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的意義和重要性范文
時間:2023-12-26 18:08: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糧食安全的意義和重要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充分認識加強糧食安全體系建設的重大意義
加強糧食安全體系建設,對提升我區綜合經濟競爭力、構建和諧鄞州、加速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目前,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外來人口的大量增加,糧食產需缺口將不斷擴大,我區糧食自給率僅為40%,并且消費結構性、庫存區域性的矛盾日益突出,應急糧源相對短缺,保障糧食安全的任務十分艱巨。為此,各鎮鄉(街道)和區級有關部門要從講政治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強糧食安全體系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始終把確保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切實抓緊抓好。
二、進一步完善增加糧食流通調控能力的扶持政策
(一)完善訂單糧食收購政策。今年起我區訂單糧食指標從2萬噸擴大到2.3萬噸(其中訂單早稻谷1.3萬噸,訂單晚稻谷1萬噸),重點向糧食主產鎮鄉(街道)的種糧大戶傾斜。訂單內糧食繼續實行價外補貼,標準為每50公斤早稻谷7元、晚稻谷10元,價外補貼由財政負擔。對5000公斤以上的種糧大戶訂單晚稻谷收購,財政每年安排40萬元,實行每噸60元的烘干補貼辦法,緩解種糧大戶的翻曬困難。
(二)加大對糧食產業化經營的扶持力度。支持骨干民營糧食企業與糧食主產區建立產銷合作關系,對引進省外糧源和掌握一定庫存的農業龍頭企業,按6500噸應急周轉糧庫存規模,建立應急周轉糧儲存財政資助管理辦法,區財政每年專項安排65萬元補助資金給予資助。
(三)加強“放心糧油”工程建設。區糧食、工商、質監、衛生、食監等有關部門要深入開展“放心糧油”進社區進農村活動,并結合“百鎮連鎖超市”、“千村放心店”和“糧食應急供應網點”建設平臺,切實加強“放心糧油”工程建設。
三、繼續保持糧食市場持續穩定
(一)扎實推進糧食產銷合作。糧食部門要支持鼓勵多元主體,通過與主產區開展代購代儲、購銷合作、建立基地等多渠道,積極組織糧源,提高市場調節和市場平衡能力。要堅持“政府推動、企業運作”的原則,建立調控非國有糧食企業的有效機制,促進各類企業增加糧食庫存,保持糧食供給穩定。要充分發揮糧食流通基礎設施優勢,切實幫助糧食加工經營企業解決倉庫、儲存等問題。
(二)切實規范地方儲備糧管理。糧食部門要做到地方儲備糧規模落實、結構優化、輪換及時、品質良好,保證儲備糧“儲得進、管得好、調得動、用得上”。同時要加快中心糧庫建設,確保儲備糧相對集中和質量安全。
(三)進一步完善糧食應急供給體系。要不斷完善糧食應急供給預案,細化應對方案和措施,落實應急責任,保證應急成品糧庫存、應急加工、應急供應網點全面落實。
(四)加強糧食市場監測工作。要認真調研掌握本地糧食產需供求實情,分析判斷宏觀糧食形勢,密切關注糧情動態,加強對苗頭性、傾向性問題的研究。區糧食、物價行政管理部門要不斷完善糧食市場監測制度,健全監測網絡,提高監測頻率,保證監測到位、分析全面、判斷準確、預警及時。
(五)加大對糧食流通管理的執法監督力度。目前,我區糧食市場體系和多元化市場主體已基本形成。各鎮鄉(街道)和區級相關部門要繼續依法加強對糧食市場主體的指導、監督、檢查和服務,切實做到依法管糧;要按照各自職責,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建立和完善糧食流通管理體系,維護糧食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確保我區糧食市場穩定。
篇2
【關鍵詞】糧食安全形勢;綠色食品水稻;技術推廣與應用
0.前言
近幾年來,糧食問題一再告捷、一再的出現問題。因此國家近幾年來尤為的重視食品安全問題。對食品的管理也逐漸體系化、完善化。在國家新的食品安全政策下,然后推廣與應用黑龍江綠色食品水稻技術,成為了黑龍江相關人士的首要問題之一。因此,本文將對在國家新的糧食安全形勢下,黑龍江綠色食品水稻技術的推廣與應用方面的問題進行簡要的分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我國當前的糧食安全形勢簡介
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下關于我國當前的糧食安全形勢方面的內容,即我國現階段糧食安全的情況。總體來說我國現階段的糧食安全還是比較樂觀的。也許讀到這里大家會有所不贊同。大家也許會說我國糧食安全嗎?那瘦肉精等一系列的問題難道是幻想出來的嗎?其實大家只是關注了這一方面的內容。如果從整體來看,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與其它國家相比較還是比較樂觀的。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現階段的糧食安全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的。
2.我國糧食安全所面臨的挑戰
接下來本文想給大家介紹的內容就是我國糧食安全所面臨的挑戰。希望大家有所了解。
2.1消費與需求的失衡
下面就給大家簡要的介紹一下現階段我國食品安全所面臨的挑戰有哪些。首先,我國現階段糧食消費是持續增長的,然而糧食生產的資源卻在不斷的減少。這里所指的資源包括土地資源和人力資源。由于城鎮化的建設,使得耕地面積逐漸減少。此外,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走出農村打工的人越來越多,而務農的人卻越來越少這就造成了消費與供應的失衡。這也是我國糧食安全所面臨的挑戰之一。
2.2糧食生產技術的落后
不得不承認的是,當今社會是一個技術社會,是一個科技社會。離開科技那么生命簡直是寸步難行。因此,科技化的發展是當今社會的主流[1]。然而,現如今存在的一個問題也不可忽視,那就是糧食的生產技術比較落后的問題。雖然在一部分地區最新技術已經得到了推廣,然而在絕大多數的農村還是保留著原有的耕地技術的。技術的落后也是糧食安全所面臨的挑戰之一。
2.3國內糧食市場受國際的沖擊
下面給大家介紹的內容是關于糧食市場的。眾所周知,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與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我國越來越注重商品和文化的走出去與走進來。越來越注重發展與國際接軌的理念。然而這樣的發展模式有其自身的弊端所在。由于市場的國際化,我國糧食安全經常受到國際糧食市場的沖擊[2]。雖然一定程度上推進了自身糧食安全的發展。然而同時也給我國的糧食安全在成一定的隱患。
3.黑龍江綠色食品水稻技術簡介
下面給大家簡要的介紹一些關于黑龍江綠色食品水稻技術方面的內容。希望大家有所了解
3.1綠色水稻技術的發展理念
眾所周知,水稻產業是黑龍江的傳統基礎產業,發展以綠色水稻為主的綠色農業也是黑龍江持續穩定發展的戰略選擇。為順應國際、國內市場的需求,發揮我省生態資源、產業資源的優勢,走安全、高效持續發展的綠色農業之路。我省不斷的發展科技之路,爭取以最少的資源代價獲取最高的水稻收益。經過我省的不斷能力,我省也逐漸的實現了這一戰略目標。
3.2黑龍江省綠色食品水稻的生產流程
下面就給大家簡要的介紹一下黑龍江水稻技術的實現過程有哪些方面。首先是基地的選擇。這一方面尤為重要。如果基地選擇的不好或有欠缺。那么水稻產量將會直接受到影響。因此在水稻技術實施的過程中,要現在黑龍江地區內選取合適的地方進行水稻的種植;然后進行水稻品種的選擇,因地制宜,選擇適合的品種進行播種;最后進行水稻管理[3]。包括病蟲害的防止、水稻收割工作等。
4.如何做好黑龍江綠色食品水稻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工作
