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化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6 06:53:2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企業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企業化

政府仿企業化

一、傳統行政模式的危機與政府仿企業化理論及其實踐

傳統的行政模式可以追溯到1854年英國的諾斯科特——屈威廉報告,它奠定了英國的現代文官制度,而后馬克思韋伯的官僚組織理論和伍德羅威爾遜的政治行政兩分法這一傳統模式提供了理論基礎。這一模式發韌于19世紀形成于20世紀20年代并一直延續到80年代,基本可以歸結為一種政治領導或控制之下的行政,嚴格的官僚組織體制和政治行政相對分離是其兩大主要特征。[1]

窮則變,危機是變革的先導或前奏,傳統行政模式的危機表現為其不適應性,而這種不適應性的來源則是時代的變革造成的。

政府仿企業化理論的倡導者認為:傳統的官僚組織體制是工業化時代的產物,適合工業化時代的需要并在當時推動了西方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進程;以這種官僚制為基礎的行政體制有六大特征,即法制化、層級制、公私分開、專業化、職業化和規律性[2];具有這些特征的傳統行政體制基本上適合于傳統的工業技術基礎和相對穩定的社會結構。隨著人類社會向知識經濟時代的過渡,原來與工業時代相適應的政府體制與這個新的環境之間的關聯內容及方式發生了變化;傳統的行政理念及范式(或曰治道)面臨變革或轉換的需要。政府仿企業化理論就是試圖應答如何轉換行政范式的行政改革理論中的一種。

政府仿企業化的倡導者一般是從以下兩個角度來論證其合理性的:

其一,政府必須以變革來回應知識經濟時代的幾大特征:如全球化、信息技術等。在一個日趨全球化和充滿競爭的時代,政府作用在提升國家比較優勢中是一個重要因素,“公共部門的服務質量與國家的經濟表現之間有一種聯系?!盵3]政府在促進經濟發展中必須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等的關系,由此導致各國政府在行政改革方向中的某些趨同,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適應于工業時代的傳統行政模式難以提供適應變革時代所需的政府能力。信息技術的發展及應用改變了傳統的官僚組織等級制的形式,組織結構開始由垂直向平行發展;同時也改變了政府與社會及大眾的溝通方式,電子政府應運而生。

查看全文

實踐教學企業化的探索

摘要:實踐教學的企業化,是我們學院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雙元制”教學模式的具體體現。通過企業化的教學過程,我們正在不斷地嘗試教學環境工廠化、教學內容項目化、教學氛圍寬松化、教學評定標準化、教學團隊“雙師”化這幾方面的內容,總結出了一些經驗,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促進了校企合作的互惠共贏和學院辦學水平、人才培養質量的穩步提升,探索出一條“雙元制”本土化的新途徑。

關鍵詞:實踐教學;企業化

“雙元制”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逐步實現建設一個制造業大國,讓中國崛起在東方,屹立于世界的強國夢,加大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力度也正在成為國家人才培養戰略目標中的重要環節?!秶抑虚L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了“適應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要求,以提升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為核心,以技師和高級技師為重點,形成一支門類齊全、技藝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隊伍”的發展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高職院校如何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創新出人才培養的新模式,為占領世界制造業創新高地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已成為一個政府重視、社會關注的重要課題。無錫科技職業學院就是在這個大戰略背景下與上海德商會合作移植德國“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并結合中國國情,持續推進“本土雙元”建設,為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開辟了新的途徑。無錫科技職業學院的“雙元制”在與企業的合作中,根據我國??平逃囊蠼Y合企業人才的需求,經過幾年的不斷探索共同制定了人才培養方案,教學上突出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培養和專業綜合能力的培養,采取工學交替的教學方式培養出了一批既具備我國培養規格要求,又達到了德國職業教育標準的技能型人才。整個培養過程中實踐教學的企業化是功不可沒的。我們“雙元制”實踐教學企業化的主要內容如下。

