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性學術期刊改革

時間:2022-12-25 04:28:20

導語:綜合性學術期刊改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綜合性學術期刊改革

綜合性學術期刊以高校為支撐,有較強的包容性和學科交叉性,在期刊界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們閱讀習慣的改變、數字化出版對傳統紙媒的沖擊等因素帶來了出版行業的深刻變革。另一方面,專業性學術期刊的隊伍呈不斷擴張之勢,與綜合性學術期刊爭奪作者和讀者資源,其影響力日益擴大。此外,學術評價因素的影響也導致綜合性學術期刊不斷探索新的發展路徑。所以,適應出版形勢的新變化,促使綜合性學術期刊實現突圍、轉型與發展,已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一、綜合性學術期刊面臨的挑戰

綜合性學術期刊有過自己的輝煌,但是在新的環境下它的發展舉步維艱。目前主要面臨著如下幾種大的挑戰:(一)互聯網與數字化閱讀的沖擊。互聯網已經深入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的閱讀習慣也在發生著深刻變化。2017年8月4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為《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7.51億,占全球網民總數的1/5。互聯網普及率為54.3%,高于全球平均水平4.6個百分點。其中手機網民占比達96.3%,規模達7.24億,較2016年底增加2830萬人。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正在加速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成為促進我國消費升級、經濟社會轉型、構建國家競爭新優勢的重要推動力。①與此同時,隨著各種電子書、中國知網數字圖書館、百度文庫、谷歌學術等專營或兼營數字閱讀的平臺及其用戶數量的不斷擴大,傳統綜合性學術期刊的讀者群體逐漸縮小,有關期刊著作權、發行權、復制權等的權利之爭也日趨升級。如何應對大眾讀者數字化閱讀的趨勢,在保護版權的前提下拓展綜合性學術期刊的數字化服務,成為學術期刊持續發展所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二)專業性學術期刊的挑戰。相對于專業性學術期刊的“專”而言,綜合性學術期刊的融合性似乎逐漸變成一種劣勢。“千刊一面”,定位不準確,缺乏特色成為綜合性學術期刊共性的短板。盡管高校學報逐漸面向社會征集稿源,但受校內教師評職稱、課題結項等外部因素的影響,相對于專業性學術期刊而言,高校學報的稿源呈明顯的內向性,校外優質稿源不足;同時,由于專業性學術期刊每期刊載同類題材的作品載文量大,刊發周期比高校學報更短,這也使得部分校內優質稿源外流。此外,由于數字化出版的普及,專業性學術期刊和綜合性學術期刊在相同的條件下被讀者搜索,原本占據公有圖書館傳播優勢的高校學報喪失了傳播渠道上的優勢,不少學術研究人員為了提高閱讀效率,更傾向于閱讀同類題材載文量更大、欄目劃分更明細的專業性學術期刊。因此,專業性學術期刊對綜合性學術期刊傳統地位的挑戰不容小覷。(三)綜合性學術期刊分散化的弊端綜合性學術期刊多為個體期刊,由各高校或者科研單位主辦,“一校一刊”成為當前綜合性學術期刊界的典型格局。這種分散化的辦刊模式容易助長學術界一稿多投、自我抄襲等學術不端行為,同時由于從稿源到出版的資源未得到最優化的配置,無形中增加了高校學報的辦刊成本。另一方面,高校學報受到高校工作人員編制的限制,大多為一名責任編輯管理多個學科,且各高校學報同類學科編輯之間的信息交流較少,由于編輯掌握的知識和獲得的信息資源有限,這或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綜合性學術期刊對專業性特別強的學術成果在品鑒上存在一定的障礙。(四)學術評價的客觀沖擊帶來的系列影響學術評價主體(行政管理部門、數據庫、期刊評價中心、學術共同體等)的多頭化、學術期刊評價的簡單化一直受到學術界和期刊界的詬病,某種程度上出現學術評價倒逼學術期刊選稿用稿,學術期刊選稿用稿方式再倒逼學者進行學術研究的現象,這一現象也成為一個難以走出的學術怪圈。但是近年來改革學術評價、期刊評價方式的呼聲卻是雷聲大雨點小,真正具備現實變革意義與實際操作性且被廣泛認同的辦法并不多。

