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影響研究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7 06:52:00
導語:糧食安全影響研究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退耕還林是一項旨在改變國家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的大規模工程,該工程將從兩方面影響我國的糧食供給總量:一方面,該工程通過糧食補貼的形式鼓勵農戶將一部分不適宜耕種的坡耕地轉換為林地、草地等,這需要消耗相當的糧食儲備;另一方面,由于退耕還林本身會減少耕地總面積,從而將減少糧食供給總量。但是,我們目前尚不能確定這種影響的強度究竟有多大,因此,用定量的方法、從短期和長期兩個角度考察這種影響是非常必要的。
一、相關文獻回顧
糧食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也是一項重要的戰略物資,因此糧食問題一直受到世界各國政府的普遍重視。何為“糧食安全”?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定義,糧食安全就是“要保證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能買得起他所需要的食品”。國內對糧食安全的研究集中在1990年代,尤其是繼1994年萊斯特·布朗[1]在《世界觀察》上發表“誰來養活中國”一文后,國內對糧食安全的關注程度空前高漲。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糧食的消費量、儲備量、貿易量、生產量及特定背景下(如退耕還林)糧食安全等幾方面。
在研究糧食消費時,很多學者認為,我國的糧食安全應首先是口糧安全。李成貴[2](2001)強調,糧食安全是口糧安全,應與國際市場建立更廣泛的聯系以解決其糧食缺口問題。當然,隨著我國人均收入的增長,口糧的人均消費有明顯的下降趨勢,這主要是由于收入增長使得食物來源多樣化所致[3]。
糧食進口的增加是否會威脅我國的糧食安全也倍受關注。已有大量的研究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得到的結論是:糧食生產相對縮減是長期趨勢;與自給自足相比,放開糧食貿易是更為經濟合理的政策選擇,它不但不會損害我國的糧食安全,反而會在更低的成本下加強糧食安全[4]。
對糧食生產的研究比較注重對供給能力的分析,其研究有三個顯著特點:第一,以預測為主,且各種生產預測之間的差距要比對應的消費預測之間的差距大得多[1,5]。雖然這些分析的結果并不一致,但所有結果均表明中國未來糧食自給率下降是必然趨勢。第二,均強調保護糧食的生產潛力。侯東明[6](2002)指出,糧食安全保障與農業常規發展戰略分家是世界上具有資源制約農業特點的國家、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加強戰略糧食安全要通過保護耕地及土地的糧食生產潛力的方式實現。李成貴[2](2001)也指出,未來中國糧食增產的可能選擇是藏糧于倉不如藏糧于地。
退耕還林是提高糧食生產潛力、改善農業發展環境的一種有效方式[7]。農業發展環境與糧食安全之間呈雙向反饋關系,即沒有糧食安全,農民勢必要繼續毀林開荒,從而加重環境惡化,并形成環境對糧食生產影響的惡性循環。因此,沒有糧食安全就難以保護環境,同樣糧食安全如不注意保護環境,也難以實現糧食的持續安全[8]。雖然人們也非常擔心大面積退耕會造成糧食總產量減少,但主流觀點仍然認為,不能把維護糧食安全簡單地理解為增加糧食總產量,退耕還林的生態功能是增加耕地的生產潛力,因此可以在一個更良性的環境下維護糧食安全[9]。雷玉桃等[10](2003)分析了退耕還林與我國糧食安全的協調機制,她指出,退耕還林有正的外部效應,如治理生態等;但也有負面效應,即,使我國糧食供應缺口增大。協調好這兩種效應需要建立合理的補償機制、糧食生產的自律機制、糧食安全預警機制及相應的協調機制。對于退耕還林是否會造成糧食供應短缺并影響其價格,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所①(2004)對退耕還林對于糧食價格上漲做了定量研究,結論是:退耕還林對糧食生產及價格的影響非常微弱。譚晶榮[11](2003)也指出,退耕還林并不是導致2000-2003年糧食大幅度減產的原因。
以上從糧食生產、消費、進口及環境等幾方面回顧了我國糧食安全方面的研究。與糧食生產、消費、進口等方面的研究相比,結合特定背景(如國家退耕還林政策)研究糧食安全的研究相對比較薄弱。因此,本研究將以此為背景,結合糧食安全的評價指標,實證分析退耕還林對國家糧食安全的影響及其影響程度。
二、退耕還林對我國糧食安全短期影響的評價
