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少年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4 20:16:2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留守少年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留守少年

農村留守少年兒童食宿條件的意見

各市、縣(市、區)教育局、財政局:

近年來,隨著我省城市化進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的加快,大量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農村“留守少年兒童”數量有所增加。熱情關愛農村留守少年兒童的學習、生活,積極改善留守少年兒童的食宿條件,已經成為黨和政府、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省委、省政府《關于切實加強民生工作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了“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新建一批學生食堂和宿舍,大力改善農村留守少年兒童寄宿生食宿條件”的要求,并把“改善留守少年兒童食宿條件”作為省委、省政府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要著力抓好的10件實事之一。實施農村留守少年兒童食宿條件改善工程(以下簡稱食宿條件改善工程)、促進留守少年兒童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和改善民生、構建和諧社會、促進教育公平、辦人民滿意教育的重要舉措。各地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增強實施留守少年兒童食宿條件改善工程的責任感和緊迫感,精心組織實施,切實把這項工作抓緊抓實抓出成效。

根據省委、省政府《關于切實加強民生工作若干問題的決定》精神和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關于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著力抓好10件實事的通知》要求,經省政府同意,現就農村留守少年兒童食宿條件改善工程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實施食宿條件改善工程的指導思想。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堅持“遵循規律、按需建設”的要求,優化配置教育資源,努力適應留守少年兒童寄宿的需求;構建長效管理機制,促進留守少年兒童健康成長,更高起點上推進教育公平,著力解決教育民生問題,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我省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實施食宿條件改善工程的基本原則。(1)縣為主體,省市統籌。縣級政府是實施留守少年兒童食宿條件改善工程的責任主體。工程的實施由縣統一規劃設計、籌措資金、組織施工和質量管理。市負責復核工程規劃,督查項目推進,組織項目驗收。省負責全省工程實施總體規劃和建設標準,協調工程進度,組織項目審批和抽查,制訂工程建設經費補助和獎勵政策。(2)科學規劃,保證質量。要堅持規劃在前,認真制訂工程實施的整體規劃和分年度實施計劃,有計劃按步驟推進。始終堅持質量第一,嚴格執行建設標準,規范施工操作,按照抗震設防的要求建好學生宿舍和食堂,確保工程質量。(3)試點先行,點面結合。工程的實施要按照“試點先行、點面結合”的總體要求有序推進。20*年,先在蘇北選擇部分縣(市、區)的公辦農村初中進行試點,探索并積累經驗后漸次推開。(4)按需建設,實事求是。要遵循教育規律和少年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根據留守少年兒童的寄宿需要搞建設,堅持實事求是,按實際需要確定建設項目,不提不切實際的口號和要求。要充分利用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后的閑置教育資源,提高工程實施的整體效益。(5)立足長遠,構建機制。要按照建設、管理、使用并舉的方針,通盤考慮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后學校正常運轉遇到的新問題,立足長遠,健全寄宿制學校安全、衛生、日常管理等制度,建立農村寄宿制學校的長效管理機制。

三、實施食宿條件改善工程的目標任務。20*年,在蘇北5市申報的基礎上選擇22個縣的公辦農村初中開展試點,努力完成試點地區初中新增的宿舍和食堂建設任務,為家庭無監護條件、距離學校較遠、確需寄宿的留守少年兒童提供安全的宿舍、衛生的食堂。2009年起,在蘇北、蘇中其他經濟薄弱地區的農村初中繼續實施。并根據實際情況做好農村小學留守少年兒童食宿條件的改善工作。

查看全文

留守少年教育情況調研匯報

“留守少年兒童”是農村社會轉型時期和農村勞動力大規模到城市就業后出現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關系到我國新農村建設目標和構筑和諧社會使命的實現,目前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普遍關注。為了讓我鎮農村“留守少年兒童”能享受良好的教育和健康的成長,鎮團委聯合鎮中心小學對全鎮農村留守少年兒童管理教育進行了一次調研。現形成報告如下:

新農村建設中牽動千萬農民工心靈的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留守兒童的產生大都由于父母沒有能力將孩子帶到城市,或者城市沒有給他們提供合適的教育環境而被迫將孩子留在了農村,形成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分離。通過調查,全鎮共有145名留守兒童,其中75名學習上有困難,48名思想品德較差、思想有障礙。鎮各級教育部門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精神和省市有關加強農村民工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重大決策,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保證“留守少年兒童”“一個不能少”的接受義務教育,遵循“優先照顧、優先教育”的原則,為“留守少年兒童”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和適宜的成長環境。做到在學習上營造良好氛圍,在生活上盡力排憂解難,心理上積極正確指導,促使留守兒童都能健康成長。

一、主要措施及具體做法

(一)摸準信息,建立“臺帳”

首先,學校組織專人對“留守少年兒童”進行摸底調查,確保對“留守少年兒童”現狀做到五個清楚:一是清楚“留守少年兒童”的姓名、性別、年齡;二是清楚“留守少年兒童”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三是清楚“留守少年兒童”的病史狀況;四是清楚“留守少年兒童”父母的務工地、聯系方式;五是清楚“留守少年兒童”第二監護人姓名、地址、聯系方式。要求“留守少年兒童”所在的學校、班主任及任課老師各執一份,做到心中有數。

(二)實行優先照顧

查看全文

談留守兒童與青少年教育策略

一、辦教育培訓班,培養合格家長

當地黨委政府,各鄉鎮辦事處、居民委員會要舉辦教育培訓班,對各級黨政領導、各鄉鎮辦事處負責人、各居民委員會主要成員等進行專題教育培訓,在他們之中進行家庭友愛教育,朋友親情教育,同事互幫互助教育,兒女兒孫教育,形成一種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引起全社會對家庭教育的廣泛關注,尤其是對本居民區范圍內的家長及其監護人進行教育和引導,讓他們學會教育兒女和兒孫,學會教育、引導周邊的親戚朋友,學會引導、教育周邊的留守兒童及青少年,學會引導周邊的家長及監護人,真正做到大家都會做家長,大家都會采用適當的方法教育自己及他人的子女,成為名符其實的家長及監護人。

二、建教育活動站,吸納留守兒童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許許多多的兒童及青少年滯留在家鄉上學或者游玩,未能與自己的父母一起生活。面對這樣的一種現狀,各級黨政,各級人民政府,應該廣泛發動社會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社會因素,向建設養老院、敬老院那樣建立留守兒童及青少年活動站。留守兒童及青少年活動站主要是用來接納學校放假后無家可去的兒童及青少年,學校放假后不愿意回家在外四處流浪的留守兒童及青少年,既沒有讀書又不愿意到父母身邊的留守兒童及青少年等,給這些留守兒童及青少年一個可以棲身的地方,付讓他們的心靈或身體又一個暫時的棲息之地。

各級黨政應該將留守兒童及青少年活動站的建立、管理與發展納入自己的議事日程,進行常態化的建設與管理,將管理的效果納入地方政府政績考核之中。國家在留守兒童及青少年活動站的建立方面,應按一定比例進行長期投入,將這一投入納入財政規劃之中。各級政府應該從自己有限的財力中抽出一部分用于留守兒童及青少年活動站的基礎建設與維護,社會名流及具有一定經濟實力的集團或個人應根據自己的能力大小為家鄉建立留守兒童及青少年活動站獻計獻策獻力,社會各界人士應主動積極地向留守兒童活動站的建設進行有組織的募捐。

留守兒童及青少年活動站一旦建立起來后,就應該全面收集本鄉鎮、本社區、本村委會所轄范圍內留守兒童及青少年的現狀,全面掌控這一部分人的信息,把他的一舉一動納入活動站的管理之中。其中,包括學習、生活、情感等諸如此類的事情都應該進行全盤的掌握。留守兒童及青少年活動站應該加強與學校、學生、學生家長、當地黨政、各社區、各村民委員會的聯系,建立起一個全網絡教育網。留守兒童及青少年活動站應堅強硬件投入,讓每個留守兒童及青少年喜歡到哪里來,愿意到哪里來活動,把那兒當成自己心目中的一個家庭。其中,包括游戲、網絡、健身、娛樂、生活、住宿等。四、增強學校活力,留住未成年人學校是留守兒童及青少年心中的樂園,也是他們精神生活的圣地。作為不同類別的學校都應該積極進行留守兒童及青少年教育方法的探討,從中找出具有實效性的教法,具有吸引力的方法吸引他們、感化他們。