一、教學環境工廠化

再好的實踐教學環境不如讓學生身臨“企”境,為學生提供一個與工廠一樣或類似的學習與工作場所,有助于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進行技能的訓練和職業素養的提升。我們無錫科技職業學院正是利用身在新區這一優勢、與企業合作、與科研院所合作,初步構建了“雙元制”本土化人才培養模式。在與德商會的“雙元制”教學合作中,通過學習、消化、引進、創新,建立了高技能人才實訓中心,并在德國專家的指導下,對設備的種類、型號和5S管理要求重新調整和布局,建設了機械加工、機電一體化、液氣電、PLC控制等項目教學實訓室,創造出“雙元制”課程的教學環境。在環境的規劃中根據已有的教學設施,結合與企業共同制定的生產與教學目標進行安置與擺放,并做到生產組織與設備布局形式的匹配性,合理劃分教學、實踐、討論與休息的區域,讓實踐教學環境更貼近工廠化。

二、教學內容項目化

查看全文

政府仿企業化問題

一、傳統行政模式的危機與政府仿企業化理論及其實踐

傳統的行政模式可以追溯到1854年英國的諾斯科特——屈威廉報告,它奠定了英國的現代文官制度,而后馬克思韋伯的官僚組織理論和伍德羅威爾遜的政治行政兩分法這一傳統模式提供了理論基礎。這一模式發韌于19世紀形成于20世紀20年代并一直延續到80年代,基本可以歸結為一種政治領導或控制之下的行政,嚴格的官僚組織體制和政治行政相對分離是其兩大主要特征。[1]

窮則變,危機是變革的先導或前奏,傳統行政模式的危機表現為其不適應性,而這種不適應性的來源則是時代的變革造成的。

政府仿企業化理論的倡導者認為:傳統的官僚組織體制是工業化時代的產物,適合工業化時代的需要并在當時推動了西方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進程;以這種官僚制為基礎的行政體制有六大特征,即法制化、層級制、公私分開、專業化、職業化和規律性[2];具有這些特征的傳統行政體制基本上適合于傳統的工業技術基礎和相對穩定的社會結構。隨著人類社會向知識經濟時代的過渡,原來與工業時代相適應的政府體制與這個新的環境之間的關聯內容及方式發生了變化;傳統的行政理念及范式(或曰治道)面臨變革或轉換的需要。政府仿企業化理論就是試圖應答如何轉換行政范式的行政改革理論中的一種。

政府仿企業化的倡導者一般是從以下兩個角度來論證其合理性的:

其一,政府必須以變革來回應知識經濟時代的幾大特征:如全球化、信息技術等。在一個日趨全球化和充滿競爭的時代,政府作用在提升國家比較優勢中是一個重要因素,“公共部門的服務質量與國家的經濟表現之間有一種聯系?!盵3]政府在促進經濟發展中必須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等的關系,由此導致各國政府在行政改革方向中的某些趨同,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適應于工業時代的傳統行政模式難以提供適應變革時代所需的政府能力。信息技術的發展及應用改變了傳統的官僚組織等級制的形式,組織結構開始由垂直向平行發展;同時也改變了政府與社會及大眾的溝通方式,電子政府應運而生。

查看全文

農業企業化問題研究綜述論文

摘要: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我國理論界就開始了對農業企業化問題的研究。隨著改革的深入及農業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對農業企業化研究的內容不斷拓展,也不斷深入。

