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3 11:23:4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思想道德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村思想道德論文
一、農村思想道德教育的現狀
(一)農村留守人員思想道德狀況堪憂。現在農村家庭里幾乎只剩老人和小孩,小孩子也幾乎都是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顧,本來老人的思想觀念就落后根本就沒有文化,對小孩也是放任不管不顧。少數孩子即使在父母身邊,但父母沒有文化或者文化程度不高,對子女的教育很有限。而且農村家長教育孩子欠缺方式方法,一打二罵,造成父母與子女之間難于溝通,除了給錢,他們之間額感情處于荒漠化。久而久之導致現在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扭曲,妨礙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取而代之的是不思進取、沉迷于網絡游戲、盲目攀比、打架斗毆、拉幫結伙。而且現在的農村學校普遍存在應試教育情況,因為升學的壓力,學校都不重視對學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有的學校連一周僅有的一節思想課也被主科老師給換走了。這樣思想道德教育難以前行。
(二)農村基層組織存在權力道德腐敗問題。權力道德主體在農村主要是農村干部。在農村開展各項工作,關鍵要靠以黨為主的農村基層組織團結廣大人民群眾去落實。但農村基層組織干部任免不科學,有的地方每當換屆選舉的時候總是會出現賄選,買選票,請客吃飯的不在少數,幾乎變成了誰給錢就選誰,這樣選出來的基層干部根本就沒有樹立正確的公仆意識,他們身上沒有為人民服務,愛祖國的理想信念,只有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腐朽思想。這些對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產生了很多不良影響。
二、農村思想道德教育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新農村的思想道德體系建設。一要堅持不懈在農民群眾中間開展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社會誠信教育,在農民群眾心中逐步樹立起正確的道德觀念。二要對農民群眾進行和諧文化意識教育,用建設和諧社會的價值目標鼓舞人心凝聚力量,使廣大農民群眾堅定對建設社會主義的信心和信念。三要賦予符合時代和潮流的新內容,在農村弘揚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四要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讓農民群眾明確社會生活方方面面是非、善惡、美丑的界限,鼓勵和幫助農民群眾樹立榮辱觀念。五要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提高農民群眾環保意識,幫助農民群眾積極投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豐富農民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一要積極推進鄉鎮文化站的建設,逐步實現村村都有文化室,以其為主要陣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鼓勵村民積極參與活動。村委會可以利用晚上的時間組織開展讀報會、故事會、演講活動以及觀看教育片等,以此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促進良好道德品質、健康人格和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二要把文化、體育、廣播、信息等設施引進農村,提供農民讀書、閱報、健身、開展文藝活動的場所[1]。三要使農家書屋成為廣大農民群眾的精神家園,開展內容豐富的讀書活動,形成讀書氛圍,發揮其凝聚效應。農家書屋的管理應在基層黨組織和村委會的領導下進行,要建立一項嚴格的管理制度,使其納入村年度工作計劃中。四要農村的文化建設不能只停留在簡單的休閑、娛樂需要上,云南省是一個民族文化十分豐富的地方,應該鼓勵農民在傳統民俗文化的基礎上進行揚棄創新,鼓勵有興趣者組建民樂、地方戲曲、花燈、民族歌舞社創作出現代農民喜聞樂見的民族文化產品,這樣既可以保護民族傳統文化,也可以提高農民思想文化素質,實現自我價值[2]。
高職思想道德調查論文
[論文關鍵詞]高職學生思想道德調查與分析
[論文摘要]以問卷調查的形式,對當前寧波地區高職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及其發展變化特點,進行了總結,分析了當前該地區大部分高職學生的思想道德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引起重視的問題,必須進一步加強高職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德育建設,并提出了在新形式下,如何加強和改進該地區高職學生思想工作的新思路。
為充分了解寧波地區高職學生思想狀況,課題組通過問卷調查、座談、個別訪談等形式對寧波地區高職學生進行了一次全方位、多層次的思想狀況調查。調查范圍涉及不同院校的25個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基本上反映了不同性別、不同年級、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學生情況。調查主要包括高職學生政治思想品德、學習狀態、個人誠信和法律意識、心理健康狀況等方面的內容。本文就全市高職學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的調查反饋信息作一次綜合分析,并以此為參照提出加強與改進我市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應對措施。
