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0 14:28:4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糧食安全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糧食安全探究論文
中國“糧食安全”問題還沒有很好的解決
有人問:農民收入增幅下降,糧食保護價政策影響何在?要精確的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模型計算。我個人的判斷,如果按保護價但不是敞開收購,糧食供過于求的局面可能不會持續這么長時間,也就是說市場糧價的回升點可能會出現得早一點。但就目前農產品供求總體狀況看,農民要想從農業獲得更多的收入非常困難。
這些資源如果不種糧食而種其他農作物會不會使農民獲得更好的收入?這其實很不確定。現在有些人認為,過去幾年的糧食政策,對糧食生產造成了相當數量的無效供給,造成了嚴重的庫存積壓。這種認識隱含的前提就是糧食生產浪費了部分資源。
那么,是不是“不浪費”就可以獲得更高的收益?這要看其他農產品是否存在短缺現象。現實情況是,除糧食之外的其他農產品也基本沒有短缺,而且絕大多數供過于求、價格下跌。所以,即使這幾年少種一點糧食、改種其他農作物,問題依然存在。
我大體的經驗判斷是:根據目前糧食生產水平和消費水平,全國糧食播種面積大體上需要保持在16.5—17億畝之間。低于16.5億畝,當年生產的糧食就難以滿足需求,糧價會上漲;超過17億畝,則會供過于求,糧價下降。因此,從總供求的角度看,糧食播種面積也就只有5000萬畝左右的調整余地。
這幾年糧食庫存多了,確實可以適當減少糧食生產。估計糧食播種面積在一兩年內低于16.5億畝問題不大,因為有庫存;但連續3年以上我認為就會出問題。
糧食安全論文:小議保障糧食安全的思路
本文作者:華冰工作單位:中共漯河市委黨校
現階段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農業穩定與農民增收農業是我國的基礎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2009年中央一號文件第六次鎖定“三農”。本次文件一共提出了28點措施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與農民持續增收,其中包括進一步增加農業農村投入、較大幅度增加農業補貼、保持農產品價格合理水平、增強農村金融服務能力等。這足以說明中央對三農的重視。在價格比較穩定的條件下,糧食產量增長必然會導致農民收入增長,農民的持續增收才能更好地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進而保障國家的糧食穩定與安全。(二)是適應我國糧食供求平衡的需要當前中國糧食安全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糧食產需缺口擴大。據估算,到2030年,我國人口如能控制在15億,人年均糧食消費量如能控制在500公斤,則需要糧食7.5億噸,與現有產量相差1.8億噸,這也是我國農業面臨的重大挑戰。國家非常重視提高糧食產量,保障糧食安全,我國新研制的超級水稻畝產900公斤,創造了世界雜交水稻史上迄今尚無人登臨的一個高峰。(三)保障糧食安全有利于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只有糧食充足了才能使人們有充足的精力從事各種生產活動,才能保障市場物價的穩定,可見糧食安全是一個國家經濟安全的根本。要保證一國的國民經濟健康運行,就必須保障糧食安全。(四)保障糧食安全有利于社會穩定及構建和諧社會“民以食為天”,這是古人對糧食重要性的高度概括。今天對一個國家來說,糧食更是重要的戰略物資。只有糧食充足了,每個人有飯吃,人民才會安居樂業,社會才會穩定,所以,糧食又是社會賴以穩定的基礎。糧食安全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保障弱勢群體的糧食供給。目前我國農村貧困人口仍有2300萬,城市下崗失業、收入水平低、需要救助的人口近2200萬。這些弱勢群體收入低,食物時常得不到保障,這與那些高收入富裕階層相比形成明顯的不協調,導致社會的不和諧。弱勢群體食物供給的不安全不僅會導致社會的不和諧,而且會威脅到社會的穩定,因此政府應實行糧食救濟措施,滿足其基本需要。所以,為了滿足人民的第一生活需要,保證社會穩定,為了保證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構建和諧社會,就必須保障糧食安全。
我國糧食安全存在的問題