關鍵詞:農業企業化;研究;綜述

建國至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先后進行了、建立合作社、成立等一系列變革,理論研究也主要側重于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建立與變革來展開,對農業企業化的研究尚屬空白。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農村改革與發展的不斷深化,對農業企業化問題的研究也時斷時續地貫穿在改革與發展過程中。雖然研究大多是初步的,數量也不多,而且也沒有引起理論界和政府部門的足夠重視,但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傮w來看,對農業企業化問題的研究呈現出一定的階段性,在不同階段,研究背景、出發點、重點等也有所不同。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國開始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確立農戶生產經營的主體地位,但在推行過程中也伴隨著理論上的探討和爭論。有人認為,應積極發展農工商聯合企業。這種觀點認為,農工商聯合企業有利于促進生產,可以滿足人民對農產品的需求,同時還可以大量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以及為農業現代化積累資金,也有利于農業專業化、社會化以及發展商品經濟等。發展的形式和渠道主要是以國營農場和為依托組建聯合企業(肖毅為,1981)。這種研究大多立足于發展和社隊企業的基礎上,所以具有一定的時代烙印和局限性;也有人認為,在一些有條件的地區應發展家庭農場和新經濟聯合體。這種觀點認為,家庭農場和新經濟聯合體具有自主性、靈活性、專業性、經濟性等特點,對于發展商品生產、活躍農村經濟、滿足社會對農產品需要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應作為農村發展的主要方向(許岢,1983;周德星,1983);還有人認為,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對體制的巨大改革,但這還不夠,還必須引導農戶走專業化的道路,發展專業化農業大戶,以提高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水平。這種觀點認為,農業大戶經營和家庭承包經營在性質上完全一樣,但可以避免小規模農戶經營的缺陷,有利于農業專業化、社會化、規?;?、集約化等,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趨勢,所以應大力發展(孫仁,1983)。

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農業經濟增長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跡,但小規模家庭經營的局限性也日益凸現出來。在這種背景下,農業微觀經營主體的改造問題又成為理論界研究的重要議題。這一階段對農業企業化問題的研究,不僅拓寬了研究范圍,而且研究更加深入。主要集中在:(1)對小規模家庭經營的局限性進行了討論。研究認為,家庭經營制度通過兩權分離,調動了農民積極性,但形成的小規模農戶經營格局,屬于小生產的范疇,只能解決溫飽問題,不足以塑造出一代商品生產者,不足以形成農業生產的優化規模,還需要以提高農業專業化、社會化、企業化為方向進一步探索完善的途徑(羅偉雄,1986;王文彥,1988;宋伍生,1988;張銳,1989);(2)主張積極發展家庭農業企業。這種觀點認為,家庭農業企業具有投資少、費用低、經營活、見效快、費用低等特點,是專業農戶進一步發展的必然趨勢。發展形式包括純農戶辦型、農戶和農戶或農戶和企業聯合經營型等(楊雍哲,1986;苗九如,1985;張德山,1985);(3)提出了農業企業化發展思路。一些理論工作者研究認為,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確立是我國的第一步改革,但形成的小規模農戶經營具有較大的局限性,不利于農業專業化、商品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因此還必須進行第二步改革,改革的根本途徑就是在農村培育農業企業,實行農業企業化(張其才,1985;宋伍生,1988;張銳,1989);(4)主張發展合作經濟與專業合作社。一些理論工作者研究認為,應發展不同于公社化時期形成并遺留下來的并非真正合作經濟的真正合作經濟,發展重點應是各種專業合作社(喬長勛,1987)。除此以外,一些理論工作者還對農業企業化的條件進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農業規模經營和勞動力轉移等方面。研究者認為農業企業化必然是規?;a經營,而這又以大量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出農業為前提,所以,必須采取各種措施轉移農業剩余勞動力(黃河清,1986;王代,1986)。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尤其本世紀初以來,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正式確立并不斷完善,同時,中國不僅面臨如何進一步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問題,而且還面臨如何應對加入WTO后發達國家現代農業企業激烈競爭的問題。在這種背景下,農業微觀經營組織改造問題再一次引起理論界的高度重視。一些理論工作者把農業企業化作為改造農業微觀經營主體、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并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主要有:(1)關于農業企業化必要性的研究。主要有兩個研究視角,一是從農業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論述農業企業化的必要性。認為農業企業化是改造傳統農業、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的必由之路;二是從某個特定方面如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專業化和商品化水平等方面論述農業企業化的必要性(許志平,1993;王洪昌,1997;胡鞍鋼,2001)。(2)關于農業企業化條件的研究。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關于資金、土地、勞動力、企業家等農業企業化要素條件的研究。認為推行農業企業化需要具備一定的資金、土地、勞動力尤其是高素質勞動力和企業家等條件,創造這些條件是推行農業企業化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二是關于市場環境條件的研究。認為只有具備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及其機制,尤其是具備完善的土地使用權流轉市場、資金市場以及勞動力和企業家市場,農業企業化才具有實行的可能性(李錄堂,1998;胡鞍鋼,2001)。(3)關于農業企業化模式的研究。這類研究有規范性研究,也有實證性研究,提出和歸納了一些農業企業化理論和實踐模式。如陳彤(1995)提出了“農戶經營企業化—農場制度—農業企業集團”三元結構模式、張杭(1995)提出了“農場化”模式、胡鞍鋼(2001)提出了“農戶聯合經營”、“委托經營”、“合作經營”、“公司經營”等四種企業化模式等。(4)關于農業企業化制約因素及對策的研究。一些理論工作者研究認為,制約農業企業化的因素主要是土地流轉緩慢、農業資金不足及來源有限、農業剩余勞動力過多、農業企業家匱乏及缺少來源等,應以促進土地流轉為目的積極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改革農村金融組織并強化和完善政府投資機制、促進農業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采取多種形式多層次地選拔培育農業企業家等(胡鞍鋼,2001;何勁,2002)。(5)關于工商企業進入農業領域的研究。一些理論工作者和研究機構通過對工商企業進入農業領域的實證研究后認為,工商企業進入農業領域可以把資金、工業管理理念與經驗、技術與人才等引入農業,有利于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因此,應制定相應政策給予引導、規范與扶持(農業部農村改革實驗區辦公室,1995)。