二、綜合性學術期刊改革的必要性

(一)新媒體時代的必然要求。2017年7月11日,以“深化轉型、創業發展”為主題的第七屆中國數字出版博覽會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隆重開幕。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院長魏玉山在論壇上了《2016-2017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報告指出,2016年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總收入5720.85億元,比2015年增長29.9%。其中:互聯網期刊收入達17.5億元,電子書達52億元,數字報紙(不含手機報)達9億元,博客類應用達45.3億元,在線音樂達61億元,網絡動漫達155億元,移動出版達1399.5億元,網絡游戲達827.85億元,在線教育達251億元,互聯網廣告達2902.7億元。網絡廣告收入占數字出版收入的50.7%,移動出版收入占24.46%,網絡游戲占14.47%,網絡廣告在2006至2016年的11年間連續大幅度增長,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②2014年8月18日,主席提出了推動新媒體和傳統媒體融合發展的戰略思想。2014年9月19日,40多位期刊界領軍人物云集中國期刊交易博覽會,共同進行了主題為“學術期刊轉型與發展”的探討,在跨平臺和全媒體、學術期刊數字化方面達成共識[1]。由此可見,數字化出版和數字化閱讀已是大勢所趨,與新興媒體的博弈成為綜合性學術期刊改革的助推器。面對更生動、便捷、環保的電子出版物及其多元化的多媒體載體,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微博微信平臺,綜合性學術期刊需要推出更具吸引力的衍生產品,以滿足讀者多元化的閱讀需求。(二)高校學術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高校學報的刊文具有學科交叉性的優勢,加之高校背景的學術支撐平臺,使其在學術創新的進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由于長期以來形成的高校出經費辦刊的模式在短時期內不會有較大改變,高校學報在中國高校學術創新中的地位也不會動搖。因此,學術創新責任的擔當成為高校綜合性學術期刊改革的重要任務。當前高校聯合辦學、優勢學科共建、交叉學科建設成為學術研究的新方向和新趨勢,綜合性學術期刊也需要適應這種新的科研模式,在聯合辦刊和協同創新上有所作為,如朝著集約化、系統化的方向改進。(三)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題中之義。科教興國戰略是我國長期以來堅持的基本國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要求實現學術的百家爭鳴和百花齊放,綜合性學術期刊以其綜合性以及在學術觀點上海納百川的優勢,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增強國家軟實力上發揮著重要作用。作為社會主義思想文化的主要陣地,綜合性學術期刊具有強大的產業功能,因此必須把握大方向,緊跟新時代的要求,樹立和弘揚正確的價值觀,為人民群眾提供比專業性學術期刊更貼近群眾、貼近實際的公共文化服務,完成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光榮使命。