糧食安全是一個相對的、動態的概念,糧食安全(或不安全)狀況可以通過一定的數量指標反映。然而,迄今為止國內外理論界和決策部門對糧食安全的衡量尚無統一標準。FAO、世界銀行以及各國學者普遍采用的計量指標有糧食貿易依存度、糧食儲備水平、糧食產量波動系數、人均糧食占有量、低收入階層的糧食保障水平及間接糧食消費在糧食總耗用量中的比重等。國內研究與國外雷同,朱澤[12](1996)、程亨華[13](2002)等選擇了糧食總產量波動系數、糧食自給率或糧食貿易依存度、糧食庫存水平、人均糧食占有量、低收入人口的糧食供應水平等指標來評價我國糧食安全狀況。本研究在文獻綜述的基礎上,從中選取了糧食總量安全系數、糧食產量波動系數、糧食外貿依存度和糧食儲備四個指標評價退耕還林對我國糧食供給總量的影響。
(一)糧食總量安全系數
熱量、蛋白質和脂肪是維持身體正常生理功能所需要的三大營養素。根據我國衛生部門推薦的標準[14]:我國居民三大基本營養素的全國平均需求量為每日2400千卡熱量、70克蛋白質和65克脂肪。根據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頒布的食物營養成分(如表1),可大致推算出滿足基本營養及生存所需的糧食數量。
表1食物營養成分[15](每100克含量)
能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
谷物(千卡)(克)(克)(克)
玉米3447.93.370.2
大米3467.40.877.2
標準粉34411.21.571.5
其它粗糧3529.52.366.5
從表2中的最低需求量中取數字最小的一個作為滿足營養需求的最低標準,即“其它粗糧”中的0.681公斤作為我國一個標準人、每日維持生存的最低糧食需求量,那么一個標準人每年最低消費糧食量為248.56②(0.681×365=248.56)公斤(其中也有部分脂肪和蛋白質)。只要我國的糧食供給能夠保證每人最低248.56公斤的糧食需求(這個糧食消費量僅指口糧消費量),就能保證每個人的生存安全,但此時的營養水平將絕對低于衛生部門推薦的標準。若糧食人均供給量低于248.56公斤,則肯定發生了絕對的糧食危機和饑荒。
表2人均生存谷物總需求量[15](公斤/日)
谷物熱量標準脂肪標準蛋白質標準最低需求量
玉米0.6971.970.8860.697
大米0.6934.091.010.693
標準粉0.6973.170.6690.697
其它粗糧0.6811.410.7890.681
計算結果如表2:
設π為糧食總量安全系數[16],則:
π=q/s公式1
s=248.56,q為糧食人均產量
“1”是糧食安全的起點。π越高,則糧食總量安全系數越高,發生糧食危機的可能性越小,反之亦然。附表1顯示了自1952年以來我國糧食總量安全系數的變化。從表中我們可以發現:①在絕大多數年份,我國的糧食總量安全系數是大于1的,表明糧食供給基本能滿足人民的最低營養需求。但1962年的糧食總量安全系數低于1(僅為0.97),1960-1962年恰逢我國三年自然災害,中國境內發生了絕對饑荒。②1979年以后,中國的糧食產量增長很快,1984年糧食總量安全系數達到1.5;1985年國家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1985年國內糧食總量隨之下降,當年糧食總量安全系數從1984年的1.58降至1985年的1.45,社會上出現了搶購糧食風潮;1988年前后出現的情況與此類似;因此,大家普遍把糧食總量安全系數“1.45”界定為糧食安全的經驗轉折點或糧食的經濟安全點。當總量安全系數接近或低于1.45時,價格機制與經濟系統可能發生紊亂,社會將出現恐慌。③從國家實行退耕還林政策以后,我國的糧食總量安全系數一直在下降,從1999年的1.63降至2003年的1.34,于是,2003年國家發生了糧價大幅度上漲。但與以往不同的是,本次糧食總量安全系數的下降雖然引起了政府及民眾的普遍關注,但并未發生社會性恐慌與搶購,這固然與人們日益增強的購買能力密切相關,但國內日益完善的糧食市場購銷體制也功不可沒。盡管如此,國家還是有意識地縮減了2004年度退耕還林的規模,原因是隨著退耕還林進程的推進及國內工業化速度的加快,國內糧食供給量將隨之下降,糧食總量安全系數也將繼續下降;而作為政府,有必要保持最低限度的糧食總量安全系數(1.45),才不至于影響國家社會秩序及糧食市場的穩定。
附表11952-2003年糧食總量安全系數變化
年度人均糧食產量(公斤/人)糧食總量安全系數(%)
1952288.131.16
1957306.011.23
1962240.320.97
1965372.001.09
1970293.241.18
1975310.481.25
1978318.741.28
1980326.691.31
1984392.841.58
1985360.71.45
1987371.741.50
1988357.721.44
1989364.321.47
續附表1
年度人均糧食產量(公斤/人)糧食總量安全系數(%)
1990393.11.58
1991378.261.52
1992379.971.53
1993387.371.56
1994373.461.50
1995387.281.56
1996414.391.67
1997401.741.62
1998412.41.65
1999405.51.63
2000364.781.47
2001354.731.43
