,現狀下,大部分90后大學生都通過微博、微型以及QQ等網絡客戶端交流身心,教師便可以通過建立QQ群、討論組等形式,增強與大學生之間的交流,以此消除師生之間的距離感,使得學生與教師之間平等相處。并且,教師還可以收集具有教育意義的微小說、微電影,以此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對于這些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但能夠提升大學生在學習方面的積極性,而且還有利于大學生快速汲取知識,進一步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完善奠定良機。

3 結語

通過本課題的探究,認識到90后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在個性方面、行為方面以及思想特征方面,均表現得較為特殊。與此同時,還認識到現狀下高校在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教育內容及方法缺失等問題。因此,做好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強化工作便顯得極為重要。比如掌握90后大學生的特點,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與生活充分融合,增強實踐教學;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性,融入與時俱進的教育方法。相信做好以上這些,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效果將能夠得到大大的提升,進一步為我國教育事業的進步及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朱宇,邱增凱,葉鑫.新媒體視域下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J].中國報業,2013,04:139-140.

[2]袁世俊,莊文娟.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創新探微[J].宿州學院學報,2013,08:103-105.

[3]黃曉剛,于亞東.對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反思[J].理論觀察,2014,03:151-152.

[4]張萍萍.微時代視角下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選擇[J].才智,2014,19:35-36.

篇4

[關鍵詞]中國;美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20-0036-04

路徑研究既是深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內在要求,也是一個極具現實意義的研究視角,是連接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它既有助于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與有效性,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對社會轉型的必然要求。中美兩國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比分析中美兩國在這方面的優勢與不足有助于我們拓寬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視野,深化對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

一、中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的比較

在一個高等教育日趨國際化的時代,有必要通過中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的比較來達到借鑒與提高的目的。

(一)中關大學生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較

家庭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奠基性、針對性、全程性、滲透性、親和性、權威性的特點與地位。中美兩國在這方面的差異是明顯的。

1.中國大學生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與不足

歷史上,中國是一個倫理國家。今天,這份歷史遺產依然傳遞了一定的正能量。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這種注重血緣倫理的家庭是一種潛在的資源,能夠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產生深遠的影響,發揮其他教育路徑難以企及的巨大作用。“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雖有“絕對化”的色彩,卻也在一定意義上道出了家長在中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獨特功能。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深刻性表現在對大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依戀感和歸屬感上。”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指出,血緣是中國社會處理一切關系的原點,是一個家庭乃至中華民族的指認符號。血緣倫理是以血緣親情為核心和基礎而形成的道德文化,血緣倫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性的自然和白發要求,是中國文明的突出特點。

從家庭特征看,中國的家庭穩定,親情濃厚,有助于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與針對性。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青年即便是上了大學,甚至是成年以后,中國的家庭一般依然持續地對下一代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成年人年齡再大,但是在父母面前永遠都是孩子,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來說,這可能是個優勢,但把握不好度卻可能轉化為劣勢。比如處處包辦,越粗代庖等。中國家長的權威性有助于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但把握不好度也可能轉化為劣勢。如過度使用這種權威性,會侵犯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容易使學生言聽計從,不能分辨是非與善惡,失去自己的獨立判斷。從家庭的社會職能看,中國的家庭更有助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尊老愛幼、孝敬長輩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永不枯竭的資源。中國家庭還注重培養學生的群體意識和整體意識,強調服從集體,顧全大局,以集體利益為重。

中國的家庭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觀念和方法上。如家長作風,專制主義;暴力傾向,賞罰簡單;重智輕德,分數第一;己之私愿,強施子女;嬌慣溺愛,包辦代替;急功近利,實用主義;遏制創新。中庸心態;趨炎附勢,盲目跟風;明哲保身,虛偽世故;精神空虛,缺乏信仰。中國家長和高校之間疏于溝通,缺乏合作;部分家長家庭教育意識淡薄,缺乏對子女的監督和管理,沒有充分履行家庭教育的職責;很多家長無視大學生的自然發展,恨鐵不成鋼心態普遍;中國家庭隔代撫養伴生諸多弊端,特別是嬌慣溺愛;中國家長往往將孩子看做是自己的附屬品,無視大學生在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和獨立性;中國家長教育能力缺乏,傾向于封閉式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實效性有待于進一步提升。中國的家庭對大學生價值觀與人生觀的影響較為明顯,而對于大學生政治傾向性的影響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2.美國大學生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與不足

在美國,家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點,在政治社會化中起著基礎的作用。研究表明,美國青少年的政黨認同與其父母的政黨認同高達50%-60%,表明家庭對大學生政治情感與政治傾向的深刻影響。美國社會學家詹姆斯(James F.Lea)認為家庭教育與兒童政治意識的形成有著密切的關聯。美國不少總統非常重視家庭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要性。里根強調要恢復家長在教育過程中的合適地位。克林頓指出,家庭是構成我們這個國家大社區的基礎。鞏固家庭的問題與美國利害攸關,美國對此負有責任。反過來說,美國的家庭也與美國的穩固利害攸關,也負有責任。

美國心理學家佩克(R.Peck)、哈維格斯機(R.J.Harighurst)的研究發現,學生的態度和思想政治品德特征與家庭作風的關系甚為密切。一個人一生中有1/3的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的,每個人都從父母身上不同程度地學到了做人的準則和思想政治品德,并往往影響他們的一生。著名德國教育家福祿培爾曾說:國家的命運與其說是掌握在當權者的手中,倒不如說是掌握在父母的手中。

美國學校重視與家庭合作,不少學校成立了“家長――教師協會”或“聯誼會”,定期召開會議,共商家校德育大計。美國家庭教育里內涵的獨立意識解決了學生成長中的依賴思想。美國家庭教育的內容廣泛,包括身體,認知能力,社交能力,情商等等,美國家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社會人,尊重學生的獨立與選擇,美國父母提倡開放式家庭教育美國家庭更注重引導、啟發的方式,說得更多的是“try”、“go”,鼓勵孩子對周圍的事物自己作出評判,然后通過自己的實踐驗證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有很強的事實說服力,可以增強孩子在社會中判斷是非的能力。