下面就給大家簡要的介紹一下,如何做好黑龍江綠色食品水稻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工作。希望大家有所了解。
4.1種植高質量的水稻
俗話說的好,質量才是硬道理。如果想要做好黑龍江綠色食品水稻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工作,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水稻產品的質量。只有質量過硬,才能獲得大家的認可。才能為做好黑龍江綠色食品水稻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工作打好夯實的基礎。同時只有質量過硬的水稻才符合現如今我國的糧食安全形勢。
4.2采用最新、最先進的水稻種植技術
想要做好黑龍江綠色食品水稻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工作。那么黑龍江在進行水稻種植工作時,首先就要采用最新、最先進的水稻技術。如果黑龍江省還沿用以往陳舊的技術,沒有創新的地方。那么對其進行推廣就沒有太大的意義可言了。因此相關人士在進行這一工作時一定要注意這方面的內容。
4.3黑龍江省加大水稻技術的推廣工作
接下來給大家介紹的內容就是:黑龍江省自身應該加大水稻技術的推廣工作。首先只有黑龍江省重視這一方面技術的推廣。那么黑龍江省內的各市、縣和村才會提高對這一技術的重視程度。而且,黑龍江省加大技術推廣的力度,不但利于本省的發展,還能夠為其它省會的發展起到模范的作用和提供一定的技術支持。從而獲取更高的經濟效益
4.4請媒體介入進行宣傳
在任何時候的工作都不能忽視媒體的重要性。因此想要做好黑龍江綠色食品水稻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工作。就不能忽視媒體的力量。相關人士可以請媒體介入進行水稻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工作。比如可以做一齊訪談等,形式有許多種,相關人士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而定。
5.結語
在國家新的糧食安全形勢下,黑龍江綠色食品水稻技術的推廣與應用方面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和商機。黑龍江的相關人士應該積極應對挑戰,逐一解決在技術推廣和應用方面的問題。同時也要抓住時機,積極發展黑龍江的水稻技術產業。為黑龍江帶來一定的經濟收益和打造一定的食品市場。 [科]
【參考文獻】
[1]任藝娟.世界糧食安全與中國的戰略選擇,金融縱橫,2011(3):23.
篇3
為此,編輯部約請了農業部鄉鎮企業局副局長王秀忠寫了下面這篇短文。
隨著石油價格的節節攀升并居高不下,可再生的生物質能源的重要性凸顯,特別是燃料乙醇加工技術及產業化正成為許多國家競相搶占的制高點。如何實現我國燃料乙醇加工技術及其產業化的突破,對于保障我國的能源安全具有極其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
生物質能源從形態上大致可分為四類:一是氣體,主要是沼氣及生物質的不完全燃燒形成的氣體;二是液體,主要是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三是固體,主要是將生物質制作成便于使用的固化物;四是電,主要是生物質來發電。在這四類生物質能源中,對我國而言最具戰略意義的是燃料乙醇。石油在我國的能源安全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而石油是不可再生的,石油的枯竭是遲早的事。因此,尋找可以替代石油的可再生能源就成為一項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而燃料乙醇正是比較理想的石油替代品。
目前,用來生產燃料乙醇的原料大致可分為三大類:一是淀粉類原料,如谷物及薯類等;二是糖類原料,如甘蔗及甜高粱等;三是木質纖維素類原料,主要是秸稈、林木廢棄物及草等。在這三類生產燃料乙醇的原料中,前景最好的是用秸稈、林木廢棄物及草等為木質纖維原料。由于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及新農村建設進程的加快,我國耕地每年以數百萬畝的速度在減少,在一定時間內我國人口數量將會繼續增加,因此,今后我國糧食將處于緊平衡狀態。用谷物及薯類等淀粉類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有可能會損害我國的糧食安全。目前,我國的食用糖已產不足需,因此,用甘蔗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可能損害我國的食用糖安全。盡管可用木薯、甜高粱等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不與人爭糧,但因甜高粱仍存在與糧油爭地、與人畜糧油爭水,從長遠看,第一、二類原料在我國前景不太好。而秸稈是糧食等的副產物,不僅不會與人畜爭糧油、不與糧油爭地、不與人畜糧油爭水,而且隨著糧食產量與秸稈量成正向變動關系。再就是我國每年有15億噸左右的秸稈及林木廢棄物,數量巨大且比較穩定,是可以滿足大規模生產燃料乙醇的。據測算,利用我國的秸稈及林木廢棄物每年可生產4億噸左右的燃料乙醇,可替代3億多噸石油。以秸稈及林木廢棄物等木質纖維素質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能夠在不損害我國糧食安全的情況下保障我國能源安全。
篇4
在目前情況講糧食安全,本人認為糧食質量安全更重于數量安全。當前,各級政府在加強食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同時,更應加強對糧食質量安全的監管。就目前的科學水平,我們的食品有80%以上都直接或間接來源于糧食,或由糧食轉化而來,而糧食在生長、收獲、收購、儲存、加工、運輸、銷售等環節均有被污染的可能且污染源較復雜,這就充分說明對糧食質量安全監管的重要性,同時也說明糧食標準質量工作者的責任重大。為此提出以下幾點看法:
首先、應建立健全糧食質量監測體系。建立糧油質量監測體系必須要有相應的糧油檢測機構及檢測技術的支撐。糧油檢測機構歷來是糧食部門行使對糧食質量把關的重要機構,計劃經濟時期的糧食購、銷、調、存、加每一環節原糧、半成品糧、成品糧、飼料等的質量檢測都是由糧油檢測機構來檢驗把質量關的。糧食流通放開后,各級糧食質量檢驗機構因經費得不到解決而相繼被取消,檢驗人員相繼被裁減,糧油檢測工作一段時間處于休眠狀態。近年來,由于食品安全事故不斷,食品質量安全管理逐漸被各級政府所重視,糧食質量檢測工作也逐漸被各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所理解。但政府對這一工作的支持力度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對此,本人認為,國家在建立健全糧食質量監測體系上應有所創新。目前,國家糧食局已將一部分條件較好糧油檢測機構列為國家糧食質量監測體系。下一步應該考慮如何讓各級政府保證這些檢測機構的經費來源,使這些檢測機構的設備得以及時的補充或更新,人員素質得到提高,并制度化,或用法律的形式來確保糧油檢測工作的正常開展,真正達到從源頭上確保糧食安全的目的。我們認為這應該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掌握、控制糧食質量安全最好的措施之一。
第二、各糧油檢測機構應在國家糧食局標準質量管理辦公室統一領導下積極開展糧食質量檢測、監測工作。各糧食質量監測機構應根據自身的實際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工作。1、確保機構合法、合理地開展工作;2、(在軟件上)不斷完善機構的質量管理體系;3、(在硬件上)不斷更新檢測設備、確保檢測工作需要;4、檢測人員不斷更新知識、提高檢測技能;5、及時制定年度工作計劃和季度工作計劃,確保檢測工作落實到位;6、檢測機構應為全社會各糧食經營者提供周到的檢測服務。