三、綜合性學術期刊的改革與創新路徑

(一)以理念創新為前提。綜合性學術期刊的改革首先要具有問題意識。一直以來,問題意識薄弱、原創精神匱乏、學術氛圍浮躁、人均論文數量低、國際影響力弱等問題困擾著學術界。由于綜合性學術期刊的讀者比專業性學術期刊更趨大眾化,這就要求編輯關注基礎學科的發展方向,瞄準社會熱點和難點問題,有針對性地組織專題性稿件,分析問題并探尋原因,貼近現實,貼近生活,為社會熱點難點解決問題服務。注重原創精神是學術期刊辦刊的基本原則。當前,各高校在教師職務聘任、研究生導師遴選和各類成果評比中實行學術道德問題一票否決制,以高校學報為典型代表的綜合性學術期刊也應當據此對抄襲剽竊、無償占有學生成果、低水平重復、一稿多投等學術不端行為采取“零容忍”措施,大力倡導在科學研究中百家爭鳴,營造生動活潑、真實原創的學術氛圍。關注學術前沿是創新的源頭活水。綜合性學術期刊應當學習專業性學術期刊關注學術前沿的辦刊思想,借助高校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成果的平臺,高度重視學術前沿和交叉學科研究成果。比如《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既有傳統綜合性學術期刊根據一級學科設立的分學科欄目,也有根據武漢大學的研究基礎與特色設立的交叉研究欄目。比如哲學板塊下的教育部名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專欄;經濟學板塊的“低碳經濟”系列研究等突出最前沿成果的前沿專欄。綜合性學術期刊還應當依托高校海外學術周以及重要國際學術會議,拓展國際視野。綜合性學術期刊的國際化需要實現從辦刊理念到辦刊形式的根本性轉型,實現作者國際化、編輯國際化、審稿專家國際化,最終達到讀者國際化的目標。各編輯部可以通過與SSCI的長期聯系和定期座談,積極按照國際規范改版,與國外數據庫公司接洽并免費提供樣刊,通過專家學者向國外大學圖書館推介刊物等多種方式,擴大刊物的國際影響力。勇于擔當責任,才能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制作出更具可讀性的刊物。營造高校創新的學術環境是實現高校學者追求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的重要途徑,也是高校學報人不懈的精神追求和使命。綜合性學術期刊作為高校科研成果展示的重要平臺,應該深刻認識到提升學報的學術質量、服務科研事業發展是其義不容辭的責任。敢于承擔責任,綜合性學術期刊才能在壓力和動力的合力中再創佳績。(二)以體制創新為保障。依托科研主管機構,創新期刊管理體制是綜合性學術期刊體制改革的有效途徑。綜合性學術期刊可以發揮其高校背景的優勢,依托科研主管部門辦刊,挖掘重大科研項目的成果。例如《武漢大學學報》于2010年初掛靠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而該院是秉承“以事務服務為基礎,以管理服務為核心,以發展服務為目標”的理念,為學術研究提供管理服務的社會科學研究主管部門。《武漢大學學報》就是在科研主管部門的指導與協助下,依托學科和知名學者與科研項目的優勢,發揮學術引領作用,選擇重點學科和重點課題作為特色欄目,成功入選國家社科基金期刊資助,成為“湖北省十大名刊”,并獲得“湖北十大名刊成就獎”。只有完善投審稿制度,保證學術發展規范有序,才能為綜合性學術期刊發展奠定基石。嚴格的投審稿制度不僅可以保證刊發稿件的質量,還可以提高審稿效率,縮短用稿周期,降低人情關系在稿件刊發過程中的負面影響。綜合性學術期刊應當堅持集稿討論制度,對稿件實行專家雙盲審稿,做到編輯自校與互校相結合,采取會議終審等多項措施,細化編輯流程,提高工作實效。專家組稿是提升綜合性學術期刊稿件質量的重要方式之一。改進專家組約稿制度,還能借助專家的“火眼金睛”杜絕系統發現不了的、某些隱蔽的急功近利、粗制濫造等學術不端行為。綜合性學術期刊可以邀請相關領域重大招標項目的首席專家和部分知名學者對社會熱點難點問題進行專題組稿,利用專家學者的知名度與影響力吸引優秀稿源,刊發系列化的專題研究成果。綜合性學術期刊還應當著力提升編輯素養和學術水平,構建學習型組織。編輯專業素養、品格魅力、學術眼光等對吸引優質稿件資源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編輯的持續學習與不斷進步、成長對期刊的辦刊質量提升也有重要的積極作用。在全媒體時代,編輯早已不是“剪刀+漿糊”的操作者,而是智能化時代的全媒體人。編輯應當積極參加校內外各種業務培訓,不斷更新知識結構,掌握學術研究前沿動態,掌握新型編輯與推廣技術,把握政策方針和正確價值觀取向;學術期刊編輯部應當堅持編校費從優,以保障編輯初審與專家外審的質量。另外,當前許多綜合性學術期刊的編輯是執行教師專業技術崗位的工作時間,即并不是實行行政部門的坐班制。但由于編輯部諸多日常事務需要及時處理,各編輯部可以考慮實行編輯值班、輪班制度,以解決編輯部日常事務性的工作。(三)以學術創新為核心。綜合性學術期刊應當是一個開放的平臺。國家教育部1998年曾發文把高校學報定義為高等學校主辦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學成果為主的學術理論刊物,是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的園地。但在2002年,該定義被修訂為“高校學報是高校主辦的、發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論文的高層次學術理論刊物”[2]。由此可見,高校學報不應僅僅反映本校的科研成果,而應當是一個面向國內外,面向社會各界平等征集優秀稿件的平臺。