嚴格保護耕地,這也是貫徹中央一號文經濟/件精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一個重要問題。嚴格保護耕地要從兩個內涵上理解,其一是保護耕地的數量,同時更要關心耕地的質量。一個時期以來,人們為了高產,用地而不養地,以至于耕地質量普遍下降。其二是耕地作為一種土地資源,和林地、草地一樣,國家應對耕地實施動態監測,應該對耕地土壤在多年沒有普查的基礎上進行一次全面普查。二是我國農業的基礎設施很薄弱,靠天吃飯這個局面也很難改變。我國現有耕地中中低產田約占2/3,糧食單產不穩定,年際間波動大。農田有效灌溉面積所占比例不足47%,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差,未從根本上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雖然國家在預算內的資金和國債投資對主產區的農田水利建設包括農業科技、技術推廣、農業組織方面的建設,都加大了投入力度,但就總體而言,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低,抗災減災的能力不強仍是一個突出問題。由此不僅會增加農產品成本和農業經營風險,還會影響農業資源利用效率和經濟效益的提高,甚至妨礙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以農業大省吉林為例,該省現在的農業基礎設施大都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所建。目前,全省灌區骨干建筑物完好率不足40%,配套率不足70%。三是由于種糧的比較效益低,激勵農民和地方發展糧食生產的長效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因此,不能夠因為目前糧食形勢的好轉就對我們國家長遠的糧食安全掉以輕心。盡管國家多次提高了糧食最低收購價,但目前糧食生產比較效益還是不高,影響農民的種糧積極性。隨著經濟的復蘇,企業對農民工需求增加,種糧比較效益將進一步下降。例如河南省———我國糧食產量最大的省份,據該省統計局地方經濟社會調查隊對全省40個縣(市、區)120個鄉鎮360個農戶的糧食生產成本及收益狀況的調查,2009年農民種植小麥的畝均成本為590.8元,比上年增加42元,增長7.7%。按全省平均單產387公斤/畝、均價1.7元/公斤計算,每畝小麥的主產品產值為657.9元,比上年增加77.4元,畝均收益約為232元(主產品產值扣除生產成本加種糧補貼,下同)。依據同樣的計算方法,2009年河南農民種植玉米的畝均收益是279元。按目前河南農民戶均承包5畝耕地計算,若兩季只種小麥和玉米,戶均年種糧收入為2500多元,僅大致相當于一個農民工外出打工兩個月的收入。
現階段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新思路
糧食安全影響研究管理論文
退耕還林是一項旨在改變國家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的大規模工程,該工程將從兩方面影響我國的糧食供給總量:一方面,該工程通過糧食補貼的形式鼓勵農戶將一部分不適宜耕種的坡耕地轉換為林地、草地等,這需要消耗相當的糧食儲備;另一方面,由于退耕還林本身會減少耕地總面積,從而將減少糧食供給總量。但是,我們目前尚不能確定這種影響的強度究竟有多大,因此,用定量的方法、從短期和長期兩個角度考察這種影響是非常必要的。
一、相關文獻回顧
糧食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也是一項重要的戰略物資,因此糧食問題一直受到世界各國政府的普遍重視。何為“糧食安全”?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定義,糧食安全就是“要保證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能買得起他所需要的食品”。國內對糧食安全的研究集中在1990年代,尤其是繼1994年萊斯特·布朗[1]在《世界觀察》上發表“誰來養活中國”一文后,國內對糧食安全的關注程度空前高漲。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糧食的消費量、儲備量、貿易量、生產量及特定背景下(如退耕還林)糧食安全等幾方面。
在研究糧食消費時,很多學者認為,我國的糧食安全應首先是口糧安全。李成貴[2](2001)強調,糧食安全是口糧安全,應與國際市場建立更廣泛的聯系以解決其糧食缺口問題。當然,隨著我國人均收入的增長,口糧的人均消費有明顯的下降趨勢,這主要是由于收入增長使得食物來源多樣化所致[3]。
糧食進口的增加是否會威脅我國的糧食安全也倍受關注。已有大量的研究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得到的結論是:糧食生產相對縮減是長期趨勢;與自給自足相比,放開糧食貿易是更為經濟合理的政策選擇,它不但不會損害我國的糧食安全,反而會在更低的成本下加強糧食安全[4]。
對糧食生產的研究比較注重對供給能力的分析,其研究有三個顯著特點:第一,以預測為主,且各種生產預測之間的差距要比對應的消費預測之間的差距大得多[1,5]。雖然這些分析的結果并不一致,但所有結果均表明中國未來糧食自給率下降是必然趨勢。第二,均強調保護糧食的生產潛力。侯東明[6](2002)指出,糧食安全保障與農業常規發展戰略分家是世界上具有資源制約農業特點的國家、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加強戰略糧食安全要通過保護耕地及土地的糧食生產潛力的方式實現。李成貴[2](2001)也指出,未來中國糧食增產的可能選擇是藏糧于倉不如藏糧于地。