查看全文

留守少年犯罪特征及防控詮釋

摘要:所謂農村留守少年,是指年齡在12-16周歲之間、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在農村得不到正常結構家庭撫養的農民工子女。近年來,由于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成了缺乏父母關愛和照顧的留守少年。農村留守少年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普遍存在著學業、生活、心理、親情、安全等方面的問題,由此造成的留守少年犯罪問題也日益嚴重,而社會對此尚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針對農村留守少年犯罪的原因、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研究,有助于采取預防和減少農村留守少年違法犯罪的措施和其他長效機制。

關鍵詞:農村留守少年;犯罪;原因;特點;預防。

隨著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城市務工的方式也發生了顯著變化,即由原來的短期的、季節性打工轉變為相對較為固定的、長期的工作。這種轉變,對城市經濟的發展及對農民工利益的保護固然是好事,但是,由于我國的城鎮化發展還存在一系列問題,其中突出的表現是農民工在城鎮還不能充分享有市民地位,無論在經濟上、政治上還是社會生活上都不具備全家移民城鎮的條件和能力,因此,造成了因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務工而形成的農村特殊的少年兒童群體——留守少年兒童。他們普遍存在著學習成績不佳、生活無人充分照顧、心理問題無處排解、親情難以體驗等問題,特別是由此造成的留守少年犯罪問題日益嚴重。一些學者警示,留守少年可能會成為被“毀掉的一代”,可能會成為國家新的不穩定因素,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然而這一狀況尚沒有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本文擬從農村留守少年犯罪的原因、特點及預防等方面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以期為有關部門制定相關政策提供參考。

一、農村留守少年犯罪原因。

農村留守少年因為家庭教育的突然斷裂或缺位,生活上缺乏關照,精神上缺乏關懷,學習上缺乏管理。加之處于身心發展的轉折期,其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缺乏成人適當的約束和科學的引導,極易受社會不良風氣的誘惑和影響,從而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1]。其犯罪原因大致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一)留守少年自身因素。

查看全文

關愛留守少年兒童工作現場會上的講話

今天,我們在這里召開手拉手關愛留守少年兒童工作現場會。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總結近年來手拉手關愛留守少年兒童工作的好經驗、好做法,進一步發揮好少先隊組織在關愛留守少年兒童工作中的積極作用。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華建敏同志專門向現場會致信,使我們倍受鼓舞。長期以來,中央有關部委對我們開展這項工作給予了大力支持,今天有關負責同志還專程到會指導。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這次會議,給予了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向各有關部門及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向與會各位領導、同志們表示熱烈的歡迎!同時,也向參與和支持關愛留守少年兒童工作的廣大團隊工作者、輔導員老師、志愿者及社會熱心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與誠摯的問候!

留守少年兒童是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進程加快推進和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而產生的社會現象。目前全國共有留守少年兒童2000多萬,他們在生活、學習中面臨較多的困難和問題。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少年兒童工作,對留守少年兒童問題給予了高度關注。今年“六一”兒童節期間,總理專門到農村看望留守少年兒童,要求各級黨委政府、有關部門和全社會都來關心留守少年兒童成長。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和諧社會建設成果。中央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為少先隊組織開展關愛留守少年兒童工作指明了方向。

下面,我就近年來少先隊組織開展手拉手關愛留守少年兒童工作情況作一簡要回顧,并就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進一步做好手拉手關愛留守少年兒童工作,談幾點意見。

一、近年來開展手拉手關愛留守少年兒童工作的回顧

針對留守少年兒童群體的現狀,各級少先隊組織按照“一切為了孩子、為了一切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的工作理念,堅持教育引導與有效服務相結合,切實代表和維護少年兒童的合法權益,深入開展手拉手關愛留守少年兒童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1.竭誠服務留守少年兒童的現實需求。留守少年兒童長久與父母分離,有的還缺乏有效監護,親情和關愛是留守少年兒童突出的需求。各級少先隊組織積極動員各方面力量,開辟工作渠道,為留守少年兒童送去了少先隊組織、小伙伴和社會各界的關愛。