2002355.691.43
2003333.351.34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歷年,并經計算而得。
(二)糧食產量波動系數
糧食產量對糧食安全具有決定作用,但受天氣、播種面積、生產投入等因素的影響,糧食產量總會出現波動。我們采用簡單的趨勢回歸方法,計算出各年相應的趨勢產量,當實際糧食產量與趨勢糧食產量偏離較大時,說明糧食生產的穩定性較差,糧食安全水平較低;反之,當糧食的實際產量與趨勢糧食產量偏離較小時,則糧食生產的穩定性較高,糧食安全水平較高。需要說明的是:①由于建國后一段時間內統計機構不完善,“”期間國家統計局被撤消,同時,1958-1962年又是非常時期,因此對糧食波動影響的研究選擇從1963年開始。②國家在1999年開始試行退耕還林政策,并在2000年在大部分地區推廣,作為一項對糧食生產影響較大的政策,如果不與其它年份區分,勢必影響預測結論。因此,本研究設定了年份的虛擬變量,回歸方程如下:
回歸結果表明,從1963年到1999年,我國糧食大約每年增產955萬噸。從2000年開始,我國糧食產量每年減產900萬噸(需要說明的是,2000年至2003年只有四年時間,回歸的可信度稍低)。據此測算出各個年度糧食總產量的變異率③(RatioofVariation)。其波動幅度用公式3表示:
從計算結果看(見附表2):我國糧食總產量的變異率絕大部分保持在±5%的范圍內,但個別年份變異較大,增產幅度最大的年份是1984年,增加了11.12%;退耕還林前,減產最大的年份是1977年,減幅為4.2%;退耕還林后,減產最大的年份是2003年,減幅達到3.12%。如果我們對附表2中的變異率按時代劃分為1960年代、1970年代、1980年代、1990年代和2000年代前期,并對它們的變異率進行簡單平均,可以看出,1960年代的糧食變異率平均為5.14%,1970年代為1.86,1980年代為3.28%,1990年代平均為1.3%,2000-2003年平均為-1.58%。由這些數字可以看出,我國退耕還林政策實行之前,糧食變異率均為正數,說明實際產量與預期產量之間呈正向偏離,但該數值一直在下降,表明二者之間的差異在縮小,說明糧食產量年度間變異率在縮小,糧食生產的穩定性較高;實行退耕還林政策之后,我國的糧食平均變異率為負數,說明實際產量與預期產量之間呈負向偏離,但偏離幅度并不大,說明退耕還林的推進雖然減少了國內糧食供給量,但這種減幅并不大,這也是我國推行退耕還林政策的依據所在④。
附表21963-2003年中國糧食總產量波動系數值單位:百萬噸
年份實際糧食產量趨勢糧食產量趨勢值與實際值之差變異率RV%
1963166161.184.822.90
1964188170.7317.279.189
1965195180.2814.727.55
1966214189.8324.1711.29
1967218199.3818.628.54
1968209208.930.070.03
1969211218.48-7.48-3.55
1970240228.0311.974.99
1971250237.5812.424.97
1972241247.13-6.13-2.54
1973265256.688.323.14
1974275266.238.773.19
1975285275.789.223.24
1976286285.330.670.23
1977283294.88-11.88-4.20
1978305304.430.570.19
1979332313.9818.025.43
1980321323.53-2.53-0.79
1981325.02333.08-8.08-2.49
1982355.5342.6312.373.48
1983387.28352.1834.828.90
1984407.31361.7345.2711.12
1985379.11371.287.832.07
1986391.512380.8310.682.73
1987404.733390.3814.353.55
1988394.08399.93-5.85-1.48
1989407.549409.48-1.931-0.47
1990446.24419.0327.216.10
1991435.29428.586.711.54
1992442.66438.134.531.02
1993456.49447.688.811.93
1994445.1457.23-12.13-2.73
1995466.62466.78-0.16-0.03
1996504.54476.3328.215.59
1997494.17485.888.291.68
1998512.3495.4316.873.29
1999508.39504.983.410.67
2000462.18471.15-8.97-1.94
2001452.64462.15-9.51-2.10
2002457.06453.153.910.86
2003430.695444.15-13.46-3.12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歷年,并經計算而得。
(三)糧食外貿依存度