美國存在大量單親家庭、同居家庭、再婚家庭,這種不完整家庭給兒童帶來的不良影響會延伸到兒童的成年,包括大學階段。受美國清教文化和民主文化的影響,美國的年輕人在18歲以后便需要獨立生活,這種獨立生活是全方位的,包括思想意識的獨立,在美國,這種情況實際上在18歲以前就實實在在地灌輸了。在一定意義上,這種情況不利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少家庭的支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難免會受到一定的影響。美國大學生從小就被灌輸一種反權威意識,強調獨立、自由、民主,單從這方面來看,這種情況不利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過于強調個人中心主義給美國大學生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如個人主義中存在理想淡漠、享樂主義等消極的一面,愛國主義浸透了霸權主義、狹隘民族主義因素,自由、平等、人權里含有歧視、不平等、干涉他國內政的傾向。有太多的美國家庭、學校和教堂不再履行他們作為道德標準的維護者和促進者的傳統職責。

(二)中關大學生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較

學校教育對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觀點及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獨特的地位和作用,是最有效的政治社會化的工具,在政治情感的培養和政治傾向的定向中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中美兩國在這方面也存在明顯的差異。

1.中國大學生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與不足

中國大學生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分為課內與課外,課內主要是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基本原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軍事理論及國防教育、形勢政策課程的教學。課外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指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主要包括學校組織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軍事訓練及其他學校不定期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如自愿者服務、參觀各種紀念場館、革命紀念地等。從學時上看,這些課程占教學計劃總學時的20%左右。需要說明的是,這個數據不包括學校不定期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

隨著網絡的普及,中國高校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專題網站,實施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國高校在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方面、網絡信息傳播平臺的搭建、網絡輿情的監控、網絡教育載體的擴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的探索方面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此外,中國高校建立了較為完備的黨團組織體系,它們通過組織業余黨校、團校和馬列、等理論學習小組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組織和指導學生會和學生社團活動,培育當代大學生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價值觀和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鍛煉和提高大學生的參與意識、競爭意識、合作意識。

中國大學生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之處特別表現在課堂教學過于理論化、抽象化。我們仍有一部分教師照本宣科,部分實踐教學環節流于形式,沒有達到預期目標。謝傳倉的調查表明:有46%的學生認為課程內容空洞,以講空道理為主,缺乏深度。俞婷的調查表明:有72.8%的學生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主要還是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模式。

2.美國大學生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與不足

美國大學生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分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顯性課程分三個層次,即政治課程如公民學、美國憲法、美國政府、美國總統制、民主問題、時事、國家管理、亞洲政治思想、歐洲政治思想、美國政治生活中的道德問題、政治與社會制度、偉人肖像專題,政治課程占教學計劃的15%一20%。人文社會研究課程如藝術和社會、人文課、語言和人、西方文化的三次危機、男女平等理論和婦女運動、宗教、倫理學等,第三個層次是在所有課程中進行的滲透性教育。

隱性課程如組織學生參觀各種紀念場館、博物館、國家公園、展覽館、法院、市長辦公室等;利用辦奧運會,發射航天飛機等重大活動,宣揚美國精神;通過升旗儀式、節日慶典,文藝演出等活動灌輸愛國主義思想;美國高校還通過學術活動、學生舉辦的報刊雜志、校園文體活動、入學畢業儀式、學校管理,主要是學生事務管理,包括生活指導、社會服務、服務性學習、教育實習、調查訪談、情境模擬、社會合作研究項目、學習型社區創建等活動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教育;美國學校每一個班級里都有國旗、總統像,學習日以唱國歌和對國旗宣誓盡忠開始。美國高校采用討論、閱讀、錄像、表演、辯論等多種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參與教學,從而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美國大學生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現了從學術性與認知訓練到體驗式教育的轉變。卡耐基教育發展基金會政治參與項目研究結果顯示,21個體驗式公民教育課程和項目都呈現積極的結果,討論也會對大學生的態度與行為產生積極影響。

美國大學生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之處是過于強調以個人主義為核心的價值觀,導致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泛濫。

(三)中關大學生社會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較

社會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廣泛性、滲透性和導向性的特點。中美兩國在這方面存在巨大差異。

1.中國大學生社會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與不足

我們在“摸著石頭過河”的情況下,經過多年的實踐,也探索出了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學生社會思想政治教育經驗。但與美國相比,我們的優勢不夠明顯,劣勢較為突出。比如我們的各級各類社會教育機構都是單兵作戰,缺少合作,在社會教育系統內部都沒有形成合力,更難以在家庭、學校和社會三者之間形成合力。

我國大學生社會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之處表現在網絡文化建設和不良網站信息的監督嚴重滯后,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嚴重的負面沖擊。社會教育管理混亂、理論與實踐研究薄弱、財政與設施建設投入不足、功利主義明顯、注重知識技能培訓、疏于良好公民素質的養成教育,并存在牟利動機。多年的社會教育實踐告訴我們,培養學生政治素質十分重要。我國雖有社會教育的優良傳統,但是隨著社會的變遷與發展,我們對這個傳統缺少足夠的重視,時至今日,導致我們對社會教育存在一些誤區,對社會教育的重要意義認識不夠充分,缺乏大教育觀,認為教育就是學校教育。

2.美國大學生社會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與不足

美國發達的社會傳媒和豐富的社會公共環境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美國的電影電視、書報雜志、人物傳記、富蘭克林的《格言歷書》和《自傳》、杰斐遜的《獨立宣言》等大眾傳媒對大學生的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美國國會大廈、白宮、華盛頓紀念館、林肯紀念堂、杰佛遜紀念堂、國會圖書館、航空航天博物館等社會公共場所都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豐富資源。社區機構經常組織社會問題,吸引大學生參與并實踐,美國調動社會各界參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教育發達,有重視社會教育的優良傳統。

宗教作為美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有效路徑,滲透在家庭、學校與社會思想政治教育中。但是我們必須意識到,這是美帝國主義愚弄百姓、麻痹美國人民的一種很隱蔽的手段,充分暴露了美帝國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之處。我們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這種愚民政策。

二、從中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的比較中所得的啟示

作為教育強國的美國,不僅僅是學校教育的強國,也是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強國。教育作為一個復雜的系統,必然是也必須是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合力的結果,而不是單打獨斗的活動。

(一)進一步強化中國家長的大學生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在我國,大學生的活動場所主要是學校,但家庭仍是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場所,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觀念產生重要影響,家長的思想政治觀念和行為舉止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具有潛在的示范與影響作用,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產生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影響。家庭對個人政治自我的形成也有極大的幫助,是形成政治自我的基礎,在一定程度上,家庭規約著大學生的政治態度和政治立場。家庭影響的滲透性、針對性、親和性及權威性是家庭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徑的重要依據,它在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方面能夠發揮獨特的功能。