一、抽樣調查結果情況
(一)寧波地區高職學生思想狀況基本良好
1.道德觀念
思想道德素質培育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美軍在軍人思想道德素質培育中立法明確價值觀、道德觀,確立思想道德素質培養目標,日常訓練、人事工作、行政管理中思想道德素質培養規范化、法律化,利用刑事法規對思想品德素質的最低限度進行保障,構建出一系列細致而有力的法律保障制度。
【關鍵詞】美軍/思想道德素質/法律保障/教育
美軍軍人思想道德素質培育是通過對軍人的理想信念、政治觀點、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及規范等內容的教育,培養出符合美軍思想道德素質標準的官兵。出于歷史承襲的“依法治軍”傳統,美軍軍人思想道德素質培育中處處可以看到法治的蹤跡,通過軍隊的條令、條例和法規制度來保障軍人思想道德素質達標是美軍軍人素質培育的重要內容和手段。
一、立法明確價值觀、道德觀,確立思想道德素質培養目標
思想道德素質從根本上說是價值觀、道德觀問題。在倡導“多元化”和個性自由的美國,為實現美軍新世紀的目標,軍隊絲毫沒有放松對官兵世界觀的統一再造,并以立法形式確立起一整套價值觀、道德觀,以打牢思想道德素質培養的基礎。
陸軍野戰條令中確立價值觀與道德觀。陸軍野戰條令FM22-100明確提出陸軍的價值觀為:責任感、勇氣、忠誠、尊重、無私奉獻、榮譽感,指出陸軍職業倫理由忠誠、責任感、無私奉獻、正直四個部分組成。陸軍野戰條令FM100-1對軍人品德和陸軍職業道德用了以下幾個詞作高度概括:勇敢、稱職、獻身、坦誠和同情心,以引導軍人建立正確的道德觀。
孔子思想與思想道德論文
一、職業學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現狀和問題
絕大多數職業技術院校的學生是應試教育體制下的中高考的后進者,心理上普遍的特點是自卑心重,自信心不強。同時面臨著來自社會的不良誘惑、人際關系的沖突,家庭學校等各方面的壓力,導致學生心理不平穩,容易叛逆形成心理應激、心理危機、心理障礙等各類心理問題。離開初高中緊張的學習環境,遠離父母的管教,加之自身的自控能力較弱,沒有了紀律約束,對于出現在周遭的不良誘惑難以抵抗,學生容易出現不良行為,例如抽煙、酗酒、沉迷網絡、打架、盜竊、婚前性行為等。不難看出,職業院校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易受環境影響,在其是非觀念與道德意識形成的關鍵階段若沒有接受到正確的指引和有力的監督,極易產生不良的行為習慣。
二、孔子思想在職業學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運用
要以正確而新穎的方式將孔子思想融合到當今社會所倡導的主流道德觀,納入職業學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之中,幫助學生保持良好的心態、高尚的職業道德素養和正確的價值觀。
第一,以孔子的“仁”“孝”思想幫助學生學會寬宏感恩
“仁”是孔子思想中最高的道德標準,掌握住了"仁”,就是掌握了孔子思想中關于怎樣做人的關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做到仁,首先要愛人,愛人就包括既愛別人,也愛自己,如果連自己都不愛的人何以愛別人?其實這也是自立自強自愛的思想。孝悌是中國文化精神。以孔子之孝悌思想教育職校學生,使其懂得感恩,知恩圖報。“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父母生你養你,是慈愛,你回過來愛他們是孝。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盡孝道,要無違,當然盡孝不適說完全不違背父母的意思,這里的“無違”以不違背禮儀法制為前提,其次不違背父母之命。同時,多站在父母的角度去體會他們,當自己生病時,父母是多么的揪心擔憂,要像父母愛自己一樣去愛他們,這就是孔子說:“父母唯其疾之憂”。對長輩的態度要好,不能擺臉色,辭色要溫婉和順。這就是“不敬,何以別乎?”以及“色難”。同時,以“仁孝”之思想踐行于實踐,不做違法亂紀之事,并將自己的行為影響擴散到周圍。
醫務人員思想道德建設論文
全社會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是實現“健康中國”戰略的堅實基礎,在黨的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要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1]指明了新時代思想道德建設的目標方向。醫務人員作為保障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的守門人,加強其思想道德建設工作任重而道遠,本文結合醫務人員思想道德建設現狀,從醫院黨支部角度提出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舉措,以期為提高廣大醫務人員思想道德水平提供富有成效的建議。