查看全文

農村留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

摘要:城鎮化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使得農村留守青少年缺失家庭關愛,“家庭—學校—村社—社會”這一完整的鏈條發生斷裂,導致農村留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陷入困境。要以系統性思維為基點,從個人、家庭、學校、村社、社會、國家等各個層面探尋相應的解決路徑,改善農村留守青少年的生存境況,解決其思想道德教育問題,幫助他們成長成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關鍵詞:農村留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困境;解決路徑

隨著我國城鎮化的迅速發展,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這不可避免地帶來一系列的問題,農村留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問題就是其中之一。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關涉“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關涉怎樣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問題,因此,農村留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至關重要。

一、問題的提出

家庭是孩子的港灣,但留守青少年的父母至少一人長期不在身邊,缺少一定的家庭關愛。[1]這導致他們在思想、人格、心理、身體健康、交往等方面呈現出與非留守青少年不同的特點。農村留守青少年群體大多數都具有留守時間長、自我意識強、自尊心較強的特點。雖然留守生活提高了他們適應環境的能力,卻沒有提高他們改善環境的能力。家庭環境的特殊性必然影響留守青少年在學校、鄉村、社會中的學習和生活狀態,其中一部分人存在沉溺于網絡無法自拔、拉幫結派、打架斗毆等較一般青少年更加嚴重的問題,而且留守經歷更容易使其產生心理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農村留守青少年的生存境況不容樂觀,留守經歷已經深深地印在他們心中,對之后的健康成長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但是這不能說明留守青少年就是問題青少年,我們不能用異樣的眼光看待他們,而是要根據他們的成長環境和實際境況對其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幫助、引導、教育他們成長成才。思想道德教育是人的素質教育,要引導人形成良好品質和高尚道德,確立對國家、集體和個人的正確態度。這就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指導思想道德建設,增強民眾對道德現象的敏感度,建立與時展相適應的道德知識體系,引導其養成修身、正己、自律、自查的良好道德習慣。[2]由此可見,思想道德教育既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實踐問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旨在提升青少年的知識水平、個人能力,形成科學的價值觀念,激勵他們自覺地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之中,把遠大抱負落實到實際行動之中,增強他們抵御金錢、利益等各種誘惑的能力,做到明善惡、辨是非、知廉恥、分美丑,從而成為具有高尚道德的時代新人。多次強調,當前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標是把青少年培養成為有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擔當的人,這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是使我國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是中華民族崛起于世界之林的基本保證。[3]換言之,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就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務。這就要求我們充分認識青少年對思想道德教育的認知過程、接受過程、內化過程,對農村留守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要融入課堂學習、課外實踐、校園建設、鄉村建設、社會建設之中,增強其思想認同、國家認同、政治認同、民族認同、價值觀認同、情感認同等,使之具有諸如誠實、尊嚴、慈愛、克己、互助、寬容、責任感、協作精神、群體觀念、健全人格和對真、善、美的感受性等優秀品質。[4]這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會立竿見影,有待于我們深入研究。

二、農村留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面臨的困境

查看全文

“留守兒童”問題導向與積極導向綜述

改革開放帶來了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和勞動力的大遷移。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大規模轉移,他們的子女留守在農村老家,成為了“留守兒童”。據婦聯進行的全國統計,我國留守兒童己超六千萬。對于“留守兒童”的概念,國內至今仍未有統一界定,經文獻整理,本課題采用北京師范大學范興華、方曉義、陳鋒菊等[1]對留守兒童的界定,即“農村留守兒童簡稱留守兒童,是指父/母外出打工后,將其18歲以下未成年子女留在農村家鄉達6個月以上,由父母一方撫養教育或(外)祖父母、親戚、鄰居、同輩代為監護的兒童”。符合定義的這類在早年有過留守經歷的兒童,被稱為“留守兒童”。隨著年齡增長,“留守兒童”的標簽也如他們不可逆的留守經歷一樣,在人生軌跡上不會抹去。