要進一步強化中國家長的大學生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我們必須發揮政府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統籌、協調作用。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統中,政府是龍頭,發揮著關鍵作用,缺少政府的積極推動,家庭、學校、社會三者很難形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二)凸顯中國大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強化實踐性教學環節

美國的經驗表明,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杜威的“做中學”依然有其強大的理論生命力和實踐指導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知、情、意、行四個方面,除了知需要適度的理論講授外,情、意、行三者均主要依賴于做中學,而不是被動地靜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顯性與隱性兩條腿走路,而不能過于倚重于理論灌輸。要協調與優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顯性與隱性兩個因素,我們的當務之急是借鑒美國公民教育的成功經驗,淡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顯性色彩,凸顯隱性色彩,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性與體驗性,實施回歸生活,貼近實際的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畢竟,立足生命存在,關注生命體驗是教育現代性的基本內涵,也是教育現代性義無反顧的責任。

美國高校很少開展抽象的純理論的教育,實施滲透式教育,融入學生的生活、學習、擇友、交友等實際活動中。美國是自下而上的,我國是自上而下的,我們雖然也強調理論聯系實際,但是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相比,對于思想政治實踐環節的重視還不夠。我們雖然也強調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教育,但是一方面,專業課程中內含的思想政治因素不多,也不夠深入,能夠做到既教書又育人的教師隊伍也有待于進一步擴大。我們雖然也開設了一些課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但是這些活動的顯性色彩依然濃厚,難以閃避大學生的逆反心理,不能適應大學生的心理需求。

篇5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本質

“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本質是價值主體的需要――人的政治社會化的需要與思想政治教育屬性――滿足人的政治社會化屬性之間的對應關系的總和,是兩者的質的規定性聯系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質的規定性的綜合統一。”基于此,可以認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本質為:通過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使價值主體的相應需要得到最終滿足,即讓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產生實效。現在,大學生往往更加注重個人價值忽視社會和集體價值,更加自我,忽視權威。這樣的現實迫使我們不得不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實現其價值。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條件與要求

(一)大學生自身的需求和利益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前提。作為大學生,其自身不僅想要得到足夠的知識,還需要多方位的素質拓展,新時期大學生需要及時了解國家的政策方針,這都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必要前提。 當大學生意識到某種需要時,其價值就會擴張。這樣,大學生的需要就成為思政教育的內推力,成為思政價值的一種表現。正確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滿足大學生的精神需求,引導大學生的價值觀導向,有利于培養健康高素質的大學生,推動社會的進步。可以說,大學生價值需求與現實要求的矛盾是思政教育的直接推動力。

(二)通過實踐實現價值客體主體化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是指將思想政治教育滿足人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變為現實,它是主體和客體的統一”。具體來講,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內化”階段,“外化”階段,“反饋調節和再教育”階段。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客體,作用于主體――大學生,并內化為主體的意識和動機,再由主體將其外化為良好的行為和品德,從而得到進步。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以自身的特質吸收對自己有益的部分,豐富自己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主體化便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基本要求。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現的具體路徑

(一)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理論的創新。只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才能真正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只有堅持不斷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途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加富有針對性和時代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才能得以實現和充分發揮。具體來講,就是說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理論創新過程中,我們要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運用發展著的充實我們的理論,切合時代要求,根據社會的發展更新我們的教育理論。

(二)全面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教育者必須根據一定社會和階級的利益要求,把那些有利于本階級利益和社會發展的思想觀念放入校園文化建設中。大學生各自的需要和利益是不同的,這就需要教育者根據大學生所關心的具體利益的不同,使校園文化中所涉及的意識形態符合大學生的興趣、要求,在大學生價值利益多樣化的前提下,滿足大學生個人的物質需要和利益訴求。要真正關注大學生的情感需要和主體發展需要,為滿足大學生的需要做相應的引導,進行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從而實現其價值。

(三)建設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可實施性機制。實現思政教育的價值,實際上是大學生主體價值得到滿足,社會價值得到實現的雙向過程,那么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即需要在特殊機制的推動之下將一定要求與意識內化于大學生,并且通過大學生自身再外化于行動之中。大學生充分發揮其主體性,這樣就符合了思政教育的內容和價值體系。因此教育者要創造優越的教育環境。此外,加強大學生主體與相關價值客體、價值環體的互動也有助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

(四)以文化引領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實現社會價值與個體價值的和諧統一。新時期要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就是要以先進的文化來引導大學生的思維模式、行為方式等,使大學生接受正確合理的價值,從而實現其社會價值與個體價值的和諧統一。面對西方文化、傳統文化的混合交柔,我們必須把正確的文化價值意蘊傳授給大學生,對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都要有所揚棄,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使他們綻放應有的時代光彩,并培育出能引領時代的新型文化;要引領大學生對主流文化進行深入探究,深入了解主旋律文化的內涵,從而換起他們的自覺性探索,并切合自身的個體需求。

篇6

大學是養成社會主義現代公民的搖籃和鍛造民族精英的熔爐,而德育又是大學教育的最為重要的內涵。社會主義大學,不但要堅持育人為本的辦學宗旨,而且要旗幟鮮明地貫徹德育為先的原則。從科學發展觀的高度,來審視當下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有創造性,從而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要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須全面認識和準確把握科學發展觀,把不斷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和遵循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規律結合起來,培養更多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推進現代化建設打下堅實的人才基礎。

要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和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須尊重大學生個性發展,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思路。

要遵循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和大學生成長成才規律,就必須樹立“學校教育,育人為本,德智體美,德育為先”的思想,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擺在首位,把育人貫穿教育教學各個環節。

二、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

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嚴峻挑戰;經濟在轉型過程中引起大學生價值觀的變化;網絡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問題;大學生心理問題表現得越來越突出;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在當代大學生中也有反映。這些問題都亟待解決。

三、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切實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首先,在認識上,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不斷深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在思路上,要加強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的基礎性教育和以大學生黨建工作為重點的先進性教育;在方法上,要堅持各項教育活動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大學生的思想;在渠道上,要統籌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統籌中小學教育、本專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統籌課堂教育、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統籌專業教育、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育;要加強專職輔導員隊伍、兼職輔導員隊伍、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哲學社會課教師隊伍、課外思想政治教育輔導者隊伍和校外輔導員隊伍建設。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與現實問題相結合題。一是解決特困學生的學費問題,加強對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工作;二是千方百計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進一步完善畢業生就業市場機制;三是加強心理輔導,做學生的忠實聽眾和知心朋友。