糧食安全分析論文
一、確保糧食安全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
糧食是人民群眾生存和生活必需品,是特殊商品。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任務,糧食安全是關鍵。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糧食安全關系到國計民生、社會安定、政治穩定和國家安全,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物質基礎。因此,對糧食安全,我們要始終保持清醒的認識。
樂清是一個比較發達的縣市,應該認真對待糧食問題。“無工不富、無農不穩、無糧則亂”,確保糧食安全任重道遠。樂清市存在著“人增、地減、糧食消費水平提高”的變化趨勢,隨著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大量外地來樂務工的人口流入,糧食需求量越來越大。國際國內糧食市場一有風吹草動,全市糧食購銷工作就會陷入被動,120萬人民有飯吃、吃好飯就難以保障,就會影響全市社會發展和穩定。所以說,確保糧食安全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務必引起高度重視。
二、樂清市糧食安全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糧食產量減少,糧食消費劇增,產需缺口擴大
近幾年來,隨著城鄉一體化和經濟建設的加快發展,農業結構調整,樂清市糧食播種面積逐年下降。由于種植西瓜、蔬菜等經濟作物比種糧的經濟效益成倍提高,于是,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受到影響。隨著城鎮擴容和流動(旅游)人口不斷增加,糧食需求量日益擴大,按人均日消費成品糧0.3公斤計算,凈增1萬人口,年凈增原糧消費110萬公斤。即使在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得到重視、鞏固或略有增長的情況下,糧食產銷缺口仍逐年增大。預計“十一五”未全市糧食總產將低于15萬噸,總需求為35萬噸,需求缺口將達到20萬噸。雖然通過市場配置糧食資源的能力有所增強,但不確定因素很多,糧食安全仍是樂清市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一大隱患。
糧食科技論文:小議糧食安全的科技創新
本文作者:唐和寶夏書娥臧麗娟工作單位:丹陽市農業委員會
目前威脅糧食安全的主要瓶頸
要保障糧食安全,依靠擴大糧食種植面積來提高糧食產量是根本不可能的。環境污染嚴重,耕地質量下降農業面源污染和工業“三廢”以及對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使農業生態環境惡化、耕地養分平衡失調、有機質老化、土壤缺鉀愈加嚴重。據我市土壤監測資料顯示,我市土壤緩效鉀、速效鉀分別比1983年土壤普查時下降131mg/kg、7mg/kg,原來不缺鉀的沿江圩區已成為缺鉀嚴重地區。土壤基礎地力產量由80年代的70%下降為50%上下。糧食高產優質新技術的推廣落實難度大作者從事農技推廣工作幾十年,深感目前農業科技的推廣難度很大,尤其是糧食高產優質生產新技術的推廣落實難度更大。究其原因,一是從事糧食生產的人員多為老年人或外來人員,對新技術接受程度低,接受速度慢;二是農戶種植規模小,糧食比較效益低,缺乏追求更高產的積極性;三是農技推廣體系(網絡)線斷網破,尤其是鎮村兩級的農技人員編制少,雜務多,有的甚至還要掙錢養自己,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新技術的推廣工作上。
堅持農業科技創新是確保糧食安全的根本出路
縱觀我市糧食生產發展史以及目前糧食安全所面臨的現狀,毫無疑問政策與科技是確保糧食安全的兩大主因素。政策在確保糧食安全問題上,主要應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確保在一定紅線范圍內的糧食種植面積,二是確保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必須制定相應措施為之保駕護航。而真正在一定糧食種植面積紅線范圍內,要不斷提高產量來確保糧食安全,其根本出路只能是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來完成,在糧食生產的科技應用和創新中不斷尋求新的突破。在糧食品種選育和推廣上求突破品種更新對提高糧食產量的作用十分巨大。有資料表明,品種對糧食高產的貢獻率約在40%左右,居所有技術之首。因此,在品種選育上求突破,是確保糧食安全的主要技術措施。目前我市的主要糧食品種,其產量潛力水稻約700kg、小麥400kg,均處于較高水品。