通過對糧食總量安全系數和糧食產量波動系數的分析可以看出,退耕幾年來,我國已逐漸顯示出糧食總產量下降的趨勢。今后隨著退耕規模的擴大,糧食供需缺口還將呈繼續擴大的趨勢。如果糧食供需之間的缺口全部由進口彌補的話,就需要考慮糧食外貿依存度這個指標了。
所謂糧食外貿依存度,即假設糧食供需缺口全部由進口來彌補時,糧食缺口占總需求量的百分比。一般認為,糧食外貿依存度在5%以內,表明一國糧食自給;在10%以內,表明糧食基本自給[17]。從附表3中可以看出,自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的糧食外貿依存度一直在±4%之間波動(即使是實行退耕還林政策后的幾年里),表明我國糧食能夠自給。值得注意的是,從1999年退耕還林后,我國糧食貿易一直處于出超狀態,尤其是2003年,出超更為明顯,并沒有出現人們擔心的由于退耕而造成供求缺口,從而出現大量糧食進口的情況。這似乎與我國的現實不符,2003年是我國糧食供求矛盾最突出的一年,當年糧食總產量43069萬噸,總需求量48500萬噸,明顯屬于供小于求,但卻出口了1992萬噸糧食。造成這一現象的可能原因是:①進出口的品種不同。②可能源于我國外貿進出口與市場信息之間存在時滯所致。③我國消化庫存的種種舉措使然。但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退耕還林實行后的幾年里并沒有造成我國糧食大量短缺。
附表3中國糧食外貿依存度狀況
年份糧食總產量(萬噸)糧食總需求量(萬噸)凈進口(萬噸)糧食外貿依存度(%)
1981325023448913493.91
1982354503591215344.27
1983387283738212383.31
198440731388217221.86
19853791137909-327-0.86
19863915139628-169-0.43
198740298401718912.22
198839408402468152.03
1989407554123210022.43
199044624424507891.86
199143529425482590.61
19924426641684-189-0.45
19934564942659-783-1.84
19944451042385-425-1.00
1995460624314319674.33
199649000440649592.18
199749417494504160.84
19985123050049-500-0.99
19995083950364-399-0.79
20004621847710-1063-2.23
20014526448450-532-1.1
20024570648000-11982.5
20034306948500-1992-4.11
注:負值表示出口依存度,正值表示進口依存度。數據來源:《中國經濟統計年鑒》(1982-200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經計算而得。
(四)糧食庫存水平
糧食庫存的多少是衡量一個國家糧食安全與否的重要指標。根據FAO的定義,在新的作物年度開始時,庫存糧食占本年度糧食消費量的17%即為糧食安全系數。那我國國有糧食部門究竟應保有多少糧食庫存量才是最安全的?我國糧食儲備長期被看作機密信息,庫存數據也通常不公開發表。但仍然有很多學者從各種渠道、各種信息綜合地做出自己的判斷:我國20世紀50年代以來,糧食安全系數呈現逐年上升趨勢,20世紀90年代年平均已達34.8%。而世界糧食安全系數1996-2000年平均僅為16.5%[13]。為緩解這一局面,我國自1999年下半年起開始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并加大了陳化糧的處理力度,再加上近兩年來有意識地減少收購、增加銷售,國家糧食庫存明顯減少了,但我國糧食保障水平仍然很高。根據測算,2003年末我國國有糧食庫存18000億公斤(糧食安全系數仍超過30%),農戶人均存糧506公斤,全國農民存糧達38900億公斤。如果將國庫糧食和農民存糧合計起來為56900億公斤⑤。
如果按照糧食年消費量49000億公斤計算,2003年末的糧食庫存水平超過消費量,糧食保障水平仍然較高。需要說明的是,從2001年起,聯合國糧農組織對糧食結轉庫存量的統計口徑有所變化,不再以糧食庫存安全系數作為衡量世界糧食安全的主要標準了。因此,該系數的高低對今后的糧食生產已不再如過去那樣重要了。
以上通過宏觀糧食安全的四個指標考察了退耕還林前后我國糧食安全狀況的變化,可以初步得出這樣的結論:自1999年試行退耕還林政策至2003年四年里,我國糧食安全水平確實發生了一些變化,但變化幅度在可接受范圍之內,說明退耕還林政策的執行暫時沒有影響到我國的糧食安全。但由此判定退耕還林政策并不會影響我國的糧食安全還為時尚早,這是因為,自1999年至2003年里我國一直有比較雄厚的糧食儲備作為后盾。而今后,隨著退耕還林規模的繼續擴大,我國的糧食庫存和糧食供給將繼續下降,這是否會從根本上影響我國糧食供給從而威脅到國家糧食安全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今后怎樣的退耕還林規模才是最適度的呢?