篇7

關鍵詞 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

作者簡介 韋春北,玉林師范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教授,廣西玉林537000

中圖分類號 G64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2728(2008)08―0173―04

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工作發展的內在要求。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通過一定的管理措施,規范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過程,使之形成一定的工作制度和機制,保證思想政治工作有組織、有秩序、高效率地進行,從而提高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和工作效率。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不僅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論和實踐問題,也是高校管理工作必須涉及的重要方面。研究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特征和內容可以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管理學的新視角。

一、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

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是相對于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而言的,指高等學校把黨和國家對青年學生在政治、思想、法紀、道德和心理方面的規范或要求,通過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系統的教育和引導,使之內化為青年學生個體的思想和行為,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工作對象是學生,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擔負著引導青年大學生的政治方向。激發青年大學生的精神動力,規范青年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塑造青年大學生健全人格等具體的任務。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則是為了實現預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目的,依據科學管理和動態管理原則。有計劃地進行組織、指揮、協調、監督、實施、評價等活動。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通過一定的管理措施,形成一定的工作制度和機制,組織和協調思想政治工作的力量,保證思想政治工作有組織、有秩序、有效率地進行,達到科學化、制度化、網絡化、系統化、規范化,從而提高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和工作效率。

二、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特征

與高校其他方面的管理工作如教學管理、科研管理、師資隊伍管理、后勤管理等相比較而言,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管理目標的特定性

教育過程并不是抽象的思維活動,也不同于以物為工作對象的其他工作,而是通過教育活動的進行,達到在客觀現實的生活世界中提升人的主觀世界的品質的特殊目標。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目的是將黨和國家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關要求充分貫徹和落實到高校工作的各個方面,并提高其實效性,因此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目標必須服從和服務于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這一目標定位的特殊性要求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主要內容、基本要求、管理系統、評價方式等都要圍繞這個教育培養目標開展相應的工作。只有通過教育與管理的有機結合,才能提高管理的效率,增強和鞏固思想教育的效果,并帶動監督機制、評估機制等制度體系的建立與完善,不斷實現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進與創新。

(二)管理手段和方法的特殊性

現代社會的信息傳播方式、價值選擇方式體現出開放性,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和方法更符合單一結構、封閉型社會的要求。而今的大學與現實社會的聯系日益緊密復雜,信息的開放、人員流動方式的開放、價值選擇標準的開放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表現出更強的親和力和包容性,在管理手段和方法上體現出更強的柔性管理傾向,在此基礎上體現現代管理科學要求的人性化、科學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是多種管理要素相互制約的多結構、多層次的復雜動態過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針對變化的環境,針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進行適時的管理。在整個管理過程之中,從計劃、組織、指揮、協調、監督、實施、評價等各個方面多層次膠合在一起。因此,要適應時代的變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者要善于樹立體現時代特征的新觀念。

(三)管理對象角色的特殊性

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以青年學生為主要工作對象的,大學生不僅是教育活動所指向的對象,而且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體系工作的對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都必須面對、適應這一成長背景下大學生的學習方式、生活方式、群體互動特點,思想政治工作只有與大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當代大學生特殊的成長背景、身心特點使得他們具有與其他時代背景下的大學生所不具備的特殊性,正是這種特殊性才是我們開展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現實依據。當代大學生在判斷是非、處理問題時,表現出強烈的自主意識、獨立傾向、平等觀念和一定程度的非組織化傾向,正式群體(宿舍、班級、系部、學校等)對學生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消費方式、娛樂方式、交往方式等)的影響力和約束力正在減弱,從而在大學生的行為中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疏離。當代大學生的交往界面十分廣泛,除傳統的交往群體類型外(同班、同鄉、同系、同年級、同宿舍、黨團員組織內部、學習小組、學生干部群體、共同愛好特長等),還出現了網友、合租圈、經濟集合體等具有時代特征,反映出大學生交往方式的豐富性和特殊性。

(四)管理環境的多變性。人的社會本質和人與社會的密切關系決定了對管理環境的認識和利用對于提高管理功效至關重要,因為教育環境的任何一個側面和層次都會對教育效果產生影響。從管理環境的角度分析大學生教育環境的多樣和多變性,就會發現管理環境超越了其他管理工作所主要面對的空間環境,而體現出多種環境因素的復合性,主要包括:大眾傳媒、同伴群體、教師、家庭生活、游戲群體、公眾場所等。除傳統的教育環境以外。互聯網則從更本質的意義上改變了人們的社會存在方式。在網絡中,教師形象失去了教育中制度權威的保障。其以“支配文化”、“成年文化”為表現的強勢文化地位正在逐漸弱化。同伴群體、公眾場所、課外書籍都構成了對學生發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的管理環境。“綜合許多調查研究的結論能夠表明,同伴之間所傳播的更多的知識是關于人的生理的、心理的、情感的。”不僅同伴群體內部的交流構成了學生生活經驗的重要來源,而且,教師對社會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也會在與學生的日常接觸甚至在課堂上傳達給學生。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環境的多樣和多變性表明了管理工作的特

殊性和復雜性。

三 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主要內容

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多項主要內容。

(一)目標管理

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就是要思考針對青年大學生價值觀念、思想道德狀況、政治素養的實際,提出切實可行的管理目標。加強和改進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實現管理科學化必須要確立目標管理的理念,制定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短期目標和長遠規劃,將重點目標和一般目標相結合,定量與定性相統一,靈活性與計劃性相統一,促進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現代化。在管理過程中不斷發揮強化功能,保證目標管理的效果。通過管理目標,“強化導向功能,保證目標管理的正確方向;強化激勵功能,保證目標管理的有效運行;強化評價功能,保證目標管理的效果”。

(二)制度管理

制度管理是一個社會組織按照管理目標,通過設計、制定和執行相應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果的過程。特定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這一特殊領域,就是如何優化學校的制度環境,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問題。制度因素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影響。因為制度管理過程就是通過制度協調學校內部的不同要素系統以達到預定目標的活動。對教師而言,每一位學校教師都具有權威性,這就造成了權威來源的多樣化,這就要求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通過制度建設和各種機制的完善(競爭機制、評價機制、激勵機制等)以適應現代德育系統開放性與權威多樣性的要求。對學生而言,高校管理制度的設計和實施不僅要在技術層次上追求科學管理模式要求的高效率,還要避免由此帶來的體制僵化和創新能力減退;不僅要考慮到管理目標的實施效果,而且要在尊重主體需要的前提下使管理體制具有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的適用性;不僅要使管理者具備有效的組織影響力,還要通過參與挖掘組織成員的潛力,使群體氣氛和效率得到改善與提高。