查看全文

企業化農業經濟論文

一、農業經濟組織走企業化發展道路的原因及意義

1.農業經濟組織走企業化發展道路的原因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中央提出了支持農民土地承包經營的問題,發展現代農業就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隨后,黨中央又提出了“以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經營理念引領農業”的發展理念,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現代化就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又一有效途徑。本著以企業經營模式經營農村、以企業文化精神引領農民的理念,農業經濟組織企業化管理機制應運而生。其實,我國農業經濟組織在改革開放之前也有過短暫的企業化發展歷史,但是那時的經濟組織走的是傳統農業組織合作的老路,在傳統的農業經濟組織管理中,農民不但要承擔部分經濟后果,政府也會對組織生產行為直接干預和指導?,F下農業經濟組織企業化,是以經濟效益提升為目標,以資源配置優化、農業技術和現代企業理念為手段,堅持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規范化、市場化,從根本上顛覆了傳統的小農經濟生產方式,又因其經濟效益顯著而受到企業和農民的歡迎。農業經濟組織企業化就成為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水平的必然選擇。

2.農業經濟組織企業化的意義農業經濟組織企業化以實現農田建設標準化、農業操作機械化、農業生產專業化、農業管理科學化為目的,意味著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率。農業濟組織企業化的意義,一是緩解了農業經濟組織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在企業化模式下,農業經濟組織立足于農業合作組織,開展生產資料大規模采購和對外業務,形成生產合力和規模經營,增加了與金融機構談判的籌碼。有了制度化的組織、規范化的經營管理,加上農業經濟組織的牽頭引線,金融機構為農業經濟組織提供擔保顯然更有信心。二是推動了組織人才隊伍建設。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農業企業管理人才匱乏始終是制約農業經濟組織企業化發展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我國農業企業多是民營企業,多實行家族式管理,人才理念淡薄。在農業經濟組織企業化管理模式中,選拔企業中有才能、有闖勁的負責人到高等院校系統培訓,就成為農業經濟組織關注的重點。除此之外,許多農業經濟組織還與企業聯手舉辦大型人才招聘會,聘請專業人才來,建立農業企業專業化管理團隊,徹底扭轉了農業企業管理人才匱乏的局面。三是增強了農業企業的科技競爭力。新產品開發和新技術應用是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農業經濟組織顯然也認識到了這一點,因此,為了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他們在新產品開發、新技術培訓、產品質檢、品牌打造方面做出了許多努力。許多農業經濟組織還與地方高校、科研機構聯手開展技術合作,爭取為產品中注入更多的科技元素。四是促進了農民利益均衡體系的構建。農業經濟組織在農業經濟活動中通常采用的是農產品培育、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農產品加工、運營、銷售領域產生的增值利潤能通過合作制度、剩余分享制度很快回流給農民,產品外部利潤的內化程度也因此提高,外部利潤的差別則相對淡化,農業群眾利益均衡體系也隨之構建起來,農業效率和利潤公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實現。