今后的目標是引進每667m2產量900kg以上的超高產優質水稻和500kg的優質或專用小麥品種。同時加大優質高產糧食品種的提純復壯和推廣力度,在良種覆蓋率上下功夫。在提高耕地質量和綜合生產力上求突破首先,要科學規劃建設高標準的農田基本設施,盡快修復因國家和地區建設毀損的排灌系統和田間道路等配套設施。其次,要及時進行農村拆遷土地的復耕,對中低產田進行改造,用高科技使之及早恢復和提升綜合生產能力。第三,加大投入建設高標準糧田,使之逐步覆蓋全市各主要產糧區。第四,要綜合運用耕作、生物、平衡配方施肥等技術,全面提高土壤養分和耕地質量,提高綜合生產能力。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在糧食高產高效集成技術上求突破改變重稻輕麥觀念,促進稻麥雙豐收。大力推廣高產優質高效的稻麥新品種,集成應用糧食高產高效栽培、精確定量施肥、有害生物綜合防治、現代農機裝備、農業信息化等現代農業先進技術。加大新材料、IT、生物技術等現代先進技術在糧食生產中的開發應用,使糧食單產再現大飛躍。適時適度發展規模經營,在提升糧食產業化水平上求突破要逐步解決“分”得太多,“統”得不夠等問題。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通過土地流轉,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化服務組織等,因地制宜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切實提高糧食產業化生產水平。加強和穩定農技推廣體系,在提高科學種田水平上求突破全面落實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加強和穩定縣鎮兩級農業技術隊伍,健全村級農機推廣網絡,徹底解決農技推廣“最后1公里”問題,為三農提供暢通的優質技術服務。通過多種形式搞好農業技術培訓,全面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使農業科技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國土糧食安全管理論文
1、引言
1998年長江流域發生的特大洪水,是本世紀繼1931年和1954年后,長江發生的第三次相似規模的流域性大洪水。這場洪水是天災;但是,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惡化對加重災情起了幫兇的作用;而人類活動在其中則扮演了雙重的角色,既有擠占河湖、毀林開荒,加劇水患的一面,也有興修水利、搶險救災,抑制水患的一面。
今年,長江中上游(包括鄱陽湖水系與洞庭湖水系)地區大范圍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多5成以上,江西、湖南、湖北部分地區偏多1倍以上。降雨范圍之廣、強度之大、持續時間之長、形成洪峰之多,是1954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由于長時間高水位洪水浸泡,千里長堤險象環生,加大了嚴防死守的風險,全國人民為之憂心忡忡。防洪標準較低的支流,洪水泛濫,江洲民垸大量潰決,共有5600km2土地受淹,數百萬人家園毀于一旦,數千群眾和抗洪軍民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同時由于經濟的發展和人口、資產密度的提高,以及交通、電力、通訊、商貿、金融等網絡結構的擴展,水災損失急劇增長、影響范圍遠遠超出了受災的區域。整個夏季,中華大地上,數億人口不能保持正常的生活和生產秩序。
據估計,今年長江流域中、上游超額洪水的水量約為1954年特大洪水的一半;但是,今年淹沒面積不到1954年的1/5左右,因潰堤而分滯的洪水水量不到1954年的1/10。如果說,1954年是以潰堤、分洪淹沒30000km2土地為代價,換得保衛荊江大堤和武漢市的抗洪勝利的話,那么,1998年則是依靠多年興修的水庫、加固的堤防、建立的洪水監測預報系統與百萬軍民的嚴防死守,最大限度利用了河湖水面來調蓄、輸送超額洪水,盡力減少了淹沒的范圍,也避免了分洪的損失和后患。
長江的防洪能力是按1954年實際洪水設防的。今年干流在洪峰流量被有效控制的前提下,水位連創新高,引起舉國上下的震動。就長江流域而言,與1954年相比,生態環境確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森林面積銳減,水土流失加劇、河湖淤塞擠占、分蓄洪區啟用困難,無疑對今年加重水災的影響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大水之后,群情激奮,全社會水患意識、環保意識極大加強,治山治水呼聲空前高漲。國務院迅速出臺32字方針,在治國安邦的大業中,前所未有地加大了調整人與自然關系的力度。