(三)環境管理

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環境管理是指高等學校有意識地創設的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情境,包括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物質環境有校園的建筑、校舍的布局、教室、實驗室、圖書館的布置與管理、運動場的設置、校園綠化、宿舍管理等;精神環境(校園文化)則包括學校的輿論傾向、校風和傳統、學術氣氛、人際關系、教學秩序、規章制度等。學校的物質環境影響著教育的質量、規模和水平。如物質設施是否在遵循實用價值的同時,充分地考慮使用者需求方式的多樣性和層次的豐富性,是否體現出正確對待任何主體需求的平等精神和人文關懷;建筑風格是否反映出人對特定時代精神的理性思考與感性把握,景觀文化是否能夠利用特定的場景布局展現大學的文化特色、能否使人涉足期間就受到視覺上、情感上、思想上的沖擊與震撼并引人思考,帶給人一定的啟迪,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環境管理應該考慮的內容。以校園文化為主的學校精神環境的管理就是要發揮隱性課程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每一所高校都應充分挖掘學校歷史傳統寶貴資源,根據學校辦學思想和理念,大力營造具有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良好校園風氣,通過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吸引力強的思想政治、科技競賽、文娛體育等校園文化活動,構建優秀校園文化,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環境,使其對學生產生強烈的感染力,心靈受到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

(四)隊伍管理

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管理就是通過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的教育、培養和鍛煉,不斷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工作水平和業務素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承擔者,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發揮著主力軍作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學校穩定和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通過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管理可以提高學生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良性互動,使之成為影響大學生成長的“重要他人”。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發展、教育成本分攤機制的推行和就業方式的社會化,以及網絡傳媒的普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巨大壓力也在不斷增加。因此,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刻不容緩。面對新形勢新情況,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在堅持原有一些好做法和好經驗的基礎上,在內容、形式、方法、手段、機制等方面進行創新和改進,特別要在增強時代感,加強針對性、實效性、主動性上下功夫,而這些都有賴于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專兼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隊伍。

(五)宣傳管理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宣傳管理實質上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宣傳形象塑造的問題。宣傳形象是指高校通過一定的信息渠道有效傳播自己的思想主張和政策措施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文化形象,具體而言包括宣傳主體、宣傳目的、宣傳內容、宣傳方法、宣傳效果等基本要素。當前,在高校思想政治宣傳工作領域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一是宣傳的基本范疇比較陳舊,不能適應社會生活的新變化,甚至有被“邊緣化”的危險。二是宣傳內容存在簡單化、庸俗化、教條化的問題。三是宣傳語言生硬呆板,缺少親和力,甚至有程式化傾向。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因此,需要通過宣傳管理來實現共贏。第一,圍繞高校黨委制定的整體工作規劃,把握大學生不同時期的思想動態,針對大學生各層次的問題,分階段制定宣傳教育工作的思路,實施宣傳教育工程。第二,要對優秀大學生的先進事跡進行宣傳報道,形成宣傳好人好事、弘揚正氣、奮發向上的宣傳教育格局。第三,要構筑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宣傳教育網絡。利用一切宣傳工具,包括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樹立先進典型、模范人物,鼓勵積極向上的校園風尚和大學文化,使大學生有目標、有方向。第四,要加強對校園文化的宏觀控制,加強對宣傳、出版的管理。第五,要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加大宣傳設施和宣傳陣地建設力度。第六,加強與社會新聞媒體的聯系,強化正面的宣傳,樹立高等學校良好的社會形象。

(六)課程管理

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課程管理就是在高校課程設置和計劃實施的過程中進行關于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效果的管理,使其體現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滿足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具體而言,一是強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課程管理。更好的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和教育目標。二是加強各種類型和層次的專業方面的課程管理,提升專業教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三是開展素質教育的課程管理,通過素質教育中跨學科課程的設置引導學生突破個人利益的狹隘界限,勇于承擔社會責任。

(七)信息管理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管理是指在信息社會發展的背景下,高校通過信息網絡建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開放性、互動性、時代感,規范和引導大學生的信息生活。由于網絡使大學生的生活世界復合化為校園生活―社會生活―虛擬生活,因此保

持校園生活與社會生活之間的張力、加強信息管理十分必要。一是要利用具有健康、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內容的優秀網站,以滿足大學生道德、科學、人文、藝術的綜合需要為中心,發揮校園網對社會生活的延伸和覆蓋,優化校園信息環境。二是要利用網絡資源,使校園網成為大學生的新型的學術支持、認知支持、人際互動支持,要利用校園網為大學生學習、生活提供服務,實現德育的滲透性、廣博性。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通過計算機、多媒體、虛擬現實、激光技術等手段,達到超越時空,使大量生動事例逼真地展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與青年大學生的面前,收到聲形并茂、情理交融之效。三是要運用技術、行政和法律手段密切關注網上動態,了解大學生思想狀況,加強同大學生的溝通與交流,及時回答和解決大學生提出的問題;四是提高教師的信息素質和網絡德育能力,即敏銳的信息意識、良好的信息能力、崇高的信息道德等,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形成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

篇8

關鍵詞:傳統文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通過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科學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充分調動學生接受思政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而培養學生樹立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識,對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愛國主義精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奇葩和精華所在,在歷史發展進程之中經久不息,傳承至今,以其獨特的教育價值和引導價值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愛國主義精神、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在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之中,不斷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采取何種方式充分汲取傳統文化的內涵本質,在其基礎之上構建全方位、多維度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是實現大學生全面發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所在。因此,在新的時展背景之下,將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并積極尋求兩者的融合突破點成為相關思政工作者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傳統文化概述

傳統文化是指在社會的進步、歷史的變遷、經濟的發展之中所流傳至今,并能對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思想意識產生深遠影響的文化體系。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可以準確反映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文化內涵、思想風氣等,以中華民族的土地為植根基礎,具有相對穩定的意識形態,進而形成宏大的古典文化體系[1]。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包括五方面的內容。第一,愛國主義精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表現,將個人利益、集體利益與國家利益相結合,如若發生沖突,則要舍棄小我,成全大我,將國家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這也是傳統文化中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第二,仁愛思想,儒家思想以“仁”為核心,并將仁義禮智信作為個人道德觀念形成的重要準則,成為我國思想道德體系發展的核心所在;第三,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是個人精神的重要表現,并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精神之中;第四,天人合一的和諧精神,人們在效法自然的同時,要學會與他人、社會、自然等和諧共生,同時這也是我國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重要內涵;第五,大同思想,這是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最高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國夢宏偉藍圖則是以此為文化根源。由此可見,并不是所有延續的東西均可以成為傳統文化,而是那些具有傳承價值、弘揚意義,在時代進步之中仍葆有活力的文化,才可以稱之為傳統文化[2]。