一、問題導向的“留守兒童”研究綜述

(一)對“留守兒童”身心問題的研究

梅傳強[2]認為,留守兒童的社會化缺陷容易導致缺陷人格,主要表現為強烈的自我中心觀念,反社會的需要和動機,反社會的人格特征,不良的道德情感,缺乏自我調解和控制的能力等。范興華、方曉義[1]通過比較對留守兒童的不同監護方式后發現,上代監護兒童、祖輩監護兒童在10種具體問題行為的發生率、多重問題行為總分、攻擊和違紀行為的發生頻率、行為適應困難的個體比例方面均顯著高于一般兒童。說明留守現象給上代監護和祖輩監護兒童的行為適應帶來了不利影響,使得他們對問題行為的易感性較高。這兩類兒童缺乏正常的情感溝通與交流,使得他們在面臨一些行為抉擇時,常常不知所措,問題行為難以得到及時糾正。此外,常年在外打工的父母大多認為在情感方面虧欠孩子太多,通常會從金錢方面進行彌補,希望孩子生活得更好些。一些留守兒童不善于管理金錢,把錢花在買零食、玩電子游戲等方面,甚至養成了大手大腳的習慣。父母的“金錢補償”也為留守兒童“攀比吃穿”“沉迷游戲”等不良行為的產生提供了條件。另外,研究還指出,留守兒童與一般兒童在絕大多數行為上并無明顯差異,留守兒童并非一定是問題兒童。因此需謹慎對待留守兒童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與個別性問題,即一方面,對普遍性問題行為要保持適度的關注,通過研究找出有效的幫教方法,使留守現象對他們的不利影響降低到最小;另一方面,應避免人為地夸大問題行為在留守兒童群體中的發生情況,警惕“留守兒童即問題兒童”的刻板印象。此外,張穎[3]對湖北省留守兒童進行調查后發現,農村留守兒童普遍存在學業問題、道德問題、行為問題、安全問題如欺負行為等。范興華和方曉義[4]對不同監護類型的留守兒童進行分析發現,上代撫養、祖輩撫養的留守兒童問題相對突出。徐保峰[5]以技校中有留守經歷的學生為樣本,分析了留守現象對個體人格特征的影響。黃艷蘋[6]從家庭教養方式的角度探討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發現同輩或無看護組的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最差,單親看護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最好。蔡重陽[7]在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調查中發現,少部份留守兒童存在較嚴重的心理問題,部分留守兒童在某些心理指標或因素方面存在問題,這些指標主要集中在學習焦慮、社交與人際關系不暢、抑郁與孤獨、自我評價不高、身體癥狀與適應不良等方面。雷雨[8]以湖南、廣西、江西、浙江、安徽與河北的留守兒童作為樣本進行心理健康情況調查,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明顯低于正常兒童,存在孤僻離群、焦慮抑郁、情緒不穩、逆反心理、道德缺失及注意缺陷等諸多問題。