第三、要充分發揮各糧油檢測機構在糧食流動執法過程中的技術支撐作用。取得檢驗資質的糧油檢測機構應主動積極配合當地糧食行政管理機構對糧食流動市場糧食質量進行監管,及時完成政府下達的檢測任務。本人對國家糧食局提出建立糧食質量檔案和《糧食質量監管實施辦法》中建立糧食出、入庫檢驗制度非常理解和支持,這確實可以從源頭上掌握糧食質量安全問題。但在近幾年的實施中確實存在著不少困難,特別是一些個體糧食經營者及私營業主對糧食的質量意識很淡薄,要讓他們建立糧食質量檔案和實施糧食出、入庫檢驗制度確實非常難,要解決這樣的問題,我們認為只有提高糧食收購許可的門檻兒。三萬元資金、50噸的倉容就可以取得糧食收購資格,這個門檻兒確實太低,建議在制定《糧食法》或修改《糧食流通管理條例》時應予以提高。并明確對不建立糧食質量檔案者、不實施糧食出、入庫檢驗者給予相應的處罰或提高處罰力度。
第四、要有建全、完善的制修訂標準體系。盡管這些年加快了糧油標準更新速度,但一部分用了20多年的成品糧標準還在使用,這與時代的發展及不相適應。我們認為,中國的糧油標準在與國際標準接軌時,更應有中國的特色,絕不能照抄國外標準或國際組織的標準。標準中的所有指標必須要有現實意義,或是指導生產、或是指導生活食用。
篇5
關鍵詞:糧油食品 食品安全 質量檢驗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有了較大的提高,人們已經從解決溫飽問題邁向了小康社會的進程當中,因此人們在飲食上不再僅僅講求“吃飽”,而是更注重吃的健康,在這種情況下,糧食的質量安全問題成為了人們關注的重點,因此為了保證人們群眾都能吃上放心的糧食,加強糧食的監管和監測工作已成為當前糧食質量安全管理的重點。
1、糧食質量安全概念和特征
在糧食生產、運輸、儲藏、加工和銷售等環節中,對存在的不安全隱患進行有效的控制和排除,以達到無公害的安全標準,這有效的保證了消費者使用的安全性。下面就糧食質量安全的特征進行分析:
1.1 隱蔽性
隱蔽性是指無法直觀察覺到的特征,對于糧食的質量安全的檢測則需要專業的檢測人員和專門的檢測儀器,這樣才能評判出糧食質量安全的隱蔽性。
1.2 慢作用性
含有不安全因素的糧食被人們食用后,其不安全因素帶來的影響會慢慢的對人體造成損害,表現的不明顯,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很多情況下不被人們所重視,往往對這不安全因素予以忽視。
1.3 相對性
糧食質量安全中的相對性是針對于不同消費者而言的,不同的消費行業對質量有不同的安全標準,所以針對的安全對象不同,其安全評價也會有所不同,如完全安全的、有不安全因素但能達到安全標準的、含有有害物質但檢測不出來的,另外就是有害物質含量過高,達不到食用標準的。
2、糧食質量檢測的重大效能
在糧油的生產、加工、儲藏、運輸的各個環節中都離不開質檢工作,其工作可以有效的檢測出糧食中存在的安全隱患,使各種質量問題無處遁形,保證人們吃上放心的糧食,同時,糧食質量檢測工作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2.1 糧食檢驗是糧食收購的基礎
糧食是人們食物的來源,在我國傳統農業中,由于受到當時經濟發展和生產技術的影響,所生產的糧食也只能滿足自給自足的需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種植技術的提高,我國的糧食不僅能達到整體上的供應,還能對外出口,因此在對糧食收購過程中已不僅僅只注重數量化,更注重糧食的安全和質量問題。現在的糧食收購中需要檢驗水分、雜質等,憑質量定價格,這樣不僅保障了糧食的收購質量,還能鼓勵農民在生產的各個環節注重糧食的質量。
2.2 糧食檢驗的結果是安全儲糧的科學依據
糧食的成分儲藏中容易發生變化,情況極為復雜。以往的儲藏中我們通常都是重數量、輕質量,憑感觀,忽略科學檢測,對于糧食的儲備與它的質量、使用、經濟效益間的關系視而不見。我們應該在糧食入庫時就根據檢驗的情況分品級進行儲藏,儲藏中仍需密切關注糧食情況,隨時讓有關部門進行抽檢,以了解其蟲害、霉變和質量變化情況,并據此驚醒儲藏工藝的技術調整。糧食的檢驗科可通過糧食粘度、種子發芽率、面筋吸水率、粗脂肪酸價、脂肪酸值、油脂過氧化值、蛋白質溶解比率、油脂酸價等控制指標來確定能存不能存,是否會陳化。要隨時關注糧食的變化情況,科學指導、適時輪換,防止儲糧變質、延緩儲糧陳化、確保糧食安全,使國家、企業免受損失。
2.3 完善糧食檢驗監測制度,保證人民膳食安全放心
在日常生活中。各種食品不僅在提供給人們營養物質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把各種有害物質如食物本身含有的有害物質,殘留農藥,糧食生產中因污染導致的毒素,微生物導致的霉菌,浸出油中的殘存溶劑等同樣送入人體之中。所以對糧油衛生指標進行有效的控制和監測是非常重要的,控制監測工作直接影響到人民的身體健康狀況。有關部門應加強對糧油產品的監測,嚴格控制有害物質的含量,以保證人民膳食衛生,安全放心。
3 如何加強糧食檢測工作
1)完善糧食檢測體系
目前我國雖然有糧食檢驗監測制度,但在檢測工作中還缺乏執行的力度,所以應在現在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糧食檢測體系,從而達到對糧食安全實現監管的目的,使我國的糧食監管工作實現規范化、制度化。
2)加大投入硬件設施建設資金
在各級質檢部門的硬件設施建設上加大投入資金,做到專款專用,根據國家要求配備先進儀器,建議使用糧食質量定等、品質鑒定和衛生指標檢驗測定快速分析儀,進一步提高糧食檢測工作效率。
3)加快編訂糧食質量標準和操作規程
糧食檢測工作急需一個更科學、更完善、統一而權威的質量標準和操作體系,要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糧食質量安全為中心,加強糧油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并做好推廣和宣傳工作。
4)加大普及農民的科普知識
農民素質的提高對糧食的質量安全有著重要的意義,糧食需要農民從種到收的過程中來實現,這一過程中農民的安全意識和技術水平是影響糧食安全的關鍵,因此,首先要提高農民的安全意識,其次把加強對農業現代化知識的普及和推廣,讓農民學會科學種糧。
5)提高消費者的安全意識
糧食的安全性控制,離不開消費者的監督和自我保護意識。要采取多種形式,加大對小給這的宣傳,讓消費者充分認識到糧食的質量安全問題,才能在購買成品糧油時睜大雙眼,提高警惕,抵制不合格產品。
6)對糧食質檢人員進行專業技術培訓
糧油工作關乎民生大事。因此糧食檢驗工作不僅是涉及到糧食儲藏化工,化學分析等多學科理論知識的綜合運用,而且也是政策性較強的工作。這就要求糧食質檢人員必須不僅能準確掌握糧食質量檢驗標準、分級標準、分等標準、還必須要有較強的責任心。必須要加強質檢隊伍的技能培訓,在提高質檢隊伍的專業技能的同時,也提高質檢人員的道德風貌和政治素質。要實行統一的培訓制度,統一的考核制度,標準的職業資格制度。
樹立明確控制目標,規范工作過程管理
把規范管理的標準、要求及理念滲透到每一個倉儲業務環節。從思想觀念、組織結構、制度建設、基礎工作、倉儲設施建設、機械設備維護改造、人員培訓、流程規范、現場管理、網絡建設等方面全方位進行規范優化。策劃設計出倉儲環節精致化、指標數據化、程度流程化、質量標準化、銜接無縫化、執行嚴格化、考評實證化的規范化管理模式。實現管理有制度、工作有標準、行為有規范、落實有目標、完成有考核、獎懲有依據,努力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競爭能力和企業形象。嚴把“三關”,即大樣初檢關、磅前檢驗關、倉前復檢關,對不符合質量標準的糧食,該整理的整理,確保入庫質量,為倉儲管理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強化庫存管理制度。完善倉內掛牌建卡工作,實行規范化管理,真正做到帳實相符,確保糧食庫存數量真實,品質不降。堅持定期與不定期檢查相結合的原則,發現問題,限期整改,并跟蹤督查,確保儲糧安全。
參考文獻
[1]《中國糧油科學技術學科發展報告》質檢部分.