二、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1.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由之路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由之路。就現階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總體情況而言,其發展形勢不容樂觀,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正面臨著多重挑戰,一方面,拜金主義、攀比、虛榮等不良思想正在嚴重威脅著當代大學生,影響其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另一方面,西方思想中的文化侵略,正在嚴重腐蝕大學生的意識形態,主流思想的地位受到動搖[3]。因此,要鞏固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地位,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文化的前進方向,對不良現象及思想進行規范引導,利用傳統文化中的德育資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的教育內容,并對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素質教育的穩步前進具有重要的推動和促進作用。2.繼承與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加強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繼承與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在歷史變遷和社會經濟發展之中,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若想保持經久不衰、源遠流長并產生深遠影響,則需要迎合時展潮流,將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相結合,構成聯動發展的統一整體,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前進方向的引領之下,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是現階段文化建設的必然選擇[4]。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相聯系,則是與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過程,各高校要利用這一途徑,牢牢鞏固校園教育這一主要陣地,不斷推動傳統文化的可持續發展。3.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客觀要求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客觀要求。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改革的攻堅階段,大學生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其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將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我國社會發展的進程,對我國社會發展、文化建設、經濟提升產生重要的影響作用。就目前我國大學生的整體道德素質而言,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但是在多元文化價值理念的沖擊下,功利思想、享樂主義等極端不良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侵蝕著大學生的心靈,校園暴力、生命成長觀意識薄弱等均是大學生社會責任缺失的重要表現。因此,利用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內容規范學生的道德行為,對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提供道德型人才顯得尤為重要。

三、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

1.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對大學生的道德行為起到重要的規范與引導作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之中,將人的道德修養作為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注重培養人的健全人格。儒家、道家、墨家等傳統思想流派以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思想理念、價值信念為主要方向,側重于修身養性,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想氣質,進而形成健全人格,并為自身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傳統文化中自省、養性、克己等修身方法,對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提升具有良好的指導作用。同時,仁愛的博愛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處事精神、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均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2.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為中華民族精神的繼承、弘揚與創新奠定了重要基礎。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和關鍵所在,表現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之樂而樂”的愛國情懷,顧炎武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報國意識等[3]。愛國主義精神作為整體意識的具體表現形式,是提升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歷史發展進程之中,愛國主義精神分為四種形式,分別是憂患意識、責任意識、奉獻精神及民族氣節,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更是引導大學生樹立人生理想的重要資源。3.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積極的教育價值,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持。民族自豪感是中華民族葆有生命力、捍衛民族尊嚴的重要思想根源,著重表現為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在民族文化傳承與弘揚的過程中,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萬里長城、都江堰、大運河等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無不彰顯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將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卓絕奮斗的精神揮灑得淋漓盡致。中華民族在自然科學文化建設方面也首屈一指,如《黃帝內經》《齊民要術》《本草綱目》等科學著作,為我國現代科學事業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是中華民族為人類事業發展所做出的重大貢獻。由此可見,傳統文化有助于大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4.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精神素養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積極的推動與促進作用,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精神素養,為大學生的人格、氣質和修養等方面的培養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指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穩定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前進,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是也隨之導致了部分不良思想的盛行,道德行為規范失真、價值理性收效甚微、人文信仰日漸薄弱,在此種情況之下,高校思政教育要側重于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傳統文化能夠為大學生思政教育提供重要的文化背景,注重對學生的綜合培養,側重于對“人”的精神建設。因此,大學生人文精神素養的培養要以傳統文化為基礎,將其中的精華轉化為大學生的思想面貌,提升高等教育的人文性。

四、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途徑

1.以為教育指導思想要以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思想,為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發展奠定重要的理念基礎,進一步提升傳統文化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科學性和人文性內涵。是科學化和系統化的世界觀、方法論,可以為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提供重要前進方向,并對其進行有效引導,實現其規范化、有序化發展。當代大學生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文化的前進方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科學發展觀、中國夢等思想進行深刻理解,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來武裝頭腦,積極抵制各種不良思想的影響。同時,要將傳統文化放置于的理論框架之中,迎合時展潮流,不斷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時代精神,在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同時,提升大學生的分析、解決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大化[5]。2.改進并創新思政課程教育模式要改進并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創新豐富課程教學內容,改革傳統教學模式,立足于課堂教學實際,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效果的最大化,進而提升傳統文化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一方面,要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奇葩之處融入其中。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當前與傳統文化有關的時事政治熱點引入課堂討論之中,如考試作弊、老人摔倒扶與不扶等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并在實際生活中踐行傳統文化思想觀念,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活學活用。另一方面,教師要創新課程教學方式,以隱性教學模式為主,翻轉課堂這一全新的教學模式,應廣泛運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之中,引導學生自主完成各項教學內容。同時,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班級風氣建設,在重大節日開展活動,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3.開展以傳統文化為內容的教育實踐活動要開展以傳統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將傳統文化教育內容寓于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載體之中,寓教于樂,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的目的。第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在開展教育實踐活動時要以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為基礎,以大學生身心發展的總體情況為切入點,并將其融入到高校日常發展建設體系之中,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讓學生在活動之中提升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第二,高校要以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為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如社會實踐調查、愛心送溫暖、志愿者服務、崗位互換體驗等,充分調動大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提高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水平;第三,建立完善的考評激勵機制,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將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愛國主義精神、奮斗精神等作為考評的重要內容,并對各項指標進行明確規定,扶正高校以社會實踐活動踐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總體目標。4.創建主流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要創建主流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為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和良好的教育平臺。一方面,建立新媒體下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預警機制,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構建統一化的網絡信息平臺,對思政傳播的相關信息進行有效整合和優化配置,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積極宣傳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思政教育內容,引導大學生形成主流價值觀念,在這一過程中,高校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要承擔起凈化高校網絡環境,加強網絡傳統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的認知能力、分辨能力,鞏固傳統文化的主流地位。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加強隊伍建設,不斷提升自身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與理解能力,與時俱進地掌握現代網絡技術,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PPT、電子郵件等方式開展傳統文化的思政教育工作,同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與大學生進行線上交流,如開通微信、飛信、QQ、微博等,引導學生正確的思想政治方向,進而保證各項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有效開展。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將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是貫徹和落實以人為本可續發展觀的重要舉措,是素質教育體系發展的必然,也是當前時展進步的需要。大學生作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主要建設者,是我國實現民族復興的希望。因此,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重視傳統文化的引導作用,將其植根于高校教育體系之中,進一步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穩步前進。

參考文獻:

[1]焦艷,黃琳慶.淺析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觀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0,(4):152—154+164.