三、退耕還林對我國糧食安全的長期影響評價
生態環境惡化已構成我國糧食生產持續增長的瓶頸。要逆轉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就必須停止毀林開荒,實行退耕還林。但退耕還林需要糧食供應的支持,只有國內糧食供應穩定增長,才能減少退耕還林地復耕的可能。因此,從長期看,在積極發展糧食生產的前提下,處理好退耕還林與糧食生產的關系,解決好怎樣退、退多少的問題是非常重要的。
(一)灰色預測模型的選擇和指標確定
1.預測模型(GreyModel,GM)的選擇
預測是對尚未發生或目前不確定事件的科學推測,是對客觀事物未來的預先推測。GM(1,1)模型是最常用的1種灰色模型,它是由1個只包含單變量的一階微分方程構成的模型:
2.指標的確定
退耕還林工程應該在不影響我國糧食安全并能夠改善生態環境的原則下進行,因此應確立科學的退耕面積及退耕進度。本研究根據灰色預測系統、選擇人口、糧食總產量、糧食單產和人均最低消費量4個指標建立GM(1,1)模型,對未來10年全國的人口、糧食總產量、糧食單產和人均糧食最低消費量進行預測,并根據模型求出人均糧食最低消費增長率(P)和人口增長率(r),導出退耕還林面積公式,進而計算出全國各年的退耕面積[18]。
(二)全國各指標的GM(1,1)模型的建立
1.人口預測GM(1,1)模型的建立
根據全國1990-1999年國民經濟統計資料和建模原理,可得到我國人口預測模型如下:
R(t+1)=11130533.03e0.01±11016200.03
公式6
2.糧食總產量GM(1,1)模型的建立
根據全國1990-1999年國民經濟統計資料和建模原理,可得到我國糧食產量預測模型,如下:
D(t+1)=1913628.9e0.022±1869004.93
公式7
3.糧食單產GM(1,1)模型的建立
根據全國1990-1999年國民經濟統計資料和建模原理,可得到糧食單產預測模型,如下:
L(t+1)=206509.68e0.019±1869004.93
公式8
4.人均最低糧食消費量GM(1,1)模型的建立
根據建模原理,可得到人均最低消費量預測模型:
G(t+1)=31900.57e0.012±31507.47公式9
根據以上人均最低消費預測模型可得到我國人均糧食消費增長率為1.2%,人口增長率為1%。
(三)最大退耕面積的確定
設退耕年限為a,直到a年為止使退耕后的人均糧食占有量恰好滿足人均最低糧食消費量,根據上面得到的GM(1,1)預測模型,可以求得第n+i年的人均糧食占有量和人均糧食最低消費量,那么可得到第n+i年的人均糧食最大剩余量△(-)。因此可得到第n+i年最大退耕面積,等于△除以第n+i年糧食單產,再乘以總人口,除以a年進行平均分割。其公式如下:
:人均糧食占有量;:人均糧食最低消費量預測值;:糧食產量;人口增長率。
根據以上公式的初算結果對1990-1999年可能的、可供退耕的土地面積進行GM(1,1)模型預測,得到以下結果:
對當前模型的評價:C=0.3471很好p=1.0000很好
附表4的結果表明該模型預測效果很好,因此可以用其來預測到2010年為止各年最大的退耕土地面積(詳見表3)。通過公式10得到了到2010年時,人均糧食占有量恰好滿足人均最低糧食消費需要時,我國最大的退耕還林面積。
附表4最大退耕面積模型的驗證表
單位:萬公頃序號觀察值擬合值誤差%
X(2)43.2332743.36517-0.1319-0.30509
X(3)45.8570544.4631.394053.03999
X(4)45.4811445.58862-0.10748-0.23632
X(5)44.6969446.74274-2.0458-4.57704
X(6)46.7877947.92608-1.13829-2.43288
X(7)50.8993849.139371.760013.45781
X(8)50.7874250.383380.404030.79554
X(9)52.4738851.658890.814991.55313
X(10)52.0444152.96668-0.92228-1.77209
數據來源:作者計算而來。
表3我國2000-2010年每年最大退耕面積
單位:萬公頃年份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
退耕面積53.3155.6857.0958.5460.0261.5463.164.6966.3366.368.01