二、農業經濟組織企業化發展思路分析

1.政府扶持,構建成熟的企業化政策環境農業經濟組織企業化最早出現在西方發達國家,多國政府都給予農業經濟組織的企業化發展以大力支持,法國就農業經濟組織企業化專門制訂了一系列涵蓋農業經濟組織的稅收優惠、補助金發放、貸款優惠在內的規定;意大利也做出了給予農協經營性經濟組織財政補貼的規定。盡快構建成熟的外在制度環境是我國農業經濟組織企業化發展的必要前提。鑒于此,我國政府應加大對農業經濟組織的政策指導與扶持力度,加大農業經濟組織管理制度建設。首先,應完善農業經濟組織的稅收優惠政策,確保農業經濟組織能夠享受到其它農業服務組織、農業經濟龍頭企業享受的優惠政策。其次,政府要為農業經濟組織提供適度的資金支持,做好農業經濟組織的管理和建設補貼。同時,政府要通過立法的形式,明確農業經濟組織的性質、權利和義務,規定其經營活動范圍,并督促相關部門做好農業經濟組織注冊、還貸能力審核工作,督促金融機構為農業經濟組織提供必要擔保。最后,地方政府部門要合理減免農業經濟組織注冊、登記、檢查等費用,簡化相關流程,禁止有關部門對農業經濟組織的工作直接干預。對供銷社、技術公司、勞動協會給農業經濟組織提供的的各項服務應持支持態度;為農業經濟組織提供教育培訓和技術幫助,鼓勵地方高等院校、農業科技單位、農業部門與農業經濟組織攜手共建,設立以農業經濟組織為主體、龍頭企業為骨干、其它社會力量為補充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機制,將農業經濟組織的公益性與農業經營、服務結合起來,實現農業綜合服務與專項服務的協調。

2.通過農業經濟組織管理機制的構建,促進農業經濟組織企業化健康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經驗告訴我們,規范化經營才是事物長久發展的根本。為了避免走彎路,農業經濟組織應積極借助科學、規范的制度來實現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農業經濟組織機制建設的重點為:首先,企業產權制度。農業經濟組織的健康發展,決定了其產權制度必須涵蓋產權性質、組織發行的財產權地位、公共產權的完整性維護等方面的內容。當然,在組織產權制度的制定和完善過程中,農業經濟組織要本著民主管理、同股同利、兼顧效率和公平的原則明確產權邊界,維護產權個體的合法權益。在產權制度施行過程中,為了確保這一分配制度的公平公正,組織還要設立風險基金,處理好農業經濟組織與組織成員的利益。同時,農業經濟組織還要在按勞分紅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施行按照交易額、股份進行分配的形式,爭取讓基層農民享受到真正的服務與實惠,促進農業經濟組織規模的不斷發展。其次,監督職業制度。監督是最利于組織發展的約束機制。農業經濟組織監督由內部監督、系統監督和社會監督組成,這三者必須結合起來,才能充分發揮監督的合力作用。最后,完善組織內部管理機制。與農業經濟組織發展密切相關的組織機制非會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管理制度莫屬。在“三會”中,會員大會是組織權力機構,肩負著組織發展、決策的重任,理事會和監事會都由其選舉產生;理事會是組織決策執行機構,外部業務開展、內部事務管理是其主要職責;監事會是組織監督機構,負責理事會各項決策的執行和監督。“三會”只有明確自身職責、權限與義務,才能確保農業經濟組織企業化發展不偏離正常軌道。

查看全文

我國農業企業化研究論文

摘要: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我國理論界就開始了對農業企業化問題的研究。隨著改革的深入及農業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對農業企業化研究的內容不斷拓展,也不斷深入。