1醫務人員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性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和醫療衛生事業的不斷發展,醫務工作者承擔守護人民健康的責任愈加重大。醫療行業的特殊性對醫務人員的思想道德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道德滑坡作為社會轉型產物的出現,尤其在信息不對稱的醫療行業,一度讓醫患關系白熱化。2015年城市公立醫院改革啟動,通過多舉措提升患者滿意度,有效緩解了醫患關系。2016年,全國醫療糾紛案件的數量小幅下降了6.7%,但總量仍處于較高水平[2]。道德滑坡的蝴蝶效應對醫院長遠發展也將帶來諸多不利影響。順應新時代的發展,加強醫務人員的思想道德建設已刻不容緩。筆者認為,通過醫德醫風、理想信念、人文素養等多方面內容引導醫務人員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促進其正確看待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將有利于構建良好的醫患關系,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確保醫院在改革發展的洪流中不斷前進。
2醫務人員思想道德建設的現狀
2.1“重技術輕醫德”的不良傾向廣泛存在。醫務人員是學歷層次高、知識面較廣的高知識分子群體,他們的工作普遍具有負荷強、時間長、壓力大、風險高和知識更新快的特點。而在完成高強度的本職工作之余,還承擔著繁重的科研、論文和職稱晉升的壓力,部分醫務人員出現了只注重強化個人專業技術素質,而忽略提高個人專業道德素質的現象。在診療過程中部分醫務人員將患者視為“生病的機器”而非完整的社會人,違背了應給予患者人文關懷的精神。2.2部分醫務人員缺失理想信念。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某些醫療單位出現了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的現象,因經濟原因拒絕收治貧困患者,或者為規避風險拒絕收治疑難雜癥患者的現象時有發生。少部分醫務人員忘卻了醫者仁心的理想信念和救死扶傷的基本職業道德要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在一定范圍內滋長蔓延[3],收紅包、拿回扣等情況時有發生,加劇了醫患矛盾。2.3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導致服務意識淡薄。我國醫療資源不足,且一直存在城鄉之間、東西部地區間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的情況。優秀的醫療資源較集中于三級醫院,吸引了大量患者前往就醫,人滿為患,而基層醫院醫療水平難以贏得患者信任,門可羅雀。但是三級醫院接診的患者大多是常見病和多發病,既浪費了優質醫療資源,也造成了醫務人員工作負荷大、職業倦怠強,對待患者的服務意識不強,甚至于錯誤的認為患者有求于自己,明顯削弱了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設。2.4缺乏考核機制,思想道德建設流于形式。醫德醫風是醫務人員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多項研究表明,與醫療技術和醫療質量相比,醫務人員的醫德醫風是影響患者滿意度的首要因素[4]。原衛生部先后于2007年和2012年出臺了《關于建立醫務人員醫德考評制度的指導意見》及《醫務人員醫德規范及實施辦法》,對醫德規范及考評提出了具體要求。但是由于思想道德建設的途徑多渠道廣,難以確立統一的考核機制,在實際開展思想道德教育時,有效考核機制的缺乏讓思想道德教育多流于形式,甚至變成了每年固定填寫的總結表,對有效進行醫務人員思想道德建設造成了不小的困難。
3利用黨支部開展思想道德建設的路徑建議
思想道德修養理論分析論文
思想道德修養從根本意義上說就是一種人性的修煉,就是通過對人性的揚善抑惡,使人向真、善、美的方面發展,造就和培養完滿的人性和人格。在古今中外思想史上,有什么樣的人性論,就有什么樣的思想道德修養理論。所以,人性理論實是思想道德修養以及該門課程建立的理論基礎和學科前提。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迄今為止,大學中用于教學的各種版本的該門課程的教材,對這一問題的闡述卻要么語焉不詳,要么就干脆避而不談。這既不利于該門課程的學科建設,在教學實踐中也淡化了說服人的理論力量。而理論如果不能說服人,也就難免流于形式和空談。因此,如何在講授該門課程時通過對古今中外思想家們人性論的簡略追述,闡明其不同的思想道德修養理論及其發展變化的思想脈絡,并進而通過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的理論的闡述,為該門課程、事實上也是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就成為這門課程最具理論深度和難度,也最能說服人的關鍵之所在。
一、中國古代思想家的人性論和修養論
人性問題從來就是中國傳統思想家,尤其是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主干的儒家思想家們關注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儒家思想發展史上,最早對人性問題進行深刻完備的闡述,并自覺地以其人性理論作為思想道德修養理論基礎的是孟子。孟子是通過對告子及其人性論的批判來闡發自己的人性理論的。告子說過一句后人廣為熟知的名言,“生之為性,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這句話,也可以說是中國思想史上最早的對人性所下的定義。這個定義簡明扼要地告訴人們,所謂人性就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這種本性概括說來有兩個方面,那就是“食”和“色”,也就是人們平時所說的飲食男女。不僅如此,告子還認為,作為人之本性的“食色”之性,是沒有善惡之分的,這就好象湍湍的流水沒有東西之分一樣。換言之,在告子看來,人們不能也不應對作為自然人性的食色進行善惡的道德評價,因為這兩樣東西是與生俱來的、人皆共有的自然而然的現象。告子關于人性的理論事實上暗含了這樣一個基本思想:既然人性是與生俱來的自然而然的食色之性,那么一個好的社會和好的人生就是讓這種自然的本性得到自由完滿的流露和顯現,而人為的抑制、粉飾以及修煉等等只會損害人性甚至導致人性的扭曲。這種自然主義的人性論和修養觀既蘊含著老莊道家無為思想的端倪,也啟迪了楊朱縱欲主義的先河。