(二)對“留守兒童”違法犯罪問題的研究

各地區司法部門對有留守經歷的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現象進行了相關統計。例如2012年《安徽省東至縣人民法院關于農村留守兒童犯罪案件的調研報告》中指出:2009年,留守兒童犯罪案件審結15件19人,故意傷害案件8件8人,搶劫案件2件3人,盜竊案件4件7人,非法拘禁案件1件1人;2010年,審結19件27人,聚眾斗毆案件7件11人,故意傷害案件5件7人,搶劫案件3件7人,盜竊案件4件4人;2011年,審結24件38人,故意傷害案件8件9人,搶劫案件7件16人,盜竊案件6件9人,搶奪案件1件2人,強奸案件1件1人,組織婦女案件1件1人。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未成年人案件審判庭開展的“未成年被告心理風險評估”課題也在工作實踐中發現,早年曾有過留守經歷的未成年被告數量占比較高,案件種類涉及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販賣、盜竊、強奸等重案。張穎[3]對湖北省留守兒童進行調查后認為,留守少年已成為青少年犯罪的多發人群,并大多是團伙性犯罪;留守少年犯罪多以侵犯財產罪和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罪為主,其中財產型犯罪占比60%,故意傷害、強奸、殺人等暴力案件占比33%;農村留守少年重新犯罪率已達到15%。安徽東至縣人民法院對農村留守兒童犯罪案件的調研報告顯示,犯罪特點為年齡趨向低齡化,其中15至16歲占比最多;案件類型多為暴力、侵財類,涉及罪名有故意傷害、搶劫、盜竊、強奸、搶奪、聚眾斗毆、非法拘禁、組織婦女等,且以前四種犯罪居多,具有較強的社會危害性;留守兒童輟學現象嚴重,初中輟學的人數約占89%,文化程度偏低,法制觀念淡薄,缺少起碼的鑒別能力,很容易走向犯罪。對于留守兒童的犯罪原因和犯罪特點,馮倩[9]認為,由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失調導致農村留守未成年人的違法犯罪數量逐年攀升;對未成年人的過度保護、隔代撫養寵溺、學校接納等因素是留守未成年人多為慣犯的原因;社會不良誘導、欲望刺激等因素導致留守未成年人的犯罪類型多為侵財類和性犯罪;“讀書無用”的風氣等導致留守未成年人早早輟學參與社會勞動,法制觀念十分淡漠,甚至絲毫不懂法。王道春[10]認為,留守兒童犯罪增多,除遵循青少年犯罪的共同緣由外,根本原因在于“留守綜合癥”作祟,即在缺少父母關愛監護,社會的有效監護、關心和教育等情況下,留守兒童更多地暴露在不良社會環境中,使得原本薄弱的學校教育因為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大打折扣,從而造成留守兒童社會化過程的扭曲。他們存在著較普遍的心理和性格方面的障礙,學業更容易受阻,行為也更容易越軌等。王道春進一步說明,“留守綜合癥”的產生主要源于以下因素:監護人重“養”而不重“教”;親子聯系缺乏,父母放任不管或關愛膚淺;留守兒童中家庭破碎的比例較高,父母離異導致留守兒童的處境雪上加霜(海淀法院未審庭的實案舉例中也提及此類型);留守兒童的學業表現普遍較差,問題行為較多;留守兒童不良交往的群體多,團伙作案態勢多發;受農村條件限制,就業機會少,留守兒童閑散。聶吉波[11]對重慶地區的留守兒童進行調查后發現,留守兒童違法犯罪的根源實際上是留守兒童“社會化”的失敗。所謂社會化過程是個人在社會互動中學會扮演各種社會角色,使他的行為方式符合該社會的規范和道德,從而成為他所屬社會的合格成員。社會化過程要學習三大技能,一是掌握生活常識,二是獲得專業知識,三是遵守基本社會規范。而社會化主體是對這個學習過程影響重大的因素,留守兒童的社會化主體如家庭、學校、同輩、媒體、社會環境等都是有缺陷的,影響了其社會化進程,從而導致缺陷人格,而再社會化的失敗是造成再犯和累犯的原因。全國“農村留守青少年權益保護與犯罪預防研究”課題組2009年對8個省市農村留守青少年的違法犯罪狀況進行調查后指出,在各種犯罪動機中,由于學業受挫、家庭沖突和經濟受挫而犯罪的比例高達45%。因此,關注農村留守兒童身心成長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未雨綢繆,避免問題行為進一步質變為違法甚至犯罪行為,已成為刻不容緩的社會議題。

查看全文

法學本科實踐課教學研究

法學是實踐性很強的應用性學科,其基本含義有兩點。一是法學教學必須重視實踐課教學,在實踐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專業應用能力和職業倫理;二是法學教學必須面向社會現實,隨著社會現實的變化而予以豐富,對其內容和形式不斷予以創新,從而順應當今社會對法學本科生的時代要求。不斷發展的社會現實也為法學本科實踐課教學提供豐富的內容和廣泛的契機,留守青少年問題便是其一。有數據顯示,當前我國留守青少年達2290萬之多。如何使得這群“留守青少年”與同齡的孩子一樣健康、活潑地成長?法學本科生的實踐課教學在這個特定而又緊迫的社會現實面前有何作為?我們是否可以把“留守青少年”問題作為法學本科生實踐課教學新領域加以探討呢?