[2]胡培培.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再認識———基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的思考[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122—127.

[3]董盈盈,都曉琴.價值認同視域下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3):9—12.

[4]張師帥.論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及其實現[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8):56—61.

篇9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網絡載體 社會功能

[作者簡介]張開芬(1952―),女,武漢工程大學郵電與信息學院院長,教授。

朱磊(1984―),男,湖北大學政法與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生。

一、網絡載體在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

網絡,即國際信息互聯網絡,簡稱互聯網,是指集通訊網絡、計算機、數據庫以及日用電子產品于一體的電子信息交換系統。以網絡為載體,就是指通過互聯網這一電子信息交換系統,向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傳輸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使教育對象在接受廣泛綜合的社會信息的同時,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時展所要求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以及健康的精神狀態。

在我國,網絡普及化程度最高的是高等院校,大學生也是接觸網絡最為密集的群體。信息時代的深化內在的要求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積極利用網絡載體。網絡是新時期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

1、網絡載體的基本特征。

網絡載體與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在指導思想和目標上具有一致性,但又有具有自身的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開放性。互聯網已經成為一個全球的開放系統,沒有地域、國家和民族界限,網絡的信息傳播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波及全球各地、輻射到每一個角落,它的影響力、滲透力是不可低估的,任何一個網友都有可以為這個網絡加載、輸入信息。因此,以網絡為載體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時空限制,實現了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家庭教育與自我教育的有機整合。

第二,快捷性。互聯網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等級的信息高速公路,各種信息在這條高速公路上被傳播、瀏覽、吸收,其傳遞速度之快、傳遞信息之新,是電視、廣播、報紙等其它傳播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因此,在網絡上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極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第三,平等性、交互性和融合性。在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主體關系上,網絡載體較之其他傳統載體更具有平等性、融合性和互動性的特征。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處于主導、領導和權威者的地位,其主要職責是進行思想理論灌輸。以網絡為載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除了按照一定的方式進行說服教育外,還能夠營造一種平等相處的氛圍,向教育對象提供選擇和引導。提供選擇和引導的教育過程又是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相互之間平等交流、有效互動的活動過程,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更具親和力,體現平等性和交互性。網絡載體可使大學生在網絡社會中以雙重身份出現:在瀏覽網頁、選擇和吸收各種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時是以受教育者的身份出現,而在參與網絡各種信息的制作、等網絡活動時,可以將自己的思想、觀點和看法等信息向外傳播,又可以成為教育者。因此,依托網絡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時,在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關系上,其身份上更具有融合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以平等的身份展開活動。

2、網絡載體為新時期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途徑。

信息技術迅速發展使網絡化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網絡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開辟了新的渠道,提供了新的手段。網絡本身就是信息源,同時又是傳播工具和通訊手段。當前,網絡已經成為高校師生獲取知識和各種信息的重要渠道,它彌補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信息和受教育者相分離的不足。利用網絡載體,建立協調配套的思想政治教育機制,是保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持續、有效、規范化運作的有效途徑。

通過網絡,可以快捷、準確地了解高校師生的思想情緒和他們關心的熱點問題,進行相互溝通;可以及時獲取大量有價值的信息,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利用網絡開放性、交互性、及時性等特點,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

二、網絡載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社會功能

網絡載體具有與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相同的功能,也具有其特殊功能。即保證、導向、交互和覆蓋滲透四大功能。這四大功能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交叉、相輔相成。在網絡載體的四大功能中,保證功能和導向功能是網絡載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表現出的一般功能,交互功能和覆蓋滲透功能則是網絡載體特殊功能的體現。

1、網絡載體的一般功能。

保證功能。保證功能是網絡載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運用的過程中服從和服務于社會發展規律的體現,它是網絡載體的重要功能。網絡載體的保證功能主要表現在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和現實行為層面。網絡載體的保證功能主要是通過三個方面實現的:第一,通過網絡教育,使教育者和大學生在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則上達成共識,消除政治分歧。第二,聯系大學生的特點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際情況,在思想動機和思想方法上取得一致,克服思想認識上的片面性。第三,在達成政治共識和取得思想一致的基礎上,明確行為規范,防止行為越軌和異常。三者的合力有助于堅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正確的方向性,從而為人和社會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導向功能。導向功能主要是網絡載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運用的過程中目的性和超越性本質的體現,這是網絡載體的根本功能。導向功能主要有理想信念導向、奮斗目標導向和行為規范導向三個方面。

2、網絡載體的特殊功能。

交互功能。網絡載體的交互功能是指網絡除了提供技術性的工具之外,還能引導使用者加入互動的活動過程中,讓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和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交換意見。網絡改變了人際溝通的模式,使人際溝通的廣度和深度達到了一個新的層面。網絡將私人空間與公共空間結合起來,給人們的溝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這是一種心理與科技結合的漸進革命。以網絡為載體的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種通過網絡進行的社會互動溝通,是廣義上的信息傳播和通信過程。它是一種特殊的遠程信息傳播或通信,也是情感傳播的過程,是一種以網絡為平臺的思想政治文化傳播,是一種在時間和空間上拓展人的語言和情感的融政治性和思想性為一體的網絡雙向互動行為。因此,以網絡為載體的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社會互動的溝通與交往的重要意義。

覆蓋滲透功能。覆蓋滲透功能是指受教育者通過訪問覆蓋無限空間的思想觀念傳播載體的網絡所提供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使之受到影響和感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的網絡具有覆蓋滲透功能。網絡媒體覆蓋無限空間。網絡的發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突破時空的局限,增強其影響力。以往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經常以一對一的形式開展,通過促膝談心,可以很好地解決個人的思想問題,但這種教育手段因為要受制于場地和時間等因素,覆蓋面比較有限。網絡的發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得以進一步的發揮,更具有廣泛性。要達到以網絡為載體的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必須使教育對象具備上網的硬件條件,同時增加宣傳吸引力,并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理論水平和使用網絡的能力,并能在網上與教育對象進行平等交流。