滿懷修齊治平之志的孟子顯然對告子的這種人性論是極不贊同的,他敏銳地發現并指出了告子人性論的致命弱點。根據告子的觀點,人性就是人生來就有的食色之性,那么,人性和犬性、牛性以及一切別的動物之性也就沒有什么區別了。因為作為生來就有的食色之性并非人的專利,牛馬畜牲無不具有這樣的屬性。很顯然,在孟子看來,人性遠非告子所說的食色之性,因為它們根本無法把人和別的生物區別開來,因而不是人之為人的根本屬性。那么,什么才是人所具有的,可以將自身與別的生物區別開來的人性呢?孟子認為,人之所以為人,人的根本的屬性,就在于人有惻隱之心、辭讓之心、羞惡之心、是非之心,即他所說的人的四種善良的“本心”。這四種善良的“本心”才是人生來就有的、將自己區別于別的生物的根本屬性。這四種善良的本心在現實生活中的顯現和展開,就是仁、義、禮、智四種道德現象和道德規范。孟子由而批評告子說,如果把人性比作流水的話,那么,只能這樣說,水往低處流是水的本性,人往善處奔是人的本性,所謂“水無不就下,人無不向善”。善才是人的本性,人性本善。正是從這種人性本善的觀點出發,孟子認為,思想道德修養的最為根本和重要的方法和途徑,就是進行內心修養,反求諸己,盡力保持人的善良“本心”,并且發揚光大擴充這種“本心”。為此,他強調存心養性,反觀內求,希望通過“養吾浩然之氣”而使人成為“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正人君子。而對于現實生活中的那些不善之人,他認為是因為他們這些人沒能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中保住自己的本性,喪失了自己善良的“本心”,因此,對這些人而言,思想道德修養的根本途徑就是“求放心”,找回自己迷失和放逐了的“本心”。
與孟子的人性本善的觀念相反,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和總結者荀子卻堅定地認為人性本惡。茍子承繼了告子自然人性論的基本思想,認為人性就是人“生之所以然者”。不過,他并沒有像告子一樣只把人性狹隘而籠統地歸結為食色之性。在茍子看來,所謂人性就是人皆具有的“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茍子·性惡》等與生俱來的性情,就是“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茍子·榮辱》)的“無待而然”的本能。尤其與告子不一樣的是,茍子將人的自然本性置于現實的社會生活當中,從而進一步對人的自然屬性做出了性惡論的道德評價。他說:“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嫉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荀子·性惡》)可見,在荀子看來,從本質上說,人性無善可言。然則,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辭讓忠信,禮義文理卻并非蕩然無存,惡的人性并沒有導致人對人似狼的爭奪和殘賊淫亂的橫流,原因何在?茍子認為,這是由于“偽”——社會道德法律規范約束的結果。因此,他提出了一條使人向善,“矯飾人之情性”的根本方法和途徑,那就是訴諸于“仁義法正”來“化性起偽”。
荀子希望通過外在的道德法律的規范來約束人性進而使人向善的思想,其進一步的發展無疑就是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以法代德”的非道德主義思想。當然,作為儒家思想的總結者,他還沒有走到這一步。不過,荀子認為人之有道德“必求于外”,只有通過學知禮義,“注錯習俗”、“疆學而求”,從而“積善成德”,達到“成人”乃至“圣人”的境界。孟茍的這兩種思想道德修養論,對后世儒家的影響無疑是深遠的。
現代中學思想道德教育特征論文
中學思想政治課“是對學生進行馬列主義思想基本常識和社會主義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課程”,“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重要途徑”。這就決定了必須把德育工作貫穿于思想政治課的方方面面,貫穿于思想政治教學的全過程,本文就當前中學思想道德方面教育的現狀,內容及改進措施,談談自己的認識和體會。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對中學德育工作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導學校加強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工作。學校在對學生思想教育方面的確定盡了極大的努力,想了不少辦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總體效果還不盡人意,學生的行為習慣、道德水準、思想觀念、紀律、法制意識、集體主義觀念、理想、奉獻精神等等或多或少還有偏差,有的甚至還有一些嚴重的缺漏。其原因在于:
一是認識不到位,重智育、輕德育,重學業、輕品德。有的省已取消中考政治考試;政治教師人人可當,甚至,少數學校專業政治教師成了學校多余的人員。這個問題是學校所不能完全解決的,社會、家庭對此也頗有干擾。一個學生品德再好,高考差一分,也不能讀大學;過了高考分數線,表現不那么好照樣可以上大學。家長、學生、社會只看分數,帶給德育工作的負面影響較大。