關鍵詞:農業企業化;研究;綜述

建國至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先后進行了、建立合作社、成立等一系列變革,理論研究也主要側重于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建立與變革來展開,對農業企業化的研究尚屬空白。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農村改革與發展的不斷深化,對農業企業化問題的研究也時斷時續地貫穿在改革與發展過程中。雖然研究大多是初步的,數量也不多,而且也沒有引起理論界和政府部門的足夠重視,但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傮w來看,對農業企業化問題的研究呈現出一定的階段性,在不同階段,研究背景、出發點、重點等也有所不同。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國開始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確立農戶生產經營的主體地位,但在推行過程中也伴隨著理論上的探討和爭論。有人認為,應積極發展農工商聯合企業。這種觀點認為,農工商聯合企業有利于促進生產,可以滿足人民對農產品的需求,同時還可以大量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以及為農業現代化積累資金,也有利于農業專業化、社會化以及發展商品經濟等。發展的形式和渠道主要是以國營農場和為依托組建聯合企業(肖毅為,1981)。這種研究大多立足于發展和社隊企業的基礎上,所以具有一定的時代烙印和局限性;也有人認為,在一些有條件的地區應發展家庭農場和新經濟聯合體。這種觀點認為,家庭農場和新經濟聯合體具有自主性、靈活性、專業性、經濟性等特點,對于發展商品生產、活躍農村經濟、滿足社會對農產品需要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應作為農村發展的主要方向(許岢,1983;周德星,1983);還有人認為,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對體制的巨大改革,但這還不夠,還必須引導農戶走專業化的道路,發展專業化農業大戶,以提高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水平。這種觀點認為,農業大戶經營和家庭承包經營在性質上完全一樣,但可以避免小規模農戶經營的缺陷,有利于農業專業化、社會化、規?;⒓s化等,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趨勢,所以應大力發展(孫仁,1983)。