數據來源:作者計算。
從表3可以看出,從長期看,在保障國家人均糧食最低消費的基礎上,到2010年為止中國最大退耕面積累計為675.61萬公頃,每年的退耕規模應在上年度的基礎上做小幅度調整,不應該出現大幅增加或減少的情況。因為無論是大幅度增加還是減少,都會產生很多的負面影響,如農民對政府的信任度下降、財政負擔加重等。
四、結果及討論
(一)從短期看,退耕還林的實施并沒有嚴重影響我國的糧食安全
通過對宏觀糧食安全評價四個指標的分析可以看出:從總量上看,退耕還林實施后幾年來,我國的糧食總量安全系數一直在下降,2003年尤其低,僅為1.34,明顯低于國家糧食經濟的安全點,國內的糧食供應一度處于短缺狀態,但我們并不能將這一切完全“歸罪于”退耕還林的實施。一個比較可信的數據是:從1998年到2003年,我國糧食產量減少了500億公斤,由于工業化、城鎮化而導致的耕地面積減少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主要原因,而因退耕還林減少的糧食產量所占比例很小。1998-2003年,沒有退耕任務的江蘇、廣東和福建三省糧食產量減少300億公斤,占全部減產產量的60%⑥。退耕還林后,糧食產量波動系數雖然為負數,但波動系數的幅度并不大,說明雖然退耕還林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糧食產量下降,但產量變動在可接受范圍內;糧食外貿依存度上的考察更加驗證了這一結論:即退耕還林后,糧食出口反而比以前增加了,這雖然有些奇怪,但至少證明退耕還林工程的推進并沒有導致國內糧食供求短缺;糧食儲備的變化也證明,即使在我國退耕還林工程推進的幾年后,我國的糧食保障程度仍然處于較高水平。通過以上四個指標的分析可以看出,退耕還林從短期看并沒有影響我國的糧食安全。然而,這并不說明退耕還林工程以后也不會影響國家的糧食安全。因為隨著退耕還林工程的繼續推進,國家糧食庫存及國內糧食生產量的減少,糧食短缺在某種程度上必然存在。因此,依據糧食供求關系的變化,對今后退耕還林進程調整就顯得非常必要了。
(二)從長期看,退耕還林工程推進的速度有些偏快,對其進行適當的調整是必要的。
灰色預測結果表明,從2000年至2010年,在滿足人均最低糧食消費量的基礎上,我國所應完成的、最大的退耕還林面積為675.61萬公頃。而根據我國退耕還林的設計目標,到2010年,我國需完成退耕地造林1466.67萬公頃。這與我們的預測結果存在很大差異,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個差距呢?我們認為有二點原因。
1.目標設定值過高是造成預測值與實際值差距過大的原因之一。以第一階段任務為例,國家計劃到2005年完成退耕地造林1133.33萬公頃,到現在為止計劃完成得怎樣呢?1999年是我國實行退耕還林試點年,國家率先在陜、甘、川三省試行;2000年擴大到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為重點的17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2001年試點進一步擴大到中西部地區的20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三年來累計完成退耕地造林120.61萬公頃;2002年,退耕還林工程在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面啟動,全年共安排退耕地造林任務264.67萬公頃;2003年,國家安排退耕地造林336.67萬公頃⑦;當年國內出現了糧食價格大幅上漲,于是,2004年國家大幅度地收縮了退耕還林規模,當年僅安排退耕地造林任務66.67萬公頃;2005年略有提高,完成退耕地造林84.59萬公頃⑧,這樣,從1999年至2005年,我國累計完成退耕地造林873.21萬公頃⑨,這與第一階段完成退耕地造林1133.33萬公頃的目標也還存在很大差距。這說明我國退耕還林中的確存在設定目標過高而造成計劃無法完成的情況。
2.研究的前提假設不同是造成預測與實際值差距過大的原因之二。我們的研究結論是在糧食總產、單產、人均糧食最低消費及人口變化基礎的模擬結果,而國家制訂的目標是以現有坡耕地數量全部退耕為基礎制定的,二者存在一定的差距是可能的。
盡管如此,在國家財力、物力允許的情況下,如果國家希望將所有的坡耕地退出耕種以改善我國的生態環境,那么可以通過延長退耕年限的方法將退耕還林工程進行到底。