二是缺乏一個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考核制度。現在對智育評估非常具體,從每個年級學生的入學成績開始,往往有一個計劃指標,而這個指標完成情況又直接與學校評價,教師獎金,評聘職稱等利益掛購,有這個利益的驅動機制,智育評估的措施非常完備,執行的過程和步驟也很落實。而德育工作的考評在條件、措施、制度等方面都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量標,使得德育工作的考評基本上無章可循,窮于應付。
三是中小學德育工作內容脫離時代和社會發展。小學生就開始學習“從小立志為中華”,道理講了許多,但是,從電視廣告到家作電器,帶“洋”字的信譽高,影響大,印象深,于是得出結論:“中國的就是不好外國的”;社會上也常常為“這孩子有出息,以后準會出國”一說。再加上社會上各樣不正之風也常給學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帶來負面影響。目前的錄像廳,個體書攤、游戲機室正大量存在黃色的東西,“思想教育搞一天,不如別人一支煙”。我們在課堂上講的一套,完全被社會上存在的一些丑惡現象抵銷,給學生留下的是蒼白無力的說教,使學生的接受程度差,認為我們所宣傳、灌輸的都是假、大、空的東西。出現了“五加二等于零”的現象。即一周在校五天的教育,兩天假期放過,我們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效果等于零。還有教育內容缺乏針對性,不能根據學生的年齡階段,適時地進行教育,在小學大講人生觀、世界觀和共產主義,入大學反過來進行養成教育,講行為規范,文明習慣。
四是對德育工作和素質教育有差解,德育工作重活動、輕效果、重課外、輕課內,認為思想教育是課外的事、業余的事無關緊要,所以往往搞活動,也是應付差事,流于形式,至于學生受教育程度,教育效果如何,基本無人問津。
網絡環境思想道德建設論文
摘要:信息時代,網絡與大學生的生活越來越密不可分。網絡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這給高校思想工作者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戰。分析網絡環境下的大學生的思想道德、行為特點及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的建設策略,有利于促進高校網絡思想道德建設的不斷發展。
關鍵詞:網絡;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
21世紀是互聯網的時代。伴隨著互聯網對社會生活全方位的滲透,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和工作方式,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行為規范和價值取向。而受影響最大的無疑是接受新知識、新信息最快,最具活力和創造力的當代大學生,網絡對他們的思想道德、意識形態、價值觀念、行為模式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這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戰。
一、網絡生活環境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
1.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影響。
網絡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時空上無限制,道德上無約束的環境。大學生正處于自我道德判斷力的養成的重要階段。網絡信息良莠并存,多元的信息對免疫力不強的大學生極易產生沖擊,并讓他們在網絡提供的虛擬世界中陷入非理性的狀態,造成他們責任觀念淡漠、判斷力缺乏。網絡的虛擬性和隱蔽性容易消解大學生對現實社會的道德責任感,如果長期沉迷于網絡,失去了外在輿論和傳統習慣的制約,大學生的道德自我評價能力可能遲鈍,造成他們在現實社會中道德取向的迷失。
思想道德教育分析論文
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決議》指出:“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關系國家命運的大事。”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跨世紀的一代新人。由于青少年的世界觀,人生觀尚未定型,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在目前國內外復雜環境和各種各樣思想、道德、文化影響下,如不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很容易隨波逐流,甚至誤入歧途。因此,必須用延安精神對青少年一代進行思想教育。
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集中體現;弘揚延安精神是當前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幫助青少年樹立遠大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有力武器。因此,用延安精神對青少年一代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
用延安精神對青少年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須首先回答延安精神是否適合當代青少年,是否象某些人所說的“延安精神過時了”。
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延安時期形成的一種革命精神,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升華,是中國共產黨人全新精神面貌和崇高思想境界的集中體現。可以說,延安精神首先的和主要的是表現為一種精神財富和精神支柱。