這樣高校學報才能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各科研機構之間、跨省份學者之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也能更加暢通。特色欄目是綜合性學術期刊的重要優勢所在。綜合性學術期刊可以借助高校交叉學科、特色學科的獨特資源網羅優秀稿件,創建特色欄目,擺脫綜合性學術期刊普遍性的“千刊一面”的尷尬現狀。據統計,教育部高校社科類學報第一批“名欄”的17個欄目中近一半是基于各高校優勢學科創立的特色欄目,比如《湖南大學學報(社科版)》的“岳麓書院與傳統文化”和《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的“民族音樂研究”等[3]。各綜合性學術期刊可以效仿上述學報,根據自身或臨近高校的優勢學科,創辦特色欄目,實現綜合性學術期刊的品牌化。倡導欄目共建是增強綜合性學術期刊核心競爭力的有力手段。綜合性學術期刊受其載文量的限制,在各學科板塊的載文數量不及專業性期刊多,欄目共建可以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期刊界成功的案例有由《求是學刊》《廈門大學學報》和《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共同創建的綜合性欄目“現代性研究”,該欄目持續刊發了跨省份的同類題材作品,受到讀者的好評[3]。其他綜合性學術期刊可以參照該成功范例,依據地域優勢或者各自研究方向的優勢強強聯合共建欄目。抵制學術不端行為是學術創新的重要保障。當前學術界學術不端行為屢見不鮮,職稱評聘、課題考核等因素使得原本純粹的學術研究變得功利化。期刊界當前檢測學術不端行為的主要工具是中國知網開發的“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該智能化的系統雖然能通過比對查找出送檢論文與已刊發作品相似內容的來源,但有些學者利用該系統的檢測缺陷,把部分重復內容通過文字上的粉飾來掩蓋其抄襲的事實,或者利用知網文獻更新的滯后期一稿多發,或者利用書籍未收錄知網大庫的漏洞實施抄襲行為。《浙江大學學報》編審張月紅在美國“國際出版鏈接協會”年會上的由國際出版倫理委員會(COPE)資助的項目研究報告——《全球學術期刊編輯對學術剽竊容忍度的研究調查報告》,獲得了國際出版界的高度認可。該報告披露的學術期刊剽竊行為令人咋舌[4]。學術創新的學術期刊辦刊的首要任務,也是提升期刊影響力的根本源頭,因此綜合性學術期刊必須把好學術規范的關卡。(四)以手段創新為基石。網絡投審稿系統是助力編輯工作的有力工具。當前,許多期刊為適應互聯網時代的要求,開設了網絡投審稿系統,這一點值得欣慰。但問題也客觀存在,由于經費、重視程度、編輯工作規范等因素,不少期刊網絡投審稿系統的開發并不盡如人意,比如有的期刊投審稿平臺時常出故障,而投審稿平臺多為外包給其他公司運營,因此由于網絡故障給作者投稿帶來不便的情況較多;有的期刊投審稿系統設置不完善,在稿件處理進度實現與作者共享、退稿或撤稿等方面功能不健全;還有些期刊的編輯在工作中并不使用投審稿系統,導致該系統成了閑置的資源,還可能延誤作者的發稿時機。利用網絡平臺實現數字化出版是實現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的主要手段。廣義的電子期刊是指以電子形式存在的期刊,是以電子媒體形式產生并能以此媒體獲得的期刊[5]。綜合性學術期刊應當根據讀者的閱讀習慣和閱讀需求,授權用戶數量較大的媒體網站創辦電子期刊,或者在自有的網絡投審稿平臺上、主管單位的公共網頁上開設電子期刊欄目,在紙質期刊發行時同步推出電子期刊,為作者和讀者提供更高效便捷的閱讀服務。雖然目前智能媒體的大量應用對出版周期較長的綜合性學術期刊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但是傳統媒體與智能媒體的融合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那就是隨著學術傳播平臺、學術傳播工具以及傳播特性的逐步趨同化,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盡管傳播方式有很大不同,而其邊界正在消融,開始相互融合形成新的產物,推動媒體形態的不斷完善、進化與升級。如高校學報可以借助其高校平臺,創辦高校學術手機報,面向社會開設微信公眾號,一次制作,多次,以此向潛在讀者和作者主動推薦具有學術期刊特有的具備深度閱讀效應的優秀作品,進一步擴大期刊的知名度與影響力。聯合辦刊也是實現綜合性學術期刊專業化、集約化、一體化發展的成功范式。中國知網聯合全國多家獲得名刊榮譽的綜合性學術期刊創辦了“中國高校系列專業期刊”的專業化網絡期刊,該平臺的運作流程為:首先由各原刊推薦優秀作品,然后各學科的資深專刊編輯挑選10-15篇最優秀的作品匯編成分學科的專業網刊。該平臺整合了各高校學報每期刊文中的精品,分類為《政治學報》《經濟學報》《法學學報》《三農問題研究》等10余個專業網刊,實現了綜合性學術期刊的數字化與專業化,拓寬了綜合性學術期刊的傳播渠道,為讀者高效閱讀綜合性學術期刊提供了便利。參照國際標準轉變辦刊風格加快綜合性學術期刊版式改革,這也是綜合性學術期刊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綜合性學術期刊應當瞄準國際學術期刊的辦刊風格和規范,與國際一流期刊接軌,實施期刊規范改革,還可以在人力、財力允許的條件下創辦英文版期刊。據統計,2011-2012年我國240余種英文版期刊大多已與國外出版商合作出版,其中近140種被SCI收錄[6]。同時,綜合性學術期刊還應與國際大型學術期刊數據庫加強溝通與合作,進一步擴大刊物的國際學術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