三、提出網絡載體社會功能的方法論意義

1、發揮網絡載體的社會功能有助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創新和方法的更新。

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手段上主要通過人際面對面的手段來實現傳授相關知識,信息量少且不夠及時。同時,這種教育手段往往缺乏平等溝通和交流,學生往往處于被動的接受地位。網絡載體的可復制性、共享性和實時傳輸性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量和信息流通的即時性,從而使學習效果明顯優于其他的傳統大眾傳媒載體。特別是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創造逼真的受教育環境,使教育對象能夠最大可能地感知實物,其效果是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所無法比擬的。

2、發揮網絡載體的社會功能有助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的增加。

網絡的普及和廣泛運用,增加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網絡載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主動運用,體現了時展的需要。隨著網絡在高校中的普及和青年大學生對網絡興趣的日趨濃厚,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主動占領這一新型陣地,就會直接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3、發揮網絡載體的社會功能有助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提高。

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信息和傳輸是單一渠道,影響時效性。網絡載體則是對各門學科、媒體和知識集成,這一狀況有利于網絡受眾依據自身實際情況,不受時間、地域限制,隨時受到教育,實現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時時雙向交流,這樣可以大大提高交互性和時效性。

參考文獻:

1.李秀林等主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4版.

2.張耀燦、陳萬柏主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韋吉峰.淺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

4.曾令輝.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及其特征探析[J].教育與職業.2004,15.

5.陳萬柏.網絡――當代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視的新載體[J].理論月刊.2003,5

篇10

關鍵詞:清明節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徑

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和大學生思想教育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同時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寶貴教學資源,因此利用傳統文化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意義深遠,不但有利于弘揚中華民族文化,還提升了學生的思想水平。

一、基于傳統文化方面因素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傳統文化淡薄。據調查顯示,大學生對傳統文化興趣不高。從節日上看,大部分學生更加注重圣誕節、情人節等西方節日,對于中國的傳統節日不是十分重視;在飲食文化上看,當代大學生更喜歡肯德基等西方食品;從音樂文化上看,大學生對于古典音樂感興趣的占少數,其普遍喜歡西方的搖滾等音樂形式。這導致傳統文化處于十分尷尬的境地。2.傳統維護知識匱乏。受經濟全球化影響,西方文化被大量傳入中國,特別是當今年輕人,過分主張西方思想形式,對于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不是十分重視,這就導致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知識了解的較少。3.優秀傳統文化道德淡化。這種現象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我國公眾傳統文化意識淡化,部分人以自我為中心,存在較強的個人主義傾向,在日常與人接觸的過程中,常常忽略他人感受,輕視集體利益和團隊精神。二是缺乏一定的責任意識,在對人生理想的追求上,過于重視物質,對于傳統道德不是十分重視,沒有深刻人文精神。

二、利用清明節文化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策略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這一歷史長河中形成了獨特的、具有民族特征的傳統文化,其中包含了各種傳統節日,這些傳統文化對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著一定的影響。以清明節為例,分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徑。1.搭建社會清明節文化教育平臺,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清明節在我國有著有悠久的歷史,在清明節這一天,有著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學校應當采取有效的措施,為學生建設清明節文化教育平臺,引導大學生充分融入清明節文化中去,從中體驗思想政治教育內涵。例如,學校開展掃墓活動,對已逝去的戰士進行悼念等。同時清明節期間,學校應當組織學生對人文始祖或者古代圣賢進行祭奠,幫助學生在清明節期間身臨其境,體會祭祀的人文始祖的莊嚴和神圣,使學生充分感受到自身是華夏子孫,從而產生民族自豪感。學校要大力渲染清明節氣氛,開展具有鮮明特征的民族活動。社會上會開展一些“清明經濟”,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清明節內涵。例如,清明節會出現一些傳統的食品,如青團子、清明果等。政府可以為大學生提供相應的物質支持,因為大學生在經濟上尚未獨立,生活上還要依靠父母,在參與清明活動的過程中,需要花費一定的經費,相關政府部門可以在這方面為學生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從而幫助大學生充分了解清明節這一傳統節日。2.結合學生家庭,傳承清明節文化。家庭可謂是學生最好的學校,父母則是學生的第一位老師,大學生興趣一部分取決于家庭。因為大學生的首要任務是學習,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縮短,法定假日的設置為學生和家人提供了相處的時間。因此學校可以適當的和學生家長進行溝通,引導學生家長在家里增強節日氛圍,避免吃喝玩樂。家長需要盡可能地將清明節文化內涵駐入學生思想之中,充分展現家庭美德。家長可以在清明節期間帶領子女參加祭祖,將傳統美德滲透給子女。學生家長可以為學生講述自己的經歷,將自身的經驗說給子女聽,對子女進行思想教育。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進行家庭祭祖過程中,家長要本著虔誠思想開展,祭祀過程中所用到的物品等一定要簡單,表現出對先人的敬意即可。家長可以向先人獻上鮮花等,表示對其的哀思;或者親自動手制作寒食,同時向子女講述這些物品的由來。注重禮尚往來,家長向親友或鄰居贈送寒食,表示敬意。有些家庭不是十分注重這方面的傳統,這就需要學校和學生家長進行溝通,從而實現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3.高校挖掘清明節文化內涵,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學校充分開發清明節教育資源,對思想政治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清明節有一個感人至深的典故,同時有著古老的傳統禮儀,因此其所傳承的精神是學校進行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目標,因此學校應當將其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的寶貴教學資源。學校可以設立專門的傳統節日課程,對中國傳統節日進行系統客觀的講解。如講解清明節這一傳統文化過程中,需要對其的起源、演進以及清明節的風俗特征等進行詳細闡述。幫助學生充分了解其中的內涵和所要傳達的思想。學校在清明節期間,營造一定的清明節氛圍。當今大學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薄弱環節,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實踐教學。因此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清明節這一平臺,開展各項實踐活動。學校可以邀請相關學者與學生共同追溯清明節傳統習俗,通過實際操作的方式幫助學生深刻了解這一節日。

三、結束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著重要的影響。正確運用中華傳統文化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是一條科學可行的新路徑,這種方式值得被廣泛推廣。

作者:鄭笑叢 單位:開封大學旅游學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