洪水與水土流失都是恒古就有的自然現象,但是洪災損失急劇上升與水土流失面積急速擴張,則是近代人口增長、糧食需求加大和流域中大規模開發活動的產物。今年災情最重、嚴防死守壓力最大的地區,歷史上大多都是起天然調蓄洪水作用的湖區與河灘地。對于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來說,洪水高風險區的開發利用,有緩解人口與糧食需求壓力的積極作用。這些地區的發展,在我國經濟結構中,已經占有了重要的地位。如湖南的洞庭湖區,受堤防保護的面積有1.02萬km2,人口1008萬(其中蓄洪區與一般圩垸有270萬人),工農業生產總值約占湖南全省的1/3。這就必然提出了如何提高其安全保障標準的問題。從長遠看,如何為21世紀16億人口創造有安全保障的國土環境,如何削弱重大水旱災害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威脅,是值得深刻研討的問題。中國的發展,要冒一定的風險是必然的,關鍵是處理好開發、保護與治理之間的適度關系,堅決制止惡性的循環。只開發不治理,或只治理不開發,都解決不了中國的問題。
糧食安全經濟學論文
一、糧食安全經濟學問題
糧食安全經濟學問題是有諸多因素影響的,這主要體現在國際糧價上漲、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糧食需求增加等環節。以下從幾個方面出發,對糧食安全經濟學問題進行了分析。
1.國際糧價上漲。國際糧價上漲是導致糧食安全經濟學問題出現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據聯合國相關機構的統計資料顯示,在過去的幾年里國際糧價合計上漲了46%。并且根據世界銀行之前的統計報告中顯示,過去數年國際市場中小麥價格上漲了203%,并且食品的整體價格合計上漲了共計94%。這意味著世界上各國糧食儲備量己降至了近40年來的最低水平,。除此之外,國際糧價上漲的問題還體現在全球耕地逐年減少,二是能源轉換需求逐年增加。外源性的通脹壓力目前尚在可控范圍內,但是依舊為我國的糧食安全敲響了警鐘。
2.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導致了我國居民對于飲食要求的持續提升,與此相對應的是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導致了大量耕地被占用并且所占耕地中又以良田比例最大。除此之外,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帶來了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而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收重視程度不高,并且發展速度也較慢,最終導致了我國糧食生產帶來了極大的隱患和糧食安全問題越來越嚴重。
3.糧食需求增加。糧食需求增加是導致糧食安全經濟學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以我國為代表的新興大國,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今出現了糧食需求急劇膨脹的問題。但由于我國受到18億畝耕地資源約束,我國的人均糧食占有量很難再有大的提高。除此之外,糧食需求增加主要還體現在我國現今試圖利用日趨減少的土地力求生產更多的糧食來滿足我國乃至全世界的需求。但是由于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加上農業技術水平低并且生產資料成本相對較高,因此糧食價格在國際市場上競爭能力較弱,這些都對于我國糧食安全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二、糧食安全經濟學對策
監測糧食安全構建正確調控決策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國內糧食安全預警監測模型分析;國內糧食安全預警監測模式的啟示;湖南構建糧食安全預警監測模式的思路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確保全國糧食安全是關乎國計民生、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大事、國內對糧食安全預警監測研究已有了一定的成就、上海市糧食安全預警監測模型、河北省糧食安全預警監測模型、福建省糧食安全預警監測模型、農機勞動力在方程中并不顯著、糧食安全預警監測體系相關研究、信息模式的特點是將信息處理形成信息網絡、糧食安全預警監測指標體系的設置是建立糧食安全預警監測系統的關鍵、明確警情,尋找警源,分析警兆并預報警度、及時了解市場行情,準確把握市場動態等,具體請詳見。
確保全國糧食安全是關乎國計民生、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大事,這就要求對糧食安全進行預警和監測,并用正確的決策對糧食安全進行調控。為適應新形勢下湖南省糧食安全領域發展變化的新要求,研究適合省情的糧食安全預警系統,為糧食宏觀調控部門提供科學快速的決策支持工具,成為當前糧食安全科研工作的重要任務。由于每個省的地理人口以及自然環境等因素存在種種差異,使得各省在糧食安全預警監測模式上均有不同,所以不能盲目引用。