篇6
關鍵詞:農業生態安全視角下;農村土地流轉;分析與研究
農村土地流轉是指在我國家庭聯產承包制的模式下,農戶保留自身對土地的所有權和承包權,將土地的使用權在主體上進行轉讓,這是實現農村土地規模化經營與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重要途徑。而農業生態安全能夠為農業發展提供可持續生產力,在農業生態安全視角下進行農村土地流轉,對于農村的現代化建設與可持續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1農村土地與農業生態安全之間的關系
農村土地是農業生態安全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的生態安全也是基于農村土地之上的。能夠有效保障農村土地的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業的生產力,使農村的土地能夠處于一個健康、平衡、不受威脅的狀態。農村土地與農業生態安全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1農村土地利用的生態功能
農村土地是農民進行農業生產活動時的重要媒介,農民通過土地來進行物質與能量轉換,生產出相關的農業產品。而農村的土地根據其使用方法的不同可以分為耕地、園地、林地、草地等多種形式,這其中的每一種形式都有其固有的生態子系統,其生態子系統不但能夠實現物質與能量之間的轉換,同時還能夠與其他生態子系統之間進行相互的轉換。因此,保障農業生態系統的安全,能夠有效的促進農村土地上的土壤資源、水資源、農業產物以及其他多種資源之間的和諧發展,農村土地在形式用處上進行轉變,其中的生態子系統也會隨之而發生相應的改變。而保護農業生態系統的安全,也正是保護了農村土地與農業發展的可持續發展力。
1.2農村土地利用的糧食安全功能
農村土地上的糧食安全一是指糧食產量的安全,二是指糧食質量的安全。糧食作為農產品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在其質量與產量上都是社會中每個人所關注的問題。而對于糧食的產量需要對其種植土地的數量有著一定的要求,糧食的質量則需要對其種植土地能否保持良好生態環境有著一定的要求。因此,保護農村土地的耕地數量也是滿足了人類對于糧食的基本需求,而在土地流轉上也需要基于農業生態安全的視角下來進行流轉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農村土地的質量與數量,并保證高產。
2農村土地流轉存在的問題
目前,雖然長治市政府一直大力提倡在農業生態安全視角下來進行農村土地流轉,但由于農村土地的產權制度以及土地流轉發展的還不夠成熟等方面的影響,使得在現階段農業生態安全視角下農村土地流轉仍舊存在著一些問題。
2.1農村土地流轉與農業生態安全嚴重失衡
農業生態系統是一項復雜的系統,這其中包含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雙重關系。而隨著長治市城鎮化的建設越來越深入,城鎮化的建筑已經使得農村土地在流轉上的用途逐漸發生了變化,過去的土地流轉幾乎只存在于農與農之間,現在部分農村土地流轉則轉為非農業的建筑上。而用于建筑之上則會破壞土地中的生態平衡,影響農村土地的可持續發展,導致了農村土地流轉與農業生態安全之間的嚴重失衡。
2.2土地流轉之后的“非糧化”傾向
“非糧化”主要是指農村土地在流轉之后,在不改變其農業用途的前提下,將土地使用在種植糧食以外的經濟作物上。“非糧化”本身不是一個不好的現象,但隨著農村土地流轉的頻率越來越高,農村土地“非糧化”的傾向也越來越嚴重。截至目前,在山西省的部分地區農村土地“非糧化”的現象已經超過了60%。這也就使得可種植糧食的土地面積減少了,嚴重影響了糧食的產量。
2.3土地流轉后形成工業化的農業生產模式
以山西省長治市中的土地流轉情況來看,農村土地的使用者只會考慮如何最大限度的提高土地所帶來的經濟效益,而忽視了土地的可持續發展。使得部分人在進行農產品工業化的生產時,對土地進行掠奪性的耕種,導致地力耗竭,土地的質量漸漸衰退,對于土地的生態系統是一個很嚴重的破壞。
3農村土地流轉的策略
3.1嚴格控制“非農化”與“非糧化”的現象出現
應當嚴格控制農村土地“非農化”與“非糧化”的現象發生,不能夠只注重經濟效益而忽視了生態安全。在山西省的部分地方政府很容易在土地流轉中出現越位、錯位、缺位等現象,盲目追求土地流轉的規模與政績,過度干涉土地流轉的進程。因此,政府應當在農村土地流轉中起到導向作用,加強土地流轉制度的建設,加強對土地流轉用途的管理,嚴格整治以農業生產的名義進行土地流轉,卻在土地流轉之后轉為其他用途的現象發生,并對其采取強制管理及處罰等措施。同時,還需要大力宣傳農業生態安全的內容,提高人們對農村土地生態平衡的認識,使人們能夠了解農業生態安全的重要性,改變以往只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生態效益的觀念,只有改變了人們的思想,才能夠使人們能在農業生態安全的視角下合理的進行農村土地流轉。
3.2完善農村土地流轉的規則與制度
完善農村土地流轉的各項規章制度是農村土地進行合理流轉的基礎所在,通過法律與規范能夠有效的約束土地使用者的各項行為,能夠在土地流轉之后的使用過程中重視農業的生態安全。因此,政府在制定相關規定時,需要站在農業生態安全的視角下并結合長治市的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合理的分配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的區域,在保護農村生態系統的前提下,加強省內的經濟發展與城鎮化建設。同時,政府還需要規范整個土地流轉市場,并制定相應的市場規則,讓長治市內的土地流轉能夠形成市場化的經營模式,并按照政府所制定的市場規則合理的進行土地流轉,提高轉入方與轉出方之間的責任意識,讓轉出方在土地流轉對象的選擇上能夠考慮到多方面的因素,并與轉入方簽署相關的合同協議,也讓轉入方在農村土地的使用中能夠受到合同協議的約束,從而將農業生態安全貫徹到土地的使用中去。
3.3對農業生產進行補貼
由于部分人在進行農村土地使用時,只考慮自身的經濟效益,在利益的驅使下,將土地轉為非農業用途。因此,當地政府需要對農業生產進行一定的補助,但由于目前長治市農業補貼采取的是“補貼隨戶走”的模式,這種模式沒有真正的將農業補貼與土地用途相掛鉤,使得農業補貼還沒有真正落實到農業生產者的頭上。農業的補貼政策應當兼顧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通過農業生態補貼制度的完善,將農業補貼與土地用途聯系起來,使農業補貼能夠正真的落實到農業生產者的頭上,以此來促進農業生產者的生產動力,同時也能夠在土地流轉中讓更多的土地使用加入到農業生產的活動當中,防止土地流轉“非農化”與“非糧化”的現象發生,促進生態化農業生產方式的發展。
4結語
篇7
一、加強糧食流通監督檢查工作的意義