一、法學本科生對“留守青少年”幫教基地的實踐教學模式設計

經過兩年多的實踐操作和理論論證,課題組建議建立法學本科生對“留守青少年”幫教基地,其具體模式設計如下:

(一)性質、職能和目標

“法學專業學生對‘留守青少年’幫教基地”是一個由法學教研室指導的、由法學專業本科學生組成的旨在通過法學本科生對“留守青少年”的幫教活動和對“留守青少年”連接、聯系的農民工等進行法律援助而幫助“留守青少年”健康成長、為農民工等提供法律服務和提高法學專業學生社會服務品格和技能的教育、教學基地。其職能和目標是以實踐教學為依托,以“學以致用,服務社會,鍛煉自己”宗旨,著重能力訓練和思想品德培養,組織法學本科生對留守青少年幫教并開展法律服務、法制宣傳進社區、進校園等活動。通過這一實踐活動,使之成為法學本科生的長期、穩定的、與專業學習緊密相連的社會實踐模式,以培養法學專業本科生了解社會常識,理論聯系實踐,學以致用,并培養法律人意志品格。同時,增強了留守青少年自尊、自立、自律、自強的品格,預防留守青少年違法犯罪。

(二)選拔、培訓志愿者,確立幫教關系,建立組織與管理機制

查看全文

圖書館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懷舉措

一、針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分析

外出打工的農民工把孩子單獨留在家里,他們為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做出了很大貢獻。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系列消極和負面的影響或后果,那就是留守兒童不能長期地與父母生活在一起,享受不到正常兒童享受的天倫之樂和父母的呵護,同時我們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必要環節。對孩子的教育最大的責任人就是父母,父母與子女的關系是其他任何人所代替不了的。撫養教育子女是父母的天職。可是,由于大量的農民工進城務工,他們往往又沒有能力把孩子帶在身邊,教育子女的擔子絕大多數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親戚來承擔,個別特殊情況甚至請朋友幫助照顧,由于我們國家國情復雜,人口多、底子薄,教育文化相對比較落后,很多老人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很多都處于文盲半文盲狀態,因此不能對留守兒童的文化知識學習起到很好地教育輔導作用。總之,農民工外出務工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受教育等等方面帶來了一系列消極影響。兒童時期既是人生生理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也是為人一生心理成熟定型打下堅實基礎的關鍵時期,很多良好素質和習慣的養成都是在兒童時期形成的,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留守兒童由于長期缺少父母的陪伴、關懷、引導而大多由祖輩、親戚撫養,個別的甚至由朋友代為撫養,由于代養人的文化水平較低、隔代教養方式不當、隔代監管也多不盡人意,學校教育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重視程度不夠,兒童的精神需求也不能夠得到滿足等原因使留守兒童生活在一個親情缺失的非正常的環境之中,這就容易造成留守兒童抑郁、自我封閉、消極、孤僻、缺乏安全感等心理問題。青少年是未來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關注留守兒童、改變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

二、商丘市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調查

根據商丘市政府和教育部門統計,在商丘市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生當中,留守兒童占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的60%。有的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撫養,有的由父母單方面撫養,有的由親戚朋友代為撫養,有些留守兒童的父母甚至把孩子單獨留在家里依靠自己獨立生活。同時,商丘市教育局、文化局等有關部門對全市農村小學的學生課外書閱讀情況進行抽樣調查統計。經過了解,很多農村留守兒童幾乎沒有讀過課外讀物,即使讀過一些課外書,他們所讀的課外讀物很多都是社會上的閑散書籍,根本就不適合兒童閱讀,有些是家長在外打工休息之余或者坐車為了消磨時間買的閑書,看完之后順便帶回來的。通過系統調查調研和總結,影響我國留守兒童學習和個人成長方面的問題主要有:

(一)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基本缺失,處于無人監管的放任狀態

由于我國農村人口多,人多地少,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經濟狀況一般情況下更是不好,為了養家糊口、解決全家的溫飽問題和其他必要的家庭開支,留守兒童的父母被迫撇下孩子只身或者夫妻雙方外出務工,他們為了改變家庭的經濟狀況而不惜以犧牲孩子的身心成長和教育為代價。教育子女是父母應盡的職責,對孩子影響最大、關系最密切的就是父母,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和身心健康成長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可是現實的狀況是:留守兒童的父母長年在外打工,而代替父母撫養兒童的老人對留守兒童的監管教育往往力不從心。首先,這些老人要承擔家里繁重的農活,老人們年歲大了,這些農活已經使他們力不從心,更不用說兒童的教育和監管;其次,很多農村老人沒有受過多少學校教育,普遍文化水平極低,很多老人處于文盲半文盲狀態,在學習上很難輔導兒童學習、作業和課外閱讀,再加上由于隔代撫養,有的老人對孩子過于溺愛和縱容。種種這些情況之下,留守兒童就處在一個無人監管的“放養”狀態,壞習慣、壞毛病也就很容易養成。學習上自由放任,網吧、游戲廳、溜冰場等娛樂場所是他們的“家”,有的在當地一些農家書屋看些書籍,大多是一些不健康的內容,含有武打兇殺、淫穢色情等內容,這些不健康的讀物必然會對兒童產生不好的影響,并養成一些不良習慣,甚至會誘導兒童走向犯罪。特拉維斯•赫希認為,青少年如果與父母的感情聯系受到削弱,青少年犯罪的可能性就增加,若與父母的聯系加強,青少年犯罪的可能性就會降低。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邵文虹指出,近年來,我國各級法院判決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平均每年上升13%左右,其中留守兒童的犯罪率約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而且還有逐年上升的趨勢。

查看全文

留守初中生同伴信任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摘要:心理健康是留守兒童成長過程中需要著重關注的一項問題,和非留守兒童相比,留守兒童的心里健康狀況普遍存在一定的問題。同伴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提供社會支持最多的一個角色,良好的同伴關系對于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具有積極意義。本文將探討留守初中生同伴關系中同伴信任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

關鍵詞:留守兒童;初中生;同伴關系;同伴信任;心理健康

隨著我國城市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人群開始流向城市,農村的勞動力越來越少,同時也造成了“留守兒童”這一社會問題。近些年來,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在缺少父母感情呵護的情況下,留守兒童體驗到的心理沖突和壓力比普通兒童更大,也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而同伴信任則可以為留守兒童帶來有效的支持,使其心理獲得支持和安慰,有助于心理問題的解決。

一、同伴關系及其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分析

同伴關系是指同齡人之間或是心理發展水平相當的個體之間在交往過程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人際關系。同伴關系貫穿于個體成長發展的各個時期,但其影響力在青少年階段最為突出。良好的同伴關系可以讓青少年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促進其自我概念和人格的發展。同伴的支持和信任可以提高青少年的自信心,緩解壓力,減少孤獨感,提升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留守的兒童由于缺少父母的情感給予,因此在人際交往方面逐漸轉向以同伴為中心。同伴可以有效的滿足他們的社會交往需求,為其提供支持。基于現有的研究來看,留守兒童的同伴信任、同伴溝通等因素均與其心理健康水平呈現正相關,因此可以將同伴關系作為其心理健康預測的重要參考因素。簡單來講,如果留守兒童可以和同伴維持相互依靠和信任的關系,能夠從同伴處獲得接納和理解,并在遭遇困難時獲得同伴的關心和幫助,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家庭情感缺失留下的負面影響,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通過將初中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對比分析可知,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總體上明顯劣于非留守初中生,具體表現在情緒穩定性方面,存在更多的適應性不良。不穩定的情緒會使留守初中生在同伴關系中體會到更為明顯的孤獨和寂寞,這源于他們長期和父母分離,體驗不到父母的關愛與家庭的溫暖,這使得其心理健康的多個方面都受到了負面影響。同伴關系對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了良好的調節作用,同伴信任為留守初中生帶來了社會支撐,使其適應不良環境的心理能力獲得提升,其在留守其間承受的壓力都將獲得一定的緩解,心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保護。在留守初中生處于良好的同伴關系中時,他們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不會感到恐懼和自卑,同伴所提供的支持和幫助可以有效緩解他們對父母外出打工的消極知覺。

二、有效改善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幾點建議

查看全文