1國內糧食安全預警監測模型分析
目前,國內對糧食安全預警監測研究已有了一定的成就。糧食安全預警監測系統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涉及到糧食生產、流通、消費、儲備等各個環節,其指導思想就是在出現糧食不安全時,立即啟動系統中相應的調控措施,確保糧食市場安全、社會穩定。當然,系統采取的措施應當是可操作的、有效的。因此,糧食安全預警系統是應對糧食不安全警報而建立的,用來消除、防范、抵御糧食不安全,實現糧食安全。本文分別以上海、河北、福建為例介紹。
(一)上海市糧食安全預警監測模型
上海是一個特大型的糧食消費城市,一個由市場檢測、信息收集、數據分析、先兆預警等環節有序銜接的糧食安全預警監測體系在上海已經逐漸成型。這個預警監測模式的特點是能夠即時應對糧食市場的供求波動。上海信息監測網絡涵蓋了九個大型糧食批發市場、五個糧油加工、銷售骨干企業以及19個區縣的糧食市場。其中有33個監測點,這些監控點按照每天每周每月的不同要求,將各自的進貨量、銷售量、價格等數據上報匯總。糧食預警監測體系就根據這些數據進行監測。
糧食安全問題管理論文
摘要:加入WTO對我國糧食安全不會發生實質性影響。中國糧食發展政策應是,在堅持糧食基本自給的前提下逐步開放糧食市場,并逐步提高市場準入程度,以實現國內糧食供求的實物平衡,爭取更多的交換價值。
進入90年代以來,農產品國際貿易的自由化成為一種世界性的大趨勢。在農產品貿易中,最為重要和最為敏感的部分就是糧食貿易。利用國際市場對國內的糧食供求平衡進行調節,是中國政府自改革開放以來的一貫政策。鑒于中國人口基數大,增長速度比較快,未來人口峰值高達16億人,加上90年代糧食進口大增,1995年達到1976萬噸,人們普遍擔心中國的糧食問題。1994年,美國世界觀察所所長布郎先生發表了一篇題為《誰來養活中國?》的文章,引起一場“布郎沖擊波”。現在的問題是,在WTO框架下,中國農產品市場必然更加對外開放,使中國國內對進口糧食的依賴增加,這是否會危及到中國糧食的安全,中國采取什么樣糧食發展政策而不違背WTO的規則,是一個必須重視的首要現實問題。
一、糧食安全的本質含義
糧食安全的概念在70年代中期糧食危機中由糧農組織(AFO)首先提出的,其定義為“保證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得到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夠食品”。這一概念自提出以來一直在不斷演變,但基本內容仍然是保證全世界的人都能得到最起碼的營養。1983年,糧農組織總干事愛德華·薩烏馬對“糧食安全”概念作了新的定義,并得到廣泛的認同。新定義的內容為“糧食安全的最終目標應該是,確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時候都能買得到又能買得起他們所需要的基本食品”。這個新定義包括三項具體目標:(1)確保生產足夠數量的食品;(2)最大限度地穩定食品供應;(3)確保所有需要食品的人都能獲得食品。前兩條是保證“買得到”,最后一條是保證“買得起”,即支付能力。
從中可得到兩點重要啟示:一是糧食安全與糧食貿易的重要性;二是糧食安全與食品結構的多元性。而這兩點啟示對于我國在WTO框架下實施恰當的糧食發展政策至關重要。
二、糧食安全與糧食貿易的重要性
糧食安全的對策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作者針對目前出現的世界范圍內的糧食危機,簡要分析了糧食安全的概念,糧食危機產生的原因和現狀。進一步提出面對目前的世界糧食安全狀況,中國應該如何應對。
關鍵字:糧價上漲糧食安全
引言
民以食為天,糧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糧食安全問題關系到世界的和平與穩定。近年來全球糧價飆升,引起各方面的關注。世界銀行相關報告顯示截止今年二月底,過去三年里國際市場小麥價格上漲181%,食品價格上漲83%。僅2007年國際糧價就上漲了42%。目前新的糧食危機正在形成已達成共識,面對糧食危機針對糧食安全問題我們需要進一步分析并得出解決問題的措施。
一、糧食安全的概念
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本、最必需的物質資料,糧食的生產和分配問題一直備受關注。1996年11月,《世界糧食安全羅馬宣言》和《世界糧食首腦會議行動計劃》中重申:“只有當所有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夠在物質和經濟上獲得足夠、安全和富有營養的糧食來滿足其積極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事物喜好時,才實現了糧食安全”。可以看出糧食安全包括:(1)確保生產足夠數量的食品;(2)最大限度地穩定食品供應;(3)確保所有需要食品的人都能獲得食品。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糧食浪費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