加強糧食流通監督檢查對維護糧食流通秩序、維護糧食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保證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落實,以及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一)維護糧食流通秩序,保護種糧農民、糧食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多元化的糧食經營主體受到利益驅動,容易出現背離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有意無意地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當糧食供過于求時,個別經營者在收購時壓級壓價,出現谷賤傷農,使種糧農民利益受到損害;當糧食供給吃緊時,個別經營者互相爭奪糧源,囤積居奇,哄抬糧價使糧食消費者的利益受到損害。糧食流通監督檢查的任務之一,就是要宣傳和執行糧食流通法律法規的規定,規范市場秩序,糾正違規行為、鼓勵合法經營,保護糧食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二)打擊不法經營者的違法經營行為,維護國家糧食法律法規的嚴肅性。糧食市場全面放開后,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個別帶著僥幸心理的經營者,在暴利的誘惑下違法經營的現象。糧食流通監督檢查就是要及時發現和打擊不法經營者的違法經營行為,維護國家糧食法律法規的尊嚴。
(三)保障國家糧食宏觀調控政策的貫徹落實,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服務。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源。糧食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糧食已不僅僅是解決人類社會溫飽問題的物品,更是鞏固國家政權、維護社會穩定的戰略資源。我國目前的糧食流通是在國家宏觀調控下,以市場配置資源為主的經濟運行模式。國家通過行政手段對市場進行適度干預,保持了適當的糧食宏觀調控能力。越是糧食市場放開,越需要加強宏觀調控。這是保障國家糧食宏觀調控政策貫徹落實、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措施。
(四)保證糧食流通統計數據的真實,為國家宏觀調控提供可靠依據。糧食流通統計數據是否真實,直接影響國家對糧食的宏觀調控。加強對全社會糧食經營者執行國家糧食流通統計制度情況的監督檢查,督促糧食經營者依法及時、準確地報送糧食統計數據,可以使中央和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及時掌握糧食流通的真實情況,為保證糧食安全,制定糧食中、長期發展計劃,以及緊急情況下準確啟動糧食應急預案等提供真實可靠的依據。
(五)保障國家惠農政策的落實,保護農民利益的實現。國家對“三農”問題歷來非常重視,沒有農村的穩定,就不可能有整個社會的穩定,沒有農業的發展,實現“四個現代化”就成為一局空話;沒有農民收入的提高,就不可能全面達小康。對糧食市場實施監督檢查,就是要籍此手段防止“谷賤傷農”,保護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國家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其目的也緣于此。
二、糧食流通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糧食市場主體多元化,給糧食流通監管帶來一定的壓力。以市場化為導向的新一輪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后,國家允許和鼓勵不同所有制市場主體進入糧食流通市場,從根本上打破了國有糧食企業壟斷的局面。糧食經營網點遍布城鄉,良莠不齊,呈現出點多、面廣、分散、無序等特點。一些從事糧食收購、銷售、儲存、加工的個體私營糧食經營企業,法律意識淡薄,增加了糧食監管難度,主要表現在:一是一些私營糧商糧販不按《糧食流通管理條例》的規定申辦糧食收購許可證和申請營業執照,隨意進入糧食收購市場收購糧食。二是當糧食供大于求時,入市收購糧食積極性不高,或壓級壓價,而當糧食供不應求時,又相互爭奪糧源,囤積居奇,哄抬糧價,損害了糧食生產者和消費者利益。三是沒有按照規定建立糧食經營臺賬,瞞報、拒報、漏報、錯報糧食經營數據現象時有發生。
(二)糧食流通監管機制不完善。糧食監督機構和隊伍不健全,糧食部門的機構、人員和經費與《糧食流通管理條例》賦予的職能不相適應。目前糧食部門監督檢查人員不足,經費匱乏。市縣兩級糧食部門雖已成立了糧食監督檢查機構,卻沒有專職人員編制,只能從現有工作人員中調劑兼職使用,執法力量不足。在糧食市場逐步放開的情況下,多元化的市場主體相互競爭的局面已經形成,糧食經營者點多面廣,規模不大,素質不高,糧食經營的流動性也日益增強,市場監管難度增大,做到依法行政面臨不少困難。
(三)依法監管,存在有責無權的問題。《糧食流通管理條例》沒有賦予糧食部門行政處罰權,糧食部門依法監管處于無人聽、無人服的尷尬局面。在具體操作中必須依賴或依靠其他部門的配合才能開展工作,這使糧食部門的監督檢查受到了制約,即使幾家部門相互配合,也是“雷聲大雨點小”,不僅管不好市場,反而增加了執法成本。
(四)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的觀念滯后。《糧食流通管理條例》賦予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在糧食流通監管中的執法權,其執法行為的相對人,是一切從事糧食經營活動的法人、其他經濟組織和個體工商戶。在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過程中,少數糧食行政管理部門思想陳舊,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需要,不能及時轉換在糧食流通中的角色,對糧食依法監管工作重視不夠,沒有擺上位置,對行政執法工作只停留在口頭上、文件中,導致糧食行政執法工作進展緩慢,成效不明顯。
(五)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庫存管理存在漏洞。少數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存在糧食帳面和實物數差距較大的問題。其原因主要:歷史積累的損失、損耗,賬務處理不及時,企業經營管理不善造成糧食庫存賬實不符,歷史遺留問題形成的呆賬、壞賬造成賬實不符,也有個別企業違法違規經營造成虧庫。
三、依法加強糧食流通監管的對策
(一)提高監管意識。對全社會糧食流通進行監管,是糧食制度改革后國家賦予糧食部門必須履行的職責。開展糧食流通監督檢查,是政府依法對糧食流通的監督行為,是面對全社會糧食經營者嚴格的行政執法行為;糧食流通監管工作專業性強,工作開展難度大,卻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在新的形勢下,必須從思想上提高依法管糧的認識,從行動上真正重視糧食流通監管工作,要樹立市場意識、服務意識、法制意識,更重要的是要明確自身職能,切實履行法律賦予的神圣職責。
(二)健全執法隊伍。健全糧食流通監管隊伍建設是依法做好糧食流通監管工作的重點。糧食流通監督檢查政策性強,涉及面廣,執法對象復雜,要想做好此項工作,沒有一個專門機構和一支專業隊伍,要管好全社會糧食流通難度較大。因此,必須建設一支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作風正派、經得起考驗的行政執法隊伍,適當增加人員編制,吸收專業技術人才,充實糧食行政執法隊伍,保障糧食流通監管工作貫徹落實。
篇8
關鍵詞:糧食檢驗;糧食儲備;質量監管;質量管理
糧食的質量問題直接影響到人們的身體健康、消費者的需求和企業的經濟效益。因此,糧食質檢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隨著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深入,儲備糧的倉儲管理和質量管理更需要不斷地強化專業標準、提升新的檢驗方法、檢驗能力和倉儲知識、提高和完善糧食檢驗工作,切實有效地保證倉儲糧食部發生品質變化,充分適應市場要求。