注釋:
①本結論是黃季焜在2004年11月7日在“小農戶、大市場與全球化”國際研討會上的發言。
②這個標準是依據1990年中國預防醫學會的標準計算而得,這個標準僅指維持人體基礎代謝所需的能量,因此它低于1993年通過的“九十年代中國食物結構改革和發展綱要”中規定的“每人每日2600卡熱量、72克蛋白質和72克脂肪的標準”。
③變異率是經濟實際觀察值對其長期趨勢的偏離,偏離的幅度越遠,經濟的波動幅度就越大,經濟運行的穩定性就越低。用變異率指標可以大致反映特定時點上經濟變量的穩定程度。
④坡耕地糧食產量比較低,對全國糧食產量影響不大。全國大于150的坡耕地平均畝產僅118公斤,遇上干旱等自然災害,很多地方連種子都收不回。因此,坡耕地和沙化土地退耕對全國糧食供求平衡影響并不大。
⑤數據來源于:中國宏觀經濟信息網“湖南統計局”,2004年10月28日。
⑥該數據引自2004年10月14日國務院西部開發論壇記者招待會:李子彬答記者問。
⑦這組數據來源于國家林業局副局長李育材在2003年8月1日退耕還林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有刪節。
⑧數據來源于:《2005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新華網北京2006-03-11電。
⑨這個數據是1999-2005年退耕地造林面積的加總,乃作者計算而得。
【參考文獻】
[1][美]萊斯特·R·布朗.誰供得起中國所需的糧食[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5.60-75.
[2]李成貴.當前我國農民收入的現狀、成因和影響[J].教學與研究,2001,(4):5-11.
[3]黃季焜等.邁向21世紀的中國糧食[M].1999.20-35.
[4]黃益平.中國糧食政策的第三種選擇——兼評立足自給自由貿易策略[J].農村經濟文稿.學習資料,1999,(60):33-42.
[5]世界銀行.中國的糧食安全:長期問題與可選方案[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8.32-74.
[6]侯東明.尋求戰略突破——破解中國糧食安全問題[M].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2002.150-180.
[7]胡靖.中國糧食安全:公共品屬性與長期調控重點[J].中國農村觀察,2000,(4):24-30.
[8]劉景輝等.我國糧食安全保障中改善農業環境途徑[J].中國人口、環境與資源,2001,(4):33-37.
[9]李育才.退耕還林還草工作回顧與總體思路[J].林業經濟,2001,(5):30-31.
[10]雷玉桃等.退耕還林與糧食安全協調機制淺析[J].農業現代化,2003,(5):23-25.
[11]譚晶榮.退耕還林與中國糧食安全問題[J].糧食經濟問題,2003,(1):6-8.
[12]朱澤.中國糧食安全狀況研究[J].中國農村經濟,1997,(5):5-10.
[13]程亨華,肖春陽.糧食安全及其主要指標研究[J].財貿經濟,2002,(12):70-73.
[14]國際食物、營養與社會經濟發展討論會論文集編輯委員會.國際食物營養與社會經濟發展討論會論文集[C].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61-94.
[15]中國預防醫學院、國家統計局.1990中國七省市食物營養與健康狀況[C].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0.82-105.
[16]江東坡貿易自由化進程中的中國糧食安全研究[D].中國學位論文數據庫,2000.13-14.
[17]肖春陽.中國糧食安全及主要指標研究[J].黑龍江糧食,2004,(2):20-21.
[18]格日勒圖,郭連生,田有亮.武川縣退耕還林面積確定方法的研究[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02,(3):10-13.
- 上一篇:環境挑戰管理論文
- 下一篇:農業現代化政策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