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農業經濟增長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跡,但小規模家庭經營的局限性也日益凸現出來。在這種背景下,農業微觀經營主體的改造問題又成為理論界研究的重要議題。這一階段對農業企業化問題的研究,不僅拓寬了研究范圍,而且研究更加深入。主要集中在:(1)對小規模家庭經營的局限性進行了討論。研究認為,家庭經營制度通過兩權分離,調動了農民積極性,但形成的小規模農戶經營格局,屬于小生產的范疇,只能解決溫飽問題,不足以塑造出一代商品生產者,不足以形成農業生產的優化規模,還需要以提高農業專業化、社會化、企業化為方向進一步探索完善的途徑(羅偉雄,1986;王文彥,1988;宋伍生,1988;張銳,1989);(2)主張積極發展家庭農業企業。這種觀點認為,家庭農業企業具有投資少、費用低、經營活、見效快、費用低等特點,是專業農戶進一步發展的必然趨勢。發展形式包括純農戶辦型、農戶和農戶或農戶和企業聯合經營型等(楊雍哲,1986;苗九如,1985;張德山,1985);(3)提出了農業企業化發展思路。一些理論工作者研究認為,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確立是我國的第一步改革,但形成的小規模農戶經營具有較大的局限性,不利于農業專業化、商品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因此還必須進行第二步改革,改革的根本途徑就是在農村培育農業企業,實行農業企業化(張其才,1985;宋伍生,1988;張銳,1989);(4)主張發展合作經濟與專業合作社。一些理論工作者研究認為,應發展不同于公社化時期形成并遺留下來的并非真正合作經濟的真正合作經濟,發展重點應是各種專業合作社(喬長勛,1987)。除此以外,一些理論工作者還對農業企業化的條件進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農業規模經營和勞動力轉移等方面。研究者認為農業企業化必然是規?;a經營,而這又以大量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出農業為前提,所以,必須采取各種措施轉移農業剩余勞動力(黃河清,1986;王代,1986)。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尤其本世紀初以來,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正式確立并不斷完善,同時,中國不僅面臨如何進一步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問題,而且還面臨如何應對加入WTO后發達國家現代農業企業激烈競爭的問題。在這種背景下,農業微觀經營組織改造問題再一次引起理論界的高度重視。一些理論工作者把農業企業化作為改造農業微觀經營主體、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并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主要有:(1)關于農業企業化必要性的研究。主要有兩個研究視角,一是從農業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論述農業企業化的必要性。認為農業企業化是改造傳統農業、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的必由之路;二是從某個特定方面如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專業化和商品化水平等方面論述農業企業化的必要性(許志平,1993;王昌,1997;胡鞍鋼,2001)。(2)關于農業企業化條件的研究。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關于資金、土地、勞動力、企業家等農業企業化要素條件的研究。認為推行農業企業化需要具備一定的資金、土地、勞動力尤其是高素質勞動力和企業家等條件,創造這些條件是推行農業企業化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二是關于市場環境條件的研究。認為只有具備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及其機制,尤其是具備完善的土地使用權流轉市場、資金市場以及勞動力和企業家市場,農業企業化才具有實行的可能性(李錄堂,1998;胡鞍鋼,2001)。(3)關于農業企業化模式的研究。這類研究有規范性研究,也有實證性研究,提出和歸納了一些農業企業化理論和實踐模式。如陳彤(1995)提出了“農戶經營企業化—農場制度—農業企業集團”三元結構模式、張杭(1995)提出了“農場化”模式、胡鞍鋼(2001)提出了“農戶聯合經營”、“委托經營”、“合作經營”、“公司經營”等四種企業化模式等。(4)關于農業企業化制約因素及對策的研究。一些理論工作者研究認為,制約農業企業化的因素主要是土地流轉緩慢、農業資金不足及來源有限、農業剩余勞動力過多、農業企業家匱乏及缺少來源等,應以促進土地流轉為目的積極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改革農村金融組織并強化和完善政府投資機制、促進農業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采取多種形式多層次地選拔培育農業企業家等(胡鞍鋼,2001;何勁,2002)。(5)關于工商企業進入農業領域的研究。一些理論工作者和研究機構通過對工商企業進入農業領域的實證研究后認為,工商企業進入農業領域可以把資金、工業管理理念與經驗、技術與人才等引入農業,有利于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因此,應制定相應政策給予引導、規范與扶持(農業部農村改革實驗區辦公室,1995)。公務員之家:

查看全文

企業化服裝專業人才培養研究

摘要:傳統的教育模式使得高校所培養的服裝專業的人才素質與企業需求脫節現象較為嚴重,所以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學校在教學環節應加強與企業的聯系,建立企業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本文首先對服裝專業運用企業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必要性進行了簡單的介紹,然后對企業化人才培養模式在服裝專業人才培養中的實際應用進行了講解。

關鍵詞:企業化;服裝設計;人才培養

隨著我國中職教育的不斷發展,服裝專業的學生越來越多,導致畢業生數量過盛,很多學生畢業后都無法找到滿意的工作,同時服裝市場又呈現人才缺失的現象。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當前高職院校對于服裝專業人才培養的模式較為落后,所培養的學生素質與企業的需求差距較大,導致很多學生在畢業后無法適應工作的需求,專業基礎知識較差,實踐能力較弱,同時缺乏與人溝通、協調的能力。為了提高服裝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增強學生素質與企業需求的適應度,高職院校在進行人才培養的時候需采用企業化的培養模式,以企業的需求為導向,培養專業化、高素質化的復合型人才。

一、服裝專業運用企業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必要性

1.是推動服裝專業教育改革的需要

在當前教育改革大環境下,各院校、各專業都在不斷探索新型的教育模式,從而更好的適應時展的要求。在傳統教育模式下,服裝專業大多以課堂教育為主,老師是教育的主體,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老師教授的內容,可拓展性較差。[1]這種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創新發展,同時制約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只有加強對教育模式的改革,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實踐環節在教學中的應用,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素質,為企業、社會培養更多可用的人才。