1 糧食質量檢測工作的意義
通過對糧食質量的檢驗,可以有效的把握糧食從生產到銷售各環節可能出現的質量問題,確定糧食在使用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霉變情況,進而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避免,保證人們使用的糧食產品安全,確保人們的身體健康。由于糧改后的糧食經營多元化、市場化,一批又一批新的糧食經營企業不斷興起,有的經營者不懂糧食檢驗,不設質檢部門,不配檢驗員;有的雖然安排了檢驗人員,但沒有從事過糧食檢驗;較高素質的糧食檢驗人員非常短缺,從而在糧食經營流通中形成了糧食檢驗薄弱環節,糧食收購入庫第一關把不嚴,入庫糧食品質不清,儲藏期間不懂檢驗、不做檢驗,有的出現壞糧,交易的糧食質量模糊,加之國家質量監管不夠,常有糾紛產生,給經營者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給國家帶來不安定因素。因此,當前糧食流通體制下的糧食檢驗工作現狀亟待改善。
2 我國糧食檢驗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在當前我國糧食質量檢驗的過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使其糧食檢驗工作的質量存在著一定的缺陷,這不僅對人們的身體健康有著一定的影響,還破壞了社會經濟發展的穩定性。
2.1 糧食檢驗質量不達標
糧食入庫前要進行嚴格的檢驗,經檢驗合格后方能入庫進行儲藏,一些重要的指標比如含水量、雜質量、硬質率等指標必須達到標準后才能入庫,這樣才能保證入庫后不出問題,或是減少糧食在儲藏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具體的檢驗過程中,往往不能做到理論上的結果,檢驗的合格率大打折扣,影響了糧食質量,使糧食在儲存中發生霉變、腐化等現象,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阻礙糧食檢驗達標的因素多種多樣,因為糧食的采購通過不同的渠道實現,而生產糧食的多為個體農戶,一體化的機械收割提高了生產效率,省去了傳統農業收獲中如脫粒、裝袋等步驟,節省了時間,但是也給糧食的檢驗工作帶來了困難,因為機械脫粒后會增加糧食的有機雜質,因此難以檢驗質量。糧食收購來源不同,糧食的品種、成色等也不盡相同,這增加了糧食檢驗的工作量,也給糧食取樣帶來了不小的難題。一些糧商為了經濟利益,將不同質量的糧食分層裝袋,在糧食檢驗中不能挑出有代表性的樣品,造成糧食檢驗質量不達標,入庫后糧食常常出現問題。
2.2 糧食流通環節管理存在突出問題
現階段,隨著社會體制改革的逐步推進,糧食市場也在逐步的改革,糧食產業逐步實現了市場化與多元化,糧食流通工作得到較快發展,但是,在利益的動之下,很多人忽視了糧食檢驗工作,不能對流通的糧食進行科學檢驗,這就導致了各種問題的出現。甚至有些糧食經營企業沒有設置質檢部門,糧食檢驗工作在實際的流通過程之中形同虛設。
2.3 質檢機構網絡亟待健全
隨著糧食流通市場化進程的加快,部分糧食質檢機構受體制改革的影響,或歸并,或撤銷,就是存在的也因儀器設備老化,維護、更新費用不足、業務經費缺乏保障等原因,造成技術人員流失,質檢工作無法正常開展;新成立的質檢機構也受經驗、技術、設備和人員的影響,滿足不了社會對糧食質檢機構檢測能力和水平提出的新要求。近年來,我國各省市及地區都配置了中心化驗室,除了配置了專門的設備及人員外,有些加工企業也都設置了相應的機構,形成完整的質檢網絡體系,基本可以實現每批糧油檢測的安全,市場開發后,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糧油質檢工作被弱化,導致質檢人員流失嚴重,很多機構被撤銷或合并,完善的網絡被解體,糧油質檢機構數量逐漸減少,同時具備相關檢驗專業資格的人逐漸減少,嚴重制約我國糧油檢驗工作的發展。
3 如何加強儲備糧的質量管理
對正常儲存的糧食進行質量檢測,一方面可以利用檢測數據對糧食質量狀況進行客觀評價,指導糧食收儲和合理應用儲糧技術,另一方面通過對不同地區、不同儲存條件、不同儲存方式、不同倉型、不同糧食品種儲存期間品質變化規律的技術研究,根據糧食質量數據變化調整儲糧技術應用實施,保證儲糧質量符合綠色要求,使質量檢測為優化儲糧技術服務。
3.1 建立適應新時期科學儲量標準
大量事實證明,儲備糧的質量是安全儲糧的基礎,是滿足國家糧食需求的前提。以往,在糧食供銷存和加工等環節的中,我們在重數量前提下,對糧食的質量的檢驗更多的是只是從容重、雜質、水分、生蟲、發霉等這些外表方面上加以判析,要求水分和等級符合要求,然而,很少把注意力放在其儲存和食用品質及其變化上,這樣很容易出現因儲藏糧食的食用和加工品質差,銷售困難,更嚴重的是造成大量囤壓或品陳化的現象。所以,上述表面的質檢工作已經不再適應中儲糧管理的要求標準,必須通過科學地分析和嚴格的掌握糧食的品質變化,有效合理地指導輪換;應用科學的保糧方法延緩糧食的陳化反映,力求保持糧食的食用品質、種用品質和加工品質。
3.2 轉變觀念,提高認識
新時代經濟上的競爭是信息的競爭、科技的競爭,而未來政治上和軍事上的競爭是生物上的競爭和糧食上的競爭,以政策為引導,切實抓好科學儲糧工作。原來的生產技術落后,糧食無論從數量和質量上都很難有更高的要求,只能滿足人民的溫飽問題,而隨著社會不斷發展,糧食的產量有了大幅提高,品種也越來越豐富,而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是日益提高,這就對糧食的品質上有了更高的要求,越來越要注重品質、口感、營養,所以糧食存儲也要改變過去的標準,更要注重糧食的品質問題,要深刻理解儲糧的重要性,把科學儲糧當成一項戰略任務來抓,一方面鼓勵農民種好糧、賣好糧、賣精品糧。另一方面也要對儲糧機構的人員進行培訓及指導,明確職責,嚴把儲糧的質量關,堅決杜絕不合的糧食入庫,并嚴懲工作的中失職行為。改變老觀念,樹立新思想,跟上時代步伐,要以糧食最佳食用品質和用途,以及確保儲備糧常儲常新為管理目標而不懈努力。
3.3 推動檢驗技術的提高
在有效提升糧油檢驗工作質量的過程中,應該給予檢驗技術以充分的重視。首先,糧油檢驗機構應該將農業高效的技術優勢充分利用起來,有效對接科研發展和檢驗實踐,使農業高效的科研成果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向生產力轉化,同時將更多的第一手資料提供給農業高效的科研工作;其次,加大支持糧油機構人員科學研究的力度,在精神和物質上給予糧油檢驗科研成果以一定的獎勵,從而將廣大糧油檢驗人員的科研熱情充分激發出來。
3.4 加強糧食品質和內在成份檢測
S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對糧食的需求已從解決溫飽的初級階段向追求營養和品質方向發展,糧食產業已經開始向深加工、精加工和優質化方向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對糧食檢驗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單純依靠感官及物理方法來檢驗已無法滿足現在糧食檢驗工作的需求,也無法很好的掌握糧食的質量。在糧食檢驗工作中常規的檢驗方法主要是對水份、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進行檢驗,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營養的需求,所以各種微量元素和各種維生素的檢驗也被提到了重要日程上來,這些元素雖然在糧食中的含量較少,但其對人體的作用卻是十分明顯的,所以在糧食檢測中,要針對不同的品種、不同地區對其內在成份進行分析檢驗,從而確定出營養價值高,對人體健康更加有益的優質品種。從而根據營養價值和人們的喜好還適當的調整當地的糧食種植結構,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促進農業的快速發展。糧食檢驗工作是需要不斷加強和發展的工作,在實踐中要結合不同的情況進行全面的分析,從而提高其檢驗技術水平,社會在快速的進步,市場上的糧食產品也發生著較快的變化,所以糧食檢驗工作要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