延安精神作為一種精神財富,具有超越時空的穩定性,激勵著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我們黨用延安精神激發起全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救國熱情,前仆后繼,英勇奮斗,戰勝了內外強敵,建立了新中國。建國初期,面對百廢待興的局面,我們黨又是靠延安精神,領導全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迅速醫治好戰爭創傷,開展了全面的經濟建設。三年困難時期,面對嚴重的自然災害和國際反華大合唱,我們黨還是靠延安精神,團結全國人民,同心同德,艱苦奮斗,戰勝了各種想象不到的困難。十年動亂后,我們黨還是靠延安精神,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迅速找到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可以說,從三十年代的延安時期開始,到目前的改革開放,我黨、我國革命和建設歷史上的一次次飛躍,取得的一個個勝利,無不閃爍著延安精神的燦爛光輝。
留守兒童思想道德論文
一、在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梳理中,捋出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
然而細細分析,首先我們會發現,這二十四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分為三個維度:一是國家形象,即要求我們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二是社會氛圍,即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三是公民素養,即養成“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品質。在這三個維度中,“國家形象”“社會氛圍”是需要政策制度、強制手段去維護的,而“公民素養”卻多以教育來實現。其次我們還會發現“公民素養”的八個字,代表著四種訴求“:愛國”是公民對國家的認同,是國家凝聚力的一個體現,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家的行為;“敬業”是一種職業操守,一種盡心盡職的體現;“誠信”是公民與人相處的根本,是公民品行的外顯,也是社會穩定的基石,“誠”即誠實誠懇,主要指主體真誠的內在道德品質;“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體“內誠”的外化。“誠”更多地指“內誠于心”,“信”則側重于“外信于人”,誠信被中華民族視為自身的行為規范和道德修養,形具有豐富內涵的誠信觀。“友善”則是倡導朋友之間要親近和睦。從“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梳理中,我們就可提煉出當下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在這基本內容中“,誠信、友善”則成為核心。
二、在價值觀與教育網的整合中,搭建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框架
當下,關于留守兒童思想道德的教育主要存在于學校,而針對留守兒童思想道德的教育方式,則多以“說教”的方式。此時,我們迫切需要一個留守兒童思想道德的教育整體框架,需要一個長效路徑。
首先,從渠道角度來說,我們要形成一個立體的教育網絡。針對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一我們要利用或設置留守兒童的思想教育的課程體系,將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變成常態化與常規化。二我們要開展專題教育活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于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之中,讓留守兒童在潛移默化之中習得寶貴的思想營養。三強化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日常養成。日常生活實踐是留守兒童思想價值觀形成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充分挖掘留守兒童日常生活中的積極因素,引導他們探究生活的意義、思考人生的價值,從而自覺轉化成人生指南。
其次,從教育方式來說,我們要形成一個完備的教育過程。在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實踐中,我們教師常常以“說教”的方式進行,這種方式的收效是微不足道的,要知道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的形成不是一蹶而就的,它的形成需要經歷“理解、認同、踐行、反思、納入”五個過程,在這五個過程中,既需要我們的解讀引領,又需要留守兒童的踐行反思,更需要留守兒童的納入自己思想體系,為此我們要形成一個完備的教育路徑。用社會主義價值觀引領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成長,既是一個時代的需求,又是一個教育的突破,更是一個價值的認同,我們只有秉承科學發展觀,基于國家社會的需求,基于留守兒童成長的規律,才能幫助留守兒童實現思想道德的成長。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8思想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