查看全文

班級管理中企業化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順應市場需求是高職培養人才的重要風向標,隨著企業在市場主體中地位的不斷加重,企業化管理模式成為眾多高職紛紛采納的班級管理模式,在實踐這一模式的過程中,班級一定要把握好企業化組織形式的確定,在細節之處營造班級具有的企業氛圍,教師充分利用好對口的實習企業基地,爭取在眾多合力配合下使企業化管理模式下的班級培養出越來越多的未來企業精英們。

關鍵詞:企業化管理;高校;實踐

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表現之一就是走出國門,融入世界,其中,經濟的現代化就要與國際經濟接軌,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通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促進我國經濟不斷繁榮。在這一大背景之下,我國的經濟政策不斷積極調整,企業紛紛改革,企業化的管理模式逐漸被廣泛應用,經過多年的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探索和實踐中煥發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昂揚的態勢,其中的寶貴經驗——企業化管理位列其中。據此,作為生產力中活躍的因素——人才,對其培養方式和目標也進行著巨大的調整變革,將其培養成市場需要的、對企業有用的人才就成了職業高校的教學方向。

一、理論背景

可以說是市場經濟的客觀發展和需求促成了高職采用企業化管理模式的教學實踐。其實,任何一項實踐的實施都是由理論到實踐的系統過程,缺少其中任何一部分都不是完整的實踐,因此對于班級企業化管理模式在班級管理中的實踐,有必要先從理論上進行梳理。企業化管理方式多種多樣,并且隨著企業的發展也在不停變化,其中很多成功企業的管理方式甚至被奉為經典模式,這就為我們教學的選擇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在眾多的選擇之中不被迷亂眼花就成了對高職教學實踐的第一步要求。教育者們要明確——輸入到教學里的企業化管理模式并不完全等于市場經濟中企業主體的管理模式,不是以營利為目的,而是為了培養學生具有企業責任意識、競爭態度以及作為經濟體的行為方式,班級教學管理實踐的主要形態應該是以企業的組織為形式、思想內核為精神導向、企業素養為內容。

二、企業化管理模式的實施

查看全文

政府企業化改革分析論文

摘要:對于企業型政府,古德塞爾曾經這樣批評:“政府應該為公共利益服務,而不是滿足企業家的自我”。并且企業化政府這個稱謂本身就與其公共服務基本的職能和宗旨相矛盾。雖然企業化的政府在大大提高行政效率方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但是,日漸凸顯的“副作用”應當引起我們對政府企業化改革的反思。本文以企業化改革最為成功的新西蘭政府為例,對政府企業化改革的不理想方面做出一些分析,以對我國行政管理改革提供啟示。

關鍵詞:企業化政府;副作用;啟示和反思

一、新西蘭政府企業化改革的內容

新西蘭的行政改革在20個世紀最后20年的西方新公共管理運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特點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一是改革有一系列的法律作保障,二是改革有充分的理論準備,三是改革的徹底性,四是改革的持續一致性,五是成效的顯著性。這五個特點使得新西蘭的改革引起了國際上的廣泛關注,被許多國家譽為改革的典范。

新西蘭的改革受到國際上各種理論思潮的影響,其中最主要的是公共選擇理論、委托一理論、交易成本理論和管理主義。新西蘭政府的改革內容有:

(一)對政府核心部門的改革是全面、系統、自上而下的改革。

查看全文

單位企業化管理核資方案

對違反工作紀律的個人,清產核資工作中。根據具體情節由區政府或有關部門給予行政紀律獎勵。

摸清鄉村資產的底數,為進一步規范企業化管理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為鄉村經營發展提供依據,根據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市企業化管理事業單位及鄉村資產清產核資工作方案的通知》鄭政文[]205號)文件精神,結合我區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為進一步規范企業化管理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為指導。摸清鄉村資產的底數,為鄉村經營發展提供依據。

二、組織領導

成立市區清產核資領導小組(成員名單見附件)負責清產核資工作中的組織與協調。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為加強對清產核資工作的領導。辦公地點設在區財政局,由區財政局副局長同志兼任辦公室主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