3.5 構建綠色儲糧新體系
糧食始終是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的基礎,是關系全局的重大戰略問題。在任何情況下,糧食安全都處于極端重要的位置。完善糧食儲備體系,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糧食衛生指標的檢測是檢驗工作的重要環節,確保食用安全是國家法律的要求。各倉儲部門應該積極推行低溫儲藏,竭盡全力避免蟲害滋生,減少熏蒸殘留,達到綠色儲糧的要求。對倉儲部門來說,糧食的質量體現的不只是管理水平和業務水平的程度,更體現了一個企業的形象和生命力。伴隨著存儲時間的延長,糧食品質很有可能發生改變,這就要求我們的檢驗人員不斷學習研究、提高專業檢驗和管理技術水平,不斷探索防治糧食品質陳化劣變的有效方法和途徑,在確保糧食品質的前提下,使存儲企業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減少糧食的損失,加強糧食品質檢驗工作,讓糧儲的經濟效益和質量管理同步發展。隨著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深入,儲備糧的倉儲管理和質量管理更需要不斷地強化專業標準、提升新的檢驗方法、檢驗能力和倉儲知識、提高和完善糧食檢驗工作,切實有效地保證倉儲糧食部發生品質變化,充分適應市場要求。
結束語
作為糧食工作的基礎,糧油檢驗工作的政策性與社會性較強,一旦質量出現問題,除了會造成經濟損失外,還會給社會帶來不穩定因素,因此,相關部門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糧油質量檢驗水平,加強每個環節的控制,保證產品的質量,為社會輸送更多的安全產品,提高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食品檢驗機構資質認定工作指南.中國計量出版社,2011.
[2]沈朝,黃海濤,李家勇.淺談加入WTO對糧食檢驗工作的沖擊及其對策[J].糧食倉儲科技通訊,2003(3):6-7.
篇9
糧食是國家經濟安全的基礎,是國家進行宏觀調控、改善民生的基本保障。準確的糧食產量數據是各級制定糧食產業政策的依據,對于促進糧食穩產增產、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隨著國家面向糧食主產區、主產縣(市)優惠政策力度不斷加大,針對性、指向性越來越強,迫切需要準確的縣級糧食產量數據作為宏觀調控和指導工作的依據。根據《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國家統計局調查總隊等部門關于做好縣級糧食產量抽樣調查工作的意見的通知》精神,從年開始在縣建立糧食產量抽樣調查制度,開展糧食產量抽樣調查,獲得糧食產量數據。經國家統計局核準后的糧食產量數據,為各級糧食產量的法定數據,并作為國家和省有關項目安排、財政獎勵和補助政策執行的主要依據。按照國家統計局調查總隊和省統計局的安排,本次調查采取由國家統計局調查隊牽頭,會同縣統計局組織有關的統計站和抽中村(居)開展調查的工作機制。主要任務是確定以縣為總體的抽樣框,按照規定的方法抽取調查小區,認真進行糧食作物的預產和實產調查,用于推算全縣的糧食產量數據。為確保這項工作高標準、高質量完成,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視糧食產量抽樣調查工作
我縣是傳統的農業大縣,糧食生產一直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縣委、縣政府歷來高度重視。開展糧食產量抽樣調查工作,真實掌握我縣糧食生產的實際情況,為各級制定有利于糧食生產發展的方針政策提供翔實的依據,對促進我縣糧食生產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不斷滿足城鄉居民對糧食產品的需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對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和產量開展抽樣調查是一種科學的統計方法,是提高糧食產量統計數據質量的有效途徑,是提高政府統計公信力的必然選擇。各級要充分認識糧食產量抽樣調查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視和支持這項工作。
二、嚴格執行統一的調查方案
糧食產量抽樣調查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方法科學、操作規范。上級統計部門給我縣抽選的調查點是以上一次農業普查資料作為抽樣框,直接抽選行政村。通過對這些行政村糧食生產情況進行抽樣調查,推算出全縣糧食生產的總體情況。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管委會)、各抽中村(居)要嚴格執行《調查方案》,不能隨便調換調查村、小區或調查戶。嚴禁弄虛作假和人為干擾調查數據的現象發生,以保證調查網點的代表性,從而真實反映我縣糧食生產的實際情況。
三、全力以赴做好糧食產量抽樣調查工作
我縣糧食產量抽樣調查工作涉及調查點、調查戶較多,入戶調查、實割實測、報表審核、錄入等工作量較大,需要各級各部門加強溝通、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國家統計局調查隊作為調查工作的牽頭部門,要主動協調各方面的力量;縣統計局要積極配合,共同做好糧食產量抽樣調查工作;發改、財政、農業等部門要積極配合,從政策、市場、生產、科技、氣象、自然災害等方面分析糧食生產形勢,切實搞準糧食數據。國家統計局調查隊要認真做好對抽中村(居)調查員的培訓和指導,加強對工作的督促檢查以及主要數據的審核、錄入和上報。為保證調查數據的質量,對輔助調查員要給予一定的務工補貼;各有關的鎮政府、街道辦事處要積極配合,安排統計站人員經常到調查點進行指導并給予調查員適當補貼;抽中村(居)委會要負責解決調查員的交通費等實際困難,并且給調查員安排一定的時間入戶調查、上報調查表;輔助調查員要認真學習有關業務知識,在規定時間內深入農戶調查種植面積,實割實測階段要按照《樣本草圖》到指定的地塊、指定的地點收取糧食樣本,按照要求單獨保管、單打單曬,取得第一手資料,填寫登記好臺賬,按時到調查隊報送調查表。
篇10
