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科技論文:小議糧食安全的科技創新

時間:2022-02-26 11:53:51

導語:糧食科技論文:小議糧食安全的科技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糧食科技論文:小議糧食安全的科技創新

本文作者:唐和寶夏書娥臧麗娟工作單位:丹陽市農業委員會

目前威脅糧食安全的主要瓶頸

要保障糧食安全,依靠擴大糧食種植面積來提高糧食產量是根本不可能的。環境污染嚴重,耕地質量下降農業面源污染和工業“三廢”以及對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使農業生態環境惡化、耕地養分平衡失調、有機質老化、土壤缺鉀愈加嚴重。據我市土壤監測資料顯示,我市土壤緩效鉀、速效鉀分別比1983年土壤普查時下降131mg/kg、7mg/kg,原來不缺鉀的沿江圩區已成為缺鉀嚴重地區。土壤基礎地力產量由80年代的70%下降為50%上下。糧食高產優質新技術的推廣落實難度大作者從事農技推廣工作幾十年,深感目前農業科技的推廣難度很大,尤其是糧食高產優質生產新技術的推廣落實難度更大。究其原因,一是從事糧食生產的人員多為老年人或外來人員,對新技術接受程度低,接受速度慢;二是農戶種植規模小,糧食比較效益低,缺乏追求更高產的積極性;三是農技推廣體系(網絡)線斷網破,尤其是鎮村兩級的農技人員編制少,雜務多,有的甚至還要掙錢養自己,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新技術的推廣工作上。

堅持農業科技創新是確保糧食安全的根本出路

縱觀我市糧食生產發展史以及目前糧食安全所面臨的現狀,毫無疑問政策與科技是確保糧食安全的兩大主因素。政策在確保糧食安全問題上,主要應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確保在一定紅線范圍內的糧食種植面積,二是確保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必須制定相應措施為之保駕護航。而真正在一定糧食種植面積紅線范圍內,要不斷提高產量來確保糧食安全,其根本出路只能是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來完成,在糧食生產的科技應用和創新中不斷尋求新的突破。在糧食品種選育和推廣上求突破品種更新對提高糧食產量的作用十分巨大。有資料表明,品種對糧食高產的貢獻率約在40%左右,居所有技術之首。因此,在品種選育上求突破,是確保糧食安全的主要技術措施。目前我市的主要糧食品種,其產量潛力水稻約700kg、小麥400kg,均處于較高水品。今后的目標是引進每667m2產量900kg以上的超高產優質水稻和500kg的優質或專用小麥品種。同時加大優質高產糧食品種的提純復壯和推廣力度,在良種覆蓋率上下功夫。在提高耕地質量和綜合生產力上求突破首先,要科學規劃建設高標準的農田基本設施,盡快修復因國家和地區建設毀損的排灌系統和田間道路等配套設施。其次,要及時進行農村拆遷土地的復耕,對中低產田進行改造,用高科技使之及早恢復和提升綜合生產能力。第三,加大投入建設高標準糧田,使之逐步覆蓋全市各主要產糧區。第四,要綜合運用耕作、生物、平衡配方施肥等技術,全面提高土壤養分和耕地質量,提高綜合生產能力。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在糧食高產高效集成技術上求突破改變重稻輕麥觀念,促進稻麥雙豐收。大力推廣高產優質高效的稻麥新品種,集成應用糧食高產高效栽培、精確定量施肥、有害生物綜合防治、現代農機裝備、農業信息化等現代農業先進技術。加大新材料、IT、生物技術等現代先進技術在糧食生產中的開發應用,使糧食單產再現大飛躍。適時適度發展規模經營,在提升糧食產業化水平上求突破要逐步解決“分”得太多,“統”得不夠等問題。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通過土地流轉,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化服務組織等,因地制宜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切實提高糧食產業化生產水平。加強和穩定農技推廣體系,在提高科學種田水平上求突破全面落實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加強和穩定縣鎮兩級農業技術隊伍,健全村級農機推廣網絡,徹底解決農技推廣“最后1公里”問題,為三農提供暢通的優質技術服務。通過多種形式搞好農業技術培訓,全面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使農業科技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