一、農業的多功能性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農業的多功能性最早出現在日本的“稻米文化”中。“稻米文化”的概念是強調稻米生產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和價值,即稻米生產在防治洪災、防止土壤被侵蝕、保持地形穩定、涵養水源等方面的功能和價值。在“稻米文化”之后,農業的多功能性這一概念在《21世紀議程》、《羅馬宣言和行動計劃》等聯合國文獻中出現,現在這一概念已經被世界大多數國家接受。農業的多功能性是指農業部門除了生產糧食等農產品以外,農業還承擔著日趨重要并不斷擴大的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社會穩定等社會功能。農業的多功能性強調盡管農業在國家經濟總量中所占比重在下降,農業投資的經濟效益也較低,但農業用于人們的現代消費、工業原料或出口創匯的農產品的生產,以及用于恢復和維系自然生態系統平衡、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功能已經越來越明顯。農業的多功能性不僅可以解決當前我國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問題,而且可以促進我國宏觀經濟的發展,解決我國宏觀經濟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二、農業問實質上是宏觀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
農業的多功能性使農業作為一個社會公共部門的屬性日益明顯,作為經濟部門的屬性在逐步弱化,多功能農業的受益者首先是整個社會,其次才是農業的經營者。農業作為一項社會公共屬性較強的準公益性產業,具有很強的外部性,農業部門生產的很多產品都是準公共產品或半公共產品,農業問題不再是或不僅僅屬于微觀經濟范疇,而是或者首先是一個宏觀經濟問題,是社會問題。
一是我國有13億人口,80%是農民,生活在農村,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解決不好,我們的社會就和諧不了。因此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首要的任務就是解決“三農”問題,而“三農”問題不僅是農業部門和農民的問題,“三農”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是全局性的問題,需要全社會來關注解決。
二是農業為人類提供人們的生活必須品,為工業提供原料,為社會提供勞動力,農業不穩,人們的基本生活就沒有保障,工業生產將成為無米之炊,支撐我國經濟發展的廉價勞動力成為無源之水。
三是農村經濟不發展,農民收入上不去,農村消費一定上不去。農村消費不去,我國的消費總量就上不去。消費上不去,經濟發展就缺乏源動力,我國現在城鄉收入比為3.3:1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80%,但農村的消費量僅占全國總消費量的40%,農村居民消費只是城鎮居民消費的1/4。
四是農業解決了全社會80%的人的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就業是宏觀經濟的四大目標之一,社會保障是社會穩定的基礎和前提。權民的就業與社會保障問題是影響農民增收、影響社會公平和社會穩定的大問題,同時也是實現社會共同富裕,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所在。
五是農業的司持續發展直接影響著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生產的基本特征是依賴于自然資源。農業生產是人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利用自然、造福人類的過程,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們如果過度的向自然索取,而不去保護自然,一旦人對自然的索取超過一定限度,一旦自然然生態系統的平衡被嚴重破壞,自然則會向人類報復。沙塵暴、旱澇洪火等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六是糧食安全、食品安全是經濟社會安全的基礎。一旦糧食安全或食品安全方面出了問題,影響將會是全社會性的。因此糧食生產和食品安全是全局性的問題,不是局部問題,也不只是農業本身的問題。農業生產最主要的任務應該是確保糧食供給,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要盡可能的少用農藥和化肥,人力發展綠色農業,無公害農業。在農產品深加工過程中要確保食品安全。
三、農業的多功能性決定著農業投資的社會性與宏觀性
農業的多功能性決定著農業投資的社會性和宏觀性。農業投資的相對經濟效益較低,如果投資農業僅僅從經濟效益來考慮,那么農業投資是沒有價值的,也是不值得的,但如果站在全局來考慮,站在全社會來考慮問題,從農業的多功能性出發,那么農業投資就顯得十分必要和緊迫。農業投資的進一步加大,對農業多功能性的發揮,對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就業和收入、啟動農村消費、縮小城鄉差別、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意義重大。
一是農業投資上不去,農民就業、增收和消費的問題就解決不了。投資創造就業機會,農業投資創造的就業機會基本在農村,農業投資很大程度上解決的是農民的就業問題,同時一般來講,投資的40%要轉化為消費,對農業投資而言,即農業投資的40%將轉化為農民的收入,農民的收入水平決定著農民的消費水平,因此農業投資影響著農民的就業、增收和消費。農民就業和農民增收問題是全社會關注的大事,直接影響我國的宏觀經濟和社會穩定,影響著我國新農村的建設成果,從某種意義上講,投資農業實質是在投資我國的宏觀經濟,是啟動農村需求,是投資社會公平和穩定。
二是投資農業一方面是改善農民的農業生產條件,更重要的是對生態環境系統的維護功能,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使各種自然資源能更合理有效的配置和利用,我國雖然地大物博,但人均自然資源占有量相對不足,特別是耕地和水資源,因此保護和利用好自然資源就顯得十分重要。在自然資源較好的地方,農業生產的效率較高,在組織各種優質資源進行農業生產時,要注意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維系和恢復自然生態環境系統的平衡,至少使自然生態環境不變壞。在自然資源較差的地方,要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美化自然,通過農業投入使沙漠變綠洲。早田變水田,坡地變平地。荒地變良田,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改善自然環境和自然條件,改善自然資源的稟賦條件,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提高整體的環境和生態效益。
三是農業投資對不斷提高我國農業生產的質量和效率,增強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意義重大。我國農業生產的效率較低,美國3%的農業人口養活著97%的非農業人口,我國80%的農業人口養活著20%的非農業人口。由于我國農業生產的效率較低,使得我國農產品的價格較高,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我們的農產品高價打出去的難度很大,但每年我國卻有大量的優質廉價的農產品進口,這對我國農業的發展極為不利,我們這樣一個大國,如果沒有自己的農業作保障,我們的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經濟安全都會受到威脅。
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確保資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